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3的文章

20130730-馬竇:對談甘雪玲-給孩子一個女神?

馬竇:對談甘雪玲 給孩子一個女神? 21:47 2013/7/30 訪問「社運女神」最有啟發性的地方,就是女神不一定覺得自己很「神」。近日紅遍澳門的甘雪玲,就是一個好例子。 兩個月前,她冒著傾盆大雨參加澳門五一勞動節大遊行,穿著短裙兼全身濕透的遊行照片在網上曝光後,惹來極大迴響。有學校男教師狠批她遊行時的衣著「性感暴露」,暗諷她搏上位,存心成為「港澳毒男」、「宅男」心目中的新一代「唔擔遮搞到濕身的感冒女神」。 另一方面,與厭女情結如影隨形的,是媒體與網民狂熱的「女神崇拜」,壹傳媒、輔仁網和大批澳門高登仔紛紛送上「社運女神」之名,一時之間,道德塔利班和偶像崇拜者在網上一攻一防,令甘雪玲變成紅人。不過,女神告訴我,她其實不喜歡「女神」的稱號。 那麼,她想用甚麼身份接受訪問?我問。 其實她的職業是一個老師。她說,自己是個老師,希望以這個身份受訪。 老師?這個身份和「濕身社運女神」相差太遠了。在海的另一邊也曾有過周澄、陳巧文這些社運女神,她們給人的印象都是叛逆不羈、敢愛敢恨的性感少女。大眾期望從她們身上聽到的故事,是逃課和離家出走的激情歲月,而不是留守在課室裡春風化雨作育英材。這種社運搞手,大概只能讓人聯想起司徒華。 直到訪問的當日,我發現女神,不,甘雪玲,的確是個老師。 「我昨晚是有準備過的。」甘老師拿著一本厚厚的筆記簿,一坐下就把它揭開,裡面滿是密密麻麻的紅色小字,很像90年代教師用書裡的補充筆記。原來,因為預計會被要求分析澳門的社運,甘雪玲前一晚做了一些備課。 嗯,果然是很「老師」沒錯。 為什麼選擇留下 人生的路,相互交錯。甘雪玲會走上社運之路,其實也得從她的教師生涯說起。兩年前的勞動節大遊行,還是教育界新丁的她與五百名老師一起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忽視私校教師的壓力和福利,那是她的第一次,開始接觸社會議題。 因為爭取行業權益,被迫上街頭;由職業出發,她連結上社運。在遊行中,她認識到一些關心社會議題的朋友,「之後,自己有不明白的地方會向他們請教」,她指自己在當年的遊行只是幫手「執頭執尾」,「會幫手製作banner,但決策、領導層面,那時候真的沒有足夠經驗。」 那次的遊行,戰術上是成功的。兩年後的今日,保障私校老師福利和津貼的《私框》早已通過,教育界和政府皆大歡喜,但在幫助凝聚、團結公民社會上,卻強差人意。 當年在豔陽下上街振臂高呼公義的五百名老師,被批評打完齋唔要和尚,身

宮崎駿新作《風立ちぬ》完整預告

只看預告已明白宮崎駿,視野廣闊,說出現在近幾兩代日本人,沒有 經歷傷痕,沒有看出二戰前與後,戰敗所形成的孤立狀態.感覺上沒 有紅花坂上的海出現,宮崎駿是唔會再將歷史面貌推前,他兒子給了 父一種新的力量.新作是教人認真看待,從前的美好~

因為他們<迷離夜>Tales From The Dark:Part 1

圖片
記不上,有多久沒有看鬼怪片,今天的入埸,一來有很多份量人仕參 與,二來是李碧華作為此電影原著劇本作者,她亦都善於說故事,是 寫作能人,在過去香港電影歲月,亦參與了很多。本電影有三個故事 構成,內裏沒有關連,每故事完,有一少行文字作總結。在影院中觀 看時,觀眾是笑聲多過驚嚇,如問我,此電影是很出色,集時代性, 迷惑,嚴謹製作,是不可多得的港產片。 時代性在三個故事,有不同著墨,劇本作者不但,說起香港人生活鎖 事,勾出大眾不快,更利用了故事,安插立場,行在人前,提出香港 這社會,曾出現的光怪陸離。大家都喜歡迷惑,電影編劇做到了,迷 惑了大家只抱持看鬼怪片心態入埸,迷惑了大家只仍然覺悟,電影內 裏不恐怖,得淡笑,沒有用腦還可有收穫。迷惑了只有用上出色演員 ,展示劇本,模糊了出色劇本在角色的設立上,怎融入演員特殊性, 去豐富各演員的演出。我想在香港暫時只得李碧華有這一份功夫。 此電影拍攝是用上,新一代超高解析度,道具鋪排,美指修飾,更突 出高要求高投資下,製作還可以,不失平衡。不論在那故事,製作都 十分嚴謹,對白風味十足,新舊演員組裝效果突出,三位導演,一位 劇本作者,她們堅守故事,堅守製作。

20130626-林行止-發水樓拖低競爭力,走進世界為時未晚

發水樓拖低競爭力 走進世界為時未晚 林行止 2013年6月26日 三、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由兩岸四地及海外學者組成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及「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本月中旬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排名」均明顯倒退。若干論者指出導致香港競爭力褪色的原因,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筆者對此並不完全同意,以世界各地皆存在這樣那樣的社會矛盾(別說黨爭刀光血影,民眾上街時有所聞),香港的情況不算嚴重……。筆者認為令香港商業競爭力略遜從前的根本原因,是絕大部分「富二代」不願從事商業冒險有以致之;「富二代」這種「商格」的形成,主要來自「發水樓」賺錢太易之故。 過去數十年,特別是回歸後十四五年,向政府投得據地積比率可建十萬方呎樓面的土地,發售時樓面面積起碼在十五萬方呎左右,地產發展商可說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暴利(香港這個蕞爾小島有那麼多躋身世界豪富榜的富翁,可知物業發展利錢之厚!),基於對後輩的愛,為免他們多勞少得,缺乏世界視野、保守因循的第一代發展商,因此不會鼓勵後代去從事邊際利潤較低的行業,他們的後代看在眼裏,物業以外行業哪會看得上眼,用大力去經營一些回報遠遠低於合法賣發水樓的生意,精明之士又豈願為之?香港當然有一些非靠發水樓致富的工商界及娛樂業人士,只是比起物業發展商,他們只屬極少數,所賺的不僅是「辛苦錢」,且為蠅頭小利(艱辛地經營工廠的年收入可能比不上賣一層高級發水樓!),他們的後代如有選擇,當然不會追隨先人足迹……。結果掌握最多經濟資源最優人力資源的香港商界精英的後代,除了物業發展(包括「回國投資地產」),寧可學飲紅酒吸雪茄,什麼都不想做;多年下來,「不願」變成「不會」,這正是香港商業競爭力大不如前的底因! 六月號《信報月刊》(第四三五期)的特輯「重建香港創業之都」,大概便是編者看到香港經濟發展陷入困局而及時推出,特輯由經驗與學養俱豐的創業理論家和實踐家執筆或通過訪談道出創新和成功創業的要素,不僅切合時宜且具鼓勵作用,有志於此者不宜錯過。不過,別說創業維艱是商界中人無人不曉的硬道理;加以香港當前政治爭拗不絕甚至可能演化為街頭(流血?)衝突的緊張氛圍,令商業投資蒙上一層過去從未之見的不明朗陰影和不安定風險,在香港工商發展已近飽和的前提下,赴內地和向海外發展,看來會成直接投資主流。值得提醒各位的是,赴內地投資,除了有因應不同法

20130625-林行止-對抗千古遺恨,智庫尚未入流

對抗千古遺恨 智庫尚未入流 林行止 2013年6月25日 一、去周公布的幾項「民意調查」,不論是外地的還是本地的,都看出香港多方面—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均在倒退之中,令「依書直說」解讀「五十年不變」的「老香港」,非常沮喪。民調顯示,在身份認同上,愈來愈多香港人不當自己是中國人(寧可自認是亞洲人亦不認是中國人!);而對特區政府不信任急挫,還大幅拖低對其扯線人中國政府的信任度。在這種背景下,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指出,港人(接受其電話訪問的一千零五十五人)對「一國兩制信心淨值」是零!和上述諸種民意傾向同調,「零信心」揭示的,正是港人對貫徹北京治港策略的梁振英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和失望(如果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昨天對本報記者所說的「建制派撐中央未必撐政府」反映了現實,這裏的「港人」便包括反建制與建制派)!按照「常理」,這樣的政府必須作出重大改革,徹底改組,甚至更換決策層官員,才有望重建港人對特區和北京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果如是,香港政事才可望慢慢重納正軌;但「常理」對香港非民選的政治結構派不上用場,在國際上全方位崛起、有一貫正確基因的北京政府,其決策斷然不會為香港民意所左右,以高高在上的京官認為,如果北京「俯順」香港民情而調整其治港方略和人事布局,豈非等於負責香港事務的京官被港人牽着鼻子走。那還得了,天朝權威何在顏面何存?! 議會的周密布局,讓反對派的主張,不管多麼合理多麼貼近民情,永遠無法獲得通過,結果逼出一些不得不不循正途表態的抗爭;在普選進程上亦是如此,去周「知情人士」透露行政會議迄今未討論過政改時間表,又指「政府今年不會就政改進行諮詢」。當局好整以暇,一副不急民之所急的態度,料與掌管香港的北京官員對此未有定論有關;待有關方案草就,親共的香港各色人等,不管同意不同意,在如跑過場的急就章諮詢後,都得出面表態支持,與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對着幹……。筆者談論此事時,曾數度籲請特區政府應該和「佔中」人士公開對話(說服北京政府允許其行出這一步,當然得花一番工夫,這便要看行政長官的意願和能耐),看親共民眾已紛紛組織起來並有所行動,與和北京不同調的港人和平地理性地尋求共識的對話空間已非常有限。曾蔭權當政時提出「親疏有別」說,等於當局以行政手段劃下香港社會的政治鴻溝;到了梁振英上場,分化港人的手法更進一步,即把「人民內部矛盾」提升至「敵我矛盾」,那意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