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3的文章

20131031-練乙錚-替「三挑二」算賬 請梁政府解釋

練乙錚:替「三挑二」算賬 請梁政府解釋 19:17 31/10/2013 梁政府在電視發牌事上作出的「三挑二」決定,反競爭、削效益,對市場整體而言,當然是壞的。這個質的判斷,無疑正確。然而,從量的方面看,它的害處,每年帶給香港的損失,到底是一文幾毫般微不足道,還是像啟德郵輪碼頭造價般碩大無倫?本文給出一個損害下限估算,所用數據都是相當容易得到的,而且只需要很少一點點經濟常識。這種「信封底估算」當然不一定準確,誤差可能有一兩成,其優點是能夠在質的判斷之餘,簡單快捷地提供量的實感,而其推算過程,也往往引人入勝【註1】。 本文採用的獨立估算方法,完全不用官方或HKTV自己的數據,在經濟學裏卻很標準,就是先看如果HKTV獲得發牌、運用大氣電波頻譜運作(下稱「正常運作」),所能夠直接、間接創造的經濟價值的下限是多少。這個數字,就等於它不獲發牌、大氣電波頻譜這個公共財得不到充分利用之時的社會損失(不獲發牌,HKTV股東可改變業務內容繼續運作,規模可能收縮,以至於零;但也不排除股東加碼搞其他業務,而且搞得更大一些。不過,這些都與運用大氣電波頻譜創造價值無關,是完全另外的事情)。 「正常運作」之時,HKTV生產的東西,可稱為「內容 + 廣告」。由於這個產品對受眾而言是免費的,所以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經濟價值就得用其他方法來量度。筆者採取的辦法,是估量下列三者的年總和:一、HKTV的總支出(包括員工薪金、花紅、股東派息、燈油火蠟等等);二、製作廣告的公司為拍攝在HKTV播放的廣告的總支出;三、花錢在HKTV播廣告的公司因之而得到的額外銷售額【註2】。 此三者於HKTV「正常運作」之時的數值分別估算如下: HKTV總支出 假定:員工數目1500人(約雙倍於發牌決定公布前);平均月薪25000元(相當於香港所有員工的平均時薪146元乘以每月工作4.2周、每周工作40小時);與員工有關的福利等支出每人每月5000元;公司其他開支是勞務總開支的兩倍(這是一般成熟經濟體裏頭的比例)。據此,每年HKTV「正常運作」之時的全年總開支便是: 1500 ×(25000 + 5000)×(1 + 2)× 12 = 16.2億元。 廣告製作公司有關總支出 估算這個,需要多一點的假設,下面會一一列明,並提供商業理據。TVB公開的去年廣告總收入數字為30億元;以此為基準,

20131028-AM730-《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

《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 2013年10月28日 姬蒂白蘭芝在《情迷藍茉莉》中表現出色。《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姬蒂白蘭芝(左二)在《情迷藍茉莉》中表現出色。《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 《情迷藍茉莉》—姬蒂白蘭芝光芒四射之作       澳洲女星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自08年返老家出任Sydney Theatre Company的藝術總監後,因專注於藝術行政和舞台演出而減少亮相大銀幕。她主演的活地亞倫新作《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絕對是其強勢回歸之作,相信奧斯卡影后之路亦不遠矣。 姬蒂白蘭芝於《情迷藍茉莉》中飾演落難的紐約闊太Jasmine,人財兩失的她不得不投靠住在三藩市、於超市打工的妹妹Ginger。一無所有的Jasmine被迫腳踏實地打工,但她始終放不低上等人的身份,其「重新做人」的過程因此相當痛苦兼困難重重。故事講述她重整生活時的內心掙扎、跟藍領階層在相處上的衝突、尋覓第二春的過程,以及最終自作自受的悲劇結局。 姬蒂白蘭芝氣質非凡 活地亞倫說,撰寫劇本時已認定姬蒂白蘭芝是飾演Jasmine的首選,說的也是,試問當今荷李活一線女星中還有誰比她更適合?先說外形和氣質,她的美從來都不是來自濃妝艷抹或性感衣著,其高挑身形、雪白肌膚、亮麗金髮以及雍容儀態,已讓她擁有脫俗的懾人魅力,難怪她可以在《魔戒》內展現精靈女王的非凡氣質和靈氣。而《情》片內的Jasmine,儘管是一個跌落凡塵的貴婦,但仍不失知性美和魅力,足以令身邊的男士為之傾倒。這種角色倘若找個相貌和氣質皆平庸的女星來演,又怎能具說服力呢? 魅力四射的演繹 姬蒂白蘭芝是飾演Jasmine的最佳人選,當然還因為她爐火純青的演技。Jasmine的角色絕不討好:即使寄人籬下,依舊尖酸刻薄、諸多挑剔和不可一世,她看不起勞動階層,認為Ginger的朋友低等和無出息。她同時是勢利的機會主義者,當年Ginger跟前夫如大鄉里出城般到紐約探望她時,她就相當嫌棄這對寒酸夫婦。要凸顯Jasmine令人憎惡的面向不難,困難卻在於同時演活她自負、勢利和謊話連篇背後的脆弱、不安和焦慮

20131030-林行止-失東隅莫非王福? 夢一場員工潸然!

林行止:失東隅莫非王福? 夢一場員工潸然! 20131030 一、香港電視網絡主席王維基能夠於競爭白熱化而且屬半壟斷性的電訊市場中創出一番賺大錢的事業,在策略上經營上必有過人之處;綜觀他在商界的作為,似可說他是以想人所未想及不按牌理出牌而取勝。在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失敗後,對於他「失牌」的原因,他的想法亦與一般港人—起碼是大多數論者和筆者—不同。筆者認為這與北京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見二十二日本欄),王氏則一再強調與北京無關;他斬釘截鐵地指出,不發牌照給香港電視,純粹是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個人決定! 王維基這種有違政治現實的說法,目的何在?若純粹不想得罪北京,重點不在「討回」牌照,因為他心裏明白,在這類不可能不牽涉政治的事務上,行政長官的決定是難以改變的,但他仍口口聲聲為北京開脫,目的顯然在於不與真正決策者決裂,如此才可能有失之牌照收之土地改變用途並從中賺一筆的機會。 「發牌事件」紛擾近十天後,王氏在創辦香港電視不久後申請並獲當局批出限於建電視廠的將軍澳土地,似乎未見媒體詳細報道;如今電視辦不成,此幅「吉地」有什麼用途?若不致與最高當局弄僵,獲補「合理價」改變土地用途便不是難事,在正常物業市道下,發展土地的所得,當可彌補甚至超越電視投資上的損耗。 昨天王維基突然撤回較早前讓人相信他一定會就不獲發牌照事件尋求司法覆核的決定,改而希望藉立法會議員援引「特權條例」迫使當局和盤托出「真相」。這種策略轉移,在明知權力來源仍可費一點唇舌便令立法會議員「聯署促發三視牌」(並未同時要求當局公開千夫所指的「三擇二」的理由)功敗垂成的前提下(見昨天本報〈自由黨五票支持引特權法仍難過關〉的分析),表面理由也許是避免纏訟必然曠日久持的巨額金錢虛耗(這類官司的法律費用絕不便宜),但根本原因在留下與當局「可以商量」的餘地。 對這位手握約二十億元現金(大部分為定息票據)、雄心勃勃仍想在商界再創高峰的壯年人來說,與當局保持「對話關係」,遠勝「法庭相見」更為有利,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英治時期,政府規定電台電視負責人必須由英籍人士出任,獲此高位者若非英籍,港英當局便會為此人鋪下入英籍的坦途;這項不成文規定的目的至為明顯,以負責人宣誓效忠英國皇室,便不能做出有損英國及其轄下香港政府的事。有這種心照的領會,對一般百姓有重大影響力的媒介,便不會犯下原則性「錯誤」。 有這種理解,對於「

20131028-練乙錚-黨卡通.雞汁互信.梁氏漸進.大陸躍進

練乙錚:黨卡通.雞汁互信.梁氏漸進.大陸躍進 20131028 大陸最高領導都是嚴肅兮兮的,從來不入漫畫,不過最近竟在一齣政治宣傳動漫裏示人,遂有下面第一段隨筆。第二段寫一些本地「政治和事老」言論之荒謬。第三段從經濟理論角度評梁政府的「市場規管循序漸進」論,拋磚引玉希望香港的各派經濟學家多就該論發表意見。最後一段談大陸如何放行了一個跟「循序漸進」相反的經濟發展形態,與梁氏所言大相徑庭卻互為表裏。 一、領導與卡通 新浪網近日一則新聞報道了大陸有接近官方人士以卡通片、卡通化的形象,宣傳最高領導人的思想、政策;據說,用這種辦法,可使領導比較「人性化」。這個想法很可笑。一個專制政權,如果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只能用卡通的虛擬將其領導的人性宣示給群眾,則這些領導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人性可言,都不過是披着卡通外衣的黨性載體而已。 這樣說並不過分:共產黨從來不講什麼抽象的人性。以前,不講人性而只講階級性;這些年絕口不提階級了,但馬上又堅決否定一切普世價值。這就是說,談人性的時候必要談及的人的價值共通性,在共產黨員心目中,從來都不曾存在過;在他們的意識裏,「人性」其實僅指生物共通性。大陸的「黨卡通」要宣傳的領導屬性,不過如是。 然而,共產黨要把自己的領導卡通化,有其困難亦有其必要。 和所有古今中外的專制政權一樣,大陸幾十年來都搞神道設教,而所謂神,不必說就是領導人自己,形象高大威武金光閃耀不能逼視,是所有能力、美德和智慧的完美化身。以前大陸文藝宣傳中的工農兵「高大全」,以及加工樹立的多個樣板英雄,說穿了都不過是「領導人上身」。如此,怎麼能忽然把黨領導都變成卡通片主角了呢?有誰想象得到,為了宣傳效果,秦朝掌教化的三老編繪出一個搞笑始皇帝;蘇維埃聯邦的鼓動宣傳部(OAIP)塑造出一個烏龍史達林;納粹的戈培爾製作了一個詼諧希特拉? 今天,北京當權派除了還可按家法處理幾個政敵或薄式貪官之外,黨的很多重要政令已經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由來已久。在此黨心散渙人心思變的大環境底下,硬的一手要更硬,軟的一手要更軟,實在有其必要。所以,一方面,武警、公安等的維穩費已經超過軍費,而另一方面,中宣部也許會多了一筆錢聘動漫美工,目的是把黨的領導人形象巧妙地化成會喊「三個不否定」、「七個不准講」的米老鼠。 二、「缺乏互信」說 每當本地社會矛盾大升溫,當權派中便

20131024-練乙錚-「三挑二」強化了「佔中」理據

練乙錚:「三挑二」強化了「佔中」理據 20131024 梁氏會同行政會議通過了忤逆民意的電視發牌「三挑二」決定,令全城譁然,反對意見一面倒(民調指七成以上市民認為政府的決定錯誤)。梁氏靠親共左派上台,但這次有不少親共、親政府的名人,顧不得北京最近一再發出的「支持梁特首執政」的最高指示,站出來對「三挑二」提出反對或質疑;以知識分子為宣傳對象的左派《大公報》甚至發表文章,不但明指梁氏處事方式違反北京提倡的「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還懷疑部分行會成員可能「與(所控機構獲發牌的)『吳家、李家私下相熟』」。如此眾叛親離,若用共產黨的語言形容,梁氏在此事上堪稱「獨夫民賊」。 梁氏倒行逆施引起民憤,有論者認為無形中替處於醞釀中的「佔中」運動製造更多支持者。增加參與「佔中」的人數固然重要,但有另外一點更值得重視:「三挑二」事件本身已經具備引發一次公民抗命的條件,所以能夠在兩個更基本的理據層面支持「佔中」。 筆者先說明為什麼「三挑二」事件足夠支持一個獨立的反「三挑二」公民抗命運動。 還有「其他合法爭取普選的手段」嗎? 前不久,「幫港出聲」、某些教牧、個別大商賈等,都不斷強調「還有其他合法途徑爭取普選,不必用到『公民抗命』」。的確,在經典的「公民抗命」理論裏,運動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已經用盡所有合法手段,依然無法迫使統治者停止傷害社會」。我們可用活生生的「三挑二」事件為例看這個條件。 在眼下的電視發牌問題上,十二萬人已經站出來發聲,民調結果亦清楚說明「沉默的大多數」反對政府的決定,但政府完全無動於中。因此,如果要在此事上搞「公民抗命」、依照理論要求滿足先決條件的話,民眾只剩下兩個合法手段要嘗試,那就是: 一、利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要求政府提供所有理據,迫使特首在理屈詞窮的情況下收回先前決定; 二、提出司法覆核,寄望法庭在理由充足的條件下,判令政府推翻先前決定。 面對的是梁政府,如何評估這兩個合法手段的效用? 首先,就算在鐵證如山之下梁氏完全詞窮理屈,如果他一味賴皮,則《權力及特權法》亦不能迫使他就範、改變「三挑二」。其實,政府現在無限擴大「行政會議保密原則」,並據之聲稱不可對決定作任何解釋;此點雖遭多位前高官、前行會成員指為狡辯,但梁氏依然若無其事,說明他很可能一直賴皮下去。況且,立法會能否祭出《權力及特權法》,還視乎議員投票結果;肯定如

20131022-人生的鬱藍

人生的鬱藍 7:57 22/10/2013 如果「引力邊緣」的女太空人主角是美帝國婦權的頌歌,那麼活地阿倫的新作「情迷藍茉莉」,是對美式小女人的嘲諷。 這兩齣美國電影作品,一大一小,同期上映,雖然品種不同,剛好可以平行讀賞。 「情迷藍茉莉」講女人的虛妄:女主角當年下嫁年輕英偉的金融才俊,打進上流社會,過着王子公主的生活。哪知道老公是騙子,席捲許多人的血汗投資,而且坐了牢,在獄中自殺。 她還緬懷過去風光,但已身無分文,投靠生活在基層的乾妹妹。妹夫也上過她老公的當,逐漸發現,她當年的風光也是表面的,她發現老公有許多外遇,一時氣不過,報警揭發丈夫的騙詐。 女主角落難,卻又搭上另一個上流的富貴男,卻因妹夫當場揭露她的過去,快到手的第二婚姻又告吹。最後她在公園孤寂,自言自語,凋零而終老。 活地阿倫用一個女角,折射不止女人,而是人世的虛妄。女人是感情的動物,做事多出於感性的衝動。在女人的世界裏,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只有喜歡或不喜歡。 她已經沒有錢,要投靠妹妹生活,但乘飛機仍頭等,行李箱手袋還用LV。妹妺很疑惑:你說你那麼窮,為何生活還如此奢侈?她一時語塞:總之我仍愛坐頭等,還喜歡用名牌。 「情迷藍茉莉」,開頭看下去是喜劇,越看下去越悲劇。女主角懷念初遇丈夫時聽到的爵士樂「藍月亮」,而藍這個顏色,代表憂鬱。像契訶夫的戲劇「海鷗」,一個年華老去的舞台女演員,尋覓昔日的光芒。但契訶夫的女人是令人同情的,因為她是藝術家,她一生在追求美,但活地阿倫這個女主角,活在廿一世紀,所以多了一層物質的愚昧。 活地阿倫到這把年紀,人活得通透了,世情也完全洞明了。人世的賢愚和姸媸,無非是命運,而作者認為:無所謂命運另有主宰,一切是自己招惹的。一剎的衝動,成功的狂妄,都為人帶來自大和驕奢,最後令理智盲目。 人的一生到頓悟時,已經老了,時不我予,正如戲中女主角姬蒂白朗芝,在公園的長櫈子上茫然,說着毫無意義的獨白,雖然,那一刻有一點她畢竟還清醒:如果時光能倒流,如果我回到從前,那關鍵的一天,我一定會作另一個選擇,如果……如果能回到從前,多好。 陶傑

20131026-手心的太陽<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圖片
KtoyhK:手心的太陽<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20131026 華麗一面是這電影一開始所發放出來,但只用了數分鐘敘事,已貫穿整套電影往後的多變說故事方式。這電影有別於我認識的活地亞倫電影,因為我只從<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開始去認識。 說回此電影女主角的過去經歷,難免令人想起金融這領域所營造的美夢到今天,還在很多人思想中,未曾退卻,會會回盪令人沈醉。當然金融是形成了一種既有方式中人人都可迷思,慢慢地發揮了特有力量怎活現在市民身上,大家去追求這一階級的種種好處。但活地亞倫令這故事加重了問號,就是金權利慾下有些事不能逆轉,更出現了影響社會上最重要的主要成份,家庭。因為電影故事中女主角和妹妹的家庭發展,正好道出假的真相怎存活在這個金融大潮流中。 如果說失婚甚至是離婚,可以擺脫過往的經歷,從而在新生活中,可以自由往返刻下對女性自身,自己所能期盼,但多時女性只是被動,在現代的保障原則下,何時又有重生權?導演為女主角寫下離婚後變異,自覺在生活中重新拾起自己,與之同時女主角的妹妹,有新活新婚。而姐姐是追逐現在所失去,不能面對從前一切自己痴戀,是當下左右自己人生去向,從而選擇再婚。姐妹還是一樣,還是按照既定的自我去選擇婚姻,不過女主角用上了偏峰踏上她的路向,可惜的是擺脫不了過往的經歷。女主角活出了女性,沒有從前,沒有往後,只有想法,只能有自己。 電影中女主角姬蒂白蘭芝的演出是她近年來代表作,和導演一起道出,女性真的要選擇權?真是終於自己?當導演說出女主角過去問題怎影響到和妹妹相處,不明白自己過去失去等如看不到將來。是否只對婚姻,期望如一的完滿。但如有婚變後,就可改變自己成長中學習的價值觀?所以人還是選擇,人怎面對自己的選擇。 KtoyhK

20131020-家明雜感:《情迷藍茉莉》萬事皆有循環

家明雜感:《情迷藍茉莉》萬事皆有循環 2013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有點意想不到,活地亞倫的《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原來這麼嚴肅,尤其在前面兩部歐洲電影之後,以為這位影壇老寶會一直鬧着玩呢。 但嚴肅又不算沉重,《情迷午夜巴黎》及《情迷羅馬》無傷大雅,《藍茉莉》厲害在莊諧並重,拿揑得剛好分寸。要寫好Jasmine(Cate Blanchett)這個落難富婆已難了,她有《慾望號街車》Blanche DuBois的影子,家道中落但愛面子,終日緬懷過去,酗酒、自言自語並精神恍惚。Jasmine更甚是大話連篇,面對不了大起大落,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她自覺是上等人,跟妹妹Ginger(Sally Hawkins)不同階層,但當身無分文要投靠妹妹時,仍嫌別人窮困寒酸。Jasmine戀棧過去、自命清高、奄尖腥悶;我們後來知道,她還是令自己身敗名裂的始作俑者。然而,她卻是《藍茉莉》最好看、最惹人同情的人物。 活地亞倫的角色從來不立於道德高地,處處瞥見人性的弱點。Jasmine無論富有、貧窮,對妹妹都很嫌棄。影片開始時,Jasmine在頭等機艙跟陌生人侃侃而談,說Ginger是被父母領養的,她跟丈夫離婚了云云;反而對自己前夫Hal(Alec Baldwin)讚口不絕(順帶一提,玩弄財技的Hal,基型來自2009年被判150年監禁的前納斯達克主席Bernard Madoff)。Jasmine在海邊首次跟Ginger未婚夫Chili及其好友Eddie見面,兩個藍領工人教她極不自在;她對他們十分冷淡,眼神迴避,姿態很不自然。活地亞倫在《藍茉莉》對階級有不同的態度,Chili、Eddie以至Ginger的前夫Augie俱率性,Augie中了彩票更到處張揚,是可愛的藍領老粗。Chili知道Ginger有外遇就上門跟她對質,Jasmine當初知道Hal在外面鬼混只能忍氣吞聲。Jasmine不能想像自己拋頭露臉,去鞋店當營業員,她的妹妹Ginger倒在超市售貨。有錢人要顧顏臉、講禮儀,作風偽善,口不對心,跟大情大性的工人階級大相逕庭。 Cate Blanchett 富婆主婦的生活其實苦悶,不是逛街打牌,就是忙着辦各種籌款宴會,Jasmine一下子脫離上流社會,生命變得全無依靠。她穿戴講究,全身名牌,內心卻虛空得不可思議——不知本地名媛、什麼雅集之類的看

20131021-練乙錚-顧問報告?幫港出句聲?發牌全民公決!

練乙錚:顧問報告?幫港出句聲?發牌全民公決! 20131021 電視廣播發牌「三挑二」事件影響重大,本周《氣短集》分從四個不同側面談這個問題。首先指出梁特首會同行政會議作出那個驚人決定,不一定和北京大政治有關;跟着指出政府以「放料」方式洩出的「顧問報告」有明顯的「應急」作用,殊不可信;然後替港人算出王維基當年搞的一項電訊服務對港人荷包作出的貢獻(起碼200餘億元),希望那些幫港出聲的人看了也替他講句公道話;最後筆者有破有立,詳細提出「電視廣播發牌全民公決五部曲」。 一、「三挑二」背後的可能性 一個沒發出的廣播牌照,照出特區政府最高層的種種面相,在在令人嘆為觀止,並不因當局刻意選擇在這個「適當時候」公布政改諮詢而稍減震撼。 梁氏或其班子在他當政前後,多次暴露出各種廣為大眾詬病的公私行為,包括僭建、涉黑、護短,等等,但論對特區政府的施政信用、市場公平和社會公義的破壞,那些都遠遠不及這次電視廣播發牌的「三挑二」事件。政府某些高層掌權者包括梁振英,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市場不准入決定,背後的動因是什麼? 有論者認為是政治問題:北京有要求,西環按鈕,行會接單,特首交貨。不過,如果按事件的表面證供作合理猜測的話,則除了這個可能的「大政治」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普通得多的嫌疑,似乎更值得思索:梁班子是否有利益或延後利益的涉及? 梁特首會同行政會議,不顧社會如何反應,在理據極其貧乏、給不出任何辯解的情況之下,推翻上屆及本屆政府自己的一個重要政策承諾,公然違反基本的公平競爭和市場原則,一面偏袒現存「關係戶」、實質壟斷者,一面力阻一個有實力、有往績、有備而來的競爭者進場。這樣的行為,如果發生在一些沒有像中共那樣的勢力威脅着市民心智的地方,嫌疑還有一個,那就是政府有關高層是否可能涉賄?掌管及規管市場進入的決策者成為既得利益的俘虜,即管制經濟學裏頭說的「regulatory capture」。 是的,港人或者依然難以想像自己的政府高層廣泛涉賄貪腐。不過,如果大家記得,澳門有個司長歐文龍,香港也有那個更高級姓許的,便知現時特區政府司局級高層涉貪並非天方夜譚。官員保不住港人那杯奶茶,怎能夠保住自己的貞操? 我們熟悉的那個說到底很多方面都比較上軌道的殖民地舊香港,已經起了本質變化,好的方面往下沉淪;一個陌生的「新香港」悄然而至,高官涉賄這個「國之常情」,恐怕快要變成

20131022-林行止-王維基心中有數 無牽無掛失牌照

王維基心中有數 無牽無掛失牌照 林行止 2013年10月22日 一、香港電視網絡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失敗後,從網上支持者數以十萬計、在中大的「傳人對話」受千百學生熱切支持、數百創作人和影視業界從業員公開表示憤慨、去周日逾萬人(從二萬至十二萬)上街抗議當局「不發牌照無理」以至冷熱媒介幾乎一面倒為該公司不值的議論,說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是目前全城最受同情的人,並非誇張之詞。眾人同灑同情之淚或發出同情之聲,反映的是被同情者必定付出沉重的靈肉—精神和物質—代價;王氏的代價,經他本人陳述,是近四年來投入價值不可估量的心血和可能付諸流水的近十億元。 就此事對公眾表述始末及向傳媒「申冤」的表現看,王維基沉着穩重,頗具氣魄,而且流露出迎難而上將另闢蹊徑解決問題的氣勢。可是,被人同情遠遠遜於為人妒忌,以前者充其量是令「主角」成為悲劇英雄而後者為名利雙收萬人又羨又妒的對象! 王維基在九十年代電訊業戰國時代突圍而出,大有所成,白手興家(他自己如是說),營商的魄力、對新科技的掌握和迎合市場需求的靈活手段,可說是他同輩中出類拔萃的人物;而令他商業成功的眾多因素,與他具備成功創業家不可或缺的敏銳商業觸覺、勤奮精神與個人魅力(Charisma)有關。筆者對電訊世界的王維基毫無所知,惟去周六在《主場新聞》上讀到馮冠芝的〈我們都中了名為「王維基」的《蠱》〉一文,知王氏的成功絕非幸致,亦與好運關係不大。他的成功,是鍥而不捨、全神投入所業,益證畢波第(R. Peabody)數年前那本強調精明且不懈工作遠較好運重要的暢銷小冊子《好運還是醒目?》(Lucky or Smart?)立論的正確。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不發牌照給香港電視,表面理由俱不足信,相信任何在此「十里洋場」生活過十年八載的人都不會相信。說廣告不足維持五家電視台,更是騰笑天下(資本主義的天下)的謬說,以第一、贏虧是資本家的份內事,有錢賺乖乖納稅無錢賺股東自認倒霉,是天經地義的事。第二、「經濟餅」可以隨經濟向前發展尤其是人口增長愈做愈大;說市場不夠分配,純屬砌詞,不是理由。 政府回應申請人或公眾何以不發牌的理由,可以學一句內地當權官員對疑犯或犯錯下屬的慣用語,向王維基說:「你自己最清楚(你心知肚明)。」事實確是如此,政府對此事的真正理由,基於行政會議的「保密條款」,諱莫如深;而筆者甚且相信葫蘆裏有什麼藥,連賣藥郎中即大部分行

20131019-李怡-新老中國人和新老香港人

新老中國人和新老香港人 7:18 19/10/2013 自九月初三百民主人士刊登反赤化兼要梁振英下台的廣告後,就惹來中共媒體口誅筆伐,並開始宣揚「新香港人」概念。《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香港發展需要「新香港人」》的文章,指香港歷史上一直是移民社會,反駁那些要求減少大陸新來港人士的言論,認為新移民的學歷在整體上有提升,有的更成為香港社會新精英,指香港發展正需要這些「新香港人」。 但「新香港人」與「老香港人」不同。香港歷史上確實是移民社會,「老香港人」大部份是大陸的「老中國人」移民而來,與「新中國人」移民來的「新香港人」有不同面貌。 繼雙非童往新界幼稚園要求面試教師用普通話後,城市大學的大陸生,選讀註明「以粵語授課」的班,上課時卻要求老師改用普通話授課。城大教師被迫每講一句廣東話,即以普通話繙譯一次。本地生忍無可忍,引發與大陸學生罵戰。有關報道經大陸媒體轉載,成為大陸網民熱話。官媒《環球時報》加入論爭,為大陸生幫腔,把問題歸因「港媒惡炒」,指「要求學生開學就能聽懂廣東話不現實」。這些大陸生都是「新中國人」。 這件事讓筆者想起許多年前一位前輩文人曾說過民國初他在北京上學,當時王國維、黃節等大師在北大清華授課,他們的鄉音極重,以致許多學生上課時都不知道他們說甚麼,但所有學生都屏息靜氣聽他們講課,然後下課就問同學及借筆記抄。他們不會要求老師講流利國語。當時的學生是「老中國人」。 中共建政前兩年,筆者曾在北京居住,對當時北京的民風,當地人的謙厚、真誠、禮讓、幽默,印象深刻。「老中國人」有服從性即奴性的弱點,但潛意識中仍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遠道德的呼喚。現在「老中國人」社會已被「一切都假」的「新中國人」社會取代了。 「老中國人」移民香港成為「老香港人」。過去來香港的大陸人,都尊重中國傳統的「入境問俗」。他們不管是從哪個省分來的,來了就學廣東話、學英文;他們尊重且珍惜香港的法治、自由,努力改變自己原來在大陸的陋習,融入香港的文明社會。 早前哲學大師勞思光去世,前廣播處長張敏儀談到她上大學時也選修過勞教授的課,她幾乎完全聽不懂勞教授的湖南口音國語,但也非常尊重他的講課,細心聽講,享受這過程。那時的香港人不會要求老師講他們聽得懂的廣東話。 現在的大陸已極少民國初那種尊師重道的學生,而大都是尊權重利的新中國人。他們來香港上課也自視為一種「恩賜」。針對城大罵戰

20131017-練乙錚-從「新香港人」的「新」字談起

練乙錚:從「新香港人」的「新」字談起 20131017 在族群、地方、國家的名字前面加一個「新」字,看來簡單,其實涵義往往十分複雜,總會引起爭議,嚴重的還會分化社會。原因很簡單:族群、地方和國家都是政治概念,一旦有人在這些概念下面的實體上劃分新與舊,原有的社會矛盾就更加突顯。最近,《人民日報》發明了「新香港人」這個詞,無疑會加劇新舊港人之間、港人與大陸人之間的彼此排拒意識。 「新」字之所以飽含政治隱義,可從近代西方數百年的殖民史談起。打開一張今天的世界地圖,還可以看到一大堆名字前面冠有一個「新」字或其音譯的地方乃至國家:新英倫、新澤西、新南威爾斯、紐約、紐奧倫、紐芬蘭、紐西蘭、新畿內亞、新不列顛、新愛爾蘭、新漢諾伐。稍古一點的地圖上,還有新法蘭西、新荷蘭、新西班牙,等等,都是大片大片的土地。不過,大家也會留意到,這些「新」地方,都是歐洲的古書裏沒有記載、而且是社會發展還處於比較原始階段的地方。當殖民者遇上文化比她們先進、儘管並非船堅炮利的帝國領土之時,也會識趣地沿用當地固有名稱,所以埃及還是埃及,印度還是印度,香港還是香港,而不是「新」什麽什麽。 中蘇共產 最愛加「新」 在中國歷史上,「新」字也有很複雜的政治含義。王莽篡漢,改國號曰「新」,史稱「新莽」,為後世儒家所不容。王安石變法,引致新舊黨爭;史家把他那黨歸作「新」黨,他的政歸作「新」政。新莽為後世儒家所不容;王氏變法,則從古到今都爭議不絕。到了清朝,中華帝國主義向西面擴張,所霸佔的一部分土地,稱作「新疆」,「新」字的用法,雖未成體例且與西方殖民帝國的用法略有分別,卻可謂異曲同工。至於1949年中共憑借外力「解放」大陸之後,喜把由她管治的那部分中國喚作「新中國」,則更是把國人心目中的好壞、正邪、善惡、愛恨等眾多二元對立都灌注到一個「新」字裏面去。「新」字後來在大陸用濫了,便有所謂「胡溫新政」、「習李新政」的說法,其實都無法顯出「新」在哪裏,比起國史上的歷次變法差太遠,更遑論與鄰國百多年前那次「明治維新」匹比。 不過,共產國家政治好言「新」,不自中共始。俄共建立蘇聯之後,「新」字大行其道,宣傳最廣泛的,就是所謂的「新蘇維埃人」。這種新人類熱愛共產主義、熱愛勞動、身體強壯、大公無私、只聽領導的話、只有黨性而沒有人性、民族性、地方性、個性,樣板是1935年史達林抓出來的礦工斯達漢諾夫(Alek

20131016-王維基: 我這一生做人做事沒失敗過-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王維基: 我這一生做人做事沒失敗過 2013-10-16 11:13:39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內地深圳上市公司榮豐集團的董事長王征想創辦香港的CNN,他有特德,特納(Ted Turner)(CNN創辦人)的決心,但卻沒有特納擁有控制權的運氣。 2010年3月,香港興業集團主席查懋聲將其22.9%的亞視股份(但擁有58.3%的投票權)售予王征。此後,圍繞亞視的股權糾紛不斷。包括第二大股東台灣首富蔡衍明與原第一大股東查懋聲之間的股權轉讓戰爭。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於8月23日裁定亞視違反廣播條例。根據通訊管理局披露的調查內容,王征堂弟、執行董事盛品儒多次修改會議記錄,身為「高層」的盛品儒對王征「言聽計從」;王征明顯有指導亞視銷售推廣、業務發展及節目安排等,違犯「不控制」的承諾。報告要求,亞視須於9月2日限期終止盛品儒包括執行董事的職務,確保王征不再控制亞視運作;亞視9月22日前須繳交罰款100萬元。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是次處罰之嚴厲是電視史上罕見,相信當局將來處理續牌或出新免費電視牌照時都會比較審慎。 香港的電視界曾製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但過去十年,比電視劇更精彩的是中港台三地富豪們對香港電視台的股權爭奪。 香港首富李嘉誠父子都介入過本地電視台的股權。有安全機構背景的內地央企中信國安2007年也曾入股亞洲電視,王征正掌控著亞洲電視,台灣宏達國際(HTC手機製造商)董事長王雪紅聯手國際資本,接手邵氏家族股權,入股無綫電視,成為最大股東。 現在,香港有線電視、李澤楷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即now TV )和王維基的香港電視開始競逐第三張新的免費電視牌照。王維基展現了最強的企圖心。「那些人說香港的電視廣告不足以養活多幾個新電視台,這類爭抝講一百句粗口回應也不夠,是發癲的,」王維基對《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說。 但他已經燒了50億,眼前卻還不見光亮。當前這個亞視的危機會是王維基的轉機嗎? 「爸爸,你他日死了,我們兩姊弟是否要爭奪你的遺產?」當9歲的長女和7歲的幼子這樣問時,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心裡一震。那是8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家人正在吃晚飯,香港最大的免費電視無綫電視(TVB)的翡翠台正播放《酒店風雲》電視連續劇。 香港電視節目是700萬香港人最重要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一,某種程度上,電視塑造了香港人

20131015-練乙錚-深切反省.論蝗.陰陽失調妨礙經濟轉型

練乙錚:深切反省.論蝗.陰陽失調妨礙經濟轉型 20131015 今天的《氣短》分三段。頭一段談本地左派近日的一場半公開內訌,是筆者的「有感而發」;與其說是對絕對權力的怒,不如說是感人性之善之軟弱易失的懼。第二段解釋在港人當中出現「蝗蟲」說法的主因在何。筆者在網上讀到林兆彬君的文章〈請將矛頭指向權力者,好嗎?〉,這段文字可視為對林文主題的一個「讚」。第三段簡介哥大經濟學家魏尚進和他的研究合夥人怎樣分析大陸經濟因陰陽失調而難於轉型。在經濟統計分析之餘,筆者聽到了一點弦外音。 一、說hang-up、犯天條 終於,大家看清楚了這齣沒有英雄的戲。權力在幕後皺了一下眉,主角沒吭半句聲,就轉身、鞠躬、退場,只餘鎂光燈照耀着留下的「認真聆聽、虛心接受、深切反省」十二個字。 是什麼駭人的力量,令這位本是精英中的精英、曾經義無反顧放棄鋪好在前面的榮華路而委身於他認為是真理的知識分子,僅僅是因為說了一個並無貶義的二字辭(大概相當於英文裏的「hang-up」罷),就得用上那次福田康夫為日本侵略向亞洲各國道歉時的用語,在眾目睽睽之下向最高權力求饒、自殘? 是什麼不可抗力,令這位我城的最後一位堅貞的左派革命者那麽自然而然地、幾乎本能地向那早已變質的權力毫無剩餘地交出自己的人格尊嚴? 這是悲劇嗎?不是了。任何一齣戲,主角沒有了尊嚴,就再無喜無悲之可言;觀眾看到的,大概只和新聞故事裏的黑社會讓某冒犯了它的大明星嚥狗屎一樣。 不過,盡管如此,這種戲還是有其非本意當中的警世涵義。 「樂土」淪陷之後,原來的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無論立場如何,都不會有好下場——大家記得,便是領袖推崇備至的那位文壇大旗手如果「解放」後還活着,不是也得識趣地自動消聲、不然就要蹲到牢子裏去寫他的雜文嗎?今天偶一上演的一齣無喜無悲劇,明天將變成恆久的日常生活。今天你自願奉獻那五千元的紅豆湯,明天你還得交出你的長子繼承權。 融合吧。這是天意。 二、「蝗」論的根源 港人拒共,中央「大惑不解」,在官媒上倒問「港人怕什麽」,成為今年最佳紅色幽默。怕什麽,不必說,共產黨有自知之明,自己領會領會就可以了;不喜歡什麼,雖然不一定很理性,倒可以理性地談談。就拿港人不喜歡大陸人、以至近日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的地步這回事談起。 問題的核心在於港人沒有對入境的絕對審批權。先以「單程證」為例解說,再旁及

張愛玲-愛

張愛玲《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 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罷,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 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 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 ,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 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 ,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 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 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19410000-張愛玲:我的天才夢

張愛玲:我的天才夢 19410000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籐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劃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快樂村人是一好戰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徵賦稅,並予自治權。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現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裝修,包括圖書館,「演武廳」,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裡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裡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誌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裡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她告訴我,「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

20131010-練乙錚-基督信仰與「佔中」何干?—簡介潘霍華

練乙錚:基督信仰與「佔中」何干?—簡介潘霍華 信報   2013年10月10日 幾個月以來,在香港的各類大型社群當中,自發討論「佔中」議題討論得最熱烈的,竟然是最主張與世俗政治脫離的基督信徒社群。這個現象,出乎筆者當初意料之外,現在回想,那並不僅僅因為「佔中三子」都是基督信徒而實有其更深刻的客觀理由。「佔中」發起人認為運動是正義的,但反對此運動的人卻認為它是邪惡的。一旦牽涉正義與邪惡,爭議就涉及道德問題,而且此事發展的結果,足以影響全香港;在如此重大道德問題上的討論,基督信徒豈能缺席? 按特區政府發表的統計數字看,香港的基督信徒佔總人口的比率不低;去年年中,七百一十五萬港人當中,基督信徒為數八十四萬,即佔了總人口的差不多百分之十二(此八十四萬基督信徒當中,三十六萬屬於羅馬公教,其餘四十八萬隸屬各派誓反教)。此百分之十二的港人在反覆討論「佔中」的過程裏,必會通過親朋關係、社交網絡等渠道,把信息的光和熱帶出自身圈子而廣及其餘百分之八十八當中的「沉默大多數」。我們甚至可以說,決定「佔中」能否成事及其最終出現的形態,基督信徒的參與率和這個社群的意見投入,都是關鍵。 基督信徒當中的「佔中」討論,有些是層級很高的學理交流,從神學、聖經學與宗教史學的角度切入議題;有些則是為一般信徒主辦的普及研討會。不過,無論是哪個層級的討論,正反意見交鋒,肯定會很熱烈。例如,下月4、5兩日,由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主辦的「和平佔中神學研討會」,主講者當中,就既有比較支持「佔中」的少壯派、崇基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也有傾向保守、主張與政權保持良好關係的神學界老前輩、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至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屬下社會關懷小組計劃明年1月26日舉辦的面向信徒大眾的「信徒應否佔中論壇」,主講的就有觀點明顯對立的戴耀廷和梁美芬。 納粹時期的一位牧師 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兩千多年來尤以哲學和宗教論述最為豐富精妙;十六世紀以降,路德的宗教改革導致百家爭鳴,教義的論述和信仰的實踐更多姿多彩,「公民抗命」的出現,便可追溯及此。最先為文論述「公民抗命」並恭體力行的哲人梭羅,乃是十九世紀初葉興起於北美新英倫一帶的「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宗哲思潮的始創人之一。儘管超驗主義的宗教色彩相對比較淡薄,但據梭羅自己說,他的兩個信念根源,其一是《美國憲法》,另一就是《聖經》。然而

20131007-練乙錚-心魔鬥.悟.日台韓怎樣轉型

練乙錚:心魔鬥.悟.日台韓怎樣轉型 20131007 終於,「有人」得到和筆者相同的政治待遇,於本月2日給《文匯報》的頭號狙擊手「來論」攻擊,罪名是「罔顧事實」、「妖魔化中央」。無名之「有人」乃立會主席曾鈺成,這點該報讀者群中大概無人不知;不過如果大家以為不點名乃是一種手下留情的話,再看看4日《明報》中國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亞洲週刊》專欄作者蒯轍元的另一「來論」,當會馬上覺得那種「手下留情」的令人毛骨悚然:「必須指出,『心魔論』十分惡毒,不但把反對派和背後的外國勢力阻礙特首普選的責任歸咎中央,而且把中央守住不能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這條底線說成是『一國兩制』出了問題。如此明目張膽妖魔化中央、妖魔化『一國兩制』,即使出自反對派政客之口亦屬猖狂之極,何況是出自一名建制派『大佬』之口?」 一、尾生抱柱終無女 魂斷藍橋豈有男 這是宣示敵我矛盾、非常文革式的批鬥語言。以曾主席長期以來在「組織」內的地位,有人用上這樣的語言指向他,絕對不會是那些人的私人決定而必然是「組織」行為。而且,公開地在傳媒進行批鬥而不是私底下「和風細雨」地做曾主席的思想工作,顯然是鬥爭已經到了後期。 留意中共黨內鬥爭的人都知道,「不點名批判」到了如斯田地,就已經是一道最後通牒,如果當事人不馬上改轅易轍自我批判,則啓動開除出黨的程序就是下一步。 (結局之前,往往還會有最後一次嚴肅地尊稱鬥爭對象為「同志」,不過那只能算是「紅色幽默」;例如,去年4月10日的新華網頭條是〈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决定對薄熙來同志嚴重違紀問題立案調查〉。)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察,在未來幾周裏,曾主席會不會堅決地、公開地或者僅僅是含蓄地打倒上周的曾主席。 筆者與曾主席相識於四十年前,彼此不算熟,卻是同樣信奉馬列、熱愛毛主席;所不同者,乃是他屬於愛國陣營的「自己友」而筆者最終證明不過是「同路人」一名。那些年裏,大家一起經歷了「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四.五天安門事件」、「打倒四人幫」。每一次,大家都給共產黨糊弄;每一次,大家都在「想通了」之後掉頭、緊跟。不過,後來他比筆者(或者當年大多數的「同路人」)多掉頭緊跟了一次,那就是89.6.4的天安門大屠殺。如此對黨「一往情深不離不棄」,夫復何言。 正因如此,曾主席最近的「心魔論」,又一次引起筆者對這位老朋友的關注:莫非黨性最終復歸人性了?

20131003-練乙錚-論基督信徒政治上保持緘默的依據

練乙錚:論基督信徒政治上保持緘默的依據 20131003 新約《聖經》中的耶穌有二重性,是神也是完整意義上的人。由於耶穌的形象裏有這個人之性,祂給人的感覺並非高不可攀而是非常親和,後世的基督信徒因此更能接受祂的言傳身教,擔當好「地上的鹽、世上之光」的角色,以至從其信仰核心發揮出來的仁愛和公義,兩千年來不斷克服其信眾集體所面對的嚴重的內外邪惡,成為當世的一支健康力量,產生淨正能。 也由於耶穌有這個人之性,註定了祂的信徒和教會,除了首要注重傳道與靈修之外,都不可能完全出世而必須或淺或深介入世俗事務,與社會所有群體和階層全接觸,及於上上的權貴,更至於下下的無產者。如此介入社會,信徒與政權之間,必會生出一種張力;政權若無法容忍這種介入,後果是殘酷的,這在新約《聖經》出現的年代已經廣為見證。同樣的歷史背景,也出現在中國的儒學傳播早期;我們可以參考儒家面對政權時的策略,更加瞭解基督及其信徒處於羅馬殖民政府之時的處境和對應辦法。 孔子知道政治危險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 》憲問。「危」就是「正襟危坐」的「危」,直的意思;「孫」即「遜」,退避、謹慎的意思。後半句指時勢不妙,做事要正直,說話要避忌。)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蘧伯玉,衛國人,是孔子很敬重的一個朋友;「卷而懷之」就是港俗「執包袱鬆人」的意思。) 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讀書就是為了能做官,然後得君行道,施展抱負;他自己如此,教學生也如此。但是孔子知道亂世的政治危險。他自己曾受暴君迫害,險遭不測;他的學生子路更慘死於宮廷中的仇殺,死後更被施以醢刑(「醢」音海,指剁成肉醬)。所以,孔子提倡「明哲保身」;他固然歌頌為理想犧牲的仁人志士如比干、箕子等,但他更強調為了保存善的香火,儒士要為自己留活路,不作無謂犧牲。上面的三段《論語》引文,都說明這點。 策略性「明哲保身」 耶穌自己的政治觀點是怎樣的,後人無從得知,但如果相信祂既是神、也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的話,大家就有理由作推測。筆者認為,一些少數派宗教史學者的看法,不無道理:耶穌對羅馬統治有一定反感,只是祂不明言;後者可能是一種權宜,一種當時當地最為適宜的為了宣道的策略性「明哲保身」

20130930-練乙錚-「佔教」.奶之壓.薄定理

練乙錚:「佔教」.奶之壓.薄定理 信報   2013年9月30日 為撲滅「佔中」,京官「忽然法治」,本地大資本家「忽然道德」;這些無疑都是很可喜的現象,尤其後者,因為「道德」二字,在今天香港這個逐步發展成越來越多的事物以人民幣為最終尺度的後回歸商業社會裏,實在久違了。大資本家講得好──「佔中」的確包含一個核心的道德議題,而這個議題,率先在本地基督的信徒當中着了火頭、不斷擴散、燃燒。這個現象並非偶然,因為在新約《聖經》的教訓底下,基督徒千百年來有一個入世工作行善求公義的信念傳統,曾經、而且不斷發揮社會政治影響力。在這個傳統裏,「公義」(justice)是「道德」的一個重要內涵。 一、地上的鹽、世上的光 為說明這個傳統,筆者試舉一例。十六世紀西方宗教改革,出現若干新教理論,其中之一就是法國的加爾文主義。大家知道,加爾文相信「命定論」(predestination),認為神既是全知的,則必然老早知道個別人能否得到救贖,但人自己卻不知道,只能靠觀察自己的道德和行為作猜測。 如此,信徒在期望得救、棄惡行善、自我觀察這三個環節之間努力不懈,最終未必能得救贖,但社會效果自然明顯:與人為善那部分開出更多慈善事業,克己勤奮那部分(按社會學大師Max Weber的說法)開出敬業樂業的經典資本主義精神,從西、北歐幾個國家興起,一直傳到美國。這是加爾文主義的社會影響。(這個說法與「資本主義萬惡」、「剝削及殖民掠奪是今天西方富裕的來源」等說法迥然不同;這個分歧不是本文要點。) 政治方面,加爾文主義傳到蘇格蘭,在John Knox等人的努力下,產生了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此教派特點之一就是其內部的管理制度是以信友民主選舉為基礎的;於1706年正式傳到美洲新大陸之後,這個制度就成為當地最早的共和制度,作為藍本,直接、幾乎百分之百影響了七十年之後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體制。《美國憲法》的簽署者當中,有一位John Witherspoon,既是大學校長(College of New Jersey,普林斯頓大學的前身),也是長老會的長老。加爾文的影響歷久不衰,今天美國長老會宣道四優先的第二項如是說:「公義與仁愛──神要求我們直面生活中的一切不義,刻意服務窮苦、受壓、受不公待遇的人群,甘冒個人與集體風險亦在所不惜。」 在「行公義」方面,羅馬公教也有

游清源-20130909至20130914-回到宮崎駿

尋找他鄉的宮崎駿 2013年9月9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這一次,宮崎駿真的退休了,讓我想起《出發點》! 宮崎駿於1996年出版的《出發點》。當年,他五十五歲,第一次想過退休。結果,第二年,即是香港回歸年,他執導的第七部電影動畫《幽靈公主》盛大公映,並刷新日本電影票房紀錄。四年後,《千與千尋》為他贏得多項國際殊榮,包括柏林影展金熊獎、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等,更再度刷新日本電影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當年,他六十歲,再一次想過退休…… 這一次,宮崎駿真的退休了,讓我想起《出發點》。 如果你、你、你、你、你除了「影像宮崎駿」之外,還想了解「文字宮崎駿」的話,那麼,《出發點》是一件很重要的讀物,甚至是一本不可不看的書。 這陣子,開學了,又一個出發點,而《出發點》經過時空大逆轉,兜了十七年,又回到我的筆端、你的桌面、他的眼前……「碰!」的一聲,擊中我你他的腦,令人不認不認還須認,回憶就是一根回力鏢(boomerang),向前拋得愈大力,到頭來只會收到愈猛擊。至於「回力族」(boomerang kids)湧現大城市,尤其是紐倫港的老三香港,要說,只能說是怪獸家長報應不爽。 《出發點》的序言是一篇對談,一方是宮崎駿,另一方是筑紫哲也(很資深的文化人、記者、新聞主播)。宮崎駿打開天窗就說:「說到日本人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體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能不能健康成長。」他甚至認為:「只要國民活得健康,國家窮一點也無所謂。」而理由是「現在全世界就屬東亞國家的人口爆炸與經濟等問題,最有可能造成日後的混亂」,當時的「現在」是1996年,事隔十七年的「現在」,即是現在的「現在」,一樣適用,以至十年後、二十年後,都會發出宮崎駿於十七年前發出的慨嘆,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時候都認定『未來總是光明的』,可是現在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樣的年代不會再回來了。」 回到宮崎駿.1 老人精是怎樣煉成的? 2013年9月10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我一直認為,宮崎駿之所以鍾情動畫,並視之為畢生志業,最根本的原因是「拒絕長大」(好聽點說,就是「永遠保持住赤子之心」)。他甚至不惜為此控訴大人世界。 宮崎駿曾經說過:「做了大人便不自由,但是兒童時期卻時時刻刻都很自由。可是曾幾何時,童年竟然成了為了長大所做的一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