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4的文章

20121226-紀曉風:特稿-玫瑰的名字--紫衣姥姥

紀曉風:特稿-玫瑰的名字--紫衣姥姥 2012年12月26日 20:54 坊間相傳習近平喜歡看電影,友人問姥姥,如有機會,會向總書記推薦哪齣電影?我的選擇是在歐洲票房大旺場,但在美國票房慘淡,1986年由意大利符號學家與小說家翁貝爾托.埃可 (Umberto Eco ) 第一部小說《玫瑰的名字》改編的同名電影The Name of The Rose。 《玫瑰的名字》是寫給知識分子看,而又包裝成偵探故事 的哲理小說。520頁長的內容,結合《聖經》的分析、中世紀文學研究理論和符號學的隱喻。連環殺人事件由精於推理的方濟會修士威廉和弟子阿德索負責調查, 從而帶出埃可想寫的主題:知識的傳播與掩蓋、對待真理的態度、教廷關於清貧的論戰,以及那些挾「正義之名」為所欲為、壓迫異己的「權威人士」。借古諷今, 六個世紀以前的恐怖社會:言論審查、盲從狂熱、傳統抗拒科學的衝擊,以及政治陰謀和陷阱──今天依然處處可見。 這個發生在中世紀意大利修道院的故事,有點像今天「等待偉大復興」的中國。 由辛康納利飾演的主角威廉修士,是中世紀的福爾摩斯,他重視理性和經驗,尊重自然和人性。他代表文藝復興早期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厭惡那些以保護「真理之 名」而不擇手段卑鄙不絕的人。 電影中,修道院內居住的修士因遵循一些扭曲的規條,身體或靈性在不知不覺間變得醜陋,以至失去了人性。 西班牙畫家戈雅說得好,「理性沉睡,心魔生焉」,沒有理性法治的世界,就因一個修道院的領導認定喜悅和歡笑是妖魔的化身,而他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於是,為「捍衞他的真理」,摧毀別人全變得「合理合法」。 修道院如是,整個教廷也如是。教宗掌握教義信理,為維護天主教的正統性,以殘酷手段懲罰異見分子。刑罰包括沒收全部財產、鞭笞、監禁、終身監禁及火刑。電影中,宗教裁判所進行異端審判,以「惡」揚「真」,不分青紅皂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習總書記期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當領導後發出的第一個訊息是,以不擾民來突顯「尊重」人民的意念;而第二個訊息是「紀律」,對執政者行徑有高的要求;至 於第三個訊息,則是「改革復興」。對香港人而言,這些全是「利蒼生、革惡俗、興國運」的清脆佳音,人心怦動。如果習總書記「偉大復興」的界定與歐洲復興精 要的釋放自我、究理創學、易風俗、變觀念,承以人為尚建法治社會,以至力推知識和政治革命相若,那麼,香

20140425-素黑--利用你的心軟

利用你的心軟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40425 她被已婚男一直拖着,發誓會離婚,現在先讓她等待,很需要她留在身邊,跟他一起奮鬥,因為他正值事業上升期,想她陪着他一起度過難關。 他金屋藏嬌,太太知道他有外遇但詐作不知,她不想自己的身份不清不楚,可是多年了,對於能名正言順地和他在一起的夢想遙遙無期。 她開始感覺他只是想她在身邊陪他,她甚至為了他而跟他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沒有朋友,沒有工作,雖然生活無憂,但這種地下身份讓她很苦惱。 離開過一個月,因為他以死相迫挽留她,最後她心軟,留下來了。 她已不知道,她對他到底是怎樣的愛情? 醒來吧,愛甚麼情呢?他不過是想要多一個女人給他想要的,不是愛情。 當一個還沒離婚的男人告訴你他很愛你,請你忍耐,等待他,他會離婚和你在一起的,然後一直找不同的理由離不成時,你要知道,你們已到了結局時候。 他離不成,甚至根本沒認真行動過,他不過在拖,貪戀你給她的一切,透過犧牲你來成全他的私慾。你清楚了嗎? 不,很多女人還是沒死心,還相信和他一起時,他對你的好,那種很有被愛「感覺」的真實,放不下就是因為你還以為他對你的愛是「真」的。 算了吧,世上唯一的真愛,就是對你的尊重,不會讓你委屈成為他的小三,讓你等他不會兌現的感情或婚姻空頭支票。 賭徒在發誓說不會再賭時,他們甚至可以作勢斬掉自己的手指;賤男為留住一個還有情慾吸引力的女人時,甚至可以跪在她面前流着淚發誓,讓你心軟。 這些男人最後都沒有兌現承諾,他們不過是精湛的演員,需要心軟的觀眾而已。 演員不能給你愛情,離場才有機會遇上真實的愛。

20140426-素黑--誠實的理想

誠實的理想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40426 有記者問我,到底現代女人為何寧願選擇獨身或不婚,對男人是否要求過高?我笑說也許是相反,是男人對自己不再有要求,質素太低,令女人要不下。 當然也因為女人的經濟條件好了,不少甚至收入比男人高,而男人不懂得和女人溝通,甚至還有大男人的脾性,這樣的話,女人實在難以委屈自己,尤其是當女人目前的生活條件和質素已不俗時。 有位女朋友,她說原本找到一個很愛自己的男朋友,不過在一起兩年後,漸漸發覺彼此的價值觀大不同,特別在事業方面。 她是一個喜歡接受新挑戰的人,希望大家努力工作,能走向中產甚至更優越的生活水平去。不過,男朋友卻喜歡安於現狀,他一直生活在簡單的家庭裏,爸媽很愛他,成長中一直幫助他,讓他沒有經歷過甚麼大挑戰。 女朋友看到這個欠缺經歷、沒能承擔大事的男人,雖然知道人會改變,不過,很害怕他婚後照顧不到她,好多事可能都要靠她自己解決,一想到有可能將來要她來承擔家庭便想不通,也急功利,最後決定犧牲愛情,選擇提出分手,希望他可以成長,有緣的話,可能再一起。 不過,分手的決定令她不安,雖然沒有內疚,但還是覺得自己是不是太不重視感情的物質港女了? 可是,誠實地面對自己時,她很清楚,自己不想過要承擔生計、為財政和樓房粗心的婚姻生活。愛是重要的,但活得舒服和無負擔更重要。 這是她的真正理想。 這種理想不好嗎?人最大的煩惱不是理想定得不對,而是以為自己的理想是其他東西,譬如愛,結果被幻想出賣了。 誠實地面對和承認自己真正的理想是重要的,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比活在浪漫的假象中少為各方添麻煩。

20140424-素黑--像可牽手的普通朋友

像可牽手的普通朋友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40424 和一個不擅於溝通的男人在一起,女人一般都不會明白對方沉默的因由,只會覺得是對方不愛她。 她投訴男朋友極被動,跟他一起,所有要求都是她提出的,他不會提出說某天想見面,但她說要見他而他又沒有約會的話,便會來找她,他甚至不會主動地擁抱她或親她,打電話給她也是因為她的要求。 即使她跟他說不開心的家裏煩事,他也只會走去睡覺。他很少說出內心所想,不會主動想跟她分享甚麼。問他為甚麼,他說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都很普通,沒甚麼值得說。兩人在一起時的交流,都比較表面。 她說:「我完全感受不到他愛我,我不是十八廿二,需要穩定的關係,即使沒有熱戀的感覺也最少想確定他是愛我的。 「好朋友叫我放棄,說他自私,沒有付出。但我知道他從前有過兩次被背叛的關係,其中一個更是六年的女友。我替他找了不敢付出的原因,我想知道經過更長的時間後,我會不會就能得到他的心。和他的關係平淡乏味,情況就像一對可以牽手的普通朋友。」 就是有這種男人,根本不覺得需要「溝通」甚麼。在一起,見到面,可有可無的親密就夠了。 可以說,他們不想費心費神經營感情關係,對他而言,有個伴侶就是了,甚至不想投入,無法熱情起來。 這種人,其實真的不擅於處理人情。不是沒有適合他的女人,只是那個女人不是你而已,假如你已經充滿埋怨的話。 他們可能更適合找個跟他們擁有相同要求的女人:不用說話,只要個家,分擔財政,生個孩子,有需要他時便喊他,沒需要時就不多管他,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譬如打機,這樣便很登對了。 別浪費時間去等待他改變,沒必要勉強自己守住只能牽手的關係。

20140428-素黑--不適合就要放下

不適合就要放下  2014年4月28日星期一上午5:55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未準備接受愛的話,你為他做再多也是徒然的。   她說:「我最近失戀,雖然跟他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半年時間。在他追求我的時候,朋友已說他極度花心,要我小心點,但後來我們還是在一起。我很喜歡他,對他挺上心。他帶我見過他的家人,也說想跟我好好走下去。他條件並不好,沒錢、沒車、沒房子,要還銀行卡數,大專學歷,家庭一般,我依然願意跟他。」   「我的家人、朋友對他很不滿意,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或許太愛他,總覺得他沒那麼在乎我,經常發生不必要的爭吵,甚至提過分手。雖然知道自己不對,但有時候會忍不住說分手,每次爭吵後,他都努力改變,我都看在眼裏。」   分手不甘心   「在分手前的一星期,他的態度突然變了,跟朋友、同事聚會不告訴我,約他上街,他說上班累了要休息。問他原因,說我不關心他。其實我很着緊他,只是很少流露出來。那星期我努力地將自己的關心表現出來,還是留不住他。」   「他給我的分手理由,是選擇了事業放棄了我。因為他的新工作要經常出差,覺得很累,加上對我不滿,發覺彼此的距離很遠,大家很難溝通。說話很漂亮,分手還沒到一星期,我就看見他跟其他女生在一起。這事讓我很鬱悶,現在也不願意相信,甚至還希望他回來。每當在網上,看到他和那女生的照片便覺得十分難過。我能做的都為他做了,他說沒收過女生親手織的圍巾,我便學織送給他;他吸煙要火機,我便給他買了個名牌;知道他經濟有困難,連情人節禮物都沒要他送。他卻告訴我,體會不到我的關心,我覺得很委屈,這次分手得不明不白,很不甘心。」   一切是藉口   發脾氣、不夠細心、難以溝通等等,會成為情侶分手的理由,但很多時候只是藉口。有時候分手是因為見異思遷,花心不定性;有時候可能是熱情過了,突然覺得沒甚麼好玩,玩厭了,便玩別的。可是,他們完全不關心對方的感受,忘了對方是人,不是玩偶。   當你還未準備好時,遇上再好的戀人,哪怕是全宇宙最包容和體諒的天使,你也無福消受、無力珍愛,只能白白糟蹋,甚至變成麻木不仁,不喜歡便不喜歡了,與對方分手沒甚麼大不了。這顯示你沒有真心去愛一個人,只會不斷傷害愛你的人,為別人製造不幸。大家一旦遇上這種人,不要覺得不甘心,應果斷分手,因為跟一個還未能明白愛情需要付出和負責任,以及放下自

20140430-吳志森:無脊椎動物

吳志森:無脊椎動物 7:55 30/4/2014 香港傳媒北上「覲見」黨和國家領導人,已不是第一遭。今次所謂高規格接見,是因為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單獨與傳媒會面,聽說以前未試過。與其說這是對香港傳媒界的高度重視,不如說中共的統戰具體而微,已經統到每一個媒體老總的頭上。 要媒體老總挺起胸膛,錚錚鐵骨地「見大人,則藐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苛求。但在新聞界打滾了幾十年才爬到今天位置的老總們,總不應被動地坐在那裏,陪着笑臉,等着統戰吧。這些年來,香港新聞自由風雨飄搖,甚至腥風血雨,傳媒被抽廣告、名嘴被炒、老總被斬……一連串事件,都與中共收緊控制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即使老總們「拿不出具體證據」來擺事實講道理,也不應該這樣的乖乖聽訓,低頭接旨,只聽主席說如何在輿論上要反對佔中,如何引導香港市民愛國愛港;更重要的是要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說明香港對新聞自由的憂慮,新聞自由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意義,對中國面向世界如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會面閉門進行,媒體老總們向黨和國家領導人說了甚麼,外界無從得知。但我認為,八九不離十,他們一句「新聞自由」都不敢說,一來是他們「鵪鶉」,不配合政治主旋律的不會開口;二來日趨保守的老總們,已漸與中國接軌,根本不相信有新聞自由這回事。 好了,不談新聞自由也罷。作為新聞工作者,無論在媒體處於甚麼職位,首先你是一位記者,無論在甚麼場合,都要發揮記者的本能。記者的本能是甚麼?就是憑記者的觸覺發掘新聞,無論對方是販夫走卒,億萬富豪,還是政客權貴,都要問該問的問題,不應錯過任何採訪機會。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說,在佔中問題上,如果特區政府尋求協助,中央會提供幫助。這是一條重大新聞,中央將會如何幫助?如何部署?是否動用解放軍?二十多個老總,資歷加起來超過六、七百年,有沒有提問跟進?有沒有打爛沙盆問底呢?看來是沒有了。因為如果有問,如何問如何答,早已成了港聞頭條。 當這些香港新聞界翹楚,被在場外等候的記者問到相關問題時,回應卻令人異常失望:「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幫助……」如果這位老總是前線記者,連最基本問題都沒有跟進,回來輕則被「省」到一面屁,重則已經「炒魷」法辦了。 傳媒老總沒有捍衞新聞自由,做記者沒有就重大新聞跟進提問,這些資深新聞工作者,明顯沒有做好本份,失責失職了。在權貴面前噤若寒蟬,非今日始,而是長期統戰攻勢的結果。陪港媒老總暢遊神州,看

20140430-林行止:一竹篙 一船人,排擠篩選—亂!

林行止:一竹篙 一船人,排擠篩選—亂! 信報 2014年4月30日 三、未知是否駐港的關係,中聯辦要員好像較國內京官更易受到「香港病」的感染,出現「免疫系統紊亂」徵狀。前文(四月三日本欄)提到李剛副主任於二○一二年國慶夜沉船意外後,現身說「法」,展示了京派官員「兼管」港事的事實;同樣鮮活的近例為張曉明主任十三日在上海與香港立法會議員「溝通」時,就「愛國愛港」的「客觀標準」,提到他「從來沒有講過凡屬所謂『泛民』陣營的人士都不符合愛國愛港標準」,工聯會的陳婉嫻議員順藤摸瓜、隨即附和,說張主任指中央對「泛民」並無「一竹篙打一船人」,是一種善意、寬鬆的說法;但是,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張氏之言卻令他們心頭緊、眉眼皺,很不自在。 張主任引述鄧小平的話,指「愛國愛港」裏有「客觀標準」,包括沒有做過損害國家利益及香港繁榮的事,當然還要維護及遵守《基本法》,他指責部分泛民議員要求上海之行要全程錄影,又要求發還回鄉證予回鄉證較早前被沒收的議員。張主任形容,這些附加條件,是政治挑釁、節外生枝;他又說,泛民爭取公民提名,指《基本法》沒有明文禁止,即是合法,張主任質疑提出這些「非分」要求的泛民議員,究竟是真不懂還是裝糊塗,他說,泛民即使「叫價高」,亦不可以公然違法……張曉明主任一口氣抖出「香港病」在泛民議員身上的許多症候,駐港中聯辦主任該有港情上達、京命下傳的橋樑作用,但從張主任這番「訓話」,港人看到的只是京官臉譜,說的唱的亦盡是京腔。 在一個就普選行政長官交流見解會議上,中央駐港官員就「愛國愛港」,說出其「客觀標準」後意猶未盡,添上這幾句「語重心長」的話:「作這樣的判斷,不光是要看他口怎麼說,更要看他怎麼做;不光看他過去的歷史,更要看他現實的表現。什麼人不遵守《基本法》,什麼人喜歡與外部勢力勾勾搭搭,有時也不難判斷。」這樣的說法,令港人不期然想到,原來「愛國愛港」的「客觀標準」,關鍵在於誰看的作準、誰說的正確! 對泛民議員那些「挑釁、枝節、裝糊塗、叫價高、公然違法」行為,沒有絲毫體諒,而是「直斥其非」,讓港人幡悟,「客觀標準」已有「一言而為天下法」的鄧小平指引,任何超出北京的「授意」,諸如要求錄影及發還回鄉證之類,就是未能循規蹈矩的「政治挑釁、節外生枝」!循此路進,「授意」的民主建政,港人又能有什麼不合京意的要求!? 四、香港泛民黨派因為組織鬆懈如散沙,沒有組織發揮的

20140430-王永平:再談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問題

王永平:再談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問題 7:55 30/4/2014 我撰文反對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三大理由反對成立創科局》,刊16日;全文已上載「信報網頁」)。當我看到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爭取科技局聯盟成員洪為民先生的回應文章時(《給香港一個機會—回應王永平「三大理由」》,刊23日;下稱《洪文》),自然期望洪先生會針對我提出的理由,擺事實、講道理,讓讀者、政府及立法會議員衡量雙方的理據,作出符合公眾利益的判斷。 可惜洪先生擺脫不了現時香港不少論政議事者的通病,就是避免實質討論,以攻擊對手、「抹黑」其人格為主,企圖令讀者因人廢言,而不去深究箇中事實的對錯。為了維護以事論事的辯論原則,我惟有對洪先生的個人攻擊作出必要的澄清。《洪文》稱我為「除名局長」,指我於2007年任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時「殺局除名」(即把局名改為「工商及經濟發展局」),又暗示我說過「科技佔GDP幾多啊?」這句話。其實,我在原文已經講清楚,當年的改名決定來自特首曾蔭權,我完全沒有參與其事;我得知此事後,曾在內部表示不贊成除去「科技」兩字,認為此舉是不必要的,更予人政府不重視科技的印象。 不過,當時身為政府官員(雖然我離任在即),我絕不能公開表達異見,這是基本政治道德(今天我是以一名普通市民身份評論時事,覺得有需要在相關議題上向讀者申報我過去的官方身份)。我記得當年與反對改名的業界會面時,強調政府依然重視科技,並澄清除了名稱外,有關的政策及行政安排沒有改變。我絕對沒有說過《洪文》所指的那句煽情話。 《洪文》沒有具體回應我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下稱「創科局」)的三大質疑,即在沒有充分理據下耗資公帑三千多萬元一年及增加一大批人手;新局不負責創意產業及通訊;政府缺乏創新思維。 《洪文》支持成立創科局的主要理據是「理順現行的科技策略和政策,就是因為現時數碼21的策略、政策、措施不分,結果才造成混亂」。這個理據我在政府的文件找不到。 根據洪先生的說法,已有十多年歷史並定期更新的數碼21策略原來出了很大問題,包括政策、措施不分、製造混亂等。假如業界和政府認同這個事實,為什麼不立刻處理,而要以此為由成立一個新局? 讓我在此重申,我支持政府推動創新及科技,並指出回歸後特區政府已制訂及落實不少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洪先生提出數碼21策略混亂的例子,正好支持我原文的建議,就是與其倉卒成立一個政策不

20140430-吳志森:遲來的公義,不是公義!

吳志森:遲來的公義,不是公義! 7:54 30/4/2014 【明報專訊】三年零八個月的馬尼拉人質事件,對家屬、傷者和倖存者,帶來筆墨無法形容的苦痛和煎熬。事件涉及中菲關係,是外交問題,也陷入美國重返亞洲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三朝兩日無法解決,還「情有可原」。 但一年半前的「十一」南丫海難,全是香港內部事務,與外交沒有絲毫關係,應該比較容易處理。撞船意外的兩家私人公司也經司法程序先後受到處分,剩下來的,就是特區政府的內部問題,紀律聆訊,刑事調查,對塞責失職的海事處官員追究到底,向死難者家屬交代,以慰39條枉死人命的在天之靈,張炳良局長作為政治問責官員,實在責無旁貸。 但我對張局長又一次徹底失望,因為他並沒有汲取馬尼拉人質事件的任何教訓。張局長是「公共行政」的大學教授,理論頭頭是道,但卻能醫不自醫,當起官來,表現實在不敢恭維。 由高等法院上訴法庭法官倫明高擔任主席的海難調查委員會,經過近半年嚴謹的公開聆訊,指出南丫四號一撞即沉,原因是由圖則、建造、驗收到法例執行,無一不出現重大過失,結論響亮而清晰:海事處有關官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了獨立調查委員會這把尚方寶劍,問責局長張炳良理應馬上採取行動,紀律處分,嚴懲失職塞責的官員,刑事追究,將犯法者繩之以法,以儆效尤。 但無法理解的是,張局長又要再搞出一個什麼內部調查委員會,再花10個月時間把撞船意外從頭到尾再看一遍,等到前海事處長廖漢波也退休前休假了,才調查完畢。400多頁的報告,公開發表的不到十分一,但語焉不詳,事件、人物、職位、責任,連一個字都沒有說。試問,年多來受盡身心煎熬的遺屬和傷者,看見這份無法向死者交代,儼如廢紙的報告摘要,怎會不撕心裂肺,火上加油。 南丫海難不是單純法律問題 是人心 面對家屬的詰問和責難,無論是張炳良局長還是袁國強司長,都搬出法律作為擋箭牌:因為刑事調查在進行中,將來也會有紀律聆訊,全面公開報告,會影響調查和聆訊,對當事人不公。 南丫海難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是人心,蠢蛋!這一年半,海難家屬一分一秒痛苦地等待着真相與責任,牽腸掛肚的兒子女兒,長相廝守的丈夫妻子,就好像看着他們的靈魂無法得以安息。他們要求當局公布:誰是害死至親的真正元兇!死者才算正式入土為安。但家屬等了又等,等了一個報告又一個報告,等到的,卻是官員的一個又一個的信口雌黃,一又一個的不負責任。

20140430-盧子健:不能理解怎樣去理解隨處便溺

盧子健:不能理解怎樣去理解隨處便溺 7:54 30/4/2014 【明報專訊】隨處便溺,是違法行為,是不道德行為,是有害於公共衛生的行為。這種行為不能允許,應予譴責,本來沒有什麼可議之處。 但現實卻是,一個內地小童遊客在香港當街大便,引發網上熱議。除了批評這種行為的正常言論外,有內地網民卻認為這是香港人小題大做。甚至有意見認為,香港經濟依賴國家,既要賺內地遊客的錢,就不應排斥內地遊客與港人不同的文化習慣。更有甚者是有內地網民號召內地遊客在「五一」黃金周到香港隨處便溺。 融合所引發的香港和內地之間的社群矛盾,近日愈形尖銳,出現不少非理性的言論和行為。有些香港市民反遊客的行為走向偏鋒,並不可取。但他們的行為不難理解,因為很多基層市民在承受內地遊客大增所帶來的不便的同時所得到好處不多。反遊客行為無疑偏激,但也可以算是宣泄情緒的一種方法。 因為兩地矛盾這個大氣候,內地有些偏激者也會看香港人不順眼。像當街便溺這種行為,是非黑白很清楚,但會有內地人士對來自香港的批評反彈,刻意護短。這也是一種情緒行為。其實護短的人多想想也知道自己沒有道理,內地人在內地也不能隨處便溺。如果有香港人被發現在內地隨處便溺,這些內地偏激者所做的文章可能更大。 兩地社會的民間有偏激的言論和行為,並非不能理解。最令我不能理解的反而是一些香港特區政府官員的言論。 官員籲「包容」 往往撩起更多火氣 面對有些內地遊客在香港的不當行為,有官員呼籲港人「包容」,有官員希望港人「理解」。這些以為是用來紓緩矛盾的說話往往有撩起更多火氣的效果。 有些內地遊客在香港的不當行為,或者是違法,或者是不道德,或者是有損公眾利益,或者是幾者兼備,例如隨處便溺。在香港民間,有人把這些行為歸咎至所有遊客,從而有反遊客的言論和行為,我們認為是偏激。同樣邏輯,把不當行為歸類為文化差異,也是一竹篙打一船人。以文化差異為藉口為部分行為不當的內地遊客開脫,其實是陷所有內地遊客於不義。難道我們應當期望任何一個內地遊客都會在香港隨處便溺嗎? 退一步說,即使有些不當行為真的是由文化差異引起,最多只能說明白這些行為因何出現,並不表示必須「包容」或者「理解」這些行為。關鍵是這些行為的性質,有關行為對香港公眾利益有多大損害。譬如是講說話聲浪較大這些行為雖然令人不快,但鑑於文化差異可以盡量包容。但隨處便溺?怎樣包容?!

20140430-明報--鷹派當道政改前路艱困,中央應與鴿派實質商討

鷹派當道政改前路艱困,中央應與鴿派實質商討 7:53 30/4/2014 明報社評 【明報專訊】政改首階段諮詢本周六結束,主持諮詢工作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有感各方立場南轅北轍,認為各政黨受激進勢力牽制,她提出「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呀?」的訴求。林鄭月娥這個訴求的對象,若涉及政治光譜左右兩極的激進與保守勢力,符合實際情况,若她針對泛民激進勢力而發,則是對政改關鍵仍未掌握,也有偏頗。首階段諮詢由左右兩極的鷹派主導,中間溫和的鴿派被擠壓,若不扭轉這個局面,不單政改極有可能泡湯,社會穩定也遭到衝擊,我們認為建制陣營與民主陣營的中間溫和鴿派有必要團結起來,爭取話語權,透過理性討論,為政改尋求妥協空間。 泛民鴿派方案 未獲積極正面回應 首階段諮詢結束之前,各個政黨、學者或團體,紛紛發表建議方案和意見,綜觀建制陣營提出的方案,符合中央提出的原則,包括提名委員會參照選舉委員會格局組成,略作調整,但堅持均衡參與原則;參選人須獲提委會逾半委員支持,以體現集體意志等。這些方案,反映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就政改講話的精神,即是說中央的原則立場一年多來沒有調整過。 泛民陣營包括政黨、學者、團體提出的方案,相互之間分歧較大,與中央的原則立場有不同程度差距。方案由純粹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到加入公民元素(公民推薦),另有接受提委會提名,但是提委會的組成增加民主元素(例如加入地區直選代表等)。這是反映泛民政治光譜鷹派與鴿派的分野。 就提名辦法,中央指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規定,現在泛民陣營被認為溫和的方案,略去公民提名(例如18學者、香港2020、公民黨湯家驊等3個方案,還有基本法委員會成員陳弘毅的方案),他們的考慮,都認為即使在中央劃定的框架,仍然可以設計一個沒有不合理限制,即是說不會出現篩選效果的特首選舉安排(大律師公會對政改雖然未提出具體方案,但是有關意見若落實到選舉安排,也可以達至這樣的效果)。只是這些溫和方案,都遭到來自建制陣營和民主陣營的鷹派夾擊。 泛民的鷹派擅長動員群衆,政治能量絕非學者和論政團體可比擬,因此,客觀上形成泛民鷹派掌握了主導,儼然出現劫持了整體泛民陣營的局面。林鄭月娥認為政黨擔心被批評「出賣群體」,就泛民現今生態,她的觀察符合現實;不過,泛民鴿派的困境,主導政改的中央和特區政府要負一定的責任。首階段諮詢,當局要求泛

20140430-陳文敏:政改前路(一)

陳文敏:政改前路(一) 明報2014年4月30日 政改諮詢期尚餘數日便結束,各方的分歧仍然相當大,要在未來一段日子裡凝聚共識,恐怕各方均要加倍努力,加強溝通,廣開胸懷,力求求同存異,政改才會有希望。在這關鍵時刻,正是各方領導人物展現領袖才能和政治胸襟的時刻。 縱觀現時所提出的方案,大約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堅持公民提名、政黨提名或重新設計沒有四個界別的提名委員會(例如以立法會或全體選民組成的提名委員會),這類方案相信不會為中方接受。第二類方案是保持原有的選舉委員會作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需要執行政治篩選的任務,甚至提高入閘門檻如全票制或50%的支持方能出閘,這類方案相信亦難獲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50%這種提議,其實是一個誤人誤己的方案,這個門檻當然可以排除泛民候選人,但若有另外兩名旗鼓相當的候選人,兩人均有一定數目的提名委員支持但各人均未足半數的支持(例如各人皆獲45%的支持),結果可能是兩人均未能獲提名,或是佔有6%票數的政團便可以左右大局,這些情可能是提出這方案者未曾考慮的結果。 第三類方案是一些中間落墨的方案,這些方案的設計方向大致是沿用選委會的四個界別,但從不同方向增加提委會的代表或提名程序中的選民參與成分,例如在第四界別加入民選代表、在首三界別廢除公司票,或公民推薦等,這些方案基本上是符合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要求,也加強選民的參與和避免不合理的篩選,但不獲左右兩極的人支持,未來的方向相信始終得從這些較溫和的方向手,盡量凝聚較溫和的泛民和較開明的建制派支持。 要達成共識,還有不少的障礙,亦需要更多時間溝通,所以筆者建議泛民的朋友推遲電子公投的時間,六月距今只有兩個月時間,較具體的方案剛剛出爐,社會需要更多時間討論磨合,六月舉行公投是有點倉卒。一旦公投後,其中一方能轉圜的空間便大大減少,這將不利於凝聚共識,亦無助推進政改。 [陳文敏]

20140430-林燕妮:三姑六婆

林燕妮:三姑六婆 明報2014年4月30日 我們都明白「三姑六婆」即是喜歡說人閒話,胡亂說這說那的人。到底三姑是什麼?你家的三姑母?六婆是什麼?很少人族中會同時有六個婆婆。那就表示了,三姑六婆根本和親戚無關。 那末三姑六婆到底是什麼人?根據維基百科,三姑六婆是古代中國民間女性的幾種職業。 三姑是﹕ 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是﹕ 牙婆 媒婆 師婆 虔婆 藥婆 穩婆 三姑是指自稱與三種宗教有關的出家女性僧侶。道姑是道教女性教徒、尼姑是佛教女性、卦姑是專門占卦的女性。 六婆比較複雜。牙婆即是女性牙人,亦即是女性買賣人口交易中的經紀人。牙本為「互」字,但從唐代起被誤寫為「牙」字。 媒婆是專為人介紹配偶的女性,她們所說的話當然不會誠實。 師婆是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女性,亦即巫婆。 虔婆是妓院內的鴇母,現稱「婆」。 藥婆是專門賣藥的女人。 穩婆即是專門接生的接生婆。這些都是在古代被認為不好的工作。 為什麼做同樣工作的男性不算「三姑六婆」?顯然這是古代的名詞。在大男人主義中,就只有女人是「三姑六婆」。故此「三姑六婆」並不是廣東話發明的,而是大概從元朝起便有的。如今廣東省以北都不說「三姑六婆」,「三姑六婆」留在廣東話中,因為廣東屬中國嶺南,遠離中原,所以保存了很多古語。比如「奉旨」,古語是奉皇帝的旨意必須那樣做,如今則只留在廣東話中,例如說﹕「我媽奉旨要我吃她煮的菜。」國語則變成「我媽一定要我吃她燒的菜」。廣東話不能淘汰,它實在讓我們知道不少古時用語,而且十分傳神。 [林燕妮eunicelam112.blogspot.hk]

20140430-王岸然: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情勢

王岸然: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情勢 7:53 30/4/2014 一個關心社會的普通人,看到今天的政治情勢,一定十分迷惘,香港是否正面臨一場暴風雨?還是陰天細雨快將成為過去,政治氣候快要放晴?單看現時香港表面的情勢,是前者;但筆者還是樂觀地相信,是後者。 先說壞的方面,中港皆擺出不能退讓、準備對大幹一場的姿態。筆者說是「姿態」,是精準的形容,不多不少。中央放任一些「官方學者發言」,說港人如果「佔中」,就要為第23 條立法。「佔中」與第23 條全無關係,那是與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有關的事,而「佔中」充其量只與公安問題有關連。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借「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放話,竟然要求傳媒對「佔中」要「全面及正確地報道相關新聞」,國家領導人如果公然地指點外國傳媒如何報道新聞,肯定成為國際笑話;指點香港傳媒則視為理所當然,未聞有在坐者反駁,只說明一國兩制又再退步。 以中共的政治語言習慣看,提醒你要「全面及正確」,即是批評傳媒不全面及不正確,大概沒有一個新聞工作者會自認不全面不正確,大家的解讀自然是中央希望多報道反對「佔中」的聲音或多一點反佔中的文章評論,那是在干預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了。 王光亞更表示「中央可以協助特區處理佔中」。那句話被理解為「出動解放軍協助平亂」,這個玩笑也實在開得夠大,開這麼大的玩笑,正正說明它不是真的。解放軍一出營,代表三十年來努力經營的一國兩制告終,不知有多少港人相信「出兵」,反正我就不信了。 再回看數星期前的泛民上海團,一如預料只屬公關活動,表面看沒有拉近距離。泛民主流回港之後態度轉為強硬,李永達(代表民主黨及泛民主流)竟然說要在今年七一預演「佔中」一天,期待有兩千人參與;又有泛民主流預言絕食行動第二波會於5 月中進行,有重量級人物參與云云。筆者會密切留意是否成真。畢竟有頭無尾是泛民常態,年初忽然拋出的五區公投已經無聲無息,今天的高調,又焉會認真? 筆者在本欄已經指出(《當拜登遇上兩名港人》,刊11 日),泛民亮出的底線,是以陳方安生方案為基礎,美國藉會見陳太與李柱銘,表態支持陳太方案,而非更民主的學民思潮的「公民提名」方案。 中共的反應如何?中共主要是對陳太及李柱銘的行為作人身攻擊,但對其方案則一如對其他的保守方案,沒有斷然地全面否定。到目前為止,中共全面否定的方案,只是學民的方案,對泛

20140429-李柱銘:用遍地黃金佔中?!

李柱銘:用遍地黃金佔中?! 明報2014年4月29日 上周,二十多名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先後獲國家副主席兼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李源潮,及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見。據報,兩位京官在會面時均表明中央堅決反佔中。李源潮表示「佔中」是違法,只會阻礙香港民主發展,甚至破壞香港繁榮穩定。他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依法妥善處理,亦會作好準備。而他更指希望香港媒體能夠全面的、正確報道佔中。而王光亞則說得更坦白,他指:「相信大部分香港人對用非法行為達政治目的係唔認同,希望訊息流通上大家清楚,大部分香港人並不贊成佔中。」 他們兩人的說法,根本是擺明車馬向傳媒高層「下旨」,要協助中共打擊佔中。相信市民大眾都覺察到,中共對特區的干預愈來愈明目張膽,如今已進展至毫不掩飾的地步,看來一國兩制在京官心目中,早已蕩然無存。 然而,大家千萬不可對北京背約的行為「習慣成自然」,至於各位傳媒高層更必須堅守理念與原則,絕不可自甘墮落做中共的喉舌。 近日,因一內地童在旺角街頭便溺而再度激化中港矛盾,除了相繼有內地官媒反過來批評港人「不文明」,更有內地網民發起五一黃金周攜同小童來港隨街便溺,藉以令港人「習慣成自然」。 縱然內地同胞們在五一黃金周期間,令香港街頭「遍地黃金」,相信也無法令注重公共衛生的港人,對隨街便溺一事「習慣成自然」。同樣地,如香港傳媒高層真的響應京官號召,歸隊為中共打反佔中輿論戰,令特區傳播媒介「遍『報』黃金」,亦不可能令向來熱愛新聞自由、具獨立思考的港人相信的。 [李柱銘]

20140429-陳喜艾:讓人氣餒的議員

陳喜艾:讓人氣餒的議員 明報2014年4月29日 那一天,是個星期四。我一個人埋頭苦幹,雙眼看開了近十個視窗的屏幕,一直在研究農藥的監管問題。事情本來是一月發生的,政府突然從本來已在立法會通過的農藥規管名單中,剔除三項。多得電視台鍥而不捨追查幾個月,今月初,我和絕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才知道有這件事。 要在有限的時間跟進,我找過化學專家、農場,在網上從舊新聞到立法會紀錄,再到諮詢文件,再找香港法例。文章寫到一半,還是被卡住,大概是我看不慣文件艱澀的用字,我始終搞不清近年香港農藥的規管情。於是,我決定用最古舊的方式,打電話問功課。 立法內容,最清楚的,按道理是議員吧。我拿出負責通過這法例的委員會名單,戰戰兢兢打起電話來,問題好簡單:這次新例中列有三百多種農藥的附表,以往已存在嗎?第一個議員,本以為要發表意見,卻發現我來查詢資料,說我問得太仔細,要點時間看文件再回覆,然後匆匆掛線。第二個議員,只知道剔除了三種農藥,兩年前立法的內容不清楚,因為她當時仍未加入這委員會。她說得對,當年在場的議員會更清楚,於是,我找到這幾年都是委員之一的第三個議員。可沒想到,他是個暴躁的議員,先是問我有沒有嘗試看過文件,然後晦氣地說替我查看,掛線幾分鐘後,他回電,卻仍是答非所問,於是問我究竟目的為何,又問我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嗎……最後,他說他終於理解我的問題,第三次回電,分享了他的答案,但我後來發現那答案也是錯的。打電話打至天黑,還是沒有議員能解答我以為對他們來說簡單不過的問題,我死心不息,再多打一通,這個代表業界的議員,同樣「理所當然地」對條例的細節所知不多。 我徹底絕望,才發現我們負責立法的議員,其實不大知道他們有份決定通過的,是什麼法例。自那天起,我不停告誡朋友,下回投票要看清楚議員真面目。對於立法會議員,尚且可從選票嘗試阻止這種絕望再有下一個四年;對於香港人之首,不滿再大,我們又可以怎樣阻止下一個五年? [陳喜艾]

20140430-古德明:「新仇舊恨」怎麼報?

古德明:「新仇舊恨」怎麼報? 7:36 30/4/2014 ■近來中日兩國衝突不斷,關係緊張。互聯網 最近,中共上海法院下令,扣留日本一艘商船;船公司不得已,給香港一陳氏家族賠償四十億日元,了結七十年前日軍強取陳家商船案件。當年日本侵華罪孽,上通於天,這一次不過贖折了十億分之一。 今年二月,中共中華網乘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之際,發表鴻文,叫日本不要再逞軍國主義,否則「中國將新仇舊恨一起報,二零一四年會成為中國人引以為榮的甲午年」。這話說得漂亮,只是「新仇舊恨」的涵義,不可不提。 《智囊》卷二十六載:宋朝靖康二年,侯官縣秀才董昌有婦,名申屠希光,才貌雙全。當地惡霸方六一垂涎美色,使人誣告董昌,罪至族誅;他自己則佯裝仗義,為董家調解,救出申屠希光母子,董昌則當然不免。事後,方六一向申屠希光大獻殷勤,強下聘禮。申屠希光中心了然,強作歡容,洞房之夜,明妝麗服,侍候方六一就寢,「即以匕首刺之帳中,斬六一頭」,連夜帶到亡夫墳前至祭,第二天,昭告村民,並說:「吾將從夫地下。」自縊而死。方六一以為,向官府買個情,即可贏得美人青睞,殊不知申屠希光之仇,不到方六一身亡,不會消弭。 一九三零年代,日本眼見蔣介石治下,中國政局日穩,軍力日強,民物日見康阜,決定先下手為強,大舉進犯,幫中共解除圍剿覆亡之災,更令中共得以坐大,吞併中國,一如靖康二年侯官縣衙和方六一勾結,令他得以強娶申屠希光。方六一只殺了一個董昌,中共則殺了不知幾千萬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對日本最大的「新仇舊恨」,不在甲午戰爭,不在一九三七年南京屠殺,更不在區區一個釣魚臺。今天的釣魚台事件,只是說明日本七十年來沒有絲毫悔咎而已。 現在,中共釣魚台上被日本公然丟臉,就作民族英雄狀,公開日本侵華檔案,說日軍當年怎樣「刺刀殺人,如切豆腐」,怎樣「十日之內,蹂躪一名慰安婦一百七十八次」等等。其實,中共最應該公開的檔案,是那些「慰安婦」文革期間怎樣蒙上「通敵賣國」罪名,是毛澤東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對日本社會黨人說的肺腑話:「沒有你們皇軍侵略大半個中國,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你們說要不要感謝呀。」 中共要為中國對日本「新仇舊恨一起報」,只有一個辦法。晉朝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家喻戶曉。那最大一害之滅,更是滴血不流。但宋朝釋惠洪云:「此正所謂癡人說夢耳。」 古德明 專欄作家

20140430-李怡:讓年輕人主導香港民主吧

蘋論:讓年輕人主導香港民主吧 7:34 30/4/2014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最新一期封面主題是「2046香港盡頭」,書寫這時代香港人對「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灰暗想像。畫面中一人舉着上寫「幾時佔中」四字的紙牌,是年輕人的大哉問:灰暗究竟要忍耐到何年何日?首頁的「苑論」,題目是〈無私無畏即自由〉,表達對上一代以「等中國變」來爭取香港民主的不滿,表示不能再等,「香港再過五年就不是香港了……既然上一代沒有完成香港民主運動,……那就由這一代的香港大學生來完成吧!香港大學生自己主導一場香港民主運動吧!」 這不是空話。新一代的確開始主導香港的民主運動。本月中旬,由學民思潮和學聯推出了《學界平等方案》,短短半個月,即獲20多個民間團體表態支持;接着,80多名學者發表聯署信,支持這個政改方案;陳方安生認同學界方案最公平和直接;以泛民為主體的民間人權陣線亦宣佈推薦學界方案,指它最能體現「普及平等」的價值。至此,民主派關於「公民提名」可否或缺的爭拗,以及任何不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都被擱置,比較集中在支持學界方案了。倘若日後的所有抗爭,包括絕食、辭職公投、佔中以至立法會「爭取不到,不如拉倒」等等,都以堅持這個學界方案作為具體訴求,民主運動就不再會讓市民覺得無方向、無謂甚或動機成疑了。 學界方案簡單而直接。它首先着重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必須排除過去功能組別和選委會組成的「四大界別」,這是所有民主派政改方案沒有提及的。學界方案認為,如果提名委員會依舊保留四大界別,即使取消公司票,增加地區直選委員,由於行業選民基礎差天共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仍不平等。學界方案提出,提名委員會由立法會直選議員組成,丟棄四大界別。至於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就有兩個途徑,一是公民直接提名,只須1%的合資格選民、大約是35,000人提名,即成為特首候選人,提委會並無否決權;另一是獲提委會8%委員提名,可成為候選人。 學界方案還有其他詳細內容,但要點如上。 政府的政改三人組,以及所有中共喉舌和傳聲筒,對此趨勢都極緊張,他們不斷強調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對於民陣、真普聯、各民間團體、大專學者紛紛表示支持學界方案的趨勢,林鄭月娥不禁表示對政府的政改方案獲通過感悲觀,笑稱政改宣傳口號或要改為:「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呀?」前天大律師公會發表政改意見書,表明「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林鄭和袁國強如獲至寶

20140429-戴耀廷:香港要怎樣的資本主義

戴耀廷:香港要怎樣的資本主義 8:18 29/4/2014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並曾任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王振民,和來自香港的現任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莫樹聯資深大律師,最近都提出相近觀點,反對公民提名及支持提委會要有排他性的特首候選人提名權。 有趣的是,他們雖一個來自北京,一個來自香港,但都提出為了要繼續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就要保證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能維持下去。而他們理解的香港原有資本主義,是要在政治制度上給予商界(其實是大商家及大財團)特別的安排和照顧。他們人數上是少數,卻控制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經濟命脈,在一人一票的選舉中會變成少數,故必須在政治制度上提供特別保護。而這就是體現在提委會的組成及提名安排上,確保商界有主導權。只有這樣,他們相信才有利於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發展。 香港商界,即香港的大商家及大財團,聽到這種觀點可能會感到很「入耳」,因為好像是為了他們的利益而說的。對香港原有資本主義最大的威脅,按這觀點背後的假設,是來自福利主義。 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上海會見立法會議員時談到,提委會制度比較好防止民粹主義的風險,思路是同出一轍。他說,一旦特首由一人票普選產生,候選人為了贏得選票,很可能提出加大社會福利開支。因此,為了防止福利主義對香港原有資本主義的威脅,也就是對香港大商家及大財團的威脅,在引入普選時就必須透過提委會制度確保候選人不會走向福利主義。但這種觀點及假設是否能成立呢? 首先,這種對福利主義的憂慮,其實在《基本法》起草時就已有顧及,在不少條文注入防止福利主義的設計。《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相適應。第108條規定,香港特區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這已足以防止福利主義在香港出現。 但我們也不要忘記,《基本法》第36條規定了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這即是說,《基本法》並沒有排斥向香港居民提供福利保障,而只是不希望構成對特區財政太大負擔。這一點已得終審法院在最近的「孔允明案」確認了。防止福利主義既已經可透過上述條文達到目的,那是否需要在實行普選特首時,在提委會組成及提名程序加入雙重的保障呢? 再且,從香港的現實情況去看,導致民粹主義和福利主義,未必是一人一票有真正競爭的選舉,反是因為特首缺乏認受性而要以大派

20140429-呂秉權:形勢急轉直下,v中央今年決戰香港

呂秉權:形勢急轉直下,v中央今年決戰香港 8:18 29/4/2014 【明報專訊】據了解,中央內部已將今年定為解決香港問題的「決戰年」,希望今年內根本性地解決香港的管治問題,包括政改、佔中、反對派的政治前途、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等範疇,都期望取得關鍵性的進展或起步。 為此,中央對香港撥出龐大的維穩經費,多個中央和地方部門只要提出香港專項工作,特別事涉國家安全和政改的,很大機會都能分一杯羹。除了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中共香港工委、中聯辦、國安部、公安部、港澳辦、外交部、廣東省公安廳等部門外,甚至連對口澳門的珠海市公安局近年亦開展了香港的專項,定期派人來港吃喝收風,其他從事香港工作多年的人員得悉珠海的情况後亦為之側目,覺得他們不應沾手香港事務。不知是否澳門已被治得貼貼服服,所以珠海的維穩人員只好做埋香港條水以延續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今時今日的香港工作已經做到禾雀亂飛,雞犬齊升。 對港工作和維穩款項之巨,令專責黨內反腐的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亦要擺出姿態。中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首次明確將港、澳中聯辦納入其反貪監督範圍,說明中央將制度化監管中聯辦這個龐然大物。這個舉動一方面傳遞出中聯辦並非無王管的信息,但同時亦表明中聯辦所掌控的資金實在龐大,插手的香港事務着實不少,從它重金購入九龍灣甲級商廈全層擴充營業及與前廉政專員湯顯明的互動就可見一斑。 有維穩人員明言,部分維穩工作者是傾向報大數的,只要將香港問題說得嚴重些,那麼他們就可獲得更多的資源,生存的價值就更大。諷刺的是,有些維穩項目是針對另一個部門有否報大數而設立的,以作制衡。 近期,體制內外多了聲音認為,不要將香港問題說得比實情嚴重,以免中央的鐵腕鐵上加鐵。 無生癌用化療,只會唔死一身潺。祝香港好運…… 作者是浸會大學新聞系客席高級講師

20140429-林行止:鑑真辨假,一錘釋法─啞!

林行止:鑑真辨假,一錘釋法─啞! 信報 2014年4月29日 《信報》林行止專欄 一、香港立法會議員赴上海「商談政改」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下泛民議員宣示政見和爭取真普選的各式「見面禮」,他顯然一早獲得「通報」,因此有備而來,馬上「禮尚往來」,以一本《基本法》作為回禮;在馮檢基議員送上「三軌方案」的《基本法》模型時,王主任即以古玩設喻,指出古玩有真假,須由專家鑑定,接着遞送被他喻為「真品」的《基本法》。 相比之下,泛民議員送出的禮物確嫌失禮,無論是海報、手工、宣言、書法或幾份建議,寓意不專,花樣百出卻製作兒戲,有點像粗製濫造的「道具」,又像三歲小孩給長輩的塗鴉式賀卡,未必沒有寄意,卻欠莊重!倒是港澳辦王主任的「還禮」看來得體,一本《基本法》,言簡意賅。 雖然是一份好禮物,但從王光亞手上送出的簡體字印刷的《基本法》,卻是很多香港人看進眼裏便心酸難過的本子! 經過草委諮詢階段(一九八五—一九九○年)的老香港,有些人仍然記得當年立法原意並不排除港人爭取二○○三年雙普選;就是《基本法》正式經由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正式通過後,當年港澳辦主任魯平(一九九○—一九九七年在任)還於一九九四年間,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回歸十年後,「香港將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範圍內的事。」 回歸七年,全國人大常委於二○○四年主動釋法,排除了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規定是包括了二○○七年在內,這即是說,否決了二○○七/○八年雙普選的可能性;人大又通過以後香港啟動政改,須由「三部曲」改為「五部曲」,香港政改由人大牽動,變得至關重要,等於香港人在民主建政上的原發性消失、主動權旁落。那時的港澳辦主任是廖暉(一九九七—二○一○年在任),港人就是在他任內,知道其前任魯平所說的並不算數! 北京中國社科院的研究論述認為,二○○四年就香港政制主動釋法,是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指那是對「香港民眾正確認識『一國兩制』中『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嚴格遵守《基本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非常明顯,中央「加控」香港這一制,就在眾目睽睽之下,經釋法送到港人跟前。自此之後,無論地方的主流民意多麼強烈、清晰,從政者亦不能從公民權利的「平台」出發,更不能講求港人認同的「公論」和「公義」,反而要像侍候皇帝的臣民「公車上書」般,懇請批准才能行動。「今上」究竟是「王道」地隨香港眾說,還是「霸道」地任意為之

20140429-阮穎嫻:香港學生,你行嗎?你敢嗎?

阮穎嫻:香港學生,你行嗎?你敢嗎? 8:18 29/4/2014 【明報專訊】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開始時是由學生帶起的,為了反服貿,他們身先事卒佔領立法院,阻止議案通過,到後來進佔行政院,發生警察用棍打學生事件後,更加群情洶湧,不止台南台中學生一車車上台北支援,台灣民眾也穿黑衣佔領凱特格蘭大道。由318到50萬人黑潮,歷時不夠兩星期,沒有太多的計劃商討,一步步將運動推展,轉換抗爭活動,並吸引學界、團體、藝人響應。 運動後續一浪接一浪,雖然有人可能不忿政府用30秒強行通過服貿,但他們不會站出來。全靠400多名學生在318果斷勇敢地佔領立院,如此波瀾壯闊的活動才激昂地上演。 原來令到一個政府癱瘓,失去所有民心,顏面盡失,開始只需要400多名學生。學生懷着赤子之心,對理想的追求,對家園的愛護,一股腦兒就去做了。也許他們沒有想到什麼後果,課業、家人、甚至人身安全,這一切也不比美麗家園重要。因為是學生,警察開頭也不敢攻,一度拉鋸了好幾天;因為是學生,手無寸鐵,也沒有什麼利益,被打時就令人更心酸。 香港,又有沒有這幾百個學生呢?為此,我拿學生的功課做了小小的研究。我教的一科全校學生都必須修讀才能畢業,暫時有200多個學生的案例做統計,背景遍佈文理商社各系。其中一份功課是自選題目去應用一些傳播的技巧和理論。我已事先說明,題目不必跟社會有關,選自己有興趣和把握的題目,說服同學和老師為什麼你的立場值得支持,選的題目不影響評分。 結果呢?四成學生選擇與個人或校園生活有關的題目,例如健康、興趣、科技、戀愛、潮流、學校設施、學校活動等,另外六成選擇社會議題。由於學生自出生就身在教育體制裏,做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的佔社會議題的26%,與環保、保育、能源有關的也佔19%,其餘都是各類社會時事、政策、現象,其中談同性戀這單一議題的的就有10個,選政治議題的只有9個。 這顯示大部分學生都關心社會,對各類社會議題有所涉獵,但真正對純政治議題有所看法並將之放在第一位的其實不特別多,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學生對很多社會議題反應熾熱,對政改則略為冷淡了。如果分科來看,理學院中沒有人選擇政治議題,但文、社、商科都有4%至6%的同學做政治議題。當然,這只是粗略的反映,學生只是做功課,以此作題目不等於就是熱中,選題目時也有其他考慮,我身在的大學也不能代表全港大學,畢竟個別大學的氛圍不同。 港

20140428-吳鉤:「從搖籃到墳墓」 宋代全方面的國家福利

吳鉤:「從搖籃到墳墓」 宋代全方面的國家福利 【阿波羅新聞網 2014-04-28 訊】 國家福利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早,《周禮》中就記載了六種「保息」之法:「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不過在宋代之前,國家福利並未實現體系化,多為臨時性救濟,帶有備荒賑災性質。宋代則建立了一套覆蓋面極廣的福利救濟體系,救濟的對象涵蓋了孤寡老人、殘疾人、乞丐、棄嬰、孤兒、貧困人口等所有無法自立的群體,提供的福利覆蓋了國民「生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死有所葬」等層面,可謂「從搖籃到墳墓」均有國家救濟。 宋代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原來旨在保證“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被“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自由市場所代替,人民遷徙更自由,商業受到前所未有之重視。而隨著商業的展開,城市的繁華,人口的流動,貧富也明顯分化。 這個時候,建立起一個為貧困人口的“生老病死”提供救濟的國家福利體系,就顯得特別迫切。而且宋朝“以儒立國,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儒家的“保息”思想也要求朝廷負起養民之責。正是在這樣的內(價值追求)外(社會需求)壓力下,趙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去構建一個完備的國家福利體系。 國家福利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早,《周禮》中就記載了六種“保息”之法:“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不過在宋代之前,國家福利並未實現體系化,多為臨時性救濟,帶有備荒賑災性質。宋代則建立了一套覆蓋面極廣的福利救濟體系,救濟的對象涵蓋了孤寡老人、殘疾人、乞丐、棄嬰、孤兒、貧困人口等所有無法自立的群體,提供的福利覆蓋了國民“生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死有所葬”等層面,可謂“從搖籃到墳墓”均有國家救濟。《宋史》說“宋之為治,一本於仁厚。凡賑貧恤患之意,視前代尤為切至”,真不是溢美之詞。 現在,就讓我們穿越到宋代,以“生老病死”為序,近距離觀察一下彼時國家福利機制的運作。 先來說“搖籃”即“生”的福利。宋代的“搖籃”福利可以分為補救性救濟與預防性救濟兩大類。預防性救濟是指國家在發現貧家婦女懷孕之後,給她們提供生活補貼,以免窮困人家因養不起孩子而溺嬰、棄嬰。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高宗下詔在全國推行“胎養助產令”,詔曰:“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嬰者,給錢養

20140424-何靜瑩:每人都有一個「三煞位」

何靜瑩:每人都有一個「三煞位」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4年4月24日 管理 L plus H 毛衣廠五年,我遇過一些主管級的人,不願意再擔當原職,說一把年紀不能承受「三煞位」的壓力。我覺得很奇怪:做慣主管的人,你不把他們安插到管理層,他們會覺得屈就;同時也有人懶理自己能否勝任,總要不擇手段爭取高報酬和高權力之位。為何有能者竟避之則吉? 究竟什麼是「三煞位」?它有什麼可怕的地方,令人敬而遠之? 以我對「三煞位」的理解,是: 當我還是一個低級打工仔時,跟老闆理直氣壯地大吵一頓後,可以拍案辭職,宣告這間公司不值得我留下。之後,我開始當高級打工仔,做了人家「上司」或所謂「老闆」後,無論下屬態度有多惡劣,我還是要抑壓心中不滿,先聽取對方想法。除非對方有嚴重違規行為或隨時有人頂代,否則當老闆的不但不能灑灑離場,還要顧全大局,轉過頭便得低聲下氣,主動找對方化解問題。 人大了,責任多了,回想初出道數年做「靚」的時候,那種自我中心,對上司的傲慢與偏見,彷彿全世界都虧欠了我。昔日那種打工仔心態,自有不堪回首的羞愧。 有一次,公司差我與團隊到台灣,為當地客戶完成一個為期半年的項目。由於所有生活開支都由客人支付,我喜歡吃過晚飯回到公司,毫不客氣地打長途電話回港找朋友聊天,一談就是一兩小時,並肆無忌憚地高談闊論,管他有否騷擾旁邊正在加班的上司。可想而知我的「奉旨」程度已臻化境。 有天晚上,我變本加厲,足講了三小時的長途。掛線後,上司終於按捺不住,好言相勸。其實我也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但他把話說得這麼露,我惱羞成怒,硬說成這是我的權利,是公司和客戶賦予自己的福利,也是人在異鄉應該有的補償。我當然隻字不提自己薪金優厚,沒什麼虧欠可言,更半點不透露自己選擇這行業就是為了海外公幹、見識世面。 上司不知哪裏來的耐性,竟跟我逐一分析什麼是專業態度,教我不應對福利「攞到盡」,影響個人形象。再說下去,我開始把話題扯到公司的經營理念,追求用人唯才,從不鼓勵形象工程云云,繼而反控對方說一套、做一套……! 上司沒好氣地和我糾纏了兩小時。對着眼前這個思維狹隘、只得「三幅被」議題卻強詞奪理的打工新秀,他的心情應當是進退兩難:跟我解說我又無心理解,不跟我說又怕深化我的自以為是。我還為能對上司曉以大義沾沾自喜,實情是我已經大出洋相仍懵而不知,令日後我在公司的聲譽折損,也啟動了

20140417-何靜瑩:相信我就別管我

何靜瑩:相信我就別管我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4年4月17日 我剛出道不久,與兩位同事一起到美國出差,航空公司免費升格了我和其中一位同事到商務客位。我們大為雀躍,但第三位同事卻感到十分失落,說話帶點酸溜溜的。上飛機後,他硬要坐在我們旁邊的空座位,認為必能說服人家把他一併調過來。 航空公司當然不肯;擾攘一番後,他為了面子不肯返回經濟艙,只好用飛行里數換取升格。 另一位同事(也是我們的組長)語重深長地輕聲對我說:「一個人的信譽(credibility),要多年才建立起來,可不消一刻就能毀掉,日後再花幾倍的時間也未必能夠重建。 「個人信譽透過日常生活點滴積累和散發,我們要好好守護,小便宜、小事情可以建立你,也可以摧毀你。」 自此,我便警覺到信譽、誠信、信任是要努力建立的。但我們卻常常聽到子女跟父母、員工跟上司說:「如果你相信我,就不用多問!」信任不是單憑口講甚至以「要脅」換取。 我認為「信」包含了幾個層面。所以,當有人質疑我對他或她的信任時,我只能「長氣」剖析:「我是否相信你?第一種『信』是 trust 和 mutual trust,但這種信任需要時間和日常表現慢慢建立。第二種『信』,是 faith:若我看到一個人的才華和潛質,相信假以時日,對方有天定能發揮出來。最後一種『信』是 believe:這是對認識的人的一種信心,有時我相信一個人的能力可能多於他相信自己。」 要人信賴自己,其中一個方法是提高溝通的透明度。我個人喜歡主動向上司匯報業務進展,報喜也報憂,簡單一個電郵或電話,扼要陳述重點讓他們時刻掌握公司脈搏,了解員工在執行過程中遇上的挑戰、團隊辛苦贏取客戶訂單的興奮等,若他們有所疑慮或建議,也可以盡早提出。 我也喜歡與客戶有傾有講。有一次,我們為客人訂購的毛料出現了問題,供應商說惟有重紡一批新的毛料給我們,但需時兩個月。我着營業經理盡快把事情始末通知客戶,可他面有難色,說:「這麼早就驚動客戶,我怕會影響他們對我們的印象和信任。」 我解釋說:「你反過來想想,待我們證實解決方法真的補救不來,已經是兩個月後的事,那就更無法趕上出貨日期。屆時才如數家珍,告訴客戶我們如何努力、試過一萬個補救辦法,客人會怎麼想?他們會覺得我們管理不善,後知後覺,甚至用諸般藉口推搪責任。 「大事情要及早讓客人心裏有底,不要給人家 surprise

20140415-沈旭暉:中非共和國:下一波盧旺達大屠殺?

沈旭暉:中非共和國:下一波盧旺達大屠殺? 2014年4月15日 非洲有一個國家名叫「中非共和國」,基本上沒有地緣政治重要性,也無大國非爭不可的天然資源。其實,該國盛產鑽石,鑽石卻改變不了其命運, 反而助長軍閥混戰,常被非法武裝組織開採「血鑽」,監管國際鑽石貿易的「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KPCS),已暫停當地的國際鑽石交易資 格。 以往這個國家為世人所知的主因,在於三十多年前出了一個暴君博卡薩一世(Bokassa I)。他自視為「非洲拿破崙」,並仿效其典禮稱帝,下台後被 揭發愛吃人肉,據說曾命令廚子把政敵烹調為「烤全人」(當然,這是政敵傳出的片面資訊)。 國際社會未有重視 時至今日,中非共和國再次爆發嚴重內戰,或出現下一波大屠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甚至拿二十年前的盧旺達大屠殺來警告。當年盧旺達的總死亡 人數,估計為五十萬至一百萬,也就是全國人口的五分一。但為什麼媒體對可能出現的「新盧旺達」還是毫無關注? 和盧旺達的胡圖族與圖西族衝突相比,中非內戰更加複雜。當地主要有三個交戰方,包括:前總統基督徒博齊澤(Francois Bozize)的支持者、推翻 博齊澤的穆斯林民兵及反擊穆斯林民兵的基督徒民兵。不過,戰爭發展下來已變成全國大混戰,敵友難分,國民紛紛逃亡國外。 然而,根本矛盾還是存在於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在這個基督徒佔八成五的國家,穆斯林叛軍初時濫殺基督徒,到了後者武裝起來,穆斯林也就變為 被清除的對象;加上穆斯林相對富裕一點,隨之而來的貧富衝突,也就一併爆發。 這樣亂局,卻沒有大國覺得十分嚴重。中非的前宗主國法國,去年已出兵另一非洲國家馬里,雖然在中非也有行動,但不太願意獨力承擔。何況法國 被盧旺達譴責為「助長大屠殺發生」,這宗公案已成為法國在非洲的心魔,「盧旺達式屠殺」這類形容,反而挑起法國外交界的複雜情緒。還有,上 次出兵馬里,與該國歷史名城廷巴克圖被破壞有直接關係,中非卻連這樣的關注點也沒有。唯一對中非資源及領土有具體利益考慮的國家,只有中非 鄰國乍得等,但乍得派出的維和部隊卻被揭發濫殺平民,反而成了衝突新泉源。 就中非或出現大屠殺的警告,除了因為已出現針對整個穆斯林群體的殺戮,還在於反人類文明的現象全面出現。據記者與志願工作者的報道,集體強 姦、酷刑虐待等情況屢見不鮮,不少地方武

20140425-沈旭暉:埃斯特拉達家族: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最大贏家?

沈旭暉:埃斯特拉達家族: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最大贏家? 2014年4月25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告一段落,對香港而言,梁振英畢竟解決了前特首曾蔭權未能解決的事;對菲律賓而言,事件同樣深深捲入內部政治。這次來港「道歉」的馬尼拉市長埃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及其家族,可能是最大贏家。 雖然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說,香港特首不過一個「市長」,但對埃斯特拉達這個貨真價實的「市長」,卻不得不重視。埃氏在1998-2001年做過菲律賓總統,當年更以四成選票壓倒性當選,屬魅力型領袖,因為他年輕時是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以飾演「菲律賓羅賓漢」一類角色深入民心,也是著名的花花公子。 埃氏因貪污下臺,雖然被判有罪,卻被繼任總統、也是他的副總統阿羅約夫人特赦,再參加了2010年總統選舉,在眾多候選人當中僅負於爭取繼母連任、聲望如日方中的阿基諾三世,但得票也超過26%,反映他的支持度並沒有太受醜聞影響。去年他挑戰爭取連任的馬尼拉市長林雯洛,成功當選,亦帶來不少震撼,因為林雯洛也是重量級政客,也是阿基諾三世的自由黨黨友,雖然任內發生馬尼拉人質事件,但也以鐵腕對待犯罪份子得到民望。埃氏當選後,不斷在馬尼拉發表國家層面的政見,彷彿要形成第二個權力中心,這次處理港菲關係,不過例子之一。 由於阿基諾三世不能再連任,不少人都在想,埃氏如此積極,是否要在2016年總統大選捲土重來。他本人已作否認,但有趣的是,他的兒子Jinggoy 似乎卻躍躍欲試。在菲律賓政壇,一直都是大家族的壟斷遊戲,像前獨裁者馬可斯雖然下台多年,其家族還是在根據地北伊羅戈省呼風喚雨,阿基諾三世、阿羅約夫人等,亦都是政治世家之後。 埃氏上一代雖然沒有顯赫公職,但他任內也雞犬升天,妻子在他下台後以「復仇者」姿態當選參議員,Jinggoy則早在九十年代就當選仙範市市議員、市長,2004年起成為參議員至今,更曾任參議院臨時議長。此外,現任仙範市市長、前電影明星Guia Gomez是眾所週知的埃氏情婦,二人私生子Joseph也剛當選參議員;埃氏的外甥Emilio則是現任內湖省省長,他的生父同樣是電影明星。這次陪同埃氏訪港大出風頭、令評論員健吾垂涎的型男Jake,則是埃氏與另一名女明星的私生子,目前在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修讀Politics with Business Management,根據菲國「國情」,說不準哪

20140424-沈旭暉:菲律賓的「Regret」: 北京是如何定義「道歉」的?

沈旭暉:菲律賓的「Regret」: 北京是如何定義「道歉」的? 2014年4月24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終告一段落,菲律賓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已發出聯合公告,對最關鍵的道歉事宜如此處理:「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是特區政府的官方中文版本。英文版卻是這樣的:“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expresses its most sorrowful regret and profound sympathy, and extends its most sincere condolences for the pain and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Regret」是否真的有「歉意」,還是應譯為「遺憾」,不同人自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這明顯經北京首肯,而「語言偽術」正是全球外交界的基本功。 這教人想起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擊事件」,當時美國間諜機和解放軍戰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後被確定死亡),中國則扣留了全體美國機組人員,兩國民族主義者都反應激烈。兩國都要體面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折衷辦法,由美國駐華大使致函予中國外交部長,對「中國飛行員的損失」、對「美國飛機在沒有得到中方口頭許可下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都表示「very sorry」。當時中國官方視之為一封「道歉信」,美方則強調並沒有「apologize」、只是表達「regret and sorrow」。 關於甚麼才算「道歉」,撞機事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唐家璇是做過研究的。他在退休後出版的回憶錄《勁雨煦風》透露,當時中方曾要求美方對信件六次易稿,並徵求了「資深英文專家」的意見,得到下列結論: 「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種表示方法,主要的詞有三個:“apologize”、“sorry”和“regret”。專家們認為,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語氣最弱的是“regret”。另外,如果一國政府對另一國政府說“sorry”則肯定是“道歉”。如需加重語氣,可在前面加“very”或“deeply”等修飾詞。」 換句話說,根據《唐家璇回憶錄》的說法,這次菲律賓的「regret」雖然「語氣最弱」,但也

20140423-沈旭暉:曼聯(前)領隊莫耶斯:蘇格蘭獨立的最後一根稻草?

沈旭暉:曼聯(前)領隊莫耶斯:蘇格蘭獨立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4年4月23日 英超(前)勁旅曼聯終於宣佈,解僱領軍表現不濟的領隊莫耶斯,除了曼城、阿仙奴、車路士等球迷感到「依依不捨」,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人,都感到鬆一口氣。這裡不打算談論球壇大事,但莫耶斯的表現,在蝴蝶效應下,卻可能輾轉影響到國家大事。 莫耶斯是蘇格蘭人,兒時最愛球隊不是曼聯,而是蘇格蘭勁旅格拉斯哥流浪,自己也曾效力另一支蘇格蘭球隊些路迪,並曾代表蘇格蘭青年軍。據說他曾勸說青年時代的球星朗尼代表蘇格蘭,因為他誤會了朗尼有蘇格蘭的直系親人。他得以從愛華頓領隊「升格」為曼聯領隊,與曼聯傳奇領隊費格遜爵士的大力支持關係至鉅。而費格遜除了欣賞莫耶斯的「才華」,二人的蘇格蘭同鄉關係,也令他們有了共同的身份認同。至於費格遜的蘇格蘭情結,則比莫耶斯更大:他曾效力不同蘇格蘭球隊,包括格拉斯哥流浪,也是在執教蘇格蘭球隊阿巴丁和蘇格蘭國家隊時打出名堂。不少球迷深信,莫耶斯今天「才」被解僱,已是晉身董事的費格遜的格外關照。 蘇格蘭的分離主義政黨「蘇格蘭民族黨」雖然勢力頗大,但工黨在蘇格蘭也紮根多年,支持者不少,包括莫耶斯和費格遜。莫耶斯的「政見」如何沒有太多人關心,畢竟他連在球壇也未有影響力,但費格遜的政治傾向就十分高調,因為他在曼聯的成就,令他有了crossover其他界別的雄厚資本,例如哈佛大學聘請講師不會考慮莫耶斯,只會請費格遜。費格遜並非一般工黨支持者,他曾被黨表揚為捐獻最多的私人贊助者之一,與不少工黨高層私交甚篤,甚至曾有工黨領袖提出讓他成為貴族、晉身上議院議員,據說被他婉拒。 除了自稱「社會主義者」、心繫工黨,費格遜也強烈反對蘇格蘭獨立、支持英國統一,以香港當今潮語,就是一名「大英國膠」。蘇格蘭獨立公投就定在今年9月舉行,卻不容許住在蘇格蘭以外的蘇格蘭人投票,這批人總共有八十萬之多,包括了費格遜,這令他對投票權被剝奪十分不滿。為了宣洩,費格遜除了公開支持維繫統一的組織「一起更好」(Better Together),還捐了501鎊給組織──重要的不是數額,而是「501」這個數字,因為支持獨立的一派提出,雙方都不能收取「非常住蘇格蘭人」超過500鎊捐獻,那一鎊就是用來嘲弄對手。 然而,處理公投的畢竟是現任首相金卡梅倫,這位保守黨領袖另有黨派算盤,原來並沒有打算大舉動員工黨體系,畢竟早前民調

20140422-沈旭暉:俄羅斯何以忽然成立「海參崴經濟特區」?

沈旭暉:俄羅斯何以忽然成立「海參崴經濟特區」? 2014年4月22日 當世界關注烏克蘭局勢之時,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另一有趣舉動卻受到忽視,那就是剛宣布要在遠東海參崴成立「經濟特區」,目標日期緊迫,就在今年六月。 俄國的經濟特區不同香港或澳門這樣的「特別行政區」,而是類似深圳或珠海那樣,主要是放寬不同經濟政策來吸引外資的地方。它們的成立背景也不同於中國,不是為了搞「改革開放」而摸着石頭過河,而是旨在調節能源獨大的經濟結構。 俄羅斯經濟特區歷史甚短,在二○○五年才立法創造這一行政單位,但發展迅速,現在已有二十八個經濟特區,分為技術推廣特區、工業及製造業特區、旅遊特區和港口特區四種,而海參崴特區相信屬於第二種。 重返亞太 防範中國 表面上,在海參崴這個俄中邊境城市成立經濟特區,自然是為了在烏克蘭危機發酵後鞏固中俄關係,吸引華資,並利用金磚五國的「B5」框架取代「G8」,早前本欄對此已有所介紹。雖然中國沒公開支持俄方吞併克里米亞,但在聯合國投下棄權票,明確說出北京對俄羅斯的「國際觀」是認同的。普京為拉攏中方,也作出兩大姿態,包括原則上同意售賣最先進軍備予北京,以及可能快將落實對華廉售天然氣。 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和美國一樣也打算「重返亞太」。The Diplomat編輯凱克(Zachary Keck)就認為,海參崴經濟特區不過是「重返亞太」其中一環。俄國拉攏印度、越南等和中國有糾紛的亞洲國家,乃至加強與北韓的雙邊關係,動作都和美國相像,似乎都不能說是對華友好的訊息。 假如普京真的「重返亞太」,而這和美國「重返亞太」同步出現,局勢就十分微妙,因為在歐洲,俄羅斯的對手是美國、盟友是中國,但是在亞太,俄羅斯的敵友卻可能相反。 說到這裏,不得不對海參崴的背景稍作補充。該市正式名稱為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海參崴是滿清名字,這地方被《尼布楚條約》劃歸大清(對歷史不熟悉的朋友不妨參考金庸小說《鹿鼎記》,重溫韋小寶的功勞)。後來在一八六○年被《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予沙俄,被改稱「東方統治者」(「符拉迪沃斯托克」原意),極盡挑釁能事。自此,海參崴成為俄國極重要的不凍港,俄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也設立在當地,戰略位置可和剛拿下來的克里米亞相提並論。 前蘇聯領袖經常擔心中國早晚援引香港案例,把《中英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類比,提出收回海參崴

20140415-沈旭暉:中非共和國:下一波盧旺達大屠殺?

沈旭暉:中非共和國:下一波盧旺達大屠殺? 2014年4月15日 非洲有一個國家名叫「中非共和國」,基本上沒有地緣政治重要性,也無大國非爭不可的天然資源。其實,該國盛產鑽石,鑽石卻改變不了其命運,反而助長軍閥混戰,常被非法武裝組織開採「血鑽」,監管國際鑽石貿易的「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KPCS),已暫停當地的國際鑽石交易資格。 以往這個國家為世人所知的主因,在於三十多年前出了一個暴君博卡薩一世(Bokassa I)。他自視為「非洲拿破崙」,並仿效其典禮稱帝,下台後被揭發愛吃人肉,據說曾命令廚子把政敵烹調為「烤全人」(當然,這是政敵傳出的片面資訊)。 國際社會未有重視 時至今日,中非共和國再次爆發嚴重內戰,或出現下一波大屠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甚至拿二十年前的盧旺達大屠殺來警告。當年盧旺達的總死亡人數,估計為五十萬至一百萬,也就是全國人口的五分一。但為什麼媒體對可能出現的「新盧旺達」還是毫無關注? 和盧旺達的胡圖族與圖西族衝突相比,中非內戰更加複雜。當地主要有三個交戰方,包括:前總統基督徒博齊澤(Francois Bozize)的支持者、推翻博齊澤的穆斯林民兵及反擊穆斯林民兵的基督徒民兵。不過,戰爭發展下來已變成全國大混戰,敵友難分,國民紛紛逃亡國外。 然而,根本矛盾還是存在於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在這個基督徒佔八成五的國家,穆斯林叛軍初時濫殺基督徒,到了後者武裝起來,穆斯林也就變為被清除的對象;加上穆斯林相對富裕一點,隨之而來的貧富衝突,也就一併爆發。 這樣亂局,卻沒有大國覺得十分嚴重。中非的前宗主國法國,去年已出兵另一非洲國家馬里,雖然在中非也有行動,但不太願意獨力承擔。何況法國被盧旺達譴責為「助長大屠殺發生」,這宗公案已成為法國在非洲的心魔,「盧旺達式屠殺」這類形容,反而挑起法國外交界的複雜情緒。還有,上次出兵馬里,與該國歷史名城廷巴克圖被破壞有直接關係,中非卻連這樣的關注點也沒有。唯一對中非資源及領土有具體利益考慮的國家,只有中非鄰國乍得等,但乍得派出的維和部隊卻被揭發濫殺平民,反而成了衝突新泉源。 就中非或出現大屠殺的警告,除了因為已出現針對整個穆斯林群體的殺戮,還在於反人類文明的現象全面出現。據記者與志願工作者的報道,集體強姦、酷刑虐待等情況屢見不鮮,不少地方武裝分子以斧頭一類原始武器攻擊對手,過程血腥,也有刻意在醫院一

20140429-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車仔檔之戀

【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車仔檔之戀 6:51 29/4/2014 ■在公共屋邨長大的小孩,沒有幾個能逃得過車仔檔的誘惑。 每年的農曆新年,我打死都不會外遊。除了留港陪家人,更重要的是進行一年一度的「掃街」大行動,也就是狂吃街邊小吃!你說街頭小吃真有那麼好吃嗎?其實也要看攤檔的水準。反正新年期間出動的,都沒有讓我失望過。我喜歡掃街的程度近乎不要命,只要攤檔飄來的香氣能夠勾起本人的食慾,我就會冒死都吃一趟。如果我敢吃北京路邊攤的煎餅果子與包子,大抵也夠資格說是「冒死一吃」吧! 在公共屋邨長大的小孩,沒有幾個能逃得過車仔檔的誘惑。從前中學附近,每到早上都有各種車仔檔攤檔。我為了趕上來個「歡樂早場」,不惜早半小時出門,在熱辣辣腸粉車與香噴噴即製餐蛋治之間周旋,還有偶爾癮起會幫襯的炒麵(炒米粉我可不碰的)。到了放學時間,我就一定要吃甜的。糯米糍嬸嬸與雞蛋仔夾餅阿伯,就像後宮佳麗一樣等着我去「寵幸」,反正以本人的食量,肚皮「起雙飛」絕對無難度啦! 晚飯後,我們這些訛稱溫習的假勤力學生,通常只是把書翻幾翻,打打鬧鬧一會,等到自修室關門了,就三五成群的蹓躂到富亨村的廣場。為的就是我朝思暮想的「燒烤佬」。沒有人知道他的真正名字,他擺檔的位置也不固定,有時在邨口,有時躲在山後,不過只要循着人流與炊煙,肯定就能找到。燒烤佬的車仔檔,當然就是獨沽一味賣串燒。我最愛的就是牛肉與大肉腸。那怕每次都要等上15、20分鐘才有得吃,有時因為燒烤佬太忙漏了單,更要等上半小時以上呢!可是他的串燒,就是值得等待。牛肉新鮮,外焦內軟,沙嗲香辣但不嗆鼻;大肉腸一口咬下去,會聽到清脆的「噗」一聲,還有燙嘴的肉汁冒出來呢! 無論春夏秋冬,燒烤佬都是一件豬肉佬背心出場。不過他只要站在那「神壇」上,一眼關七似的轉動各款串燒……舉手投足間散發的自信,根本就像上帝創造宇宙嘛!來找燒烤佬的顧客,都知道要耐心等待的規矩。通常點完東西後,再去別的車仔檔拮一串魚肉燒賣,或是到糖水車買涼粉,繞一圈回來就差不多可以吃串燒了。無數個夜晚,我跟朋友們都在沾滿一身燒烤油煙,吃得滿嘴是油的狀態下,滿足地回家去。 記掛燒烤佬肉腸 自從念大學以後,宵夜戰友們四散,我也搬去宿舍住,多年沒吃到燒烤佬的串燒。這幾年特地回去富亨村碰運氣找他的蹤迹,每次都撲空。問過不少住在那裏的朋友,都說他不常出沒,但又不致於完全消

20140428-寧靜:愛情不是長久

寧靜:愛情不是長久 22:30 2014/4/28 香港一般愛情小說都離不開浪漫和完美的內容結局。 「天長地久」是不少香港少女的理想愛情觀,但作為愛情小說作家,寧靜卻不如一般少女的想法。 出版了多本愛情小說的著名作家寧靜,雖然自覺充滿童真,但在昨天的講座中卻表示對愛情有自己的看法。 雖然自己寫的小說十居其九都是浪漫愛情喜劇,但對於愛情,寧靜卻認為「愛情不是長久」。 她以花和癌症病人來形容她對愛情的看法。 她謂:「愛情就如花和癌症病人一樣需要得到悉心的照顧,愛情在開始的時候往往是最浪漫,但經過三至五年的時間,便很難再找到「火花」,需要以其他方式去維持。 因此,我相信愛情,但不相信它會長久。」 問到寫小說的靈感從何處來的時候,曾經當壹週刊記者的寧靜表示創造靈感多是從自己及朋友生活的經歷以及多看書及電影等得來的。 她不謂言,不論是當記者還是作家,作為一個創作人對身邊的一切都要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並且要投入每一項的經歷和創作。 此外,在講座中,寧靜多次表示自己相信宿命。 她認為自己的創作路程是上天的安排,自己沒有刻意去經營。 不過,她認為縱然命運不是自己安排,但也有需要爭取的時候。 例如為當初為羅嘉良作曲、填詞後,為爭取「一手包辦」自己的創造,寧靜便大膽向唱片公司提出,結果獲得批准。

20140427-柳俊江--反智動物:傳鬥士

反智動物:傳鬥士 10:54 27/4/2014 ■自稱「球場蛋散」,柳俊江(右一)現在是三支業餘球隊的成員。 難得的假期,和睡魔一直在糾纏。長期睡眠不足的我,最期待的自然醒終於要出現了!可是,我還是決絕地和周公告別,因為我隱隱感覺到,籃球癮在噬咬雙手!含着牙刷打開電視,NBA季後賽正打得火熱,馬刺雷霆溜馬金塊公牛我都喜歡。好波!唷,牙膏掉地上了……沐浴更衣過後,回過神來,我還是忍痛把電視關了──睇波不如打波,匆匆揹起運動袋出門去,決定要打個夠。 早起練波,像時光倒流,初中幻想駕車,駕車回望初中,在吐露港公路都心不在焉……十九年前一個早上,隨學校籃球隊到天水圍體育館練習。繞體育館外跑幾圈熱身,然後做簡單的體能訓練,時值腰圍高峯,很多動作做不到,首兩課操練已經捱不住,落荒而逃了。好幾年流落街場打街波,耗費了幾年光景,又因看了《男兒當入樽》,中六重回校隊,雖當上了隊長,可惜資質奇差,技不如人,始終是個球場「蛋散」。 ■「傳鬥士」教練李嘉耀,投入有如活臣教練。 傳媒朋友組隊 先戴好頭盔,論球技、身體質素、球場智慧,我都是一個三流不入的球員。偏偏輸波淋不熄我的熱情,十多年來從未離開過籃球場。到現在,打三支業餘球隊,每星期打地下聯賽,仍然不脫「球場蛋散」本色,一場比賽有雙位數字得分已經難能可貴,更不要說是球隊主力了,頂多是工兵型甘草球員。畢竟也都三十有幾了,不再有殺入重圍的氣概,每場有二十分鐘出場時間,已經夠開心一個晚上,再入幾球靚波,已經恨不得在facebook大事宣揚。「有冇搞錯,又去打波?冇時間陪我,又打到損手爛腳,有乜咁好玩?」太太偶有怨言,不明白這個邁向中年,中間肥胖的假年輕人,為何在籃球場顯得特別儍。 泊好車,鯨吞一個蛋治,已經腳踏旺角麥花臣體育館的木地板。場邊一群三字頭大叔們在暖身,燕瘦環肥,彷彿每流失一滴汗,青春也就一點點地逝去。少林足球造型的球隊,卻改了一個霸氣隊名:傳鬥士Mediators,顧名思義是由傳媒朋友組成的籃球隊。牌面聽來響噹噹,計有體育新聞王子伍家謙、「曼聯又輸一場」馮堅成、蘋果體育元老仙道彬、NBA講波佬丘雨勤、武俠小說作家喬靖夫、商台「抒情哥」葉宇澄等等。隊長是體育新聞界的傳奇人物關家昌,身材樣貌似叮噹,而教練則重金禮聘現役南華大前鋒李嘉耀。 大叔們不怕輸 在前幾次操練,教練很仁慈,只做基本的,可惜好幾位隊友熱

20140427-陳淑莊--蝶夢莊周:盛事污金

蝶夢莊周:盛事污金 10:54 27/4/2014 ■廉署一早盯實盛事基金,林健鋒主席是否知情?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最初應該是掩着嘴偷笑的。他當籌委會召集人的龍獅節四年來拿了納稅人付錢的盛事基金500多萬元贊助,今年找小學生和幼稚園生充當免費勞工,卻向大會聲稱這班細路受薪。龍獅節將28萬元餘額退還給我們未知是誰的贊助人,陳鑑林今個月開始當上龍獅節贊助商之一「意得集團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機關算盡,本來坐享其成,只是他沒算到審計署會查盛事基金的賬目,把這盤爛賬揭了出來。 這盤爛賬還有一大堆:獲批1,500萬撥款的高爾夫球賽,只有7%門票公開發售,其他是自己友閂埋門送飛;獲批800萬撥款的曼聯對傑志足球賽,公開發售的也不過一半;高志森有份獲250萬撥款的香港音樂劇展演,用了24萬去加拿大宣傳。 ■陳鑑林(左二)爛賬被揭,不是一句「私事」可了。 陳鑑林含糊其辭 這幫拿了納稅人幾百萬、千幾萬去搞所謂香港盛事的人,到頭來一個個被揭賬目不清、公帑私用。平時趾高氣揚、囂張跋扈的陳鑑林最初還是大剌剌,後來臭事越揭越多時,他一時說唔清楚細節,一時說搵唔齊人開會。 如果陳鑑林要搵人發洩,請別怪傳媒針對,也不要怪審計署翻賬,你要怪的是掌管盛事基金的旅遊事務署和盛事基金主席、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因為我越來越懷疑,他們一早知道盛事基金早被廉政公署盯中,卻樂得睇住你們一眾儍仔踩地雷。 我翻查了這次審計署報告,第1.10和1.11段提到廉政公署一直研究盛事基金的撥款程序。2010年9月廉署向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提交審查工作報告,建議旅遊事務署要防範盛事基金機制會衍生貪污問題,因此應該發佈更嚴格的指引,並按指引評核涉及巨額撥款和冠上商業名稱的盛事。不過,廉署更重要的訊息是,盛事基金本來是因為經濟困難時期而設立,但如今經濟不再低迷,故建議旅遊事務署考慮取消盛事基金,將未用撥款退還政府。廉署一早盯實盛事基金,身為盛事基金主席的林健鋒知不知道呢? 林健鋒拒絕認錯 後來旅遊事務署採納廉署部份建議,說會制訂更嚴謹的監察措施,以確保公帑善用,卻沒回應會否取消盛事基金。在廉署完成基本的審查工作報告兩個月後,政府在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上匯報盛事基金的工作進展,但對如此重要的廉署報告隻字不提,只有一項目為「進一步改善基金運作的措施」。我們還是在三年多以後的今天,因為審計署

20140427-章詒和:成也不須矜,敗也不須爭

章詒和:成也不須矜,敗也不須爭 10:53 27/4/2014 ■章詒和與張思之 大律師張思之是個漂亮的人。官司打得漂亮,儘管老輸,屢戰屢敗;人的樣子漂亮,儘管八十有七,夏天小尖領緊身T恤衫,冬季白色羽絨短夾克;文章寫得漂亮,單看他寫的辯詞,你就知道了: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為之辯護,作偽者為之揭露。一位台灣知名律師形容其風範是「一朵含露的白玫瑰」。如此修辭,酷似形容美女,疑有不妥。其實,這話是本人說的,意思是自己要在泥濘的路上,始終「帶着晶瑩露珠」,「露出直挺尖刺」。 五年前,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朋友的推薦,我買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帶回北京。從第一部《昨天的雲》開始,拿起就放不下,越看越興奮。第三部《關山奪路》是我最喜歡的,流的眼淚也最多,傳主寫的是於國共內戰期間,奔馳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王鼎鈞後記裏說的這段話,不由得讓我聯想起張思之,他不是也有着「曲曲折折走出來」的精彩人生嗎?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他也該有像王鼎鈞那樣的私人回憶錄。何況我們這裏一些不怎麼精彩的人,都在一本接一本地寫自己的光榮經歷,他幹嘛不寫? 我認真地對他說了。 他認真地對我說:「會寫的。」 於是,我託人從台灣帶了一套,鄭重其事送給他。我熱心建議:「你不要具體談案子了,也別太專業化,就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你也不要只寫自己,我希望能從你的筆下看到社會變遷,看到一代眾生,看中國人的集體經驗和因果糾結。」 我一個勁兒說。 他一個勁兒地點頭。 之後,就是長達四年的催逼!每次見面,寒暄幾句,便是一連串地問:「寫了嗎?」「寫到哪兒啦?」「甚麼時候寫完呀?」 每次他都是微微一笑,幽幽一句:「寫呢。」 到了年關,我就是穆仁智,他就是楊白勞,上演二人轉。最後總會收到他的一封親筆信,以道歉收場。 我的脾氣來了!索性直言:「你以後別再插手甚麼案子了。對你來說,多一個案子,不為多;少一個案子,不為少;你不幹,其他律師也能幹。可是,你的回憶錄只有靠自己。」 他還是幽幽一句,微微一笑:「寫呢。」 老說寫,老沒見他寫。我向邵燕祥先生抱怨:「宋士傑是油條,他(指張思之)也是油條,都八十了,還不抓緊寫!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多可惜呀。」 不想,邵先生回敬道:「張思之家族有長壽基因,指不定誰走在誰前頭呢。」我聽了

20140427-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三十八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三十八年 10:53 27/4/2014 《歷史與思想》面世已整整三十八年。這是我在台灣刊行的第一部論文集,而我和聯經的文字因緣也從此書開始。這是我個人出版史上一件最值得珍惜的大事。現在本書重排新版,我願意借機對這段往事略作回顧,以為紀念。 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本書第一篇論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這篇長文是應香港《明報月刊》的特約而撰寫的,當時尚未刊出。但我將原稿副本與其他已刊論文一併收入《歷史與思想》中,直接寄給聯經發行人劉國瑞先生。不料國瑞先生對此稿特加賞識,竟提前送交《聯合報.副刊》刊佈,連載了很多天。更意外的是此文無意中觸動了台灣學術和文化界的政治神經,因而引起相當廣泛而持續的強烈反響。這一反響在當時充滿着反諷的意味,因為最初我寫此文,完全針對着大陸的「文革」而發。我想揭示的是:造成「文革」的政治勢力雖然在意識型態和組織方式上取法於現代西方的極權系統,但是在實際政治操作上則繼承了許多傳統君權的負面作風,而集中表現在對於知識人的敵視和迫害以及對理性與知識的輕鄙上面。題目中特標「反智論」,我的立論所指是相當明顯的。在撰寫過程中,我完全沒有聯想到台灣的政治狀態。也許是因為當時台灣的思想與言論自由也受到了嚴重的限制,這才引起不少讀者對於這篇文字的共鳴。就我個人而言,這真是一個絕對意想不到的後果。 反響當然不可能一面倒,反對和批評同樣大有人在,而且筆下也充滿着激情。但是使我最感遺憾的則是此文竟給先師錢先生(賓四)帶來了困擾。〈反智論〉在《聯合報.副刊》上刊出不久,台北的同門友人便先後來信告訴我,錢先生認為我仍然盲從梁啟超以來的流行說法,以「帝王專制」四字來抹殺中國的政治傳統,持論過於偏激。我聽到這些轉述的批評之後,心中極為不安。細閱原稿,也發現其中確有立言欠妥,足以引起誤讀的地方。因此我立刻進行了兩個系列的補過工作:第一是修改舊稿,第二是增寫新篇。我手頭已沒有初登在報上的舊文本,不能與書中的改本互校。不過我仍清楚地記得:全文結尾處我作了一個基本的變更。舊本引譚嗣同《仁學》中的話: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 這樣斬釘截鐵的否定論斷雖然讀起來十分動人有力,但究竟經不起歷史分析。因此我改用朱熹〈答陳同甫〉中語以代之並引申其言曰: 二千三百年

20140427-梁文道:絕交

梁文道:絕交 10:53 27/4/2014 米蘭.昆德拉在文集《相遇》裏頭有這麼一段話:「我看着法國詩人勒內.夏爾走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旁邊的照片。一個是以參加對抗德國佔領的抵抗運動受到讚揚,另一個則是因為曾在生命的某個時刻對初生的納粹主義表示認同而受到詆毀。照片拍攝的日期是在戰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背影,他們頭上都戴着帽子,一個高,一個矮,走在大自然裏。我非常喜歡這張照片。」 我也很喜歡這個場景,並且想像那大概是在勒內.夏爾普羅旺斯老家附近的某座小丘,某個下午,海德格遠道來訪,兩人遂結伴出門,走在緩坡的雜草地上頭,邊走邊聊,當然也會沉默下來,抬頭看見林木間灑下的光線,留神鳥鳴與落葉的聲音,或者聆聽沉默自身。畢竟,除了政治、戰爭,以及意識形態,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其他別的存在。 流亡之前,昆德拉曾經和另一個處境和他同樣不妙的朋友激烈爭吵,吵到對彼此生出恨意的地步,就只不過是為了當時捷克最知名最重要的作者赫拉巴爾。並不是大家對他作品評價的差別太大,不,赫拉巴爾是他們那代捷克人公認的偉大小說家,這沒甚麼好爭議的。他們吵架的真正理由竟然是為了赫拉巴爾到底應不應該出版小說。昆德拉覺得表面上遠離政治的赫拉巴爾還能繼續出版,是他們所有人的幸運:「只要有一本赫拉巴爾的書,對於人們,對於人們的精神自由,它的效用大過我們抗議的行動和聲明!」可他的朋友卻憤怒指摘赫拉巴爾:「他怎麼可以在他的同行被禁止發表作品的時候,還讓別人出版他的書?他怎麼可以用這種方式替政府背書,連一句抗議的話都不說?他的所作所為令人厭惡,赫拉巴爾是個通敵分子。」 同類的爭論,後來還會反覆出現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包括中國。但是過了很多年之後,對於漸漸變老了的昆德拉來說,那次爭吵的重點已經不再是一個極權體制之內的作家應該如何表現;回想往事,他現在更加關心的是自己和那位朋友的友誼。兩個人都是被迫害的人,兩個人都活在彼此重叠的圈子之內,而且兩個人都還很談得來;然而,他們對政治和藝術的關係,對政治價值的重要程度,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斷。於是友誼就此產生裂痕。 究竟政治有多重要?友誼又有多麼可貴呢?兩者權衡,能否分得出高下輕重?昆德拉自然比較看重友誼的價值,所以他喜歡海德格和勒內.夏爾一起散步的那張照片,也被布勒東與阿拉貢晚年重拾友情的故事感動。所以他說:「在我們的時代,人們學會讓友誼屈從於所謂的信念,甚至因為

20140428-情陷夜中環:華仁的浪漫

情陷夜中環:華仁的浪漫 8:08 28/4/2014 ■每次聽到C AllStar的「天梯」,筆者就會閃過母校華仁的點滴。 幾乎所有聽過「天梯」的朋友,也會喜歡這首歌,主唱的是C AllStar,填詞那位叫鍾晴。講到音樂,我只懂主觀的說句「好聽」或「不好聽」,天梯屬於超好聽。從歌詞判斷,天梯是情歌,但每次聽這首歌,腦海閃過的畫面,不是情人,是華仁,我的母校。 「幾多對持續愛到幾多歲?不轟烈,如何做世界之最?千夫所指裏,誰理登不登對,仍挽手歷盡在世間興衰。」如果男人唱畀男人聽,的確有啲「基」,but then you know,中學的朋友是一世的,而華仁仔之間的情誼,就是可以親密到這個地步。從前最好的朋友,今天最好的朋友,以後最好的朋友,都在華仁。 那當然,讀大學又好,出來工作又好,也可以交到朋友,但跟中學那班相比,硬是有點說不出的分別。我的感受是,投身社會後,交朋友的過程,好像暗地裏都附帶着條件。 Oh,你做Deutsche Bank,我做JP Morgan,有共同話題喎,出嚟飲杯嘢啦,飲幾多食幾多唔緊要,我請,大家啱傾嘛。見多幾次,玩多幾次,熟咗啦,就叫朋友囉。 中學朋友 多一份青葱味道 喂,唔係喎,我做滙豐,你揸的士,大家仲有冇計傾?唔好玩啦,我下個月約咗朋友去瑞士旅行,你有冇錢join我?冇呀?咁點有計傾呀?You see,附帶條件的。 如果今日葉朗程突然破產然後改行揸綠van,boom,九成的所謂朋友全部走晒。剩低冇走嗰一成,就是華仁的朋友。所謂兄弟,就是這個層次。 老土啲講句,中學的朋友就是多了一種味道,一種青葱的味道,是一份永不褪色的青葱。因為這抹青葱,所有朋友和一起踏過的足印,都是無怨無悔的,單憑感覺的,不講條件的。中學時代,唔好話香港去瑞士,就算由灣仔搭車去維園都未必捨得,「行馬拉松」是兵家常事。 以前麥記一個餐都唔使20蚊,吃完最後一「粒」薯條、飲晒杯可樂食埋啲冰都唔捨得走。六個餐加埋百二蚊,已經是快樂不知時日過的享受。今日,去MO Bar叫三支白酒,講政治講經濟講前途,好有意義,埋單兩千,卻買不到那時候在麥記的十分之一快樂。始終,有情緒發洩,有心事傾訴,有笑話分享,依然要找華仁那一班。 復活節假期前,我們又再一聚。人大了,「佬」了,不再麥記了,飯局地點十居其九都是位於佐敦的金牌火鍋。 涮肥牛,飲啤酒,講粗口,那夜金

20140427-生活達人:講真話 No Fear

生活達人:講真話 No Fear 8:07 27/4/2014 【明報專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二月底被襲,其後的周日舉行了一場「反暴力」遊行。在添馬公園人群裏,出現了鄧萃雯身影。當時,筆者恰巧坐在她旁邊,這位視后被發現時,記者一擁而上。見慣大場面的她,沒流露「如妃」的霸氣,沒有「九姑娘」的強悍,反而有點錯愕。原來,這是雯女第一次參加遊行。她解釋,抱着一個普通市民心態來,沒想過受訪,有點緊張。 雯女當時向記者說,新聞工作者受襲,加上連串傳媒異動,令她感到「香港變得陌生」。當天她特意穿了一件Amenpapa品牌T恤,上面寫着「I Love Truth」。然而筆者難忘她那帽子和墨鏡下,束着兩條翹起的「豬腸孖辮」,眼前的她,不像劇集裏她飾演的那種犀利惡女人,反而散發出淡淡少女味。 遊行個多月後,我們終於坐下詳談,四小時訪問,筆者更確定,在劇裏演活「強悍女當家」的雯女,真人卻有一種孩子般的天真。談及大台拍劇辛酸,她快人快語:「公司就是公司,怎會是『娘家』?阿娘怎會(長時間要你開工)不讓你睡覺?」「拍劇拍到病也不可告假,你還怎會『愛回家』?」 逗得全場人仰馬翻,雯女眼珠骨碌一轉,擔心自己又說錯話:「我這樣說會否『好寸』?我只係真心為我的行業發聲,覺得不可以再這樣『不人道』下去,演員也會病。」筆者卻想起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裏面那個小孩,單純和率直地指出,皇帝其實沒穿衣服。 雯女愛說真話,和希望報道真相的新聞工作者,感到親近:「我常被人批評說話太直,我也是說真話的人,所以劉進圖被人斬,我有很深感受!如果暴力是想恐嚇新聞自由,那我們更加要講多一點,講快一點。更重要是,我們要站出來表達,不要以為這樣可以打壓我們,我哋會繼續好像以前咁,sorry,咁樣打壓唔到我哋,我哋唔驚,No Fear!」 第一次遊行 「說真話竟被人斬?」 月前在政總遇上鄧萃雯,我們邀請她訪問,可是她一直忙,至近日她再主動聯絡我們成事。相約在樓上咖啡室,她準時到場,攝影記者大膽構思,請她把便條紙黏在身上,連頭髮裏也插一張。她不但沒抗拒,還興奮地參與。拍照時,她渾身是戲,時而煙視媚行,時而落寞無奈,時而自信高傲,讓筆者看到「四奶奶」、「九姑娘」、「如妃」的角色活現眼前。拍攝完畢,她又跳蹦蹦地說笑:「肥的不要刊出呀!」筆者告訴雯女:「妳這種才是正常身材。」她笑問:「是嗎?你知道我們

20140427-KtoyhK:技驚四座<白日焰火>Black Coal, Thin Ice

圖片
KtoyhK:技驚四座<白日焰火>Black Coal, Thin Ice 20140427 近年出色的華語電影,其實少之有少,不論在中國市場,還是港台市 場,都很難有特別的作品,就以<一代宗師>,都不可跳出導演以往 的製作水平,而本港屬目的製作<紅VAN>,是走異路的製品,縱然 向國際邁進,都是風格化的電影,但已很成功了。而與<紅VAN>一 同參選柏林影展的<白日焰火>得到了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 演員「銀熊獎」。我的觀後感是,導演用了貼近社會實況是這部電影 成功之處和細緻的故事結構更是近年很少見。 直說如果不是得獎,我不會看,而<白>這個名更有悲天憫人感覺, 是想像不到以女主角的名聲,都不會太吸引人去看,女主角曾演出< 海洋天堂>;<男朋友,女朋友>,以<男>得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白>導演執導生涯都是不長,而男主角過往是拍攝不同類型角色 的演員。但代表這電影有保證嗎?看後証明,導演手法,敘事熟練的 程度,是難以想像。對男主角的首幕,是以一般中國男人的問題去開 展了導演對他的鋪設,他這個角色的一切去向,而女主角的出場浮起 是大眾對女性的著重和女性在中國的地位不足問題。劇情上的開展與 推進真是可用絲絲入扣去形容。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屬目處是細數了中國現存的社會實況,故事背景是 煤礦城市,省份是依賴煤礦,煤廠養活基層,社區離不開國家企業的 指導方針,人也在社會上角色上的停滯,既存的結構人人都不會嘗試 改變,日日出入作息,不可預計將來,不可明白過去,還改不了觀點 與視點,說明現存在中國的人一切也是像命運巨輪下的一員,等待明 天,聽天由命。中國的這個社會在非尋常結構中,各運作是停了,停 頓,停在不明白的時空中。導演通過故事游走中國的二,三線城市, 介紹了人的社會,人的各生活方式,人在改變不了下的忍受,人在邊 陲中的生活,人在壓迫生活中的自娛行徑,人在中共治下的磨滅了人 性。故事展示了這個社會的病態,說明他們的未來可以像男主角可以 有自己的選擇方式? 這電影不論在導演,男,女主角,都是極出色去用一種實在而嶄新的 方法,去看中國社會問題和實況,帶出了另一面給西方國家去衡量, 她們印象中的中國,是不只是存在活力,發達。還有各不同問題的低 度

20140427-張愛玲

說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 最後自己想來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當初是什麼原因把彼此分開的。 然後,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麼脆弱的。 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 ——張愛玲

20140427-安裕周記:廣東話與三及第

安裕周記:廣東話與三及第 10:22 27/4/2014 【明報專訊】起初以為是遲來的愚人節笑話,細看卻不是那麼回事,大陸一份醫學期刊登載一篇「文獻」,說廣東話裏的鼻音韻母發音時會引發鼻咽、鼻竇共振,「是誘發鼻咽癌的原因之一」云云。若是一種語言可以導致癌病,這一發現勢必推翻現代醫學所有病理學理論;這份「文獻」後來迅速被否定,普通話與粵語之戰算是暫停一刻。但是醫學期刊竟然登載這些所謂研究,中間沒有把關審核只有盲目放行,這不僅是杏壇笑話,從中也可看到今天大陸的科研文獻水分比例。不過這都是後話。 廣義上的廣東話或狹義的廣州話為何四處遭剿,這是相當有意思的課題。「致癌論」的背景是廣東抗拒電視節目只能講普通話,YouTube上有幾條片是廣州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力爭廣東話無罪,值得一看,也想不到廣東傳媒豁出去的決心,誓要保住一己文化。可是別以為「普廣戰爭」止於深圳河北岸,近期駸駸然有着愈燒愈近趨勢,二月教育局網頁忽然出現一行字,把廣東話列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儘管後來教育局表示對「廣東話」注釋不清道歉,但爭論仍然未消。廣東話是方言毋庸置疑,何以變成「不是法定語言」便是難以理解,這中間到底是經過立法程序抑或終審法院定讞,翻破互聯網都找不到,怕又是另一種致癌論。所說的不是語言學上的致癌論也不是病理學的致癌論,最讓人膽戰心驚的是政治操作下的致癌論。 想起這些事,是因為香港曾經有過的一種報章連載小說,仍存圖書館的《經紀拉與飛天南》;更有報紙實物,那是《黑天鵝》,作者是「夢中人」。這些是三及第文字,既有白話又有文言,還有的是以廣東話入文。 語言不只是文化的折射,更是經濟實力的投射。近三十年的經濟起飛,造成大陸的一些人認為中文尤其是普通話必須取得「與經濟實力相等」的地位。於是孔子學院在西方開得滿山滿谷,歐美小學中學有設中文課程的一概全力報道宣傳,驟眼看彷彿變成七十年代初日本那樣,外國人能講幾句日語就變成天大新聞。另一種則是所謂軟實力反映,儘管世界人口以中文為母語的最多,至少十三億五千萬人,英語排第二,印度斯坦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接下來是俄語、葡萄牙語和德語法語,但使用數量則以英語佔多,一百一十五國,法語排第二,三十五國。影響力是另一個結果。 中文人多 英語廣泛 連串懨悶的數字說明一些情况,中文量多但使用範圍狹窄,英語使用者量少但普及,客觀說明經濟及政

20140426-呂秉權:逼退上訪 地方猖狂?

呂秉權:逼退上訪,地方猖狂? 10:21 26/4/2014 【明報專訊】香港市民想投訴政府部門可以打1823,找申訴專員公署,甚至將官員告上法庭。在內地,民眾申冤則仍要走「擊鼓鳴冤」式的上訪之路,由地方一直告上北京,希望青天大老爺終會打救。 越級上訪將不獲受理 但5月1日起,內地將實施上訪新規定,民眾越級上訪將不獲受理,上京上訪之路將被堵住,訪民想到京城找包青天可能難過登月。而地方為了就地解決或壓着矛盾,可能會採取各種鐵腕措施對待訪民,蟻民要討回公道預料難上加難。 國家信訪局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序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的辦法》規定,訪民有冤情可以向所屬地的本級或上一級的人民政府或部門投訴。舉個例,某人在縣裏被非法收地,他可以向縣政府或市政府投訴,但如果越級到省政府或北京申冤的話,將被視為越級上訪,個案將不獲受理。 過去,有越級上訪者被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目報復,包括有江蘇的訪民因為在北京坐巴士欠付一元車資而被勞教一年、湖南「上訪媽媽」唐慧為被迫賣淫和輪姦的女兒上訪而被勞教一年半。今天,雖然勞教制度名義上已被廢,但各種無法無天的行政處罰手段如法制培訓中心(以飢餓和酷刑對待訪民)和精神病院仍比比皆是,另類勞教報復陰魂不散。日後如果訪民越級上訪,地方政府將有更大條道理打擊報復。 中國每年有超過1000萬宗上訪個案,國家信訪局分析的個案發現,七成上訪都是有理的,不過成功討回公道的比率只有千分之二,換句話說,很多有理的上訪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今次國家限制上訪的做法,很可能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崇毛澤東時代的維穩模式「楓橋經驗」有關。楓橋是江南的一個小鎮,早於50年前已被毛澤東高度評價其維穩精神,精髓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主張「武鬥鬥皮肉,外焦裏不熟;文鬥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才能鬥倒敵人」,總之矛盾就地解決,不要上交中央就行。 習近平去年高調紀念「楓橋經驗」50周年,要求各地方黨委政府將其發揚光大,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有分析認為,習近平推崇「楓橋經驗」、「矛盾不上交」的維穩模式,可能會令到地方政府更高壓地打擊上訪者和異己,而中央也可能默許地方,為了維穩,可以採取一些不文明的措施,總之「不要麻煩中央就行」。 國家實行上訪新規定用意可能是好的,目的是希望地方能自行解決問題,老百姓不用再長途跋涉上京呼冤

20140426-張秀賢:學界底線,寸步不讓

張秀賢:學界底線,寸步不讓 10:20 26/4/2014 【明報專訊】學聯聯同學民思潮提出了學界平等政改方案,提倡由直選立法會議員組成提委會,並容許公民提名作另外一個參選渠道。此方案不但符合最基本的一些民主原則,亦是最能扣連行政、立法制度改革的方案,在其他民主地區、國家都有類似的做法。 此方案推出後,坊間有不少迴響和討論,許多民間團體都開始就着此方案與學界展開了不少討論。是到了今天,許多政黨、政團仍然未有積極地就學界方案表態和討論,令人失望。即使民間團體願意積極表態,推動公民提名,但最終仍然需要政黨支持,畢竟政改方案仍需要議會內的民主派議員合作。 近年的公民運動都反映一個深層問題,就是政黨與公民社會嚴重脫節。大型的群眾運動發生後,政黨才開始主動參與一些議題的運動,遠遠落後民間的大形勢。今次政改運動,都反映民主派決心不足,論述凌亂一面。真普聯無法綑綁各黨派的一致立場,湯家驊等人「脫隊」提出保守的政改方案,在上海之行中,到訪上海的民主派議員又未能有一致行徑和理念共識。在公眾眼中,民主派彷彿成一盤散沙,即使再有遠大目標,也只會力有不逮,無法爭取更高目標,同時被對手步步進逼,敗北收場。 我們的一班老師最近提出的學者方案,提出公民推薦這個方法,但最終仍需得到1/8提委會成員提名,才可「入閘」。我們相信他們的誠意和良好意願,可是他們的做法卻令民間凝聚共識之路變得更困難。平常我們在課堂上學到民主、平等的精神和理念,可是到了今天,我們這班老師竟然為了現實,而放棄這等理念,我們還是感到失望。 學界作為一個有力群體,亦是唯一能透過公投達成共識的界別,故此我們在將來,必定會全力推動學界方案,推廣平等的精神。學界底線,我們寸步不讓,堅持到底。 作者是中大學生會會長

20140425-戴耀廷:憲法與憲政

戴耀廷:憲法與憲政 明報2014年4月25日 「有多少憲制是只有憲法,卻沒有憲政!」這是不少憲政學者的慨嘆。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關乎「憲」的概念。「憲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透過「憲法」去規定它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憲法」,故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憲制」。但現代的法律及政治發展是差不多所有國家現在都有成文的「憲法」,故差不多所有國家現都有「憲制」。「憲法」可以說是「憲制」的基礎。 「憲政」與「憲法」卻是不同的概念。從沒有「憲法」到有了「憲法」,那的而且確是一個進展,無論「憲法」的規定是否可以透過法律程序去強制執行。有了「憲法」,那至少讓公民知道國家的制度及政策的規劃藍圖,而公民也可依「憲法」去看按「憲法」享有執政地位的管治者是否依「憲法」施行管治。但這部「憲法」卻可能只是用以協助管治者施政,而管治者更可利用「憲法」的條文賦予其廣闊的管治權力,並以「憲法」所能產生的作用,使其管治地位享有一定程度的認受性。換句話說,「憲法」可以是單純的管治者工具。 但「憲政」卻對「憲法」在管治的功能上有具體及正面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憲法」必須能對執政的管治者的權力作出規限及制衡,而「憲法」的內容更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換句話說,「憲政」下的「憲法」,更是公民與管治者之間的約章,多於是管治者統治公民的工具。 這我們就可以看到為何有「憲法」並不必然有「憲政」,因那要視乎這「憲制」如何為其「憲法」定位。唯有能讓公民透過「憲法」規範管治者的權力,並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那「憲法」才算是能實踐「憲政」的「憲法」。 對一些還未有「憲政」的「憲制」下的「憲法學者」,要他們明白「憲政」下「憲法」的真義,那無異是夏蟲語冰。或許我們也不能對他們苛求太多,因此他們也難以明白「憲政學者」的慨嘆。 [戴耀廷]

20140425-張煒明:我的三年零八個月

張煒明:我的三年零八個月 明報2014年4月25日 三年零八個月前那雨夜,「魔警」持槍闖進尋常百姓家。槍聲貫穿的,不僅是那藍色的康泰旅遊巴,而是香港人的心;子彈打碎的,不只是八個家庭,而是香港人對菲律賓的印象。馬尼拉人質事件,是不少港人心目中的一道刺,亦是不少曾跟進事件的記者的一道心結。 傳媒行業,人來人往,跟進一單新聞三年零八個月之久的人不多。2010年8月23日那天,小記入行才4個月,正值放假,還記得當天全日出外,到晚上在餐廳坐下來才看到直播。初出茅廬,赴菲當然沒有我份,翌日被老東家叫到中環游走,找找菲傭做訪問,算是第一次跟進事件。後來菲律賓調查報告出爐,戰戰兢兢的到生還者李奕彪家拍門做訪問,記憶猶新。 翌年情人節,死因庭開審,被指派到高院「追尾」,即不用聽審,集中與家屬、律師等混熟。在高院廁所,我碰到Masa哥哥謝志堅,即笨拙地遞上名片,沒想到及後大家成了朋友。曾埋怨為何天天百無聊賴到高院呆等,現在回想,不少家屬傷者也是在法庭上認識的。 事件一周年,我曾兩度跟隨堅哥赴菲律賓。當中曾發生一段小插曲:數名行家和堅哥在酒吧區吃過飯後,手拿罐裝啤酒邊喝邊回酒店,突然有數名自稱旅遊警察的人下車,說街上不可喝酒,要拘捕我們。幾經擾攘,最後我們威脅要找律師(即隨行的涂謹申議員)對方才作罷。我曾私下多次跟堅哥說要堅持菲方道歉。最終家屬接受菲方mostsorrowfulregret(港府譯:最悲痛的歉意)。小記費解,當天即抓堅哥問個究竟。堅哥指,不想進一步制裁會影響無辜的菲傭,亦不想傷者再勾起不快,不能自私地追求完美,反思自己追求公義時,會否為其他人造成不公義。在現今功利主義的社會,堅哥的無私和大量,以德報怨,值得我們學習。小記尊重他的決定。或許,世事往往就是不完美,人生往往充滿遺憾。 和堅哥訪問短短一小時,已有兩三名市民上前跟他打氣。堅哥謙稱,自己不是公義鬥士,事情完結後,只想低調過活。而我亦和這宗見證我成長的新聞暫別,重新出發。 [文.張煒明editorial@mingpao.com]

20140425-CHAN MEI MAI:淡綠生活,膠樽IS OUT!

CHAN MEI MAI:淡綠生活,膠樽IS OUT! 2014年04月25日 在網上看到修讀設計的三名倫敦學生有感,每年上百萬的膠樽塞爆堆填區,於是發明了「水蛋Ooho! 」,以可以食用的褐藻和氯化鈣製成透明薄膜去裝水,他們的創作靈感來自蛋黃外的薄膜。裝水薄膜以分子料理愛用的凝膠技術製作,這次展出的是呈球狀的水蛋,但其實形態可以千變萬化,只要將水放入各種形狀的冰盒冷凍,取出後加上薄膜即成。他們的水蛋採用雙層薄膜,中間還可以加入米紙作標籤,全部可以食用。即使不吃,薄膜也可以輕易分解。 Ooho!製作便宜,成本只需兩仙美元,而且普通人也可以在家自製。如此具創意的設計,難怪脫穎而出,取得Lexus Design Award,並會於今年底於波士頓出售。如果成功,這將會是一場水革命,不過目前始終是實驗階段,薄膜在運送途中破裂的難題仍有待解決。微薇衷心祝願他們成功,但是膠樽蓋地球的危機卻不能等! 美國是膠樽消費大國,每年購買二百九十億枝樽裝水。製作這些膠樽,要用一億七百萬桶原油,這個數量足以讓一百萬架車於街上行走一年!不少膠樽雖說可以回收再造,但回收率卻只有13%,而且即使回收了,各式膠樽要分門別類,再由膠樽變塑膠廢料的過程也耗用大量電、水和人力物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5fvHmwuOY 香港在拋棄膠樽方面,也是「名列前茅」。環保署2011年的報告,指出香港每天製造一百噸 PET 膠樽垃圾,根據Go Green Hong Kong的估算,大約等於二百萬個膠樽,而香港單一品牌在一天已經能夠賣出一百萬瓶膠樽飲品!一個膠樽的壽命動輒可以過百年,如此下去,整個香港變成堆填區也不夠用! 膠樽壓境迫在眉睫,為達到2020年零廢的目標,領導環保風潮的三藩市於2007年已經禁止用公帑購買膠樽水,最近更再下一城,決定禁止售賣二十一安士或以下的膠樽,預計四年內會完成淘汰。雖然條例只適用於公家地方和政府舉辦的活動,但卻是意義非凡的一大步。生產膠樽水的公司當然反對,但負責的官員表示,膠樽水普及其實只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此前人類也生活得好端端的,並沒有脫水問題! 微薇記得小學時代,每個同學也揹一個小水壺上學,水壺連著肩帶,設計往往是當時最流行的卡通,比膠樽耐用別致。然而在膠樽水強勁的宣傳下,水壺漸漸式微。現在,不少人開

20140424-林燕妮:媒體自由何去何從

林燕妮:媒體自由何去何從 明報2014年4月25日 近來的新聞,令人悶煞,真有受難的感受。收到在耶魯大學朋友的一段信息,令我感動,活動雖然已過,特意記下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會忘記去爭取應有的自由。 「針對近期在香港媒界發生的事件,耶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將舉行一場座談會,名為《香港媒體自由何去何從?》(FreedomandFearinHongKongMedia)。 座談會於香港時間四月二十四日(周四)晚上11:59(北美東部時間四月二十四日正午)舉行。 嘉賓講者包括香港資深記者任美貞,以及多名來自耶魯大學的教授與法律政策專家。 是次活動以英語進行,將由YouTube進行即時串流直播(youtu.be/nyralZO0Gaw),線上觀眾可通過郵件向嘉賓講者提問(Yale.HKmedia@gmail.com)。通知全文可上網搜尋「香港媒體自由何去何從」。 對於外地朋友的熱誠,令我深受感動之餘,也希望香港讀者朋友可以多加關注,給予支持,也許電郵太多,未能一一即時對答,但你們的每個提問,必定能為主辦單位打下強心針,也是每個香港人,華人需要爭取的同一定向——自由。 「香港媒體自由何去何從」實在是人人都要知道的議題。自由,誰不需要,誰不渴求,特別是每個人都愛自由,愛香港。 我們大家都相信,香港可以成為世界上一個成功的城市,自由空氣是主要原因,廉潔奉公不可缺,作為香港人,都以香港為榮,特別是香港人的拼搏,不屈不撓,看當年什麼金融動盪,什麼突發災害,都可以心連心地去化解。 作為媒體,除了爭取應有自由外,更要守報道真相的責任,不能有偽造作情形出現,爭取自由以外,更要珍惜自由、保護自由。作為香港人,必須好好愛護這塊土地,作為媒體,更要爭取應有的自由。 [林燕妮eunicelam112.blogspot.hk]

20140424-歇後語

歇後語 2014年04月24日 歇後語是廣東話獨有的文字遊戲,「歇」指等一等,即是講完前半句,對方諗一諗便會知道下半句意思,當中有謎語加隱喻、譬喻的元素,句子結構上是「譬/隱喻加說明」式的俏皮話,大致可歸類成兩種,一種是諧音的推理,另一種是邏輯性推理。 早期的歇後語是用作省略當時較長的成語,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稱為「藏詞」,例如《老子》中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以「倚伏」比喻「禍福」,但因用藏詞需要對文言文有一定認識,令一般人難以使用,後來便演變成現在的歇後語。 潮州音樂 典故:潮州一帶的音樂主要以二胡為主要演奏樂器,拉奏時發出的聲音與潮州話的「自己顧自己」相似。 答案:自己顧自己 壽星公吊頸 典故:壽星公出名長命百歲,是不死之身,若吊頸自殺即是嫌條命太長,古時用來諷刺人唔怕死或玩命的行為;現代人則講成「唔知碇」,形容人對某事不夠熟悉或不了解。 答案:嫌命長 牛皮燈籠 典故:燈籠本來用紙造,點亮後透光度極高,可用來照明;但牛皮本身極厚,假如用來造燈籠,即使點亮後光線也穿不透牛皮,無法照明,形容人愚蠢,「講極都唔明」。 答案:點極唔明 閻羅王嫁女 典故:相傳「鬼王」閻羅王負責管理地獄,沒有人類願意迎娶他的「鬼女兒」,因此只能與鬼結婚。 答案:搵鬼要 年晚煎堆 典故:中國人每逢農曆新年都會在家中自製煎堆,是家家戶戶必有的習俗,現時則形容「人有我都要有,唔好執輸」的意思。 答案:人有我有 船頭尺 典故:古時的船隻,會在船頭下方刻有多條像間尺上的細小橫紋,作用是量度水位,即使船身搖晃都可以「一路度住」,引申成現在諷刺人經常向身邊朋友攞錢,電影《秋天的童話》中有一個叫船頭尺的角色,暗諷他經常向身邊的朋友借錢。 答案:度水

20140424-廣東話的變遷,用字發音變得簡短

廣東話的變遷,用字發音變得簡短 2014年04月24日 黃耀堃對中國文化有多年研究,他指香港人所講的廣州話,與廣州和澳門兩地的廣東話基礎無異,但隨著政權變化,令三地的人在發音和詞彙上稍有差別。例如廣州列入內地管轄範圍,令現在廣州人講的廣東話夾雜國語;而澳門曾租借予葡萄牙人,直至九九年才移交中國,使他們的發音亦有所不同。 文:林穎嵐 時代不斷進步,港人說話變得比以往快和簡短,黃解釋:「舊式廣州人問人『食飯未』,他們會說『食嘵(音:hell)未』,雖然類似的舊式廣東話,早在十多年前已較少人使用,甚至很多人以為已經失傳,但其實上一代人仍常用於日常生活中。」 古字失落於文獻中 對於廣東話在香港的變化,黃教授認為與政治、社會變更,以及互聯網崛起有關,「很多香港人說圓唇音如『郭』、『鄺』等字時,受生活節奏急速影響,令說話速度變快,導致出現懶音而『讀錯字』。」除了讀音改變外,連詞彙都有所變化,如新興的網絡潮語,或一些來自其他地方的語言流入,如上海話等,「香港自五十年代開始,有大量外省人湧入,他們同時把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也帶來本港,只要有一定數量的群眾使用,文化上都必須承認該種語言的存在,至於能否流傳後世,就要視乎它能否長時間及穩定地發展,又或者能否寫成書面語,有助記載於文獻中。」 在新文化衝擊下,部分舊有的廣東字逐漸失傳,黃認為,廣東話的轉變,同時包括了部分詞彙的流失,「由於現今的電視節目希望所有觀眾都能聽得懂,所以主持或藝人會避免用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字眼,令古字慢慢失落於民間。」黃更以內地名演員趙本山為例,指他表演時會盡量減少使用東北方言,多用通俗的普通話,令內地全國觀眾都能夠了解內容。 大量吸收外國文化 雖然廣東話經歷不少改變,但黃教授仍認為有其發展優勢,「廣東話向外來文化學習方面非常積極,吸收了很多外國語言,廣東俗語中有不少來自英語,如「x街」,有人認為這個詞語是來自英文的poor guy。」他續指,廣東話的另一好處是聲調多,說話時抑揚頓挫,音調起伏有致,較有節奏和音樂感,「我曾經和朋友到日本探病,在醫院內用廣東話聊天,旁邊的日本人卻以為我們從事相聲工作。」從他的經驗可見,廣東話的音調比其他國家語言靈活多變。 黃耀堃指,廣東話是一種容易寫成書面語的語言,並以閩南話和福建話為例作說明,他說:「閩南人平日說話與書面語差別很大,如書面語是『讚美』,但讀的時候卻以

20140424-廣東話的由來,原汁原味中原文化

廣東話的由來,原汁原味中原文化 2014年04月24日 曾出版多本研究廣東話相關書籍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廣東話是漢語中表達力最強,而且音調最豐富的一種語言,代表著最傳統的中原文化。 文:林穎嵐 對於不少人混淆廣東話與廣州話,彭志銘指出,其實廣州話是廣東話的一部分,「廣東話是指整個廣東省所用的語言,而香港人所講的亦可稱為廣州話、廣府話或白話。」他解釋,廣州話與廣東話的不同在於其廣州音,源自廣東省的省城──廣州,「府」指省城/省會,因而有此說法。而廣東話又可稱為粵語,來自廣東省的名號「粵」,集合了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語言,當中包括四邑的台山話、新會話,及潮州話等,而廣州話則被視為廣東話之首,「由於地區差異,使部分廣東地區內所用的詞彙和發音都會有所不同,因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具優厚的經濟條件,令廣州話能廣為流傳。」 最原始的中原音 眾所周知,現在內地人所講的普通話,無論在音調或詞彙用法等方面,都與廣東話截然不同,彭志銘表示,「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且混雜了多種外族方言,所以無法讀出所有中原文字。」 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聲調配合才能表達感情,而聲調愈少的語言,可用的詞彙便會愈少,代表其表達能力愈弱,他指:「廣東音最適合念唐詩,因為它是最原始的中原音,廣東話的聲調大致可分成9聲,不同聲調會影響說話的意思,例如『你出街小心啲啊。』如果用平音發聲,會有關懷的意思,若聲調變高,感覺便會截然不同。」 不少學者對廣東話的定義與地位存在分歧,彭認為,廣東話比普通話更能表現純正的中原文化,「中原人古時聚居黃河與長江流域之間,曾經歷兩次大遷徙,首次發生於2,500年前的秦朝,趙佗在嶺南自封『南越王』並帶兵入侵中原,引發民族大遷徙,但他封王期間促進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國各土著民族的融合,令中原文化及漢字傳入嶺南,而現在位於廣州的越王墓,便是趙佗的足跡證明。另一次大型遷徙則是南宋時期,當時蒙古軍隊入侵中原,全國連同宋帝昺等人舉國逃難,不少人逃到廣東及南部地區,令中原文化由黃河流域移師至南部繼續發展。」 普通話夾雜外族方言 據歷史記載,原本居於中原的人已大量遷移,剩下未能逃走的只能歸順外族管治。彭續說:「當時蒙古人入侵中原建立元朝,並進行文化大清洗。除蒙古人的入侵外,中原還經歷了多次外族管治時期,吸收了外來民族如金人、胡人等方言,所以,普通話不能代表最傳統的中國

20140425-戴耀廷:回應莫樹聯的「普通法」觀點

戴耀廷:回應莫樹聯的「普通法」觀點 信報 2014年4月25日 莫樹聯資深大律師再次發表言論,以普通法的原則支持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的觀點。 他的新論點是指《基本法》第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這表明了《基本法》的目的就是要處理在起草《基本法》時港人的憂慮,就是害怕在香港實行中國大陸的那一套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他引述了不同的上訴庭案例指出,《基本法》的主題就是要「延續」在香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這樣才有利於保障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依此推論,他認為,提委會的組成及權力就是要達到相同目標,延續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的而且確,莫資深大律師是在運用普通法的方法去支持他的論點,但他卻只是把普通法觀點的一部分表述出來,似有誤導的成分。首先,雖然上訴庭在一些案例中的確是強調《基本法》延續原有制度的目的,但他卻沒有提到終審法院在不同案件中,在強調延續原有制度之餘,也清楚表明特區政府是有權力及需要繼續發展相關制度的(如「天主教區」有關教育制度的案件)。 終審法院在不同案件中都強調《基本法》是「活的文件」,故它的詮釋必須能回應當代香港社會的需要及狀況,而不能被起草時不再合時宜的考慮和情況所綁死,不然就會令《基本法》的解釋及執行變得僵化。 45條與88條不盡相同 再者,莫資深大律師的觀點指出,惟有延續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令香港的經濟發展維持,那是缺乏實證支持的。 差不多所有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實行民主普選的制度,從確保香港的經濟發展這一點出發,反是要按香港實際的情況,進一步發展香港的制度,包括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政治制度。 莫資深大律師的另一觀點是延續他早前引用普通法裏酌情權不受束縛的原則,支持他提出《基本法》第45條賦予了提委會提名的酌情權,就不可以立法規限提委會必須接受公民聯署的提名。這次他引用《基本法》第88條支持他的觀點。條文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的法官,根據當地法官和法律界及其他方面知名人士組成的獨立委員會推薦,由行政長官任命。」他指出,如果一條法例不可規定法官推薦委員會必須確定公民提出的人選,束縛推薦委員會的推薦酌情權,那同樣不可以立法規定提委會必須確認公民提名的特首候選人的人選,拿走提委會的提名酌情權。 莫資深大律師的論點有三個問題。 一

20140425-關焯照:事變出事

關焯照:事變出事 10:10 25/4/2014 ■盛事基金贊助「2013香港龍舟嘉年華」。資料圖片 每次審計署發表「審計署署長報告書」(下稱報告)時,總有不少市民抱着「擔定凳仔準備睇好戲」的心態來看,究竟今次哪個政府部門會被抽秤呢? 筆者不是幸災樂禍,反而覺得香港政府是需要一個如審計署的獨立部門,指出其他政府部門的不善之處。否則,政府部門只會變得因循和不思進取,不斷令市民失望。 以上次報告為例,審計署署長指出有部份獲得政府低價批地的私人體育會所竟然進行商業活動,甚至分租,由牟利的第三方營運飲食店、體育用品店、美容院等。報告公佈後,即引起市民關注私人體育會所進行不恰當活動,最終令相關的負責部門首長承諾做好監察工作。 上周三,審計署公佈最新報告,今次被審計署署長批評最多和最嚴厲是「盛事基金」(Mega Events Fund)。這基金成立於2009年5月,當時正值金融海嘯高𥧌期,因此,香港經濟也變得非常差。為了振興經濟,政府推出一個為期三年的「盛事基金」以支持旅遊業和創造就業。從政策的角度來看,這基金是一項短期的逆周期經濟措施。但在2012至13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爺再次撥出一億五千萬元,延長「盛事基金」運作五年,直至2017年中為止。 今次報告主要指出「盛事基金」三宗罪:(1)項目成效有限,(2)資助款項運用不當,和(3)基金評委會的管治表現不理想。筆者閱讀了整份報告,認同審計署署長的批評,但有兩個重要問題,報告是沒有觸及,對筆者來說,這才是盛事基金真正出事的源頭。 (1)過去幾年「盛事基金」資助的24個盛事項目,全部不達到「盛事」的標準。從字面上,市民很容易將盛事解讀為大型活動(big events),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在社會學的文獻上,「盛事」是有一個較客觀的定義。根據社會學學者哈里.希勒(Harry Hiller)過去多年的研究,「盛事」的標準是要符合以下條件: (i)盛事能為舉辦的城市或國家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的回憶和地位(legacy); (ii)盛事是有固定期限和短期性的,舉辦的活動是有高知名度和能夠引起國際上的關注; (iii)盛事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如果用希勒的三個條件來衡量「盛事基金」資助的項目,沒有一個是達到標準。以獲得資助最多的香港高球公開賽為例,這項目在2011年和2012年獲得資助的金額分別高達800萬和1,5

20140425-錢志健:當老共做你世界

錢志健:當老共做你世界 10:08 25/4/2014 ■支持佔中的金融界人士日前向中共提出十個訴求。資料圖片 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的吳薇小姐從北京打電話來,問及周三在《蘋果日報》及倫敦《金融時報》所刊登的聲明:《對中共領導層的十個訴求》,及當日在「十訴求」說明會內的一些事情。吳小姐的問題尖銳,「出街」時的內容我也難以預計,可能要「做你世界」,但既然我已公開說明要撐「佔中」,撐香港要有言論自由及公平競爭,也不能再想得太多。 星期四中午,剛看完《環球時報》的社評:「假金融,真反對派」云云,我也有點累,沒有共產黨多資源及時間玩這「文字批鬥」遊戲。星期三晚用了近一小時和《環球時報》吳小姐講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重點」最終也是「石沉大海」。我也不能怪責這位素未謀面的女士,我相信她也是照「指令」做事。但文鬥可以去到盡?話說可以很盡。 正面地看,中央是高度關注香港人追求民主的訴求;「高人」也時常提點我:「『當權者』利用國家賺錢,也盡量阻止普通人有更均等的機會『搵食』。金融界及大部份香港人現在要團結捍衞的,是一場『價值之戰』,否則香港會出現更大危機!」 再說那已在報紙發表的「十訴求」。其實較「激」的字句已淡化。內地說要反貪腐,「十訴求」也是用香港金融人的角度,希望未來的香港社會更加廉潔及公平;我們也想大陸變好,難道「當權者」也不容許? 「十訴求」的目的,不是想刺激中央的神經線,而是希望中央了解,「法治、人權、公平競爭」等核心價值是香港人所嚮往,而「愛香港、愛中國」不代表一定要愛「黨」;香港人也會有自己的看法。對我而言,我絕對希望中國變得更好,特別在人權的領域上,也不應永遠排在「包尾」。 何謂直選真特首實踐高度自治?作為泱泱大國,必須信守承諾,不要把「高度自治」淡化為只有自治,模糊了「高度」,把它改短為「中度自治」,甚至成為「低度自治」。若這樣做,未到2047年已把香港本身的競爭力拆毀無留,把香港低稅制接軌祖國,把土生土長香港人嚇跑「再移民」。 我們真誠呼籲中央政府體察香港民情,以公民提名為基礎直選真特首,惟有這樣做才能團結香港,減少未來在政冶經濟社會民生的深層次矛盾,搞好一國兩制下半場,談好香港2047年前途問題,使為國際和中國歷史上光輝一頁。 也在此一提台灣「反服貿」。行動經歷23天完結,但問題仍未解決。剛好之前我與台灣一人出版社老闆劉霽見過面,他

20140425-陳方安生:美加之行

陳方安生:美加之行 10:07 25/4/2014 ■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會晤陳方安生和李柱銘。白宮圖片 我和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在決定接受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及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的邀請早前訪問美國和加拿大時,已預期會受到中央政府和本港親中派系連珠炮似的批評,但最遺憾是內地官方媒體只顧全力對我們人身攻擊,卻漠視我們此行帶出的訊息。 我們致力維護《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代表我們與中央對抗。相反,我們展開美加之行正因為我們仍然衷心地相信,鄧小平為促使香港順利回歸而提出「一國兩制」的卓越構想,是獨一無二的管治模式,值得我們付出任何代價去珍惜和捍衞。要香港人愛國,以國家為榮,不等於要我們安於接受日漸被侵蝕、與內地截然不同的香港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 維護「一國兩制」和在香港落實真普選並不單是中國事務,《中英聯合聲明》是一份具國際約束力的條約,並在聯合國存檔。在香港回歸前後,中英兩國都致力爭取最廣泛的國際支持。除了雙方簽署國有責任忠實履行《聲明》的內容,國際社會從總體的利益出發,也希望保持香港作為中國和世界各地之間的橋樑這獨特本質及角色。 美國和加拿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係密切,兩國均有大量國民在港居住,居港加拿大籍人士超過30萬人,還有可觀的金融投資、貿易和商業利益、教育、文化及家庭聯繫。美、加與香港的緊密聯繫建基於彼此認同的核心價值,包括法治、廉潔及問責的政府、人權、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以及集會、宗教及新聞自由等。 我們此行在華盛頓及渥太華與兩國高層政府官員及政界人士會面,向當地主要報章的編委會簡介香港情況,並會見主要智庫人士,更於紐約、華盛頓、多倫多及溫哥華出席多個公開論壇與有識之士交換意見。言談中,很多人表示對香港最近有新聞工作者遇襲受重傷感到非常震驚,他們也十分關心香港新聞自由受到威脅,皆因看到有立場明確的編輯及評論員被突然解僱及商界受壓抽起獨立傳媒的廣告。 在多倫多及溫哥華,我們通過記者會、電台phone-in節目及有數百人出席的公開論壇主動接觸當地華人社會,對這些加籍香港華人所表達心繫香港之情及他們對香港近況瞭如指掌,我們很感動。他們更坦率地表達關心香港能否保持各方面的自由和生活方式,以及真普選能否成功落實。 在這些不同的場合,我們持平地向他們講述了香港的情況,強調香

20140424-張晨:20cm×20cm的戰爭

張晨:20cm×20cm的戰爭 2014-04-24 這是講述一位年輕人準時下班的故事,主角叫阿強,他的上司是男配角,整個故事場景只有一個,就是港鐵車廂。 「滴嗒……滴嗒……」時針指向六時,是放工的提示。阿強剛畢業,第一天感受「朝九晚六」的生活,他的信念是「準時返工放工,不躲懶,不OT!」所以一見六時已到,心中就是一句「走!」此時他經過上司房間,發現上司依然悠閒的享受咖啡,毫無離開的念頭。阿強問了一句:「老闆還不走嗎?OT可沒有補水呀。」上司望一望手錶,充滿睿智的回答:「現在離開,感覺與OT沒分別,可能更痛苦。」 阿強不解,逕自離開這個辦公室大門。六點鐘的中環,不是一個可愛的地方,人聲車聲混雜成一股嘈音,侵蝕你的耳膜。阿強一個閃身,從人群穿梭,直達港鐵站。看見快將關門的列車,他心中暗笑,想起自己之前可是大學田徑部的主將,今天正是大顯身手之時!誰知他快步追趕,卻敗給身邊穿上四吋高跟鞋的OL。 時間緊逼,他沒有沉醉在失敗感中,一下跳上車廂!此時,他看見阿修羅地獄,車廂內已經堆滿人,他們像曾經歷生死的士兵,用垂死的眼光怒視阿強,似要守衞自己腳踏的位置;車廂外,數百人張牙舞爪,像狂龍一樣衝入車廂。 阿強身處中央位置,正是「進不得、退不了,十月圍城」,被撞得亂七八糟,成為「夾心三文治」,他苦苦掙扎,佔據一個20cm×20cm的空間,蹲下身體,紮好馬步,硬橋硬馬,將來犯者一一撞開! 這刻沒有甚麼「敬老不敬老」,你強行要上,我也只好把你逼出去。車門關上四次亦未成功,二氧化碳濃度開始上升,阿強感到呼吸困難,漸失知覺,突然車一動,令車身猛烈搖晃,阿強重心不穩,希望找一個扶手,可惜,這條扶手鐵柱已經被十多隻手佔據,實在「插針都插唔入」。 阿強失去平衡,卻發現旁邊是一個男人的「加拿大」,野草茂盛,臭氣四溢!阿強心中吶喊,勉強穩住身體,逃過一劫。七個站的時間,阿強歷盡滄桑,終於到了他下車的月台,他被逼在車廂一邊的角落,伸出雙手像喪屍般說:「我想落車,讓路呀……讓路呀……」可惜,車門已經無聲關上。 隔天,阿強如常上班,只是面對這個六點已經無動於衷,因為他明白「現在離開,可能更痛苦」的道理。 張晨

20140424-陶傑:全球最宜居城市

陶傑:全球最宜居城市 2014-04-24 香港獲選全世界最便捷的城市,但香港人對此一選舉結果,並不覺得臉上貼金,因為便捷、高效率,代價是許多人要犧牲休息時間,長期精神焦慮。 香港的年輕一代甚至開始出現移民台灣傾向,鼓吹「歸園田居」:有機耕種、自給自足,開一間咖啡店,養一隻看門的貓,自己創業。 香港人的「台灣夢」,不免有幾分避難出走的浪漫色彩,「歸園田居」或許很理想,但現實是這個世界的大潮流,正在無可避免地「城市化」,中國未來五年將再多七千五百萬人「進城」,再過十五年,全地球五分之三的人將生活在大城市,人類已經進化成新物種「城市人」。 兩年前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旗下的智庫也評選香港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香港或許沒有倫敦之歷史累積、紐約之文化包容、巴黎之優雅建築,但治安、便捷,還有尚存的廉潔與自由,已經足以拋離世上絕大多數城市。城市生活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便捷,香港即使有一百樣不好,但便捷這一條拿滿分,也足以抵銷。世上沒有完美的城市,但城市生活符合人性追求,即使是熱愛田園的英國人,鄉間的風景再優美,但倫敦永遠無與倫比。 除了便捷,香港就沒有其他優點?除了賺錢,難道沒有生活?不錯,香港開埠之初,英國人看中的是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背山環海,天然是一個商業要衝之地,根本沒有考慮過住下來生活的問題。然而,香港擁有海港,與當時戰火不斷的中國保持安全的距離;氣候溫暖宜人,沒有火山、地震、海嘯,在一個小島上,濃縮了山林、海灘、漁港的風貌,在全世界來講,也難數得出幾個這樣的福地。 對於此類城市選舉結果,根本不必在意:甚麼有的適合生活,有的適合度假,有的只適合賺錢等等,如此劃分,與男人把女人分等級的一套如出一轍:有的適合結婚,有的適合偷情,有的只需金錢打發了事。 但天底下沒有不適合居住的城市,在西伯利亞、撒哈拉沙漠、亞馬遜森林,從來不會有城市出現。人是群居的動物,天性喜歡湧去同一個地方生活,才有人口超過一千萬的超級大城市,而且有三十個之多,加在一起人口過五億。一個城市的吸引力,不在於適宜居住,而在於令人投入生活,理想的城市,應該是刺激、安全、包容、安靜、充滿機會,一個令人自我肯定,信心滿懷,有歸屬感的地方。其實更像女人選老公,不是選過客的酒店,而是選付託終老之居。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