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20141031-劉天賜:廉與恥

劉天賜:廉與恥 21:45 31/10/2014 已進入民間口語的儒家生活意識形態中,我們把『廉恥』合成辭語。廉、恥當然孿生,永久在一起。 廉有五個意思,從社會道德上說,就是不貪污。貪污的範圍很廣,凡是本份之內不該擁有的任何利益都是貪污。為何別人給與你某種有形、無形利益?(行賄) 受益人必先假定給與利益者有所圖。掌握權力的個人或組織,所圖者,便是付出代價交換不能光明正大獲取的利益。儘管給與利益的人只是純粹報恩,掌權者必須防犯瓜田李下之嫌,不能收取。 早期香港習染滿清官場很多腐敗陋習,向權力方送上利益,做成不公義、不公平的情況,人民自然吃盡苦頭,國際貿易及關係亦沒得到保障。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建立的廉政法例,執法、防止貪污、宣揚廉政同時執行,法例嚴刻,打擊結構性集團貪污。尚記得『反貪污,捉葛柏』一次『打老虎』行動。這次行動,並不是『一宗個案』簡單,而是從社會運動中教育了大眾,貪污必受罰,政府有肅貪重大決心。喻此乃『靜靜的革命』!公務員及眾多公共機構皆要嚴格遵守廉政法例。他們已得到優厚的薪酬,不應再擁有任何其他有形無形利益。儘管任前及任內其他收益都須申報,向香港市民上報,因為他是人民的公僕。一條『收入與官職不相稱』,令到貪官無法找到籍口掩藏贓款。 除了法例外,傳統儒家思想也有倡廉的意識。這是羞恥之心。 儒家孔孟認定人性本善,是故有良知,乃與生俱來,並與本質善良的『天』遙契。(儒家並沒有希伯來人之上帝觀念,『天』非God。)良知產主之良心當在心境清明純淨之時刻,令人產生是非之心,不是從世間利弊中產生『是』與『非』。這種良心的評價,不必是學富五車的人才有,平民百姓本心便具有。中國立國以來,無論在任何艱難歲月,人們都知最後有良知和良心,有此認識,產生了羞恥心。 良心告之何謂『是(對)』,何謂『非』(錯)』。內心知是『非』(錯)而做了,即生羞恥之心,內心很是過意不去的。(作賊何以心虛此之故也),以言語、行為強辯及隱藏所做錯的事,其實是:恐懼良心指摘,尤甚於法律懲罰。 倡廉,嚴厲法例不足以完全揭止貪污腐敗,知恥,是從人心理上真接制止貪腐的。知廉恥之心猶勝一切重刑。 然而,近世很多強大的力量破壞了良知本性。令人埋沒良知,從而失去了差恥之,心!例如:愛擁權力、名聲,無止境的追求物質利益。政權不倡廉恥,在上不顧廉恥,則下樑必歪,有道:貪腐可亡黨亡國,亡

20141031-素黑:前度家庭關係

素黑:前度家庭關係 2014年10月31日 近日接二連三收到這樣的個案:丈夫之前有過一段婚姻,現在他還因為孩子的原因,經常回前妻的家,因孩子判給前妻了。每當丈夫回家探孩子時,現任妻子便感到不舒服,感覺他們好像還是一家人一樣,而自己卻像是個局外人,這令她沒有安全感,覺得他們的婚姻並不完整,丈夫永遠還有另外一個家要兼顧,愛因而被分薄了。 丈夫定期回到前妻的家探望孩子,當妻子的感到不好受,原因不是因為丈夫做錯了甚麼,或者這段婚姻的背景並不夠完美,其實只不過是妻子還沒有當自己是妻子,動搖自己的地位的不是誰,而是她自己。 尊重伴侶早前建立的家庭關係,是和曾經已婚的人結婚的基本態度和風度,這也是對他最基本的愛。而尊重對方前度家庭,也是表達對對方前段關係的孩子的包容和接納。對孩子而言,他們的父母只有一對,也是影響他們一生的原生家庭,不可能被父母任何新建立的婚姻關係完全取代。而協助伴侶和前度孩子保持穩定的會面和健康的溝通,也是為對方維繫兩代成長關係,避免因為離開孩子所帶來的缺失而影響伴侶的人生。 兩代之間的感情關係,不會比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少一點重要。每個人所建立的家庭關係,本來就帶有為此生來修養的功能,讓我們從中學習負責任,做好一個人,生命不只為自己,學懂善後。 支持伴侶的前度家庭關係,你和他的愛才能享受圓滿。 素黑

20141031-沈旭暉:香港政制與蘇俄類比更合理?

沈旭暉:香港政制與蘇俄類比更合理? 信報 2014年10月31日 昨天談及香港作為地方政府,民主化應和哪些國際案例比較,談及的都是西方案例。今天要談另一例子—— 蘇聯或俄羅斯。 提及蘇俄,是因為中國作為單一政體的非民主國家(或「威權政體」或「中國式民主」,反正就那麼回事),境內卻有一個「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實在找不到完全相同的類比,惟有看看蘇聯的往事。有趣的是,蘇聯或俄羅斯都不是單一制國家,蘇聯介乎邦聯與聯邦之間,俄羅斯則是開宗明義的聯邦。 先說蘇聯時代的加盟共和國。理論上,那些共和國的地位十分高,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甚至獨立前就是聯合國創會成員,但當地的領袖是根據地方蘇維埃(即地方議會)「選出來」,不會比現今中國地方人大更民主。若勉強比較,今天中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可能與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略似,但自主程度更低。 防地方不合作 手法百出 至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地方編制十分複雜,內部差異眾多,產生地方長官的演化過程繁複,細節未能逐一介紹。與大家相關的是,俄羅斯雖是聯邦,但也擔心地方選出「不和中央合作」的地方首長,具體思維與北京十分接近,處理方法也出現多次反覆。 俄羅斯建國初年,基本上採用委任制,因為承襲了蘇維埃制度,只能「委住先」。但當時俄國百廢待興,十分混亂,地方政府尾大不掉,紛紛改制,中央也在半推半就下接受,不久愈來愈多地方出現了直選制。強硬派卻認為,直選的結果只會令分離主義盛行,除了車臣等著名案例,還有韃靼斯坦等與聯邦政府另行簽約。 普京上台後決心整頓,早期的做法是採取「準委任制」,由總統提名地方行政首長候選人,交由地方直選議會通過或否決。若出現兩次否決,總統有權解散地方議會,並委任代州長。換句話說,在實質操作層面,地方議會基本上只能否決一次,這樣已算是平衡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 到了梅德韋傑夫出任總統,對地方行政進行了一些改革,並為普京接受。二○一二年,莫斯科為在捍衞「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地方行政長官的「民主成 分」,對州長產生辦法又作出變革,規定地方議會有議席的政黨,都可向總統提名候選人,民眾也可以自薦方式自我提名(當然要達到一定門檻)。 提名名單送到莫斯科後,卻要交由總統篩選,剩下來的候選人交由全民直選。由於政黨提名候選人前,可與總統進行「協商」,以免真的被篩選掉,浪費了名額,所以在實際操作時,「總統篩選器」很多

20141031-葉健民:泛民政黨還要躲到何時?

葉健民:泛民政黨還要躲到何時? 21:31 31/10/2014 【明報專訊】佔領行動進入了第2個月,仍然看不到出路所在。政府主要以拖延手法去對待佔領場面,政治上只作有限讓步,但又不以武力清場,希望能靠累積民怨向學生施壓,伺機而動。學生也顯得茫無頭緒方寸混亂,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局。在這個死局之中,一直躲在佔領者情緒背後、只在枝節問題上擺點姿態的泛民政黨,絕對有責任走到前台,為公眾尋找出路。 不管佔領群眾如何意志堅定鬥志昂揚,也應該坦白承認兩個事實。首先,中央政府撤回人大8‧31決議的可能性極低。事實上,過去一周出現的極端情况,如撤除田北俊的政協身分以及公開要求富商譴責佔領行動等動作,清楚說明了北京對佔中運動絕不退讓的立場。換言之,這場公民抗命行動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較原來想像的為高,而繼續以堵塞街道為談判籌碼的成效,也值得反思。更重要的是,從個多月來的民情走向來看,在所謂「認命」和「抗命」之間,社會上確實存在複雜多元的不同觀點,難以簡單以正邪對錯等道德界線來劃分。學生對民主的堅持、對公義的追求和犧牲精神,確實產生了很大的道德感召力,而警隊的處事手法和一些有組織性的反佔中流氓團體的暴力行為,也令更多人站在學生這一邊。但這並不代表大部分人對以硬碰硬的對抗手法去處理中港關係照單全收,也更不能說明香港主流已完全認同學生主張那種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態度去爭取民主。當然,確實有人是為了討好權貴或者貪圖小利去蓄意針對學生,甚至肆意施暴,但這並不是說所有對佔領行為有怨言或者不予支持的人,純粹因為「搵食大過天」的功利考慮,或者是出於「有奶便是娘」的「醒目仔」心態所致。由始至終,政制爭議所引爆出來的分歧,不單涉及民主發展與特首普選問題,更觸及了更深層次的如何與一國共處的選擇。正如有人可以對中共政權有百般不滿,卻不一定會認同對國旗作出藐視行為;有人會積極捍衛港人治港原則,但不會認為香港應該全面抗拒中港經濟融合,會為港滬直通車押後推行叫好。就是說,即使大家對民主有共同的渴求,在抗爭手法、中港關係、民族認同以至香港發展方向等議題上,仍可以存在極大分歧。輕易把支持與反對佔中的取態看成正邪之間的對決,或者世代之間的矛盾,實在無助於解決這場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紛爭。 整場民主抗爭的原意,就是要說明我們不會任人擺佈,對自己的命運要有發言權。但這種權利,不應只限於認同佔中行動的人,也應同樣適用

20141031-趙永佳、李子樂: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通識科

趙永佳、李子樂:此時此刻,我們更需要通識科 21:31 31/10/2014 【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月,社會繼續就通識科是否偏重政治課題爭辯。正方認為,通識科的落實逐漸偏離教改原旨,出現「異化」,教學偏重政治議題及相關方面的資料蒐集,另一方面公開試試卷設計偏重政治題,令課堂教學更為應試而集中火力放在本地政治議題上,其他「中國」、「全球化」等議題相對地受了輕視。反方則認為,通識科所探討的時事議題往往觸及「政治」,不應因此判斷通識科教學和考試評核上偏重政治課題,而且通識科是跨單元、跨學科的,不論教學或考核上,都不應把個別單元、主題割裂開來研究。與此同時,通識老師專業團體則堅持老師應當能在爭議性的議題上保持持平,不會為應試而偏教。 事實上,這個爭論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社會關注點:通識科會否「淪為」政治灌輸的工具,令學生們的政治取向變得激進?無論是哪一方的立場,過往的論點多集中於該科課程架構、教與學和考試評核的具體實踐上。若把關注點放到通識科與學生政治參與之間的交集點上,我們要注意:首先,不可能把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或考試答題內容,跟學生現實中的政治立場畫上等號;其次,通識科對政治課題上具體如何操作和其所帶來的影響,除了老師教學方面,我們也得看看學生「如何學」、「學得怎麼樣」、「學了什麼」。 知識與態度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討論通識科的實踐對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有需要把「知識層面」和「參與態度」分清楚。不少外國研究顯示,公民教育或牽涉政治議題的課程與教學一般能提高學生相關的知識,但這不代表其政治參與度一定相應提高。例如學生對民主原則和相關議題認識多了,不一定能提高他們日後參與投票和政治競選活動的機會。青年人決定參與「政治」與否,更大機會受其他原因,例如可以取決於個人對參與個別政治事件之利弊得失的衡量。甚至乎有時候一些學生在學習政制議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愈學愈有無力感」的情况,認為政治投入要求更專門的知識;自己既然未有足夠的專門知識,那「政治我就是搞不懂」便成為不參與的理由。又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一些社會運動事件,看見其所面對重重困難的現實,看見年輕一代無力影響「政治」的一面,可能會因而對政治投入失去興趣或持懷疑態度。除了在極權社會,學校其實並非是意識形態灌輸的有效場所;這一點,也許我們從本港有不少宗教背景學校,卻未見有大量學生皈依,可略見一斑。 關於通識科之

20141031-李敏:支持廢除《種族歧視條例》授課語言豁免:不能摒棄法律原則

李敏:支持廢除《種族歧視條例》授課語言豁免:不能摒棄法律原則 21:30 31/10/2014 【明報專訊】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正就歧視條例檢討作公眾諮詢,建議廢除《種族歧視條例》第20(2)條及26(2)條使職業訓練及教育機構不用為任何種族群體調整授課語言的全面豁免。本會支持平機會的建議。 社會上有聲音指不希望學校以普通話或少數族裔母語授課,因此應保留有關授課語言的全面豁免。但其實廢除豁免後,不等於有學生要求用某種語言授課,教育及職業訓練機構就要自動跟從;最重要的是廢除豁免後,根據《種族歧視條例》第4(1)(b)條,學校須確保其授課語言是有理可據(justifiable),有合法目的(legitimate objective),以及與該目的有合理(rational)和相稱(proportionate)關連,例如大專學院須考慮各種族群體以某語言學習的成效,亦可考慮及平衡不同因素,包括該語言在國際學術界是否流通等。這個是條例一貫沿用於其他範疇(如僱傭、服務提供)有關間接歧視的框架。可見廢除豁免後,不是特別保護或歧視某群體,而是學校須依據清晰法律框架作決定,更符合法治精神。 授課語言有理可據,對保障每一個人的教育權利非常重要。現時一些職業訓練和專上學院的課程只有以中文教授,但教育政策失誤數十年來已令少數族裔香港人很多都不會讀寫中文,難以用中文學習。本會一直倡議政府推行「中文為第二語言」政策;即使教育局在本年9月開始實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但成效未知,未來至少有十多屆少數族裔學生未能完全受惠於這學習架構。另外,新來港的少數族裔即使渴望融入,初時仍難於以中文學習。很多時少數族裔期望的只是辦學團體(尤其是僱員再培訓局等受政府資助團體)有課程用英語這法定語言教授,使他們在學好中文之前,亦能繼續學習及貢獻社會。可是,根據現行《種族歧視條例》,辦學團體完全不用考慮少數族裔上述需要。 平機會亦向本會解釋,假如有少數族裔要求學校不用中英文而以他們的母語授課,在廢除這全面豁免後,學校可考慮教學目的、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香港有否可以有效用該少數族裔母語教授該課程的教師等因素去決定。如能證明是有理可據的話,可繼續用中文或英文授課。 廢除豁免非特別保護任何群體 另外,有反對廢除豁免的聲音指出,平機會建議把居民身分及相關身分(如居港年期)加為《種族歧視

20141031-關麗珊:智慧和勇氣

關麗珊:智慧和勇氣 21:29 31/10/2014 【明報專訊】港台拍攝的張純如特輯由她的父母、丈夫和好友談及她,全是她至親至愛的。然而,只有她的好友追尋她寫下「CIA或其他的我永遠不會了解的組織盯上了」的真相,寫信要求美國政府給她張純如的檔案副本,結果收到一大堆文件,證明張純如感到有竊聽和盯梢是真的。 張純如一生以英文寫了三本書,分別為ThreadoftheSilkworm(錢學森傳)、TheRapeofNanking(南京大屠殺)和TheChineseinAmerica(美國華人),全部按事實而寫,足以展示她的勇氣和智慧,以及為正義發聲的風骨。 她一直以事實寫作,尋找相關人士訪問,並追查資料文件,有幾分事實說幾分話。由於著作內容富爭議,攻擊她書寫錯誤的人並不少,但她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南京大屠殺》有多國譯本,最困難的是日譯本,她不容許刪改內容,即使錯誤,日譯本仍要保持她寫的。 攻擊她的全非善意,一本書有錯漏,大可寫十本書反駁,她只是無權無勢的作家,以英文著作填補歷史缺失的一頁,讓西方人知道戰爭的殘酷和中國人的苦難。歷史學家知道更多的話,多寫幾本書就是。 許多人只敢批評別人,不敢開罪有權有勢的人,更顯得張純如難能可貴。 [關麗珊facebook.com/kwanlaishan]

20141031-湯家驊:臨時法治

湯家驊:臨時法治 21:29 31/10/2014 【明報專訊】佔領行動曠日持久,令人憂心忡忡。有被影響人士成功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在電視及其他媒體上看到、聽到一些從事法律工作者公開說,這「只是單方面申請的臨時禁制令,有機會被推翻」,暗示甚至鼓勵被禁制者可漠視法令,阻礙執行,令人詫異之餘更覺痛心!首先,臨時禁制令並不代表法令沒有法律效力或可不被尊重或不須服從。若因形勢緊急,沒有足夠時間通知被告,或因被告姓名或人數不詳,原告雖可單方面作出申請,但仍有責任把被告的全部理據和事實告知法庭;法庭亦會不時質疑原告有否公正處理被告可能提出的論點。原告在這方面若做得不足,日後法庭得悉全部事實時,可以即時撤銷禁制令及對原告作出懲處。由此可見,臨時禁制令並非一般人所誤會為一個只聽原告,不理被告論據的單方面裁決。 另一點要留意的是,法庭處理臨時禁制令時並不會未審先判哪一方勝訴。只要原告不是理據全無或濫用法律程序,雙方論點皆會押後至正式審訊後才作決定。在這階段,法庭的考慮只是若不頒禁制令,哪一方的損失較為難以估計或非金錢可彌補。在這平衡利益的測試中,法庭會以宏觀角度衡量發出臨時禁制令與否會否引致某一方受到無可挽救的損害。所以,這測試並非為一個所謂「大是大非」的判決,而是如何平衡眼前最迫切的利益衝突。 最重要的是,法治與民主是所有文明社會的基石,兩者互相扶持,缺一不可。民主是堅實的,但法治卻是脆弱的。因為民主是一種制度,要破壞不是那麼容易;但法治是一種社會價值,可以於無形。法治一旦被侵蝕,需要依賴社會文化、教育、價值觀,長時間重新培養。任何你不給我民主,我便不給你法治的想法,皆絕非社稷之福! [湯家驊]

20141031-王永平:佔領非公民抗命

王永平:佔領非公民抗命 2014年10月31日 上次談佔領人士須遵守禁制令(見《維護法治凌駕「公民抗命」》 29.10.14)。今天續談佔中與佔領行動的關係。 持續一個月尚未結束的佔領行動源自一年多前由戴耀廷等人提出的佔中行動。不過,兩個行動其實有本質上的分別。例如,佔領行動是由學生組織發起,學聯扮演主要角色,亦是政府同意對話的唯一對象。更重要的是,佔領行動其實並不完全符合構思佔中時的公民抗命。 佔中發起人強調,參與佔領中環的示威人士遇到警方清場時不反抗、不拒捕,體現非暴力、違法達義的公民抗命。他們沒有想過要設置路障,堵塞交通,長期留守示威區。他們也沒有提出,除了中環這個影響金融運作的地區外,還要佔領其他人口密集、亦非富貴的地區,例如旺角。 儘管製造很多不便,佔領行動在初期得到不少市民支持。這是基於市民不滿警方的處理手法(例如濫發催淚彈),同情學生對理想的堅持,以及本身對民主的訴求。不過,雖然佔領區的集會人士和平、非暴力,但他們拒絕移走路障,亦會抗拒拘捕。 現在法庭頒下臨時禁制令,禁止示威人士繼續堵塞馬路,理由是公民抗命有演變成公民騷亂的危機。戴耀廷指這個裁決可以不理,只是多一條罪名。但大律師公會嚴正聲明,違反禁制令等於損害法治。戴耀廷也不敢反駁,只是說兩者之間有討論的空間。佔領人士卻聲稱路障拆除後會重設。這樣做必然會引起肢體衝突,並不符合佔中倡議的「愛與和平」。 根據佔領區內做的民意調查,絕大多數留守者不接受佔中三子的領導。既然佔領行動已經不是原來的公民抗命,我建議佔中發起人帶頭為參與非法集會自首,讓佔中光榮結束,亦讓佔領組織和人士思考如何面對和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20141031-周顯:佔領的成本與效益

周顯:佔領的成本與效益 2014年10月31日 任何事情,都可以計算成本與效益,「佔領運動」也不例外。 如果要計算效益,民主是無價之寶,至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利潤」是無限的,值得付出任何代價,去獲得它。這也許是很多參與「佔領」的人的想法。我認為,甚至有一些「反佔中」的人,也抱著這個想法。 為甚麼支持民主的人也會「反佔中」呢?這是因這些人認為,現時的「佔領」行為,對於爭取民主,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因為無論如何去搞,中央政府也是不會讓步,也是沒法爭取到民主的。正是因為他們認為「佔領」這方法無用,所以他們才「反佔中」。 換言之,有些人認為,「佔領」是為了宣洩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決定和對特區政府的無能的不滿,至少「宣洩不滿」這目的是不能說無效的,也有人認為,「佔領」的目的是為了喚醒民眾及團結支持民主的力量,這目的也不能說是無效的,只是,可能無效的,也許是用「佔領」去迫使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讓步一項而已。 所以,我可以說,一部分人對於「佔領」的分歧,是來自效益的分歧。當然了,如果有人根本不想有民主,認為「沒民主也很好呀」,又或者是滿足於「現在也很民主呀」,甚至是「我喜歡民主,但不喜歡民主派,所以凡是民主派有利的,我都反對」,這樣想的人,卻是基本的分歧,而不是效益的分歧了。 說完了效益,現在說成本。 如是原先的「佔領中環」,那麼成本是由中環的老闆和打工仔來埋單,當佔領者因「公民抗命」而被捕時,那就是佔領者也有份埋單了。換個比喻,如是1989年的北京學生運動,學生絕食,佔領廣場,那是由學生去埋單,因絕食是高昂成本。 可是,現時的「佔領」行動,如在政府總部的,埋單者是政府,但如在銅鑼灣和旺角者,則是由當地商戶去埋單。換言之,整個民主運動的成本,是由一小撮人所支付。不過,分別只在於,當年天安門廣場的絕食學生們,是自己爭取民主,自己來埋單,而銅鑼灣和旺角的商戶,卻是為了爭取民主,因而「被埋單」了。 如「佔領運動」成功爭取中央政府的讓步,像我這種不去主動爭取民主而坐享民主成果的人,是「free-rider」,而銅鑼灣和旺角的那些商舖的店主,卻是慷慨的請客者。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20141031-月巴氏:明明不是粉絲,但我Like了何韻詩

月巴氏:明明不是粉絲,但我Like了何韻詩 2014年10月31日 9月27日,何韻詩在金鐘叫大家不要放棄。同一日,G.E.M.在微博同fans講:「禮拜六啦!明天又一個新開始!大家周末在幹嘛?」當中不存在甚麼比較,只是基於不同生命情調的個人選擇。 1.某夜同編輯煩惱本星期寫邊一位女星時(我們對待這個欄都是很認真的),編輯突然提議:何韻詩吧!——聽見這名字我立即諗起舊年。 2.去年10月10日,我寫了篇有關何韻詩的長文《以梅姐俠道和誠實大愛,給香港來場革命》。時至今日,這依然是我自識寫字以來最難寫的一篇文。難喺邊?答唔到,總之交稿那刻,真的有種連續考完10次A-level的感覺…… 3.而估唔到,我竟然俾自己考第11次。我立即摷番舊年篇文出來看看還有甚麼是未曾寫的。《奪命金》。講堅,當日看《奪命金》,我絕對不是為了何韻詩,甚至疑惑:Why杜琪峯會找拍戲絕對不多的她去演這麼一個戲份頗重的角色。 4.何韻詩獲安排的角色,是專業的銀行投資顧問Teresa,(冠冕堂皇的)職責是為客戶提供既貼心又貼身的理想投資組合,但實則要做的,就是(透過遊說客戶進行高風險投資)幫銀行搵多啲錢,當中絕對不存在「咪搵少啲囉」的觀念。問題是,你想幫銀行搵多啲,不代表你必然地搵到——作為投資顧問,阿Teresa業績奇差。 5.直至遇上娟姐,一個被銀行評級為低風險投資者的C9。杜琪峯用了一個漫長的篇幅,描述阿Teresa怎樣遊說(沒有自我意識的)娟姐作出(她根本承受不來的)高風險投資;我們這群觀眾,則作為沉默的旁觀者,沉默地旁觀這個殘忍的過程。自從入戲院看了第一次,以後每次翻炒《奪命金》影碟我都會專登skip呢一段——太難頂了(尤其當飾演娟姐的是蘇杏璇)。 6.阿Teresa需要帶埋良心返工嗎?不重要了,當她決定向娟姐落足嘴頭,她已變成了另一個人。所以她後來將盧海鵬袋錢擅自袋住先的貪婪舉動,也變得理所當然。《奪命金》英文片名:Life Without Principle——為咗搵多啲,阿Teresa完美地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一念之地獄。 7.電影再長,篇幅也有限,往往只能以某一個角色在某一個時間點所作的某一個行為,來讓觀眾閱讀這角色。閱讀一個人,也可以用這方法。「928」前,我不是何韻詩的fans,所認知的她是:A.極尊敬梅姐;B.對比時下大部分藝人,她個性鮮

20141031-周澄:歐盟氣候協議的進取與隱憂

周澄:歐盟氣候協議的進取與隱憂 21:27 31/10/2014 歐盟於上星期通過新的氣候協議,訂明所有成員國必須在2030年前減低排放量至少四成,同時歐盟將以整體可再生能源市場比例佔27%、提高能源效益訂為低碳發展的首要目標,外界觀望這次協議將強化歐盟在全球氣候談判的領導角色。 但這次決議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據報,依賴燃煤作發電用途又缺乏條件發展替代能源的成員國如波蘭、匈牙利及捷克等認為減排比例訂得太高,擔憂減排措施會令經濟增長放緩,指主導決議的德國與丹麥等發達國家未能顧及其他成員國的現實限制。因此,歐洲議會主席強調會為低收入成員國提供額外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以協助這些國家落實向低碳能源轉型。 近年歐盟積極減低對燃煤與石油的依賴以應對氣候危機,但俄羅斯輸氣同樣對歐盟的能源自主帶來隱憂,加上可再生能源尚未發展成可靠而成熟的主要能源供應,在這個語境下,碳封存(CCS)技術及效法北美開發頁岩氣,成為了英德等歐洲國家的討論重心。今次的氣候協議便具體訂明歐盟會擴大創新基金的規模,以支持部分碳封存實驗項目。 但這些建議引起的爭議之大,還須深思。事實上,最積極遊說發展碳封存技術的正是燃煤業持份者,假設技術可行,是否只是繼續鼓勵高污染的煤礦生產?技術所需要的基建選址與能源成本,也引來環境與經濟效益的質疑。北美開採頁岩氣的例子,同樣也存在污染地下水和洩漏溫室氣體的潛在危機,論者同時質疑進一步鼓勵化石燃料生產會分散對尚處發展初期的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不利後者發展,與既有的政策目標不符。 承接今年初的發電燃料組合方案諮詢,香港政府將於今年內就改革電力市場進行公眾諮詢,如何確保香港電力供應穩定性與效益之餘,同時保障進口來源有更大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又符合全球減排目標,絕對是一個不簡單的課題。

20141031-王維基:愛國愛港愛公司

王維基:愛國愛港愛公司 31/10/2014 以往在經營電訊公司時,每年總有一至兩次全體員工大會。會上所有同事都能直接舉手,向管理層提問、反映意見、建議,甚至批評。有時候管理層會擔心同事問的問題過於偏激,容易鼓動其他同事與公司對立,令管理層尷尬。近日,某電視台亦發生類似的小風波,報道說是由於員工的聯署而遭受管理層懲罰,下令扣減本年度花紅,甚至革職。 我認為紙包不住火,要管理及推動新世代的員工,就是讓他們擁有發言權及影響力。當然,影響力並不是掌控的權力,只是讓他們直接向管理層反映意見,讓同事更投入工作,更愛公司。若連發言或批評機構的權利也沒有,員工只會覺得機構不重視他們,自然就不會愛機構,不會賣力工作,因為「愛」是雙向的。若管理層認為機構付薪水,就以為員工必然要為機構賣力的話,這是上一代非常過時的想法。想跟新一代年輕員工合作,這是絕對不足夠,也不可行的。 至於同事可能發表偏激意見方面,我認為機構只能信任同事。根據過往經驗,若同事只發表一些有利自己,而是偏激的觀點,其他同事只會報以噓聲作回應。同事們能夠判斷其他同事的觀點是否合理,但機構容許一些反對的聲音,就更凸顯管理層的大量,這樣才能令同事覺得你值得他們去「愛」。 王維基

20141031-王維基:愛但不結婚

王維基:愛但不結婚 21:26 31/10/2014 馬雲說:「愛他們,但不要和他們結婚。」他真是一位智者,這句說話的對象不是他心儀的女性,而是對他成長、經商的國家說:「無論你在哪裏,政府是一樣的,愛他們但不要和他們結婚,不要和他們做生意。」這句說話證明了他對國家的愛非常深厚。 正如很多男士跟女士說「我愛你」一樣,同一時間可以「愛」很多人,但真正結婚的對象就只得一個。「愛」可以演繹為喜歡、欣賞、仰慕,他可能喜歡她某一部份,被她吸引,欣賞她的智慧、美貌,或一些令他暫時非常着迷的優點;但馬雲很清楚,這並不是能夠「長相廝守」的結婚對象。在甚麼情況下,你很愛一個人,但卻不能成為終生伴侶?愛可以是短暫,結婚卻是恆久。愛可以是剎時衝動;但結婚卻需要雙方價值觀、生活節奏都是一致,就算當中沒有了激情,但兩者的理念、生活習慣必須配合,才能夠結婚。 馬雲說不能跟長大的地方結婚,也是說兩者的理念、生活習慣並不配合。因為愛可以是短暫,即使看見對方不合眼的地方仍會忍受;但若要結婚,就必須指出對方不合眼的地方,否則難以廝守終生。馬雲很有智慧,他知道不能坦白指出自己不合眼的地方,所以就說不跟這個地方結婚。 因為愛是短暫,所以能夠包容、忍讓;但結婚後卻要辛苦自己來包容對方一輩子。 王維基

20141031-任建峰:「雨傘書院」把學生寵壞?

任建峰:「雨傘書院」把學生寵壞? 21:25 31/10/2014 ■雨傘書院的學生自己負責保持學園的清潔、收拾垃圾,逐漸學懂自己照顧自己,不算是被寵壞。 最近,有一位長輩向我投訴,現在的學生慣了要甚麼就得到甚麼,實在是被寵壞。他特別留意到香港最近一個月開辦了一間吸納了多名大學及中學生的「雨傘書院」,慨嘆這學校非法運作,亦不認同這學校的辦學宗旨,因為他相信這亦都是違法而且不切實際。 我回答他時說,「雨傘書院」的確是違法運作。個人來說,我不能亦不會鼓勵任何人去參與違法的事:我最近去一間中學開分享會時亦都是對同學們這樣說。同時,任何擔心他們子女就讀「雨傘書院」的家長亦不應該被嘲為「食古不化」。但我亦對這位長輩說,一件事還一件事,「雨傘書院」非法不一定等於它使到學生被寵壞。針對着成年人對於現今青少年的一些常見批評,我向長輩就「『雨傘書院』是否寵壞學生」這個問題作了以下的分析。 首先,成年人時常投訴現今的學生不像上幾代的人一樣那樣願意捱苦。在這方面,「雨傘書院」的寄宿學生只能在街上露營,並沒有享受任何高床軟枕。有些寄宿學生更試過要露天睡在路上,無論風吹雨打都要抵受。這應該不算是被寵壞,而是一種刻苦耐勞。 成年人亦投訴,現今的學生自理能力低,慣了所有家務都是父母或家務助理為他們做。相反,「雨傘書院」卻不為學生提供任何家務協助。他們要自己負責保持學園的清潔、收拾垃圾(還要他們學懂環保意識,把垃圾分類回收)、洗廁所、清理地上積下來的雨水,及有效率地把日常生活物資分類、分配。一群逐漸學懂自己照顧自己的學生應該不算是被寵壞。 成年人又投訴,現今的學生毫無創意,只懂得「死背書」。但其實「雨傘書院」的三間分校都擺滿了學生及與他們合作的人士的原創藝術品,而學校亦都激發了不同的業餘及專業音樂人為它創作歌曲。在面對逆境時,「雨傘書院」的學生亦創意無限:試問沒有創意又怎能想到用《生日歌》來緩和緊張氣氛?這樣鼓勵創意的學校在香港買少見少,絕沒有填鴨式地鼓勵「腦殘」來寵壞學生。 成年人更投訴,現今的學生不懂得努力讀書,又不懂關心社會,只懂得打遊戲機。但「雨傘書院」的學習氣氛使到平時在家不喜歡讀書的學生都會自動自覺去書院設立的自修室讀書。書院亦鼓勵學生關心社會,時常在校園內舉行座談會及集體討論環節,使學生能對社會議題有反思,同時又給他們機會去鍛煉口才。另外,雖然「雨傘書院」沒有受薪

20141031-李兆富:假愛國,真自卑

李兆富:假愛國,真自卑 21:24 31/10/2014 ■回歸後內地對香港一直以來的文宣,不斷強調各種中港政策是中央對香港的優惠和好處,但這些政策對大陸經濟和制度進步的貢獻,卻隻字不提。 愛國,是種很奇怪的情懷。 愛國,是要將全國所有人都愛嗎?常識教我們,愛一個人容易,再多就難。要愛全國人,怎樣愛?差不多是愛世人的水平,據說只有上帝才做得到;耶穌也只不過教我們,要愛近人猶如愛自己一樣。 「愛國,不是要你無差別地去愛所有國人。只不過,你應該對自己的身份有一種榮耀感,不可以嗎?」對不起,一個人出生在那裏,應該沒有經過選擇吧。 「你自己沒有選擇,可是你的父母有為你作出選擇,愛國是孝義的延伸,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吧?」這種建基於血緣和感恩的愛國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前提也要大家的父母有作出過選擇,沒有錯吧? 今天活在香港,不少人的父母輩是當年選擇來到這個城市,說得難聽一點,是逃難過來。假如用以上邏輯去推演,香港人順理成章會效忠於香港,以香港利益為先。 無論是掛甚麼顏色的絲帶,都不能否定「凡事以香港整體利益為大前提」的命題。現在香港市民的分歧,在於究竟何謂「香港整體利益」。 我不相信香港整體利益,和全中國的整體利益,甚至全地球的整體利益有任何必然的矛盾。正如個人的利益,也不一定和整體利益有必然的矛盾。可是,一旦跌入了為了「整體必須犧牲個人」的謬誤,矛盾自然會出現;認定了必須有小我犧牲才能成就大我,結果都不會有任何好下場。 諷刺是,回歸後北京對香港一直以來的文宣,不斷強調各種中港政策是中央對香港的優惠和好處,但這些政策對大陸經濟和制度進步的貢獻,卻隻字不提。這種單方面的關係觀點,最終是雙方都不會感到自在。簡而言之,北京認為香港人不領情不感恩,香港人又認為北京想憑藉這些經貿關係,去控制香港。 在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人在大陸從商,北京直認是愛國行為,便給予港商各種方便。不,更貼切一點,應該說港商一直以香港自由市場的一套原則運作,大陸要引入他們,便要向世界標準接軌。可是,九十年代過後,大陸的既得利益集團續漸成形,對外商優惠的條件只會做成政治上的矛盾。結果,大國崛起之後,方便轉為對制度內的既得利益傾斜,而港商也由被招攬去建設祖國的愛國人士,變成要在制度中尋找依附的夾心人,其實進入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港人到大陸去投資建設,而是將這些在圍牆內的權貴,帶到世界市場

20141031-錢志健:從「雨傘」倒序看六四

錢志健:從「雨傘」倒序看六四 21:23 31/10/2014 ■25年前,北京戒嚴令頒佈後,學生糾察代勞,罪案也少了,沒有造成動亂。今天的「雨傘運動」佔領區相當和諧,會否是風眼中的最後平靜? 後生一輩,未必明白八九民運血染的歷史。八九六四他們未出世。八十年代中,聽到許冠傑一首歌,名叫《洋紫荊》,希望香港的洋紫荊可到處盛放。和一友人在「外國記者會」會面,仁兄說「佔中」的理念崇高,到現在「雨傘運動」某程度上進入整固期,共產黨資源無限,民間哪有彈藥和它fight?要多謝佔中三子,也要多謝反對佔領的「不同界別」人士:在此我宣佈,有極高的機率,中國共產黨會不惜犧牲香港的核心價值,令亂局延續,把香港「換血」。 爭取民主抗爭30年,這是一場不可多得的世代之爭、價值之戰。APEC亞太經貿會議將會在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上一次中國以主人家身份是2001年,那時江澤民還主政。令香港更加「上心」的,是中國共產黨會不會妥協,給香港人選真特首?個人認為,短期內難以解決。佔領這個「火種」必須繼續燃點,然而,佔領有時、退守有時,再佔也有時。 在外國記者會吹水的仁兄,已作最壞打算:做個順民算數。中國共產黨的「基因」卑劣,違反承諾更是家常便飯。如果香港抗爭者(包括我在內)再重看歷史,我們會了解到,以共產黨的惡劣基因,最終可令香港悲劇收場(中國共產黨真係唔係好care)。 八九六四前夕,在4月尾,學生與政府對話有七項要求:1.公正客觀地評價胡耀邦的是非功過;2.重新公正,客觀評論這次學運;3.維護憲法;4.反貪污、反腐敗、鏟除官倒;5.盡快制定新聞法,允許民間辦報;6.糾正十年來最大失誤,提高教育經費,改善教師待遇;7.檢討政府重大政策性失誤。在5月1日,「北高聯」發表了《至全國各界人士聲明書》及《告香港同胞書》,賦予齊心支持學運。北京當權者聲稱:學生背後有黑手(等同2014年版本,京官所說現在的外國勢力?)。 還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中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廿五年前,1989年5月15日,當時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共產黨「沉着以對」,不想國家丟面對學生「清場」。 時光「快閃」到現在,APEC快將在北京開始,11月10日以後的世界,我也難以估計,共產黨會如何操控「雨傘清場」。每到廿五年前的5月19日,凌晨4時15分,有趙紫陽到

20141031-雲海--雲上旅程:社會貢獻

雲上旅程:社會貢獻 6:59 31/10/2014 雲海 每個人身邊總有不同範疇的人,不同工作崗位、不同生活特質、不同思想理念,才建構成一個社會,缺一不可!自小看的卡通片、電視劇、往往表達的就是這種包容及及共融。想起《IQ博士》中,有人從事研究、有人教書、有阿婆賣脆餅,有人執垃圾、有人開茶室……等等,故事就從生活交錯中而來。又想起「香港八幾」系列,有人開快餐店、有人算命、有人專業賭馬、有人清潔、有人做警察……等等,香港人就是包括各行各業!但當有最高權威者,竟然可以一句直接表示宗教界及體育界無經濟貢獻時,真的難以想像此人如何能成為領導者?起碼在我看來,此兩界別的人貢獻甚廣。首先一個社會絕不能沒有宗教存在,它所給予民眾的協助,好多時候大過政府。好像救助窮人、傷病者,在早期香港,根本就是取代了政府的福利服務;加上有大量學校、醫療設施、甚至善終服務,都是由宗教團體建立、管理、營運,政府不可能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實體上的東西已經夠多,而心靈精神上的支援,更是化解社會眾多危機的重要一環;在一個心理醫生、社工不足的香港,若無宗教界真是難以想像會變成怎樣! 至於另一邊的體育界,由實質的賽事轉播、運動用品、廣告,都涉及極大量的經濟效益,若一個行政長官視之如無物,已經好離奇。加上每一位運動員到外地參賽,甚至奪取獎項,升區旗、報名稱,等同以軟實力宣傳香港,那種實際效用,遠比你政府在紐約時代廣場賣三億廣告呀!而且多少多少年輕人,因在體育活動中找到人生目標而沒有誤入黑道,沒有成為社會包袱,幫整個香港處理了多少多少負面後果呀!還記得上一次有領導者指摘宗教界及體育界人士,就是二戰時期的希特拉!

20141030-陶傑:教育局有臥底

陶傑:教育局有臥底 23:51 30/10/2014 佔中遍地傘花,學生運動,氣勢凌厲,中、特兩地政府都嚇一跳。學生哪來的政治熱情?始作俑者,當然是特區政府。 青年思想工作,教育最重要。但特府十七年來,中學先廢除中國歷史科,閹割港青的國家意識,再開設甚麼「通識教育」,向學生灌輸民主政治、環保人權思想,佔中的雨傘學生一代,這一刪一設,由特區政府不知所謂的教育政策直接催生,可謂蠢上加蠢。 筆者三年前,已經冷笑旁觀,指出刪除中國歷史科,切割國家意識,並警告開甚麼通識教育,完全亂來,變成政治課。而政治必有主場,通識教育仿效西方文明國家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與「通識」兩字離題萬丈,本人預言,不出三年,「捉蟲入X窟」的特區政府會下令通識執笠。 現在Bingo全中,筆者極為心涼。特區政府培育反中親西方的顏色革命一代,最近親中派懷疑特府有「紅皮白心」的西方臥底。臥底在哪裏?把當日主張廢除中史、開辦通識的那幾個官員抓起來,一定冇捉錯。

20141030-沈旭暉:香港政制應和哪個地方比較?

沈旭暉:香港政制應和哪個地方比較? 23:50 30/10/2014 香港政制發展爭議的關鍵問題,其實並非在於什麼是民主的「國際標準」本身,而是香港究竟應和哪些國際案例比較。要說主權國家民主化的國際標準,大家確實可以從聯合國、國際法或民主化理論等找到不少基準。根據那些基準,目前人大給予香港的方案自然不達標,這是無可爭議的。 不過,問題不在這裏。「比較政治學」的前設,就是要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可比性。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始終不能與主權國家直接比較,若要比較,就得找不同國家的地方政體。 四種模式供參考 問題又來了,世界有沒有地方政體民主化的國際標準?似乎不易找到答案,因為根據歷史案例,要麼是整個國家民主化後再制定地方選舉辦法,要麼由一個不 滿中央集權的地方爭取獨立。像香港這種「一國兩制」,而要地方政府爭取和中央政府完全不同的民主化制度,例子實在不多。那香港應拿來與什麼地方比較?以下是不同可能性,就看大家認為哪個切入點最合適。 一、民主單一制國家的地方政體,例如英國治下的蘇格蘭。雖然英國實行民主制,但與中國同樣是單一制國家,蘇格蘭地方議會是由中央授權的,沒有經過修 憲,理論上,權力隨時可被收回。蘇格蘭地方首長是民選的,沒有篩選,但地方政府權力相對不及香港,例如在涉外經貿層面的自主權,香港其實相當高。 二、民主聯邦制國家的地方政體,例如美國的一個州。美國州長也是民選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之間如何分權,是美國憲法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雖然有西方學者把一國兩制演繹為「中國聯邦制」,但遭北京嚴詞否定,因為北京強調香港沒有剩餘權力,也強調特首與州長不同。 三、西方國家的特別行政區,例如美國首都華盛頓所在的哥倫比亞特區。這是十分有趣的案例,由於該特區管理着首都,美國一直不希望它有過高的地方權力,以免出現「地方政府騎劫首都」的情況,像日本的「東京都知事騎劫首都」那樣。哥倫比亞特區一直由總統直接委任地方首長,直到一九七四年才改為直選,但權限較其他州份少得多。 四、殖民地或自治領,從前一般殖民地都是宗主國委派總督,近年不少殖民地變成自治領,都由形式上的委派總督管治,實權則在民選總理。假如香港由北京委任特首,但政務司則直選產生,這就類似上述框架。 (二之一.明天再續) 沈旭暉

20141030-林行止:正邪本末皆倒置,一字記之「真」多磨

林行止:正邪本末皆倒置,一字記之「真」多磨 2014年10月30日 《信報》林行止專欄:一、有人以「順我者『娼』逆我者炒」形容接受中共政治任命者的「命運」,看似荒謬無稽,卻是生動中的之論。香港政壇玩家、自由黨「大佬」、全國政協香港區委員田北俊,對梁振英當上行政長官,嘖有微詞,既曾於二○一三年六月間批命似的說他認為梁氏「絕對有機會不能終任(做滿五年)」,在立法會上更當面直問梁氏是否考慮辭職以至在「雨傘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本月二十四日下午「建議梁振英考慮辭職」(「係咪佢〔指梁氏〕應該向中央請辭」;是日中午前行政長官、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才公開高調「挺梁」),觸動中央全力支持梁振英依法治港的底線,終於破天荒地被撤除政協名銜(說職務似不恰可,以除了或撳掣或舉手投贊成票,政協並無其他「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消息於周二下午傳出,表明周三政協常委會會就此問題進行投票,按照「常理」,周二哪會知道翌日周三的投票結果,但消息言之鑿鑿,說田北俊已失政協委員資格,中聯辦更於周二傍晚召見「有關人士」(自由黨數名高層及田北俊弟弟北辰),向他們通報田氏「被炒」(開除)的原因,可見未開會已有結論,在內地是慣例。昨天(周三)下午三時許,北京傳來消息,指是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以二六七票贊成、二票反對、三票棄權)通過「關於撤銷田北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資格的決定。」周二便知周三的結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過,未投票已知何人當選,是內地政治「常態」。如此類推,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便必須有肯定什麼人當選的安排,公民提名有意突破此「樊籠」,為北京絕不容許,而人大常委為此在政改框架上連下三閘,便不足為奇。 田北俊是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富二代,乃父是解放後南來的成功工業家,算不上是香港世家,因此缺乏「老發財」那種委曲求存、逆來順受、見大人便拜之的基因。田氏這種特質,早於二○○三年「臨陣起義」,反對二十三條令董建華政府不得不撤回有關草案並無限期擱置有關立法上表露無遺。為二十三條立法,是香港特區應盡的憲制責任,田氏當時倒戈一擊,贏盡民心,董建華卻因此灰頭土臉,是為稍後「腳痛」下台之禍端。不過,北京並未因此把田氏掃地出門,大概是基於其在工商界仍有一定影響力,還授予政協委員銜頭以示其仍有被統戰價值不得不加以籠絡之意。田氏在做出逆京意舉動後仍被「器重」,難免躊躇志滿,

20141030-王維基:最慘的不止你一個

王維基:最慘的不止你一個 30/10/2014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到香港現在的境況,警務處處長曾偉雄認為,此刻只有心懷不軌的人才會「識得笑」。前天接受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月刊的訪問,雖然快將開台,工作實在忙碌,我連學校分享會或訪問邀請都需要全部推卻,但我仍認為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作用非常重要。 以我自己為例,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無論是憂心香港未來20年的前途,公司遭受不合理打壓而面對的挑戰和發展,家庭的壓力,都令我魂不附體。今天是我人生中非常嚴峻的時刻,但正如我在防止自殺會的訪問中提到,人生就是一場挑戰、歷練的過程,無論是個人、家庭、公司及社會,都難免要面對不停的痛苦。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有些人因此而得益,卻自以為是天之驕子,能力過人,而不知道這其實只是時代給予的運氣。我們沒有得到時代庇佑的人就要迎難而上,幸福非必然,必須靠自己的努力爭取才行。有些人面對個人的困難,會認為自己的遭遇非常坎坷;但我可以告訴你,社會上每一個人,無論是極富或極貧,都在為香港的前途而苦惱。富翁,也一樣要面對不同的家庭和私人問題,因為人生就是要不斷解決的困難。 王維基

20141030-曾錦強:捍衛別人發言的自由

曾錦強:捍衛別人發言的自由 2014年10月30日 我記得我自己的大學畢業典禮是很沉悶的,身為主角的畢業生也呵欠連連。現在的畢業禮可精彩多了,學生上台可以打着雨傘,行着貓步,活像模特兒的樣子。畢業生還可以給台上嘉賓「臨別贈言」和送「禮物」。嘉賓發言時,也可以加插「互動環節」,令畢業禮生色不少。 馬時亨在大學畢業禮上致詞時被打斷發言。他表示即使他與學生的觀點不同,但仍會「誓死捍學生的說話權利,請學生亦捍他說話的權利」。周末也發生了記者採訪藍絲帶活動時被毆。捍衛別人說話的權利,捍衛採訪權,是民主素質的最基本要求。 在佔領初期,有同事跟我說旺角佔領區是最浪漫的,因不同政見人士都可以上台發言,那裡充分體現民主自由的氣息。後來事情變得複雜,發生了很多衝突,現在已經不再那麼浪漫了。 社會不會因為觀點的差異而撕裂。缺乏尊重和禮貌,沒有捍衛別人說話的權利,才是撕裂的根源。任何形式的暴力,不單是肢體暴力,還包括語言暴力,網上欺凌,也應該予以譴責。無論任何政治立場,也不應該以暴力或欺凌的方法讓別人噤聲。 我支持同學們追求民主的理想,也的確欣賞那些已經留守了三十天的學生,在佔領區確實感受到愛與和平。我也理解一些受影響的市民有怨氣,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對民主步伐的追求不一致,也是很自然的事。但無論如何,也要懂得尊重和包容,才能彰顯民主自由的精神。

20141030-張韻琪:獅子山精神的更新和轉化

張韻琪:獅子山精神的更新和轉化 2014年10月30日 獅子山精神,往往用來教導下一代要刻苦耐勞,而目前這一場雨傘運動,已經充分證明這一代年輕人比任何上一代更能吃苦,在此之前很難想像有這麼多市民,會為了一個遙遠的理想走上街頭抗爭。坦白說,我相信我的同輩中也甚少有此能耐的人,說穿了,過去不少人的「忍耐」也只是為生活,為了自己。香港經歷這個多月的洗禮,無論你對運動的立場如何,社會上對政治參與的覺醒和行動,已大大超越過去的理解,因此我相信上一代人的「獅頭山精神」已被重新演繹。 話雖如此,社會上卻有人批評新一代人「騎劫獅子山」的說法,我不禁失笑和失望。因為社會就是不斷進步和演化,就像今時今日所講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就是對過去「發展至上」的修正。以往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環境、勞工往往都成為犧牲品。新一代發現此「發展至上」帶來的問題,就形成今日廣為認同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難道我們可以批評「可持續發展」騎劫過去「發展至上」的精神,而否認「可持續發展」這種新概念? 時代是不斷進步的,慶幸新一代仍願意用上「獅子山精神」,令「獅子山精神」能隨時代進步,而不是被淘汰,被唾棄。試想像一下,當有一日,「發展」一詞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貶義詞,連「可持續發展」都可變為「可持續保育」,上一代的價值真正隨時代、價值觀而轉化更新,那將會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根本沒有騎劫不騎劫這一回事。

20141030-王慧麟:斷氣?有排你捱

王慧麟:斷氣?有排你捱 2014年10月30日 政黨大少之政協職位,忽然被奪,睇落去好似同佢請路福西領袖下台有關係。不過,人事變動嘅嘢,非一日之寒。發爛渣呢樣嘢,往往都係有積落的心結。 我份人好膚淺,只係相信坊間所言,政黨大少之被飛,同佢叫人請辭有關。其實,路福西領袖大把本錢,何須辭職呢?直情要留到最後一刻兼連任添! 早幾日,兩間大學之民調機構,不約而同公布咗,路福西領袖之評分。呢方面,兩大的評分都係創新低。中大方面,評分為38.6分,跌破40分,係佢上任以來新低。 評分方面,另一組數據來自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佢哋出來的結果係38.9分,都係跌穿40分。睇落去兩組大學之分數可見,政黨大少響呢個時候出聲叫上面換人,表面上都幾反映民意的走向。 但我一直都提倡,要睇多一組數據,至少都可以有多一個參考。港大民調的另一條問題,係我一直以來都叫大家參考的數字。呢條問題係假設性投票問題。題目係問,「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權投票,你會唔會選梁振英做特首?」。呢條問題的結果,係投票支持路福西領袖,都有23%。呢個數字,已經係今年最低了。 我畀一個參考,響老董下台之前,佢響呢條問題之下,最低見12%,係響2003年7月中做的調查。至於佢腳痛之前幾個月,曾經最低見13%。從呢堆數字可見,如果要路福西領袖下來,單係用民意迫佢下台,社會上就要有極大共識至得。要將呢個人的支持度,至少要跌破20%至得,否則好難夾到佢下台。 講到呢度,大家應該看到隻象。真真正正嘅象。路福西領袖,點樣差都好,今年以來,路福西領袖的支持度,由今年初高峰之29%,慢慢地向下。用咗8個月,反對佢嘅人,最終都係無辦法將佢嘅支持度,大幅度扯跌。依家充其量都只係23%。今年以來,路福西領袖冇話佢唔會上戰場打仗,只係,佢場場硬仗殺埋身,似乎只能夠令數字由29%質落去23%,咁樣,如果我係路福西領袖,點可能請辭呢? 23%係乜嘢概念呢?假如香港有300萬左右的選民,即有69萬人支持路福西領袖。呢69萬之路福西領袖粉絲,都冇因為佔中影響投票,呢班都係鐵桿粉絲。喂!69萬人支持路福西領袖,唔簡單㗎。一個人手上有咁多票,又點會輕易認輸呢? 所以,大家千祈唔好以為領袖評分低,支持率就一定會降。兩者冇乜必然關係。舉例,你對呢個老細印象唔好,你勁唔鍾意佢,咁你對佢評分低,係一個內心表達出來的東西。但係,老細之所以成為

20141030-余若薇:教育不是管治工具

余若薇:教育不是管治工具 2014年10月30日 持續一個多月的雨傘運動,顯示了大、中學生對政治和社會問題極為熱心,也有極強的分析能力;政府和建制派於是「歸咎」中學生必修的通識科。 通識科當然有助提升學生的社會認知──至少,任何通識科及格的中學畢業生,都不會像梁振英那樣,爆出「14K」或「體育與宗教零經濟貢獻」等無知理論。 更重要的是,通識科培養學生獨立、批判性、多角度的思考,課程範圍除了中國和香港(所謂「政治」)以外,還包括人際關係、全球化、環境等課題,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有報道,政府極高層打算向中學通識科「開刀」。教育局突然急召考評局官員和通識教師開會,拋出方案,削減涉及香港政治的內容,由25%減至18%,並在課程增加《基本法》及「一國概念」等內容。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承認,早前梁振英與建制派議員在禮賓府會面時,有人提出要檢討及調整通識科。 18%或25%不是關鍵,多談「一國」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政府心目中,教育只是一種管治工具,除非學生沒有獨立自主邏輯推理,或老師要指鹿為馬,否則通識科如何避免討論到人大沒兌現的普選承諾,或兩制下香港消失的高度自治? 若目的只是培養順民,教育局要修改的不只是通識科,文憑試中文科新增的小組討論,有助改進學生的思辯能力,也應取消?學聯五子在與政府高官對話時能言善辯,其中表現出色的梁麗幗在中學時代是辯論比賽高手,那麼政府豈不是要停止舉辦或資助任何學界的辯論比賽? 通識科是新生事物,教育界對課程也確有不少批評,教育局在適當時間作檢討,若有需要,予以修改,合理不過。但正如佔領是政治問題要政治解決,教育問題也應以教育為本,政治先行只會製造另一個政治危機。 無論課程如何修改,也不能改變時代潮流的步伐,香港正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公民運動,已成為這一代覺醒的最佳通識科教材。每天川流不息的中學生到各佔領區「自修室」溫習,大學生和老師義教,他們定會繼續關心社會,並且付諸行動──或許,反對改動通識科課程就是下一場戰役。 余若薇

20141030-蔡子強:「走出廣場,走進民間」——佔領運動轉化的思考

蔡子強:「走出廣場,走進民間」——佔領運動轉化的思考 23:46 30/10/2014 【明報專訊】周二,筆者要執筆撰寫本欄,剛巧,無論早上在作例行身體檢查時見到醫生,又或者中午在大學飯堂吃飯時碰上飯堂「阿姐」,都受到他們語重心長的委託,希望我能勸勸學生,說在他們心目中,學生已經贏了漂亮一仗,如今最好能夠「見好就收」,否則的話,擔心學運反勝為敗。 同情學運者的一些擔憂 「見好就收」是當時飯堂「阿姐」的確實用語,我只是原話照錄,我當然明白到學生會質疑「何謂之好?好在哪裏?」;以及,1989年六四之後,當中國民運人士胡平提出相關理論時,如何遭人質疑他欠缺對廣場現場的認識,建議欠缺可操作性等。但我還是選擇原話照錄,是因為這較能反映飯堂「阿姐」的真實想法和擔憂,况且,她並不是孤立例子,在我手機的WhatsApp討論群組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討論和勸告,讓我相信這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看法,更何况,當中包括一些來自「學聯老鬼」的討論群組,而這些「學聯老鬼」,都是親身經歷過1989年六四的那一代。 他們的擔憂,除了揮之不去,政府強硬武力清場的陰影之外,還包括政府天天在發動輿論戰,在宣傳佔領運動對民生的影響,而大家又發覺四周的人,包括原初對運動持中立態度甚至稍稍同情的人,隨着運動曠日持久,其不耐煩情緒正在升溫,大家因而擔心民意和輿論終有一天會全面逆轉,學生中了政府的圈套。 我沒有機會可以直接跟學生好好談談,所以就選擇在這裏講講我的看法。 如今,種種迹象都顯示,短期內,北京就政改作出一個戲劇性讓步,又或者梁振英因為佔領運動而下台,機會並不樂觀;同一時間,群眾亦已經開始疲累,如果政府沒有犯下重大錯誤,運動要動員到更多的人上街,來締造另一個高潮,向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亦同樣難以樂觀。 是否繼續佔領,就能達到目的? 因此,佔領運動是時候要開始去想,繼續無了期的留在街上,究竟還能達到何種目的?會有什麼效果﹖ ●是否還能真的為政府帶來壓力? ●是否對於運動來說是最好的策略?還是, ●會否反而惹來反效果,例如讓街頭摩擦和衝突持續,甚至擦槍走火,又或者給反對者以滋擾民生作為藉口,來攻擊整個運動? ●公眾對運動會否逐漸變得不耐煩? ●運動會否因此而不斷流失支持? 公民抗命的初衷,是要透過自我犧牲來感召民眾,讓他們對身邊發生一些不公義的事,有所警惕,以至覺醒。那麼

20141030-陶囍:眼前一亮

陶囍:眼前一亮 23:45 30/10/2014 【明報專訊】佔領運動滿月,怪事層出不窮,某些言論實在不合人情義理,例如「宗教界和體育界沒經濟貢獻」,乍聽不是沒有一刻懷疑,求證了,啊,特區又多了一宗不思議事件。以前以為奉旨的「核心價值」,給打了個稀巴爛,常識變得非常uncommon。撤和退的討論膠了,勸退的人,管他曾經有多德高望重,一樣被狠罵,所謂識睇一定睇留言,我只讀到滿紙的驚心動魄。 理智告訴我們,儘管港式生活不正常已久,但也不能因此說現在所見是正常,社會分裂成黃藍兩色,接下去該怎麼辦?這是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問題。理智如是說,感情上,我們渴求真普選,拒絕假貨,更不能置年輕學子不顧。從來左右做人難,於今尤甚。 這些時候,讀到能把脈絡鋪陳得清楚明白的文章,真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沈旭暉連續發表幾篇「不中聽的話」,以他一貫略帶抽離的語調,抽絲剝繭的分析,既知道理想,亦不忘現實,他又不是真的「大師」,沒能點出一條明路,但舉起火把照一照現場環境,也很重要。 另一個令人眼前一亮再亮的人是何韻詩。年前出櫃,落落大方,已經予人極大好感,同志平權本來就是公民運動,在抗命現場見到她是意料中事,意外的是她原來寫得一手情感真摯的好文章,《詩與胡說》愈寫愈好看,這天她說要讓創意回歸本土:「香港也有七百萬人,這些人,也需要娛樂,需要生活,需要消費。在還沒有出現那個壟斷一切的市場之前,這地方不也是好好地養活了我們七八九十年代的一眾前輩嗎?」 佔領過後,願我城繼續擁抱常識和創意,一起舉傘,一起的撐。 [陶囍]

20141030-關麗珊:以愚蠢掩飾邪惡

關麗珊:以愚蠢掩飾邪惡 23:45 30/10/2014 【明報專訊】要是位高權重的人有錯事曝光,一定急於利用法律灰色地帶開脫,同時想盡辦法逃避傳播媒介追查真相。 許多方法可對付傳媒,最徹底的是北韓方法,你懂的。其次是收買可以收買的,然後整治無法收買的。最後是暴力滅聲,每年都有記者在不同地區為報道事實遭殺害,近例是墨西哥記者殉職。 主子未出招前,先來一大群騎呢護法護主,即使主子罪證確鑿,騎呢護法仍會做各種傻事蠢事,個個交足戲,以求轉移公眾視線,讓主子脫身。 涉嫌違法或道德有問題的人始終要面對公眾,就會篩選傳媒獨家專訪狡辯。也許少數人會相信,但大部分人不會相信廣告式獨白。這時候,就要用愚蠢掩飾,亂說蠢話,例如說趕絕窮人,或說某些界別沒用之類,相關的人會反駁,傳媒要報道和評論,蠢事愈多愈能掩蓋壞事,令壞事在公眾腦海淡忘。 蠢話連篇的人說十句蠢話被公眾罵足十次,可以倒過來指摘刁民無理取鬧,事無大小都鬧,十件小蠢事的罵聲跟一件大錯事的責罵一樣多,那件重大的錯事會被無數愚蠢的小事遮蓋……拖延下去就可以胡混過關的。 [關麗珊facebook.com/kwanlaishan]

20141030-梁家傑:迂腐與犬儒

梁家傑:迂腐與犬儒 23:44 30/10/2014 【明報專訊】身處於大時代,面對大是大非,總會將人的本性盡展。公民抗命運動開始至今,見證到很多光明勇敢、守望相助的故事,但同樣見證到很多迂腐與犬儒。 近日,有很多像我一樣受惠於香港經濟騰飛的中年人,質問佔領者,為何以往港英時代不問民主,今天回歸後卻激烈爭取?又批評,像我們生於黃金盛世的一代人,不就是在政治現實的空間中默默耕耘、胼手胝足,捱出頭來?為何到了這一代,卻要如此理想化、激進,不能如他們般理性、務實? 對於此等質問,恕我不能苟同。英殖時期,絕大多數華人只能屈於當一名次等公民,我們無從選擇自己的前路。但回歸後,我們已有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承諾,為何我們還不能當家作主?再者,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奉行民主政制,即使港英政府行事再霸道,總要依照民主制度行事模式被要求問責。今天的一國卻是一個封閉的權力政體,中共政府更從來沒有認真處理兩制的歧異,使香港人回歸後愈來愈不快樂,雨傘運動代表多年未舒緩的壓力一次過爆發。梁振英兩年治下,香港固有價值不斷褪色,制度更出現禮崩樂壞。 田北俊不過說了一句「梁振英應該考慮辭職」,北京都要撤去其政協委員職務,可見香港再沒有講真話的自由。早些時曾面聖的富豪因未出言反佔領而遭新華社發稿責難,連沉默的自由也不復存在! 凡此種種,年輕一代最是切身,感覺也最深,最痛。 香港公民社會成熟。當我們看見自己的權利一次又一次被踐踏;眼見不公平政制下政策傾斜、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眼見年輕人即使再努力亦敵不過地產霸權的侵蝕,難有出頭天;眼見花盡制度內一切方法,都未能爭取到公平的制度,香港人因忍無可忍,才爆發出今天堅定而持續的公民抗命。 近日有學者以近乎訓斥的語調,說學生的不是,恐怕是捉錯用神。希望他們都能放下迂腐與犬儒,以同理心、同情心,從學生作本位,就會看見,該訓斥的,從來都只有霸道的當權者。 [梁家傑]

20141030-ClaraChan:這一代的人

ClaraChan:這一代的人 23:43 30/10/2014 【明報專訊】上周往倫敦出差,碰上香港的發展商和品牌代理商。他們知道我現今在北京工作,問我看到香港現今的景况,會否慶幸自己在他鄉工作生活。會問這個問題,前設是他們是反佔中,認定香港現在搞成這樣,就是一心要搞亂香港的人幹的好事。 這些老闆們,代表的明顯是香港一群約50至60歲人的大概意見。他們都是香港社會上的一群既得利益者,或許他們受的教育不多,但就是乘了香港經濟環境最好的順風車。八九十年代香港最風光最好景的日子,他們都在壯年時遇上了。好運氣加上工作上拼搏努力,就讓他們坐享今天的榮華富貴。誰要搞亂香港,只要令樓價稍跌一兩成,他們真的可以跟你死過,用盡方法去剷平所有佔中路障。 他們對當前佔中這群人的想法是,要爭取民主可以,但不代表要我用身家性命財產陪你癲。也不用說到那麼嚴重了,只是弄得一天到晚也塞車都夠煩。究竟政府何時才清場呢? 這群人,說白了,都不過是自私精,恃老賣老的老頑固。說不明白學生們或公民抗命的人的原因,根本他們從沒嘗試去了解他們的立場。他們就只管拋出一句話,為香港好,就不要跟中央對幹,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反正一切也不會改變,就繼續以往的日子,大家好好過生活。也就是說,不要改變我的現狀,包括一切的好處和榮華富貴。 可是,世界真的不一樣了。連你們都已經換上全新的智能電話,學跟你們在倫敦讀書的子女,在社交平台上溝通聯繫了。年輕的一代,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世界是他們的,命運也是他們自主的。香港人和在國內生活的中國人的最大分別,是香港人從來沒有奴性,也敢於為自己爭取該有的。 [ClaraChan]

20141030-李思詠:體育何價

李思詠:體育何價 23:42 30/10/2014 【明報專訊】你用錢來談體育,好的,我也用錢跟你談談體育這回事。 體育於外國是門優質產業。美國被譽為體育產業最成熟的國家,去年總值4850億美元,佔全國GDP2.9%。產業劃分為四大範疇:賽事主體,如NBA、NHL等,收入來源主要是門票、贊助和轉播;體育媒體,如ESPN和其他電視台、報章書刊及網站;體育用品,以四大品牌Nike、adidas、New Balance和Puma為首;外圍產業,如訓練學校、場地租用和博彩業。若我們北望神州,內地體育產業去年總值3000億人民幣,佔全國GDP0.6%。國務院早前頒布,「把體育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目標為至2025年,產業每年總值要達到5萬億人民幣。 體育產業門類眾多,把眼光收窄至馬拉松賽事。今年,芝加哥馬拉松落幕不久,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s Region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 Laboratory 早前公布2013年賽事的經濟效益,這個現由Bank of America贊助的世界六大馬拉松,去年為芝加哥商業活動貢獻了2.5349億美元,37年來首次突破2.5億大關(2012年為2.4346億)。Bank of America伊利諾州主席Tim Maloney表示:「2.5億不但標誌破紀錄的經濟效益和收入,更代表馬拉松世界裏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包括跑手、觀眾和慈善團體。」被跑友奉為殿堂的波士頓馬拉松,尚未有研究為今年賽事「埋單」,但預計參賽者和觀眾的總支出達到1.037億美元。 這組數字證明,體育可以是有經濟貢獻的東西,看你用不用、如何用。在體育界的日子難與眾前輩相比,但這些年來,總遇到叫我們難過的事情——例如體育版被視為甜點一碟,在許多人心中可有可無;例如許多人連早前舉行了亞運都不知道(也不介意自己不知道);例如體育界被形容為「無經濟貢獻」的一群。體育尚未於香港發展成產業,因為社會壓根兒沒有「體育文化」。作為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冇聽到李慧詩講乜」的馬逢國,沒從今次的「經濟論」檢視體育發展,卻叫記者「唔好捉住佢一句半句話講」,只能說,馬逢國不代表我。 [文.李思詠editorial@mingpao.com]

20141030-梁莉姿:文藝抗命-防曬液

梁莉姿:文藝抗命-防曬液 23:40 30/10/2014 【明報專訊】我在這裏,感覺自己正緩長而安好地死去,好像這個時代。 他們(而誰是他們)說,我原應安穩,健康而長久地,存活於浴室中高高的櫥櫃,握起我,傾斜,把我塗抹於她的身體──總是從額頭開始,臉頰,頸,手臂……女孩的肌膚雪白光滑,生活如此簡單,恬靜。 有什麼開始轉變,還是崩壞。女孩坐在電視機前塗抹我,留神於畫面,因而不經意把我抹在耳珠上。畫面上有人坐在街上,鐵馬、雨傘、頭盔,後來有血。女孩關去電視,急步離開,把我遺在客廳中的茶几。 一個晚上,女孩回來,在一片咒罵聲中沉默,在浴室洗澡,我隔透明的門凝視她。她換衣服,她的母親悄悄把我放進她的背囊中,我不知道自己將要前往何處。 我不明白陽光何以如此毒辣。女孩躺在街道上,與其他年齡相若的男女孩們一般,衣衫和髮間沾汗,以手背抵猛苛的光,不耐地翻個身繼續睡去。當她醒來,女孩把我扭開,塗抹──總是從額頭開始,臉頰,頸,手臂……女孩的肌膚乾燥皺癟,生活如此,但什麼是生活。 炎燙的街道,炎燙的光,炎燙的女孩,我是唯一屏障,但不過是微小的,在皮膚上裹上一抹薄薄的膜,脆弱,不堪一擊。而女孩仍在收拾垃圾。 人們原應崇尚光,去除所有黑暗,溫暖和煦。然而我無法明瞭,陽光在什麼時候變得如此毒辣,因而有了我,微小,脆弱的抗爭。 後來我被放在一個公共洗手間的洗手盆上,女孩(不是我的那個女孩)、女子、女人、婦人、老婦,把我斜傾,塗抹,我的身體正一一、一一的被割分,消解。我感覺自己將要死去,在這炎燙的陽光下,與女孩們、男孩們,同在。 作者簡介﹕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曾獲青年文學獎新詩及小說獎項。 [文.梁莉姿]

20141030-魏時煜:世紀.光影筆記﹕拿起攝影機抗命!

魏時煜:光影筆記-拿起攝影機抗命! 23:40 30/10/2014 【明報專訊】2011年,主持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電影藝術專業的譚家明導演和我談話,希望把紀錄片變成專業必修課,並由我主講。9月1日開學,出乎我的預料,80名學生坐在我的面前。人數較少的課堂可以有很多討論,但是大課有大課的教法,我為了這80個人,動員了香港的紀錄片導演們,如張虹、陳安琪、鄭智雄、林偉雄等人,來課上放映和討論他們的作品,拜託他們「幫助教育香港下一代紀錄片人」。我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這些導演們風格各異的影片,以及他們個性彰顯的討論,對於學生們是巨大的影響。 3年多來,我已經教授了209名學生,這個數字超過了此前10年在城大修讀紀錄片課程學生總人數,可見香港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在近幾年、尤其反國教事件之後愈見增長。從今年9月22日起,我有十來個學生已經把自己的課堂搬到街頭,而我也把每節上課的內容都傳上了網絡。前幾年,我有幸看學生拍出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跟他們的攝影機走入了香港不同階層的家庭、社區。今年,我則第一次有機會在他們拍片時,和他們討論實用的「行動主義」。 以下我想從這幾年在我的紀錄片課上引起最多「動靜」和討論的一部香港社運紀錄片講起,再看正在進行中的抗命紀錄片的拍攝。 大禍臨頭 學生們對於大部分課堂上觀看的紀錄片都充滿興趣,但是令他們最為熱血沸騰的紀錄片,應首推鄭智雄在1995年拍攝的《大禍臨頭》。目前在香港電台任職的鄭智雄,1988年前後和蔡甘銓發起「錄影力量」這個既不能稱為團體、也不能稱為機構的「合作社」。社員不是很多,但是大家有共識分享資源,包括拍攝器材、時間、素材等,在民主的理念下工作,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創作。他們最早的作品中,蔡甘銓在1989年春天之後拍攝的《五四馬拉松音樂會》似乎已經無從看到,鄭智雄的《少數人的民主》還以錄像帶的形式存在,不過因為梁國雄、黎建標等人的聲音,大部分是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今天的觀可能理解上會有不少困難。鄭智雄1995年的作品《大禍臨頭》,則是一部反映之事件比較集中、內容和形式配合相對比較完整的作品,即使在今天,仍舊有震撼觀的力量,我的200多名學生們就是最好的例子。 影片講述的是1995年初,旺角金輪大廈80多位天台屋居民,因為政府在沒有妥善安置的情下發布拆遷令,要在4月1日強拆他們的居所,不得不上街示威、爭取原

20141030-李平:依憲派羞辱憲政派

李平:依憲派羞辱憲政派 23:39 30/10/2014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圖)把「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寫入《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令一些憲政派學者和支持者感到興奮,似乎守到天亮了。但是,依憲的華麗外衣掩蓋不了一黨專政的醜惡,依憲派的主張是對憲政的羞辱,也是對憲政派的羞辱。因此有人戲說,依法治國是:一切聽法的,法聽黨的,黨聽書記的,書記聽女人的。 權力產生不同 無視三權分立 依憲派與憲政派的區別在哪裏?拿四中全會的《決定》與《零八憲章》對比,至少有三大不同。一是目標不同,依憲派要維護的是現行《憲法》中有關中共領導地位條款,憲政派要維護的是《憲法》中有關人權保護條款。對《憲法》確立的中共領導地位,習近平稱「要理直氣壯講、大張旗鼓講」,但對《憲法》中有關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的條款,中共是隻字不提。 二是權力產生、立法程序不同。《決定》強調黨的領導是法治的根本,立法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無視憲政派要求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權力產生是否民主,即政府首腦經是否由選舉產生而非由中共遴選、任命,與立法是否民主,即憲法的修訂是否經全民公決,或者立法機構是否經直選產生,是憲政派與依憲派在依憲治國上的分野。 三是公器是否公用。《決定》把軍隊的法治、港澳的管治都納入加強黨的領導的章節,而《零八憲章》要求的是軍隊、公務員的中立。《決定》忽略輿論監督,憲政派則要求新聞自由。 李平

20141030-葉傲嶙:參與抗命,有種責任

葉傲嶙:參與抗命,有種責任 23:39 30/10/2014 ■筆者認為參與抗命,有責任不卑不亢的把訴求及歉意表達出來。資料圖片 常言道,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我想套用到今天的環境,那責任定必是堅守公義,撥亂反正。眼見新一代勇於承擔這個歷史洪流賦予的責任,敢於犧牲以作公民抗命,實在令人驕傲。然而,除了亂世責任,參與抗命,同樣有種責任。這種責任,是成為一個可敬民主人的責任,是在公民抗命中體現民主實踐的責任,是在爭取民主的同時,向社會展示民主的責任。 這種責任最少可在三個層面體現。第一,尊重多元聲音,擺脫自以為是的狀態,不卑不亢的把訴求及歉意表達出來。的確,公民抗命理念崇高。作為爭取平等政治權利的最後手段,實是承認政權下最大力度的正當抗爭行為。但無可否認的是,我們的佔領侵害了他人使用道路的自由,而其他市民亦沒有授權我們去爭取這些公共空間的政治權利。我不是說我們佔領者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承認我方不是全對的。運動外部,無論藍絲帶收錢,周融簽名水份再多,事實上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漸生不滿。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否以更可敬的素質及胸襟去理解這種意見,從而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撕裂呢?如果我們沒有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提升自身作為公民的民主素質,卻只顧自我感覺良好,對他人的意見充耳不聞,一竹篙打一船人,其實我們本質亦與我們不屑的人無異,只是在這件事上我們「自覺」靠對了邊。二元對立的問題在運動內部同樣嚴重,非右則左,非鬼則膠,任何勸退的行為都是失敗論,所有人都被迫推上簡單的政治表態。這種互信極低,抹殺多元思考的環境是我們理想的民主社區嗎?我想,尊重廣義的民主原則,是每個抗命者應盡之義。 第二,平衡個人及運動整體的自主性,商議出更有效率的決議機制,避免進退失據。每個出來抗爭的朋友當然都是滿有想法,自然希望保持高度自主,免遭騎劫。既然我們要保持自主,就得負上解決多頭政治的決議混亂問題的責任,否則這對任何運動代表都不公平。運動本質就是一個不能切割的共同體,任何人的行為都會牽動整個共同體的反應,物資是大家的,被捕支援是大家的,運動與人的觀感都是大家的。如個人的自主不能有效轉化成運動的自主,過度的個人自主膨脹對運動的損害其實跟政客騎劫運動沒有分別。當下抗命者的首要任務是就運動決策機制達成共識。被動的方法是對現時的學聯代表多一點信任,減低其作出自主決定的政治成本。主動的方法是尋求授權機

20141030-陳沛敏:被時代選中的田少

陳沛敏:被時代選中的田少 23:38 30/10/2014 ■田北俊的遭遇,對香港人尤其是建制派和資本家,是非常重要的啟示。資料圖片 田北俊在2003年和2014年香港兩次歷史轉折點,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時代再次選中田少,他的遭遇,對香港人尤其是建制派和資本家,是非常重要的啟示。 人稱「田少」的田北俊是徹頭徹尾的富家公子。據說,有次他出席活動,踏足雙層巴士,站在巴士上層,感覺新奇,興高采烈的向現場記者說,從未坐過這樣高的車。大家立時想起,田少平時坐的,是法拉利。 這故事告訴我們,田少跟他的弟弟田北辰很不同。田二少會參加《窮富翁大作戰》真人騷表演掃街住籠屋,但田大少卻毫不掩飾其富家大少作風,就算從政直選,也不介意平民百姓眼中,把他看成是個離地資產階級。你可以說他公子脾氣,也可以說他為人「直率」。 田北俊已不是第一次公開反對梁振英,但今次他是在董建華舉行記招開腔撐梁之後,公然唱反調要求梁考慮辭職。很多香港人認為田少只是說出港人心聲,但在北京專制政權眼中,在此敏感時刻,田少的舉動卻非比尋常。 田少發表過請梁特考慮辭職言論後,據說當晚政圈沸騰,有人已預測他「死梗」。有指西環曾傳話勸他修正言論,但明顯田少我行我素,十多小時後凌晨更在面書留言:「有人睇完我今日的新聞問究竟企哪邊,我可以好清楚話畀大家聽,從來都是香港那一邊!」 要留意的是,《星島日報》等報章,在田少發言前後的這一陣子,已不斷引述「重量級建制派中人」發放「反梁即反中央」的訊息。田少發言翌日,新華網更耐人尋味地,一度發表點名批評李嘉誠、吳光正、李兆基、郭鶴年等富豪未表態反佔中的署名文章。 田少被褫奪政協之位,大家都說是殺雞儆猴;要儆的猴,包括被視為田少代表的資本家「反梁集團」。北京擔心,田少的言論是此反梁集團趁此香港局勢微妙之時有所動作,所以必須要打擊於萌芽狀態。 面對紅色資本入侵,面對梁振英上任後其代表的另一利益板塊予取予攜,再經此一役,香港傳統財閥一線資本家如何應對,將影響香港走向。至於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說,建制派有反對聲音也不應該公開說,香港人聽在耳裏覺得怎可如此荒謬。中共所謂的「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從來就是這麼一回事,還好意思說香港人要尊重政改的「憲制框架」? 陳沛敏 記者

20141030-黎則奮:舊「精英」難治絕望新世代

黎則奮:舊「精英」難治絕望新世代 23:38 30/10/2014 ■董建華敗部復活,宣佈成立所謂「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名義,為嫡系的下任特首造勢。資料圖片 689政權既倒未倒之際,不甘寂寞的幕後黑手董建華已經敗部復活,以宣佈成立所謂「團結香港基金會」的名義,為嫡系的下任特首搖旗吶喊造勢了。事實充份說明,梁振英雖然當前在中央各派有所謂「五個堅持」(堅持一國兩制、基本法規定、挺梁、不流血、不退讓)共識下不會即時下台,但要連任已是絕對無望了。 事實上,政府政改諮詢報告出籠前,泛民之上海行會見主理港澳事務京官期間,李飛已經表明了出任下屆特首的三大必要條件,就是:一、人選必須「愛國愛港」,不可與中央對抗,避免當選後中央不委任的憲制危機;二、要有能力解決建制派分裂的矛盾;三、要避免出現福利主義。單是第二項,梁振英已不符合資格,何況現在不滿梁振英的不單止唐營的建制派,連工聯會的陳婉嫻,亦明言要重新考慮應否支持689。只是在中聯辦的指揮棒下,除了「意外英雄」田北俊外,沒有人夠膽帶頭開出第一槍,將中共的政治傀儡、如同《讓子彈飛》電影裏的假周潤發推倒而已。因此,獲習近平信任的董建華提前組班,正好說明兩點:一、中共沒有人才,只能翻用舊電池;二、做好兩手準備,應付隨時出現突變的亂局。 九二八雨傘革命爆發以後,香港已經再也不一樣,人心明顯改變,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不會再無條件地接受既得利益的上一代支配和決定一切。莫說佔中三子的兩名學者回校復教變相退出運動領導層對運動全無影響,反有利以學聯和學民思潮為核心的學生組織更可放手去與政府周旋,就是學聯和學民思潮作為領導,如果背離民意,例如爭取不到任何明顯成果便呼籲群眾退場,相信亦不會得到佔領者和廣大民眾的支持。 因此,看看董建華組成的所謂「社會精英」的智囊團名單,不禁令人失笑,全都是名副其實的過氣老倌,與今次雨傘革命主體的新世代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物。他們能否充份理解新世代的訴求,實在令人疑問。 今次雨傘革命如果是革命的話,其實並非狹義的奪權,推倒梁振英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以小圈子選舉和假民主的篩選來挑選只為功能組別利益服務的特首固然不會被民眾受落,即使落實真普選,如果不改變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從上而下的管治模式,將新世代的聲音和意願納入管治文化,令香港成為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公平、公義和保障人權的多元化社會,人人都有機會憑自身的努力上進

20141030-李怡:操控

李怡:操控 23:37 30/10/2014 ■從反國教以來,我們都看到香港年輕人社會意識的成熟和政治覺醒的驚人進步。資料圖片 【小評】 佔領行動由大中學生發動,釀成燎原之勢。有政府極高層有意向中學通識科「開刀」,欲削減涉及香港政治的內容,甚至將通識從必修科改作選修科,並把中國歷史列作必修科。據稱政府極高層和建制派認為中史有客觀史料作教材,通識沒有課程框架,難以操控。 從學聯五子在與林鄭等官員對話中的表現,從反國教以來學民的言行,從近年港大《學苑》的文章,我們都看到香港年輕人社會意識的成熟和政治覺醒的驚人進步。但這種覺醒與其說是中學通識科的效果,毋寧說是中共港共特別是梁振英的反面教材的功勞。至於恢復中史嘛,現代中國歷史有客觀教材乎?別忘了,正是扭曲的國教教材呼喚起洶湧的反國教運動的。 對話中岑敖暉有一金句:「很多人說,我們是被時代選中的學生……但你們才是被時代選中的官員。」有這種要操控學生思想的官員,當然就有這樣覺醒的學生了。

20141030-古德明:香港小雷音寺

古德明:香港小雷音寺 23:37 30/10/2014 ■和平集會者撐起雨傘,被當「毆鬥」或「襲警」;而當法庭一頒布街頭集會禁令,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就馬上挺身,譴責不聽令者「破壞法治」,究竟誰在破壞法治精神呢?資料圖片 九月二十三日,香港市長梁振英談到大學生的普選呼聲:「大學生希望盡快實現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我完全贊同。」十月二十三日,律政司長袁國強談到留守街頭爭取普選的民眾:「留守者應遵從法院頒布的禁制令,離開街頭,否則將破壞香港法治的基石,影響深遠。」梁、袁所謂普選、法治,使人想起曹魏的「禪讓」。 中國傳說的禪讓,本來指天下薦賢,天子欣然讓位,一如《論衡》卷下說的「堯(帝堯)老,求禪,四嶽舉舜(諸侯推舉大舜)」。三國時,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漢獻帝所親多見誅戮,連伏皇后都難逃毒手。獻帝眼看皇后被拖走,垂淚說:「天下寧有是耶!」不過,曹操死後,獻帝還是不能不演一齣禪讓大戲,盛稱曹氏威德,下詔「禪位於魏王(曹丕)」。曹丕受禪禮畢,笑對群臣說:「舜、禹(禪讓、受禪)之事,吾知之矣。」(《後漢書》卷十、《三國志》卷二裴松之注) 今天,梁振英、袁國強之論普選、法治,一如曹丕之嘲弄禪讓。 據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十月二十三日就香港普選事宜發表的文告,「普選須包括投票權以及競選權」(universal suffrage...includes the right to vote and the right to stand for election)。中共假「行政長官候選人提名委員會」之手,閹割了港人的競選權,把「人人投票支持中共所選」叫做「普選」,還說這才符合香港《基本法》,還說《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並無中共簽署,香港不必遵從。當然,《基本法》第二十六條訂明,港人「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三十九條也訂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適用於香港」。但中共只會效法曹丕,笑對港人說:「普選之事,吾知之矣。」 至於法治,據聯合國秘書長二零零四年發表的報告,包括legal certainty and avoidance of arbitrariness,即《貞觀政要》卷八唐太宗說的「理國守法,事須畫一」,也即香港大學法律學教授戴耀廷說的「有法必依」。這條法治最基本原則,過去十七年香港當局做不做得到,昭昭在目。就以最近一個月來說,黑社會奉當局號召,不理會法庭禁令,圍

20141030-林鴻達:佔領的前路

林鴻達:佔領的前路 23:36 30/10/2014 ■要突破樽頸,筆者認為要先攻破港共的生計、交通和經濟輿論戰,以爭取更多市民支持以至親身參與。資料圖片 轉眼間,由87枚催淚彈催出而成的遮打革命已經一個月。雖然仍有相當數目的群眾日以繼夜留守三個佔領區,但客觀而言市民的熱忱已逐步冷卻下來;中共港共既不鎮壓清場,又不妥協於政改方案,整場運動可謂陷入膠着狀態。 佔中三子的陳健民和戴耀廷宣告暫退下來(朱耀明牧師早已沉寂),學聯和學民思潮縱有公眾默示領導運動的位置,但不少直接參與佔領留守的人士(尤其是旺角)予以否定。再加上突然擱置公投,反映雙學也要聽命於群眾而行事。因此難再採取以往找尋運動代理人拆局的手段,而是變相要直接面對市民。 警方採取拖延形成消耗戰,民情隨時間沖淡;雖然土共如藍絲帶的暴行確刺激民情,但同時也嚇怕膽小的市民。但更要命的是不少聲稱「中立」的市民,其實是從個人生活受到影響和政治潔癖而對佔領感到不滿,甚至反對。只是心中又認同民主而不敢將不滿宣之於口。而港共繼續以生計、交通和經濟之說進行輿論戰,左右他們的想法,這是佔領一方的困局。 要突破樽頸,必先要攻破港共的輿論戰,以爭取更多市民支持以至親身參與。現正維持日常生活的支援者,要不斷以顯淺語句、軟性手法分享參與佔領的所見所聞,不時留意生活的變化並收集資料,予雙學、文化監暴等組織,以至如筆者之類意見領袖能更有力反駁政府,清洗暴力、非法等說法的「毒素」。其次是要維持和平和以理明辯,把反佔中的無理和野蠻完全顯露出來。 第三是將佔領所爭取的民主制度與生活掛鈎,即使是中國糧食安全、街市餸菜價格,住屋、交通開支等所謂低層次的論據,也要用來說明與民主制度有何關連,挑動大多數只着眼於生活而不問政治的市民的內心矛盾,或至少減低某些人常言道「民主唔可以當飯食」之類的說話構成的影響。這一步雖然不會有即時效果,但是為佔領運動升級要擴大動員的重要基礎。 最重要的是改變對中共的一些想法,尤其是要丟掉「萬事有商量」的幻想。這不只是政改福祿壽的「有商有量」已成泡影,更是中共黨史充斥大量不守承諾的歷史,還跟騙子談判無異是浪費時間。但中共歷史的另一面,就承載住欺善怕惡的特質,釣魚台的問題該是很清楚的例子。港人該明白只有向中共擺出強硬姿態,才有機會勝出這場民主之戰。 還不敢企硬的話,那就想想如果港人戰敗,中共必定將香港的民主發展消

20141030-陳韜文:外因化是打壓佔領運動的基本框架

陳韜文:外因化是打壓佔領運動的基本框架 23:35 30/10/2014 【明報專訊】框架分析是傳播政治學近20年來較受注視的理論和方法。所謂框架,是指傳播者透過資訊的選擇和強調對事物的概括描寫。框架是我們溝通時省時省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們詮釋和理解世界的根據。新聞是關於新生事物的報道,自然適用於框架分析。在各類事物中,社會運動更具爭議,這是因為社會運動框架往往是各種社會力量拉扯爭持的結果,是以不少學者皆以框架分析來研究社會運動與公共論述的關係。 歸因是為運動定性的基礎 佔領運動發生至今已有1個多月,當中衝突此起彼伏,至今尚未解決,仍然受到國際、大陸及本地傳媒高度的關注。在對佔領運動的新聞框架中,一直揮之不去的是歸因問題。什麼原因導致運動的產生,其目的為何?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提問,也是所謂「定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對應的態度和方法自是應運而生。 無論是從運動形態和規模來說,佔領運動相信都大出各方意料,遠遠超乎佔中三子的想像。雖然本港的商業媒體有不同的政治取向,但是從它們早期的報道和分析來看,它們大體上還是強調運動的自發性,肯定學生爭取民主的目的。這裏所說的自發性,也包括偶然性,是指政府最初對政總抗議者的孤立策略,把前去聲援的市民堵塞在海富中心和政總附近,引致人群倒流入夏愨道和干諾道中,警方繼而向聚集的人群發放催淚彈,最終激起民憤,引來更多的佔領者和社會同情。凡是對學生、佔中三子有認識,並對現場動態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會同意,以上種種不是任何人所能部署計劃得來的。自發性另一個表現是參與者是否經由組織動員而來。筆者後來對佔領運動的參與者做過現場調查(詳細結果容後發布),發現大部分參與者確實是透過朋輩網絡動員或個人自發參與的。運動的目的雖然可以細分,但是大項則十分清楚單一,就是要爭取更大的民主,即是包括候選權平等的「真普選」。 口實多於真實 本地及國際傳媒都傾向把運動看成是自發的,所強調是中國和香港的內部成因。對比之下,外因化則是中國大陸傳媒及本地左派傳媒所採取的主要框架。所謂外因化,就是把成因歸結到中國和香港社會系統外部。佔領運動爆發不久,中央傳媒及個別領導人就已經對佔領運動逐步定性為外力顛覆的結果。其實,外因化的做法在佔領運動發生之前已經埋下伏筆,見諸中國官員及白皮書對外國勢力對香港政改「指三道四」的指摘,並且多番強調政改要聯同國

20141030-梁美儀:得的多,還失的多

梁美儀:得的多,還失的多 23:35 30/10/2014 【明報專訊】佔中運動啟動剛滿一個月,是時候靜思這場震撼全港的群眾運動,令香港得了什麼,失了什麼。 佔領運動為香港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兩種關係的破裂,恐怕難以修復。打從9月28日,大批港人踏出金鐘夏愨道馬路的一剎,對北京而言,這等同香港跟中央「攤牌」,是一種叛逆。香港未來恐會「田北俊化」,即中央會逐步將香港邊緣化,不會再主動提供各式各樣的優惠政策,並積極提攜他人取代你,「陰乾」你。所謂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取消在港舉行APEC財長會議、暫緩滬港通、東江水加價是前哨,收緊政策肯定陸續有來。 另一種破裂得令人神傷的是警民關係。整場佔領運動中,警方站在政府與佔領者對峙的最前線,這月來警方執法時引起的質疑,不論有否濫發催淚彈、是否有不恰當使用胡椒噴霧、是否有縱容黑社會攻擊佔領者、是否有濫用私刑對待示威者,這一切一切,市民已記在心中。警方成為當權者打壓政治異己工具的印象,已深烙群眾心坎。市民不相信警方會公正依法執行職務,這份不信任,將累積成怨恨,而這種恨,是相互的,多可悲。 失了,但這場運動中香港的得着是何其豐盛。很大群過去政治冷感的年輕人,成為雨傘運動的骨幹主力,青春的喚醒,讓年輕一輩自覺與港休戚與共,成為未來香港爭取民主路上的新血。這個得着,在學校苦讀10年也未必有這成果。創意澎湃、敢於勇往直前的他們,肯定會成為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的中堅力量,甚至將加速政圈和社運圈的新舊交替。 佔領運動也為香港確立一套和平非暴力抗爭的基礎,近年民間冒出一股主張無底線衝擊的激進力量,但經過今次全民洗禮,那種動輒衝擊的路線將漸失市場。成敗得失不由己,雨傘張開,香港人已打了美好的一仗。 梁美儀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20141030-許承恩:「佔中」事件﹕「對話後」的校園挑戰

許承恩:「佔中」事件﹕「對話後」的校園挑戰 23:34 30/10/2014 【明報專訊】隨着學生與政府開始對話,「佔領運動」已踏進另一階段。事實上,不論「佔領運動」將朝哪個方向發展,一般接受普及教育的少年人,尤其是中學生,將面對不少挑戰。而相關持份者︰政府當局、辦學團體、校長、老師、家長,也須一起面對。姑且稱這段時期為「對話後」的「佔中」時代。那麼,校園將面對什麼挑戰? 「不合作運動」的延展 若然現時狀况繼續維持下去,雙方關係膠着,佔領一方很有可能發動一波又一波不同規模的「不合作運動」。長此下去,學界很大機會遭受影響,甚至連中學校園內也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合作運動,令學界疲於奔命,校方也迫不得已,持續於夾縫當中作出互不討好的決定。 「撕裂關係」的修補 「佔領」期間,社會各界出現不同程度的撕裂。學校自然也難以置身事外,例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家長與子女之間,甚至連社工跟學生之間,總有意見不合時候。 上述意見差異,小則令大家怯於表態,少講為妙;大則令大家出現爭執,各不相讓。就此,教育界可擔當什麼角色,避免進一步衝突,甚至修補衝突? 「如何執法」的疑問 「佔中」發生前,當局多番提醒學生不要以身試法,以免未來留案底,後悔不已。不過,整個「佔領」運動規模實在太大,令人始料不及,以至局方早前對學生的提醒變得不合時宜。往後,學界當然可以依舊沿用「不要犯法」、「人身安全」等因由提醒學生。不過,觀乎事態發展,上述勸勉方式不見得完全切合現實。那麼,學界應該如何指導學生? 還有,若然有一定數量學生參考「佔中三子」、「學聯代表」所作出承諾,就所犯過的大、小法例親身自首,學校、家長應如何應對? 「校園政治化」的危機 最後,或有可能,校園內發生不少事件,很易被政治化。舉例︰中國語文科所選擇篇章、通識教育科所教授議題,很易會被不同政見人士質疑「教壞細路」。另外,中學學生會、領袖生,難免須就政治事件表態,甚至被要求作出相應行動。還有,校園所舉辦的講座、典禮也會令不同人士緊張起來,校方有可能時常被批評邀請了有強烈政治取態人士,或有可能預計在典禮中途出現反對主禮嘉賓的示威場面。 須先知先覺 針對上述擔憂,政府當局、校長、教師、家長,以至學生,須盡快安排應對方案,尤其須避免禍及無辜的年幼學生。 舉例︰若然有「不合作運動」出現,這些運動可怎樣避

20141030-鄭子健:學聯怎樣走下去?

鄭子健:學聯怎樣走下去? 23:33 30/10/2014 學聯的辯論表現獲得一致好評。(資料圖片) 對話過了一星期,學聯代表還沉湎在辯論比賽的勝利。當時他們的對話立場寸步不讓,甚至開出重炮,要求政府提請中央,修改基本法或撤回人大8.31政改框架,贏得了佔領者和同情者的掌聲和歡呼聲。學聯堅守道德高地,鏗鏘有力地闡述佔領運動的理想和原則,試問又有哪一個佔領者與同情者可加以否定? 確實,學聯的辯論表現獲得一致好評,但其雄辯滔滔卻對解決危機沒有絲毫幫助。作為佔領運動的代表,大家期望學聯通過對話來解決危機,可學聯的對話策略至為保守,只不斷重複強硬口號和立場。如此雖則可鞏固其於佔領運動的領導地位,但卻令所謂對話淪為對內公關手段,雙方都找不到解決危機的方向。 請問學聯要怎樣走下去? 小節與大節 何謂負責任代表的節操呢?第一種為堅守理想與原則的「小節」,即如今學聯貫徹「抗命不認命」,必達致完美結局而後快,務求口號與行動間無絲毫縫隙。如是者學聯與群眾或一同實現完美的理想,又或一同墜入武力鎮壓的殘酷。可不論天堂還是地獄,學聯都能夠保得住名聲與地位,因為他們已履行「小節」。 第二種為承擔解決危機的「大節」,不執着於個人名聲與地位,甘冒千夫所指之風險,為佔領運動於現實找一條出路。如學聯遵從大節,要做的並不是為理想而將一切拉倒,而是為香港大眾爭取最大利益,令運動可和平告終。如是學聯於對話讓步是意料中事,實則完美結局從來都是可望不可即,我們正期待學聯有妥協的勇氣。 觀乎現況,學聯已有履行小節的「最壞打算」,死守道德高地,等待警方「無血清場」,與中堅佔領者一同遭受拘捕。雖然大家到頭來一無所有,總可說是為理想抗爭過。此如意算盤卻不一定能打得響。一旦曠日持久,中共等得不耐煩,令港府鷹派抬頭,重演運動初期黑白合流清場,可否無血了事就不得而知。 要當英雄易,要解決危機難,我衷心期望學聯能取難捨易,勇敢擔起沉重大節。 學聯的選擇難題 我明白,大節與小節間,學聯面對選擇難題:要討好全部人來鞏固內部地位?還是冒政治風險以解決危機? 佔領區之組織和秩序幾乎全靠群眾自發維持,學聯對佔領者僅有少許權威,稱之為有名無實的代表也並不為過。因學聯不是運動領導,沒有指揮佔領者之權,令其傾向以討好全部人為目標,以為必須先鞏固自身地位,方有本錢再談對外策略。 學聯以鞏固名

20141030-練乙錚:佔中不收科.守土出藝術.黨爺鬥田少

練乙錚:佔中不收科.守土出藝術.黨爺鬥田少 信報 2014年10月30日 《信報》時事評論:彈壓失敗,梁特又出「新」招,指運動受外國勢力操控,但指來指去,卻只是指出一個NED,這個機構給香港的資助,人家早在網頁上交代得一清二楚。看來,特府要找罩門釘死社運,還得加倍努力;不然,不僅運動可以持續,佔中新世代的守土意識,更會開出燦爛花朵,「獅山掛幡」行為藝術,就是一個好例子。 一、佔中具備可持續的外在條件 佔中月餘,筆者估計整個運動基本上進入一個動態穩定平衡,與大環境裏的其他因素和各方力量不斷互動,成為一個有其自身生命力的複雜大系統,能反應、可伸縮、有回饋、懂糾正,而且不斷從外部的正因素得到正能量(鼓舞人心的「獅山直幡」、國際音樂大師獻上的《芬蘭頌》等,都提供正能量),足以抵消各種外來打擊、自然損耗和善意勸退,讓佔領能夠以相當的規模持續。這是一個正面的看法,不同於坊間所說的「膠着狀態」、「不知如何收科」等。 負因素當然不少,例如即將來臨的秋末初冬;一孩家庭長大的溫室花朵,能頂得住深宵裏的冷硬柏油路面麼?然而大系統也能夠前瞻。上周筆者到診所覆診,大夫一見,滿臉不悅:傷患未癒就去瞓街?然後又自言自語:「天氣轉涼,係時候買啲棉被送去畀啲細路。」 肅殺的不只是秋風。大家還有更擔心更戒懼的,那就是佔領區周邊出現的各種「幫港施暴」行為,以及數以千計隨時可以發作、瞬間能夠武裝到牙齒的清場員警。如何看待這兩方面的因素會怎樣影響大系統?筆者現階段的分析結果依然審慎樂觀,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在特府高層的兩條路線鬥爭中,代表「資本理性」的一方會壓倒持極端黨國意識形態的梁營;其二是,由於佔中者與「幫港派」的「怒」有不同性質,「資本理性」最終會要求港警更多注意抑制後者的行為。下面作詳細分析。 一、佔中是特區成立以來的政治運動巔峰。由於9月底「梁彈壓」失敗,之後民眾強力反彈動員,估計已導致北京強行插手管控港警「光明頂行動」由上到下的指揮鏈。此舉固然有損特區自治,中長期影響壞透,但短期效果卻非完全不利。這個得從本地當權派內部存在着「兩條路線鬥爭」的現象談起。 特府頂層兩派正在上演一齣宮廷鬥爭戲。表面上,一邊是梁特和他的幾個智囊,即眾所周知的「極端派」;另一邊則是以林鄭為首加若干高官組成的「保守派」。在這個層次,這兩派的鬥爭恍如大陸文革時期黨內務虛派與務實派的鬥爭,即所謂的

20141030-王貽興--路中拾遺:珍珠如何變成魚眼

路中拾遺:珍珠如何變成魚眼 6:59 30/10/2014 王貽興 張愛玲說,女人一旦結婚,就由珍珠變成魚眼,不值一個錢了。 看着一個又一個婚前亮麗可愛的漂亮女生婚後成了不修邊幅的黃臉婆,我不懷疑張愛玲的話,只是好奇,明明婚前還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喜歡看到自己漂漂亮亮的女生,婚後究竟發生甚麼事,能讓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女生,忽然不再要求堅持了? 某些女生,婚前一直努力打扮,其實不一定是因為自己高興,只是女為悅己者容,打扮不過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讓自己成功嫁得出去而已。一旦目的已經達到,幹嗎還要費勁保養?結婚證書並不是一個售後服務的保證書,女人娶回來折舊走樣,消委會也不會受理的。 只是就算有些女生天性愛美,婚後頂多三五年,最後還是失守,還是成了一個不化妝不打扮,衣着隨便的師奶。說穿了也許讓人氣餒,答案原來也是生活二字。婚前花前月下,婚後卻是柴米油鹽,人往甚麼地方跑,就沾染甚麼氣質,若你婚後天天往街市超市跟其他師奶又擠又搶,不穿爛一點,又怎麼跟缸瓦撼過? 所以珍珠最後總會貶成魚眼,分別只在你還能堅持多久才C9化而已。當女人生了孩子,她就會把自己放到很後很後的位置,她結婚沒了自己的姓,生下孩子更會連名也失去,今後只剩媽媽這一泛稱,又怎可能不面目模糊、千人一面? 有人認為從珍珠成了魚眼是犧牲,只是當事人捧着自己的掌上明珠,看着下一代漂亮成長,也算是完成繁衍的必經過程,犧牲也有了價值了吧。

20141028-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香港人,讓創意回歸本土吧!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香港人,讓創意回歸本土吧! 20141028 ■這整整一個月,證明了一件事情,香港人的創意潛力,不比任何一個地方遜色。 最近封殺潮蔓延,市民好心來到我面前安撫安慰,我倒是還好,決定走出來那天就已經豁出去,對這所謂的「後果」也沒太大的驚訝。對我來說,說假話或假裝看不見自我滅聲,比說真話還費勁過一萬倍,現在不用顧左顧右的,倒是逍遙自在,以後的路要怎麼走,生命自然有安排,沒啥大不了。但,在大家一片恐慌與擔憂下,腦海倒是冒現了一個問題:單單一個名單就足以讓大家雞飛狗走,我們會不會對我們的「本土」太沒有信心了? 這問題的答案還真是一種可悲,我們是如何走到這副田地的? ■說假話或假裝看不見自我滅聲,比說真話還費勁一萬倍,現在不用顧左顧右的,倒是逍遙自在。 雨傘運動激發港人創意 我的青春期娛樂,是從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得來的。記得當年大把的小品電影,甚麼冷門題材奇形怪狀的角色都能於電影中出現:《表姐你好嘢》、《猛鬼佛跳牆》、《公子多情》、《神奇兩女俠》等,講鬼講女人講偷渡客的輕鬆小品,如今難從只着重大製作大卡士的合拍片中呈現。樂壇的不景氣又已不是新鮮事,眾歌手與音樂人都顯露疲態,唱片公司以「不做不蝕」的心態運作,到頭來大家都只能依賴着北上為出路。但,這真的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嗎? 先把鏡頭轉到這次雨傘運動,無論廣場內外,大家(包括我們自己)都被香港人的創意嚇倒了;我們的年輕人,像是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罐頭一樣,原創細胞瞬間爆發再複製,連外國傳媒都爭相報道專屬這雨傘運動的各種街頭創作,堪稱全球最富藝術色彩抗爭之一。除了場內大家能看到的外,我個人更是欣賞網上湧現的各種改圖和二次創作。網民的強項不止於幽默,他們那速度之快,簡直讓所有正在以photoshop和pro tools搵食的行家們汗顏。 跟「文化監暴」的戰友開玩笑,說我們這群文化藝術界的飯碗快要被這群後起之秀搶走了。雖是戲言,卻也有認真地反思着。這一個月來,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沒任何心理負擔的年輕人,各自用着最純粹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他們想到就去實踐,不用管甚麼市場反應,也不用擔心作品能不能被認同。這不就是創作的最初衷嗎?倒是我們這些已有一定經驗的行內人,背負着過去的所謂「成績」,每走一步都小心計算,生怕把自己的track record扼殺掉一樣,到頭來,過份思前想後地把創

20141020-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不是完結,而是開始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不是完結,而是開始 20141020 ■事出必有因,踏上修煉之路,原來正是為了迎接這個人生中的新任務。 然後你會發現,萬物運行,事出必有因,沒有任何人與事是獨立存在的。 這三個多禮拜,一直處於高壓狀態,身邊眾人開始露出疲態;每天進進出出佔領區,早上起床晚上睡前都接收着一大堆極度high energy的訊息,很難不被這個充滿情緒的氣氛渲染。漸漸覺得自己腦筋無法如常運作,瞬間又變回容易火起,心煩氣躁。剛好,氣功老師從台北來港,急忙去找他清理一下雜念,順便指引指引。 稍解說。本菇兩年前開始靜修打坐,本只是為了進化品格,強身健體。細節先省略,反正重點就是從中理解到一切事物都有其專屬氣場,在同一個空間裏存在的,不論好壞都注定互相牽連,並且必須同生共死。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概就是建基於這個原理上,總之就是你好我都好,你若不好我也別奢望好到哪去。 ■誰能預測到,今天的香港人,竟有這個韌力,留守街道二十多天? 事出必有因 萬物皆有序 後來老師苦心勸喻,說你有需要練習更進階的氣功,一開始不以為然,覺得暫且不必。直到某天,隱約浮現一個直覺:這一切的修煉,也許不只為自己,而是為了日後能用於自己的崗位上。結果接受建議,從基本學起,這幾個月來也漸見成績。然後,便出現了香港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集體覺醒。我重申,事出必有因,踏上修煉之路,原來正是為了迎接這個人生中的新任務。懂了。 話說回來,在社會運動的層面上,我只是初哥,有許多不足和不懂的。但作為站在比較前線位置的公眾人物,身邊又都是年輕人,自然會有很多人來向你尋求答案。一度有點懊惱,覺得自己是不是也真的該為大家提供一些方向,但面對着這兩個禮拜所發生的荒謬,別說我這種小腳色,大概就是任何香港人甚至領導級的也理不出個究竟。帶着疑問找老師,他說:「你不是他們,你便是你,就做你最擅長的便好。」又一言驚醒。 對,沒別的,就是這樣。只需專注地「做該做的」,一切自會有它轉動的方向。Go with the flow. 當某些掌控着權位的人,自以為能計算出一切,這「一切」便會來告訴你:Sorry,並不然。誰能預測到,今天的香港人,竟有這個韌力,留守街道二十多天?面對催淚彈、胡椒噴霧、黑社會衝擊、警民衝突、新聞自由被收窄,此種種暗黑手段,竟能被港式智慧一一破解。這個被時勢所催逼出來的集體意識進化,

20141014-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給所謂的「沉默大多數」們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給所謂的「沉默大多數」們 20141014 ■各位仍有良知的香港人,在已沒有「沉默」這選項了,請求你們,為自己,為孩子,站起來吧。 攝影:馬丁 Martin Witness 早上,在facebook上嘆了一句:「這個禮拜的專欄真難寫。」某君回:「這個禮拜連做人都好困難。」 是的,這兩個禮拜,香港人好像把埋藏20年的意志勇氣團結良知以至矛盾醜陋奸險無知都傾盆而出,一次「晒冷」集體showhand。這種24小時乘以15天的七情上面時刻戒備,着實讓所有人,我說的所有人,不只是堅守前線的學生市民們,而是包括政府,包括警隊,包括那些自命中立的市民們,都開始露出疲態。不論正反,不斷出現於各界的腦袋中的,必定是這一句:香港經歷這次撕裂,那萬道裂痕怎麼修補? 另一位友人再回應,說:「正正常常做個人,為甚麼越來越困難?」是的,正直的人在短線內,一般很容易佔下風。正因我們不夠陰險毒辣。相比那些為鞏固個人權勢,又或者眼裏只有錢和利益的卑鄙小人,多「肉酸」多「揦鮓」的手段都能使出,不計成本,漠視廉恥,只求達到目的,突擊暗算扭曲事實,無所不用其極,這都是一般追求公義的人都不願意也不甘心踏上的歪路。 寫稿的此刻,正值警方鬼祟突襲防守線,將鐵馬水馬清走之早上。來不及憤怒之際,又傳來黑社會與反佔中人士衝擊佔領區,旺角黑夜畫面於金鐘再重現。真有這麼巧合嗎?上午警方偷偷拆馬,下午就能動員千人,又泥頭車又計程車?政府啊政府,用群眾對付群眾作為取勝的手段,覺得很聰明嗎?學生前一晚才釋出善意願意用公民廣場交換金鐘道,你們不領情之餘還用各種方法來偷襲學生們。這麼不光明正大,我想問一句,就讓你驅散到現在的人群,你們以後還有甚麼顏面面對香港人? ■香港人好像把埋藏20年的意志勇氣團結良知以至矛盾醜陋奸險無知都傾盆而出,一次「晒冷」集體showhand。 攝影:馬丁 Martin Witness 抗爭陣營:公義VS錢 這場抗爭,已無可奈何地分了兩壘:一邊,是仍有理想,仍相信正義的學生和義士,以及受盡社會欺壓的基層,他們不屑採取陰險狡猾的手段,卻每每在危急之時發揮專屬香港人的智慧與急才,化險為夷;另一邊,則是政府,警隊,權貴,既得利益者,以及一眾不願多去思考人生盲目為錢而活的空心人。他們眼中的安穩就只有錢和錢,以至每每也只能用錢去解決一切。所謂相由心生

20141007-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別讓孩子懷着挫敗回家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別讓孩子懷着挫敗回家 20141007 ■「有媽媽在,不用怕」,這份安慰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踏進金鐘,最顯眼的並不是名人議員,而是偶而看到席地而坐的媽媽們。昨天跟其中一位聊起來,問她對這次學生運動有甚麼看法,她說:「香港是靠我父母和我們這一代一手一腳捱出來的。今天看到我們的家變成這副景象,本來也認命了,但看到這群孩子這麼勇敢,這麼拚命的為我們找尋一條出路,實在很難不動容。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到這裏,我很驚嘆他們的組織能力,這也讓我很感動,證明我們這一輩教出來的孩子,真的很乖很有質素。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也沒甚麼能力,就只好趁星期天放假來這裏坐下來,當給他們鼓勵吧。」 我告訴她,媽媽,妳搞錯了,妳絕對不是沒有能力,妳其實比我們都擁有更大能力。都說「媽媽」是最強的生化武器,一群孩子在衝,為着理想堅持,總會有懷疑自己,疲憊的時候。尤其當外面的世界如此黑暗,那些大人不擇手段地要你們屈服,那份堅持不是單靠坐着便能從空氣中變出來的。在一個九成都是大學生的環境裏,有一位媽媽願意坐下來陪着大家,是最有力的一支強心針,好像在說:「有媽媽在,不用怕」,這份安慰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就像我們為這群孩子製作《撐起雨傘》這首歌時,過程中困難重重,當我們得知Deanie姐願意加入,簡直就如從天而降的一顆重量級定心丸,別說孩子們,連明哥和我都瞬間被安撫了。 ■他們的懂性和勇敢,讓我們好幾代都望塵莫及。 不要輕判他們死刑 再說回那位媽媽。她說,在她工作環境裏,意見確實很分歧,上班時老闆要求他們把黃絲帶脫下,她敵不過,也就照做,但放假就選擇來守護孩子,這是她的抗爭方法。我跟她說,這樣就已經夠了。我相信,其實很多香港人都處於這種尷尬。最近常常說的甚麼silent majority,我不能相信全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我始終認為香港人的同理心和良知是勝於一切的,只是有時太懶,不去多了解就妄下判斷。 所以,我誠邀所有拿着各種理由責備孩子們的市民,不要只坐在家裏看TVB看一兩個頭條就判他們死刑。我誠邀你們親身來到金鐘街道上,看看你們城市這群孩子。我可以親自帶你們走一圈,看看他們是如何有系統地在場內維持秩序,看看他們如何分派物資,盡力地照顧在場每一個人的安全,讓街道變得比外面更乾淨和平。有時間的話,跟他們聊聊,理解一下他們是不是就如你們所想的那麼無知,受了

20140930-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讓最壯麗的香港誕生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讓最壯麗的香港誕生 20140930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們一同經歷了香港最痛心的一夜。 到執筆的此刻,已是凌晨三點,面前電腦的現場直播,防暴警察依然還在向香港市民掉着一顆又一顆的催淚彈。數不清流了幾次眼淚,這並不是我們成長中所認知的香港。警察和市民本應站在同一陣線上,他們甚至是應該站在市民的前面,為何現在我們卻要用盡方法去避開警察的突擊,他們又要用各種計謀對付群眾呢?三天三夜,整個城市徹夜難眠,看着累透了但依然在守護我們的學生和市民,誰還能入睡? 但,香港人,在這一夜,也見證了最壯麗的香港誕生。 群眾越戰越勇 從二十八號早上九點多十點,政總廣場人數告急,眼看以為必定失守被清場,結果一呼百應下,越發多人加入聲援;看着被警方擋着去路的群眾,齊心一致,在大閘緊鎖的城市中為自己闖出一條路,那刻我們的眼淚也奪眶而出。看第一個被投放的催淚彈,這群沒有任何抗爭歷史的群眾,從一開始的驚恐四散,直到後來越戰越勇,早前撤退的回到前線支援,越夜越見堅決。從那刻開始,我們知道,香港的這一代,從此變得不一樣。 一切本來不會推進到這等地步。只要政府願意早點釋放黃之鋒周永康岑敖暉,市民未必留守政總;只要警方願意早點開放各個通道,市民便不會有如此大的動力跑到街上;只要警方不採取如此強硬的手法意圖驅趕群眾,把和平理性的市民當作暴民般處理,將無數催淚彈直接掉進手無寸鐵的人群中,完全無視人民的安危,也不至於引起如此大的公憤,迫使一些連七一遊行都懶得出席的市民都走到街上聲援。只要政府願意真正聆聽市民的訴求,這一切都不用發生。 誰也沒想到,掉出來的彈頭,催淚之餘,竟還催出了香港人一直沉睡的決心,喚醒了一向被認為冷感的香港人。這絕對是政府始料不及的,從你們的暴政火焰中,竟為香港人迅速提煉出一顆史無前例的團結心。 勇氣,是依靠歷練而誕生的。以往,香港人被刻意教育成只看功利不需主見的人,生活中一些比自身利益更重要的價值觀,統統被排放放到最底層。但在這一夜,香港人告訴了世界,我們也有底線的。良知,是每個人天生具備的。尤其那些還在沒完全被世界蠶食的學子,面對着社會的不公義,面對着越來越不對勁的大氣候,面對大人的滿口歪理,他們那顆赤子之心,深深明白繼續沉默的可怕,默默接受不是一條出路,坐視不理對他們來說再不是一個選擇。謝謝你們,用行動,用決心,喚醒了整個香

20141028-黃元山:油價跌,俄羅斯經濟要轉型

黃元山:油價跌,俄羅斯經濟要轉型 28/10/2014 【明報專訊】俄羅斯面對西方金融和經濟制裁,再加上能源價格下跌的雙重打擊,導致匯率下跌,政府收入減少而加深政府財赤;有市場分析指,此舉將導致俄羅斯經濟放緩甚至民不聊生,甚至讓普京被迫在未來的談判桌上放軟姿態。 石油出口是俄最重要財政收入 筆者認為,烏克蘭局勢發展至今,仍處於膠狀態,無疑加深環球市場對俄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憂慮。最近油價波動,雖然有種種因素,包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供應比預期超前,但俄羅斯和歐美之間的政治博弈,尤其是透過中東盟友的石油供應的調節,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投資者特別關注與油價相關的股票走勢,可見俄國事件對全球經濟、油價及石油股具舉足輕重影響。 石油出口是俄羅斯最關鍵的財政收入來源,佔政府收入的一半,過去幾個月,原油價格下跌,盧布大幅度貶值,這些負面因素對俄國經濟帶來一定衝擊。 歐美俄尋求「三贏」方法 然而,正正因為俄國是石油出口大國,它與歐盟及美國均有經濟貿易關係(尤其是歐盟),名副其實各取所需,俄方要錢,歐美要能源。再者,石油屬於世界性資源,若油價一直下跌,歐美在中東的盟友,影響同樣災難性,不能不謹慎處理;就算美國能源能自給自足,但油價下跌會同樣會減少頁岩氣開發的誘因。因此涉事的三方面(歐盟、美國、俄羅斯)一定會再進行商討,即使找不出「三贏」方法,亦至少不會出現「三輸」局面。 經濟制裁為俄轉型契機 筆者感覺到今次普京有「玩鋪勁」心態,事實上俄國亦有這種經濟籌碼。觀乎其經濟數據,政府約有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政府財政赤字和負債比率相比歐盟亦低,而且,經常帳和貿易盈餘都是正數,可見俄國暫時有一定的周轉空間。 是次俄國所受的經濟制裁隨時是它採取改變的契機,第一是改變經濟結構,減少只是依賴能源出口收入;第二是產業提升;第三是尋找更具經濟體力的經貿合作伙伴,如中國及其他亞洲地區。 黃元山

20141029-沈西城︰Shame On You

沈西城︰Shame On You 19:56 29/10/2014 旺角佔領迄今近一個月,情況有變,近日來了不少抗議團體,有的士、小巴工會,高舉旗幟要求學生讓路免阻彼等生意,理直氣壯,似乎學生阻路真的令他們生計艱難。事實是否如此?我坐的士到太子,司機告我要繞路,我沒異議,反問他其他客人有異聲嗎?司機是一個中年漢,對道:「偶然也會有,不多,通常客人都不怕繞路,多十來塊,當作支持學生!」又遇到一個司機,七十過外,沒怪學生,只怨政府:「早一點出來跟學生們對話,事情就不會如此糟糕!唉!」這個「唉」字,道盡了老司機的辛酸。 如今,社會矛盾激化,佔中、反佔中對峙,佔中陣營,大部分是學生,也有自發市民;而反佔中,陣容鼎盛,粗略算,有大媽、大叔(多雜鄉音)、黑社會和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怪模樣,高喊愛國、撐警察。即使是異鄉來客,一看雙方架勢,怕也能辨忠奸,不必勞駕「包青天」了吧! 警民交惡,我聽得有江湖老大哥罵學生影響他們生意,我忍不住與之辯:「老哥!恕我直言,千萬別怪!敢問生意者何?」對曰:「學生霸路,我們收不到陀地,連入綫費也減少了!」一聽,忍不住發笑,老大哥虎眼瞪,叱道:「笑什麼?」我胸一挺:「老哥哥!說句你不中聽的,你所說的生意,收陀地、入綫費,都是違法勾當,怎能宣諸口向學生抗議呢!」老大哥登時語塞。在座另一大哥罵學生粗暴對抗警察,我又笑問「可有看直播,有看見學生手上有武器嗎?」(有議員說傘也是武器,因為黃飛鴻曾用過。請注意,黃飛鴻者,關德興也,也僅是在銀幕上展現過,真實生活中,以傘為武器,你見過嗎?)反之,警察有胡椒噴霧、有警棍,先施以粉後動之棍,橫掃直砸,「啪啪」聲響,棍棍到肉,學生、市民頂上開花,難道這是正義之力?說學生暴力,看到的電視畫面是學生、市民推路障意圖前進而警察力擋,雙方發生推撞(時髦一點叫發生肢體碰撞),警察沉不住氣,虎吼一聲,揮棍擊之,學生、市民拚命用傘抵擋,棍非武器,傘反成了被許Sir稱為襲擊警察的武器:「他們用傘刺警察,又用腳踢警察!」我老眼昏花,看不到學生踢警察,而警察揮棍暴打學生、市民的畫面卻是連綿不絕,非我虛言杜撰,實有影像為證。鐵案如山,仍有卑鄙女文人撰文辯誣,稱學生、市民為挑釁者,而那些警察名正言順都成為了忍辱負重的英雄,她大抵忘了警察是紀律部隊,在執法時絕不能摻以私人感情,面對一切突發行動,都要按本子辦事而非一時衝動,就要將市民拖

20141029-王維基︰主次之別

王維基︰主次之別 29/10/2014 佔領運動發生後,有消息指政府擬要求中學通識科在新高中課程中,修訂縮減「法治與政治參與」教學內容。無論最後運動以流血還是和平結束,佔據運動終究有日會結束。示威者或許會興高采烈,或許會失望地離開佔領地。大家現在仍雄心壯志,但其實內心都清楚明白事情總會慢慢消逝,「佔據」必定會完結。 更重要的是,未來五年、十年將會發生的事。香港的年輕人在未來長期跟香港政府及中央對抗?抑或會學習採取協調的方式共處?我們的着眼點是,推動和加速香港的民主進程步伐?還是讓香港的民主減速,以配合內地發展的速度? 民主路上,今天香港已比內地多走二三十年,若香港的進步速度再遠超過內地的速度,那就代表我們的距離愈來愈遠;相反,若我們能減速,才能讓雙方的距離減少。大家認為「一國兩制」之下,兩種制度真的可以是毫無關係、互不干涉、互不影響嗎? 有人希望香港的民主進步,能夠幫助和加快內地的民主步伐,這個想法很危險,也就是中央對香港的顧忌。這話不中聽,但我們必須思考香港的定位是要配合,抑或跟內地發展抗衡?誰是主?誰是次?無奈但也要面對現實,要學習調節心態。

20141029-陶傑:科技救野味

陶傑:科技救野味 2014-10-29 中國雲南邊境野味餐館蓬勃,由中國食客的獨特口味,「帶攜」越南盜獵人走私搵食,專捕獼猴、山龜及貓頭鷹,供中國食客解饞填肚,「開拓商機」,同時為兩國都製造了GDP。 越南人一向對「野味」沒有興趣,賣不出好價錢,本來沒有甚麼人去捕獵這些小動物,但「鄰國」有此「市場」需求,而且人民富裕,肯花高價消費,小小一顆猴頭,可以索價三百人民幣,甚至供不應求,因為中國食客相信猴腦可以治頭昏。 中國境內的野生動物已經被吃得七七八八,但還有鄰國的資源,這個世界只要有國家等錢花,中國食客就不必擔心沒有貨源。 中國食客張大嘴巴向鄰國的野生動物進攻之際,美國科學家卻在研究細胞培植肉類,利用科技模仿真正的肉味,其以假亂真的精緻程度,絕非甚麼「齋菜」可以相比,終極目標是廢除屠宰與殺生,科學家的菩薩心腸,與宗教的高僧共通。 但美國人做出了牛肉、雞肉、豬肉之外,為拯救野生動物,是不是也可以想辦法複製野味?至於研究經費,不妨由奧巴馬代為向中國政府申索。 陶傑

20141029-王永平︰維護法治凌駕「公民抗命」

王永平︰維護法治凌駕「公民抗命」 2014年10月29日 高等法院聽完各方陳詞後,決定維持早前頒下的臨時禁制令,禁止佔領旺角部分道路及金鐘中信大廈出入口。法官同時修改部分禁制令字眼,澄清原告授權他人清拆路障時,必須以書面及公司蓋章形式處理。法官又提醒市民,基於法治及司法公義,市民應遵守禁制令。大律師公會隨即發表聲明,對有人公然違反高院禁制令表示極度關注及憂慮,認為任何違反法庭頒令行為將嚴重影響司法制度,以及破壞香港核心價值。 今次佔領行動源自一年多前戴耀廷發起的佔中行動。當時佔中行動聲稱是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戴耀廷承認是明知故犯地違法(例如非法集會),但會尊重法治(例如接受拘捕及承擔罪責)。 早前的禁制令發出時,戴耀廷指其屬民事性質,可以不理,要等到因為不遵守禁制令導致法庭裁決藐視法庭時再考慮是否遵從。言下之意,既然已經因非法集會違法,多一條罪也沒問題,只要最終承擔罪責便成。 戴耀廷是法律系教授。他一定清楚違反法庭裁決有損法治,與違抗政府執法絕不相同。這是大律師公會發表聲明的原因。法官提醒市民遵守禁制令時強調法治及司法公義。因此,一般市民不會因為戴耀廷之言而不相信法官的話。 支持佔領行動的人士包括泛民議員,其發言人是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梁家傑。我希望他不要因為政治理由而作出一些損害法治的言行。 我認同公民抗命的原則。我甚至說過,假如是為了維護法治(例如政府以行政手法限制遊行的自由),我會考慮違法達義。但漠視法庭頒令的行為不符合公民抗命的原則。我反對佔領者阻撓禁制令的執行。佔中發起人,特別是戴耀廷應該公開呼籲佔領者遵守禁制令。假如他不發聲,只是袖手旁觀,也是損害法治。 王永平

20141029-王慧麟︰退乜場?

王慧麟︰退乜場? 2014年10月29日 依輪忙搬屋,好多嘢都唔係好理。忽然收到朋友們想搞聯署,心想,莫非係聯署反對美帝以空襲伊斯蘭國為名,實際上殺害無辜之敘利亞平民?原來唔係。睇真啲,係講依家佔領事件應如何解決的聯署。 坦白講,佔領事件響上月發生之後,我初時成日收到要求聯署的電郵,即係嗰啲呼籲冷靜呀,和平撤離呀之類。我初時都好有興趣睇,後來慢慢興趣缺缺,因為聯署需時,單係字眼都要搞一陣,而政治發展就往往快過聯署信嘅簽署速度。有時候發現,當所有人都未回覆晒聯署信之時,封信嘅內容都out咗,真係慘。 不過,當時電郵亂飛,但有一位朋友嘅回應,到依家我仲記得。佢大意係話,大家與其響度簽聯署,不如身體力行,親身到佔領現場,走到群眾前面保護學生?我睇完後,好有同感。坦白講,一個like,一個聯署簽名,只係幾秒鐘的事。但我有另一班朋友,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大家收到臉書消息,就自動自覺去唔同佔領區坐鎮,高度戒備,隨時紮醒起身戰鬥。聯署信唔係唔妥,亦有佢嘅作用,但係,click like幾秒鐘,就當如撐咗學生,講唔通也。 點解依家講唔到退場? 還記得佔領行動第一個周末,忽然全港官商巨賈,有頭有臉兼社會賢達,連港英舊電池都出嚟,要求中環等處之學生同市民一齊撤退,仲繪聲繪影,講到要武力清場咁樣,嚇死人。最後,好在政府原來係無清場計劃,大家鬆一口氣之餘,呢種狼來了式的嚇人做法,有幾個後遺症。首先,呢班社會賢達,響佔領者眼中,已經冇咗公信力。如果佢地依家又企出來,再用道德勸說,希望佔領者走頭,話之係大學校長,一於睬你都傻。 其次,呢件事搞到依家想向佔領地民眾講撤退嘅朋友,非常難開口。老實講,依家如果我呼籲佔領者散水,又假設佔領者用善意角度嚟睇我,會覺得我都係善心嘅,都係出於保護運動的考量,但係,想法有點stupid, sometimes naive, 我估佔領者至多笑笑口唔理。 但假如佔領者認為,要求佢地離開的朋友,背後係未有其他動機,係未又係受某類人士慫恿及指使,係唔係建制嘅鬼呢?咁樣就大件事。佔領者會敵視佢地。於是,任何提出撤退嘅朋友,苦口婆心結果衰咗,隨時千年道行一朝喪,畀人唱一世。 依家呼籲人撤退的朋友,或者都可以想一想,依家係未適合時間,呼籲啲佔領者走呢?而且,依家情況特殊,已經冇一個人有能力叫得郁佔領者。與其在冷氣房內指點江山,係未應該落去佔領區度同佔領人

20141029-寶兒:我該如何把你喚醒

寶兒:我該如何把你喚醒 19:54 29/10/2014 【明報專訊】朋友: 那天,看見你在facebook興高采烈簽署「反佔中」,我知道,你是真心的。但我,實在是很痛心,卻又不得不看下去,因為我不想只聽一種聲音,因為我更必須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為何會這樣想。 「別跟我談香港,香港遲早會跟中國一樣的。」你知道嗎,我在workingholiday的時候,有外國人這樣斷言,這樣鄙視。你憤怒嗎?你怕這句話成真嗎?我不知道可以如何反駁他們,但我心裏篤定,香港不會的,即使當權者夾硬來,香港人也不輕易妥協的。 你可以活在表面的繁榮裏,但那個繁榮是不屬於你的,底下的民生、文化、社會環境、政治,早已漸漸被蠶食,直到有一天,你睜開眼,發現香港不再是香港,那已經太遲了。 你說:2017還沒有到來,都會有一人一票的。但那種方式是盲婚啞嫁,不是你自己選的人,你願意嗎?你說:佔領者凌駕法治。你會相信專制的法治嗎?如果有一天連facebook也被禁止,你還要遵守這種法治嗎?你說:阻街擾民。那麼也請你幫忙想一個比佔領更和平、更不影響大家生活的辦法。你說:可以遞信、示威、遊行、絕食。那麼效果如何?如果你想不到,你除了站在雞蛋這一面,面對高牆,便再無其他選擇,因為專制政權從來不會給你選擇。 若只執拗於現在的生活,卻罔顧往後的日子,那麼將來的你、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該怎麼辦?你有想過,其實香港可以更公平、更繁榮、更適宜居住嗎? 你說你熱愛和平、熱愛繁榮、熱愛香港,但我告訴你,你只是蒙眼睛睡在那裏,慢慢等香港從獅子山頂墜落。 朋友,我不想unfriend你,告訴我,你要怎樣才願意醒來? [寶兒www.facebook.com/poyee.me]

20141029-龐永欣:數字遊戲

龐永欣:數字遊戲 19:53 29/10/2014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在接受外媒訪問時說:若特首選舉提名變成一個數字遊戲,就等於由佔全港人口一半、入息低於一萬四千元的基層主導選舉,政府政策將向他們傾斜,香港將變成一個福利型社會。 梁認為「基層」人數過了半數,若給予他們選舉提名權,代表他們利益的候選人便會勝出,把香港變成福利社會。因此,只好利用遊戲規則遷就,堵塞這種可能,故公民提名不可行。 從邏輯看,讓基層有選舉提名權就必然導致福利型社會,是假設基層會不顧大局,只懂追求自身利益。但事實並非如此,香港就是很好的例子:這裡相信雙手打拼不願拿福利的人是大多數。此外,梁的推論也沒有事實佐證。西方社會「基層」從來都過半,但自由選舉並不一定導致福利主義。褔利主義能否抬頭,受流行的政治意識形態影響。再者,縱使基層人數過半,大財團資本家左右選舉結果,令政府政策向他們傾斜的情比比皆是,還須設法制止,因此堵塞基層參與選舉提名並無需要。 梁把基層參與選舉提名的方法稱作「數字遊戲」,堵塞他們參與的則稱為「均衡參與」,這跟他的競選承諾「盡力保護每個市民的權利,確保他們的權利得到尊重」背馳。哪時的話孰真孰假,只有他知道?或謂他只求逢迎上級說話,果真我只能替他難過,並提醒他:「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人還是老實說話好! 又在學校裡,我們從來沒有教導學生公平的選舉提名是「數字遊戲」,不知吳克儉局長要否安排課程檢討,以配合特首的需要? [龐永欣pongdidit@gmail.com]

20141029-陳文敏:門檻

陳文敏:門檻 19:53 29/10/2014 【明報專訊】一如所料,政府和學生的對話並沒有縮窄雙方的分歧,學生的冷靜表現、持久的堅持和道德的勇氣都是值得讚賞和支持的,但曠日持久的佔領行動始終不是辦法,現在是否該再思索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局? 香港絕大部份人均希望見到沒有政治篩選的真普選,然而,要達至這目標,公民提名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曾幾何時,公民提名由手段變為目標,由方法變為原則,當大家在思索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局時,也許該是時候反思是否及為何要堅持公民提名。在政改諮詢期間,不少人亦曾提出一些沒有公民提名但仍可以有合理的提名程序的方案,是否也該考慮? 政府一直指出,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能改變,我也相信,就提名必須由提委會提出,甚至提委會的人數與當中的四個界別方面,可以迴轉的空間並不大。但這是否等同決定內任何方面皆不能改變?人大常委會要求提名需要過半數委員支持,但即使在諮詢階段也沒有太多人認同這樣高的門檻,在選舉委員會的制度下,提名門檻也不過是八分之一委員。門檻高低會直接影響提名的合理性,一下子將門檻由12.5%大幅提高到逾50%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實際運作上亦可能出現中央始料不及的後果。 從過往兩次的特首選舉中,泛民在選舉委員會中大約可取得15%議席,假若在完全相同組成的提委會中他們也取得相若議席,則建制派大約佔85%議席。假若要兩名候選人皆來自建制派,他們皆各自須取得超過50%支持,亦即是當中最少要有逾15%建制派委員同時支持兩名候選人。逾50%是一個相當高的門檻,由日前新華社點名批評香港富豪不支持梁振英來看,建制派內的投票取向可以有不少變數,高門檻隨時可能令中央屬意的人不能出閘。再者,若有兩名候選人,其中一人已取得超過50%支持,再減去泛民的15%,只要令對手無法取得支持自己的15%提委支持便可令他不能入閘,關鍵的只有幾百人,遠比在普選中擊敗對手容易。這種小圈子高門檻的制度,一些底政治交易,甚至貪腐和黑材料的行為便會應運而生,中央又會否三思,重返昔日的門檻? [陳文敏]

20141029-陳惜姿:洗滌心靈

陳惜姿:洗滌心靈 19:52 29/10/2014 【明報專訊】近來煩心的事太多,雖不至要找精神科醫生,但心緒不寧則是經常有的感覺。 有個提早退休的朋友整天留意新聞,氣上心頭,在手機群組裡分享之餘又要點評,情緒波動頗大。我看也累,便勸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你不如去旅行散心吧!經常遊埠的她果然去了陽光海灘小島度假,可眼球仍是緊追香港新聞,還是不斷分享和點評,就像沒離開過。 我想像她穿著泳衣坐在泳池旁,桌子上有杯插紙傘的彩色飲料(紙傘會不會是黃色的?),手卻緊緊手機,眼睛追看新聞,眉頭仍然皺得很緊。身處椰林樹影,原來心仍留在旺角;耳畔本來只有鳥兒歌聲,心裡聽到的卻是大漢們衝突時的吆喝。要放下,談何容易? 我沒條件離開,學期到了中途,子女又快要考試,別忘記十一月是老師學生最忙的日子。自我安慰,朋友身已遠走心卻離不開,一切原來都是心態。星期日躲上山頭,眼前半壁翠山一個大海,要洗滌心靈,足夠有餘了。 躺在山坡望天時,心裡竟冒出了陶淵明的〈飲酒〉: 「結蘆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好一句「心遠地自偏」,可道出此刻情懷。只要心裡寧靜,身處哪裡都一樣。不是要逃避現實,一向相信「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如今面對現實,要有很大的能力。這份能力,要在寧靜裡汲取。 一個月來眾聲喧嘩,老實說,就是在山上也有人大發偉論,避也避不過,耳根未必能清靜。要追尋寧靜境界,還是靠自我調整心態。下山了,又再重踏凡塵,從容上路。 [陳惜姿]

20141029-吳志森:新獅子山下精神

吳志森:新獅子山下精神 19:52 29/10/2014 【明報專訊】8米乘26米,10層樓高,「我要真普選」的直幡,掛在獅子山頭,震撼全城。剛夠24小時,就給當局拆掉了。 我在電台訪問了其中一名香港蜘蛛仔,他說直幡迅即被拆,是意料中事。但24小時,已經足夠讓全世界看見,不但成為本地傳媒的頭條新聞,更上了國際媒體,舉世矚目。 直幡移走,「我要真普選」的精神,卻長留香港人心中,永不磨滅。在校園,在廣場,在路邊,在家居的窗戶,甚至在每個人的額頭,復活再生,遍地開花。 香港蜘蛛仔很謙虛,說他們都是平凡人,來自各行各業,但碰巧都懂得攀石,想為佔領運動出一分力,比起整月來各佔領區的留守者,所做的事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 蜘蛛仔掛出直幡前,梁振英接受外媒訪問,無遮無掩地爆出了14K的荒謬言論,赤裸裸承認香港政制要向資本家傾斜,變相剝奪基層市民政治權利終身。蜘蛛仔說,把「我要真普選」掛在獅子山頭,是對獅子山下精神的重新演繹。梁振英這番涼薄言論,擺明要照顧太平山權貴的利益,獅子山頭掛出直幡,是要為香港基層市民,爭取本該得到的政治和經濟權利。 《獅子山下》被權貴唱得太多,變得庸俗不堪,更歪離原意,成了甘於現狀,受到不公平都不要作聲,打落門牙和血吞,只要默默承受就可熬出頭來的港人哲學,甚至成為了維穩的意識形態統治工具。不少人都說,獅子山下精神早已過時,有人甚至認為,再說甚麼獅子山下,真的比粗口還要難聽。 或許這個說法比較極端,艱苦奮鬥,同舟共濟,互相扶持,這些可貴的品質,不會過時,在任何社會都應該存在。但單憑這些當然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公平公義的制度,要民主法治的保障,更要尊重人權保護少數人的權利……14名蜘蛛仔這次的驚人之舉,除了為膠的佔領運動打下強心針,更為獅子山下精神,賦予了21世紀的新意義,值得每個香港人反省。 構思籌劃,買布寫字,攀石掛幡,沒有假手於人,沒有外來勢力,都由蜘蛛仔們落手落腳完成。全心一志,堅持到底,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這不就是香港蜘蛛仔所說的「新獅子山下精神」嗎? [吳志森samngx123@gmail.com]

20141029-黎佩芬:播種

黎佩芬:播種 19:51 29/10/2014 【明報專訊】上周文章〈硬骨頭〉不小心搞混了蕭紅在香港最終病逝的確切地點,見報後收到編輯轉寄小思老師的電郵,指正應為西半山列提頓道聖士提反女校,一半骨灰埋在校園中,而非原文所寫的位於赤柱另一男校。感謝老師指正,並向讀者致歉。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門口有點窄小,圓拱的鐵鑄牌匾架在閘門頂,這是學生時代每天上學路過時留下來的印象。也不知道內裏別有洞天,有典雅建築群,寫下一頁殖民地教育的歷史。如今往往傳誦的是名人畢業生如范徐麗泰和葉劉淑儀,大抵是那學校收生仍在走名門望族路線的年頭。我認識的有寫小說的黃怡,知道的有早前站出來向直資說不的女生,世代交替更生,為社會注入新的希望與衝擊。至於蕭紅,幸好有心人翻揭,致令前人的事不會煙消雲散。據載埋在校園裏的一半骨灰,確實位置不明。 香港目下發生的,太過新奇,突然很多人與事,顯得過時老套不合時宜。史性官學對話當晚,學生亦嘗試提醒坐在對面的校友勿忘校訓。很多人好奇怪雨傘運動橫空爆出一代又乖又生性又叻的學生,「到底佢邊度出的?」舒琪院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經常自己問自己。印象中,前些年港大學生會還鬧無人願上莊,引來一輪熱議說這一代大學生怎麼怎麼。突然一年兩年卻來了特殊的差異,是某一年通識課的養分於是這一造更肥美,抑或社會的十年陰鬱積滯來了一個反作用力?無論如何,我相信一定於這兒那兒,有先輩默默耕耘播下的蒙的種子。 學生用理想搭建出新的現實,新世界與舊世界,新勢力與舊勢力,是互相抵消抑此消彼長?歷史既是不會簡單的重複,理想建構現實,又說現實制約理想,不論如何,他們確實播下了新的堅壯的種子。 [黎佩芬]

20141029-皇一夢︰青春的前途

皇一夢︰青春的前途 19:50 29/10/2014 【明報專訊】佔領運動時至今日,頗有曠日持久的意味。這場以青年人為主體的權利抗爭運動,訴求成敗姑且不論,在香港權利抗爭史上,注定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青年的抗爭,是青春禮讚。 本港偏安華夏一隅久矣。重回中國懷抱後,「內地化」程度之快,可謂令人瞠目結舌。在這種局面下,青年人對人大「落閘」政改方案的抗議,是勢在必然的青春騷動。這種為國脈民瘼而不惜耽誤學業走上街頭的熱情,內地青年25年前有過;但25年來,薪火已幾乎被強權撲滅。在內地青年被要求「愛黨愛政府」、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下,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的青年人奮不顧身走上街頭,實為「中國青年」爭得了一絲顏面。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為它有前途」,試問:如果青春的前途被阻隔、被操控、被玩弄,青年人該何去何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世之至理。如果,未來被一幫「白頭翁」剝奪,讓他們為年輕人畫好了前進的框框、設定了命運的結局,那還有什麼青春的幸福可言?讓那些所謂「被操控」、「被利誘」、「被蠱惑」的言論見鬼去吧!本港的年輕人,是為香港,也是為中國爭取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今日之內地,官場糜爛,社會潰敗,大義泯滅,鬼橫行。本港彈丸之地,如不革故鼎新,徹底「內地化」不會再等33年!青年人之反抗,是警告,也是絕望前的希望。梁任公為救國,曾疾呼「少年中國」;中共創黨領袖陳獨秀則認為,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國家。有句老話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切不可認為是正義的化身,更不能唯我獨尊。青年人勇氣可嘉,但亦應有所進退。願與本港青年諸君共勉。 [文.皇一夢editorial@mingpao.com]

20141029-劉麗凝︰向反佔中者學習:暴力就是要令你動搖和恐懼

劉麗凝︰向反佔中者學習:暴力就是要令你動搖和恐懼 19:50 29/10/2014 【明報專訊】編按:近日,在電視傳媒與網上視訊裏,不斷出現反佔中者的暴力行為,報載有市民指摘執法者不執法,受害者報警卻被冷待,凡此種種,激起全港各界人士的義憤,走上街頭的人愈來愈多,在大學工作的劉麗凝是其一。她在月初與反佔中者交談,整理現場所見,撰文與眾分享,見識香港罕見的街頭暴力形成的前因。 十月四日下午三時左右,我到達旺角亞皆老街與彌敦道附近位置(惠豐中心外),首先見到在場的物資站已經被破壞,帳篷支架折斷,毛巾、衣服、瓶裝水等物資散佈地上,我問在場義工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回答有「反佔中」者破壞物資站及驅趕集會人士。 我沿彌敦道往山東街方向一直往前走,一路上看見數十人(主要是穿著藍色男女)在邊行邊拆帳篷。一名女士嘗試與反佔中者理論,隨即遭到八至十名反佔中男子包圍,無不用粗口及身體壓過去威嚇這名女士。這位女士已經被嚇得流下眼淚,情緒快要失控,突然有一黑衣中年男從我右邊衝過來把她推倒,我第一個反應是用身體嘗試隔開他們,另一個少女則擁抱這名女士,避免她再度被襲擊。女士問:「為什麼要推我?」身旁的另一個男人卻說:「我打你都得呀!走啦。」推人的男人就轉眼消失得無影無蹤,其他市民就把女士帶回行人道上較安全的位置。 沿途亦不斷重複近似的事件,我觀察到的是,被推被嚇被問候的,主要都是婦女、穿著校服的中學生等老弱婦孺,朋友問我有沒有拍下來,我回答說我沒有時間記錄,我只顧把受驚的少女及學生拉出來。 只要你眼神一怯,你向後一退他們就會立即進迫。 誰信美國提供資金…… 我一直凝望這些反佔中者,當有眼神接觸時部分人會避開,我聽到他們的高談闊論時就走近專心聆聽他們的對話,慢慢開始聊起來。老實說,我認為中午時段的確有些旺角的街坊,亦有些根本不是街坊,甚至我肯定不是香港人。為何我知道有些是街坊是因為他們的對話很接地很實在:例如有一名穿著白色Tee的叔叔Peter,他跟我說自己是貨車司機,每日車租約八百元,現在因為無法在彌敦道泊車而影響生計;他解釋目前部分彌敦道被佔據,朗豪坊已是最接近的停車範圍,問題是從朗豪坊把貨物運至彌敦道的商舖是非常吃力。我可以理解得到,貨車司機是分秒必爭、多勞多得的職業,當貨車與商店的距離愈遠,代表運送所需的時間及勞動付出愈多,而且面對的風險愈大,例如違例泊車被抄

20141029-李怡:請梁振英放過香港人吧

李怡:請梁振英放過香港人吧 19:49 29/10/2014 最近許多人都問:佔領運動如何收場?何韻詩在她的文章中說:「別的我不知道,但我肯定,這不是完結,而是一個開始。」 是甚麼開始呢?不屬於民主派的沈旭暉教授日前說:從社會層面來看,這次很明顯是一代人建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這一點是很清晰的;另一就是把許多普世理念傳揚開去。 因此,所謂開始,就是以本土身份的廣泛認同為基礎,向全社會傳揚民主自由法治的普世理念的運動。這是有待鞏固的運動的真實成果,不是自我安慰。 但是,就運動的具體目標來說,要求人大常委收回8.31決定,要求在2016年立會選舉廢除功能組別,要求在政改討論平台中必須有公民提名元素,中共港共對這些訴求並無絲毫退讓迹象。佔領各區的市民看不到一丁點實際成果,即使雙學三子提出退場,他們也不會退。 據說中共給港府的指令是「不流血,不妥協」,目前若不妥協,佔領者就不會散去,有人估計中共在APEC之後有可能出動駐港部隊鎮壓,但國際媒體紛紛到各佔領區現場採訪,見到的是佔領者的平和、互助、幽默、創意,即使面對不懷好意的反佔領者,都釋放善意,而且與八九民運時學生以自殘的絕食逼當局讓步不同,這次各區佔領者表現出來的可以說是「快樂的抗爭」。被國際媒體譽為世上最文明最善良的雨傘運動,中共下毒手的成本絕對比天安門屠殺大得多。因此,流血的可能性很小。 既如此,中共要如何解開這個困局?可行之策是拖,拖到佔領者疲乏,拖到市民厭煩,是否就可以解決?但拖也可能產生另一後果,就是累積社會更大不滿,給未來的新抗爭凝聚更大的反對力量。 現在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讓梁振英下台了。這不會因撤回人大決定而使中共失顏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政府高官和建制派議員不致為了「挺梁」而繼續蒙恥蒙羞,公務員執法和服務市民的職責不致於不再被尊重,至少香港政局在短期內可恢復平靜。 過去一段時間,中共已經盡全力「挺梁」了。其中包括由習近平會見富豪團。但會見以後,這些富豪即使有說反佔領的話,也只是輕描淡寫,尤其是沒有一人表示「挺梁」。原因除了他們與香港市民有共同價值標準之外,更因為他們的生意大都在香港,不可能刻意違背市民意願,儘管他們也不能不顧忌與中共與港共的關係。 另一個民情指標是一些著名藝人歌手的態度,他們中許多人都要顧及大陸的市場,但他們更需要緊貼香港市民的心聲,他們的藝術才有生命力。儘管仍然有

20141029-李慧玲:倒退

李慧玲:倒退 19:48 29/10/2014 ■政協常委今日會議其中一個議案,就是罷免上周曾經公開促請梁振英辭職的田北俊政協職務。資料圖片 昨日自北京傳來消息,政協常委今日會議其中一個議案,就是罷免上周曾經公開促請梁振英辭職的田北俊政協職務。消息傳來,令人心寒。 2003年23條立法一役,田北俊也曾陣前倒戈,導致政府無法在立法會取得足夠票數通過方案,但當時田氏的政協之位尚且絲毫無損;今日,一句叫梁振英考慮辭職就要被罷免政協職務。兩者比較,可見北京對港政策倒退,態度越來越強硬、保守。 今次,活脫脫就是以言入罪。人大政協這類荷蘭水蓋,本不足惜,但當中蘊藏的政治訊息則不能不留意:如果今日講一句梁振英辭職就馬上要罷免所有荷蘭水蓋,那明日批評政府是不是要鋃鐺入獄呢?言論自由還有甚麼保證? 昨日是佔領行動滿月,同一時間傳出田北俊被罷免,兩段新聞並排而列,令人更加覺得民主政制的可貴,否則動輒得咎,自由人權不會有保障。 李慧玲

20141029-黎智英:我們分享着這故事

黎智英:我們分享着這故事 19:48 29/10/2014 ■雨傘運動令到一群本來互不相識的香港人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團結起來。資料圖片 蜘蛛仔掛了「我要真普選!」巨型標語在獅子山巔,全城哄動。他把香港人的心聲掛到巔𥧌上!林夕說,美麗在獅子山這圖騰終於得到了新生。美麗有了新的意義:我們要真普選!這是自由的渴望,人性的美麗!這巨型標語在巔𥧌展開一刻,「我要真普選」的標語在社交網即時瘋傳。香港每一個人都在分享着這故事。 我在金鐘抗議廣場打躉,早上去到,義工會問我有無看過這個那個消息,給我看這照片或那video。跟着郭紹傑醒來,阿Pat、高佬、黃志偉等回來,張賢登經過,或其他人來帳篷傾兩句,每日我們都在交換,互傳資訊;全都是有關這運動的,我們無意間在分享着一個故事,同時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寫着這故事。雨傘運動創造了香港人的新故事。這不是我以前認識的香港人。這是大時代的香港人。一個抗爭把我們推向大時代。 大時代因為是手機數碼的時代。我們將手機按在運動的動脈上,我們的心怦卜,怦卜,跟着在躍跳。我們活在這故事中,沒有劇本,沒有主導,沒有英雄,每人都背負着同一個十字架:我要真普選!我們在這故事的互動中各有領悟,各盡所能。旺角早上三百人留守被清場,晚上萬多人再湧去奪回來。沒有人在呼籲,沒有人在領導,故事在因果效應中發展,隨着良知的訴求出發,簡單自然,一擊即中。因為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我們要真普選!」 分享這故事的人都在留守着抗爭的「廣場」,無論你是否在現場。看那次林鄭取消學生會談,金鐘之前留守在現場的人不外一、二千。第二天晚上金鐘廣場跑來十一、二萬人。這些都是在外面留守的人趕到現場來的。在手機社交網絡的世界裏,外面留守的人趕到現場會合不外三十分鐘。時間和地域差距幾乎消失了,三十分鐘內警察未行動他們就趕到了。例如那天萬多人一齊重奪旺角,沒有策劃,是每個人直覺互動促成的自律,簡單,迅速有效,又井井有條的行動。 策劃做得到這樣的組織,做不到這簡單迅速重拳一擊的張力:一下子旺角就從警方手上奪回來了。而且,領導者有很多考慮,要是優柔寡斷,這重奪可能未開始已被自己打敗了。「我絕不肯一世活着做鵪鶉,最多移民。但要我放棄家園,我一定同你死過。我不似父母因為九七移民,他們有兒女負擔無辦法,我沒兒女沒負擔點解唔同你博到盡?」二十八歲的阿森跟我說。這是年輕人的心聲,這運動是他們的故事。

20141029-陳沛敏︰地主會的牌局

陳沛敏︰地主會的牌局 19:47 29/10/2014 ■田北俊(右)或會因要求梁振英辭職而被免去政協身份。資料圖片 雨傘運動剛滿一個月,幾個富豪早已習慣了金融中心的交通狀況。這天,大家比平日還要準時,差不多同一時間到達牌局的地方。在金權世界,他們是利益競爭者;牌局當然不為交誼,只是給大家一個場合,處理一些需要當面擺平的瓜葛。 這天的氣氛卻有點不一樣,大家都顯得心不在焉。 駙馬爺忍不住先開腔:「誠哥,你真係醒。」 首富:「世姪,做乜咁講?當年你老婆伯爺,比我仲要早上京見鄧小平,佢先係表表者。」 乜叔這時也按捺不住:「唉!今時唔同往日囉。當年國家需要我哋,為咗改革開放又好,為咗統戰又好,禮遇有加。誠哥,當年你同佢伯爺大戰英資,大家仲記憶猶新。𠵱家?居然整篇咩嘢署名文章,點名鬧冇積極響應主席號召。之前吹雞叫我哋幾廿友上京面聖,我哋即刻上;叫我哋反佔中,我哋明明已經出嚟講完又講,咁都唔收貨?」 駙馬爺:「咪係。不過,後尾上面抽番段稿兼補鑊,算係……」 所謂人老精鬼老靈,乜叔忍不住打斷駙馬爺的說話:「咁又點?整篇咁嘅嘢出嚟,即係代表上面至少有人咁諗。北京形勢幾複雜,你又唔係唔知。仲有,你睇田家大少單嘢,講兩句箒,咁都要郁,心寒呀。」 駙馬爺:「03年嗰鑊,老董就係因為佢推唔到23條。𠵱家人哋老人家呢頭撐完梁振英,佢又出嚟句句頂心頂肺。但話晒佢從來都冇批評過阿爺,而且佢個黨話晒代表工商界。誠哥,你點睇?幾個月前你先公開話『香港不能人治』……」 誠哥笑而不語,他心裏卻明白,他近年都將資本投資在歐美等有民主、自由、法治的地方,是正確的決定;即使那裏的稅率、財富再分配政策、福利制度對資本家來說,都「遠遜」於香港。 至少,他比那些生意業務集中在北京權力伸手可及的地區(例如澳門)的富豪強。後者只要中南海一聲令下,更改政策,就隨時玩完,因此更不能不對北京唯命是從。 一場雨傘運動,喚醒了很多原本睡着的香港人。看來,香港資本家也是時候醒一醒。過去,他們以為參與小圈子政制造王,可保富貴榮華千秋萬世,但原來在共產黨治下「大國崛起」,很多東西可以一夜改變。 陳沛敏 記者

20141029-吳志森︰陳祖為教授的苦心

吳志森︰陳祖為教授的苦心 19:47 29/10/2014 ■陳祖為教授日前呼籲學生們要好好利用政府在談判時提出的兩項建議。資料圖片 我不會懷疑陳祖為教授的動機,他批評學生是出於一片苦心。學生頭上頂着光環,作為泛民的一員,公開說出他們的不是,也需要莫大的道德勇氣。我也同意陳教授對佔領運動的分析,無了期的拖下去,已經引起民意反彈,也正中了特區和中央政府的圈套,讓運動繼續虛耗,無疾而終,最後,民主運動只會元氣大傷。 陳教授是否扮演官員和學生的中間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他在官學對話的積極角色,尤其對話前為同學提供論據和練習,學生們出色的表現,陳教授應記一功。 正是如此,我非常明白陳教授的心情,好不容易把雙方拉到對話桌上,官員也並非鐵板一塊,不動如山,既然提出了民意報告,各方平台這些建議,為何同學全不領情,不從策略考慮,先有條件地接納,繼續對話,尋求更大的空間,然後找出退場機制,讓運動有尊嚴地暫告一段落,保存實力,伺機再起。 正如陳教授所說,政府內部存在鷹派和鴿派,學生沒有積極回應林鄭的建議,又認為不需急切要第二輪對話,讓鴿派官員失去了迴旋空間,強硬鷹派更振振有詞:看,對話有甚麼用?必要強硬對付! 我在某程度上也同意陳教授的觀察,學生只顧廣場上佔領者的意見,害怕被罵立場不穩,被指出賣群眾,甚至被政府收買。由於這種思路,同學們對香港整體民意變化置之不理,只佔領廣場,而沒有佔領民心。當民意轉向,由同情轉為厭倦,由熱情變為反感,即使警察不強硬清場,運動也會失去廣大市民的支持。運動如何走下去,有沒有尋求出路,轉化為長期作戰,這是學生和佔領者都急需思考的問題。 但陳教授自己也說,佔領運動的始作俑者,並非學生,而是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如果不是他們沒有積極為香港爭取,導致人大框架的政改爛方案,這場波瀾壯闊的佔領運動就不會發生。解鈴還須繫鈴人,陳教授與其花精力和時間指出學生的種種不是,若然他在特區鴿派官員的線還未斷,不如想想辦法,讓官員再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提議,重啟官學對話,讓學生也有更穩固的下台階。 民意報告和各方平台,虛空而內容欠奉,陳教授,你會期望學聯拿着這兩個沒有甚麼實質內容的建議,就可勸服佔領者退場嗎?政府內部有鷹派鴿派,沒有大會只有大佬的佔領者,鷹鴿之爭更為嚴重,有群眾已大大聲說學聯不代表我了,更開始抹黑學聯代表,若學聯在未得到官員任何實質回應就妥協,

20141029-楊泰興︰大陸尿童,攻入台灣

楊泰興︰大陸尿童,攻入台灣 19:46 29/10/2014 ■台灣鼎泰豐餐廳因小籠包馳名中外,今次卻竟然發生大陸小童公然在餐桌上小便的事情。資料圖片 正當香港佔中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在電視新聞不斷放送,台灣對陸客如蝗蟲般洗禮香港也漸耳熟能詳,標誌性案件便是香港尿尿小童事件造成香港民意與大陸輿論衝突,19日台灣的《蘋果日報》刊登,台灣馳名國際的小籠包餐廳鼎泰豐101店發生首宗陸客當眾撒尿事件!報道稱有一個山西高檔的五人觀光團(每一人約85,000元台幣),到鼎泰豐101店用餐時,因3歲小男童突然尿急,媽媽啥都不管,就叫小孩站椅子上,尿在膠樽內,噴得小籠包跟桌菜都是尿,更料想不到的是陸團竟要求免費換菜,而廁所僅在百米之遙。 這條新聞馬上轟動台灣,大家一方面感嘆怎麼這樣誇張,更多的是看熱鬧的心態,甚至有一點沾沾自喜,「香港有我們終於有了!」 這條丟大陸臉的新聞還沒完結,隔天有台灣媒體加碼刊出另一男童當眾換褲照片,稱也是陸客所為,許多媒體跟進,甚至沒搞清楚兩件事不一樣,直指照片中的男就是鼎泰豐的尿尿小童;沒料第二條新聞張冠李戴,竟是台灣母親因潑濕褲子幫小孩更衣照片,台灣媽媽自己跳出來認了照片並解釋。 這下子可不得了,大陸媒體紛紛開炮稱台灣媒體惡意抹黑陸客,兩岸一時間輿論也吵成一團。鼎泰豐本來就是台灣知名的觀光餐廳,在永康街的老店,一直是招待外賓最佳地點與日本客的最愛,大排長龍自不在話下,不過日本客愛安靜,所以聲量還好,自從101地下一樓開了鼎泰豐分店,地鐵又直達,兩大景點合一,交通又方便,這還得了,任何時間到達鼎泰豐店前永遠吵得像是羅湖關口,南腔北調聲量直接破百分貝。 這次發生尿尿小童事件,大家並不意外,甚至覺得有趣,更應該說大家看儍了眼,那位接待的服務員當場連制止都忘了制止。大陸觀光客的諸多作為,雖尚未引發台灣民眾的全面反感,但香港殷鑑不遠,台灣老百姓對此是有提高警覺。 打比方,從2012年開始,台灣的故宮開始推出星光場免費招待台灣本地遊客參加,以確保參觀品質,因為4點30分之前,整個故宮簡直就是菜市場,被大陸來瞻仰文物的遊客擠爆。士林夜市現在已經變成大陸夜市,台灣人也不逛了,而101現在更變成台灣朋友相約的禁地,只因那裏已經被陸客佔領。 還好,台灣目前還是有陸客總量管制,自由行大多小文青,團體陸客都獲得導遊行前的諄諄教誨,以及怕台灣笑話陸客的自尊心

20141029-盧子健: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盧子健: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45 29/10/2014 【明報專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1925年) 1976年,我踏入香港大學校園,搭上了上世紀70年代蓬勃的學生運動的尾班車。38年過去,真的是「彈指一揮間」。今天學生領導的佔領運動,不斷勾起我回憶當年學運的情景。當年挑戰港英殖民地統治和不平等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學運,為80年代初學界支持香港回歸中國播下了思想的種子,和為往後30年本土民主運動和社會改革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0年前,中英簽署有關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雖然有了這份文件,很多香港人還是憂心忡忡,不肯定香港將往何處去。當年的青年學生,承接着上世紀70年代學運的精神,是最積極的一群。他們憧憬在中國主權下建設新香港,做當家作主的香港人。他們是「民主回歸」路線的積極推動者。 30年後的今天,令人遺憾的是「香港往何處去」再成為熱門問題。更令人遺憾的是,回歸中國17年後,青年學生不再對前途充滿憧憬。他們一樣是風華正茂,但沒有指點江山。佔領運動雖然充滿熱情,但也帶着一片悲涼。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早前發表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調查結果顯示,15至24歲人士和25至39歲人士都有超過一半對香港未來發展悲觀。他們都是成長於中英聯合聲明之後,過去30年的實踐顯然並沒有令他們對香港未來感到樂觀。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答案並不複雜,但問題得到解決卻絕不容易。 關鍵是:北京是否信任港人、是否願意放權?香港人是否能夠自尊、自重、自主?如果答案都是「是」的話,就應該以一個以大多數香港市民代表為主體的政府,取代現在以北京所信任人士與大商家代表組成的執政聯盟。 17年證明 執政聯盟無法有效治港 回歸17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北京所組織的執政聯盟根本無法有效管治香港,而且情况是每况愈下。17年內3位特首,其中曾蔭權也許也沒有什麼特別建樹,但他在任的7年已經是特區最好的時候。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正正不是北京充分信任的人,而在2009至2010年間曾蔭權任特首時,北京處理政改問題的態度比較開放,較積極與泛民談判和對話。 反觀今天,特區政府空前孤立,社會瀰漫不滿情緒。但梁振英的施政態度始終偏執,而北京只着眼於一錘定音,沒有嘗試在香港的不

20141029-區家麟:有關獅子山的幾件事

區家麟:有關獅子山的幾件事 19:45 29/10/2014 【明報專訊】每次聽到「獅子山精神」,總有點納悶,覺得不妥。 首先,需要「正名」。所謂「香港精神」的詮釋,源自香港電台1970年代首播實况劇《獅子山下》的故事,而非一座「獅子山」。一直在講的那個「同甘共苦,攜手踏平崎嶇」精神,應為「獅子山下精神」,而非「獅子山精神」。 名字,事少;正本清源,也請大家回憶一下,究竟《獅子山下》講什麼? 《獅子山下》一劇,是當年基層市民的寫實故事,有時間的話,香港電台網站有大量經典重溫,你會發現,《獅子山下》中,平凡百姓的故事,題材其實很多元。當中很多小人物,確實樂天知命、艱苦奮鬥、努力工作、任勞任怨;但是《獅子山下》也有邊緣青年吸毒故事、海外留學港青的故事,有丈夫嫖妓後擔心染上性病的小品,《橋》一集,更談居民抗爭,出現相信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次堵路抗議大場面,一些篇章,則論述市民的權利。新浪潮導演的嘗試,由表達方法到故事鋪陳,都一新耳目,成為香港劇作經典。 《獅子山下》寫實劇,記錄了香港從一個難民社會的顛沛流離中,由過客心態,家不成家的處境,慢慢凝聚生根的過程。故事裏,描繪人性各方各面;但是,近十年來流傳的所謂「獅子山下精神」,抽取了合用的一部分,重塑提煉、重新詮釋,成為政治宣傳主旋律。 只要翻查一下慧科新聞的資料庫,千禧年之初,報章上,幾乎沒有「獅子山下精神」的字眼,只有寥寥幾個紀錄。把「獅子山下精神」重新發掘的,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於2002年度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當年金融風暴與科網泡沫爆破餘波,預算財赤高達700億元,梁錦松高歌「獅子山下」,勸勉港人共度時艱,曾得到掌聲,成為一時佳話。 無疑,數十年後回看《獅子山下》,是香港成長軌迹,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回歸前,曾有一波懷舊,屬民間自發,在一個年代終結的「大限」前,回首前塵,感懷一番;但近10年來,「獅子山下精神」,成為建制主導的心戰策略,官員與傳媒頻頻念誦,潛台詞就叫人刻苦耐勞、「以前都係咁捱」、不抱怨言、努力自然有回報、生活自然有改善。 畢竟,這些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精神」,對新一代而言,不能理解,無甚意義,更惹起反感。 不朽香江名句 有新意義 往日,努力得到相應回報;今天,努力是否有好的回報,更視乎運氣;運氣多寡,往往取決於你是否選對了父母。 往日,用人唯才;今天,順從屈膝叩頭者優先。不信?問問

20141029-潘小濤:習近平在四中遇到的挫折

潘小濤:習近平在四中遇到的挫折 19:44 29/10/2014 【明報專訊】上周四結束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好像是習近平獨領風騷,官媒的報道幾乎由他獨霸,繼去年三中全會後,習再度以中共總書記身分向全會說明決議起草過程。 更能顯示這是習近平「個人騷」的就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寫明「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換言之,習的講話已成為全黨最高指導思想之一,地位已與鄧小平、江澤民及胡錦濤並列。相反,胡錦濤接任總書記的第二年(2003年)已提出科學發展觀,但在往後的中全會文件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總是排在中共十六大精神之後,直到第二任期的中共十七大才將科學發展觀納入黨章,令他可跟鄧、江並列。 不過,習擺平了現任常委,卻擺不平幕後的元老,以致在會上似乎遇到一點挫折。第一,原本外界預期公布的周永康案,在公報中隻字不提。官方學者解釋,由於時機未成熟,今年7月才由中紀委立案審查,怎可能那麼快就有定論?此說法在中共身上是全沒說服力的。如果最高層已就處理周永康達成共識,又或習近平已一言九鼎,該案早就了結。况且,習上台沒多久就調查周永康,周的近臣親信家人早就被隔離,去年底周也被軟禁,而動用全國力量去查他兩年還不能水落石出,要麼他清白無辜,要麼遇到很大阻力,連習近平也無法擺平。 其二,無法擢升軍中親信。會前外界預期習將改組中央軍委會,總後勤部部長張又俠上將或晉升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張是中共開國上將張宗遜之子,國共內戰時曾跟習父習仲勳拍檔,習張是世交,若晉身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對習鞏固軍權大有幫助。但最後中央軍委改組不成,是否習的集權大計受到阻撓呢?

20141029-祖雲尼:一名天主教徒回應梁振英

祖雲尼:一名天主教徒回應梁振英 19:43 29/10/2014 【明報專訊】我是祖雲尼,一名於傳媒界工作的天主教徒。早前有幸在韓國與教宗方濟各分享我的信仰,為我帶來難能可貴的成長,我冀能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近日聽見梁特首對宗教的誤解,感到可惜!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其首長竟不明白宗教及體育對社會有什麼經濟效益,實在說不過去。因此,我真誠跟閣下分享教宗今年8月給予亞洲青年的寄語節錄,即使對閣下未能提供多大的經濟好處,但希望令閣下精神更富足! (1)援助窮人 援助窮人是美善且必要的工作,但這還不夠。我鼓勵你們在促進人性發展上加倍努力,使每個人都能從掙取日用食糧、支持自己家庭的尊嚴中獲得喜樂。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財富處處可見,赤貧也悄悄增長;窮人的呼喊在那裏很少得到聆聽;基督在那裏不斷地召叫,要求我們愛祂和服事祂,向我們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伸出援手。 (2)基督徒 鬥爭:基督徒要與物質主義的誘惑作鬥爭,因為它會窒息真正的精神與文化價值;要與無節制的競爭作鬥爭,因為它會產生自私和衝突。還要拒絕非人性的經濟模式,因為它會製造新型的貧困,排擠勞動者,製造死亡的文化,這種文化輕視生命的天主的肖像,侵犯每個男人、女人和兒童的尊嚴。 (3)希望 希望是一項大恩典!我們不能在追求這些目標時灰心喪氣,這希望是福音所給予的希望,是絕望的一劑解藥。絕望好似一顆惡性腫瘤,在社會中不斷長大。這樣的社會看似富裕,其實內心常常感到苦楚與空虛。這種絕望不知殘害了我們多少青年! (4)自由 真正的自由乃是尋找天父的旨意。基督信徒的自由很簡單,就是從罪惡的奴役下被解救出來。自由將給我們一種新的精神,用新的思維模式來考慮現實的世界。自由地愛天主和我們的兄弟姐妹。 (5)對話 除非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身分,我們不能從事於真正的對話。除非我們對那些溝通的人,能夠感同身受地開放思想和心靈,否則就不會有真正的對話。 如果不以基督為根基的真理,我們的生活就會倒退,修德就會流於形式,對話淪為談判和同意與不同意的形式。 讓社會每個成員的聲音得到聆聽,促進一種開放的溝通、對話與合作的精神:這非常重要! (6)亞洲青年 你們醒來吧!殉道者的光輝照亮你們,不要讓錯誤的生活麻痹你們對福音喜樂的敏感。亞洲青年們,你們是一個偉大的見證和對基督信仰的寶貴宣認的繼承人。你們有權利和義務充分參與你們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