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1-天吾:「左膠」只是異己的代名詞

天吾:「左膠」只是異己的代名詞
23:58 21/10/2014


【明報專訊】佔領運動隨時間不斷發酵,在街頭上開始出現不同的派別,最兇最恐怖的當然是戴上口罩拿生果刀的反佔中人士。他們動機如何、有冇收錢、什麼背景,都是司馬昭之心,不值一提。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香港的「左、右膠」之爭。香港的左右劃分,一向都非常模糊,天吾今日就為大家剖析一下,讓各位分清左右。

先簡單交代左右之分的由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議會內的議員自動自覺按自己的政見,分左右而坐,議會的右邊坐親建制的保皇黨,而左邊就坐反政府的革命黨,就在那時開始了左右之分。但香港的左右,卻因為種種的原因而絕不好分。在左右之後再加上「膠」字更是亂上加亂。

在香港聽到「左派」,第一時間想到工聯會民建聯,那些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稱為「左仔」的人(「左仔」的侮辱性遠低過「左膠」)。在今年暑假,呂大樂等學者寫了一本書名為《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寫的就是這班今天建制得很的「昔日左派」。當香港仍然是殖民統治時,這群愛國愛黨的「左派」極力擁護共產黨,發起過比今天抗爭激得多「勇武得多」的反英抗暴。到了回歸之後,由左變為右,一心一意保皇保政府。同一時間,左、右亦可作對經濟政策的劃分,支持自由市場為右,支持再分配的為左,那麼工聯會理論上又應該算是左?

但很明顯,左膠絕不等同左派。這個標籤是香港獨有,天吾翻查內地報紙,唯一有用過左膠一詞的報紙,只有《人民日報》海外版用過一次,而且是引述《大公報》的內容,說有個大學生因為「反佔中而被稱為左膠」,好明顯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左膠的發源當然不是法國大革命,而是源於本土派。在中港矛盾發生的時候,本土派將矛頭指向內地人,當有人認為一切的矛盾是政府、制度的錯的時候,本土派就稱這些人為「左膠」。

而這個「左膠」概念繼續被本土派發揚光大,特別延伸至社會運動的層面。在過去,本土派之間,不斷講述「勇武」的重要,應該「衝擊」到底。當有社運的人主張和平、商討,本土派會一併將其劃分為「左膠」。我一直想找個清楚一點的「左膠」定義,近日就發現了一個「認識左膠,然後驅逐」的網站,列出一系列的「特質」,卻沒有一條清楚的界線去劃分。相反,去到網頁的尾部,列出一大班人名、組織叫大家提防。因為他們就是左膠。左膠不是清楚的概念,更像是指名道姓的針對。

近日愈來愈多人將「左膠」掛在嘴邊,說得過癮,大罵非我族類。但大敵當前,與其花時間去糾結誰是左膠,不如先集中火力面對共同敵人吧。


[文/天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