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7的文章

20171027-安裕:把甘迺迪請下神壇

安裕:把甘迺迪請下神壇 20171027 東西南北 ■國家檔案局即將曝光甘迺迪遇刺機密文件。資料圖片 說他永垂不朽,無疑是把人神化了;說他名留千古,卻似回到封建王朝,然而美國社會至今仍是不能忘記甘迺迪(John F. Kennedy)。紐約一個機場以他為名,華盛頓的藝術中心以他為號,地不分南北西東,甘迺迪沒有離開過大家一天。最近,刺殺檔案即將解密,美國上下已見五內翻騰:56年前冬日驕陽總統就職演說,「火炬已經傳給新一代美國人」(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依舊掀動人心;54年前德州達拉斯巿的行弒冷槍,電視新聞主播克朗凱壓抑激動摘下眼鏡說「甘迺迪總統於中部標準時間下午一時去世」依然令人揪心。在煩囂喧鬧的特朗普年代,昔年的不解之謎有望水落石出,回首前塵,這個曾經風起雲湧的姓氏,再次湧上花旗心頭。 美國民眾認知裏的甘迺迪,是開創新邊疆(New Frontier)、打開踏入六十年代美國社會心靈的總統,也是古巴導彈危機面對赫魯曉夫惶惶不可終日的軟弱白宮主人。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在達拉斯遇弒身亡,疑兇奧斯華德就擒,之後竟在眾目睽睽下被夜總會大亨路比近距離擊斃。三個不同切面,為甘迺迪本來就是傳奇的人生,加添謎一樣的一重陰謀濃霧。半世紀以來,美國社會評斷甘迺迪一生的專著恒河沙數,有歌功頌德一派,也有大加批駁一系,不約而同,焦點俱是「甘迺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專研美國總統史的波士頓大學教授達拉克(Robert Dallek),關於甘迺迪的著作就寫了三部,要以2003年的《約翰甘迺迪/ John F. Kennedy》得譽最大。該書的副題一語中的,「未完結的一生」(An Unfinished Life),點出後世對甘迺迪的爭論與討論,實是延續早化飛灰的前總統生命。 甘迺迪留給美國的是一份複雜的遺產。他打開美國青年心坎,帶來無垠想像天空,激發戰後成長一代,拋棄教條主義做回自己。但是他長年受背傷折磨,情緒波動極大;盛傳他甚為好色,與荷李活中人往還頗密。必須指出的是,甘迺迪的冒起,與五、六十年代美國政治社會經濟密不可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一躍成為西方世界第一大國,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退出沙場,不旋踵以軍功輕易贏得大選進入白宮。在無風無浪亦無德無功的八年,美國大學生人數超

20171020-安裕:安倍晉三助選團

安裕:安倍晉三助選團 20171020 東西南北 ■日本眾議院選舉即將舉行,安倍晉三以「堅決保衞國家」號召選民支持。資料圖片 來到選前最後一個星期,日本眾議院選舉進入拉票衝刺階段,候選人和政黨巨頭不住鞠躬、不停握手,牢牢握住咪高𥧌,喊得聲嘶力竭;車站出入口只要有大群人聚集,幾乎肯定就是有人演講催票。日理萬機的內閣總理大臣,抑或邊緣政黨的不知名候選人,嗌咪握手鞠躬三大樣缺一不可。日本民眾到今天仍然不忘任內累死的首相小淵惠三,原因不在於治政,而在於勤政;這條道德紅線無人敢闖,無論你是三代當官的安倍晉三,還是統領新軍的小池百合子。 以10月17日為例,這天安倍晉三上午9時從東京羽田機場去秋田,上午11時8分在秋田縣能代巿街頭演說,中午在當地午膳,下午1時45分是另一次街頭演講。之後到鄰縣山形,3時39分、5時13分在巿內兩處地點演說拉票,中間還跑了一趟治喪弔唁,晚上8時5分回到東京。這是首相府每天向傳媒提供的當日「首相動靜」,具體到分鐘的個位數。不要以為安倍晉三跑得勤,希望之黨的小池百合子在這一天更是跑了六場。安倍晉三人去了兩個縣,小池百合子則是由茨城到千葉之後去名古屋,從關東到中部,上午9時到晚上7時,為支持的候選人拉票。 日本選舉政治在於面面俱到,身兼自民黨總裁的安倍晉三和希望之黨黨魁小池百合子,只要能夠去的地區都要親自跑一趟,一天三、四個地點演說是最低消費,手上的咪高𥧌由一個變成兩個三個,風吹雨打也要爬上宣傳車頂演說30分鐘。這次眾議院選舉,安倍晉三的口號是「堅決保衞國家」,力爭2012年再次上任以來的第五次國會選舉勝利。之前四次參眾兩院選舉,安倍晉三手到拿來,打勝仗似乎對他已是毫無懸念,直至小池百合子挾着東京都議會選舉挫敗自民黨的餘威進軍國會選舉。安倍晉三要繼續當首相,就得拿出本事,想靠親自民黨媒體熱捧,是不可能吹出另一段首相任期。 1955年,自由黨及民主黨合併成為自民黨,構建廣袤深入的地區樁腳,資源是其他政黨無法比擬。今次選舉,安倍晉三藉着北韓核試,把自己塑造成唯一可以保衞日本的人選。根據《朝日新聞》周三晚公佈的民意調查,支持安倍內閣的受訪者佔38%,較10月4日民調下跌兩個百分點,不支持的數值則由38%升至40%,但「其他答案或沒有回答」佔22%。政黨支持率,自民黨一枝獨秀32%,較前增兩點,希望之黨排第二,僅得6%。上周五《朝日

20171031-安裕:特朗普這一仗

安裕:特朗普這一仗 撰文:安裕 | 發佈日期: 31.10.17 | 最後更新: | 2017-10-31 21:22:32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7931/%E5%B8%95%E5%B8%95%E4%BD%90%E6%99%AE%E6%B4%9B%E6%96%AF-%E9%80%9A%E4%BF%84%E9%96%80-%E7%89%B9%E6%9C%97%E6%99%AE-7932/%E7%89%B9%E6%9C%97%E6%99%AE%E9%80%99%E4%B8%80%E4%BB%97 安裕

20171031-安裕:十九大之後的外交

安裕:十九大之後的外交 23:02 31/10/2017 安裕札記 中共十九大最矚目當然是人事變動,政治局常委7人當中,新人佔了5名,政治局25名委員也不少新面孔。個人而言,比較留意的是楊潔篪晉身政治局。楊潔篪是中國外交界的美國事務專家,與布殊家族關係良好,七十年代老布殊到中國遊覽參觀,楊是隨行翻譯,老布殊還給楊起了一個綽號Tiger。 至於204人的中央委員會委員,日本通、外長王毅固然榜上有名,不久前到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的劉結一亦是其中一員。劉結一是剛卸任的前駐聯合國大使,早前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北韓核問題時,新聞片段見到劉結一頗為活躍,英語相當流利。 楊潔篪進入政治局,會不會像錢其琛那樣再上一層樓擔任副總理,應該是其中一個觀察焦點。不過,從25人的政治局人事布局看,楊潔篪是出身外交部的外事專家,這可以從側面說明,習近平未來5年的工作取向,外交範疇將是一個重點,尤其是對美國關係。 從近年北京的外交視角來說,當今是中美二元世界,再也不是美國為首的一元多強。既然有着如此看法,外交一環主力必是與美國打交道;對美關係處理得宜,對日本對西歐自然亦會順利。這是數十年來北京外交的綱舉目張大戰略:七十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之後,亞洲和西歐大批國家隨即與北京建交,便是這個道理。 兩年後的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兩國關係本來就存在,為何還要加碼,不排除是與台灣問題有關。如果把劉結一從外交部調到國務院國台辦連起來看,通過外交對台灣施壓,很可能是未來幾年的重點。不妨翻看北京與外國建交的文件,必定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兩句,外交與台灣問題之間的關係,已是非常清楚。 從十九大之後多名黨委書記的迅速任命,估計外交上的動作也會來得快。下星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此外有報道說中日兩國正討論李克強會否訪日。這兩件事,可以視為中共十九大之後外交動向的風向標,一言一行都值得仔細留意。 安裕

20171026-安裕:安倍晉三之勝

安裕:安倍晉三之勝 2017-10-26 安裕札記 認為希望之黨的小池百合子可以對安倍晉三作出挑戰的預期,在日本眾議院選舉全數落空。安倍以「保護國家」主打,準確命中在北韓導彈臨頭之下的日本社會心情,相比之下,在野黨聚焦的銷售稅議題,難以喚起選民的危機感。安倍不愧是政治世家,計算精確,在野黨難望其項背的情況,可能還要好幾年。 當然,安倍背後的自民黨巨大動員能力,亦是小池百合子難以比擬。自民黨1955年成立,自那時起,首相之位一直是囊中物;直至1993年,自民黨內部派系傾軋,才失去首相之位。在這38年間,「自民黨即日本」深植人心,日本社會及經濟圍繞自民黨成長,這道自民黨高牆,不是三天兩頭就能推倒。支持自民黨的勢力,從企業團體經濟連到農民組織農協,人力物力豐沛,舉高一呼,在野黨甚是吃力。 自民黨連續執政年代,大中小企業和農民嘗盡好處,前者是政府補貼及協助出口,後者是寧願國人食貴米,也不對外國開放日本大米巿場。不要以為在日本當農民是苦活,六十年代,農民收入是勞工家庭的七成,到八十年代,農民收入反而比勞工家庭多一成。七十年代初隻手遮天的首相田中角榮,便是出身農民家庭,優待農村更是自不待言,可以說,自民黨的鐵票是政策優惠下的產物。面對自民黨的先天政治優勢,在野黨只能「塘水滾塘魚」,幾個黨在城巿選民裏爭逐選票。 必須一提的是安倍在今次選戰的角色,日本傳媒報道,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便是出自安倍一人決定。有日媒稱,8月29日及9月15日,北韓導彈兩度飛越日本領空;9月17日,安倍對自民黨高層提到北韓導彈與解散眾議院;8天之後的9月25日,他就宣布解散眾議院。從導彈掠境到宣布決定,前後不到一個月;如果連同選舉投票日,也是兩個月不到的事。由此可見,安倍的政治判斷及決斷力絕不簡單,要做就立即做,自民黨黨部也能緊密配合,短短一個月統籌全國選區,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今次主管選戰的是黨幹事長二階俊博,估計此人未來受安倍重用的機會大增,必須注意。 安裕

20171024-安裕:特朗普對上了軍人

安裕:特朗普對上了軍人 2017-10-24 安裕札記 特朗普時常亂說亂講,上任九個月以來,這一點已是鐵證如山,最近這次慰問陣亡軍人家屬引起的風波,卻不是一時三刻便可停息。尤其是退伍軍人節下月即將來臨,他若不能及時「止血」,「傷亡慘重」恐怕就是他自己。 美國社會對軍人尤其尊敬,體育比賽賽前,除了唱國歌,還會請來駐軍部隊,手持軍旗接受致敬。至於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則是聯邦假期,到了這天,各地都有巡遊活動,老兵把勛章扣在胸前,年逾古稀列隊走上大街,接受兩旁巿民歡呼致敬。聯邦政府有退伍軍人事務部,一年開支達2,800億美元,僱用人員逾30萬,專門處理退伍軍人的醫療、復康、退休金等事宜,極為重視。 美國是募兵制,當兵是一份工,但風險奇高,若無保障,募兵制就很難招兵。當兵更是光榮,從戰場歸來,曾見過整個鄉鎮家家戶戶門前貼上「歡迎回來」、「以你為榮」的卡紙。軍人不幸陣亡,家鄉民眾全都出來迎接靈車:先是警車和救傷車車隊閃着警燈,不鳴警笛,一輛接一輛靜靜開過鎮上大街。之後是民眾自發組成車隊,一來就是幾十架,之後是靈車來到。巿長、陣亡軍人家眷講話,安排一點都馬虎不得。 奧巴馬是特朗普心裏那根刺,事事總要把奧巴馬拖落水,這次慰問陣亡軍人家屬風波,便是由此而起,欲以證明奧巴馬沒有慰問而他有慰問,云云。孰料被記者當場踢爆,當晚電視新聞,用他批評奧巴馬的講話為背景聲效,資料片段是奧巴馬深夜在軍機旁挺直敬禮,迎接陣亡軍人遺體。之後又爆出特朗普在慰問軍人遺孀時出言不遜,退伍軍人反應強烈。 總統身兼三軍總司令,是為眾軍之首,特朗普卻是如此對待軍人遺屬,不僅難看,更是難以服眾。以前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就算意識形態不同,對軍人都是尊重尊敬。特朗普內閣有兩位退役四星上將:國防部長馬蒂斯與白宮幕僚長凱利,現在特朗普把慰問陣亡軍人家屬拿來做政治鬥爭工具,兩位老將軍幾十年戎馬生涯拼來肩上四顆金星,夜闌人靜之時,內心深處不知會作何感想。 安裕

20171019-安裕:十九大的兩點筆記

安裕:十九大的兩點筆記 2017-10-19 安裕札記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發表的工作報告,講了三個半鐘頭,時間之長可謂罕見。三個半鐘頭的報告,涉及不少範疇,香港巿民或有興趣港澳這一部分,不過,報告提到的兩個年份值得一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本世紀中葉、即約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兩個目標,中程是18年後的2035年,遠程是33年後的2050年。中共對於施政目標,常以年份作標杆,例如五十年代已見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時任總理周恩來提出,要在二十世紀內實現。文化大革命後,鄧小平說要爭取在二十世紀結束前,工業及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當時歐美對「翻兩番」的概念不甚了解,一度成為話題。 這次的2035年與「本世紀中葉」目標,之後重點是怎樣達致,當中的時間表與按部就班,相信是未來執政重點。投資者會留意有無商機,研究政治學者則會注視,中共對這兩個跨度大的中程和遠程目標的人事安排:如何在近20年後實現今天定下的目標,以及在中共建政百年之日,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於這一層次,不單關乎政策持續,更是未來兩個世代的中共人事走向,以確保政策不走樣不變形。因此,不少留意中共情況的學者或媒體,對於十九大的焦點,放在修改黨章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人事安排,堪稱其來有自。 另一個看點是主席台上的前代領導。江澤民是重點人物,從主席台右側出來的一剎那,便成為攝影記者的鏡頭焦點,91歲高齡還能坐足三個半小時,健康情況看來不錯。朱鎔基滿頭白髮,起初戴着眼鏡讀報告,到尾段放下眼鏡,有點疲態;此外還有李瑞環、曾慶紅、李嵐清、李鵬等。至於後面座上的最前一列,有當年與美國談判商貿而為人所知的前副總理吳儀,精神依然矍鑠;北京前巿委書記劉淇,任內主辦北京奧運;鄧小平賞識的王兆國,還有副總理姜春雲。鏡頭掃過的那十幾秒,一晃眼,近三十年的歷史,一下子都浮現出來。 安裕

20171031-強世功:習近平思想:馬克思主義再次中國化

強世功:習近平思想:馬克思主義再次中國化 19:41 31/10/2017 習近平時代的宏偉藍圖是通過歷史展現出來,但在經史不分的敘述傳統中這種歷史敘述背後隱含一套哲學思想。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是提出了習近平思想。和毛澤東思想一樣,習近平思想不僅是習近平個人的思想,更是全黨集體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第三次中國化的產物。因此要理解習思想精髓與核心內涵,首先要理解中國人現代命運。 中國的現代性命運 中國古典文化傳統在整個東亞世界形成了一種普遍主義的天下秩序觀,並由此構建了連接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古典國際法體系:朝貢體系。天下秩序和朝貢體系是一個普遍主義的多元一體系統,可容納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國人由此保持高度的文化獨立性和自主性。 伴隨西方文明率先完成現代化轉型並以此推動資本主義全球化,每一個非西方文明面對西方冷酷無情的商業資本主義和赤裸裸的槍炮殖民主義,要麼被毁滅,要麼成為歐洲殖民地,要麼必須放棄本國文化傳統,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信仰和生活模式並因此依附西方。這就是1840年以來西方槍炮帶給中國人的現代性命運:要麼「亡國滅種」,要麼像日本那樣全盤西化轉而殖民奴役東亞世界。 正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開闢了另一條現代化道路。表面看來西方資本主義與俄國社會主義兩條現代化道路是兩種不同發展戰略,但其背後是兩種價值選擇:是野蠻掠奪與平等共處的選擇,是依附西方還是獨立自主的選擇。對中國人而言無疑是兩種人格、國格和精神生活的根本選擇,這屬於道體而非器用。在西方哲學中這兩種人格就是奴隸人格和主人人格的區別。 主人與奴隸:西方主體性哲學起源 中國古典哲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近代伴隨西方堅船利炮傳入中國的是區分主體與客體、主人與奴隸的「主體性哲學」。這套哲學不僅建立在西方現代科學基礎上,而且與西方政治密切關聯。 西方主體性哲學來源於古希臘奴隸制的主奴關係。「人是萬物尺度」所說的人是擁有奴隸的主人,他們才是哲學上的自由人,而「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在西方思想中,人、自由人、主人、主體和公民是同義詞。 伴隨西方列強在爭奪殖民地戰爭中崛起,唯有獨立的、敢為自己生存權利拼死搏鬥的主人人格才具有主體資格,這種主體權利才能上升為主權。從霍布斯、黑格爾到尼采、馬克思都將爭奪主人

20171027-強世功:「習時代」戰略構想: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強世功:「習時代」戰略構想: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2017年10月27日 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習近平時代的戰略構想和歷史意義,必須有一種全球視野的大歷史觀。十九大報告就是以中國文明史作為敘述的背景,並在全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定位習近平時代。 正確認識領袖在歷史中的地位 十九大報告對習近平時代的定位首先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定位,從毛澤東時代到鄧小平時代,再經歷江澤民和胡錦濤發展到習近平時代。在十八大之前,一度有不少人將鄧小平時代與毛澤東時代對立起來,用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來否定毛澤東時代;有人則試圖用毛澤東時代來否定鄧小平時代。用十九大報告的概念來說,當時中國面臨雙重危險:重蹈蘇聯崩潰覆轍的「改旗易幟的邪路」和回到改革開放前的「封閉僵化的老路」。 在這種危機的歷史關頭,習近平擔任黨的總書記,採取一系列措施,尤其全面從嚴治黨、高壓反腐,可謂力挽狂瀾。十九大報告中對這5年的總結是「極不平凡的5年」,是「歷史性變革」的5年。正是這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奠定了習近平在黨內核心的領袖權威地位。 十八大之後,習近平明確提出改革開放前30年和後30年不能相互否定。十九大報告中更進一步將新中國的歷史闡釋為前後貫通、繼承發展的連續史。其中,領袖無疑發揮着重要的歷史推動作用。當年,有不少人提出全面否定毛澤東,鄧小平明確指出「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肯定會高度肯定鄧小平的歷史功績。 可見,習近平時代不是自動到來的,而是領袖領導人民幹出來的。領袖依靠人民,人民信任領袖。領袖、政黨與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既是馬列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經驗總結。十九大報告既是習近平帶領人民邁向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也是邁向新時代的行動指南。 共產主義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十九大報告對習近平時代第二個定位就是中華文明史定位。中國文明曾經創造了人類農業時代的文明最高成就。按照美國加州學派的觀點,中國在18世紀之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然而,1840年以來陷入屈辱悲慘的命運。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民族復興的命運,但都未能成功。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才發生了轉機。 中共創黨之初有很濃的蘇俄色彩,但黨內出現了兩條路線,一條就是蘇俄模式的革命路線,一條就是毛澤東扎根中國本土的革命路線。直到瓦窯堡會議上提

20171025-強世功:中央治港全面進入「習近平時代」

強世功:中央治港全面進入「習近平時代」 2017/10/25 香港人解讀中共十九大報告有相當難度。一方面由於一些香港文化精英受到西方冷戰文化影響,存在抵制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執政地位的情况,習慣懷着不屑或敵意來看待中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對中共缺乏起碼的了解,不願意讀黨的報告,事實上也讀不懂黨的報告。因此許多內地人耳熟能詳的概念,對香港人往往從頭講起難搞明白。 理解中央對港政策 須有時代感大局觀 另一方面由於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和狹小地域環境,導致不少港人往往顧眼前的具體操作措施,而缺乏思考長遠的戰略思維。因此面對中央各種話語表述方式,大家往往覺得這些話語理論性太強、哲學味道太濃,以至顯得太抽象空洞,難以把握其具體含義。港人可能習慣的是特區政府每年一度的施政報告,明確列出具體工作。因此不少港人對十九大報告的閱讀首先關心港澳部分的具體論述,甚至關注中央對「港獨」問題有沒有具體措施,而不會認真閱讀報告全文。 然而要全面準確地把握中央對港政策,不應只關注報告中關於港澳問題的論述,而應從報告全文來把握,首先就要理解十九大報告中對當前中國的歷史定位,即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代,也就是「習近平時代」。因此要理解中央對港政策,首先必須把握習近平時代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裏用「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3個概念,實際上是分別概括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和習近平時代。 歷史時代劃分:中國政治秩序的正當性 在西方基督教文明傳統中,人生最終目的意義和評價來自上帝,因此西方人政治生活也最終要由上帝來評價,西方偉大政治家都追求推動「歷史終結」這本身就來源於基督教的傳統。然而在中國歷史傳統中,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不是在彼岸世界的上帝那裏,而是在此岸世界家國天下的歷史進程中。 因此在中國,經學也就是史學,「經史不分」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的經史相當於西方的哲學和神學。中國的政治分歧往往轉化為歷史敘述的分歧。中國政治的正當性建構也要從歷史建構開始。中國古典的政治秩序要從三皇五帝、堯舜禹三代開始;而中共建立的現代政治秩序則基於對1840年以來中國近代歷史的敘述。在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依然存在,因此如何在歷史

20171015-吹水王‧泰利@國際電影吹水王:「國際電影吹水王」評論 :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吹水王‧泰利@國際電影吹水王:「國際電影吹水王」評論 :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20:07 15/10/2017 《Blade Runner 2049》故事設定於原作時空嘅30年後,經過當年嘅生化人叛變後,LAPD對於舊版生化人「Nexus 8」嘅狩獵仍然持續。擔任「Blade Runner」追捕生化人嘅Agent K(Ryan Gosling飾演)響某次追捕一生化人時,發現有舊版生化人竟誕下下一代嘅証據。「生化人產子」有如聖母童貞產子般不可思議, Agent K奉命對事件進行秘密搜查,因而驚動以Wallce(Jared Leto飾演)為首嘅製造生化人公司,意欲刺探舊版生化人嘅奧秘。Agent K愈益追查,發現事件可能與自己嘅記憶有關,甚至與當年帶著生化愛人出走嘅前度「Blade Runner」Deckard (Harrison Ford飾演)有關….. 《Blade Runner 2049》最聰明之處,係搵咗Denis Villeneuve呢位新晉未來電影大師執導。由《Enemy》《Prisoners 》《Sicario 》到《Arrival》呢幾部作品,大家都見到Denis Villeneuve響處理不同類材時,既有對題材嘅不同視野、處理(《Enemy》嘅留白、《Prisoners 》《Sicario 》嘅氣氛、《Arrival》嘅叙事結構),亦對其電影語言維持到一定嘅個人風格,一種傾向Art-house處理、沉鬱、壓抑、文藝化嘅電影語言,頗能為類型片題材注入新鮮感。加上佢本身都係一位視覺系導演,注重故事內容及演員表演之餘,亦著重影像嘅傳意能力,亦相當適合拍攝《Blade Runner》對視覺映象要求極高嘅作品。而Denis Villeneuve執導本片出嚟嘅成績,亦係佢水準之上。事實上佢嘅電影語言,更能貼近故事原著者Philip K.Dick嘅原著小說。原著《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嘅故事其實係一個未來中產探員嘅一場個人夢囈式反思,對未來社會以及生化人嘅生態作出嘅個人思考。只係當年被改編成電影《Blade Runner》時,改寫成生化人叛變為經、探員與生化人對生存方式進行反思嘅商業片式故事。《Blade Runner 2049》可謂將故事由Ridley Sc

20171030-杜佳:門外漢的京都,門內漢的旅行

杜佳:門外漢的京都,門內漢的旅行 20:00 30/10/2017 新閱會 SHKP Reading Club 香港人會多次去旅遊的地方,日本必定數一數二,但數度造訪又能有個人心得,相信不會及得上《門外漢的京都》作者舒國治。他說京都,已反覆遊覽過許多次,可多年來,「每興起出遊之念,最先想到的,常是京都」,京都總有種莫名的吸引力,令你一去再去。 舒國治在書中寫到在京都住旅館的一篇,令我印象難忘。他在京都只選日本傳統旅館(Ryokan)投宿,因為那是「日本家居生活之實踐」。「當旅客洗完了澡,穿上衣服(常是店裡所供應的袍子),打開門,穿上拖鞋,又經過了甬道,再登樓,又聽到木頭因歲月蒼老而發出軋吱聲,經過了小廳,回到自己房間,開紙門,關紙門...... 經過了這些繁複動件,終於在榻榻米上斟上一杯茶,慢慢盤起腿來,準備要喝:這種進進出出,上上下下,穿穿脫脫,便才有了生活的一點一滴豐潤感受。此種住店,又豈是住西洋式大飯店銅牆鐵壁甬道陰森與要洗澡只走兩步在自己房內快速沖滌便即刻完成等過度便捷終似飄忽無痕啥也沒留心上所能比擬?」日本傳統房間的簡樸,也是他認為最舒服,也最適合睡覺的地方,只因在「四壁徒然」房間,才能真正享受睡眠。 而他推薦遊覽京都的方法,是走路。「我去京都,往往最主體的活動,是走路。即使各處古寺、名所皆不進,僅僅在路上胡走,我亦要說京都是極佳之城市。作為京都的門外漢,我總是捨不得不走路。若非走路,太多的好景說什麼也看不到。」因為京都各處都隱藏著各種沒有名氣、卻極富古時魅力的小景,而那些小景,都只能走路去細賞。 相信就是舒國治書中所說的村家稻田、小橋流水,令他對京都一再神往,但也是用這種方法旅行,你才能領略他所說的那份莫名的吸引力。跑慣景點,住慣豪華酒店的遊客,聽到舒國治旅遊的方法,會感到匪夷所思。但正是在國外細心觀察,認真生活,那才能真正走進門內,去一趟真正的旅行。 文、圖:杜佳 香港土生,長於鬧市。愛好遊歷,寄情於山水,以文字影像,記下世情。專頁:Out of Focus 浪蕩志

20171030-黃仁龍:人大釋法須極克制,港人勿自削司法獨立

黃仁龍:人大釋法須極克制,港人勿自削司法獨立 2017/10/30 【明報】(編者按:前律政司長黃仁龍2017年10月26日出席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基本法》20年:回顧與前瞻」講座發表演講,《明報》記者根據有線電視新聞台攝錄片段整理出黃仁龍當天演講撮要;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文內小題及重點黑體為編輯所加) 回歸20年來,特區法院在不同的判案就不同的《基本法》條文內容作解釋。20年來涉及基本法及特區法院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全國人大常委會5次的釋法,第一次是1999年居港權案件引發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22條及24條的解釋。人大在終審法院判決後作出釋法,帶來非常大的震撼。 第二次釋法是2004年,頒布政改及選舉辦法修改要通過的程序,即我們聽過的五部曲。第3次釋法是2005年,就特首任期計算的方法。第4次釋法是2011年,終審法院按基本法158條第3款就涉及國家豁免權在香港行使的問題(編者按:剛果案),向人大常委會提請釋法。最後一次釋法,是2016年人大就立法會議員宣誓所作的釋法。 累積了20年的經驗,就基本法解釋這事,特區法院及人大的關係基本上是釐清了。基本法的解釋權是屬於人大常委會的,香港法院解釋基本法的權力,是人大授予的;而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的權力,是全面及獨立的,是不限於基本法內任何一種條款,亦不需要事前由特區或法院去提請。所以其權力是不容置疑。但根據我當年有限的經驗,中央都是在非常例外及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會由人大常委會進行釋法。 過去20年,世界及國家的發展對基本法在港的實踐有很深遠的影響。就經濟而言,大家知道內地及香港在過去20年是經歷了很明顯的地位轉移。在政治的層面及兩制的平衡上,很自然地有相應的變化。再加上香港本身政治生態的複雜發展,今天中央相對以往,是更加積極主動地表達,甚至是提醒特區中央在基本法及一國兩制底下的立場。當中最直接及影響最深遠的,當然是2014年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除了中央及特區的關係外,特區內行政及立法關係在過去20年都經歷了相當大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在議會內,拉布或涉及語言,甚至是肢體暴力的抗爭方式愈來愈厲害,而相應地行政當局亦由以往較克制變得進取。以前亦有掟蕉,我沒被人掟過,但旁邊人就有。當時我們不過是寫封信給曾鈺成主席(編者按:曾鈺成是立法會前主席,也是當天講座另一名講者)

20171029-安徒行傳:記守常初心.念百年革命

安徒行傳:記守常初心.念百年革命 12:54 29/10/2017 李大釗,字守常__蘇聯於1989年發行李大釗郵票,紀念這位中國紅色革命先驅。(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今年是俄國革命100周年紀念。對近代的中國人來說,「十月革命」的意義不言而喻,因為正如毛澤東曾經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當今仍然統治中國的是中國共產黨,它就是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列主義思想所指導而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剛剛開完了「十九大」,不無湊巧地他們也宣稱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 要說「新時代」來臨的氣息,不能不回顧當年的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在俄羅斯發生的變化,對當時汲汲於在外洋思想中找尋歷史指南針的中國知識分子,不締是一下迎頭棒擊。他們視歐美為帶來先進文明的先生,自己是虛心學習的學生。但帝國主義橫行的現實,令他們感到困惑。毛澤東就問道:「為什麼先生老是打學生?」 十月革命訴諸反帝,要通過一種徹底的「社會革命」建立一種「新的文明」。對民國成立後亂象紛呈的局面感到苦無出路的知識分子來說,十月革命就恍如沙漠中的一道清泉。最為心動的要數李大釗(字守常)和陳獨秀(字仲甫)。李大釗當時是刊物編輯,後來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陳獨秀則是北大教授。兩人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李大釗的歌頌﹕世界主義的超越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興趣相當濃厚,可是他觀察十月革命的爆發之時,還未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和系統理論,反而是相當直率地用比較歷史的角度,歌頌十月革命如何帶來一個「新時代」。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寫道: 「法蘭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紀末期之革命,是立於國家主義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會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並着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也。」 俄國革命是動搖社會的革命,時人每抱懷疑態度,因為它沒有依賴維持全國人心的「愛國精神」。但李大釗加以駁斥,說道:「俄人今日,又何嘗無俄羅斯人道的精神,內足以喚起其全國之自覺,外足以適應世界之潮流,倘無是者,則赤旗飄飄舉國一致之革命不起。且其人道主義之精神,入人之深,世無倫比。」他對俄國十月革命的精神基礎十分推許,認為其超越了法國大革命狹獈的愛國主義。他寫道:「法人當日之精神,為愛國的精神,俄人之今日精神,為愛人的精神。前者根於國家主義,

20171029-搭訕練習:「泥鯭的」揸fit司機:做人唔係咁做嘅﹗

搭訕練習:「泥鯭的」揸fit司機:做人唔係咁做嘅﹗ 12:54 29/10/2017 (插圖//Stella So) 【明報專訊】「搭訕練習」在上期踏出第一步,撞板多次終於成功。 這個練習開始交棒,今次邀請了與記者合作無間的編輯小妹阿文參與。 報館編輯,尤其負責新聞版面的,都是夜行動物,下班已凌晨。阿文住得離公司頗遠,是到鬧市搭「泥鯭的」回家的常客,與幾名陌生人同行,付二十多元,便免受通宵巴兜路的折磨。 她剛入行時乘巴士,試過一時下班,四時才到家,轉乘的士,車程不到一小時。 「泥鯭的」路線固定,司機來去幾個臉孔,她說有人愛「查家宅」,問她哪兒畢業、做什麼工作;有人會順道載妻子回家,妻子在前座幫忙找零錢;有人用手機看情色小說,開車便匆匆關掉熒幕。 有位司機大哥,似乎特別有個性。 有一次她坐後座最右邊,司機背對她,用耳機在聊電話,語氣豪邁:「做人唔係咁做嘅,你嗌佢嚟搵我,我揸埋呢轉就去同佢講。」 她眼光移向車頭,又見到小和尚擺設,抑制不了聯想,「蠱惑仔沉不住氣搵人開拖,信佛的江湖大佬教小弟做人」,「總之佢就好講雷,好有江湖味」,她這樣介紹心中的搭訕目標,認為司機是個外冷內熱的漢子。 同你介紹返搭訕計劃 Q1:你估計搭訕難度是多少?(5*為最難) A:***** 泥鯭的司機要搵食,目標人物又cool,不苟言笑嗰隻,但我見過佢同行家嗰仔傾偈又雞啄唔斷,所以完全屬於外冷內熱。 Q2:你在什麼時間和地方會遇到他? A:放工搭泥鯭的歸家,搭咗三年,互相都認得。 Q3:為什麼會留意到他? A:因為佢好矛盾,我聽過佢同人講電話(馬路安全當然係戴耳機) 講啲江湖事,教後生「做人」;佢架車擋風玻璃平台又放滿佛像、打功夫的小和尚,疏落有致咁擺,即係佢有花小巧思。 Q4:請舉出三件你想知道他的事情。 A:一、以前真係混江湖嗎?二、揸緊車嘅時候諗咩?三、 瞓覺質素點? Q5:曾經出現你與他對話或差點可對話的時刻嗎? A:無。因為佢cool,唔同有啲司機大哥係活潑嘅,會主動傾兩嘴,而司機唔主動我都無咩好主動,一架的士五個乘客,喺陌生人面前有點…… Q6:你想像他的生活是怎樣的? A:會覺得佢日日豆腐火腩飯食茶記,又覺得佢似有個賢內助,可能係年輕嗰陣畀佢嘅不羈吸引嘅良家婦女嗰類呢(認真),兼佢架車無咩汗味、怪味。 Q7:請猜猜他

20171029-街知巷聞:東京古書店街,愛書人的尋寶天堂

街知巷聞:東京古書店街,愛書人的尋寶天堂 12:54 29/10/2017 (圖//神田古書店聯盟提供) 【明報專訊】東京有一條古書店街,在千代田區的神保町,從秋葉原走10分鐘到岩本町站,乘地下鐵都營新宿線兩站即達。當地不少書店提供的古書店地圖共列出157間店,另有約20間新書店、出版社等。不諳日文的外國人逛日本書店街似乎沒什麼意思,但一逛才知,神保町不光賣日文書,也不只是一條書街。 一間書店的樓梯可以是展覽廳。小心會在澤口書店的樓梯流連太久,大島渚60年代電影《新宿泥棒日記》海報、各式火柴盒和茶包,與近日展覽預告,都貼在幾步經過的白牆上,樓上有小量中文書籍,不過多是辭典,向街一隅為讀者放了幾組桌椅。大屋書房是堆滿線裝書的尋寶地,亦是浮世繪版畫的專門店,勿亂拍照,書中夾的紙條有價錢等「商業機密」。除了古書、外文書,亦有專售美術用具、漫畫等店。這次到古書街一遊,我們到訪售外文書,特別是中文書的店,與店長聊聊他們的書。 田村書店 明治時期已開業 書店有兩層,往上層的樓梯旁疊滿貼上黃色標籤的書,標籤上寫「村山知義戲曲集 新日本出版 全二冊 九千八百日圓 」、「金石範作品集 平凡社 全2冊 七千五百日圓 」,《神保町書蟲:愛書狂的東京古書街朝聖之旅》作者池谷伊佐夫問過老闆,老闆說黃色易褪,單看標籤褪色狀况,就可知書本的庫存時間。這顯然是時間浸出來的智慧。 推開二樓店門,看向盡頭,書堆中一位戴眼鏡的清瘦長者按着電腦鍵盤,滿室舊書香,包括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舊書。長者名字是奧平禎男,與他的母親及一位兄弟共同擁有這家店,他說書店自一九○四年經營至今,算一算,已一百一十三年了。其父是二戰時在菲律賓陣亡的士兵,繼父原是書店的顧客,去年剛逝世,而母親已屆九十九高齡。 奧平先生說,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退休,買書的人愈來愈少,客人也多數只買一百、二百日圓的書,「年輕一輩什麼都可以google,不必來買書了」。神保町內大學林立,在明治初期已逐漸出現書店應付學生需求。奧平先生在紙上寫「周恩來」,周留學日本時曾在該區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日語。書店本來售中文書,奧平先生的繼父在戰後決定轉售西方書籍,「當時美國佔日,人們都對美國電影、文化更有興趣」。 夾萬裏的《惡之華》 為了提高古書銷售量,奧平先生用電腦製作電子書錄,又會出席外地的書展,二○

20171029-未來城市:照搬西方那套未必行,香港城市研究不健康

未來城市:照搬西方那套未必行,香港城市研究不健康 12:54 29/10/2017 圖5之1 -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成員鄧永成(右)和葉鈞頌(左)。(圖//梁仲禮) 【明報專訊】「城市」也許是近年香港的關鍵字。 當體制上的改革分毫不進,有人選擇回到社區深耕,落手落腳試行各項城市實驗;也有人選擇負笈海外,研修城市研究,比如正在服刑的周永康,去年便到倫敦修讀城市設計及社會科學碩士課程。 「但如果你說城市研究真正流行,應該是七十年代。」浸大地理系教授、香港批判地理學會鄧永成如是說。「當時很多地理系出身的人,大半走了去讀城市研究,反發展商,甚至不去學車,因為汽車會影響城市,令城市產生問題,那時我們很多同學便是這樣;所以我奇怪,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讀,可能覺得城市很有問題。」然而西方社會針對城市提出的思考,早早在一個世紀前已經出現。 建築技術應對社會問題 「新城鎮運動」 花園城市 隨工業革命,資本本主義盛行,大量人口湧到城市居住和工作,伴隨「城市化」而來的污染、罪案、貧富差距等種種問題,像後來五十年代倫敦半空那一道厚重的霧霾,覆蓋着整個歐洲大陸縈繞不去,竭力提醒着城市人,這種透支未來,換來眼前短暫浮華的生活模式,始終要付上代價。 「左翼或第三國際,有他們的論述,將問題歸咎於階級,逐漸發展出一種思潮。」知識分子有種責任,要提出想像,解決當前困局,「一,是繼續資本主義;二,是走向社會主義。」左左右右,舉棋不定之間,他們選擇了第三者,通過「技術」,改變城市環境,從而改善問題。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便出現所謂「新城鎮運動」(New Town Movement),其中以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概念最廣為人熟悉,世界其他地方爭相仿效。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又有由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等人領軍的現代建築運動(Modern Movements in Architecture),主張以建築的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 「開始發展出完全是技術面向的方向,反而像恩格斯(Engels),早在一八四○年代寫過關於曼徹斯特房屋問題,卻被人忽略。」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也是馬克思摯友的恩格斯,批評社會輿論將住宅問題歸咎於對住宅有需求的工人階級身上,更單純地以為增加供應就

20171029-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郭柏年:為了做永恆花生友我想得到不死之軀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郭柏年:為了做永恆花生友我想得到不死之軀 12:54 29/10/2017 (圖//楊柏賢) 【明報專訊】郭柏年的課堂出名搞笑。早上九時半的「與人文對話」,有學生特意設定鬧鐘準時起牀以免遲到「走寶」,有美少女被這位老師連窒三次也甘之如飴:「畀佢寸至fun!」另一女生說:「我是冒着爛grade(成績不佳)風險來上他的課,但不怕,因為學到嘢。」 郭柏年的英文名叫Samson,學生愛暱稱他「Sam神」。「神」的打扮緊貼時下潮流,深藍色Onitsuka Tiger懶佬球鞋配紅色船襪,Herschel背包倒掛在閃爍紅色輪椅把手上。 「神」的手指特別修長,右手手指純熟地調動着電動輪椅操控桿,左手做着解說的小動作;講書時,他喜歡一邊說話一邊把輪椅前後輕輕來回搖曳,說到肉緊處會眯起眼睛。 這天他教的題目是《古蘭經》對女性是否尊重。Samson問同學:「尊重是什麼?」鴉雀無聲。Samson語帶雙關:「果然,你們不知道什麼是尊重。」學生明知被嘲弄卻忍不住笑,Samson化解困局:「唔緊要,用例子,你做什麼會造成不尊重別人?」男學生答:「唔順從我阿媽」,同學又爆笑。Samson再出招:「咁你阿媽叫你去相睇你唔去就是不尊重?」男生被秒殺,班房又再充滿笑聲。 自稱「哲學佬」的Samson剛拿了中大教學獎,他說:「哲學讀得好,就能預先預計對方大概會怎樣回應。我說一句,是預計了別人如何回應,也預計了怎樣回應別人的回應。」 談上鏡的戰鬥力 過去了的夏天,Samson替港台電視31主持了11集清談節目《哲學有偈傾》。他強調,自己怕「拋頭露面」,破例是為幫好朋友(另一主持劉保禧),也因為覺得香港沒有類似電視節目,覺得有新意.即使他教書經驗豐富,上鏡也是考驗:「錄影廠冷氣凍,大盞燈射住你,已經把戰鬥力降低了三成。另外,上鏡不能明刀明槍窒人,始終是大氣電波,所以我盡量少用情緒字眼,希望做到客氣地批判地回應別人。」拍檔劉保禧說,Samson在節目中話不多,但直接、勇猛、快速。 Samson平日閱讀大量文章,和高手過招,言論有出處。在陳雲面前,引述其文章「皇天擊殺、落地獄」的畫面被網民cap圖流傳。Samson承認,主持11集節目中,能夠和陳雲、盧斯達及梁文道3位嘉賓交手最難忘。Samson逐一點評:「陳雲真人比他網上正常得多,有其一套完整看法,不過我未

20171027-明報:韓國作家李起昊細說真實/寓言 道歉枷鎖如「中邪」

明報:韓國作家李起昊細說真實/寓言 道歉枷鎖如「中邪」 20171027 李起昊——韓國作家李起昊短篇作品包括《誰是金博士》,小說作品則有《至少我們會道歉》及《二兒子的世界史》,曾獲頒李孝石文學獎、金承鈺文學獎及韓國日報文學獎。(圖:楊栢賢) 【明報專訊】道歉可恥但有用?道歉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生活上大小事情絕多沒有對錯,道歉總是息事寧人之法。受韓國文化節邀請,韓國著名作家李起昊來港首次進行賞書講座。七十年代出生的李起昊,一九九九年起活躍文壇,作品經常回應個人與權力。重讀他的代表作《至少我們會道歉》,反映「道歉文化」成了苛刻的社會規範。當道歉推至極致,它會令你中邪,還不夠慘,你還要為中邪而道歉,Sorry啊! 《至少我們會道歉》故事講述一個機構中,主角「我」和胖子過着被虐待及毒打的生活。由於書中並沒交代這是什麼機構,亦用「住戶」一詞而非病人,讀下去會慢慢聯想到精神康復院舍。機構要住戶按時工作、用餐、服藥,並由一個監督及兩個看護管理。某天警察前來揭發事件,並封鎖院舍,住戶四散。「我」和胖子重投社會,發覺可以替人道歉換取報酬,便成為道歉者。 李起昊指《至》很多細節都不是虛構,他花了接近兩年時間蒐集資料,而落筆寫就用了半年:「韓國多數是複合式設施,不止精神科,另有好多福利相關的機構院舍。我沒有直接見那些病人,但閱讀新聞、他們寫的日記及筆記等。」 《至》一針刺中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他指:「其實正常不正常,未必有分明的標準。條線如何定?就由有權力的人來定,以便資源分配及管理,可就產生更多問題。或者本身是正常人,強行被分作不正常。這製造了一種恐懼,人們會想如果有一天被分作不正常,那就糟糕了。因此,大家就會跟着劃一標準去生活。」他續道:「早在二千年頭,我在月刊中看到報道,指中國有道歉者的行業,感到神奇。」 當「道歉」變成一門生意 不止大陸,其實日本流行「謝罪代行会社」,發展成熟。如「謝罪屋」的官方網頁列明代客致電收費一萬日圓,面談則至少二萬日圓。他們列出成功處理的案件,包括家庭糾紛、企業商務,更附「道歉者」個人簡介,註明該員有燦爛笑容、溫柔個性。另有謝罪公司指可以按客戶要求,道歉時使用關西口音,或穿著指定服飾。 近年道歉事件不時弄得鬧哄哄,如韓團成員周子瑜、混血藝人水原希子等。李起昊承認亞洲「道歉文化」深厚。要達成一個道歉,必先要有過錯,

20171028-HK01:【復興港米】港蔬菜自給率1.7%跌新低遠遜星洲,全面復耕可達25%

HK01:【復興港米】港蔬菜自給率1.7%跌新低遠遜星洲,全面復耕可達25% 撰文:鄧麗婷 發佈日期:2017-10-28 07:00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123671?utm_content=buffer7a3a2&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hk01&utm_campaign=buffer

20171029-粵劇達人陳守仁:《帝女花》唱的是政權打壓

粵劇達人陳守仁:《帝女花》唱的是政權打壓 2017/10/29 【明報專訊】粵劇可以是一種叛逆。帝女花「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唐滌生也可以是憑那一杯寄意。 師父馮志芬被打成極右派、堂姐夫薛覺先欲投身新中國戲曲改革卻被捲入政治運動,研究過唐滌生一生傳奇的陳守仁認為,經典唐劇如《牡丹亭驚夢》、《帝女花》處處是弦外之音,痛斥國內新專政橫行霸道。 「從前的大戲,是落第文人透過戲曲針砭時弊,諷刺金科狀元拋妻棄女,達官貴人強搶民女、紙醉金迷。」假如今天唐滌生在世,他會寫出一個如何的劇本?「可能是寫一齣影射議員被DQ、人大釋法的劇目也說不定。」 粵劇,從不背向時代。 然而當下社會普遍對於粵劇的印象是老派的、守舊而脫離時代的,所以才有今天的訪問,談粵劇之於香港。電話聯絡上半生浸淫戲曲研究的前中大音樂系教授陳守仁,約好時間地點,他後補一個短訊︰「你喜歡看大戲嗎?」 電話另一端只好支吾以對,因為談不上喜歡,本來就沒有看過,除了童年記憶中外婆在卡通片時段佔據了電視重複又重複地播的那段「落花滿天蔽月光」,其餘印象零零碎碎來自電視電影。「那齣《魂魄唔齊》?很一般。」不,是《胭脂扣》拋棄家業拜師學粵劇的十二少。「《胭脂扣》很好,如果今天有一齣粵劇電影,可能會有人去看。」陳守仁說。 神功戲也有即興元素 一九七六年,他還在讀中六,吳宇森重拍《帝女花》電影,找來龍劍笙和梅雪詩演,引起他的興趣,一個人買票入場︰「結果一個星期內,看了四次。」 那是緣分的開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讀博,研究世界音樂,同學來自五湖四海,有人研究非洲鼓,也有人考究黑人爵士樂起源,他理所當然選了粵劇音樂作為研究對象︰「那時在美國也有玩爵士樂,jazz是即興,大家jam,想不到粵劇神功戲也有這樣的元素,演員會看觀眾反應爆肚,如果反應好又講多個笑話,當然內容不會偏離劇情太遠。」論文題目是粵劇音樂的即興運用,看到傳統文化跳脫一面,粵劇也可以即興,不一定死板︰「比如八十年代,神功戲的彈性便可以很大。」 惟八十年代,他為論文回港考察,進出大小戲棚之間,第一樣先看到的,卻是粵劇文化的低潮︰「當今天每年大概有一千場戲,那時每年只有四五百場左右。」沒有教育,自然沒有觀眾,戰後出生的一代,受殖民地教育,以看西方電影、聽香港管弦樂團為時尚︰「到七八十年代,他們長大了,自然會覺得粵劇老套。」 「英國人

20170624-越瞭解生蠔,我就越不瞭解人類

越瞭解生蠔,我就越不瞭解人類 美食  2017-06-24 21:36:02  http://www.gooread.com/article/20122792777/   “牡蠣又名蠔,是一種貝類生物,生活在海洋沿岸,肉供食用,又能提製蠔油,在鹹淡水交界處的生蠔肉尤為肥美,肉質豐腴,嫩若羊脂,營養價值堪比牛奶。結合課文可見,牡蠣的特點是是折射出資本主義國家的拜金實質和人民唯利是圖之本性。”我仍然記得我的初中語文課上,張老師介紹牡蠣時那扭曲的神情。   我們那一代成都人,在中學時代連生蠔長啥樣都沒見過,更別提生啖其肉啦。我們對牡蠣的全部印象,僅僅來自於課文《我的叔叔于勒》。   “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着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張老師讀到這裏,明顯能感覺到他的喉結在起伏,作吞嚥之狀,有同學舉手問道:“張老師,為什麼要把蠣殼扔到海里啊?”   “小資產階級的通病,自由散漫”,張老師強作鎮定地回答。   “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張老師繼續往下讀。   “不要!不要!”那是1998年,13歲的我們也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紛紛舉起稚嫩的拳頭,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控訴起了于勒一家人的虛偽善變,發誓此生一定要和這種腐朽的生活劃清界限。   高中畢業後,我考上了生物專業,實事求是地講,這個選擇和當年張老師的諄諄教誨干係不小,當時滿腔熱血和求知慾的我,一心想要深入研究牡蠣和資本主義的神祕聯繫。我當時想,也許勘透了牡蠣,就能找到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水深火熱人民的方法。   研究生我選擇了貝類養殖學方向,師從中科院海洋研究生副所長。   我對牡蠣的第一個瞭解,來自於它能自由轉換性別。牡蠣能夠根據環境轉換性別,至於為什麼要轉換性別?我的老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都沒有研究出結果,我就更沒發言權啦。有研究人員認為其性別轉換和水温有關,理由是在月平均水温為13-20℃時,雄性個體比例高;月平均水温升高至20-30℃時,兩性比例接近,當水温下降時,雄性比例又增高。我曾經問過所長

20171025-楊懷康: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年

楊懷康: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年 21:45 25/10/2017 堆填區獨白 ■聖瑪莉教堂牆角豬浮雕 話說五百年前的十月三十日,馬丁路德(1483-1546)在維登堡(Wittenberg)大教堂的門釘上《九十五條論綱》(thesis),指控教會貪腐,掀起宗教改革。十月上旬到維登堡見識,導遊嘉芙蓮指着那道大門說:「不夠地方釘路德的大塊文章吧?」她思疑釘論綱上大門之說是後人加鹽加醋渲染其事。嘉芙蓮是歷史學博士,講究考證。 以其學歷,當導遊豈不大材小用?大學教席一職難求,而導遊收入不俗,嘉芙蓮不以此為屈就。再者,帶團準備工夫少不得,也是學術研究呀。那天她安排的維登堡一日遊,確見心思。 走出火車站,即參觀博物館。其前身為修道院,路德當過主持,其妻子為修士包伙食,賺錢養家。在博物館兩個多小時,對路德其人(富家子、其妻為還俗修女,是賢內助),他發動改革時的政經局面(地方權貴庇護路德,羅馬畀三分薄面,不敢貿貿然封殺他),其改革手段(善用大眾傳媒:繙譯拉丁文的聖經為德文,印刷傳單、拿流行歌曲填詞作善詩、公開辯論),改革團隊的組合……上了一課。 走出博物館,穿過市集,到了路德釘論綱的大教堂。嘉芙蓮指此非單純禮拜之所,路德亦在此授課,那九十五條論綱不難是其講義。路德夫婦分別下葬於教堂祭壇左右,而教堂後方正中則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之墓。 何以下葬於教堂?無他,教堂最接近上主。故此威廉二世雖另有墓地,也在此設其「義塚」。路德妻子落葬教堂,有此尊榮,可非妻憑夫貴,而是確認她匡扶路德改革的貢獻。伸張女權,德國人走在世界的前頭。 教堂旁設有改革五百周年紀念公園,種植了五百棵橡樹;每棵樹有號碼,配對世界另一個角落種植的橡樹,以示天下一家。1號樹的「配偶」在哪裏?羅馬。 回程嘉芙蓮帶我們穿過小巷到聖瑪莉教堂,她叫大家抬頭細望牆角上的浮雕。大家看不出箇究竟,她才開古:那是隻豬,其旁為以三角帽為象徵的猶太人。在路德的年代,浮雕的作用形同傳說中「華人與狗不得內進」的告示,警告非我族類的猶太人勿近。 此非一般的教堂,路德常在聖瑪莉堂宣道。納粹大屠殺,不剷除侮辱猶太人的標誌,何異於傷口撒鹽?嘉芙蓮說年來確有激辯應否保留浮雕,結論是歷史不容抹殺,何況路德作過不少反猶太言論,能不在改革的發祥地立此存照以為警惕? 為了警惕後人,於是在納粹掌權五十周年找來藝術家Wieland

20171025-李柱銘:特區法治與中國夢

李柱銘:特區法治與中國夢 21:52 25/10/2017 ■鄧小平與英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提出香港50年不變,作者認為是要給時間中國追趕香港的發展。資料圖片) 上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項基本方略,其中第六項就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事實上,習近平近年經常會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當然是明白要實現他構想中的遠大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法治是絕不可缺的重要元素。 一直以來,筆者都認為,香港回歸後,要在一國兩制下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就必須維持司法獨立。因此,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期間,我曾分別向兩位時任新華社副社長李儲文及李菊生,爭取特區沿用普通法法制,並把終審法院設在特區,和邀請外國法官參與審訊,他們均即時接受了我們的建議。由此可見,當年的領導人是欣賞香港的法制,其後亦在八四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清楚列明。《中英聯合聲明》第三條註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另於附件一進一步說明,除與《基本法》相牴觸外,保留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及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習慣法),而且「終審法院可根據需要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法官參加審判」。這分別是後來《基本法》的第八條及第八十二條。 然而,近年來,中共治港者經常公開作出一些衝擊特區法治的言論,對香港法院的裁決說三道四,明顯期望香港法官跟內地法官一般,緊遵黨的意旨判案,亦即是要落實《白皮書》的要求──「各級法院法官」履行職務時,必須「承擔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和「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督」,以「體現國家主權的需要」。 不過,特區的法官如真的以「治港者」身份審案,不但會破壞特區的司法獨立及法治精神,更是跟習近平所提出的國家長遠發展目標背道而馳。因為正如筆者常說,維持特區司法獨立,捍衞法治精神,保障特區法制不受衝擊,正是促成「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一環。 內地應追趕香港而非拉低香港 其實,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和作出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就是希望讓香港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火車頭,一方面香港能憑藉當時的優勢繼續向前發展,而內地則在五十年內追上香港,發展為同樣文明、安定和繁榮的社會,然後兩者才接軌

20171025-戴耀廷:中國人的時間觀

戴耀廷:中國人的時間觀 21:51 25/10/2017 與西方文化很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是過去導向甚於未來導向。未來對中國人來說並不太重要,他們不會太著意要去想像未來,也不會對未來有很強烈的感受與渴求。對現在的決定與行為,他們更受歷史和傳統規範。當然這種思維令中國人很務實,亦很能運用前人的智慧去解決當前的難題,不會浪費精力去追尋一些虛無飄渺之事。但結果也令中國人往往受困於傳統的思維及價值,難以突破。在當前變幻的世代,即使能有一些即時果效,卻很難持續發展,因前人過去的智慧,未必足以應對新世界的挑戰。 為何中國人會有這樣的一套時間導向和未來觀呢?在中國文化內,可找到幾個文化源頭。首先,中國文化主要是宿命的, 中國人常會說「這是你的命」、「認命吧!」。中國人雖不特別有一套神觀,沒有如基督教或回教有一位掌管一切包括了時間的神,但仍會相信「冥冥中」有一股主宰的力量,讓我們的過去(甚至是前世)影響今生,以至來世。 追源溯本,這是受中國傳統信仰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所影響,萬物是有一個定規的,人只能依著這個自然的定規行事。儒家學說中的「三綱五倫」的倫理觀,為每一個人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設定了一個身分定位,及為這崗位及關係定下了道德規範,令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逾越道德倫理為他個人所設下的界線。道家追求的無為,崇尚自然,當然可以令中國人少了執著,較懂享受人生,但亦會令中國人缺乏主動去突破出生時及當前已有的局限。佛家的輪迴觀念亦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時間並非如西方文化般是一條直線只有向前,而是環形的,循環不息的。因著這環狀的時間觀,發生了的事還會按著一個規律再發生,人是難以逆轉的。 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人自己一套的歷史觀。「天人合一」之說為朝代更替及统治者提供了管治的正當性。受天命者得天下,天子之姓可換,但政治的規律及體制卻不會改變,且重覆不斷。受管轄的人須順應天命,少去挑戰當權者的統治。即使到了苛政猛於虎之時,人民起來推翻政權,那也是由相同性質的政權代替,政體不變,延續和重覆由天所定下的演變規律,重新賦天命與新的君主,最後形成一個超穩定的體制。 港人的未來觀受中國文化側重過去的時間導向所影響,少有突破性的未來思維。 但從歷史看,香港是有別於中國大部分其他地方。無論怎樣,香港是整個中國大地,可以在最大程度超越傳統時間思維的唯一一個地方。這些突破雖微,亦已香港帶來很不同的發展,

20171023-素黑:為何感受不到愛(一)

素黑:為何感受不到愛(一) 2017-10-23 她找我做治療,說做甚麼都無法堅持,一點小事便很影響情緒,經常焦慮,負能量重,沒生趣。面談時一味埋怨小時候沒有自己的房間,埋怨爸媽沒有給她一個像樣的老家,更埋怨從來沒有從爸媽的說話裡感受到愛。 「爸爸最多只對我說很想你,多吃一點,怎麼又瘦了。他們根本不了解我,這些憾事影響到現在我不自信,尤其是長相。做了微整形鼻子打了玻尿酸幾個月,早上照鏡子發現又小了一點,擔心喜歡的男生發現後會不喜歡我。」 那男生向她表白了,但她不滿意,覺得說喜歡是不夠的,因為沒說要跟她「在一起」,喜歡不等同想要在一起。她說那晚和他睡了,在床上她便問他:「明早起來我們算是甚麼關係?」他說:「男女朋友啊。」她不高興,覺得他不是一秒內回應,有猶疑,也沒說要和她日後怎麼樣。我問:「你們不是剛拍拖嗎?」她說:「不算是。」我問:「有約吃飯看電影拖手嗎?」她說有。我問:「這不是拍拖是甚麼?剛開始的關係你到底想他怎樣?」她說不出,但還是覺得他沒說應說的。 對字眼的執著、要聽想聽的話是某些女人的死穴,不懂男人的關愛是靠做的,不靠說。她覺得她的問題根源是從小到大一直欠缺愛,但她感受不到愛只是因為自己關了門,要求多,在已得到的東西裡挑骨頭,看不到別人的真心,這是對一切不知足,甚至連自己也看不順眼,總覺得不夠完美的公主病態。 素黑

20171020-素黑:和親生父母相認

素黑:和親生父母相認 2017-10-20 她和他網絡認識,只見過一面,聊了一年多,卻當對方是戀人,後來他結婚了,晴天霹靂,原來不過是幻想出來的假戀情。 她說:「我一直自閉,沒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跟我的身世有關。四年前收到自稱親生父的來電,才得知原來我是被遺棄的,感到受傷便掛線,拒絕和他溝通電話號碼也換了。突然覺得自己有人生沒人養,無法釋懷。」可事實是養父母給她溫馨的家,對她很好。她卻說:「他們收養我應該不過是聽說收養能積福,才容易懷上孩子。收養我後真的生了兩個孩子。」 我問她可知道親生父母為何當年不要她。她說:「沒問也不想知,應該是當時內地一孩政策下我是女被拋棄了。」我問:「有想過當時他們有苦衷嗎?」她無言。不去求證,妄下推斷,自困其中,自製痛苦,就像她自製了戀愛幻象一樣自食其果,沒有人欠過她。 鼓勵她給親生父母表白的機會,她最初不肯,我說認了對她沒損失,反而能幫她解除怨恨的心魔,處理自我封鎖的問題。她聽話去找了,一小時後,戲劇性地告訴我找到了,原來父母當時太窮才把她送出去,親生母身體不好希望有生之年能和她見一面。四年的心結打開了,說計劃過年回去圓他們心願。又發現原來還有個弟弟就住在她同一地方,約了明天見。她說:「突然覺得緣分好奇妙,沒有你我大概一輩子也沒勇氣和決心重認親生父母。謝謝你,素黑。」 解脫,得願意放下。 素黑

20171024-袁天佑:驚天大陰謀—誰在陷害耶穌?

袁天佑:驚天大陰謀—誰在陷害耶穌? 2017/10/24 — 18:19 James Shepard @ flickr — Attribution 2.0 Generic (CC BY 2.0) 2017/10/21    聖靈降臨後第二十主日 (太二十二15~22)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在立法會被問及她為年輕人做了甚麼,為他們民主訴求做了多少的時候,她的回答是:「我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每一日都為香港祈禱,特別為香港的青年人祈禱,希望他們成為在我對年青人期盼裡面有國家觀念、有香港情懷、有世界視野,同埋做一個有公民意識,願意承擔的公民。」 基督徒很喜歡問WWJD(What will Jesus do?)。假若耶穌在埸,他會怎樣回答呢?我會這樣想,耶穌會很簡單的回答:「青年人愛國,但惟有上帝是他們效忠的主。」 耶穌曾一次被人這樣問:「納稅給凱撒合不合法?」(太二十二17)假若今天同樣的問題拿來問林鄭,估計她的回答會是「合法和應當的」。但耶穌則這樣回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太二十二21) 這節經文常被人誤解為「政教分離」,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互不相干。也有人認為耶穌為了避免將自己陷入發問的人的圈套中,於是講了一番模棱兩可的說話。 「納稅給凱撒合不合法?」假若耶穌說「不知道」,這會令群眾很失望,一位偉大的教師,竟然對這問題沒答案!人亦會認為他沒有道德勇氣去回答。假若耶穌說「合法」,這也會令猶太群眾失望,因為不少猶太人期望耶穌能帶領他們擺脫羅馬的管治。他會令草根百姓更失望,因為對他們來說,納稅帶給羅馬是很重的負擔。假若耶穌答「不合法」,雖使猶太群眾高興,但郤會構成叛亂罪。 耶穌的回答,除了顯出他的睿智外,也合乎聖經的教導,對當時人來說,合乎舊約的傳統教導。 物歸原主,乃舊約律法的教導(參看出二十二1~15)。既然錢幣上所刻的是凱撒像,將之歸還給凱撒,豈不應當?政府制度的設立,為的是管理地方國土,納稅給政府也是百姓當盡的責任。不過耶穌加上「上帝的歸上帝」,表示出「人就是人,上帝就是上帝」,兩者不能混亂。「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錢幣上的像是凱撒的,是屬於凱撒的,但是人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人應當將自己歸給上帝。所以人生活在地上,要盡地上公民的責任,但因人是屬上帝的,只有對上帝有絕對的效忠,不是人,也不是政權。我們甚至可

20171024-黎廣德:一地兩檢費時失效,政府理據全面瓦解

黎廣德:一地兩檢費時失效,政府理據全面瓦解 2017/10/24 — 15:26 高鐵項目折騰8年,歷經了數據失實、超支延誤、監管不力等諸多波折之後,終於要由新任運房局長陳帆面對如何營運的燙手山芋。自從陳帆聯同律政司長袁國強及保安局長李家超高調拋出西九總站一地兩檢方案後,即以宣傳機器代替公眾諮詢,對異議團體採取「不見面、不對話、不協商」的「三不姿態」。由於在西九劃出內地口岸區的法律理據被多番質疑,政府避重就輕,集中游說市民西九一地兩檢最方便、效益最高。表面上這說法言之成理,可是政府從未提供詳細數據,更未有為不同方案公布經濟效益評估報告。 高鐵耗資近千億元,如此龐大的基建項目究竟如何營運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本是極為嚴肅的專業課題。如果港府因政治對壘而抹煞客觀的科學分析,勢必大大挫傷林鄭月娥新政的公信力。公共專業聯盟集合工程和鐵路專家,經過3個月研究,採用政府資料和蒐集實證數據分析,發現有兩組從未曝光的數據對經濟效益影響重大,再加上仔細評估車站空間效益,確認西九一地兩檢並非最方便市民,更非效益最高的方案;反而另一套「深圳雙站雙檢」方案,可以為旅客、政府和鐵路營運商在未來50年帶來額外經濟效益585億元。 深圳雙站雙檢 變身城際高鐵 為方便對比分析,大家須先了解「深圳雙站雙檢」方案的特點。 ●西九不設邊檢設施,但同時在深圳福田站和深圳北站設置中港邊檢設施,抵達深圳的旅客可以享受一地兩檢的方便——這是「深圳灣口岸模式」的原裝正版; ●西九至深圳段以城際高鐵的方式營運,每8卡車為一列頻密開出(可少於10分鐘一班)。由於此路段歸港方管治,旅客毋須預先出示證件以實名制方式購票或檢票,只要用八達通入閘便可上車,一如目前從九龍至羅湖的港鐵列車; ●所有長途車及廣州列車均以深圳為終點站,從香港北上的旅客在深圳過關後轉乘中途或長途車,可以選取每天近300班車中的任何一班,選擇靈活度比起從西九乘車大大增加。 旅客時間效益 增加65億元 究竟什麼是政府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方便旅客」?這不能單憑印象決定,站在交通規劃的專業角度,所謂「方便」有客觀標準,那就是所有旅客使用該交通工具的總出行時間成本是否縮至最短。 如果西九實行一地兩檢,購票驗票便必須跟隨內地的實名制,一般方式是旅客拿着護照或回鄉證到車站櫃枱購票,然後通過安全檢查,再在上車前由驗票員核對

20171016-馬嶽:重讀哈維爾,與一國兩制的支柱

馬嶽:重讀哈維爾,與一國兩制的支柱 2017/10/16 【明報文章】最近因為備課需要重讀了一次哈維爾多年前的幾段重要政治著作,包括《無權勢者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給胡薩克的公開信》(An Open Letter to Gustav Husak)和《否定政治的政治》(Anti-Political Politics)等,看的是廿多年前自己有份參與翻譯的中譯版。 在2017年的香港重讀這些哈維爾著作,最悲涼的是:這些本來針對1970年代末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後極權」體制的描述和批評,很多都彷彿適用於香港。 且看這段:「我們應該不會奇怪,前所未有地有這麼多重要公職由聲名狼藉的投機分子、機會主義者、江湖郎中、紀錄不乾淨的人盤踞。簡言之,這些都是合謀者,專長是說服自己,每次做壞事其實都是為了挽救一些東西,或者是為了防止更差勁的人取代其位置。」 又或者這段:「現在真誠地相信官方宣傳,或者無私地支持政府的人,比以往任何時間都少。偽善者的數目卻穩步上揚,到了某點,每個人都被迫成為一個偽善者」;「就像經過近來的歷史事件的震撼後,人們似乎喪失了對未來的所有信心,不再相信可以令公眾事務走上真理和公義的正軌上。除了與每天生活餬口有關的事外,他們對一切都不在乎,找方法逃避,屈服於冷感、被動的情緒和遏抑,對各種價值和他人都漠不關心」。 「後雨傘」的無力疏離、偽善政權的各種語言偽術、權力威嚇帶來的恐懼與屈從,與此何等近似。 當大學校長變成賣菜大叔 哈維爾在《無權勢者的力量》中一個廣被引用的比喻,是有關「賣菜大叔」的。賣菜大叔在店舖櫥窗掛起「全世界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標語。哈維爾的問題是:賣菜大叔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真的在意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嗎?他真的想過怎樣去團結這些工人嗎?都不是。賣菜大叔掛起這標語,因為他多年來都這樣做、人人都這樣做、有人叫他這樣做。這只是他要保證自己安穩生活的萬千日常小節的其中之一而已。 我倏然驚覺,10間大學校長那個語焉不詳的聲明(然後其後馬斐森說那個聲明不是反對討論港獨),不就其實是賣菜大叔那個標語嗎? 這個聲明的內容是不重要的,發聲明者是否相信聲明的話語也是不重要的。這本來是一種虛與委蛇的儀式,重點是告訴當權者「我已經順從」,以及令自己stay out of trouble。 但這

20171027-鄭志文:每周一小時運動抗抑鬱

鄭志文:每周一小時運動抗抑鬱 2017年10月24日 運動有助生理及心理健康是已知事實。最近倫敦大學發表研究報告,指輕度運動,時間短至每星期只做一小時,就可以預防抑鬱症。 報告源自一個大型追蹤研究:Health Study of Nord-Trondelag County(HUNT)。研究由1984年開始,第一階段用兩年時間發出問卷予所有二十歲以上居民,詢問有關生活習慣、運動和病歷,並進行身體檢查。共有74,599人參與。第二階段追蹤這群組九至十三年,定期跟進研究,共22,564人完成第二階段。 結果顯示,不做運動的人,比每星期運動一至兩小時的人,患抑鬱症風險高44%。轉一個角度,假如參與研究的所有人都每周運動一小時,實際可減少12%的抑鬱個案。而運動亦可以有保護作用,避免將來患上抑鬱症。 頗重要一點是,輕量運動已足夠,不用氣喘,不用出汗。而且每周一小時已足夠,並不是愈多愈好的直線正比。這是有別於心臟健康的要求。保持心臟健康建議是每周做中度運動一百五十分鐘。要預防抑鬱,相對要求較低。例如到公園散步,甚至做家務也可以。相信很多人可以輕易做到。 不過,這研究卻發現運動只幫助減少抑鬱症,但對焦慮症並無作用。不論運動強度和時間,對焦慮症個案和風險無明顯增減。 鄭志文

20171024-Steve:幸福,也許已常在我們身邊

Steve:幸福,也許已常在我們身邊 19:52 24/10/2017 新閱會博客 香港人工作及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我也不例外。經過近年來事業的搏殺,物質生活是改善了,但幸福感卻未見隨之增加。因此當我在書店見到這本書名為《論幸福》,作者又是被稱為「現代蘇格拉底」的19至20世紀法國哲學家阿蘭,便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並買了回家,想學習一下幸福的理論。 書中集結了阿蘭最重要的隨筆,每篇隨筆都有不同主題和角度,透過日常生活例子,配合相關哲學思想,有系統地教導讀者如何在不同環境下保持快樂,追求真正的幸福。 每篇隨筆篇幅不大,但内容精要,其中〈旅行〉、〈脾氣〉的篇章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旅行〉一篇中,阿蘭讓我知道世界的多姿多采來自於它的自身細節,我最先想到的是讓我非常深刻的香港人旅遊習慣。按港府最新統計數據,720萬港人平均離港高達12.4次。然而,我們所見大多數港人的購物遊、美食遊,又有多少人去旅行時不是走馬看花,而是關注每個細節去觀賞這個世界呢?我們若學會更好地觀看世界,再平凡的景緻也可蘊藏無窮的趣味。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每次旅行目的地不變,只要換個角度再觀看,每次看到的景物可以是新的一樣,呈現著層出不窮的樣貌。 〈脾氣〉中,阿蘭指人們從小到大都會有脾氣,其實就是在自己傷口灑鹽,跟自己過不去。例如小朋友往往遇到不如意事就被自己的憤怒控制,大吵大罵,又不願被安慰,跟自己賭氣。許多人也試過因不同的事件引起負面情緒,然後就不斷把這種負面情緒誇大,因而陷於不幸之中。書中教我們要擺脫困窘,尋找快樂,先要做的就是儲備快樂。簡單而言,我們應把一切視為快樂、好兆頭,例如遇到一個沉悶的朋友,我們應先對他微笑,用行動去感染對方也感染自己,自然能從大家相處中發掘到樂趣。因為世上最可怕的敵人還是自己,樂觀情緒有能力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世事總不能十全十美,悲觀主義出於情緒、樂觀主義出於意志,畢竟控制情緒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縱然有時候悲傷得不能「把一切視為快樂、好兆頭」,我們也應善待自己和別人,不應把自己的悲痛傳染別人。中國典故也提到「與人為善,於己為善」,對自己寬容一點,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好好生活,就是真正的仁慈。 總括來說,幸福究竟是甚麼?看畢此書阿蘭也沒有給我一個切實的答案,也許幸福已常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未有追尋。阿蘭透過的隨筆故事,教授讀者培養自我反思及解決問

20170602-BBC:擁有奇怪「第二視覺」的女人

BBC:擁有奇怪「第二視覺」的女人 20170602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0134006

20170502-BBC:全世界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是……?

BBC:全世界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是……? 阿曼達·普羅恩薩·桑多斯和羅道夫·康特雷拉斯 (Amanda Proença Santos & Rodolfo Contreras) 20170502 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tra-39783872

20171020-新逸仙:中印的邊界糾紛是怎麼一回事?

新逸仙:中印的邊界糾紛是怎麼一回事?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十月 20, 2017|分類:全部文章|作者:新逸仙(NEO YAT-SEN) https://gushi.tw/china-india-border/

20150506-張世倫、曾芷筠:遲來的浪潮?「台灣新電影」30年回顧

張世倫、曾芷筠:遲來的浪潮?「台灣新電影」30年回顧 2015-05-06 1982年中影製作的《光陰的故事》掀起台灣電影新浪潮,並在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確立了台灣作者電影的正典地位。30多年過去了,今日我們可以如何看待其內涵與影響?趁著紀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上映不久之際,【放映週報】與【今藝術】雜誌共同策劃「新浪潮:台港電影本事1970s-1990s」專題,邀您一同回顧。 (封面攝影/劉振祥;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本文同步刊登於 《今藝術》雜誌5月號  提交遲到的新潮、未竟的運動——「台灣新電影」的現代想像 文/張世倫 幾年前有一回,在路上偶遇一派輕鬆的友人,他帶著首次來台的中國青年,正按圖索驥地閒晃台北。我忍不住問來客,「您覺得那一個地方最好玩啊?」帶著文藝氣息的他滿臉興奮地說,「我特別抄了個地址,去了個你們本地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小地方朝聖,就那個台灣電影宣言簽署的舊址。」我忍不住啞然失笑地說,「濟南路二段六十九號,對吧?」 一間老屋,一則神話:中心的邊陲 那間矮小的單層平房,毫不起眼地夾在兩側高起的公寓間。最早,那是楊德昌父親任公職配給的舊式宿舍,風起雲湧的80年代,它位於彼時仍稱為「城中區」的邊陲角落,一個位居國家權力核心中樞,卻又不全然合流的角落,恰好冥冥中吻合了某種「台灣新電影」的歷史特色——它誕生於黨國特許扶持的權力空隙,而參與者在保守電影體制核心(中影)的邊陲位置,試圖掌握此一難以重現的歷史時空,鞏固那辛苦建立的橋頭堡。整個台灣新電影史,其實就是一部電影論述、藝術正典與權力資源的爭鬥史。三十多年過去,成為專有名詞的「台灣新電影」封印入冊,成為一則世界電影史裡的浪漫神話。 圖:楊德昌故居。(攝/張世倫) 在「新電影」高峰的80年代中後期,那棟老屋曾是許多新派影人定期聚會、集思廣益的場所,見證了彼時藝文群體的互動往來與結盟群力。他們共同起草連署,並於87年初以集體名義發表的「台灣電影宣言」(或稱「另一種電影」宣言),代表了「台灣新電影」派的美學主張與文化訴求,文中要求「政策單位」、「大眾傳媒」與「評論體系」,需對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創作,給予更寬廣的支持協助。 雖然義正嚴辭,但「台灣電影宣言」當時並未促成任何改變,反而在彼時評論界裡引起更大

20171023-紐約時報中文網:闊別20年,《蝴蝶君》重返百老匯

紐約時報中文網:闊別20年,《蝴蝶君》重返百老匯 LAURA COLLINS-HUGHES2017年10月23日 凱瑞夫·歐文在黃哲倫的新版百老匯劇目《蝴蝶君》中飾演法國外交官。 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友好地警告我,他可能會迴避一些問題。他的作品《蝴蝶君》(M. Butterfly)在1988年贏得東尼獎以來,首次回到百老匯時,製作團隊感覺有所防備:不行,我不能看新版的劇本。不行,導演茱莉·泰莫(Julie Taymor)不能接受採訪。 但黃哲倫可以。於是,在離該劇在科特劇院(Cort Theater)首次預演還剩幾個鐘頭時,他出現在了阿爾崗昆酒店(Algonquin Hotel)的大堂裡。將於10月26日週四上演的該劇,由凱瑞夫·歐文(Clive Owen)出演約翰·利思戈(John Lithgow)最早飾演的角色,秦河(Jin Ha,音)出演為年紀輕輕的黃榮亮(BD Wong)奪得東尼獎的那個角色。 《蝴蝶君》的靈感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始於60年代中期,法國大使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和一名實為間諜的男性京劇演員產生了一段持續數年的感情。該劇涉及種族、性、間諜、地緣政治,以及是否有可能像那名法國男子所宣稱的那樣,弄錯愛人性別這個充滿挑逗性的問題。此劇還借鑒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在劇中,外交官高仁尼(Rene Gallimard)愛上了他眼中的完美女性、京劇明星宋麗玲。 在約翰·德克斯特(John Dexter)執導的老版百老匯劇目《蝴蝶君》中,為了起到震驚全場的效果,宋麗玲的真實性別是一個天大的祕密。黃哲倫大致根據真實人物塑造了劇中的角色,但該劇的成功引發了對真實人物的詳細報導。現年60歲的黃哲倫稱其為「形勢逆反」。到現在,《蝴蝶君》這一劇目已經輪演了近30年。正如黃哲倫最近在電話上所說的,「貓從袋子裡跑出來了」(意為祕密洩漏出去了——譯註)。 但有一點,正如我買票觀看早期預演時所看到的那樣:黃哲倫重新創造了一隻貓,泰莫把它放進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袋子裡。這一版《蝴蝶君》是同一部劇,但出現了顯著的變化,為的是讓它重新挑戰我們的認知。(這不是他第一次退回去修改劇本。2012年,當他的外百老匯劇作《金童》(Golden Child)在簽名劇團(Signature Theater C

20171023-紐約時報中文網:選舉大勝,安倍或加速推動修憲

紐約時報中文網:選舉大勝,安倍或加速推動修憲 MOTOKO RICH 2017年10月23日 週六晚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東京的一個競選活動。 東京——據公共廣播機構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週日在議會選舉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推進了他修改日本和平憲法的希望。 NHK說,安倍晉三的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及其執政聯盟克服了新生對手的挑戰,獲得了眾議院三分之二的席位。由於週日的颱風襲擊導致日本有12個選區尚未點票,最終結果將延遲到週一晚些時候揭曉。但是,由於大多數選票已經統計,自民黨及其盟友已經獲得了足夠多的席位,超過了三分之二的門檻。 安倍晉三欲在2020年前修憲 選舉前的民意調查顯示,安倍晉三的政策獲得了不溫不火的支持,他面臨著人氣高漲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Yuriko Koike)創立的一個黨派,以及另一個新的中左翼黨派的競爭。 對於安倍晉三,選舉的結果證明他比預期提前一年進行大選的策略是有效的。現在他可能會迅速採取行動來修改憲法,明確自衛隊(Self-Defense Forces)的合法地位。自衛隊是日本軍隊的名字。 現行憲法於1947年起生效,要求放棄戰爭;而安倍晉三5月表示應該修改憲法,消除對軍方合法性的所有疑問。他在週日晚上重申了這個觀點。 修改憲法需要獲得參眾兩院三分之二的支持。自民黨及其盟友在週日的選舉前就擁有這個票數,但今年早些時候安倍晉三陷入的政治麻煩,以及公眾對憲法改革的懷疑,導致他有可能在眾議院失去絕對多數。 即使在議會擁有了他所需的票數,安倍晉三現在也必須說服公眾,因為憲法的任何改變都需要得到多數選民的批准。 週日在議會獲得勝利之後,安倍晉三可能會作為自民黨領導人競選他的第三個任期。 但是,這個選舉結果對小池百合子是個打擊。就在上個月安倍晉三要求提前選舉的數小時之前,小池百合子成立了「希望之黨」;但是在她決定不參選之後,選民就失去了興趣。 Makiko Inoue自日本狹山,Hisako Ueno自東京對本文有報導貢獻。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71023-鄺穎萱:【小企鵝×果籽】上映中的國王新衣

鄺穎萱:【小企鵝×果籽】上映中的國王新衣 23:11 23/10/2017 童書繪本《國王的新衣》。 童書繪本每年新作面世近千,部份可以跨越世紀流傳過百年,至今仍然有最新版本面世。今天我介紹的是安徒生童話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國王的新衣》,故事歷久常新,因為它跟一般十九世紀童話不一樣,安徒生以簡單的情節,提出了複雜的疑問。 這故事並不是安徒生原創,十四世紀流傳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區,原本情節是騙子說他們為皇帝編織新衣,而新衣,私生子是看不到的,之後安徒生重寫,情節改動成為關鍵,故事裏看不見新衣的由「私生子」改為「蠢人」,而勇於講真話的就由「非洲人」變成「小孩」。 故事講述兩位騙子裁縫,向國王訛說衣料獨一無二,任何不稱職或愚笨的人,都會看不見!國王聽後心花怒放,給二人巨款去製作。受命監督的臣子雖然甚麼都沒看到,卻仍虛報國王:「新衣漂亮極了!」這件事情很快便傳遍大街小巷,百姓們都非常期待衣服的樣子,並且想藉由衣服測試自己的鄰居是否愚笨。到了遊行日子,臣民都擠在路上,但是……,結局大家也知道,不再贅述。但故事卻有多重意義,有待發掘。在不同版本內,赤裸國王在遊行時頭上總是帶着一頂鑲滿寶石的皇冠,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皇冠」這個道具,旨在提升統治者象徵性的俗世權威,而他手中緊握的「權杖」,就是權威的象徵,道具亦是社會地位和權力差異的表徵,影響個人的思考及行動。 將視線轉到圍觀的群眾身上,當中不乏長者、成年男女,他們一舉一動皆受到社會規範牽制,這種約束力稱為社會約制,人長期處於此狀態下,「超我」的存在漸趨強烈,它能夠遏制不守法紀和無政府主義的衝動,使人安分守己。個人首先是約束自己,然後就進一步認同權威,因此就算群眾目睹國王赤身露體,然而在「超我」控制下,壓抑了想揭穿國王的意識。這種理智壓抑本能的衝動,正是佛洛伊德所說的:「壓抑,是社會化的開始。」至於小孩會站在成人的對立面,僅以自身的角度判斷事情,沒有思考拆穿謊言的後果,只是潛意識的遵照「本我」衝動,想到的就衝口而出。 赤裸國王頭上總是帶着一頂鑲滿寶石的皇冠。 很多人利用這故事教導孩子要講真話,這說法流於表面,安徒生的批判性在於政治社會層面,究竟在甚麼樣的情況下,人會出現集體互相欺騙?當然是國王獨裁專橫,只愛拍馬屁受人崇拜,那麼,位高權重的大臣呢?他們意識到身份危機,一旦被國王視為笨蛋大可能會失寵,奴才

20171020-紐約時報中文網: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的罪行至今仍在迴響

紐約時報中文網: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的罪行至今仍在迴響 書評ADAM HOCHSCHILD2017年10月20日 一個擁有土地的家庭在逃亡的路上。 《紅色饑荒:史達林對烏克蘭的戰爭》 (RED FAMINE: Stalin’s War on Ukraine) 作者: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 461頁。雙日出版社(Doubleday),35美元。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安妮·阿普爾鮑姆長期以來一直住在東歐,撰寫關於那裡的文章,她最著名的作品是獲得普立茲獎的《古拉格:一部歷史》(Gulag: A History)。但我最喜歡的是她1994年出版的《東西之間:跨越歐洲邊界》(Between East and West: Across the Borderlands of Europe),這本書怪異而新穎,講述她從波羅的海旅行至黑海的經歷,她所經過的地區和城市在20世紀裡曾先後屬於好幾個不同的國家。例如,今天的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曾是蘇聯的Lvov;之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曾是波蘭的Lwow;1914年之前,它又是奧匈帝國的萊姆堡(Lemberg)。這還不包括它曾在一戰期間被沙皇俄國佔領,在二戰期間被納粹德國佔領,1918年被一個短命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佔領的經歷。 在那次旅行中,她走訪的大多數人都感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受到現在所屬的國家的威脅、這個國家在過去曾是他們的壓迫者。他們覺得自己不公平地變成了立陶宛化的波蘭人,或者是白俄羅斯化了的立陶宛人或魯塞尼亞人——魯塞尼亞人沒有自己的國家,而其他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國家。這本書很有先見之明,因為近幾年崛起的政治人士精心培養的正是這種怨憤的、受傷的民族或國家自豪感,從布達佩斯的維克托·歐爾班(Viktor Orban)、莫斯科的弗拉基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到華盛頓的唐納德·川普。 這種衝突的民族主義幽靈也貫穿在阿普爾鮑姆的新書《紅色饑荒:史達林對烏克蘭的戰爭》之中,該書詳細講述了於1933年達到頂峰的大饑荒,據估計,它導致500多萬蘇聯人死亡,其中390多萬為烏克蘭人。史達林從之前幾年開始,無情地強迫數百萬獨立的小農進入新的集體農場,他確信這樣能夠提高生產力,養活蘇聯的城市。那些農民當然拒絕放棄自己的土地

20171020-劉細良:【讀書好×果籽】香港步入管控專制:齊來認識《完美的獨裁》

劉細良:【讀書好×果籽】香港步入管控專制:齊來認識《完美的獨裁》 22:35 20/10/2017 林根(Stein Ringen)教授所著的《The Perfect Dictatorship》中文版。 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斯被中共外交部拒絕入境香港,據建制派圈子消息,羅哲斯受阻不是因為來港探望黃之鋒,實情是他曾去信教宗阻中梵建交,指習近平是希特拉、斯大林,引起北京不滿。同一時間,特首林鄭月娥對香港出入境事務由誰負責,支吾以對。她在出席青年活動宣傳施政報告時,對於被質問青年被判入獄,她以「吸毒」比喻抗爭者。而立法會內建制派也強行更改遊戲規則,阻止拉布。至於另一件不為市民留意的新聞,是TVB準備停播香港電台時事節目。這些事表面看沒有甚麼關連,但細心分析,大家會發現香港已經步入了內地的「管控專制」模式。 不是威權體制 羅哲斯將習近平和希特拉相提並論,真的可能不了解大陸國情。去年香港大學為中國政治研究學者林根(Stein Ringen)教授出版了《The Perfect Dictatorship》一書,就是為了區分舊式獨裁者與新式管控專制的分別。林根教授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管控專制」(Contrology),去描述這種進化版的專制管治模式。大家一說到納粹、希特拉、蘇聯、斯太林等極權獨裁,定必會出現集中營、勞改營、監禁、屠殺、滅絕、批鬥、折磨等情況,令人感到恐懼,太恐怖了。管控專制是新型態管治模式,他不是靠一位獨裁者的恐怖管治,而是靠全球最大的政黨。根據十九大召開當日黨媒《環球時報》報道,中共有8,900多萬黨員,比德國總人口還多,「它不是西方政黨那種圍繞選舉組成的相對鬆散的利益集團,而實際上組成了中國國家運行機制的骨骼和血脈,是整個國家凝聚力和動員力的來源」。 黨無處不在 這個人類最龐複的政黨組織就是管控工具,它無處不在,包括香港。舊式獨裁者是用強硬粗糙手段禁止人民做他們不喜歡的事、看他們不應看的書,想他們不喜歡的思想,所以要大規模殺死知識分子、焚書、全國只上映十套樣板戲。新式管控專制不會花時間及成本去控制無謂的東西,它更大程度依靠被管理者自我服從,人民主動知道某些言論不應發表、某些組織不要成立、某些人不能聲援。舊東德模式需要龐大的秘密警察及線人去監控傳媒、文化藝術家、商人、學者,管控專制由於是靠主動服從,對付必須對付的人,縮小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