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20171228-01周報:佔中三子陳健民:關心社會始於一場社運

01周報:佔中三子陳健民:關心社會始於一場社運 撰文:趙曉彤 發佈日期:2017-12-28 06:00 最後更新日期:2017-12-28 16:12 https://www.hk01.com/%E6%B8%AF%E8%81%9E/144646/-01%E5%91%A8%E5%A0%B1%E5%B0%88%E8%A8%AA-%E4%B8%80-%E4%BD%94%E4%B8%AD%E4%B8%89%E5%AD%90%E9%99%B3%E5%81%A5%E6%B0%91-%E9%97%9C%E5%BF%83%E7%A4%BE%E6%9C%83%E5%A7%8B%E6%96%BC%E4%B8%80%E5%A0%B4%E7%A4%BE%E9%81%8B 【01周報專訪.一】

20180131-明報:【游山行】永利街音樂表演近民居,上環街坊大叫:「好X嘈呀!」

明報:【游山行】永利街音樂表演近民居,上環街坊大叫:「好X嘈呀!」 撰文: 梁文賢 攝影: 梁文賢 31 Jan 2018 https://bkb.mpweekly.com/cu0002/20180131-65627 Law 是一名本地獨立音樂人。 從上環文武廟出發,音樂人黃衍仁拿着一部舊式的收音機,帶領三十名參加者走過陡斜的樓梯街。穿過繁囂的鬧市,他們進入恬靜的永利街休憩花園,欣賞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的音樂節目《遊山行-回》(下稱《遊》)。 連續兩個周末,這隊七人樂隊合共上演了八場,各長達四十分鐘的戶外大合奏。他們散佈在花園的不同角落彈起樂器。看似各自為政,卻共同以音樂回應空間內的「雜音」:落葉聲、抽氣扇聲、坑渠水聲、狗吠聲,通通出現在樂章之中。 一場穿越鬧市與寧靜空間的社區音樂之旅,觀眾固然聽得入神,但樓上的鄰居卻不甚高興。 最後一場演出後,住在花園後的中年女士在家中大叫:「好X嘈呀!」除了苦笑,演出者之一的Jabin Law也只好透過咪高峰安撫居民的憤怒:「今日之後,我哋應該唔會再打攪你。但若果你有不滿,歡迎你落嚟話我哋知,我哋好樂意解釋。」 參加者先於上環的文武廟集合,走過樓梯街,再進入永利街的休憩公園。 意料之內的投訴 用心的創作屢受投訴,固然令人泄氣,但Jabin Law直言演出前已有心理準備。「喺香港做戶外演出經常收到投訴,其實好無奈。」永利街休憩花園像一幅天然的環迴立體音牆。面向小學校舍,背向高樓住宅,站在花園內拍一下手掌也會聽到長長的回音,音樂聲也自然被加倍放大。Jabin認為居民一時之間接受不到這種聲音,也合情合理。 「我地玩咗七場,六場都有警察到場。有一日,我哋朝早11點試聲,只係好輕力試,已經有警察到。好似大家已經有默契,一聽到音樂就會打電話報警。」收到的投訴也千奇百趣,有的叫樂隊滾去禮賓府演出、有外國人大叫「What’s going on?」、也有街坊指翌日要上班,即使演出只在中午進行,也不希望他們在嘈。 幸好警察只是到場了解,主辦單位亦交出相關牌照文件證明演出是合法,而音量也沒超出康文署要求的分貝指標。演出繼續,但投訴卻成為樂章的一部分。 樂手在公園內演奏,像一場與空間對話的音樂之旅。 不習慣生活有音樂 這不是旺角西洋菜南街的炮轟式舊歌演唱。Jabin指《遊》的音樂已算溫和

20180130-呂秋遠:旅行青蛙教會我的事

呂秋遠:旅行青蛙教會我的事 2018/1/30 — 12:43 《旅かえる》 最近很流行一款日文手機遊戲:旅かえる(旅行青蛙),即使不懂日文,也有許多人下載,今天的臉書頁面,幾乎至少被攻陷一半。不過,如果把這款遊戲當作養寵物的把戲,那就錯了。這隻青蛙,教會我的事情是: 1.不要擔心宅在家裡的孩子,他哪天想通了,就會走出去。 2.真正的信賴關係,不是建立在佔有,而是隨他去。對生命尊重,就是對自由尊重。 3.關係,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收多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事情不存在現實生活中。 4.付出如果有回報,都要當作是意外的驚喜。情感勒索孩子,他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5.不要想操縱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去複製別人的人生,每個個體都不一樣。 6.旅行,是療癒自己與別人的一種方式。 7.面對分離,不願意放手,難過的只有自己。 8.要告訴你的家人,不論他遇到什麼困境,隨時歡迎他回來。 9.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善待那個在你身邊的人,因為他隨時會沒有原因的離開你。 10.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青蛙也是。 呂秋遠 台灣律師

20180130-區家麟:深喉,出來吧

區家麟:深喉,出來吧 2018年1月30日 美國「水門事件」醜聞最終令總統尼克遜下台,除了《華盛頓郵報》記者竭力追尋,也因為得線人「深喉」襄助。這位深喉,幾十年後證實,是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 高官爆料故事,七十年代美國還有一位叫Johnnie Walters,他是尼克遜治下的稅務局長。尼克遜聲言要找一個百分百服從的稅務頭目,要「狗娘養一樣心狠手辣」,「只會對付我敵人而不會對付我朋友」。結果找了Walters,以為他柔弱可信,交給他二百個政敵的名單要他查稅。結果,局長把名單交給一位國會議員,爆大鑊。 香港政府,化身為DQ樂園,律政無法無天,選舉無規無矩。所謂獨立客觀的選舉主任,變身作劊子手;所謂專業公正律政司法律專家,以言入罪,思想審查,練就一身自閹閹人的絕世武功。 公務員食君之祿要擔君之憂?大錯特錯。請記住,你們收的人工,不是政府錢,那叫公帑,世上沒有一件事叫「政府錢」,那是人民的錢;你們為人民服務,不是為橫蠻無理的主子服務。 我不相信,專業的公務員團隊目睹威權臨門,尊嚴盡喪,卻甘願下跪求存;我不相信,一個僭建司長,移師律政司僭建法律,還需要值得任何尊重;我不相信,號稱中立的選舉主任公務員,雙手沾血,成為法治屠夫的幫兇,仍然無動於中。 港版深喉,是時候站出來了。 區家麟

20180131-陳文敏:與一代為敵

陳文敏:與一代為敵 2018年1月31日 完稿之際,選舉主任剛裁定姚松炎合資格參選,周庭則不符合參選資格。據聞對周庭的裁決主要基於她屬於香港衆志的成員,香港眾志在綱領中提出自決,選舉主任因而認為周庭不可能擁護基本法。 由於選舉主任並沒有給予周庭答辯或解釋的機會,這決定已可能違反程序公義。選舉主任向姚松炎提出的問題則猶如政治審查,當中部分問題更是莫名其妙!香港衆志已表明不支持港獨,選舉主任在甄別參選人的參選資格時,是否有權作全面調查以及有關證據和程序的要求,目前尚待澄清。前年選舉主任基於陳浩天過往的言行而不信納陳浩天擁護基本法的聲明,陳浩天質疑選舉主任越權,法院至今仍未裁決。然而,擁護基本法似乎已經成為行使政治權利的先決條件,但批評中央政府或質疑基本法的理解是否等同不擁護基本法? 至於人大常委會就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第104條是關於當選後的宣誓要求,而非參選人的資格,故人大常委會的解釋並不適用。相反,第26條保障了參選的權利,任何對參選的限制,必須有清晰客觀的法理依據,而非基於籠統的對擁護基本法的主觀詮釋。 政府這個決定,令社會上不少人士感到詫異和憤怒,尤其在年輕一代,勢必加劇他們與政府和中央的對立。就如周庭所說,這是與一整代為敵,社會勢將變得更撕裂和對立。一些溫和的人士也感到憤怒,基本法的解釋愈來愈取決於政權的喜惡,這已不是一個說理和包容的政府,也不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 陳文敏

20180131-葉朗程:三十五歲的抉擇

葉朗程:三十五歲的抉擇 2018年01月31日 蔡東豪寫了一篇《四十五歲的抉擇》,發人心省。「你有很多選擇,說得準確一點,半場的你需要有選擇。立即停止自圓其說,承認危機在眼前,唯一方法,是變。」人生走到四十五,在這個關口才說求變,算不算遲?蔡生說這是上半場剛剛完結的時候,不算遲。或許真是不遲,但如果可以的話,早十年覺醒會更好。 嚟到唔上唔落嘅moment,我們都想擺脫庸碌。但四十五歲喎,可以變?這到底是蔡生的心靈雞湯式慰藉還是離地離到萬丈高的忠告? 雖然我遠遠未夠四十五,但我問自己,去到四十五的時候,我還有沒有「變」的魄力和膽量。老婆跟你說今年在英國寄宿的兒子要到東歐school trip,下年計劃為女兒轉去German Swiss讀中學,後年要為外父搞一趟盛大的七十大壽,大後年想由衙前衞道搬去筆架山道做真正的九龍塘人。這個時候,你真的有勇氣跟老婆說一句,「我想求變」嗎?我賭你不敢,因為你比我更清楚老婆的反應;她會坐在沙發沉思一陣,再抬起頭來望一望站在她面前的你,然後氣定神閒問:「你係想求變,定係想家變?」聽老婆這樣一問,你立刻低下頭喃喃一句:「冇咩事嘅我返出去做嘢先。」 其實你怕的不是老婆,你怕的是變後那個未知數,你怕的是「變」出個大頭佛來。原來你心裡那團求變的火再大,也大不過求變的機會成本。蔡東豪不是傻的,所以他老早寫了一句disclaimer:「幾十歲人嗰頭近,現實比理想重要,畢竟生活逼人。」 「變」未必是想賺更多的錢。你可能不想再對着這個老闆,你可能不敢再做違背良心的事,你可能不願每天再對着六個電腦熒幕buy sell and buy sell。但無論是二十五歲變、三十五歲變,還是五十五歲才變,這下「變」或多或少是一個任性決定,因為變是賭博,而說得是賭博,就必定需要本錢。除了籌碼,「變」還需要一條導火線,而那條導火線便是「人」。「求變需要行動,最重要行動,是擴大社交網絡,帶給你『燈膽時刻』的人,不是死黨,因為死黨與你早已變成同一個人,沒有火花,一切變成習慣。」蔡東豪一語中的。 我在YouTube看過一個人的故事,主角叫許懷志。他中學就讀荃灣可風,高大靚仔、運動健將、會考十優,卻拒絕拔尖,反而原校升讀中六,當上學生會會長。這已經是一個男同學見到流口水,女同學見到會尖叫的profile,但他還嫌不夠,高考再奪五優,畢業後去了牛津劍橋之

20180131-區家麟:德式愛國:如何贏得別人尊重?

區家麟:德式愛國:如何贏得別人尊重? 2018/1/31 — 10:29 柏林市中心,有一個住宅區停車場,常見三五成群的人在圍圈,不做什麼,就是聽故事。 這個「景點」,附近沒有任何指示牌,沒有像樣的標誌。沒有留下多少痕迹,沒有紀念雕塑,當然更沒有墓誌銘。 這裏正是希特拉最後日子藏身的地堡之原來位置,這是他自殺的地方、二戰結束前夕盟軍圍剿的終極目標。 為何沒有「打造」成景點?據說是政府刻意的,因為想避免這裏成為極右分子的聚腳地,不想納粹崇拜者找到悼念的誘因。 這是理所當然的做法?不。你看看其他民族,有人把戰犯靈位放神社供奉讓軍國主義者千秋萬世香火永享;有人把殘害幾千萬自己人的大魔頭當作民族英雄繼續膜拜。而德國人的懺悔,遠不止此。 二千多塊石棺形雕塑組成的歐洲猶太人遇害紀念碑群,選址就在柏林地標勃蘭登堡門旁。誰會把「恥辱」標記放在自己首都核心地帶,時刻提醒自己民族的惡行?是德國人。 在德國街頭,甚少見國旗飄揚,只會在世界盃時才見德國國旗滿街;不少德國人說,看見人們亢奮地搖動國旗,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此行還碰到一位記者,他當年對東西德統一有很大疑慮,不是因為擔心經濟被東德拖垮,而是擔心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會是新一輪災難。看看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她的憂慮並非無根據。 一位導遊達人則說,德國人直面戰爭過錯,某程度也是逼出來的。納粹德國與共產黨是死敵,當年東西德分裂分治,共產東德就不斷詰問納粹罪行,令西德不能不面對歷史。原來國家分裂也有好處。 看看今天我們眼前所見,愛國愛黨惟恐表忠不夠快,講講自決自主也是天大罪行,此等思想行為,與冰封機場飛機停飛要唱國歌壯膽屬同一層次的腦殘。 德國人活在反思之中,二戰過錯成為國民教育主菜,罪疚感也可成為民族認同的一部分,甚至自覺國家強大統一可能帶來災難。誰說碰上國旗國歌要感動流淚?誰說國族認同必須自豪驕傲、搖旗吶喊、感激國家係阿媽? 有自信反思己過,有勇氣面對批評,有底氣面對自己,才會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區家麟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20180131-蔡子強:DQ之怒!

蔡子強:DQ之怒! 2018年1月31日 雖然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月娥矢口否認自己是「CY 2.0」,但上任後,大家慢慢發現,原來今屆政府一樣有僭建、一樣去DQ(取消資格),令愈來愈多中間派懷疑,林鄭政府與梁振英政府是否真的有分別?又抑或分別只是,梁振英當年是惡形惡相,如今林鄭卻曉得為自己政治化妝,且識得避得就避? 「紅線」愈收愈緊 DQ周庭之所以讓人加倍憤怒,是大家發現政府的「紅線」愈收愈緊。同一個選舉主任,2016年代表眾志的羅冠聰可以參選立法會,今天同樣代表眾志的周庭卻被禠奪參選權;而且政府連去信詢問周庭政治立場都省回,當事人連申辯機會都沒有,連起碼的程序公義都欠奉。 發展下去—— ●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會否被視為不擁護基本法? ●由《香港革新論》作者所發起的《香港前途決議文》,當中提到2047年後香港的政治地位應由「香港人民,內部自決」,會否也被視為港獨? ●支聯會的「五大綱領」中的「結束一黨專政」,會否被視為牴觸憲法序言,進而被視為不擁護憲法﹖ ●就算是公民黨在《十周年宣言》中提到「本土」、「自主」,會否也有一天被當作是踩界? 以上會否遲早被當權者理解為有違「參選或者出任該條所列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以至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簽署過類似《香港前途決議文》、公民黨成員,甚至出席過支聯會六四維園集會,以後就連申辯機會都沒有,參選皆會被「連坐」DQ?大家會否將被逼到退無可退? 就算每人手中有一票,但原來卻不給候選人你揀,這一票其實也只能作廢,徒讓選舉變得有名無實。 「對一整代人的政治清算」這句話會「入心入肺」 過去10年青年人對政府、議會、選舉的信任度愈來愈低,不單認為不代表他們,甚至認為這些體制都是不公義,亦因而採取激烈對抗態度,甚至以衝擊以至暴力來抗爭。無論家長、老師、成年人如何苦口婆心規勸他們,他們往往反駁一句:他們怎及體制來得暴力! 如今一而再再而三,先是選舉,後是宣誓,如今又再來補選也DQ,只會令香港政治制度整體的公信力愈來愈低,無論你怎樣再規勸青年人應該心平氣和講道理、討論問題,再難有用,因為連有限的選舉權也逐步被剝奪,寄望通過選舉來解決政治紛爭,無疑愈來愈像緣木求魚。 雨傘運動後,北京和特區政府一直想挽回青年人的心,因此也出盡法寶,甘言厚幣在所不惜,因為他們明白到青年人才是

20180130-陶囍:莊嚴

陶囍:莊嚴 2018年1月30日 對一個中學時香港迎來了「代議政制」的香港居民來說,本地各級議會選舉雖遠遠未臻完美(其實愈來愈多問題),但年輕時特別天真,以為人世間是有所謂美好的願景,今天我,未得,只要有目標有路線圖,年年月月爭取下去,終有一天等到民主會戰勝歸來。 爭取了很多年,跟足遊戲規則,報名參選,尋求提名,參加辯論,緊守公平原則,逐分逐秒計算發言時間,到了投票日,金睛火眼留意各方有沒有派掌心雷,有否提供不相稱好處,抓着每個疑點投訴……大大小小動作,無非源於一個信字,信選舉公開公平公正,信參選和被選都是莊嚴事。 當年那個中學生,早步入中年,受過教訓就不會那麼天真,心裏明白莊嚴如果只是形式,不過就是行禮如儀,萬沒想到的是,今天已到了連行禮都費事的田地,而且那麼理直氣壯,令人益發感到沮喪,崩塌的不僅是眼前選舉制度,而是少年時代信以為真的公民教育。 而我們畢竟都有點年紀了,但眼前這一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因為相信世界可以更美好,因為相信改變的力量,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願意走不一樣的路,因為愛自己的家園……走上街頭是過激,走入議會亦不容許,他們可以走到哪裏?這兩天想到這些,難過到無以復加,氣溫急降,還不如心灰意冷。 陶囍

20180130-郭家麒:議會將失去一代年輕人

郭家麒:議會將失去一代年輕人 22:53 30/1/2018 ■作者稱,政黨香港眾志表明不支持港獨、只提自決,仍被政府以此為由打壓,令周庭(中)被剝奪被選舉權,做法有違香港人應有的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夏家朗攝 選舉事務處不尋常地拖延多日,至上周六選舉提名期結束前三天才公佈取消周庭的參選資格。理由竟然是香港眾志「民主自決」的理念「與一國兩制的原則相違背」。選舉事務處這個決定,等同於DQ了香港眾志整個政黨。 由2016年開始出現DQ立法會參選人的做法。由當日指候選人「鼓吹港獨」,到今日眾志表明不支持港獨、只提自決,都被政府以此為由打壓。這不單是活脫脫政治打壓,更是莫須有的罪名。實在想不到,秦檜對待岳飛的莫須有罪名,竟然在香港重演。以選舉主任的一個決定,就崩壞了香港的選舉制度。即使立法會地區直選有一人一票,亦再無意義,因為候選人已被政府篩選。一個無法公平參與的選舉,得出的選舉結果是毫無意義。 判周庭政治死刑 違反人權 當然,官方說法,決定參選人是否合乎資格,是選舉事務處的責任,是公務員身份的選舉主任所作的決定。但誰也知道,這是徹頭徹尾的政治決定。背後主事的,肯定是北京的指示,又或者是林鄭政府為向北京顯示忠誠的行為。無論如何,林鄭月娥都是DQ參選人的最大兇手。 在內地,犯罪者或會被剝奪政治權利,當中包括選舉及被選舉權。以中國第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為例,他被中國冠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之罪名,也只不過被剝奪政治權利兩年。敢問20出頭的大學女生周庭,到底又是犯了甚麼罪大滔天之過,而被剝奪被選舉權?就是因為主張香港人自決的政治立場,就得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這個「政治死刑」,令他們無法翻身,這完完全全是違反了香港人應有言論自由與公民權利。 可能好多香港人一直認為,內地政治、法治黑暗,內地維權人士被以言入罪,與我無關。但DQ事件已說明,香港人實在不能獨善其身。林鄭月娥聽從中聯辦的指示,「中環西環行埋一齊」,以習近平的極權管治方式治港。 令我痛心的是,香港政府不斷打壓我們年輕一代。從「東北13子」、「公民廣場三子」到周庭,這一代年輕人,理性冷靜、成熟、有理有節,但面對強權的窮追猛打,被判囚、被DQ,實在令我們感到可惜,我們的議會失去了這一代有理想有熱情的年輕人。 另一邊廂,政府開加新職位、委員會等,安插建制派培育的青年加入政府,聽取他們只想聽

20180129-鄺穎萱:【小企鵝】司長、校長、石頭湯

鄺穎萱:【小企鵝】司長、校長、石頭湯 20:12 29/1/2018 【小企鵝×果籽】 大概你有聽過《石頭湯》這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在歐洲早已是家喻戶曉;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地方,都有大同小異的演繹,例如瑞典版主角石頭變成「釘子」,但故事主軸就萬變不離其宗。 話說三個參軍的士兵在回鄉的路上,又累又餓,心裏都期待着好好吃一頓、睡一覺。三人終於到達一條村莊,計劃找戶農家歇腳吃飽住宿一晚,然後再繼續趕路,可惜卻遇上村民態度冷漠,眾人擺出一副我們也物資匱乏的冷面孔,沒有多餘食物招待外人呢! 事實呢?大夥兒早在軍人進村時候已經把食物藏起來,東家趕忙把大麥塞到草堆裏,西家也忙着將牛奶沉到井底藏好、將鮮肉移到地窖,亦有人隨手牽來被子蓋住裝胡蘿蔔的木箱,再將大籃的甘藍菜和馬鈴薯往床底下推。就是連草棚閣樓都無人願意讓他們借宿一晚。夜幕降臨,三名士兵心生一計,他們交頭接耳討論起來,其中一個士兵向村民說:「既然大家糧食不夠,就借我們一個大鐵鍋,讓我們動手煮鍋美味的石頭湯好了。」村民從未聽過「石頭湯」,猜想這定必是一道上等菜色,如果可以分一杯羹就好了。圍觀者越來越多,有人更幫忙拿乾淨清水注入鍋後再加柴生火燒起來。說着士兵們在懷裏拿出三枚石卵,投進鐵鍋裏,一邊攪動煮湯,一邊跟身旁的孩子說:「不管甚麼湯都要加點鹽,加點胡椒。」孩子們跑回家去拿鹽和胡椒。「像這樣的石頭,一般來說,煮出來的湯,會是好湯。不過,如果可以來點胡蘿蔔,味道會更好。」在家裏收藏大籃胡蘿蔔的村婦,說回家找一兩枚來,語畢就回去拿來了,看蔬菜煮得七七八八,士兵再自言自語:「要是有點牛肉,再加上幾個馬鈴薯,這一鍋蔬菜肉湯,可就是富貴人家桌上的佳餚啦。」未幾,有人從人叢中遞上滿滿一袋牛肉、紅薯,士兵們攪着鍋裏的牛肉和馬鈴薯,讚嘆着說:「若然可以加一把大麥,再來一碗鮮奶,這鍋就是國王的湯了。上次國王和我們一起吃飯時,他點的就是這一道湯。」村民你眼望我眼。原來人家請過國王吃飯,難怪!「可惜,你們沒有這些東西,說了也是白說。」士兵們嘆息。很快,人群中有人從閣樓搬來大麥,從井底撈起鮮奶,還幫忙把材料摻進鍋裏。鍋裏冒出熱氣騰騰散發出叫人垂涎香味,故事的結局,你我都知道了…… 三個和尚讓人們明白甚麼是「分享」,運用「智慧」去解決矛盾。 舊瓶新酒以中國為背景 今次我推薦Jon J. Muth

20180122-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樹熊都做得到

鄺穎萱:【小企鵝×果籽】樹熊都做得到 20:12 22/1/2018 樹熊Kevin由樹上走到地上,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你們呢? 2017英國奧斯卡童書獎(Oscar's Book Prize)由童書作家Rachel Bright與插畫家Jim Field共同創作的繪本《The Koala Who could》獲得,這是英國重要的童書獎,目的是鼓勵親子共讀童書。獲獎故事主角是一隻名為Kevin的樹熊,他每天都在同一棵樹上生活,享受清晨的露水、午後暖暖的陽光,還有隨手拈來的鮮甜樹葉填飽肚子,日出日落,樹上的日子既舒服又穩定安逸,一切皆如預期,滿滿的安全感,不錯嘛。在樹下偶爾經過的動物都會抬頭跟Kevin說:「下來一齊玩吧!」對於這些邀請樹熊總是提不起勁,有一句沒一句的敷衍了事。為甚麼?因為他深信樹下的環境不及現在的舒適,改變反而不妙。一天早上,耳際傳來噠噠噠的聲響,低頭一看居然是一隻擾人清夢的啄木鳥在不斷地啄樹,好好的家轉頭已經被啄了兩個洞,以為他待會兒就走,怎料這討厭的傢伙卻若無其事繼續啄,看來這安樂窩就是保得住今天,明天也逃不過,單是那不斷的噠噠噠聲,也都夠煩人了。與其呆在樹上,着地走走消消悶氣吧!Kevin走在路上閒逛,之後更隨着別的動物到河邊去,到處都有新奇事物,原來感覺絕不比待在樹丫上差。 這當然是一通老生常談的故事,不用浪費筆墨長篇大論,小故事沒有曲折離奇的冒險情節,利用小事一宗去說明道理,就是走出comfort zone看看世界的另一面。Comfort zone舒適圈意思是形容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裏,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輕鬆自在。但當我們踏出圈外的時候,面對陌生環境以及無法預計的變化與挑戰,自然認為發展及步伐會被拖慢。近年好多人都說「出走comfort zone」,盛行程度就如人生必備的座右銘。事實又是怎樣?好端端的「有自唔在攞苦嚟辛」,隨口說說沒關係,真的落實執行,才不會!走出comfort zone實在不是一樁易事,但如果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嘗試,又是否可行呢? 從小步走出comfort zone Comfort zone有具體,也有抽象的。 我知道有人天天一定要吃中餐。吃中餐就變成了他的comfort zone,中餐就成了comfort food

20180129-素黑:孤獨vs孤苦

素黑:孤獨vs孤苦 2018-01-29 英國剛任命了一位「孤獨大臣」,英文原名是Minister for Loneliness,不過翻譯有點問題。Loneliness不是孤獨啊,而是孤單、寂寞、困苦的意思,譯作「孤苦大臣」較為貼切。 據悉英國43%受訪青少年表示感覺不到甚麼是愛;52%父母表示自從生完孩子後便飽受孤獨;80%已婚者說婚後感到被孤立。家庭分裂的,死後葬禮沒親朋來,只有當地政府代表在,事後賬單也得由政府來支付的大有案例。 政府希望正視數百萬孤苦者的情緒困擾和因而衍生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問題。 我們常常誤解「孤獨」,它並非負面詞,它是中性的。孤獨是存在的本性,不管你和多少人在一起,你都是孤獨一人感受生命,面對自己的人生,第三者無法代入你的感官和感受。人生而孤獨,但可以透過自我表達和分享增添情趣和滿足感,排遣寂寞。 Lonely是負面的感受,它可以源於孤獨,但兩者沒有必然關係。相反,有些人很享受孤獨,一個人過得自由愉快,即使在人群中也能保持孤獨地自處,不受干擾。有些人卻害怕孤獨,難奈寂寞,不想一個人過。    來找我做個案的人,回應我的問卷裡「你是否經常需要有人陪伴」一項時大多是「需要」,不少人更說無法接受一個人睡覺和生活,卻又不懂得和別人和諧地相處。 不懂得獨處的人,遠比沒有人愛你活得更糟糕。 素黑

20180126-素黑:別介意依靠外力

素黑:別介意依靠外力 2018-01-26 十年前寫過信給我的讀者再度來信,細說這些年她不曾安定,早已學習過的靜心方法和能量流動,在這幾年離她越來越遠,留下的只有知識。學佛也是,雖然還是天天誦經,但是總感覺沒能到達那種契合和真心切願。婚姻不順,丈夫脾氣暴躁,瞬間變臉,知道那是他的盲點,唯有體諒,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以柔克剛,但還是覺得委屈。想要孩子求不得,那種焦慮令自己的能量隨時散失。 「我明白一切源於心,心不安難以幸福。這節奏越來越快的世界,如何才能讓心安住,讓心臣服?我怎麼越發迷惘,越發無從下手了。我算是努力學習過的人,是一個學佛的人,還是不能和自己好好相處,這種挫敗感隨著年齡的增大更加迷惘。現在我想靠近善知識,想要接近穩定能量的人,那是外求嗎?現在真的覺得無力,思維也較混亂,真心希望得到你的提點,給我力量。我是在依賴外力嗎?還是到頭來應該靠自己?」 依靠外力和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兩者並不對立啊。臣服不也是學習放下和依靠嗎?人很多煩惱,在於混亂了思緒,助長歪理和困惑。人總有走向低谷時候,這跟努力過與否沒有直接關係。低谷中我們都需要依靠外力,不然就是不自量力。這是常情,不是過錯,更非證明你沒用。你又不是超人,傻的嗎?得到情緒和動力的支援後,能否走上路當然還得靠自己。這不過是前後的步驟,沒必要互相排斥,作繭自綁。 素黑

20180122-素黑:要做甚麼才算是支持

素黑:要做甚麼才算是支持 2018-01-22 她找我做個案,老公出軌,她想離婚,老公真心認錯想挽回。他們婚後關係已不好,老公工作壓力大,加上原生家庭背景複雜,很需要太太的溫柔和支持。可她性格粗心,自我中心,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問她知道老公需要甚麼嗎?她只轉述老公說過的話:「我需要的支持你沒有給過我。」她說:「我晚上已等他回家才去睡啊,不是支持他了嗎?」     我反問若她需要老公的支持,到底是想要他做甚麼。她說希望他能為她解決問題,有壓力時讓她釋放,陪她一起面對。我再問:「具體是要做甚麼?」她說:「給我點子幫我解決問題就是。」啊,這是助理的職責,不是伴侶的責任啊。多麼不解溫情的硬繃女人! 我問她:「老公體貼你寵你嗎?」她點頭。我再問:「老公回家後你是否常板著臉,只說自己想說的,沒有給個溫柔的笑?」她點頭:「你怎麼都知道!」再明顯不過,他需要的支持是太太的體貼,讓他回家感到溫暖和放鬆。 老公出軌是不對,但遠因是孤寂,沒有感受到太太嫵媚的愛。她才知自己的盲點是傲慢,忽略包括老公和其他人的感受。我著她借給老公一次機會,其實是給自己一次重新學習做個好太太的機會,學懂怎樣才算給予支持。 關係問題總是互動的。他已認錯了,是時候她也該認錯。從沒謝過老公對她好、沒說過對不起的她,見完我後鼓起勇氣跟老公說了,關係重新開始。 素黑

20180119-素黑:唇瘡這粒小東西

素黑:唇瘡這粒小東西 2018-01-19 當它在悄悄發芽時,你會妄想,不用管它,明天它便會消失。可明天總是意料之外的,明天它便發大了,你其實是知道的,只是無助於壓抑它還是縱容它釋放自己吧。 很多年沒有發唇瘡了。是這陣子虛勞過盛加上喪貓之痛後遺症,有些內毒還是要發出來的。職業病發,趁它的造訪,試用不同的療法看看效果吧。花旗參、西瓜霜、高劑量維他命C、蜂膠液、日本口瘡貼、尿療法……當然並非建議大家像我一樣逐一試,我只是喜歡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尤其是自然療法,不是親自試過,都不能盡信。 小東西雖小,它卻足夠叫你受不了。更甚是,它明明確確地長在當眼的嘴唇上,你無法收藏,人家也無法裝著看不見。醜是醜定了,你只能在這副醜相中寬容自己。你若不介意,別人其實也不會介意,甚至真會看漏眼。你不是常常埋怨別人沒有發現你的新髮型和衣裝嗎?你愈是否定它,遮遮掩掩諸多小動作,愈是放大了瑕疵,讓所有人看見。笨啊! 痛是很好的修行老師,教你忍耐,收斂,放空和棄執,學會與缺陷同在。掙扎和抗拒,痛會更糾纏。譬如你愈是心急要把膿擠出來,感染病菌的機會便愈高,拖延痊愈的時間。有些痛,你必須包容它和你自己,交給時間,檢討為何養成它,方知如何走出來。 我嘛,自嘲就好。帶著膨脹了的唇瘡上課,打趣跟同學們說今天的我特別性感呵呵呵,還放了一個電眼,連唇瘡都感到高興。 素黑

20180115-素黑:最美的東西,都帶著殘缺

素黑:最美的東西,都帶著殘缺 2018-01-15 近日上了蔡永和老師詩般美的光影大師班,學習拍下人間美。兩天課後見了兩個個案,馬上回到人間黑暗面。 第一個客人兒時曾被姐姐的男友持續虐打,母親知曉卻不管,因為軟弱。極端病態的家庭充滿暴力、邪惡和毒品。二十多年後她來找我,希望處理和母親依然交惡的關係,卻發現自己跟她一模一樣,重複了家族致命的死穴。 第二個客人同樣重複母親的死症,入骨的野性更會打母親,不過是逃避長大。能救她的不是藥,而是降服自己,學習叩頭,依從嚴謹的紀律鞭策自己,誠心懺悔。給她足夠做半年的功課收斂傲氣,她再不情願也說會嘗試。畢竟已40歲,繼續懶惰或任性的話,野性會變魔,成魔後才想自救便太遲。 然後有讀者留言問,能不先填問卷直接約我做個案嗎,因為問卷看來很複雜。我說不能,問卷是給她的第一個功課,準備好面對自己,應該珍惜。問卷很簡單,複雜的是你我他。 美是單純的,醜卻是複雜的人心。我常打趣但虔誠地說:「世上唯一的罪是『肉酸』(醜陋)。」我這個人,總是願意先看哪怕是傷害我的人的美,把歪了的心調放好,像拍照前的準備。最美的東西都帶著殘缺,她的名字叫經歷,用成長來修補,伴侶是歲月。我嘗試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人性的病弱與善良,看它的美,不是因為我是文青或太感性,而是眼見人性的軟弱和懶惰,太多終歸變成自傷傷人的醜陋,教人何其心痛。 素黑

20180112-素黑:笑可修練,正如心胸

素黑:笑可修練,正如心胸 2018-01-12 年前,她來找我做個案,男朋友剛提出分手。 她深知自己是個不討好的女人,同事和朋友都說她兇,不想靠近。可她自覺不是港女,可以吃快餐,不一定有樓才拍拖,沒有名牌癖,只希望男朋友能多記掛她。可她口中的男友卻是個「守財奴」,走路返工,午飯自己帶,和她拍拖很少外出吃飯,也親口說過將來買樓也不會寫她的名字,更沒有提過想和她結婚。 她工作壓力大,脾氣尤其差,希望他多陪她哄她,常想改變他,很多時不顧他正在做甚麼要馬上見到他,不遂時曾多次威脅自殺,令他更反感,最後提出分手。 她說:「我只想找個有一元給我一元的男人,不要處處跟我計較。」我說:「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不過要先看你是否值得對方為你付出這一元。」沒有男人會喜歡和接受脾氣臭和動不動鬧死威脅的女朋友,他倆這個結局也是很合理。與其埋怨男友計算,不如先反觀自己的脾氣。我說:「你若要做公主,要甚麼便要馬上得到的話,後果自負。以死相逼是極低端的手法,只會嚇跑對方,即使能留住他一天,也留不住一世,不但摧毀關係,更會惹邪氣上身,令你越來越負面,容易變魔,後果嚴重,看你的樣子越變猙獰便可知。」 她點頭,懂了。我教她改善化妝,令眉目看起來不那麼兇,面容變柔後笑容也會變吸引。她說不懂得笑,我教了她對鏡子練習笑得可愛。對,面容可改,笑可訓練,正如心胸和修養。 素黑

20180108-素黑:如何和性慾做朋友

素黑:如何和性慾做朋友 2018-01-08 最近接了一個個案。他很年輕,受到壓力時便得靠上網看色情錄像釋放自己,以往很多年更會在街上尋找「一次性」對象。這樣下去不妥啊,可動物性本能令他很折騰,也影響了他終歸希望找到穩定伴侶的願境。 細問了他的狀況後,我度身訂造了令他刮目的自療方式:好好利用色情錄像,幫自己看清楚性能量的流動。 性能量是很有趣的東西,一旦被你看穿了,它便不再操控你,你便是它的主人。譬如適合他的方法是這樣的:看完一條片發洩過後,別停下來,再選另一條片,這次不求釋放,而是細看生理反應,看到哪裡還有慾望,稍有厭煩,不夠過癮;哪裡還想看,哪裡想喊停。還得仔細地看你關心甚麼鏡頭、情節、部位,一次兩次三次,一天兩天三天……看著生理節奏和感覺,你便看到自己的性慾到底是甚麼回事,你的性便沒有秘密了。可依靠、可放下、不再被它控制,然後有一天,它不再是被利用的減壓工具,而是你的朋友了,這時你才真正懂得去做愛。 原本緊張的他鬆一口氣說:「我原以為你會教我甚麼靜心觀照之類的方法呢!」我打趣說:「對不起令你失望了!」 性慾沒有不好,迷亂只是否定和處理不當的結果。 假如你已試過甚麼靜心、靈性的方法都沒有明顯效果的話,也許你得回到性慾的本身,先學習「做好」。按個別的需要,方法也有很多種。這是我十多年來的療癒方向,效果都是明顯和正面的。 素黑

20180122-畢明:《廣告牌殺人事件》在痛、爛、愛中掙扎求存

畢明:《廣告牌殺人事件》在痛、爛、愛中掙扎求存 2018-01-22 在痛、爛、愛中掙扎求存 重要的事要寫先:這是一部必看的好電影,罕有令人難忘的佳作,說的是《廣告牌殺人事件》。如果這篇影評不足以說服你去觀看,也別錯過這作品,親身去看一次,讓電影自己去說服你。 看着,看畢,你差不多要被當中人性的赤裸、粗野和真實,撼動得無法言語,我們都在狼狽又踉蹌的,見證世事悲哀,世道的不完美,人性和關係的亂七八糟。 三塊廣告板,是一個喪女母親的擊鼓鳴冤,一字一血淚:Raped While Dying。可以想像身為母親的劇痛,她用廣告牌先重提冤案,再問兇手何在,後點名探長Willoughby責無旁貸。這高調的沉冤待雪,一方面把冷舊了的姦殺翻案,另一面向警方施壓,最後一個作用是讓追求公義的母親公開發洩悲痛。 Mildred 走上這條路,差不多與整個鎮的警方為敵,顯示了她的走投無路、無計可施,也建立了這個媽媽的不惜一切、悍然無懼。為了替女兒討回公道,她實在放不下這悲慘命案,「不敢回憶未敢忘記」是在世的人最起碼可以做的。 一個決絕而戲劇性的開端,展開了一次深刻的人性反思,圖譜斑駁的人性萬花筒,故事來到不同角色身上,每個家庭、每本難唸的經上的人性又轉一圈,每個面孔都有戲可演。 開於倔強、公義、傷害、後悔、原諒、殘忍,還有愛和愛得太遲。透過不經人工調味、最原始真實,美國小鄉鎮樸拙無華的痛與怒,救贖與寬恕,看冥冥中的天網有理和荒謬無憑。自《In Bruges》起,導演 McDonagh 便喜歡玩因果循環的無縫接通同時狗屁不通。Mildred 為了爭取公義近乎不擇手段,自衞傷人,一怒縱火;警員 Dixon 濫用警力,袒護警長,暴力毆打幫Mildred 的市民;警員 Willoughby 原來是好探長,有些案,實在窮盡力還是無能為力,他自己又有癌症。然後這些人和其家人,各有恩仇,Mildred 之所以特別痛,因為女兒死前自己對她的說話特別無情;Willoughby 特別無能為力,因為他身為好丈夫好爸爸好警長好人命短;Dixon 是 Mildred 的一面鏡,野蠻天真核心是好人,在這幫人半困獸式互相逼迫中,荒謬得喜劇,悲哀得切膚,諷刺得蒼涼,最後在笑淚交集中是人性的美和暖。可以便放下,可以便寬恕。在一場出色的悲喜劇中,在沒有左膠的世界,每個人都千瘡百孔,每個人都不是天使

20180125-安裕:從政者的晨鐘暮鼓

安裕:從政者的晨鐘暮鼓 23:20 25/1/2018 安裕札記 剛過了的周一凌晨,林鄭月娥出發赴瑞士參加世界經濟論壇,電視上見她匆匆來到機場,直行直過記者陣,像風一樣走進大樓,未有回應問題。這幾秒之間,電視上的林鄭月娥臉容繃緊,這是她上任半年來極為罕有的神情。周日深夜另一樁事,日間在電台訪問七度致歉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透過律政司發出新聞稿,承認南區物業有三處改裝,並稱有關改裝在買入物業時已經存在。 這難怪有人猜測,僭建風波是林鄭月娥臉容繃緊的原因。事實上,從屯門大宅被揭僭建,到隔半個月承認南區物業有改裝,僭建風波沒有半點偃旗息鼓迹象。林鄭月娥要求「包容」看待事情、不要咄咄逼人,事態卻朝着相反發展,社會對鄭若驊的信任危機直衝高點。前兩天,建制派的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公開說感到不耐煩,又說傾向「長痛不如短痛」。建制派的態度,可以視為不欲被僭建風波拖進深水區。 儘管鄭若驊說「我不接受我是一個無誠信的人」,但建制派議員的取態,客觀說明特區政府的孤立無援,若再強撐下去,連習近平對林鄭月娥「實現了良好開局」的讚揚一鋪清袋亦不為奇。如今事件在林鄭月娥離港之後繼續發酵,到她回港之時,經過在異地旅程的長考,不妨再看她會如何回應。 近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一周年,美國傳媒對他的批評重點,不單在於競選承諾有否全面落實,而是他有沒有撒謊的誠信質疑。在美國選舉政治當中,施政政策只是某一特定時空的產物,最重視的是公職人員的道德人格。美國社會流行一句這樣的話: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有指這是林肯於1856年或1858年說,但也有稱找不到出處,即使如此,這段「林肯講話」至今仍是美國從政者的晨鐘暮鼓。對其他政界人物來說,也應作如是觀。 安裕

20180123-安裕:日本馬拉松蒸發了?

安裕:日本馬拉松蒸發了? 2018-01-23 安裕札記 星期天早上看香港馬拉松電視直播,非洲兵團表現摧枯拉朽,肯尼亞的蒙格拉以44歲之齡奪得男子組冠軍,埃塞俄比亞的杜利莎稱后女子賽。參賽跑手在駱克道銅鑼灣段的馬路中線你追我趕,背景是街道上空層層疊疊的廣告招牌,香港本色與體育運動互為輝映。比起世界各地的城巿馬拉松,香港馬拉松堪稱別樹一幟。 非洲長跑有實力,包辦男女冠軍不足為奇。只是在看直播時,不覺有日本選手跑在前列。這是日本選手參加今次比賽的不多,抑或電視台攝影師追蹤領前選手,漏了在後面的日本選手,觀眾無法得知。不過,客觀的事實,是七、八十年代震動世界的日本馬拉松兵團,這二十多年在各大比賽的頒獎台成了稀客,恍似蒸發了一樣。 七十年代末到整個八十年代,是日本馬拉松的黃金時期。出身早稻田大學的瀨古利彥,十年間兩次贏得波士頓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及倫敦馬拉松各贏一次、四次勝出福岡馬拉松。同一年代的日本名將,還有宗茂和宗猛這對孖生兄弟,他們與瀨古利彥是當年各國跑手難以踰越的日本高牆。還記得八十年代中,曾翻譯一篇日本馬拉松研究文章,日本體育科研那時對馬拉松的研究,主要集中選手血液的含氧水平,如何在比賽及訓練當中提高耐力。 可是,瀨古利彥與宗茂兄弟「三劍俠」退役之後,日本馬拉松成績難見飛躍,跑進2小時6分大關的有若鳳毛麟角;在奧運會男子馬拉松,日本選手上次奪牌已是九十年代的事。兩年後是2020年東京奧運,日本田徑界面對國內關注能否在主場奪金的呼聲,近年進行深入研究,得出日本馬拉松落後非洲的結論:訓練水準及強度不及對手,另一是容易受傷。 這是兩難問題,因為若要提高訓練強度,選手受傷風險隨之大增,怎樣做到提升訓練水準又避免受傷,日本年前派出專家小組到美國,近距離觀摩學習。日本對長跑裝備如跑鞋的研發世界聞名,卻在訓練水準出現落後現象,能否在未來兩年追上並超越對手,對於有興趣馬拉松比賽的體育迷來說,這是未來兩年關注的焦點。 安裕

20180118-安裕:回憶錄看世情人生

安裕:回憶錄看世情人生 2018-01-18 安裕札記 湯漢斯與梅麗史翠普的《戰雲密報》(The Post),引起人們對《華盛頓郵報》老闆葛蘭姆與總編輯布拉德利的興趣。兩人都寫過回憶錄,葛蘭姆的《Personal History》非常值得一讀;布拉德利的《A Good Life》同樣出色。若兩者必須取其一,建議先讀葛蘭姆的一部,內容講的不只是報業,更多是女性在七十年代美國的打拼記憶。 不過,回憶錄未必是一個人一生的回憶,有的時候,在人生某個時段的回憶也會受注目。最明顯是美國總統離任後的回憶錄,克林頓的《My Life》就賣了二百多萬冊,有說稿費是天價級的1,500萬美元。現在,大概最有價值的回憶錄是奧巴馬的一部,可是他離職快將一年了,至今還沒有風聲。 一部回憶錄少說也有幾百頁,很多不是由傳主自己動手由頭寫到尾。美國出版社有很多文筆一流的作者可以代筆,做法是先對傳主長篇訪問,再協商內容框架,進一步勾勒每篇章節內文,這些寫手叫做ghost writer。當然,也有傳主是親自動筆,基辛格盛年時期的三大冊自傳便是自己動手,每部厚達千頁,文思與才情絕不簡單。 不過,寫回憶錄是一回事,內容能否公開則是另一回事。尤其是曾經位高權重的一些人,像是總統或敏感部門主管,回憶錄寫得太過詳細是禁忌。因此,以美國為例,會有部門在出版前把回憶錄細看一遍,並在扉頁註明「此書經過審查」,但又會說該書內容「不等於官方公布的資訊」。英國八十年代曾經發生禁止間諜部門退休官員撰書出版事件,一度鬧出軒然大波。 可是因有審查這一關,不少回憶錄變得索然無味,沒有多少可觀內容。於是有另一種「非正式回憶錄」出現,是作者通過訪尋傳主的親朋戚友,根據這些資料寫成。雖然有認為這類非正式體裁入於「信不信由你」之列,但是我讀過的一些同類書籍,資料搜集做得極為翔實,有名有姓有出處。而且這類作品毋須「為賢者諱」諸多顧忌,更多真實內容披露,對讀者而言,也是一大得着。 安裕

20180116-安裕:過去一星期的香港

安裕:過去一星期的香港 2018-01-16 安裕札記 過去七天的香港,將是這一代巿民記憶當中難以抹去的一星期。律政司司長的僭建風波,引起民眾對政府官員誠信的質疑;至於有關僭建的解說:「當時的工作實在太忙」、很多公職、「沒為意」有違規的構建物,此刻依然無法取信公眾。這場風潮如何解決、以及在甚麼時候全面解決,今天看來恐是遙遙無期。 事件對政府的傷害已經構成,就算此刻換人,恐怕無法立即修補失去的信任。必須指出的是,這中間有一點是放諸四海皆準: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其實就像薄冰一樣脆弱,信任建立之初靠的是觀感,而這種感覺不是要來就來,但是要走就可以一天之內走清光。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講述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黑暗對峙》引發的討論之故——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主政經歷,很大程度說明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是怎樣一回事。特區政府高層袞袞諸公,有時間的話,不妨再讀一遍這段歷史。 邱吉爾上台拜相是英軍在歐洲大陸戰場兵敗如山倒的日子,如何要大不列顛上下信任這個在納粹臨門之際受命於危難之間的首相,他那篇傳誦至今的《我們奮戰灘頭》(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講話,被認為是鼓舞英國人民抗擊納粹的精神支柱。可是,這僅僅只是邱吉爾在納粹壓境前夕的一篇發言,民眾為甚麼要相信你,然而日不落國就是義無反顧給邱吉爾投下信心一票。之後的都是歷史:英國挺過大不列顛保衛戰屹立不倒;1944年盟軍從英國出兵登陸諾曼第,一路打到柏林,打垮希特勒。 政治領袖不可能立即把弱國變成國富民強,更不可能讓敗軍之將一夜之間變為長勝將軍,但政治領袖必須令到民心對他信服信任,這是世界各地領袖所亟需的本質。試想,邱吉爾若是沒有國人信任,確信英國可以擊潰納粹於灘頭山野街頭空中,也許英國今天全民還在講德語。 掩上史書,回望香港,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民間的信任片片剝落,未來前路將會極不好走。畢竟重建信心,就像萬丈高樓從地起,樁沒有打穩,上蓋建築岌岌可危。 安裕

20180111-安裕:房峰輝的罪名

安裕:房峰輝的罪名 2018-01-11 安裕札記 解放軍前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涉嫌行賄受賄,移送軍事檢察機關。解放軍將領近年被控涉貪者不少,徐才厚、郭伯雄都是,現在則是再加一個房峰輝。對外國尤其美國來說,也許覺得房峰輝被查不可思議,因為去年四月習近平訪問美國,在佛羅里達州與特朗普會面,房峰輝是隨行成員。特朗普接待習近平的宴會,一身軍裝的房峰輝坐在美國「第一女兒」伊凡卡旁。去年八月北韓危機,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訪華,解放軍出面對話的便是房峰輝。不過半年光景,這位解放軍上將變成受查對象。 解放軍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其實就是以前的總參謀長,相等於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美國傳媒稱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有另一個叫法:top soldier,意謂軍人之中的老大,管理具體軍務的最高級軍官。中美兩軍高層會面幾個月之後,房峰輝就因涉貪下台,到底那時談的中美對北韓戰略未來將會如何,或者美國很想知道中國高層的看法。 房峰輝涉嫌行賄受賄兩罪,在涉及罪行的「層次」而言,與他兩位老上司郭伯雄及徐才厚相比,不僅有所不同且有超出之實。根據資料,郭伯雄及徐才厚這兩個前任軍委副主席,罪名都是受賄,未有提到行賄。可是房峰輝既有受賄更有行賄,他收受誰的賄賂固然是人們關切之事,但堂堂一個前聯合參謀部參謀長被指涉嫌行賄,人們有更大興趣知道,房上將究竟行賄了哪些人? 房峰輝1968年入伍,2007年任北京軍區司令員,2009年是國慶大閱兵總指揮,是京畿重地的一號軍人也是一號紅人;2012年再擢升為解放軍總參謀長,進入中央,2016年初轉任新設的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這就令人更加好奇:房峰輝涉及的行賄是在甚麼時候發生,是在北京軍區司令員之前、抑或當上北京軍區司令員之後?還有的是,房峰輝行賄的動機是甚麼? 這些內容,如果到時對房峰輝的審訊是公開的話,可望讓外界有所了解。不過,據新華社稱,房案已轉軍事檢察機關處理;由於涉及軍隊,審訊會有多少透明度,恐怕要讓人走着瞧了。 安裕

20180109-安裕:香港發生了甚麼事?

安裕:香港發生了甚麼事? 2018-01-09 安裕札記 「僭建」似乎成為現代香港政治的一個不可或缺相關名詞,2012年轟動全港的僭建風潮還未從人們的腦海完全消去之際,新任律政司長鄭若驊捲入僭建風波,被傳媒報道其大宅懷疑有僭建物。鄭若驊發表聲明,稱會全力配合屋宇署調查,又稱「若引起不便,深表歉意」。事件曝光翌日,大批傳媒在大宅外等候,鄭若驊表示「無嘢補充」。支持者則全力為鄭若驊護航,更有稱希望她能「將功補過」。 事件的另一條支線,是鄭若驊承認已婚,這與社會大眾早前所理解的情況有異。誠然,上任之前,這是鄭若驊及其家人的私隱,毋須公布天下;但是,只要正式就任律政司長,作為特區主要官員,婚姻及資產狀況就不是私隱。相信鄭若驊及其配偶的申報內容,將是傳媒爭相採訪的焦點。 僭建風波發展下去會是如何,此刻無人能知,倒是特首辦及政務司長的回應令人不明所以:先是特首辦發言人周六表示已經要求「盡快公開說明,以釋公眾疑慮」;到了周日,政務司長張建宗的說法則是應該給予鄭若驊空間及時間處理事件。一個是「盡快公開說明」,一個是「給予空間時間」,特區政府最高層的態度是甚麼,大概要請林鄭月娥出來再說一個明白。否則的話,社會必將陷入另一次混亂:到底今天香港特別行政區是誰說了算? 僭建風波曝光前一天,瑪麗醫院有關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臨床副教授吳國際被指去年在換肝手術期間離開3小時、到私家醫院為其他病人做手術的調查報告公布,得出的結論是「做法無必要,不能接受」。至於吳國際當日為甚麼在中途離場、是去私家醫院為誰做手術,調查報告一概沒有答案。醫生在「埋枱」進行換肝手術時離去,當時病人腹腔已經打開,參與手術的其中一名資深醫生離場,在專業精神而言,被質疑不符病人最大利益。 香港早已進入先進地區行列,可是這幾天專業人士的新聞一宗接一宗:醫生在手術期間中途離場、律政司長捲入僭建風波。人們想問一句,究竟是甚麼原因?或者再進一步問,到底香港發生了甚麼事? 安裕

20180119-安裕:誠信痼疾

安裕:誠信痼疾 20180119 東西南北 ■網民並列特朗普及運動員古特勒的照片,質疑特朗普公開的身高和體重做假。互聯網 美國總統體檢治病事無大小只要關於健康的,一般而言都由是軍方包辦,看症開刀都在毗鄰華府的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海軍總醫院。上世紀四十年代小羅斯福之後,海軍總醫院一直負責歷任總統健康至今。儘管間中有突發事件,1981年列根遇刺,為了及時搶救而送華府巿內的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即使如此,海軍總醫院的「御醫」地位幾十年屹立不變。海軍總醫院是美國軍方最好的治療中心,所以白宮前兩天宣佈特朗普的身體檢查結果,便是由滿襟勳章的軍醫杰克遜少將回應記者提問。 美國軍隊在民間地位很高,身兼三軍總司令的總統常被質疑,管理軍隊的文官如國防部長或三個軍種的部長遭到質問,就是沒有誰會對流血流汗的職業軍人出言不遜。六十年代美國社會反戰最烈之時,民眾針對軍人的言行,與狠批總統與國防部長的相比可說微不足道。因此,當特朗普的體檢報告出來,杰克遜少將指總統「整體健康情況一流」,社會卻有聲音對特朗普是不是真的6呎3吋高、239磅重有所懷疑,間接把矛頭指向軍方醫院,這是極為罕見的事例。 總統是否6呎3吋239磅,從傳統思考出發,這是關係到美國最高行政首長的身體狀況,也是美國能否獲得良好管治的關鍵之一,更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層次。不過,今次關於特朗普體檢的爭論只是表象,核心是總統體檢報告有沒有撒謊作假。周三,美國社交媒體鋪天蓋地談論這份報告,有網民並列兩張照片,右圖是正在打高爾夫球、肚腩外突的特朗普,左圖是6呎3吋、233磅肌肉賁起的美式足球四分衞古特勒(Jay Cutler),貼文題目是「6磅就有這樣的分別!」。也有人根據去年初特朗普與6呎1吋半奧巴馬並肩站立的照片,判斷他沒有6呎3吋那麼高。這些貼文貼圖初看似是促狹搞笑多於嚴肅討論,然而細看下來,這次不止是訕笑謔言,而是觸及當前美國社會的最熱議題:總統的誠信。 高一吋矮一吋,重6磅輕6磅,爭論點是特朗普體檢報告有沒有在身高體重指數(BMI)弄虛作假,由此伸延到特朗普「是否癡肥」或「身體健康」議題,以及更大的「特朗普的道德人格是否適合管治美國」。這些到底是否屬於「上綱上線」與「小事化大」自有公論,《紐約時報》言論版昨天凌晨在社交媒體以大字貼出一條很有意思的問題:總統有多重,應該是那麼重要嗎?(should i

20180112-安裕:用完即棄,視如敝屣

安裕:用完即棄,視如敝屣 20180112 東西南北 ■短短一年,特朗普與班農關係急劇轉差。互聯網 美國自由派媒體和專欄作家這幾天是抱着欣喜心情在寫白宮前智囊班農(Steve Bannon)的政治訃聞──有甚麼快意得過只短短幾天,從班農在全國關注的新書《烈燄與怒火:特朗普白宮內幕/ Fire and Fury: Inside the Trump White House》指特朗普兒子唐納德「不愛國」,變成發表聲明說唐納德「是愛國好人」,到現在是連右翼網媒Breitbart News行政主席的工作也丟了。美國半世紀以來的政治爭戰,自由派最痛恨的兩個總統是六、七十年代之交的尼克遜和今天的特朗普。若論程度差異,對尼克遜是口誅筆伐,對特朗普則目眥盡裂,曾是特朗普身邊紅人的班農如今幾是身敗名裂,還不是一樁喜事? 右翼陣營折損一員大將,自由派視為兩種意識形態鬥爭之下取得的勝利,這種想像在文章當中表露無遺:班農倨傲自大、班農無視政治倫理、班農欲挾天子以令諸候,一句話就是班農該死。誠然這些都是班農失勢的客觀因素,可是若沒有特朗普同意極右路線,班農哪能進入白宮。然而政治不可預見的本質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保守派戰將一年之間如此蓬頭垢面,放在2018年元月的美國政治氛圍,實是特朗普在中期選舉年改弦易轍的折射。前兩天,特朗普會晤共和民主兩黨國會議員,主客各據長桌一邊,淺笑輕談財稅移民議題。時移世易,比起幾個月前,今次電視新聞片缺了班農,特朗普也少了之前的睜眉突眼。有分析說特朗普漸趨溫和,是為了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拉票。當然選票誰都要,否則無以前瞻2020年爭取連任,但是兩人決裂,卻非純是選舉政治之故。 伴君如伴虎,中外皆然。有稱班農是「國師」,其中之一原因,許是他比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多念了幾年書懂多點世事,那是哈佛大學MBA外帶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研究所學歷。歷史上,「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政治浪人不少,分別只在於學者與浪人哪一部份本質佔多。「貨與帝王家」的學人最有名氣是基辛格,在他的白宮歲月,充份示範如何做到事君之能。尼克遜小器但精明,在他手下工作,太笨不可能存活下去,太過精巧只會是第二個楊修。著作等身的美國歷史學者德拉克(Robert Dallek)在《尼克遜與基辛格:權力夥伴/ Nixon and Kissinger:Partners in Power》引述基辛格說

20180124-BBC:英中歷史對比:脫歐的"瘋子國王"與乾隆帝

BBC:英中歷史對比:脫歐的"瘋子國王"與乾隆帝 20180124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2790939

20171130-林燕妮:跨性別

林燕妮:跨性別 2017年11月30日 跨性別的議題,似乎比同性婚姻法律上的地位更具爭議。 曾經認識一個決意跨性別的男孩子,稱他作男孩子,因為他仍是「他」,只不過他的心早已決意將自己認作是「她」。那時候,他在一間餐廳當侍應,有意無意地會過來跟我與朋友聊聊天。直至一天,他說要將一個秘密告訴我們。 他已在政府醫院排期接受變性手術。雖然覺得平時見他露出女子嬌柔一面,但沒想到他變成女性的決心是如此決斷。基本上,要「跨」過一個性別需要經過不少關卡,生理上心理上作出評估固然,這個小男生說得要注射女性荷爾蒙,過程並不好過。 我與朋友只能向他作出支持,因為相信跨性別人士並不是一時之意,而是長時間的自我判斷。記得他還問我,如果我的兒子將轉性為女兒,我會反對嗎。我的回答是「不會」。聽後他幽幽的說,他的媽媽最初反對,但他執意已決,長時間的爭取下,他的媽媽才開始接受他的選擇。 我也相信父母聽到自己的子女忽然說要變性,總會大受刺激,不肯接受。但說到底,父母還是愛子女的。與其要他/她們活在一個覺得討厭的性別裏,倒不如成全他們、支持他們。愈是激烈反對,出現反效果時,要修補已不容易。 跨性別人士需要社會包容,概括而言,他們是人,自然有人的權利,不過如何將不方便化至方便,例如將洗手間清晰分類,減少不必要衝突,也是急市民所需。 林燕妮

20180124-馬家輝:司長,千萬別辭職啊!

馬家輝:司長,千萬別辭職啊! 2018年1月24日 鄭司長的僭建紀錄爆完再爆,原來是個「積犯」,讓人看傻了眼。但她意志堅毅,屢再表明,不會辭職,笑罵由你,而且要等到準備妥當才會去立法會解畫,過完春節再說,拜完年再說,大家鬥長命吧。 這其實未嘗不是好事。因為江湖盛傳,鄭司長一旦下台,換馬上陣的可能是更不堪的人選,兩害取其輕,所謂lesser evil,其實信仰法治的香港人應該努力保住她。 在這樣的盛傳裡出現了一個名字:林公公。對,就是那個臉白唇紅的林公公。就是那個不管你問什麼他都給予相同答案的人肉錄音機林公公。就是那個雖有大律師證書卻無執業資格的林公公。就是那個曾經令許許多多香港人感到惡心厭棄的林公公。他是前朝再前朝的無能官僚,前朝上台後,不要他了,他便退休去讀書云云,聞說他讀的是神學研究,魯迅曾說民國官員「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林公公正是當代高官範例之一,香港版,特區版,以肉身遙遙呼應大先生的冷嘲熱諷。 林公公的名字是嚇人的,或已到了讓人聞風喪膽的地步了。理由倒不是他一旦上台能做什麼壞事,在現今世態下,其實誰上台都一樣,根本沒有所謂lesser evil,說有,只是自欺欺人。林公公重返江湖之所以是恐怖消息,主要因為他的造型極劣,確實像個公公,每回在鏡頭面前重現,例必仰頸望天,鼻喉朝上,嘟起兩片跟其人其臉極不相配的紅嘴唇,小眼睛裡偶爾閃出幾道狐假虎威的得戚寒光,「皮相厭惡指數」極高。 求求你,香港人沒法再承受這樣的視覺攻擊和威嚇了。破壞法治就算了,請別再找林公公,請給香港人的視覺尊嚴留些底線,請別再對香港人的眼睛進行恐怖主義式襲擊。 求求你,鄭司長,別辭職。你愛僭建就僭建,只要林公公別再來,我便愛死你。 馬家輝

20180119-健吾:來吧我們冷靜下來,聊聊同理心之害

健吾:來吧我們冷靜下來,聊聊同理心之害 2018年1月19日 當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保羅布倫(Paul Bloom)寫他的書《失控的同理心》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他的同事朋友問他在做什麼,他說他在寫一本書,一本關於同理心的書。但當他補上一句,「我反對同理心」的時候,眾人就會感到錯愕,因為,「大眾習慣視同理心為絕對善,就好比我們絕不嫌錢多、絕不嫌自己太瘦……也絕不嫌同理心過剩」。 布倫認為,很多人理解「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換位思考。他不反對這個解釋,但只要稍作深入討論,他認為這種「認知同理心,作為善的動力同樣過譽,畢竟精準判讀他人欲望與動機正是變態心理的一大特點,這種能力若逆向運用便成為剝削和暴行的機器」。 舉幾個例子。以下例子只為陳述同理心過剩之害,而沒有針對任何個別事件之意,敬希留意。 關愛座的論爭:只要一張照片,看到學生在玩電話、老人站着,那個學生就會瞬即成為「沒有同理心」、「不換位思考」、「不關愛老人」的孬種。網路上有很多「討論」說新一代沒有「同理心」。年輕一代就會在網絡反擊,看着老人「健步如飛」地「搶位子」,那你有對着一天到晚都站着的銷售員、侍應,上班16小時的上班族,甚至是剛在校隊練習完畢的學生運用過「同理心」嗎?覺得他們同付車資(老人的車資已在政府運用公帑,即大家的稅金補貼下大幅調低),為什麼不能坐? 「#MeToo」的討論:一個年輕女生,寫一篇千字文,在網絡控訴年少時候被侵犯的經歷。網絡以至社會賢達,都好像一面倒地支持少女的說法,彷彿寫出千字文的人,就絕對可信。陶傑在我的節目中說過,他在有生之年都會着力反對這種偽善的風潮,而且要一反到底。原因是在中國人社會文化氛圍底下,有過文化大革命的前科,單憑一個人的說法就可以指控另一個人,不需經歷任何的驗證或審訊,會導致災難後果。提出這樣說法的陶傑,以至同意這種說法的人,當然被大量女權主義者口誅筆伐,認為他沒有同理心。後來,在西方的女權主義者都煞停這風氣,原因是好些左翼政客學者,都被「#MeToo」了。法國女影星嘉芙蓮丹露都連同99名女性力撐男士,指反性侵風暴矯枉過正,認為男人有跟女人調情的「自由」及權利,對別人着迷,不是罪行。 導盲犬訓練員被拒進入茶餐廳:根據香港《殘疾歧視條例》,如果視障人士使用導盲犬被拒,店家是需要負上責任的;但如果是視力正常人士,根據食店牌照條例,他們的犬隻

20171216-任成琦:堅定不移實行“一國兩制”(望海樓)

任成琦:堅定不移實行“一國兩制”(望海樓) 2017年12月16日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1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了來京述職的香港、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崔世安,聽取了他們的彙報。習近平充分肯定了兩位行政長官和港澳特區政府的工作,也肯定了港澳積極學習中共十九大精神的行動。   兩個肯定,除了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更著眼於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這也是中共十九大確定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   要堅持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一是堅定不移,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會見中寄語“特別行政區政府管治團隊”,這與十九大報告裡強調中央對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是相統一的,也彰顯“一國”是“兩制”的基礎和根本。畢竟,“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   除了確保“四個不”,也要有新作為。作為前無古人的事業,“一國兩制”實踐不會一帆風順,在實踐中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域,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指導思想,為深入實施“一國兩制”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治理實踐中形成把全面管治權和高度自治權結合起來的新理念,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強調憲制責任,針對那些試圖削弱、挑戰甚至排斥中央管治權的錯誤言行進行有力回擊。比如,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推進“一國兩制”事業,支援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用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比如,通過港澳的成功實踐豐富“一國兩制”的內容主張,凝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為未來探索豐富“一國兩制”臺灣模式提供政策指向。   由此看來,習近平對港澳管治團隊的積極評價與要求,有很深含義和很高期許。“一國兩制”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重要位置,指明了港澳回歸後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新發展新定位,賦予了“一國兩制”實踐新的歷史使命和更高的政治要求。如此,就不難理解中央強調要始終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始終維護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良苦用心。   “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踐,就像一棵幼苗,在風雨中茁壯成長,如

20180121-未來城市:移山又填海,真係需要咁多地?

未來城市:移山又填海,真係需要咁多地? 2018/1/21 【明報專訊】電腦遊戲SimCity(模擬城市)的愛好者近年看本地新聞大概會樂翻天,這邊廂有人倡議要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那邊廂又說可以搬走整個葵青貨櫃碼頭,騰出空地來建第二個太古城,最近又一說,原來只要沿將軍澳港鐵路沿線往東再推前一點,隨時可以多建一個容納三十五萬人的新市鎮。 移山又填海,因政府提出的《香港2030+》的發展策略研究,推斷香港至二○四○年後發展所需的土地,尚欠一千二百公頃。官方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自然要為達標出謀獻策,尋覓土地選項,預計三月會進行公眾諮詢;民間方面,也有由不同界別專家所組成的「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提醒港人在大興土木以外,尋找土地供應還有百樣可能。 人口數目會回落 「其實一千二百公頃已經有得拗。」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也是「民間土地資源小組」的一員:「裏面假設未來人口會去到九百萬,但如果仔細留意,最新的人口統計遠不到這個數字。」規劃署長凌嘉勤早前說過,預料到二○四三年,香港人口將達最高峰的八百二十二萬,之後開始回落,又認為若能完成「香港2030+」所有規劃,本港屆時將可容納九百萬人口,並可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那即代表投放大量的建設來應付誤差,現在還哪會有人如此做規劃?你應該循序漸進地每年增加一定公頃土地,然後按照人口變化將步驟調節」。 小組另一成員任憲邦,早前便撰文駁斥政府興建東大嶼都會的計劃,認為政府本來便打算於未來十年興建四十六萬個新單位,屆時單位總數上升至三百一十三萬,足以滿足二○四四年人口高峰時期的二百九十三萬戶住屋需要,二○四四年後,住屋需求就會減少,屆時才落成並可容納二十六萬戶的新都會,只是畫蛇添足。 何不往空中想辦法? 舉目世界各地城市,過去半個世紀皆有不斷侵吞周邊地區的趨勢,相反香港地勢特殊,一來三面環海,不能無限度擴建;二來山多平地少,只能集中發展部分地區;三來一國兩制下,城市邊界清晰,種種先天局限令香港免於重蹈外國「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失敗經驗,也間接造就了外國學者推崇備至的「密集城市」(compact city)發展模式。 「加上我們知道人口到了一個位置會回落,我們不需要準備這個城市無限擴張,只要應付到二○四○的需求已經足夠。」林超英說,民間早已倡議過不同於「造新地」的方案,其中最

20180122-李達寧:《黑暗對峙》─ 邱吉爾與他的人民

李達寧:《黑暗對峙》─ 邱吉爾與他的人民 20180122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電影拍得非常好。劇本、鏡頭、配樂、演員,都表現出荷里活大片的高水準。沒有誇張的爆破場面,故事在陰暗場境下的對白推進,展現出人與國家處境的張力、沉著的逼宮、意想不到的和解。讓習慣看英雄片的觀眾得以看到一些細緻的戲味,透過身體語言、特寫和演員眉眼之間掌握各人的想法。為了怕觀眾認不了人,每次對話都先連同爵位姓氏互相稱呼,的確幫助我不少,算是荷里活電影的親切之處。 我們因著後見之明,得知邱吉爾是英國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但在電影中,他被塑造成一個不獲自己政黨(保守黨)支持的人,彷彿能夠當上首相只因著他是反對黨唯一可接受的人選。當年保守黨的執政精英以首相張伯倫為首,長期奉行綏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對希特勒諸多容忍,覺得希特勒會在某一刻停止其擴張。這與邱吉爾的強硬姿態完全相反。在1930年代,邱吉爾長期在野,只靠公共評論維持影響力。1930年,當納粹黨透過選舉成為第二大黨,他已認定希特勒會發動戰爭。之後,邱吉爾屢次言中希特勒的軍事意圖。最震驚英國人的是德國對挪威的侵略。雖然邱吉爾已警告過,希特勒為了鋼鐵的來源,一定會奪取挪威,但英法聯軍遲遲不行動。最後的軍事行動人數單薄,只能救走挪威王室,而未能守護其國家,挪威落入敵手。1939年邱吉爾已有極高的民望,國民普遍認為只有邱吉爾才有能力在戰爭中帶領國家,也造就他終於重返內閣,擔任海軍統帥。 電影集中講邱吉爾與保守黨內精英的對立,並沒說明為什麼反對黨會支持邱吉爾當首相,連黨內精英也甘心讓路。若真的指出邱吉爾高民望與強硬反納粹的史實,就會明白邱吉爾對是否與納粹和談是沒有懸念的。英國只有一戰,而這也是國民對其支持令他登上大位的根據。英國如果需要和談,根本就不需要邱吉爾。誠然,若把這些史實放在前頭,電影就沒有著力位去形造邱吉爾雖千萬人吾往爾的氣勢,角色的深度與人性化的描寫也會落空。 英國在歷史中真正的猶豫與矛盾,在邱吉爾上台的一刻已解決。但那也的確是英國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上台之日就是德國差不多攻陷法國之時。英國要準備的是德國可能發動的侵略

20180121-周日話題:讀《極權主義的起源》精英墮落,廚房升溫

周日話題:讀《極權主義的起源》精英墮落,廚房升溫 2018/1/21 【明報專訊】權力除了令人腐化,也往往教人傲慢,甚或語無倫次。大概真的以為自己「好打得」,成為特首後,林鄭勇於披甲上陣、一「婦」當關,忽然變身憲政專家,批評大律師「精英心態」,不懂國家法律;忽然又化作「公僕奶媽」,要求公眾「包容」其犯錯下屬,否則「人才」就不願走進已升溫的「熱廚房」。 「精英」的拉丁詞源是eligere ,意指「選擇」。「精英」也就是少數的「被選中者」,可以掌控財富、擁有特權、宰制民眾。所謂「精英心態」,描述的是自以為是的少數「被選中者」,抱我不入地獄(或「熱廚房」)誰入地獄的君臨天下之勢,藐視黎民百姓甚至專業工藝。由此觀之,指依據法律專業批評「一地兩檢」的本地大律師有「精英心態」,要不是「一朝得志、語無倫次」,就是混淆了「精英」和「專業」,甚至是以「精英心態」取代「專業」。 過去,掌控財富、擁有特權、宰制民眾的「精英」,不一定排拒「專業」,更往往借助優越的文化資本而同時成為專業人士。然而,當「精英」不再尊重「專業」,只剩下自以為是的傲慢,也就是其墮落之開始。而擁有權力的精英的墮落,也就是「熱廚房」升溫之時。 摒棄專業 極權之「極」 特區政府這「廚房」之所以變熱,並不是由於品格檢查「過於」嚴格。事實上,要求掌管司法的官員不會知法犯法,又或應該避免公務與家族生意有利益衝突,應是「好合理好合邏輯」的。如果「人才」或委任「人才」者連這基本的常識也不懂,或不顧,我們大概需要重新定義「用人唯才」的確實含意。 一般的廚房之所以變得愈來愈熱,大概反映了管理者和廚師的專業水平出了問題,或程序混亂、沒規沒矩,或人多手雜、火頭處處。借用來描述政府團隊,大概也可適用。 特區政府這「熱廚房」之升溫,與Hannah Arendt意義下的「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的臨近關係密切。如果「威權管治」(authoritarian rule)要的是打壓甚至消滅所有政治上的反對力量,那麼「極權主義」則嘗試取締政權領導以外的所有其他權力的來源,包括法律及其他專業知識,以至新聞出版、宗教信仰、學校教育、家庭社區。換句話說,「極權」之「極」(total),在於對權力源頭的絕對壟斷——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在這種排他邏輯主導之下,任何有可能挑戰極權領導的潛在對手,例如只信服專業

20180120-陳韻文:有關她的二三事

陳韻文:有關她的二三事 20180120 那天陽光美好,愛玲透過手機讓我瞧瞧她家門前的老蝸牛。那一瞬間我倏地思前想後,恍惚見自己橫卧杆欄,目迎目送她出門來進門去。 她大概不曉得我曾自比為蝸牛,至今沒向她訴說這三十二年遷徙十八次,遠渡歐洲美加跋涉至南洋,個中苦樂,唯目下憩息杆欄的蝸牛知我寸心。 一日午前,愛爾蘭客舍小園中,無聊動手機,剎時如推開窗扉,乍見她陽台欄畔盈盈花枝,蟹蘭綠葉欣然舒展生命的韻律。花下,她一句寫出對眼前煥發的生命,對家庭的心滿意足: The first blossoms of flowers from our modest home。 我欣聞簷角鳥啾,不禁問:「妳那兒環境幽雅。可又那麼膽小,不怕有人爬進屋麼。」 短語送出,不消半個時辰,她夾字回話,氣定神閒:「從法國回港後,除了其間三年住市區,我一直住村屋,從大圍、大埔到西貢,都是可以『爬進屋』的,不喜歡『離地』。」 這話令我記起她曾在法國澳洲住好長日子。擡眼望遠林,我不禁為同是蝸牛托世而微笑。又深信懂生活藝術的她生活必然瀟灑而多彩。正如她給蝸牛的注釋:「悠然自得,妙!」 我因此更期待她拈來怡神的生活圖片與說明。哪想到,沒多久她傳來的畫面竟與前一張相同,只是這一趟有欣躍鳥聲啾啾催行,初看疑似花葉柔移,瞧清楚方知是愛玲藉錄象代言,花間鳥語又恍如旁述:── 瓦盆下排列的紅木板與盆中紅花色澤的異同,出乎一般想像,驀然流露不言而喻的和諧默契。那感覺令我訝然神往,令我讓她掌控的韻緻援引我至玻璃牆外,細賞茂密綠葉偎依屋腳之下,放眼見令人心曠的遼闊空間,見井然有序的菜田,感作息之樂;盡目見矗立遠隅的幾排村屋見崗上木寮,無不恬淡的遠離麈囂。在這環境中生活逍遙,哪能不心境豁達。我頓時明白她那別具秀氣的文字風格,以及她的恬逸究是受什麼感染。不只因文學電影的教育與修為吧。居住環境賦予她耳濡目染的養份應該不少。曾經與她交往又被她那養份影響的,又豈止你我豈止一二。與她相交卅年的女朋友就和我說:「每次見黃愛玲都潛移默化的直感洗滌了麈囂。」而我明白那難以言表的感染力就如她傳給我的映象,就如她家居對面山上輕身飄游的晨霧,令鄰近起伏的山巒動容。 愛玲大概預知我見她所見,沒有畫龍點睛,只給我兩句引子:「花下線條,花外風景」。 不只一次我重看那短短片段,緬懐法國故居的曚曨清晨;卧房的木窗雖閉,猶可自窗外

20180121-余杰:歡迎來到東方極樂世界

余杰:歡迎來到東方極樂世界 2018-01-21 作者認為,「東方極樂世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那就是「比小說還要神奇」的中國(資料照,AP) 動物兇猛,人的本性也非溫良恭儉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老虎蠢蠢欲動。美國電視連續劇《西方極樂世界》講述人類有了一處可以活出「真我」的地方:宛如迪斯尼樂園升級版的「西部世界」,在那裡有許多跟真人一模一樣的机器人「接待員」,遊客可以隨意地對他們施加性欲和殺戮。機器人「接待員」被遊客殺死之後,會被公司回收、修理、復活,按照劇本再向下一批遊客演出。直到有一天,有一些機器人「接待員」產生了自我意識,決定反抗被設定的命運。於是,原先有條不紊的「西部世界」,出現了機器人對人的「反向殺戮」,樂園變成了地獄。 「西方極樂世界」只是電視屏幕上的故事,「東方極樂世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那就是「比小說還要神奇」的中國:在這個國度,「高端人口」如同掌握生殺予奪之權的遊客,「低端人口」如同逆來順受的機器人「接待員」;「高端人口」如同帝王般窮奢極慾,「低端人口」只能滿足於「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生活在中國內部的人,參加排外遊行時自以為是自由自在的「高端人口」,等到隆冬深夜被驅離出租屋時才發現原來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低端人口」。生活在中國外部的人,到中國匆匆旅遊一趟,看到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以為是人間天堂、已經實現的共產主義。那麽,哪一個中國才是其本相呢? 北京市政府以掃蕩違建為名,同時清理所謂的低端人口(翻攝微博) 挪威學者、牛津大學教授治學斯坦·林根(Stein Ringen)撰寫了一本事無鉅細的「中國導遊手冊」—《完美的獨裁: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書中描述了在這個號稱「人民共和國」的國度,人民如何被剝奪基本人權,又是如何生存且遺忘;書中也剝繭抽絲地呈現了中國領導人說了什麼和做了什麽、黨及政府是如何建構和運作的。作者詳細分析了習近平治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貪腐、黨國機器、共產黨勢力、壓迫機制、稅收與公共服務、國家社會關係,豐富了中國研究的內涵,擴大了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發展與福利國家研究等領域。 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24日閉幕(AP) 斯坦·林根指出,中共政權不是共和國,而是「黨國」,黨比國家大,黨淩駕於政府之上。中共使用正當性加上控制的複雜組合來維持它高度珍視的穩定,正如彭麗媛所詠唱的,「永遠坐江山」是黨惟

20180122-區家麟:法律僭建專家

區家麟:法律僭建專家 2018/1/22 — 9:11 聽說,僭建是香港普遍現象,屋宇僭建如是,法律僭建如是。 屋宇僭建,還原即可;法律的僭建,不只不會還原,更是變本加厲,深挖秘密地洞損害根基,樓頂天台瘋狂加建到火星。 例如「憲制秩序」四字,橫空出世,那是誰的秩序?誰來製訂?誰來詮釋?國家權力機關違憲,誰有權審查?國家要認真對待憲法,相信無甚異議,基本法就是憲法框架下訂立,現在一聲「憲制秩序」,基本法條文就可以一風吹? 還有「國家行為」四字,西環法律精英謂,人大一個《說明》,都是「國家行為」,香港法院不能質疑。那麼,國家行為違憲違法怎麼辦,一聲「國家行為」,自己訂的法律就「不再適用」,基本法與廢紙有何差別? 當然還有「一言九鼎」所謂不容挑戰,所有法律我說了算,正是「朕即是法」赤條條畫出腸版本。 更不要忘記,香港終審法院之上,僭建了終極釋法威權。終審法院頭上,泰山壓頂,違法使用釋法條文、名為釋法實為修法,最新僭建,連人大的「決定」與「說明」,據說香港法院都只能服從。 香港眾多挾着「專業」名堂的律師學者,挖空心思為「朕即是法」提供「法律理據」與「憲法根源」,奴才心態令人嘔吐。試想想,回到三十年前基本法起草時吧,若當年北京政府坦白告訴香港人,所謂神聖基本法,要服從由我訂的「憲政秩序」、「國家行為」我說了算、中英聯合聲明「不具任何現實意義與約束力」、「普通法」要靠邊站、終審法院之上有人大終極威權指令,任何異議就由我「一言九鼎」,香港人一早就反枱了。 騙徒行騙的手法層出不窮,但有些放諸四海皆好用,騙你一時,生米就煮成熟飯,過咗海就係神仙。 習慣了僭建,對僭建「不為意」、「無留意」;一個僭建司長,負責鞏固法律僭建大業,入型入格,最佳配搭。 區家麟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20180122-蔡子強:林鄭與泛民形勢此消彼長

蔡子強:林鄭與泛民形勢此消彼長 2018年1月22日 就任特首後一直順風順水的林鄭月娥,終於栽了一個大筋斗。只是想不到,那不是因為「一地兩檢」,也不是因為立法會修訂議事規則,而是因為招攬了一個她可能認為人才難得的精英鄭若驊當律政司長。 過去一個星期,隨着傳媒一再揭發新的資料,鄭若驊寓所的僭建風波在短短時間內急劇升溫。各界對她的批評,亦從「政治敏感度不足」演變成「誠信」問題。 4項新揭發 讓鄭再難有「benefit of doubt」 原本大家只是奇怪,鄭若驊既是土木工程師又是資深大律師,如何能夠沒有察覺到寓所裏的地庫是僭建,但或許仍打算給她保留一點「benefit of doubt」。但過去一個星期傳媒陸續揭發: 一、她在購買大宅後簽訂的銀行按揭文件及樓契,均列明獨立屋有「地下、一樓、二樓及天台,連花園及車棚」,但偏偏沒有提及地庫,而兩份文件均由鄭本人親自簽署; 二、她曾擔任《建築物條例》上訴審裁團主席之一,職責上需處理有關僭建的上訴; 三、她又在2012年才與人合著過書講解香港《建築物條例》,當中有章節引述香港個案,講解何謂僭建; 四、她曾作為代表律師打過官司,代表物業買家控告賣方,指買入的單位不符《建築物條例》,當中涉及違法建築。 按揭文件及樓契、當過上訴審裁團主席、曾經著書立說、打過官司,4件事加上來,實在很難再給她「benefit of doubt」。我不知道當初力排眾議、高調力撐鄭若驊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譚允芝,如今會否繼續堅持原先想法? 一直順風順水的林鄭終栽了一個大筋斗 事實上,就算是出名「口硬」,近日才剛在一地兩檢上「寸」過法律界「精英心態」、「好打得」的林鄭月娥,到了上周四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面對這個議題也顯得左支右絀,甚至承認「明白」會有人認為「太忙」、「警覺性低」、「因公忘私」等理由,是「難以想像」、「匪夷所思」,最後更像說到無話可說般,無奈地說:「但如果這是事實,就唯有是事實」。這與平時意氣風發、伶牙利齒的那個林鄭,簡直判若兩人。 此外,林鄭在答問大會中又「自爆」,原來她特別批准鄭若驊繼續處理和完成6宗私人仲裁案件。正當會後記者想進一步查詢詳情時,政府卻未有準備好「line to take」去回應,致使整天的電視電台新聞,報道這則消息時都補上一句「政府未有回應傳媒進一步查問」,實在是十分難看

20180123-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There was no collusion”.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There was no collusion”. 22:07 23/1/2018   One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favourite words is “collusion”. He used it 23 times during a recent half-hour interview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He often uses it on Twitter and during media interviews. Every time reporters ask him about the FBI investigation into possible links between his election campaign staff and Russia during the 2016 elections he always replies: “There was no collusion”. The word “collusion” is also often used in Hong Kong by the English-language media. The media uses this word i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roperty developers. I have used it many times on my TV shows and in newspaper articles.   The word “collusion” (noun) has a very simple meaning. It means a secret agreement or cooperation for illegal or dishonest reasons. Many Hong Kong people believe the government colludes (verb) with property developers to help them become even richer by allowing them

20180123-陶傑:油尖多士——天性刻薄

陶傑:油尖多士——天性刻薄 2018-01-23   特區政府計劃增加罰款,打擊違例泊車。此一罰款政策所暴露出的本質,和萬寧店長控告年近八旬的老婦一樣,兩個字可以概括:刻薄。   特區政府管治二十年,從未為方便民生,做過絲毫新的打算。違例泊車的深層原因,不是香港人天生賊骨頭,而是因為極度缺乏停車的用地。   香港的停車場,通常位於商場或大廈內部,狹窄陰暗,九曲十三彎,如英文所稱的「對用家不友善」(User-unfriendly)。但這種不友善,歸根究柢,不是因為缺乏資源,而是因為許多停車場的業主也天生刻薄。在這類大廈停車場內,只要少劃一個車位,不以賺到盡為目的,就可以改善泊車空間,而令所有車主受惠,所有人都能多一絲餘地,但是偏不,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多賺一個車位的錢可以看得見,但每天被車主詛咒,是看不見的。   中國社會有數之不盡的暴政、苛政,導致中文裏有大量竭澤而漁、羅雀掘鼠、野有餓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等表達,就是因為歷史上所有擁有權力的人鮮有手下留情者,普遍都是有風駛盡艃,從特區政府,到停車場的業主,乃至一家藥店的店長,手握權力就會忍不住玩弄一下,務必令其他人日子難過,才心理平衡。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只有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一級壓一級的權力結構,像魯迅筆下的阿Q,一面怕被趙秀才棒打,另一面也要欺負一把小尼姑才能出氣,像這種社會,怎麼可能有彼此尊重的人權概念? 陶傑

20180120-王迪詩:最女人——薑愈老愈辣

王迪詩:最女人——薑愈老愈辣 2018-01-20         我認為老人家同年輕人之間的衝突,大部份跟代溝是無關的。關個「人」事,唔關「年紀」事。敬老是必要的前提,能讓的都應該讓,但偶爾也會遇到一些因為你尊敬禮讓他而反遭欺負的例子。 對你好不是老奉   有次見到一位婆婆在街邊擺地攤,賣的是她撿來的破爛蔬菜。我不忍見婆婆辛苦擺檔,雖然那些菜是爛的不能吃,但就當幫下老人家吧,希望她快點賣光東西回家休息,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像我這樣做。婆婆見了我就說:「呢舊薑好靚!」其實是發霉的,乾乾瘦瘦的一小塊。我問:「幾錢呀?」她說:「八十蚊。」我馬上照照鏡,看自己的臉是否刻了「羊牯」兩個字,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遇上八十蚊一嚿薑。這不是錢的問題,其實無論婆婆定價多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多一點或不會要求她找錢,但不是老奉,不能因為別人對你好,你就利用別人的好去貪一些多於自己應得的好處。 阿伯老江湖   後來跟一位朋友提起這件事,她想起了類似經歷:在街邊看見一位老伯賣麵粉公仔,她讓我看公仔的照片,是一條手工粗糙的魚,但難得老人家自力更生,就支持一下吧。她從錢包掏出一張二十蚊紙,問阿伯:「幾錢呀?」阿伯說:「二十蚊。」三天後,這位朋友又在同一個地方遇見這位老伯,朋友上前指着同一款魚公仔,剛巧錢包裏沒有二十蚊紙,她便取出一張五十蚊紙,阿伯見狀即說:「五十蚊。」若她取出一百蚊紙,那麵粉公仔大概就是一百蚊了。阿伯隨機應變,老江湖也。   「兩蚊乘車優惠」是一大德政,以前因為怕車費昂貴而不敢外出的長者,如今都可以高高興興地到處玩了。但我也在收音機Phone-in節目聽過有市民說朝早上班繁忙時間迫爆巴士,一行十個老人擠上車,其他乘客唯有讓座,老人坐下來還大聲說現在搭兩蚊巴士去飲茶,然後去這裏那裏玩,節目好不豐富。聽眾說,其實老人不用上班,飲早茶很好,但是否可以早些或晚些,避開繁忙時間呢?我也見過一些「跨欄」過馬路的老人家險象環生,其實他們不用上班,急甚麼?自己危險,急煞車以免撞倒他們的司機也危險。如果年紀長了卻沒長智慧,日子豈不是都白活了? 王迪詩

20180117-關鍵評論網:貓狗也會憂鬱嗎?其他哺乳類動物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貓狗也會憂鬱嗎?其他哺乳類動物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2018/01/1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298

20180119-蔡騏:法律 ABC

蔡騏:法律 ABC 2018/1/19 — 19:07 一如所料,戴啟思團隊在大律師公會換屆選舉勝出後,必引來攻擊。最「發人深省」的是行家湯家驊資深大律師的評論。他在其 Facebook 出文指: 「值得留意的是,新任主席與部分執委成員在多宗極具爭議性的政治訴訟中長期代表社會某方政治群體,希望日後在這些政治敏感議題上,不會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 先不說大律師接工作的「不可拒聘原則」(cab-rank rule),湯資深大律師的一番話實在是提點後輩們要常常溫故知新。一些「法律ABC」的理倫很顯淺,但要在執業及生活中實行,少一點風骨,也會給北風吹到忘記得一干二淨,把知識通通也還給法律教授。在湯資深大律師的一席話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法律ABC」呢? 一,被告人的權利 首先,基本法第二十五條寫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項權利受到《香港人權法案》第二十二條保護: 「在此方面,法律應禁止任何歧視,並保證人人享受平等而有效之保護,以防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或其他主張、民族本源或社會階級、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而生之歧視。」 當中「政見或其他主張」也包括在內。大律師們事忙,看文件要快,有時真的會走漏眼,以為一有政治就大叫「我無政治立場,好pure 好true!」就裝作看不到,其實法律與政治都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不論是否極具爭議性的政治訴訟,香港人享有的權利都不應因為其政見或主張,在法律面前受到不同的待遇的。 在法律面前,根據基本法第三十五條,「香港居民有權得到秘密法律諮詢、向法院提起訴訟、選擇律師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在法庭上為其代理和獲得司法補救。香港居民有權對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 所以,不論訴訟是否與極具爭議的政治有關,香港人都有權選擇律師代表自己及向政府提告的。 二,律師的權利 律師們在接工作時,都應明白到被告人應有的權利。因此,律師們不應因為訴訟與極具爭議的政治有關而拒接工作。在接受工作後,律師更不應受到任何人士,因為訴訟與極具爭議的政治有關而備受批評、攻擊,甚至政治打壓。 在我們不遠的鄰近地區中,就常常發生維權律師被極權政府喉舌、五毛及官方攻擊,更甚的是藉著打壓代表律師及家人,令被告人應有權利被剝削及不得以行使。因此,對於這種以打壓律師及衝擊人權法治的行為,香港人必須提高警剔

20180116-呂秋遠:不要覺得自己是爛草莓

呂秋遠:不要覺得自己是爛草莓 2018/1/16 — 10:49 圖片來源:《純白》劇照 呂律師你好,不好意思打擾忙碌的你,我是今年畢業的畢業生,我是一名護理師,我真心的不喜歡我目前的職業,雖然我已經讀了護理七年,但我一直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護理帶給我的只有滿滿的恐懼及壓力,目前我剛踏入職場,每天上班壓力都很大,上班前下班後都一直在哭,我甚至在想如果我離開這個世界就能遠離這討人厭的一切,我覺得一切都很負面,雖然我表面上還是維持笑容,但只要一有獨處的機會眼淚就會流下來,看著身旁的朋友一一在職場成長,覺得想放棄的我很沒用;我的父母願意贊助我一年準備國考,但我擔心無法一年考上國考,未來重回護理會更加生疏更加不可能,而且去考試就像是跟同儕宣告我是個失敗者,是我太爛草莓了嗎?如果是請用力打醒我吧!謝謝您。 *   *   * 這位姊妹,你不是爛草莓。你之所以會想哭,是因為你不快樂,但又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而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做什麼都只有滿滿的恐懼與壓力,跟你要不要考公務員、會不會成為護理界的逃兵,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麼說好了,在七年的護理師養成過程,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開始會覺得有恐懼與壓力?你在學校的時候,知道自己要照顧20個病人嗎?每天的行程排滿,從點器械藥物、交班巡病房、對病人打針量體溫血壓、協助病人翻身、準備所有病人靜脈輸液、消毒器械,接著更新白板上的資訊、手術的病人資料,寫護理記錄,只能偶爾啃麵包充飢,記錄寫到一半,時間一到又要重複翻身、換點滴、量體溫血壓,巡視每個病人,抽血、倒尿袋、清空引流管記錄輸入輸出量,幫即將要開刀的病人更換手術衣、打上點滴,量體溫血壓脈搏呼吸,整理病床、為插鼻胃管的病人灌流質,滿滿的八小時過後,還不一定能交班回家。如果有病人往生,還得要做紀錄,醫院評鑑、品管記錄等等,做完以後可能已經嚴重超時。而在做這些事當中,還不時會有紅燈出現,得去抽痰、打止痛針、攙扶病人上廁所。 聽起來很累嗎?是很累。但是做這份工作,主要不是累而已,而是你覺得自己在幫助這些病患的過程中,有沒有成就感?或者只是覺得這樣的工作是你「不得不」的選擇?如果你在護理教育的養成過程中,覺得不喜歡這樣的人生,而且覺得除了錢以外,這份工作沒有吸引你的地方,你又覺得錢這種東西,沒有這麼重要,那麼即便是逃兵,也

20180119-月巴氏: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月巴氏: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23:38 19/1/2018 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出自傳,但任何人其實都在寫自傳。自傳的材料就是:隨時間不斷累積、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的記憶。 1.問題是,記憶真的咁可靠?以致你嗰本自傳的內容真的完全真確? 2.下山豹那本自傳,只有愛與恨,以及兩者交織而成的遺憾。 3.英雄,刀,少年。上世紀七十年代,少年下山豹用一把刀縱橫油尖旺,而同一時間,也有一個叫九紋龍的少年,同樣以一把刀獨步油尖旺。 4.要遇上的始終要遇上。麗霞舞廳。在冇約埋的情況下,下山豹與九紋龍在同一夜上去跳舞,坐埋同一枱,食同一包煙,並同時被一個孤單冷艷的舞女望著——問題來了,舞女究竟望緊邊個?下山豹與九紋龍就此展開一場各不相讓的爭論,到最後得出結論:邊個仲企得番喺度,咪就係望緊嗰個囉。 5.充斥俗艷的煙花之地,變成這兩個少年的榮辱之地,二人把長期帶備的寶刀——牛肉刀不斷揮舞,往對方身上砍過去……大戰唔知幾多回後,九紋龍敗了。他倒在地上,眼白白看著宿敵與冷艷舞女一起,於是拔出槍來,在下山豹背後開了一槍—— 6.下山豹醒來時,人已在巴西。這三十年來,他以殺手為業(但表面會以做廚掩飾),就為了等這一天來臨,回港報仇。 7.以上,是下山豹回港後,向一名巧遇的蠱惑仔煙仔所描述的前半生自傳。對仇人九紋龍的為人,下山豹用四句總結:篤大佬背脊、食兄弟夾棍、穿阿公櫃桶、勾義嫂! 8.煙仔信到十足十,恍如感受到下山豹過去三十年來的痛;他決定幫這個(望落冇忽似殺手的)中坑刮九紋龍出來,但就在這個尋人過程中,他漸漸知道了一個事實:下山豹那本自傳的內容大部分純屬杜撰(篤大佬背脊、食兄弟夾棍、穿阿公櫃桶以及喺人背後開冷槍統統是下山豹所為)。下山豹這次回港,目的由始至終只有一個:見番條女——在他還能擁有還能掌管記憶的時候。下山豹,患了老人癡呆症。 9.「如果聽日起身你會乜都唔記得,淨係俾你記得一樣嘢,你會唔會淨係記得你條女個樣?」下山豹問煙仔,(有過好多女的)煙仔答案是「邊條先?」,下山豹的答案則是:「我就會淨係記得佢個樣。」但他明白到自己的記憶終將被褫奪,所以早在回港前,便託某名在街邊擺檔的畫家,為他畫下了那名舞女的樣子。只是畫布上的人,終將褪色,就像下山豹的記憶。 10.《半支煙》描寫的愛,只存在於記憶裡。最後,下山豹終於重遇那名舞女,任時光匆匆流

20180118-美國之音:美國加強施壓北韓,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

美國加強施壓北韓,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 2018年1月18日 美國在推動加強對北韓的國際壓力促使它回到談判桌的同時也在為美朝之間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做準備,包括進行軍事演練。白宮也在討論對北韓進行有限軍事打擊的可能。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沒有對白宮是否準備對北韓採取所謂“血腥鼻子”行動予以置評,但是表示,美國應該對眼下的局勢保持清醒。 溫哥華會議聚焦加強對北韓施壓 美國和加拿大剛剛在溫哥華共同主持了有關朝鮮半島安全與穩定的多國外長會議,討論如何通過更有效的實施對北韓的制裁來加大對平壤的壓力,促使它進行有關無核化的談判。 蒂勒森在會議結束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討論了共同努力來對抗躲避制裁以及走私的重要性。我們也呼籲採取行動,加強國際性的海上攔截行動,來挫敗非法的船隻之間的貨物轉移。” 蒂勒森明確表示,美國並不尋求對正當的海上活動進行干預。 會議結束後發表的聯合聲明說,與會國同意考慮並採取措施,對北韓施加單方面的制裁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涉北韓決議要求以外的進一步外交行動。 議員:美軍展開訓練,為美朝衝突做準備 在對北韓施加更大壓力的同時,美國一位國會議員證實,美國軍方正在進行“非常認真的”訓練,為可能發生的美朝衝突做準備。 眾議院非常有影響力的軍事委員會主席索恩伯里表示,川普政府正在研究美國對北韓的各種選項,包括武裝衝突。 他星期二對媒體表示:“美國政府正在非常嚴肅的研究在涉北韓問題上的軍事選項將會涉及的東西。” 他補充說,對軍人的訓練是“非常認真的”。 這位眾議員表示,美國軍方正在進行準備,但願這是不必要的。 紐時:美軍演練備戰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也報導說,美國軍方正在加緊為對北韓戰爭做準備,儘管美國的官兵希望這場戰爭不要到來。這種準備包括上個月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進行的涉及48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支奴干運輸直升機的一次演習以及隨後在內華達州上空進行的一場模擬外國入侵的演習。 報導說,下個月,在全美的陸軍駐地,將有超過1000名預備役士兵練習如何建立可迅速向海外派軍的機動中心。此外,從下月在南韓平昌舉辦的冬季奧運會開始,五角大樓計劃向朝鮮半島增派特種部隊。 《紐約時報》援引現任和前任五角大樓官員的話說,這些演習的範圍和時機表明,軍方再次把重點放在讓美國軍隊做好準備,應付可能會在北韓發生的情況。

20180118-KEITH BRADSHER:中國2017年GDP增速6.9%,七年來首次增長加速

KEITH BRADSHER:中國2017年GDP增速6.9%,七年來首次增長加速 2018年1月18日 紐約時報 北京郊外一個居民小區的建築工程。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導致數百萬勞動者背井離鄉,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之一。 THOMAS PETER/REUTERS 香港——去年,因為出口、建築和消費支出大幅攀升,中國經濟增長七年來首次加速。 至少,政府是這麼說的。 實際上,誰都不知道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各種各樣的信號表明,中國去年的增長的確加快了,這可能給政府提供了今年應對嚴重的金融、環境和社會問題所需的空間。 但即便做最樂觀的估計,衡量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和健康狀況可能也很困難。中國的官方數據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地平穩,即便其他國家發布的結果顯示有很多起伏。偏遠地區的官員承認他們的數據有假。此外,分析相關數據的外部專家得出了不同——通常更慘淡——的結果。 中國通報了什麼 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中國經濟去年增長了6.9%,略高於2016年的6.7%,扭轉了從2011年開始逐漸放緩的趨勢。該機構還通報稱,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6.8%。 出口、零售和房地產市場的強勁表現推動了經濟增長,使中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去解決債務劇增、污染嚴重和其他問題。 但這種增長代價高昂:與日俱增的債務導致信用評級機構下調中國的主權債務評級;中國的空氣、水、土壤污染嚴重;數以千萬計除了把孩子留在家鄉外幾乎別無選擇的勞動者進入城市有關的社會問題持續存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0月召開的一次重要的共產黨會議上表示,他希望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並且中國不應再強調幾乎不惜代價地實現經濟增長最大化。 奇怪的穩定 中國每年的增長數據都很平穩。但不同於其他很多國家,中國連季度增長數據也頗為平穩,令人生疑。 政治是主要的原因。地方官員經常面臨達到中央政府制定的目標的壓力。 中國承認數據有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省一級的的數據。內蒙古自治區本月披露,2016年彙報的工業產值中五分之二是不存在的。一年前,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遼寧省披露,地方政府誇大了2011到2014年的經濟增長統計數據。 上週,城市規模龐大的天津市在它的一個官方網站上短暫地發文稱之前的數據被誇大了。但文章很快被刪除。 也可以反過來解釋:一些經濟學家提到的證據表明,為了讓

20180119-佐保暢子:十年滄桑

佐保暢子:十年滄桑 23:40 19/1/2018 東京是港人熱門的外遊地點。 東京奧運各項建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健吾さん、我們在2008年開始寫這個專欄,不覺十年了。我感謝你多年的熱情合作。每年年底我們寫篇回顧一年,但紀念我想回顧一下十年的變化。 過去十年,我住在東京淺草一直觀察這裡如何演變,這裡的變化實在很大。最近,我發現了淺草有不少地方開始重建。我好奇地查看在地盤那裡貼出來的建設計畫,就知道了這裡將有酒店。我逛了約一小時,找到十棟左右的酒店正在建設中,這包括大小型商務酒店及膠囊酒店。在淺草西邊原來是時鐘酒店集中的地方,這些酒店都改裝成接待一般旅客的正規酒店了。 我亦發現在淺草後巷的老街坊在門口貼出大紙條而反對建設計畫。我以為他們反對建設酒店,居然不是。他們所反對的是某發展商所計畫的單身人士專用的住宅大廈。看來,他們好擔心單身人士不敢融入街坊生活而影響他們的和諧社會。淺草是很有歷史的地方,每逢祭典,街坊合力準備而一起抬神轎。這個地方在東京內算是人際關係比較濃厚的地方。他們不太願意讓陌生人當自己的鄰居也有點道理。可是,在未來幾年內,這裡會增多十棟的酒店,比那些單身男女更多的陌生人進入這個地方。他們是不是罵錯了對象? 趁東京奧運積極吸旅客 據日本旅遊局的統計數據,在2007年,訪日香港人僅有43萬人。在2017年到11月底為止已破200萬人,其增幅差不多5倍。大陸旅客在2007年有68萬人,十年後增了10倍至680萬人以上(跟緩和簽證條件有關)。台灣旅客都從140萬增至430萬人。看看訪日外國旅客的總數如何變化,十年前還未到900萬人,現在已有兩千幾萬人。當中來自港台中的人士超過一千萬人,就是說講中文的就是佔外國旅客的一半。日本政府以2020年破4,000萬人為目標盡力宣傳。東京奧運會隆重開幕的時候,要接待的旅客比現在多一倍,現在建起多間酒店都有理由。即使避嫌陌生人的淺草老居民反對都無法阻止吧。日本現在要摸索以旅遊業來振興日本經濟的方法。首先,酒店不夠就甚麼做不到。 日本過去一直靠工業搵食,可是,如大家所知,日本在這幾年,大公司陸續被中資和台資公司收購;6年前,SANYO家電部門被海爾收購,轟動了日本。去年(2016)鴻海收購了SHARP、到今年(2017)東芝家電部門及富士通的電腦部門各別被鴻海、美的及Lenovo收購了。有

20180118-周保松:為什麼要服從國家?(第二課後記)

周保松:為什麼要服從國家?(第二課後記) 2018/1/18 今天在課上,我問了這樣一組問題:國家(state)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有政治義務(political obligation)服從國家?國家統治的權威(authority),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下面我將今天課上的思路,再做一些解釋和補充。我希望大家能慢慢理解這些問題,並嘗試將這些問題變成你的問題,然後一步一步思考下去。至於課堂上提及的文獻,我稍後會上載給大家參考。 1,我們一出生便活在國家之中。我們其實沒有選擇不要國家的自由。(移民不是不要國家,而是從一個國家移到另一個國家。)當我用1095島的例子來展開討論時,其實是在做一個思想實驗,讓大家能夠更具體更形像一點去思考國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有同學或會問,既然我們已身在國家之中且無可逃脫,這樣的思考有必要嗎?有必要的。因為我們愈清楚思考這些問題,才能愈明白國家的性質及其限度、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以及在什麼條件下,政治權威和義務才能得到合理證成。 換言之,我們雖然活在國家之中並受到法律約束,但這並不意味這些約束就是自有永有的、必然的及合理的。如果經過理性的審慎的反思,我們認為這些約束並不合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去改變它,甚至推翻它,令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公正公平一點。 甚至更進一步,如果我們認為國家本質上就是道德上惡的,無論如何也無法得到合理證成,那麼我們最少可以在精神上做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從而不接受我們對國家有任何絕對服從的義務。 2,國家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重要,但也不容易答。我今天用了Max Weber和John Locke的觀點,做了一個定義:國家是這樣一個政治組織,它在一個特定領土統治一群人,具有制訂法律和執行法律的權力,並可以正當地使用武力要求所有治下的人服從其命令。(大家可參考我在handout中的引文。) 我今天特別強調了幾次,國家的特質,是要求我們絕對服從。活在國家之中,我們必須守法。如果不守,就會受到懲罰。(想想今天因為公民抗命被判刑入獄的年輕朋友)。就此而言,國家擁有權力統治我們。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國家在最深遠的意義上,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它通過法律和制度,決定我們享有什麼自由,擁有多少參與公共生活的權利(例如可否有民主選舉)、得到多少資源和機會(例如教育、醫療、房屋、工作等),人與人以怎

20180113-周保松:政治是什麼?(第一課後記)

周保松:政治是什麼?(第一課後記) 2018/1/13 在第一課,我利用1095島的實驗,帶出幾個問題,並提出一些想法。我在這裡將要點重述一下,供大家重溫和討論。 第一:什麼是政治生活之所以必要及可能的條件? 答:政治關乎眾人走在一起生活。共同生活之所以必要,因為這樣對所有人都有利,例如可以進行分工合作,保障人身安全,建立社群生活,承傳文化等等。之所以可能,因為人類有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去建立規則(rules)和制度(institutions)來規範彼此的合作。 第二,政治生活有互利互惠的一面,但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衝突。因為:自然及社會資源適度匱乏;人們有不同的信仰、信念和世界觀等。(還有其他導致衝突的原因嗎?) 政治生活於是有兩面:合作和互惠 vs. 衝突和對立。 政治的根本挑戰:如何尋找和建立合理的、穩定的、和平的制度,確保公平公正的社會合作,並解決人與人、群與群之間的衝突。 所謂制度,是一組一組的規則。這些規則往往有強制性的武力在背後支持,確保人們服從。規則是人為的(因此不是自然的和不可變的)、強制性的,同時背後也體現一些價值和理念。這些價值和理念,往往是論證及保證這些規則具有正當性和認受性(legitimacy)的基礎。(完全沒有認受性的制度會怎麼樣呢?) 就此而言,政治生活及政治制度必然是規範性的(道德上的規範和法律上的規範)。 政治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實然(is)的層次(政治世界是怎樣),同時必須去到應然的(ought)層次(政治世界理應怎樣)。 我們必須問:從道德的觀點看,規範、影響和限制我們的制度,為什麼是合理的,公平的,具有正當性的,值得我們服從的。 政治哲學的探究,主要就是運用我們的實踐理性能力(practical reasoning),去思考這些規範性問題。 我們會思考這些問題,同時我們十分在乎這些問題,因為我們是道德存有(moral beings)。我們有道德能力和道德動機,去要求和追求一種公平合理的政治生活。(人為什麼會這樣?) 歡迎大家繼續討論下去。 周保松

20180114-杜佳:宜蘭一瞥

杜佳:宜蘭一瞥 20180114 認識的台灣朋友都推薦我去宜蘭,距離台北只要一小時的車程,那裡有山、有海、有田、有溫泉,是最美的鄉下,台灣的桃花源。舒國治曾說過,「臺灣風景,適合不經意遇上」。「不經意遇上」即是漫無目的,無拘無束,隨喜而至,風景突然就走出來了,宜蘭的風景就是一種。 在舒國治的著作《宜蘭一瞥》裡,他就講到去看田。「 觀看田,最好移動的看,這發展出觀賞宜蘭不妨是水平式移動的來看。於是宜蘭的鄉間道路阡陌縱橫下都是極珍貴可喜的路徑,幾乎就是天成的電影攝影軌道似的。這在早前它們還只是零星細窄田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時只能定點眺看,如今大可以移動滑看。前者如同靜照,後者可同電影。」 於是我來到宜蘭,嘗試這樣看風景,坐著慢慢移動的區間火車,四周的玻璃窗頓成了電影寬銀幕。可惜看到,都不如書中所說。夕陽下,看不到金黃的稻田,田地都改蓋了房子,有些失望之際,這時火車穿過一大片漁塘,塘中頓時出現千萬條金黃色的水蛇,「不經意遇上」的這一刻,還是能令我難以忘懷。 田只是鄉下風景的其中一道菜,還有堤防、屋前小塘、村口大樹、河景,這些他在書上記下鄉下最美的景色,非常療目,也很養心。「我更懷念此類村家鄉景,就像童時赤腳踏上田埂、經過樹叢、撥開竹縫、來到小河邊玩水或抓魚,而眼簾猶能收攝到渡頭邊的小船與樹幹上繞綁著懶洋洋的細殘纜繩那種鄉村破敗景意,然那就是全世界原本盡皆得有的馬克吐溫《頑童流浪記》的場景,卻如今全世界都視為極度珍貴罕見的情狀。」 時代在變,一切都不同了。眼下只有裝飾過度的民宿,和由三合院改建而成的樓房,鄉間的風光,再也不見。唯一未變的是美食,書中最末章〈宜蘭的吃〉講的碳烤燒餅、甘蔗汁、蒜味肉羹、豆漿早點、蔥烤餅等小吃,都還能一一找到,不過一切,也可能只是餘緒,要變的事,誰也阻不住。 文、圖:杜佳 香港土生,長於鬧市。愛好遊歷,寄情於山水,以文字影像,記下世情。專頁:Out of Focus 浪蕩志 新閱會 SHKP Reading Club

20180113-歐嘉麗:世紀.Memorial:只能屬於愛玲的故事

歐嘉麗:世紀.Memorial:只能屬於愛玲的故事 2018/01/13  【明報文章】編按:1月3日,影評人黃愛玲出席費明儀紀念講座的第二天,睡夢中離世。旁人憶起,總覺其人是淡的,她的濃卻被菲林記錄。本版作者歐嘉麗亦從法國回港,相同的背景喜好使二人私交甚篤,今日歐嘉麗撰文回憶「夢中人」黃愛玲。  忘記是哪一天,陽光滲透着火爐燃燒橘子皮的香味,硬蹦蹦地擠擁大街小巷的樓房與樹影。是個冬日。坐在咖啡館閱讀的愛玲,是繁華都市裏一道難得嫻麗的風景。我喘着氣穿過互不理睬的城市光影,一眼捕獲了愛玲的背影。氣度自若的纖瘦線條上,糾纏着永遠壯烈的那根麻花辮子,烏亮亮迎向遲到的人,俏皮起來。  一道嫻麗的風景  「點呀你?」愛玲的開場白,總有一種春風又綠的嫵媚,笑眯眯的。  「哈哈,你又在看什麼書呢?我忙呀,還沒空去買你的新書呢!」我模仿她家裏的黑貓兒,慵懶地向主人撒嬌。  「下次帶給你。」  愛玲是個守時、守約與守原則的人。縱然她會幽默地說自己犯上「老人癡呆症」,但她總會回應曾經答應的事情。愛玲也是個貼心的朋友,知道你在法國為夢想捱過,回來也是為生活和理想掙扎的,她愛護有加。會面聚餐的時候,她愛說「我請」,要不然就是「競璇請」。與她獨處的時候,她會體貼地讓我請她喝咖啡。  再次碰面吃飯的時候,愛玲送我一套兩冊素雅的《夢餘說夢》電影評論集。低調地閃耀內蘊的書頁上,她用原子筆寫上「做夢人送給做夢人」。   長醉的做夢人  愛玲常說自己是個「天生的遊魂一族」,白天黑夜皆可入夢。電影與文學的世界,是她一直迷醉的夢境。她尤其愛在光影裏尋找迷人的故事。愛玲又說人生有兩種「好」、兩種極樂的境界:一是「不勞而獲」,一是「無疾而終」。豈料前言的安逸還未實現,後語的黑色幽默,卻倏忽而來。  一輩子甘願在電影裏做清醒夢的愛玲,在2018年元旦日透過手機傳來元日祝福:「我們搬家忙,祝你們幸福健康、自由自在!」隨祝福語送來的,還有她和丈夫雷競璇在書海與雜物中抬起頭、笑靨如花的照片。愛玲的笑容,有種粉嫩的貓兒相,總惹人寵愛她的美好。如此美麗的元日影像,想不到竟然成了愛玲生平最後一張自拍照。  1月3日,午後明媚的山間陽光輕輕地乘着微風,穿透窗外的大樹、歐洲式無框格大窗戶的窗子,和煦地從舒展的大牀尾部緩緩逆上而照,潛進愛玲的午休夢境裏。被陽光擁抱着做甜夢的愛玲

20170602-HELEN ELLIS:一個邋遢鬼的婚姻整理術

HELEN ELLIS:一個邋遢鬼的婚姻整理術 20170602 摩登情愛 紐約時報 Brian Rea 我以過著一種可能會被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稱作魔法般齊整的生活着稱。我把緊身衣褲捲成壽司模樣,我的桌面空空蕩蕩,我的廚房也乾淨得可以在裡面做手術。 但我並非向來如此。23歲時,我曾帶著一片粘在了後背上的護墊走出了我在紐約的公寓。 是的,用過的護墊。是的,在那天早些時候,我把它取下來之後就扔到了我的床上,就像一頭熊把三文魚的骨頭扔到石頭上一樣。扔上去之後,我想我就把這事忘了。或許它是有偽裝色吧。我敢保證床上還有些其他東西。我的床一度看上去像個垃圾填埋場。 或許護墊是在我把大衣扔過去的時候粘上的。然後我又穿上大衣,兩個肩胛骨之間帶著一片護墊坐上了公車走了30個街區。沒有人說一個字。我不知道它粘在那兒,直到我的約會對象在給了我一個擁抱之後將它扯了下來,彷彿他正在地獄裡的一場滑稽戲表演中。 這不是和我結婚那個男人。 和我結婚的那個男人走進我的公寓時,在我的沙發上發現了一塊果醬圓餅碎屑。我至今還記得那張面對碎屑困惑地睜大了眼睛的臉,好像在問,「你也看見了的,是吧?」 我聳了聳肩。 他在沙發上坐下了。接受我本來的樣子,是我丈夫的天性。 而我的天性是像強盜一樣,開著每個櫥櫃和抽屜不關上。我的超能力是在洗手間的水池上使盡可能多的東西保持平衡。如果我有機會選擇,我會選擇讓貓的嘔吐物在地毯上風乾,這樣更易於把它們鏟起來。如果這些選擇的機會是實際存在的東西,並且我有購買機會的優惠券,那我就會像屯果凍一樣屯好多,因為你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用得上它們。 但是,接受一個姑娘的邋遢是一回事,要和她同居又是另一回事了。 結婚一年後,我的丈夫說:「你介意把餐廳桌子保持乾淨嗎?這是我回到家看到的第一個東西。」 我聽到的是,「我想離婚。」我說的是,「你想離婚嗎?」 「不是,」他說。「我只是想要一張乾淨的桌子。」 我打給了我的媽媽。 她問,「桌子上有什麼?」 「哦,什麼都有。我回到家要從身上取下的所有東西。購物袋、食物、咖啡杯、信件。我的大衣。」 「你的大衣?」 「我不就是沒把大衣掛在衣櫃嗎——這就讓我成了一個糟糕的人?他知道自己是和誰結的婚。我為什麼要改?」 她說:「海倫·米歇爾,看在上帝的

20171230-李展鵬:趕不上中國大片時代,未必是遺憾—紀念梅艷芳逝世十四周年

李展鵬:趕不上中國大片時代,未必是遺憾—紀念梅艷芳逝世十四周年 2017/12/30 — 19:22 梅艷芳《川島芳子》 今天,北上發展已是香港藝人的不二「錢途」。在十多億人口的市場,藝人不必大紅大紫,也可財源滾滾。電影方面,十億票房已不稀奇,《美人魚》及《戰狼2》等賣座片更有三數十億票房。收益如此驚人,藝人自然趨之若鶩。但是,趕上了這時代的藝人就很幸運嗎?卻也未必。 梅艷芳這三個字對於大陸觀眾來說,是既近且遠的。她是眾知周知的香港巨星,她的電影如《胭脂扣》及《審死官》等膾炙人口,她的國語歌《女人花》及《親密愛人》等街知巷聞。然而,她又始終跟大陸市場緣淺。她在六四事件後拒絕去大陸拍外景,辭演《阮玲玉》;她沒有拍過中港合拍片,她的電影幾乎沒有正式上過全國院線。她去世前,正是中國電影在《英雄》的票房成功之後的起飛時期,但很不巧,當年張藝謀邀她拍《十面埋伏》,她還未進劇組就去世了。 梅艷芳趕不上中國電影動輒有十億票房的狂飊時代,也嘗不到合拍片的甜頭。然而,她跟張藝謀的合作胎死腹中,卻也許是一種天意。被稱為「香港的女兒」的她,彷彿註定一生以香港為根基;她代表香港,滋養香港文化。如果歷史改寫,梅艷芳沒有早逝,也參與拍攝合拍片,故事又會怎樣發展下去?她會散發更多的演藝光芒,還是水土不服?要回答這問題,也許要從今天中國電影的幾個禁忌談起。 《胭脂扣》:嫖與鬼的禁忌 不少梅艷芳生前拍過的代表性電影,其實在今天的中國市場是難有發揮的。港片經典《胭脂扣》對香港觀眾來說只是個愛情故事,沒什麼敏感可言,但片中涉及的嫖妓情節及靈異題材,今天卻未必輕易通過電檢。多年前的港片《豪情》故事原是古天樂及陳奕迅辦一本提供淫業信息的雜誌,但大陸版本則改為他們辦刊物背後的任務是掃黃。至於鬼怪題材,今天仍遵守最後一定是「鬼由心生」的定律,不能明言有鬼。 嫖與鬼其實一直是富有香港特色的文化表述:數十年來,從施叔青的小說《香港三部曲》到電影《金雞》,妓女有時被用來隱喻在歷史上身不由己的香港,有時被用來折射草根的香港故事。《胭脂扣》的精彩,正是電影用了穿梭時空的妓女去述說一段被遺忘的香港本土歷史。女鬼提醒香港人,儘管這城市看來非常現代,找不到歷史痕跡,但歷史一直藏在城市的某個角落,只等待一隻鬼魂來發掘。 梅艷芳演《胭脂扣》之前,在舞台上已有過男裝、壞女孩、妖女等造型,早已被視為

20171122-iLOOK電影雜誌:在殘酷時代面臨的生存難題——《血觀音》

iLOOK電影雜誌:在殘酷時代面臨的生存難題——《血觀音》 20171122 【撰文:iLOOK編輯部】 棠府,住著三位不同世代但一樣懂人心的女性。沒有男人的棠家,一向由棠夫人(惠英紅 飾)主持大局,在權貴間穿針引線。個性如刺蝟般的大女兒棠寧(吳可熙 飾)為求母親肯定,勉力配合。乖巧的小女兒棠真(文淇 飾)多半靜靜觀察,唯母命是從。直到某天,棠家親密友人慘遭滅門事件爆發,三人各自被牽扯其中,一向以大局為重的棠夫人,為了守護一切,用盡心機,卻讓三人走向不同的命運⋯⋯。 成長三部曲最終章 《血觀音》獲本屆金馬獎七項大獎提名,包括最佳導演(楊雅喆)、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惠英紅)、最佳女配角(文淇)、最佳原著劇本(楊雅喆)、最佳美術設計(蔡珮玲)、最佳造型設計(王佳惠)等。早在2012年《女朋友。男朋友》得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之前,楊雅喆導演便開始積極構思下一部作品。從《囧男孩》的成長註腳「長大不等於說再見」、《女朋友。男朋友》的「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時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時已不再年輕」,這次楊雅喆選擇透過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庭,凝視家中三個不同世代的女人在殘酷時代面臨的生存難題,也是他成長三部曲的最終章。 楊雅喆畢業自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曾任廣告製片公司企劃、動畫公司編劇,目前為自由工作者。楊雅喆作品範疇多樣,包含舞台劇、紀錄片、單元劇、連續劇、MV、廣告與電影,小說作品〈藍色大門〉曾獲誠品讀者票選最愛小說前五十名。2008年初次挑戰大銀幕的長片作品《囧男孩》,創下全台3600萬的票房紀錄,不僅是當年國片票房第二名,亦榮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與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等多項大獎。2012年推出的第二部長片《女朋友。男朋友》不僅票房再上一層樓,更讓張孝全、桂綸鎂與張書豪等演員分獲當年各大獎項影帝后提名與得獎,確立人物刻畫細膩的導演風格。新片《血觀音》更獲邀為2017年金馬影展開幕片。 三女對戲精彩可期 《血觀音》的三位主角是惠英紅飾演的棠夫人、吳可熙飾演的棠寧,以及文淇飾演的棠真。 惠英紅憑其矯健身手,在演藝生涯中演出一系列動作片,以女打仔形象深入人心。1982年,惠英紅以《長輩》奪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成為金像獎史上唯一一位憑武打動作片獲此殊榮的女演員。這次飾演的棠夫人原籍廣東,本姓佘(音同蛇),名月影,擔任政商之間的白手

20141113-BBC:學者:「大躍進」是毛澤東版「中國夢」

BBC:學者:「大躍進」是毛澤東版「中國夢」 2014年11月13日 毛澤東希望中國盡快地發展起來,但他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了解。 1957年11月13日,中國黨報《人民日報》 發表社論,正式提出「大躍進」口號。 但是大躍進運動的真正發起和開始是在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定音的。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大躍進是指在1958年至1960年上半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試圖利用本土充裕勞動力和蓬勃的群眾熱情在 工業和農業 上「躍進」的 社會主義建設運動。 背景 大躍進的發生有著其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在香港的中國政治學者張煒認為,大躍進發生的客觀原因是在1953-57年第一個5年計劃時期中國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後,中國高層的一些保守派人物希望能夠再回到一五計劃時的「黃金時代」。同時,一五期間高度的經濟增長也使得共產黨的領導集團,尤其是毛澤東本人信心倍增。 而從主觀上來講,張煒認為毛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毛澤東希望中國盡快地發展起來。但他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了解。如果套用現在的一個時髦詞,大躍進可以說是毛的「中國夢」的具體實施。 大躍進與大飢荒 大躍進與大飢荒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繫呢? 至今為止,中國歷史學家對在大躍進和大飢荒時期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仍存在許多爭議。因為中國對相關的資料和死亡人數不公開,給學者和研究人員帶來一定的困難。 中國知名記者楊繼繩在其著作《墓碑》中說,1958-1962年造成非正常死亡3600萬人。 但張煒認為,在59到61年這三年所謂的「困難時期」或者被稱為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中國至少有4000萬人口的非正常死亡。 而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和估算,中國當時的死亡人口大約在3000萬到8000萬之間。 大飢荒直接髮生在大躍進之後,因此說,這兩者之間是有聯繫的。它的聯繫不只是在時間上,而且是具有清楚的因果關係的。 例如,大躍進時期為了超英趕美,發動大量的農村人口進行大煉鋼鐵,糧食不種了,大家都去砍樹,燒鍋爐、煉鋼鐵, 當然練出的鋼鐵都是廢鐵和廢渣。因此,這大大地損害了農業生產,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為了配合大躍進,農村開始大辦人民公社,辦大食堂、吃大鍋飯等。 沒有人儲蓄糧食了。糧儲很快被用光。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20171208-高重建:網媒如何透過資訊科技合作共贏

高重建:網媒如何透過資訊科技合作共贏 20171208 2017網絡媒體高峰會主題論壇。 剛過去的週日出席了以「圍城下的網媒能如何守住新聞自由」 為主題的2017。在講座環節, 跟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和吾天創辦人鄭斌彬一起,討論網媒如何透過資訊科技合作共贏。 開發LikeCoin的我,自然而言談到加密貨幣如何幫助網媒解決收費問題,時間很有限,我嘗試跳過所有技術細節,解釋LikeCoin基於比特幣背後的原理區塊鏈,目標將「Like變Coin」,一邊限制貨幣供應,另一邊創造多方面而持續的需求,利用「Econ 101」最基本的供求關係保持價值。 十五分鐘不到,先有與會者提問LikeCoin跟「真錢」有甚麼分別,再有與會者表示多國政府、大摩和多家金融機構均指出過比特幣並無基礎,對有關的發展有所質疑。由於討論環節時間不多,我不欲佔太多時間,也就沒作詳細回應。當天沒足夠時間說的話,這裏希望借用眾新聞的版面補完。 今天,網媒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了「真實」的媒體,以至於我們居然忘了,在不遠的以前,根本沒有網媒。從十幾年前不存在,到出現後被「真媒體」 和資深傳媒人質疑沒有正式編採機制和沒向政府註冊,即使今天政府還對網媒的採訪諸多刁難,到現在我們舉辦網媒高峰會,去討論它如何作為最後堡壘守著香港的新聞自由。弔詭的是,正是在這個語境中,有人因為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話,質疑區塊鏈(Blockchain)這種新技術,和它潛在帶來的影響和各種可能性。 至於另一位問到LikeCoin跟「真錢」分別的與會者,我可以肯定她並無貶義,只是我自己對「真錢」這個說法很敏感 — — 如果把港元和美元等稱為「真錢」,比特幣和LikeCoin等豈不就是「假錢」了。 沒錯這樣說未免有點神經過敏,不過不妨試想一下,假如大眾把紙媒稱為「真媒體」,做網媒的會是甚麼感覺,或許就能體會。 我知道,與會者只是一下子沒找到詞彙,她指的其實是「法定貨幣」 (fiat currency),而另外,LikeCoin和比特幣等是「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 — 我認為連「虛擬貨幣」都不是太理想的說法。法定貨幣有發行實體紙幣和銀幣,就像紙媒有實體報紙雜誌;法定貨幣有政府背書,就像傳統紙媒的記者能領到記者證,採訪點票升旗等官方活動等。從這個角度看,希望與會者能夠明白,實體和虛

20171203-MattGor講戲:非主流電影《慾望鬱金香》(Tulip Fever) 點評:狂熱下的霧水情緣瞬間即逝

MattGor講戲:非主流電影《慾望鬱金香》(Tulip Fever) 點評:狂熱下的霧水情緣瞬間即逝 20171203 故事簡介 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孤女蘇菲 (艾莉西亞菲瑾德 飾) 被安排嫁給財雄勢大的商人 (基斯杜化華爾茲 飾),雖然成功擺脫窮困,卻從此失去快樂。一天,她丈夫聘請了位年輕畫家 (戴恩迪翰 飾) 替她畫肖像,兩人卻在過程中迅速墮入愛河,更不惜背棄倫理道德,決定私奔!在花比金貴的時代,神秘高貴的鬰金香,更令人不惜一切…… 首先要嗚謝驕陽電影邀請筆者觀看《慾望鬱金香》的優先場。 觀畢電影後,筆者覺得縱然劇情在後半段有點牽強與草草收尾之感,但電影勝在以明快的節奏、氛圍與佈局帶起故事的發展,以「鬱金香狂熱」時代的經濟背景,借情慾戲的幌子作切入點帶出人性的探討、人倫關係的審視,也借金融泡沬來檢視愛情觀,因原慾而生的霧水情緣,猶如狂熱過後的投機買賣,瞬間即逝。 就劇情而言,簡而言之,整個故事是一個因盲婚啞嫁而脫貧的弧女出軌故事,故事的張力的形成正是社會道德倫理與原慾歡喻的角力交戰,在沒愛的婚姻基礎上,老夫少妻的關係的維繫只因虛榮心的作祟,年輕畫師的出現正是老夫少妻關係改變的觸發點,也是故事起、承、轉、合的承轉點。 誠然故事是一個俗套的女人出軌故事,但高明的導演著墨的是以各取所需的商業世界來探討愛情,在四百年前保守的世代,「鬱金香狂熱」(Tulipomania)的年代的形成與吹捧正正是因為鬱金香成為了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中低社會階層對鬱金香的狂熱與投機也因此而生,藉此致富,改變社會流動性。 《慾望鬱金香》的故事本質與探討的主題正正是借鬱金香狂熱的世代來探討因原慾而生的愛與激情都是一時性且不能永恆持久的愚昧東西,故事其後發生的經濟泡沫與四輸的局面正好引證此點。 《慾望鬱金香》的成功之處無疑是借孤女蘇菲 (艾莉西亞菲瑾德 飾) 看似美滿婚姻生活的起伏轉折與故事其後的經濟泡沫危機的雙線劇情發展嘲諷人的不理智與愚昧所招致的惡果,人的虛榮心與一時歡愉的激情往往令人蒙蔽了理智,《慾望鬱金香 》的故事雖然發生在接近四百年前,但當中的故事卻充滿前瞻性,人倫關係的墜落與經濟金融泡沬的形成全因人經不住誘惑與一時性的激情而形成,觀乎現今社會,一段愛的關係變質往往也是因為如此,故事中的情節也許俗套且平平無奇,但在情慾與情色幌子和引人入勝的情節

20180106-陶傑:最佳邱吉爾

陶傑:最佳邱吉爾 23:24 6/1/2018 《黑暗對峙》劇照 邱吉爾電影「黑暗對峙」只講一九四零年邱吉爾接任上台,到鄧寇克大撤退,短短四個多月發生的事,連場文戲,包羅了三場歷史迴盪的演說,兩小時全無冷場。 此片在銀幕上,硬件看性格演員加利奧文如何在日本化妝大師辻一弘的妙手之下化身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世界領袖;但銀幕外的留白處,看編導如何曲筆罵今日的「精英」不懂判斷現實,向惡勢力綏靖忍讓,殆誤蒼生。 一開頭由張伯倫被轟下台說起,忠於史實,這時保守黨人才想起請邱吉爾出山。貴族出身的外相海里法斯力主與希特拉談和,因為德國席捲歐洲,正在將四十萬英軍逼到鄧寇克趕下大海。 邱吉爾主戰,但聯合政府的內閣,主和的勢力很強。邱吉爾下令駐守卡萊的四千英軍力阻德軍攻近鄧寇克,換取兩三天時間,讓肯特沿海的民船接受緊急徵集,接運四十萬英軍回國。 但這樣一來,卡萊四千英軍,不准撤離,必須全部犧牲。守將在戰地收到電報,無語問蒼天,此時鏡頭升高,天空飛過幾架納粹戰機,正對下投幾顆炸彈。這場戲表達的壯烈,是幾十年戰爭片悲劇張力所未見。 然後是後方的首相穿梭於唐寧街、下議院、戰時地下指揮部之間,力挽狂瀾。邱吉爾一度動搖,是不是應該談和呢? 精英說不要再犧牲了,但邱吉爾獨自外出,登上他從未搭過的地鐵,與平民乘客對話。這場戲是編劇神來之筆。 換了中國的「主旋律」,領導人來到人民之間:總書記來了,總書記您好,人人起立鼓掌,總書記很「窩心」地問老百姓:吃得飽嗎?大家搶答:有黨的領導,我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邱吉爾乘地鐵,一個母親抱着嬰孩,盯着首相,說:「我的嬰孩長得像你。」邱吉爾答:All babies look like me。 提醒觀眾:真實的邱吉爾,有一份天真感,樣子很Cutie,而加利奧文那雙眼睛,在精緻的化妝術之中,比起以前演邱吉爾的許多演員,獨有童真的光芒。就像演孫悟空的李萬春、六齡童,除了抓腮搔耳的動作,一對眼睛必有猴子的機靈。 車廂裏僅有一黑人,是一個英國白人女子的男友。黑人看見邱吉爾,最為喜形於色,被他的白人女友暗拉扯一把,叫他懂點體面。此一細節,折射那個時代。換了另一個有點膠的導演,就不敢加此「政治不正確」的一下子。「鄧寇克」公映時就被反智的左膠抨擊為何英軍之中沒有少數族裔。 七十多年前的下議院和倫敦,正宗的風味,男女的衣着談吐氣質,男人的西

20180106-陳韻文:放下困惑

陳韻文:放下困惑 23:24 6/1/2018 (續上篇)我管自發話,女士困惑的瞧着我緊抓風衣,而我問:那傢伙怎扯到編劇的掩眼法。 「你在《瘋劫》放映後,說《血光鬼影奪命刀》(Don't Look Now)引發靈感,說老外影評要看那電影兩次。在他的《瘋劫》講座,我問,你是否也刻意要我們看兩次。他說你玩掩眼法。」 「什麼。」 「說叔嬸不可能錯認死者是趙雅芝。他教電影又教我們看電影,卻不見阿嬸臨認屍別轉頭,阿叔聞得找到一封利是,已認定死者是趙雅芝。祖母想摸她肚皮也被按住。他又扯到電影和香港警探辦案不認真。哪真要問究竟是你馬虎,抑或你寫警探不中用。開棺驗屍不算認真麼。」 我忍不住打岔:「寫《瘋劫》前幾年,我因為寫CID、ICAC,經常捉着辦案的問長問短,曉得從犯罪心理學着眼,能摸出案情脈絡。那年去香港藝術中心講編劇,不巧因母病要遠行。正好友人途經香港,是犯罪學碩士。我慌忙拉他代堂。 那傢伙若來上一課,今日他邏輯思維清楚一點,不指鹿為馬混淆視聽。你我耳根清淨。」 「他說今日編劇越來越難,你那年代容易瞞天過海。《瘋劫》多錯漏,也風平浪靜。」 「那年代的政府部門銀行工廠沒今天的透明度。78年寫《瘋劫》須翻70年舊報紙。要看顯微菲林、揭塵封檔案、摷倉底紙張、兼請人喝茶問要資料。香港九龍新界離島澳門癲婆尋仔的通街跑。早上六七時出門直踩至半夜才坐下動筆。今日方便,坐在馬桶上也可以從互聯網挖料。當被問到龍虎山雙屍案真相。他說上網可尋。易嗎?他閃避不答。因前後矛盾。因深知以創作之難易衡量劇本好壞。是錯誤判斷。是低端行為。 話音未落,一青年冒身搶問:「那些笑位是指定動作嗎?」 什麼笑位?是誰指定? 「盧國雄和林子祥那兩場戲對劇情交代真個毫無意義?真如他所說剪掉好?」 「對沒看過這電影的人不可能三言兩語分析。那好比畫餅充饑。你們看過的,要問就問真有學問又真有誠意研究的人。千萬別跟錯師,別讓他將反映人性涼薄的細節,說成是笑位。他應請作曲教授講解對位法。依我看,說冗長卻又說剪掉幾秒剪得好。說來說去。這傢伙學過掩眼法。」 「他說善良的趙雅芝不可能兇狠,沒必要回家找驗孕卡。」 前面的人提問,背後又聞竊語:「多年前把許鞍華講的很差。這次卻捧她。一開腔講電影作者論,講不了兩句只顧抨擊劇本。把陳韻文當做作者了。」 我不由得勾起當年寫的一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