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8的文章

20150903-女人迷:她帶你一起成長!和愛閱讀的女生交往更幸福的9個理由

女人迷:她帶你一起成長!和愛閱讀的女生交往更幸福的9個理由 2015/9/3 女人迷編輯 Abby 我們喜歡閱讀,是因為字裡行間能看見另一個自己,因為你可以超越時空去不同的國家、年代旅行,閱讀是一個機會成本超高的休閒娛樂。你知道愛閱讀的女孩更善解人意、更讓你成長嗎?若你身邊也有個書蟲,請好好珍惜他,因為他會帶領你在書頁間看見更美好的世界。(現正熱映:那些文學裡的人生風景:我們一路閱讀,一路收穫) 「沒有比跟愛閱讀的人約會更性感的事了。」 你喜歡閱讀嗎?你的錢包裡信用卡多還是借書證多?愛閱讀的女生哪裡好? 愛閱讀的的女人就像一本書,關於她的迷人故事,你總想一讀再讀,每個年紀與她相處,都有不同的智慧收獲。以下九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跟愛閱讀的人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同場加映:偷窺女人迷的閱讀書單:工程師、編輯、設計師看什麼書) 1. 她享受獨處的美好 「我們閱讀,以明白自己並不孤獨。 我們閱讀,因為我們孤獨。 我們閱讀,然後我們就不孤獨了。 我們不孤獨。」—— 嘉布莉・麗文 有閱讀習慣的人總能花上好幾小時沉浸在書的世界,她甚至不需要你黏在身旁、一起打發時間。當艾莉絲.孟若有新書出版時,你可能會被冷落好幾天;當你工作到很晚時,不必擔心她吃飽沒、會不會生氣。因為沈浸在閱讀中的她根本沒時間和你計較瑣事! 2. 她比誰都善於理解 研究指出喜歡閱讀小說的人對他人特別有同理心。因為她閱讀的世界比一般人走過的路都還要多,她可以非常自在地在許多角色間穿梭、如同她長年閱讀小說的經驗。 閱讀底藴深厚的人絕對有加倍的同理心以及抗壓力,因為她有深入故事的能力與想像力,相對具備在現實同理他人、寬容的魅力。你和她在一起,不怕遇見衝突與挫折,因為她明白的人,沒有什麼不變的永恆。她會一直在你身邊擁抱你的怪癖和缺點,從來不規勸你成為誰的影子。(延伸閱讀:用餘生去愛!從心理學看關係細水長流的六個秘密) 3.她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你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她是一個能夠跟你一起承擔度過,並且幫助你做出選擇的人。這樣的女生不會吝嗇告訴你她獨到的見解,也不會老是抱怨她生活的不愉快。因為愛閱讀的人都具備獨立思考的空間,他們會強迫自己靜置、反思,這樣的人對評估實際狀況和尋求正解的能力也比較好。 4.她知足且給自己快樂 最讓她愉快的是或許不是週年慶、度假,而是在

20171215-所有人都病得不輕,只有「她」活得像人!他看《血觀音》:寂寞久了很容易有病

所有人都病得不輕,只有「她」活得像人!他看《血觀音》:寂寞久了很容易有病 2017-12-15 楊雅喆的新作《血觀音》(The Bold, the Corrupt, and the Beautiful,2017)確實引領觀眾們重新領略楊逵的至理名言,因此,該片獲得第五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時,上台領獎的他舉起「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標語字樣,相信若已看過該片的人,更可以感受導演此舉的用意。我想,他是鼓勵電影人要勇敢一點,又或者,台灣人,再勇敢一點,打破自己心中的小警總吧。 光看《血觀音》的片名,顧名無法思義,反倒是英文片名提示很多。沒有上映第一天去看該片,因為片名讓我摸不著頭緒外,看完前導預告也是滿頭問號,最要命的是,我難以擺脫楊雅喆《女朋友。男朋友》(2012)的既有印象,因此,實在是提不起勁去電影院早早欣賞。 不過我錯了,楊雅喆不只突破他自己,該片突破了台灣新電影「影響的焦慮」,選擇一條鮮少人走過,甚至是沒人走過的「婦.黑」之路。 《血觀音》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劇中的棠家一家三雌如何成為「婦.黑」的故事。什麼是「婦.黑」?婦是女性觀點的逞兇鬥狠,黑是普世皆然的貪婪政商結構。不僅如此,它想說得太多了──你可以找到若干與之相關的台灣新聞事件對號入座。它就像楊逵說的那支針,狠狠地刺進台灣滿目瘡痍的社會創傷。觀影的過程中,你慢慢地進入整起事件,你不能不思考,不能不說不,因為,你也從來都不是局外人。 直到片末,它還要回馬槍地說,沒有什麼光明的結局。縱然導演想說的話很多,不過結尾直接秀出字幕:「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這字幕的出現,讓它的效果到了極致說教的地步,與其如此處理,倒不如在開場前,就先上這段字幕作為楔子,可能比較好。 《血觀音》要說書,具體說一個我不跟你玩「餘韻」的美學,說一個你我都聽過的「白手套」──但我們好像都不是很清楚這手套要怎麼玩與接,才玩得優雅、接得高招的故事。這樣「中間人」的故事,不英雄、不底層、不黑白,灰灰地又幽暗得要死不活,弄權謀耍手段就是它的生存之道。是故,該片的整體美術風格設計也跟著陰陰豔豔,活得像在地府,與諸多牛鬼蛇神走一遭。若仔細回想該片的情節,你會有個疑問:欸,「婦.黑」是不是太多了,以至於男性角色皆很扁平,比方說,Marco(巫書維飾演)就無法有機地融合在故事之中。然而影片最末的橋段,他卻又十

20180526-袁天佑:假若公義沒有愛⋯⋯

袁天佑:假若公義沒有愛⋯⋯ 19:58 26/5/2018 眾新聞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2388/%E4%BB%A5%E6%B3%95%E7%AE%A1%E6%B2%BB-%E6%B3%95%E6%B2%BB-12391/%E5%81%87%E8%8B%A5%E5%85%AC%E7%BE%A9%E6%B2%92%E6%9C%89%E6%84%9B%E2%8B%AF%E2%8B%AF 因為一位被控暴動罪的人寫求情信,所以星期四去了西九龍裁判處聽聽律師們為被告求情。聽了後,心中有幾點感受: 一,在被捕人士中,不少是年青人。從律師的求情中,聽到他們很多不幸的過去——缺乏家庭的照顧,讀書成績不大好。但離開學校後,尚能勤奮進取,接受學徒訓練,賺取微薄薪水,雖未能養家,也可自己糊口。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他們會同情小販,在兩年前參與支持小販行動。可惜的是,事件發展成為騷亂,被捕者少不更事,因觸犯法例而被捕被控。這多是律師求情的內容。 二,法官好像不大耐煩的聽取求情,甚至質疑感化官所撰寫的報告,是否有偏袒被告之嫌。有律師提出,旺角一事只屬騷亂,與67暴動相比,實在是差異很大。亦有律師提出近來香港的政治環境,亦有盼望法官能以「一念之仁」,對年輕的被捕者予以輕判。可惜的是,這些陳詞,法官都好像聽不進去,甚至質問辯方律師:「是否要我聽你的話去判決呢?」。法官就好像高高在上的大老爺那樣,律師怕開罪大老爺,連大聲少許去申辯也不敢。旁聽席上支持被捕者的,都想從心中罵出來。 終審法院屋頂的正義女神。 過去多次提控暴動的參與者時,控方律師都要求法庭不應考慮政治因素,也不應對被告抱同情憐憫。但公正的判決是否不應考慮政治處境,也完全有仁慈可言。這正是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執法與法院的裁決,市民所看見、所擔憂、也漸漸失去信心的,從法治精神(rule of law)走向以法管治(ruled by law)。也是近年來,香港法治評級下降的原因。 中國人有這樣一句智慧之言:「法律不外乎人情。」這句話不是叫人徇私枉法,濫權(如689的行李門,馬逢國的gel頭門),而在法治精神下,能以仁慈寬容輕判一些年輕或年長、無犯罪紀錄、有悔意等犯法者,給與更新機會。所以公正不一定與仁慈有所衝突。 旺角騷動,當然有政治的因素,但從被捕者的背景來看,

20180527-果欄:惡與俗案敗壞香港

果欄:惡與俗案敗壞香港 2018年5月27日 上周四,油尖旺區議會高票通過撤銷旺角行人專用區的議案,有十八年歷史的庶民地帶畫上句號。(資料圖片) 圖1之1 - 上周四,油尖旺區議會高票通過撤銷旺角行人專用區的議案,有十八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據說,近日許多香港人(包括我)身體都出了毛病,集體病徵只有一個:作嘔。 以我為例,放假途經旺角,不慎走近行人專用區,被各式(據稱是歌聲的)噪音狂轟猛炸,衝擊耳膜,一種難以言喻的噁心感,頃刻湧上喉嚨;翻閱新聞,得知(又有)內地人公然在法庭攝影,聲大夾惡(「我喜歡拍照就拍照」),踐踏法規,我和向來有規有矩的港人一樣,下腹像被連環拳擊,幾乎要吐;打開電視,還不幸目睹「阿叻」陳百祥(再次)化身小丑,在港台節目上展示其賴以維生的無賴嘴臉,文明觀眾先是握緊拳頭,額角冒汗,最終按捺不住,嘔吐收場。 集體何以一同嘔吐?朋友提醒,以上事件似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壞品味、無知、惡俗正大力衝擊香港原有秩序。這套說法,我有感覺;因為這三股令人作嘔的力量,我和香港人都有切身體會。 一、壞品味 假日晚上,有時約在旺角吃飯,我例必細心規劃行程,盡量避開西洋菜南街,因為眾所周知,旺角行人專用區是聽覺的黑洞,也是壞品味的總和。過去十八年,這地方無疑孕育過無數令人開眼的表演明星,如未成名的C AllStar、戴面罩的龍小菌,不少成為潮流熱話(如「旺角John Lennon」與「印度咖哩」),更有人以菜街為跳板,衝出世界,成為傳奇(請看施寶盛的花式足球表演),這是「殺街」也殺不掉的歷史。 但不能否認,這流行「聖地」近年已淪落至油麻地廟街的平民夜總會水平——無數大媽大叔播放澎湃金曲,換上土氣艷妝,動用陳年唱腔,再使出拋媚眼、跳老舞、扯衫尾等伎倆,連同上了年紀的一眾「善信」,衝擊附近居民的正常聽覺,挑戰一般路人對「現代香港」的理解。這是徹頭徹尾令人反胃的壞品味。 二、無知 近日香港最引人注目的法庭新聞,不是關乎年輕人一生前途的暴動案,而是中國女子唐琳玲在法庭拍照一事。不少平民一生不入法院,對司法機構的認識僅限於《壹號皇庭》,這次何以肉緊作嘔?明顯拜肇事女子的無知所賜。報道記載,唐琳玲被發現在法院拍照後堅拒認錯,直言「這是一件小事」、「我喜歡拍照便拍照」,被法官直斥其非;及後又辯稱沒人解釋法庭規則

20180527-50峰達人Yoki & Lena,兩年征服50峰,發現更美香港

50峰達人Yoki & Lena,兩年征服50峰,發現更美香港 2018年5月27日 Yoki(左)和Lena佇立在元荃古道的石龍拱上,高475米,位處大欖郊野公園,背後是荃灣與青馬大橋。(圖//劉焌陶) 圖6之1 - Yoki(左)和Lena佇立在元荃古道的石龍拱上,高475米 . . . . . . (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上月展開「土地大辯論」土地供應公眾諮詢,提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作為公營房屋及公共設施用途。小冊子一邊說郊野公園是香港的珍貴資源,具社會及生態價值,另一邊洋洋灑灑提出發展郊野公園的效益 ——釋出0.1% 的郊野公圍邊陲地帶,便增加四十多公頃可發展土地,估計提供約七千五百個單位云云。 什麼是0.1%?什麼是四十多公頃?對數字難有具體概念的話,可想像一公頃跟一個標準足球場相若,而香港的郊野公園總面積大概有四萬四千三百個足球場般大。 幾萬公頃的青山綠水,其實有多大?我們一雙腿,可走過多少草地、爬多少個山峰?兩位廿來歲的女孩Yoki和Lena,就用兩年時間,爬上大部分位於郊野公園廾的五十座山峰,由最高的九百五十七米大帽山,至四百九十三米的獅子頭山。是什麼吸引她們每個周末從城市坐一兩小時地鐵巴士,到郊外踏青? 一切都因她們遇見郊野中的香港而起,「那是山下的人所無法想像的香港」。 一切源於鳳凰山日出 遇上Yoki和Lena,是在Instagram的「Dear Moonhiker」帳戶,兩少艾到香港各大山峰三角測量站及山峰拍照;照片都是味精相,藍天綠草,二人手牽手肩並肩,驟眼還以為是近年流行的「山系少女KOL」,穿運動bra top與拖鞋到山上打卡的人。 但細心看,二人不單穿上有袖吸汗速乾運動上衣,腳踏運動褲與登山鞋,也手拿行山杖以至大小裝備,似模似樣;圖片都註明山峰名稱及高度,以及登山體驗,少有矯揉造作的文字。二人說矢志要登上香港五十座山峰,這裏就是她們的紀錄。 如此青春熱血,為了什麼?早幾天,我們在三十七度的高溫,一起登上元荃古道的下花山與石龍拱找尋答案。 Yoki和Lena是大學同學,畢業四年,一個做project management,一個做merchandising,「我們都是普通的OL而已,哈哈!」二人共通點是行山毫不喘氣,還有力氣邊說話邊大笑;我又要重複,很青春熱血。「其實我們以

20180525-地獄教官何靜瑩:90後被拖累,教不嚴大學有責,企業HR策略製造假象

地獄教官何靜瑩:90後被拖累,教不嚴大學有責,企業HR策略製造假象 經濟日報 20180525 撰文:梁穎勤 言論素來惹火的創業家何靜瑩(Ada Ho),師從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Dr. Ronald Heifetz。每次做培訓,她都會被5%人鬧爆。因何Ada Ho那麼「乞人憎」,因為她只講真話。 今次她又來篤爆,90後難教,其實是被家長、中學老師、大學教授和企業拖累的。大企專門為千禧代打造HR策略,新潮CEO也主張不開會。「其實這些都是漂亮的門面話,只是年輕人和傳媒都愛聽。」 雖然千禧代多愛埋怨自己的潛能沒有好好發揮,全是上司的錯!但地獄教官說:「有些錯的確是錯在上一代,但上司又不是你肚裏面條蟲,你怎可以將生命交給一個外人!90後要學會做到加零一,啟發上司看到你的潛能。別將want(想要)凌駕於need(真正需要)之上。」 教授怕被藐視 放任課室秩序 何靜瑩獲邀到某大學講課,事先聲明:上課要準時,人數要多,不准走堂。誰知道呆等了10多分鐘,說好的70個學生只來了十幾人,零散地坐在200人大禮堂的最後排,有人還「雪雪聲」地啜着餐蛋麵。地獄教官氣場全開:「你們是學社工的,必定知道何謂同理心,你們上課遲到甩漏,知否我此刻感受?」 第一人答「嗯,不知道。」何靜瑩發火:「你又不是中學生,怎會不知道?」他口窒窒地改答「生氣」。好,第二個。竟然又答「生氣」,何靜瑩怒懟:「不得抄襲。」他改口:「你感覺被騙,不開心。」好。全場答完後課室馬上升溫,所有人都要坐上第一二排,所有電腦、電話收起。「哪怕只得一次,起碼能讓學生體驗到高度專注那種力量。」 她寫的《教不嚴,師之惰》網上瘋傳。「教授害怕被學生藐視,放任課室秩序散漫,惡性循環,還扭曲了00後的視野!」她唸大學時,遲到2分鐘就鎖門。04年去哈佛進修,名教授最多課堂守則。難道香港大學生就不行?秩序井然了,邀請她擔任嘉賓的教授卻說自己夠鐘回去做文件了。「你怎可以人工自己逗,有難別人受!我自己在港大開了一門課,教了12周,說好規矩,學生是會正面改變的。」 老師欠基本禮儀 如何身教 何靜瑩說話麻辣燙,「上我的堂一點也不安舒,一開始大學生必定埋怨,認定我無賴,其實只是上一代不誠實,才造成一個美麗的假象!」 4年來她培訓過近200間中學的老師,見過好多眾生相,為人師表大剌剌地坐在最後排改簿,

20180527-大學怪談:大學的確是求分數的

大學怪談:大學的確是求分數的 2018年5月27日 【明報專訊】又到應屆考生等待公開試成績及大學取錄的季節。每一年,媒體有一種近乎公式化的故事:報道幾位五星星狀元,鏡頭捕捉考得不好的失落學生,追蹤徬徨學生家長找另類升學途徑(通常是沒有政府資助的自資課程),加些家庭背景有點特殊的考生故事,再補上廉價的正能量鼓勵。一切太像一場運動比賽,體育精神至上,成功與榮譽,失敗與屈辱,都是鏡頭下的一刻,與整個香港的教育制度、教育資源分配以至階級結構沒有關係,更不會有人要被問責及追究。 人人說香港社會處處撕裂,難得有此穩定的故事,牢固的共識,與其他香港公共議題截然不同,例如樓價。香港雖然是「市場大晒」的社會,但若干年前開始,每逢新盤開售,樓價創新高,都扯到地產霸權、高地價政策、土地不足還是土地分配不公的爭議。有官員要被問責,有地產商要被詛咒,逼得近年要花大錢來為政府政策護航,支持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權貴官府與民間一直在拉扯。 香港最穩定的建制部分:升學 至於考試升學,雖是每一位家長學生心繫之事,不缺激情與淚花,卻少有矛盾衝突。香港官員應該心存感恩,每年近八成DSE考生及其家庭,幾乎得不到政府任何專上教育資助,還要花大錢到社區學院或外地升學,卻沒有人上街抗議政府。他們心底裏可能暗罵半句特首及一眾高官,有錢有公帑送子女到海外升學,但下半句只自嘆不如,既沒有贏在起跑線,也沒有「父幹」支持自己,更沒有「父幹」幫子女向上流。 由中學至大專的升學路徑是社會流動及再生產的重要部分,也是香港最穩定的建制部分。大家似乎對公開考試的分數奉若神明,或抱着寧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讓它決定了人生的重要階段。 為招生跑數 學生成績大過天 幾年前,教育局曾宣傳說求學不是求分數,近年好像不敢再大聲講了。我可以告訴大家,大學每個課程每個系的確是在求分數的。大學一層一層壓下來,要求招進更多公開試成績好的學生,每年招生後都要跟往年比一下,跟鄰近的學系比併一下。精英大學及學系的新生愈來愈多「星星」,非精英大學沒有這命水,但也要跑數,在聯招收生(JUPAS)中重視DSE成績多於學生的志願。 部分大學上級曾為了提升DSE成績,要求學系以成績為優先排序標準,例如,第六志願的高分學生要排在第一志願的中等分數學生之上。這其實是荒誕兼無用的,只體現大學高層焦慮的心情,因為很多報考學生連自己第五以下

20170219-生活達人:夏銘記工場,悄悄閂門,魚蛋情未了

生活達人:夏銘記工場,悄悄閂門,魚蛋情未了 2017年02月19日 【明報專訊】兩年前一個九月上旬,油麻地一家麵店,結業消息瘋傳,店外連綿不絕的人龍,爭取最後一刻,為着品嘗鎮店之寶魚蛋魚片。相比當年盛况,今天老闆卻選擇將僅餘逢假日開門做生意的製魚蛋工場靜悄悄拉閘,令人愕然,店子名字叫「夏銘記」。 為什麼這般神秘結業?「我怕,怕很多人來,不好意思,好像上次間舖頭結業,人家排兩三個鐘食你一碗麵,我自己的良心,過意不去,今次唯有靜雞雞閂門,早前有一個報館記者,知道我快結業,想訪問我,我也婉拒。」 夏老闆突然收檔,令不少粉絲失望。「如果貼結業啟示出門口,人家得悉來幫襯,但部分人買到,部分人買不到,不是太好,今次索性不貼紙。」 搶錢留不住客 老店結業,通常聯想加租。「不是業主加租,是我不想做,况且我出品好,搬去哪裏都得。」 做了四十八年生意,他老人家有這番體會: 「來料要看得很緊。」 「做生意要招客,若一日少一個客,一年會少三百六十個。」 「有人魚貴時起價,魚平時你有無減價呀?搶錢留不住客,你咪以為人係阿福!」 「個個都是食家,由他們評分,不用你車大炮。狄龍曾說:夏生,你去到哪裏,我跟到哪裏。」 「不要呃呃騙騙。」 「客人要求七十分,我若交出六十分,心情自會不好。做得好,有滿足感;做得不好,收錢也不好意思。」 跌低 自己起番身 夏老闆待人處世,對後學者更如暮鼓晨鐘:「不要低看別人,人哋今天傻傻哋,兩三天後可能揸BENZ。」 「叫我單車佬又得,咕哩又得。」 「我一輩潮州人重人情味,勤力,團結,打交仲叻,新一輩不同了。」 「人哋看不起我,不緊要,最緊要自己跌低,自己起番身而不需人扶。」 回想當年辛酸,歷歷在目,同時亦感往事如煙。「我三次偷渡來香港。第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從福田淺灘落水,有朋友在落馬洲接我,帶我乘巴士去青山道,卻遇上警察查車,朋友情急智生,想給阿sir二百元通融吓,卻忘記銀包不夠錢,終於被押回樟木頭派出所拘留。第二次是一九六五年,同樣在福田偷渡,未出發便被大陸民兵截到,出師未捷,心有不甘。最後一次是一九六七年,我和剛認識的女朋友,即今天的太太,從汕尾搭船屈蛇偷渡,終能逃脫,在筲箕灣上岸。」為什麼要鍥而不捨,誓要偷渡到香港?「我成分不好,爸爸是國民黨員,早在香港定居,我非走不可。」 「

20180526-蔡東豪:解剖100K

蔡東豪:解剖100K 20:41 26/5/2018 每個人感受不同,但100K的長度確保跑者的心情經歷激烈起與跌。即使是頂尖跑者,100K賽程之中,同樣感受到有時自信爆棚,有時自我質疑。十小時以上與自己共處,做一件不容易的事,100K跑者的心情有如賽道的elevation chart 。我嘗試解剖100K的不同心理階段 起點至20K:無敵 起步前是嘉年華會,跑界朋友聚集一起,談笑、聚舊、影相,把心情推向高點。比賽前積累的期待,在起步一刻爆發出來,跑者起步的感覺是無敵。這時候跑者最需要做的事,是抑制自己的高漲情緒。唯一的心理鬥爭(100K中將出現太多鬥爭),是說服自己100K沒有「袋住先」這回事,前段太快,非但不能幫助到餘下賽程,還會做成後段的痛苦。無論如何,這些屬於沒即時殺傷力的問題,精神爽利蓋過所有陰雲。 20K至40K:有點感覺 感覺是指身體有點感覺,跑了幾個小時,雖然已控制住速度,跑者開始感覺到自己在參與一場長途比賽。這時候所有事情算暢順,感覺良好,最重要食得飲得,賽前擔心的胃部功能,運作如常。不過,對腳有點感覺,跑者不肯對自己坦白,對腳這些感覺不算什麼,一陣沒事。一陣或者沒事,又或者將會發展為大件事。有點感覺,最好不多想,低着頭跑吧。從跑者外表察覺到的,笑容不見了,面容認真起來。 40K至50K:OK,我仍在跑 這時刻因人而異,對我來說,總是在40K至50K出現,有事發生了。可能是對鞋、件衫、小腿、膊頭,總之有個地方的不舒服,上升到不能不處理的地步。為何在40K至50K出現?因為跑者開始在心算,還有半程,這些不舒服不能不正視。「還有半程」這四個字很響亮,只過一半,已經是這樣,我應怎辦?所有之前不想或不屑正視的問題,此時全部拿出來,老實地面對。 50K至60K:有可能完成嗎? 過了半程,一個不速之客駕臨,叫自我懷疑。這客人散發負能量,專門包拗頸,之前拒諸門外,但這時候大爺般在大廳中央。這是關鍵時刻,60K是很有趣的數字,因為餘下還有一個全馬的跑程,跑者在計數,以現在的狀況跑馬拉松,有可能嗎?腳底的不舒服已昂然成為水泡,跑者嘗試想像這個身世,站在全馬的起跑點.... 60K至70K:今生今世不再食bar和gel 100K跑者最重要的身體部位,不是對腳,而是個胃。關於對腳的訓練通常充足,但個胃永遠像個謎,賽前沒法知

20180526-區家麟:黑面香港一日遊

區家麟:黑面香港一日遊 2018/5/26 — 11:41 老朋友從智利來香港參加影視展,智利在哪裏?簡單而言,從他們首都聖地牙哥往地心鑽一個洞,在地球另一端冒出頭來,就是中國。即是說,智利很遙遠,在地球另一端。 這個「笑話」我們說過不亦樂乎,而且認真攤開地圖量度過,證實是真的。智利和我們,在地球直徑的兩端,她坐了總共三十小時飛機,從南美洲繞了半個地球才到達香港。 盡地主之誼,少不了大吃大喝,她一貫拉丁美洲人樂天開朗的性格,很快就發現,香港食肆的侍應,人人掛着一副撲克臉,嘴角不帶半點笑容,眼神沒有絲毫衝勁,走路也沒甚麼神采。中午剛開市的馳名新派點心餐廳,年輕服務生如是;去老店喝下午茶,也是懶洋洋愛理不理;晚上去舊式小店吃海鮮,銀髮侍應不苟言笑,高效但高傲。香港服務業的微笑指數低落,絕非浪得虛名。 這就是香港的好客之道,我們待客還算率性;工時長,時薪低,付出了體力勞動,食肆都快速而井井有條,殷勤與微笑那些「情緒勞動」門面工夫就不必了。 我對智利朋友說,香港食肆待客,一視同仁,絕無歧視,不管你是本地人或遊客,一律黑面,非常平等,智利朋友表示理解。 她是一位調查報道記者,觀察入微,凡事好奇;帶她香港一天遊,我從她眼中,重新認識香港。 中上環必遊,有其道理。身處半山的橫街窄巷舊唐樓群,舉頭望天,陗坡上密集豪宅如泰山壓頂。這些景像,我們慣見不覺得怎樣,外國友人嘖嘖稱奇。 智利朋友眼利,對金融中心街角小神壇情有獨鍾,在長梯一角,擲聖杯問卜;文武廟雖小,塔香、銅鑼與神壇,都是說故事好材料,文昌帝君有筆、關聖帝君有劍,記者以筆作劍,搗破假象,當然要拜一拜。 中上環街頭,你能找到舊式藥材鋪的百子櫃,蓮香樓的飲茶盛況,搶不到座位也要參觀一下;到公利喝蔗汁,我們還點了酸梅湯與五花茶,都是外國朋友無嚐過的味道;街頭海味鋪,陳列着奇怪的食材如魚翅、海參與花膠,略說明一下花膠價錢,她張大了口。 斜巷中見石牆樹,她立即舉機拍照,噢,這樹太小,我們轉到堅尼地城科士街,三層樓高的石牆榕樹根,是鬧市奇景。驅車往山頂,她嘆道,只是幾分鐘我們就去了熱帶雨林;我們的的士司機則演活了一個不耐煩的香港人,山路又彎又窄,前車開得小心翼翼,的士司機沿路響號、咒罵前車「識唔識駕車」、「對面線巴士無過火位,驚乜呀」、「前面係咪女人駕車」……我一一翻譯,這是香港的地道風景。

20180525-曾志豪:誰稀罕你們悼念六四?

曾志豪:誰稀罕你們悼念六四? 2018年5月25日 學聯和7間大學學生會再次退出支聯會紀念六四的活動,「不出席六四」已經成為他們的政治定位。 學生的理由每年都差不多:年代久遠、與港無關、無甚感情連繫、為何先爭取別個地方的民主才能爭取香港的民主、香港人無義務承擔平反六四的道德責任等等。 先說一件小事。早陣子某屋苑的大門密碼因為用了「8964」,引起住戶投訴「政治敏感」,最後管理公司屈服而更改。 這則小事有很豐富的信息內容。香港人仍然記得「8964」,知道這4個數字代表了一段國人的血的歷史。 你不可能想像,有住戶看見密碼是「228」會聯想起台灣的「228慘案」,看見「518」會想起南韓光州事件,覺得敏感。 唯有「8964」這組數字,仍然是敏感數字。這已經駁斥了大學生的詰疑,「8964」實在和香港人有斬不斷的關連。 南韓成立了一個「5.18紀念基金會」,由光州事件的倖存者、民間團體與研究者組成。其中一個工作範圍便是成立「民眾學校」,邀請各地特別是亞洲地區的人員交流學習,延續並拓展民間的組織力量,成為國際社會共享、彼此支援的資源。 紀念六四 記住歷史 一個地區的歷史不單和當地人民血脈相連,也可以成為國際社會共享的資源。現代政治講究的是互相支援,交換對抗政權的經驗,彼此借鑑學習。而絕不會像那些大學生,忙於切割分裂,表態對六四無感覺。 從民族感情角度,他們不道德;從政治抗爭角度,他們無勇無智。 大學生毋須放大自己,你們之前已經杯葛了集會,不知道如何令你們專心地為香港爭取民主呢? 紀念六四來到29年,為的就是要記住歷史,不要人民流過的鮮血被政權遺忘。光州事件如果不是南韓人堅持悼念、追查真相,便沒有今天的《逆權司機》。 你們即管不出席,歷史不會為你們的缺席而改變。 曾志豪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20160521-王迪詩:提防可憐蟲

王迪詩:提防可憐蟲 20160521 蘭開夏道 信報 早前寫了《心理學解構賤人》一文,提到哈佛名醫Dr.Martha Stout指出世上有4%的人毫無良知。事後我收到很多女讀者的Facebook私訊,都說看完這篇文章才知原來自己曾經同反社會人格者拍拖,回想都覺得心寒! 反社會人格 最近看了法國電影《戀上錯的人》(Mon Roi),我就更明白什麼是反社會人格了。以下會略談劇情,但我認為不會影響觀看的趣味,單看女主角Emmanuelle Bercot的演出已值回票價了。戲中主角是一名女律師,她遇上一個風趣,熱情,口才了得的男人,一下就被迷倒了,兩人閃婚,女律師很快懷孕,丈夫卻跟前度重新撻著,她懷孕時要服抗抑鬱藥,但當她決心離開,丈夫又哄回她,突然事變成千依百順,女律師心軟了,只是好景不常,丈夫很快就讓前度搬進來「三人行」,女主角死忍爛忍,又要湊仔,最終崩潰自殺,但丈夫哄一下,又和好。 (Mon Roi)這個戲名改得真好,意思就是My King。 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是什麼?就是真實。那個男人沒有殺人放火,卻有極強的操縱慾,在精神虐待別人後半點不會感到懊悔,為人衝動,易怒。持續地不負責任。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發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Ⅳ,以上都是反社會人格疾患的特徵。當然,男女都有可能是這種人,並不限於男性。 天生的演員 我認為每個人,尤其是女人,都應該讀一讀Dr.Stout的著作《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The Sociopath Next Door)她指出並非暴力狂才是反社會人格者,這些人可能是政客,或你的同事,鄰居,每25個人裏就有一個擁有反社會人格。 Dr.Stout稱這種人很會花言巧語,很擅長做表面功夫,驟眼看來很有charisma。「他們會一直吹噓自己有多好,一開始大家可能會信以為真,但相處久了就會覺得他這樣吹噓實在很奇怪,甚至很可笑。」這種人「以撒謊和騙人著稱,擅長利用朋友,不管受過多少教育,或社會地位有多高」。「他們比較喜歡藉由到商界闖蕩,或是從事專門職業,或是從政來『贏』過別人,或是藉由吃軟飯的方式剝削一個人。」 這些人渣到底有何「秘技」,使他們能一次又次成功欺騙女人?或同事朋友?答案就是扮可憐。反社會人格者是天生的演員。

20180523-紐約時報:考古學家趙康民:修復兵馬俑第一人

紐約時報:考古學家趙康民:修復兵馬俑第一人 MIKE IVES, KAROLI 20180523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180523/zhao-kangmin-restorer-of-chinas-ancient-terra-cotta-warriors-dies-at-81/zh-hant/ 紐約時報

20180523-紐約時報:紅色電話亭,一個英國經典文化標誌的回歸

紐約時報:紅色電話亭,一個英國經典文化標誌的回歸 PALKO KARASZ 2018年5月23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80523/uk-red-phone-box/zh-hant/ 紐約時報

20180523-紐約時報:鮑彤再看六四(一):鄧小平的一場政變?

紐約時報:鮑彤再看六四(一):鄧小平的一場政變? 李南央 2018年5月23日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0523/bao-tong-talks-89-li-nanyang-part1/zh-hant/ 紐約時報

20180524-李耀基/李敏剛:由歷史建築到社區特色:探索如何建構宜居社區環境

李耀基/李敏剛:由歷史建築到社區特色:探索如何建構宜居社區環境 22:43 24/5/2018 【明報文章】土地大辯論的「創造容量」難以繞過舊區重建、開拓綠地及棕地,難免會觸碰到原有社區及建築。從宜居角度來看,香港在這方面的規劃政策框架有何值得改進之處?恰巧見到何培斌教授早前撰文以嘉頓中心重建一事,指出戰後建築的歷史價值被忽略,及保育政策過分依賴古蹟辦專家評級、局限公眾參與,落後澳洲等地。本文嘗試以墨爾本為例,檢討香港現有古蹟保育及社區規劃政策的不足。 歷史建築討論的盲點 香港的古蹟保育容易陷入兩難:一方面單靠古蹟辦準則和專家認知審視城市發展,往往容易與普羅市民在社區的日常體驗脫節;另一方面在經濟掛帥的社會氛圍下,「一幢建築物所盛載的獨特香港故事」(註1)這種「雅致」思考往往被摒棄,讓路給住屋、經濟發展、私人業權。更殘酷的現實是,香港發展步伐比起專家的歷史觀走得還要快,不少獨特建築可能未等到評級已被推倒(註2)。在規劃政策執行層面,古蹟辦評級更只是審批的一小環節,也難嚴謹規範古蹟的周邊環境,最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油麻地古蹟紅磚屋被「窩打老道8號」泰山壓頂。 何况,古蹟保育再進步,受保護的亦只是具「特別工藝」(註3)的少數建築。這種「觀賞指數」的討論難以涵蓋市民對社區的實際想像,亦未能觸及諸如保育單一建築抑或整個社區環境、沒有獨特建築就是否沒有故事、新發展如何回應社區故事等問題。 宜居城市墨爾本的各市法定社區特色政策着眼點,不單是個別建築的歷史價值,而是旨在加強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獨特建構。 尊重社區歷史 市議會在審批時,除檢視新住宅發展是否適合其位置及周邊環境,也必須考慮設計能否符合社區特色政策目標。 以史通寧頓(Stonnington)市議會的社區特色研究及政策為例,其「Garden Suburban 3」屬意社區特色包括不少維多利亞時期至戰後的現存建築、林蔭街道、新舊互補的當代建築。其審批指引第一點就是鼓勵保留完好的上述時期建築(毋須額外評級)以促進當區特色,即使要重建亦應避免不符上述的當代建築;第二點則要求如混合用途發展應顧及街道景觀、避免壓迫感及影響附近住宅;第三點更指明避免倒模舊建築的「假古建」。 雅拉(Yarra)市議會則鼓勵舊城工業區的新住宅尊重該區歷史背景,於是當區住宅建築設計有意融合戰時及戰後工業建築風格,物料

20180524-安裕:中俄關係與孫玉國

安裕:中俄關係與孫玉國 22:35 24/5/2018 安裕札記 台灣有報道稱,中國網民在俄羅斯大使館的微博提到中俄歷史,並談到南海石油,俄館以「辛辣言詞回應」。讀了這段新聞之後找微博來看,已是不見貼文,無法得睹全貌。不過,中國民眾當中,對蘇俄不具好感的仍有,尤其上了年紀的一代。中蘇決裂以至1969年珍寶島中蘇血戰,以及之後的全國備戰,恐怕不是今天年輕一代所能想像。 珍寶島戰役是中蘇出動火炮坦克的大規模衝突,最終以蘇軍敗退而結束,中國力保主權。這當中,解放軍連級幹部孫玉國是關鍵人物,帶領巡邏隊火拼蘇軍,擊毀蘇聯當時的新型T62坦克,這輛坦克殘骸現時仍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在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孫玉國上台匯報珍寶島戰役過程,其間毛澤東兩次起立帶頭鼓掌。 當年中蘇關係惡劣,不單由於珍寶島,更是50年代末中蘇決裂之故,蘇聯撤走所有援助,對當時建政僅10年的中共可謂落井下石。中共第一代領導人自始對蘇聯恨之入骨,毛澤東就曾說過「蘇修亡我之心不死」。即使到了70年代中美會談,包括1972年尼克遜總統訪華,以及1973年基辛格到北京,根據美國其後的解密檔案,中共對蘇聯的態度,完全可用「痛恨」一詞形容。 然而時移世易,今天中俄友好,昔日的事不多提。翻看內地網頁,發現一旦談到中俄關係,就往往出現這種針鋒相對:甲說處事要從大局着眼,今天講舊事是挑撥中俄關係;乙就稱釣魚台固然要收回,難道失去了的大片土地就算了?這類網上爭論只要開一個頭,動輒幾百段評論跟貼。一輪衝鋒,最後各自收兵,等待下回再戰。 不過,曾經見過的一次,是爭吵之間不知誰貼出孫玉國的圖文,吵得正烈的網民立即結束爭論。在中日關係、中美關係的網上討論,類似的情況極少看到,唯是中俄關係不一樣。畢竟,孫玉國在中國老一輩民眾家傳戶曉,1969年的蘇聯核彈數千,在歐洲和亞洲大量駐軍,今天回看,那時中國為了一個小島硬撼蘇聯大軍。孫玉國如今應該有80歲吧,他這一段歷史,不應遭到遺忘。 安裕

20180517-安裕:美國放不下以色列

安裕:美國放不下以色列 2018-05-17 安裕札記 以色列軍隊鎮壓巴勒斯坦示威者,槍聲卜卜,造成大量死傷。去年網上公開的片段,是以軍在加沙地帶遏制巴人實況:巴人在與以色列接壤的圍欄前示威,以軍突然蹲下擎槍指向示威者;不是個別軍人行為,而是一個班以上的規模。以軍在區內戰鬥力最強,這次野戰部隊向平民開火,其實就是屠殺。 巴人示威,是因為美國把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過去美國多屆政府都沒有這樣做,現在特朗普做了。美國明知這會觸起動盪,卻還宣布並且執行,特朗普女兒伊凡卡主持揭幕。從歷史看,以色列後台是美國,中東戰爭若不是美國軍火源源支援,以色列恐怕沒有如此戰績。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實盟友,說得直接一點,以色列是美國在區內的落腳點。 奧巴馬時代,美以關係不若從前,某程度是冷凍狀態。前幾天俄羅斯紀念二戰勝利閱兵,看台上赫然出現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可謂震撼。半世紀以來,要置以色列死地的阿拉伯國家,後台就是蘇俄。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在戰爭初段幾乎被埃及與敘利亞聯軍滅國,埃敘用的便是蘇聯提供的新式裝備。若不是最後關頭美國總統尼克遜下令全力軍援,今天中東大概不是如此模樣。 當以色列總理出現俄羅斯閱兵台,美國在中東的形勢,與以前比較可謂翻天覆地。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的中東政策與「和平」一詞背道而馳,從大使館遷耶路撒冷,到退出伊朗核協議,追本溯源,其實都與以色列有着千絲萬縷關係。從對以色列不冷不熱,到如今熱烈擁抱,那不僅是特朗普,而是美國始終放不下以色列,更放不下中東利益。 地緣政治是國際關係的核心,美國失去以色列,先不說以色列倒向俄羅斯與否,但整個地中海美國失去主導權。此外,這當中有蘇彝士運河戰略利益,更牽涉波斯灣和印度洋以至西太平洋的爭奪。以色列在區內的「一強」實力,足以「吊起嚟賣」,現在是特朗普不計本錢的搶着要買。這樣,以色列右翼政客恃此橫行,開槍轟彈,比以前更加肆無忌憚。 安裕

20180517-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most of peoples!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most of peoples! 2018-05-17   Last week I laughed at something that I read but recoiled from something that I saw. I bought a jar of freshly-ground black sesame paste with no added sugar. The next day I went to a Chinese restaurant for dinner with some friends. The freshly-ground black sesame paste had an information leaflet in English about the paste. It had so many English errors that I laughed out loud. One part said “Who can eating” to inform buyers the paste was suitable for “most of peoples”. It should, of course, be “who can eat” and “most people”. Another part said “twice tea flat spoons a day”. It should be “two teaspoons a day”. I often wonder why companie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don’t hire English speakers to write these leaflets.   The word “ground” used this way is the past tense of the verb “grind”, which means to crush something into tiny pieces or into powder. The word “freshly-ground” means something that was freshly crushed into tin

20180515-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A Bad Rap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A Bad Rap 2018-05-15    Why does Financial Secretary Paul Chan Mo-po always get a bad rap? Some sections of the Hong Kong media give him a bad rap even when he doesn't deserve it. The American slang expression 「bad rap」 means unfair or unjustified criticism that gives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The slang expression 「bum rap」 means the same thing. I got a bum rap recently after some netizens and commentators criticized me for trying to help an elderly lady get a seat on a crowded MTR train. A netizen is a person who spends a lot of time on the internet. Chan Mo-po got several bad raps recently in sections of the media that are always critical of him, whatever he does.   He got a bad rap last month for using the financial secretary」s official car, which is red in color, to attend the funeral of a senior police constable. His critics crucified him for using a red car to attend a funeral, accusing him of showing disrespect. The verb 「crucify」 means to put a pe

20180510-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Nostalgia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Nostalgia 2018-05-10   Last week I had a bout of nostalgia. I grew up in Tsim Sha Tsui but seldom go there now. It is too crowded and no longer has the feel it had when I lived there. As a young boy, my friends and I would often go to the YMCA to swim. We sometimes walked through the Peninsula Hotel’s grand (impressive, magnificent) lobby to watch people having afternoon tea. We, of course, could not afford to have tea there. I went to the Tsim Sha Tsui harbor-front last week to look at the new Victoria Dockside project by New World Development. When I lived in Tsim Sha Tsui I could easily walk across Salisbury Road to reach the harbor-front.   It is impossible to do that now because the morons (idiots) at the Transport Department care more about traffic than people. I had to walk through a maze of subways from the MTR station to reach the harbor-front. The word “maze” means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passages. I had a bout of nostalgia when I saw a large picture

20180508-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Law of Reciprocity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Law of Reciprocity 2018-05-08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Jesus said this but a similar saying is found in many other religions. In simple English it means treat others in the same way that you want others to treat you. For example, if you want people to help you if you fall down while on an MTR train, then you should help them too when they need help. This is called the Golden Rule in many religions. Is it possible Jesus did not intend this Golden Rule to apply to Hong Kong? Maybe he knew it would not work here. I, therefore, think you can choose not to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If you see an elderly or disabled person on a bus or an MTR train, do not offer your seat. Continue to doze (sleep, nap) or play with your mobile phone. The MTR should replace all priority seats for the needy with seats for people to play with their mobile phones. When you enter an MTR train, stand by the entrance and play with your

20180519-王迪詩:最女人——放棄與放下

王迪詩:最女人——放棄與放下 2018-05-19   讀大學的時候,一位演講嘉賓對我們說:「做大學生最難就是接受蠢人。」這傢伙真的以為大學生仍是天之驕子。你估林鄭那個年代?社會不斷轉變,如今千禧後甚至不稀罕讀大學,更何況我從不覺得讀書多就等於叻,讀書少就等於蠢。「Seven到喊」的知識份子我倒見過不少。   出來社會工作後,認識的人多了,就發現最難並不是接受蠢人,而是接受世上有些人你是永遠無法明白的,不論那人讀幾多書、出身何等高級富貴、外表何等斯文誠懇,你就是永遠無法理解為何他或她會做出這種行為。當然,對方也可能同樣覺得我難以理解。換句話說,大家活在兩個不同的星球。我曾以為這可以用「成長背景不同」來解釋,但如果兩人由相同父母所生,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呢?我就見過不少性格行為完全相反的兄弟姊妹。以前打工的時候有次公司請人,十幾個求職者來面試,我請了一個性格主動、有上進心、有禮又醒目的男生,後來得知另一位來面試的男孩是他哥哥時不禁吃了一驚,兩人年齡相差一年多,除了同姓之外,無論樣貌性格都完全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哥哥氣質陰鬱,很被動,舉止絲毫沒有弟弟那種瀟灑大方的氣質。   世界很大,甚麼人都有,無法理解就無法理解吧,有所謂嗎?如果那是路人甲,可以當笑話食花生;但有時那會是你重視的人,而你卻無法明白為何對方竟做出某種事情。有能力傷害我們的,往往都是我們疼愛的人。Sandra Bullock在電影《28 Days》飾演一個酗酒的人,在家姐的婚禮上醉酒鬧事,大聲說姊姊為錢才嫁這個樣衰核突佬,家姐含恨對她說了一句:「You make it impossible to love you.(你令人不可能去愛你)」。她們的父親暴戾,母親酗酒來逃避現實,妹妹學了母親的惡習,那為何跟她年紀相若的姊姊卻能好好做人?我的一位朋友,他姊姊三十年來都很爛賭,每次都是弟弟替她還債。她姊姊想讓女兒讀國際學校,但自己沒錢,便要求弟弟交學費(同時替她還賭債)。接着她又要求讓女兒出國留學,又要求弟弟去供。我想說的是,有些人你應該放棄。放棄你所重視的人當然痛苦,做人最難捨棄的不是我個人擁有的東西,而是關係,與別人建立的感情與恩仇。所以放棄不是終點,放下才是。請在內心保存一片永恒安寧的地方。 王迪詩

20180512-王迪詩:最女人——喝了它,皮膚變靚了

王迪詩:最女人——喝了它,皮膚變靚了 2018-05-12   最近我DIY一款飲品,喝了兩星期覺得皮膚白了和多了光澤,消化也有改善,整個人感覺輕了,甚至有很多人喝它來減肥。之前我在Instagram直播教過大家做這款飲品,有讀者試過後很喜歡,讓我在這裏寫寫做法。   很多病都是因為人體的酸鹼度失衡而引致,喝Apple Cider Vinegar(蘋果醋)可幫助回復平衡,在一般較大型的超市都可以買到。蘋果醋還有助消化,增強抵抗力,加速新陳代謝(相信這是令皮膚變亮澤的原因)。那應該怎樣喝呢?千萬不要直接喝,灼喉嚨的。早陣子我開Talk Show,一位很有心的女讀者送了我一大瓶果皮檸檬燉冰糖,用的是她兒子的太祖母親手造的果皮。有天我試着用一茶匙果皮檸檬混合一茶匙蘋果醋,加一杯冰水,味道出乎意料的好,就像炎炎夏日在泳池邊喝的Cocktail,喜歡的話還可再加青檸汁或檸檬汁。當然,如果你注重養生,那就沖溫水好了。   我也會在家裏煮士多啤梨醬,超簡單:用不黏底的鑊子,放切細了的新鮮士多啤梨粒,加些少冰糖和幾滴檸檬汁,開細火,用木匙不停攪拌,直至收乾水變成醬。一位女友人用同樣方法,做出來的果醬好味得讓我說不出話來,我做的雖然比超市買的好味(新鮮就是與別不同啊!),但跟她的相比卻差很遠,她卻不肯教我,「這是我給男朋友一個人做的果醬啊!不能跟任何人分享秘密材料。」她說。   後來有次我去剪頭髮,聞到髮型師喝的飲料好香,我嚷着要一杯,是蜂蜜,但比我平常喝到的蜂蜜清香,有淡淡雲呢拿、花香和拖肥味,口感像奶油般軟滑。從前我以為蜂蜜都差不多,後來想想,蜂蜜來自花,花不同,蜂蜜也自然不同了。原來這蜂蜜來自智利一個小島上的樹,每年三月開花,花期很短,所以花蜜稀少珍貴。這種蜂蜜可抑制沙門氏菌、黃金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對消化不良、支氣管炎都有幫助。二百幾蚊五百克,比我預料的便宜很多。我用它代替檸檬果皮,混合蘋果醋來喝,或用它來沖花茶、做果醬,哈哈,比女友人做的還美味啊!原來秘密材料就是靚蜂蜜。大概很多讀者想知我在哪裏買到這種獨特的蜂蜜,由於這不是廣告,只是分享我個人的飲食心得,不便在這裏講牌子名了,讀者若感興趣可發facebook私訊給我。 王迪詩

20180523-月巴氏:某日某月給我看見的香港某年

月巴氏:某日某月給我看見的香港某年 20:10 23/5/2018 我當然知道,我正身處2018年。會將參與六七暴動嗰班人,叫做前輩的年份。 所以我愈來愈鍾意睇戲——匿在戲院那密閉空間粒半至兩粒鐘,讓我暫時同外界(一個屬於2018年的外界)完全抽離,兼帶我逃離到另一時空。 當大部分戲只能帶我逃去一個虛構時空,《某日某月》就把我帶回去一個我如實地經歷過的時空。 1992年香港。 那一年,我同戲裡的周旭日一樣,是中學生,分別是:佢有米,有米到可以獨立地擁有一間望海的房,而我唯一的私人時空是匿在廁所爆石時;佢興起時,可以偷偷哋揸走老竇架帶著神秘的紅色跑車,而我平日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是披著紅配米黃色車身的81K(一條往來新田圍至穗禾苑的九巴路線,仲健在)。 而最重要的分別當然是:周旭日擁有一段淒美戀情,而跟他譜出這段淒美戀情的,是既美麗又溫柔兼夾Keep住長髮披肩的湯怡——呀Sorry,應該是王子月。這段戀情之所以淒美,是因為男方注定要跟老竇移民,臨移民前又被老竇踢去讀寄宿學校,周一至周五都要困在位於港島南方的學校,而女方媽咪又極力阻止這段青澀戀情得以持續發展,以致二人在成齣戲裡的見面次數,一隻手數得晒。 日和月,被注定不能持久地出現在同一時空。 難得見面,他們的拍拖活動主要是:到貼滿四大天王海報的平民商場,抽Yes!Card,行CD舖——都是些連沒有拍拖的我也會做的事。 而且有理由相信,撇除某些一放學就仆返屋企做功課溫書備課的乖學生,周旭日和王子月在(那個被重現的)1992年所做的,同樣是大部分跟我同年紀的人,在那個真實的1992年做過的事。 那一年的香港,8964發生後、1997來臨前,一個港人情緒應該很複雜的時空,但在那一個時空,似乎還沒有發生足以挑動後生仔反動情緒的人和事——我不敢也不能說那是一個「正常」時刻,但可以說:1992年香港,的而且確沒有2018(甚或17、16、15、14……)年嗰種離譜,嗰種無恥正被鼓勵任意張揚的離譜。 於是,1992年的少年少女,可以心無旁騖地投入一個存在著四大天王、王菲、周星馳、Yes!Card、超任、Levi’s 501、Dr. Martens的世界。有拖拍就拍拖,冇拖拍就打機打波。 即使那一年我是中五學生,正面臨被喻為人生第一個劫數的會考,緊張是有的,但心情其實又冇乜嘢,那時候總是天真地

20180523-紐約時報:五部電影和張艾嘉的非凡人生

紐約時報:五部電影和張艾嘉的非凡人生 MARTIN TSAI 2018年5月23日 張艾嘉在《阿郎的故事》裡的劇照。 張艾嘉堪稱台灣的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作為歌手、演員和導演取得了同樣的讚譽。在40年的職業生涯裡,她參與了100多部電影,曾與胡金銓、楊德昌和徐克等大導演合作,亦曾與周潤發和塞繆爾·傑克遜(Samuel L.Jackson)等影星一同演出。 曼哈頓Metrograph影院於週五對她主演及導演的電影進行回顧展映,值此之際,我問64歲的張艾嘉,她的動力是野心還是挑戰。「老實說,我是一個沒有什麼野心的人,」她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通過WhatsApp接受採訪時用國語說。「我其實就是很喜歡電影。我很喜歡有才華的人。我很尊敬所有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幫忙的話,我很希望支持他們。這個就是我唯一的想法。」 她還說,她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想到什麼我可以去做,我就去做了。甚至有的時候,大家都說不能做的時候,我都還會講說試試看嘛,」她說,「失敗中間也還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這個對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如果還不甚了解她非凡的職業生涯,可以從下面五部電影開始嘗試,其中一些屬於展映系列,還有一些可以在串流媒體上觀賞。 廣告 《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 改編自如今已經衰落的黃梅戲的電影,曾在20年時間裡持續佔據著香港製片廠生產線。這部黃梅戲電影由曹雪芹1791年的經典小說改編而來,男主角由林青霞(《重慶森林》)飾演,女主角由張艾嘉飾演。張艾嘉說,在黃梅戲裡,性別倒錯是很普遍的,但「以現代的人來講,已經沒有什麼人真的懂得或者是能夠處理黃梅調的了,」她補充說,《紅樓夢》的導演李瀚祥是那個時代電影人的典型。「他們對於京劇也好,對於各種不同的戲劇也好,都有某一種的熱愛、認知,跟技巧,」她說。「像我們已經沒有這樣的訓練了。」(Metrograph) 《海灘的一天》(1983) 該片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早期例子,是楊德昌(《一一》)的第一部長片,反映了島上嬰兒潮一代面臨的世代困境:家族義務與個人價值的實現。這是一個通過閃回敘述的成長故事:張艾嘉飾演的角色講述了她如何從墮入愛河的學生轉變為絕望的家庭主婦,並在這個過程中走向成熟。「這部電影有台灣那個年代的影子,不管是講嬰兒潮一代,或者是講到我們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一個隔閡

20180522-呂秋遠:「莫名當了多年的小三 ... 我總有一股不甘心的氣梗在心裡」

呂秋遠:「莫名當了多年的小三 ... 我總有一股不甘心的氣梗在心裡」 2018/5/22 — 10:47 https://thestandnews.com/personal/%E8%8E%AB%E5%90%8D%E7%95%B6%E4%BA%86%E5%A4%9A%E5%B9%B4%E7%9A%84%E5%B0%8F%E4%B8%89-%E6%88%91%E7%B8%BD%E6%9C%89%E4%B8%80%E8%82%A1%E4%B8%8D%E7%94%98%E5%BF%83%E7%9A%84%E6%B0%A3%E6%A2%97%E5%9C%A8%E5%BF%83%E8%A3%A1/ 呂秋遠 台灣律師

20180521-曾家輝:觀《比才 卡門》:烈女Carmen為愛生為愛死,但不要來香港

曾家輝:觀《比才 卡門》:烈女Carmen為愛生為愛死,但不要來香港 2018/5/21 — 12:39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8%A7%80-%E6%AF%94%E6%89%8D-%E5%8D%A1%E9%96%80-%E7%83%88%E5%A5%B3carman%E7%82%BA%E6%84%9B%E7%94%9F%E7%82%BA%E6%84%9B%E6%AD%BB-%E4%BD%86%E4%B8%8D%E8%A6%81%E4%BE%86%E9%A6%99%E6%B8%AF/ 曾家輝 做傳媒多年,喜看展覽,除了在不同報刊及網頁寫有關藝術的文章,同時參與畫廊展覽及藝術活動推動及舉辨工作,實在幫助香港年輕藝術家。

20180522-鄺俊宇:《回到以前》鄺俊宇

鄺俊宇:《回到以前》鄺俊宇 18:51 22/5/2018 他從前不是這樣子的,為何現在變成這樣子?那個曾經很主動關心女孩的男孩子,怎麼好像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是不是愛情就是這樣子?起初甜、中段酸、尾聲苦,放不開一個人,只因為起初的甜蜜太美,深刻得來到中段時仍難忘,有人在等,等那一個曾經出現的他回來。 可是,她等得到嗎? //「舊對白 過了有效期 重提都似欠道理 明明是擁抱夠力氣 你為何放開手一個飛」 女孩試過無數的方法, 與男孩重回一些舊地,重複著她和他之間曾經動人的對白,回顧一些僅屬他倆的回憶,每一次,女孩都是努力的,只是當她看見男孩那不為所動的表情,再加他一個呵久,女孩知道,她再沒有辦法尋回男孩從前的心跳。 或許也只能怪她,是她太沒有用了,她沒有能力留住那一個最美好的他,就算任她把整個自己都犧牲,對不起,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他,她再努力,也只是徒勞。 //「回到以前 相依安靜半天都回味 你眼睛 凝望我似曖昧過 卻不敢吻起」 那一個曾經因為見到女孩就會緊張的男孩子,他到哪裡去了?怎麼這裡有一個跟他樣子很相似,但神情卻不再相似的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他會嫌她煩、他會希望減少見到她的時間、他會越來越少回覆她?任女孩再追問,他通通都否認,再好像感到很煩厭似的請女孩別再煩他,其實是女孩想煩他嗎?女孩可能真的已經沒有任何方法了,於是她才急起來,一急就抓緊了男孩,或許這過程弄痛了男孩吧?然後,男孩有理由可以討厭她了。 對不起,是我不夠好,我沒有好好留住最喜歡我時的你。 //「回到以前 花火閃亮過相遇場地」 他從前不是這樣子的,為何現在變成這樣子? 從前的主動、從前的著緊、從前的關心,都好像全都留在從前了。到底是她太長情,還是他太薄情?愛情上,沒有錯對之分,只有愛與不愛。 如果可以回到從前,你說多好? //「尋覓間 又想躲起 呆著等 你偏築起 一段距離」 P.S.這夜來自樹洞的一封信,祝女孩安好。歌曲來自HANA 菊梓喬《回到以前》,菊梓喬作曲,很漂亮的一首歌。 >感謝大家,《還未捨得放下你》再登上暢銷榜,「我終於會遇見對的人,但我還是會懷念錯的你」。 鄺俊宇 ig:「kwongchunyu」 fb:《鄺俊宇 Roy Kwong》

20180517-健吾:你太好,所以我扣你兩分

健吾:你太好,所以我扣你兩分 2018/05/17       日本朋友在香港旅行完畢,都説香港人非常有趣。       什麼?       「所有香港人都好像很煩躁。去茶餐廳吃東西,從下單到付款,都好像在一個很憤怒的狀態。」朋友説:「在旅遊書都説,這些都是香港式的服務。我覺得很有趣。付款的時候店員都不會看你,對我們有説『阿里加多(ありがとう)』,但對説廣東話的人就不會説多謝了。」        哈哈哈,你去那一家?朋友把店面傳給我看,一樂,這家店,就是以「服務不週到」、「店員很態度惡劣」、「很快趕人家走」而聞名中外的啊。你去的時候,也預計了是這樣子吧?就當自己是去了一些以傲嬌為商品的女僕咖啡店,認為冷待是服務態度一部份,你大概就會過得舒服一點。       「我沒什麼。」朋友説:「我是覺得有趣,香港的食店都是這樣子。」       最近,有曾駐香港的記者,在東京試食那家有名的米其林點心店。編輯問試食者,你覺得如果十分滿分,你會給幾分這家東京分店呢?試食者説,八分。為什麼扣了兩分?試食者回應,在香港吃這家店的時候,店舖有點髒,桌面都不會有紙巾。但在東京分店,桌面有紙巾,裝修都太整潔,而且店員會問你「要不要換盤子」,這種服務在香港是沒有的,因此也許東京分店「不夠正宗」,所以就扣了兩分。       我讀到報導時,大笑。你知道什麼叫Patronizing嗎?正是這種了。因為你太好,所以我要扣你兩分。典型的「バカしてる」。       但我不是不明白的。在香港,做食店店員,又或是食客,都有一定的「常識」。賽馬日,外出用餐,就不要把什麼期望,聽説以前的廚房大哥們,都會很留意賽馬的實況直播。店員也好,廚師也好,他們都很清楚知道,他們再努力用心,都不會好像以前的食店經營者一樣,儲一點錢,儲一點人脈,就可以開自己的店。在香港,大部份食店都敵不過兩件事。有些想到香港開拉麵店的老闆遇上我,我都會直白的跟他們説,你們來香港,首先不容易找到現地的食材。食材供應商很多時候都會把便宜的好貨交給大型的飲食集團,好等他們別的二、三線食肆可以把那些不好的食材都一併消費掉。因此,食材調達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其次是租約,如果你只是一家小公司,奈你在日本是大集團,你來香港營運,頂多只是一家租了一個辦公室,有一個行政秘書一個員工的三人蚊型微企吧?很多商場都不會對你

20180522-周保松:做隻有生命力的蛋丨微思客大家訪談

周保松:做隻有生命力的蛋丨微思客大家訪談 2018/5/22 — 17:10 https://thestandnews.com/philosophy/%E5%91%A8%E4%BF%9D%E6%9D%BE-%E5%81%9A%E9%9A%BB%E6%9C%89%E7%94%9F%E5%91%BD%E5%8A%9B%E7%9A%84%E8%9B%8B%E4%B8%A8%E5%BE%AE%E6%80%9D%E5%AE%A2%E5%A4%A7%E5%AE%B6%E8%A8%AA%E8%AB%87/ 周保松 中文大學政政系副教授

20180520-什麼人訪問什麼人:聾生:政府的幫助近乎零。「不可能地」當上了大學生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聾生:政府的幫助近乎零。「不可能地」當上了大學生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圖//陳穎思) 【明報專訊】「你將來有什麼目標?」來自美國的面試官問。 「嗯……可能做廚師吧。」黃耀良含糊地答。 「還有沒有別的?」面試官再問。 「沒有。」黃這次倒答得爽快。 「不會吧!沒有了?你有沒有想過做老師?或者考入大學?」面試官難以置信。 「不可能。不會的。」黃依然果斷地答。 以上是黃耀良(Aaron)8年前報讀手語研究文憑課程時與面試官的對話。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全港有逾15萬聾人及弱聽人士,只有3.8%,即約6000人擁有大專學位。Aaron相信6000人中,弱聽人士佔大多數,他說:「以我所知嚴重弱聽的聾人一般只能到外國升學,學費昂貴。」政府沒有正式統計不同弱聽程度的學生入讀大學的比率,但Aaron估計能在本港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聾人不多於10個。大學這一站,不止Aaron,對大部分聾人而言都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聾校禁手語 因「無助融入健聽社會」 黃耀良,32歲,雙耳深度弱聽,父母和弟弟都是聾人,家中只有姊姊是健聽。Aaron幼稚園至中五都在一所聾人學校就讀,學校提倡口語教學,主張訓練學生讀唇和運用剩餘聽力,掌握發音技巧,協助將來能融入健聽社會。Aaron指當時的校長認為學習手語會影響聾童的說話能力,一律禁止老師和學生使用手語。Aaron對此不以為然,他兒時在石硤尾公屋居住,每天放學就和鄰居小孩玩耍,自自然然學懂發音、說話:「發聲不用別人教,我們是聾,但不是啞,和其他健聽小朋友玩得多自不然學會說話。」 Aaron說,以前在學校上課時,每個聾生桌上都會有一部耳機,連接老師的麥克風,學生可自行調節聲量。這設備對輕度或中度弱聽的聾生或許有用,但對於像Aaron深度弱聽的聾生便作用不大:「我聽到有聲音,但聽不清老師的說話內容,必須依靠讀唇才能勉強理解,但讀唇太累了。通常我都是和同學玩耍、聊天。」若遇上要求嚴格的老師,無法偷懶,他便表面裝裝樣子,實質魂遊太虛。 即使如此,Aaron在校成績優異,曾考到全級第二名,筆者不禁讚賞一句:「你屬於很聰明的那種人吧?」他即耍手擰頭,指聾校的程度與主流學校差距很大,像默書,每次只默數個詞語,不會有段落或是課外讀默,考試前老師更會「提水」:「事先跟我們說好會考哪些部分,全部都是死

20180222-陶傑:「芳華」所說的「中國故事」

陶傑:「芳華」所說的「中國故事」 2018年2月22日 電影「芳華」劇照。 中國社會有大量行為違反常識,這一點眾人皆知。中國要推出「軟實力」,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既然如此,中國電影報名參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應由中國政府控制,卻竟然是人家荷里活四十年前 Rambo 的中國山寨版「戰狼 2」,而不是馮小剛的「芳華」,就會令一個對中國電影稍有研究的西洋影評人一頭霧水(Baffled)。 雖然「芳華」的「中國故事」,源自荒誕的社會現實,講人性遭到踐踏和扭曲,世界觀眾還是很難明白其中的情節、人物性格的心理狀態,因為中國人的心智與世界不同;但無論如何,「芳華」還是顯示了一些普世可以感受到的人性。 如果五年來,中國不斷收緊言論和創作自由,馮小剛的「芳華」在愈來愈緊的審查之下,有此枷鎖中跳舞的成績,不由得不令人佩服。 電影以四個年輕女子為主角,講她們各自的遭遇。四名女子加入解放軍的「文工團」。 許多人不知道何謂「文工團」。自從韓戰以來,為前線的軍隊鼓舞士氣,有如北韓金正恩派出平昌的歌藝團,要有一組年輕貌美的女子(她們必須「政治覺悟高」,因為隷屬解放軍)赴前線歌舞慰勞。 「芳華」涵蓋由 1976 年之前毛澤東將死、改革開放,與所謂懲越戰爭,到 90 年代初改革深化、經濟起飛這十多年的中國社會變遷。要有在中國生活過的體驗,以及了解中國社會的一重氛圍,才體味得其中的哀樂淒酸。 「芳華」仍然固罩在共產黨的意識形狀框架之內。看這部電影,你可以不同意(也不必猜測馮小剛對這套意識形態立場如何),覺得很反感。這是「有中國特色的女性電影」:幾個入世未深的少女,其中一個父親是「黑五類」,被判勞改,她為了個人奮鬥和尊嚴,拼命要加入革放軍的民工團,卻因為她的出身背景,飽受歧視欺凌。 電影「芳華」劇照。 四個女子之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黑二代」的這位何小平。在排練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與她同場,因為她有體味(劇中人物說:「她臭」,流汗時的狐臭與其政治背景之臭),很曖昧地一語雙關。她偷取了一套軍裝自己穿上,拍成照片,卻展示在照相館裡,被揭發而遭到批鬥。不在那個時候的大陸生活過,不知道其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片中男主角劉峰,無端被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革命道德英雄。當劉峰也表現出少男的情慾,卻不為女性所接受。編導的筆觸非常細緻,由何小平的被欺凌到劉峰奉命上越南戰場的悲

20180519-KtoyhK:每一下點燃<公義暗角>In The Fade

圖片
KtoyhK:每一下點燃<公義暗角>In The Fade 23:40 19/5/2018 一場婚禮開始故事,場景是監獄,女主角等待她丈夫,她坦誠的笑容帶來喜悅,而聲浪伴隨她丈夫的出現,漸近。兩人相擁,是笑是甜。只因她丈夫正在服刑中,所以監獄是他們進入新階段人生的起步點,而他倆結合拉近了膚色的分別,同時突顯種族原來的區隔是可發生在德國這個發達的國家。甚至宗教也融和在這片看似是廣闊的土壤?由女主角和她丈夫共同築起的視點,看到他們走過不凡的道路先可進入人生新階段。開始踏遍社會;了解她,看到更好的真相,更証明什麼是謊言,可以是人;可以是意識。 導演用三個章節,開步劇情,他們完婚,重投社會,而有了下一代他們看重目標,像大部份的年輕家庭一樣,温情暖和。但由這家庭感染身邊人到故事的轉向,就是以一件社區爆炸案摧毀此家庭為觸發點;結果父與子死亡,剩下女主角一人。這爆炸案說明了女主角的丈夫不是德裔的這個原因,成為受襲目標。事實是婚姻前路,他們跨過自己,家族,但不能踏上社會中。而女主角頓失一切,情緒滑進深處,她未曾了解,卻被傷痛,慢慢磨蝕,終歸需承受不下。但引導今她敢作敢為表達自己對爆炸案的看法,卸下傷痛換上忍受。她為她愛的人,堅持在生活重新向前,不再灑淚而是悲憤,當她清晰理解當前誰是導致社區爆炸案的兇手,而她不忘自己力量與警察合作,一齊追尋不只屬於一件爆炸案,更反映真相是離他們仍然很遠,這刻是微少的光點。 當女主角理解兇徒是誰,由她想到自己有沒有能力在這個德國社會狀況下,可一步步尋找她確信的不同証據。到與警方的合作,這演變全賴她身旁的朋友為她帶來所需與警方合作的基礎,大量舉証,在庭上控辯雙方的較量,而女主角選擇站在最前,從而感受,法庭不但是為誰尋找公義,更是為誰創造機會申明這個社會依舊的老問題,是怎樣在繁盛的光環裏保持運作。這場審訊令誰人也看清,現存差異。縱然女主角是持有証據,也不一定可有效對犯人構成絕對指控而令犯人入獄,而犯人在法律面前,一旦未定罪,仍只是一名公民,而社會是保護每一名公民。女主角想像的公義,不能得到,從開始她篤信的得不到成效,公義在她心中頓成模糊。在理想;朋友為她投以任何支撐和力量,不過自己的感受方是一名失去至親的人,只能獨自承受。她會問這公義是什麼? 審訊完了,電影彷彿到新起點,劇情開始轉折,女主角卻來到新的國度,顯然她從失望看到一些可能,這

20150705-通識導賞:蚊尾洲的中英聯建燈塔

通識導賞:蚊尾洲的中英聯建燈塔 2015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在香港南面,有一個小島,遠看有一座城堡。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潘新華與他的研究團隊,知道城堡其實是燈塔,一八九○年代由香港建築商興建,去年十月出船,看看這個有逾百年歷史的燈塔,怎麼一直好像都被遺忘——香港有四座燈塔列為法定古蹟,當中並不包括這座「蚊尾洲燈塔」。 「這裏是中國海域,當年英國提出要建燈塔,清政府首先拒絕,後來才准許,還有份付錢。」中國與港英政府合作興建的第一座建築物,現在原來已被收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至最近,它不再被冷待了,聽說珠海有旅行社安排客人坐船登島,稱這裏是露營好去處。 雖然香港對外貿易的歷史悠久,但用作導航的燈塔,在澳門、台灣、新加坡都陸續興建的時候,香港的沿海地方還未有。在英軍登陸、香港開埠後,進出香港水域的船次每年遞增,一八五一至一八七○年,二十年間就由千多船次倍增至四千多,當時的總商會於是向殖民地政府提出香港有修建燈塔的需要。 船次倍增 需建燈塔 為此,當時的工務司裴樂士擬定五個地點,其中鶴嘴、青洲和哥連臣角可以照顧從北面來的船,而橫瀾島和蚊尾洲就負責南面的航道。不過,蚊尾洲位置遠離香港水域,屬於中國領土,建塔計劃一直被擱置。 清政府本來對英國提出建燈塔的提議置之不理,但華南海域其實一直缺乏燈塔。後來,台灣南部的東沙群島附近海域再有船發生意外,香港的船務司亦曾寫信到中國海關總署提及蚊尾洲燈塔,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直至一八八六年,殖民地一再提交興建燈塔的三個方案,包括中國政府租借蚊洲島予香港殖民政府;香港政府負責興建,然後交予中國管理及維修;或是由香港支付建築費用,由中國興建。不過,最後,中國提出第四個方案,由當時仍屬中國的九龍海關支付七千五百元及每年七百五十元,聘請香港政府興建和維修燈塔,蚊尾洲維持是中國領土、只能作為興建燈塔之用。協議達成後,燈塔最後在一八八九年由香港建築商興建,造價約九萬元。 一八八九年建造 造價九萬 潘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本來一直研究香港的石礦業工程歷史,在翻看大量政府文件的時候,發現在香港南部有個蚊尾洲,除了建築美觀之外,原來有這與香港命運相連的歷史。戰前,國民黨軍隊曾經佔據蚊尾洲,一九四八年,香港政府曾在瑞典購買材料計劃維修燈塔,當時的中國海關總工程師也曾到蚊尾洲視察。至一九四九年後,香港再沒有

20180517-吳曉真:再算大學教資會的帳

吳曉真:再算大學教資會的帳 2018年5月17日 【明報文章】筆者早前撰文(註)提到,大學教資會一面悄悄縮減原意讓大學可作整體規劃的整體補助金(block grants),一面把資源轉移到由教資會直接審批且須競逐的指定用途項目(earmarked grants)。文章刊登當日,區諾軒議員在立法會引用文章內容向特首提問。特首事忙,無暇了解教資會撥款趨勢,只回應指這10多年間大學撥款沒有增加是正常的,因學額沒有增加,「它做的事是沒有增加」。學額不同學生人數,筆者好奇學制「三改四」,多出一年的學生是誰在教?何况學生人均資助不是「沒有增加」,而是一直減少。先不談教資會的種種措施是否妨礙了院校自主、學術自由,它們對大學生態造成的影響、對大學精力的消耗,卻是有目共睹的。 長散工與重研輕教 皆因教資會而來 撥款及收入來源零碎化的第一個影響,是職位零散化。專項撥款年期大多1年至3年不等,聘約相應就短。同時項目負責人往往需申請減少課擔(teaching relieve),由兼職講師代課。兩者造成過去十數年間,大學出現大量兼職講師和短期合約人手的現象。這些零散工可能在同一大學工作超過十年八載,一個項目接另一個項目;兼職講師可能每學期代不同教授的課。撥款來源不穩定,部門難作長期承擔,大批教研和支援人員都只能「打長散」。 教資會從舊資源切割出的新項目以研究為主,而佔整體補助金四分之一、用於研究的「R-portion」又與院校研究表現和競逐研究資助局撥款(REF)結果掛鈎,直接造成大學「重研輕教」以至「教研分家」的趨勢。大學以高薪全球聘用有「學術嫁妝」的學者;未有研究出版的年輕本地學者大多只獲安排教學職位(現稱「講師」者)。至於教授職級的,「不出版就完蛋」已是眾所周知,根本不論長約短約。這些現象對培養本地年輕學者打擊之深,以至這些措施是否真能促進優質研究,需有識者另書。這裏只指出這些大學職場怪現象,是教資會政策的直接後果。 扭曲的大學生態 行政負擔巨大 外間不輕易見到的,是政策帶來極其沉重的文件和行政工作。每輪項目審批都牽引校內多層協調(或施壓)。有幸或不幸獲選的,往後就是多輪的進度及財政報告。收入來源愈繁雜,交代的工夫就愈多。以往部門只需管好block grant帳戶就好了;現在一個小部門手上往往也有十數個以上的專款專用戶口。以學額回撥為例,教資會要求大學開

20180516-嚴智暘:快門捕捉星空動人一瞬

嚴智暘:快門捕捉星空動人一瞬 2018年5月16日 銀河星空﹕夏天是拍攝銀河的黃金季節,威Sir不時上載自己的作品公諸同好。此圖為去年四月在澳洲拍攝的銀河星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3之1 - 銀河星空﹕夏天是拍攝銀河的黃金季節,威Sir不時上載自己的作 . . . . . .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浩瀚無垠的夜空,繁星燦爛奪目,宇宙的深邃遼闊讓一眾天文愛好者如癡如醉。古時中國人認為星象能夠透視過去、預測未來;西方古希臘人則將星座對應一個個神話故事,淒美動人。近年天文攝影亦成為男士間的潮流,從入門的銀河、星流跡,到難得一遇的流星雨,人們喜歡按下相機快門,將動人一刻定格。 閱《三國演義》始好奇 騎樓紙筆摘星 80後的梁威恆(威Sir),本身是全職攝影導師,亦為香港天文學會委員。他之前曾出版教授天文攝影的書籍,社交平台上不時見到他分享觀星見聞和自己的攝影作品。他對觀星的興趣,想不到始於《三國演義》。「以前讀中學沒有電腦,我喜歡看書。記得《三國演義》有一幕記述,諸葛亮死去當天,有顆星從天上掉到一個叫五丈原的地方。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我覺得很過癮,原來觀星能預測到人的生死。於是我開始在家裏騎樓看星,每晚用紙筆記錄看到的星星、時間和位置。」 攝影考耐性 天氣難料或食白果 研究星象不久,他亦拿起鏡頭拍低所見所聞。他說,天文攝影最考驗耐性。因為地動星移,拍攝移動中的星體,要靠不同工具協助。首先用赤道儀對準北極星,定了位就方便追蹤其他星體。相機腳架跟赤道儀長期要保持平衡,避免拍攝時出現俗稱「拖線」(影像移動)的情况。拍攝星體,相機需長時間曝光,回家還要做後期製作,少點耐性都不可以。 萬事俱備,觀星還得看天時地利。訪問翌日,記者隨威Sir和他一班學員到西貢北潭涌,進行天文攝影實習。晚上十時到達,威Sir簡介一輪儀器使用方法之後,天空依舊雲層密佈,偶然只能看到一兩顆伶仃星星,大家最後迫於無奈在凌晨一時陸續離去。「黃昏我在沙田出發的時候,還是天朗氣清,所以未到最後一刻都不會知道。」 除了北潭涌,天文公園、萬宜水庫東壩同是熱門觀星地點。香港城市光害問題嚴重,老遠去到偏僻的郊外,才看得見比較清澈的夜空。人們說在外國看到的星星特別多,這個說法其實有根有據。威Sir解釋,看到多少星星,其實跟「視星等」有關,即是從地球觀察每個星體亮度的度量

20180517-楊照: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楊照: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2018/5/17 — 15:43 2001年,黎智英的《壹週刊》大張旗鼓登台,我接到《紐約時報》記者從上海打來的電話,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記得很清楚,我當時斬金截鐵地回答:台灣有長遠深厚的「文人辦報」傳統,那個傳統和黎智英對於新聞、傳媒的概念、態度南轅北轍,黎智英那套做法能在香港成功,正因為這樣,恐怕很難在台灣生根…… 我那時候就正在「文人辦報」傳統中的機構擔任總編輯,因而可以近乎本能地對《紐約時報》記者分析:「文人辦報」無可避免一定帶有菁英色彩與啟蒙態度,相信報紙該提供的是「the news you need to know」,絕對不會將新聞視為商品,而黎智英在香港所做的,卻是要提供「the news you want to know」,只要讀者要,有市場,就是重要的新聞,就應該大肆報導。這樣的風格與做法,很難說服、更難改變台灣的新聞體制吧! 會一直記得這件事,因為我當時所給的答案,錯得離譜。黎智英的《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短時間內便橫掃台灣,不要說站穩腳步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還徹底改變改造了台灣的新聞媒體,從雜誌到報紙再到電視,如果說這十幾年的主要變化就是「媒體《壹週刊》化」,應該一點都不誇張。 我以為具備堅實基礎的「文人辦報」傳統摧枯拉朽地毀滅了,所有的媒體一面倒模仿、學習黎智英建立的風格,引發兩個我自己不得不誠實追究回答的問題:第一,台灣原本的新聞傳統,在哪裡出了什麼樣的根本錯誤,為什麼會如此脆弱不堪一擊?第二,黎智英是個甚麼樣的人?又從何培養出他如此強大的經營與改造能力? 這麼多年,抱持著近乎贖罪的心情,我對於前一個問題有了許多整理,進而對於過去的台灣報業與雜誌歷史有過比較深入的認識,儘管仍然是個很糟糕的預言者,到底從糟糕的預言錯誤中累積了一點歷史解釋的智慧。相對地,帶著一點排斥心情吧,對於後一個問題遲遲沒有比較認真的探究,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理解。 黎智英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謎。仔細閱讀收在《人生不是名利場》的文章,算是通往解謎的第一步。八歲開始在廣州街頭做生意,十二歲毫不回顧地從自己痛恨的大陸離開偷渡到香港,閱讀《到奴役之路》而成為海耶克和自由放任主義的信徒 …… 這些都是解謎的重要線索。不過讀這本書卻又必然帶來新的迷疑,如此宣告揭露自身生命信念的黎智英,和以將新聞當商品販售時近乎毫無規

20180516-ZIYU QING:Consent:性關係裡難以啟齒的不「同意」

ZIYU QING:Consent:性關係裡難以啟齒的不「同意」 2018年5月16日 紐約時報 關鍵詞:consent \\kən-ˈsent\\ 同意 自去年以來,韋恩斯坦性騷擾醜聞、北大學生高岩自殺案,以及眾多令人嘩然的中外高校性侵事件,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權力的濫用有多麼嚴重和普遍。在#我也是(#MeToo)運動掀起的清算和對話中,公眾也注意到,除了顯而易見的強迫、威脅和暴力之外,我們的性文化裡還有一個常見的灰色地帶:在發生關係前,你是否給了對方consent?你是否得到了對方的consent? 在時報的文章《45個關於校園性行為和「同意」的故事》(45 Stories of Sex and Consent on Campus)中,很多美國大學生講述了令人不安的經歷,他們說,在性關係裡和一個陌生人,或者一個你熟悉的人談論「consent」,是一件怪異、尷尬的事。很多人仍然很困惑,在性行為中,應該如何表達和獲得consent? 在韋氏詞典裡,consent的含義是: to give assent or approval: agree 表達許可或贊同:同意 雖然有標準的解釋,但人們對「性同意」的理解有著巨大的分歧。時報關於耶魯學生強姦案的報導曾提到,一項調查顯示,47%的在讀和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表示,脫衣服表示同意進一步的性活動;49%表示並非如此。 這個分歧突顯了consent的模糊性,在現實的性場景中,人們通常不會明確地說出「我願意」,而是通過接受觸碰、作出身體回應、語言調情,甚至沉默來完成溝通。  LINDA HUANG 說不出口的「No」 在45個故事中,很多人發現自己難以用語言表示拒絕。 Jenny: I never told her to stop. I couldn’t find the words to tell my friends why I flinched when she touched me. (我從來沒有叫她停下。我找不到語言來告訴我的朋友,為什麼她碰我的時候我退縮了。) Haley: 「I wasn’t verbally saying no, and my body seemed to be saying yes, but my mind was playing ever

20180516-Angel:《巴黎眾色相》:說到底何謂愛情?

Angel:《巴黎眾色相》:說到底何謂愛情? 2018/5/16 — 11:41 《巴黎眾色相》電影劇照 法國作家兼符號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r)有一本平易近人的著作《戀人絮語》, 法文原書名是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直譯是「一個有關愛情的論述之片言隻語」[1]。《戀人絮語》這個書名固然譯得好,戀人就是絮絮叨叨的訴說其愛情狂熱,就像這本書的原型——歌德(Goethe)的少年維特一樣。然而我常常覺得書名中那個 “discours”呼應著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論述」(discourse)概念。 傅柯在討論「瘋狂」(madness)時指出,瘋狂作為疾病其實是一個由透過討論生成的概念,我們並不是先於經驗地知道(a priori)只要患上瘋狂這個病就會有某些徵狀,而是透過醫學論述,醫生們共同將一些不同的元素連繫起來,約定俗成把某些行為歸納為一種叫瘋狂的病。[2] 換言之,透過論述,我們能互相同意並定義一些非具體的概念,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定義「愛情」一樣。 羅蘭巴特把歌德半自傳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作為文本(text),將少年維特追求愛情的各種表現與情感抽絲剝繭,分析一個人陷入愛情時的想法、言語、表現和情感,從而定義愛情由誕生到磨滅之間的各個片面。《戀人絮語》把一個愛情故事「肢解」成一個愛情的論述,一個喋喋不休、尋根究底的自我討論。 相反,靈感來自《戀人絮語》、Claire Denis導演的《巴黎眾色相》(Let the Sunshine in/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則把這些探究何謂愛情的論述,重新組合成一個故事,演繹為一個女人跌跌踫踫的尋愛之旅,以及她與生命中多個男人的對話。一段段看似過於瑣碎、沒有重心的對話,卻正如羅蘭巴特所言,「在辭令上安上了手指」去磨蹭,去探索愛情的本質。 《巴黎眾色相》電影海報 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中年藝術家 Isabelle,是個不願放棄愛情的女人,她不知道的是愛情本來就沒有道理可言。已婚銀行家賤男對她糾纏不休,她的熱情竟迅即消亡,情人的形象變得庸俗不堪。街上常常碰到的男人向她大送秋波,她卻敬而遠之。英俊舞台劇演員叫她內心狂喜不已,然而這個感覺並非雙向。與前夫即使個性相合,當中缺少的那

20180423-Angel:《雙親不相愛》:極精準的場面調度

Angel:《雙親不相愛》:極精準的場面調度 2018/4/23 — 12:26 美麗的母親站在餐桌的一端,背靠流理台,低下頭專心按電話。餐桌的另一端坐著12歲的兒子,他抬頭望她,沒有動桌上的早餐。他說自己吃不下了,母親頭也不抬繼續望著電話,不耐煩地叫他至少把熱朱古力喝完。他難過地再說:「我吃不下了」。母親繼續專心按電話無語氣地表示:「算吧,把東西留在枱上。」鏡頭切到兒子的近鏡,前景幾乎遮著他全臉,只看到右下角,一滴眼淚落在他臉上,母親始終沒有正眼看兒子一眼。鏡頭切為側面全身,兒子快速起來轉身就走,看不見他的表情。[1] 這是俄羅斯導演Andrey Zvyagintsev的《雙親不相愛》(Loveless)其中一場戲,兒子出走失蹤前與母親最後的互動。前一晚他偷聽到正要離婚的父母對話,二人就兒子的撫養權互相推搪,他難過大哭但不能發出聲音。第二天早餐後,他消失了。這對正要各自展開新生活的夫婦,要承擔父母的責任,把兒子找回來。冷洌氣氛籠罩全片,情感收斂卻精準地表現出來:父母互相憎恨,外婆對女兒離家的憤怒,父母雙方與新情人的熱戀和隱憂,以及兒子的絕望與無盡悲傷。 導演Andrey Zvyagintsev以極其精準的對白與場面調度,把這些隱藏內心的情緒明確地表現出來。例如母親與年長新情人,做完愛在床上談情,她說了兩次:「在認識你以前我沒有愛過,但我真的愛你。」兩次他都顧左右而言之,拒絕正面回應。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裡指出,「我愛你」真正的拒絕是「無可奉告。」[2] 。新男友沒有說自己不愛她,但其實他已經拒絕她了 。導演以精煉的對白,把角色內心的複雜的想法傳遞給觀眾:女人迫切得到一份愛情,男人想要的卻不是愛情。 說到電影「場面調度」,總有點模棱兩可。場面調度原文是mise-en-scene,本是法國戲劇術語,意即放在台上的各種元素,包括道具、場景、演員等,這些元素放在哪裡,移動的方式,演員走位,全都包含在「場面調度」裡頭。後來法國《電影筆記》借用了這個詞,並放在電影分析裡使用。宏觀來講,場面調度指的是畫面裡看到的所有東西。但這樣說很含糊,畢竟電影沒有明確的台上台下,攝影與剪接決定了我們最終看到的畫面是甚麼。微觀來說,電影裡的「場面調度」包括:場景、道具、燈光、化妝、演員的動作、表情和走位,還有鏡頭的角度和運動也包括在內 [3], 定義非常闊,只有剪

20180517-劉若英63億《後來的我們》台北大銀幕1場,搶票請準備

劉若英63億《後來的我們》台北大銀幕1場,搶票請準備 1739出版時間:2018/05/17 18:15 《後來的我們》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 劉若英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後來的我們》在中國賣逾63億人民幣,後由Netflix買下中國以外的90多個國家版權,包括台灣,形同該片無法在台灣商業映演。不過,現在出現一個楔機,該片受邀在台北電影節登場,目前僅安排1場,想在大銀幕上看到此片的粉絲,6月3日記得先買套票,9日就可搶先畫位。 《後來的我們》由金馬影后周冬雨搭配井柏然演出,但幕後幾乎都是台灣強勁的金獎陣容,包括攝影李屏賓、聲音指導杜篤之及吳書瑤、剪輯指導廖慶松,配樂陳建騏,連主題曲都由陳建騏作曲、葛大為作詞的《我們》;插曲是黃韻玲和林珺帆創作、田馥甄演唱的《愛了很久的朋友》。 巧的是,導演劉若英曾以《徵婚啟事》獲得1998年第1屆台北電影獎「最佳演員」,相隔20年整,帶著處女作回到台北電影節,別具意義。台北電影節表示,目前僅安排1場,但會視售狀況,考慮是否加場。 先前已公布,開幕片是黃仲崑和莊凱勛、傅孟柏主演的《范保德》,閉幕片則是吳慷仁和尹馨主演的《引爆點》。另外,昨又公布新片單,包括張訓瑋導演的《藍色項圈》,集結金馬影后恬妞、台北電影獎影后謝欣穎、金鐘獎最佳女配角黃采儀等人演出。 《藍色》描述在升學權威的「愛迪生中學」裡,人人都被成績至上主義給扭曲了價值觀,同儕霸凌、師道無存。直到不可一世的轉學生入學,質疑一切,對校園傳說更感嗤之以鼻,但卻在高材生同學私下傳授、同寢舍友性格丕變及幾回夜自習的撞鬼體驗下,漸漸被神秘外力牽引,摔落升學主義體制的最深淵,令人毛骨悚然。 還有游智煒執導的《搖滾樂殺人事件》,是台灣少見以樂團故事為背景的電影,該片由董事長樂團的林大鈞監製,宋柏緯、楊大正、林辰唏、李亦捷、姚愛寗共同演出。是部向90年代台灣搖滾樂致敬的電影,由台灣地下音樂先驅趙一豪的《改變》一曲揭開序幕,片中諸多反抗威權、警察濫權、橋下破爛演唱會等情節,都源自真實事件,結局則讓人意想不到。 今年台北電影節特別規劃20週年主題特展《顯影。破格而出:台北電影節20印記》,並於6月8日至9月30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展,上百件珍貴物件與創作手稿,期待民眾前來一同爬梳臺灣電影這20年來歷經的風華歲月。6月8日晚7時30分將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戶外放映魏德聖導

20180515-區家麟:審查有洞

區家麟:審查有洞 2018年5月15日 若然說中國新聞審查嚴苛、傳媒信息片面,很多內地朋友必然一臉不同意,也許還會覺得自己上網很自由。這正是審查黑手高明之處。 新聞封鎖太高調,會出現「史翠珊效應」。美國藝人芭芭拉史翠珊,十多年前不滿一個民間組織航拍加州海岸照片令其大宅曝光,侵犯私隱,遂興訟禁制,但史翠珊敗訴。案件引人注目,數以十萬計網民湧到網站查看其大宅照片,結果欲蓋彌彰,適得其反。 美國學者Roberts新作《滅聲》(Censored),形容中國的審查方式,是「Porous Censorship 」,姑且名之「孔洞審查」,即是審查系統未至於鐵板一塊,而是有孔洞,敏感信息還有散播的方式。 例如中國技術上可以禁止民眾翻牆,拘捕敢言者的手段可以更殘酷,還未做,乃因避免惹來大反彈,反而損害政府公信力,加上現時以「資訊氾濫」的方式淹沒民眾觸覺,令人感覺資訊目不暇給;政府刪了什麼、媒介缺了什麼重要信息,平常人不易察覺。 Roberts的研究發現,內地積極翻牆尋找信息的人,比例極小,都屬學歷高、掌握網絡技術、關心政治的一群;絕大部分人都是「理性地無知」(rationally ignorant)。選取信息時,只求方便、容易、減少成本,網絡慢了,很快就放棄,以為網絡不暢,根本不知道原來是政府刻意為之。 大家不要天真,熟練的攻心手段,正蔓延到你身邊。 區家麟

20180514-【譯界人生】讀國際關係的書,你很難錯過他的譯作──專訪譯者林添貴

【譯界人生】讀國際關係的書,你很難錯過他的譯作──專訪譯者林添貴 作者:蔡雨辰 攝影:陳佩芸 2018-05-14 四月底,八旗文化與多家出版社聯合為71歲的譯者林添貴舉辦了一場分享會,場上,老媒體人、出版人、政治人物雲集。預計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分享會,來賓致詞便花去一小時。其中,長年鼓勵林添貴筆耕不輟的《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將他的翻譯成績形容為「林添貴障礙」,後人難以超越。 翻開林添貴的翻譯作品目錄,洋洋灑灑,譯作時序從70年代至今,含括政治、外交、國際關係、人物傳記。他尤其翻譯多本冷戰後的台美、美中、兩岸局勢分析,讀者欲透過書籍探索此類議題,大概難以避開他的譯作。不過,林添貴笑稱自己是音痴,翻譯絕對不碰音樂或藝術等領域;他嫻熟的是國際關係,平日更喜讀美國歷任總統及國務卿的傳記。 林添貴說自己是「難以歸類」的人。其實,他那豐富的工作經歷,後人大約也難以超越──跨越政治色彩,待過《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三大報、籌辦Taipei Times、曾任允晨文化總經理,亦在新光、國泰等企業工作,還在逢甲大學財金系授課,退休前,則擔任工商協進會副秘書長及亞洲基金會執行長。非文科出生的翻譯者並不少見,但林添貴在前半生見識過大風大浪,為何願意安於這個寂寞而低調的譯者角色? 高中時,他是班上唯二立志要念文科的建中生,那是資訊封閉的民國50年代,他常去建中校園旁的美國新聞處(現為二二八紀念館)吹冷氣看雜誌,Life 和Time 雜誌是重要的課外食糧,也就此打下英語根底。他大一念政大外交系,趁課堂空檔讀完美國重要傳播學者、記者華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代表作《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閱讀能力也就此開竅。他第一次譯書是在台大政治研究所期間,因碩士論文與耶魯大學教授芮瑪麗(Mary C. Wright)主編的《清末民初革命史》(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相關,他邊研讀邊翻譯,每月一章,陸續發表於《幼獅月刊》。 1972年,林添貴進了《中國時報》編譯組,當時的主任是作家齊邦媛的大哥齊振一,上班第一天,齊振一就給這個年輕人一點下馬威,對他說:「找個位置坐下來慢慢翻,反正稿子不會用。」不過,林添貴後來的工作表現顯然深受齊振一肯定,兩年後,齊振一跳槽至

20170525-健吾:把扮受害者當成娛樂

健吾:把扮受害者當成娛樂 2017-05-25 《儘管如此我也沒有做過》劇照。(互聯網) 佐保小姐,在公共交通工具中發現痴漢,是很不幸的事吧?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推特,有些自稱是男士的人,都說最近在鐵路上,都要小心一些「有被害妄想症」的女子。比方說,有一個推主A氏就說,有一天,她在坐火車的上班的時候,就被一個女人很大聲的說「痴漢!痴漢!」,之後那男生就非常理性冷靜的回應:「我左手在用手機,右手在扶手之上,我怎麼可能是痴漢?」然後,那個女人就繼續的說:「這人是痴漢。」男生再說:「我有家室,也有工作,如果你要告我是痴漢,我一定會告你名譽損害罪。」聽到「名譽損害罪」,那個女人就不再說話,事情就好像平息了。 這個推特一出,又好像引發一些「有類似」經驗的男士在推特呼冤。有一個推主 UM_Works就說,他曾經在交通工具上,叫一個「亂拋垃圾」的女人檢點一點,那個女人就即時大聲的說:「這人是痴漢!他在騷擾我!」推主認為,日本是一個「如果任何人令我覺得不開心,或是令我惹我生氣,我就可以說他是『痴漢』之後就可以『得到快感』或是『毀滅』一個人」的社會。而推主覺得,在日本有不少女人,都喜歡用這種方法在自己沉悶的生活日常中「娛樂」自己。所以,處理的方法,最好就是在列車安裝閉路電視,那就不用被這些女人利用了。 「如果那只是一件小小的垃圾,都沒有甚麼大不了。但那女人把麵包拿出來,默默地吃完,之後就把麵包的包裝紙就丟掉。肯肯定是腦子有問題的人!」推主UM_Works說。 為甚麼有一些女人會這樣子「陷害」男人呢?有好些研究「痴漢冤罪」的人就指,現在對痴漢的「風向」比二十年前,有所不同。有些女性對痴漢或身體接觸都很敏感,覺得周圍的男人都會對自己動手。而媒體為了吸引女性觀眾或讀者的眼球,都會大肆報道一些「新進化形式的性騷擾」,如有指有些男人,故意在擠火車的時候,把雙手舉起,以示他們沒有手去摸另一個人,但卻會很用力的去呼吸,務求把自己噴出來的空氣噴到跟他一起擠火車的女性的耳邊或頸部,做成另一種形式的「騷擾」,但只要女性高聲指有人「痴漢」她,那個雙手舉高的男人就可以說「他也沒有手,沒有辦法的騷擾到任何人」,卻暗暗地爽到一程車。加上,分析跟痴漢有關的法律程序,很多時候,日本的警察即使取證有誤,就算只有被害人的口供去指證被告,又或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那個男人100%有做過」,法官都

20180515-畢明:一個去釣聲音的人

畢明:一個去釣聲音的人 15 May 2018 他在彈一個從海嘯生還的鋼琴,他自己是個從癌症生還的音樂家。 生還的鋼琴有它的殘缺,聲音也有破損,但坂本龍一覺得那儼如一次赤裸的回歸自然,琴音,不再鎖困在人類特定調好的指定界線,亦不再被迫表演文明特許的指定音階,弦線和琴鍵「恢復」自由了。 紀錄片《坂本龍一:Coda》的開端是關於地震過後的感知,對世界、自然、音樂、自己的反思。或許坂本龍一太豐富,紀錄片導演無法好好把他呈現。影片沒有說的,是他已有一個計劃,打算跟學校買了那台劫後餘生的鋼琴,並把地震的實時數據,轉化成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信號,再用這些「音樂化」了的「地殼心電圖」來彈琴。如此,一部別人眼中廢了的琴,便成為了表現地球震動的指定裝置。不是廢物利用,是把殘琴高舉成非君不可的唯一大使,去傳達地球震懾古今的怒吼和心跳。 癌症過後,他想了很多。不同的,更多。 我驚訝於他對生命脆弱的陌生及拒絕。他沒想過自己會嘗到生命無常,差不多無法相信自己有患癌的可能,可以忽然接近死亡。 生命,曾經多麼寵一個人,說變臉就可以反臉,身體,說崩壞就可以崩盤,像海嘯驟來,之前可沒什麼預警,過後無痕。 我不會扮勁說細細個便聽坂本,他組成黃色魔術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時我太小了,他的前衞和電子我懂個屁,看《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也是哥哥說他很型,才留意了這個人,和他的音樂。 但對於我不懂,因吾生也晚未及更早認識的,我從不因自己的無知,而視上一代及更早的文化或經典為老餅,不會用抗拒和否定,去令自己的蒼白變得更合理,反而忙不及謙卑而興致勃勃的去學。或許如友人說這是我背着的old soul作的怪。 紀錄片沒有說滿的,未能令他更立體的,我可用另一些自己對他的認知變得更完全,拼圖得到更多的小塊,整合出坂本龍一更完整的面貌。這不是影評,否則我會告訴你影片太瑣碎,連如何收結也不知所措,本片是給對坂本認知不多的人去膜拜朝聖的。導演自己來得及尊敬他,已來不及去好好整理及表現他的深度和豐盛,他明明是個寶庫。 坂本龍一喜歡水,因為水有很多狀態。液體、氣體、固體三種,不,他還在意到雲、霧、霾、雨、雪,彩虹是關於水,身體主要是水,地球主要是水。水,柔美瑰麗,但水也可以暴力激狂變成海嘯惡魔。

20180515-BBC:虛構之癮:為何每個時代人類都需要文學故事

BBC:虛構之癮:為何每個時代人類都需要文學故事 戴維•羅布森(David Robson) 23:04 15/5/2018 聽起來,這像是完美的暑期大片。 一個英俊的國王擁有超人的力量,但性格中存在令人無法忍受的傲慢,注定了一場浩劫即將降臨在他的王國。一位樸實的徒步旅行者上場,向他發起了挑戰。國王結束較量學了乖。之後,兩人英雄相惜,結為好友,在五湖四海一起執行一個個危險的使命。 這個故事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足以說明此乃不凡之作。這就是《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刻在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泥板上,是現存最古老的偉大文學作品。完全可以假定,這個故事在當時非常受歡迎,因為在之後的一千年裏,這部詩作還有新版本被創作出來。 更讓人吃驚的是,今天居然還有人在閲讀、欣賞這部史詩,而且敘事中許多基本成分都能在之後很多流行故事中見到,包括溫暖人心的兄弟情誼。 《吉爾伽美什史詩》歷經4000年而不衰,其中許多敘事成分是在教導我們要如何合作。 研究文學達爾文主義(literary Darwinism)的學者對這些新舊敘事中的共同特徵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好故事,以及從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到《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如何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有些敘事如此受歡迎。 逃避現實嗎? 雖然沒有確鑿證據可以證明,在書寫出現之前就存在講故事的形式,不過完全可以假設,在數千年的時間裏,文學敘事都是人類生活的中心。一些洞穴壁畫就描繪了有可能配合口述故事而出現的戲劇場景,比如來自三萬年前法國肖韋岩洞(Chauvet)和拉斯科岩洞(Lascaux)的壁畫。 類似肖韋岩洞裏的那些壁畫,揭示出三萬年前人類是怎麼講故事的。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克魯格(Daniel Kruger)說:"把洞裏看一遍,你會發現很多不同的畫像,總像是在述說一個跟狩獵探險有關的故事。"這些敘述對於當時的人類族群來說,恐怕包含著重要的經驗教訓。一些上個冰河世紀的故事,今天可能仍在流傳。 今天,我們可能不會聚集在篝火旁聽故事,但據信,普通成年人至少有6%的清醒時間,是在各種屏幕上全神貫注於虛構故事中度過的。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是在消耗大量

20180515-安裕:特朗普與川普

安裕:特朗普與川普 20:25 15/5/2018 安裕札記 那天晚飯,朋友談到國際新聞翻譯工作,帶出不少有意思的話題。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的譯名,香港、中國大陸一般都譯特朗普,台灣則譯作川普。依稀的記憶當中,特朗普在紐約成為政治新聞名人的時候,三天兩頭與猶太裔巿長郭德華(Edward Koch)隔空罵戰,有些當地華文傳媒叫他川普,那已是八十年代的舊事了。 美國前總統George Bush,兩岸四地譯布殊、布什、布希都有。八十年代的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是香港的叫法,里根是中國大陸的稱謂,台灣則叫雷根。列根的內閣成員,有一位是做過財長和幕僚長的Donald Regan,譯作里根、里甘都見過。但是,有意思的是,媒體的讀者和觀眾都很心水清,不會把人名搞錯。 金正恩接下江山前後的一段短時期,北韓當局沒有提供漢字姓名,中國新華社曾譯作金正銀,印象很深刻。日本人的姓名因較多使用漢字,對新聞翻譯工作比較便捷;可是也有姓名是用日語的假名寫成,歌手鄉廣美,也有譯鄉裕美。唱作歌手佐田雅志,八十年代出道時連名帶姓都是假名,佐田雅志的譯法一直用到如今。 國際事件出了一個新聞人物或大事,名字的翻譯,傳媒裏高手眾多,信達雅俱全,是極佳的學習對象。多年前的一位上司,每天凌晨下班前,把當日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單字或事件譯法寫在活頁夾裏;第二天同事上班,下筆就有根有據。過了這麼多年,想起那幾本翻譯部門視為瑰寶的藍紅活頁夾、上司案頭磚頭般厚的英日法大辭典、某次對我試譯《讀賣新聞》一則平壤通訊的指導、漏譯一個英文字as之後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受用至今,感恩不盡。 當然,也不能一刀切說官式譯法不好,英國官員的姓名有官式中譯,不知出自哪一位手筆,堪稱高手。中英香港前途會談期間,英國一位代表Robin McLaren,英國政府的中文譯名是麥若彬,如果逐個音節譯,就會是麥克拉倫。遇上這情況,相信不少人都會毫不猶豫,選麥若彬而捨麥克拉倫了。 安裕

20180510-安裕:港粵關切廣東話

安裕:港粵關切廣東話 2018-05-10 安裕札記 廣州來客談起香港,關心的不僅是血拼購物資訊,也關切香港近期的粵語與普通話爭論;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曾經發生在自已身上的事。2010年廣東便有類似風波,最後是出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這個敏感問題上一錘定音,指「推普廢粵」是偽命題,當時有傳媒引述汪洋表示,「我都在學廣東話,誰敢廢粵?」 香港這邊的一些人也許想不到,母語風波會引起一河之隔的廣東省民眾關切。廣東人口全國第一,達1.1億人,不要說全省,單是廣州就有2,000萬人。這1.1億人或2,000萬人當中,多少人會說粵語,就算打個五折,相對於700萬人的香港,都是極為巨大的數字。一向講粵語的香港近期隱現「抑粵揚普」,羊城來客關注,不是沒有理由的。 保護粵語,廣東民間的力量不可小覷。一些內地網頁,像「保護廣東話」、「粵趣志」等,細看下去,年輕一代網民佔多,涵蓋80後或90後尤其明顯。這當中有粵語文化介紹,也有以「貼近生活,高頻地道,深入淺出」為號召,網上音頻教學廣東話;還有教授廣東俗語的網頁,從「唔賭唔知時運好」談到來源出處,生動有趣。 值得留意是港粵的文化聯繫,廣東網友討論林夕和黃偉文的歌詞,也有在某一事件後的態度表述。說的是在YouTube的廣州天河區快閃演出,一批青年在商場高唱香港經典金曲,絕大部分是廣東歌,現場氣氛熱烈,從《海濶天空》到《獅子山下》以至《紅日》,都是港人隨口就能唱出的。片段上載已是4年前的事,貼文則是到兩個星期前仍有人評論。當中大部分,是從香港的廣東歌談到粵語在廣東的未來。 當中一個留言有超過三百評論,「在保育粵語文化這件事上,廣東人都應該衷心感激香港人,要不是香港這個頂樑柱,粵語今天的日子可能比吳語還慘」。留言者不知是廣東人抑或香港人,但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討論極為熾烈,歷4年而不止。這次香港的母語風波,如果最後變成港粵連線保護粵語,對此,北京當局不知會有甚麼想法。 安裕

20180508-安裕:川震十年

安裕:川震十年 2018-05-08 安裕札記 星期日晚上,由頭到尾一動不動看完電視台的四川大地震十年專輯。半個鐘頭的節目過去,眼前電視屏幕已是其他節目,腦海裏是揮之不去的剛才一些鏡頭:申訴書上的紅色指模、一臉清癯的譚作人,還有是養豬的災民、失去兒子的媽媽。 十年過得快,但這十年不是一個容易令人忘記的時間。看到久違的譚作人,「豆腐渣工程」五個字湧上心頭。譚作人因為追查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而被羅列「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五年;出獄之後,他仍然繼續追查下去。譚作人的頭髮,從十年前滿頂烏黑的到今天的刮光頭,可是目標依然是十年前的誓要找出豆腐渣工程真相。面對收緊了的維權空間,中國總是有些人不怕死也不怕坐穿牢底。 四川大地震之後,新聞至今延續十年,災民安頓災區重建之外,追究豆腐渣工程還是焦點,說到底,血的教訓無論如何也要總結,找出應該為此負責的人。然而就在這十年間,當人們期待豆腐渣工程水落石出之際,想不到連追查和批評豆腐渣工程的人也變成新聞人物,一個譚作人一個黃琦,分別身陷籠牢。還有一批批的死難者親屬遭打壓干擾,電視鏡頭下的幾個畫面,申訴書上密麻麻的人名,上面是一個個紅色的指模。災民把手指頭這一按,其實就是對自己說,沒有忘記十年前那場浩劫。 中國人民有的是韌力,獨個也好集體也好,十年來沒有放棄追究。電視上的受訪災民,樸素而善良,敦厚而老實,鄉音裏的一字一句是要討回公道,對記者說着說着,眼眶就開始發紅,聲音逐漸沙啞。申訴被阻攔,上訪遭挾回,他們要的只是為何一幢大樓塌下壓死人的真正原因,一不是反黨二不是反中央,卻是打翻在地再踢一腳。二十一世紀都快要過了20年,中國有的事真的不能令人明白。 這些申訴未來會如何處理,是一宗一宗查明弄清,抑或丟在時間的一隅任意讓它一點一滴流逝?看着電視訪問裏已經老去的死難者家人,心裏無比哀傷,怕的是他們可能等不到這一天的來臨。時間不等人,也等不到公義,但是那股冤屈將會百年不散,一直流傳下去,一直。 安裕

20180503-安裕:美官訪京的盤算

安裕:美官訪京的盤算 2018-05-03 安裕札記 美國派出經濟及貿易部門「五大天王」組成的代表團展開訪京之行,成員包括財長姆欽、商務部長羅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白宮經濟委員會主席庫德洛。此外,加上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和白宮經濟委員會幕僚艾森斯塔,特朗普政府整個經貿內閣都這兩天都在北京。 這批人有鴿派的姆欽,也有北京甚為警戒的鷹派人物納瓦羅和萊特希澤。中國官媒之前發表評論,指中國的反擊令特朗普「只有痛,也就罷了。他還有未來的更大損失」;最後筆鋒一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都願意更開放地擁抱這個世界,你美國如此強大,到底怕甚麼呢?」這篇文章極為值得閱讀,中國對今次貿易戰的取態如何,或可從中揣摩端倪。 這陣子海內外有不少討論,談及特朗普的思考與行為模式,有說他是商人,講的是實利;有說他是為了11月的中期選舉。這些都是原因,不過,更加重要的是,特朗普最近對中國連串貿易決定,一貫對他不滿的民主黨沒有「逢特必反」,而是罕有為他的做法背書。3月下旬,貿易戰爆發之初,參議院少數派領袖舒默已是讚不絕口,「我不同意特朗普總統很多事,但今次他對中國的事做得對」,又說特朗普不像以前民主共和兩黨總統那樣不作為,「特朗普總統做得真對」(President Trump is exactly right)。 美國兩個主流政黨,傳統而言,民主黨是保護主義支持者,共和黨則相信巿場力量。可是,特朗普這回出招,走的路數與民主黨內貿易鷹派一系不謀而合。這帶來兩種後續效應:一、民主黨也支持,變成兩黨共識,特朗普在國內政治無後顧之憂;二、可是,中期選舉在前,特朗普難以從對中國強硬路線大幅後退,否則的話,就會讓民主黨冷手執個熱煎堆,攫取「不懼中國、向中國施壓」的政治紅利。 特朗普派人前來北京,若無法賺得少許甜頭,回國難向美國民眾交代。此中關鍵處是甚麼才是甜頭:一粒糖是甜頭,一億噸砂糖也是甜頭。「甜頭」一詞應當如何演繹,統統在於特朗普之口。 安裕

20180426-安裕:說到日本從中興事件

安裕:說到日本從中興事件 2018-04-26 安裕札記 中興事件發生後,海內外網上不少人批評,中興違反出口禁令後承諾處分涉事人員,但最後未有全面執行,導致美國發出七年禁令。此外,網民也談到中國的芯片科技發展落後,最多見是「專利技術」一詞。中興違反禁令已是彰彰明甚,這裏想談的是網民說的「專利技術」。實話實說,二戰之後世界兩大集團對峙,歐美的技術不會賣給共產世界,共產國家的科技也不會輸向歐美。科技即政治,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這次不少網上文章提到日本。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主觀上的冷戰因素,美國刻意栽培日本圍堵中蘇,但純就經濟發展,戰後日本的道路亦值一提。日本戰前已有具規模的工業和科技實力,但戰後百廢待興,兼且美國佔領軍在旁,杜魯門總統的策略是「解除日本武裝使之非軍事化」,雷達、飛機、機床被禁研發一段時期。至韓戰爆發,美國視日本為主要盟友,部分科技可以轉移,惟索價不菲。當時日本社會生活水準極差,全國在追求生活水準抑或提升生產力之間有爭論,最後確認後者才是正道。 戰後日本國庫裏的外匯少得可憐,但政府把這丁點錢分配給企業,讓它們到外國購買工業技術。日本人識貨,買的是造船電焊技術和鋼鐵工業帶鋼軋機等,1950年至1954年這四年,引入技術逾400種,而且逐年增加。日本造船業在六十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不能不感謝當年省吃儉用買下的技術。對美國來說,這種下了技術優勢其後被日本超越的肇因,八十年代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美國出現「痛擊日本」(Bashing Japan)現象,背景就是這段歷史。 曾經有一段相當長時間,中國對日本戰後經濟發展有過詳細研究,一些大學與社科院都做過。得出結論是除了美國扶植,便是如何善用技術引入及重視科研投資。日本通產省下設工業技術廳,由國家撥款支持,推動整體產業科技。十幾年前曾經到過通產省,想不到的是,這個昔年統率日本產業強攻歐美諸國的部門,樓層的電梯大堂只掛着一個電燈泡照明。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再談。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