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20181120-畢明:《江湖兒女》:再回頭已無處容身

畢明:《江湖兒女》:再回頭已無處容身 2018-11-20 再回頭已無處容身 再一次,賈樟柯在時移世變得近乎魔幻的中國近代,再說了一個物是人非,更是景物不依舊,人事欲不全非也不行的無奈故事。 山河還是山河,故人都可以幾番新,何況當山河舊貌還所剩不多?可以回去的歸處,可以重來的情感,已無處容身。 《江湖兒女》由一雙巧巧和斌哥組成,江湖,有道上的爭端和仇怨。打鬥、仇殺、暴力和審判沒有論資排輩,江湖的演變,一定是愈來愈沒有江湖規矩。以下犯上,後輩作反,這一變,令斌哥被襲兇險,為救他的巧巧開了槍,坐了牢,五年後出獄。世界人事又是另一變。 她沒變,找斌哥,先出獄的他變了。黑道大哥,過氣了,失勢了,身邊再無兄弟,眾叛親離,還可能是同一個男人嗎?捱不住的他,有了新女友,可能,一個女友在旁讓他稍為覺得自己還像個男人。 巧巧呢,大家姐一出獄便栽在鼠竊小偷手上,財物被偷光,世途比以前更險惡,她眼前的山河,不是強勢拆遷的工程,就是被掉下落後的荒涼。不是情景相生,是情景呼應,都在哀悼失去;或者連哀悼的情緒都醞釀不起來,變得太多太快太深,趕不及反應,只可麻木起來。 巧巧和斌哥終於的重逢,冷冷的、淡淡的,久別沒有激動,他只有歉疚和不忿,時不我予空餘恨;她只有心痛,只餘眼前路,儘管捨不得身後身。 都是一次旅程,重逢、認命、回鄉,重新生活,巧巧再凋零,現實再殘酷,遇上什麼她最後都不想變,回到起點。然後又再和斌哥重逢,這次,他連身體都不如前了。舊人舊地,再問多次「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你單身,她單身,彼此有心,奈何已是百年身。再去舊山頭,如何收拾,遠山變或不變,時、地、人,俱往矣。 這個故事,賈樟柯拍來淡淡的,沒有神采,沒有深刻的欷歔,只有熟悉的嘆息,和男主女主的出色。說穿了,還不是「每個人只可以陪你走一段」,再說多次,但沒之前說得好。 畢明評語:可看可不看

20181120-PS:《江湖兒女》:沒有愛可以重來

PS:《江湖兒女》:沒有愛可以重來 2018-11-20 沒有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台灣歌手黃仲崑的這首經典金曲,不但唱出了愛情的滄桑與無奈,由《江湖兒女》中趙濤飾演的巧巧唱出來,更是倍添淡然的淒酸。運用八九十年代香港和台灣流行曲入題,從來是導演賈樟柯的作風和標記。今次導演除借用《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也像上回《山河故人》一樣,加入葉蒨文的經典歌曲,襯托巧巧的欷歔,絕對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賈樟柯的電影從來是中國當代社會探熱針,時代變遷下無所適從的人心,急速發展下進退失據的人生,都是他每部作品的核心命題,側寫中國社會浮沉眾生。《江湖兒女》一如以往由賈樟柯的妻子趙濤擔綱主演,《白日焰火》廖凡飾演黑道頭目斌哥。巧巧本想與斌哥結婚,但斌哥卻對婚姻有所保留,其後斌哥被其他幫派突襲,巧巧鳴槍相救,結果被判入獄。出獄後的巧巧對斌哥念念不忘,尋尋覓覓下才發現世界已經變得太快,身邊的人和事已變得令她無法理解無所適從。 《江湖兒女》以巧巧對斌哥的一往情深為主線,在她尋找斌哥下落的過程中,導演也加入了不少對中國社會荒誕亂象的觀察和諷刺。電影以導演最常用也最熟悉的故鄉山西為場景,巧巧出獄後輾轉乘搭郵輪橫渡長江,令我想起導演前作《三峽好人》中兩個男女從山西到三峽尋親的故事。巧巧在郵輪上被假裝虔誠基督徒的騙徒搭訕繼而被偷錢,身無分文的巧巧下船後唯有在酒樓挑選富有男人下手,謊稱對方搞大她妹妹的肚,要對方賠錢息事寧人。橋段看似荒誕,但當故事設定在當今中國,卻又可悲地變得合情合理。巧巧對人的信任,總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落空與背叛,才令她自己也迫不得已走上騙財之路。她在火車上偶遇吹噓自己是企業高層的男子(徐崢),男子也是在喜歡了巧巧後,才有勇氣跟她說出自己的本相。謊言和欺騙,在電影中成為人與人交往的常態。變色感情無人留得住,只有假的東西才是最真。無情無義的社會,才是令人如履薄冰的江湖。 PS評語:一定要看

20180504-小米赴港上市:五年前馬雲播種,今天雷軍摘桃

小米赴港上市:五年前馬雲播種,今天雷軍摘桃 2018年 5月 4日 如果小米市值突破 1379 億美元,雷軍有望問鼎中國首富 5月3日,小米公司正式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招股說明書。這注定將是一次不平凡的IPO(首次公開招股)。 小米上市,有多個引人注目的標籤——香港首個嘗鮮「同股不同權」的案例;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上市;或成為港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甚至可能將雷軍推上新首富的寶座。 首嘗「同股不同權」 成立8年的小米開啟上市之路。港交所上市機制改革後三天,小米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請,成為了首個嘗鮮「同股不同權」的公司。 "同股同權"與"同股不同權" "同股同權"是指公司每一股的投票權相等;但"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則分為"一股一票"及"一股多票"的不同類型股份,管理層只須掌控少量股份,就可掌握營運主導權。包括谷歌母公司和Facebook在內,不少科技公司採用這種方式上市,使公司大量融資時,創始人控制權不致旁落。 招股書顯示,小米當前的股權結構中,雷軍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王川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這些股份中,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和小米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是「同股不同權」的受益者。兩人擁有的股票為具備「超級投票權」的A類股票。相比B類普通股,投票權最高可達一股10票。這意味著,雷軍將至少擁有超過50%投票權,可以完全掌控小米。 作為補償,雖然A類股票的持有者享有高投票權,但作為補償,這類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低投票權的B類股。 雷軍不僅掌握控制權,身價也將水漲船高。按照小米的盈利,再參照騰訊上市時58倍的市盈率,外界估計小米上市後估值將達1000億美元。按照雷軍的持股比例計算,若小米市值突破 1379 億美元,他就將超過福布斯富豪榜上目前的中國首富馬化騰428億美元,問鼎首富寶座。 錯失阿里巴巴後,香港的IPO集資額連年下跌,

20181028-明報:周日人物:港珠澳死者家屬

周日人物:港珠澳死者家屬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謝道鴻乘飛機返港時,瞄見宏偉大橋,卻憶起「一仗功成萬骨枯」;他的弟弟謝道𤎜4年前因建橋而亡,謝媽媽多年來一直稱這是一條「攞命橋」,多年來,單計港方的工程,已「攞」了11名工友的命。 談起弟弟一張死亡證,謝道鴻在各部門間猶如「人球」,3年來被推來又推去,經傳媒報道後,今年獲發死亡證,但還要與公司追討賠償,保守估計最少又要一年,「我爸已經80歲,他說或許等不到這件事完結的一天」。他今次接受訪問,冀能帶來另一轉變。 文:羅嘉凝 圖:馮凱鍵 港珠澳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中學教師謝道鴻放學後趕來受訪,一來到就忍不住說,大橋快將通車時,不斷有記者聯絡他,又問可否訪問他父母。他拒絕後,卻有記者拍門採訪其父母。他說傳媒愛煽情,最激動的一定是他父母,他卻很理性,他受訪的唯一原因,是希望喚起公眾注重工業安全。 職員:死了也要交稅 2014年10月19日,在赤鱲角港珠澳大橋地盤,「架橋機」試吊近百噸重預製石屎墩組建行車天橋,機器疑不勝負荷解體,吊杆連同工作台被扯塌,43歲測量員謝道𤎜及英籍工程師連人帶台由15米高墮地,謝送院不治,工程師垂危,另3名工友浴血。當天凌晨,謝家接獲通知,大哥謝道鴻記得,趕到醫院時,道𤎜已斷氣。 謝道鴻當時沒想過,弟弟身後事竟糾纏多年。首先,他跟弟弟所屬的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談恩恤,由朝談到晚,「過程好像街市講價,我出價,你還價」,終於拿了那筆錢,他為弟弟辦喪禮,同時向勞工處、警署、交通部錄口供,提交資料。然後,再無音信。唯一主動聯絡的是稅務局,催弟弟交稅,他解釋弟已故,職員說「死了也是要交稅的」。 遲發死亡證 「不生不死」3年 一日未發死亡證,就難以證明弟弟已死,弟弟就這樣「不生不死」3年多,銀行戶口被凍結,保險金亦領不到。「致電問死因庭,他叫我找勞工處,勞工處說這邊已準備好了,叫我找警務處,警務處又說已辦妥,叫我找別的部門。我好像人球一樣被踢來踢去,不斷打電話。」最後,他發現勞工處正控告公司,一切待官司完結再決定,他沒發脾氣,只想問:「這合理嗎?」 億計工程 3公司被控各罰4萬 事件於去年中現轉機。港台《鏗鏘集》報道其故事後,

20181127-CUP: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CUP: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2018年11月27日 金正恩常常在照片展露笑容。 圖片來源:朝中社/路透社 TVB 劇集對白名言:「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人人都想要快樂,但人人期求的快樂是一樣的嗎?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就區別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的快樂」,即一時一刻的當下幸福經歷;另一種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即快樂的時光能得以記住,日後能夠回味。這兩種快樂,你在尋求哪一種? 也許你會感困惑,這兩種快樂真的有分別嗎?有些情況,同一個經歷,均能夠帶給你這兩種快樂,例如在聖誕節中與情人愉快晉餐,當下很快樂,事後想起亦能回味。但亦有情況兩者並不同時擁有。例如明明下星期你有一個很重要的考試要預備,但在週末卻花了很多時間看電視劇,看電視的一刻,你固然感到高興,但那段時間或許並不難忘,事後更會有一種內疚感。相反可能你通宵達旦來準備一份工作報告,過程痛苦,但如果報告得到上司讚賞,事後回想到此經歷或仍會感到滿足。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學院副教授 Cassie Holmes 與哈佛商學院 Michael Norton 較早前發表在「正向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調查了超過 3 千名受訪者,探究他們在「經歷快樂」與「記憶快樂」之間的偏好。對於西方人來說,快樂不是固定的,他們對於不久後的時間,與一生之中所希望得到的快樂並不相同。 西方人的快樂不是固定 其中一項研究訪問了 1,145 名美國人,受訪者要回答「經歷快樂」(在某個時刻體驗到的快樂)和「記憶快樂」(之後你會反思並感到快樂)之間,在不同的時間長短的前題下選擇,例如在來年或一生之中;或是更短的時間,如明日或下一小時。在選擇一生之中(79%)或明年(65%)時,大多數受訪者選擇經歷快樂而不是記憶快樂。相比之下,在下一個小時(49%)或一天(48%)的前題時,選擇經歷快樂和記憶快樂的人不相伯仲。這種結果分佈並不受個人總體幸福感、年齡、家庭收入、婚姻狀況或父母身份的影響。 受訪者需解釋選擇的原因。研究發現,那些喜歡「經歷快樂」的人,大多表達一種「活在當下」的信念: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生命短暫,人應該抓住當前時刻。另一方面,參與者對於選擇「記憶快樂」的解釋,包括渴望更持久的幸福,懷舊回憶,以及希望

20181123-鄧明儀:埋頭苦幹;用時間和努力說服別人

鄧明儀:埋頭苦幹;用時間和努力說服別人 21:43 23/11/2018 被譽為「人生勝利組」的麥明詩,日前在國際中華小姐選舉五強不入,被傳媒指為「人生污點」,更慘被網民封作「麥明輸」。當一眾花生友以為她必定喊濕枕頭時,她卻落落大方的在Instagram貼千字感言:「當看到有人說『麥明詩終於輸了』時,我不會有這種mentality (心態)。而我也覺得一些人認為我是人生勝利組的看法未免太膚淺。」給不少要孩子「許贏不許輸」的父母當頭棒喝。 試問,哪位父母不想子女像麥明詩,中小讀女拔、會考十優、劍橋法律系畢業,還要摘下港姐雙料冠軍,人生履歷表堪稱完美!然而,她卻坦白告訴大家其「人生失敗篇」:會考前成績一直只是中等、鋼琴唱歌朗誦寫作比賽無名次、報大學及搵工數十次被拒、考車牌4次不及格,嚐過段段不順利的感情,更曾因選港姐的壓力而在港鐵失控大哭,但她說得鏗鏘有聲:「這些都不算輸……」 能有「勝不驕,敗不餒」的素質,全靠其任兒科職業治療師的母親及的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麥明詩說,父母從不重視她的學業成績,只要她多玩玩具訓練手眼協調及專注力,又鼓勵欠自信的她學唱歌跳舞,並培養她良好的閱讀習慣及思維能力,總之要給她一個健康及快樂的成長過程。他們寧可女兒做隻輸在起跑綫上的烏龜,也不要做隻後勁不繼的驕傲白兔。 回想起,兒子學爬學行跌跌踫踫時,我會以熱烈的掌聲鼓勵他:「孩子,慢慢來,不要怕,拍拍屁股自己站起來。」育兒之道,該像麥明詩父母,不是教孩子鬥贏,而是教他們輸得起,並在跌倒後,鬥快爬起來。畢竟,人生路途漫長如馬拉松,一路跑來,時而壯闊,時而蜿蜒,時快時慢,有喜有悲,有勝有敗,贏在起跑綫卻可以輸在終點,輸了的也總會走出自已的康莊大道。 鄧明儀

20181129-蔡子強:九西補選:當鐘擺效應並沒有出現

蔡子強:九西補選:當鐘擺效應並沒有出現 2018/11/29 — 13:19 前言:原本以為,三月補選泛民輸了九龍西,今次或多或少都會有「鐘擺效應」出現,上次沒有出來投票的泛民支持者,總會有點危機感,讓今次這些選票重新回流。但結果無論投票率或泛民得票率,基本上都無變,沒有怎樣改善,顯示這些原先的支持者,並沒有歸隊,他們對泛民的生死似乎已經再「無感」。連續兩次選舉都是如此,已經不能把之視作個別和偶發事件,泛民有些選票,尤其是年輕票和中間票,可能已經持續流失,若然真的如此的話,泛民與建制的選舉版圖已經可能改寫,甚麼「六四黃金比例」,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甚至跌至五五之比。 上次流失選票今次並沒有回流 選前我一直跟記者講,三月補選九龍西的投票率是 44.3%,如果今次投票率相若,那麼李卓人選情就凶多吉少。結果,今次投票率是 44.5%,與上次相若,遠低於換屆時的 58.1%,就算李卓人(93,047 票)加上馮檢基(12,509 票)的總得票,仍要輸給陳凱欣(106,457 票)。 李卓人能否為泛民在今次補選翻盤,關鍵一直在於能否把投票率推高,令到上次沒有出來投票的泛民支持者,今次重新出來投票,尤其是青年人。 較早之前,我在本欄指出,三月補選投票率大跌,固然是老中青選民都少了人投票,但當中又以青年(18-39 歲)投票率跌幅至為突出,以九龍西為例,竟然下跌了 22 個百分點(58% 下跌至 36%)﹗以往泛民與建制在青年組別的得票是 8:2,泛民佔壓倒性優勢,所以青年人不出來投票,對泛民選情打擊頗大。 結果,今次投票率還是沒有起色,鐘擺效應沒有出現,上次流失了的支持者,今次並沒有歸隊,他們對泛民的生死似乎已經「無感」。 四個原因逐一看 那麼,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至低投票率呢?三月補選投票率大跌,泛民流失大量選票,我曾經在本欄總結過四個原因,包括: 1. 政府民望仍高,泛民難以催谷出抗議票; 2. 「政治光譜碎片化」讓選民拒絕「含淚投票」; 3. 選舉工程不善,催票無力; 4. 不少泛民選民心淡和意興闌珊,當中尤其是年輕人。 那麼今次這些原因情況又如何呢? 天氣不佳,整天下雨當然是一個因素;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民望比較起三月已經明顯回落,但始終仍然不差,不像 2016 年換屆選舉時全港反梁振英情緒高漲,讓 protest v

20181121-蔡子強:一次大戰的戰爭面貌

蔡子強:一次大戰的戰爭面貌 2018/11/21 — 12:28 近日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記得三年前二次大戰結束五十周年,我湊興寫了幾篇關於二次大戰的軍事文章,碰上這百年難得機會,這裡容我再寫寫一次大戰的軍事,分析一下這場歷時四年多的戰爭中,陸戰、海戰、空戰的特色和面貌。 陸戰:血腥、消耗、鬱悶的溝壕戰 德軍一開始採納了著名的「舒利芬計劃」(Schlieffen Plan),捨棄正面入侵,反而取道比利時,迂迴從北面對法國發動奇襲,包抄法英聯軍背後。起初十分成功,迫得聯軍全線撤退,德軍一度兵臨巴黎城下,但最後關頭,聯軍在馬恩河戰役(Battle Marne)反攻成功,擋下德軍兵鋒。之後,雙方挖掘戰壕對峙和固守,戰況從此陷入僵局。德國首相貝瑟曼霍爾威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rg)曾經豪言戰爭充其量只會打四個月,結果落空,仗足足打了四年,且是極為血腥、鬱悶的消耗戰。 陸戰的主要形式從此成了陣地戰。戰場上,由戰壕、帶刺鐵絲網、地道、機槍、火炮等,組成縱橫交錯、綿延不斷、兩層以至三層的陣地。在這些銅牆鐵壁般的陣地之前,敵方士兵的衝鋒陷陣,往往是送羊入虎口,結果是一排又一排的士兵,於未曾衝破對方防線前已在陣前倒下。於是,戰場成了雙方陣地的對峙,中間是滿布彈坑、士兵屍體的一大片荒涼地帶和人間煉獄,而戰爭則演變成不斷吞噬雙方士兵生命的消耗戰。 克敵制勝的方法之一,就是繞過和包抄對方陣地的側翼進攻,因此,雙方都只有把陣地不斷延長,最後北至比利時海岸,南至中立國瑞士,長達 380 哩。戰況以陣地戰對峙,膠著達四年之久,雙方都為此精疲力盡。強行突破,往往帶來死傷枕藉,在著名的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德法的拉鋸戰,讓雙方死傷達兩百萬人,釀成著名的所謂「凡爾登煉獄」。 比起二戰以坦克發動機動戰和「閃擊戰」(Blitzkrieg)的痛快淋漓和馳騁千里,一戰的溝壕戰可謂異常鬱悶,付出數以萬計甚至數以十萬計傷亡的傾力進攻,往往只能換來數哩甚至數百碼的前進,戰況長時間陷入僵局。 雙方都嘗試引入新武器來打破僵局。德軍在 1915 年 4 月於比利時境內伊普爾斯(Ypres),首次使用了毒氣,但卻沒有取得決定性戰果。英軍則在 1916 年 9 月,在索姆河攻勢(Somme Offensive)中,首

20181121-鄺俊宇:錯的時間?

鄺俊宇:錯的時間? 21 十一月 2018 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沒有發生對的愛情,只留下了錯的遺憾。有時候,我們不免回想起那些曾經出現過的人,他們每一位都很疼你,可惜發生在錯的時間裡,你好像還未懂得珍惜他們的好,就輕輕錯過了這些疼,如果能夠換個時間再重來,說不定你跟那個人的結局能美滿。 幸福不是挑「誰最好」的,而是你在剛剛好的時間,遇見了剛剛好的誰,這個人未必完美,但這個時間的你,正好需要這個時間的他,結果你和他就成功在一起。到後來,在相處中你慢慢認識到他的缺點,但不要緊,你已經選擇開始愛這個人,於是你願意為他忍,這正正是我們不是在再「最好的」,而是我們在找跟自己相處得好好的,就算他不是最好,也不要緊,他在你心目中是最好的,就足夠了。 有些人,你得到與得不到,後續的發展都會變得不相同,得不到,所以你會幻想若得到這個人的時候的畫面,幻想通常都是美好的,於是你越是美化它,越是遺憾沒有得到他。可是,若真的給你在那時候得到他,故事又是否一定會如你想像中發展?你知道的,這不一定,只不過人們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也在得不到之後才幻想如果得到了的情況。 何謂對的時間?何謂錯的時間?誰也說不出一個大概來,我們總是在時間錯過了以後,才能定義當時是對還是錯,若錯的時間出現了,則為當時的愛不及時而唏噓,但當時為何愛不能夠及時?若你很愛這個人,為何當時你還要考慮?說穿了,答案你自己是知道的。  原來,你總要擁有一位在錯的時間出現過的人,你覺得他是適合你的,但無奈當時沒有開始,到後來,你和他都會各自懷念著對方,也會因此緊記若不及時捉緊誰,原來誰是會真的消失在人海裡。 沒有發生對的愛情,只留下了錯的遺憾。 這就是人生。 鄺俊宇

20181128-KtoyhK:流動旋律<江湖兒女>Ash Is Purest White

圖片
KtoyhK:流動旋律<江湖兒女>Ash Is Purest White 23:17 28/11/2018 賈樟柯今年新作也是以中國社會作背景,也是趙濤出演女主角。<江湖兒女>故事也是在山西裏投射賈導的心思顯見。當熟悉的背景和人物而故事取意同是不偏離過去賈導自己的作品。所以每一套作品是獨立,同是賈樟柯賦予每一部的主題在他影像故事,表向簡單清晰。如果<山河故人>是疑問一切變化;來得驟然,令任何人也不能改變不了。而<江>就是擁著對從前的時代,種種情懷是怎麼流過人人的身段。這主題明確的電影,它的生命力同時令人回想,而賈導執導能力正正給眾人一個個答案。 這是一套以中國大陸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背景的起落故事,電影首要看那種直達一切的城市規劃,俯瞰細緻的街道陳設。兩位主角是江湖人物,道出在眾人間他們在歲月走了不凡的過去,方會有這江湖位置。主角穿梭民宅,商店,正是那種抺不去的九十年代色彩,人和人的交往,隔著電影畫面也感受他們間;濃濃煙味和酒混和在口中啖啖吐出的話語,夾雜山西普通話口音。但特別的是他們的江湖是可以在電影中,融和社會,看清社會。而導演眼中的九十年代,是屬目和進步。全因人人也說向著國際目標進發,追隨西方的文化,同是看清中國和西方的差異,在那時是各人一心要提示墮後者,要相隨。而導演道出那時中國急於轉變,社會上的人怎承受,隨波逐流的轉向。有的是利慾的追逐,有的是不甘需相隨,同時人情的失去,和社會一樣,在時代步伐散失。這消逝的一代在江湖,是社會縮影,見証去留的問題令人著迷和浮現依戀。 電影慢慢譜出這江湖利慾爭奪加劇,兩位主角的改變,由怎在這地的權勢人物,成為被人打倒的眾人對象。他們經營的江湖完在一趟槍聲的奏鳴,兩人同時受獄受轉變。故事來到轉折,在獄而時間流過他們,不凡卻淡泊時光,獄中這時段,社會各人已在向上爭取謀求比任可人,進步到恰當位置。當時刻向前,而他們釋放,但已感受這個急速的社會,像熟悉又像觸不緊。電影看到女主角一步步重新認識;有風貌變化,有城鎮到城市的新穎建築,也有各社會人物為她帶不同的體驗。女主角回到社會,她被重新教導怎適應,現在的社會模樣,同時遇上不公不義,就是她適應力強,而去迎合當下社會瀰漫的態度,不是保護還有用手段自保,更甚是騙人的因為情有可原。這社會已不是過去女主角生活的社會,幸而她和男主角重遇,大家的相對和倆者感覺的遠去,漸漸意識他不只成了現

20181119-明報:香港點心,可能是世界上最精緻的早餐

明報:香港點心,可能是世界上最精緻的早餐 19 Nov 2018 撰文: 蘇朗智 攝影: 周耀恩、譚志榮 可不是要長自己威風滅他人志氣,也不是叻我至叻的夜郎自大。說點心可能是世界最精緻的早餐不是無的放矢。西式早餐不外乎煎蛋三文治牛角包,日式的白飯納豆味噌湯也沒有什麼瞄頭,唯獨是點心氣象萬千,包羅萬有,蒸的煎的炸的鹹的甜的共冶一爐;還不止,單是燒賣有乾蒸燒賣北菇燒賣豬膶燒賣豬肚燒賣鵪鶉蛋燒賣;還不止,單是餃類有蝦餃粉果魚翅餃灌湯餃;還是不止,單是餃皮有四大類二十多三十種,餡料三大類四十多五十種,不同的皮配上不同的餡料演變出百種變化,折射出點心的幅度和深度。 說起來,點心不過是一個統稱,凡分量小巧精美的都可以稱作點心;而香港人有一個更親暱的名字:飲茶,上茶樓食點心,一盅兩件,水滾茶靚。只是,你最近一次飲早茶在何時? 黃皮包入燒賣餡4錢,放入蝦面2錢,捏成燒賣狀放上蟹籽;餃皮包上蝦餃餡5錢,執皮12摺共重2両8;腸粉先開米漿,把蒸布攤開,倒入米漿等凝固,放入碼頭,大火蒸3分鐘,上粉腸板以刀捲成扁卷分三段,上油…… 點心最精采之處是不同餃包不同餡料配搭出數十種變化 點心的分量和調味都要非常講究,一個師傅一種手門。 一個師傅一種手門 案頭上放着一個秤。「燒賣餡料比例兩斤豬肉一斤蝦,豬肉要新鮮手切的,吃起來口感才會好。」益新美食館點心主管水華叔說。「瘦肉粒四斤,鮮蝦粒兩斤,肥肉視情況而定,一共可做三十籠。」一籠燒賣重量約三両。接着是調味。「2, 3, 5。」水華叔只說出三組數字。原來,這是點心師傅的行內術語,全行通行。「第一個數字代表鹽,味在其中,最後是糖,錯不得。」連先後次序也要依足,若先放糖味道便不對勁。最後,還加入各式的胡椒粉、麻油等調味料,不同的點心師傅有自家的配方。「我們行內稱為『手門』,就是點心師傅自家的秘方,以前都是大師傅一代傳一代,或是在學師時自己摸索,成了自家的本領。」每個師傅有各自的手門。 開籠大包,那些翻熱的貨色豈能比擬! 妙在變化 且慢,這只是餡料的第一部分,接着是包製工序;又以蝦餃為例,只見師傅先以澄麵和生粉搓出餃皮,以木棍壓成薄薄一片,「但又不能太薄,否則便會穿破流走肉汁。」放入餡料,做出半彎的形態,人手摺疊,一共十二摺。「這樣,才能做到晶瑩飽滿,皮薄多汁。一隻蝦餃重量2両8,最多不能過3両。」

20181127-劉進圖:選舉予人希望,才有動力投票

劉進圖:選舉予人希望,才有動力投票 2018年11月27日 立法會九龍西選區補選揭盅,建制派陳凱欣擊敗泛民主派的李卓人和馮檢基,再次贏得補選議席,而且得票跟上次補選時民建聯的鄭泳舜相若,顯示建制派的動員能力強而有效,讓知名度不高、沒地區經驗的候選人空降也能勝選。泛民主派落敗,除了內訌分薄票源,更大的原因是選民「心淡」不投票,顯示泛民陣營的世代交替出現斷層,欠缺能予人希望和動力的候選人及政治主張。 對建制陣營內政治領袖來說,陳凱欣勝選雖值得高興,但也埋下隱患。經兩次九西補選勝利,在建制派背後指點江山的中聯辦官員會雄心萬丈,相信只要挑選外貌好、形象佳的參選人,開動選舉機器,便穩得逾10萬鐵票,建制派政黨和公務員系統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若泛民主派自此潰不成軍,議會再無失控隱憂,中共代理人便可向公務員系統和親建制政黨全面收權、直接指揮。從這個角度看,泛民與建制在地區選舉上勢均力敵,保持對峙與張力,反而較有利維持現狀。 對泛民陣營內政治領袖來說,要歸咎外在因素不難,例如北京強勢打壓、政府任意DQ(取消資格),令一線候選人出局,令眾多泛民選民心淡,這些都是事實。但同樣真實的是泛民推舉出來的參選人,不論Plan A、Plan B,都無法取得泛民選民廣泛認同,無法刺激投票率上升。為什麼? 泛民世代交替現斷層 每一次大型群眾運動,都會催生一批泛民政治領袖。「八九六四」催生了李柱銘、司徒華等第一代泛民政治領袖。「零三七一」催生了余若薇、梁家傑等新一代泛民政治領袖。2014年的「雨傘運動」本來也催生了新一代政治領袖,並且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初露鋒芒,但他們的本土自決理念不見容於北京,他們的抗爭策略和「去中國化」主張,也疏離了老一輩的泛民支持者,導致整個泛民陣營的世代交替出現斷層、真空。這次九西補選代泛民出戰的竟然是老將李卓人,出來攪局的也是老將馮檢基,選舉主張毫無新意,試問年輕一代怎有動力出來投票? 九西補選投票當日,適逢台灣九合一選舉揭盅,無黨籍的柯文哲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夾擊下,險勝連任台北市長;國民黨內非主流的韓國瑜空降高雄,竟奪去民進黨盤踞20年的地盤。柯和韓的冒起,顯示有大批台灣選民厭倦傳統的藍綠撕裂對決,尋求希望與出路。香港其實也有不少選民厭倦建制與泛民的撕裂對決,希望看到新一代的參選人,希望聽到予人希望的政治主張。這份期待,泛民和建制在2020年立

20181127-阮穎嫻:人類會被機械人取代嗎?

阮穎嫻:人類會被機械人取代嗎? 2018年11月27日 科技發展對社會有利,相信大多數人都認同。但對打工仔女來說,新科技如機械人等,可能取代他們的工作,使他們飯碗不保。隨着近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日益發達,自動化機械人性能提高,這憂慮有增無減。 事實上,機器取代人類工作,自18世紀工業革命已不斷發生,例如蒸汽機和電力取代體力勞動的工作、火車取代馬車車伕、推土機取代農夫、織布機取代紡織技工等。英國在19世紀發生過紡織技工因為反對紡織工業化,而集體搗毁紡織機的事件,稱為盧德(Luddite)運動。 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使生產力上升,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有增無減。20 世紀女性就業增加,就業率及工人工資整體都有上升。由此可見,工人所憂慮的「被科技取代」的問題,沒有大規模發生。當然有些行業不復存在,如人類再不需要打字員和電報員,但取而代之是其他行政、服務的工種。一個講法是,科技取代的是崗位(job),不是工作(work)。 既然如此,那麼機械人和以前的科技發展有沒有本質上的分別,致使人類最終會被取代?抑或這只是人類杞人憂天? 替代效應和生產力效應 生產是一個投入資源和產出的過程,當自動化的機械人能取代人類的工作,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這個直接影響稱為「替代效應」。這也是一般人所擔憂的。 另外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影響,就是機械人提高生產力,令企業中沒有被取締的工作效率提升。很多工種需要兼顧多種工序,常規工作可被機器取代,使員工有更多精力處理其他工作,提升生產力和質素。例如物理治療師有些程序以前要人手做,同一時段只能服務一個病人;有了儀器,除了增加了治療效果,同時間可以服務幾名病人,自己則集中在看診、分析、溝通上,生產力提升了。因此,如果工資不變,員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僱主是有意欲擴大生產規模、增聘人手。這個間接的效應稱為「生產力效應」。 替代效應傾向降低工資和就業;生產力效應傾向提高工資和就業。新科技對就業和工資的影響,要看該新科技與勞動力的替代性,和對整體生產力的影響,哪一個較大。 例如,美國的銀行在1970年代引入自動櫃員機,它產生的替代效應,令每間銀行分行的服務員減少達三分之一。但美國的銀行服務員並沒有因此減少。由於自動櫃員機令銀行營運分行的成本下降,銀行分行數目增加達四成。而且,由於簡單的提款存款服務由自動櫃員機取代,銀行服務員的

20181128-呂秉權:文匯、大公與陳凱欣

呂秉權:文匯、大公與陳凱欣 2018年11月28日 北京和建制派對剛過去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相當重視,許勝不許敗,部署極之周密,人力物力精銳盡出,誓要確保萬無一失送陳凱欣進立法會。 《明報》李先知在周一的「聞風筆動」專欄引述建制派地區樁腳說,「中聯辦要求各人拉票的力度較以往大,各樁腳的工作規劃、鋪排都非常仔細,『中聯辦要具體知道如何規劃、幾時出票』,甚至以區內逐幢樓計算,與過去只是口頭報數有所不同」,枱面工夫要做到足。此外,建制派的重量級人馬包括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兩名前「一哥」鄧竟成、曾偉雄,過去罕有助選的梁愛詩和譚惠珠亦親自落區。 陳凱欣見報率拋離鄭泳舜周浩鼎 官方宣傳機器方面,中共香港工委直接控制的兩份報章——《文匯報》和《大公報》——對陳凱欣的報道亦比以往兩次補選密集和大篇幅,足以窺見北京整體部署的一角。 由於筆者幾乎每天都看文匯和大公,早已感到北京的報道任務力度空前。 一班與陳凱欣同期的朋友和行家事前問筆者陳的勝算,筆者說單從左報的報道已知北京做了大量工作,其他方面亦不會放軟,陳凱欣肯定當選。筆者有關觀察如下。 筆者以最近3次補選來分析北京對幾名建制派候選人報道力度的不同,時間、選區和對象分別是:2018年11月,九龍西的陳凱欣;2018年3月,九龍西的鄭泳舜;2016年2月,新界東的周浩鼎。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今年3月的補選除了鄭泳舜之外,建制派還有陳家珮、鄧家彪、謝偉銓參選,所以當時左報的報道會較為分散。 統計日期是自提名日起至投票日,3次補選的這段時間剛好都是55日。 統計方法是在慧科剪報系統搜索這段提名至選舉期間,3人各自在當時的《文匯報》和《大公報》的見報率。 結果顯示,陳凱欣的左報見報率共有322篇,大幅拋離了民建聯的鄭泳舜(184篇)和周浩鼎(222篇)。 這些報道不能單單以數量作衡量。例如以相片的大小為例,陳凱欣的大半身圖像在投票日在《大公報》頭版足足佔了全版一半的高度,直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10月26日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後的六七成高度的內頁人像排版。這些待遇是之前鄭泳舜和周浩鼎所沒有的。 此外,《文匯報》在選舉日一連4版的陳凱欣報道版面,亦在歷次補選中少見。 在這些報道中,在標題被點名的數目,陳凱欣亦稱冠,達118篇,比鄭泳舜的78篇和周浩鼎的85篇為多。陳凱欣被「點名」所衍生的

20181128-陳景祥:始終精彩的台灣選舉

陳景祥:始終精彩的台灣選舉 2018年11月28日 當記者的時候對台灣選舉很感興趣,也十分關注,因每次選舉都有峰迴路轉的情節,也有明星級戰將掀動選情,加上台灣的政黨擅長宣傳造勢,台上的人緊張,台下的選民也投入,造勢晚會參加者動輒以萬計,真是緊張刺激兼而有之。每次都吸引大批香港新聞界、政界、評論界等赴台觀選,自己去過的次數也多得記不清了。後來台灣選舉逐漸「常態化」,新鮮感大不如前,香港媒體關注的熱度也大減,我也退下了採訪前線,有近10年沒有到當地觀選了。 民主政治逐漸成熟,人民對政治的熱情也會慢慢降溫。台灣從黨禁到開放容許組黨,國民黨從一黨專政到敗選下台,民進黨則由過去在街頭違法抗爭變成合法並且成功上台執政,每一步都是重大突破。然而經過逾30年民主選舉洗禮,所謂「政黨輪替」在台灣已成常態,國民黨失去政權後可以重新執政,民進黨也經過同一歷程,大家都不再大驚小怪。 剛過去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大翻天」,綠營民進黨大敗,2014年輸得一塌糊塗的國民黨則大翻身,除力保原來執政的6個縣市,更一舉拿下另外9個,包括綠營盤踞了20年的高雄市、4年前失落的台中市及向來是國民黨佔優的新北市。 我特別留意台灣媒體的評論,它們很少用「變天」形容這次結果,因真正的「變天」已出現過,就是國民黨下台,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國民黨捲土重來(馬英九上台),之後又到民進黨蔡英文。換言之這次國民黨大勝,如果交不出成績,難保4年後的九合一又再敗於民進黨!民主的真諦就是由選民決定誰可上台執政,當政黨輪換變得「正常」,就不會再有「變天」的震撼。 九合一選舉藍綠版圖大洗牌,最樂見此一結果的肯定是北京,大陸國台辦回應表示選舉結果「反映廣大台灣民眾希望繼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希望改善經濟民生的強烈願望」。台灣經濟自民進黨蔡英文上台後持續惡化,令民心思變,相信稍後北京將會向當選的國民黨地方官員伸出橄欖枝,向他們輸出「紅利」。 事實上大陸、台灣關係好轉,有利北京在中美貿易戰形勢下「減壓」,因特朗普政府拉攏蔡英文「聯手抗中」意圖相當明顯(特朗普當選之初就跟打電話來致賀的蔡英文直接對話);如今蔡因敗選而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政治能量大降,令美國這張「台灣牌」失效。對北京來說,這肯定是利好消息。 國民黨訴諸經濟議題在九合一選舉大翻身,相信兩岸關係尤其經貿發展將會因此而得改善。

20181126-許寶強:從法律到歷史的審判:重寫雨傘運動的關鍵詞

許寶強:從法律到歷史的審判:重寫雨傘運動的關鍵詞 2018年11月26日 圖1之1 最近3套雨傘運動紀錄片《傘上:遍地開花》、《撐傘》及《我們有雨靴》分別上映,再加上傘運九子審判的報道,4年前的佔領及繼後運動曲折發展的種種畫面,恍如眼前,邀請觀眾讀者一起反思傘運的前因後果、今生來世。 雨傘運動的關鍵詞 反思的起點,除了詳細和系統的事件和人物紀錄外,亦包括釐清於運動進程中不斷變動的論述的具體含意。因此在建立資料檔案、書寫調查報告、製作紀錄片等工作外,為傘運編撰一系列關鍵詞,嘗試從中梳理出一幅概念地圖,以對照或扣連詳實的資料紀錄,也是認真書寫傘運歷史的另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 英國文化研究的先行者Raymond Williams的《關鍵詞》(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系統地討論其書寫計劃中所關注的核心概念,嘗試梳理它們出現及被使用的歷史脈絡,以理解其意義的演變及相互之間的連繫。對Williams來說,這些語詞不僅反映它們置身的社會脈絡,而是同時參與了塑造或建構歷史的進程。參考《關鍵詞》的智性計劃,我們也可整理及釐清傘運中出現的重要語詞或概念,以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這些關鍵詞所呈現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以至它們如何參與打造傘運的定位和走向。 尋找傘運的關鍵詞,除了可從佔領區出現的訴求及口號着手外,也可透過回顧相關公共論述切入。要全面識別整理所有與傘運有關的關鍵詞,需更長時間,這裏先提出一些十分初步的觀察。傘運前後及其間出現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論述,包括「我要真普選」、「商議式民主」、「罷課不罷學」、「公民抗命」、「命運自主」、「和理非非」、「現實政治」、「勇武」、「升級」、「落區」、「大台」、「佔領」、「離地」、「左膠」、「本土」、「自決」、「獨立」等。這些語詞往往相互指涉,亦共享相同的社會發展脈絡。因此梳理這些關鍵詞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不同意思,並嘗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應有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傘運的豐富與複雜性質。 下面我將透過兩條主線,初步討論這些不斷變動的關鍵詞的含意,並嘗試勾畫它們之間的聯繫。 「民主」的演化 傘運一個主要願景和起因在於民眾對民主的追求。然而在運動不同階段,對不同時的參與者來說,傘運所追求的「民主」的具體含意並不完全一樣。 概括地說,在佔中醞釀期已積極

20181126-王卓祺:我所認識的劉迺強

王卓祺:我所認識的劉迺強 2018年11月26日 好友劉迺強走了。從我在香港大學1972年讀一年級計起,認識他有46年之久。當時他是社會科學院必修科統計學的導師。我畢業後第二份工是他請我的,為一份他合伙出版的工業貿易周刊做編輯。我做了一年(1976-77年),周刊亦結業。之後,我們的關係便是朋友,尤其是在論政參政團體匯點的10年間(1982-1992年),可以說是政治運動上的戰友。他是首兩任的主席(二年一任);我第一任做秘書,第二任做內務副主席,另一位副主席是楊森。我們退出一手創立的匯點後,大家忙着自己的事業,直至1998年回歸之後,我們一班好友,迺強之外,還有4年前去世的曾澍基,成立了一個智庫組織——香港社會民主基金會。後來由於成員之間政治立場不同,我們便決定結束這個組織。我最後一次在組織上與迺強有聯繫是2009年,他搞了一個「香港再出發」運動,我以學者身分與他一齊現身記者招待會。 一士諤諤  不畏「出位」言論 做了全國政協委員之後的迺強,不少人都認為他的言論出位及偏左。對我來說,這可能是六四後,香港社會有着一種道德的偏見。迺強某些言論,例如六四天安門沒有人被坦克輾過,這可能是事實;但顯然是不合某些人的期望。若我們客觀的了解事件,如當時參與者侯德健及劉曉波的旁證,也是證實天安門沒有死人。我認識的劉迺強並非故意言論出位,只是說他相信的話而已;非同道者是否合聽,不在他考慮範圍。這樣的作風,不單單是他,我自己亦有這種一士諤諤之性格。這與我們當年的經歷有關。記得1983年我們成立匯點的時候,當時社會對中央政府提出「港人治港」採取強烈的懷疑態度。那些所謂政治精英、社會領袖還在推銷主權換治權的方案。當我們還是30來歲的初生之犢,若沒有莫大的自信、堅定的民族立場,如何提出認同中央政府收回香港主權的言論呢?我相信這種經歷,培養出迺強不畏所謂「出位」的言論。 徹頭徹尾的愛國主義者 我認識的迺強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思路精密,言人所不能。過去幾年,不時到他家聊聊,天南地北,當然涉及國家及香港的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就算我在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任全職顧問,接觸的人與事亦不少;迺強的時局觀察亦比我了解的多及深。在我認識的朋友中,迺強的識見令我特別佩服。當然,他有點雜家的味道,與另一位好友曾澍基不同,迺強加入戰團,參與其事;曾澍基是學者,有點抽離現實,旁觀者的清高。當

20160721-CUP:自由,一種生活態度

CUP:自由,一種生活態度 2016年7月21日 BY CUP 媒體 (邱萬興 攝影)「影像提供:鄭南榕紀念館館藏」 (編按:你抱著何種生活態度?如果說每每擔驚受怕自己犯法(錯),或者怕被警察抓,這是否生活態度?鄭南榕慷慨就義的生活態度,雖非人人接受,況且社會亦未必能在一時三刻改變,但把其精神融血,為我們清除心中不必要的障礙(恐懼),達至自由,卻是可行之法。於香港而言,更是出奇地合用,例如可以在「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中,以下有關該書緣起之文,把地點改成香港,事件轉為香港近年政治事件,別有一番體會。) 文:許章賢(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 要求解嚴,是一種生活態度,修養「恪遵自由民主的原則,尊重別人」的生活態度,要求加速解嚴,正是偵測到台灣的時不我與,希望台灣快快養成這樣的生活態度。無形的戒嚴陰魂不散,整個台灣正在和時間競賽,臻於自由民主的至善是台灣生存最後的堡壘。 出版緣起 行動思想家鄭南榕生前三個重大社會運動:一九八六年「五一九反戒嚴綠色行動」、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和平日運動」與一九八八年「新國家運動」,開創了台灣突破戒嚴、平反歷史、追求台灣主體性的先河。二○一六年五月十九日適逢五一九綠色行動三十週年,鄭南榕基金會出版《百分百自由教戰手冊》以紀念這場正義與勇氣的運動,回顧過去,喚起台灣人的歷史記憶,展望未來,呼召台灣人的自由精神。 鄭南榕策劃五一九綠色行動時,國民黨政府已經在台灣實施了近三十七年的戒嚴,這是全世界施行時間最長的戒嚴令。在黨禁、報禁的壓抑下,台灣公民的參政權利與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制,國民黨政府對政治異議人士的逮捕、軍法審判、判刑與處決,時有所聞。當時鄭南榕不只要求取消戒嚴,並且是「立刻」取消戒嚴,希望他熱愛的台灣盡快解除無情的桎梏。戒嚴!戒嚴!戒掉了多少人的尊嚴!不僅禁錮了人民的思想、言語、行為及生活,更導致了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於公共事務膽怯、冷漠、感到無力的文化現象。而時間已經過了三十年,台灣社會各角落,仍然隱藏著不同形式的無形戒嚴,為紀念一九八六年的五一九綠色行動,為此本會發想籌劃出版專書。 出版目的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解除戒嚴至今,我們不得不承認,戒嚴的遺毒至今仍然對台灣社會造成相當深入的影響,所謂「心中的小警總」(編按:即威權時代警察總部作為政府打壓人民的工具時,對臺灣人造成之心理影響),在很多人身上似乎變

20181120-食在香港:白蘭花酒,夏日留香四季醉人

食在香港:白蘭花酒,夏日留香四季醉人 2018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涼風習習,那股在鼻息間飄散,只屬於夏日的白蘭花香亦漸遠去。但為了留住這一陣夏日限定的幽香,有人索性以白蘭花製成蒸餾酒。讓這原本屬於街道上、衣袖間、車廂裏的馨香,飄進透明的酒液中,從此一年四季皆可品嘗。呷一口才知道,花香亦可醉人。 從元朗八鄉古廟沿小路前行,走過多條分岔路後來到一間古舊的青磚房,這裏就是張寅傑(阿傑)的「酒天地」,取名為酒療。吧枱上齊備各式調酒工具,後方陳列架放滿浸製中的酒。他滔滔不絕逐一介紹,以三蒸酒浸製的黃薑酒、香甜的紅棗杞子桂圓威士忌等,熾熱的神情將他對酒的熱愛表露無遺。阿傑少年時留學英國,因在餐廳兼職而慢慢開始認識酒,一邊飲,一邊學調酒,更周遊列國吸收調酒知識,15年間走遍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地,2012年尾回到香港。回港後,他調酒製酒也教酒,更創辦調酒學校Spirit of Spirit。最近,他與拍檔張穎雋合作創辦「白蘭樹下」,推出帶有本地風味的白蘭花氈酒(Gin)。 居住在鄉郊的阿傑指大自然經常為他帶來許多靈感。「酒,最主要都是用農作物製作。接觸到附近一帶的農田後,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本地食材製酒。」不少鄰里都有浸梅酒,阿傑亦然。他曾試過用嘉道理農場出產的梅浸酒,家門前種的桑葚亦是他喜愛用來浸酒的食材。他又用本地黃薑,加生薑、檸檬皮、杞子及悅和醬園的三蒸酒浸製成黃薑酒。而他用得最多的則是薄荷葉、羅勒等香草,「有時走過路邊小徑也能發現可製酒的食材,所以我非常喜歡這裏」。這個與家毗鄰的小天地,由同樣愛酒的著名食家蔡瀾為他提筆:「花天酒地」,認真貼切。 最香一刻 萃取花水製酒 小屋前屹立一棵上百歲的雞蛋花樹,每逢春夏開得燦爛,雞蛋花香吸引阿傑拾起來曬乾浸製成氈酒,他將這些酒帶到由他擔任調酒顧問的中環酒吧餐廳Sohofama,調成多款雞尾酒,在眾人好評下,誘發他嘗試用其他花材製作氈酒。他試過用桂花、菊花,最後選擇了本地人最有共鳴的白蘭花。「白蘭花是屬於香港人的香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公公婆婆都會在街上賣花,有許多回憶。」他笑說,自己本來非常討厭白蘭花,「許多的士司機都把白蘭花放於風口位。花放在車內一天後,香味就會變成怪味。而我通常都是夜晚飲醉了的時候搭的士,那股又噏又臭的味道難以忘記」。 由厭轉愛,全因白蘭花在酒液中散發的迷人芳香。阿傑指

20181125-周日話題:金馬獎後大陸網民的萬言書

周日話題:金馬獎後大陸網民的萬言書 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傅榆在金馬獎台上一句:「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讓兩岸再次爆出火花。台灣這邊,傅榆在面書上冷靜的留言,引來數以萬計的大陸網民翻牆,有痛批、謾罵、嘲諷、罵髒話及出言侮辱,不少台灣網民網上迎戰;大陸這邊的微博,幾乎清一色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草民名流紛紛網上表態或表忠。 在學術界早已有人注意中國大陸的網絡民族主義,由當年的憤青到近年受注目的小粉紅、表情包等等,之前一次矚目事件要算上是2016年周子瑜被迫道歉事件。這些事件性質如果都還原為兩地民族主義的對決,那實在是沒有什麼好研究討論的。如果我們能像剝洋葱般,把藏在網絡政治套語內的語調、情緒逐層找出來,我們當知道,這些不是簡單的「大陸網民民意」。 我用上括號,是想突顯網絡時代的方法論困惑。先假定這次網絡時代萬言書都來自大陸居民好了,稱之為「意見」實在令人覺得可疑。例如,有人認為是「五毛」所為,是官方打手,若然,那便不是一般意義下的意見了。我們既不知道有多少是「五毛」,不知誰是「五毛」,而且就算知道了,「五毛」所言是否與他自己的真實意見無關,是一致還是相反?在民意調查裏,研究者如果真懷疑受訪者回答問卷的意圖,可以把收回來的問卷作廢。但在互聯網上,我們根本無法「作廢」。我們姑且稱這些為聲音,它們終究是存在的,但是否指向網絡下的一群人?還是一種大合唱般被調教與指揮的聲音? 我傾向用「論述」這個稍為學術的概念視之,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個體作者源頭的一堆語言活動,而且卻蘊含規律,有一定符號關係,於是,我們勉強避開了剛才所說的方法論問題(其實沒有完全解決)。面對論述,我們有興趣知道的,不是說話者是贊成還是反對,而是眾多留言是否有些共同的發言位置,論述了什麼及怎樣的對象,召喚了什麼道德與政治規範來使自己的論述聽起來有道理。更複雜的是,留言動員了怎樣的言外之意或字裏行間的暗語,產生眾聲一辭的和應。我來不及整理幾萬則留言,先分享一點初步觀察。 網民:藝術殿堂不應沾上政治 首先,令我有點驚訝的是,在主權宣示及咒罵傅榆的話中,有一種對金馬獎珍愛有加的情感,例如有人認為是「娛樂圈盛會」被你傅榆搞砸了;有人形容金馬獎是台灣辦喜酒,大陸及香港來賓客,「你宣揚你的政治言論沒人管你,但你就不能找個其他場合嗎?

20181123-日本經濟新聞:中國共享單車撤走,日本3城市困惑

日本經濟新聞:中國共享單車撤走,日本3城市困惑 2018/11/23      中國共享單車企業北京拜克洛克科技在10月底突然結束了春季剛剛開始在日本大津、和歌山與北九州3市拓展的業務,從日本撤走。原因被認為是中國過度競爭等導致的經營惡化。日本三市將有望增長的新出行手段的普及託付給中國新興企業,但期待似乎遭到背叛。      該公司借助「ofo」品牌和黃色自行車在中國以及海外拓展業務。在日本成立了OFO JAPAN。首先與和歌山市、該市的計程車與巴士公司yutaka交通簽署合作協議,yutaka交通是獲得負責城市建設的城市再生推進法人指定的企業,3月以約120輛單車啟動服務。 在日本大津市運營的ofo共享單車      「ofo」4月在北九州市的小倉地區在18個地點設置了自行車停車場,可利用約70輛。涉足電動助力自行車共享的日本當地NPO在開設方面提供協助。在大津市,同月在66個自行車停車場開始提供400輛。        「ofo」需要通過智慧手機在專門應用程序上提前註冊必要事項。通過智慧手機讀取自行車車身上的二維碼,即可開鎖騎行,在指定自行車停車場上鎖後便完成歸還。30分鐘100日元的費用結算也在應用程序上完成。       應用程序支持多種語言,註冊後可跨國使用。日本國內運營商也涉足同樣的自行車共享,但ofo一度迅速將業務擴大至約20個國家的250個城市,曾有望取得訪日外國人等利用帶來旅遊振興的效果。        在大津市,以遊客為中心平均每月有1千~2千人利用共享單車。在北九州市,每月約有300人利用,不過由於共享單車在海外不斷普及,「一直覺得有增長空間」(該市道路維持課)。        然而進入10月以來,日本法人通知各市「討論於10月底撤退」。各市要求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説明,但是並未給出明確原因就停止提供服務,開始回收自行車。各市試圖向日本法人詢問具體原因,但是卻聯絡不上。        和歌山市提出打造「智慧騎行城市」、大津市提出打造「共享城市」等口號。三市原本力爭將共享單車作為環保、方便的移動手段,打造騎行城市。引入ofo時市長甚至親自出面宣傳,現在正在討論是否尋找替代企業等今後的應對措施。       中國另一家共享單車企業摩拜單車也於2017年11月底撤出札幌市。目前雖然在設立了日本法人的福岡市等地

20180904-何明修:蔡英文民調低落之謎:民進黨改革不夠,還是改太多?

何明修:蔡英文民調低落之謎:民進黨改革不夠,還是改太多? 2018年9月4日 今年底「九合一」大選是民進黨政府期中考,檢驗就任兩年多的蔡英文是否掌握民心脈動。2016年1月民進黨以過半的689萬票贏得總統選舉,也在113席立法委員選舉獲得68席。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陳水扁獲得不到四成選票,8年間都是面臨國民黨掌握立法機構的「朝小野大」困境。相對於此,蔡英文顯得幸運許多,按理來說應能順利推動政見,贏得民心。然而自就職以來,小英的民調支持率就迅速滑落,沒有所謂蜜月期。7月,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只有33%民眾贊同總統表現,甚至低於行政院長賴清德的42%。自家人的調查都這樣難堪,更不用論國民黨所親近媒體公布的數據。 到底民進黨政府出了什麼問題?明明經濟成長比預期理想,股市指數也長期在萬點之上,相對地,在阿扁執政第二年,2001年就呈現負成長。國民黨自從2016年慘敗後,黨主席從深藍的洪秀柱換成馬英九色彩濃厚的吳敦義,仍沒有出現中興復蘇氣象。黨內新生代明星如江啟臣、蔣萬安,也沒有獲得角逐六都市長的機會。民進黨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凍結國民黨資金與不動產,與國民黨過從甚密的婦聯會、救國團、紅十字會也受到程度不一的行政處分。按理說,國民黨應沒有能力挑戰掌握行政、立法的執政黨。 民進黨面臨執政版圖保衛戰 從近來地方首長民調來看,民進黨顯然面臨嚴峻考驗。一名總統府幕僚就私下表示,年底選舉結果很可能是介於小輸與大輸之間。六都裏的桃園、台南、高雄應該民進黨贏面較大,但是台中則面臨強大挑戰。儘管民進黨派出了王牌蘇貞昌角逐新北市,但看好度仍是有明顯落差;台北市的姚文智無法挑戰現任的柯文哲,也落後於國民黨丁守中。「雙北」選舉向來是媒體關注,有全台擴散的效果,這對於民進黨選情可能有負面衝擊。其他縣市也拉起警報,包括民進黨曾長期執政或被稱為「民主聖地」的宜蘭縣、雲林縣、嘉義市、彰化縣、澎湖縣的情也是十分不利。簡單講,取得政權兩年的民進黨不但無法乘勝追擊,反而面臨執政版圖的保衛戰。 「中國因素」不是主因 民進黨黨綱高舉「台灣獨立」旗幟,向來是北京不能接受的,因此其兩次執政都面臨來自對岸的打壓,這本身不足為奇。如果台灣選民真的擔心中國大陸制裁,民進黨根本就不會獲得執政機會。事實上國民黨之所以黯然下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於台灣人民對馬英九兩岸政策之質疑,

20181122-明報:《十年》衍生日台泰警世三部曲,伍嘉良:從來都要有國際視野

明報:《十年》衍生日台泰警世三部曲,伍嘉良:從來都要有國際視野 22 Nov 2018 撰文: 葉青霞 攝影: 李浩賢、部分圖片由電影公司提供 由五條短片組成的《十年》,佳績包括榮登第35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寶座,以及得到《環球時報》社評「加持」,點名批評它「宣揚絕望」,推高港人入場意欲。《十年》更一度成為中國網絡敏感詞,但你愈禁,我愈紅。 事隔三年,《十年》仍有餘溫,想像種子散播至日本、台灣及泰國,三地導演思考十載光景並寫下故事,由香港監製成立的「十年電影工作室」資助開拍。三部國際版《十年》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首度登場,並陸續公映。灰調、童話、科幻、瘋狂、MV式的短片,反映當下,又預示未來。 香港《自焚者》 日本《無色的空氣》 台灣《路半》 泰國 《Planetarium》 「《十年》國際版在港上映,你覺得《環球時報》會再講嗎?」我問伍嘉良。他笑着秒回:「不要搞我們啦好不好,人家批判自己政府咋。他們再講就是加持了,多謝佢囉﹗」伍是三部電影的出品人,也是《十年》香港版最後一個故事《本地蛋》的導演。 「千祈唔好慣!」是廖啟智在《本地蛋》的一句對白。香港人數年間習慣DQ,習慣基建硬上馬,習慣異見者入獄。回首當初,他說創作劇本時政府尚會怕輿論壓力。「現在鮮明地倒退,而香港人太乖,被壓就只是聯署及譴責。《十年》是黠問香港能否有改變?這仍是問題,未有答案。」 他怕預言成真,可惜的是現實較劇情離譜萬倍。「記得上映不久就發生銅鑼灣書店事件,有人說不就是《本地蛋》那個秘密書室嗎?我那時回應『我沒講中,現實荒謬好多』。」奧斯卡編劇都寫不出的劇本,在香港真實地上演,甚至重演。 有觀眾在電影節期間提問《十年》會否有歐洲版,伍嘉良表示波蘭有電影學院教授有興趣,團隊仍在觀望。 伍嘉良執導的《本地蛋》講述雜貨店店主因強調蛋是「本地」產而被告發,成為批鬥目標。 是枝裕和奇蹟參與 有人以為他們向北無望,所以向世界出發。「香港人本來就要有國際視野吧!」把本土與國際二元對立的影壇大哥持續擁抱動作片,但觀眾一早走前。《十年》兩年前在大阪電影節放映,一位日本伯伯說電影引發他思考自己國家的未來。他經歷二次大戰,不欲再打仗,但日本似乎蠢蠢欲動。「我那時聽到很入心。覺得有其他國家版本延續《十年》的精神就好了,但我們沒人脈,不敢想像。」及後電影參加意大利烏甸尼

20181116-明報:《十年日本》一灰到底:現實與劇情雙軌推進的低壓想像

明報:《十年日本》一灰到底:現實與劇情雙軌推進的低壓想像 16 Nov 2018 撰文: 關震海 攝影: 周耀恩、劇照由電影公司提供 《PLAN75》劇照 「為何這樣灰,何不樂觀一點?」《十年日本》在當地上映兩周後,有觀眾向新導演反映。 《十年日本》由《PLAN75》、《惡作劇同盟》、《DATA》、《無色的空氣》與《美麗國家》五齣短片組成,題材觸及安樂死、AI(人工智能)教育、輻射污染與日本徵兵的議題。題材直入核心,劇情露骨程度,在近代日本電影鮮見,在東京三十多間戲院正在刺激日人眼球。 去年,日本監製高松美由紀在電影節看罷香港《十年》,決定把概念引進日本。她希望說服是枝裕和參與計劃,是枝裕和起初反應不大,及後看過香港版,又想及提拔新人,決定加入。一眾新晉導演磨刀霍霍,寫了三十多個劇本,描繪新一代對日本的想像,團隊最後敲定五個開拍。《十年日本》有金棕櫚奬得主的是枝裕和當監製,籌集資金仍有阻滯,多間電影公司拒絕注資,一波三折,11月3日終於在日本上演,在香港則22號正式公映。 生存,是一種恥辱嗎? 《十年日本》是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電影之一,《惡作劇同盟》導演木下雄介與《PLAN75》導演早川千繪匆匆來港宣傳,他們向記者讚嘆《十年》香港版有電影力量,敢於流露對未來的恐懼。早川與木下甫下機到香江,剛巧遇到小說家馬建被大館取消講座與《金融時報》記者馬凱被拒入境的風波,近距離嗅到這城市的恐懼,他們都驚訝:在香港,我感受到《十年》那種擠壓感。 如果《十年》香港版的主軸是追問香港人何去何從,那《十年日本》是問這個世界沉淪的底線在哪裡?電影疑真疑假,在現實上築構劇情,緊貼日本社會。早川千繪作品《PLAN75》講述十年後人口老化,生育率低,政府批准七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在家人同意下安樂死,提早了結生命。《PLAN75》中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有可能「被決定」安樂死,臨終前一點也不「安樂」。 世人藐視長者,年輕人同時在蒼涼之境製造生命。《十年日本》上映兩周,日本觀眾都反映調子太灰。早為《PLAN75》寫長篇故事的早川千繪先解畫,她說電影的灰沉無可避免,因為這正是她內心對未來「爆發的不安」,「活在當下, 我才刻劃了這樣灰的畫面」。 早川千繪在日本讀攝影,曾在美國深造電影。 電影講的安樂死政策是虛構,受長壽折磨的感傷正撲向每一個人,這一陣蕭瑟卻十

20181122-明報:《十年台灣》多元思維,刻劃在地生活

明報:《十年台灣》多元思維,刻劃在地生活 22 Nov 2018 撰文: 葉青霞 攝影: 周耀恩、劇照由電影公司提供 《十年台灣》五個故事,呂柏勳執導的《路半》深得我心。鄉下年輕人出城打工與否,連結到祖先神主牌位(台灣稱為「公媽」)的去留。整部片記錄幾個後生仔毫無營養的對話、打鬧與閒晃,主角前途未明的憂慮都付談笑中,似無還有。碎片式類MV拍攝手法舉重若輕。「《路半》也是我最喜歡的,呂柏勳拍出了最土味的台灣。他看來是邊走邊拍,放任演員,但他其實是個仔細規劃的人。可以說呂的前作《野潮》是侯孝賢《風櫃來的人》廿一世紀版本。」劉嘉明(James)對呂讚嘆不已。James是《十年台灣》監製,同時是《十年》香港版在台灣的發行商。 擲䒝問卜結果不如意,年輕主角不知是否該到台北工作。 7-11少年漫無目的打打鬧鬧,在香港應會被冠「廢青」之名。 James做了獨立影片發行工作多年,不諱言擔心台灣漸漸變成沒故事的民族。「如果台灣只上映荷李活的商業片,就太遺憾了。這麼多年我終於等到一個科班出身的導演拍他身邊的故事,我看到電影界的希望。」James說得肉緊。《路半》顯示導演對自己生活地方的關懷,他認為這種電影對台灣很重要。 《路半》有對民間信仰的着墨,特寫了熱鬧的廟會,很地道,很寫實。電子花車上全是性感的鋼管舞女郎,信仰似乎走偏了。「這點很有趣。難以用現代人的角度理解,鄉民認為自己把最好的獻給了神明。」 501《路半》側寫民間信仰的走調,廟會居然安排女郎跳豔舞。 提到自己參與國際版計劃時,香港監製團隊已鎖定一羣有潛質的台灣新晉導演,後來敲定現在五位。 看台灣 不能以偏概全 《十年台灣》特別在「很台灣」。台灣多族群,文化構成複雜。電影從導演組合以至關心的議題,都展示了台灣的多元價值。「有時候有些人評論台灣,只站在某一個族群的位置,不夠全面。」電影集合五位民族背景各異的導演,有原住民,有台菲混血兒,有馬來西亞華僑,也有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惡靈罐頭》導演勒嘎・舒米是花蓮的阿美族人,故事呈現原住民對反核的觀點。五十年前的「蘭嶼計畫」,假稱在島上興建罐頭工廠,實質卻是核廢料棄置場。短片以良久的死寂帶出島上老人面對山雨欲來的不安。 《惡靈罐頭》中以耕作為生的原住民老人一直擔驚受怕核廢料洩漏,破壞生態。 《942》導演鄒隆娜有一半的菲律賓

20181123-王卓祺:百年前「黃禍論」到今天「中國威脅論」

王卓祺:百年前「黃禍論」到今天「中國威脅論」 2018年11月23日 百年前「黃禍論」當然要加括號,子虛烏有也。正在製造中國威脅論的美國人是不加括號,她們認為中國及俄羅斯威脅其霸權,是修正主義國家。我們反駁,當然加上括號。若從亞當.斯密及中國的角度,中國民族復興靠自由貿易及自身努力、甚至早期有點「血汗工廠」辛酸贏回來。重溫一下百年前「黃禍論」的歷史經驗,並對照今天的中美現實,便不容易受一時的得失影響對大趨勢的判斷。 「黃禍論」——源自日本成功學習西方 19世紀末20世紀初「黃禍論」興起,因為日本先是擊敗數百年來學習及朝貢對象的中國,繼而打敗強悍的白種人俄羅斯帝國。西方擔憂,若中國像日本那樣成功學習她們的知識及技術,西方社會便不會擁有許多生活悠閒的人,生活水準會大降!「黃禍」一下子便流行起來。 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羅斯(Edward Ross)的著作《變化中的中國人》(1911,內地翻譯本1998),便記錄了他為當年流行的「黃禍論」(他也加上括號)作出3點概括性論述: 第一,東方人成功學習西方。「一旦中國人將西方的知識用於本國人力資源的節省和開發方面,西方要想保持經濟的不斷增值,維持高工資的現狀,就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東方人對西方人的威脅來自軍事。「在東方波拿巴式人物的領導下,由黃種人組成的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龐大軍隊,不僅會把西方列強逐出東亞,而且會席捲整個歐洲。」這挑起13世紀蒙古人入侵歐洲的「黃禍」恐慌。 第三,東方人在工業方面對西方的征服。他認為中國有人口優勢和人民勤勞、智慧的品格。若「中國將變成一個工業大國,她將通過大量極其廉價的商品把西方國家從那些中立國家的商品市場趕出去……經過激烈的衝突之後,中國的工廠主將迫使白人勞工領取中國人規定的工資,不然這些白人就會失業、捱餓」。 美國副總統彭斯的「檄文」 2018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對華評論,內容充滿敵意及「特朗普式」吹牛皮,有人稱之為新冷戰的「檄文」。他認為中國不知恩圖報,入「世貿」17年來經濟總產值增加9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是由於美國在華投資;但中國卻違反自由貿易手法如利用關稅、操控匯率、強迫技術轉移、盜用知識產權等。他同時指摘「中國製造2025」是要控制全球九成最先進的工業技術,包括機械人、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他更指控中國的情報機關主

20181120-明報:食在香港:白蘭花酒,夏日留香四季醉人

明報:食在香港:白蘭花酒,夏日留香四季醉人 2018年11月20日 【明報專訊】涼風習習,那股在鼻息間飄散,只屬於夏日的白蘭花香亦漸遠去。但為了留住這一陣夏日限定的幽香,有人索性以白蘭花製成蒸餾酒。讓這原本屬於街道上、衣袖間、車廂裏的馨香,飄進透明的酒液中,從此一年四季皆可品嘗。呷一口才知道,花香亦可醉人。 從元朗八鄉古廟沿小路前行,走過多條分岔路後來到一間古舊的青磚房,這裏就是張寅傑(阿傑)的「酒天地」,取名為酒療。吧枱上齊備各式調酒工具,後方陳列架放滿浸製中的酒。他滔滔不絕逐一介紹,以三蒸酒浸製的黃薑酒、香甜的紅棗杞子桂圓威士忌等,熾熱的神情將他對酒的熱愛表露無遺。阿傑少年時留學英國,因在餐廳兼職而慢慢開始認識酒,一邊飲,一邊學調酒,更周遊列國吸收調酒知識,15年間走遍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地,2012年尾回到香港。回港後,他調酒製酒也教酒,更創辦調酒學校Spirit of Spirit。最近,他與拍檔張穎雋合作創辦「白蘭樹下」,推出帶有本地風味的白蘭花氈酒(Gin)。 居住在鄉郊的阿傑指大自然經常為他帶來許多靈感。「酒,最主要都是用農作物製作。接觸到附近一帶的農田後,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本地食材製酒。」不少鄰里都有浸梅酒,阿傑亦然。他曾試過用嘉道理農場出產的梅浸酒,家門前種的桑葚亦是他喜愛用來浸酒的食材。他又用本地黃薑,加生薑、檸檬皮、杞子及悅和醬園的三蒸酒浸製成黃薑酒。而他用得最多的則是薄荷葉、羅勒等香草,「有時走過路邊小徑也能發現可製酒的食材,所以我非常喜歡這裏」。這個與家毗鄰的小天地,由同樣愛酒的著名食家蔡瀾為他提筆:「花天酒地」,認真貼切。 最香一刻 萃取花水製酒 小屋前屹立一棵上百歲的雞蛋花樹,每逢春夏開得燦爛,雞蛋花香吸引阿傑拾起來曬乾浸製成氈酒,他將這些酒帶到由他擔任調酒顧問的中環酒吧餐廳Sohofama,調成多款雞尾酒,在眾人好評下,誘發他嘗試用其他花材製作氈酒。他試過用桂花、菊花,最後選擇了本地人最有共鳴的白蘭花。「白蘭花是屬於香港人的香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公公婆婆都會在街上賣花,有許多回憶。」他笑說,自己本來非常討厭白蘭花,「許多的士司機都把白蘭花放於風口位。花放在車內一天後,香味就會變成怪味。而我通常都是夜晚飲醉了的時候搭的士,那股又噏又臭的味道難以忘記」。 由厭轉愛,全因白蘭花在酒液中散發的迷人芳香。

20131129-陳曉蕾:胡渭康~輪到我照顧妳(下)

陳曉蕾:胡渭康~輪到我照顧妳(下) 20131129 致親生父母的信: 照片中兩位便是當年你們把我送養的善人(劉愛珍)(胡瑞啟),請放心,他們待我很好。 當年把我丟下不理,相信總有你們的理由,雖然從未跟你們見過面,也從來沒期望會有這樣的一天出現。請放心,我心中沒有怨恨過。 今天他們都九十有多了,你們若有機會看到這訊息,希望你們會遙遠送上感謝及祝福就夠了。請放心,他們過得很好。 你們過得好嗎? 2013年4月23日 今年五月底,胡渭康的爸爸過身了,在爸爸臨終前一個月,胡渭康在臉書寫了這封公開信。報章大字標題「尋親生父母」,但其實胡渭康更想的是感謝養父母。「我沒有去找親生父母,如果那遺憾是彌補不了,何必再加新的遺憾?其實連他們是否活著,也沒人知道。」他說。公開信發出後,並沒人來相認。 養母是在他三十歲那年,第一次親口說出:「你不是我親生的。」胡渭康一早心裡有數,不但沒有追問,更不想養母繼續說下去。那一年,亦是他人生低潮。「小虎隊」才兩年便解散,他過檔亞視、到過台灣當綜藝節目主持、也去過馬來西亞拍電視劇,卻總是找不到立足點。前途不明,他決定放下一切,去英國重新開始。 在名牌時裝店當售貨員,幾個月便升做高級售貨員,還有機會去巴黎受訓。在英國八年,生活愉快,直到收到媽媽的電話:「你爸爸包二奶,把銀行所有的錢都拿走了!」 胡渭康馬上找香港朋友去家裡陪媽媽,第二天一早朋友陪媽媽去銀行,媽媽卻指著朋友對職員說:「我不認識這個人,這個人要我攞錢!」職員馬上報警!警察打長途電話到英國,胡渭康才知道,爸爸只是身體檢查去了醫院過夜,媽媽忘記了,而銀行的錢都在。 「胡太不止一次來報警了。」警察一說,胡渭康才知道大件事,雖然他每年都有回港探爸媽,卻沒察覺他倆都患上腦退化。 姐姐早嫁到美國,亦有癌症在身,胡渭康毅然放棄英國建立的新生活,回到香港照顧爸爸媽媽。「我一個人二十四小時,也不可能同時照顧爸媽啊,請外傭也不一定懂照顧。」他只能把爸媽都送去老人院,盡量探望陪伴。 他感謝有機會可以相伴:「大家都是適當時做適當的事,我小時要人照顧,遇到兩位好盡責的人,給足心機守好崗位,到後來,我因為他們需要照顧,便回來代替這個崗位。我也不是特別孝順,是他們自己積的福,自然有好報。」 回到香港,演藝事業意外地多機會,去年胡渭康已經出了兩張個人大碟、演出一場大型音

20131122-陳曉蕾:胡渭康~謝謝妳照顧我(上)

陳曉蕾:胡渭康~謝謝妳照顧我(上) 20131122 「我是專業的裙腳仔。」胡渭康一臉自豪。 「我永遠痴著媽咪去街,細細個便會進廚房幫手。」他說,最先是陪媽媽去街市,幫媽媽洗菜、搣菜,媽媽看他做得來,便叫他幫忙砌菜、打蛋,很快地,他便「接管」了整個廚房。十歲已經能夠煮出三個菜:蒸魚、肉餅、肉片炒菜……一般的家常便飯都難不到他。媽媽不用上班,最愛打麻將,但爸爸回來前一定要煮好飯,兒子肯幫忙,那真的太好了。 後來連過新年,也是胡渭康負責蒸糕!媽媽是上海人,胡渭康十多歲時看看電視、翻翻烹飪書,就學懂蒸年糕、蘿蔔糕等等。「我是盡責的裙腳仔。哈哈!」胡渭康更得戚了。 縱使,他是養子,不是媽媽親生的。 十幾歲時媽媽因病進醫院,胡渭康看見醫生診病的牌子:媽媽是O型血,而他是AB型,不可能是母子。他什麼都沒說,心裡一早有數。「由細到大,很多小事情,我是知道的,例如媽媽有時會搞錯我的生日。可是,」他顯然已經答了太多次,說來理直氣壯:「有些事太清楚,不是好事。重要是大家一起是好?是壞?其他的,不用知道太清楚。」 他很快便拉開話題:「我自小被寵壞,姐姐大我九歲,媽媽爸爸姐姐都一齊縱我,現在連公司同事也很縱我。我不止有運氣,簡直有福氣!」 胡渭康小時身體不好,發高燒、流鼻血,一星期可去醫院兩三次,媽媽不斷用人蔘焗飯、鹿茸沖牛奶為他補身。雖然只是小康之家,爸爸擁有的士和的士牌,但胡渭康小小年紀已經找裁縫做衣服,總是西裝長褲一整套的,媽媽也很會織毛衣,由冷帽、背心、外衣,到褲子都是織出來的。一家四口合照,他被打扮得最招搖:牛仔帽配腰帶,小領呔加織花背心。 看相片,姐姐也是樣貌娟好啊,胡渭康竟然答:「OK啦,我靚D,我覺得。」 也難怪他得竉,才兩歲,已經可以把顧媚的《不了情》整首唱出來,逗得媽媽和麻將牌友非常開心。三歲更有機會去邵氐電影拍戲,導演包括楚原,媽媽陪著拍了兩三年,直到升小學,才離開片場專心讀書。 舞台實在太吸引,胡渭康十五歲參加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然後組成「小虎隊」冒起。他不再是媽媽的「裙腳仔」了,媽媽卻很快去適應他的新生活,全然力撐。「媽媽對我說,我們有錢供你讀書的,但也支持你做自己喜歡的事。」他說起,仍然感激。 胡渭康穿了耳環,爸爸不悅:「點解?」「咁多人穿耳環,個個男仔都有啦!」媽媽一說,爸爸就沒話可說。然後,胡渭康在背上紋身,爸爸嚇一跳:

20181120-鄺穎萱:【小企鵝】擦亮自己

鄺穎萱:【小企鵝】擦亮自己 2018年11月20日 機械式工作或會令人不思改變,人生能否塗上色彩,還看我們自身的價值。 【小企鵝】 上周介紹了德國作家Monika Feth的兒童哲學繪本,她的文字不單帶有詩意且富哲理,配上波蘭知名插畫師傳統畫風及玩偶造型,令繪本產生一種夢幻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作。他們二人多次合作,目前繙譯成中文的哲學系列共有三本,包括《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收集思想的人》及今次推薦的作品《擦亮路牌的人》。 故事主角是一位清洗工,日復一日地刻板工作,每天就是清潔路牌,這位清洗工幹活的路線多年來一直沒有變過。他所負責的街區,大街小巷都是以詩人和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比如:巴赫大街、貝多芬大街、海頓大街、莫扎特小巷、格魯克大街、瓦格納大街、亨德爾路、蕭邦廣場、歌德大街……。當他走完這條路線,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每天,他穿上藍色工作服和膠靴之後,就到倉庫接待台領取梯子、水桶、刷子和皮圍裙,一站一站將路牌清潔乾淨,雖然是機械式地做着同樣的動作,但他工作很認真,路牌經他處理過就像全新一樣。對於自己認定的工作,他感到幸福快樂,沒有想過要甚麼改變。 有一天,他又如常在清潔路牌,路上有對母子經過,小孩忽然指着路牌大聲說:「那個人把U字母上面的二點擦掉了!」這條為紀念十八世紀德國作曲家格盧克Willibald Gluck命名的街道,在德語中如在U字上面加上二點,就念成「格綠克」,即是「幸福」的意思。清潔工聽到小孩與母親的對話,如五雷轟頂,因為直到這刻他才驚覺自己每天看到的音樂家及文學家名字,自己竟然對他們一無所知。於是,他決定去弄清楚當中底蘊。自此,每個夜晚他都坐下來靜聽音樂。聽得多自然熟悉了當中的音調,他甚至可以一邊擦路牌一邊吹出熟悉的旋律,後來更能夠隨口吹出歌劇。 文化清洗工 一夜成名不離崗位 他看到路上的詩人的名字,就把名字都抄下來,然後去圖書館借閱這些作家們的作品。一個又一個深夜,他沉浸在故事裏,發現文字是寫出來的音樂,或者說,也許音樂是沒有說出來的文字聲音。書中的文字使他時而沉默無語,時而激動不已;讓他深思熟慮,文字同時給了他一份前所未有的勇氣、快樂和悲傷。此後在清洗路牌時,他吹着口哨、背誦詩歌、唱着歌曲、講着故事。行人們都紛紛停下來聽他的說和唱。 大家看着那藍色的梯子上的他,驚訝無比。他們還從沒有遇到這樣一位清洗工,大多

20181113-鄺穎萱:【小企鵝】禁色

鄺穎萱:【小企鵝】禁色 2018年11月13日 國王暴政禁止人民生活中擁有顏色,為眼前利益而袖手旁觀者就是助紂為虐。 【小企鵝】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獨裁者,獨裁者大權在握,好像天不怕地不怕,其實他們也有害怕的事。他們首先是害怕真相,所以獨裁管治必定對傳媒施以相當嚴厲管控手段,報禁和篡改歷史是指定動作。獨裁者也是人,他們知道自己所作所為違反道德,窒礙社會進步發展,但為了私利,自然要有另一套說法。歷史上的文字獄多不勝數,不少人就是因文字而喪失自由;甚至掉了性命。誰的文章不幸被認定有敏感詞,被禁已變成理所當然。雖然已踏入了21世紀訊息時代,但封建帝制的文字獄精神卻繼續遺禍。獨裁統治亦害怕人民擁有獨立思考,總遺禍要想盡辦法箝制自由思想、作大規模洗腦,囚禁異見人士,進行思想改造。獨裁者亦擔心人民的笑臉,為甚麼?因為幽默會沖淡恐懼,包括對獨裁者的尊崇膜拜。 今天介紹一本給小孩看的哲學繪本,名字叫《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畫師與作者分別來自德國和波蘭,故事講述國民的命運不單由管治者決定,也取決於人民的勇氣。 在山和海之間有一個國家,老國王很親民,他最願意看到老百姓的開心笑顏,他總是說:「一個彩色的國家永遠是幸福的國家。」他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可是,當這君主離世,換來一位靠權勢、倚仗外力上位的國王,他視人民為草芥,國民敢怒不敢言,眾位朝臣對真相瞭然於胸,然而在朝堂之上卻沉默不語,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對新國王一切都唯命是從。國王甚至下令,全國上下都要改穿黑色衣服,除國王以外,誰也不許穿戴華麗服飾,所有房屋都不許有任何圖畫。臣子們都唯唯諾諾,任誰都沒有多說半句。 女巫妙計 逼國王還人民色彩 自此,百姓們不單穿着一片灰,就是連內心的顏色都變得暗淡無光。開始的時候人民尚會抱怨,但高壓恐怖手段一來,大家都噤聲了,整個國家驟然沒了色彩,人民只好寄情欣賞顏色鮮艷的花草植物,不久國王又再下令,除了他的御用花園之外,所有顏色植物都要通通拔除清理。 直到後來,國民只剩下天邊那道彩虹作為精神上的慰藉,偶爾彩虹出現,大家會興奮得圍起來唱歌跳舞,暫時忘卻悲傷恐懼;國王對他不能控制的顏色非常惱火,他要求臣子們四出尋覓巫師,下令必須去掉彩虹的顏色。老臣子於是找來一位聲稱可以完成指令的老婆婆。她拿出一瓶藍色液體給國王,為了讓對方放心,她二話不說自己先喝上一口。國王

20181119-立場新聞:佔中九子「不認罪」聲明:抗政治檢控,還歷史一個公道

立場新聞:佔中九子「不認罪」聲明:抗政治檢控,還歷史一個公道 2018/11/19 — 16:58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4%BD%94%E4%B8%AD%E4%B9%9D%E5%AD%90-%E4%B8%8D%E8%AA%8D%E7%BD%AA-%E8%81%B2%E6%98%8E-%E6%8A%97%E6%94%BF%E6%B2%BB%E6%AA%A2%E6%8E%A7-%E9%82%84%E6%AD%B7%E5%8F%B2%E4%B8%80%E5%80%8B%E5%85%AC%E9%81%93/?fbclid=IwAR0bO5DI19Da-ONKVwxQqjcv6xp_3EP1jgnL2f7hNQPEBgcgCz4TqXr1imA 全文轉載 編按:「佔中九子」被控公眾妨擾罪一案今早正式開審。案中 9 名被告(「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立法會議員陳淑莊、邵家臻、學聯前常委張秀賢及鍾耀華、社民連黃浩銘及民主黨李永達)發表以下「不認罪」聲明。 今天佔中案九名被告決定不認罪,為的是對抗政治檢控、還歷史一個公道。 公民抗命的原意並非要破壞法治。以此手段來爭取普選,是希望法律得到人民授權,才能鞏固法律的權威,以法達義。部份被告曾公開承諾接受法律責任,但同時要考慮控罪是否合法合理、舉證是否合乎事實、以及對公民權利是否有損。 君子坦蕩蕩,有幾位被告曾在 2014 年 12 月 3 日向警方自首,並於 2015 年 1 月 24 日被捕,當時被警誡可能觸犯未經批准集結的罪行。假如政府按上述罪行進行檢控,佔中三子及部分被告將不作出法律抗辯。但在 2017 年 3 月 27 日,林鄭月娥當選為特首翌日,九名被告再次被捕,罪名卻改為普通法中的合謀、煽惑及煽惑他人煽惑造成公眾妨擾。這些控罪在 2017 年 6 月 15 日被當時處理此案的郭啟安法官質疑是否重疊。事實上,在香港從未有人被控煽惑他人煽惑罪,而澳洲最高法院已裁定以該罪檢控公民是違憲行為。此外,合謀罪是以佔中三子的公開發言為罪證,而且渉罪人群牽連甚廣,除了三子之外,還包括佔中糾察、義工及支持者。控罪一旦成立,將產生寒蟬效應,政府更可能據此進一步清洗香港整個民主陣營。 由於此等控罪賦予政府過度檢控權、有損言論及集會自由,九被

20180521-月巴氏:重看《回魂夜》我哋究竟驚乜Q?

月巴氏:重看《回魂夜》我哋究竟驚乜Q? 20180821 壹週刊 「七孔流血」和「死」的確是兩個概念,但我們總是約定俗成地連結成一個因果關係。 《回魂夜》1995年,劉鎮偉執導 我超級鍾意睇鬼片。 人生中第一齣入場睇的鬼片,就是被譽為港產鬼片Final Boss的《凶榜》。當時我只是讀緊小學一年級,可想而知,在場內睇住秦祥林被猛鬼紅衫仔纏上的我,是勁驚的,是驚到(意識上)瀨屎的。 已成為大叔的我依然超級鍾意睇鬼片,我享受被嚇的滋味,但一散場,離開戲院回到Real World,我就不信有鬼——或者咁講,就算有,我都唔驚。 (信鬼兼怕鬼的)你可能會質疑:超~你都未見過,未見過你點知自己唔驚? 我會咁答:超~咁你見過啦咩?點解你明明未見過都照驚? Yes,塵世間絕大部份人明明都沒有撞鬼經驗(有唔少人聲稱有撞鬼經驗,偏偏我們無法驗證他的經歷是否屬實),點解大部份人一講起鬼就立即戒慎恐懼?一到農曆七月就當堂唔敢去夜街?即使去夜街都唔敢拍埋牆行? 講到尾,我哋究竟驚乜Q?若把這問題用懶係學術一點的方式表述,即是:「恐懼」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啊? 不妨參考《回魂夜》。 勇者無懼地拎出一篤屎,放在掌心,大聲問學員們:邊個敢掂?使唔使搞到玩屎咁嗱喳吖? 我哋究竟驚乜Q?若把這問題用懶係學術一點的方式表述,即是:「恐懼」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啊? 捉鬼課程第一堂,Leon未入正題教授捉鬼方法,卻先花唇舌解釋「恐懼」之定義——他勇者無懼地拎出一篤屎,放在掌心,大聲問學員們:邊個敢掂? 其中一個向來睇唔起Leon的學員質疑,話使唔使搞到玩屎咁嗱喳吖?這時候,Leon講了一段堪稱香港電影史上最具哲學意味的對白:「你咁講係因為你懶係受過高等教育,出入又懶係上流社會,係你嘅懶係學識認為屎就係無聊同埋污穢嘅,就等於你老母或者大姨媽由細到大話畀你聽鬼就係恐怖嘅一樣,所以就算篤屎唔臭你都一樣睇佢唔起,鬼唔埋嚟咬你你都一樣會驚!」 屎是否無聊污穢?暫且按下不表,畢竟我們天生就識得屙屎,都見過聞過(甚至不排除執過)屎,對屎,有真實的認知。 鬼呢?我們最初對鬼的(所謂)認知,應該離唔開老母或姨媽姑姐等大人們的所知,至於嗰啲乜鬼十個鬼節禁忌,亦不排除來自老母或姨媽姑姐呢班大人的叮嚀…… 但呢班大人見過鬼咩?如無意外,冇。咁佢哋點解可以講到咁言之鑿鑿

20151103-盧凱彤:唔係藥令我堅強,係選擇令我堅強

盧凱彤:唔係藥令我堅強,係選擇令我堅強 2015/11/3 - 11:48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7%9B%A7%E5%87%B1%E5%BD%A4-%E5%94%94%E4%BF%82%E8%97%A5%E4%BB%A4%E6%88%91%E5%A0%85%E5%BC%B7-%E4%BF%82%E9%81%B8%E6%93%87%E4%BB%A4%E6%88%91%E5%A0%85%E5%BC%B7/ 盧凱彤說,病發早期的徵兆,始於情緒大起大跌,暴飲暴食。 她舉起面前的水瓶,說自己忍不住吃東西,會吃下瓶內儲水一樣多的腰果、曲奇。 每次她吃了太多東西,便會情緒低落,憎恨自己。接下來兩天都不吃東西,怒跑十公里後,終於忍不住肚餓,又再狂吃東西,扣喉不得,失望而哭。如是又再禁食兩天,又再失控暴食,自鄙自責,往復循環,長達兩年。 朋友俱以為她少吃,但底蘊其實是她已吃過太多,不敢在人前顯露,如是體重和情緒一樣起伏。事後回思,其實是病發的潛伏期,但當時以為只是怕肥。 情緒高漲時,她會處於亢奮狀態,瘋狂地追FB動態,網上購物,唱歌跳舞,曾試過一天買四萬蚊衫,而且因興奮地按掣,重買兩套衣服。接著隨即頹喪,身體如在浸在蜜糖之中,躺在地板上,動也不動,由兩個鐘到兩日不等,於是失聯兩日,不見影蹤。情緒就像坐過山車,高峰低谷的差距難以想像,卻身不由已,情難自控。 而且情緒難以計量,還有更令她討厭的混合狀況。又失落又亢奮,似在夢遊。曾多次渾渾噩噩地半夜離家,漫無目的地亂逛,試過凌晨三點去到長沙灣熟食街市,甚至赤柱,到清晨落寞地還家。 有回演唱結束,她滿心以為,既然放假,自必開懷放鬆,心滿意足。但到頭來依然沒精打采,了無生氣,不知所從。她驚覺出事,決定找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判斷她患抑鬱,追索她的過去,尋找她不安的源頭;著她邊聽莫扎特,邊用左手畫畫。療程挖出她黑暗、極端的情緒,開始有失眠、狂躁傾向。情況愈趨嚴重,本是工作狂的她愈發意志消沉;而且開始打牆踢牆。 他向明哥(黃耀明)透露情況,明哥建議她看精神科。初時她很抗拒,覺得癲了才要看精神病,而且家人有精神病史,更令她諱疾忌醫。 明哥開解她:不過攞安眠藥瞓覺,多睇一個醫生冇壞。盧終於肯看醫生,但打定主意,一定不會吃藥。 患病期間她做了很多功課,看

20180622-【新蒲崗將被消失嗎?】影迷新蒲崗朝聖,港產片取景熱點逐格數

【新蒲崗將被消失嗎?】影迷新蒲崗朝聖,港產片取景熱點逐格數 22 Jun 2018 撰文: 陳詠恩 攝影: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超級影迷王冠豪在著作《電影朝聖》中走訪多套港產片取景地,發現自小長大的地區孕育了多套經典港產片,尤其是杜琪峯執導的警匪片,由工廠拍到附近的住宅街區,追逐、槍戰、埋身搏鬥,「新蒲崗比起其他工業區,人流還是較少,拍戲最緊要是少人,清場沒那麼麻煩!而且說實在,舊區的人情味濃,老闆易話為,跟他們混熟,都很樂意讓你拍。」Gary領着我們由Mikiki出發,搜索電影中的老港味。 影迷王冠豪熱愛搜索港產片取景地,他發現杜琪峯尤其喜歡在新蒲崗取景。 《暗戰》(1999年) 導演:杜琪峯 盜賊張(劉德華)精心策劃一場炸彈疑案,電影開場時,他從樓梯走上天台,俯瞰整個新蒲崗,一眾警察在大廈內大舉搜捕,他卻早已逃逸。而他與督察何尚生(劉青雲)首次交手一幕,就是在新蒲崗寶光商業中心的天台。不過當何尚生由天台追到地面,要截的士時,場景其實已由新蒲崗轉為九龍灣宜樂街,Gary形容這猶如魔術中的「瞬間轉移」,是港產片常用伎倆,「因為資源少而需要靈活變化。」 《暗戰》© 1999年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位置:新蒲崗太子道東698號 《大隻佬》(2003 年) 導演:杜琪峯、 韋家輝 電影中劉德華飾演的大隻佬,幫張栢芝飾演的女警追捕印度賊人,左搖右擺地駕駛着電單車,身後正是越秀廣場對出景福街的大榕樹。 《大隻佬》© 2003年 星空華文傳媒電影有限公司 位置:新蒲崗景福街休憩處 《大事件》(2004年) 導演:杜琪峯 《大事件》最精采的莫過於開場的七分鐘長鏡頭,督察張 Sir(張家輝)追捕以元(任賢齊)為首的悍匪,開初爆發激烈槍戰取景處是大角咀富貴街富貴大廈西座,瞬間巧妙地剪接了在康強街的追捕過程,期間,元遇上一名巡邏經過的軍裝警員,警員驚慌地舉手投降,並被記者拍下。警隊為了挽回面子,決定要在媒體前全力拘捕賊人。電影拍到街上的英記美點小食至今仍然在街上,去年更登上米芝蓮。 《大事件》© 2004年 寰亞電影 位置:新蒲崗景福街休憩處 《魔警》(2014年) 導演:林超賢、吳煒倫 得龍大飯店是區內的老字號,專做懷舊粵菜,1963年開業至今,店內仍會推點心車叫賣,它見證新蒲崗塑

20180617-冰島島民Lau Yuet Tan:冰島人告訴我甚麼是足球

冰島島民Lau Yuet Tan:冰島人告訴我甚麼是足球 20180617 ■女球迷舉起冰島國旗,力撐這支首次打入世盃決賽周的球隊。路透社 冰島昨晚終於出場了!隨着2018俄羅斯世界盃開鑼,對於冰島人來說絕對算是最激動的時刻。紀念品商店、體育用品店,甚至是超級市場都開始售賣冰島國家足球隊及世界盃相關的產品;本地媒體也開始進行各種賽果預測、相關報道,部份媒體更預測冰島將會在分組賽中獲得第一名出線。 對於冰島人來說,冰島可踢入世界盃決賽周已是一件值得非常慶賀的事情。猶記得當冰島在最後一次世界盃外圍賽確認出線的那一刻,冰島可以說是全國人民都在吶喊、歡呼,身材彪悍的「維京」壯漢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身邊一位冰島朋友更以激動而顫抖的聲線跟我說,他沒有想過在有生之年居然可以親眼看到冰島踢進世界盃決賽周。 維京戰吼觸動人心 我還記得,在2016歐國盃的時候,全國10%人口都去了法國為球隊吶喊助威。對於我來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看足球比賽僅僅限於在世界盃湊湊熱鬧的事情,很少有機會切身體會到足球的真正含義到底是甚麼。直至2016年,冰島人告訴了我,到底甚麼是足球。本是出於湊熱鬧的我,在2016年冰島歡迎國家足球隊榮歸時第一次,發現足球原來是有生命的,有熱力的,足球這個東西原來是會令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此團結、激情。 當你切身處地身處在一群正在「維京戰吼」的冰島人之中,無論是震耳欲聾的「H㶭!」還是整齊的拍手,都會一次又一次觸動着你的心臟。除了「真.熱血」,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字去形容這一個整齊劃一、同時又展示着作為維京後代傲氣的場面。 「We went crazy, or even nuts」——冰島人就是這樣形容自己對冰島足球的狂熱。友人說因為冰島人口很少,所以對於這種充份讓他們展現National Spirits的時候,所有人都會變得像瘋了一樣,無論在哪裏都要表示對自己國家的支持,也一定會讓所有人知道,這個國家讓他們感到驕傲。 當然我肯定不會以「新晉冰島球迷」自居,相比那些為了看冰島世界盃而請假、「拋妻棄子」、不顧機票酒店多貴都要衝去俄羅斯支持冰島的人們來說,我的「付出」也僅僅是:比之前多了留意報道、會看比賽的程度。或許這樣說吧,今年如果你問我「世界盃你會支持甚麼球隊?」我會回答你:「冰島。」 2018,冰島再次被一片「藍海」淹沒,希望這一片藍的

20181120-紐約時報中文網:香港米埔濕地:當開發商瞄準水鳥天堂

紐約時報中文網:香港米埔濕地:當開發商瞄準水鳥天堂 2018年11月20日 王霜舟 香港通訊 中國深圳的天際線隱約出現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Mai Po Nature Reserve)的上方。 香港——在兩座人口總數為2000萬的特大城市之間,卡著東亞最重要的一片濕地之一,在那裡,珍稀的鳥類在傳統的蝦池間歌唱。 抬頭看,在這片田園風情之上,中國深圳密集的摩天大樓赫然聳立,近得幾乎觸手可及。南面的山丘,擋住了看見九龍和香港島擁擠街道的視線。 在香港西北的這個角落裡,成千上萬的鸕鶿、蒼鷺、白鷺、鷸和其他鳥類,包括瀕臨滅絕的物種,比如黑臉琵鷺,每年冬天都聚集在一起,以泥沼地為生。桉樹沿著蝦池和魚塘排列出一條小路,那裡的小餐館提供當天收穫的食物。 對於來自香港的觀鳥者、騎行者和一日游遊客來說,這片濕地提供了喘息的機會,遠離城市擁擠人潮,即便鳥鳴經常被附近工業區鎚子的叮噹聲和倒車的滴滴聲打斷。 訂閱「簡報」和「每日精選」新聞電郵 但在這個地價位居世界前茅的地方,購物中心和公寓樓比貝類更有利可圖,而且開發商對這裡的興趣越來越大。 「幾年以後,這裡將全都變成住宅樓,」在南生圍周圍騎車休閑的32歲葉家傑(音)說。這是一片400英畝(約合162公頃)的濕地,由兩條河環繞,遍布魚塘和蘆葦地。 「香港人只關心經濟。」 濕地裡醒目地掛著嚴懲縱火行為的警告牌,最高可達終身監禁,它提醒著這裡最緊迫的威脅之一:火災。今年春天,一系列火災燒焦了南生圍的部分地區。 這不是該地區第一次發生可疑的火災,環保人士和官員們認為,這可能是人為放火,為了破壞該地區的生態價值。 在南生圍(Nam Sang Wai)放風箏,這是一片400英畝的濕地,由兩條河環繞,裡面遍布魚塘和蘆葦地。 警方表示,他們正在調查,但沒有逮捕任何嫌犯。去年,在一次公開聽證會上,申請開發該地區的公司代表否認該公司與火災有關。 「土地所有者和環保人士之間就這片濕地的未來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代表該地區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呼籲保護南生圍的朱凱廸說。 從空中俯瞰,這片濕地看起來像一張網,在藍色的水域周圍環繞著一圈狹長地帶。 幾個世紀以來,這片區域遍布稻田。後來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許多因中國的戰爭和政治混亂而來的難民在這裡種地,他們把稻田變成了魚塘,賺的收入遠遠超過稻米。 幾十年來,

20180920-何晶:賈樟柯《江湖兒女》將公映,有江湖之義也有兒女情長

何晶:賈樟柯《江湖兒女》將公映,有江湖之義也有兒女情長 2018年09月20日14:10 原標題:有江湖之義,也 有 兒女情長 徐崢等配角的表現也很亮眼 趙濤的角色從柔弱變得剛強 趙濤與廖凡演繹一對男女17年間的變化   影片折射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江湖有義,兒女有情。”由賈樟柯導演,趙濤、廖凡主演的《江湖兒女》將於9月21日全國上映。19日晚,該片在廣州舉辦超前點映會,這部入圍了今年戛納金棕櫚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又一次打動觀眾,有影迷在銀幕前默默抹淚。熟悉賈樟柯導演的影迷,能在這部新作中找到不少他過去作品的影子﹔但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新時代背景下的江湖兒女故事。   故事:三個時期串起江湖   《江湖兒女》的故事從2001年的山西大同講起。趙濤飾演的巧巧和廖凡飾演的斌哥是一對年輕情侶。斌哥是當地的江湖大佬,手下有一幫聽他“呼風喚雨”的兄弟﹔巧巧一心待斌哥,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不料一次街頭火並,巧巧為救斌哥而鋃鐺入獄。2006年,巧巧從監獄出來,斌哥不僅沒有去接她,甚至避而不見。2017年,斌哥已經不在江湖,而巧巧卻以江湖的方式現身……   導演賈樟柯近日在微博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江湖從頭說》,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老家山西汾陽,大哥小東曾給年少的賈樟柯留下深刻印象。每次遇到危機,他都會想起這位大哥和一群人打架的情形——即使遭到十幾個人圍攻,也要保持體面,直到最后眾人散去,再一個人擦拭傷口。而小東和女友公開同居,在當年也是驚世駭俗之事。上世紀九十年代,賈樟柯回到汾陽,看到小東已經成了中年發福、與世無爭的大叔,賈樟柯感到非常恍惚:“這一幕留在我的心裡,我總在想,什麼時候能拍一部電影,寫寫我們的江湖。不單寫街頭的熱血,也要寫時間對我們的雕塑。”   時機成熟后,賈樟柯決定拍攝《江湖兒女》,“‘江湖’意味著動蕩、激烈、危機四伏的社會,也意味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兒女’意味著有情有義的男男女女”。影片中,巧巧和斌哥經歷了相愛、背叛、分離、重逢,但始終沒有走入家庭,“他們緊緊握著船舷,隨時迎接風浪的擊打,始終避免自己落水淹沒”。   風格:賈式元素隨處可尋   熟悉賈樟柯電影的影迷,能在《江湖兒女》中發現很多他過往作品的元素:《小武》中的卡拉OK、《站台》中的移動歌舞團,《三峽好人》中的

20180523-BBC:賈樟柯新片《江湖兒女》奇特的黑幫史詩片

BBC:賈樟柯新片《江湖兒女》奇特的黑幫史詩片 2018年 5月 23日 尼古拉斯·巴伯 Nicholas Barber 「你黑幫片看太多了。」 電影《江湖兒女》中,巧巧(趙濤飾)對斌哥(廖凡飾)說。 不過斌哥一定沒看過哪部電影裏有跟他差不多的黑幫。賈樟柯編導的這部史詩雖然龐雜散漫,但肯定是部黑幫片,不過它更為奇特而哀傷,令人困擾和超然物外。片子以怪異的手法叩問了當代中國世道的無常、忠誠與背叛,還有國人的內心世界,頗耐人尋味。 巧巧是黑幫大佬的情婦,自稱從沒混過她男人那個「江湖」,只一心照顧年老的父親。父親生活在附近一個已衰落的煤礦小鎮上。不過她實際很有江湖味,留著一刀齊的波波頭,從容自信,令人想起《低俗小說》(Pulp Fiction)中的烏瑪·瑟曼。她料理生意做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管付債管賞罰,上了兄弟們的麻將桌還會碰拳打招呼。 她的男人斌哥肩寬臉闊,深受當地房產商龍頭大老闆的信任,是其副手,還是一家夜總會的老闆。然而新一代黑幫正在崛起,欲取而代之。某個夜晚,這幫人抄著鐵鍬,在鬧市裏襲擊了斌哥。巧巧用斌哥非法搞來的手槍朝天開槍,救了斌哥一命。此後在警察面前,她堅稱槍是自己的,結果斌哥坐了一年牢出獄,她卻要度過五年的鐵窗生涯。可惜郭斌和兄弟們竟無一人感恩她的忠心耿耿。她出獄後找不到斌哥,就冒險沿長江而下尋找這個男人,鐵了心要與他重修舊好。 電影《江湖兒女》中,巧巧由導演賈樟柯(右)的妻子趙濤(左一)飾。 《江湖兒女》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黑幫片的驚險刺激。當一群騎摩托的暴徒圍住斌哥和巧巧的汽車時,賈樟柯冷酷地營造了緊張的氛圍,又用一場野蠻的武術打鬥來釋放這種張力。再後來,巧巧去找尋斌哥時,電影又變成一部女權主義者復仇的荒誕滑稽片。巧巧是無論如何打不倒的,她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赤手空拳,僅憑她的機智和一個礦泉水瓶,便熟稔地展現了自己是坑蒙拐騙的一把好手。 然而從2001年到2018年的這八年,這些普普通通的樂子不是這趟漫長多磨的旅程之全部。這部電影通常在黯淡的自然光下拍攝,看起來十分迷幻,像是一個靈魂漫遊於冥界,亦或宇航員迷失於外星球。影片到後來更是如此,巧巧碰到一個男人,說自己的旅行社專門經營「UFO發現之旅」。還有髒兮兮的獅虎同籠表演,以及一些老式歌舞廳中的迪斯科舞曲也貫穿其中,比如鄉里人組合(The Village Peopl

20181119-劉細良:林鄭義和團上身埋葬香港

劉細良:林鄭義和團上身埋葬香港 2018年11月19日 中美經濟冷戰肯定會波及香港,相信是常識吧!而上世紀香港得力於中美冷戰而發迹,兩次冷戰的分別在於1950年韓戰爆發,香港是站在西方國家陣營,今次,我們特區政府選擇了「無厘頭地」為國犧牲,主動扮演義和團角色,對抗西方八國聯軍。 上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佈年度報告,建議美國商務部提交報告,檢討現時民用和軍用的高科技輸港貿易,探討因為現時美國把香港和中國內地視為不同關稅區域所帶來對美國出口管制是否足夠的問題;同時又建議英國、歐盟和台灣成立的跨議會組織進行檢討中國是否履行《基本法》並制訂報告,其中特別需要關注法治、言論自由及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 這份國會報告是今年5月《香港關係法》報告的續集,這份國務院報告已經擔心香港成為大陸偷偷輸入軍事戰略技術的「老鼠窿」,利用美國給予香港的特殊地位,先進口戰略科技,再靜雞雞轉移到內地。其實美方當時已點名直斥林鄭,披露美國政府曾向她要求引渡逃犯,但林鄭轉個頭卻將逃犯移交中央政府。據悉美國法院審理何志平案時,控方曾引用一名澳門居民康逸(Iat Hong,音譯)涉在美竊取資料進行內幕交易,他在港被捕後,卻遭港府拒絕引渡。事件當時並未引起香港人關注,但美方提出這案例,是要證明林鄭領導的香港政府已經失去自主性,即使有雙邊引渡協議,但最終一切只會按共黨指示行事。對於美國一連串針對性行動,林鄭不單視若無睹,而且處處挑機,擺出一副義和團紅燈照神打上身的寸嘴姿態,即左而又愚蠢。 左毒上腦 討好中共 有人認為林鄭只是跟隨中央強硬路線,但大家睜大眼望清北京領導大半年來何曾對美國疾言厲色,林鄭回應國會報告時卻左毒上腦,完全採用共黨八股外交措詞:「甚至戴有色眼鏡去睇香港同中央關係」,對不實指控批評「我感到非常遺憾」。更可笑是她又指美國去年和香港貿易順差345億美元,「唔係單方面話俾好多好處香港」,若美國對港貿易政策有任何改變,美國在香港的利益都會受損,「損人又損己」,林鄭文不對題之餘兼且寸寸貢,討好北京卻犧牲港人利益。 林鄭之另一愚昧,是明知美國針對「中國製造2025」,擔心中共全力扶助的科技製造業稱霸全球。她不脫香港人smart ass本色,討好中央過猶不及,高調宣佈500億撥款科學園,投資內地搞創科。在美國佬眼中,就係戰略科技轉移行動。然後她就同689雙劍合𤩹,針對F

20181118-詹宏志:【片刻凝視】鍋物之辯

詹宏志:【片刻凝視】鍋物之辯 2018年11月18日 我的太太王宣一生前不喜歡去火鍋餐廳,她覺得火鍋的準備沒有什麼廚藝可言(這是針對餐廳而說的);而火鍋的取用進食也沒有章法可言,什麼材料不分青紅皂白都往鍋裡放,特別是那些「吃到飽」火鍋店的暴飲暴食,尤其不可取(這是針對食客而說的)。大部份的火鍋店所需要做的準備與技藝不多,無非是材料的豐盛與精細,最多也許還加上一個略微講究的湯底或鍋底,有些火鍋店甚至轉往其他周邊下功夫,譬如提供無限任意吃的名牌冰淇淋之類(這是招攬小朋友的詭計),但這樣也就造就了火鍋店的熱烈風潮,我們幾乎忘了去餐廳本來的主要理由是享受廚師的眼界與手藝。 但也有人從火鍋的盛行看出別的意義,譬如莊祖宜在她的《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的書裡就指出,火鍋店的風行隱含著某種社會心理的底層意義,儘管當今社會已經有很多人失去自己做菜的能力(這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大問題),但他們其實還是有主宰餐桌的欲望,燒肉店或火鍋店某種程度讓你滿足這個從手到口的操作欲望……。 我剛剛才說宣一不喜歡去餐廳吃火鍋,但這也只是通則,有著各種例外。有時候這個例外是「親朋歡宴」,當朋友相約聚餐,選擇了火鍋店,她也多半開開心心前往赴約,既然聚餐的目的是「聚」,只要相聚的一眾朋友開心,她也樂於參與,餐廳有沒有廚藝已非重點所在,事實上在火鍋店裡大夥點菜時亂點一通,又不按章法把食材向鍋裡亂下一氣,這種逸出規矩的喧譁混亂可能正是朋友相聚的樂趣所在,這個時候,我們想的,並不是「美食」。 材料精細處理用心 也許我應該追問的是,當自己一兩人外出吃飯時,這位對美食自有看法與堅持的美食作家王宣一是否會選擇鍋物店?我發現答案也是複雜的,大部份時候她都覺得去火鍋店是一種「放棄廚師」的選擇,並不可取:但如果那家火鍋店材料精細、處理用心,她也偶爾會想到要去。其中一個例子是位於台北臨沂街的日式火鍋店「鍋膳」,這家火鍋店是位於僻靜巷弄的高級火鍋店,採取的是一人一鍋的「小鍋制」,材料也很正常,有牛豬羊肉,有海鮮,有自製手工丸子,基本蔬菜盤等,和一般火鍋店沒什麼兩樣,但它的取材很精(特別是牛肉),處理也極細心,加上站在吧檯中央的老闆娘親切周到,每次用餐經驗都很愉快,只是店裡粉絲眾多,訂位不易,這是極少數在我記憶中宣一會主動提議去用餐的火鍋店。 我也還記得她曾經因為不同理由稱讚過若干火鍋店或餐廳裡的鍋物,譬如

20181111-詹宏志:【片刻凝視】餐桌上的他鄉

詹宏志:【片刻凝視】餐桌上的他鄉 2018年11月11日 這恐怕是超過五十多年以前的往事了,那是除夕夜,母親突然興沖沖地宣布,我們今年不吃老掉牙的年菜,我們不吃雞,不吃香腸,不吃年糕,這次我們要吃「思奇亞奇」(Sukiyaki)。 那時候我們這些大大小小的小孩可能都沒聽過「壽喜燒」這個名字,而母親口中跑出一些日文也是正常的事,我們聽著發音,跟著噘著嘴說「思奇亞奇」,用日文描述的事物通常意味著比較「高級」的事物,我們也跟著很高興,想著今年年菜將有些變化,我們要吃「思奇亞奇」了。 那一年,父親不在家;我現在已經記不得他為什麼不在,極可能就是另一次病危的住院,留下一個孤獨的母親強顏歡笑帶著六個小孩過年,而那時候的母親,比今日的我還要年輕十多歲。 思奇亞奇 母親的壽喜燒 但畢竟是喜氣洋洋的年節日子,母親還是顯得興致很高,她不用家中的餐桌,先在地上鋪了塑膠布,模仿榻榻米(搬離台灣基隆老家之後,我們就不再住有榻榻米的房子了),把火爐架在地上,又把大燈關掉,點上蠟燭妝點氣氛,她把各種蔬菜、肉片一盤盤擺在地上,好像要吃火鍋的模樣,我們都坐在地上,拿了枕頭當墊子,媽媽給了我們每人一個碗和一只生雞蛋,我們都好奇媽媽接下來要怎麼教我們吃思奇亞奇? 媽媽要我們把雞蛋打在碗裡,然後加了一大匙糖下去,用筷子拌勻;媽媽在爐上一個平底鍋中放進水和醬油,也加了一小匙糖,然後她把肉片(用的是豬肉,那時候台灣人家裡一般不吃牛肉)放下去,略熟之後拿出來,要我們拌著雞蛋吃,我們都輪著吃了一回。 但那味道太奇怪了,加了糖的雞蛋和豬肉完全不合,大我一歲的哥哥鼓起勇氣發問:「沒有沾醬嗎?」媽媽歪著頭認真想了一會兒,猜想似地:「用所司(Sauce),所司就是喔司(osu,日文醋的意思),來加一點喔司。」 小孩子們全叛變了:「唉呀呀,這樣已經夠奇怪了,還要再加醋,不要啦!」 媽媽勉強又試了一回肉,她自己也知道味道非常奇怪,她低聲說:「奇怪,我小時候日本老師說是這樣吃的呀!」但我們幾個小孩都覺得吃不下去,跟我們想像的日本「高級料理」不太一樣,有一兩個小孩顧不得禮貌,忍不住說出:「這個思奇亞奇,不好吃。」 母親紅了眼睛,辯解似地說:「沒法度,你爸爸從來也沒帶我吃過思奇亞奇,我也不知道怎麼做呀!」她只好站起身,打開大燈,進廚房把全部材料煮成一個大火鍋,我們覺得自己闖了禍,除夕夜

201811174-黃任匡:奧斯威辛啟示錄(下)

黃任匡:奧斯威辛啟示錄(下) 2018年11月14日 上次談到納粹軍醫作為施虐者的暴行,還有惡之平庸(註)。但其實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這人間煉獄中,在作為受害者的猶太人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見人性複雜而扭曲的一面。 上次筆者提到猶太人抵達奧斯威辛後首先會被分類,精壯者且留活口,孱弱者則直接步進毒氣室。留意,他們是自己「步進」毒氣室,而不是被人綁起來扔進去。在紀錄片和偷拍得來的珍貴照片中,也可看見猶太人井然有序排隊入毒氣室。事實上,甚至連他們搭乘往奧斯威辛的火車,也是他們自己掏腰包買車票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猶太人是自投羅網乖乖受死嗎? 甘願受死的猶太人? 在奧斯威辛比較完整保留的幾個毒氣室遺址裏,可看見天花板上除了用來投放毒氣罐的天窗外,還有沐浴用的蓮蓬頭。他們說,原來被分類為無用、準備步入毒氣室的猶太人,都以為那個是浴室。德軍編了這個謊言,在天花安裝了這些假蓮蓬頭,讓受死前的猶太人不致因恐慌而變得難以控制。 但實情真是這樣嗎?聰明的猶太人難道看不見眼前的死亡陷阱嗎? 當日筆者站在陰森昏黃的毒氣室,抬頭望着頭頂的蓮蓬頭。我看見的除了德軍欺騙猶太人的謊言,還看見猶太人自我催眠的謊言。 從猶太隔離區或其他集中營送到奧斯威辛的人,從來沒有一個人回來。甫一抵達奧斯威辛,家庭、朋友就被拆散,強壯健康的留下,孱弱無力的就送往「淋浴」。在淋浴前還得脫光衣服、剃光頭髮,把所有值錢家當先交出來,再赤條條走進「浴室」。一切一切都在告訴當時的猶太人:眼前是一去不返的死路。迹象太明顯了吧? 或許當時猶太人不是察覺不到,而是下意識地不願意面對可怖的現實,而選擇比較容易接受的假象,好活得下去? 自我催眠的猶太人? 心理學告訴我們,遭逢巨變或壓力後,人們通常會經歷5個階段。而第一個,也是最即時的反應,就是「否認」。情况就像失去至親的人,明明知道親人離世的事實,但有時還是會無法接受甚至否認眼前的事實。 英國廣播公司前創意總監Laurence Rees,在其著作Auschwitz訪問過一些奧斯威辛倖存者。他們回憶被送往奧斯威辛時,當時都「隱約感到事情大大不對勁」,但還是「總覺得或許還沒那麼糟」,或許「德國人已殺夠了吧」。當猶太人面對即時的死亡威脅時,產生了否認心理,這時候納粹德軍的謊言與蓮蓬頭就為猶太人提供了繼續自我催眠的最佳材料。 事實上

20181118-周日話題:新冷戰的地緣政治:「誰的香港」作為重要問題

周日話題:新冷戰的地緣政治:「誰的香港」作為重要問題 2018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2014年中央發表香港「一國兩制」實施狀况白皮書,首次提出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及後,習近平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亦再三強調。然則,香港的主權到治權都完全只屬一國範圍內之權,只以中國憲法為本,授權香港「高度自治」。有論者甚至進一步將之理解為「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自治」——這打破了過往對「一國兩制」的多方共識。無論如何,此些都是中共用以在歷史、法律和國際關係上,排拒了其他人參與解讀當初、當下以至設想將來「一國兩制」的角色和可能。 例如,在聯合國登記、並載於《聯合國條約集》第1399卷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的《中英聯合聲明》,是中英兩國移交香港主權的重要國際條約,亦是及後進一步透過中國憲法訂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香港《基本法》的法理基礎。這是否應被視之為更根本的中港關係的起點和承諾? inRead invented by Teads 又如,在歷史上,香港人恍如「人球」,純粹「物化」作香港的一部分,被排拒了在自己前途問題上應該有的角色。此便是1980年代香港前途談判上鄧小平強調的「過去所謂三腳櫈,沒有三腳(中、英、香港人),只有兩腳(中、英)」。過去既成歷史,那麼,香港人在當下以至將來的中港關係問題上,應當有多大的話語權? 再如,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承認香港有別於中國大陸,亦即以其國際大國的身分和影響力,「認證」「一國兩制」的中港關係。而近日美國國會終啟動其對「偽‧一國兩制」的質疑。早在去年,德國槍械製造商Heckler & Koch就以行動說「不」,拒絕對有欠民主卻有強國影子的香港出售衝鋒槍。從現實政治看,面對香港問題時,我們能忽視其他國際大國的目光和行動嗎? 上月初,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發表的美國對華政策演講,被廣泛視為「新冷戰」的宣言。全篇演講隻字未提「香港」。這樣留白,其實也正好突顯了一個新舊冷戰中皆重要的爭逐﹕「誰的香港?」 舊冷戰中「世界的香港」 冷戰時期,小小的香港是世界的亮點。基於它的地緣政治處境(英殖民地、幅員小、資本主義陣營的一員;毗連強鄰紅色中國,又是大量內地人的避難所;在圍堵共產主義勢力及韓戰對華禁運下,是中國與世界僅有的接口),各方爭逐着「是誰的香港」,一時

20181112-素黑:從分手看清真人格

素黑:從分手看清真人格 2018-11-12 是否應該原諒他的出軌?孩子還小要不要離婚?愛上了新歡如何處理舊愛?和好朋友上床了怎麼辦?是否應和有花心前科的人拍拖?和未離婚的他發展感情是否不對會不會理虧…… 總的來說,這些問題都是屬於感情或關係的問題,可以是很私人,沒有甚麼對與錯,要看個別個案來決定性質,如何處理,不好定論。 可處理分手,表面上算是感情問題,但更多是人格修養的問題。你處理分手的方式,能直接決定你的人格。 要看清楚一個人的人格,不在看他做甚麼,說甚麼,寫甚麼,那些都可以是裝出來的一場秀,給你看,給別人看,給對他有利的人看。但看這個人在處理分手時的言行,應該可以看穿這個人九成的真面目,就像看一個人如何跟你上床一樣,那是最難遮掩本性和慾望的時刻,很難騙人。 在分手時玩失蹤不交代,或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愛過多年的對方的死活、趁機索取一筆分手費;或明知對方根本沒有錢甚至已負債纍纍,還要求他給你物質補償的話,這個人,你要清楚,即使你還很愛他,也別再幻想他愛你,或者他回頭你便能幸福。忘恩負義或佔盡便宜才是他的真面貌,別幻想他對你還剩下甚麼情份。讓他遠去,可能才是你這生最大的福報。 明明愛過對方,不管分手是甚麼原因,也應該給對方應有的尊嚴和尊重,好好交代和善後。別因為恃著「私人感情事」不用向外人交代而欺負對方,畢露你人格中的真醜陋。 素黑

20181109-素黑:負責任卻負了愛

素黑:負責任卻負了愛 2018-11-09 他的妻子婚後有情緒病、抑鬱、發爛、極端負能量。他陪她看醫生,忍耐她的脾氣,把她照顧得很好,這樣過了六年。妻子突然生一場病,連起床、如廁都要他照顧。他對她不離不棄,細心妥貼地陪她走過最艱難的路。後來她病好了,他還是不放心,為了她去學中醫,希望能徹底地醫好她,生怕她受感染,不和她做愛,盡一切努力希望妻子盡快痊愈,健康地生活。這樣又過了六年。 妻子一直忽略他,總以為丈夫是神,會處理好事情,甚麼都交給他就是。他默默陪伴妻子十二年,突然一天崩潰了,發現原來一直壓抑著自己,為了照顧妻子失去了性和愛,驟然提出分手。 另一個已婚男,他覺得婚姻令他從一個未定性的人變得完整,花所有時間帶孩子、照顧妻子、讓她無憂、忍耐著她的脾氣,以為把孩子帶得好就是對她的愛。可是她埋怨、受不了、感受不到愛、想自由,然後出軌了,常常不回家,最後叫他搬出,說不能挽回了。他崩潰,沒想過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最終被妻子拋棄。 有種男人把自我認同依附在能為誰負責任上,甚至把人生價值押上去,背負整個家,把妻子像女兒一樣呵護,以為疼愛她就是愛的一切,可萬一不幸淪為一廂情願的話,便輸掉了自己。像很多女人一樣,誤把伴侶變成生命裡的錨。 愛裡要負責任,但責任也可負了愛。維繫一段感情、一個家需要負責任,但更重要的,原是彼此對等和同步的愛啊。 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