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20190430-陶傑:基督徒是左還是右?

陶傑:基督徒是左還是右? 2019年04月30日 基督教身份,在希拉莉等眼中帶有原罪,見不得光。相反,伊斯蘭教徒卻光明正大。 白左為何仇視本身的文化初心基督教?因為他們在歷史上,只是選擇基督教壓迫他人的章節,而視之為全部。 例如,十九世紀美國的許多棉花莊園主,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他們也蓄養黑奴。在那個時候,基督教與黑人奴隸制合二為一,一度極右的文化特徵。 今日的共和黨和茶黨許多都是基督教徒。九十時代,奧克拉荷馬州政府聯邦大樓也被恐怖組織「基督教民兵」放置炸藥。兇徒是一名白人絕對至上主義者。 奧巴馬希拉莉以美國二百年的歷史為視野,得出大多數時候基督教都屬「右翼」的結論。相反,大學早由無神論者佔據。 但是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基督教傳教士卻幫助貧民百姓,設立孤兒院,在美國捐錢來到中國辦學。燕京、聖約翰、嶺南,都是基督教辦學的典範,在華宣揚自由主義、仁愛和寬容。司徒雷登是右翼嗎?在中國百年,代表大愛、理性、扶助弱小的左傾進步力量。 中國人社會的慈善事業,百年以來也由基督教推動。香港的聖雅各福群會、中華基督教會,都為救助窮人而有巨大的貢獻。 基督教徒又怎會是「極右」的代名詞?何況即使一個無神論者,二十一世紀卻信奉環保、素食、救濟第三世界的饑饉,職業是社工和人權份子,這些行為,本身已經體現了基督教價值觀。 許多自由主義者雖然口中說不信上帝,但他們的行為卻早已體驗了基督教精神而不自知。羅素是無神論者,否定基督教信仰,羅素卻在英國為貧童辦義學,與傳教士在遠東所為相同。 兩千年來,基督教的功能是隨時代而改變。基督教的出現,針對羅馬帝國對人性的踐踏和泯滅、釘十字架、鬥獸場、任意虐殺奴隸和戰俘,羅馬時代人類殘酷的行為極之普遍,而且多神教的羅馬有豐富的建築和文學藝術,就是缺乏人權。 十字軍東征不是基督教的全部。華盛頓當年也維護黑奴制,那時是十八世紀末。只見樹木不見樹林,是今日許多知識份子的弊病。若杜林普的支持者,許多是基督徒,同時也主張遣返非法移民,則「基督徒」這個身份就被認為是「極右」的幫兇。 攘外必先安內,美國不先狠剿左膠,這個世界會倒退回中世紀。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90429-陶傑:這種人錯在哪裡

陶傑:這種人錯在哪裡 2019年04月29日 《The Dictator》劇照(互聯網) 奧巴馬希拉莉閹割基督徒的文化身份,以Easter Worshippers來偷偷摸摸,暴露了西方所謂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典型的無知。 他們自己以無神論者自居。原因之一,是認定在西方歷史上,相對於伊斯蘭文化,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大有西方文明的原罪,是侵略和屠殺的一方。 白左對基督教歷史的認知,割裂而片面。他們不知道,認識基督教文化,必須由其初心的起源開始。耶穌在巴勒斯坦的出現,是因為反抗羅馬帝國的殘酷。羅馬帝國有奴隸制、鎮壓奴隸首領斯巴達克的起義、釘十字架的酷刑、鬥獸場。基督教的緣起,是反抗羅馬帝國壓迫人性的殘酷。 基督教由於出現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定位為弱勢族群的代言人。耶穌的博愛,本身是對仇恨的人性博弈。但耶教本身有排他性,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出現的異變。 正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孔孟的初心,並不是叫讀書人都做皇帝的奴才。但兩千年來,儒家與政治結合,也出現了不同的異變,但不妨礙其思想學說的倡導。中國人面對其他少數民族,包括藏傳佛教,不必以儒家為恥。 但西方的白左,只抓住某一兩個時期,例如十字軍東征,或十九世紀美國信奉基督教的莊園主蓄養黑奴,或某一時期基督教對同性戀的反對(但其實後來也因時勢的轉易而包容了),當做基督教文化全天候的主流。自我貶斥、自我批判,最後將自己痛哭流涕地否定。 但西方白左,將主動騰讓出來的空間,全部讓伊斯蘭佔據,毫不理會伊斯蘭在世界上全面原教旨主義化此一危險的現實。伊斯蘭本身從未驚過基督教的宗教改革,沒有探討過人性的釋放,原教旨主義更全面復辟與羅馬時代一樣的殘酷。這一切,西方白左完全視而不見。 即使無神論,環保、愛護動物、濟助第三世界的貧窮,本身已經是基督教價值觀的實踐。你不必是個個星期都上教堂的基督徒,只要維護民主自由,已經是耶教文化的實踐人。 但白左卻視基督教為仇敵,跪舔伊斯蘭毫無保留,又去將任何探討質疑,定性為「極右法西斯」, 壓制言論自由。由學術開始,遍及政界、新聞輿論和影視。 白左自己中了邪,奧巴馬希拉莉這種人,平時裝扮精英,指川普沒有教養,其實是無知之尤。跟隨這種人喧嘩,人只會越來越蠢。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90429-CUP:面對中國急速擴軍,日本自衛隊如何調整部署?

CUP:面對中國急速擴軍,日本自衛隊如何調整部署? 2019年4月29日 BY BRIAN LIU 去年日本海上自衞隊隊員手持旭日旗,出席自衛隊紀念日年度儀式。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受制於戰後和平憲法,不能成立正規軍,只能以自衛隊肩負國防重任。但中國近年大肆擴軍,令日本不得不調整國防政策。「經濟學人」雜誌報道,自衛隊近年積極增強防衛部署,有受訪日本外交官揚言:「過去 10 年,我們有三大嚴重國家安全問題,第一是中國、第二是中國、第三還是中國。」 在一個寒冷的春季,日本民眾聚集在橫須賀港口,只為一睹停泊當地的護衛艦出雲號。去年 12 月,日本政府宣佈要改裝出雲號,以及其姊妹艦加賀號,使兩艦的甲板能夠讓多於 10 架 F-35 戰機直接升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領導日本制訂的和平憲法,正式解除日軍武裝,嚴禁日本以戰爭為手段解決紛爭,但同時容許日本組建自衛隊。顧名思義只會負責防衛工作,譬如驅逐進犯的戰機或者搜尋潛艦,駐日美軍則負責發動必要的攻擊。改裝出雲號和加賀號的規模再小,但在和平憲法的嚴格規定下,依然顯得格外敏感。 安倍晉三在 2012 年復任首相以來,便開始推動自衛隊改革,使其規格邁向正規軍。他亦通過法例,允許自衛隊支援盟國的軍事行動,而且在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時,可以在更廣泛的情形下使用武器。今年 4 月,日本更派遣兩名自衛隊隊員,參與美軍在埃及西奈半島的維和任務,而不再局限於聯合國的維和任務。 出雲號駛出橫須賀港口。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衛隊對台海局勢的盤算 2013 年,安倍晉三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由 70 多名官員組成,討論及協調國防和安全政策。去年發表的最新「防衛計劃大綱」與「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於 12 月獲內閣通過。前國防部官員道下德成,目前任教於東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他強調新計劃大綱意義「非常重大」,其中有 3 大重點值得注意: 增加國防開支。日本未來 5 年的國防預算達到 2,450 億美元(約 27.4 兆日元),較之前 5 年增加 11%,平均每年預算約 490 億美元(約 5.5 兆日元)。這個增幅聽起來相當龐大,金額略高於英法兩國,但其實還遠遠不及中國國防開支 4 分 1,而且只佔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約莫 1% 左右。 增強攻擊能力。改裝出雲號以搭載 F-35 戰機,是增強海上攻擊能力

20190428-鄺穎萱:【小企鵝】大黑狗

鄺穎萱:【小企鵝】大黑狗 2019年04月28日 面對恐懼,你有勇氣揭開當中的真相嗎? 恐懼究竟是甚麼?香港的大人及小孩,是時候了解多一點。今天介紹一本叫《大黑狗》的繪本,作者Levi Pinfold,甫出道已經受到注目,2011年獲得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的「最佳新人插畫家獎」。而《大黑狗》一書更獲得英國最具代表性插畫獎「凱特格林威大獎」。 故事發生在霍普先生的家門口,一隻老虎般大小的黑狗在霍普家門外徘徊。驚慌失措的他立刻至電警察局尋求協助,拿着電話聽筒,霍普慌亂告訴對方他家門外有隻跟老虎身形巨大的黑狗!聽罷,警察不徐不疾着他不要走出屋外就是了。這時霍普太太剛剛起床,轉頭望向窗外,亦同樣發現了大黑狗,她嚇得連手裏的茶杯也掉在地上,濺得一地水花。她大聲呼喚霍普先生,說:「你知道屋外來了一頭身形如大象一樣的黑狗嗎?怎麼辦喔?」被老婆高聲呼喊,霍普更加害怕了,他要太太立即將全屋燈光關掉,深信沒了光線照明牠就不曉得屋內有人,不會硬闖進來。 無知令恐懼越滾越大 接着,姊姊、哥哥一個接一個都見到門外的大黑狗,大黑狗的體形在他們的口中越變越大,從原本的老虎外形,一路長成大象、暴龍,甚至比房子還大了。自大黑狗出現之後,眾人臉上都出現對龐然大物茫茫然不知該如何是好的表情,一家上下六神無主,對大家來說霍普是一家之主,是大家的精神支柱,現在也苦惱不已,噤聲坐在客廳一角,惟有家中年紀及個頭最小的小不點自告奮勇,鼓起勇氣拉開大門,出門面對牠……。故事的結局,你大概都估到了,才不用長篇大論。 故事用象徵手法表達恐懼的本質,配合人因無知而產生的妄想,不斷餵食恐懼,讓恐懼越滾越大。其實,恐懼從來屬於生命的一部份,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人生出現,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每當人被恐懼的陰影籠罩着時,等於走在路上遇上關卡,要前行到下一個目的地,必須通過一個又一個關卡,你只要想關卡沒甚麼可怕,走過就是,自然就不會覺得甚麼了。反之,只管瞻前顧後,只想不做,形同不戰而降,亦只會削弱我們的力量,本來的膽量也變得越來越不濟。小時候我們總試過害怕黑暗,腦裏充斥着鬼怪傳說,一整晚大被蒙頭,把自己弄得氣也透不過,成身冒冷汗,天亮後發現其實甚麼也沒發生過,完全是自己嚇自己。多試幾次,就不會再儍了! 如果我們將事情放到今天的社會層,不少政權倚賴政治恐懼管冶人民,獨裁政府擅於利用人對權力、武力的恐懼,製

20190421-鄺穎萱:【小企鵝】當公主遇上廢柴

鄺穎萱:【小企鵝】當公主遇上廢柴 2019年04月21日 《紙袋公主》是另類愛情故事,女主角遭遇無疑給癡男怨女當頭棒喝。愛需要勇氣,問問自己,你準備好未? 小時候你有讀過王子公主的愛情故事嗎?善良的公主慘被兇猛的噴火龍,或是惡毒後母、巫師陷害而被困城堡地牢裏,最後由白馬王子英雄救美,兩人快樂地生活下去。這種童話故事令女孩子深信「愛情力量」無堅不摧,「王子」總會排除萬難,一切麻煩都會迎刃而解。及至長大後才知道,世上沒有一段感情不是千瘡百孔。今天介紹一本顛覆傳統童話的新繪本《紙袋公主》,如果你正處於蜜運當中,這故事未免令人討厭,為甚麼,不就是一盆冷水照頭淋!但如果你相信苦口良藥,則看下去亦無妨。 故事開端跟其他童書情節同樣熟口熟面,依莉莎是城堡內的一位美麗公主,含着銀匙長大的人生勝利組,加上花樣年華,即將和年輕俊朗的雷諾王子結婚。如果沒有出狀況,說到這裏,故事自可以畫上句號。 一天,火龍忽然來襲,並擄走了雷諾王子。公主只有孤身犯險把未婚夫救出來。火龍把整個城堡燒至通頂變成廢墟,公主亦未能倖免,身上的衣服亦被燒得破爛不堪,她四處尋找可以蔽體的東西,最後在垃圾桶裏找來一個燒剩的紙袋,救人要緊也顧不了甚麼,硬着頭皮單人匹馬,套上紙袋就出發去尋覓火龍。 她循着燒焦了的森林小路向前走,憑藉火龍沿路吃畢吐出的食物殘渣為線索,終於來到一個洞穴前,她大力敲門,火龍伸出鼻子說:「哎呀,是一個公主!我最愛吃公主,可是我今天已經吃過一整座城堡了,你明天再來吧。」語音剛過就砰聲把大門關上。依莉莎又再敲門,火龍再次伸出長鼻子說:「走開!我是愛吃公主,但今天已經吃過一整座城堡了,你明天再來吧。」依莉莎有備而來,若無其事向火龍說:「聽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強悍的火龍,是真的嗎?」「是的。」火龍回答。「聽說你只要張嘴就能燒掉十座森林,是真的嗎?」「哦,當然。」火龍說完吸了一大口氣,一噴火就燒掉了五十座森林。「太棒了!」依莉莎說。火龍得意之下又展現其噴火伎倆,再吸口大氣,噴出來的火轉眼就燒光了一百座森林。公主一面佩服表情說:「好厲害啊。」火龍被誇耀兩句,情緒高漲,用盡氣力猛吸一口大氣,但這回噴出的竟然連丁點火花也沒有,原來他力氣已耗得七七八八。 救出王子 公主被嫌棄又髒又臭 公主看在眼裏,再跟火龍說:「聽說你用十秒就能繞地球飛一圈,是真的嗎?」「嗯,對呀。」火龍忙不迭回

20190409-鄺穎萱:【小企鵝】挖鼻屎

鄺穎萱:【小企鵝】挖鼻屎 2019年04月09日 大家曾用甚麼方法挖鼻屎? 【小企鵝】 《公主怎麼挖鼻屎》,單憑這個書名,相信很多人就會露出厭惡表情,在童書專欄怎介紹這麼粗俗的繪本給孩子呢,如果此書放在學校圖書館就更加罪大惡極,負責採購的老師,大可能要寫報告給校長或家長解釋了。鼻屎猶如屎尿屁,完全不宜宣之於口,更何況以童書方式給孩子看,簡直就是「教壞細路」,面對一本具爭議性的童書,如果有人建議交給讀者自行決定,又會招來衞道之士猛烈抨擊,令事情更加火上加油。 故事一開始,是在樹林休憩的老婆婆向一班動物說:「你們知道,公主是怎麼挖鼻屎的嗎?」兔子搶先回答:「公主是用手指把鼻屎挖出來,然後交給媽媽。」小豬說:「公主一定是把鼻屎挖出來,然後……把它一口吞掉。」坐在一旁的袋鼠也來說上一句:「怎麼可能,鼻屎上面都是細菌,公主會得病的!」他認為:「公主肯定是把鼻屎挖出來,黏到牆上。」小貓認為太惡心了!牆壁會被弄得髒兮兮的,公主大可能是把鼻屎藏起來!猴子聽罷,忙不迭加入戰團說:「不行啦,這樣會被別人踩到!」更誇張的說公主肯定是把鼻屎挖出來,假裝不小心彈到很遠的地方。「哎呦......」「那大可能會彈到別人身上的!」小蛇說,「公主一定是把鼻屎挖出來,悄悄地放進杯子裏。等鼻屎溶化後,就沒有人知道了!」小動物七嘴八舌,大家爭相表態,到底,公主是怎麼挖鼻屎的?老婆婆一行人跑到皇宮去找答案,原來,公主是…… 無聊的話題 小孩超雀躍 繪本師李卓穎在訪問中表示一直想寫一個貼近小朋友生活的故事,「因為自己較少接觸小朋友,所以加入媽媽群組和圖畫書閱讀群,讓我可以多了解孩子的生活點滴。有一次,群組裏的媽媽對細路挖鼻孔的問題進行熱烈討論,一人一句,笑料百出。」總結而言,家長們一般都會告訴孩子不要在別人面前挖鼻孔,好了,不在人前處理,那麼背着人家,又應該怎樣處理呢?大人聽罷一面尷尬不知怎樣回應。於是,一個本來普普通通的個人衞生問題,無端變成不可告人的驚天秘密。作者以輕鬆手法,將孩子平常各種挖鼻屎奇招,由小動物輪流說出來,各有各方式,縱使在大人眼裏如斯不堪入耳,小鬼們卻樂此不疲、還換來一場開懷大笑,小鬼們邊看竊竊偷笑,為甚麼,不就是心中有數,暗忖自己也曾用過這些「出位」方法。這書沒有大道理,反之鼓勵大家注意個人儀容整潔。對於成人而言,挖鼻屎可能是一個無聊的話題,甚至許多人會認為討

20190402-鄺穎萱:【小企鵝】捉緊在手

鄺穎萱:【小企鵝】捉緊在手 2019年04月02日 佐野洋子另一本膾炙人口的作品《老伯伯的雨傘》。 【小企鵝】 上星期介紹了日本繪本大師佐野洋子作品《飛天獅子》,她筆下的故事看似簡單,但刻劃的人性卻深刻、立體,這與她早年的個人經歷有關。佐野洋子1938年生於北京,日本戰敗時她只有七歲,舉家搬到大連開始了艱苦生活,她是家中長女,為了生計每天在街上做小販,向當時進佔大連的俄羅斯紅軍兜售香煙,賺取一個幾毫的生活費。之後隨父母返回日本,當時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生於國外的日本人本來已被視為外來人口,再加上戰敗,這群人更受盡白眼,父母為餵飽一家大小已經疲於奔命,還哪有精力兼顧孩子心理狀態!佐野小小年紀,哭的時候沒人哄,惟有學會堅強;害怕的時候沒人陪,自然學會勇敢;煩的時候沒人問,逐步學會承受;累的時候沒人可以依靠,人就學會自立!正正因為從小為討生活,嘗盡人情冷暖,在她的作品裏,總不難嗅出那股人生百態的氣味。 繼《飛天獅子》後作者早期創作另一本膾炙人口的作品是《老伯伯的雨傘》,曾被收錄於日本低年級的教科書內。故事主角老伯伯有一把很漂亮的雨傘,老人對它珍而重之,每天都要把它帶在身邊,遇上毛毛雨天,他不會打開傘,老人心想不過是幾點雨水,沒有問題啦!如果雨下得大,老伯伯自會找地方避雨,有瓦遮頭就不用打傘啦!遇到雨勢又大又急,他擔心懷中的寶貝受損,還是回家算了,碰上大雨滂沱,他更選擇足不出戶。繪本中呈現的老伯伯非常搞笑,就是自己手執雨傘,卻愛躲在別人的傘下避雨。 有一天老伯伯坐在公園裏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天色昏暗,未幾更下起毛毛雨來,身旁的小男孩幽幽的問老伯伯可否遮他走一段,老伯居然眼珠向上轉了轉,左顧右盼,擔天望地,乾咳兩聲,佯裝聽不到。為甚麼?不就是擔心雨水淋濕寶貝雨傘,小男孩一臉尷尬呆在當場,剛巧一個打着傘的女孩經過,她隨便掉下一句:「我們一起走吧!」,老伯伯看着孩子的背影,小鬼嘻嘻哈哈在雨中蹦蹦跳跳,還不忘你一句我一句唱着:「下雨了!下雨了!滴答咚……下雨了!下雨了!啪搭啪搭啪……。」老伯看在眼裏忽然若有所悟,不其然打開手上雨傘,雨水滴答滴答地打在傘上,走在路上,心情悠然地好起來,步伐也不自覺的輕快了,返抵家門,看看濕了的寶貝還是昔日般可愛,老伯伯一面滿足。 人很多時懂得放開,才是真正的信任。 張開雙手 細看沿途風景 這個故事跟我們說明一個

20190429-盧楚仁:回顧平成,展望令和

盧楚仁:回顧平成,展望令和 2019年4月29日 【明報專訊】日皇明仁明天便結束他的平成任期,退位給太子德仁繼位,並改元令和,讓太子德仁成為日本第126代天皇。明仁在生時退位開創日本先河,首相安倍晉三亦破天荒給民眾10天連假。筆者今日便藉此機會和大家回顧平成和展望令和的政經大事。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因患上十二指腸癌而去世,終年87歲,由太子明人繼位改年號為平成。在戰後昭和年間,日本經濟欣欣向榮,在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之前,全球十大銀行當中,有八家都是日本銀行,當時香港人家裏的電器用品,大多數均是日本製造。 政治方面,日皇明人在位剛好30年,歷任18位首相,當中有13位要辭職下台,以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任期最長,由2012年12月26日至今,其次是小泉純一郎,任期由2001年4月26日至2006年9月26日。平成年間大多數時間均由自由民主黨執政居多。 平成30年 通縮最困擾經濟 在平成年間的外匯市場,美元兌日圓在1990年4月曾高見160.20,在2011年10月則低見75.57。這平成30年間,日圓兌美元上升了超過10%;相反,日經指數則下跌接近30%。日本的官方利率,亦由1990年最高的6厘下跌至今負0.1厘。 1989年日本人口有1.23億,到2010年高峰期,日本人口亦只有1.28億,到現在卻回落只有1.26億。表面上,在平成年間人口多了283萬,但若果由2010年高峰期比較,人口卻減少了195.88萬。日本人口老化和少子化,不單令到日本政府相當頭痛,而平成年間最困擾的,一定是日本的通縮問題,這困擾了日本整整三十個年頭仍然未得到解決,亦都是這個原因令到日圓匯價過去易升難跌。 人口老化嚴重 破天荒輸入外勞 在昭和經濟盛世的年代,日本大企業均有所謂終生聘用制,打工仔不愁被裁員或減薪。但到了平成年代,經濟泡沫爆破之後,便沒了這支歌仔,導致年輕人對前景缺乏信心,引致他們減低消費,節衣縮食,更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例如出現了電車男、蟄居族和宅男/女等等社會畸形現象。因沒有盼望,年輕夫妻大多數都不願生兒育女,而出現所謂少子化,即出生率低的社會問題,亦導致首相安倍晉三史無前例大舉輸入外勞,並給予一定居留權,估計在未來5年間可吸引超過35萬生力軍進駐日本打工搵食,對當地經濟有着絕對的正面作用。 戰後最長休市 慎防外圍急劇波動

20190428-馮睎乾:你的飯腳如何,日子也必如何

馮睎乾:你的飯腳如何,日子也必如何 2019年04月28日 《爆3俏嬌娃》劇照 嘢可以亂食,飯局唔好亂約。這天看娛樂版,見周秀娜說:「朋友成日介紹對象畀我,有時約食飯,無端端多咗個男仔,好尷尬!」馬上想起前晚跟「文壇小鮮肉」L公子吃飯,他也哭訴了一件類似的慘事,跟娜姐可謂同是飯局淪落人。 L公子出了名難約,心情不好不見人,心情好也不見人。約他吃飯跟撞鬼一樣,要講緣分。他和很多人做了數十年點頭之交,不單未嘗同枱食飯,甚至片言隻語也沒有交流。我不禁好奇,便問:「既然希特拉都約你唔到,貴圈有幾多人同你食過飯呢?」原來有緣跟他單獨吃飯的人,一隻手已可數完。有次朋友約飯局,預告有神秘嘉賓,肯定令他驚喜。L心想朋友知他脾性,不會胡亂帶陌生人來,於是滿心期待,在腦中擬了名單,每個都是他想見的熟人,更越想越興奮,恨不得馬上吃這餐飯。 那晚到了,但最期待的畫面並沒出現。神秘嘉賓神秘到一個點,連L公子也猜不到——原來是他認識了幾十年,卻沒吃過一次飯的點頭之交「犯罪集團首領」。文壇小鮮肉見首領大駕光臨,倒抽了一口涼氣,但人在漿糊身不由己,此時也只能堆起笑容,舉高雙手,一半表示歡迎,一半象徵投降,驚悲交集地說:「嘩!!!點解會係你嘅?」犯罪集團首領聽不出暗藏唏噓,喜孜孜說:「係我呀!開唔開心?驚唔驚喜?」 那餐飯,首領沒話找話說,令L公子吃得尷尷尬尬,苦不堪言。跟一個唔啱channel的人聊天,就像在收不到訊號的密室打電話,令人無限沮喪。誰想得到永生,其實不必信教,只要同話不投機的人吃一餐飯,就知道什麼是永生。 搞飯局和搞騙局一樣,都要計算。首先是處理粗淺的技術問題:你要了解出席者口味,安排一間能滿足最大公因數的餐廳。這個很易解決,因為吃什麼不吃什麼,都是客觀具體的資料。更高層次的計算,是涉及吃飯者的組合。誰想見誰而不想見誰,多數不會宣之於口,你只能意會於心。 以下故事,是我年少無知時受過的教訓。那時候,我和幾位朋友常常跟T小姐吃飯,T提及相識多年的K小姐,讚不絕口,說要介紹給我們認識。後來K小姐來了,相談甚歡,從此也成了我們的飯腳。但大家慢慢發現一個現象:T小姐約吃飯時,不再邀請K;若其他朋友發起吃飯,邀請K來,T就已讀不回,或索性推辭。於是大家有了默契:約T時就不邀請K,約K時亦不通知T。 我們從四面八方收風,試圖拼湊一個原因,解釋她們之間的冷戰,結

20190428-陶傑:政治正確大反智

陶傑:政治正確大反智 2019年04月28日 斯里蘭卡的伊斯蘭恐怖襲擊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國務卿希拉莉,發表悼文,不忘散發左膠意識,於死者避稱「基督徒」(Christians),改稱為「復活節崇拜者」(Easter worshippers),引起英語世界公憤。 政治正確玩到這種極端,難怪奧巴馬一度被美國保守派懷疑為伊斯蘭內奸。希拉莉也被指有叛國行為。看來真有幾分眉目。 被炸死的人,在復活節去教堂禮拜,當然是基督徒。基督徒是一個堂堂正正的身份,不是妓女之須改稱「性工作者」,不必視為冒犯,也毫不敏感,不必鬼鬼祟祟、遮遮掩掩,另稱什麼復活節崇拜者。 何況這個新體英文字,不合邏輯,也文法錯誤。 崇拜(worship)的對象,只能是神,而不是一個假期。伊斯蘭教徒有「齋戒月」,不可以改稱為「齋戒崇拜者」(Ramadan worshippers)。但奧希這對無神論的左膠男女,在伊斯蘭清真寺遇襲後,哀悼伊斯蘭教徒,卻直呼muslims。很明顯,他們認為穆斯林這個身份是正義合法的,而基督徒,世界上引起冒犯,是不道德而非法的。 看見這副德性,幸好兩年前美國的選民,唾棄了希拉莉,選擇了川普。真是基督教的上帝有靈。 不過因為政治正確,修改詞彙,那很好玩。以下是我學着他倆,發明一些新稱呼: 中國人(Chinese)──除了「龍的傳人」(The Dragon's descendants),還可稱為「豬肉、魚翅和部份狗肉喜食者」(shark-fin and partial dog-meat lovers)。 中東阿拉伯人( Middle East Arabs)──「豬肉厭懼症受害者」(Porkphobia sufferers) 台灣人──「憤怒的中國身份否認者」(Angry Chinese-identity deniers)。 日本人(Japanese)──徐福後人神話之微笑否認者」(Smiling Xu Fu descendants myth deniers) 印度教徒(Hindus)──牛隻崇拜者(Cow worshippers) 中國大媽(Chinese Damas)──「亞裔毛式歌舞街頭業餘中年女性表演者」(Asian Maoist sing-and-dance amateurish mature female stre

20180425-CUP:善忘一點,聰明一點?

CUP:善忘一點,聰明一點? 2018年4月25日 BY ANN WONG 圖片來源:路透社 都市傳說,金魚的記憶力只有 3 秒。但上班族的記憶力,肯定比金魚還差。本是想幹些甚麼,跟同事聊兩句後,隨即便忘了。你我視此為日常笑話,科學家卻說是人之常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忘記」這個大腦當中的複雜過程,乃是人在收集新信息並做出更加明智決定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適度的善忘,反而令人更聰明。 研究的共同作者 Blake Richards 教授解釋:「大腦似乎是在投放資源和能量來誘發『忘記』,讓你丟棄那些不再相關的資訊。」他指出,腦內負責儲存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乃是出生以後會產生新細胞的腦區之一。「人們長久以為,大腦若費額外能量增加細胞,我們也就可記得更多。」教授卻指,多年來的研究顯示,現實與這想法相反。 Richards 表示:「新細胞被製造出來,並非為人帶來更多記憶空間,而是讓大腦保留最新的相關記憶,亦即是說,它會拋棄被認為不重要的事物。」他解釋:「以這些神經網絡的運作方式,記憶不會像在電腦那樣,儲存在不同位置。」當無盡的記憶堆在一起,要回想時便容易混亂或要放慢速度,「所以一個較好的策略就是,忘記一些已經無關的舊事物。」 大腦也會將我們想要憶起的事情,錯誤標籤成過氣沒用的訊息,並將它們「拋諸腦後」。譬如你參加緊急會議,來不及帶紙筆和手機進房,只好強記重點,結果下班後繞道超市,會議內容便忘光了。不過 Richards 指出:「忘記要事確實令人沮喪,但我們通常都沒為意『忘記』這個過程。」不想再遇這種困惱情況?以下有幾個加強記憶力妙法: 將需要記住的信息,與生活中的其他領域聯繫起來。譬如將數字與顏色連結起來,能使模糊印象變成長期記憶。 花 2、3 秒想像,若忘了做這件事,將會發生甚麼,在幻想中串連不同的感官,作為記憶的線索。 將多項相關的信息湊成一個故事,為各個孤立事項添上感覺,讓大腦辨識出那是不能丟棄的相關信息。 提升睡眠質素,因為長期記憶聯繫會在深層睡眠中進行。 安心借助科技產品記事,把大腦留來發揮創意。 如果你經常忘東忘西,或記不住極為重要或極近發生的事,請向醫生求診。 BY ANN WONG CUP

20180403-CUP:瘦身成功後,脂肪去哪兒?

CUP:瘦身成功後,脂肪去哪兒? 2018年4月3日 BY ANN WONG 除非天生麗質,否則減多減少,都可謂一項壯舉。惟鮮少有人過問,悄然消失的磅數都往哪裡去了。即使問上逾百名醫生、營業師和健身教練,98% 都答不出所然。很多以為脂肪轉為能量,但這違反質量守恆定律;有些人猜想脂肪變成肌肉,可這沒可能發生;小部分估計經排泄流出體外,然而這也不正確。那瘦身成功以後,脂肪到底去哪兒? 澳洲科學家 Ruben Meerman 著有 Big Fat Myths: When You Lose Weight, Where Does the Fat Go? 一書,他與新南威爾大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分子科學學院教授 Andrew Brown 都有這個疑問,於是請教多達 150 名健康專家,結果只有 3 人能夠答對 —— 脂肪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我們呼出前者,後者則混進循環系統,直至以尿液或汗水流失。 假如你甩掉了 4.5 公斤脂肪,那就約有 3.8 公斤是透過肺部排出體外,餘下的 0.7 公斤則轉為水分。換句話說,將近所有減掉的體重,都會被我們呼走。除了你所消化的每種碳水化合物,以及幾乎所有脂肪,酒精也會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絕大部分蛋白質亦是同樣命運,小部分則會變成尿液。而在食物當中,只有纖維是未經消化便來到結腸。 Ruben Meerman 在其著作詳述脂肪在你減磅期間如何離開身體。 例如要令 2.8 公斤的脂肪得以代謝,就會消耗 8.2 公斤的氧氣,然後產生 7.9 公斤的二氧化碳,以及 3.1 公斤的水分。然而,這裡尚未計算你所吃的食物。因此,若要減去 2.8 公斤的脂肪,除要呼出消化食物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還要額外再呼出 7.9 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此方有減磅效果。 以美國為例,最新官方統計顯示,成人每日消耗 3.55 公斤的食物和飲料,報告卻未提及,他們亦會吸入超過 660 克的氧氣。因此,除非將 4.2 公斤的東西排出體外,否則便會增磅。絕大部分美國人每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酒精,都會產生 770 克的二氧化碳、290 克的水分和約 31 克的尿液。每晚入睡以後,則會呼出 200 克二氧化碳。 既然脂肪會轉為二氧化碳,那是否呼吸更多,就能減得更多?不好意思,你想得太美。超出所需的呼吸被稱為「換氣過度」(hyperventilatio

20181227-方俊傑:「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跳出 Marvel 公式

方俊傑:「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跳出 Marvel 公式 2018年12月27日 有幾多人還有看漫畫呢?應該還有吧。又有幾多人還買漫畫看呢?常說現今動畫是拍給家長看的,「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Spider-Man:Into the Spider-Verse)」應該算最不惜一切的一齣。不是說劇情講到有好幾個宇宙並存,涉及物理學說非常複雜,唔明咪唔明囉,無話睇戲一定要明晒。也不是因為講到其中一位蜘蛛俠踏入中年,經歷生意失敗跟太太離婚,又控制不到體型,太沉重,我從不小看現今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智商。重點是電影刻意把漫畫的表達手法呈現出來,就似在小朋友面前放份報紙,小朋友應該揭也不懂揭。 見到那些分鏡,見到那些風位,見到那些用文字用符號營造出來的聲效和角色情緒,如果你是一位動漫愛好者,應該會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帶少少感觸。電影是有心滿足動漫迷的要求,除了美式漫畫,再放埋日本漫畫風格,睇埋片尾彩蛋,更加似去到動漫節跟一大班志同道合在分享興趣。找黑人取代白人成為救世英雄,有蜘蛛女俠負責爭取女權,有動物版蜘蛛俠談動保,刻意政治正確到一個地步反而像囂張地宣洩。能夠替 SONY 在奧斯卡最佳動畫中打破迪士尼的壟斷,也不出奇。 最緊要夠膽。Sam Raimi 執導的「蜘蛛俠」其實有不錯口碑,只是去到第三集便無以為繼;往後找 Marc Webb 復刻,淪為爛片,蜘蛛俠才得以歸隊,回到 Marvel 電影宇宙。超級英雄片近十年給 Marvel 打了一個模式出來,好像不跟風用同一種輕鬆手法拍攝的話,必定無運行。DC 想翻身,在「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已經趨向 Marvel 化,在「水行俠(Aquaman)」好像見到少少收成,但老實說是不可能有甚麼驚喜。稍一不慎,更容易似 SONY 的「毒魔(Venom)」,輕鬆變兒戲。想突破,其實只可以另闢新路,像 Fox 的「盧根(Logan)」,也似這一齣擅用動畫天馬行空長處、玩盡視覺效果的「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才可以逃得開 Marvel 的色彩,或陰影。只不過,有幾多人具備這種改革的勇氣呢?就算有,又有幾多老闆聽得明白兼且肯支持呢?兒童和兒童的父母是大客仔,你現在講到明不去討兒童的歡心?未說出口,多數已經被拒絕了。 方俊傑 CUP

20170210-BBC:植物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神奇能力」?

BBC:植物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神奇能力」? 2017年 2月 10日 喬西·賈巴迪斯(Josh Gabbatiss) 根據傑克·舒爾茨(Jack C Schultz)的看法,植物"只是行動非常緩慢的動物"。 這不是對基礎生物學的誤解。舒爾茨是位於美國哥倫比亞的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 in Columbia)植物科學系的教授。他花了四十年時間研究植物和昆蟲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對自己的研究了若指掌。 相反,他探討的是我們對植物的通常看法。他覺得人們通常對植物視而不見。然而,植物會爭奪領土,尋找食物,逃避捕食者,讓獵物落入陷阱。它們像任何動物一樣活著,並且有著相應的行為。 法國里昂大學(University of Lyon)的植物學家奧利維爾·哈曼特(Olivier Hamant)說:"要看到這一點,你只需要製作一個關於植物生長的高速播放電影——然後,植物的行為看起來就像動物了。事實上,延時攝像機揭示了鮮為人知的植物行為的精彩世界,任何觀看了大衛·艾登堡生命系列記錄片(David Attenborough's Life)中著名的林地片段的人都可以為此證明。 植物的移動是有目的的,這意味著它們一定意識到周圍發生的事。"為了作出正確的反應,植物還需要根據不同條件調節複雜的傳感器官,"舒爾茨說。 那麼什麼是植物的感覺?如果你相信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丹尼爾·查莫維茲(Daniel Chamovitz)的看法,那麼植物的感覺和我們自己的感覺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向日葵"知道"什麼?(圖片來源:Igor Stevanovic/Alamy) 當查莫維茲開始寫作他2012年出版的著作《植物知道的事》(What a Plant Knows)時,他還為此感到有些擔心,在書中,他通過最嚴謹和最新的科學研究探討了植物如何體驗這個世界。 "我非常擔心這本書會引發的反響,"他說。 他的擔心並是沒有根據的。在他的書中,植物有視覺、嗅覺、觸覺,有感知能力,這些描述都與1973年出版的流行讀物《植物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遙相呼應。後者,吸引了經歷了"權力歸花兒"(flow

20181128-CUP:「江湖兒女」—— 逝去的江湖,時間的炮灰,賈樟柯的宇宙

CUP:「江湖兒女」—— 逝去的江湖,時間的炮灰,賈樟柯的宇宙 2018年11月28日 BY 江皓昕 今時今日,如果有人一臉認真地跟你說,他是個江湖人,出來混最重要怎麼樣怎麼樣,你也許會嗤之以鼻,也許會當面取笑他,也許還會問他,「阿叔,都甚麼年代了,睡醒了沒有」。 江湖一詞難以翻譯,它是一個獨特的時空場所,一套只容於某種水土,共同想像而成的精神氣質。能領會,難言明。外國人不會懂,跟舊時代絕緣的新派者不會懂,也許,對那些真的曾經出來混過,隨著物轉星移來到這網絡世界,從血氣方剛淪落至嘆想當年的前江湖人,他們也不會懂 —— 自己當年相信的,究竟是甚麼? 「江湖兒女」就是阿嫂的故事,巧巧(趙濤飾)是地方大佬斌哥(廖凡飾)的女人,一次給暗算,她為拯救斌哥而亮出幫派私藏的手槍,被判 5 年監禁。女人為自己的愛人頂罪,出獄那天愛人卻沒來迎接,她這才發現世界變了,大佬變成落難中佬,有著新的愛人,也失去了一切煞氣與鋒利。丟了身份的她也丟了愛情,孑身一人又流離失所,不禁反思自己這些年來,到底是為著甚麼而行。 這部電影是賈樟柯的經典集大成:山西快要倒閉的煤礦、三峽一直上升的水位、小人物的下崗與遷移、內陸縣城在經濟轉型下的驟變、港台流行曲的時代串場、UFO 在夜空中飛過的啟示…… 賈科長過往用過的故事物件,在「江」裡一再重現,並賦予一層新的意義。最明顯莫過於他的妻子趙濤,一再是自己電影的女一。巧巧和斌斌這對城鄉男女,其實早在「任逍遙」中已經出現過,連衣服造型也一樣。 原來導演正在設計一個 Marvel 式的「賈樟柯宇宙」,串聯起當代中國的碎片和光怪陸離。這種宇宙的構造可不是炒冷飯,是有所提升的。作為觀眾,我就覺得此片比賈科長的前作「山河故人」好看多了,男女主角經歷了江河變異的愛情也比「天注定」中的暴烈來得更有餘韻,某種意義上也洗脫了經典作「三峽好人」中過分堆砌的畫面符號。有外媒說「江」會是賈科長 20 年來最重要的作品,是中國版的「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我卻認為「江」並沒有那種刻意架構的史詩磅礡感,賈式平實又具文學性地敘事,娓娓道出這一群小人物在時代衝撃下所面對的蒼涼和荒誕。 果真是義薄雲天,巧巧在故事前段愛著斌哥,純粹是一種縣城女生愛著大哥的愛。斌哥教他開槍,還道她不是江湖人,不會明白。到故事後來,巧巧出獄了

20190424-方俊傑:完全零劇透《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觀後感

方俊傑:完全零劇透《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觀後感 18:55 24/4/2019 1)先由2019年4月5日凌晨說起。打算上網預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Endgame)戲票。死機。不同院線也死機。身在香港,不是美國,也真夠史無前例。《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Infinity War)也沒有捲起過類似風潮。聽聞有人等不及,直接去戲院排隊,我完全被嚇呆。千辛萬苦下,我買了朝早九點半的場次,然後,有朋友跟我說買了朝早八點,隔幾小時,有好幾個相識的,說會看朝早六點場。朝早六點?我的朋友不是農夫,是夜晚看完《卡啦屋企》也未必入睡的,能夠讓他們天未光已經準時入到戲院,肯定超過避開劇透的簡單。是愛呀! 2)香港電影票房榜,第一位,是《阿凡達》(Avatar),2009年,收一億七千八百萬。賣點肯定是無與倫比的3D特效,你說是基於劇情特別出色,找個人相信也難。去年,以為《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可以打破紀錄,最終未竟全功,還欠二千五百萬。今次,看預售反應,九成打破到。是感情滿足對於人類來說重要過官能刺激的證明。就算《終局之戰》的口碑不及現時票房榜第四位,1997年的《鐵達尼號》(Titanic),轟動到能夠長賣長有,但片長三小時,票價相應提升,是比《無限之戰》優勝的地方。何況,我肯定口碑會好。懸念變成能否突破二億大關。還有誰敢說看電影不用入戲院?係可能要重新界定甚麼才算電影啫。 3)常說Marvel系列是新一代的《星球大戰》(Star Wars)。我會說Marvel系列的表達手法,改良了《星球大戰》。在美國,1977年《星球大戰:新的希望》(Star Wars:A New Hope),是第一個三部曲中,票房最出色的一套;1999年《星球大戰:魅影危機》(Star Wars:The Phantom Menace),是第二個三部曲中,票房最出色的一套。看2015年《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The Force Awakens),票房遠勝《星球大戰:最後絕地武士》(Star Wars:The Last Jadi),幾乎可以肯定三次三部曲,會同樣以首部曲最成功。《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系列不同。在美國,第二集跌了一跌,但第三集已經反彈。在香港,票房更是不斷標升,一集勁過一集。人類畢竟喜歡觀看結

20190424-丘美珍:《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神的眼睛,凝視這世界的不完全好人

丘美珍:《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神的眼睛,凝視這世界的不完全好人 2019-04-24 00:00:00   圖片來源: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守著電視看完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地感覺到編劇呂蒔媛有一顆溫暖的心。她以劇中幾個家庭,串聯出觀看一樁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多元觀點,令人反思低迴,感觸良多。 呂蒔媛說,她不要說教,只希望大家能進入每個家庭的客廳,對劇中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但我想,心中無愛的編劇,寫不出這樣溫柔的劇本。 隨著劇情推展,我們看到劇中人必須每天面對喪子悲傷、處理罹病憤怒、面對婚姻危機,這些受害者、加害者、支持者,都曾經本能地對命運揮拳,但身心受創、徒然無功之後,終於靜下來思索:未來,我該怎麼辦? 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但是,過程絕對不快。在10集的劇中,眾人的衝突密集地在幾個月之間發生,最終達成初步的和解。第一集開始時,離悲劇開始那一天,已經過了兩年;最後一集,則延續了3年後眾人生活的片段。整個戲劇的時間軸,其實跨越了5年。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10集的進展,有可能就是10年吧!我這樣想著。人心脆弱敏感,當悲傷、憤怒成為日常,要正視自己的傷口談何容易?若不能正視,又如何尋求終極的療癒?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傷痛。年輕時所受的傷害,令我們痛苦。如果一直讓這個傷口,蟄伏在心裡,勢必痛苦一輩子。專家說,人到中年時,如何重新解讀年輕時的傷害,是人生中的關鍵抉擇,如同劇中的宋喬安,在「過不去」時,她心裡或許出現過這樣的聲音: 「我究竟要帶著這個痛苦,進入墳墓?還是,我要重新理解這個傷害,得到療癒和重生?」 走上寬恕他人,也寬恕自己的旅程 開啟療癒重生之門的鑰匙,是寬恕。 之前讀到林凱沁的《中年重生》一書中,曾經提到,今年72歲的美國心理學者華丁頓(Everett Worthington)一輩子研究寬恕理論,自己的母親卻在1995年除夕夜,慘遭闖空門的無知青少年打死,而他自己的弟弟,因為長期受困於母親遭害的陰影而自殺。 有一段時間,他身心嚴重受創。身為受害者家屬,他憤恨於兇手的殘酷無情,竟然奪走一個善良老婦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他也極度自責,自己身為長期研究寬恕的學者,卻救不了弟弟的性命。 後來,他一步一步走過生命幽谷,並提出著名的寬恕五步驟,以及如何寬恕自己的歷程,引導更多深受傷害的人,獲得療癒

20190426-陳詠燊:「活雷鋒」的愛情好人卡

陳詠燊:「活雷鋒」的愛情好人卡 18:53 26/4/2019 終於看了馮小剛導演的《芳華》,一段在文革、中越戰爭時期,火紅年代中的中國青春歲月故事。故事講述一班成長於文工團的年輕男女,在動蕩的時代中同時如何面對成長、愛情、命運的衝擊。 故事不詳述了,我最想談談的,是當中一位大好人劉鋒。在文工團中,劉鋒是大哥哥,人緣好,心地好,他經常有著一份犧牲的精神,為人民服務,團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他都樂於一力承擔。就著這份個性,他得到了團中很多人的仰慕,無論男男女女,他們甚至稱他為「活雷鋒」。 「雷鋒」是甚麼?是一位六十年代的軍人,在年少的時候就英勇地因工殉職,之後毛澤東就以他的英勇事蹟作為模範,鼓勵大家要以他作為榜樣,所以那個年代很多大好人、偉人,都被稱為「活雷鋒」。 這位「活雷鋒」受到大家的景仰,每個人都想親近他,然而之後發生甚麼事?他向一位叫林丁丁的漂亮的女團工示愛,更在林丁丁那瞹瞹眛眛,不知答應還是拒絕的眼神下親吻了她!這位「活雷鋒」親了這個女孩後,下場如何?得到愛情? 不,他被女生「#metoo」了,女生告上了領導層,說是被劉峰性侵犯,最得令他被革出了團隊,身敗名裂。 女生為甚麼要這樣做?因為她接受不到「活雷鋒」也會有情慾,也會對自己動心,她感到他之前的偉人形象都是虛假的,她失望到透頂了。 而真正的重點是,她根本忘了了「偉人」其實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他會傷心也會痛。 現在未必有人可以偉大到成為「活雷鋒」,但這一代有一個接近的詞語「好人卡」,無論男女,在心儀的對像前一時間拿捏不到愛情的節奏時,但又很想接近對方,最直接的一種做法,就是成為一個好人,留在對方身邊,而由於自覺時機未成熟(其實時機從來不會有所謂的成熟),於是更習慣將「好人」的動機演化成「本身是一個好人」,而不是「因為喜歡對方而只對他好」,終於這類好人會得到甚麼?一張「好人卡」。 拎到「好人卡」後,對方將會開始將你的犧牲與付出視為必然與習慣,久而久之更認為不需要為你的付出給予任何回報,包括愛。 之後?就直到永遠了。 電影中最悲壯的一幕,是劉峰成了前線的軍人,更希望英勇地戰死沙場,那麼他就有機會成為另一個雷鋒,被寫成紅歌,讓文工團中負責唱紅歌的林丁丁天天唱著,從此離不開他。 世界上,還有比這種想法更可憐的悲壯嗎? 陳詠燊最新作品《做自己 都要識㗎!!》,現已

20181114-CUP:漫威之父留給世人的禮物:「戰勝自我缺陷才是超級英雄」

CUP:漫威之父留給世人的禮物:「戰勝自我缺陷才是超級英雄」 2018年11月14日 BY 史諾比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個瘦弱、害羞、缺乏自信,在學校總是被霸凌的書獃子,穿上連身套頭緊身衣,立刻變成擁有超能力,能飛簷走壁的蜘蛛俠 —— 這是漫威(Marvel)之父史丹李(Stan Lee)認為最像他自己的角色。 美國洛杉磯、比華利山、南聖塔莫尼卡大道 9440 號。這裡,是將近八千多個漫威超級英雄的誕生地,也是創作他們的父親:史丹李長眠之前的居住地。其中一間的工作室的書架上擺滿了蜘蛛俠相關的商品與書籍,角落邊一尊高 150 厘米的蜘蛛俠模型,說明了這個角色在史丹李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他的原名其實是史丹利.馬丁.李伯(Stanley Martin Lieber)。「史丹李」是他在 19 歲發表第一篇作品的筆名,但他在受訪時卻坦言:「這名字是隨便取的,我只是不想讓我的真名跟這些傻漫畫扯在一起!」 出生於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紐約貧民區,父母是猶太裔羅馬尼亞移民,與弟弟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只有一張床的破舊房間。七歲那年遭逢經濟大蕭條,失業的父親與母親經常為了錢而大吵,食物總是有一頓沒一頓,也因為繳不出房租而被迫不斷搬家。史丹李的童年就在貧窮與被同儕排擠中度過,這形塑了他自卑的性格。 蜘蛛俠是史丹李最喜歡的角色。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因為現實太痛苦,他把注意力寄託在閱讀。在書籍與電影中,他能讓想像力縱橫馳騁,奠定了他日後創作「漫威宇宙」的基礎。而困苦卑微的出身,則讓他筆下的超級英雄們都像一般人一樣具有大小不一的缺陷。換句話說,更像真實的、在你我身邊的「人」。 蜘蛛俠,就是他對自己的投射;美國隊長,同樣是從弱者變成強者,具有高度同理心與超凡力量,但他近乎食古不化的道德標準屢屢造成團隊危機;變形俠醫平常是溫和理性的科學家,一旦暴怒竟成全宇宙最恐怖的殺人武器;而鐵甲奇俠,看似多金又風流帥氣,內心深處卻對死亡充滿恐懼。 將「人性」與「人生」融入到漫畫裡,正是史丹李創作與眾不同之處。但 70 到 80 年代的美國,正值冷戰晚期軍備競賽的巔峰,人們不耐煩去探討這些真實缺陷與人性黑暗面,而是崇尚絕對霸權武力。 於是 DC 旗下擁有俊俏外型、壯碩體格與無堅不摧破壞力的「超人」成了第一個全民偶像,主導了接下來三十年荷里活對超級英雄的定義

20190424-CUP:愈跑愈瘋狂?小心跑步成癮

CUP:愈跑愈瘋狂?小心跑步成癮 2019年4月24日 BY TAN HA LAM 近年不少人喜歡以長跑鍛鍊體能,每次超越舊紀錄或者其他跑手,都會得到成功感,因而增加跑步次數,挑戰自我。但當生活步伐妨礙到跑步活動時,有些人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並且因沒有時間練跑而內疚,逐漸由對健康的追求,變成不健康地過度練跑。英國史丹福郡大學(Staffordshire University)運動心理學講師 Andrew Wood 及心理學副教授 Martin Turner 就以專業角度,撰文指出跑步成癮帶來的危險。 跑步為何會變成危險的習慣?假設新手現在開始跑步,是因為想要變得健康、或追求標準的體重。當這人試跑而喜歡上這項運動,並堅持 1 個月後,便注意到衣服更合身,又被身邊的人會最近看來更健康,好友則會評論其技術及速度。然後跑手的速度加快,在向目標靠近時,更在過程中超越他人,壓力就開始形成。 當 5 公里已經不能滿足時,這人就會開始跑 10 公里,因此少了時間休息。但旁人不太在乎其作息是否正常,只會說這人看起來很好。而跑手愈跑愈快,感覺更好,雪球就愈滾愈大,開始想由 10 公里跑到半馬拉松。如此,危險之處在於把自我價值建立在跑步之上:如果不跑,之前所經歷的好事及得到的好處,就會消失。 研究表明,那些定義自己會為運動及對體質感到焦慮的人,更有可能會變得依賴運動。運動心理學家常常會遇到,那些過度被「運動者」身份牽著走的人。他們認為作為運動者的成功,反映了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必須在運動上有所突破,才能確定自我價值。然而,這世上並沒有能絕對保證的成功,他們事實上正把自己置於一個不穩定的位置。另有研究指出,將自我價值取決於成功或成就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更差。 在運動和鍛煉時經常使用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中,像「我必須」及「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將毫無價值」等信念,皆被定為不合邏輯。證據顯示,有這些不合邏輯信念的人,更容易對事物產生依賴,例如酗酒、網絡成癮和運動成癮。 雖然把這些不合邏輯的信念用在運動上,有時也能產生正面影響,但它們會帶來更多情緒負擔,使身體疲憊。兩位專家強調,過度運動只會適得其反,對健康沒有幫助;其次,這是基於短時間的動機,為避免內疚而奔跑,而不是為了個人目的而跑步,有失跑步原意;第三,跑步非維持生命的必須,飲食、睡眠才是。 他們建議,如果自

20190422-鄺俊宇:愛情上的相逢恨晚

鄺俊宇:愛情上的相逢恨晚 2019-04-22 為什麼他不能早一點出現?愛情上的相逢恨晚最折騰人心,因為你和他都知道彼此有感覺,但出現在錯的時間裡,這一刻的你和他都不適合愛上其他人,或許是誰身邊已有人,又或許是誰未準備好再戀愛,原因有太多,總之是這一刻不是對的時間。 若然他出現的時間能再早一點,故事又會否變得不一樣?或許吧,你或許幻想過無數遍,若你早一點遇見這個人,兩人在適合的時間走近,能否成就你心目中的幸福?但抱歉,世事不能盡如人意,有時候上天就是刻意派一個你蠻喜歡的人,卻安排你不應該再喜歡新的人之時候,你不能怨,因為遲到了就遲到了,你知道若你和他勉強在一起,機會成本也太高了吧?要放棄的不只是你自己的事情,甚至要傷害到另一位在愛你或在愛他的人,這真的值得嗎? 若然可以選擇,你會選擇遇見這個人嗎?一個明知道相逢恨晚而不能夠在一起的人,你會寧願當初不相見,還是再選一次都要見?其實想清楚一點,退一萬步讓你放棄現在的所有,然後換與他在一起,你當刻可能會快樂,但之後呢?隨之而來是內疚的襲來,你傷害了其他在愛你的人;後悔的襲來,原來幾經辛苦與他在一起,不一定如你想像般美好;痛苦的襲來,原來愛情可以是兩個人的事,也可以是兩個人以上的事,有人痛著愛,有人愛得痛。 愛情上的相逢恨晚,的確很折騰人心。但只限折騰人心而已,你不能改變太多,因為往往當你想去改變的時候,你會把本來不簡單的問題變得更複雜。 鄺俊宇

20190427-王迪詩:最女人——一句KO怒氣

王迪詩:最女人——一句KO怒氣 2019/04/27           我家附近有間專賣外國食品的小店,我幫襯了很多年。最近來了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店員,嚼着香口膠在一角玩手機。我找不到平日買慣了的黑醋,便問她可有放在別的地方,她眼睛沒離開過手機,晦氣地說:「自己搵啦。」「平日放在這個位置的。」「你話有咪有囉。」我當然不敢再打擾阿姐玩手機,看她那博炒的架勢,老竇至少答應了給她三幾十億遺產。           過幾天我再去光顧的時候只見女店長,跟她提起那位手機阿姐,店長說:「佢俾仔飛。」又以安撫的語氣說:「你唔好同佢計較!」我非但透心涼,還幾乎想給手機阿姐一個擁抱,連忙翻開小黑簿把店長的金句抄下。女人最痛莫過於俾仔飛,見她慘絕人寰,還怎好意思跟她計較?此為店長一句KO問題的典範。           以前我在寫字樓上班,全公司所有人都在穿黑色和灰色,只有我老是七彩繽紛。我不是鼓勵你返工玩cosplay,但一年到晚黑黑灰灰,不悶嗎?我當然知道有同事覺得我穿得好浮誇,but I don’t care。有次我穿了一件印滿玫瑰花圖案的紅色恤衫,有個上了年紀的女同事語帶諷刺地說:「嘩,乜咁sharp呀。」我微笑道:「係呀,我去鬥牛。」女同事呆了一下,快步走開了。有時候,自嘲是對別人批評最好的回應,以幽默化解怒氣也挺好玩的。一句絕到底,沒有再踩你的餘地。憤怒地回應批評,自己先就輸掉了好心情。我常說「輸人不能輸陣」,泰然自若就是最型的陣。也曾有三姑六婆八八卦卦,最鍾意問:「你O依家做邊行呀?搵幾錢人工呀?」我答:「寫作。」三姑:「吓?工嚟㗎?香港地寫嘢搵到食咩?」我:「係呀,工嚟㗎,莎士比亞係我行家。」         王迪詩

20190413-王迪詩:最女人——代客拜山

王迪詩:最女人——代客拜山 2019/04/13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已經相信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着跟現世差不多的生活,所以才會放陪葬品,為先人在另一個世界供應物資。現代人把這種概念發揚光大,紙紮品店比陽間更快推出5G手機,也售賣魚肝油、維他命丸等保健套裝,見近日麻疹肆虐,甚至考慮推出紙紮麻疹疫苗。我很懊惱,如果死後不過是生前的重複,繼續生病,繼續用手機,繼續返工,做會計的死後繼續做會計,的士司機死後繼續揸的士,那死來幹麼?一想到死後還要交稿,我就不想死了。           這一切,全都建基於假設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過着相同的生活,這讓我想起朋友讀小學的女兒去拜山,看見大人燒金銀衣紙就搖搖頭說:「我唔覺得爺爺會收到囉,如果收到,點解唔燒真錢?」我自己並不相信死後是生前的重複,這在我看來只是一些害怕死後虛無的人讓心裏踏實一點的想法罷了。死後還要吃養生保健品,那如果病了是不是會再死?如果人人都可以燒幾十億冥通鈔票供先人在下面享用,那陰間的通貨膨脹一定很厲害,紙紮金撈、飛機豪宅全部一燒即有,那地府如何建立經濟貿易?實際執行起來是不太可行吧,燒超豪紙紮品也不過是後人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說起來,拜山這麼多年,你可曾想過為乜?當小孩提出這個問題,你又會怎樣回答?天時暑熱,路遠又多蚊,這般麻煩是為了甚麼?於是出現了直播代客拜山服務,顧客安在家中歎冷氣一邊看直播,感覺就像自己親身拜山一樣,或許也有人看了彭于晏的直播就感到擁有了彭于晏。我從小時候開始就很喜歡拜山,我出生之前爺爺就不在,看見他墓碑上的照片很是懷念。年復年掃墓,想起日本電影《日日是好日》的一句對白:「能夠多年來跟同一班人做着同一件事,原來是很幸福的。」         王迪詩

20190406-王迪詩:最女人——減肥、上班、減肥

王迪詩:最女人——減肥、上班、減肥 2019/04/06       我認識的所有人,除了我自己,都在做gym、跑步或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這當然非常健康,我大力鼓掌,但當我問他們:「你enjoy嗎?」十個有九個都抱怨若非為了減肥或健康,才不會這樣折磨自己。白天上班已經辛苦到死,放工後還得趕去做gym,就為了揮掉今天吃過的,回到家裏已筋疲力盡,第二天醒來上班、吃飯、放工,又做gym。           我也不是不想做運動,而是實在怎麼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我從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想瘦可以用其他方法,比如我大部份時間站着工作,將手提電腦放高一點就行了。在網上看過一項研究,指坐着兩小時已經會增加患癌機會,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毒素積聚,就會生起各種病來。無從核實網上資料的真確性,但以常識推論也不無道理,總之應該避免坐着不動太久。           另外我雖然不跑步做gym,卻很喜歡行路,每天都行很多,不少寫作題材都是走路時想出來的。若無可避免必須久坐 (例如搭飛機或長途車),我早前也在「養生瘦身演講」中建議各位讀者按摩耳朵,因為耳朵佈滿全身穴位,按摩耳朵對血液循環很有幫助,我初起感冒也會這樣做,再吃一個紅肉火龍果和一匙Manuka honey,早睡。           但若情況嚴重或可能感染病菌,當然要看醫生。古時紮腳的婦女不便走動,就靠按摩耳朵來「運動」全身,保持健康,每天這樣做是很好的養生習慣。飲食也要揀得聰明,我在演講中已詳細說過餐廳食物清單,不在此重複了。           工作這麼辛苦,我卻看見很多人為了減肥而捱餓,強迫自己做不怎麼享受的運動,日復日,年復年。也許在地獄還比較舒服一點吧,人可能要等落到「下面」才不再需要減肥,至少我從未聽過有人燒跑步機落下面,紙紮烤雞和漢堡包倒是見過。         王迪詩

20190330-王迪詩:最女人——錢可以摧毀品味

王迪詩:最女人——錢可以摧毀品味 2019/03/30           旅居外國的朋友想回港租或買房子,請我幫忙找一下。經紀介紹了一座房子,七十年歷史。出售的是一座三層樓房的地下。我走進房子,木地板吱嗄吱嗄地響着,日久失修,非常殘舊,但樓底很高,透過大廳的落地玻璃窗可看見小庭園。古老的鐵窗框很有味道,現在大概很難找到了。據經紀說,業主是一對老夫婦,住在這裏半世紀了,後來丈夫過世,子女移居海外,就剩下老太太一人獨居,她無力打理庭園,雜草叢生,野玫瑰也不再開花了,她便遷進老人院。聽經紀的口吻,老太太的子女是擔心母親時日無多,急於趁她在生時賣掉房子分錢。其實在睇樓過程中,也遇過好幾次子女急着賣樓分錢。桌上零亂地散着幾張舊照片,有張黑白婚紗相,郎才女貌美得像電影明星。「這就是業主夫婦,聽他們的子女說,父母是有文化的人,喜歡看書、畫畫。你看庭園裏樹下那張木長椅,老先生在世時,夫婦倆常坐在那兒喝茶聊天。」我走到庭園,避開雜草,在木長椅坐下來,抬頭看看那棵枯乾的柏樹,心裏默默祈求那位能買得起這裏的人一定要好好愛惜這座房子。           兩個月後,我偶然路過,從外面看見庭園正在裝修,樹木全給剷除了。聽經紀說,老太太的子女務求把房子盡快脫手,也沒多講價就快速賣掉了。我再路過的時候,那些極有氣質的古式門窗和落地玻璃已統統被鋁窗取代,門口的歐式鵝卵石小路改為水泥,我心裏很難過,好好一座富有人情味和格調的房子,如今變得這樣cheap。父母住在這裏半世紀,自己在這裏長大,到頭來是急急脫手的一件貨。就恨我沒錢買這座房子,讓它給暴發戶白白糟蹋了。繞了一個圈子,還是錢。         王迪詩

20190323-王迪詩:最女人——一點甜

王迪詩:最女人——一點甜 2019/03/23           跟舊同事在café聊天。她讀小學的兒子翻着餐牌,問「croque monsieur」(見圖)是甚麼來的,我告訴他那是放了芝士和火腿的焗三文治,法語monsieur解作mister,croque源自一個法語動詞,就是to bite的意思。然後他指着餐牌上的「croque madame」問我是甚麼來的,我說那是croque monsieur加蛋。他抱著頭喊好難記啊!兩個名字差不多嘛。我說有蛋的就是女人,也夠難忘了吧?           接下來那半小時的性教育就在此省了,只是這讓我想起了好些關於食物的名稱和歷史是多麼有趣,好像croque monsieur已有過百年歷史了,最早於二十世紀初就出現在法國意識流作家普魯斯特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又例如茶餐廳名物港式西多士源自pain perdu(法式西多士),它不像港式西多用兩片方包夾起並塗花生醬,而是將baguette(法式長條麵包) 切成有相當厚度的小片,沾上混合了牛奶和糖的蛋漿,炸成乾身、厚而鬆軟的多士,再搽上蜜糖和牛油,我在家裏也常常自己做,很容易的,而且非常美味,用脫脂奶,走糖走牛油就會低卡很多。法語pain指麵包,perdu則是lost的意思,換句話說,法式西多士是用本應丟棄的包頭包尾製成的,好聰明呢。           又談談港女最愛的馬卡龍餅 (macaron),竟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當然,它最初的模樣並非今天這麼精美。文藝復興時期,生於佛羅倫斯的女貴族Catherine嫁到法國成為女皇,把馬卡龍餅帶進法國,但這小甜餅真正紅起來是要等到一七九二年,當時兩名修女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售賣自家製的馬卡龍餅來幫補交租,她們做的馬卡龍是單獨一片的,不像今天用兩片夾起來並在中間填上餡料。又過了百幾年,馬卡龍才演變成今天的樣子,就算像我這般不愛吃甜,單是看見七彩繽紛的小圓餅,心情就會開朗起來了。生活雖有不如意的時候,但總有方法加一點色彩,加一點甜吧。         王迪詩

20190316-王迪詩:最女人——男神大崩壞

王迪詩:最女人——男神大崩壞 2019/03/16           認識Karen很多年了,最近到她家裏吃蛋糕,碰巧鐘點女傭正在整理抽屜,老照片給翻出來,有張單人黑白照讓我大吃一驚。「這……是誰?」Karen意味深長地笑說:「你已不知是第幾個被這張照片嚇倒的人了,尤其是女生,照片裏這男孩帥翻天了吧?」那是個二十歲左右的男生,穿着警察制服,帥到令人呼吸困難,眉宇間的英氣像巔峰時期的木村拓哉,五官則有點像金城武mix彭于晏。「是我大伯。」我張口結舌。「你大伯?就是在你婚禮垂頭喪氣的那位?」Karen點點頭。我無法掩蓋心中的震驚,他不是變老了,而是徹底變成了另一個人。六十幾歲,滿臉皺紋、頭髮所餘無幾、大肚腩,這都不足為奇。但無論外表變成怎樣,每個人總有一些核心部份,類似精神或意志的東西,是不會隨外表改變的。即使整容失敗的年邁女星,仍能隱約從她的神態舉止認出昔日的痕跡,眼前這個男人的臉卻是空白的,成了個無臉人。到底這人遭遇了甚麼,徹底摧毀了他的內心?           「結婚,生仔。」Karen淡然地說。愈是淡然,愈是悲涼。有時候,毀掉人意志的並非甚麼大災難,而是日常生活,像滴水穿石,逐點逐點磨蝕一個人的棱角,終歸妥協,變成同其他所有人一樣。「大伯年輕的時候比明星還要帥啊,很多女生在差館門口等他放工,甚至有女孩找他簽名。不知為何,這麼英俊的男孩竟會看上我的伯娘,長得不美,又終日嘮嘮叨叨,怨天怨地,是負能量爆燈的一個女人。           其實大伯對她很好,兩個孩子也很孝順,還有甚麼不滿呢?可她就是不開心,我印象中從未見她笑過。」於是大伯每天上班、下班、湊仔、供樓、聽老婆抱怨、再上班、下班。你的老婆如何,你的樣子也必如何。         王迪詩

20190329-劉細良:【讀書好】哪有這麼多玻璃心:中共管控式民族主義

劉細良:【讀書好】哪有這麼多玻璃心:中共管控式民族主義 2019年03月29日 此書全面披露中共滲透澳洲的手法,似曾相識。 【讀書好】 韓國瑜市長訪港會見中聯辦聲稱談生果貿易,是今年最可笑的政治show,難得他可以面不紅耳不赤。中共全球滲透的力量,豈止香港及台灣可見,美國硂加拿大硂新西蘭硂澳洲媒體,近年先後不約而同地揭露中共「銳實力」入侵方式,以當地領事館硂華僑組織硂留學生硂華文媒體硂商人組織硂企業捐獻及學術交流方法,增加中共在當地的政治影響力。 鑄造玻璃心 早前澳洲學者Clive Hamilton一本探討中共紅色滲透的作品《Silent Invasion》,就因為出版社怕得罪中共而被封殺,一場風波引來澳洲政府及國會關注,最後研究終於面世,而書中所提及一個滲透個案亦產生了政治影響。內地商人黃向墨向工黨議員鄧森作政治獻金,令他不惜違反黨的立場支持中共聲稱「南海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件被揭露後鄧森辭去參議院工黨副黨鞭的職位,最終在2018年初辭去參議員職務,而澳洲政府立即通過了「政治獻金法」,並拒絕了黃向墨入境。《Silent Invasion》一書最近在台灣出了中文版《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華人社會應該多加留意。 對香港人來說,這些紅色滲透手段過去三十年已經全面在香港實施,大家習以為常,以至沒有反應。西方世界對香港問題只看表面經濟發展,對於中共黨國機器介入香港選舉硂議會硂公務員硂紀律部隊硂政客硂傳媒硂大學及社會組織的情況,欠缺全面認識,當事情發生在自己家門時,少不免驚惶失措。台灣學者吳介民在中文版序言指出:「當我們仔細觀察中國在全球投射影響力的作為,不難發現其背後是同一套手法的各種變形,主旋律就是:利誘與脅迫,讓你上鈎之後再予取予求。也就是『以商業模式做統戰』:一個具有高度控制力的數位化極權國家駕馭了商業行為,以之遂行政治目的,它的控制力不僅限於國內,還投射到全球。」 相信台灣人很快會知道中共的商業模式統戰伎倆,因為商業利益同時伴隨而來的是脅迫,這種威逼並非硬梆梆的武力恐嚇,而是用玻璃心形態出現的「管控式民族主義」。香港人天真地以為是內地人自大又自卑的脆弱心靈,所以對他們心生怨恨,殊不知背後其實是黨國機器在操作玻璃心。《無聲入侵》一書詳細敍述了澳洲學術界如何被玻璃心民族主義操弄。 威逼利誘 大棒子未出現時,起初是餵食蘿

20190322-劉細良:【讀書好】台灣是香港自由的一扇窗口

劉細良:【讀書好】台灣是香港自由的一扇窗口 2019年03月22日 郭重興與蔡英文談書。 王家軒facebook圖片 【讀書好】 民進黨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率先表態參選總統,挑戰黨友兼總統蔡英文,香港人看熱鬧花生殼滿地,黨內初選是民主程序,沒甚麼內鬥不內鬥,我反而對蔡英文的閱讀故事感興趣,在台灣八旗出版社編輯王家軒的面書上,看了他贈書予蔡英文的經過,文章名為〈總統的閱讀課〉。 懂書的領導 話說蔡英文早前在書店買了八本八旗出版,繙譯自日本講談社的《興亡的世界史》,這套書是相當好的普及歷史讀本,我曾在此欄介紹過關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那一冊。編輯見總統這麼愛看歷史書,於是就聯絡總統府把書送給她,最後蔡英文在總統府與編輯及八旗所屬讀書共和國創辦人郭重興見面。蔡英文表示一直希望能讀到更多元、不同視角、不同史觀的歷史,而八旗剛剛好出了這樣一套書。她建議出版社也應該推薦習近平好好讀這一套書。這套世界史包括了中亞、蒙古帝國及匈奴的歷史,她表示台灣對整個中亞的理解非常貧乏,如成吉思汗所建立的世界帝國,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就只是一個元朝。關於匈奴帝國,古代中國人寫的歷史只有一件張騫通西域,連匈奴也還是「奴」,充滿了歧視意味。 歷史是意識形態鬥爭 除了日本講談社系列外,近年我自己也多次介紹八旗出版的其他歷史作品,包括岡田英弘蒙古史及美國學者的新清史系列作品,我相信出版社負責人富察延賀是有意識地引人挑戰大中華史觀的研究,新清史引起中共意識形態部門的關注,今年初《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話語權〉,直指「極少數學者對西方學術思潮缺乏應有的警惕,將國外歷史虛無主義在清史研究領域的理論變種引入國內,有意無意地與以“超越中國的帝國模式”“內陸亞洲”等為核心概念的所謂西方清史學派進行“對話交流”,影響清史研究走向。」中共之所以要消滅關於清帝國管治模式討論研究,正因為共產黨高壓處理西藏及新疆問題,比昔日大清更加嚴苛。 新文革來臨 在習近平主政時代,任何意識形態領域都要定於一專,政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流行文化創意也要符合官方主旋律,連《延禧攻略》這無傷大雅的後宮權鬥劇也容不下,學術界更是重災區,官方借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禁止一切被視為挑戰大中華大一統中共永續執政的學術研究,甚至曾被中共徹底否定的文化大革命,也淡化美化變成了「艱難的探索」。香港看來是

20190315-劉細良:【讀書好】美國獨立與冧酒

劉細良:【讀書好】美國獨立與冧酒 2019年03月15日 過去四百年大英帝國追逐商品,殖民地之間的貿易,造就了今天全球飲食文化。 【讀書好】 朋友到加勒比海群島潛水,問我想要甚麼手信,第一個反應就是冧酒(Rum),事緣去年底在溫哥華獃了一段時間,附近有一間酒舖,冧酒的品牌及種類十分驚人,差不多囊括了所有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國家,由巴巴多斯、千里達、牙買加、處女島到危地馬拉、古巴、洪都拉斯,應有盡有。近年烈酒中香港人獨愛威士忌,認為冧酒只適宜做雞尾酒,難上大枱。但我認為冧酒獨特甜味的而且確令人有「好冧」的感覺,越飲越開心,尤其是產自西印度群島的冧酒。最後,我收到一支危地馬拉名牌Zacapa,一試難忘。 帝國與食物 每一種酒背後,其實都有一段令人迷惑的文化史故事,引人入勝的不是酒精,而是酒所承載的歷史。今天介紹英國歷史學家Lizzie Collingham的作品《The Hungry Empire: How Britain's Quest for Food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中譯本叫《帝國的滋味》。這書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用不同食物的故事串連出四百多年來大英帝國拓殖史。大英帝國的開拓是受食物所驅動,作者是否故作驚人之語?其實食物只是籠統的說法,英國人所追逐是任何具商業價值的東西,而在前工業革命時代,農作物、植物、甚至動物就是商業價值所在。英國人通過殖民地之間的物種大交換,逐步建立出一個海上貿易帝國。 香港人或者會對書中第十一章介紹茶葉鴉片貿易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東印度公司由中國購買茶葉,運回英國賺錢,但由於用孟加拉白銀支付,造成了相當財政壓力,尤其是自從茶葉加糖的飲法大受普遍英國人歡迎後,茶葉需求激增。中國人雖然會購買印度棉布、東南亞海味及珊瑚擺設,但都不足彌補貿易逆差。 英國商人苦思如何開拓中國市場,發現印尼及馬來半島華人偏好印度東部味道溫和的巴特納鴉片,而非西部味道較強烈惱人的麻瓦(Malwa)鴉片。東印度公司開始明白,他們在印度統治區生產的某種商品,可能有很大的中國市場。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也由茶葉鴉片貿易,香港才走進世界歷史,而今天我們到茶餐廳,仍然如當時英人習慣,喝着加糖加奶的紅茶。 冧酒釀成獨立 全書我最感興趣是第十章,研究加勒比海地區釀造的冧酒,如何令北美

20190308-劉細良:【讀書好】揭開紅色滲透真面目

劉細良:【讀書好】揭開紅色滲透真面目 2019年03月08日 《紅色滲透》一書從歷史角度剖析中共對外宣傳政策的演變,是這領域最新及最全面的研究。 【讀書好】 最近一身蟻的華為分別在《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刊登全版公開信,邀請美國傳媒「參觀我們的園區,見一見我們的員工。」「不要相信你聽到的一切。過來看看吧。我們期待着與你們見面。」《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Josh Rogin證實收到來自華為的參觀邀請,保證他可與高層進行「私下談話」,而華為會負責他的食宿及機票開支,條件事前要保密。Rogin公開事件並表示任何接受邀請的記者都會令人不齒與羞愧。他的回信道:「感謝邀請,但本社政策禁止,而我本人的道德也不會接受數千美元大禮,尤其是來自一家作為外國情報機構鷹犬的企業。」華為的國際公關行動,再次變成了負面新聞。相信拍板這「大撒幣」宣傳計劃的主事人也始料不及。華為的苦惱,其實也是中共的苦惱。 爭奪話語權 二〇〇九年中共投入四百五十億人民幣巨資,執行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劃,聲言要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新華社的北美總分社進駐紐約時代廣場,《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遷進紐約曼哈頓區帝國大廈,實行全方位「打造」中共國際形象。中共極度進取的對外宣傳計劃,幾年下來引起了美國關注,最後導致了美國為阻止中共繼續滲透而全面「反枱」。大陸企業、中共學術間諜、華府中共說客、公關、傳媒及孔子學院等滲透系統被全面揭露,國會召開聽證會,智庫發表報告書,華府對華鷹派抬頭,直接導致了中美貿易戰開打。如果美國早點關注香港,其實無需等到二〇一八年才着手調查中共紅色滲透,這些政治手段,歷史久遠,近年是在香港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後才能向全球輸出。 紅色黑手 今天介紹一本研究中共滲透全球媒體的作品《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作者是華人時事評論員及學者何清漣,前作《中國:潰而不崩》為大家剖析「支爆」背後,有獨到觀察。此書是首本全面介紹中共「對外宣傳」政策。延安年代的中共,靈活運用對外宣傳,招呼左膠記者斯諾(Edgar Snow)到訪,延安人人扮嘢做show,蠱惑人心,結果斯諾寫成影響深遠的《Red Star Over China》(中譯:西行漫記),斯諾本人當然不知道自己是一枚外宣棋子,透過他的筆卻影響美國對華外交政策,關鍵時刻對蔣介石的搖擺,間接導致中共勝利。

20190301-劉細良:【讀書好】中國的靈魂

v:【讀書好】中國的靈魂 2019年03月01日 《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作者張彥(Ian Johnson)。 【讀書好】 香港基督教權貴令人厭惡,他們對近年中共官方全力鎮壓內地教徒視若無睹,去年十二月四川成都「秋雨聖約教會」教友被大規模抓捕,被捕的包括牧師王怡等人,香港主流基督教團體噤聲,王怡年近七旬的母親被成都警察毆打,他們視而不見。十二月九日,秋雨聖約教會多位教會成員被帶走,包括王怡牧師及超過五十名弟兄姊妹,教會牧師助理及傳道人李英強。王怡被警方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事拘留。這些香港教會權貴,他們眼中只有利益,不問是非。 信仰復興 今天介紹一本作品,會讀到成都秋雨聖約教會及牧師王怡的故事,書名叫《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作者張彥(Ian Johnson),他曾獲普立茲新聞獎,耗五年時間走訪大陸各地,訪問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由傳統信仰的小市民及進香團體,到地下教會如秋雨聖約。他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欠缺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裏?甚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甚麼才是我們的靈魂?」咦?且慢,中共在江浙地區大拆十字架、在新疆設「再培訓中心」拘禁信奉伊斯蘭的維族人,聲稱要再教育他們「去極端化」,梵蒂岡教宗與中共妥協,中共控制的主教將正式得到教宗認可,反而效忠教廷受盡磨難的地下主教被背叛離棄,這一切不是說明共產黨的手已經全面控制本土及外來宗教組織,所謂宗教復興心靈覺醒,不知從何說起?反之,宗教團體作為公民社會一員的自主空間正日漸萎縮。但作者認為正因為宗教復興已動搖共產黨威權管治,所以才要打壓,並不得不推出新的規範以控制宗教力量的擴展。 宗教與公民社會 我們這代香港人,目睹了東歐蘇聯共產帝國瓦解,也積極參與了在這場巨變的開端:天安門民主運動,中共面臨生死存亡關頭,作了兩個總結,往後三十年的管治,都離不開這兩大基本原則。第一是利誘:持續經濟改革創造財富,減低人民反抗。第二是控制,絕對不允許獨立於黨國機器的公民社會立足大陸,這是汲取了波蘭與東德教訓,眾

20190222-劉細良:【讀書好】正念登山

劉細良:【讀書好】正念登山 2019年02月22日 一行禪師這套小書,設計令人愛不釋手。 【讀書好】 這幾天人在不丹,天氣冷,住在多楚拉山頭早上起來就降雪,執筆之時正在帕羅準備明天登虎穴寺,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會否下雪?山路又會否濕滑,增加難度?很多人也有這些憂慮。而我,除了專心寫稿,就是睡覺。 多年前在烏溪沙的禪修營認識一行禪師,並且皈依,之後一直有閱讀他的著作,也留意他的新聞。美國《時代》雜誌報道,禪師已經到了人生最後階段,回到越南順化歸元寺,這是他十六歲出家之地,靜靜地等候超脫。 一行禪師相信是英語世界出版最多著作的禪師,不少繙譯成中文在兩岸出版。一行禪師入世,著作都是針對現代人生活問題,以佛法深入淺出提供答案。兩年前台灣大塊文化出版了一套五本小書,名字是《跟一行禪師過日常》,由《怎麼鬆》、《怎麼愛》、《怎麼走》、《怎麼坐》、《怎麼吃》五本書合組而成,內容是收集禪師與該主題相關的話語。我相信一看書名,自忖這些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懂,又不是孩童,為甚麼要重新學習? 從專注呼吸開始 正因為現代人早就忘記了甚麼是基本,我們每天吃早餐,但食不知味,即使在米芝蓮餐廳,當食物上枱時,我們的心念其實不在食物中。我們走路,只是在計算怎樣最快由A點去到B點,至於走路本身,不是重點,也不會為意。我們旅行,更多精力是在計劃行程,至於真正到達目的地的旅行生活感受,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一行禪師提倡「正念」,按字面解就是「正確念頭」,從意思來看,正念應該是心念專注。這五本小書中反覆提到正念,我吃飯,我就專注於吃飯這一刻,我呼吸,我就只知道我在呼吸;我走路,就專注於腳蹅在地面這一刻感覺,在日常生活大小事情中,都專注自己當下的一刻。在禪修營時,我們經常念一句說話:「Breathing in, breathing out」禪師教導我們一切從專注自己呼吸開始,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呼吸,離開了的心就回到身體,然後就會平靜下來。人總會受情緒左右,擔心這樣,又擔心那樣,喜怒哀樂愛惡欲控制了情緒。 感受登山每一步 在不丹沒有香港吃慣的食物供應,和牛在香港處處有售,在不丹即使是在酒店吃飯,相對而言選擇是十分匱乏,食材多是蔬菜,但只要你專注於這些普通菜式,慢慢咀嚼,會發現這些蔬菜極之甜美。我們太受美食媒體影響,人人以美食家自居,旅遊時會以按圖索驥式逐間名店吃一遍才算成功,這是

20190215-安裕:退出中導,劍指中國

安裕:退出中導,劍指中國 2019年02月15日 東西南北 特朗普的施政作風,是不符合美國利益就立即掀翻桌子起身走人,兩年以來全球對此司空見慣。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之時,已有人預見「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將發生在俄羅斯身上。果然,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說要退出《中程導彈條約》,這個只有31年壽命的短暫協議就此壽終正寢。對美俄來說,《中程導彈條約》也許有其作用:由於條約禁制和銷毀的只是陸基中程導彈,倒過來打開了精心鑽研空投或海基中程導彈的大門。如今撕毀《中程導彈條約》,以後明刀明槍開發及部署中程導彈,不必假惺惺「為了和平」偷偷摸摸,那種「若有憾焉,心實喜之」說不定已在華盛頓和莫斯科心中怒放。 美國是世界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國家,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的相輔相承有其一套完整論述。最著名的當是基辛格寫於1957年的《核武與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其內收納三篇論文,包括指出「有限度核戰」的可能,把美國外交利益與使用核彈結合檢視。今天重讀此書,仍有巨大戰略參考價值,難怪當年甫面世即引起轟動,基辛格這個名字開始為世界所識,翌年主理哈佛大學防衞研究計劃,直至1971年辭職加入白宮,輔助尼克遜處理外交事務。另一對美國核武與外交政策影響至今的是「圍堵之父」肯楠(George Kennan),他在1950年寫的一篇三頁紙短文〈原子彈及美國政策的選擇〉(The Atomic Bomb and the Choices for American Policy),指出動用原子彈的兩個考慮:用來在與蘇聯的戰爭「毫不猶豫」使用,抑或用來阻嚇蘇聯使用核彈。說到底,就是「敢用」和「不用」兩樣。 美俄早犯規 條約已過時 80年代列根入主白宮,美國奉行「實力換取和平」戰略,模糊了在「敢用」和「不用」之間的分別,對蘇聯構成巨大壓力,《中程導彈條約》便是此時的產物。回顧歷史,當時蘇聯在本土部署大量SS-20中程導彈,這種三彈頭的利器是當時北約所懼,另外還有SS-23在捷克等國;美國手上最強的是潘興2型及巡航導彈。由於列根的強硬及不畏戰取態,最終壓制蘇聯簽署《中程導彈條約》,共同銷毀,暫解中程導彈之憂。然而條約是死人是活,美俄之後鑽了條約指定銷毀陸基導彈的空隙,大力發展空投和海基中程導彈。美國在其後多次戰爭使用的戰斧導彈,其中一個型號

20190208-安裕:其實就是連任宣言

安裕:其實就是連任宣言 2019年02月08日 東西南北 根據白宮的現場發言記錄,特朗普在今年的國情咨文講了82分鐘、中間被掌聲打斷104次。雖然白宮的文本只是用applause(鼓掌)一字作為書面記錄,沒說是誰率先拍掌,可是看過電視直播的都會同意,共和黨人帶頭拍手並且起立的佔了極大部份。這是很常見的政治行為,去年特朗普上任後首份國情咨文,掌聲打斷115次,是美國總統歷來第二位。共和黨人在共和黨籍總統發表國情咨文時起立鼓掌,與民主黨人在民主黨籍總統講述國情咨文拍手並無兩樣,都是自我肯定的行為。本項比賽冠軍是2000年克林頓任內最後一份國情咨文,128次,有興趣者不妨找來當年實況回看,民主黨人拍掌喝采拔地站起,境況與特朗普這回不遑多讓。 美國總統演說背後都有政治誘因,總統撰稿人寫出來的文告,就是總統想法。克林頓的撰稿人是劉柏川(Eric Liu),到白宮工作時才三十出頭,筆下帶出的是迎來21世紀的美國時代。最近這些年,劉柏川致力公民教育,推動社會改變,自由派色彩濃烈。再說遠些,尼克遜的撰稿人是大名鼎鼎的薩費爾(William Safire),50年前的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壯舉,薩費爾先替尼克遜寫一篇登月成功文稿。之後,太空總署聯絡官問薩費爾「一旦發生事故的另外選擇」,尼克遜的助理也提到這一可能。這篇從未宣讀的總統之言一揮而就,一開始是「命運注定……」,帶出對逝者擁抱的人文關懷。 追溯美國功績實為自己貼金 特朗普今年的國情咨文說不上是經世巨著,不若劉柏川鼓舞國人面對新世紀來臨的壯志,也不是薩費爾從生死之間談到超越成功與失敗的經典,它是一份政治聲明,是2020年角逐連任的另類宣佈形式。從日程來看,明年11月3日總統大選,初選在2月3日揭開帷幕,艾奧瓦州舉行民主黨初選。雖然特朗普可以在任何一天宣佈角逐連任,但是當民主黨至今已有至少八人說會參選或準備參選,特朗普若是仍然默不作聲,就很容易予公眾一種感覺,就是他被國內國外事務困擾,未有時間構思連任計劃。今年的國情咨文,便是他對民主黨和獨立人士接二連三表態參選的回應。 特朗普的國情咨文不僅聚焦過去兩年,更從歷史上的「美國偉大」說起。從1944年諾曼第登陸老兵現身國會山莊,到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太空人艾德靈接受致敬,電視直播裏的特朗普與美國英雄在同一時空面對民眾。歌頌75年前諾曼第灘頭的大

20190201-安裕:新冷戰下的委內瑞拉

安裕:新冷戰下的委內瑞拉 2019年02月01日 東西南北 對於北約,特朗普在2016年大選前和之後都說過美國考慮退出;關於亞洲,他在競選時說,日本南韓必須支付美國駐軍全部開支,否則可能撤走;敍利亞就更不必說,Twitter上一段貼文就宣佈撤兵;至於打了17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他也找到解套之道,丟給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未來阿國內戰廝殺與美國無涉。有說這就是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可是言猶在耳,美國捋起衣袖親自動手要推翻委內瑞拉馬杜羅政府,力推反對派領袖瓜伊多上台。到了前幾天,美國制裁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切斷經濟命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筆記上短短一行字「派兵5,000到哥倫比亞」(5,000 troops to Colombia)引來各種揣猜。於特朗普而言,今次大動作的背後,一如歷任總統:美國利益在於拉丁美洲。 美國不容他者插手拉美 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做法,令人想起19世紀初美國總統門羅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那就是「歐洲列強對美洲各國的干涉,會被視為對美國不友好」。200年來,門羅主義被演繹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或者是「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反正就是拉丁美洲被美國視為後園,不容別人插上一腳。耶魯大學教授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1982年的《圍堵戰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談到美國對拉丁美洲的策略,引述前美國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的觀點,說得相當坦白:「即使是由民主手段產生,美國只會接受某一範圍的政治結果」。關於基辛格,人們一般都想到他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打開美中關係大門這事,不為意他在南美國家智利1973年「911政變」的角色。 2011年初,國家地理電視頻道有一輯基辛格的訪問。在前段訪問中,基辛格談笑風生,70年代穿梭各國縱橫捭闔的大外交家身影躍然重來。說着說着,記者問了半句問題,「我想問智利的事……」,基辛格即拉下臉,時間像是凝住在這裏。他說,「停止一兩秒」,於是鏡頭中止。之後訪問回來,他談了智利問題,但是言不及義。1970年,智利左翼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大選獲勝上台;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人發動政變,包圍總統府,阿連德發表演說堅拒辭職,同日身亡,經調查後說是「自殺」。美國被指在這場政變扮演推動角色,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就是基

20190125-安裕:美國也說要脫歐

安裕:美國也說要脫歐 2019年01月25日 東西南北 《紐約時報》負責國安線新聞的記者伯恩斯早在《華爾街日報》時便屢有出色報道,轉了報社後同樣受到注目。早幾天他與同事撰寫的特朗普討論美國退出北約新聞,引發的震盪非同小可。儘管特朗普上台前後,也曾嘮叨北約盟友在軍費上吃窮美國,人們那時以為這銖錙必較的生意佬發點小脾氣過後就沒事,原來退出北約的想法一直沒有放下。比起英國人這些年聲聲脫歐,美國一旦脫離西歐最大軍事組織北約,興許會令一些國家包括英國沒能睡得一夜好覺:只是79年前的事,德軍在歐洲戰場西線發動閃電戰,荷蘭在納粹兵發五天後亡國,法國第九集團軍崩敗如山倒,希特拉大軍殺到英法海峽邊上,大不列顛保衞戰揭開帷幕。 幸好那時海峽天塹難越,米字旗下有邱吉爾穩住局勢,日不落國上下一心,把國運扛在肩上。邱翁在下議院發表那篇至今不滅的偉大演說,「我們決不投降」(We shall never surrender),鼓舞自由世界本已頹敗的戰意。英倫三島頂住納粹密麻如海的轟炸機群,風雨如晦的大不列顛是荷蘭威廉明娜女王流亡政府落腳處,也是敗軍之將的法國副國防部長戴高樂組建法國民族委員會所在。戰後,美國與西歐盟國組建北約,與蘇聯麾下的華沙集團槍尖對着槍尖,過了40年的來得不易和平。 英法德三角恩怨揮之不去 說來得不易,不僅是因為和平與戰爭只隔一重薄紙,而是內部分裂比起外來挑釁更傷人心。西歐這場早就內化的另類歐戰,有着歷史基因也有民族因素。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這部三國志每一頁都不容易翻過去。法國第五共和總統戴高樂經歷兩次大戰滄桑,有着法蘭西民族的巨大自豪感,對盎格遜—撒克遜人卻無好感。英國人也非善類,對法國人動輒白眼,兩國橫跨14至15世紀的百年戰爭歷史殘餘始終揮之不去。唯一在第二次大戰後讓英法軍事結盟的只有北約,然而民族獨立潮流難抗,戴高樂要求重組北約指揮架構,從美國主導改為美、英、法鐵三角。英美這對同文同種的表親不允,1959年3月,戴高樂宣佈法國地中海艦隊不受北約指揮;三個月後,法國拒絕美國在法國部署核武。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指揮機構。 冷戰年代,美國對北約盟國提供核子傘,既是軍事定心丸,更大效用是政治上的綑綁。戴高樂當時就核武說過一番話,「一個偉大的國家,當它沒擁有那些,而別的國家有,它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那些」,就是核彈。美國歷史學家蓋迪斯(

20190425-安裕:這一條長路

安裕:這一條長路 2019-04-25 安裕札記 佔中案審結那天晚上,久違了的老朋友在WhatsApp一口氣寫了上千字,從社會運動說到人心思變,從八十年代講到當前氛圍,最後問道:「撕裂了的社會,要甚麼時候才癒合?」一面想這個問題,一面在書架翻出幾本書,這些都是美國六、七十年代反戰運動的回憶和總結。美國這幾十年是怎樣走過來、撕裂的社會最後是否可以癒合,這些總結和回憶,或許是某些觀照的折射。 這些書裏,有一本是美國學運領袖海頓(Tom Hayden)的回憶錄《Reunion》。這書之前看過幾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海頓是六十年代學運領袖,是1962年美國學運歷史文件《休倫港宣言》起草者。這份宣言臚列兩大學運目標:種族歧視與公民權利、冷戰下的核戰威脅。宣言是自由派的一面大旗,是當年嶄新的世界觀和社會行動理念。 六十年代的世界翻天覆地,美國大舉出兵越南,觸動戰後出生一代的反彈,反戰運動成為主流。對於這場鋪天蓋地的社會運動,美國對此的研究多不勝數,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大批學生被捕、尼克遜辭職下台、越戰結束之後的美國社會運動走向。海頓從社運前線回到加州社區,深耕細作;即如克林頓,當年與妻子希拉莉回到家鄉阿肯色州。這一過程,有稱是「戰略撤退」,但更多認為這是重新認識自己、為自己再定位的漫長旅程。 這一條長路,如今看來,可以形容為美國社運從小雪大寒以迄立春驚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抽枝發芽的公民意識、平權運動、環境保護、和平理念,一一可視為反戰運動回到社區後的再生長,有着《休倫港宣言》影子。至於海頓,他角逐加州眾議員勝出,從1982年一直做到1992年;之後是獲選州參議員,從1992年做到2000年。 《休倫港宣言》視野超越世代,1976年海頓首次參選失利,但他當時的一句話長留人心:「六十年代的激進主義,很快會在七十年代成為常識。」2016年海頓去世,不少人都憶起這一句話,畢竟,這個被聯邦調查局(FBI)跟蹤監視十六年的學運領袖,確是改變了美國。 安裕

20190423-安裕:民主黨絞殺特朗普?

安裕:民主黨絞殺特朗普? 2019-04-23 安裕札記 如果美國傳媒的說法準確,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很快將宣布角逐明年總統大選。若是如此,民主黨應該是這個陣容:拜登、桑德斯、華倫三員老將加一批新銳。至於最後由誰出選,就得等到明年初選展開後、二月或三月的「超級星期二」便有端倪。 民主黨目標當然是推倒特朗普,但可以怎樣做呢?過去半世紀,只做一任(四年)或不足一任的,有八十年代的老布殊、七十年代的卡特,以及尼克遜辭職後接下空缺的福特。實際執行上要推倒尋求連任的總統,不是一樁易事。 「通俄門」報告出來後,雖然沒有確鑿證據指明特朗普通俄,但當中顯示的對話和行為,特朗普難以一一洗清。民主黨拿着這份報告向特朗普施壓,一派要立即展開彈劾程序,要把總統煎皮拆骨,一派說不要急於動手,留到明年大選年才開刀。 若是讓特朗普二選一,毫無疑問是第一種,且是愈早愈好。因為早來有早的好處,尤其是參議院仍在共和黨手中,若是跟足黨鞭指令,彈劾根本無法實現。一旦過骨,明年大選,特朗普就可以有很大空間,不必受到民主黨以「通俄門」來掣肘。因為,民主黨元老級領袖像佩洛西,力主不要立即開動彈劾,留着明年一點一點用,政治絞殺特朗普,已是路人皆見。 所有總統在第一任時,都會全力避免犯錯,一切鴻圖大計都留待第二任才動手。如今特朗普竟在第一任期四犯在手,民主黨要把特朗普消費到明年11月大選,自是必然。然而特朗普身邊多是在華府行走多年的老手,哪會看不穿民主黨的盤算,於是陸續出招,化解「通俄門」對特朗普的衝擊。 前事不忘,1992年大選,老布殊率領美國在波斯灣戰爭大獲全勝兼蘇聯倒台,卻被克林頓一句「這是經濟,蠢材」擊倒。特朗普深明經濟是選票來源,未來一年,美國與中國北韓即使簽訂協議,都不及美國經濟好轉更易箍票。不妨想一下,年初以來,特朗普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喊打喊殺,說到底便是不讓利率上升。千萬別信甚麼「聯儲局獨立」這些鬼話,不替特朗普連任開路,明天鮑威爾隨時丟官。 安裕

20190418-安裕:胡耀邦印象

安裕:胡耀邦印象 2019-04-18 安裕札記 1985年春,赴京採訪全國人大政協「兩會」。香港記者剛到北京,全國記協就問大家想採訪誰。後來的連串訪問,不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有一天,全國記協通知,明天將會採訪領導人,但到底是誰受訪怎樣都不肯講。有同行說,可能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 第二天,人民大會堂的採訪,果然是胡耀邦。而且不只他 一人,還有胡啟立、姚依林、田紀雲、李鵬、喬石。這些名字,今天看來,就像一整章的中國近代史。胡耀邦逐一介紹各人,胡啟立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日本傳媒認為他可能最終會當上總書記;田紀雲精明幹練,是分管農業的副總理,各省糧食生產數字倒背如流,中間一秒都沒有停下來。李鵬坐在最左邊不多言,也是國務院副總理。 胡耀邦相當活躍,非常健談,講到興起之時更站了起來。他手上沒有講稿,香煙一根接一根抽。他談中國國情,也談到中日友好。聽內地的同行說,胡耀邦很掌握情況,完全可以不用稿,在煙包紙上寫幾個重點,就能把大原則大政策說清楚講明白;記者現場錄音之後,回到報社逐句抄下,就是一篇邏輯清晰的政策文章。1985年是中國改革開放比較暢順的年頭,平反冤假錯右派的工作廣獲人民支持,那天的胡耀邦印象是:開明通達,親近人民。 1986年秋,在英國再次採訪胡耀邦。他到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演講。還記得那天有這一件事:當天倫敦颳強風,胡耀邦穿一件大衣到場,進場時大衣交給翻譯張幼雲。午餐會之後,胡耀邦大步流星離開研究所,步伐跨得很大很快,年紀比他小一截的張幼雲,拿着大衣在後面以小跑速度往前追,一面小聲喊,「總書記、總書記」。在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擔任翻譯的張幼雲,是外交部西歐司官員,那一年,胡耀邦已是71歲。 這個星期是胡耀邦逝世三十周年,內地人民仍然惦記這位在平反冤假錯右派出力極大的總書記。那天看到收費電視的有關報道,不期然想起張幼雲喊「總書記、總書記」那次。回首前塵,當時的胡耀邦,確是比誰都走得更快、走得更前。 安裕

20190416-安裕:香港電影前世今生

安裕:香港電影前世今生 2019-04-16 安裕札記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電視直播,只要有時間,必會從頭看到尾,今年也不例外。三小時的過程,總的來說是有心思的節目設計,當中,盡遣一批年輕演員擔任司儀,年輕人活力十足,在一眾老前輩面前,專業水準毫不遜色。 當晚焦點之一是謝賢獲得終身成就獎。謝賢拍片甚多,若論深刻印象,個人而言,當推1967年的《英雄本色》。謝賢在片中飾演釋囚李卓雄,改過自新後面對威逼利誘,堅拒重投匪幫。今天重看,或會有人說社教味道甚濃,但在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此角度很不簡單。不過,謝賢當晚台上講得不多,畢竟他是香港戰後電影的重要人物,一言一句,足為香港電影史注腳。 頒獎禮主題是「香港電影Keep Rolling」,上台的嘉賓和得獎影人,不少都強調「香港電影」這四個字。惠英紅憶及當年香港電影年產四百多部,莊文強得最佳電影獎後強調《無雙》是一部香港電影。看了這些發言,一時間感慨萬千。香港五十年代已是華語電影遠銷南洋的製作中心,中間經歷多個時代,既有七天拍成一部電影的「七日鮮」時期,也有中聯公司影帝影后級演員承諾推動優秀粵語片的日子,這還未計邵氏國泰的國語片進入台灣巿場。惠英紅說的「一年拍片四百部」,絕非虛言。 香港電影當下的現狀是本地生產本地上畫的不多,一年四百部已不復見。不過,總是覺得,香港這塊電影創作之地,不可能就此凋零。毋須說遠,粵語片在六十年末一度式微,可是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一舉為粵語片扭轉頹勢,許氏兄弟亦為香港電影加添姿彩。八十年代新藝城和德寶等相繼崛起,新浪潮影人帶來另一重風格,多元化的本色,為香港美好年代畫上七色彩虹。 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影人來說,在地的觸覺是他人難以取代。《逆流大叔》的與我城同呼吸共命運,縱然不是金像獎大贏家,已在影迷心中留下印記。現在一批又一批新一代影人破土而出,我手寫我心,粵語對白香港情懷,作為願意購票的消費者,沒有理由不給他們一個機會。 安裕

20190426-素黑:茶療排濕便

素黑:茶療排濕便 22:17 26/4/2019 大家都知道我的療愈方向,是從重整身體入手,然後重整心態和情緒,這個是最治本的自療方案。譬如最近見的負面情緒個案,都離不開跟陰濕相關,明顯是受季節影響。情緒問題甚麼季節都有,可是處理的方法會不同。譬如春天,我會教人試用茶療。 踏入亞熱帶的春季,你會發現排便怎麼突然就不很通暢(當然平時也有排便問題的人不算數),總是粘粘連連,大便會粘在馬桶壁,排便後還是感到未能排盡,肚子脹脹的,手腳也有腫脹感,濕疹嚴重了,體重會上升。是吃多了嗎?又不是。是排尿有問題嗎?又好像不是。是身體太濕,濕氣聚在下焦,影響排便和情緒。 當然要看註冊中醫幫身體怯濕。我的個人自療經驗是:假如你能喝茶,可以嘗試喝古樹生普洱茶。生普洱茶不是大家平時在一般茶樓喝到那種黑黑的、經人工渥堆發酵的熟普洱,而是經天然生曬後壓茶餅的原始製法,茶的色澤黃金剔透,滋味甘甜清新。古樹是樹齡超過二百年以上,和其他植物在雲南高海拔土地混生的喬木茶樹,不施農藥,一年採一次春茶,茶樹得到充分的保育和保養,茶氣遠比其他人工培植的灌木茶樹強,內涵物更豐富。 我需要長期坐桌前寫作,文人體質運動量少,為養氣,幾乎天天泡古樹生普洱茶,通常下午喝後會自然再排便一次。尤其是在春濕時節,古樹茶有助把早上未排盡的大便排出,肚子便鬆了,心情也自在和放開了。 素黑

20190415-素黑:死亡並不是完結

素黑:死亡並不是完結 2019-04-15 再談死亡。 你是如何看待死亡?有人會說很多想法和道理,有人卻會馬上閉咀,知道那是無法分享或談論的體驗,不宜隨便定論。死亡不是「死亡」兩個字,也不是那個你靠想像或自以為明白的處境。 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是鍛練自己安然地接受和面對生命的終身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是每個人都應該正視的問題。 假如你對自己的皮囊沒有甚麼好執著的話,可以考慮把遺體捐給大學的醫學院。除醫科生需要學習解剖外,修讀護理、中醫、藥劑及生物醫學的學生,同樣需要透過人體標本學習,或者需要練習施手術。中文大學的「無言老師」和香港大學的「遺體捐贈計劃」都是安放死亡的善方。死後捐贈器官,是我們為眾生可以做的最後一件好事。 說處理死後的遺體,並非只是指屍體處理或個人身後事,這可是更深層次的生死觀,反思個體與地球生態合一的生命觀。這反思超越了接納人生必須面對死亡的層次,它讓人重新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進一步反思人到底是甚麼,和其他生物與生態之間的關係等,有助我們放下自我執著、自以為是的妄念,知道自身原來終歸是土地的一部份,沒甚麼好自大,修煉謙虛心。 假如我們修煉出這素養的話,那麼說要愛自己、保養好身體便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往生後剩下的這副皮囊還會持續對地球生態產生影響,死亡並不是消失或完結,而是另一種命脈的延續。 本地及國內著名心性治療師作家,著有《麻木樹療傷茶館》等。 素黑

20190423-KtoyhK:奏鳴<G殺>The Assassination of G

圖片
KtoyhK:奏鳴<G殺>The Assassination of G 23:31 23/4/2019 這是香港電影,可能代表對當下社會的看法,但可在那裏被觸及而帶到香港觀眾面前?這電影導演和編劇正是見証香港,從英治步向有限度自治再步入現在崩緊狀態。而這群新生代以電影作為力量開始展述,他們對香港社會的問題,是包含多少情緒的無奈,而每一環故事,穿梭各人物,像問題不斷遊走人人眼前卻不能觸碰。所以當力量快速湧現,電影的節奏明顯加劇,以配合新生代電影工作者,他們想說的話,無從說起,但表明他們就是全因他們的使命感,用濃縮,在電影說出他們要說的。 故事以一宗兇殺案為開始,回看電影中各人物,他們的關係,轉變中的情感,相互間有著一步一步節奏。而女主角正是電影內裏被導演執意強化,她對周圍帶著明向而大膽的看法。作為中學生的女主角在學校,她不忘她可有著直接到位的影響力,用她口中的問題探索,她不同認識的人,但眾多問題是不著邊際,她真的是否想任何人為她解答?或許導演給予她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帶給眾人不曾細想在周遭發生的轉變,通過她的話語印證在扭曲的社會,無助之下,會有人像女主角一樣,說起不同問題,敲打社會。觀眾可感受女主角特殊觀點,對社會的看法,遠遠大於她本有的能力。不過導演令她問問題,更是她代表問題本身,用迷失了的她,尋尋覓覓,參與這社會這學校。身份對她來說是簡單,但沒有答案的人生,正是很難和社會用起正常接觸,伴隨她的成長路,迷失失卻,發生的種種無從解釋,同是故事中初步對兇殺案泛起的疑問,內裏涉及幾多問號? 電影同一時間在故事裏,慢慢為觀眾打開涉及兇殺案的情況因由;介紹各人物。而以一個人物一種態度形容各人物,代表的社會現狀,就是導演樂意,明確說明當下社會。眾多人物以女主角的警察爸爸,最為打響聲音,持續表現,絕對權威與極致利益的結合,怎驅使電影對這宗兇殺案的迷團,遂一拆解。這名警察以他一人行徑縮影,香港社會現在對父權為核心的影響力,是給予對大眾有無可限量的影響。用電影反映現實的荒誕,父權為要的伸張傳達他們失去對正常有的態度與尊重,忘記他們不是絕對的唯一,更放下帶領與決定,這些影響眾人去向。當操作失控,電影如同現實一切一切,也被埋下在層層光環中,而每一道光環的風景線,誰也看到,誰同都感受到,經營光環需要帶走什麽,犧牲什麼以達到如像父權階層怎對待眾人,是明示一面卻內藏各人物不快與

201090423-林兆彬:《極北》——除了求生,還有人性的美麗

林兆彬:《極北》——除了求生,還有人性的美麗 23/04/2019 在Google搜尋「極北」,你可能會找到一本名為《極北》(Far North)的翻譯小說,不過它其實與今次筆者要介紹的電影《極北》(Arctic)沒有關係,只是恰巧譯名相同而已。 《極北》是一齣美國和冰島合拍片,入圍第71屆康城影展午夜單元,由《誣網》(The Hunt)康城影帝 Mads Mikkelsen主演,講述一名遭遇空難的男人怎樣在極度寒冷的北極求生,Rotten Tomatoes評分高達89%。野外求生片多不勝數,上至火星,下至地底、海底,天災、人禍、鯊魚、鱷魚等,任君選擇,究竟今次的《極北》有什麼特別呢? 《極北》之所以能夠突圍而出,全靠電影的幾個特色。第一,電影對白極少,沒有交代主角的背景,只集中描寫主角求生的過程,讓我想起講述偷渡客求生的《奪命瘋捕》(Desierto),同樣對白極少,讓電影像一齣寫實的紀錄片,充滿真實感和張力,緊張刺激。電影還十分爽快,沒有拖泥帶水,第一分鐘已講述男主角正在求生。 第二,電影畫面拍攝得很唯美,但這種美是帶來絕望的。絕大部份場景都在蒼茫的冰島戶外拍攝,萬里無人,白雪和冰山佔據了畫面的大部份面積,突顯主角的孤單和無助,還給予觀眾一種與世隔絕的空洞感。 第三,男主角 Mads Mikkelsen的演技精湛,幾乎獨力支撐著整齣電影。他不是用對白,而是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全身動作,去演繹這個以孤身之力對抗嚴寒絕境的角色,果然是康城影帝。 最後談談故事劇情,可能有少量劇透,敬請注意,但其實預告片也透露了不少。 起初,男主角只是一個人求生,每日過著充滿規律的生活,例如擺放巨型「SOS」標誌、釣魚、向各個方向發射求救訊號,我相信如果他繼續以這種方式生活,他仍能夠捱到一段日子,讓他有時間等待救援隊來臨。但由中段開始,男主角決定拖著昏迷中的女傷者離開飛機殘骸,前往遙遠的探險隊營地,這是一個極大的冒險,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獨自一人前往還解釋得通,但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之下,仍然發揮著拯救陌生人的熱心,說服力或許稍為不足夠。 另一個可能性是男主角為了償還人情,因為女傷者之所以墜機,某程度上是因為男主角的求救訊號,所以良心感召他要拯救女傷者。再者,昏迷中的女傷者是男主角唯一的「同伴」,就像《劫後重生》(Cast Away)中的排球Wilson,

20190423-石琪:香港金像和抄橋問題

石琪:香港金像和抄橋問題 2019/4/23 — 9:46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要贏家是《無雙》、《淪落人》和《三夫》。莊文強編導的《無雙》得獎最多,包括最佳電影、最佳編劇和最佳導演。陳小娟編導《淪落人》得最佳新導演和最佳新演員獎,更使黃秋生第三次得影帝獎,曾美慧孜則憑陳果的《三夫》得影后獎。黃秋生和曾美慧孜都是大熱勝出 過去一年香港片仍然低迷,幸而總算有不同類型作品,亦陸續有新導演獲得施展機會,但真正表現傑出的不多,票房成功的更少。在這情況下,《無雙》得到最佳電影獎,我認為合理,因為此片的劇情、演員和攝製都有高度專業水準,而且在香港叫座,在中國內地更收入十二億元人民幣,技巧與票房兩方面都是去年其他港片比不上的。 然而有人不滿《無雙》一味扭橋,譁眾取寵,而且抄外國片的橋。我有些朋友也狠批莊文強抄襲《非常嫌疑犯》和《偽術大師》等西片。我亦覺得《無雙》過度扭橋,不過這是流行招數,問題在於扭得好不好吧了,該片扭出奇情戲劇性,不錯了。至於抄橋,只要並非照樣翻版,而是吸取靈感,有所模仿,同時作出變化,那就很常見亦可接受,不算抄襲。 《非常嫌疑犯》是白賴仁辛格導演的 1995 年美國片,橋段佈局奇特,大獲好評,成為黑色警匪奇案名作。《無雙》的構思與扭橋很可能受該片影響,但劇情不同,郭富城和張靜初飾演中國男女畫家在北美的遭遇,更與那部美國片無關。 《偽術大師》是 2008 年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語片,描述二次大戰時一個猶太偽造鈔票和護照的高手,在納粹集中營被迫為德國偽造英鎊和美元。《無雙》的畫家變為偽鈔專家,頂多只能說與《偽術大師》有些相近,其實不少電影拍過偽鈔集團,包括卅多年前吳宇森的《英雄本色》,若說《無雙》翻抄《偽》片,很不公平。 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正如「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兩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其實不正確,電腦數碼時代尤其日新月異,只不過完全獨創的作品比較少見吧了。歷來常有舊故事變出新版本,改編也是創作,例如唐滌生的粵劇戲寶《紫釵記》、《帝女花》、《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都改編古典戲曲,而成為佳構。馬田史高西斯把港片《無間道》拍成美國版《無間道風雲》,明明翻抄,但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說起來,吳宇森《英雄本色》的片名和局部人物情節是抄六十年代龍剛黑白片《英雄本色》,但拍得好,作出新變化,就叫好叫座。實際上,吳宇森抄龍剛是向

20190423-CUP:【世界閱讀日】閱讀其實是一趟鐵路旅程

CUP:【世界閱讀日】閱讀其實是一趟鐵路旅程 2019年4月23日 BY BRIAN LIU 圖片來源:Martin O’Neill/Redferns/Getty Images 19 世紀的鐵路交通普及,不但開啟休閒旅遊的新潮流,旅人為求在車廂打發無聊時間,更養成帶著書本去旅行的習慣,刺激書籍銷量。鐵路旅程的全新感官經驗,同樣為無數作家帶來新衝擊,從此改變文學創作的方向。英國小說家兼文學教授 Tim Parks 最近撰文,為我們細數近代交通革命,與閱讀和寫作的關係。 如今大家乘坐長途巴士、飛機或火車,可能都習慣以電子熒幕排遣苦悶,但未有先進媒體技術以前,長時間困在機艙或車廂可以相當熬人。正如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小說「群魔(Demons)」中的角色投訴:「8 小時的火車旅程是一場可怕的厄運。」除了聊天和欣賞窗外風景,最佳的消遣始終是閱讀,好讓你自顧自地出神,逃離車廂的局促環境。 但並非所有小說會把乘客抽離,作家同樣有為車廂投注豐富的文學想像,放大與陌生乘客共處的焦灼不安,令火車成為意外事故的舞台。西歐直通伊斯坦堡的東方快車,先後啟發葛林(Graham Greene)的懸疑小說「伊斯坦堡列車(Stamboul Train)」,及阿嘉莎姬絲蒂(Agatha Christie)經典名著「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左拉(Émile Zola)小說「人面獸心(La Bête humaine)」結局中,主角亦從飛馳中的火車跳坡自盡。 英國畫家 Augustus Egg 作品 The Travelling Companions(1862),描繪一列火車駛經法國南部時,一個頭等車卡內的風景。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自公共交通出現開始,作家便無法獨善其身,吳爾芙(Virginia Woolf)提過自己孩提時代最早的記憶,是巴士上看到穿著裙子的母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65 年差點因火車出軌意外斃命,驅使他寫成短篇小說「訊號員(The Signal-Man)」,成為迄今公認史上其中一個最佳的鬼故事。 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分別在作品「白癡(The Idiot)」及「克魯茲奏鳴曲(The

20190423-劉進圖:醫委會頻脫腳,民建聯幫倒忙

劉進圖:醫委會頻脫腳,民建聯幫倒忙 2019年4月23日 醫委會不久前審議4個放寬海外醫生免實習來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執業的方案,結果全部得不到過半數票被否決,遭輿論強烈責難。醫學界急忙補鑊,研議第五方案,卻又因為對大學醫學院和衛生署輸入的海外專科醫生設定更長的服務年期,遭兩家醫學院和政府炮轟。事件反映醫委會、醫學界判斷極差,頻頻出閘脫腳,而民建聯趁機提私人法案,倡議免考執業試輸入境外醫生,包括容許內地醫生免試來港執業,令事情亂上加亂,完全是幫倒忙。 香港公立醫院嚴重欠缺醫生,已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原因眾所周知,就是近年大量內地居民藉自由行之便來港就醫,令專科醫生和私家醫院生意大增。興旺的私人醫療市場把大量醫護人手從公營機構挖走,令公營醫療機構長期人手不足,工作壓力過大,進一步加劇人員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這個困局,輸入與香港醫生水平相若的海外醫生,是短期內唯一可行辦法,醫學界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做,問題只是輸入的機制和關卡。醫委會的業界成員堅持海外醫生來港時只能作有限度註冊,只准在公營機構執業,直至服務滿一定年期並通過執業考試,才能免除實習要求成為正式註冊醫生。 研議中的第五方案,對醫管局、大學醫學院和衛生署設定了不同的最低服務年期,作為免除實習的條件,兩家大學醫學院都反對,認為規定不公平,予外界歧視印象,令他們較難吸引海外專科醫生入職;而有醫生組織則認為方案公平,因為大學醫學院和衛生署的臨牀工作時數較少,需要服務更長年期,才能積累足夠臨牀經驗,免除實習要求。如果分歧僅止於此,其實可以就豁免實習一事,考慮設定最低臨牀時數,不論任職醫管局或衛生署,達到時數便完成要求,毋須硬性規定不同的服務年期,製造不公平印象。 民建聯提出的私人法案不單取消實習要求,就連執業試也一併取消,只要醫管局屬下醫院願意聘用(通過試用期),便能輸入境外醫生,服務滿若干年便成為香港註冊醫生。這個建議極具爭議,因為每年都有不少內地醫生想來港執業,但在執業考試的及格率,遠低於英美的海外醫生。如果開了免考試讓內地醫生來港執業的門路,質素把關變成落在個別醫院主管身上,市民大眾對此恐怕難有信心,而香港執業醫生也會群起反對。如果立法會要強行通過,就連公立醫院的醫生也可能會站出來反對,屆時的局面將會極難收拾。所以說民建聯這建議是幫倒忙,無助紓緩當前困局。 長遠應參考新加坡做法

20190423-阮穎嫻:醫療爆煲,是嬰兒潮世代的責任

阮穎嫻:醫療爆煲,是嬰兒潮世代的責任 2019年4月23日 長久以來積累的醫療問題,年復年的流感高峰期、醫院爆煲、病人瞓到出走廊,如風土病一樣纏繞着香港。這一兩年去到臨界點,終於捱不住,有醫護喊叫,管理層才回過身來:「啊,是嗎?吃點燒賣吧。」 回歸以來人口增長了,醫療需求增加了,政府在2016年宣布的「10年醫院發展計劃」,總共預算用2000億元增建牀位,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說其實未必夠,因只有啓德醫院是新的大型醫院。硬件有計劃,人手呢?近日醫委會才急急想通過放寬海外醫生進口方案,全被否決,現在就等第二輪。所有事發生得措手不及,好像問題才剛剛出現一樣。 醫療改革30年  強制醫保難過登天 人口老化逐漸為醫療系統帶來龐大壓力,醫療改革講了近30年卻毫無寸進。七八十年代,香港的醫療政策重點是增加供應、普及醫療,當時的策略是大手投資落公營醫院,並令服務近乎免費。這是香港公營醫療系統的起點。 1989年,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快將成立,那時公家醫療體制只從病人收回3%成本,臨時醫院管理局有報告建議收回15%至20%,建議沒有進展。 1993年,政府發表了一份名為《促進健康》的諮詢文件。該文件提出5項改革選擇:(1)提高公立醫院收費;(2)在公共醫院裏設立一些較昂貴的半私家病房和收取醫療項目費用;(3)政府協作設立自願的私營醫療保險;(4)為全民設立強制醫療保險;及(5)為公立醫院訂立一張「核心」及「非核心」治療清單,「非核心」治療要付全費。結果是公眾大部分支持第二和第三項。 1999年,政府委託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評估香港醫療融資問題,發表《香港醫護改革——為何要改?為誰而改?》報告書(又名《哈佛報告書》)。哈佛專家評價當時的制度既公平又有效,但需更健全的財政基礎。報告的核心是其中一個方案建議設立供款式強制醫保,及針對長期護理、到老年才能支出的個人醫療儲蓄及保險。此外,他們希望公營體系可以透過提高收費收回30%的成本。參與討論的人,大多強烈反對提高收費和強制供款。 由於《哈佛報告書》引來反對,政府在2000年發表《你我齊參與  健康伴我行》文件,表示哈佛專家強制醫保的提議會增加勞工成本,促進過度使用,並容易產生赤字,所以另外提出了一個強制醫療儲蓄計劃:每人40至60歲時以收入的1%至2%供款,65歲之後可以提出來使用。要人供款的提議再次被鬧爆,

20190417-蔡子強:信仰就是在沉默中仍能聽見

蔡子強:信仰就是在沉默中仍能聽見 2019/4/17 — 17:43 一個大半生傳道、與弱勢窮苦者同行、鍥而不捨地為居民爭取到東區醫院、濟人之急,甚至捨生忘死救人於水火的牧者,到了垂暮之年,卻站在法庭被告欄,以待罪之身,等待法院宣判。他的朋友,以及受過他恩惠的人,都為之而心痛、落淚,大家一直都為他祈禱,只可惜事與願違。為何上天對他如此殘忍?為何上天沒有聽到我們的禱告?唯獨作為當事人的朱耀明牧師,其信仰仍無半點動搖,他在庭上陳情,說死蔭的幽谷反而成就了他靈性上的高峰。 其實,很多人都在問:為何在九七後二十多年來,我們試過五十萬人上街;試過在雨傘運動下忘情的投入;試過無數次在人權、自由、法治等核心價值受到嚴峻挑戰的時刻挺身而出;我們拒絕麻木,拒絕認命,拒絕犬儒,但普選和民主,卻仍然是那麼遙不可及?為何上天始終沒有動容,且一直報以沉默?為何長夜始終漫漫無盡,且漆黑無光?這是很多人在禱告時,心裡都有過的疑問,以至吶喊。朱牧的堅定,讓大家領會到,在漆黑中仍能看到,在沉默中仍能聽見,無論是宗教,還是民主運動,信仰,本該就是如此。 朱牧的一生 佔中九子案宣判那天,心情沉重,無心工作,只為案情的最新發展而牽掛,黃昏時,當在網上讀到朱牧的庭上陳情,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朱牧自小孤苦無依,失學、露宿街頭、遭黑社會欺凌、久臥病榻,通通都經歷過,就在幾近萬念俱灰之際,因著上主的恩典,他接觸到教會,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後來,他當上了傳道人,決志服侍基層,與弱勢和窮苦民眾同行。 七十年代,他到了當時被視為「紅番區」的柴灣事工,當地貧窮、人多擠迫、居住教育醫療衞生條件惡劣,木屋區的居民更常常要面對風災、雨災,甚至火災,災後,每次他都會到災場撫慰災民。朱牧說,身為傳道人,覺得不能對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的人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甚麼益處呢?」於是,他決心多走一步,與居民一起爭取改善民生,因此,他爭取興建東區走廊,爭取興建東區醫院,爭取木屋居民上樓,爭取改善工人生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區醫院,朱牧回憶,當時經常要幫手做安息禮拜,感覺柴灣好像特別「死得人多」,直覺告訴他這是因為該區沒有醫院,醫療設施不足,且因為塞車問題(當時未有東區走廊和地鐵),難以到區外求診,但卻苦於沒有具體數據。當時剛巧碰上要做大學畢業論文的陳

20190421-眾新聞:【南韓直擊】光州今昔對比,紀念館展民眾笑臉,鐘塔每天響抗爭之歌

眾新聞:【南韓直擊】光州今昔對比,紀念館展民眾笑臉,鐘塔每天響抗爭之歌 撰文: 記者吳婉英 | 發佈日期: 21.04.19 | 最後更新: | 2019-04-21 00:26:01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9954/%E5%85%89%E5%B7%9E-%E9%9F%93%E5%9C%8B-5%C2%B718%E6%B0%91%E4%B8%BB%E5%92%8C%E5%B9%B3%E7%B4%80%E5%BF%B5%E9%A4%A8-20006/%E3%80%90%E5%8D%97%E9%9F%93%E7%9B%B4%E6%93%8A%E3%80%91%E5%85%89%E5%B7%9E%E4%BB%8A%E6%98%94%E5%B0%8D%E6%AF%94-%E7%B4%80%E5%BF%B5%E9%A4%A8%E5%B1%95%E6%B0%91%E7%9C%BE%E7%AC%91%E8%87%89-%E9%90%98%E5%A1%94%E6%AF%8F%E5%A4%A9%E9%9F%BF%E6%8A%97%E7%88%AD%E4%B9%8B%E6%AD%8C 1980年光州持續10日的反獨裁政權抗爭,是南韓民主進程中的重要歷史。電影《逆權司機》重塑光州抗爭的經過,將民眾上街集會、坦克車入城、部隊武力鎮壓百姓、巴士的士堵路保護抗爭者、民眾冒著催淚彈前進等經典場面,呈現觀眾眼前。 眾新聞記者上月赴南韓光州,走訪當年抗爭者與軍隊爆發衝突的主要場地,看南韓如何將39年前的光州抗爭,化作下一代民主教育的養份。其中,當年被市民軍佔領的全南道廳主樓,現為「5·18民主和平紀念館」,內裡紀錄了光州民眾一張張笑臉和抗爭歷史。附近的鐘塔,每天下午5時18分都會響起南韓人的抗爭之歌《Marching for the Beloved》,以紀念為國家民主犧牲的人。 光州示威者與戒嚴軍在錦南路上對峙。羅庚沢攝/5.18紀念基金會提供 光州抗爭發生於1980年5月,當時獨裁者全斗煥透過政變奪權,全國大學爆發示威浪潮。在光州,學生運動由校園走上街頭,大批群眾應聲加入。位處光州市中心的全南道廳(相當於全南道的政府總部)、錦南路一帶,是當年光州民眾舉行集會的主要地點,猶似香港的公民廣場與夏愨道。 戒嚴軍1980年5月18日

20190421-虛詞︰《淪落人》製作背後︰黃秋生評陳小娟,李璨琛講黃秋生

虛詞︰《淪落人》製作背後︰黃秋生評陳小娟,李璨琛講黃秋生 2019-04-21 by 凝蹄玉 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741.html 世界變。以前出名狼戾的黃秋生,出演《淪落人》,得到導演陳小娟一句評語:「秋生好善良好可愛」。這部電影有個悲情的名字,但卻原來來自一個正能量的製作團隊?且來看黃秋生、李璨琛細說背後內情。 黃秋生:陳小娟有handle我呢種人的天份 在《淪落人》中演菲傭Evelyn的姬素.孔尚治(Crisel Consunji),出席首映及金像獎頒獎禮時氣質高貴,艷光四射;有網民在網上笑指「邊有咁靚的菲傭?」(有回應說其實有)。原來她是菲律賓女歌手及演員,現時為三間學前活動教育中心「Baumhaus」老闆。黃秋生形容孔尚治受過高等教育,回菲律賓後會繼續開學校,「未必繼續做(戲),根本不是做這種事的人。」 至於導演陳小娟,黃秋生形容她是很感性的人,「由心出發,非由技術性」。「有些女人的觸動點,例如送相機一幕,那種要攬下你的感性,麻甩佬未必咁睇。」他形容陳小娟有耐性,「好文青,斯文,幾得意」,「好識handle陳果同我呢D人,是天份來的。」怎麼handle?「氹囉,當我地細路仔咁,仲當人地唔知個下得意嘛,其實人地俾你氹咋!」見秋生大聲講野,陳小娟馬上笑說「咦等我去攞D野食先」,機警離場。 正經時,秋生會說,陳小娟外柔內剛,有導演的堅持,「導演這工作本質上需要有主觀。」問製作過程中有無頂頸?秋生說「我就覺得唔係」,對他來說,頂頸係「廢事同你講」,反枱;現在只是大家一齊討論。「我最憎求其是旦,按章工作,拚疲(即盤pair)態度。最後都係一個問題之嘛,『你係想人好定想人死』?為了保有表面的和諧,背後破爛的就不講,這不是我。我有野實講。」而他亦一再肯定,陳小娟是導演,導演才是電影的舵手,全體都要跟著她,才能成就大事。 李璨琛:見到秋生,我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在片中飾演張輝的李璨琛,則稱自己主要是支援角色(supporting role)。他稱,演員最需要的是理由,要知道自己做甚麼、為甚麼這樣做。張輝戲份的第一場,他是做回平時的自己,去相機鋪買相機,還不大知道張輝是個怎樣的人;「但去到愛民邨屋邨間房個景,見到秋生在玩那架輪椅,我馬上知道了自己該怎麼做,知道了張輝是個怎樣的人。

20190416-鄺俊宇:可以復合嗎?

鄺俊宇:可以復合嗎? 22:38 16/4/2019 不要再復合好了,若然問題繼續循環地發生,復合只不過是準備下一次再分手吧?不想這樣的悲觀,但當你經歷過好幾次與同一個人離離合合,你會發現每一次分離再復合,起初都是滿懷期待的,可是若沒有處理問題的本身,分離又再出現,就算再復合成功,但那份期待會越削越薄,彷彿每經歷一次分離,對那個人的愛再厚都會淡一點。 為何會復合?只因你和他都珍惜這段關係,明明已經說分手,但彼此都決定推翻當時的決定,重新在一起,讓一切重新開始。這本來是感動不過的事情,但當復合的次數越多,就會開始變得鬆懈了,既然上次都成功復合,這一次吵的架說不定也輕易解決吧?誰料到分手總會有一次是真的,這一次就連兩人都以為會復合之際,結果誰都沒有再哄誰,然後一個月了、兩個月了,就這樣兩人就走不到回頭了。 會覺得可惜嗎?若然後是頭一兩次的分手,感覺應該會很深的,可是連分手也儲了不少的經驗後,你會發現怎麼你沒有你想像中般的傷感?你仍然會因失去他而傷心,但你好像接受了,甚至覺得這是注定了要發生的事情,沒辦法迴避的了,於是這一次不再復合了,因為在以往的離離合合,不知不覺地心死了,可笑是兩人仍沒有察覺,把分手後就會復合視作日常。 兩個人好不容易在一起,若分開了再復合,可是要花雙倍的緣份,畢竟再一起不是因為新鮮感,而是因為真的有感覺。但不知誰濫用了復合之後的感動,結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分手,令這份愛情不再如初,有時候,我們都得要檢討自己,分手兩字是否說得太輕率了? 不要再復合好了,這一次真的有點累。 但若然有人真的想復合,可否承諾這會是最後一次的分手? 鄺俊宇

20190422-林兆彬:【開箱文】《我要準時下班》——告別昭和平成職場文化

林兆彬:【開箱文】《我要準時下班》——告別昭和平成職場文化 22/04/2019 關於職場文化的日劇歷年來屢見不鮮,近年更越拍越多。有走喜劇路線的《庶務二課》(1998),有描寫辦公室鬥爭的《決定不哭的日子》(2010)和《FIRST CLASS》(2014),亦有探討特定議題的《派遣員的品格》(2007)、 《年齡騷擾》(2015)、《營業部長吉良奈津子》(2016)、《求職家族》(2017)、《騷擾遊戲》(2018)等等。觀看完之後,你可能會覺得日本的職場十分恐怖,究竟劇集有幾寫實,就只有在日本工作過的人才知道。 橫跨「平成」與「令和」兩個時代的2019年春季日劇已經啟播,筆者首先為大家介紹一齣走寫實路線、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的職場劇《我要準時下班》(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執筆之時,已經播出了第一集。它是由TBS電視台製作的「火10」作品(逢星期二晚10時播出),接替上季的《初戀那一天所讀的故事》。主角是吉高由里子,配角陣容不錯,包括向井理、內田有紀、中山裕介、中丸雄一、柄本時生、江口法子。 故事十分簡單,改編自朱野歸子的小說作品,講述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東山結衣(吉高由里子 飾)奉行不加班的生活規則,每天下午6時準時下班,然後趕到一間上海菜餐廳喝優惠啤酒,因為歡樂時光6時10分結束。每集故事都圍繞辦公室內發生的事情,其餘的同事角色包括對待下屬嚴格的工作狂三谷佳菜子(宍戶Kavka 飾)、結衣的前男友種田晃太郎(向井理 飾)、結衣的上司福永清次(中山裕介 飾)、剛剛放完產假的超級工作狂媽媽(內田有紀 飾)。 雖然筆者喜歡吉高由里子,但以戲以論,《我要準時下班》其實不算很好看,因為劇情太過單一,缺乏張力和驚喜的情節。那麼為何劇集會引起如此大迴響?全因為它成功引起觀眾共鳴,說出了上班族的心聲,不單止是日本,就連香港、中國大陸、台灣都有不少網民討論。相比起舊有日劇探討的職場欺凌、年齡歧視、辦公室鬥爭等題材,今次「加班」這個問題夠貼地,相信九成上班族都正在面對。有的是工作量太多,需要超時工作才能夠完成;有的是明明夠鐘放工,但為了表現勤力或不想被上司認為你懶惰,也被迫加班。 相信日本傳統職場文化比香港的恐怖,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集體道德和社會規範,鼓勵甚至強迫員工為公司自我犧牲、自我剝削。而劇中明顯出現一個世代矛盾,就是老一輩上班族對年輕上班族的矛

200190420-明報:【城皇街的呼吸空間】一個拒絕消失的社區

明報:【城皇街的呼吸空間】一個拒絕消失的社區 20.04.2019 我每天都會走過這個建於城皇街樓梯上的社區,這百多級石階,我已數不清走過多少遍。 我對城皇街最早的記憶,從五、六歲的時候開始。當時我們一家五口和外祖父搬入堅道新落成的大廈,旁邊的城皇街和對落的士丹頓街是一個偌大的露天市集,街道兩旁是密密麻麻的小販檔,賣菜、賣水果、雞檔、肉檔、魚檔,還有大牌檔,叫賣聲不絕。這個蓬勃的市集在九十年代末慢慢消失,這社區亦被土地發展公司(即市區重建局前身)看中,劃為H19重建區,計劃是將士丹頓街、城皇街、永利街、華賢坊、中和里一帶數十幢唐樓全部清拆,發展為高密度住宅。 中西區關注組創辦人羅雅寧十多年致力推動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育 這十幾年間,許多原來的街坊因市建局的收購而遷離,有些兩三層高的唐樓完全空置、門囗被釘上木板,亦有市建局拆樓後用鐵絲網圍封的空地,令這兒形同廢墟。 但這社區一直拒絕被消失。區內有業主力抗市建局的收購,誓要捍衞自己的唐樓物業,他們將自己的唐樓好好復修,以行動告訴大眾這些唐樓是值得保留的。這些唐樓住着一些珍惜這社區的租客,地下開了一些有性格的小店,加上旁邊的城皇階梯、里巷上寧靜的環境,令這區變得愈來愈吸引。社會亦關注舊式社區的保留問題,街坊、學者和民間組織紛紛展開了保育歷史城區的研究及公眾參與運動。經歷多年,一個原本在市建局眼中的破落社區,今天成為市民心目中值得保育的地方。 摧毀或保育,可說是一念之差,究竟這是一個怎樣的社區,它有怎樣的歷史和抗爭故事? 城皇街是許多孩子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 石頭會說話 2005年我和街坊成立了中西區關注組,開始研究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保育價值,宿舍就在H19重建區的旁邊。當時宿舍空置了好幾年,政府打算將這幅地賣給發展商興建豪宅。我們發現這片多年的社區用地原來是第二代中央書院的校址,而第一代中央書院就在城皇街再低一點的位置。 中央書院是殖民地第一所官立學校,培育了香港不少優秀的人才,國父孫中山年輕時就在第一代中央書院就讀,並見證了第二代校舍開始興建。這兒可說是香港教育發展一處重要的地標,政府最初不以為然,堅持賣地,但隨着民間搜集到愈來愈多歷史資料,我們爭取到發展局同意在用地上進行考古調查,經過數月的挖掘,終於讓埋藏了百多年的中央書院地基重見天日。 PMQ(舊警察宿舍)和士丹

20190421-黎智英:站出來吧,勇敢的香港人

黎智英:站出來吧,勇敢的香港人 2019年04月21日 從台灣坐飛機回來,我通常都訂了小車在閘口接我,以便坐在車上處理航程中傳來、到下機才收到的簡訊。坐上小車走了沒多久,司機對我說:「唉!黎先生,唔知仲有幾耐可以車你。」他說完,一陣沈默,他說不下去,我也答不上來,我們都被這句話哽住了。心情稍平靜了,我說:「無所謂,煮到來就食。」他說,你都年紀大了,也做夠了,無謂冒險,不如離開這裏,搬到台灣去,反正台灣你有《蘋果日報》,香港的《蘋果日報》你可以遙遠控制。我說,香港《蘋果日報》是份反對派報紙,儘管形勢不妙,我們必須做到最後一日,我作為船長先跳船是無可能的,我想都無想過,也驚都未驚過,你不用為我擔心。他說,唉,我是為香港人擔心,有良心的人像佔中九子,沒打爛一塊玻璃,沒傷過一個人,都拉去坐監。將來《逃犯條例》修訂了,連你們這些敢說話的人都拉了上大陸,還有誰為香港出聲。我在香港出生,住了快六十年,看着香港從落後到繁榮,七八十年代黃金時代生活安穩自由充滿希望,做香港人很驕傲。現在生活緊張逼迫,將來新《逃犯條例》實行,一介平民無犯錯都感到頭上有把刀,看着香港這樣淪喪,無奈是又心痛,做香港人很沮喪,香港已經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黎先生,你還是走吧!我說,不,我們都不能走,值得留戀的是香港人,香港的沈默大眾到了不能再沈默的時候,必然會走出來發聲,我們便有希望。不,為了香港人我們都要留下來,抗爭到最後一天。小車到海關閘口,我下車跟他握手時,他兩眼紅紅,為了安慰他,我望着他笑,他也笑了。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屠城三十年,除了一兩年不在香港,我每年都參加六四維園燭光晚會。是的,每年的晚會儀式都一樣,有人說太老土太陳腐太悶蛋,但是在這沈重回憶的思緒中,難道我們要載歌載舞搞熱鬧氣氛嗎?儀式不重要,我們秉承民族尊嚴,不忘記,不原諒屠殺人民的政權的精神持續下去才重要。直至有一天中國走向自由開放,六四必須會平反。 當今皇上習帝監控人民,加上科技協助,是歷史上從來未有過的極權統治,而且科技越進步監控越嚴苛,中國最後只會成為人民抬不起頭,喘不過氣的大監獄。但在科學文明人類日益進步、社會越來越開放、人民越來越自主的大勢下,習帝這種倒行逆施的極權統治不可能持續,必然會在歷史的巨輪下被粉碎,中國終於會走向自由開放的民主共和國。中國走向這條路,將會被六四屠城人民傷痛的情意結堵塞住,必須平反六四平息了人

20180314-CUP:中國最賺錢的脫貧之道:情婦

CUP:中國最賺錢的脫貧之道:情婦 2018年3月14日 BY 謝利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幅員遼闊,貧富落差巨大,生於偏遠地區的窮鄉家庭可能一輩子都無法享受經濟起飛的成果。不少農村女性逐漸遷移到城裡謀生,當中有些人醒覺,與其靠幹部官員的改革政策,更有效快捷的方法其實是被幹部看上,成為他們的情婦。幸運的話,再配合一點應付男人的技巧,貧寒的人生一夜之間就可以洗牌重來。 現居北京的英國作家 James Palmer,跟一位自稱珊珊(Shanshan)的年輕四川女生,相識經過頗為奇特。珊珊所住的地方屬於一名 40 多歲的中年男子,對方是跨國石油公司的官員,出差前往非洲開拓油田業務已有半年,她實在太悶了,於是決定上網找人語言交換,進修一下自己的英語。就是這樣,她認識了 James Palmer。 珊珊無意隱瞞身份,她生活豐裕、衣食無憂,不需要工作,日子卻過得百無聊賴。她是那個身在非洲的男人的情婦。 來自四川農區的珊珊,17 歲就跑到成都闖蕩謀生,在酒店的卡拉 OK 俱樂部做陪酒小姐。除了陪男人唱歌喝酒,當然是一分錢一分貨,也包括了下半場服務。如是者,就認識了願意包養她的男人,在 26 歲被恩客金屋藏嬌,成功擺脫貧農枷鎖,搬進北京一個價值 250 萬人民幣的公寓。 James Palmer 形容得十分恰當,物質生活應有盡有的珊珊,穿著一雙索價 550 美元的名牌鞋子。然而,當脫掉鞋子,你會發現她的腳底硬過牛皮。「因為小時候我是在鄉下赤腳長大的。」她又補充說:「其實所有做這一行的陪酒小姐,她們的腳都跟我一樣。」 在某種意義下,是一個又一個適者生存、發憤圖強的勵志故事。珊珊提到,現在她的鄰居全部都是二奶,這裡是女人窩,也是名副其實的藏春園。早年外省官員和商人趁著北京樓價泡沫,紛紛放下一大筆錢置業,既當作投資,也物盡其用,正好包養二奶。她說:「這裡的單位有一半是空的,另一半就全部是女孩子。」情婦閒聊,話題總離不開兩件事。男人和錢。 珊珊的四川同鄉小雪(Xiaoxue)也住在這裡,她強調,一個出色的情婦並不易做,行行出狀元,情婦也需要專業技巧和心計,她顯然身經百戰,甚有心得:「首先你要時刻保持美貌,落力裝扮自己,但又不可以太過誇張,因為這樣會惹起他身邊的女人眼紅。」 很多來自農村的女孩子,先在酒店、骨場和夜總會從事各種性服務,繼而成為被包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