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9的文章

20190530-鄺俊宇:你好像沒那麼愛我?

鄺俊宇:你好像沒那麼愛我? 2019-05-30 如何愛一個人,其中一個學問叫「留空間」。 何謂「留空間」呢?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很難定一個愛情份量的標準,總有一邊會容易覺得不夠被愛。當不夠被愛的感覺出現時,問題自然會接踵而來,不夠被愛的人會向對方進逼一步,想辦法去聽對方有多愛自己、有多重視自己、有多著緊自己,做法大慨是密集地發出問題,當對方沒回答或答得慢,心裡的不安隨之而來。 可是向對方進逼,真的是對的方法嗎? 我聽過一個故事,大慨是男孩和女孩起初很甜蜜,後來女孩好像越來越愛男孩,這很常見,尤其起初以為自己都不是太愛對方的人,在不知不覺間變得依賴對方,到後來甚至沒對方是不能生活的,當天秤的比重出問題時,女孩唯有透過不斷的確認,確認對方仍然是愛自己的,她卻沒為意自己問得太多次,而且不只是問問題,而是求證。她用不同的方法求證男孩仍然愛她,十次裡可能有七次是男孩都著緊她,但餘下的三次呢?她耿耿於懷,心裡的陰影越來越大,結果蓋過了理性,心裡豎立了一個標籤:「他沒有從前那麼的愛我了。」 可是,「他沒有從前那麼的愛我了。」是真的嗎?我們不得不承認,蜜月期總會過,但不再太熱情,不代表不愛,只是兩人都在找自己舒服的空間來愛,被進逼得喘不過氣的人,會選擇退一步,起初以為對方會體諒,但後來對方往往會錯誤理解為「你好像沒那麼愛我」,然後對方又再進一步,他呢?再退一步。 電話鈴聲響起,男孩看看屏幕,看見是女孩的來電,他頓了一頓,沒有接,由得它響至結束。 是一種怎樣的情況下,他才會不想接女孩的電話?是誰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如何愛一個人,其中一個學問叫「留空間」。 看來這題目不能單用一篇散文去解釋。 鄺俊宇

201030531-203040直到80以上

203040直到80以上 2013年5月31日 二十歲的女人,是一朵嬌豔花——愛你的男人為你的放縱買單 你可以任性,可以讓愛你的男人為你的放縱買單,但是這時候的女人不要做的過分,你可以做一個知錯就改的小女人,但不能把男人作為一生的依靠,因為你的路還長著呢。 三十歲的女人是寶 當女人的年齡超過三十歲,就不要把無謂的攀比掛在臉上。 這時候,女人是一部細膩小說,她不再是二十歲那年文字浮華散文詩。懂得欣賞自己的女人最美麗。三十歲的女人是寶,她們享受生活,更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是男人,應該趕快找這樣的女人來愛,三十歲的女人會過濾情感,只有那真摯持久的愛,才是她們的首選。 四十歲的女人要開始決絕生活的煩瑣 不要把賢慧的性格與樸實的著裝疊加在一起,你的美麗是內在的融會與外在的展示相結合。別為了省下那化妝品,而把黃臉婆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偶爾的奢侈是必要的。四十歲的女人,要擁有自己朋友圈,你的家庭固然很重要,但是你的世界一定要更精彩。 五十歲的女人要把內衣穿得比外衣漂亮 把豐腴的身體資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來。別擔心自己過於性感,這是你的魅力,是其他年齡段的女人所望塵莫及的丰韻。五十歲的女人要給男人一個距離感,男人天生就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們要不得遺憾的,而女人卻可以製造這條絢麗的風景線。距離產生美,這句話說的一點兒沒錯。 六十歲的女人是華貴的象徵,給自己佩帶一些精美的首飾 這些東西就是屬於你的,你的美,不需要語言來詮釋,你笑聲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旋律,你的眼神是墨藍色夜空下,最明潔的月光。這時候的女人很大度,生活上的幸福已經孕育出女人的甜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把溫馨的小竅門傳給你的後代。 七十歲的女人是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候 當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圍繞在你周圍時,生活便給了你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愛。這時候的女人是那個安享晚年的慈祥老婆婆,是小孩子心目中的蔽護傘,是兒女心中最惦記的好媽媽 八十歲以上的女人是傲雪凌霜汕然盛開的梅花---人見人愛倍受國家尊重 她們對人生已不再有什麼追求和欲望,心是非常平和和寧靜。她們那慈祥的面容,有如冬天溫暖般的太陽,照映在孩子身上 ,如此的溫馨暖和,她們更是一本厚實無可取代的好書,讓孩子尊詢她們的一切一切。八十歲以上的女人是任何人無法可以取代,她們為國家造就了無數的棟樑之

20190530-安裕:民意戰要來了

安裕:民意戰要來了 2019-05-30 安裕札記 林鄭月娥日前稱整合修例意見後再作回應。(資料圖片) 不過幾天之間,網上簽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大增;大學中學之外,連小學校友也見出來。這些名字、畢業年份、在讀年份後面,是有名有姓的反對聲音。一個又一個人名,對特區政府來說,儘管政務司長張建宗曾說「遊行人數多寡不是重點」,然而,民意畢竟是一股巨大壓力。 事情發展到今天,兩陣對圓已成定局,未知這一狀況,是否早在特區政府預期之中。法案首讀時已引起社會爭論,13萬人上街,建制派內部罕見地出現不同聲音,中央表態,如今是反對修訂的民意湧現。社會議題越是簡單,越容易為民眾了解,這就越容易形成民意。《逃犯條例》修訂便是教材:前一陣子,聽過一位往返中港多年人士一席話,這是根據個人認知對修訂的理解,但不妨視為反對修訂聲音的背景成因之一:「四十年來,從被國內貪官勒索的港商,到過羅湖海關送年曆卡遞香煙的港人,修例後誰能保證不出事?」他問:有誰到內地設廠的,當年沒有觸及過這些? 《逃犯條例》修訂在香港和國際造成不安及恐慌,可是特區政府無視憂慮,一開始就擺出以上對下的高姿態,連社會共識也不等,要火速通過。在推動修訂過程中,行政長官、政務司長、律政司長、保安局長為修訂鳴鑼開道,指一是為了堵塞法律漏洞,二是為死者及家人爭取公義。到中央表態之後,社會出現質疑聲音,認為《逃犯條例》修訂其實是「中央要求,特區執行」,質問這將置「一國兩制」於何地。至於認識的接近建制的朋友,在中央表態後滿肚怨氣,「為何特區政府沒有一早就講出來」,政治光譜兩邊都極是不滿。 特區政府處理《逃犯條例》修訂手法劣拙,政治人物最重要是誠信,特區官員今次差到極點:半遮半掩,顧左右而言他,未來如何取信逾700萬巿民?加上修訂爭議本來就是極大,當中官員態度傲慢,激發更多民眾表達反對聲音,自是必然。 如今距離6月12日立法會大會還有兩個星期,支持和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民意戰必會在這段日子爆發。2019年的初夏,一場場的熱戰,勢所難免。 安裕

20190528-安裕:美日扇形戰略與中國

安裕:美日扇形戰略與中國 2019-05-28 安裕札記 特朗普訪問日本,主人家安倍晉三禮數做足,打高爾夫球看大相撲,傾力營造「日美聯盟萬古長青」。二戰結束至今74年,日本外交只有一條原則:日美關係高於一切,比日中關係、日英關係都放前得多。無他,日本戰後和平憲法是美國度身訂做,日本安全由美國一手包辦。七十年代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當時日本有人稱,外交一切看美國臉色,其實是有等於無,稱為「小國外交」。 到了八十年代,中曾根康弘上台,全力主攻日美關係,與美國總統列根建立以小名互稱的「朗-康」關係(Ron-Yasu)。這是日本戰後對美外交最接近平起平坐的年代。不旋踵,美日因為貿易摩擦爆發糾紛,日本簽署《廣場協議》, 日圓大幅升值,種下其後經濟泡沫爆破的其中之一禍根。 說起來,日本經濟泡沫爆破與美國有關,日本戰後經濟崛起亦與美國有涉。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以日本為後勤基地,本來奄奄一息的日本經濟得以喘一口氣,解決失業問題,從而走上經濟騰飛跑道,日本稱這是「特需景氣」。 日本對美國最大作用是西太平洋的定海神針。韓戰之後,冷戰年代日本是為圍堵蘇聯中國的橋頭堡。日本海上自衛隊船艦數量不多,可是在冷戰年代,強如蘇聯都要忌日本海上自衛隊三分。美國第一線戰機,日本與以色列往往都是第一批買家,日本吃重,不僅是因為經濟因素。 1991年,冷戰結束前夕,美國國務卿貝克提出美國在亞太的戰略,當中就是「扇形架構」:美國為扇柄居中策應,美日、美韓、美台、美菲/星/泰、美澳為輔。核心是美日,因此,縱然特朗普上台前,一度說過考慮要日本自負防務;入主白宮之後,這句話從此不提。背景便是貝克的「扇形架構」,至今仍是美國的印太戰略核心。 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年,中國在亞洲一直設法拉攏日本,在歐洲整年着力增強與德法關係,這是北京反對美國的大戰略。可是,今天的日本哪會輕易願意棄美投中,德法這兩個歐盟領頭羊更不容易就此答應北京。中美拼殺到現時的境況,要比去年複雜不知多少倍。 安裕

20190523-安裕:冷戰是甚麼?

安裕:冷戰是甚麼? 2019-05-23 安裕札記 中國與美國會不會爆發冷戰?這是近期朋友之間的熱門話題。近代世界,冷戰只發生過一次,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集團的冷戰。這不僅是兩大集團的軍事對峙,更是美國和蘇聯兩種截然不同意識形態對抗。當時的冷戰,是兩邊全面對立,沒有討價還價餘地,遑論大做貿易生意大舉投資當地。 美蘇冷戰絕非口水戰,是載着核彈的戰略轟炸機,整日在邊境外飛來飛去,歐洲平原則是萬輛坦克對峙之地。美蘇各有近萬枚核彈,蘇聯研發最大的氫彈,當量是7,000萬噸黃色炸藥;美國1945年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當量是2萬噸黃色炸藥。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距離核戰只差一步,美國教堂徹夜開放,讓民眾入內為和平祈禱。這就是冷戰。 冷戰是美蘇互相實施禁運,文化交流少之又少;蘇聯主辦1980年莫斯科奧運遭美國杯葛,美國辦1984年洛杉磯奧運輪到蘇聯報復。在美國及其盟友圍堵下,蘇聯集團無路可去,不像今天中美那樣還有大量生意進出口。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蘇聯太空人建設太空站,各走各路,基礎和路徑全然不同。 美蘇冷戰的落幕,與蘇聯經濟垮台不無關係。其中一個原因,與美國總統列根聲聲說要發展「星球大戰」戰略武器有關。蘇聯國民經濟樽節儉用,把資源用在應付「星球大戰」。結果原來是列根虛晃一招,蘇聯饒是老謀深算,也着了美國佬的道兒,橫跨歐洲亞洲的蘇維埃帝國從此灰飛煙滅,成為歷史。 今天的中美關係未見當年美蘇的冷戰形態,這固然是中美交流40年的結果,並非美蘇戰後各據半邊世界那一類。如今中美是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是爆發冷戰的話,美蘇那種類型冷戰會否重演?抑或是另一種嶄新的冷戰模式? 上世紀八十年代冷戰正酣,美國有一個笑話不少人都聽過:第四次世界大戰,武器是樹枝和拳頭的對抗。因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核戰,大國互轟之後,地球只餘一片灰燼。到了第四次世界大戰爆發,用的是最原始的武器。這個笑話好笑不?不過,若是再深思一下,恐怕誰都笑不出來。 安裕

20190521-安裕:中美關係的一些觀察

安裕:中美關係的一些觀察 2019-05-21 安裕札記 美國時間周日晚上,特朗普女兒伊凡卡在Facebook上載幾張照片,是她與丈夫庫什納到賓夕法尼亞州蓋茨堡(Gettysburg)遊覽的照片。此行除了他們夫婦,還有中美貿易談判美國主將萊特希澤,三人暢遊這個1863年7月南北戰爭最激烈一役的戰場。蓋茨堡戰役之後四個月,林肯到此地發表《蓋茨堡演說》,重申人皆生而平等,蓋茨堡從此名揚後世。 萊特希澤是美國貿易談判主力,中美連續談判11輪後,仍未公布第12輪何時舉行。萊特希澤假日郊遊,或能在某程度折射出談判目前處於小休狀況。在萊特希澤與伊凡卡等出遊前一天,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電話,王毅指美國近期作出的損害中國利益言行,以政治手段打壓中國企業的正常經營,對此堅決反對,敦促美國不要走得太遠,避免中美關係受到進一步損害。 儘管中美關係惡劣,美國下令封殺華為中興,中國大播抗美援朝電影,可是兩國仍有對話。因為,倘若中國要對特朗普增加關稅的決定強力反彈的話,劉鶴就毋須跑一趟華府與萊澤希特舉行第11輪談判。若是已經翻臉,王毅更沒需要敦促美國「不要走得太遠」;反正關係都沒了,美國要走得多遠,中國說甚麼都是浪費舌唇舌。 中美關係真箇是「錯綜複雜」,議題亦不只於貿易,還有很多,例如伊朗危機。王毅與蓬佩奧通話時便談到伊朗情況,呼籲克制。顯而易見,貿易談判半場歇息,伊朗問題仍要對話。如此一來,立即翻臉的可能會大嗎?五十年代韓戰談判,中美代表團成員互罵經常發生,互不對話也曾出現,然而畢竟停火對中美都有需要,最後是簽訂協議,三八線到今天仍算和平。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嘗言,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壞也壞不到哪裏去」。中美關係層層相扣,全面惡化帶來的戰略成本極大,必須三思。今天的中美關係,肯定是好不到哪裏去;至於是否最壞,倘是以當年美蘇冷戰作為一把尺量度,中美今天與當年美蘇的幾千核彈對幾千核彈截然不同。中美元首下月將在日本會晤,對未來兩國關係的判斷,不妨再等一下。 安裕

20190517-安裕:美國伊朗會打起來嗎?

安裕:美國伊朗會打起來嗎? 2019-05-17 安裕札記 英美主流傳媒幾天來的頭條新聞只有兩種:中美貿易戰、美國伊朗戰雲密布。中美關係雖然緊張,可是人們在閱讀新聞和分析之後,多會得出以下結論:中美當下未至於像美國及伊朗般準備動真格廝殺。可不是嗎:美軍航空母艦(圖)和轟炸機群進入波斯灣,接着發生民用船隻遭破壞。美國和伊朗箭在弦上的戰爭氣息,彷彿越來越近。 美國及伊朗的歷史關係錯綜複雜。1979年伊朗革命前的巴列維王朝,是區內最親美的政權之一。那時,美國對伊朗的拉攏可謂做到十足,七十年代中葉,美國海軍剛投入服役的戰機是F14「雄貓」戰機,伊朗是這種戰機出口的唯一國家。美國當年賣給伊朗的F14,到今天仍是伊朗的主力戰機。美伊關係中斷後,美國停止供應零件,可是伊朗竟能在這情況下,依然保持F14的訓練和飛行。 伊朗革命其中一樁重大事件,是扣押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員。可以說,民主黨的卡特只做一任總統便下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民眾覺得他行事無能,無法拯救人質,於是以選票把他轟下台。1981年1月20日,列根宣誓就任總統後不久,伊朗釋放全部人質,結束長達444日的拘押。但是列根上台後,兩國關係未見改善,1988年美國海軍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機,全機290人枉死。 從伊朗革命到今天的40年間,美伊關係長期處於低潮。就算2015年簽署核協議,到了特朗普上任後就退出。回顧這40年歷程,如今的劍拔弩張並不出奇,問題是,美國會攻打伊朗嗎?伊朗與伊拉克不同,伊朗人口8,000萬,伊拉克不到4,000萬;美國2003年攻打伊拉克,當時伊拉克軍力約45萬,現在伊朗有52萬正規軍,另有25萬後備軍力。伊朗最令美國困擾的,是它的自殺式快艇,令在波斯灣的超級油輪膽戰心驚。 《紐約時報》指美軍擬派出12萬部隊進駐波斯灣對付伊朗,可是攻打伊拉克也要13萬人,美國若要對伊朗發動地面戰,12萬人是否足夠?況且,在美國大軍來到之前,伊朗在波斯灣的海上游擊戰,肯定會讓美國大傷腦筋。 安裕

20190514-安裕:中日與中美

安裕:中日與中美 2019-05-14 安裕札記 刻下的中美關係,一字記之曰「差」,未來走向如何,恐怕誰都沒有把握,連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美中之間走動的基辛格也沒有辦法。然而就在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時候,中日關係似見回暖。德仁即位日皇後,第一個見的外國使節,便是即將離任的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 五月九日,程永華到赤坂皇宮拜會德仁,皇后雅子也在座。從日本ANN的新聞片可見,程永華夫婦從左邊進入皇宮「檜之間」,德仁與雅子就在那裏,程永華伸出雙手與德仁握手,再與旁邊的雅子握手。雖然電視畫面沒有現場對話收音,然而從程永華的表情可見,會面氣氛相當友好。 程永華做了九年駐日大使,是中日1972年建交以來,任期最長的大使。程永華1973年公派赴日留學,1977年起擔任駐日使館人員,雖然中間調回北京外交部,以及先後擔任駐南韓等國大使,但駐日時間仍是最長,是名副其實的「日本通」。找了程永華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演講錄影來看,一口標準日語無懈可擊,比起現任外長、曾經也是駐日大使的王毅還要好。 程永華離開日本前參加一個酒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有參加。程永華說,在中日關係最好的時刻和最壞時刻,俱以促進兩國交流貫徹始終。這不是門面話,過去九年,中日關係長期處於低潮,程永華到日本外務省的次數多不勝數。相信讀者亦會記得,習近平與安倍晉三會晤時的臉色變化,在這種氛圍下任駐日大使,可以做的實在不多。 必須一提的是日本極有耐性,一直在等待,終於在中美貿易戰之際找到空間。中國要組織反對美國戰線,日本成為北京亟力爭取的目標,去年10月安倍晉三官式訪華,今年習近平也將回訪日本。回想幾年前中日關係面黑黑不苟言笑的時期,領導人互訪這些事,那時想都不要想。 中美關係越差,日本在中國外交藍圖的角色越見吃重。程永華離開日本前夕,拜會日皇本來是例行公事,但他卻是德仁即位後第一個接見的外國使節,當中的意義極不簡單。日本對中國明顯是借力打力,看來要在日美關係當中,爭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安裕

20170611-愛德華FUN電影:《看見台灣》用生命記錄台灣生態的齊柏林

愛德華FUN電影:《看見台灣》用生命記錄台灣生態的齊柏林 2017.06.11 6月10日午後的春雷乍響,台北下著大雨,打開FB,滑著滑著,看到的新聞訊息及轉傳,幾乎都是一則直升機意外在花蓮墜毀的新聞,罹難身亡的是《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及他的助理和機師,他們在執行《看見台灣2》的空拍勘景。這個意外消息,讓人錯愕,兩天前,《看見台灣》劇組,選了6月8日世界海洋日做為續集的開鏡記者會,齊柏林還預告,續集將從台灣走向世界,深入日本、馬來西亞及紐西蘭等國家上空,告訴觀眾環境問題無國界,海洋垃圾及開發破壞環境的挑戰,續集將在2019年上映。 只是這突然的意外,《看見台灣2》成了他未竟之業,未來電影可能有變數(許多贊助者希望能協助幫忙完成他的遺作)。空拍這個導演工作,不只是熱血,更是用生命換得每一個珍貴的鏡頭。 2013年底齊柏林在分享創作拍攝《看見台灣》,就不只一次談到自己冒險拍攝的經驗,他曾說,「每遇到一次這種生死交關的事件,都會告訴自己:別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險做這種沒有任何報償的事!可是,一覺醒來、或過一陣子之後,看到天氣又好、能見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飛了。血液裡那個瘋狂的因子又再度被喚起。」今天(6月11日),有媒體下的大標,「用生命讓我們看見台灣」,對他的勇氣與熱情,致上最深的敬意。 是什麼原因,讓齊柏林無悔的投入這樣的拍攝工作?他原本是個再過幾年,就可以安穩申請到退休金的公務員,但2009年的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讓他決定必須有人做空拍紀錄的工作,因為「紀錄工作的意義,不僅單純紀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還能進一步去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這樣的信念,促使他在45歲時,毅然辭去公務員的工作,花了所有積蓄,並將自己的房子抵押借貸,購入近3000萬台幣的空拍設備,2009年11月即成立台灣阿布電影公司(Above Taiwan Cinema;「阿布」是「Above」的音譯),為《看見台灣》籌拍。 2013年11月1日《看見台灣》上映,愛德華記得當時這部紀錄片,少見的不斷被各界包場,口碑也逐漸走高, 11月23日在第五十屆金馬獎,更獲得最佳紀錄片,上映66天後,票房創下2億台幣的台灣紀錄片紀錄。 當時進場看電影,大螢幕上看到從高空的角度,俯視台灣的高山、海洋、稻田、河流,當下真的很感動,福爾摩莎真是寶島啊。齊柏林的運鏡,把台灣拍

20190529-素黑:連基本禮貌都省掉是甚麼德性

素黑:連基本禮貌都省掉是甚麼德性 22:57 29/5/2019 那天忍不住在面書上寫了這個話題,引來很多回應,慶幸原來都是大家的心底話。 我提大家別讓自己忽略、失去或無視最基本的禮貌,尤其是當你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甚麼時。 經常收到單句機械式、命令式、欠你式的面書私信留言,如「想索取做個案表格」「我要做治療,幾多錢?」「我想要你提過的醫生的聯絡方法」「想請你做嘉賓,檔期是xx,希望盡快回覆。」…… 我是不會回覆這種留言的,待你終於醒覺,改好語氣、用詞和心態為止。你我互不相識,怎麼連一句稱呼,自我介紹,一聲「請問」或「謝謝」都省掉,你當自己是甚麼呢?先不計較你當我是甚麼了。我不是你手機裡預設的那位有求必應的奴婢,你再忙再無助再怎樣,也該學懂尊重別人,尤其是你在查詢、求人的時候。 如稍加一句「謝謝」,我還是會回覆你的。你若沒回應的話,我會禮貌地問你:「是否忘了說一句甚麼嗎?」然後,先跟你說「謝謝」。 別告訴我這是現世代慣用的溝通方式,你已習慣了。我想說,習慣了的、人人都是這樣做的事情,不代表就是對。注意基本禮貌,是再應該不過的事。沒有人欠你甚麼, 地球也沒有欠你甚麼,世上沒有理所當然要給你想要的甚麼。是你需要人家,不是人家需要你。別先想到自己要甚麼,別人便要馬上滿足你。基本的禮貌、品格和尊重,是你得到幫助或自救前要先付的「學費」。 素黑

20190527-素黑:因為愛,你多走了一步

素黑:因為愛,你多走了一步 2019-05-27 看很多名人、有成就的人的訪問稿,但凡憶述年輕時代的經歷時,每每都有這個情節:那年想改變生活,放下一切跑到外國去打工、留學、體驗,是一生中很不容易但令人回味的果敢日子。 好像很瀟灑。可他們大都沒坦白,甚至有點刻意隱藏的真相是:當年出走其實是為了那個她(他)。因為對方在那邊讀書,你才飛過去留學;因為對方在那邊找到工作,你不想異地戀害怕情會變,花掉積蓄兼向老友借錢甚至背棄了父母,就是為了到那邊和他(她)在一起;因為對方要回去,不捨得分開,把你也弄了過去。 你到了那邊才學習適應、找學校、找工作、寄人籬下,和他(她)過著屬於年輕人才奢侈得起的戀愛生活。打打鬧鬧、卿卿我我、時日如飛。然後大家都變了,或者最終還是她(他)最好。有人因此結了婚,有人情傷分了手,有人繼續留下來,找到人生的方向。 你要感謝愛情給了你開闢天地的動力。因為愛,你多走了一步,沒有辜負青春給你的恩寵。多少人的異地生活體驗並不如他們口裡說,是想趁青春到外邊闖一闖,看一看世界,其實是為了不知為何羞於透露的兩個字:「愛情」,沒有對方不行啊。 對,大家敢做了,卻沒膽量承認,彷彿為了愛一個人而做甚麼都是沒出息的事。但你的一生,或多或少是被某段(跟戀人跑掉的)情史改寫了,回頭看若能辨明是非,傻過錯過也是該肯定的事,至少證明你沒有枉送少年時。 素黑

20190522-素黑:是要還的

素黑:是要還的 2019-05-22 地鐵車廂內,幾歲大的小女孩在狂打她的印籍女傭,對方啞忍一直避開她,她還是不順氣狠狠翻打多次才罷手,繼續看她響鬧著的手機英語視頻。全車人都在瞪著她,怎麼會有這種沒教養的孩子!她要下車了,馬上拉著傭人的手,目中無人地索取覺得應分的照顧,擺出娘娘出行的架子。 跟命理師朋友提起這事,我說真想責備她,不然她將來怎麼辦?朋友道行比我高,說:「別急,她將來九成會被伴侶虐打,要還的呢!」 不正是我看過很多個案的真實寫照嗎?奪人老公的,最終被小三擊退;騙走老爺身家的,十年後被媳婦慫恿的兒子趕走;以死相逼威脅伴侶的,二十年後輪到自己被女子以自殘反抗。曾經怎樣傷害過人,日後多會戀上以同樣方式虐待自己的伴侶還死不願放手。甚麼是還債和果報,霎時頓悟了。 暴飲暴食後,身體會病叫喊停。忘形縱慾,到頭來又是要還的。 有人向觀音借富,有人請師傅討贏取偏財的秘方,有人討符咒令已變心的戀人回頭,有人相信甚麼靈性大師的不道德謊言聲稱可以幫他續命。「借錢梗要還」這句天天在電視上聽到的忠告,你卻當是耳邊風。 討了便要還,借了理當還,偷了也得還。沒有便宜的運氣,沒有免費的饗宴,沒有人例外,天一直在看。我不懂因果,也不信天理本公道,但有些道理,當你閱歷深了,自然會懂。天不一定公平,但平衡還是需要的。不拖不欠人自清。 素黑

20190520-素黑:婚內性的問題

素黑:婚內性的問題 2019-05-20 曾有記者問我,已婚男人對伴侶的性慾是否很難維持高漲,因而想花心越軌? 坦白說,這種問題問得不好,假設了男人好色,婚後都會花心。男人較好色或有科學根據。性慾是決定於腦邊沿系統內的下視丘前端的性雙態核(簡稱SDN),而男性的SDN比女性大二倍半。所以男人好色,對性容易產生衝動和需要是生理設計。不過,這並不等同男人都會因而對伴侶的慾望減少,想亂性。 男人是否重視和伴侶做愛,在乎感情的濃度、性慾的強弱和身體的狀況,還有女方對性的慾望和反應。譬如女方的性慾澎湃,互動下男方也會熱衷地和她一起刷新性愛的情趣。 記者接著問男人的婚內性是否註定會失去新鮮感和激情呢?真不明白為何要問這種單向推斷的問題。其實在我處理的個案裡,不少丈夫抱怨太太更早對性失去新鮮感和激情,尤其是已有孩子的太太,有孩子便可取替丈夫。 婚內性會失去新鮮感或激情的原因,多是因為雙方或單方沒有認真地做愛,只求快感或敷衍地交行貨,所以很快失去性趣,加上工作壓力大,年齡大,健康走下坡,尤其是男人接近中年體力不濟,面對太太可能感到內疚或壓力,不少個案甚至為此逃避和太太做愛。這與 素黑

20190515-素黑:慢習,是修的條件

素黑:慢習,是修的條件 2019-05-15 近日幾位客人都跟我說生無可戀,細雨綿綿很傷感。 心情的起伏不能盡賴天氣啊。走不出來不是因為沒有出口,而是忘了平時修身,過度勞累身心。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心煩,老是焦慮不安,情緒不好,找不到方法改善。也有人告訴我,即使已學習了很多抒緩情緒的方法,上過很多課,還是感到浮躁、亂章。 問題在,大家要麼只向外看,忘了往內看,要麼粗疏學習,學而不修。心亂不安的出路是要學定心,修品性,才能忘憂,轉化負能量,提升生活素質。 追求靜心的人,都會先修煉內外的協調,關鍵是通過專注的「學」和「習」。修養需要學習,離不開用心和練習。 「學」是掌握認知和技巧,但「習」才是重點,真正能把所學的內化,變成自身的一部分,不只當它是方法或工具,它才會在你身上開花,渾然為一,能順勢,能發揮,能協調,流麗自如,圓融成為修養。  修心養性不是一天的成就,而是一生的功課,需要付出時間和心,一點一滴地沉澱。在面談個案時,我會花不少工夫分享修心的具體練習方法,包括學習運用心念,通過音頻定心,運用聲音和呼吸穩定情緒,保存能量等,從清理,放下,放慢,磨練細心開始。 好的東西都急不來。慢習,是修的條件。 不管是習音樂、畫畫、書法,以至修行法門如呼吸、禪坐等等,都需要持續複習,循序漸進地收斂,保養能量,由外回歸內,這是帶領你通往靜和定的微妙旅程。 素黑

20190529-紐約時報:永誌不忘:六四30年,前軍官回憶天安門屠殺

紐約時報:永誌不忘:六四30年,前軍官回憶天安門屠殺 2019年5月29日 儲百亮 1989年6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事件當晚車輛起火。 北京——30年來,對於自己在軍隊開進北京、鎮壓天安門廣場學生抗議活動那一晚所看到的屠戮,江林一直保持沉默。但記憶折磨著她——士兵在黑暗中朝人群開槍,一具具軀體倒在血泊中,還有她在廣場附近被士兵打倒在地時,棍棒發出的悶響。 江林當時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名中校,她不僅目睹了那場大屠殺,還看到了眾將領如何徒勞地勸說中國領導人不要用軍隊鎮壓親民主抗議者。那之後,當局把抗議者關進監獄,抹去殺戮的記憶,她雖隻字不提,卻一直受著良心的譴責。 如今,在1989年6月4日鎮壓事件30週年即將來臨之際,66歲的江林終於下定決心要說出她的故事。她說她覺得必須呼籲進行一場公開的清算,因為,包括習近平主席在內的數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這場暴力事件從未表達過任何悔過之意。江林本週離開了中國。 「那種痛苦已經折磨我30年了,」她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說。「所有參與的人都應該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來,我覺得這樣對死者、對生者、對未來的孩子都是一個責任。」 江林的陳述有著更廣泛層面的意義:她進一步揭示軍隊將領曾如何抵制武力清場的命令,他們此前已控制廣場數週,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她提到自己曾參與傳達幾名高級將領的一封信,信中表達了對戒嚴令的反對,另外她還透露了其他一些指揮官的信函細節,勸諫領導層不要在北京動用軍隊。她曾在街上親眼目睹士兵們急於奪回對天安門廣場的控制,開始執行中共下達的命令,向人群肆意射擊。 江林在北京家中。 儘管已經過去30年,這場大屠殺仍是中國政治中最敏感的話題之一,當局為將其從歷史中抹除付諸了持久努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中共無視各方一再的呼籲,拒不承認肆意射殺學生和市民是錯誤的,也不願對死者人數進行全面的統計。 當局會定期拘捕昔日的抗議領導人,以及鎮壓中遇害的學生和市民的父母。中國西南部某法院今年將四名男子定罪,原因是他們售賣了指涉天安門鎮壓事件的白酒。 多年來,不多的幾位中國歷史學家、作家、攝影師和藝術家曾努力將中共想要人們忘記的這部分歷史記載下來。 但江林做出挑戰這種沉默的決定,還承載著另外一層政治指控,因為她不僅是一名老兵,也是軍中權勢人物之女。她的父親是位將軍,她從小生長在軍隊大院。大約50年

20180530-蠶豆:古希臘的死亡象徵

蠶豆:古希臘的死亡象徵 2018年5月30日 BY BRIAN LIU 你未必聽過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但中學數學課上肯定有學過他創立的畢氏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畢達哥拉斯平生有過不少異於尋常的主張,其中他對蠶豆的異常痛恨,就連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都當作奇聞討論,亞里士多德甚至推測,反蠶豆背後是一場反民主制度的示威行動。最近作家 Anne Ewbank 就選文,探討這一切究竟因何而起。 現在希臘盛產多種豆類,但其中綠豆、腰豆、棉豆都為 1492 年哥倫布踏足美洲後引入,而蠶豆卻是希臘的原生豆類,是古希臘人吸收蛋白質的重要來源。食物歷史學家 Ken Albala 指出:「在 1492 年前,歐洲人筆下的豆,幾乎全部是指蠶豆。」 雖然蠶豆是人類首先栽種的作物之一,但地中海的希臘、羅馬和埃及古文明,同樣認為蠶豆有死亡的含意。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說過,埃及人都拒絕種蠶豆,其實這說法有誤,埃及人會種蠶豆,但通常會用於祭獻上;後來羅馬神祇朱比特(Jupiter)的祭司,一律都不准觸摸或者提及蠶豆,因為他們相信蠶豆與死亡和頹敗的意象扣連;羅馬人喪葬禮所用的祭祀食品,當中就包括有蛋、家禽、扁豆和蠶豆。 描繪畢達哥拉斯厭惡蠶豆的 16 世紀法國手稿。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蠶豆

20190527-美劇狂人:《Game of Thrones》結局篇,十年後再來問我

美劇狂人:《Game of Thrones》結局篇,十年後再來問我 27.05.2019 《Game of Thrones》在網路一片謾罵及要求重拍的聲音下結束,最後,《權力遊戲》終究是關於摧毁權力的遊戲。 這個結局篇,我除了依然stand by龍母Daenerys以外,全集最烙進腦海的是Tyrion對Jon Snow說”Ask me again in 10 years”。GoT能否跟同是HBO旗下經典:《人在江湖/ The Sopranos》(1999-2007) 或《警網/ The Wire》(2002-2008)一樣,能夠歷經時間考驗,多年後回看仍不負神劇之名?今天看來,第八季不似預期,感覺就像全劇一下子給毁了。我想說不如讓這些風風火火,沉澱一下,十年後回看,再來問自己,明知終局是爛,你是否仍然願意「入坑」? Daenerys Targaryen雖由救世主變暴君,但她在劇迷心中留下的,仍是之前的美好。 這個結局大家豈止不滿意,簡直餘怒未消,我的即時反應也一樣。由第一季開始鋪陳龍母Daenerys Targaryen一步步邁向統治之路,全劇的主題,更深層的意義從來不在乎誰坐上鐵王座,而是作者George R.R. Martin透過描繪一個中古世界,殘暴不仁的王朝統治,七大國與國之間權位爭奪,來呈現人性善惡與心機計謀。 原著的世界人物眾多,情節繁瑣多變,劇集版簡化了不少。去到第六季,因作者未完成著作,變成無書可跟,劇集主創David Benioff及D. B. Weiss,只能根據原作者提供的劇情大綱來改編。從結局來看,主創將Daenerys由救世主變暴君,主旋律相信沒有逆作者原意,問題是當中的鋪排及轉折,非常粗疏、不合情理,觀眾被迫接受(being told),無法跟隨劇情推演,跟角色感同身受這些變卦。觀眾不能理解,遑論體會。 結局篇有些畫面仍然能夠令人留下深刻印象,Daenerys在城門廣場上一幕政治演說,龍翼在她身後展翅,呈現極權國度的冷森及威嚴,將龍母黑化歷程用一格畫面凝住,算是全集難得一見的出色意象。可是全季大部分時間,都充滿令人費解的混亂,多得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 龍翼在龍母身後展翅,象徵龍母黑化完成。 主角愛情鋪墊不足 觀眾毫不悸動 全劇最重要的兩個角色,Jon Snow手刃愛人Daenerys,原應去

20190516-大公報:無主之作時代辯證藝術

大公報:無主之作時代辯證藝術 2019-05-16   圖:Kurt(左)與Ellie如願去到自由的土地   《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是德國競逐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入選最後五強。不過,《無主之作》最終也沒有奪得這個獎項。」劉偉霖   現在本地片商將這部長三小時的作品購入,沒記錯的話,《無主之作》導演馮多納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的成名作《竊聽者》(The Life of Others)也是由同一片商帶到香港。該片在本地發行的影碟,流通量極高,可見這位導演衝破了語言、文化,甚至是雅俗的差異。   《無主之作》以德國畫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生於一九三二年)的故事作藍本,不過馮多納斯馬克兼任編劇,很快便決定不會忠實描寫李希特的人生,要談更重要的歷史及藝術議題,所以他從李希特的人生點滴任意選取,再加上一些虛構又極富娛樂性的情節,於是連主角在內的許多角色,即使是從真實人物取材,都要換上虛構的名字,主人公的名字變作Kurt Barnert。   Kurt成長於納粹德國的德累斯頓(Dresden),他目睹做教師的父親先是對抗納粹,最後就範。其年輕貌美的姨姨Elisabeth啟發他的藝術天分,教他從心中鄙視納粹的落後藝術觀,然而姨姨獲派向希特勒(Adolf Hitler)獻花後,居然興奮得發狂。因為納粹信奉優生學,Elisabeth先被絕育然後被毒殺,而Kurt在鄉郊,目睹德累斯頓被美軍於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大空襲,成為火海。   二戰過後,Kurt在東德政權下長大,他以藝術為志,但一直受到「社會現實主義」的美學訓練,即使畢業後才華被賞識,仍是患得患失。他在美術學院遇上一生最愛Ellie,Ellie是有勢力家庭的掌上明珠,其父Seeband可能早在戰前,便已經和Kurt一家有點瓜葛……   Kurt終於在一九六一年和Ellie移居西德,但自由的環境卻令他找不到藝術方向,在找到自己的風格及使命之前,他先要追溯自己過去人生的軌跡,才能突破樽頸。   三種意識形態   影片長三個小時,細緻地分成三個部分,也象徵了Kurt經歷的三種意識形態:納粹主義、共產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不用多說,導演也是要將Kurt這三段生活,比擬德國本身,差不多可以說,

20190508-何兆彬:《無主之作》創作藝術是為了甚麼?

何兆彬:《無主之作》創作藝術是為了甚麼? 2019-05-08 (劇透注意:好電影不怕劇透。) 《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 2018)真好看。 電影由1938年納粹時代寫起,年輕美麗的Elisabeth阿姨帶著小Kurt看畫展。Elisabeth喜歡音樂,她會到巴士站著巴士司機替她嚮鞍,合奏成一曲天籟。當你以為漂亮的是女主角,劇情一轉再轉。故事橫跨幾十年,Kurt漸長大,在共產東德做畫匠,漸漸成名,後來不忿生活就是如此,漏夜逃到西德。看著看著,就知道這很可能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主角故事進展太Random了,不大可能是創作的,一如人生。 Image description 《無主之作》的主角,其實是那個被帶去看畫展,聽著官員肆意批評現代畫多麼腐敗的小孩Kurt。有天,他發現那個被選中給元首獻花的漂亮阿姨,突然光著身子,在家中客廳彈琴,她跟Kurt說:Don’t look away. Never look away, Kurt. All that is true is beautiful。不知怎的,她有天被驗出患上精神分裂症,被送到病院居住。 英文戲名Never Look Away就來自阿姨那句話。但電影德文原名Werk ohne Autor,其實就是Work Without Author ,即無主之作。電影後來有談到,這是電影主角藍本李希特的藝術信念。 電影故事背景橫跨納粹、東德(Dresden)、西德不同時代,相當龐雜。劇情另一邊線,是納粹正在作戰,病房資源緊張,醫生被指派執行一個殘忍任務,就是替政府清空病床:他先替有病的婦女絕育。再一個任務,是他替住院的婦女檢驗,手上持著一叠病歷,合格的畫一個藍圈,可以留下,不合格的畫一個紅十字,全部送到毒氣室。納粹不只屠殺猶太人,對自己的國民也一樣殘忍,這是當年納粹信奉的優生學。 Elisabeth被驗上患病時,家人不斷央求醫生,放她一馬。家裡緊張的不只是她個人,還是整個家族的名譽──極權社會都是集體負責制,沒有個人。Kurt父親一直不肯入黨(納粹),但老婆一直煩他,說入了日後生活會順遂。 Kurt長大時德國分成東西德,他天份高,替政府畫壁畫/宣傳畫,很有名氣,助手說甚至有女孩因為他是替Kurt當助手而認識他。但Kurt每天聽著聽著,畫著畫著,卻非在畫自己心裡所想,有天跟

20190528-CUP:Killing Eve —— 令人著迷的女殺手

CUP:Killing Eve —— 令人著迷的女殺手 2019年5月28日 BY 林喜兒 Killing Eve 劇照。 BBC America 出品的 Killing Eve 去年 4 月首播,講述一個英國秘密情報員,追查一名活躍於歐洲各大城市的女殺手。劇集播出後大受歡迎,一年後火速推出第 2 季 8 集,這個星期剛好播出大結局,而且已經續定第 3 季。其實這種題材不算新鮮,貓捉老鼠的故事看的是正邪兩方鬥法,此劇有趣之處,除了是打破慣常的兩個男人或是一男一女的兵賊遊戲,落在製作人 Phoebe Waller-Bridge 手上的兩個女人,當然不是一般貨色,繼續大玩性別政治。 劇集根據 Luke Jennings 的 Codename Villanelle 小說系列改編,飾演「兵」的情報員 Eve 是韓裔加拿大籍演員 Sandra Oh,而「賊」Villanelle 則是英國年輕演員 Jodie Comer。第 1 季我們見識過這位身穿華衣美服的年輕美女殺手,如何穿梭歐洲大小城市,不只殺人不眨眼,簡直是享受殺人的樂趣。那邊廂 Eve 以她的女性直覺,很快便鎖定了 Villanelle,展開兵捉賊的遊戲。不過慢慢地,兩人似乎有點惺惺相惜,甚至發展出扭曲的關係。第 2 季緊接上季的劇情,不過卻從兵捉賊演變成兵賊合作,而且更多著墨於 Eve 和 Villanelle 兩人的心理描寫。 Phoebe Waller-Bridge 擅長顛覆女性形象,在以男性主導的情報世界中,沒有人想到凶手會是女性。Villanelle 也利用了俗世中女性的弱者和沒威脅形象,一次又一次成功殺人。劇中也輕描淡寫地處理了 Villanelle 的雙性戀取向和對性的開放態度。而 Eve 因為工作太忙而忽略了丈夫,也似乎是刻意把男女角色調轉。關於 Phoebe Waller-Bridge 的女性主義風格,亦成為不少評論的焦點所在。不過,這齣黑色喜劇讓人看得過癮的絕對是 Villanelle 這個角色。每次出場除了以不同角色、 不同形象示人,在那身時尚打扮外,她模仿口音更是一絕。認識這位 26 歲的英國演員 Jodie Comer 是因為 Doctor Foster,劇中飾演年輕貌美的第三者 Kate Parks,表現四平八穩。Killing Eve 卻讓她大放異彩,演一個高調殺手

20190521-BBC:產後創傷:一種無人談及的女性痛苦

BBC:產後創傷:一種無人談及的女性痛苦 薩拉·格里菲斯(Sarah Griffiths) 2019年 5月 21日 現在是凌晨3點。我的枕頭被冷汗浸透了。那個噩夢每晚都會出現,醒來後,我全身緊張、發抖。我知道自己正安全地躺在自家牀上,這是事實,我不再有生命危險,但我忍不住回憶那可怕的一幕。每當我睡著時,它都會在我腦海中重現。因此我保持警惕,留神聽黑暗中的任何響動。 這是我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症狀之一。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種焦慮障礙,因非常緊張、可怕或痛苦的事件引發。這些事件往往通過回放和噩夢的形式重現。這種疾病以前被稱作「炮彈休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目睹了難以想像的恐怖景象,他們從戰壕中回來後,這種疾病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戰的槍林彈雨已經過去100多年,但PTSD依然主要和戰爭聯繫在一起,患者也以男性為主。 但全球女性PTSD患者數以百萬計,她們患病的原因不僅僅是在國外戰場上作戰,還包括像我一樣的難產。不管可怕的經歷如何不同,PTSD的症狀往往都類似。 創傷性分娩可能是女性產後患上PTSD的原因之一(Credit: Getty) 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孕婦精神健康專家、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發言人奧布萊恩(Patrick O'Brien)說:「遭受過創傷的女性可能因為之前的經歷而感到害怕、無助和恐懼,承受因分娩引起的、難以抑制以及反復出現的回憶、回放和噩夢,在接觸到讓她們想起分娩經歷的事物時感到緊張、焦慮或恐慌,並迴避一切此類事物,包括談論分娩。」 儘管產後PTSD可能導致患者身體虛弱,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修改對創傷性事件的描述時,該病才被正式承認。該學會最初認為PTSD是因為經歷「超出人類常見經驗範圍的事物」,但後來又修改定義,包含一個人「目睹自身或他人面臨嚴重的人身威脅或傷害,感到害怕、無助或恐懼」的事件。 這意味著,在此之前,分娩被認為太過平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創傷——儘管會出現改變人一生的傷害,甚至是死

20190526-陶傑:站出來

陶傑:站出來 2019-05-26 有人說,一切是林鄭和李家超先惹起,導致「外國勢力」介入,於是「中央震怒」,覺得要維護尊嚴。 也有人說是大陸高層政治鬥爭。總之是中國基因在一切政治危機中的小腦條件反射,真正原因為何,已經不重要。 引渡法修訂風波越演越烈,歐盟僅提出外交召回,表示「關注」;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直接去信林鄭,命令其撤回修訂「逃犯引渡法」。 至此,中國人不必用一對小眼睛窺探而諸多「解讀」猜測,是不是只是川普一人發癲。美國國會眾議院由民主黨佔多數。這個委會會,不是由川普老婆仔女一家大小及其裙帶親戚組成的。 另一方面,香特行政會議人員、大律師湯家驊引述中國港澳辦主任張曉明:由香港涉及引渡大陸的,有四種人:一,大陸居民在大陸犯罪後潛逃香港,二香港居民在大陸犯罪後逃回香港,三,香港居民在香港觸犯及危害國家安全罪行;四,外國人在香港犯下涉及危害中國的罪行。 這四大原則,由兩大喉舌報頭版刊登,當然不是亂說。中國亮出了真正的底牌:張曉明對湯家驊的言論,雖然還有一句:「如果香港有本身的法律,一般以香港的司法審理」。但香港目前並無任何普通法來制定違反中國國家安全法,這一條,屬於將來式,這句話隱含:不止引渡法要修改,隨即香港還要立法23條。 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丶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當初信誓旦旦,向香港人保證不會就「政治罪行」引渡,並將引渡罪行規定在雖然字面空泛、但總算沒有正面觸及政治的三十七種罪行,但時間考驗之下,證明這三個人不是睜著眼說謊,就是當初主動玩火,火勢已非此三名小童可以收拾矣。 而朝聖的湯家驊一直為引渡法修訂辯護。相信他湯大狀去北京之前對於三、四兩點內容,應該一無所知。當主人面告引渡法修訂的新內容,不知湯家驊有何反應?是嚇得面青唇白,還是為香港「一國兩制」據理力爭,還是伸出大姆指,大讚聖上英明? 湯家驊在北京會表達那一種反應,更不重要,但回到香港,他應該明白他強烈支持的所謂的送中條例,香港商界、西方文明政府表達反對並非過慮,而是「果然如此」。 梁振英一任五年內不敢做或未能做到的事,林鄭月娥搶先做了。林鄭將會在香港和中國歷史上留下甚麼名聲,散發出甚麼味道,現在已經嗅聞得七成。 歐盟向特區政府發出外交召會,就修訂「引渡法」表示抗議。美國隨後,直接要求停手。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來,此一發展從未有過。德國政府向兩名

20190526-星期日文學‧黃愛玲:夢起說夢緣起戲緣,學者編者眼中的影評人

星期日文學‧黃愛玲:夢起說夢緣起戲緣,學者編者眼中的影評人 2019年5月26日 黃愛玲(雷競璇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工作者黃愛玲去年因病離世,早前facebook黃愛玲紀念群組上載了由雷競璇先生和幾名朋友輯錄、紀念黃愛玲的《黃愛玲悼文集》,當中只包含紀念文字很小一部分。她的朋友、後輩,萍水相逢甚或素昧平生之人都以文字紀念,多從個人交往、工作的角度憶故人,較少談及黃愛玲筆下文字電影與文學的關係。黃愛玲舊作《戲緣》和《夢餘說夢》(兩卷,下稱:《夢》)出版多年,在她去世後陸續重印,望更多人不再錯過這般曉暢的文字,其人亦可繼續在電影中做夢。本版請與黃愛玲相交、有同樣留法背景的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歐嘉麗博士,與《夢》的出版人、牛津大學出版社學術部總編輯林道群先生,回看黃愛玲的書寫。以下文章根據二人對談寫成。 林道群與黃愛玲,相識於一九八○年代。「我們認識得很早。當時她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策劃,負責亞洲電影,我另外一個朋友也在那裏工作,還有現在在《蘋果》寫專欄的林邁克。」 歐嘉麗好奇林道群如何從黃愛玲的「朋友」變為她的「編輯」,林道群解釋二人認識時,自己還未來到牛津大學出版社,多年之後當林道群來到牛津並開拓了中文出版,「我開始幫黃愛玲的先生雷生(雷競璇)出書,包括那本《窮風流》,雖然第一版不是牛津出的,但都是我私底下幫他做的,只不過印的名義是進一步出版社,與他們的關係真的是朋友關係」。作為電影研究者的黃愛玲編過很多書,《邵氏電影初探》、《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等,其中《詩人導演——費穆》更是被稱為:「在鑑賞及研究費穆作品方面,是迄今最全面、規模最大的著作。」但作為作者,黃愛玲在二○○○年才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戲緣》,再到牛津出版《夢》已經十二年之後了。 一個學術型電影人文化人 「她寫作量不多的。」林道群說。「當時電影評論學會在《信報》有一個專欄。她這個人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影評家,但她是電影學會活躍的一個人,所以她要有東西才寫,那個專欄她不是非寫不可。從第一本書收羅的文章,到二○一二年我們幫她出版,寫了差不多二十年,差不多都收在《夢》裏了。」林道群眼中的黄愛玲是「一個不急於表現自己、不急於要出書的人,大家逼着她弄好之後就出版了」的作者,黃愛玲自命疏懶,於是在《夢》編後語感謝老友的寬厚,「牛津編輯林道群盛情邀稿,並容

201905274-明報:記六四鎮壓,十里長街槍聲近 李銳日記:事已做絕,何以對天下

明報:記六四鎮壓,十里長街槍聲近 李銳日記:事已做絕,何以對天下 2019年5月27日  1989年6月4日,李銳在日記中寫下「Black week-end(黑色周末)」。他目睹並記錄了這日子夜,軍隊向天安門廣場推進時,在木樨地與示威者及民眾激烈衝突的景象。(胡佛研究所提供) 圖2之1 - 1989年6月4日,李銳在日記中寫下「Black week- . . . . . . (胡佛研究所提供) 【明報專訊】「6月4日,星(期)日,陰,陣雨,Black week-end(黑色周末)」,1989年,當時的中共元老機構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李銳在日記寫道。這名曾任中共領袖毛澤東秘書、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黨內自由派高官,六四前夜已預測「當開殺戒」,他記載當天凌晨「槍聲漸近」,及詳細描述「衝鋒槍端着時而斜射,時而掃地,時而朝天」等現場所見,悲痛之中,他泣問「黨何以為黨」、「事已做絕,何以對天下,謝天下」。 明報記者 陳奕勤 劉曉宇 李銳今年2月逝世,享年101歲。女兒李南央將他生前日記、筆記、信件等捐至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預料明年公開。本報從李南央處取得李銳寫於1989年6月3日、4日、6日、7日、8日的日記文本,並從胡佛研究所獲得3日和4日的日記原件影印版,這批首次曝光的資料,為六四事件提供了新的證據和審視角度。日記內容經李銳與李南央核對,但版權卻惹官非,李銳遺孀張玉珍上月初在京起訴繼女李南央,要求繼承文稿。 6月3日 戒嚴部隊入城 西邊陣陣槍聲傳來 1989年6月3日,收到清場命令的解放軍戒嚴部隊陸續入城,但遇民眾阻攔,戒嚴半個月來北京形勢陡然緊張。至深夜,火藥味漸濃,家住木樨地部長樓小區的李銳寫下在陽台所見:「晚上十里長街,人潮車流東西來去,間有舉旗者馳過。十一點左右,人們在搬路障,將幾輛無軌(電車)推到木樨地橋那邊去。隔離墩、鐵柵等橫拖路中。近十二點,西邊陣陣槍聲傳來,人群時進時退,不時有板車、自行車抬傷亡者向復興醫院奔去。」 4日子夜,軍隊向天安門廣場推進,其間與示威者及民眾激烈衝突。李銳詳細記錄目睹的景象: 「大概十二點左右,槍聲漸近,人車流向東奔跑。霎時大道寂靜無人,始大開眼界,長方形防暴警隊走前陣,兩邊持盾牌者向左右跳躍擲彈,帶(戴)鋼盔步兵成方陣隨後,然後是軍卡車,間有裝甲車,軍車兩邊步軍成蛇形前進,

20190526-風傳媒:被刺殺、被船撞、還被剪斷四肢丟回海裡…除了海洋垃圾,海龜在台灣還會遇到什麼難題?

風傳媒:被刺殺、被船撞、還被剪斷四肢丟回海裡…除了海洋垃圾,海龜在台灣還會遇到什麼難題? 2019-05-26 成立於2017年的「海龜點點名」公民社團,曾記錄一隻被命名為「小破洞」的海龜,背甲的左後部分有明顯的缺角,經專家研判很可能是被船隻螺旋槳打到的傷痕。圖為海龜「小破洞」。(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蘇淮提供) 在珊瑚礁密布的海域,和看似笨重、實則動作敏捷的海龜一同在海裡悠遊,可說是每個潛水客最嚮往的浪漫之一,然而這些吸人眼球的海龜,不僅長期飽受海洋廢棄物污染所害,觀光發展、漁業活動、獵捕或刺殺等行為,都正嚴重威脅海龜的生存處境。 人為獵捕與「海龜刺殺案」兇手難尋 最令人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本(5)月初,有民眾在小琉球美人洞海面上發現一隻龜殼破裂、奄奄一息的綠蠵龜,與一支藍色魚叉,立刻通報救援;日前海保署已公開確認該海龜「遭不規則銳器穿刺肝、肺臟致死」,不過並無證據顯示與海龜一起被發現的魚叉就是兇器,刺死海龜的行為人亦正由保七總隊調查中。 綠蠵龜是台灣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違法捕殺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20萬到100萬元罰金;追趕、騎乘等構成騷擾事實的行為,也屬違法範圍。事與願違的是,類似的死傷案件往往只見動物屍體、難以查獲兇手。 20190514 upload-羿雯專題-蘭嶼小海龜下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研究室提供)*僅限本專題報導,不可重複使用或作其他用途 經過多年宣導,台灣現在已經少有人吃龜,大大減低為食用狩獵的可能性。示意圖。(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研究室提供) 海洋保育署海洋生物保育組專門委員柯勇全表示,過去對於有利可圖的盜獵式捕殺,例如鯨豚肉,可以透過追蹤販賣者與食用者去破解其利用野生動物獲利的結構,有明確的偵查程序可循,但上述的海龜刺殺案,更像是孤狼式的犯案,蒐證與偵查有較高難度,需仰賴民眾之間彼此留意可疑人士、公私協力。所幸經過多年宣導,台灣現在已經少有人吃龜,大大減低為食用狩獵的可能性。 在澎湖望安不只龜卵被挖來玩,還有中國近海獵捕的威脅 全世界7種海龜中,有5種會在台灣海域,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與革龜,其中只有綠蠵龜會上岸產卵,且必定在原出生地。每年7、8月是綠蠵龜的產卵季節,地點集中在澎湖望安、蘭嶼和小琉球的沙灘上。19

20190526-鄺俊宇:非誠勿擾

鄺俊宇:非誠勿擾 20:35 26/5/2019 有些人明明跟她分手了,但還是沒有消失,而是繼續徘徊在她附近,繼續當作沒有事發生過一樣,不是說好做回好朋友嗎?他貫徹始終,好像一夜之間就能夠忘記這數年來的感情,現在是跟她當回好朋友,好朋友當然要繼續互相聯絡、互相關心?但他又可知道,他這樣子的關心也是一種傷害?她沒拒絕,不代表她接受,她只不過不想他忽然就消失,才會默許他那麼荒謬的意思,不當戀人來當好朋友。 分手本身已經夠傷痛,但凌遲般的分手其實更痛,怎麼說?你以為你留住他了?不,在他的想法裡,這並不是復合,而是和你不再是戀人,但又不要互相憎恨,他很有可能是提出分手的那個人吧?既要當壞人,又要裝好人,跟你繼續友誼永固,好讓他沒那麼內疚吧? 但真的能愛過後當好朋友?可以,但不是這一刻,若分手已經是注定的事,現在最好一面都不要見,他不要既要分手卻又來說掛念,這樣子會讓她存有假希望,以為他想復合,但豈料他原來真的想跟她做好朋友。 好朋友她有很多了,她不需要多一個,他這樣做不是大愛,而是自私,既要掙脫她的束縛,又要把她留在身邊,他明知道她不會走,被照顧了那麼久的他不習慣她不在旁吧?但他的習慣不是愛,而是真正的習慣,他想有人想他好,但他又不用負責任。 試問哪有那麼便宜的事?他濫用她對他的愛,她愛他,愛得連分手也會遷就著他,而他以為這種分手了卻仍然未分開的狀態會一直維持下去,對不起,這是他想太多的。 若沒有愛,任何關係都會有一個限期的。 他跟她明明分手了,卻仍然在撥動她心跳。 非誠勿擾,這其實是簡單不過的禮貌吧? 感激大家,鄺俊宇2019年最新作品《遺憾的出場序》,上架首週登上誠品暢銷榜第二位。收錄同名短篇小說 及 全書未曝光全新散文,「愛情裡,出場序真的很重要。我最遺憾的,是後來陪我幸福的人不是你。」 ig:「kwonghcunyu」 fb:《鄺俊宇 Roy Kwong》

20190522-BBC:六四30週年:美國外交官的「艱難抉擇」

BBC:六四30週年:美國外交官的「艱難抉擇」 2019年 5月 22日 姚意 1989年6月3日晚,一陣砰砰槍聲突起,打破北京城夏夜的平靜,聞者的心臟無不砰砰加速。 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一隊人員飛奔到使館大樓前的院子,把正在搭帳篷露營、一臉驚詫的孩子們轉移到室內內。「完全出於巧合,當晚使館計劃了一項向使館人員家屬開放的童軍活動,」當年的使館政治部官員祈錦慕(James Keith)對BBC中文披露。原本是學習野外生存技巧的活動,竟差點變成了生死存亡的體驗。 次日,使館外再次響起砰砰聲,但 這次並非槍聲,而是抗議學生慌忙逃離廣場、趕到美使館要求避難的敲門聲。時隔三十年,當時的情景在祈錦慕腦海中依然歷歷在目。經過諸多考量,使館最終決定將這些學生拒之門外。「對於我來說,這是八九學運期間一連串艱難抉擇中最難的一個,」祈錦慕說。 「艱難抉擇」 「八九」學生運動,由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之死而起。學生的悼念行動逐漸發展為表達民主政治與結社自由、反對腐敗,控制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等的訴求。持續近兩個月,席捲全國學運,終結於軍人的武力血腥清場。6月3日夜晚至4日凌晨,槍聲與喧嘩聲響徹北京城。從此,「六四」這個原本平凡無奇的日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節點,至今在中國大陸仍然是不可言說的敏感詞。 學運期間的學生標語 在六四屠殺後,當抗議學生來到美國大使館門口要求避難時,使館決定不予收容。 「我們嘗試向他們解釋,使館猶如汪洋中的一個小島,如果我們讓他們進門,這並非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法,最終可能還是要把他們交出來,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風險。」 祈錦慕說,出於人道主義美國應該幫助這些學生,但鑒於學生和使館面臨的風險,使館沒有這樣做。「如果使館被當做反擊目標,對中美關係的長期影響將很大。」 1989年是祈錦慕31年職業外交官生涯的頭幾年,其後,他成為美國國務院與白宮的對華政策重要推手,曾是主管中國事務的的副助理國務卿和國安會主任。 唯一的例外是方勵之一家。祈錦慕解釋說,他有受到特殊保護的必要。 方勵之被六四學生領袖稱為中國近代民主運動的啟蒙者,當年則被當局稱為幕後黑手。老布什總統1989年2月訪問中國時,曾邀請方勵之夫婦赴宴,但他們在路上被警察攔下。六四之後,方勵之夫婦與次子在使館內避難一年,才在北京的默許下離境。 學運被鎮壓後,美

20171009-CUP:笑甚麼?阿拉丁,你也是中國人

CUP:笑甚麼?阿拉丁,你也是中國人 2017年10月9日 鄭立 很多人以為,迪士尼第一套以中國人為主角的卡通電影是「花木蘭」。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因為「花木蘭」是一套 1998 年的電影,而迪士尼在 90 年代初,早就有一套電影以中國人為主角了。那就是阿拉丁。 是的,如大家所知,原著的阿拉丁是中國人。他和花木蘭一樣,都是中國人。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以為他是中東某國的人,或者至少是伊斯蘭國家的人,但是你只要看「阿拉丁」的原著,它第一段就說阿拉丁是個來自中國的少年,根據英文版,他是「住在中國一個城市的貧窮少年」。根據「不管你怎樣想,歐洲人都當你是中國人,所以你是中國人」,就像瑞士人就是瑞典人一樣,或者色情漫畫的作者說那個女孩 18 歲以上一樣,作者說阿拉丁是中國人,他就是中國人。 可能有人質疑那個設定太過「阿拉伯」,而不像中國,甚至連皇帝也叫作蘇丹,很可能只是翻譯的問題。比方說,我們也稱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為麻省,明明省是帝國底下的統治區,但麻省實際上是個美國獨立時的一個邦。既然我們也會用省去稱呼美國的邦,那麼把中國皇帝稱之為蘇丹有甚麼奇怪呢? 況且,你仔細看阿拉丁,他的頭髮是黑色的,眼睛也是黑色的,膚色看起來雖然比較深,但要說他是黃皮膚的也不能說是錯,如果你在廣東看到這種膚色是很尋常。根據某些人的說法,你只要照照鏡,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你就是中國人,那阿拉丁照鏡的時候,應該也不能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如果你說他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國籍,所以不算中國人,我只能說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及桂民海也沒有。 當然,也有可能是迪士尼的「阿拉丁」被改編過,阿拉丁的國籍也被改了吧。 電影 The Thief of Bagdad 宣傳海報。 這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電影有另外一些設定,和原著是有出入的,例如故事發生的地點,由中國某城市改為虛構的城市 Agrabah,阿拉丁在原著中也不是一個墨七,但在迪士尼的版本卻變成了小偷。而且更不會和甚麼神燈精靈成為朋友,神燈精靈就只是被阿拉丁利用的工具而已,所以也談不上說用個願望去放走神燈精靈了。 沒記錯的話,在原著中,精靈也不是只有那個藍色的肥佬,而是兩個。一個是戒指的精靈,比較弱;另一個是神燈精靈,比較強。更重要的是,神燈精靈不是「上海灘賭聖」的丁力或者「龍珠」的神龍,根本

20190524-李專: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定能見人心

李專: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定能見人心 2019-05-24 17:18 有的女孩雖然性格和樣子不差,不現實、愛慕虛榮,而且也有男孩對她示好,但因為昔日的遭遇讓她見多了背叛、聽多了謊話、受多了忽冷忽熱、歷盡了心酸,於是她更看懂人心,變得太不好騙,難以再與別人深交下去。 曾幾何時,她是一個戒心沒那麼重的人,容易被打動、也容易相信別人,只要眼見對方對她好,她就會記住和放下防備。 【天下無雙|李專】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定能見人心 (資料圖片) 可是,經歷了一些事和心寒,卻發現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想跟她發生關係的男孩很多,能給她一輩子關係的太少;承諾「萬大事有我」的男孩很多,在她最脆弱時真的留守在身邊的太少;說無論怎樣的她都喜歡的男孩很多,真正能包容她缺點的太少。 當年紀漸長和經歷多了,她自覺傷夠了傻夠了,如今只想找個心定和能夠真正依靠的另一半,大家以舒服的方式一起過日子,於是她不再輕信耳聽的愛情,只信實際行動;不只看男孩對她好的程度有幾高,還看對方對自己的好能持續多久。 【天下無雙|李專】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定能見人心 (資料圖片) 對她而言,轟轟烈烈的愛情誰都能給予,但長久的陪伴和照顧才是最難得。 在這種高門檻下,眼見太多人始終躲不過時間的考驗,即使表面上看來很認真、值得發展,但在她內心的冰山尚未真正融化之前,他們已經失去耐性和打退堂鼓,轉移下個目標,從此河水不犯井水,她只覺得更為失望和更深化戒心,冷暖自在,亦要好自為之。 雖然這些後來者沒有讓她辜負誠心和糟蹋善良,但這些體會,足以令她覺得看清人性,明白誰是真心實意、誰只是玩玩而已;令她覺得別人是帶著某些目的走近她,會在她全情投入後才揭露這些人是沒有心,不必冒險以心換心;有些過客遇過了就好,不必深交。 【天下無雙|李專】日久不一定生情,但定能見人心 (資料圖片) 說穿了,她對人滿懷戒心,不是在於高傲,而是在害怕及保護自己,不想別人帶著目的走近她;不想當她用心善待對方之際,才發現人家根本沒有真心和一輩子的決心。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融掉她內心的冰山亦然,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做到。 她只想讓後來者明白,如今她只信一個人會隨著時間愈來愈真,堅持留得下來的那位才是對的人。If you love me, say it. If you trust me, do it. If you

20190521-黃光國:人間百年筆陣 攜手重構「文化中國」

黃光國:人間百年筆陣 攜手重構「文化中國」 2019/5/21 上星期天我參加了何懷碩教授在紀州庵舉辦的新書發表會。當天到會場的時候,演講會外正在舉行「五四運動100周年」書展,兩相對照,使我感觸良深。 何教授是我多年老友,我年輕時期和他一起參加「中國論壇」,後來又在楊國樞教授的號召下,一起參加「澄社」。「澄社」原本想模仿「費邊社」,以「論政而不參政」作為立社宗旨。後來「澄社」分裂,新進人員無法堅持此一立場,我們便先後退出「澄社」,「澄社」也異化成為「政務官培訓班」。 何教授是國內知名的藝術家,在書法及西畫兩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他9歲時從大陸逃到香港,這許多年來,何教授從事藝術創作時,始終堅持:好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能夠承接自己的文化傳統,能夠反映自己的人生哲學,以及創作者的時代精神。這3點其實是所有創作工作共同的特色,即使是科學研究亦不例外。 基於這樣的堅持,多年來,何教授一面從事藝術創作,一面博覽群書,並且致力於藝術、社會及政治批判,累積了將近400篇文章,編成《未之聞齋四書》,一起舉行新書發表會。 在發表會上,我特別提到在場的楊儒賓教授所寫的一本書《1949禮贊》。書中指出:台灣許多人一提到1949,就馬上聯想到「二二八」、「白色恐怖」。 可是,從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蔣介石從大陸帶來將近200萬人中,有60萬大軍,其餘100多萬人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是中國歷史上繼五胡亂華、北宋南遷之後,第3次的「士族大遷移」。他們跟當地民眾通力合作,才把台灣打造成當年「東亞四條小龍」之首,同時成為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 1994年李登輝掌握國民黨內的實權之後,便利用當時中研院長李遠哲「諾貝爾獎的光環」,帶領一批所謂「自由派」的學者,以「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打倒升學主義」作為口號,推動教育改革。翌年我即出版「民粹亡台論」,說明李登輝搞的「黑金政治」,其實是「民粹主義」,將對台灣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今年正逢「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思源學會」又和新儒家的「鵝湖學派」聯合發表宣言,呼籲知識界「反思五四百年,重構文化中國」。中央研究院同時舉辨了一連3天的研討會,號稱是要「傳承五四精神」。 可是我看廖院長在開幕式上的致詞,認為他毫無反省能力,所以在《中國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談五四,中研院長往臉上貼金〉,建議他去看看江才健

20181031-CUP:認識中國才離開

CUP:認識中國才離開 2018年10月31日 BY 石SIR 二線城市青島近年被稱為「新一線城市」。 石 Sir 跟太太十多年前相識拍拖之時,已有離港移居的想法。這麼多年來,有想過移居台灣、東南亞及歐洲,最後才想到要移居英國。讀者可能想不到,我倆十多年前,原來想過移居中國城市去。 我倆 2000 年初相識,當時正值香港大型公司開始大舉進軍中國的年代。當時我倆分別在香港兩家上市公司的中國業務部門工作。相識拍拖初期,我倆常常分別在中國不同城市,以中國電話聊天談心。 當時太太跑中國一線城市,我跑二三四線城市,加起來,對中國大中小地方也算有點認識。當時中國還算經濟開放中期,發展潛力處處,雖然基建及制度仍有待改善,讓人想像將來制度隨經濟一起完善起來,就會成為不錯的國度。 我倆當時對中國前景相當樂觀,更一度考慮移居中國城市居住,當時太太提議搬去青島,而我卻屬意中山 —— 認識中國的朋友或都留意到,中國曾一度有一個中國宜居城市排行榜,青島及中山一向都在排名十大以內。算起來,石 Sir 原來早在甚麼「大灣區」概念出現前,已想過要移居那裡。 青島及中山都是中國的中型二線城市,有不錯的經濟規模,各式生活所需齊備,而生活費用相較合宜,不像一線城市煩囂密集,生活空間充裕 —— 說起來,這選擇跟我倆現在選址伯明翰的原因相近,原來我倆對這等空間寬敞二線城市的偏好,十多年來始終如一。 隨後幾年公私兩忙,移居的事一直停留在計劃階段。期間中國國力日盛,至 2008 年京奧大概是頂峰。但同年毒奶粉事件,卻讓人看清中國發展的真象,經濟改善後,原來只造就了個土豪惡霸,對內欺壓人民,對外流氓耍賴,香港更是首當其衝。以往幻想中國制度隨經濟一起完善,原來只是大家的一廂情願。 此後的一切,都是歷史。 短短幾年,我倆曾對中國有所盼望而有意搬去中國居住,變成對其制度失望絕望,以至因其對香港人的種種欺壓而心生厭惡及驚恐,最後不得不把早已封塵,連太太本來也不知道的英國護照找出來,移居英國去。中國能失民心至此,倒也有其能耐。 達官貴人常說,香港人抗拒中國,是因為不認識中國。中國始終是世界一個重要的政體,石 Sir 也認為,要認識世界,不能避免理解中國與別不同之處。至於認識以後,是更喜歡或更害怕中國,是更想搬到大灣區去,或是更想遠離漸被中國化的香港,倒就很難一概而論。 B

20190406-朝日新聞中文網:京都花街‧祇園甲部當紅藝妓,親談公私心路歷程

朝日新聞中文網:京都花街‧祇園甲部當紅藝妓,親談公私心路歷程 April 6, 2019 佐藤秀男/專訪報導   京都五花街之一‧祇園甲部的藝妓紗月(Satsuki),時而與粉絲組攝影團海外出訪,時而參加電視節目演出,在藝妓與舞妓之間也是醒目的存在。本次,記者訪問了這位京都花街當前最受關注的24歲佳人。(藝妓為透過歌舞等藝能款待顧客的女性;舞妓為尚處於藝妓修行階段的女性;花街為提供藝妓款待店鋪林立的地區。)   一一聽說今年1月您去了泰國清邁,參加5天3夜的攝影團。在當地也是上白粉妝嗎?   攝影會中一直頂著白粉妝。實在很熱(笑)。   一一聽說也獲得泰國政府的觀光廳採用,將會登上海報。   很令人開心呢。成為藝妓那年,我曾出差到巴黎參加「日本博覽會(Japan Expo)」這個活動。在那裡,自己重新體悟到我們「背負著日本的文化啊」,之後便一直想要做些推廣,今後也希望能進行一些挑戰。   一一說到推廣,您在2017年開設了Instagram。此舉在花街應該算稀奇吧?(帳號:@kyoto_gion_satsuki)   過去,因為花街是夢中世界,所以都被說不能向外公開、不能拍下內部模樣,不過我想要嘗試現代作風,因此開設了IG。如果年輕女孩看了之後能對這個業界產生嚮往,或是在協助我們的師傅逐漸減少的現在,讓京都變得更加生氣蓬勃就好了。現在,也有不少姊姊剛加入呢。   一一您立志進入這個業界的契機,聽說是一個報導以舞妓為目標的女性的電視節目。   我大概是12歲的時候看到這個節目吧。在那之前曾去過京都物產展,也知道舞妓的存在。下定決心成為舞妓,則是國中2年級的時候。「一起去看看真正的舞妓吧」,因為母親的這一句話而來到了祇園的花見小路,在看到舞妓本人的那一瞬間,便決定「我要成為舞妓!」之後經過輾轉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屋形(又稱置屋,將旗下藝妓等分派到料亭等處)老闆娘。   一一家人當時沒有反對嗎?   父親原本是反對的。我心想為了說服父親,自己一定得先認識這個世界,便到圖書館讀遍了退休舞妓寫的書,再邀父親一起閱讀。面試中與屋形老闆娘對談時,當父親說出「女兒就拜託您了」之際,我跟母親都嚇了一跳。他可能是覺得說什麼(女兒)也不會聽吧。   一一2011年出道成為舞妓之後,也歷經了許多艱難嗎。   我只是一味地拼命努力。與

20190526-梁文道:他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梁文道:他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2019年05月26日 上星期二(5月21號),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先生在深圳接受記者訪問,立刻成為中國網絡上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包括各種對時局不滿的自由主義者)紛紛轉發他的訪談內容,稱讚他的發言要比近日一段時間官方媒體的言論和許多政治人物的水平高得太多。由於背景和所在位置的不同,一般香港人大概很難理解他這段訪談在今天這個局面下的特別之處。 比如近日又有些人開始提倡抵制美貨,鼓動民族主義。但任正非說:「那我的小孩用蘋果,就是不愛華為了?不能這麼說。……我講的是事實,不能說用華為產品就愛國,不用就是不愛國。華為產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歡就用,不喜歡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掛鉤。華為畢竟是商業公司,我們在廣告牌上從來沒有「為國爭光」這類話。只是最近的誓師大會有時候瞎喊幾句,但是我們會馬上出文件制止他們瞎喊口號,大家開慶功會、發獎章都沒有問題,茶餘飯後說兩句過頭話沒問題,但是千萬不能煽起民粹主義的風。」 官方媒體和很多網民批判美國企業對華為的抵制,任正非則認為:「我們被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公司賣產品給華為都必須要拿去批准。美國是法制國家,美國企業不能不遵守法律,實體經濟要遵守法律。媒體也不要老罵美國企業,大家多為美國企業說話,要罵就罵美國政客。……我們不會排斥美國,狹隘地自我成長,還是要共同成長。……儘管自己晶片的成本低得多的多,我還是高價買美國的晶片,因為我們不能孤立於世界,應該融入世界。我們和美國公司之間的友好是幾十年形成的,不是一張紙就可以摧毀的。我們將來還是要大規模買美國器件的,只要它能爭取到華盛頓的批准。」 中國近幾年很強調「自主創新」,特別是在貿易戰的環境底下,可任正非卻有不同看法:「自主創新如果是一種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種行動,我就反對。……應該借助人類文明前進。如果說自主創新,鋼板的材料從哪來的?也是別人創新,不是你自主的。」現在中國各大城市滿街又開始出現了學習「雷鋒精神」的標語,任正非對這一點都有不同意見,甚至順帶懷疑大灣區的政策:「當然,中國現在回來了很多人才,這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比外國高很多,如果來到中國,要多繳這麼多稅,『雷鋒』精神是不可持續的,雷鋒是把一切都獻給國家、獻給黨。但是,畢竟這些頂級專家是從外國回到中國,不僅沒有優惠,稅收還高很多。最近聽說大灣區可以降到15%,實施措施是甚麼?是不是

20190525-安裕:民命不可違

安裕:民命不可違 眾新聞 發佈日期: 25.05.19最後更新: 2019-05-25 17:47:36 文翠珊宣布辭職,在唐寧街首相府前發表聲明。美聯社 文翠珊辭職下台,親工黨的《衛報》當大喜事辦並不出奇,平日讀得較多的專欄作家Owen Jones筆下不留情,星期六見報文章是〈Feel no pity for Theresa May. She has been the worst prime minister in modern times/不要為文翠珊叫屈。她是現代英國最劣首相〉。刻薄?政黨政治便是如此,也是民主社會特色,況且這樣寫亦不會被控滋事。被視為保守黨黨報的《每日電訊報》也不饒這位苦戰三年的首相,言論版擔頭牌的Charles Moore的文章是〈The next Tory leader must learn from Mrs May's mistakes – beginning with an honest conversation about Brexit/下任保守黨領袖必須汲取文翠珊教訓﹣甫開始就要老老實實講脫歐〉,有兔死狐烹鳥盡弓藏之感。涼薄?新主下月上台,政治一天都太長,人走就換,大不列顛國祚照樣走下來。倒是《泰晤士報》把文翠珊辭任的新聞評論都放在一個叫End of May的名堂底下,語帶雙關,英國畢竟仍有人是文采風流的。 時間回到星期五早上,英國廣播公司直播之中,一直緊閉的唐寧街十號大門打開,一身鮮紅套裝的文翠珊大步而出,逕直走到臨時擺上的平台前,沒有說的「各位早安」,也沒有「諸位國民」這些客套話,一開口就是Ever since I first stepped through the door behind me as Prime Minister, I have striven to make the United Kingdom a country that works not just for a privileged few, but for everyone(自從我走過身後那道大門擔任首相,我決意要讓聯合王國成為一個不僅為了少數特權者而是所有人的國家)。這一段話,把全國上下帶回三年前那個最是倉皇辭廟日的公投脫歐後混亂英倫。 辭職聲明是文翠珊的三年首相任期自況,從脫歐大政講到英國內政,6分32秒900字不到

20190523-CUP:日本啟動「好久不見」計劃,Casio、資生堂回鄉建新廠

CUP:日本啟動「好久不見」計劃,Casio、資生堂回鄉建新廠 2019年5月23日 BY 台客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當中美貿易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外商紛紛撤出中國,避免被掃到颱風尾,杜林普也順勢喊出「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口號,此時的日本,也悄悄的在進行一場「好久不見」計劃。 過去日本因為土地、人力、物價等因素,大量企業轉往海外設廠。十年以上沒有返鄉,即被稱為「好久不見企業(ぶり企業)」。但這個趨勢已經出現反轉,據經濟研究機構帝國資料庫(帝国データバンク)的合作調查顯示,2015 年至今,日本正在新建與預計新建的工廠多達 300 處以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家公司: 2021 年獅王工業(Lion)將於香川縣,重新啟用牙膏相關的國內工廠,是 52 年來首見的建廠計劃;星辰錶(Citizen)子公司事隔 50 年新建鐘錶工廠;重工業大廠 IHI 事隔 21 年新建航空引擎零件工廠;資生堂也將事隔 36 年新建日本國內工廠。 以「廉價高品質」聞名的 Casio 計算機,也提高在世界各國 20 美元(約 160 港元)左右手錶的日本國內生產比例。目前在包括日本山形縣、泰國和中國兩處,全部 4 所工廠生產的數量基本相同。今後 Casio 將在山形縣的工廠推進自動化投資,將 10 萬部的月產量提高兩倍以上,同時計劃在 3 年內,把工人薪金不斷上升的亞洲工廠生產線的一部分,遷往山形的工廠。 不僅這些大廠「好久不見」,就連中小企業也陸續回流。 全球牙科用醫療器械市佔第一的中西(NSK),在 2010 年進軍越南。當時日元升值到 1 美元兌換 80 到 90 日元,NSK 此舉除了要降低匯率風險,同時也是看上當地的低薪優勢,將供應新興國家的低階產品,轉至越南生產。 不過海外設廠的成果跟理想差距似乎甚遠。NSK 副社長中西賢介表示,雖說是低階產品,醫療器材零件的加工和組裝卻必須非常細心,不但需要靈活的雙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經驗技術,但這對於當地員工可說是人生初體驗。雖然想維持品質,卻遲遲無法順利交貨,培育人才也很花時間,造成了龐大的管理成本。 這讓營業額八成來自海外的 NSK 不得不改弦易轍,在闊別 13 年後喊出了「Made In 鹿沼」,首次在總公司栃木縣鹿沼市附近啟用了一座總面積達 14,000 平方米的工廠。 根據經濟產業省 20

20190526-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中學阿sir著《六四十問》以歷史照亮一條正直道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中學阿sir著《六四十問》以歷史照亮一條正直道路 2019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一位香港中學的中史教師,十年前開始閱讀百多本有關六四的書,從超過一千萬字的資料中,以嚴謹的治史方法細心爬梳整理,寫成三十萬字的書稿,詳述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的始末。這書的目光並不止於六四殺戮,而是由中共建國以來的專政談起,記述中國如何在共產黨帶領下逐步陷進六四的深淵;繼而分析六四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並呼籲大家共同參與為六四解結的工作。這本名為《六四十問》的書,大量引用親歷六四的各方人士及學者的原著文字,既有宏觀視野,亦有六四期間逐日發生的事件紀錄;這種書寫方式在過去三十年的六四書籍中並不常見。然而,作者許偉恒(許sir)出版這書卻經歷波折,最終遇上香港獨立出版社「進一步」,才成功爭取這書於六四三十周年出版。作為出版社負責人,我覺得許sir的創作過程別具意義,因此以訪問形式讓許sir說出這本書和他自己的故事。 出書逢傘運 遇獨立書商 丁: 可否分享一下撰寫此書的原因及過程? 許: 我在十年前參加維園的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晚會,離開時心想:除了在這裏坐下默哀,我還可以為天安門母親做些什麼?我想到自己的歷史訓練,心想也許可以寫一本像《民主十問》的小書,以淺白的文字向年輕一代講解六四。(筆者按:《民主十問》一書由香港多位學者撰寫,向大眾介紹民主概念及為民主釋疑。)我在當時對六四認識不深。為了撰寫此書,我開始蒐集資料,才發現六四著作極多,所涉範圍極廣,因此我決定採用另一種書寫方式,於書中大量引用原著的文字,目標讀者也從青少年擴大至廣泛大眾,書的內容因此更加深入。 丁: 尋找出版機會的過程遇到什麼困難? 許: 我在五年前已寫好初稿,也找到一家出版社願意讓我以自資方式出版。但出版社於商討出版細節時卻突然擱置出版計劃。我估計這可能與當時正值雨傘運動爆發有關,因這書的題材和內容均十分敏感。我此後曾聯絡過十多家出版社,但全數沒有回音,我只好暫時把出版計劃放下。之後我繼續書寫,豐富內容,到2018年終於找到進一步出版社。 丁: 我和出版社同事看了你寄來的書稿,覺得很有出版價值。我們的資源不多,只能集中出版一些我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書。《六四十問》就是這樣的書。 許: 我找到進一步出版社也是巧合。我之前從未聽聞這家出版社。我太太在去年發了一條港台《鏗鏘集》的片段

20190524-CUP:【公投修憲】分居 4 年方可離婚,是尊重婚姻還是負累人生?

CUP:【公投修憲】分居 4 年方可離婚,是尊重婚姻還是負累人生? 2019年5月24日 BY ANN WONG 夫婦感情破裂,關係無法修補,卻要等上 4 年才能申請離婚,那是否一種煎熬? 圖片來源:Jaap Arrien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Michael Rossney 在 4 年半內上庭 40 次,付出數萬歐元律師費,不過是為了與妻子離婚。在愛爾蘭,這樣難以「分手」的夫婦多達 11.8 萬人,只因當地擁有歐洲最嚴苛的婚姻法。根據憲法規定,一個人在過去 5 年內與配偶分居 4 年,方可申請離婚及再婚。他們在漫長的等候過程中,會耗費大量金錢及時間,亦造成不必要的焦慮。 到了今天,愛爾蘭選民將以公投決定要否修憲,移除「4 年」這個時間框架。 假如通過修憲,國會將立法決定,夫婦需要分開多久才能申請離婚。司法及平等部長 Charlie Flanagan 曾於 3 月表示:「有關社會政策的複雜問題,最好是由國會通過詳細的立法、而非在憲法範圍內解決」。他又指出,政府傾向把分居時間減至兩年,以令有意離婚的雙方能夠「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向前邁進」。 Rossney 認為,離婚前的長久等待助長敵意,若能夠廢除分居的時限,整個離婚過程及與前妻的關係,應會較為正面。「假如沒拖那麼久,我不認為我們會這樣交惡。當時我們覺得,自己有場持久戰要打。」他相信,現行法律意味法律團隊毋須「任何動力去勸架,直至酬金到手為止」,而當地的家事法庭「並不符合它的意義」,只是「像其他法庭一樣…… 雙方對戰直至分出勝負」。 執政的愛爾蘭統一黨(Fine Gael)支持是次對離婚時限的修憲公投。 圖片來源:Artur Widak/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但這個天主教國家,遲至 1995 年的公投,才僅以 50.3% 的支持率通過廢除離婚的禁令。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是次公投提出的正是自由化,並與該國近年就同性婚姻合法化及廢除墮胎禁令的公投,存在一定關係。執政的愛爾蘭統一黨選舉主任 Josepha Madigan 相信,現時的 4 年限制對很多人造成巨大損失,人們經常被捲入訴訟,亦只會增加爭執,家庭關係甚至進一步緊張,往往無法修復。 公眾對此多表支持,但少部分人擔憂一旦通過修憲,將會導致婚姻制度消亡。天主教

20190524-紅眼:「信用詐欺師」——達子的歪理,還是有些道理

紅眼:「信用詐欺師」——達子的歪理,還是有些道理 2019年5月24日 BY 紅眼 日劇「信用詐欺師:運勢篇」劇照。 上週剛談過山下智久,今週當然要寫一寫他的老相好,長澤正美。 親愛的「達子」回來了。由長澤正美、東出昌大和小日向文世主演的「信用詐欺師」,總是歡天喜地的騙子三人組,行事乖張,胡鬧魯莽得來倒是贏了不少口碑,而長澤正美飾演的「達子」,亦意外成為人氣角色。今年「信用詐欺師」載譽歸來,則以前後作形式緊接推出 SP 電視劇「運勢篇」和電影版「浪漫篇」。 作品想必會空降香港 —— 因為電影版本身就在香港取景拍攝(長澤又可以表演一下她的中文造詣)。聞說,很多日本觀眾看完「浪漫篇」之後,都聲稱愛上了繁燈閃爍(但現實中並不是那麼美好)的香港。 「信用詐欺師」電影版在香港取景;圖為劇照。 新作仍然是寫過「律政狂人(Legal High)」和「相棒」的名編劇古澤良太執筆,觀眾對詐欺師三人組最擅長的騙中騙、局中局,笑聲滿載的「盜海豪情」式華麗大翻轉,應該都不陌生了。「運勢篇」的故事分拆三線行動,三人組各自遇上老練行家,而客串演員陣容亦繼續「盜海豪情」式的耀眼,包括流氓老千北村一輝,經營遺物整理公司,實則暗中挖寶圖利的中山美穗,以及情財兩騙的大叔殺手廣末涼子。(天呀,這美人計,你真的可以不上當嗎?你怎麼可以不上當?) 情節兒戲,亂七八糟,反而已成為「信用詐欺師」的獨特風格,跟達子較真,你就輸了。而「運勢篇」的主題,卻是一字記之曰:運。三人組突然有感惡運纏身,接二連三倒霉失手。老頭子和小屁孩認命信運,見勢色不妙,都苦口婆心勸達子暫時收手,別要一味好勝,跟命運過不去。運勢為何物?擺了達子一道的流氓賭亨,嘴上自認一世夠運,逢賭必贏,但翻出底牌的時候,卻說出真相。其實他從不信運,認為那些會上當的蠢材,依靠護身符、求神拜佛,迷信塔羅星相、占卦吉凶,都只因為本身準備不足,部署不周。人懶心散,卻怨命運,是弱者的表現。務實賭徒的這一番理論,或多或少符合了大部分無神論、鄙視星相占卦者的心聲。 但最終,流氓老千還是上了達子的當,反被擺了一道。夥伴回頭一想,覺得不妥。聰明絕頂的達子,這次好像兜了大圈,畫蛇添足,多此(不只)一舉。他們本應贏得更加漂亮。 日劇「信用詐欺師:運勢篇」劇照。 達子機智,達子有時也很蠢。但蠢到盡頭能立於不敗。大智若愚的蠢人,自有

20170612-CUP:歷史告訴文翠珊:你應該早點歸去

CUP:歷史告訴文翠珊:你應該早點歸去 2017年6月12日 BY ANN WONG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場政治豪賭,文翠珊由勝券在握,變成一敗塗地。保守黨痛失國會大多數,與工黨難分高下,弄至懸峙國會的局面。接下來的日子,既要化解政治兩極,還得進行脫歐談判,文翠珊仍否勝任首相,成為選後最大爭議。然而,歷史似乎告誡這位新.鐵娘子:你應該早點歸去。 伯明翰大學高級講師 Laura Beers 曾出版 Your Britain: Media and the Making of the Labour Party 及 Red Ellen: The Life of Ellen Wilkinson, Socialist Feminist, Internationalist. 兩書。她在大選後為 CNN 撰文分析,指保守黨若成功爭取擁有 10 席、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支持,在數字上或可控制大局,但從政治邏輯和歷史先例來看,文翠珊理應及早下台,辭任首相之職。 Beers 指出,若翻看歷史,從二十世紀初,選民七度未能讓單一政黨取得國會大多數,過去六次分別在 1910 年 1 月和 12 月、1923 年 12 月、1929 年的 5 月、1974 年 2 月及 2010 年 5 月。在這幾次「難分高下」的大選中,她認為以 1923 年那一次,從發展到結果,都與當前局面如出一轍,值得文翠珊及保守黨人引以為鑑。 事情要先由 1922 年 11 月說起,由 Andrew Bonar-Law 領導的保守黨形勢大好,在選舉力壓形勢不妙的工黨,以及嚴重分裂的自民黨,取得國會絕對大多數,但他執政 7 個月就因病辭職,由財相 Stanley Baldwin 取而代之。豈料 Baldwin 成為首相數月後,就宣布要在 1923 年底提前大選,為該黨狠摔一跤埋下伏線。 正如文翠珊 4 月時盤算的那樣,想借保守黨勢好之時,借選舉證明民心所向,掃除阻力推行硬脫歐,Baldwin 當年也想乘該黨呼聲甚高,以提早大選爭取民意授權,對進口貨物實施保護性關稅,可惜二人同樣賭輸了。實施關稅實際上背棄了 75 年來英國自由貿易的承諾,結果在 1923 年底的大選中,保守黨由原本擁有的 344 席,輸至只剩 258 席,失去了執政地位,改由工黨上台。 不過,這次大選為兩黨都帶來沉重教訓,他

20170327-陶傑:願天佑香港

陶傑:願天佑香港 2017年3月27日 CUP 林鄭月娥以 777 票當「選」,由於其過程是內服大量「西環抗生素」而成,而不是憑真正的民主實力洗禮誕生,過度使用抗生素的結果,是繞過兒童成長時自然發育的免疫系統,接受人工抗生素加固防守,以為退燒止痛於一時,實際上不只是揠苗助長,而是如港大傳染病學家袁國勇所說:反而減低自身的抗疫能力,令將來入侵的「細菌」(如果親中愛國派認定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的訴求就是「細菌」的話)增加了抗藥性,結果將會是百病叢生,小病化大,體質空前虛弱,前景堪慮。 本身缺乏民望的認受性,林鄭別無選擇,必須遵循梁振英定下的「人變,路線不變」的「梁氏框架」繼承梁振英理念。林鄭上台之後,上承受董梁的制肘牽扯,中則須向民建聯等償還票債(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已經明言:林鄭組班「如有需要」,可以「引薦人才」——但如果民建聯真有人才,中方早已准許民建聯派人入閘問鼎特首職位,又何至於連資深的創始人曾鈺成也拒絕於閘外?),下則須向香港民眾顯示政績。加上公務員隊伍捧場與否、泛民在議會合作還是拉布,投票支持她的多個幕後地產財團將來的需索,與本來信奉社會福利主義、扶貧路缐的衝突;還有原來梁班子清洗或過渡的選擇,林鄭上位,七一之後,必心力交瘁,執政之難,超越過去 20 年任何一人。 加上香港地產經濟,早已由長期的泡沫惡化為結構性的頑疾。梁振英五年前誇口主打的房屋土地問題,不但毫無寸進,而且因為大陸外逃外流資金如缺堤奔流,淹沒香港,建築材料和人工成本愈來愈貴,房屋問題,進一步惡化,已成神仙難救的絕症。 因此曾俊華先提出「休養生息」,胡國興提出推翻 831 框架重啟政改,兩人都放下甚麼經濟民生政策不談,對主症下藥,都看出了其中因由:香港百病叢生,政制民主發展的閉塞,形成民心不回歸的逆反心態。心病還需心藥醫,打蛇打三吋,不針對此一綱領性的疾病,其他一切政策,幾乎都可以免談。 因為時至今日,一切「政策」,老生常談,有如維基百科裡的知識資料,是不值錢的;具有能力改變社會尤其年輕人的逆反心態和悲觀氣氛,比「政綱」重要得多。 因此新的特首,懂得「管理」(Administration) 尚在其次,懂得「管治」( Governance)方為上乘。香港英治時代,幾乎英國派來的每一位總督,都沒有在香港的管理經驗。即使 90 年代的尤德,外交部調任空降,其後的衛奕信,以前只任

20180817-CUP:一本漫畫,連結日本軍事歷史與未來

CUP:一本漫畫,連結日本軍事歷史與未來 2018年8月17日 BY TAN HA LAM 2015 年,屬於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 圖片來源:TORU YAMANAKA/AFP/Getty Images 日本戰敗終戰紀念日剛過去,首相安倍晉三致詞時說:「不讓戰爭慘禍(再)發生,要謙虛的面對歷史。無論是怎樣的年代,都會貫徹這堅決的誓約。」現實是否如此?東海緊張局勢就令以航母及外交政治為主題的漫畫銷量達數百萬本。漫畫帶出了日本軍事未來的想像,亦提出問題:日本是否有能力使用軍事力量?或應該說,會否再次使用軍事力量? 「空母伊吹」想像東海問題如何發展。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3 個神秘人爬上東海無人居住的島嶼後,中日之間局勢迅速變得緊張,直到中國入侵幾個日本島嶼,令東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使用軍事力量,分別在海陸空與之激戰。 這一切都是漫畫「空母伊吹(空母いぶき)」的情節,呈現了關於國家軍事未來的故事,在日本已售出 300 多萬本,更獲得「63 屆小學館漫畫賞」,並計劃拍成真人版。 「空母伊吹」提出一個在國防總檢討的核心問題:日本是否能以軍力攻擊其他國家? 日本的軍隊在戰爭結束後已被解散,改組為自衛隊,降級成許多日本人認知中的救援角色。安倍晉三放寬對自衛隊的一些法律限制,但仍然嚴格限制何時可以參與戰鬥。東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侵略行為,使國內和鄰國一直對日本的進攻性軍事力量非常敏感。 發展軍事力量 面對北韓及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日本有意投資新的軍事硬件,以提高自衛隊的戰鬥力。該國未來軍費開支的詳細資訊將於下年度預算中提出,並為未來 5 年制訂新的國防建設計劃。去年,日本則公佈購買巡航導彈的計劃,朝著提升用以還擊的所謂「打擊能力」邁出一步。政府表示,這將有助保護日本領土免受入侵。 執政自民黨的國防小組,今年較早時候已提出預算要求,用以開發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艦,並期望配備 F-35B 或類似戰機。小組認為,在中國持續以空中力量作威脅的情況下,一艘航空母艦將大大提升日本保衛其東海南部小島嶼的能力。但有言論則反駁,指航空母艦可能被用來攻擊其他國家,違反日本的防禦性軍事學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艦隊之一,其中 6 艘在 1941 年偷襲珍珠港期間使用。而正在建

20190516-蔡倩怡:《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無法繞過的審查制度

蔡倩怡:《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無法繞過的審查制度 16.05.2019 由中國新生代演員馬思純飾演林慧的女兒,象徵了中國新生代游移的身份。 討論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無法繞過中國電影的審查制度。異於第五代導演的傷痕主題,第六代導演更趨向探討城市現代化的變遷,也深挖現實表象之下的波動,難免在規限中走鋼線。因此觀看他們的作品,總不難看到他們在體制中或抵抗或協商的痕迹,作品以虛構的力量來撞擊現實堅固的高牆,而核心仍是關注浮游在社會洪流間、無可奈何的個體。 婁燁是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一直犯禁,總是尖銳地刺破現實,又以鮮明風格來構建虛實並置的現實幻影。新作《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下簡稱《風》),較過去作品格局宏大,野心勃勃地叙述由中國改革開放以降的變化,並混雜當前複雜的政經體系。驟看與此前對現實的精要塑造相異─《風》更着重社會結構的重塑,將各種權力關係抽絲剝繭,但婁燁一貫所關心的愛慾仍然在《風》中細緻地展示。 「重演」的手法 追溯婁燁的作品脈絡,幾近都是在禁令的縫隙中掙扎。他曾被禁制令限制拍片數年(最終在國外拍片);其指涉六四天安門的作品《頤和園》至今一直被禁。拍攝了近一年的《風》早於2017年已完成,卻因漫長的審批而耗時一年。及後仍需不斷修剪才能正式上映,可謂歷盡波折。最終公映版與導演原初的版本相較多遠無法知曉,但剪接的刻斧痕迹亦十分明顯,好像陳冠希所飾演的香港私家偵探鏡頭全然被刪掉。另一較為敏感的,則是片首在廣州的拆遷場景。電影開首先由一片潮濕的氣氛中切入,一對男女正在叢林中交歡,卻赫然發現一具全身焦黑的屍骨。鏡頭轉由高空視角俯瞰,城市在一片霧霾下若隱若現。 電影開首已清晰點出現代都市的危機四伏,並立下鬱悶且愛慾連連的主調。隨之而來是全片關鍵的拆遷場景。電影以為數眾多的非專業演員,在被高樓包圍的矮舊房子之間穿梭,並以大量手搖長鏡頭來進行具規模的拍攝。電影更混合不少新聞片段。在紀錄片中有一種常見的形式稱為「重演」(re-enactment),即是將現實場景還原,後製「真實」畫面。電影採取類似的拍攝方式,一方面能直白指出拆遷是切切實實的事。另一方面,當這個場景連結後來楊警官的視點後,便更覺電影試圖探究的是真實的不確定性。 電影的時間幅度跨越多年,通過人物之間互動來折射中國多年來的政經結構。 虛實交錯的視覺形塑 時空交錯的段落貫穿全

20180715-明報:【星期日人物】在珠峰上覺悟,在跑道上翱翔-視障人士登山紀錄者江覺年

明報:【星期日人物】在珠峰上覺悟,在跑道上翱翔-視障人士登山紀錄者江覺年 15.07.2018 許莉霞 關震海 覺年去年登上珠穆朗瑪峰,她認為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每個人都可以達到他的夢想。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是全球最高山峰,歷年有一種莫名的魅力教世人去登上世界之巔。「很美,周圍都是山景、雪景、河谷,聽到淙淙流水。雪山很近,好像自己伸手的時候,就觸摸到的感覺。」去年視障人士江覺年聯同其他同路人,一起登上珠峰,山上留給她是一個藍天,還有人生的覺悟。 可惜今年一月尼泊爾以安全為由禁止殘障人士登山,江覺年就此成為了紀錄保持者。 江覺年從小有嚴重近視,現在一隻4500度,一隻3800度近視,在她的世界,登上高山看到的有藍天;在西雅圖跑馬拉松四周是煙花掠影。遠的靠感受,近的靠同路人協助。一路上,與義工手牽手,肩並肩的走下去。江覺年告訴我們,只要動起來,世界便有光;只要有夢,世界會變得很美。去年從喜馬拉雅山登山回來後,江覺年拾回跑鞋,一呼一動的參加跑步比賽。「跑起來,我感覺像隻小鳥」,江覺年跑起來身輕如燕,臉上只有享受的歡愉。 趁眼前還有光 翱翔到珠峰 「只要你踏出第一步,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我現在57歲。我覺得比視力未衰退的時候,我的人生更豐富。」只餘一成視力的江覺年說,不再懼怕黑暗,珍惜餘光的分秒。 患有弱視及斜視的覺年,從小就不知道什麼叫正常的視力,16歲時的近視高達2800度。 十五年前,江覺年的視力衰退至一成,當時她沒有夢想,終日在家望天花板,「聽電視」度日。一個登山的夢想,一直在腦海盤旋。覺年年輕時,她看過一套介紹喜馬拉雅山的電視紀錄片,當時她不解為何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登峰,但心中有莫名的嚮往。一個來自行山教練周佩欣的電話,這個馬拉松跑手與另一位視障人士李振輝竟不加思索的答應了,於是他們便成為了香港首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視障人士。 為了登峰,覺年用了九個月與一起登山的領航員操練體能及培養默契,他們走過香港大大小小的山。訓練過程不容易,覺年拉開褲管,顯示腿上好幾道因為行山跌倒至今仍未痊癒的疤痕。她深信毅力的重要,才令當初看似沒有可能的夢也能達到:「每一樣都是練回來的,如果肯練就沒有問題。」 登峰的意義是「齊上齊落」 2017年9月15日,覺年連同義工一行近十人,為5364米高的珠峰夢想之旅啟程。山上風

20190408-明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港隊冒險「勇闖」珠峰,所為何事?

明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港隊冒險「勇闖」珠峰,所為何事? 08.04.2019 蕭曉華梁俊棋 法新社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左起:隊員黎樂基(Rocky)、隊長盧澤琛(阿琛)、副隊長 張志輝(Paul)、領隊曾志成 4月3日,香港首支代表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登山隊伍,啟程前往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冒險旅程。 出發前,領隊曾志成與三位隊員在誓師會會見傳媒,在攝影鏡頭之下,四人展示團結一致的手勢,眼神自信堅定,表示登頂任務勢在必行。 70後的隊長盧澤琛(阿琛)信誓旦旦,「我會告訴家人,過去每次登山我都平安回來,今次也一定會。」 然而,高達海拔8844米高的珠峰,氧氣指數只有地平線一半,三位隊員的四次海外訓練中,涉足過最高的山峰只達海拔7000米高,挑戰極限,未知因素多,能否成功,並不能保證。 考驗體能之餘,亦是一場生命之冒險。2017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正在珠峰的攀登者不幸遇難;上年10月,韓國知名登山家金昌浩率領的登山隊,失聯多天後被發現集體罹難。根據過去紀錄,登峰的死亡率達8%,事故機會率高達70%,嚴重的凍傷甚而要需要截肢。 雖然知悉意外頻生,仍無阻副隊長張志輝(Paul)的堅決鬥志。一年前,他已放棄在志願機構的導師工作 ,全身投入訓練;正職為電子工程師的隊員黎樂基(Rocky),亦義無反顧地辭掉工作,整年主要依靠積蓄生活。 「你驚嗎?」記者問。 「當然驚。」阿琛說。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是登山好手亟欲挑戰的目標。 登頂珠峰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尼泊爾出發的南線,一條是從西藏出發的北線。「兩條路線,一樣難。」領隊曾志成說,今次他們由尼泊爾南線出發,經加德滿都、盧卡拉(Lukla)前往珠峰。整條路線有周詳計劃,由紮營位置、轉機時間、兌換多少錢,或該搭Uber還是的士,都鉅細無遺地預先記下。 曾志成曾三次成功登頂珠峰,屆時他會在大本營指揮行程,並每天記錄天氣、分析行程、留意隊員的血氧指數和身體狀況。「我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知道,自己能夠登頂,亦能帶領其他人登頂。」 這支港隊在2017年尾進行招募,七人報名,六人入選,中途三人離隊,最後餘下今天三位隊員。「今次代表總會出行,某個程度看來,是非成功不可,若遇壞天氣就無話可說;否則只是個人的技術不夠、體能或性格有問題導致做不到的情況,希

20190523-BBC:人們是否已經揭開了意識之謎?

BBC:人們是否已經揭開了意識之謎?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 2019年 5月 23日 龍蝦能像人類一樣感知到疼痛嗎? 我們已經知道,龍蝦和人類一樣具有傷害感知系統。人類有這種特殊的「傳感器」,因此在受傷時會畏懼退縮、或哭泣。人們觀察龍蝦後,發現這種動物也能夠感覺不適。比如,一旦被廚師扔進了滾水中,龍蝦就會蜷縮尾巴,好似痛苦不已。 然而,這當真是它們「感覺」到了嗎?或僅僅只是條件反射呢? 人類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後是大腦中一系列複雜的意識經驗。我們不能假設其他動物也會有這樣的意識——尤其是大腦結構和人類大不相同的動物。但也不無可能,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連龍蝦這種和沒有任何內部經驗的物種,也許都能產生意識。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神經科學家托諾尼(Giulio Tononi)說:「比如說狗,行為方式更接近人類,身體結構也與人類更加相像。狗與人類的大腦結構也差得不遠,因此犬類也有內部經驗,它們看東西、聽聲音的方式和人類是一樣的,也就合乎情理。但要說龍蝦也能這樣,就很難讓人信服。」 意識研究的眾多難題之中,就有這麼一項:大腦構造如果和人類的大不一樣,是否還能夠產生意識?其它的難題還包括,人類大腦中的意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意識?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是否能實現這樣的感知? 托諾尼或許能解開這些謎題。他提出的「整合信息理論」是近幾年來最激動人心的意識理論之一。雖然該理論目前尚未被證實,但是其中一些假說,是能夠用實驗驗證的。我們很快就能知道該理論是否正確。 龍蝦是否有內在意識、它們的行為是否只是純粹的反射,目前還沒有辦法來驗證(Credit: Emmanuel Lafont) 托諾尼表示,早在青少年時代,他便「以青少年的專注」專攻倫理和哲學。他說:「那時我意識到,弄清楚什麼是意識、知道意識是怎樣形成的,是我們了解宇宙中人類的地位、知道如何對待自身生命的關鍵。」 那時,他還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來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該選擇數學嗎?還是哲學?最終,他選擇的是醫學。臨牀經驗的積累使他迅速成熟起來。他說:「獲得第一手的神經學和精神病學案例,是一種很特殊的體驗。我必須要直面失智或半失智的病人,看看他們那時候的狀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

20190524-明報:大英博物館藏品再臨香港,跳出「贓物」框框,反思文化碰撞痛苦

明報:大英博物館藏品再臨香港,跳出「贓物」框框,反思文化碰撞痛苦 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 石像背後——場內展出關於昔日社政制度的文物,圖右為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大理石像,圖左為雅典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半身像,其劇作着墨個人與社會責任。(劉彤茵攝) 圖6之1 - 石像背後——場內展出關於昔日社政制度的文物,圖右為羅馬帝國奧 . . . . . . (劉彤茵攝) 【明報專訊】「不是全部東西都是搶回來的。」——大英博物館早前回應館藏爭議,激起更高浪花。博物館擁有800萬件世界各地藏品,最古老的可追溯至200萬年前,當中不乏在侵略背景下獲得的館藏。近日大英博物館來港舉行大展,一組貝寧銅板亦為爭議「贓物」。約訪策展人講述當今博物館責任,她表示:「館方不要重蹈覆轍。」 未進展廳已知,今次最受歡迎的展品必定是《神奈川沖浪裏》版畫。約1831年,著名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創作《神奈川沖浪裏》,為描繪富士山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之一。葛飾北齋作品傳入歐洲對藝壇造成巨大衝擊,尤其影響法國及西班牙現代藝術進程,梵高更是浮世繪迷。大英博物館展覽策展人Belinda Crerar形容這是全球傳播力最高的藝術品影像之一,反映世界交匯的里程。 102組展品 濃縮200萬年世界發展 大英博物館繼前年來港展出埃及木乃伊,去年以亞歷山大大帝為題;今年則再舉行「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出共102組展品。跟Belinda Crerar走過10個展區,展覽濃縮200萬年世界發展。展覽源於2010年館方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製作百物系列的廣播節目,大受歡迎。後來館方決定以百物舉行巡迴展覽,曾在中國內地、阿布扎比、澳洲等地舉行,每個地方展品清單稍有調整。Belinda Crerar解釋展區由時間區分,館方分析最能代表該個時期人類社會的主題:「例如最早期人類面對捕獵、製造器具等問題,慢慢至亞述(Assyrian)及羅馬大帝國時期已是較成熟的社會管理架構,我們透過文物研究不同地方如何理解權力,例如希臘民主制度、中國儒家等,人類認為什麼是好或不好的政府呢。」 貿易交流vs.侵略剝削 「在人類歷史,當然有很多令人不愉快(unpleasant)的內容,包括奴隸制度。」Belinda Crerar說。文明長河浩瀚,展品繁多觀眾容易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