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0的文章

20200926-彭秀慧:無人喜歡我

彭秀慧:無人喜歡我 2020.09.26 你有沒有試過討厭自己有社交障礙?在人羣中不懂自處,在陌生人前表現尷尬,覺得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你以羨慕的目光望向在友儕間如魚得水的那一位,每次到來就會引起大家關注,聚會當中像蝴蝶一般滿場飛,每一個應對總是充滿魅力。你渴望有他的光芒,只是身體和腦袋總不能放鬆走向人羣,於是把自己歸類為生性孤僻,性格自我,社交障礙,也許自己永遠如此…… 社交恐懼的確是焦慮症一種,是一種對社交場合持續感到無比恐懼,出現生理症狀,例如面紅,心跳,出汗,肌肉繃緊……有這些極致情況的人當然要看醫生好好料理,但有不少人對於人羣的恐懼其實是出於對自己期望的失落,把焦點錯誤放在別人如何品評自己,猜度別人對自己的負面想法,造成自己內心無形負擔。 這令我想起曾經有人問我,如何克服舞台表演時的緊張情緒。很多未夠經驗的表演者,常常在表演途中因過分緊張而失準,唯有羨慕那些有天賦的舞台魅力的,一走出台就會吸引大眾注意甚至尖叫的偶像--我也曾經如此。回想自己從第一次要一個人踏上舞台演獨腳戲,我一直在揣摸自己和觀眾的關係。慢慢我發現,舞台表演緊張的最大原因是擔心觀眾不喜歡自己的演出,覺得自己演得差,或得不到他們的讚賞。尤其是在小劇場,你幾乎可以完全看到觀眾的神情狀態,多年前我就曾經因為演出開始時一位觀眾的黑板臉容而影響了自己整晚演出。如果我從此覺得觀眾不會喜歡我,也許我就不會繼續我的舞台工作。 但經歷無數次演出,我發現要令自己不再懼怕觀眾的首要條件:你必須相信你的觀眾,甚至愛上你的觀眾。也就是,你不再懷疑自己和他們的關係,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你有好的出發點,你的表演為他們而做,而我因為準備充足而令我不會擔心自己表現,就像一個廚師在廚房準備好一場盛宴,到走上舞台時不過是「請大家吃飯」,結果一定是大家高興;即使稍甜稍鹹都不打緊,都不會礙事。 回到社交圈,情況一樣。你覺得其他人會如何品評你或不喜歡你的時候,你其實已經在品評他人,而這些猜度只會影響你當下表現,卻永遠無法知道真相。別人有別人的煩惱,只要你確保自己出發點正確,沒有不軌企圖,又何須想得太多?不如把這份擔心和自我討厭化成愛人或向善的力量。一場表演,你無法保證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把你的心意完全接收,但只要你全力以赴,問心無愧,先不要自我標籤成「無人喜歡我」的一類,你總會找到你的知音人。 彭秀慧

20200925-彭秀慧:是興趣還是專業

彭秀慧:是興趣還是專業 2020.09.25 相信有不少劇場工作者,在投身這個行業前,都聽過身邊的人說:「做劇場?搞藝術?當興趣好了,賺不到錢的。」這句話,大概嚇走了一部分人,只剩下真正熱愛劇場藝術的矢志把興趣變成專業。不過,今年經歷疫情,無論你有多大的天分和熱情,劇院關門,就要被逼停工。隨着情況慢慢緩和,街上逐漸熱鬧起來,當戲院也逐步開放,可惜的是各大表演場地依然關閉直至九月中,公開演出仍然遙遙無期。眼見我身邊不少專業劇場工作者,失業已經超過半年;有台前表演者要把沿用經年的排練室退租,以減省負擔,也有後台工作者轉行經營凍肉速遞、食物零售;馬死落地行,先想生活還是比較重要。 有兩位一直有參與我所有製作的後台工作者,最近卻想到了一個比較「浪漫」的求生方法。從事戲服製作的Teby,幾年前在深水埗大南街租下一個幾百呎的工作室;她的男友Samuel是擅長裝置搭建的舞台技術監督--兩人知道很多劇場人平日在演出以外,都很喜歡造手作,而且技藝非常出色,刺繡品、布藝飾物、皮具、車縫小品、手工皂、蠟燭,甚至燈具應有盡有……在這段沒有工作又留在家的日子,更是大量生產……於是兩人靈機一動,把工作室變身成小市集,命名為「Fleatre market」,將大家在「業餘」時間為興趣而製作的工藝品售賣,換取收入。 「Fleatre」,就是跳蚤(flea)和劇場(theatre)的結合,在周末以近乎劇場演出入台搭景,周日落幕還原地方的節奏,呈現同行好友的心血作品。上星期這個地方初次開放,一看所有貨品,水準和心思之高叫人驚訝;背後的手工師傅,包括劇場燈光設計師、演員、舞者、舞台監督、音響設計等等等等,光看這個名單我就感動不已,劇場界果真是臥虎藏龍,放下了專業的舞台工作,他們的興趣竟然也是專業水準。 Samuel告訴我,他們的工作室叫《工好合作社》(Gung Ho)。「Gung-Ho」這個字是中文「工合」的譯音,是「工業合作社」的簡稱,始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種工作模式,所有人分工合作,為共同目標努力。取其意思,「工好」,就是團隊精神,也是每一次演出每一個崗位的信念。面對最艱難的時間,我們需要像跳蚤般求生,但不寄望依附,也不能依附,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善用我們的熱血,再次把興趣變成專業,在劇場外把創作和合群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請大家多多支持。 彭秀慧

2020913-彭秀慧:人物小傳

彭秀慧:人物小傳 2020.09.13 撰寫人物小傳,是編劇寫劇本或演員準備角色的其中一個功夫。一個劇本,由不同角色組成,每一個角色在劇本裏出現的事件是不可能包含他人生的全部,為了建構更具體更實在的角色,我們會為這個角色編寫「人物小傳」,填充這個角色的家庭背景、成長和社會背景,還有未有在劇本裏出現的過去經歷。 編劇寫人物小傳是要令角色完整和連貫,有了角色的背景,方便探索角色在故事裏的可能性,他未必需要把小傳和導演或演員分享,因為劇本呈現的是角色的「現在」--也就是劇情。同樣,演員收到劇本,可以嘗試重新寫下角色的人物小傳,幻想人物在劇本以外的部分,從中理解角色在故事中的行為動機,判斷為何上天(也是編劇)會讓他有在故事裏的遭遇。簡單來說,人物小傳為我們提供了角色的行為線索,這些線索大部份來自他的過去。演員以理性理解了角色基礎,就應該放下這個小傳,進入角色,應付角色在劇本的當下。 現實中,我們從出生那天就在編寫自己的人物小傳;除了父母遺傳,我們人生所經歷的一切,大概也會影響下一秒的自己。每個人有不同的過去,只是有些人卻特別喜歡把自己的人物小傳帶在身邊,掛在嘴邊。 例如一些有特別經歷的人,非常喜歡在言談間提及自己的過去,例如「我係單親家庭長大㗎……」「咁我老公飛咗我吖嘛……」諸如此類。我不是質疑他們的經歷,只是開口埋口就會說起自己的「歷史」,甚至會標明這樣的過去形成自己這樣的性格--「咁我老公當年飛咗我,所以我唔會信男人㗎……」以為用輕描淡寫的方法去讓人家知道他過去的辛酸,令大家明白和包容他某些性格和行為。一個離婚多年的女人,每次聊天都會提起自己過去失敗的婚姻,她特別喜歡揶揄男人,然後補上當日自己曾被人拋棄作為註腳,雖然知道這是她人生的一大個傷口,但也難免會令身邊的人覺得她喜歡以這個話題來博取別人同情,或者作為藉口--總之令人不懂如何反應。 每個人都有過去,有人順利一點,幸運一點;有人經歷多一點,路也可能特別崎嶇。把自己的過去重複又重複,其實只是因為自己還未能放下,他的過去就是他的避風港。雖然有過去的我才會變成今天的我,但寫好了人物小傳,就要放下;故事繼續,應付當下,才是角色或每一個人應該做的事。 彭秀慧

20200905彭秀慧:桃花源

彭秀慧:桃花源 2020.09.05 最近愛上了行山。除了風景的發現,行山時體力和毅力的挑戰,我還喜歡一路上和不同的行山友輕鬆打招呼。我有種奇怪的感覺,在山上遇到的都是友善的人,或者是人類最美麗的狀態;艷陽之下,各自有自己的路徑和節奏,也有不同目的地,但在路上巧遇,那種笑容和問好卻總是特別窩心。行山時有一些路徑偶爾有為遠足人士而設的士多,我也一定會幫襯。這些被視為遠足者補給站的地方,有幾個共同點:有餐蛋麵,有山水豆花,附送住在深山的士多老闆親切的笑容,飼養的唐犬早已習慣絡繹不絕的顧客,在陽光下呼呼大睡,牆上貼着發哥照片也好像變成了一種慣常現象。 西貢嶂上有一家許林士多,是很多行山客的必到之地。那天走麥理浩徑,一心正是要拜訪這個地方。行了差不多四小時崎嶇山路,眼前突然出現一片草地平原,寧靜平和,眼前景象真有「桃花源」之感。士多內人不算多,我放下了背囊,立時要了杯消暑涼茶,有幾個似乎是熟客的行山友在打牙骹,我很自然地加入,不到五分鐘,他們已經把自己沖的香茶和我分享,從行山開始,一直聊到自己的前半生,其中一個,稱呼自己是「五個小孩的校長」,以為他是當年電影原著,豈料他的反應是:「我比那齣電影更早啦!」 原來坐在我面前的關校長四十多年前正是士多旁邊博愛公立學校的校長,關先生當年一個人名副其實「攀山越嶺」來到這家村校,因為一份使命感而留了下來,是校長是老師同時也是校工,所有學校事務由他負責,學生都是住在山上的小朋友,總共五人,不分年齡級別一起上課。他分享着教學的點滴,我隨口問他那些學生現在如何?他舉手一指,原來正在士多廚房為我煮麵的許老闆就是其中一個門生!關校長補充:「他是二哥,你看,那邊正在洗手的是大哥,今天剛好回來幫忙打點,他們許氏三兄妹幾十年前都是我學生啦!」這時一個老婆婆從外回來,關校長又不忘向我介紹:「你走運了!今天大家都在!她是士多老闆的媽媽!」許老媽媽熱情的和我打招呼,我才知道她是聾啞人士,獨力在這個山上靠經營這家士多把孩子養大,現在雖然年紀老邁,但身體依然非常靈活;未幾她捧着幾個自家種的番石榴要送給我,多麼的熱情,多麼的慷慨。 吃過茶,聊過天,我和朋友又要繼續上路。這種萍水相逢的短暫相處卻比那碗即食麵更令我充滿能量。當生活回歸到最簡樸,人情味是最珍貴的分享,也愈大愈懂得珍惜。我想起在外國或者香港,一些特定的情況,特定的環境,也曾經歷過和陌生人之間那種一個眼神就

20200927-星期日文學‧張愛玲:閃亮的遺珍——My Hong Kong Wife

星期日文學‧張愛玲:閃亮的遺珍——My Hong Kong Wife 2020年9月27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終於在張愛玲百年冥誕出版張愛玲600封書信全集,圓了他10多年的心願,在序言中,他說是時候隱退……這令我想起張愛玲仍有一份從沒出版的滄海遺珠——My Hong Kong Wife(我的香港太太)英文短篇小說稿,故事是一個男女追逐錯摸繼而結合的喜鬧劇,50年後看,隨着香港的民情發展,中港關係愈來愈複雜,對此時此刻的香江,有特別深重的意義…… My Hong Kong Wife的序幕,是場充滿聲色和中西混戰的亂局—— 戲台上,京劇花旦孫玉蘭的唱腔和伶利功架,吸引觀眾目光。人生如戲,台下的戲碼同樣精彩,城中的年老富男人,領着不同年齡的美艷妻妾,佔據前排最佳位置;另一邊廂,卻上演着一場混戰:一個莽撞的外國男人,一頭倒在舞女模樣的女子身上,各用自己的語言吵起來,旁邊的阿飛作勢起哄,追打洋人。混亂間,外國男人竄進後台,人聲紛雜各式嚇人臉譜掩映間,他遇上孫玉蘭,揭開一段中外情緣的序幕…… 小說遺作手稿在港曝光 My Hong Kong Wife是張愛玲有份撰寫的英文小說遺作,從沒出版。這部19頁的遺珍,是張愛玲和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新聞處前處長理查德.麥卡錫(Richard.M. McCarthy)合作,寫於1952至1956年間——她第二度重臨香江時,那已是她告別母校香港大學10年後,但她沒有忘記這兒的人、事、物。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華洋雜處的殖民社會,大批中國內地難民來港,包括京劇藝人。男尊女卑、物力維艱的年代,張愛玲的香港太太故事,卻橫空而出,是個破格的喜鬧劇,有關一個京劇花旦和美國男人相戀結合,因文化差異鬧出連串笑話和衝突,最後大團圓結局。張愛玲在書信中提及這是一個電影劇本的雛形,女主角屬意著名影星李麗華,並按照她的原型來寫。 My Hong Kong Wife的打字手稿,第一次向公眾曝光,是在2010年9月中旬於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公共文化計劃」舉辦的「發現張愛玲」展覽上,我在同月舉行的浸會大學「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本打算以這份遺稿作論文,(後改為張愛玲與港大作主題)發表前一天仍在會場努力,當時身旁一位美國來的張學學者,只瞄一眼便雙眼發光,好奇的問道:「是張愛玲的手稿嗎?」 張奶奶的氣息,只要嗅一下便感覺得來。主角孫玉蘭,奮鬥

20200924-安裕:聯合國的「改革」

安裕:聯合國的「改革」 2020-09-24 聯合國今年七十五歲了。八十年代,常去紐約聯合國總部採訪,每年九月,一年一度的聯合國大會揭幕,當中有一個環節是總辯論,各國領袖輪流發言。誰都知道,超級大國領袖不會安排在後面上台,總辯論第一天日程,基本給超級大國包下來。這些領袖車隊龐大,隨員眾多,保安森嚴,交通管制之下,半個曼克頓變成禁區。有一次,在蘇聯領袖發言後準備回辦公室寫稿,才發現封鎖到連路也幾乎過不了。 每年聯大,總有代表敦促「改革」。這裏用上引號,因為這是聯合國永恒不變無法全面達成的目標。一些國家提出改革倡議,不僅是行政上的改變,更有實質權力的變化,涉及的國際關係千絲萬縷。最常見的一項,是安全理事會架構。 簡稱安理會的安全理事會,由中英美法俄五個常任理事國及十個輪任理事國組成。十五國之中,常任理事國不變,換的是另外十國。五個常任理事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擁有否決權,在承平年代的國際舞台,堪稱舉足輕重。 提出改革聯合國的國家,議題包括擴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數目。2004年組成的「四國聯盟」,即印度、巴西、德國、日本,要求成為常任理事國。但是當「四國聯盟」表態,隨即引起不少國家異議:印度被巴基斯坦反對,英法反對德國,中俄朝韓反對日本,巴西遭美國阿根廷墨西哥反對。只要了解歷史,便會明白「四國聯盟」的想法要實現是難乎其難,戰後的國際格局,不會輕易因為這四個國家而改變。 在聯合國事務的具體操作,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安理會其他成員的最大分別,在於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一旦使用否決權,任何提案都變成廢紙,七十五年來,蘇俄及美國動用否決權次數最多。「四國聯盟」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核心便是否決權這一關鍵因素。然而,很難想像現時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心甘情願把此一權力分出去。 其實,聯合國其他要改革的事務多得很:官僚主義盛行,行政管理鬆散,各種資源浪費,這些事例多不勝數。聯合國有的事情確是令人氣餒,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拖拉糾纏,都已經不是新事了。 安裕

20200922-安裕:大選前哨戰

安裕:大選前哨戰 2020-09-22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民眾到華盛頓最高法院前悼念。金斯伯格逝世對美國社會帶來撼動,因為,這不但是一名大法官的去世,金斯伯格的空缺將由誰接任,是牽涉美國意識形態的重大事件。對此,共和民主兩黨都有盤算,金斯伯格去世翌日,共和黨人即說要盡快提名、盡快通過;民主黨人則指,要等到11月大選後,新一屆政府登場才進行提名、聽證、表決三個程序。 金斯伯格的空缺由誰接任以及確認提名的過程,是今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共和黨若能在11月3日大選日之前,通過新任大法官提名,到時九名大法官當中,保守派與開明派極可能是六對三,金斯伯格去世前是五對四。若然如此,即使民主黨拜登勝出大選、民主黨拿下參議院,民主黨在大法官提名一事亦徒呼奈何。 美國最高法院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釋法。美國社會的意識形態走向,與最高法院的決定有直接關係。從社會議題到政治爭端,最高法院一錘定音。大法官是終身職,沒有任期限制,特朗普如果趕及大選前提名並通過大法官人選,便會成為七十年代尼克遜以來,第二名在一個任期內提名並通過三名大法官的總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全力推動這一程序,即使民主黨人呼籲留待下一屆政府決定亦充耳不聞。參議院的民主黨人如何應對,是「拉布」抑或其他做法,際此大選前夕,估計對抗極為激烈。 美國最高法院有不少重要裁決,包括1973年的Roe v. Wade案,裁定婦女墮胎權受憲法保護。這宗案件到今天仍是美國社會焦點,反墮胎組織一直欲推翻此一裁決。於民眾知情權來說,1971年《紐約時報》刊登美國國防部越戰機密文件事件亦極具意義。當年新聞見報後,美國政府申請禁制令,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最後以六比三裁定,禁制《紐約時報》刊登文件屬違憲。 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不單是兩個政黨或兩名候選人之爭,而是美國兩種意識形態勢力的比併。任命大法官與總統大位誰屬,兩者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今年大選前夕的爭逐,毫無疑問是火花四濺。 安裕

20200917-安裕:駐華大使

安裕:駐華大使 2020-09-17 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卸任,際此中美關係惡化之時,誰來接任是眾所關注的事。美國駐外大使須由總統提名,交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聽證會,之後由參議院全院表決。這一過程可能很快,但是不一定幾天之內就能完成所有程序。如今不少人想知道的是,11月3日美國大選之前,會有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嗎? 布蘭斯塔德是中美1979年元旦建交以來第十二任駐華大使,赴任前是艾奧瓦州州長。在他之前的十一任大使,外交系統出身的佔了不少,可是亦有並非來自外交圈。其中一個例子是,中美建交後首任美國駐華大使伍德科德(Leonard Woodcock),之前是全美汽車工人聯會會長。2011年到任的駐華大使駱家輝曾是華盛頓州州長,之後「轉行」當過商務部長。 不過,外交或相關系統出身的駐華大使畢竟還是較多的。第二任的恒安石(Arthur Hummel),五十年代已加入外交系統。恒安石之後的洛德(Winston Lord)出身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他是隨行成員。九十年代初的芮效儉(J. Stapleton Roy)是職業外交官。介乎洛德及芮效儉之間的李潔明(James Lilley),既是外交官員,也做過中央情報局。 上述四人,恒安石、李潔明、芮效儉在中國出生:恒安石是山西,李潔明是青島,芮效儉則是南京。恒安石及芮效儉的父親是來華傳教士,李潔明的父親是石油公司駐華人員。洛德生於美國,他的妻子包柏漪是美籍華裔作家。 1972年尼克遜訪華之後,中美互設聯絡處,直至建交。其間,美國先後派出四名聯絡處主任,第二任是後來當上總統的老布殊。有指時任美國總統福特問老布殊,有沒有興趣在政府任職,想不到老布殊決定選擇到北京。法新社有一張1974年照片,是老布殊做聯絡處主任時候,與太太芭芭拉騎着單車在天安門前的合照。 翻閱往事,半世紀過得飛快。中美兩國從聯絡處主任到大使,一連串的名字,其實就是中美關係的歷史見證人。 安裕

20200915-安裕:伍德沃德的新書

安裕:伍德沃德的新書 2020-09-15 美國一些人眼中,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幾乎就是「內幕消息」的同義詞。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名男子潛入華盛頓水門大樓內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被接報趕到的警員拘捕。當時29歲的伍德沃德剛加入《華盛頓郵報》九個月,同日下午去法庭採訪這宗案件。這是震動世界的水門案報道的第一天,之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1974年8月9日,尼克遜呈辭。他是美國至今唯一在任期中途辭職下台的總統。 《華盛頓郵報》最初採訪水門案的記者,除了伍德沃德,還有比他小一歲、在《華盛頓郵報》年資比他多六年的伯恩斯坦。二人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全力發掘,其後合作寫了兩本書,一是1974年的《驚天大陰謀》,以及1976年《最後的日子》,俱是當年的暢銷書。 之後二人分道揚鑣,伯恩斯坦一度改行寫小說,伍德沃德集中火力政治類書籍。伍德沃德筆耕不輟,從1979年到今年即將出版、大爆特朗普內幕的《憤怒》(Rage)為止,總共寫了十八部書。《憤怒》此刻還未公開發售,可是有關內容已經廣被傳媒報道,當中特朗普處理疫情的手法備受爭議。這書會否對特朗普選情構成衝擊,值得觀察。 目前,伍德沃德的身份,除了是作家,還是《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不過,伍德沃德毋須處理日常編採事務,他這個副總編輯的職銜,是可以讓他使用《華盛頓郵報》的資料室。他每有新書出版,《華盛頓郵報》有權先行轉載部分內容。 伍德沃德在美國新聞界盛名近半世紀,不少政界人士樂於被他訪問。有一說指,伍德沃德對見諸文字的訪問內容以外,餘皆守口如瓶,令受訪者願意吐露更多內容。以《憤怒》一書為例,特朗普容許伍德沃德錄音訪問,可見對他的信任。不過,也有人對伍德沃德批評甚力,指他大量採用沒有透露身份的被訪者之言,內容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安裕

20200910-安裕:菅義偉與提前大選

安裕:菅義偉與提前大選 2020-09-10 日本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下周一舉行,下周三國會選出新首相。由於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獲得黨內最大派系細田派及麻生派支持,情勢穩固。於出身秋田的菅義偉而言,倘是當選首相,不啻是政途頂峰。 安倍晉三宣布辭職之後,日本傳媒指,下任自民黨總裁,將在岸田文雄、石破茂、菅義偉之間誕生。那時最獲看好的,便是普遍被認為安倍系的岸田。石破茂黨內勢孤力弱,加之是黨員投票表決,他縱使民間人氣旺盛,很可能又是陪跑。至於菅義偉雖是三人之一,但在安倍辭職當晚,人們覺得他只是冷門角色。 可是,如今是安倍所在的細田派以及麻生派全力支持菅義偉。這當中到底發生甚麼事? 日本傳媒報道,安倍八月二十八日傍晚宣布辭職,三十日那天,岸田向副首相兼財政大臣麻生太郎尋求支持,麻生的回應是「首相沒有傾向,我不便表態」。八月三十一日,岸田向安倍尋求支持,安倍說「由於我的立場,所以不會表態」。日本傳媒指,岸田離開首相官邸時面色凝重。 安倍的細田派在國會有98人,麻生派有54人。這麼一來,岸田派沒有出路了,因為靠自己子弟兵也只是47人,勝算不大。僅有19人的石破茂派,更是打定輸數。 菅義偉何以一舉獲得細田派及麻生派支持,有稱是菅義偉將沿襲安倍路線繼續做下去,日本進入沒有安倍的安倍時代。本周一,日本傳媒報道,菅義偉可能在擔任首相後,宣布提前大選。按原來安排,日本明年十月舉行眾議院選舉。菅義偉這一說,細田派和麻生派支持他的原因,也就不難看到。 有分析指,菅義偉不想做任期只有一年的首相,到了明年十月大選就被換下來。他打算藉着安倍的勢頭,上台不久提前大選,不欲拖到明年,之後盡力做下去。這樣的話,如今支持他的細田派和麻生派,若然菅義偉在提前舉行的大選勝出,到時就能瓜分新內閣的重要位置,力保本派影響力於不墜。 「菅義偉贏總裁選舉、擔任首相、提前大選」如果接續實現,岸田和石破茂只能嘆形勢比人強。而細田派和麻生派迅速表態支持菅義偉,當中的計算更是厲害。 安裕

20200908-安裕:選舉難測

安裕:選舉難測 2020-09-08 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美國大選,當前民意調查是拜登仍然佔先,至於能否一放絕塵,在今時今日的世局來看,總覺得民主黨支持者勿太樂觀,共和黨擁躉毋須悲觀。有的時候,選舉實在難測,不少人還記得,上屆大選日當晚特朗普得悉戰果的神情:連他自己也不大相信將要入主白宮。 不是說民調不準,而是民心難測。特朗普勝希拉莉敗,上周已在專欄說過,希拉莉縱使贏了普選票,但在選舉人票落敗,遊戲規則就是這樣,徒呼奈何。今年美國大選變數更多,拜登現時民調領先,不等於可以贏出大選。有一段歷史不妨一提,那是1992年英國大選保守黨擊敗工黨之役。 那一年,戴卓爾夫人已不是保守黨黨𣁽,由時任首相馬卓安領軍,工黨則是金諾克(Neil Kinnock)掛帥,誓要結束保守黨13年管治。兩人一直在民調互相領先,到了選前幾天,工黨在主要民調比保守黨領前,五十個民調之中,三十八個指工黨雖然領前距離不大,但亦屬領先對手。總的來說,保守黨在選前民調情勢並不看好。 香港和英國有八個鐘頭時差,投票時間結束已是香港翌日凌晨。選前民調看好的工黨,到了香港這邊第二天中午竟是吃了敗仗。過了二十多年,清楚記得那種震撼,坐巴士上班路上滿腦子都是問號。選舉最後結果,工黨雖在下議院所得議席較前為多,仍不足推倒保守黨政府。這一役,投票率高達七成七,是英國十八年來選舉最高的一次;一千四百萬名選民投票保守黨,是英國歷史上最多人投給任何一個政黨的紀錄。 一般而言,民調有正負四個百分點誤差,扣減這四個百分點,形勢可能逆轉。還有一樣,當年工黨敗選之後,有說英國選民也許之前亟欲改朝換代,可是他們步向投票之日,想法可能變趨保守,不欲工黨重掌政權。這一役,工黨內部右翼一系有所啟發,到了1997年大選,貝理雅打出「新工黨」(New Labour)招牌,殺得保守黨落花流水。「新工黨」,那就不是舊工黨了,其實是變成保守黨二號。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以後有機會再談。 安裕

20200903-安裕:日式政治

安裕:日式政治 2020-09-03 日本朝日電視台的ANN(All-Nippon News Network)在網上可以看直播,安倍晉三辭去首相之後,幾乎只要有時間,我總會開着收看。周二下午,日本傳媒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已獲自民黨最大派系細田派和麻生派支持,也有說自民黨幹事長二階進博亦支持菅義偉。儘管菅義偉周二整天沒有說過一句「我參加黨總裁選舉」,但這些票就像倒水一樣給了他。 安倍辭職是上周五的事,當天晚上,日本傳媒已指黨總裁是三人之爭:岸田文雄、石破茂、菅義偉。岸田是安倍的人,落場角逐自是必然之事。石破茂一直與安倍唱對台,之前三度參選黨總裁,第四次角逐絕不為奇。倒是在安倍第二任期七年多以來、天天跟着安倍轉的菅義偉,長年看不到他有政治野心,卻就是這個人,極可能就是下任日本首相。 周二下午,ANN直播岸田和石破茂宣布參選記者會。岸田在宣布前,與一批派內議員揮拳為自己加油打氣。但是電視裏的岸田沒神沒氣,喊口號像是交差算數,缺了那種爭勝決心。雖然他在記者會強調「為了國家,為了國民」,他那時或已知道菅義偉的手上的票數;可是不參選的話,無法向派內交代,派系從此分崩離析也有可能。 石破茂是民間人氣最高的自民黨人,然而,這次黨總裁選舉,採用的是議員及地區代表投票,他的高人氣發揮不出來。記者會上,一向強悍的石破茂明顯神態疲累,少見振奮人心的言語。今次是只做一年的黨總裁補選,也許不是他的真正目標;明年九月的下屆黨總裁選舉,到那時黨員黨友也可參與投票,人氣留待那時再發出吧? 新生代最有實力的是防衛相河野太郎,麻生派,父親是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河野在美國喬治城大學畢業,是日本高官英語最流利一人。他起初被傳媒視為有力爭逐黨總裁,但傳出麻生派的票都給了菅義偉後,有一個鏡頭看到他的落寞一剎,最終也得「服從大局」。日式政治就是這樣:比併派系人數多少之外,就是幾個大老搞掂一切。 現在,人們最想知道的是,其實,安倍真正支持的是岸田抑或是菅義偉? 安裕

20200901-安裕:美國大選入直路

安裕:美國大選入直路 2020-09-01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結束,今天是九月一日,兩個月後的十一月三日是投票日。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此刻轉入直路,特朗普拜登短兵相接,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接續登場。如果說,美國總統大選是一齣戲的話,這戲現正進入結尾階段,觀眾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今年俱以視像形式舉行,四天的會期,內容都是捧自己踩對手,屆屆如是,並不新鮮。這是為自己打氣的手法,目的是製造一種「我們必定勝利」氛圍,在全國範圍拉動民情,目的為了催票。不僅加固一己鐵票以防流失,更是把游離票一張一張拉進自己票箱。 拉票的策略,在民主共和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清楚看到。今年民主黨的做法是擴大集票區,拉濶政治及社會光譜,目標是有投票權的任何一名選民。前國務卿鮑威爾上台演說便是證明:民主黨想連共和黨溫和派的票也搶過來。希拉莉發言時的一席話,點出民主黨的策略,她以自己為例,2016年大選縱然贏了特朗普近三百萬張普選票,最後在選舉人票吃敗仗。言下之意,是要更多人投票,推高投票率,民主黨普選票和選舉人票雙豐收,全面擊潰特朗普。 特朗普陣營的拉票目標,是守着2016年大選投他一票的選民,讓當年支持他的近六千三百萬張普選票,今年再次投到自己名下。疫情爆發之後,特朗普在民調走勢一度被拜登拋離,相信他的智囊幕僚也認定,本來的核心支持者在疫潮當中亦受影響,此刻能做的是固守票倉,保住基本盤,再在九月及十月出招拉票。所以,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四天會程,其一是突出特朗普個人形象,其二是強調特朗普可以實現政策承諾,拜登則是口惠而實不至。 經過上屆投票最後階段的翻覆,不少人都覺得,今年也有重演的可能,尤其是隱性票源,這次會不會在臨尾一刻出來?1960年美國大選,甘迺迪險勝尼克遜,當年全美逾六千八百萬人投票,最後的勝負差距只有十一萬二千票,得票率只差零點一個百分點。今年兩黨催票甚力,就是怕這些歷史再次發生。 安裕

20200827-安裕:第一夫人

安裕:第一夫人 2020-08-27 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日,第一夫人梅拉妮婭在白宮發表當晚壓軸演說,為特朗普角逐連任打氣。此舉能否推高特朗普的民望,最快也要待幾天後的民意調查揭盅才可知道。 美國第一夫人並非官銜,不過,白宮內部確有「第一夫人辦公室」的設立,有數名負責官員,第一夫人出入都有特勤處人員保護。數說近代美國第一夫人,最強勢的應是克林頓夫人希拉莉。1993年克林頓甫入白宮,就把最重點的內政項目改革保健大計,交給希拉莉全權負責。八年任期結束後,克林頓退隱紐約,希拉莉則獲選聯邦參議員,之後做過四年國務卿。2016年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最後雖然普選票比特朗普多,但在選舉人票落敗。 美國社會最感興趣的第一夫人,從美國書店的第一夫人書籍觀察,要以六十年代甘迺迪總統的妻子積琪蓮最受注目。甘迺迪1961年上任,那是美國世代交棒的歷史時刻,甘迺迪適逢其會,推出「新邊疆」政策,擘劃登月大計,成為當時的世界焦點。這對夫婦的另一半積琪蓮年輕典雅,成為傳媒的另一焦點。兒子小約翰甘迺迪長大後外形俊俏,甚有明星風采。八十年代,小約翰甘迺迪住在紐約曼哈頓,常在河濱大道跑步,不少巿民都曾見過,憾於1999年墮機身亡。 尼克遜夫人帕特亦是傳媒焦點,但帕特比積琪蓮甘迺迪低調得多。尼克遜政壇打滾數十年,其間有起有落,有得有失,美國政界盛傳尼克遜脾氣甚大,帕特受到不少委屈,但仍護夫情切。尼克遜1974年辭職下台,帕特陪同丈夫回到加州安享晚年。尼克遜在加州著作甚豐,大獲好評,當中帕特給予的支持極大。1993年帕特逝世,喪禮上尼克遜悲痛欲絕,拿着白色手絹哭成淚人的一幕,美國上下都從電視直播看到。尼克遜家族世交葛培理牧師說,「他極為倚靠她,她一直陪着她。她是一個頑強的女性」。十個月後,尼克遜逝世。 從總統的妻子,到總統的政治拍檔,撰述白宮歷史的史官,當會明白,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第一夫人的角色,亦隨着時代的推進,而出現深邃的變化。 安裕

20200825-安裕:明年的日本

安裕:明年的日本 2020-08-25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期是新聞焦點人物,其一是上星期到慶應大學醫院接受身體檢查,傳媒群起追訪他的健康狀況。另一則有關他的新聞,周一(二十四日)是連續在任2,799天,打破外叔公佐藤榮作擔任首相最長時間的紀錄。安倍的自民黨總裁任期明年9月屆滿,他可望在總裁任期結束前,再做多三百多天首相。 安倍晉三外公是五十年代首相岸信介,六十年代擔任首相的佐藤榮作是岸信介的親弟,這一家族有三人當上首相,其中兩人是任期最長的頭兩名,足以寫入歷史。安倍的父親安倍晉太郎若不是早逝,以八十年代日本執政自民黨新生代的「竹宮安渡」四大派系,排第三的安倍晉太郎理應佔了首相一席。可不是嗎,「竹」的竹下登、「宮」的宮澤喜一都先後都當上首相,「渡」的渡邊美智雄是副首相,安倍晉太郎可穩得一席。 安倍晉三在任時期超長,日本政壇稱為「一強政治」,黨內外無人能夠挑戰他的地位。在日本首相踏入九十年代後任期愈見短暫的時代,安倍的長期在位可謂異數。九十年代的羽田孜做了僅64天;安倍第二任期的幾位前任首相,野田佳彥、菅直人都是不到500天,鳩山由紀夫更只是266天。相比之下,安倍的四位數字任期,很不簡單了。 如果安倍晉三如期做到明年秋天退下,誰可接他已經成為當前日本政壇話題。岸田文雄、河野太郎、二階俊博,甚至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兒子小泉進次郎都有人提出。我在寫這篇專欄前,翻了幾本書,包括石原慎太郎的《天才》。石原這書的主人翁,是七十年代的首相田中角榮。看着看着,忽然想起,田中當年即使宣布退出政壇,對日本政局仍有巨大影響力,那麼,安倍會不會是第二個田中? 田中角榮在政壇有一名言:「人數就是實力」,派系人多,便可以壓倒一切。安倍晉三所屬的細田派,參眾兩院加起來達97人,比第二位的麻生派(55人)多出一大截。況且必須一提的是,細田派最早的前身,領袖是安倍外公岸信介。這一段段的歷史,會不會因為安倍退下而灰飛煙滅,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安裕

20200820-安裕:白俄羅斯

安裕:白俄羅斯 2020-08-20 白俄羅斯局勢仍然緊扣人心,俄羅斯會否出手是為焦點。白俄羅斯1991年之前,原名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崩解之後,白俄羅斯成為俄羅斯面對北約的「戰略之盾」,地緣位置極其重要。白俄羅斯西部與波蘭接壤,北部連結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及拉脫維亞,南是烏克蘭。白俄羅斯就像一個楔子突入這些國家中間,甚具戰略價值。 蘇聯共有十五個共和國,地域有大有小。不過,最有實力的是以下四個共和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這裏說的實力,不但指經濟實力,還有科教實力,以及最重要的核武實力。蘇聯年代,蘇軍的核武分布上述四個共和國。據資料顯示,單在白俄羅斯一地,就有兩個洲際導彈發射基地,以及約一千枚核彈頭。雖然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與烏克蘭自願銷毀境內核武,然而有關的武器專家仍在境內,這便是俄羅斯如此重視白俄羅斯的其中之一原因。有分析曾稱,即使白俄羅斯境內已無核彈,但它的洲際導彈流動發射車的技術,在世界上來說依然是首屈一指。 歷史上,白俄羅斯軍隊亦是能征慣戰的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3月,蘇聯紅軍直撲柏林前夕,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元帥等大將開會,命令白俄羅斯第一集團軍攻佔柏林,烏克蘭第一集團軍擔任擊潰柏林以南德軍的任務,保障白俄羅斯第一集團軍行動順利。另一支是白俄羅斯第二集團軍,全力進攻柏林以北至波羅的海德軍。三支部隊總兵力二百五十萬人、大炮四萬門、飛機七千五百架。由此可見,白俄羅斯及烏克蘭這些歷史,客觀說明,即使蘇聯解體近三十年,俄羅斯一直視白俄羅斯及烏克蘭兩國為重大戰略利益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如今與美國關係欠佳,其中一個因素,是莫斯科指美國把北約擴到俄羅斯跟前,成員包括波羅的國三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未來可能加入的是烏克蘭。因此,位處俄羅斯與一眾北約國家之間的白俄羅斯,變成美俄此刻都要全力爭取的關鍵國家。大選之後的白俄羅斯局勢,在如此世局框架底下,更加引人關切。 安裕

20200818-安裕:美以關係

安裕:美以關係 2020-08-18 以色列與阿聯酋建立外交關係,無疑是一樁大事。消息公布後,以色列聲稱暫停吞併部分西岸土地的計劃,不過,「暫停」這個字眼的理解可以各有不同,是短期暫停、抑或長時間停止,至今未見確切日期。纏擾大半世紀的區內局勢,難以立即解決。 必須說,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建交,若無美國參與,恐怕不易成事,可見美國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以色列在區內被眾多阿拉伯國家包圍,如果不是美國軍援,以色列軍隊即使再驍勇善戰,也難以撐過戰後這七十年。自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多番激戰,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幾乎在埃及與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聯軍狂攻下覆滅。倘非美國總統尼克遜下令全力軍援,局勢可能早就已經不一樣。 此役,阿拉伯聯軍一開始就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在戈蘭高地爭奪戰,志切奪回被以色列於1967年掠奪高地的敘利亞,派出1,400架坦克猛攻,當時以軍坦克只有180架。在其他戰線,以軍彈藥消耗巨大,105毫米炮彈只能頂住兩天。以色列於是向美國求救,美軍派出大量運輸機,把軍用物資源源不絕送到以色列。當時尼克遜說,「把能飛的都飛到以色列」,結果在三十二天之間,送去超過二萬噸的坦克、大炮、彈藥,以色列最後從滅國邊緣存活下來。 美國對以色列的軍援,美國有的,以色列幾乎都會有。近幾年,美國戰機換代,部署F35隱形戰機,同一時間,以色列空軍也陸續改換F35,有說在去年的軍事行動出動F35。以色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F35用在實戰的國家。 美國力撐以色列是跨黨派國策,所以之前雖稱「美國以色列高層不咬弦」,到了最後仍得握手言歡。現實是以色列不能缺乏美國軍援,美國更不能缺了以色列這塊落腳地。如今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美國肯定是推手。美國這樣做是為了對付伊朗,把反伊朗的沙特阿拉伯等國組織起來。阿聯酋與以色列建交之後,估計還會有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入,說不定,新一波的外交行動 ,很快就會發生。 安裕

20200813-安裕:尼克遜圖書館

安裕:尼克遜圖書館 2020-08-13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早前發表被稱為「新冷戰宣言」的對華政策地點,是在加州的尼克遜總統圖書館及博物館,簡稱尼克遜總統圖書館。總統圖書館是總統離任後,由聯邦檔案及紀錄局以公帑興建,主要收藏該名總統任內相關檔案文件以及手稿等。歷史上,美國政府管理的總統圖書館,正式的是由三十年代執政的胡佛(Herbert Hoover)開始。之前的美國總統也有圖書館,所不同的,那些多由民間基金會或州政府管理運作。 尼克遜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中途辭職下台的總統。他離開白宮後,回到加州埋首寫作,一口氣寫了九部書,當中1978年出版的《尼克遜回憶錄》以及1988年的《1999:不戰而勝》,頗獲評論界及讀者好評。加州既是尼克遜的家鄉,又是他離開白宮後隱居之地;尼克遜圖書館範圍內有一間白色木屋,便是他出生及成長的屋子。 總統圖書館建在總統家鄉,所費不菲,但是資料極為豐富,成為研究總統最佳去處。不過,建設一間總統圖書館並非一蹴即至,以克林頓和小布殊為例,分別費時四年及三年。到了揭幕之日,現任總統和所有在世的前總統都會出席,嘉賓輪流上台發言,善頌善禱。政治乃過眼雲煙,畢竟一場人情,總不可能此時此刻翻舊帳大罵一通吧?然而也有值得一記之處:小布殊為自己的圖書館主持揭幕,十二分鐘長的演說講到最後一句「無論美國面對甚麼挑戰,我總是相信,我們國家的美好日子就在前面」,哽咽把話說完。 蓬佩奧在尼克遜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說,通訊社攝影記者拍了一些他在圖書館的照片。有一張是尼克遜1972年訪問中國的塑像:他走下「空軍一號」專機舷梯,周恩來在場迎接,兩人同時伸手相握。尼克遜總統圖書館擺設這一場景,顯然認為中美破冰是尼克遜的功績之一。這一幕,華府其後有傳說指,尼克遜不讓其他美國代表團成員在舷梯出現,以示自己在歷史一刻的角色,是耶非耶,還須實證。不過,回首前塵再看如今,昔年歷史與當前現實相比,滄海桑田,中美關係的巨變,令人感到欷歔。 安裕

20200811-安裕:華府外交圈的餐廳

安裕:華府外交圈的餐廳 2020-08-11 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日前撰寫一篇長文,主要從1949年後的中美關係說起,一直談到當前現況。楊潔篪文中提及相當多歷史事件,包括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的尼克遜訪華等。 楊潔篪可說是北京現任官員之中最著名的「美國通」,熟悉中美關係的人士大概都會同意,他對美國實際情況的了解,比起不少學者還要多。畢竟,楊潔篪曾是最年輕的中國駐美大使,2001年到任時才五十一歲,其後升任外交部長;如今雖然已經不在外交第一線,可他仍是負責外交的主要官員。 為甚麼說楊潔篪是現任官員裏的「美國通」,這是因為他的對美外交經歷。楊潔篪進入外交部工作時是英語翻譯,七十年代末,老布殊一家到中國旅行,楊全程陪同,老布殊替楊起了一個英文名字Tiger,這是楊對美國外交工作履歷的第一頁。資料顯示,楊潔篪駐美前後十二年,從二秘做到大使,四十年來中國駐美大使,擁有如此齊全的駐美履歷,可能只有他一人。 在華盛頓採訪外交新聞的記者都知道,世界各國最優秀的外交人員,十之八九都駐在華府。原因顯而易見,對美關係最重要,絕不輕易換人。前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六十年代做到八十年代,任期二十四年三個月,如此紀錄可謂各國大使之最。中美建交至今,駐美大使先後有十人,現任大使崔天凱至今做了七年,任期以他最長,楊潔篪則做了四年大使。 各國駐美外交官工作繁重,曾經在華府與當地傳媒同業談起,都說各國大使館最辛苦的除了大使本人,便是負責聯繫美國國會的人員。參眾兩院國會議員五百三十五人,先不談遊說這些工作,光是上門拜訪都夠累。再者,一些資深國會議員,尤其是兩院外交委員會負責人,不是想見就能立即約見,外交官更多時間是與議員的助理打交道。 說到這裏,同業問道:華府著名餐廳訂枱不易原因是甚麼?原來這些餐廳都是議員官員與各國外交官見面之地,晚晚爆滿,一桌難求。隨便一天走進去,說不定就可看到,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半數成員談笑風生,據案大嚼。 安裕

20200803-安裕:阿倫柏加兩電影

安裕:阿倫柏加兩電影 2020-08-06 英國著名導演阿倫柏加逝世,筆者雖然說不上是他的一級影迷,但他有兩部電影歷多年而難忘:他編劇的《兩小無猜》(Melody),以及執導的《烈血暴潮》(Mississippi Burning)。 《兩小無猜》可說是七十年代香港青少年的集體回憶,情節簡單,畫面優美,Bee Gees樂隊的歌曲令人神往。有一個年齡相若的街坊,曾在新蒲崗麗宮戲院一天之內連看該片兩次。若干年後,此君負笈英國倫敦大學,寄回的歐洲來鴻夾着幾張照片。一看,原來就是《兩小無猜》片中的場地實境,包括小女孩提着魚缸走過的街角。一部電影的深遠影響,超出人們想像。多年前,香港的電視台重播,片中倫敦初夏景致迷人,難怪那位街坊要專門跑一趟現場了。 題外話是此片當年在日本大受歡迎,一對金童玉女麥里斯德及杜麗絲海德是當地影迷寵兒。影片公映28年後的1999年,日本電視台專程到歐洲拍攝當年兩位主角的重逢,可是,若無主持人介紹,影迷不可能從他們臉容上認出他倆,歲月不留人,此之謂也。然而,日本影迷的長情,也夠是天長地久的了。 《烈血暴潮》我是在紐約的戲院看的。買票時排在龍尾,結果坐在第一排最右邊,看完之後連頸也幾乎弄歪。電影講的是1964年美國民權運動年代,三名民權人士在美南地區失蹤事件,真赫曼及威廉迪福飾演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在查案過程中遇上的種種情況。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出現爭議,對於阿倫柏加把事件「小說化」頗有不同意見。電影雖被提名角逐198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後鎩羽而歸。 這部電影難忘的原因不是電影藝術,是事件過了快一甲子,美國的種族主義幽靈仍然揮之不去。《烈血暴潮》戲中事件發生之時,總統甘迺迪已歿,詹森在位,此後五十六年,美國歷經尼克遜、福特、卡特、列根、老布殊、克林頓、小布殊、奧巴馬、特朗普,先後十任總統,種族主義難以根除。阿倫柏加去世,人們從他的《烈血暴潮》想起美國當前的種族主義猖獗,低迴之下,是無言的嘆息。 安裕

20200804-安裕:日本加入五眼聯盟?

安裕:日本加入五眼聯盟? 2020-08-04 英國傳媒報道,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表示,日本意欲成為美國為首的情報系統「五眼聯盟」成員。一旦日本獲得接納加入,「五眼」就會變成「六眼」,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新西蘭五個英語國家之外,加添一個非英語國家。後續的發展,法國及德國會否隨之加入,成為「七眼」或「八眼」?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美國是否循此大力發展這個跨地域情報系統。  日本如要成為第六隻眼,以當前美日關係,委實不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忠實盟友,和平憲法亦是出自美國人手筆,日本在美國的西太平洋戰略有着吃重角色。當中眾所周知的是「獵潛」,日本海上自衛隊對追蹤潛艇有一套,當中美國出力甚大。更加準確的說,美國是把西太平洋反潛任務「外判」日本,提供訓練及技術協助。冷戰年代,日本藉着優越的地緣戰略位置,緊緊扼着蘇聯太平洋艦隊從海參崴南下的水道,以練代戰,經驗極其豐富。 因此,當反潛這樣精密的戰備任務,日本也獲得美國分配執行,「五眼聯盟」接受日本加入絕不為奇。不過,倘是日本成為聯盟成員,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南韓在美國未來亞太戰略的位置,將是足以影響整個地區的關鍵因素。 首先,「五眼聯盟」目前在美國與中國的對峙之中,飾演主要角色,日本加入之後,自然成為這個集團在亞洲地區的主力,擺明與中國對着幹。日本與中國近在咫尺,兩國之間的摩擦未來定會大增。其次,日本加入「五眼聯盟」,同樣也是美國盟友、國土亦有美軍駐防的南韓,不可能不加入。這麼一來,北韓對此事的態度如何不難評估,這是朝鮮半島能否保持穩定的核心要素。 美國的「新冷戰」戰略大致已見雛形,很大程度就是美蘇冷戰年代的圍堵主義翻版。日本加入「五眼聯盟」之議,無疑是各國選擇歸邊站隊的折射,從美國的戰略觀之,擴大聯盟似是必然。中國如何應對值得留意,上星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密密與歐洲國家外長通電話。中美在貿易、軍事之外,外交的爭逐亦將白熱化。 安裕

20200730-安裕:大三角落幕

安裕:大三角落幕 2020-07-30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美蘇大三角成為國際政治的特點。中美聯手抗蘇聯,三國猶如直角三角形,中美同在這一邊、蘇聯在遙遠的另一端。中美在1971年「乒乓外交」展開接觸,其後是基辛格、尼克遜先後訪華。「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美國運動員科恩上了中國隊的巴士,中國名將莊則棟與科恩握手並致送禮物。之後美國隊訪華,周恩來總理會見,並且回答科恩有關如何看待嬉皮士的問題。美國隊訪華一頁歷史,1994年湯漢斯主演的《阿甘正傳》亦有這一段。 從尼克遜訪華、到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中間七年的時間,兩國關係高速發展。接替尼克遜的福特,1975年亦有訪華之行,北京和華盛頓俱有兩國的外交聯絡處。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宮,當時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是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這位生於波蘭的地緣戰略專家,自有一套國際政治觀,上任後全力推動中美建交,甚至跨過國務院,把建交之事盡攬一己之下。當中有不少傳聞,有指布熱津斯基行事不讓人,與國務卿萬斯的關係很差。 1980年大選,卡特慘敗,無法連任,共和黨列根上台,聯手反蘇大政不變,那時美國推動聯中反蘇最力的是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說起海格,在尼克遜年代,短短五年由上校火速升到四星上將,是北約盟軍最高統帥,可謂美國近代軍史傳奇人物。此君畢業於西點軍校,成績普通,越戰時是美軍第一步兵師營長。嗣後擔任尼克遜的白宮幕僚長,扶搖直上,深得尼克遜的國際戰略真傳。 美國專研亞太外交的專家指出,七十年代初開始,白宮及國務院的亞太政策,概以「中國派」為主流,力挺日韓的「亞太派」投閒置散。這一現象持續多年,直至喬治布殊2001年上任,情況陸續變化,「中國派」逐漸淡出。踏入二十一世紀後,由於昔年的共同敵人蘇聯早已崩散,中美聯手抗蘇已無現實意義。蓬佩奧上星期發表對華政策演說,正式宣布一個時代的結束。 安裕

20200728-安裕:尼克遜與基辛格

安裕:尼克遜與基辛格 2020-07-28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加州發表對中國政策演說,被認為是揭開另一次冷戰的帷幔。這篇演說,顯然是全面扭轉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遜的中國政策。未來中美關係,幾乎現在就可以預料,波濤洶湧不在話下;冷戰對峙帶來熱戰危機,西太平洋從此進入不穩定期。 尼克遜最著名的外交成就,俱在一九七二年發生。當年二月,他展開對中國的官式訪問,周恩來總理親到機場迎接,是為首位美國總統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五月,尼克遜訪問蘇聯,與勃列日湼夫簽署裁軍協議。不過,史家焦點在於訪華之行,這不僅是外交重大突破,且有當中的傳奇色彩。 尼克遜訪華前一年,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在巴基斯坦訪問期間,聲稱自己「肚痛」養病,其實是搭乘專機前往中國。那次隨同基辛格去中國的官員,包括後來於八十年代擔任駐華大使的洛德(Winston Lord)。洛德當時坐在這架專機前排,他之後說了一句人們傳誦多時的說話,「我比其他人早五碼進入中國」。洛德此語,可以看到美國官員當時對中國的心情。 秘密訪華令基辛格大出風頭,成為七十年代最著名的國際事務專家,「穿梭外交」便是他的記認。一人紅就見報,基辛格的哈佛博士學歷,基辛格的猶太人身份,基辛格的情史,一一都在傳媒追逐之下曝光。然而,基辛格說到底只是尼克遜外交大計的執行者,行事要看總統指示。尼克遜絕非省油的燈,四、五十年代先後是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一年更是美國副總統,雖然副總統是閒職,畢竟是憲法上的美國第二號人物。到了當上總統後,基辛格受其重用,尼克遜在上指揮,有人形容是主僕關係。 尼克遜與北京接近,最大原因當是聯手抗蘇聯。對北京來說,一九六九年中蘇珍寶島激戰之後,蘇聯意欲對中國發動核攻擊,聯手抗蘇聯亦是北京想法。尼克遜走出第一步,世界格局從此大變,是以中美關係在尼克遜的外交成績表一向排在首位。如今蓬佩奧的演說,無疑是向尼克遜的中國外交政策說再見。際此歷史時刻,回顧前事,也是對觀察未來世局的一種辦法。核協議。古巴危機並且帶來另一「成就」,是美蘇之間的熱線電話,把因為誤會而爆發核戰的風險,從機制上來說減到最低。 安裕

20200723-安裕:傅高義之言

安裕:傅高義之言 2020-07-23 記不起是1984抑或1985年,在香港的一個採訪場合,第一次見到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那天晚上他有一篇發言,之後回答在場人士提問。英語、日語、普通話輪著說,日語和普通話像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一樣暢順。 幾年之後,我在紐約打電話到哈佛找他,冒昧請教一些問題。那天傅高義講了好久,在通話的最後,我問他最近是不是有一部著作出版。他說「是」,並且告訴我書名《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他怕我聽不清楚,特地用普通話把書名再讀一次,「先行一步」。這一部書,與他1979年的《日本第一》和2012年的《鄧小平時代》,至今仍在家中的書架上。 前兩天,內地《環球時報》專訪傅高義。他說,中國與美國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他並說,如果南海發生一場很小的摩擦,可能會很快升級;若不能有所控制,很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每個國家都會成為輸家。讀了這篇訪問之後,內心撼動巨大,以傅高義的學術地位,絕對不會譁眾取寵故作驚人之語,這從客觀上說明,當前中美關係危機如何深重。可以這樣說:這已經不是兩國「糾紛」這一層次;用「摩擦」來形容,亦必能夠全面表述箇中實況。 中美關係近年迅速惡化,美國社會不少人為之驚訝。因為,從中美建交四十年的發展,或者再早一些、從1972年尼克遜訪華起,兩國關係長期處於超穩定狀態。這種穩定的由來,是源於七十年代初的中美對抗蘇聯,以及七十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當中既有全球戰略,也有中美經貿,這兩大元素把中美之間的深層矛盾暫時掩蓋。 到了如今,中美抗蘇這個因素早就消失,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美關係已非八十年代初的那種形態。兩個元素消褪,積存多年的矛盾隆現。傅高義作為這一過程的目擊者,想必明瞭中美關係半世紀以來的轉變。傅高義這次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所談的內容,足可稱是中美幾十年來關係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兩國關係的前瞻。簽署《部分禁止核試協議》,這是核武大國之間的第一個禁核協議。古巴危機並且帶來另一「成就」,是美蘇之間的熱線電話,把因為誤會而爆發核戰的風險,從機制上來說減到最低。 安裕

20200721-安裕:核戰前夜

安裕:核戰前夜 2020-07-21 連續兩個周末無處去,留在家中讀書,讀的是六十年代初美國總統甘迺迪特別顧問索倫森的《顧問》(Counselor)。此書多年前曾經粗讀一遍,今次是細讀書中主要章節。我對尼克遜和甘迺迪的興趣很大,前者是美國歷史上首位任內辭職總統,後者是任內遇刺身亡的總統。甘迺迪是美國太空計劃推手,但我總覺得他在1962年古巴危機的處理與應對,比起太空計劃更有閱讀價值。 古巴危機是人類最接近核戰的一次危機。蘇聯在古巴設立導彈基地,美國大城巿如華盛頓與紐約俱在射程範圍。古巴危機最後是美國以戰逼蘇聯撤走導彈,莫斯科付出的政治代價是蘇共領袖赫魯曉夫失勢下台。 危機之初,甘迺迪甫得悉蘇聯導彈駐紮古巴,登時亂得六神無主,政府官員開會頻頻,更找來前朝官員問計。這些人包括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杜魯門總統任內的國務卿艾奇遜,一問之下,艾奇遜建議先發制人,轟炸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一次過連根拔起。 歷史最後當然並非如此。該書第二十三章「古巴導彈危機」,索倫森說,甘迺迪以戰逼撤固然奏效,蘇聯的耐性和謹慎,亦是人類免於浩劫另一主因。當時為蘇聯船隊護航的包括一艘蘇軍潛艇,船上載有核魚雷。美艦不斷投下小型深水炸彈,圖逼這艘潛艇浮出水面。潛艇上的蘇軍則要求指揮官發射核魚雷還擊,因為在出港之前,指揮官已獲授權,可以按情況決定使用核魚雷。 索倫森說,這位指揮官沒有自行其事,他發訊回蘇聯,問准是否可以發射核魚雷。但是一直未能與莫斯科取得聯繫,發射核魚雷這一步始終沒有發生。索倫森此書成於2008年,他在書中說,這一位小心翼翼蘇軍指揮官「或者阻止了核戰爆發、可能是全球毀滅的發生」,感激之情,躍然而出。 美蘇一度如此接近核戰,過後始覺和平可貴。古巴危機翌年,美蘇及英國簽署《部分禁止核試協議》,這是核武大國之間的第一個禁核協議。古巴危機並且帶來另一「成就」,是美蘇之間的熱線電話,把因為誤會而爆發核戰的風險,從機制上來說減到最低。 安裕

20200716-安裕:冷戰遺產

安裕:冷戰遺產 2020-07-16 不少人問以下兩個問題:一、甚麼是冷戰?二、會不會有第二次冷戰?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書本裏有的是,可以自己去找。第二個問題的答案言人人殊。不過,歷史過了幾十年,二十世紀美蘇冷戰的形態,是否就是二十一世紀冷戰的形態?歷史或許不會完全重複,半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全球人口流動的影響,都可能改變舊日的冷戰模式。然而,以前在歐洲戰線幾十萬大軍與幾十萬大軍對峙的劍拔弩張會否重演,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當年美蘇都有各自的經濟貿易體系,某程度可以「自給自足」。以蘇聯麾下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為例,成員包括蘇聯集團的歐洲國家成員,還有拉丁美洲的古巴、亞洲的越南。古巴的食糖,越南的大米,都可以藉着經濟互助委員會體制轉到歐洲成員國。蘇聯的石油,同樣可以賣給其他成員國,儘管這種形式的經濟是否有效益則是另一回事。至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G7集團為核心,亦有自成一系的經濟活動。這種迹近「老死不相往來」的形態,建構美蘇兩大集團對峙之下的冷戰。 至於軍事力量,集團國家的對峙模式,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即使要發生,大概還要等一段不短的時間。寫到這裏,想起的是,美蘇在冷戰年代最受人注目的軍事發展是核武,兩國各擁上萬核彈頭,足以毀滅地球不止一次。一九六二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攤牌前夕,美國各地教堂舉行為和平祈禱活動。美國把「防衛警戒狀態」升到第二級,即是「下一步是核戰」(next step to nuclear war)。那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第二級警戒,也是地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危險的一刻。連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幕僚,也趁開會的小休時刻,離開白宮跑出去買一旦戰爭爆發的應急用品。 安裕

20200714-安裕:特朗普的口罩

安裕:特朗普的口罩 2020-07-14 一直不肯戴上口罩的特朗普,如今也要戴了。CNN說,特朗普是在幕僚「懇求」(pleading)之下戴口罩。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特朗普從未在公開場合戴口罩,有說是他不願「示弱」,可是在疫情再度爆發之時,他終於不得不戴了。 一面讀這則新聞,一面在想,究竟是哪些幕僚說得動特朗普。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白宮發言人?抗疫小組成員?我猜三者都不是,最有可能的是白宮幕僚長。這個職位是總統守護者,主管美國版的「軍機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七十年代的「水門案」,總統尼克遜之外,千夫所指的就是總統貼身的白宮幕僚長霍爾德曼。 特朗普四年前大選得勝,未上任前已有專欄作家說,這個老闆不易應付,還打趣說幕僚最好偷偷更改特朗普的Twitter密碼,以免他亂寫一通。果然說中,特朗普的確不是容易應付,他要說甚麼寫甚麼,不容幕僚控制,弄得那些傳統官僚體系的華府精英一籌莫展。到了後來,幕僚似是完全放棄企圖控制特朗普,反正Twitter是他的,喜歡怎樣寫就怎樣寫。不過,這回特朗普戴口罩事件,反映出在選舉壓力及疫潮臨頭下,特朗普也要聽取幕僚建議。 特朗普戴口罩或不戴口罩,被美國一些人視為政治因素多於公共衛生因素,是否如此,仍待證明。然而,此刻特朗普確是吃力:疫情重來,對他旨在振興經濟的復工大計狠打一棒;他在多個民調落後拜登兩位數字差距;他在所有「搖擺州份」民調都落後。還有,蓋洛普民調顯示,他在六月底的支持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八,數字之低,《外交政策》副總編輯希斯形容是「幾乎是卡特風格」。卡特是七十年代末美國總統,1980年大選尋求連任,結果慘敗列根手上,全美五十個州只贏得六個州。 至於特朗普是否當年卡特的翻版,如今這樣說恐怕為時尚早。畢竟特朗普有他一套與民間直接溝通的板斧,四年前就靠這招打沉希拉莉。再說,拜登在觀眾席指手劃腳,時間一長就會露餡。說到底,拜登不是當年那個處事強悍的列根,更說不上有列根那種做大事的氣魄。,我最記得678號決議通過那一天:錢其琛投下棄權票,記者席上的同行轟然跑了大半趕去發稿。這一天的聯合國回憶,在中美關係勢成水火的今天,特別令人感到欷歔。 安裕

202007409-安裕:聯合國這個外交場合

安裕:聯合國這個外交場合 2020-07-09 中國外交部前發言人耿爽,正式出任駐聯合國副代表。年輕朋友知我八十年代常去紐約聯合國總部採訪,問我「聯合國是甚麼樣的外交場合?」 聯合國成立的背景,資料網上很多,此處不贅。說回八十年代的聯合國,受到美蘇冷戰氛圍影響,針鋒相對的場合不少。不過,比起六十年代古巴導彈危機,八十代的氣氛算是寬鬆。然而美蘇這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八十年代時有祭出否決權。兩國大使都是極資深外交官,在記者席看着他們激辯,道理與歪理齊出,也是一種採訪經驗。 聯合國不光是吵架的場合,也是達成決議的地點。1990年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美國很想聯合國通過決議,讓聯軍部隊出師有名。這是678號決議,1990年11月29日在安理會表決。之前美國對投票結果很是忐忑,擔心蘇聯和中國否決。後來,華府先與莫斯科達成共識,蘇聯的一票有着落,餘下焦點在於中國手裏一票。 表決前夕,中國外長錢其琛由北京前來紐約與會。美國國務卿貝克帶着一大隊人,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大堂等待錢其琛。那天的天氣情況很差,飛機遲了幾個鐘頭降落,貝克一直沒走,在酒店等着。那是「六四」事件之後一年,美國仍在制裁中國,因此中國的取態極其關鍵。到了表決,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投票贊成,中國沒有贊成。主持會議的輪任國家大使說「棄權票」,錢其琛舉起了手。結果,安理會十五個國家,十二票贊成,古巴和也門反對,中國棄權。 678號決議是出兵關鍵,當中有一句:伊拉克必須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否則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維護並執行660號決議」。這段文字寫得輕描淡寫,卻是聯軍出擊之鑰。1月15日,伊拉克絲毫沒有撤軍跡象,兩天之後,聯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撲伊軍,「沙漠風暴」之戰打響。這場戰爭打成如何毋須細表,我最記得678號決議通過那一天:錢其琛投下棄權票,記者席上的同行轟然跑了大半趕去發稿。這一天的聯合國回憶,在中美關係勢成水火的今天,特別令人感到欷歔。 安裕

20200707-安裕:驚天大陰謀

安裕:驚天大陰謀 2020-07-07 星期天晚上,電視台播放一齣電影,是1976年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片子講的是《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揭露水門案的過程,最終是總統尼克遜辭職下台。事發1972年6月,華盛頓水門大樓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發生一宗入屋爆竊案,《華郵》記者伯恩斯坦及伍德沃德跟進報道,最後捅出共和黨的驚天大陰謀。1974年8月,尼克遜在國會啟動彈劾前呈辭。由於美國歷史上沒有總統半途辭職的先例,辭職信抬頭是寫給當時尼克遜的下屬國務卿基辛格。 《華郵》的水門案報道系列,獲得1973年普立茲新聞獎最高殊榮的「公共服務獎」。事隔多年,《華郵》的水門案報道仍是世界新聞史經典一頁,兩個記者加上消息人士「深喉」,一份報紙把超級大國總統從寶座攆下台。水門案自此成為研究課題:傳媒的第四權角色,寫下監察政府的光輝歷史。 一面看《驚天大陰謀》一面在想:今天人們談論水門案,定必歡呼新聞自由,但是當年報道水門案,《華郵》同人面對的壓力肯定非同小可。尼克遜本來就是一代梟雄,身邊盡是厲害腳色,尤以白宮幕僚長霍爾德曼為甚,且有司法部作武器,動輒興訟,《華郵》縱是首都第一大報,一旦出錯,隨時告到報社關門也有可能。《華郵》老總布拉德利對報道把關極嚴,內容是否全部真實、消息來源是否可信,即使已有兩個消息來源證實,他仍要有更多的證實。當中的求證工夫,堪稱典範。 《驚天大陰謀》最動人之處,不是尼克遜下台一刻,而是兩個記者在《華郵》採訪部,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追尋線索,鍥而不捨,在紛亂不堪的資料當中理出頭緒,說明新聞是要「跑」回來的。發生於七十年代初的水門案,展示了追查真相是新聞的主要成分,這一核心價值至今不衰。事過半世紀,《華郵》老總布拉德利已於2014年去世,伯恩斯坦與伍德沃德亦古稀之年。歲月雖然流逝,然而《華郵》上下當年力保民眾知情權、揭露政府胡作非為,人們心懷的感念,永遠不會消去。 安裕

20200703-安裕:回歸二十三年

安裕:回歸二十三年 2020-07-03 周二晚上,等到幾乎半夜,才等來國安法的全文。瞇着眼睛看手機上的微小字體,尤其是法律文件,對本來已經入睡多時的人來說甚為吃力。看了之後,正在思索的時候,想起二十三年前,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的晚上。那是香港回歸前夕,當天下午雷雨大作,江澤民和李鵬一人一架波音七四七專機抵達啟德機場。那天下午的最深刻印象,是瀑布一樣的大雨。 那一天,從上午到半夜,只不過短短十幾個鐘頭,百年歷史就像是高度壓縮在這一段時間和空間裏。彭定康在港督府抱着英國旗、會展子夜中英官員出席的儀式、開過街頭的駐港部隊,都是那一天的新聞照片。報社那天忙得不可開交,白天出號外,晚上準備翌日見報的新聞。如今回想,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能清楚回憶。不過,這不僅是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到七月一日的事,而是早於八十年代初期、香港前途問題來到民眾當中那時已經開始的了。 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期間,一九八三年發生港元匯價大跌、連廁紙也搶購的信心危機,七點八的聯繫匯率就是這時來的。一九八四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後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開會。我不是從頭到尾採訪基本法起草,但灣仔華潤大廈頂層第一次開會是有去採訪。一大群人擠在樓梯採訪草委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一九九六年冬,香港傳媒去北京參加國務院的一個國情班。北京的寒冷氣溫,對來自香港的人來說不是小事。差不過整整一個星期,大部分時間我都留在居住和開班的保利大廈。由早上到下午,天天聽各部委官員講述各自的情況和背景。每天聽完,總有答問時間,當中必定問一條題目:如何看待回歸後香港與相關部委的關係。答案是千篇一律的「這是一國兩制,香港的事,我們不好說」。時地來到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的香港,江澤民送給香港一幅他的「香港明天更好」橫幅。這一張照片,江澤民在中間,右邊是錢其琛,左邊是董建華,三個人都笑着。 周二深夜,想起的是這些歷史片段。二十三年了,一眨眼已經過去,香港這一段段往事則是一直縈繞至今。 安裕

20200630-安裕:美俄阿留申過招

安裕:美俄阿留申過招 2020-06-30 美俄軍機在歐洲上空互相盯梢跟飛,三天兩頭就有一椿,已是見怪不怪。前幾天,俄羅斯四架偵察機直闖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防空識別區,美國出動空軍王牌F22隱型戰機攔截,同時配合的還有預警機及加油機。如此大規模的美俄空軍過招,這幾年確實少見。 阿留申群島由大批島嶼組成,是北美大陸最接近俄羅斯之處。這些島上草木難生,卻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途島之役,日軍本來的計謀,便是以佯攻阿留申群島為餌,之後一舉全殲美軍太平洋艦隊。這個計劃後來被美軍譯破密電,日軍倒過來被美軍設下的陷阱擊潰,損失大批資深戰機機師,是為太平洋戰爭重大轉捩點。 今次攔截事件,美俄出動的軍機從質到量都惹人注目。阿留申群島不僅接近俄羅斯,這裏更是美國預警來自俄羅斯導彈的最前線。阿留申群島只有幾千人居住,當中軍人佔了八成,群島上有美軍的X頻雷達站,有的是設在陸地上,有的則建在廢棄的鑽油台上。X頻雷達使用一種微波波段,可以較清晰的在雷達上分析敵軍導彈類型。如今美軍的「神盾級」導彈驅逐艦上,也有裝備X頻雷達。 阿留申群島的預警電達,與美軍在格陵蘭、英國、澳洲的追蹤站聯成一個龐大系統,把資料傳到美國內陸北達科他州深山裏的預警中心,以超級電腦計算來犯導彈軌迹。因此,俄羅斯四架偵察機直入阿留申群島防空識別圈,其實就是測試美軍的反應速度。今次美軍出動預警機及加油機,無疑是準備要奉陪到底。 類似的過招冷戰年代無日無之,美蘇固然玩得爛熟,日本亦是精於此道。當時蘇聯長程轟炸機由堪察加半島南下,沿着日本西海岸外國際空域直衝再折返北上,日本空中自衞隊派出戰機一站接一站跟飛。最深刻印象是,日本傳媒為蘇聯這種戰術起了一個外號「西伯利亞快車」。 如今世界熱點多多,中印與中美之外,就是冷戰元祖美俄這一對,這統統都是核武國家。美國偵察機在歐洲逼近俄羅斯領空,俄國偵察機飛近阿留申群島,第二次冷戰其實已經來臨,當前的大氣候便是如此。 安裕

20200921-陳詠燊:結婚那一天,你發假誓了嗎?

陳詠燊:結婚那一天,你發假誓了嗎? 19:30 21/9/2020 婚姻遇上問題,應該怎麼辦?對對方有懷疑,怎麼辦?另一半問自己借錢,但自己又其實不太願意,怎麼辦? 這類問題,很多人都答過,大部分最讓人受落而又最有巿場的答法,就是:你與他連婚都結了,當然是信任與包容吧。克服一切,靠的就是──真愛。 你愛他,婚姻有問題,就應該包容;你愛他,就應該不要懷疑他;你愛他,就要犠牲自己去成就他,不要斤斤計較。 「當天結婚的誓詞你還記得嗎?不是應該兩個人一條心嗎?」 這套理論我其實是相信的,但重點是──你要先確定,他到底是不是你的真愛。 一切都應該要包容的,若果與你結婚的,真的是你的真愛的話。 不過,請面對現實吧,現實中的婚姻關係是什麼? 這個年代,大部分的婚姻關係,都是你剛好進入有結婚打算的心態之時,又剛好遇上一個在你身邊出現,而外在條件最接近的人而已。 真正的那段真愛,可能早在你十六歲就出現,只可惜自從二十二歲因誤會而分手後,就從此不再見了。 現在與你結婚的他,其實是你在人生某個階段裡,滿足了你最需要的要求的一個。說是真愛嗎?你其實也不能確定。 所以結婚那天,你發的,是一個假誓。不過不用自責,因為對方,很大機會也一樣。 既然你們的婚姻,不算是建築在「真愛」之上,那麼玩法,當然有所不同。互相猜疑,互相牽制,互相起底,也不算太過份,就算做生意找拍檔,你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吧,何況相對一世,同床共枕的人? 你覺得用生意拍檔來形容婚姻很可悲?不,已經是抬舉了。 有些人的「結婚伙伴」,是連合拍都做不到的。 因此,最好的關係,就是承認你的自我立場。若你自問當天發的是假誓,就請不要再埋怨對方對你有何斤斤計較,因為在當初,你也是斤斤計較過才決定與他結婚的。 對自己坦白,就是最舒服的立場。 騙來騙去,好好睇睇地走下去,你的人生已經算是超額完成了。 然而,若你自問你的婚姻,是由真愛走過來的,我真的恭喜你,也想你看過這篇文章後,能夠更加明白──既然你的婚姻如此得來不易,就請你放下身段,好好珍惜。 你的婚姻早就贏在起跑線上了,還求什麼? 人貴自知,即使面對幸與不幸,都一樣。 有多懂得對自己坦白,你,就可以有多快樂。 陳詠燊

20200916-陳景祥:香港退、新加坡上

陳景祥:香港退、新加坡上 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 香港和新加坡的「雙城故事」是老話題了,1997年之後香港「背靠祖國」發展,新加坡主打東南亞、印度,各有所屬,瑜亮之爭的故事也就暫告一段落了。 回歸之後的香港一波三折,北京對港政策先由寬鬆的河水不犯井水,到提出兩支管治隊伍、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再到今年出台《港區國安法》,香港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制裁,已經難再發揮以前的窗口作用。一國兩制的本意,是香港可以實行跟內地不同的制度,然後接通西方世界,發揮獨特的橋樑功能;但現在功能大部分已失,香港也由窗口變成「示範單位」——只供觀賞而不能用的「展覽品」。 北京須覓一地代替香港 新加坡成首選 港澳回歸之後劃為特別行政區,在北京的盤算中,這兩個特區都有特殊任務,尤其香港,可以為內地改革開放提供很多大陸城市無法發揮的作用。然而在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香港處處受封殺,北京必須另覓一個地方去代替香港,新加坡自然成為首選。 新加坡和香港的強項極為相近,都是實行普通法、英語是工作語言、跟西方國家有緊密的商貿金融聯繫、專業服務水準高,唯一分別,香港是中國治下一個特區,必須緊跟北京旨意行事,到現在更要負起捍衛國家安全的責任。新加坡則是一個主權國,執政人民行動黨向來反共、政治上親美,但在國際關係上,新加坡始終能夠維持面面俱圓、吃通八方,不得罪任何一個強權;小國做大事,新加坡跟中國和美國都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星國際關係面面俱圓 港「武功已廢」 事實上,香港的最佳狀態是能夠跟中央保持互信,可以替內地引入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甚至某些制度和價值觀,這應是香港特區的使命和責任。但是,要取信於中央原來並不容易,因為跟西方世界「友好」到底是幫助國家現代化,還是引入西方勢力協助和平演變,一線之差,足以令一國兩制的良好意願變成危機重重的國安「短板」! 很明顯,特區政府沒有這種政治技巧和能量,可以一邊跟美歐國家打交道,一邊令中央相信特區政府可以抵擋得住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干預。新加坡是主權國,可以決定怎樣做對自己最有利,平衡利害之後,新加坡對中國的政策反而更穩定、更可靠。面對中美關係急劇惡化,香港過去可以發揮折衷斡旋的角色,但如今時移世易,香港已被「廢了武功」;「禮失而求諸野」,中國唯有轉向新加坡。 星親美政策不變 中國仍與之「和好如初」 曾幾何時,中國視新加坡為美國的馬前卒,關係一度陷入低潮。2019年底,新加坡

20200916-劉銳紹:從「求和」看對台政策的失誤

劉銳紹:從「求和」看對台政策的失誤 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 第12屆「海峽論壇」舉行前夕,中央電視台發表「王金平前來求和」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國民黨要求公開書面道歉,消息指大陸只答應私下口頭道歉。其後,當事人、央視《海峽兩岸》主持人李紅還說「求和」是指「尋求和平」,試圖平息爭拗。結果,王金平取消大陸之行。 國民黨資深黨員向筆者表示,他認為李紅只是巧言令色。如果「求和」可以說成是「尋求和平」,只是沒有「尋」和「平」二字而已,那麼,「我愛打你」也可以說成是「我愛你」,只是沒有「打」字而已。到底什麼才是實質內容?已經不言而喻了。此外,國民黨已吃了「九二共識」沒有文字紀錄的虧,現在不再上當了。加上王金平如在「求和風波」還未平息之前到大陸去,任由魚肉的機會只會大增,加快國民黨「政治自殺」的速度。試想,大陸方面怎可以用「尋求和平」四字平息風波呢? 這次事件反映4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中共由上而下心囂氣傲 令對台政策失效甚至有反效果 中共由上而下的心囂氣傲,只會令它的對台政策進一步失效,甚至有更壞的反效果。 種種迹象顯示,這次「求和風波」不一定是中共高層的直接指示,而是在中共的體制和思維之下,出現了「上行下效」和「上心(理)下體(現)」的結果。中共對國民黨近年的不濟,從來不會反省自己有什麼錯誤,才導致國民黨敗於「死亡之吻」之下;相反,中共認為國民黨已不成氣候,只是在「無兵可用」之下才勉強握握手吧。這種心態溢於言表,不在話下。這種對統戰對象的急功近利思維,下級感染之後就會在不自覺之下,有意透露或無意暴露出來。相信這次事件就是這種「上有精神,下有精神病」的體現。 其實,這種情况也在香港出現,港官和建制派任由擺弄,受氣已是路人皆見(有些是他們自陷困境的),反映中共對於囊中物的賤視,所以台灣一早就不相信「一國兩制」。如今,即使是後知後覺的國民黨也被迫使用較強硬的姿態回應「求和」之說,可見這又是中共急功近利的一個教訓。 (2)中共對台政策的根本性錯誤 中共素來強調「寄望於台灣人民」,但實際卻言過其實,有時更是言不由衷。我不否定大陸做了不少兩岸的民生工作,例如對民生有實質改善的「三通」,但這些只是表層工作,而且只在民生範疇,對拉近兩岸距離既無質也無實的作用。 說到底,大陸只着重(但不是重視)兩岸執政者的互動關係。國民黨執政時,中共以為只要跟它搞好關係,跟着慢慢駕馭就行了;民進黨執政

20200917-潘毅、楊皓鋮:香港失業者的呼聲

潘毅、楊皓鋮:香港失業者的呼聲 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 8月底我們去一個基層組織開會,剛踏入旺角港鐵站,站在面前,就是一個穿寬鬆上衣、背腰包的中年男子站在售票處,對着一位港鐵職員怒吼。他高聲說自己「畀人炒」、「冇工開」,八達通又「冇晒錢」。被他罵的職員當然很無奈,但誰又能怪責這個幾乎走投無路的中年男人?他連交通費用也無法負擔,應該已經失業好一陣子了。到底情况有多緊急,才會迫使人只是為了一程交通費,不要面子,「發窮惡」般罵人呢? 政府早前公布最新的失業率為6.1%,這還只是5至7月的數字,未能反映7至8月第三波疫情對失業的影響。眼下政府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直接保障打工仔女的失業保障依然不見蹤影,推行了幾個月的「保就業」計劃很明顯不能保障我們遇到的這位打工者,到底誰能聽到失業者的怒吼? 打工有風險 失業冇保障 我們正在進行一項關於創意行業青年勞工的研究項目,半年來訪問了不少年輕的設計師、媒體從業員、自由工作者等,從他們的故事裏,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即使花費了極大的努力,朝9晚11、一周6天地勤力返工,工作仍是極度不穩定。市面上大把是3個月一簽、半年一簽的工作,一天9小時、一周4天的工作也只能是按時薪計的兼職工作,「穩定工作」在如今的香港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而到了疫情之下,年輕打工者的飯碗更是朝不保夕,根據統計處的最新數據,5至7月15至19歲青少年的失業率高達22.1%,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則為16.2%。 基層的失業問題也極其嚴重。據統計處的數據,香港的失業率在疫情之前已有連續近一年的升勢,最慘淡的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及建造業的失業率到如今都超過10%。社區組織協會在8月4日至14日期間訪問逾330名基層市民,當中5至7月的失業率高達28.4%,連續失業3個月以上的佔總失業人數逾七成半。 局長看不到「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 從這些數字,我們大概能看到問題已經極其嚴峻,但仍然看不到這些數字背後,每一個打工者、每一個基層家庭的真實處境,他們在這個繁華都市裏坐不起港鐵、吃不起三餐,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尊嚴。保就業計劃動用了約810億預算,這筆巨款只是換來5至7月失業率0.1個百分點的微末降幅,企業保住了,就業沒有保住,而已經失業的24萬打工者與不計其數被放無薪假的市民就連開飯都成了問題。羅致光局長極之離地,如同「何

20200917-戴耀廷:香港公共價值的戰線

戴耀廷:香港公共價值的戰線 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 整合不同學者對公共價值(public values)的定義,公共價值可理解為:「公眾所共同認可的標準,以判斷公民在公共領域所當享有的權利,和對其他公民、社會、國家當盡的義務;及政府在制定及執行法律與政策時,所當符合的原則。」也有學者把公共價值整理出兩個向度:(1)什麼是公眾認為有價值的(What the public values)?;(2)什麼令公共領域更有價值(What adds value to the public sphere)? 公共價值對管治有大影響 在多元社會,公共價值也是多元的,相互之間會存在張力、矛盾以至衝突。因此,公共價值的討論還涉及如何平衡不同公共價值之間的要求,以使各公共價值能共融。如何處理公共價值之間的矛盾,亦是公共價值的一部分。 公共價值提供了一套公眾都接受的規範。政府所做的,若符合公共價值,就可以讓公民覺得政府是合理和正當的。反過來,若政府所做的是違背公共價值,或公民按公共價值所應享有的,卻被政府剝奪了,公民要爭取回來,就是合理和正當。 不止政府 公眾也可創制 公共價值對管治有如此大影響,公共價值從何而來,就非常重要。公共價值雖屬公共領域,卻不止政府才可創制公共價值。當然政府的法律、政策文件、公告、日常運作守則、官方認可的教育課程等,都是重要證據去確認一些價值是否公共價值。但公共價值是公眾自行接受的價值標準,故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及在公民社會,也同樣可創制公共價值。因此,即使政府使用大量資源去推廣一些價值,最終還是要得到公眾認可,那才能成為公共價值。不然,一切也只會是徒勞無功。因此,創制公共價值不是拍一些宣傳片、找一些代言人那麼簡單的事。 因大部分公共價值的研究都是在民主社會進行,故公共價值的具體內涵,大都是一些與民主、人權、公義相符的價值。但公共價值同樣存在於專制社會,更因專制社會的特質,政府擁有更大誘因及資源去創制及塑造公共價值,以正當化專制統治。香港已進入了專制時代,也是這原因,以公共價值的框架來分析當權者與抗爭者在香港的爭持,就更具啟發性。 「以法達義」之說 滲透香港社會 我以一實例去論證。在2005年,我第一次提出法治的最高層次是「以法達義」的法治理論,就是法律的最高理想是實踐公義,法律須保障公民的尊嚴及基本人權。在提出時,沒人反對,特區政府也沒什麼不同說法。我更被邀為多個

20200915-阮穎嫻:社交媒體動員群眾席捲全球

阮穎嫻:社交媒體動員群眾席捲全球 2020年9月15日星期二 最近一年,全球爆發不少大型反政府示威抗議,包括香港自去年反修例開始的一年社會運動,美國有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及上月白羅斯(白俄羅斯)總統選舉涉舞弊引發的大型示威。這些抗議示威有個共通點,就是透過網上動員而引發大量群眾上街,而Telegram都為群眾運動組織者用作協調的應用程式。 為何Telegram適合社運 資料顯示,Telegram在2013年誕生。它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一年之間增加了一億個用戶,總用戶達到4億人。而在最近白羅斯示威之際,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為什麼Telegram在眾多的社交應用程式中脫穎而出呢? 第一,Telegram的主要競爭對手,如WhatsApp由facebook控制,WeChat由騰訊控制,網民會擔心大企業容易落入政府的操控。Telegram是個獨立的應用程式,不受互聯網的大企業控制。 第二,Telegram似乎是一個特別適合為組織示威抗議而設的應用程式,在保安方面,它提供端對端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可以防止信息傳送時被截取。它的群組最多可以容納20萬人,方便安排大型集會。此外,它也有加密聊天、限時信息等,對組織者更有保障。用Telegram不是沒有風險,例如只有單對單通訊才有端對端加密,但這篇不是資訊科技保安文章,不贅。 第三,Telegram本身就有傳奇的抗爭色彩。Telegram的創辦人杜洛夫兄弟(哥哥尼古拉(Nikolai Durov)和弟弟帕維爾(Pavel Durov))是俄羅斯人,Telegram不是他們開發的第一個程式。早在2006年,帕維爾剛從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畢業之際,已經創立了一個社交媒體,名叫VKontatke(簡稱VK),它的功能就如香港人常用的facebook,而VK厲害的地方是,在當地受歡迎程度打低facebook,例如在2011年,VK每日瀏覽的用戶達到2300萬人,佔俄羅斯的54%,遠比facebook的25%高。 2011年12月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選舉,當時由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獲勝,但由於選舉當日出現不少舞弊片段在網上廣泛流傳,而且選舉結果與票站調查數據大相逕庭,情况就如白羅斯選舉的「翻版」,結果投票翌日,莫斯科爆發大型集會抗議,並蔓延到全國超過100個城市,示威

20200917-CUP:歷史在重演?1990 年的日本和 2020 年的中國

CUP:歷史在重演?1990 年的日本和 2020 年的中國 2020年9月17日 BY BILLY TONG 今年 2 月,中國海安市一間建設銀行分行前。 圖片來源:Feature China/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1968 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 2010 年才被中國取代。1980 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高峰期,1986 到 1991 年間的 GDP 增幅,相當於其時整個法國的 GDP,即 9,560 億美元,大有取代美國的勢頭。可是到 1990 年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進入失落的十年,經濟長期收縮。近年有分析師指出,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日本由 50 年代的經濟奇蹟,到 80 年代的黃金時期,歷時近 40 多年;而中國的經濟奇蹟就由 1978 年改革開放,一直延續至到 40 多年後的今天。然而,不穩定因素開始浮現,包括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等,加上中美貿易戰和後武漢肺炎的全球經濟衰退等國際因素,專家都關心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否得以維持。今年 8 月,「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就專訪聯合愛馬仕投資管理(Federated Hermes)副主席 Steve Chiavarone,他認為,今天的中國,與 90 年代的日本有三點相似之處。 首先是人口老化,根據瑞銀的數字,中國的「60 後」人口高達 2.45 億,冠絕全球,而這批人正邁向退休之齡。由於過往的一孩政策,中國人口結構嚴重失衡,雖然在 2015 年全面改行二孩政策,但 2019 年的出生率反而是 1949 年來最低。人口老化不單令勞動人口失去活力,難以支撐城市的經濟增長,也對醫療及福利制度構成沉重負擔。情況就如當年的日本,戰後老年人口低於 5%,但到經濟泡沫爆破前的 1990 年,老年人口已佔 11.7%。 第二個相似因素是生產優勢消失。改革開放後,中國因為人口多,地價平,本地市場大,環境保護政策寬鬆,吸引大量外資到中國設廠,變成工業大國,經濟急速發展。可是,隨著人口生活質素改善,工資上漲,中國走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愈來愈多廠家要麼把生產機械化,要麼把工廠轉往東南亞和印度,以削減工資開銷。Chiavarone 指出,當年日本也面對類似情況,難以維持其工業品牌的競爭力。 最後一點是經

20200916-孔誥烽:【華府看天下】歐美聯手印太戰略,全球圍中格局形成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歐美聯手印太戰略,全球圍中格局形成 2020-09-16 這個星期一(9月14日),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歐盟領袖與習近平舉行視像峰會,討論歐洲與中國的雙邊經貿關係,亦涉及停滯不前的歐中投資協議談判。 會後歐盟負責人表示,歐方對習表達了對於雙方關係不對等的嚴重不滿,表示歐洲向中資和中國貨大開中門,但中國卻對歐洲貨品和投資設下重重關卡。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 表示,歐方向習表示了歐中關係需要一個平等的競技場(a level playing field)。會上默克爾亦向習提出歐洲對中國在新疆人權問題、香港國安法等問題的關注。 會議中歐方選擇與中國有重大分歧的話題各說各話,反映歐中關係,已無法回復本來的和諧。歐方投訴歐中關係不對等,要求要有一個平等競技場,本來是美方投訴美中關係被中國欺騙玩弄的措辭。2011年一月胡錦濤訪美,在白宮與奧巴馬舉行峰會,奧巴馬首次提出美企在中國市場得不到公平對待,所以提出美中經貿需要一個平等競技場的講法。 當時我留意到這個新表述,便立刻撰文分析,說這是美國企業在中國長期被國營企業與中國政府不公平擠壓後不斷向美國政府施壓的結果,判斷這體現了過去美國企業作為美中和諧關係紐帶的結構正在瓦解,美國對中政策正從綏靖走向強硬。現在歐洲作為一個集體向中國提出同樣投訴,不得不視為歐洲對中政策轉向的指標。 事實上,中國外長王毅月初訪問德國,與德國外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舉行聯合記者會時,馬斯回應王毅恐嚇捷克參議院院長將為組團訪問台灣付出沉重代價的講法,表示歐洲團結一致,給予國際夥伴極大尊重,也希望夥伴同樣報以尊重。他更在王毅面前強硬表示「恐嚇這一套在歐洲並不適用」,令王毅灰頭土臉。而王毅一走,德國外交部就發表印太新政策的官方文件,指出德國的亞洲政策,將從重點發展對中關係,變成與區內民主自由價值與德國接近的其他國家加強關係,與美國的印太圍中政策呼應。 德國大企業西門子CEO凱撒(Joe Kaeser)在歐中視像峰會前夕,更接受德國《時代周報》訪問,一改以往一向不評論中國政治甚至被指替中國開脫的作風,批評中國對香港與維吾爾人的打壓,毫不含糊表示「只要北京遵守一國兩制的協議,德國企業就可以營運下去。但是,中國確實地表明了這種理解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存在。」  他更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壓迫、強迫勞動和侵犯人

20200909-孔誥烽:【華府看天下】中國推出電子人民幣,以高科技加速閉關鎖國朝鮮化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中國推出電子人民幣,以高科技加速閉關鎖國朝鮮化 2020-09-09 近月,中國進行大規模的電子人民幣測試。電子人民幣推出初期,肯定不會一下子全面取代傳統人民幣。但這無疑是中共的目標。隨著電子人民幣的推出,華文和西文媒體,忽然多了好多吹捧電子人民幣的文章,有的誇張到說電子人民幣將取代美元而成為國際交易與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 當然,經歷過2009年開始出現炒作的「人民幣將取代美元」論和「比特幣將取代美元」論,和兩個泡沫在2015年後爆破,這次應該不會再有那麼多人一窩蜂的加入炒作電子人民幣的風潮。你如果聽到有人說電子人民幣將取代美元,你只要反問一句:人民幣和比特幣都無法取代美元,現在電子人民幣到底有甚麼秘技,反而可能做到?我敢保證,對方一定是支吾以對,胡扯些不相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的廢話便算。 但我們也不能少看大多數人的愚昧。在傳統華人小農社會,一些在虛市賣假藥的騙徒,架起檔攤,找幾個「媒」來圍觀讚歎裝買,便一定能引來不明所以的其他小農來圍觀,人云亦云地跟著讚歎甚至購買。這種行騙手法,抓著了小農社會集體情緒壓倒個人理性,人人害怕獨立思考只愛跟大隊的習性,萬試萬靈。 當初中共推出人民幣國際化,收買了不少中西方的評論員甚至學者在吹捧。他們更使用統計上的取巧,將香港很多是出於散戶炒賣或親中金融機構拿你的退休金投資的人民幣交易,算作國際而不是國內交易,將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吹大。這讓在國際貨幣基金會承認的官方數據,人民幣便進入各種貨幣國際使用量排名的五大,僅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但如將香港交易剔除,人民幣的真實國際使用量,其實比泰銖還低,跟波蘭幣茲羅提同級。 當年對於炒作人民幣取代美元論的騙徒,如你問他們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能夠自由兌換的歐元和日元都無法取代美元,為何人民幣能?他們同樣是支吾以對。但在從眾壓倒一切的華人社會,這些很明顯的漏洞是沒有人看到的,大家只看到很多有亮麗頭銜的專家學者,都在念一模一樣的人民幣取代美元咒。到2015年之後人民幣泡沫爆破,香港不少散戶損失慘重,那些當初的念咒者,早已顧左右而言他。 那麼中共大費周張推出電子人民幣取代實體貨幣,到底是為了甚麼?電子與實體貨幣的最大分別,是實體貨幣,就算是存在於你的微信或支付寶錢包,都連接到你的銀行戶口,你都可以隨時將你的結存變成鈔票;但電子貨幣,都沒有兌換成

20200525-王臻明:東沙群島危機?淺談中國奪取台灣外島的可能性

王臻明:東沙群島危機?淺談中國奪取台灣外島的可能性  25 May, 2020  日前日媒報導,中國很有可能在8月時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習,且不排除以武力奪取東沙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前日本媒體《共同社》報導,中國很有可能在8月時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目標將針對台灣的東沙群島,並且不排除以武力奪取這個外島,好對台灣政府施加更大的政治壓力。 當然,媒體的報導有幾分可信度還有待商榷,放話是否有其他政治目的,也值得細細思考。不過這並非首度傳出中國企圖奪取台灣的外島,遠在之前的96年台海危機時,就盛傳中國可能奪取烏坵或東沙群島,以進一步威嚇台灣。 國防部對此的回應,是表示將加強目前東沙群島的防務。不過目前東沙群島是由海巡署駐防,最重型的武器就是迫擊炮與肩射型的反裝甲火箭,再加上東沙主島的面積狹小,沒有任何防禦縱深,距離台灣遙遠,易攻難守。中國若派出大軍壓境,在戰術上台灣完全沒有任何勝算。軍方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未部署任何先進武器,並撤出海軍陸戰隊改由海巡署接手,方便處理平日的漁權糾紛與執行領海巡護的任務。 那既然台灣在海島防禦的層面上沒有任何勝算,中國為什麼遲遲沒有拿下台灣的外島?這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所有方案中,直接攻擊台灣的外島是最不聰明的選擇,這原因可以從軍事戰略與國際政治兩個方面來討論。 中科院研發的紅隼反裝甲火箭也將交貨並部署東沙群島上。 圖/軍聞社 軍事面:共軍若奪外島將失奇襲台灣本島機會 就軍事上來說,單獨奪取台灣外島來對台灣政府施壓,這種戰略的唯一優點是可以將戰爭的規模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失敗的風險也最低。畢竟台灣的外島都非常小,彈丸之地的守軍薄弱,絕對不可能是解放軍的對手,戰事可以速戰速決,立刻擁有能威脅台灣的籌碼與人質。 但是這樣做的缺點實在太多,首先,會讓中國失去奇襲台灣的機會。以目前解放軍的能力,可以利用中、短程彈道飛彈與長程巡弋飛彈,暫時破壞並壓制台灣的空軍跑道、雷達陣地與防空系統,趁國軍遭到突襲而陷入混亂之時,趁機速戰速決。甚至,進一步發動斬首戰,鎖定攻擊台灣的政府中樞,癱瘓國軍的指揮系統,用最小的代價,快速兵臨城下,逼降台灣。讓中國不必付出巨大的戰爭成本,就能拿下台灣,這才是最上策。 一旦中國選擇只奪取台灣的外島,卻沒有全面攻擊台灣本島的行政中樞與軍事設施,那台灣會立刻進入戰時狀態。三軍統帥與將領躲入戰時指揮中心,戰機升空疏

20201908-劉進圖:廢三權分立,為濫權開路

劉進圖:廢三權分立,為濫權開路 2020年9月8日星期二 教育局長和特首上周初公開表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社會嘩然。自回歸慶典官方文告始,23年來無數政府高官、議員、法官反覆講過,香港有三權分立,這是不容竄改的歷史,如今竟可一筆勾銷;政府網站上大量寫有三權分立的文獻,即日倉皇下架。行政機關首腦連這樣荒唐的事也能做,還有什麼濫權的事做不出來? 原則在基本法條文充分反映 當年起草《基本法》時,就着九七後政治體制的設計,中英兩國有過多番爭論。英方屬意參照自身的西敏寺模式,來發展香港的代議政制,即由立法議會的多數黨組成內閣,領導行政機關。中方反對這樣做,說這是立法主導,應該維持行政主導,所以參考美歐的民主體制,把三權分立原則一度寫進起草文件。 1987年,鄧小平會見全體草委,反對搞三權分立,草委會於是避用三權分立字眼,改稱「行政立法互相制衡、司法獨立」,後來出台的政制條文(基本法第4章),既無「行政主導」字眼,亦無「三權分立」字眼,但兩者的原則在條文中都有充分反映。因此,回歸後官員、學者和法官們才會公開宣告香港有三權分立,政府文獻和教科書也如此述說。 「實際行動」早已開始 如今,特首出來說,過去講香港有三權分立的人全錯了,只有三權分工,意思就是要高舉行政主導,不受立法制衡和司法約束。特首這樣說,只是向中央賣口乖,還是有實際的後續行動?其實,行動早已經開始了。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先是動用《緊急情况規例條例》頒布《禁止蒙面規例》,由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先斬後奏自行立法。之後,人大常委會直接替香港訂立《港區國安法》,引入大量內地法律概念與詞彙,香港立法機關莫說無權審議制衡,連知情權也沒有。司法機關向來獨立司法,國安法案件卻規定由特首指定名單上的法官審案,行政權開始凌駕司法。 近日,凡是中央政府在港推行的事情,如全民病毒檢測,便可繞過香港的規章制度,檢測機構不用招標評比,不需本地檢測資歷認可,赴港檢測人員也一律豁免香港專業執業資格,這些安排全是特首說了算,立法議會和司法機關無權置喙。 失制衡下 民怨將不斷加深 剛過去的周日,國安處執法人員上門拘捕人民力量副主席「快必」譚得志,指控他擺街站發表煽動文字,引起市民憎惡藐視政府。這條煽動文字罪,就是當年六七暴動時港英政府鎮壓左派愛國青年、判曾德成入獄的殖民地惡法,純粹以言入罪,早被法律界公認為違反國際人權標準,如今竟再度橫行。 在沒有三權分立

20200907-KtoyhK:因您流動<最後的情書>Last Letter

圖片
KtoyhK:因您流動<最後的情書>Last Letter 23:01 7/9/2020 <情書>是九十年代的日本情愛電影經典,包含純愛和信念,而這套是前作的再展現發展和同故事背景,中國版的種種比較。在岩井俊二處理這兩套的不同方式,可看到他審閱兩個社會存在方向的不一和怎保存每人的想法。當再多的人,慢慢因一個偶然的相遇,卻明白原來的過去是特殊,還有伴隨失望,而他們的選擇重回記憶,對剩下的不忘記念。岩井再次用電影說起信和文字的作用。 作為近年日本電影的流行主題,有不同類型但都有近距離觀看她們的社會常態。不論由大導演到一般以特定主題作賣點的導演,因為這就是她們的真實寫照。在岩井最善於的故事鋪陳,這溫文電影,是每一人;這家庭也因這故事的開始而重新重看。同時也因最親的人生離死別而觸發,現在他們狀態,和仍有想法,是否稱心和可被他人所觸及。而過去成了現在;人的記憶記錄,被事情、被話語、被文字、被方式。重新供大家審視而慢慢明暸,而(她)仍選擇給予他人一切,關鍵她與他們在記憶中仍有和屬於他們的別緻過去。這電影由不同信函開展,但她的故事卻得到延續。 她?就是這電影裏每一人也同在轉述的她,生死一去,她到達遠方,隨落幕,隨分開到來,最親反是無奈,她女兒逐漸凝視漸漸回憶;她倆者。當電影不斷通過,眾多的疑問,讓觀眾站在她親人了解她過去片段,是從不令人失望,從不輕言讓自己失望,站在困難前她仍向著目標。電影故事中觀眾眼內絕可感受,她代表了自己理想,令人明白她存有信念。這份內心的經營,可影響他人,因為從人人對她的回憶,去留沒有改變她。縱使她自己的錯誤去向,也選擇默默承受,慢慢在餘溫,仍然維持生活。而他人可重看她,重回她的處境,或許她自責,但仍選擇忠告她的女兒。 這故事以一個她的逝去,慢慢打開她與他人,存有最實在對她的思念。舊同學多謝在校園有她的出現,代表他們說起心聲。也有舊情人明白她的提點,表向支持他的想法。她的妹妹得到她支持,行出敢愛的一步。鼓勵他人,懂得經營,就是她的想法,因為理想不難觸及,但以目標,面對困難也需堅持,而這電影正是圍繞她與她的理想,但時間再多,其實大家也忘卻。如果消失了?正如女主角過去的不同階段,有錯誤也難回。她的完結,對她自己一切理想一併失去,她明白她不能再經營自己,亦難承擔沒有理想的自己。最後她堅信任何相識她的人也可明白她的理想,而長流心中延續下去。 電影不斷從不同面向的女主

20200902-一流人:哭完了,你就走出來了?面對關係結束的5個心理階段

一流人:哭完了,你就走出來了?面對關係結束的5個心理階段 2020-09-02 和其他轉變一樣,關係的轉變也會經歷「結束—迷茫—重生」這三個階段。 在結束的階段,我們的頭腦會以各種方式來抗拒,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本文摘自《了不起的我》一書,作者陳海賢為心理諮商師,以下為摘文。) 一、對挽回的幻想 經常有來訪者因為失戀來找我。他們說完自己的痛苦之後,就會翻出對方微博或微信的聊天紀錄,希望我能判斷他們是不是還有可能在一起。   這時候我會說:「不好意思,我並不擅長透過這些來判斷一個人,我不會比你更了解他(她)。」   他們就會說:「你不是學心理的嗎?怎麼會不知道呢?」   甚至有些人會直接問:「那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可以做什麼來挽回這段關係?」   我只好說:「我也不知道。在一起需要兩個人做決定,可是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如果對方真的決定要離開,那你做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取自photoAC圖/離開,只要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了。取自photoAC 這是在關係裡我們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如果我們是「被離開」的一方,那這段關係是不是結束,並不是由我們決定的。如果對方去意已決,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挽回這段關係,反而會增加對方的負擔。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分手,就沒有復合的可能了。我只是想說明,復合不復合,不再是一件能自己決定的事,我們只能忍受這種不確定性。可是,要放棄對挽回的幻想,就會變成一件難事。   二、把對方和關係理想化 其實,一段關係逐漸走向結束,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兩人真的不合適,那結束未必不是好的選擇。可是有些時候,出於對失去的恐懼,這段關係會在我們頭腦裡變得光芒四射,對方會忽然變得異常理想,以致我們會不停哀嘆,自己沒有把握好這段關係,再也找不到一個像他(她)那麼好的人了。這其實是大腦玩的把戲,它在用這樣的方式督促我們去挽回這段關係,以避免結束。這會讓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待這段關係,從而增加了結束的痛苦。  我有名來訪者,她的老公接二連三地出軌,還經常不回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個人陷入無休止的爭吵和猜忌。後來,她實在忍無可忍,選擇了分手。可是離婚以後,她不停譴責自己,覺得是自己沒處理好問題,才把事情搞砸了。哪怕我一再跟她說,這並不是她的錯,也無濟於事。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她像是一個記憶的剪輯師,把關係中所有好的片段都剪輯下來,拼接成一

20200831-孔誥烽:特區政府反對「香港即是中國」,所為何事?

孔誥烽:特區政府反對「香港即是中國」,所為何事? 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美國宣布以後香港製造的產品不能在產地標籤顯示「香港製造」,而要改為「中國製造」。特區政府強烈抗議,令人摸不着頭腦。 特區政府、中國政府與中國的愛國青年,一直嚴肅批判「香港不是中國」(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口號,說這是港獨。前年,中國政府向聯合航空、達美航空、萬豪酒店集團、Zara等多家外國公司發炮,警告它們不可以繼續在網站將香港、台灣、澳門等地與中國並列,說這種做法等同鼓吹分裂中國,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 「將香港與中國並列」是鼓吹分裂中國 中央早有定論 對於世界各國企業將港澳台與中國並列,當時中央電視台便發表了一篇題為「這些大牌,一邊賺中國人錢,一邊對中國做齷齪事!」的戰狼範文,將這等行為定性為中國主權和國家統一攸關的頭等大事,絕對不容馬虎。文章說: 「西藏、港澳台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上企業的行為,說小了是常識性問題,說大了就是挑戰中國主權的問題。這一原則問題上一再出錯,就真讓人懷疑這些大牌的居心所在了。」 由此類推,國際市場如果充斥「香港製造」的產品,與「中國製造」、「日本製造」、「美國製造」等產品並列,很容易讓各國消費者產生香港是一個獨立國家的錯誤印象,真的不得了。所以「香港製造」的標籤,應該要盡早消除才是。 何况多年來,特區政府和中國政府一直將任何香港的美事,都歸功於中國。連當年港府自己動用香港外匯儲備擊退金融大鱷的歷史,也已經被說成是中國政府幫香港擊退大鱷。特區政府也不斷強調中國無論在機遇、科技、產品與生活品質,都勝過香港,呼籲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 讓香港產品沾到中國製造的榮光 有何不好? 香港公營機構如港鐵,在採購各種產品如列車時,現在已經棄西方、日本產品而選擇中國製造。港珠澳大橋,港府也是選擇中國的承建商,使用中國的設備與建材興建。可見在港府眼中,中國製造已經是超英趕美,乃是品質與水平的保證。香港製造,從來沒有此一榮譽。 現在美國要香港產品標為中國製造,讓香港在國際市場沾到中國製造的國際聲譽,消除各地人民可能以為香港是一個國家的誤解,一石多鳥,對香港有利而無害,香港政府應該十分歡迎才對。但現在特區政府竟然勃然大怒,主事高官甚至怒轟美國是「指白為黑、與事實不符」,說美方「做法野蠻,無視事實」,「予以嚴厲譴責,並強烈反對」。特區政府這樣說,是什麼意

20200901-阮穎嫻:移民不移民

阮穎嫻:移民不移民 2020年9月1日星期二 近來很多人討論移民大計,有的已急急腳舉家撤離,外國樓盤大賣,移民經紀賺到盆滿缽滿。有些朋友,平時不問世事,打一份安心穩定的工作,準時回家無OT,閒時上瑜伽班,食afternoon tea,煲下劇,這些被戲謔為「港豬」的人士,突然問我要不要移民。 講移民,大概2012年已經開始,雨傘運動又令一批人萌生移民念頭。對於飽食終日或生活安好者,其實無甚影響,韓劇仍然好看,afternoon tea那件餅還是一樣甜。今年這班人驚覺火燒後欄,盤算可能要走——所謂走,仍是思考階段。 轉工與移民的導火線 其實移民有點像轉工,只是更大陣仗。未有概念的可以先這樣推想。 一個人想轉工可以有很多原因,例如工作做悶了、工作上學的東西學完了、沒有晉升機會、同事不咬弦、想升職或有更好發展。這些是積極轉工的原因,想轉工可以先在求職市場看看最新招聘、查詢獵頭公司、問問朋友有什麼新機會等。這個情况不需先辭職,可以騎牛搵馬。 有些則是消極因素必須走,例如搭上沉船,公司睇怕好快執笠;工作量極大,一人做兩人工作;公司環境差,連最鍾意返工的香港人都不高興等等,這些就會促使一些人頂不住,寧願裸辭再找工作。但若本身薪高糧準,還是會有些人拖得就拖。例如投資銀行部剛入職的同事,日呻夜呻要轉工,呻足一年呻到樹葉都落,還是不捨得轉,就是這個情况,人工高,社會地位高,不捨得走。不喜歡但捨不得轉行,大有人在。 其實香港一直有人移居外國,例如大公司可以申請調職海外分部,或工作假期後找到長工。有朋友在澳洲工作假期發現自己喜歡當地生活,又結識了另一半,買了農場就當起農夫,落地生根,過着充滿陽光的生活。這是積極移民的例子。 到外國升學是另一門徑,無論是本科、碩士或博士,很多人到外地讀書是為了留低工作,根據友校就業中心的同事所言,今年國際學生的收生開始困難,因為國際學生來港上大學是為了工作機會,現在信心動搖,又怕外資撤出,加上肺炎,他們都對來港升學有所保留。本地國際學校的學生本來留港升讀大學的,現在只要外國有任何一間大學收,通常都不留下。 中產移民機會成本高 現在香港的政治環境,各人有不同看法、承受能力及機會成本。悲觀的人希望盡快出走,條件較差也會考慮,算是消極移民。青年從無到有,去外地從頭來,無什麼可以輸。有錢佬全球有投資和物業,本來就四海為家。專業中產則困於薪高糧準,很多專業行業去到外國

20200828-彭秀慧:與別不同

彭秀慧:與別不同 2020.08.28 最近因為工作關係,要為一班對未來有夢的朋友舉行一些工作坊。初次認識,我們圍圈坐在一起,要他們自我介紹時,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除了說出你的名字,也請你告訴大家一個你覺得自己與別不同的地方。」在沒有時間思考的情況下,他們就一個一個的以本能說出自己的答案。有些人會告訴大家他的性格或習慣--很心急/很樂觀/很悠閒/說話很快;有些人會透露點點背景故事--性取向/出生地方/曾經做過的瘋狂事;有些人會說自己擁有的特別技能--會操多國語言/可以把舌頭反轉再反轉……其實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特別小心問題的用字,我不是問他們有什麼專長或優點,獨特或個人之處,而是有什麼「與別不同」。 「與別不同」,首先要關心的是那個「別」字。「別」,是別人。你怎樣看大眾,然後從其他人的普遍性對比出自己和他們的不同之處;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就是單純的不同。有些人會爆出自己的缺點--非常愚笨/容易惹人誤會/表達能力很差,可以想像這些點子可能讓他們人生之中曾經遇上挫折,所以特別深刻。但也會有一類朋友如此介紹自己:「我與別不同的地方,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我同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這種轉個彎來稱讚自己,是叫人有多尷尬啊!在一個坐滿追夢者的房間,我本能的反應是:「那你覺得坐在這個圈子的其他人是怎樣?」意思即是,難道在你眼中,其他人都不夠他努力,都是輕易放棄的人?難道你來自一個懶人世界,在你身邊的人全部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只有對比之下,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個相對努力,很有夢想的人。 努力這回事,沒有盡頭,無法量度,也很難比較。除非一個成功的人,告訴別人自己其實很努力;這是謙卑,也是對其他未成功的人一種勉勵。但在一班新相識的人面前,一開始就把「我比其他人努力」作為介紹自己的開場白,覺得這是他與別不同的地方,是他漠視了其他人的努力,也低估了自己還可以更努力的空間。 大概每個有夢或者對自己有期望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我希望說這個自我介紹的人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或提醒。然而作為老師,我起碼可以從他的答案看出他如何判斷自己,判斷他人。因為,讓我認識你更多的,不是來自你說話的字面意思,而是你說話的背後動機。 彭秀慧

20200822-彭秀慧:注定的悲劇

彭秀慧:注定的悲劇 2020.08.22 關於做人樂觀還是悲觀,大家應該聽過那個「半杯水理論」。樂觀的人會說:「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說:「我只剩下半杯水。」杯子「半空」還是「半滿」正是反映你如何看待事情;只得半杯水的人,一直把時間花在「點算呀」、「怎麼辦」、「我真可憐」的憂慮,把希望變成了絕望,也實在是悲觀的一種。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悲觀的人通常真的沒有那麼容易走運?我想,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吸引力法則」,你在質疑自己不可能那麼好運之餘,運氣也覺得不好意思走近你吧;既然你在質疑世界的美好,世界的美好也不太喜歡出現在你眼前,就是這樣。 但我發現,還有一種終極悲觀的人,他們不止慨嘆眼前只得半杯水,還有能力從半杯水引發人生更多的擔憂。他們先會質疑水質(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懷疑有人已經落毒(防人之心不可無!),擔心有人來搶(現在世界很亂!),覺得這杯水不是我的(我不會那麼幸運!)……他們不單把眼前擁有的變成是眼前僅餘的,也喜歡以想像力把自己推在懸崖邊,覺得自己即將掉下去,合理化所有憂慮,還不自覺逼出了內心的小魔鬼,懷疑世界,猜度別人,所有想法無限循環,陷入苦海。 最有趣的是,這一派終極悲觀者也會喜歡和人分享自己的不安,他喜歡收集意見,聆聽別人看法,希望別人理解他面對「半杯水」有多煎熬;但無論他聽了幾多意見,朋友的安慰完全無助平伏他的苦況,分享還分享,反應還反應,因為從一開始他已經選定了戲軌,從最壞打算到最慘收場,這是一個悲劇,而他就是悲劇的主角。 面對這些悲劇故事,最可憐的,不是主角,而是旁邊那一班朋友;他們既要聆聽和消化主角人物的擔憂,嘗試提出一些不會被執行的解決方案,一次兩次三次……定力不夠的話,還會被對方影響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希望,甚至一起猜疑四周充滿落毒的人,最後世界變得更灰,更絕望,因為「負負」根本不會「得正」。 還有一個「比悲劇還悲劇」的結局,是除了主角以外,沒有人對故事有任何感受,所有人冷眼旁觀地看着你上演一齣你認為的悲壯大電影,故事說完,勉強的給一些掌聲,大家和平散去,只剩下你和那半杯水……咦?那半杯水呢?原來早已蒸發掉了。 彭秀慧

20200902-孔誥烽:【華府看天下】《國安法》埋葬中共,時間在港人一方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國安法》埋葬中共,時間在港人一方 2020-09-02 中共用《國安法》鐵鎚重擊香港,引來國際制裁。現在《國安法》實行了兩個月,有沒有產生中共原來期待的效果?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便要重組中共通過人大常委,不理國際反應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也要訂立《國安法》,到底所為何事。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訂立《國安法》,是回應2019年的抗議運動。但中共要對付街頭抗爭,使用原來已經有的暴動罪、非法集結罪、甚至疫情出現後的限聚令、配合壓倒多數警力對途人記者進行無差別攻擊、大舉搜捕核心抗爭者等,已經足夠將示威壓下去。用不著《國安法》重鎚。 真正令中共害怕的,不是示威抗爭,而是堅定站在抗爭者一方的主流民意。2014年佔領後期出現的民意逆轉,在2019年並無出現。支持「反送中」抗暴運動的強大民意,最後竟讓民主派奪得百分之八十五的區議會議席。 區議會大勝,令被譽為民主運動大發明家的戴耀庭教授等提出35+的概念,開始聚合各方力量部署原定在今年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奪取過半數議席。這個目標絕對不容易達到,但看反政府民意巨浪,和不少是專業人士和上層社會都支持抗爭者的形勢來看,民主派在部分功能界別成功搶灘,絕不是沒可能。 雖然中共還有取消資格的尚方寶劍,但只要民主派部署周密,有了B隊C隊,中共怎樣取消資格,也阻擋不了反對派奪取議席。萬一民主派真的奪得立法會過半議席,那麼在中共眼中,便形同顏色革命和一半政權被奪。以後政府分肥給自己人和中資的勾當,都要看民主派臉色辦事,後果可以很嚴重。 中共害怕立法會變天,是真實的恐懼,不然特區政府不會在疫情第三波來襲時,便急忙宣布將立法會選舉延期一年。如果真是因為疫情,那麼像學校延期一、兩個月面授教學,到時看看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再延期便可以。延期一年,明顯就是要爭取《國安法》產生瓦解香港人抗爭意志效果的時間,拖到人心渙散時才舉行選舉。 中共企圖用《國安法》震懾港人,用前所未有的恐懼將香港人的抵抗意志消滅,令多數人覺得與中共鬥下去沒法贏也沒意思。中共將現任民主派議員放入非法僭建、毫無合法性的臨時立法會,便是要利誘現任議員,特別是在民主派初選和被取消資格後無法出選或勝出的成員,成為取消選舉的既得利益者,不用選舉工程也可繼續安坐議席。當大家習慣了臨立會和裡面民主派議員的偽授權,一年後中共如果仍然未放心,又找甚麼藉口再拖延選舉,也不是沒有可能。 中共訂立《國安法

20200826-孔誥烽:【華府看天下】美國大選中共官媒選邊站,好焦慮好愚昧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美國大選中共官媒選邊站,好焦慮好愚昧 2020-08-26 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一先一後在這兩個星期舉行黨大會,正式提名在今年十一月大選的正副總統候選人。北京近兩年被特朗普政府一波又一波的關稅和針對新疆、香港的制裁行動壓得喘不氣來。雖然中國外交部的戰狼發言人不斷死撐中國不怕美國的關稅和壓力,重複又重複強調美國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習近平提出中國經濟轉向內循環,中共體制內不同精英,甚至李克強開始與習的形勢大好論不同調,而更多強調中國經濟面對的壓力,黨內明暗批習的聲音越來越響,證明中國無論怎樣打腫臉充胖子,都不能掩蓋中國現在面對的巨大壓力。 另一個清楚顯示中國受到巨大壓力的指標,是中共官媒,竟然擺脫了多年在美國大選年於選前拒絕表態支持某一特定候選人的紀律。這一紀律十分重要,因為美國選舉不同中國在選前便知道結果的選舉,很多時候不到最後一分鐘,都不知鹿死誰手,萬一買錯了邊,之後四年便可能面對一個懷恨在心的美國總統,後果可以很嚴重。就算是買對了邊,被中共「祝福」的候選人,都會被攻擊是被中共收買,分分鐘可能贏家變輸家,更本不會感謝中共。 但在民主黨大會之際,中共《環球時報》竟然在英文版和英語推特,通過訪問專家的形式表示,拜登比特朗普更可預測,包括中國的世界各國,都認為拜登當選,與美溝通講更順滑,有望恢復更和諧的國際關係。 就算中共真是覺得美國大選大局已定,這樣公開支持一個美國候選人,也是十分愚笨的行為。在今年選戰,特朗普不斷將拜登抹紅為中共欽點候選人,甚至表示若拜登勝選,中國將擁有美國,美國人將要學習講中文。《環時》這樣表態挺拜登,簡直是幫倒忙,就算不至於將拜登拖累到由贏變輸,拜登也不會感謝中共。前陣子美國情報機關向國會議員展示他們收集到的機密證據,顯示中共正用假社交媒體帳號號等方式散播假訊息幫助拜登當選。看過有關資料的民主共和黨議員,均表示十分震驚。現在《環時》這樣明確表態,有如不打自招。 中共媒體這樣破格表態,只是表明中共真的很焦急,很希望11月總統換人後,可以舒緩他們現在受到的孤立和壓力。這更體現中共的外交系統,現在都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搞不清美國乃至全世界民眾,都對中共越來越反感的事實。美國民調顯示,無論民主和共和黨選民,對中國的反感都達歷史新高,大多數選民都認為中國是敵不是友,更要為全球大瘟疫負責。如果中國信科學,講現實,便不會愚蠢到為拜登送上

20200828-鳴人堂:中共反介入戰略與美國反制作為,重新界定美中台三角關係

鳴人堂: 中共反介入戰略與美國反制作為,重新界定美中台三角關係 張宇韶 28 Aug, 2020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發表「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演說,指出解放軍「首戰即終戰」、「美軍不會來」引發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針對美中當下在台海周邊進行的軍事博弈,許多藍營或是親中人士往往有種認知上的偏執,一方面他們對於習近平掌權後在對外政策、全球生產分工、區域權力平衡、對台政策所採取的各項改變現狀的意圖無動於衷,反而認為川普是基於選舉考量才挑起事端與衝突,因此美國才是區域和平的破壞者。 此外,由於民進黨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是一種「敬酒不吃吃罰酒」的態度,在親美的立場下淪為美國棋子,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在這種邏輯下,前總統馬英九因而高分貝提出「首戰即終戰」與「美軍不會來」的論調,支持者亦從旁附和。 然而,這樣的解釋不僅扭曲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更暴露他們對美國調整一中政策的無知或扭曲。直言之,川普對於中共的強硬態度與政策立場有其脈絡,華府的理性抉擇是鑲嵌在歷史情境中,是循著一條可觀察的「初始條件-路徑依賴」的關係而來,其中有中國威脅論與機會論的理論交鋒,也有圍堵與交往政策之間的辯論。 從圍堵與交往的辯論邁向「圍交政策」 中國威脅論是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專案主任孟儒(Ross Munro),於1992年在傳統基金會的刊物《政策評論》(Policy Review)發表〈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所引起的;1997 年江澤民在訪美前,孟儒中國威脅論作了總結出版《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一書,使中國威脅論再次引起世人討論。 相對地,美國另一批政學界人士如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何漢理(Harry Harding)、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等人則是認為,美中對抗的思維只會製造世界局勢的動盪與不安,美國惟有透過與中共之間交流、接觸、合作的「交往」政策,引導中國往民主、開放、穩定的方向轉變,才能使美、中關係良性平穩發展,確保亞太安全以及美國自身利益 值得關注的是,在兩種不同的政策論述中,美國也開始針對中國崛起的挑戰進行某些劇本的模擬,《下一場戰爭》就是此一時期的產物。該書是溫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在1996年所出版的一本高張力的預言小說,描述美國未來潛在的威脅、戰爭的型態以及美國的因應之道。有趣的是,

20200830-三松閣:為什麼要做好人?

三松閣:為什麼要做好人? 2020年8月30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德福一致是人類的宿願。我們總希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更多時候是背道而馳。惡人當道,義人蒙難的例子俯拾皆是。由此,「為什麼要做好人?」似乎是所有人都必須思考的人生課題。下文將討論一些常見的講法,供讀者思考。 先從問題的對象和預設開始。誠如哲學家尼爾森(Kai Nielsen)所言,質問「為什麼我要做好人?」的人,不一定是十惡不赦之徒,也不必是個認為世上沒有客觀是非標準的道德虛無主義者。就如你我一般,他們大都不會否定道德標準的存在,甚至很明白社會上道德規範的理據,但就是認為自己不見得有必要遵循。換言之,他們只是一些做了壞事也不會內疚,覺得損人利己並無不可的普通人。面對這種「普通的壞人」,我們能提出什麼理由證明他們應該道德(下文開始將會把「為何做好人?」與「為何道德?」兩者視作同一問題)?再者,當嘗試以理由證明人應該道德的時候,比較恰當的做法是提出一些「非道德理由」(non-moral reason),好像經濟、個人利益,或美學上的理由等等,而不應為「道德理由」(moral reason),否則便會犯上乞題(question-begging)的謬誤。例如有人質疑為什麼道德要求我們孝順父母,你說回報養育之恩才是道德上正確的話,此舉只是將「孝順才是道德」這個預設重申一次,沒有任何證成力量。最後,以上的想法其實預設了「非道德理由」比「道德理由」有更根本的地位,前者足以證明後者是合理的行動(Nielsen, 1984, p.81-83)。 那麼,有什麼理據可用以證成我要做好人?於此大致有三類論據:第一類是訴諸超越的形而上標準,例如宗教,或客觀自存的道德律令。其次是社群的考慮,指出道德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石,令所有人受惠,所以我們理應遵從。最後是着眼個人利益,相信長遠來說道德是爭取自身利益的最佳方法。由於第一類理據涉及抽象煩瑣的形而上學細節,礙於篇幅未能討論。下文將探討「社群」與「個人」兩類說法的理據。 個人惡行能摧毁社會穩定? 說道德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當中的道理明顯不過。相比於互相傷害、毫無秩序的混亂狀態,道德規範旨在使人們和平共存,讓社會順利運作。既然我們都不希望身處危險而無序的社會,因此任何理性的人,都應該服膺道德的規範。於此尼爾森指出,這種想法其實只能夠說明「我們」應該道德,而不是「我」應該道德(N

20200901-陳詠燊:信任,就夠了

陳詠燊:信任,就夠了 21:26 1/9/2020 問:我覺得我男友最近好像不快樂。他有幾次跟我講電話時,說他將會出門去街,但後來我發現他原來只是留在家。我知他近排很多煩惱,但係如果他想有私人空間,為甚麼不直接告訴我,而要講大話? 答:很多女生對男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他們滿腹機心,每一個舉動稍有異樣都是有問題,但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你們太抬舉男人罷了。 男人大多時候都是很單純,甚至是笨。他們在相處之中只求一樣很簡單的東西,就是——唔使煩。 甚麼是「煩」?任何正常生活以外,不會讓他得到多點快樂的多餘工作,通通都是煩。 被懷疑、被擔心、被關心、被噓寒問暖、要解釋、要澄清、要氹、要交代、要了解、要知會……通通都是煩。 就算他明明是清白,但要用上十分鐘來向女人解釋上文下理的話,很多男人都會選擇逃避。唔講好過講。 然而男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同時低估了兩件事,自己的笨,與女人的幻想力。 男人嫌煩,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發現只要可以講一個小大話,就可以解決煩惱的話,他們就會選擇講大話——雖然那個大話其實很笨。 於是,那個笨大話很快被多疑的女人拆穿,之後再加上她們無限的幻想後,男人就惹上了更大的麻煩。而為了逃避那個更大的麻煩,男人又搬出另一個更笨的大話……一切無限輪迴。 終於一大輪六國大封相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男人原本講大話,都只是為了偷一個小時在家打機而己。 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你的男人心情不好,很多事情要想,於是他想擁有一個私人空間,相信是你也認同的事。至於為甚麼要講大話,很大機會就是上面所說的那麼簡單而己。 當他知道要對你坦白地說,因為不開心而要獨處,你就會送上無限的關心、了解,而他又要付出無限的解釋、澄清、坦白與反安慰之時,那還算是得到一個安靜的空間嗎?二選一之下,他都寧願選擇講大話。 相信他的話,就讓他靜一下吧。大話背後,誰說一定是壞事? 信任,就夠了。 陳詠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