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20211103-素黑:可以有厭世樣嗎

素黑:可以有厭世樣嗎 2021-11-03 近日我在香港圖書館節的「作家在線」讀書會直播節目裡,談到當我很累或需要療癒時,我需要安靜,不被打擾,孤僻是我的療愈方式。 有些人否定孤僻,覺得人應多接觸群體才「正確」。嗯,每個人都有自己覺得舒服的自處方式,還是先管好自己才張看別人吧,你可能粗心到根本無法理解為何人家跟你不一樣。 很多客人告訴我未能融進入人群,因為孤僻而感到壓力。你其實沒必要經常展露親切笑容或說得體話,令所有人都感到舒服。人應先讓自己感到自在,在同時尊重別人的選擇和不打擾別人的原則下,你就做回自己吧。不要為別人掛一張不屬於自己的臉,你可以不帶表情,甚至表露如韓劇《魷魚遊戲》中女角那個厭世樣,都沒有問題。沒有人有資格評價你,因為別人都不知道你經歷過甚麼,為何帶著這個情緒,選擇這副表情。你沒有必要為討好誰或害怕誰會不高興而扭曲自己。 你也可以選擇不受制於世俗的道德勒索,譬如你並不需要要求或強迫自己對自己或生命抱有濃濃的熱情,你可以選擇態度冷淡,不喜歡回應人,不愛打招呼。在日常人際相處中,遇見陌路人,待人抱持基本禮貌便可,在互相尊重下可以和應該保持距離。你更不用天天擁有正能量。說白了,一個正常人不可能長期處於高能量狀態,若然可能不過是病人。 只要你自足,真的不需要很多朋友。你可以孤僻,少說話,少見朋友,毋需跟誰討論、解釋或交流那麼多。 素黑

20211101-素黑:愛自己漂流卡

素黑:愛自己漂流卡 2021-11-01 近月被邀請參與「見山不是山」跨領域灣仔社區藝術計劃,這是康文署「十八有藝」社區演藝計劃的2021-22年度項目。其中我設計了「約素黑相睇告解」活動,讓社區人約我一對一「相睇」諮詢:「睇」清楚自己,「告」訴我最想「解」困的事,和自己相認,學懂藝術一點的自我療癒方法。 兩個月來共「相睇」了二十多個個案,相睇前我先讓他們抽一張「愛自己漂流卡」,都出現了這個現象:抽中的卡上的心語都能一語中的,說中了他們當下的困局,提醒他們走出來的自愛方向。如這張卡經常被抽中:「人不單為自己而活,但別為他人累透自己,我們沒有道德責任為所有人付出。」為了別人而消磨自己,可能正是很多香港人的反照。 另一張經常被抽中的卡是:「別急於死守或結束,前面還有很多路。」 這套卡真有神秘的療愈力量。它是我設計的另一個有趣的漂卡活動。全套卡共有二十句自愛心語,有幸邀請到著名藝術家三三合作製成,放在灣仔區六家小店裡等你自由抽取,提醒自己忽略或忘記了甚麼,可以做甚麼。 帶它走,改天放回再抽,或漂到另一處放回,再重新抽,如水漂流。每次抽卡是為調整心情,更新自己,練習「取」與「放」,不佔有,共分享,讓自愛的靜能量在社區循環不息。 快到以下漂卡點打卡分享到社媒,傳達自愛信息:SP Dance、Jack’s Flower、窗後巷、香港故事館、SINCE Concept Store和夢旅人Cafe。查詢:5726 2587 素黑

20211114-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張愛玲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訪許鞍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張愛玲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訪許鞍華 2021年11月14日星期日 許鞍華在《好好拍電影》的最後一段訪問提到,體力已大不如前,往後未必再可以勝任導演工作。鏡頭前,她說希望自己可拍到75歲,而許鞍華再過幾個月便75歲。(馮凱鍵攝) 圖2之1 - 許鞍華在《好好拍電影》的最後一段訪問提到,體力已大不如前,往 . . . . . .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從影四十載,三顧張愛玲,然而許鞍華磨劍多年,新作《第一爐香》尚未正式上映,已經出師不利。風塵僕僕的許鞍華,剛從內地帶着電影鋪天蓋地的劣評回來,譬如說選角不佳,馬思純氣質薄弱,彭于晏則練就一身好肌肉,卻不似二世祖,而且對白生硬,拍不出張愛玲原著的尖酸韻味。但許鞍華心情似乎不錯,從容應對千夫指,笑謂做得訪問,預了要答:「我是導演,就要為電影負責,好的壞的都會接受。就算幾不服氣都接受。」跟許鞍華談電影還好,談張愛玲的話,是有一些壓力。畢竟,她就是一個用了半生去說張愛玲的故事,只怕比那些批評電影不似原著的讀者還要熟書得多的資深「張迷」。 相比許鞍華近年其他作品,早聞她要執導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首作《第一爐香》,卻只聞樓梯響,籌備了一段頗長的時間。今年初剛好上映過許鞍華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導演文念中於半公半私跟拍數年,據說本身的構思就是以《第一爐香》的拍板開鏡,作為《好好拍電影》的最後一鏡。儘管紀錄片無緣拍下這一幕,但《好好拍電影》與《第一爐香》始終還是同年面世。 「《第一爐香》就不是拍了很久,我是2017年開始參與,到2018年找劇本和演員,翌年5月開拍,所以我正式投入的時間只是兩年。但電影在籌集資金方面,確實是籌了幾年。」許鞍華形容,拍攝過程尚算順利,前期工作反而相對耗時。「約在5年前,製片人劉韌已經買了小說版權,然後又用了幾年時間才找到大陸電影投資者,最後找我。」 張愛玲作品固然備受香港電影及文學界追捧,而在內地市場,許鞍華認為比較複雜。名氣大,反而很冒險,容易吃力不討好。「張愛玲在內地同樣擁有極多書迷,但他們對電影有沒有興趣是另一回事,有沒有電影人肯投資張愛玲電影,更是另一回事。」許鞍華淡然說。「今次就不算多波折,只是被人鬧得慘一些而已。」 不討好的選角 內地不同年齡層的「張迷」多不勝數,但他們對小說的看法及對改編電影的觀感並不相同。《第一爐香》近乎民憤的選角爭議,無疑亦從此而來。不乏讀者觀眾翻

20211016-紀永添: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要不要擴軍」

紀永添: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要不要擴軍」 2021年10月16日 00:02:00 問題不在於國軍要徵兵或募兵,而是部隊的員額要不要調整。(湯森路透) 近日中國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規模與頻率,急速上升,解放軍在短短數天內派出近150架各式軍機,逼近我方的西南與東南方空域。不止讓台海情勢進一步升級,許多學者專家也紛紛提出警告,認為習近平有可能挺而走險,發動對台戰爭,以轉移中國內部的諸多矛盾。這也讓延長軍事訓練役役期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畢竟目前只有短短四個月的役期,實在難以訓練出一個合格士兵。而在此之前,國防部長在立法院報告後備動員的改革方案時,面對立委建議應該延長役期,也表示這個問題可以討論。同時,歷次的民意調查都顯示,民眾普遍認為國軍採取全募兵制後,部隊人力不足,多數都贊成延長役期並重啟徵兵制。雖然說台灣社會對強化國防能有共識,是極其正面的發展,但若要重啟徵兵制,絕不可倉促而行,否則一定會重蹈覆轍。 不是募兵導致部隊人力不足  其實社會大眾對於這個議題有幾個錯誤認知,第一個是採行全募兵制才導致目前部隊人力不足,但這是倒因為果。正確的情況是國軍在經歷精實案、精進案與精粹案的三次裁軍後,規模已經變的太小,只剩下21萬5000人,無法消化過多的義務役兵源。這導致役期不斷縮短,甚至讓大批役男轉服替代役,嚴重浪費人力與資源,在兩害取其輕之下,才被迫採行全募兵制。第二個是國軍從過去就一直採行徵募併行的制度,而不是單純的徵兵制,希望能增加職業軍人的比例。因為隨著軍事科技越來越進步,三軍都需要更多專業人材來操作這些精密武器,特別是空軍地勤與海軍艦艇兵,都需要長期訓練。因此國軍過去就很努力招募更多的志願役軍人,這在海、空軍特別明顯,很多單位都是志願役比義務役多。這代表能釋出給義務役的名額其實很有限。 維持一定數量的專業志願軍人,以維持部隊的戰力,又要全面徵兵,役期最少一年,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張國軍的規模。(攝影:張哲偉)  有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維持目前國軍的規模,並恢復徵募併行的舊制度會發什麼事?不是役男過多,造成入伍大塞車,就是被迫縮短役期到一年以下,並再度恢復替代役。許多人或許會問,現在的出生率不是大幅下降,為什麼還會有兵源過多的問題?這也是國人常見的錯誤認知之一,因為現在入伍服役的役男年齡大多在20至25歲之間,因此要消化的是20至25年前出生的役男。當時不止出生率較高

20211027-王臻明:美國反制中國:從安全合作據點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王臻明:美國反制中國:從安全合作據點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20211027 美國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司令部(MARSOC)今年首度派員來台,與我特戰部隊實施「專家交流」。 圖/美軍特戰司令部粉專 《華爾街日報》近日引述美方官員所透露的消息,報導美軍特種部隊與海軍陸戰隊長期在台灣協助訓練國軍人員,而引發諸多討論。一方認為,美軍駐台是中國所不能容忍的,可能會進一步升高兩岸的緊張情勢;另一方則認為,華爾街日報也提到,目前在台灣輪駐的美軍人數只有二十餘名,其規模遠遠談不上駐軍協防,只是例行的交流訓練。這種合作模式行之有年,只是礙於台灣的特殊處境,美國官方過去不曾正式承認過。這次透過媒體放出這個消息,可能只是美中關係低盪下的反制一種手段。 美國作戰新模式:安全合作據點 不過,美軍在過去二十年來的反恐戰爭中,發展出一套新的戰略。他們發現在追捕行動飄忽隱秘的恐怖組織時,大部隊派不上用場,反而是小型敏捷的特種部隊,更具機動性。這也讓美國採取新的模式,與其盟邦進行軍事合作,不再設立長期的大型美軍基地,改以小規模的據點,來負責特種部隊的情報與後勤支援。這種被稱為「安全合作據點」(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單位,通常有各種掩護,駐紮的時間與地點也不固定,視需要而存在,靈活部署。 在美軍撤出阿富汗戰場,宣告反恐戰爭已告一段落以後,這套戰略似乎沒有消失。原因在於美國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西太平洋,以反制中國的崛起,但用來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早已全境籠罩在中國的攻擊範圍中。這除了因為中國是個擁有各式彈道飛彈、長程巡弋飛彈的核武國家,解放軍的海、空軍也正在全力發展遠洋戰力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各式無人機的滯空能力不斷突破,極音速飛彈的射程,動輒從上千公里起跳。美軍清楚知道在第一島鏈上駐紮大規模的部隊,已經變得太過危險。 甚至連第二島鏈也不再安全,中國的軍機與艦艇已多次展示,其有能力直接攻擊關島的美軍基地。這也讓美軍將購自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部署到關島,雖然這次的短暫移防,是以測試的性質居多,但選擇關島就代表美軍已在著手規劃,加強關島攔截巡弋飛彈與無人機的能力。而這也暗示美軍未來極有可能在關島進駐更重要的攻擊武器,除了目前的航空母艦與核動力攻擊潛艦外,美國陸軍剛剛接收了第一批的長距離極音速武器(LRHW),其射程剛好可以從關島直接攻

20211029-月巴氏:那個曾經有梅艷芳的香港

月巴氏:那個曾經有梅艷芳的香港 2021-10-29 有些記憶,你想甩也甩不掉,例如梅艷芳唱《風的季節》勇奪新秀冠軍那一晚,我好記得,自己做緊乜。 1.好肯定自己正在睇電視。1982年的香港晚上,一個成長於普通家庭的普通細路,只要屋企有電視,自然就會睇電視——睇的不只細路,還有大人,電視提供了我們絕大部分娛樂,誰上EYT誰成為港姐?不是甚麼影響世界的大事,卻肯定是大部分香港人會緊張會談論的事;而我的成長比一般細路特別,還會睇ATV。 2.所以當大會司儀宣布梅艷芳成為新秀冠軍時,我雙眼,的確睇住那一刻,那一個歷史時刻,我是見證人。當然,我見證過過去很多時刻,但不是任何時刻都重要,重要到對日後產生深遠影響。 3.自問不算梅艷芳迷,所以一直以為她成為新秀冠軍那一刻,不會引起我內心甚麼迴響,就只是一個泛著金黃的畫面而已(金黃色來自她當晚的戰衣)。 4.直至看見王丹妮重現那一晚那一幕,竟然有想哭的衝動——幸好功力深厚,我用力將正準備標出的淚硬生生迫回體內。問題是,同類情況不只一次,當望住80年代香港街道人文生活被一一重現,體內就不停出現這種好想喊vs不准喊的交戰。好辛苦。到電影中後段,這種交戰才不再出現——不是當事人最後的歲月不動人,但可能都在預計之內,加上後段大量使用真實Footage,把我拉回真實時空,人反而變得冷靜。 《梅艷芳》努力重現過去的景物和場面。 5.外國拍傳記電影,真實的相片或片段通常會安排在片末、甚或End Credit時才播出來——等到最後一刻,讓觀眾由之前那個被重現的現實,連結起真實的現實,這下連結,一下子帶來最強大Impact;《梅艷芳》由開場到散場,持續將真實片段攝進不同段落,到後段,尤其頻繁,問題是,現在拍的不是紀錄片,而是傳記片。 6.當然,無論用甚麼方法,電影由始至終目的只有一個:紀念梅艷芳——讓經歷過梅艷芳時代的中年人老年人懷念這位偶像,讓未經歷過的年輕人認識這個傳奇,這位香港女兒。 7.還有這傳奇所誕生的80年代——街上的人會一齊企在電器舖前睇電視直播(而不是等之後上網睇重溫,甚或乾脆不看),夜晚的佐敦道相當熱鬧,戲院外會有好多小販……望落,可能不夠整潔,兼且有點亂糟糟,但亂糟糟就是有亂糟糟的活力。梅艷芳就是在這個帶有亂糟糟活力的時代,在台上成功覓理想,不斷配合歌曲主題,嘗試各種舞台形象,即使有自命正氣凜然的衛道之士指歌曲意識不良,但她敢唱

20211027-素黑:溫暖的家是有對的人在

素黑:溫暖的家是有對的人在 2021-10-27 她經歷過很多段感情,一段婚姻,都失敗告終。上次離婚時三十八歲,帶著一個孩子,然後馬上又陷進一段新感情,對方還有不三不四的婚姻和情人關係,口裡雖然說會清理好,和她好好在一起。她信了,不是真心相信對方愛她,只是不想做篩選,害怕寂寞,選擇相信原是給自己盡快抓住一個依靠,逃避處理不懂得經營感情關係的藉口。於是再度經歷災難式的感情,互相折磨和暴力,兩年後報警收場,醜陋地結束。 快五十歲了,前半生的磨難記憶還是鮮血淋淋,可就是被自己的軟弱征服,老是想和並未很了解的新對象馬上建立家庭。最近又在猶豫是否要跟相識不到三個月的新戀人結婚。問她為何死性不改,偏要衝動結婚,到底圖甚麼呢?她說:「我也不清楚,心裡總有一把聲音讓我害怕自己一個人,心裡空空有個洞,很想建立一個溫暖安穩的家,家裡有人陪伴我,哪怕明知對方並不適合,還是想試試,也許會成功呢!只是我運氣差,總是遇上對我不好的人渣。」 運氣是留給有準備和張開眼睛看清楚的人啊,亂來的、迷失的、怕麻煩不想負責任的人,最後只會選擇走上最差的那條路。世上人渣確實特別多,但你若刻意避開,保護好自己,他們也難以傷害你。大部分的爛透關係都是盲目開始又不捨結束的氣數消磨。與其怨運氣不好,不如怨自己馬虎隨便,賭博最終沒有贏家。 溫暖的家不是有人在,是要有對的人在。 素黑

20211025-素黑:要和他生個孩子

素黑:要和他生個孩子 2021-10-25 她很容易愛上一個人,過不久又很容易厭倦,分手後馬上找另一個愛上,厭倦、分手、再愛上。 二十多歲衝動結婚生了一個孩子,很快便厭倦,離婚,孩子對方帶,因為不再愛他了,和他有關係的孩子也不再愛了。經歷過很多次分手,四十歲再度衝動,跟一個比她小十歲的男生結婚。這次她說:「我要和他生一個孩子。」為甚麼?「因為太愛他,想要有和他一生一世不會斷的束縛關係。」但這次小丈夫並不同意,不想生,說:「要對孩子負責任,我還未準備好。」年紀小卻比她懂事,她卻覺得自己深愛對方,他怎麼就不想有孩子,覺得他不夠愛她。疾風的感情快來快逝,不消幾個月,再度離婚。 愛得太快,恨得太快太徹底,這不是愛,只是感情的「魷魚遊戲」,只有贏或輸,生或死,自己決定玩不玩。這種玩命式的感情輕浮得要命,不適合婚姻,更不適合生孩子,因為無法肩負深重的責任。 任性容易,好勝容易,放棄更容易,但孩子呢?他不是玩具,不是道具,不應該是愛慾荷爾蒙大上大落下的遺孤。多少無知任性的父或母,因為盲目縱慾,迷戀激情,借生孩子複製一個所愛的對象,像標本一樣擁有。到感情淡了歿了,愛的荷爾蒙流失了,一下子反目成仇,說分手便分手,說離棄孩子便離棄。這種人不配愛情和家庭,是不合格的人。 素黑

20211020-素黑:迷信愛,忘記了關係

素黑:迷信愛,忘記了關係 2021-10-20 她跟我討論愛和關係的非必然「關係」。她說:「為何本來好好的愛會變質?愛可超越關係,不應被世俗性的要求污染。」到底是她太單純還是裝無知?愛哪有「本來好好」的?別傻了,離開關係的還是愛嗎? 愛離不開關係,關係離不開責任和協調,沒有「原本」好好的,都是一場磨合和修練。你可以主觀幻想愛可以有多珍貴和純潔,但它同時不能抽離現實關係。而關係有以下掃興的特性: ❶ 極其複雜。沒有關係是簡單的,因為人很複雜,有七情六慾,情緒容易駕馭理性和道理,還有五大死穴:貪、亂、懶、蠢、執。人很分裂,常不知自己想要甚麼,不清楚自己表裡不一,欠缺修養,自大,沉溺,執著,恐懼,愛面子,不認錯,情緒化。不要迷信追求純真、純潔、無條件付出的關係。你自己也做不到。 ❷ 涉及利益。關係更多是因利成便,近水樓台,靠近對方是想得到好處、方便和資訊,包括物質、金錢、人脈、情慾和信任。 ❸ 涉及感情。相處久了會產生感情,如想進一步發展親密難捨的感情關係。感情是牽絆,一旦建立後,即使後來變差了,還是欲斷難斷,只因軟弱或霸道。 ❹ 涉及慾望。感情的基調是慾望,而慾望多帶操控性。如你想改變他來遷就、滿足和成全你。因此關係中難免製造壓力、傷害和負能量。慾望越多關係越容易告吹,可憾還未及愛過。 關係,真的一點也不浪漫,那你想得到的所謂愛,到底是甚麼? 素黑

2021118-素黑:為何要修細心和內斂

素黑:為何要修細心和內斂 2021-10-18 時下流行用頌缽靜心,不少人迷上的原因是它「很好聽很舒服啊」。我試過不少出自不同產區和物料的缽,都發現有不同程度的凌亂泛音。一般人的耳朵笨拙,不懂分辨聲頻的好壞,被擾亂了細胞振頻也不知,聽時舒服,事後又回到浮躁原點,只因聽而不修。求舒服不是判斷好壞的關鍵,你該懂。 我研發的「靜聽愛」銅磬不是給你多一個時髦的靜心玩具,她的層次不是求舒服,而是修心,修內斂。內斂是全然打開六感,往微細處觀照,能幫助調校情緒,訓練專注,看清楚問題。假如你粗心,性子浮躁,能量鬱結,難以專注,散漫或衝動,你便會跟身體和外界割裂,時常製造衝突,需要修仔細,辨好壞,逐級微調感觀,和自己重新和諧結合。 為何要修細心和內斂?細心的終極目的是謙卑,不是放大,是收小。我們都敗在自大和性格死穴裡,必須修內斂和謙卑,才能衝破自身困局。 振頻穩定的磬,能助我們看到自己的粗疏和偏執,只要學對方法,它不只讓我們安靜和放鬆,更能打開堵塞的感觀和關卡,改善長期困擾身體或情緒的症狀。多年前在濟南開課時,一位長年無法專注、行為怪異、難以正常溝通的三十多歲同學連坐定也困難,學懂聽和敲磬後,第二天上課判若兩人,課後主動跟我說首次能和自己及世界建立想親近的關係,陪她來上課的老媽感動到流淚。這不是奇蹟,是「先定後靜」的修煉成果。 磬修課一推出已滿額,現加開11月27日課。查詢:3419 1089。 素黑

20211024-綠色生活:一洗污糟頹味, 地盤食堂進化,環保素食企理

綠色生活:一洗污糟頹味, 地盤食堂進化,環保素食企理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香港有五分之一人口與建造業有關,身邊亦總有人從事建造業。」有25年建造業經驗的郭家樂(Ken)於2019年在啟德體育園工地開辦源青食堂,根據建造業議會最新數字,香港有約47萬有效註冊建造業工人,Ken則指另有10多萬管理及專業人員,換言之,香港有50多萬人從事建造業。若以一個家庭有3個人來計,便有150萬香港人靠建造業生活。工友以40、50歲為主,大部分受過教育,文化水平較以前高,然而,外界對建造業工友的印象仍停留在「打架、污糟、粗口、低文化」,故此他從推廣環保着手,改善行內文化和外界觀感。 建造業飲食習慣:食三餐都要快 ‧7:45am 早餐 食三文治 開工時間一般為早上8時,為爭取時間休息,經常吃三文治、多士。匆匆在入口拍卡,之後到飯堂叫外賣,咬着三文治就回到貨櫃換衣服開工。甚少人會「施施然」歎茶食早餐,但部分老一代的工友會先喝個早茶再回來。 ‧12:00pm 午餐 熱食濃味大分量 放飯時間約1小時,通常15分鐘吃飯,留45分鐘休息小睡,「嗱嗱臨食完搵個地方匿埋攤抖吓」。工程分判商黃泰其(阿其)分享,除非很悠閒,才會叫新鮮即炒的食物,不然都是以快為上。出汗後需補充鹽分,他們一般嗜吃香口濃味、大分量、多肉的菜式,最重要是多汁,可以多拌點飯吃,下午有氣有力。最想不到是,熱湯不可或缺,尤其是夏天,最常吃湯飯。「地盤工鍾意食熱。你留意吓,地盤佬係咪特別鍾意飲熱湯?」阿其說建造業怕凍不怕熱,因戶外工作為主,經常曬太陽,身體皮膚已習以為常,反而好怕凍,故冬天的熱飲熱湯不可少,「特別好飲,出身汗,舒服。我都超鍾意飲熱嘢」。 ‧3:00pm 下午茶 食鹵水雞髀菠蘿包 並非所有建造業工種都有下午茶時間。鹵水和三文治是最常見的下午茶選擇,「最緊要係進食模式要方便,喺工地搵膠袋拎住就食」。Ken說每到冬天,因工友多體力勞動,又要做到五六點,做到下午時間便肚餓,鹵水雞髀和火雞腎這些可以拿着大咬的食物便最受歡迎,「雞尾、菠蘿包都好,咬個包頂幾個鐘」。如沒下午茶習慣的工友,下班後一般不會光顧食堂,直接回家晚飯。 飯堂衛生惡劣 最怕食到肚痛 或有人覺得不過是快餐一頓,有多重要?殊不知,工友很看重工地飲食,畢竟工程以年計,可不是一兩餐就捱過去。阿其記得有個工地飯堂衛生環境惡劣,很多工友食到肚痛,但地

20211024-未來城市:部門分工合作,預警以影響為本 「打風落雨計分制」有得諗?

未來城市:部門分工合作,預警以影響為本 「打風落雨計分制」有得諗?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早前熱帶氣旋「獅子山」襲港,10月8日早上,在3號風球和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下,多區路面水浸「雨流成河」,惟市民仍要如常出門上班上學,由頭濕到落腳,好不狼狽。天文台成眾矢之的,市民聲討為什麼水浸也不早掛黑雨、8號風球。還有連登網民提出「打風落雨應該要行計分制」,如果紅雨加上3號風球就可以停工停課,合併暴雨警告、熱帶氣旋警告的影響。有氣象學家說,這個方法其實有得諗,甚至是世界氣象預報的大趨勢。不過問題的癥結在,首先要做到各部門分工合作,天文台不用獨力承擔停工停課的決定。 水浸因累積雨量多 不代表大雨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8號風球必然大風大雨,威力多大就視乎自家門窗有沒有吹到嘭嘭聲,走在街上會否站不穩、大雨淋漓,但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說「未必」,某一區大風大雨不代表全港都一樣。香港不同地區的地形不同,又有高樓大廈,加上天氣的隨機性,每個地區的風速、雨量都不同,每區市民的感覺也因而不同,例如獅子山吹襲香港時最高60分鐘風力,長洲達81公里,沙田只有27公里。梁榮武解釋,獅子山吹襲時發生的棚架意外,「風不是大得好緊要,只不過在某一個地方,因為暴雨所引發的強陣風,令棚架倒塌,這只是局部出現,可能全香港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這種事發生,但好不幸地就出了意外」。天文台會參考8個涵蓋全港並接近海平面的參考測風站(見圖1),所錄得的風力資料,如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每小時63至117公里的持續風速,就會懸掛8號風球。 獅子山在10月8日風速的確只達3號風球,市民質問不夠大風掛8號也算,為什麼水浸也只是黃雨?首先來認識一下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當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且雨勢可能持續,天文台就會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超過50毫米發紅雨,超過70毫米就黑雨。翻查獅子山襲港的雨量,在上班上學的高峰時間,各區錄得的雨量都不超過50毫米,「大部分時間雨水雖然大,但未到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但因為連續這麼多小時都下幾十毫米,累積雨量,水浸就好緊要」。累積雨量多,加上地下去水渠可能淤塞,就會導致水浸,並不代表大雨到黑雨。所以即使水浸,打工仔還是要澗水上班。 黃雨、紅雨、黑雨反映不到水浸情况,跟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也無直接關係。連登有網民厲聲疾呼

20211011-林益仁:菜市、漁港、小教堂:回到基隆老家,看見異鄉人交織的生態網

林益仁:菜市、漁港、小教堂:回到基隆老家,看見異鄉人交織的生態網 2021-10-11 沒有給予,就沒有生命多樣與文化多元的展現。基隆老家接納了眾多的異鄉客,透過彼此「給予」而成為一個家園。圖為日治時期的漁會正濱大樓。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經過了30多年,與其說我是「回」到這個叫作「老家」的空間,倒不如說我踏上一段連結過去的記憶與歷史的旅程。這一團模糊紛雜的記憶,不純然是已經在我的意識中存在的過去,有些是我後來發掘才獲知的。理解這些過去,需要整合新與舊的認識,它其實是我們身為人整體存在的一部分,不管以前是否曾意識到。就像是我在倫敦大學地理系的教授大衛.羅文塔(David Lowenthal)寫的書《過去即異鄉》所指出的,我們不斷地渴求、探知,進而改造過去,過去不是那麼自然而然消逝的時光,它就像是一個人進入了自己陌生的家園。 「回」到老家,不僅讓我有機會更深刻地認識我與家族以及基隆這個地方在個人生命中的連結網絡,更讓我重新深思一個基本的問題:「何謂家園?」這是一個生態學家無法迴避的議題,因為生態學(Ecology)的希臘字根Eco原意即為家的意思。以下,我想分享一些回到老家的感想。 正濱漁會旁,菜販互惠建屋的故事 基隆正濱漁會是一座文化部指定但已年久失修的歷史古蹟。絕少人知道面對古蹟的右側,原來曾經有座日本人興建的市場。終戰後,我的祖父母從汐止輾轉遷到這個人稱「水產」的地方討生活。就從賣菜開始,在這個市場裡他們與我的大伯分別分配到兩個菜攤格子的位置,於是一家老小就依賴著菜攤生活,不只是賣菜,就連生活起居,都在這個小小菜攤位置搭建起來的違章建築一併解決。 後來,祖父母辛苦賺了點錢,就在市場旁買了一塊十幾坪大的地,蓋了一棟三層樓的房子。一家人還是繼續在市場賣菜。堂姊告訴我,在當時三層樓相當罕見,附近的房子多數是平房,這棟三層樓也是目前基隆老家的前身。 可惜的是,後來老家前面的中正三路要拓寬,這棟三層樓房子連同旁邊的菜市場都面臨拆遷的命運。因為涉及的範圍大,拆了之後這些原來的菜販將無處棲身。基隆市政府與港務局於是出面協調,預計將拆遷後的市場地根據每個菜攤的土地面積出售給菜販認購,方便作為日後建屋之用,同時解決違章的問題。 但是,每個菜攤的面積實在太小,就算買了也蓋不成房子。老爸說,當時因為只有我們家有兩個菜格子的面積,加上還有另外買下來的十幾坪地,祖父母就慷慨地將

20211013-素黑:根本沒有長大過

素黑:根本沒有長大過 2021-10-13 她埋怨童年時父母對她嚴厲,不夠寵她,令她受傷,可事實是她得到的特權都比弟妹多,獨佔大房間,新衣優先買,穿完才給妹妹,能去外國讀書的也只有她。  現在和家人的關係不錯,父母不需要她照顧,各自住各自生活,一兩星期見面飲茶。她卻感到遺憾:「我想照顧他們多一些,不願意離開是為了他們。」我問:「這是他們對你明確的要求嗎?」她想了想說:「不,是我自己想這樣做而已。」「他們需要你留在身邊嗎?」「不,他們叫我考慮移民,他們有錢有朋友能照顧自己。」那還愁甚麼?「我總是牽掛著他們,然後感到難過。」 細問下,發現她不是真心關懷父母,與家人感情也不深,不過是借他們製造遺憾感。她的困局明顯不是來自父母,卻利用他們為自己的窩囊找禍端。真相卻是她常借故向父母發脾氣,遇到困難時便回家找他們麻煩,借批評他們發洩情緒。是自己活壞了,向最親的人下手發洩而已,事後良心發現,製造對他們牽掛不捨的「孝女」形象,替自己減卸罪疚感。偽裝的孝順,自製的傷口。 她的性格死穴原是長年活在後悔裡,總覺得自己做甚麼都下錯決定,一事無成,怕犯錯要面子,不想讓寵她的父母失望或瞧不起她才先發制人,惱羞成怒只為掩飾自己的失敗。 多少人都像她一樣,沉溺在對原生家庭的遺憾和抗拒,獨立後無能力給自己幸福,無視父母恩,只懂怨懟,裝孝順,博同情,根本沒有長大過。 素黑  

20211011-素黑:沒有人再需要我

素黑:沒有人再需要我 2021-10-11 分手後,她覺得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了,將孤獨終身。失婚後,她覺得所有人只會厭棄她。孩子長大後,她覺得老公和孩子都不再需要自己了,在這個家她是多餘的。退休後,他覺得自己對社會和下一代已沒用了,大家都嫌他煩、嫌他老。雖然過了試用期,但他覺得同事和上司都瞧不起他,不會給他重任,他在公司只是小角色,隨時會被新人淘汰,已有心理準備很快會被裁掉。她在公司已服務近四十年,同事上司都對她好,但她總覺得年紀大落後沒用了,不被裁掉只是上司看在人情分上。 你把自己想成怎樣,你便成為你所想的那樣。 可悲的是我們通常都把自己想到很差勁,心態負面,自覺是個失敗者、沒有用的人。這種想法非常老態,也是因為你一直靠依附別人建立存在感,自我價值感不高,甚至多有點奴性,終身為別人服務,為別人所用。 也許那些人真的不再需要你,也許他們有自己的煩惱,無法跟你分享,可能不過是怕你擔心,不想煩心而已。是你多心了,沒有人嫌棄你。又或者你應反問自己,怎麼就把一生押在別人身上?他們疏遠你,你便跌墮了。你到底為何只為別人活,忘記你自己? 最需要你的人不正是你自己嗎?人要先瞧得起自己。你都不覺得自己有用,自然也不會對別人有用。你毋須才華洋溢,你只要踏實盡責,對得起自己和別人,不如意時不留戀,別走丟,向前看,要懂得認路領回你自己。

20211006-素黑:先給他肉體吧

素黑:先給他肉體吧 2021-10-06 她總是因為小事情和老公吵架,譬如討厭老公一早起床便喝凍豆漿,不喝清水,她「擔心」這樣太不「健康」。老公和她吵架的理由多只有一個:「為何你老是在工作?連Staycation都在酒店房開工,花四千元一晚的酒店結果要這樣度過嗎?」 她是超級工作狂,在外企公司擔任要職,從清晨工作到深宵,永遠準備隨時開十多小時時差的兩地會議,晚上沒有親密時間,累到面色發白根本沒精力應付老公的性要求。老公忍著忍著,最終不時借小事情向她開火大罵。可她粗心,沒察覺這情緒發洩的源頭不是那小事情,只是實在忍無可忍借機爆發罷了,她卻覺得老公變得暴躁,心理有問題:「一個男人怎麼可以對老婆這麼兇?他其實對我沒有愛。」 我反問她:「 你工作大過天,根本沒有理會他的需要和感受,你其實對他也沒有愛。」她無言,如夢初醒說:「你說得對,我真的滿腦子工作,根本沒餘地去想他的事和關心他。」 原來工作狂不是因為熱愛工作,只是因為除了埋首在電腦鍵上做呀做外,她對身邊其他大小正事都不想經營,賣命工作原為建造舒適區,可逃避溝通,沒興致投資在人情關係上。老公埋怨娶了一個連陪看電影吃飯和做愛都像要配給的老婆,還不時被她埋怨飲食、穿衣等小事,怎麼多了一個麻煩管住自己的阿媽呢!心都灰了。 她說:「但我關心他的身體啊!」我說:「先給他肉體吧,到底老公更需要甚麼呢!」 素黑

20211004-素黑:聲療與磬修

素黑:聲療與磬修 2021-10-04 最近做了兩個個案,案主湊巧都是專科內科醫生,都是因為工作關係,飽受極大的焦慮、擔憂和壓力,以致一位患上強迫症,另一位憤怒、恐懼和絕望。一位在服精神科藥物,一位靠看心理書希望自療但不遂。他們有相同的症狀:腦內不停地重複「放映」負面情景,難以停止,十分打擾,以致極影響工作甚至日常生活,情緒也因而大受影響,感到抑鬱、沮喪和絕望。 他們都不是真的沒其他出路,只是不敢豁出去,給自己的世界畫了一個細小的框,覺得逃不掉。真的必須選擇放棄一切如辭職才有轉機嗎?不,他們只需要學習處理壓力和怕出錯的焦慮,阻止腦袋自動重複的模式,身心鬆出來了,出路便有很多。 我教他們一個處理重複負面視像或聲音記憶的聲音療法,替過度活躍和失控的腦細胞重新「調頻」。如靠特有的唱頌方式「打通」堵塞的經絡或情緒區,這是以穩定及有療效的聲音振頻調整已亂了章的細胞振頻,讓它以幾近零時差的高速截停亂想,進入定心。再用「先定後靜」的方法,以定心銅磬幫助集中,先定心,後讓磬聲帶領靜心,放鬆。為自己重複調頻,可在短時間內大大改善強迫思想和行為,重獲自主的信心。兩位醫生試做過後,在短期內都得到明顯的改善,重建了自信。 我在新書《靜心是》和《也許得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裡已有詳述這些,也會在十一月六日開辦的「銅磬•聲療•茶修」課裡現場教授方法和練習(可查詢:3419 1089)。   素黑

20210929-素黑:給自己變美的勇氣

素黑:給自己變美的勇氣 2021-09-29 她說看我在面書介紹過一個關於「愛自己人像寫真」活動後,便去報名參加了。那是自32年前結婚上過影樓拍照後,再也沒有做的事。 「我現在58歲,再不拍難道要等到再老才去嗎?」 活動由「文藝女生」女子攝影學校的創辦人Iris發起,她的攝影不是神級,但她的親和力卻是,能發掘被拍攝者的個性、特質和美態。在Iris的鏡頭下,她變成了連她也說感到陌生但很美的自己:冷艷、智性、韻味、氣定神閑、雍容華麗。她只是被Iris提供的化妝師突出了原本被埋沒的那張臉,沒有特技,照片沒經修改。Iris把她的一張生活近照和剛拍的併在一起給她看,天呀,很難想像是同一個人。 她說:「很慶幸自己能走到這一步,應該早一點來拍。」 原來,她一直不讓自己美。Iris問:「為何不夠膽綻放美,連美的勇氣也沒有?」她也不很清楚:「現在發現到這一點已經很厲害啊。」我接觸過很多女子其實也跟她一樣,好像從來沒有也不敢發現自己可以美,好像關心自己美不美是不對似的。她們大多畢生為工作、為所愛的人內外磨蝕了自己,忘記了自己值得美。Iris說:「我相信女生的本質是美,希望呈現她們的個性。女生的歷練本來便是成就氣質的根基。你現在為何那麼美?正是因為努力了58年,一輩子為人為社會服務。一年有八千多個小時,你今天終於肯花三個小時給自己了。」 美是(自)愛的力量,要知道自己值得美。想找Iris拍自己可Whatsapp 9482 7954。 素黑

20210927-素黑:由焦慮到疑病

素黑:由焦慮到疑病 2021-09-27 近日見過幾個患有頗嚴重焦慮症的客人,其中兩個更是「疑病症」,經常擔憂患上頑疾,背後有因為怕花錢,也有家人曾經病逝的陰影。 譬如她不夠三十歲,做過割除子宮肌瘤手術,擔憂患過子宮病難懷孕,造成不育焦慮。還有多年來常夢見初戀,期待和他復合,沒等到他的回應便醒來,變得焦躁,困擾多年。又因為不善理財,經常亂買東西,滿心內疚。 除了教她情緒和財政管理外,還教她用處理焦慮和清理夢魘的芳療油,每天按摩子宮、推按帶脈,同時讓子宮放鬆,減低對備孕的焦慮感。也教她用手抱子宮法跟前男友說再見。 一個月後她留言:「我按你說的導演了一幕跟初戀男人好好說謝謝和再見,後來夢見跟現任甜蜜依偎在高中學校的大榕樹下,初戀男友在後面望著我們,微笑祝福著我們。又我用你那兩瓶芳療油做推按,試了一個月,好神奇啊,焦慮感明顯減低了,工作上的煩事回家很自然會忘記。之前會懷疑你為何不是叫我去做運動、服營養品等處理焦慮。我以前很不喜歡按肚子,覺得很脹氣,自從按你的指示調校了手法,改用手心掌按摩肚子,每晚堅持用精油,每次都有打膈排氣,竟有神清氣爽的感覺。」以上方法,我在《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裡亦有詳細教導。 焦慮感和疑病症都是跟壞記憶有關,令情緒腦變得過敏和重複那記憶。治本的方法,需要從穩定生命能量的根源即子宮或丹田開始,穩扎定心能量。 素黑

20210920-素黑:心軟是一種失禁病

素黑:心軟是一種失禁病 2021-09-20 心軟,是一種失禁病。 管你已在腦袋裡彩排過一億遍:「我不要再管他,他不值得。」你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失控、著魔般再度投向他,為他繼續貼心付出和犧牲,勞役和對不起自己。 心軟是失修的決堤,浪翻過後,覆水難收,你最珍貴的財產再被海嘯捲走,你本以為來得及抽身,蠢到以為可以靠理性止步,不再去想、不再付出。可就是經不起考驗,對方一個失望的眼神,一句自憐的話,一滴偽裝的眼淚,你又服軟了,不忍心看到他不開心,最重要是假設他「因為你」而難過。「你」才是病原體,不過是自大症。 心軟像賭癮,注未下或已下,你都是輸家,卻是自願的,沒有人逼你。是你有心癮,放不低,明知是個無底的坑,就是一頭栽進去,哪怕深知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能翻身,還是心甘命抵押上一切跳下去,死而後矣,雖然明知道只得一條命,瞧你到底有多自虐和任性,你只賴一句「前世欠他的」。 心軟原是縱慾的藉口,你無知地投射希望,可希望是病毒。你一廂情願構想了願景,幻想泡影關係。你甚至知道就算得到了,也根本不是你想要的那樣,譬如他回來了,繼續出軌,對你兇,用你的錢,打你罵你。又如你明知他在利用你才出現,拿到利益後頭也不回,你卻裝慈悲,自欺不求回報,認定他是你唯一的摯友或親人,你不幫他便沒有人會,哪怕他一心只為其他人,眼裡只有他自己。說穿了,你到底有多害怕孤單和沒有? 素黑

20210915-素黑:在事業與家庭之間

素黑:在事業與家庭之間 2021-09-15 有客人說,她身為女性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掙扎了很久,難以權宜要把時間放在家庭上抑或事業上。 不,應該把時間放在自己上啊,要平衡情緒、事業、感情、健康和興趣,缺一不可。分配好首選和次要,分配好時間,這是生活管理學。 家庭很重要,但事業也不能沒有,兩者不是對立的關係。 其實不只是女性,組織了家庭的男女,尤其是已有了孩子後,都必須安排好各自對家庭和事業的投入版圖和時間,需要和伴侶深入商量,別理所當然覺得這是某一方的天職,沒有某一方必須先妥協的理由。你需要和伴侶一起去分配時間、平衡輕重。 要記住,照顧家庭不是女人的專屬責任,這是一個家庭的共同責任。男人也應煮飯,做家務,安排子女的活動和教育。別縱容對方,壓抑自己。不過更重要的可能是女人要學懂放手,把不同的責任和義務放給子女、伴侶和家務助理。太多女人擔心太多,憂心忡忡,連上中學的孩子自己過馬路也擔心得要死,這是病態憂慮,結果熬出婦科病來,為家人徒添壓力。 遇到良好事業發展機會時,要把握還是為家庭放棄?我是鼓勵應該把握的,當然要看個別具體情況。有女人遇上好職位,卻在考慮懷孕而猶豫。也有個案為了帶情緒出問題的孩子而放棄事業,改做兼職或停職幾年。這裡沒有標準答案,重要是和伴侶商量,大家一起面對、扶持和付出。還有,女人要多為自己著想,能接受孩子和伴侶都不一定沒有你不可,你便成長了。 素黑

20210913-素黑:快樂是修來的福報

素黑:快樂是修來的福報 2021-09-13 有人說這幾年我們面對各種重大的變化,社會上很少有快樂的氣息,很多人都覺得焦慮和無力,問我求得到快樂的秘訣。 噢,或者應該先調校一下這個追求吧:想得到快樂很好,但它不是終極追求。快樂快樂,快來快去啊,抓不緊,容易影響心態,導致失望和不安。 世上沒有多少人很容易感到快樂,因為快樂是修來的福報。在連小孩也活得滿有壓力,變得複雜,慾望繁多時,多數人只會感受失望、不甘、埋怨和憤怒,製造痛苦,物質或娛樂性的滿足,早已不能帶來持續和真心的快樂了。 真心的快樂不是由外界誘發的,而是當你內心已修煉到平靜,靜心下來後,快樂、滿足、平和及幸福感便會隨之育成,不會短暫流失,它會變成一股穩定如山的力量,滋養生命。 要提升心靈豐足感,先要學習讓心定下來,靜下來,不要太快回應一切外在的人和事,如太快去回應手機信息,對你並不清楚的事情先下判斷等,避免因而變得浮躁、被影響,吸收或傳送負能量。從日常生活最基本和微小的事情開始訓練細心、仔細、關懷感,學習平衡情緒,減少製造壓力、麻煩和傷害,自己和身邊人自會穩定,少爭吵,少矛盾,關係細水長流,快樂才出現。 快樂是要修煉的。我的新書《靜心是》和《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都提到「先定後靜」的收心方法,教你返回靜下來的定心點,如透過敲磬、調心臟穩定、練習鬆開一呼一吸等。願大家好好練習,培育平靜從容的力量。  素黑

20211001-曾國平:壟斷樓市的困難

曾國平:壟斷樓市的困難 2021年10月1日 信報 有些字眼,像「霸權」和「勾結」,本來就沒有清楚定義,用得多就成了口號,不用分析,不用證據,本身就是方便的負面宣傳:雄霸一方,權傾一地,還要暗中跟其他勢力圖謀分配利益,看不到的東西最恐怖,鬼影幢幢,愈看愈覺無處不在。另一些字眼,像「壟斷」和「囤積」,本來是術語或至少可介定,卻不斷地被扭曲誤用,看似言之成理,實質欠缺內容,淪為疑似有學術包裝的有力武器。 繼幾年前的「土地大辯論」,香港居住問題再成為討論焦點,這些字眼當然亦氾濫成災。跨越政治立場的期望,是本地發展商將會得到「整頓」,而其中最殺氣騰騰的,莫過於本土研究社列出的發展商十大最高危潛在「壟斷行為」了。 高斯的耐用品猜想 剛好在九年前,我在本欄一連寫了四篇文章(《高斯猜想與房屋市場》、《高斯猜想與香港樓市》、《二手樓宇市場的作用》、《二手樓市的「分配效應」》),反駁香港樓市壟斷論。如今重讀,除了為當年的生硬文筆感到尷尬,其觀點和分析可說是「歷久彌新」的。 我且將五千字的舊文撮要一下。根據高斯猜想,由於樓宇是耐用品,發展商難以高價先售予肯付高價的消費者,因為消費者會預計發展商終會向其他意欲較低的消費者打主意,價格因而下降,消費者於是就延遲入市,發展商利潤減少了。理論上,在三個情況下發展商可以逃出這個困局。一為放棄出售轉而租賃,但這個做法在香港並不常見。一為樓宇的邊際生產成本上升得夠快,那發展商先貴後平的動機便會減低。不過,香港的地產發展成本主要來自土地,邊際成本不太可能急速上升。最後出路,是發展商透過建立商譽,堅持不減價,但過去傳媒不時報導,每當發展商有貨尾會賣出,常會送傢俬、車位、釐印費,其實都是變相減價。 以上推論,還未將二手市場考慮在內。當市場上有舊樓有新樓,就會出現兩個效果。一方面,由於消費者有較多選擇,發展商新樓定價太高,生意就會流失到二手市場去,對發展商不利;一方面,消費者分流得更清楚,一類買新樓一類買舊樓,發展商因而可以更準確地針對消費者度身訂造,可從中得利。根據一項有關美國汽車市場的研究,第一個效果遠比第二個重要,二手市場的存在令新車供應商利潤大減超過三份一(註)。 新樓舊樓皆有競爭 你可能會反駁說,以上回顧只是紙上談兵的理論,高斯猜想或許不成立,二手市場在香港也未必有明顯效果。不信理論,可看數據。我利用欄友梁天卓整理的買賣紀錄,製成下圖,顯示過去二十

20210928-何靜瑩:曠野中的雅興

何靜瑩:曠野中的雅興 20210928 《明報》副刊抗疫人生 長年累月的疫情與逆境日子,教人喘不過氣,蒼涼幽暗的大氣下,每天都要花好些工夫振作自己,這已成為大多香港人的日常寫照。有朋友說他長期悶悶不樂,我問,那是怎麼樣的? 他說,就是缺了一份「雅興」:不想去戲院看電影,反正坐不定;不想出外吃飯,反正食之無味。每天營營役役地上班下班,生活沒有色彩。 啊,雅興。雅興是精神健康的一個指標,也是對應逆境的一種意志表徵!困境逆境中的雅興,並非不理世事、附庸風雅,而是好整以暇、保留實力的修養,好像一葉小舟在驚濤駭浪之際,隨着怒海起伏,在被動中不失沉實思變,保存內力,培養更深底蘊,以待風雨後有所作為。 我這一年在台灣「心度遊」,時刻記掛香港未來,心情難免惆悵憂戚,感覺像長期被上帝遺忘了,何來雅興?不過,基督教信仰還是給予最強的提醒:這是一個曠野中的寶貴歷練。聖經中,青少年大衛被政權追殺而逃難到曠野,漂泊十數年。曠野裏有很多野獸和仇敵,危機四伏,大衛遇上怪人怪事,也遇上愛人和高人。最重要的是,在曠野歲月裏,他被上帝陶造,更能立定志向,建立自己。 • 池上淳樸生活  喚醒探索精神 那麼,在當下這荒蕪曠野裏,我要修煉什麼?會遇上怎樣的奇人奇事助我撰寫生命曲譜? 雅興是培養心理質素的修為,在灰暗中努力尋找一點光彩、一絲氣息。文化藝術往往是我在困境中才願意注視的精神食糧——人在得意時,心猿意馬,在家園裏當家作主時有種運籌帷幄的氣焰,文藝是用來把玩和裝飾的。反而在心灰失意時,再換上遊子之心,雖有心亂也有心靜時,方可卸下往常的包袱和狂傲,謙虛恭敬地讓藝術陶冶心靈,讓雅興療癒愁腸。 頭半年,我先滿足一直以來對農村生活的浪漫嚮往,走進台東偏僻寧靜的稻米之鄉池上,作為休養生息的第一步,叫醒好奇心,蘇醒探索精神,重拾絲絲雅興——美食、音樂、講座、品茶、與人交談……淳樸的鄉村生活給人加添深層的力量和底蘊。 • 新竹體會生活美學 很多人有種錯覺,認為以科學園區聞名世界的新竹,是美食和文化沙漠,大多只過來開會,很少想起到新竹度假。不過,我在新竹遇見不少文藝高人,獲得不少啟迪。 先說一間相當有品味又有實力——有style也有substance——的社會企業,名叫「或者」,以民宿、書店、餐飲、工藝店推動新竹文創產業,栽培年輕藝術創作人,亦幫助小農小商設計品牌,例如玻璃、陶瓷、海鹽花生醬、辣椒油、果醬果乾等,讓人

20211010-未來城市:祖堂地鬆綁,賣地以外的可能

未來城市:祖堂地鬆綁,賣地以外的可能 2021年10月10日星期日 資料來源:《香港新界「祖堂」土地問題歷史、傳統與法理》(2019)(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上周出爐的《施政報告》提出構建「北部都會區」,其中一個加快土地供應的手段為釋放祖堂地,並在一年內完成檢討及制訂具體修訂建議。這項政策有「拆人祠堂起樓」之虞,卻在公布前已獲鄉紳支持,並提出放寬門檻至七八成人同意,即可出售祖堂地;公布後鄉紳代表侯志強也欣然表示「祠堂可以拆」。外界反應則與鄉紳截然不同,有人認為政策傾向發展商,也質疑官方沒有具體數字,何以確知發展潛力。而鬆綁之後,鄉紳是否只求賣地分錢? 何謂 「祖堂地」? 定義 「祖」地一般以成立者之名命名,例如鄧輯伍祖、李富祖,傳給直系男性子孫,成立者的兄弟或親屬無權染指;「堂」地一般是留給宗族或家族的土地,可建祠堂、廟宇及祖墓等。祖堂地以往最常用作農地,收入用以祭祀及照顧該族村民,故歷來均不能輕易賣出、分割或侵佔。祖堂地是氏族社群共同擁有的財產,是維繫其生存、傳承和傳宗接代的主要關聯。 面積及分佈 民政事務局於今年7月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出,由於祖/堂土地的數目及面積對民政專員在處理出售祖/堂土地的決定時沒有關聯,民政專員並沒有就有關資料作出統計,政府亦未有計劃就全港現有祖/堂土地的數目及面積展開統計。新界鄉議局研究中心主任薛浩然曾於2019年依據官方文件的數字,推算出新界祖堂土地應不少於2088公頃,共有約7300個祖/堂地,當中以七大氏族(鄧、侯、彭、文、陶、簡)的發展最為興盛,用祖堂名義註冊的土地最多,主要位於北區、元朗區、大埔區。 轉讓程序 現時祖堂地轉讓手續繁複,必須得到祖堂所有有份人同意和授權才能轉讓。司理會向民政事務處提交土地轉讓申請,處方會就此發出通告,若通告限期前無收到祖堂有份人反對,申請才獲批准。據《香港新界「祖堂」土地問題歷史、傳統與法理》所寫,極少數祖堂成員反對的理由一般包括:一、堅持原封不動,以土地形式永續保留祖先物業;二、認為賣地價格過低;三、認為賣地收益分配不公;四、其他對人不對事的理由。 背景 賣祖堂地≠拆祠堂 祖堂土地源遠流長,據薛浩然所指,祖堂設置可追溯至宋朝(公元1050年),范仲淹創建義田,改變以往由門第或大官壟斷的傳統,開創氏族擁有土地的形式,以收益資助族人生計。中共上台後採土地國有制,氏族瓦解,香港卻如「時空交錯」

20211009-李怡:成敗皆非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

李怡:成敗皆非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 20211009 1948年到香港,與父親、姐姐。(李怡提供) 李怡,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任總編輯28年,至1998年終刊。1984年起在香港《信報》及1995年起在香港《蘋果日報》寫政治評論專欄,直至2021年6月24日香港《蘋果日報》終刊。六十多年的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 近年出版物有《香港思潮》《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香港覺醒》等。 作者所述《失敗者的回憶錄》,將在風傳媒媒陸續刊出。 緣起 2019年三月底,我在報章的專欄表示,我將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中,就我一生中值得記憶的一些經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寫下來。 我的人生經歷,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既可說幸運又可說不幸的是,我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台灣和香港都經歷極為重大變遷的時代,我又置身在觀察、報導、評論這三地大變遷的敏感傳媒中。我目睹香港傳播界的淪落:從三地中最能夠自由看到海峽兩岸看不到的時事和政治,能自由評論,急速因自我審查、廣告和採訪受壓、事事要政治正確,而社會公信力不斷下跌;我經歷台灣人從正面期待「香港的今天,台灣的明天」,而急速地變成負面警惕「香港的今天,台灣的明天」。在這個大變動中,我的社會角色、出身、工作、家庭和在交叉路口的糾結,也許有些特殊。我想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留下這片雪泥鴻爪。 十多年前已經有這心願,只是在讀過黑澤明的《蝦蟆的油》和一些人的自傳後,深覺人類很難擺脫自我美化的怪圈,不想自己也陷入這怪圈中,因此蹉跎了好久,直到2019年已高齡八十三,覺得有些事情不寫,可能後世就無人知道了,於是下決心去實現人生的最後心願。(相關報導:論近年新加坡與香港的「法治」與威權政治:《依法治國的迷思》選摘(1) |更多文章) 《回憶錄》在香港《蘋果日報》刊登了十來篇。一日,我接到黎智英電話,他說當時在台灣,有人對他說,希望看到我對當時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送中」條例發表評論。他問我能否暫時擱下回憶錄幾天,在專欄講講反送中。我在《蘋果》寫評論二十多年,黎老闆從未對我的寫作提出要求。我回答他說我可以寫,但不會有什麼作用,港府和立法會都鐵定會一意孤行。他說,還是盡點力吧。我應承了他。 想不到的是,一寫就不可收拾

20210926-{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工盟解散,思考工會未來路

{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工盟解散,思考工會未來路 2021年9月26日星期日 {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黃惠民好幾年沒回來天光道了,車站位置也已改,他才發現這邊有個土瓜灣站出口。上次是4年前了吧,自2007年那36日罷工行動之後,他十幾年來一直是紮鐵業團結工會(職工盟屬會)理事,2017年紮鐵工潮10周年都有回到這昔日戰場,想不到再來,是職工盟解散之時。承載香港工運史重要一章的地盤早變住宅高樓,我坐在半山壹號樓下快餐店的窗邊位,黃惠民揮着手過馬路而來,離遠已望到背心露出一對手瓜,65歲依然體格硬朗的他,人稱「Man哥」。 紮鐵工潮誕團結工會 快餐店選擇多,一個餐可以左搭右搭滿足人貪心欲望,卻見Man哥點了個腿蛋麵,清簡的踏實。「地盤工人就係好簡單,反而夜晚餐飯主要些,我們一般習慣最緊要快,爭取時間休息,以前上午一早要去酒樓坐,等開工,睇有無工開。」他說這光景在2000年代之前仍存在,「我們行內術語,散工頭是蛇頭,一般工人就是蛇仔,蛇頭會在晚上打給蛇仔,叫他們出去哪個地盤,但都要先出去酒樓待蛇頭調配安排。我試過有一次,小朋友剛出世,(市道)又淡,真係攞埋奶粉錢出去坐,去到同相熟的蛇頭講,今日一定要開工,你點都安排我啦,如果唔係阿B無奶粉食」。他說,「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擔得起條鐵,擔唔起頭家」,2007年8月8日紮鐵工潮爆發,就在我們面前的靠背壟道,Man哥回憶那就是「大台」所在。每逢8月是紮鐵工會與商會談判時候,1997年紮鐵工日薪1200元、每日工作8小時,但經歷金融風暴、SARS等經濟打擊,工人薪金跌至800元、開工8.5小時,工聯會提出增至950元及回復8小時工時。但在長實半山壹號地盤,工程公司「天和工程」發出通告將日薪加30至50元,工時再增至8小時45分,引發工人停工,更有百計同行從各處加入罷工,包圍地盤。一次工人抬鋼筋從遮打花園出發遊行,他看到這句醒目標語,「我即刻把它貼在那條鐵上,那份難堪辛酸,搶眼又貼題」。 這是紮鐵業團結工會誕生之始,後來工聯會在商會提出日薪850元、工作8小時15分的方案後呼籲工人復工,Man哥說:「工聯會紮鐵工會的理事長與秘書長到場宣布,就被人攞紙皮、水擲佢囉。」工人反應很直接,他記得「即使長毛同佢哋又飲酒又食煙都好,呢頭猛嗌長毛點點點,嗰頭媽叉佢都係咁啦。無得畀面㗎」。職工盟介入後,李卓人在工潮爆發

20210926-【懷念竹內結子】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希望那個在原宿逛街的清純女孩別被星探相中

【懷念竹內結子】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希望那個在原宿逛街的清純女孩別被星探相中 雪奈 2021年09月26日 11:00:00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驟逝一年,仍留給眾多粉絲無限思念。(取自《天國的戀火》劇照) 一年就這樣過去了,但是我心裡的某個時鐘早已停擺。 去年9月27日,在半夢半醒之間得知竹內結子驟逝的消息,震驚到腦中一片空白,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至今對於竹內結子的離世,還是缺乏真實感,女神真的不在了嗎?雖然自稱為竹內結子的頭號粉絲,不過這一年來,不太敢再重溫她的作品,因為只要看見她在螢幕上的燦笑,就會觸景傷情、內心隱隱作痛。 「暑假大家都過得好嗎?」去年9月1日,竹內結子在IG曬照片為她代言的食品宣傳,這也是她在IG的最後一篇貼文。(取自竹內結子IG)  對觀眾而言,竹內結子不只是日劇女王,更是美麗耀眼的女神。 提起竹內結子這個名字,立刻會浮現出富有感染力的招牌笑顏,她一微笑,連太陽都顯得遜色;而她的淚水,更是楚楚可憐,她一哭泣,連星星都要跟著墜落,實在很難不愛她。 國中畢業那一年,竹內結子在原宿街頭被星探挖掘,以演員身分出道,並且開始拍廣告。她19歲就脫穎而出,成為NHK晨間劇《明日香》的女主角,從新生代女星競爭激烈的戰場中勝出,順利拓展演藝之路。少女時代的竹內結子,完全符合晨間劇女主角的形象,鄰家女孩、活潑朝氣、清純甜美。 竹內結子演出NHK晨間劇《明日香》的清純模樣,甜美可愛。(取自網路) 我迷上竹內結子的契機,是看了2002年富士月9《午餐女王》,被她的笑容所俘虜。《午餐女王》中開朗活潑的「麥田夏美」令人印象深刻,看她津津有味、享用美食的陶醉模樣,忍不住跟著幸福起來。雖然是走可愛路線,卻給人獨立自主的感覺。 在日本藝能界,能夠同時活躍於電視圈與電影界的女優,竹內結子絕對是名列前茅。 她在《午餐女王》中開朗活潑的「麥田夏美」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取自劇照) 她曾經連續三年,以《黃泉路》、《現在,很想見你》、《春之雪》三部電影拿下日本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還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就達到別人需要努力很久才能獲得的成績。儘管當初不是因為興趣或志向才成為演員,但竹內結子的才華與能力,一直深受專業人士的肯定。 2005到2008年期間,竹內結子經歷結婚、生子、離婚,這些重大的人生歷程,單親媽媽的身分,使觀眾對她多了幾分憐惜與不捨。 2004年《現在,很想見你》裡,竹內結子迷人的

20210912-未來城市:配套諗多步,鼓勵傷殘者 「軟硬」兼施,普及無障礙運動路

未來城市:配套諗多步,鼓勵傷殘者 「軟硬」兼施,普及無障礙運動路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 為免運動場太擠迫,部分輪椅跑步隊成員會分流去跑街。(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東京殘奧上周閉幕,港隊運動員奪得2銀3銅。今屆殘奧首次有電視台直播賽事,全港觀眾看到運動員毋懼傷患投入運動,以實力證明他們付出的努力跟健全港隊成員一樣多。精英運動員表現固然耀眼,但其他傷殘人士的運動路又如何?提供傷殘人士運動訓練班的機構說,原來主流學校的殘疾學生多數不能上體育課,運動場無障礙洗手間亦爭崩頭。 殘奧將殘疾分為三大類,一是肢體殘障,包括截肢、短肢(如侏儒症)、脊髓損傷而下半身或全身癱瘓等,二是視力障礙,三是智力障礙。後兩者因為四肢健全,可參與運動種類多,運動形式調整較小,例如為視障運動員增設眼罩或領跑員。但肢體殘障的運動員多要坐輪椅,對無障礙運動設施要求較高,可參與的運動種類也受限於運動員的靈活度,未必個個肢體傷殘人士都打到羽毛球、籃球。有機構希望在肢體傷殘群體中推廣普及運動,鼓勵傷殘人士享受運動樂趣,強化身體機能。 邊度參加運動班?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傷青會)開辦多元化的運動班,讓不同能力的傷殘人士都能找到適合的運動,門檻較低、身體控制力較弱的人可選擇太極柔力球、伸展運動,上肢靈活、體能比較好的可參加輪椅跑步、輪椅籃球,挑戰度更高的還有龍舟、攀石,會視乎身體情况加裝安全繩。傷青動力學堂訓練主任吳崇維設計運動課程時,會盡量加入帶氧運動元素,「因為傷殘朋友,會比較難做到帶氧運動,一般帶氧運動都是跑步、游水、踩單車,對下肢不方便的傷殘人士較困難」。傷青會約6、7年前成立輪椅跑步隊,由體能較好的傷殘人士與跑步教練合作,教參加者用雙手推動輪椅「跑步」,鍛煉心肺功能。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殘奧會)提供較有系統的運動訓練計劃,傷殘人士參加初級訓練班後,有意提升技術者可再晉升至中級、技術改良班,最後獲選為港隊代表到體院受訓。總幹事林俊英說,現正計劃與地區組織、健全人的體育總會合作舉辦更多訓練班,「例如硬地滾球,我們在6個區域做緊,輪椅劍擊在元朗區推行,將來中西區會做乒乓波班」。非政府組織外,康文署亦有推行「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舉辦輪椅網球、水中健體等訓練班。 困難+建議 ■硬件 1. 場地選擇少 受交通配套限制 健全者想打籃球,不用穿籃球鞋,籃球也不用帶,一個人走到樓下公園街場就

20210908-素黑: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素黑: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2021-09-08 不少人正面對失業之苦,被打沉意志,慨歎人生無常不知應對。 我們都在「正常」、「恆常」和「無常」之間的落差中感到不安失措,過不了這人生關口,是因為長期理所當然地以為「正常」理應是「恆常」,雖然好景不常的道理我們都懂,就是總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面對逆境,我們要培養樂於應變的心態和處變不驚的能力。 一切如舊才是可怕的。舊不一定好,戀舊的人容易忘卻危機感,失去應變能力。無常才是常態。目前正值全球逆境的世代,可以一起經驗巨變其實已不錯,你不是孤獨,大家都要一起應變,求變通,能變便能通。一起邁向新的生活方式,把舊有的問題一次過翻土和重整,轉機都是共同體驗,沒甚麼好害怕的。 過去的快樂和安逸都沒有長久的保證,你習慣了沉迷其中,容易經不起無常的考驗,包括婚姻、感情、收入、健康等。處變不驚是修來的。要在預算和計劃以外預留應變的餘地,更要學懂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有人懂得逆境求存,放下面子和懶惰,變得積極和勇敢,轉行做以前沒想過會做的事如送外賣,當司機,開網店。轉營是轉化,有轉化總是好的。放下自我,想著為家人、愛人改變自己,不放棄,自有動力,感恩他們幫你重振力量和意志。當身邊很多人都一樣要面對大挑戰時,你不能心存僥倖,再不改變便會被淘汰。現實是最好的修煉道場,當死守的路已封,必須尋找其他路走,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素黑

20210906-素黑:提升動力靠培養淡定

素黑:提升動力靠培養淡定 2021-09-06 近期不少來找我的客人都遇上挫折,感到人生失敗,跌倒後一蹶不振。 「怎樣才能找到人生動力,扭轉瓶頸的命運呢?」  為此測過命的她說,聽完師傅的批示後心裡更沉重:「好像命中已註定我必須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叫我認命,不宜做甚麼,只叫我去做法事,和等過了這十年運氣才可望好轉。天呀我已三十多歲了,難道要等到十年後才能結婚,才會有穩定的收入嗎?我都已不奢望能買樓或移民了。」 灰得要命的個案。焦慮到睡不著,甚麼都提不起勁去做,連刷牙也不願意了。哎呀,不是命不好拖垮了生活,而是你篤信了甚麼。 老實說,管你的命是甚麼,也必須做基本的事。別害怕焦慮感。焦慮是哺乳類動物的特性,不只是失意的人。說白了,你擁有抑或沒有都會焦慮,前者怕失去,後者怕得不到。 際遇也許難改變,但心態是可以靠我們創造的。赤貧的人可以自得其樂,失戀的人可以的起心肝好好愛自己,告訴自己失去一個不對的人很走運。念一轉,判若兩人。 未能重提動力怎麼辦?先要學懂淡定,淡定能應變。人最差是沒有甚麼想去愛,了無生趣。可以借助照顧好一條生命培養淡定。簡單如種一盆花,為育成它你願意無條件負責任,每天澆水,不逃跑,看到它的成長你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喜悅。這喜悅感不是值錢的回報,但你已淡然歡喜。這是由淡定得來的平靜和富足,不問理由,不落計算,卻給了你活好自己的定力。  素黑  

20210831-何靜瑩:員工是老闆最好的作品

何靜瑩:員工是老闆最好的作品 20210831 《明報》職場特寫 辭職有千萬種的理由,但最黯然神傷的是委屈。委屈來自得不到你看重的老闆或戰友體諒,開始時,你會堅持下去,認為繼續努力,他們總會改觀。最心碎的是他們冤枉你、控訴你,或者不撐你,不替你說句公道話,一次,兩次,很多次,慢慢你不想解釋,免得他們反罵你在自辯。再過一段日子,你開始心淡,提不起勁拼搏下去,情緒不再受波動,你發現已經進入麻木狀態。直到一天,你已經心死,帶着沒有靈魂的軀殼上班、下班;在家中看電視、跟朋友聊天都沒精打采,你知道這是辭職的defining moment。 委屈是一種「腐蝕性」的精神狀態,每次我都想說服當事人還未到心淡之前,便要拿出來跟上司溝通。有誤會的要澄清,有心結的嘗試解開,最低限度給雙方一個機會挽救關係,更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你所感到的委屈,不是出於誤會、猜疑、道聽塗說。 不過,大部分人都不敢坦白講出心底話,不只是難以啟齒,而是權力懸殊的問題。作為下屬的,怕提出來後,有權有勢的上司不但死口不認,還會影響印象,從此將抱怨的下級打入冷宮。 因此,我把較多精力放在上級的身上。很多上司不清楚——或不關心——下級感到委屈的緣由其實是出於自己的一些言行舉止。本文集中討論上級的心態和胸襟,有意無意系統性地對同事做出讓他感到委屈的事情。 • 總裁太出色 老闆感功高蓋主 有一個我十分熟悉的老闆,經常背後批評一名總裁對外發言時太過邀功,說到底,都是不滿其名氣大,光芒掩蓋了拿資金出來的自己。我也認識那個總裁,也了解其處境,知道他早已感到兩難,多次提出不再負責當公司的發言人,但其他股東又不熟悉日常操作,接受傳媒訪問時不着邊際,更說不出動人的故事,最後大家還是拍板任命他負責對外工作。 究竟能幹的總裁知名度高,是否罪過?如何告訴老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合理期望?老闆感到功高蓋主是一個極之敏感的話題,我決定冒死說一些公道話,希望能開解這位老闆。 我開宗明義跟他分析第一個關鍵問題:「你能失去他嗎?」 老闆說:「很難找別人替代他。」 我再問:「你覺得他愛出風頭——我不知道你的判斷是否正確。不過,他有沒有不尊重你?」 他說:「他很尊敬我,我們的關係不錯。之不過,有時候在經營問題上有爭論時,他的語氣可不太給人面子……」 總裁負責最前線的營運工作,而他是出錢的一個董事,各人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本來是夢幻組合。當「

20210901-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二)

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二) 2021-09-01 處理壓力問題時,需要找出當下的壓力症狀是甚麼,譬如有沒有情緒病徵如緊張、焦慮、抑鬱、脾氣?生理病徵如胃病、便秘、失眠、腸易激、掉頭髮、月經紊亂、口瘡等?強調「當下」,是因為每次的壓力源頭和症狀都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必須每次按變化細心調校,不能靠「上次」的記憶和推斷來治理。 譬如今次的經痛源頭可能是因為受傷的情緒,也可能加上年紀問題。同樣的壓力問題,二十歲時的處理方法跟五十歲會大不同。又譬如上次的壓力症狀可能靠早睡可解決,但今次的必須戒掉每天喝珍珠凍奶茶才可望改善。 生理問題可以找醫生或醫師幫忙,對症下藥。平日多注意減低糖分飲食、補充益生菌、多做運動多走路、調教作息和飲食的時間規律。這些都不難,但要有定力和恆心。情緒問題的處理卻較複雜,需要多管齊下,也得配合身體健康和作息管理,才能得以逐步改善。 譬如處理緊張和焦慮,重點是學會靜心。心靜能放鬆和冷靜。放鬆,才能減輕緊張和憂慮感;冷靜,才能解決問題源頭。注意口業是另一個調校方向。思緒亂,憂患多,沒自信才需要靠說話充塞對話,可講多錯多,惡性循環,製造更多是非和負能量。用適當的芳療油或聲療法調校口業很奏效,把想說話的慾望或衝動轉化為聆聽銅磬,或發聲如唱頌,能在短時間內定心,截停說話和亂想,避免流失能量,達致靜心。心靜下來,自會變柔軟、平和,減低急躁不安感。 素黑

20210830-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一)

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一) 2021-08-30 早前在一個講座上,主持人說疫症下香港人面對很大的生計壓力,生活上又需要多方面的兼顧,問我有沒有令都市人快速解決壓力的貼士。 噢,壓力是沒法「解決」的啊,因為大都來自外在因素,這個壓力源頭沒有了,下個源頭又出現。這是世情,世情是要面對和適應,無法解除。 快速是另一個誤點。壓力的形成可以很快速,但它留守的時間卻很長,需要層遞式減輕、調整和釋放,快不得。假如說有哪種快速消失法也不過是障眼法,很快它又會來影響你的情緒。你看何時能把「擔憂」徹底放下,便知道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淡化和釋放走壓力。靠短暫麻木、打拳、消費、暴食、縱慾等去所謂減壓,總會有幾十分鐘效果,但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淡化了問題,甚至是逃避問題。 不是說這些都不能做,做錯了。只是說這不是治本的方案,很快壓力感又反彈,你又陷進同樣的困擾中,問題還是未解決。 處理壓力問題,需要先看壓力的來源在哪裡,還有感到壓力時的身心反應是甚麼,逐步逐處去調教和改善。 譬如明知壓力源頭是工作,但工作不能掉,死症如老闆變態或人手不足等沒法改變,那你只能學習適應和處理來自壓力的情緒和生理病症。 我常說,自愛和自療的大原則,是先從最基本的生活作息入手調教,如喝好一杯水,吃好一頓飯,說好一句話,睡好一覺。這些都是能靠自己改善的,不等外在條件先變好。 素黑  

20210904-曾國平:經濟學愛情故事

曾國平:經濟學愛情故事 2021年9月4日 信報 當網上真假資訊排山倒海,疑似意見領袖口沫橫飛,聲嘶力竭與危言聳聽當道,定期收聽的節目反而愈來愈少,千挑萬選下只剩幾個英文節目,其中包括有點冷門的EconTalk。 每星期一小時的對談,主持是昨日提到的經濟學者羅伯茲(Russell Roberts),嘉賓不限同行,既有不同學科的專家,亦有文人和記者亮相,從捕魚業到在囚人士教育,從車位分佈定價到偽造藝術品,話題天馬行空。最難得的,是主持人從不打天才波,做節目前都會把相關的新書或文章讀完,問題問得有紋路,討論切入有心思,營養因而特別豐富。 【敢於嘗試的跨媒體學者】 羅伯茲的學術背景相當正統。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老師都是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多間名校任教,初出道時學術研究頗有建樹。後來走出象牙塔,涉足普及著作(包括曾在本欄介紹過的一本亞當史密心靈雞湯式作品),穿梭多種媒體,主持節目十多年,亦有份製作點擊率甚高的兩個經濟學rap音樂錄像。 羅伯茲「誤入歧途」,面向大眾,有其比較優勢。除了他說話流暢思維清晰,其文字技巧亦遠高於一般學者專家,足以駕馭多種文體,從歌詞到小說都頗有看頭。 最近就讀了羅伯茲廿年前的舊作The Invisible Heart。看不見的心,是一本經濟學愛情浪漫小說(economic romance),背景是一所中學,男主角任教經濟學,女主角任教英國文學,故事骨幹大概就是想法南轅北轍的兩個人如何試圖了解對方,一個右一個左,在金錢環保福利道德等議題上針鋒相對,互相學習,和而不同,結局當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論文筆,這本小說不比機場售賣的流行作品差;論佈局,劇情偶有驚喜而不落俗套;難度最高的,是羅伯茲透過師生課堂討論和兩位主角對談,加插佔了約一半篇幅的經濟學討論,介紹自然秩序、市場機制、意外效果等基本概念,不阻礙劇情發展之餘,內容亦比一般教科書生活有趣。 【經濟學者的大眾印象】 唯一要挑剔的,是小說的人物描寫有點平面和定型。思想左傾、理想主義的女主角,出身富有家庭,生活條件優渥,對低下階層的憐憫永遠有點距離,也不太了解現實世界運作。至於男主角,則儼如佛利民翻版,無時無刻高舉市場、強調效率,對各個社會議題都有想法見解,但對文學藝術一竅不通。套用早前講過Thomas Sowell兩種視角的分類法,女主角是unlimited vision的樣板,男主角則是limited

20210903-曾國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之間

曾國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之間 2021年9月3日 信報 古典經濟學的傳統,著重資源價值和其分配,因此有value and distribution這個學科舊稱。將分配拆開成三個階段,由市場決定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政府透過收支干預是第二次,出於自願道德感召捐出的是第三次,也許是中國經濟學者厲以寧首先提出發揚光大的。 厲以寧這位國師級學者,香港年輕以至中年一代或比較陌生,但對我來說卻是「倍感親切」,皆因中學時莫名其妙地讀了他有份撰寫的舊作《現代西方經濟學概論》。當然,除了一些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用語,其內容已忘記了十之八九,但厲以寧這個名字一直印象深刻。 【公私救濟的擠出效應】 為補充兩位欄友的討論,我們暫且看看西方美國的情況。在爆疫前的2019年,不計地方政府只計聯邦政府,各樣項社會福利政策總支出約為23000億美元,其中包括失業救濟、食物支援、低收入醫療服務等主要項目。相比第二次分配的公共福利,第三次分配的私人捐贈又如何呢?在同一年,美國人捐出接近4500億美元,其中有七成是個人名義。捐款用途,首位佔三成的是宗教,其餘就是教育、醫療、藝術等。除了興建教堂、贊助古典音樂會、推動環保活動,就算是幫助學生和病人,但受助者只有少數是社會上最窮最潦倒的一群。大概情況,就是資助貧窮人士幾乎由政府「壟斷」,私人捐款大多花到其他地方去。 這個公私分工的情況,只有一百年前左右的歷史。一場大蕭條,造就了羅斯福劃時代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新政開創新社會,美國人從此擁有一個既複雜又廣泛的福利網,各種稅務負擔亦攀上高峰。與此同時,私人捐款大跌,而跌的不止經濟最艱難那幾年,往後第三次分配的水平一直遠遠落後第二次分配,而且捐款對象從此變得「離地」,不再以貧窮人士為首要目標,轉而用金錢關心社會上其他議題。 公共大手筆實行收入再分配,私人濟弱扶傾的捐獻都給擠出(crowd out)了。 【自願捐獻受制於萬稅困局】 以上實證分析,當然不是我的發明,而是來自經濟學者Russell Roberts廿多年前一篇題為A Positive Model of Private Charity and Public Transfers的著名論文。文章的理論很簡單:假設每人都有私他的喜好,樂於見到窮人得到幫助,但每人都有「搭順風車」的傾向,期望別人多做好事,均衡之下,私人捐款會比「大公無私」的政府要少。倒過來說,只要有

20210831-曾國平:經濟學者的兩手準備

曾國平:經濟學者的兩手準備 2021年8月31日 曾國平 財經論語 【明報專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Jackson Hole央行年會上發表演說,其中有關停止買債的信息坊間已有熱烈的討論,無謂重複。演說的其餘內容,亦值得一講,尤其是末段談到通脹那部分,看完後我禁大笑一聲,佩服其班底的寫作功力爐火純青,兜了一個大圈而不留下一點立場。 鮑威爾兜了一圈沒留下立場 鮑威爾先談上世紀1950年代的通脹經驗:The early days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the 1950s taught monetary policymakers not to attempt to offset what are likely to be temporary fluctuations in inflation。意思大致就是:通脹短期上落,貨幣政策無謂過分敏感地調整。 就如老祖宗佛利民話齋,貨幣政策有其長期而可變的滯後(long and variable lags),今日出招,難講何時才見效,效果大小亦未必符合預期。動輒對付通脹,隨時小事化大,例如今天美國通脹疑似超標,聯儲局如收掣太急,經濟就要在復蘇路上「仆直」。 70年代美嚴重錯判通脹走勢 下一段忽然筆鋒一轉:History also teaches, however, that central banks cannot take for granted that inflation due to transitory factors will fade。到了1970年代,當時一個流行解讀是通脹源自石油危機,只要問題化解,通脹自會消失。若然如此,通脹僅為短期現象,不足為患,貨幣政策亦應靜觀其變。誰知道聯儲局錯得離譜,通脹高企改變了大眾預期,愈來愈不對路,結果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多次高企於雙位數字。 鮑威爾講完一大堆,其實沒有講過什麼,總之聯儲局就是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一方面不鹵莽行事,一方面不後知後覺,總之就是我辦事你放心。這種遊花園的寫作手法,看似簡單,實不容易,就如上文中however一字,人人都懂,但用得準確的話,威力無窮,既可改變行文方向,亦能帶出考慮周詳的感覺(或錯覺)。 只是這種左右開弓的論證手法,不能用得太多,否則就會成了有兩隻手的經濟學者(two-handed eco

20210825-素黑:睡得夠便會好

素黑:睡得夠便會好 2021-08-25 最近幾位朋友跟我說了神奇的身心轉變。 她平日愛吃甜食,身體一向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心結也多,壓力更大,面色暗淡無光,眼神也失去動力,辛苦地過每一天。後來決心調校身體,戒吃甜品和拉筋後,一個多月後身體便明顯地變好,眼睛明亮了,腦袋清醒了,精神也好了。跟我說:「身體好了後,我突然覺得有勇氣和力量,開始正視一直存在的婚姻問題。」 另一個她,長年進行身心靈自我修煉,研究如何能把生活管理好,清理內在的垃圾。最近有了大躍進,不過是做了最簡單的事情:提早吃晚餐,提早睡覺。當然規律是重點,這樣履行了一段時間,長年臉上的敏感紅疹幾近不見了,面帶光彩,眼神更雪亮。像賣廣告的特技視覺效果,但是真實版,我親眼見證。 我正在問旁邊的朋友網上流行的手提美容機是否真的那麼神奇時,她幽默地插了一句絕句:「睡得夠便會好。」人證物證俱在,真是神級答案。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我們都不去做而已。 長期問題都是習性惹的禍,正如你若真的時刻保持丹田內斂,提肛,拉直脊椎,拉開肩膊不寒背地站、坐和走動的話,大半的頸肩腰痛症都會得到顯著的改善,問題只是:你能堅持嗎?像你們口裡崇拜的奧運運動員一樣去訓練,不怕辛苦不放棄嗎? 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 習性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自愛和自救都是具體的行動,從身體和生活作息出發,調校自己,不是期待奇蹟。 素黑

20210823-素黑:強勢女人的失敗

素黑:強勢女人的失敗 2021-08-23 做了幾個個案,案主都是強勢的女人,老公、孩子、下屬、家人等所有人都必須聽她的,無差別地視他們為她統領下的附屬品。 她們特別喜歡操控別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不肯放過。只要別人沒有滿足她便發火、焦慮,需要用強權壓制對方,保護其實不過是欠缺信心或無能的自己。 譬如這個她,天天要老公受罵,看她面色,被她瞧不起,判他「不長進」罪,在家像下人一樣地過活,啞忍到了極點,已走到計劃離婚的邊緣了,可她還是自覺沒問題:「只是看到有問題必須去調教而已,我沒有錯。」 另一個她做金融行業,壓力巨大,需要定期達到大額指標,沒有完成便高度緊張,急了便會向身邊人開火,把上司向她的加壓轉移到他人身上,不過是發洩。更甚是把壓力轉嫁到自己的女兒身上,不斷催谷她遵從自己的命令,令還是小學的女兒飽受情緒困擾,已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了,老師已多次向她提出約見,她卻一句「我女兒沒問題,她們懂甚麼!」拒絕了,其實是在逃避面對問題。 強勢的人,其實更多是失敗的弱者。靠操控的永遠不是愛,關係都難有好下場。 幾經勸告,分析強勢行為對孩子將來的禍患後,其中一個她開始醒悟和害怕了。後來留言說:「剛找人算了女兒的八字,說以後婚姻會不順利。我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女兒身上,她很純善很懂事好乖,不忍心孩子會遭罪孽。謝謝你提醒我操控的惡果,我想我真的需要自律了。」 素黑

20210818-素黑:家庭太幸福難容納婚姻

素黑:家庭太幸福難容納婚姻 2021-08-18 她從小被爸爸溺寵,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男人會像他那麼愛她,形成她戀父。「我的家庭很幸福,在家我幾乎是想要甚麼都可以。父母和我永遠才是一家人,現在加上我和前夫生的孩子,我們才是最愛的一家人。」 她瞧不起丈夫,討厭他前段婚姻的孩子。離婚後,她遇上一個結過三次婚的男人,也有孩子,同樣不喜歡他的孩子,他對他的長輩好她也會妒忌,為此不斷和他吵架,臭脾氣。明知自己自私,雙重標準,就是霸道,死性不改,排外是死穴。 「我需要對方全部的寵愛,每次我愛一個人三年左右便不愛,大概我只愛自己和家人。」其實她根本不需要婚姻,容不下其他男人其他人,擁有原生家庭早已滿足。這樣的人也容不下愛情,想要的早已得到。 那為何還要男朋友?她說好勝想贏吧。貪是另一個死穴。對方也是離過婚,對關係糊塗不理智。大家都有感情的死穴,都不想再失敗,雖然明知彼此性格不合。 早已有足夠的愛,為何還要低級地跟男友的孩子和長輩爭寵吃醋?她條件好,自視過高,以為自己值得被愛,總瞧不起別人。她不知道自小培養了公主級霸氣,助長了心魔,不知不覺腐蝕了人格。她不欠缺甚麼,只欠修養和羞恥心。上天沒有長期給誰好運的理由,拿多了,總要還。 感到羞恥是治療霸氣的入口。她說:「現在知道我的死症原來不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格問題,有心魔,感到太丟臉了,終於有動力修養自己,感謝老師。」 素黑

20210822-街知巷聞:鏡頭重現,長洲戲院,人情往事

街知巷聞:鏡頭重現,長洲戲院,人情往事 2021年8月22日星期日 電影《無映之地》重現長洲戲院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長洲戲院外的巷仔擺滿小販檔,9時半,開場音樂響起,入場門口的紅布簾徐徐拉開,觀眾咬着一口蔗魚貫入場,偶爾混入幾個「飛天仔」偷偷入場睇免費戲,放映機開始「噠噠」轉動,高速捲出一格格菲林,這夜再一次全院滿座,因為銀幕投射的是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 半個世紀過去,長洲戲院風光不再,戲院在1990年代停業後就無人修葺,連天花也因風雨倒塌。記者跟着導演古本森(Benson)重遊戲院,他在長洲戲院拍了一齣講述長洲戲院的電影,記錄這「無映之地」,現於長洲舉行社區放映。「這裏是售票處,有條樓梯上二樓放映室,不過現在已經倒塌了……」售票處凌亂地堆放着一排排戲院座椅,戲院旁雜草叢生至大腿,寸步難行。可能因為戲院正門的鐵閘半開半掩,外圍被圍板密封,泊滿看似廢棄的單車、雜物,以至人們走過了戲院也不自知。這座荒廢已久、被人遺忘的小島戲院,反而由一個外來者記錄它最後的故事。 為荒廢戲院拍齣戲 Benson不是長洲原居民,3年前搬入小島到處探索,作為外來人,他對長洲戲院尤其好奇。碰巧他認識長洲戲院的業主,有機會進入戲院內部參觀,踏進被遺忘的時光,看到保留完好的舊式菲林放映機、座椅、陳設,令他很有感覺,「一個不會再放映電影的戲院,而它的售票處門口,一入到來寫着『下期放映』,這4個字是幾震撼我的,什麼是下期,下期是哪套戲呢,會不會是我的電影?」走出戲院,他決定要拍一套跟長洲戲院有關的電影,想在戲院面目全非之前,以影像記錄它的面貌。 接下來他花了幾個月寫劇本、睇景、訪問街坊,找來相熟的舞台劇演員邱萬城、睇景時來八卦的長洲鄰家小孩,還有自家小唐狗Okee,在去年秋天以4天時間拍攝電影《無映之地》,長約30分鐘。故事講述邱萬城從市區入長洲戲院做管理員,雖然戲院已經停業,但仍需管理員看守,以免間雜人進入戲院鬧事、吸毒。管理員的工作非常清閒,萬城在戲院睡覺、煮飯、賭馬,跟天天打騷擾電話的街坊聊天、講鬼古,跟偷進戲院的小孩玩捉迷藏、吃西瓜冰,在穿了大洞的影院裏看《獨臂刀》,日子過得平淡但窩心,有人情味。最後業主落實要清拆戲院,萬城亦被迫結束這份優差,回到市區。演員邱萬城說電影有種淡淡然,Benson說這種溫情正是他在長洲生活的感覺。 電影海報的書法字體,也是由長洲島上的書法家黃

20210808-街知巷聞:製衣廠面臨拆廠 BB牌胸圍絕響?師奶婆仔著乜好?

街知巷聞:製衣廠面臨拆廠 BB牌胸圍絕響?師奶婆仔著乜好?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拉開「廣泰製衣廠」大閘,直探進裏面,一剎那如時光倒流,5名女工驅動衣車,嚓嚓嚓嚓地響,利落將Made in Hong Kong的「BB牌」胸圍逐個部分縫合成形。這半個世紀的品牌,蹤迹遍佈各大街市內衣檔,老闆蘇姑娘從1997年接手守到今天,她拉開一個個紙皮箱,翻出不同款式,形容如藥材舖的百子櫃,話可不假,多年來找她度身訂做的客不少,她常掛在口邊一句話「幫到就幫」,是平民少女、師奶、婆仔救星。可惜胸圍廠所在的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是政府5月下令清拆起公屋的4幢房署工廈之一,這些工廈出租率超過九成,而蘇姑娘是必須在18個月內要遷離的2088戶之一,幫她手多年的親姐姐即時反應:「咁啲人著乜嘢呀,點算呀?」 一個胸圍的誕生 香港不是沒有胸圍廠,不過蘇姑娘說,多是「大陸製造再落嚟加嘜頭」,在這個廠裏,每個工人負責不同「車位」,每個車位負責一個工序,「現在的環境,則多數是一個車工跟兩三個部門」,她解釋車成一個胸圍的大概工序: 1. 裁布 由裁牀師傅負責,另外胸圍的杯則訂製而來。 2. 駁比 「比」(為「肶」的簡寫)是指罩杯以外圍住身體的部分。 3. 拉比 把胸圍的下腳(下圍)車好,以橡筋縫邊。 4. 上杯 把胸圍的杯車上。 5. 綑碗 罩杯形似飯碗,縫好罩邊。 6. 車上比 車好胸圍上邊,同時車上肩帶。 7. 打祖 把肩帶與胸圍的接口打實。 8. 釘花仔 將小花連商標紙牌釘在一雙罩杯中間。 9. 車鈎圈 將背部的鈎圈連「嘜頭」布塊車上,完成。 少女到阿婆 乜身形都著得 關注觀塘保育的專頁「活在觀塘」日前出帖,訪問搬到新商場「裕民市集」的內衣檔主肥妹,說BB牌胸圍是暢銷貨,「較年長的女士會選擇這種牌子,貪其貼身……客人有改動,我打電話去長沙灣工廠,一天後就取回」。 蘇姑娘取出寫着52碼的紙牌,與一個44碼(即圍長100cm,每大一個碼加5cm,碼數只有雙數,因胸圍可用背扣調校寬鬆)胸圍的「比」前後疊着,「有個客44碼都著不到,因為後面好多肉好肥,要著到48碼,(內衣檔主問)你做唔做到?我話得,幫佢加長個比。」她手上便是訂製達52碼胸圍的紙辦。胸圍款式不只各種喱士紋,蘇姑娘亦把款式分為「發育型」、「少女型」、「師奶型」,發育型的「比」幼長,以免箍得太緊影響發育;少女型因胸部大致成型,「比」

20210508-巨蟹座談戀愛:特別需要安全感

巨蟹座談戀愛:特別需要安全感 May 08 Tue 2012 文:亞提米斯  安全感對於每一段感情都是很重要的,安穩的感情才能夠走得長,然而安全感是需要互相給予的,有些人天生就很能夠給別人安心、穩定的感覺,然而也有些人是天生特別需要安全感。然而,這也是有很多種不同情況的,有些人喜歡給別人安全感、也相對的需要同樣那麼多的穩定;也有人就是一直覺得對方不忠、對於愛情總是小心翼翼,就怕小三會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弄壞了自己的感情。究竟,哪些星座的人在愛情裡頭就是特別需要安全感呢?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他們的心比你想像得還要更加脆弱,更加柔軟。 巨蟹座本身就是個硬挺著、強迫著自己去面對許多人生痛苦狀況的一個星座,他們已經習慣的用一個「我很好、我沒事」的外表去面對人,但事實上是所有的辛苦都往自己的肚子裡吞,在愛情的世界裡頭,巨蟹座更是愛表現出自己很能照顧人、很有本事挺起一切,是個遮風避雨的最佳閉風港,更會為了愛情,努力打造一個家。 然而,巨蟹座卻是比誰都還要需要安全感的。想想,當一個家的模型出來之後,接下來呢?是不是就得要有人在裡頭去運作出一個穩定又溫暖的模式,如果感情上的另一半沒有辦法配合到讓巨蟹座滿意的地步,這是會讓巨蟹座非常不安的。看似非常穩定的巨蟹,其實對於愛情有非常多的不安,他們是許多愛情劇的忠實觀眾,不像是雙魚座偏愛喜劇或是浪漫情節,巨蟹座是個很重視實際、現實生活的一個星座,甚至於是有點悲劇心態,他們要的安全感就是他們所想到的那種平凡的、家庭生活式的幸福,一點都不複雜,簡單當中帶著許多的開心與甜美,不需要太過轟轟烈烈,激情雖然熱鬧不已,但人生不可能天天都激情,這一點巨蟹座太清楚了。 保守一點、穩定一點、平安一點,安全感這種東西就是在這些一點一點的累積當中堆積出來的,愛情本身本來就是個保固期不見得很長的東西,巨蟹們很明白這個部份,他們更是帶著一點自卑與自憐的看著自己,深明人性的認為,或許自己沒有那麼好的手段能夠永遠套住眼前這個人,所以要更努力的結構出一段穩定平和的舒服生活,充滿了安全的感覺,這樣愛情的保久期就能夠更延長。 對這份愛沒有安全感的巨蟹,心情是會時常處在七上八下,這是很難過的事,所以在真的愛上哪個人之前,巨蟹座還是得要先搞清楚,這個人有沒有辦法給你你要的安全感,否則只會讓巨蟹座去經驗淒風苦雨的風雨飄搖之愛。 亞提米斯

20210131-蘋人誌:酒杯敲阿爺:鄭敬基

蘋人誌:酒杯敲阿爺:鄭敬基 20210131 ■「只要我們覺得錢最重要,都會輸給大陸的滲透。」 中國向來盛產流亡分子,因此才有華僑,藝人鄭敬基之母是印尼華僑,家中經營珠寶業務;鄭父則為新加坡華僑,所以這家人英文姓氏Tay,船務生意做得大,成了家族中人追殺目標,鄭敬基透露:「我爺爺被標參,撕票之後我爸爸繼續被追殺,爸爸漏夜放棄一切來港,當時我還未出世。」 他這一代也難逃流亡命運,一生三赴多倫多,最近這次與港版國安法有關,非逃亡莫屬。可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今非昔比,遍地紅藍,他便牽頭成立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以正視聽,大家要是逃亡該市也有個發言平台。他在KickStarter眾籌開台,目標資金120萬港元。 撰文:陳亭君 人生多矛盾,追逐名利還是追求生活?上學求知識還是求分數?少年鄭敬基熱愛讀書痛恨考試,他解釋:「大家入去試場被壓力壓一壓,但你不是考壓力訓練嘛,不知何解當時我已這樣想。」1980年與孿生妹妹首赴加拿大就是為了逃避中五會考,那年頭楓葉國移民條例寬鬆,鄭氏兄妹但覺隨時可以申請,倒沒入紙。 機會主義勝普世價值 任誰僑居他方都帶着根,過年多倫多唐人街舞獅,外國傳媒重點報道,「這是當時所謂香港文化保育,等於現在我們要保持香港由2014年至今的文化。」那時候新舊移民租看香港雜誌《新時代》、《好時代》,租香港歌星唱片及港劇錄影帶,如果你知道VHS錄影帶是何物,「大家覺得好『娘』,事事落後香港,80年好像返回70年,像看粵語長片,但有親切感。當時的人很熱切保持這份聯繫,但現在沒有了。」 《勁歌金曲》張國榮唱《風繼續吹》,兩個月後鄭敬基與友合唱,「很有趣,你想跟貼香港,但你偏偏去一個文化離香港很遠的地方,我覺得這種根很奇怪。」香港日子匆忙,這裏生活悠閒,周日商舖休息,小子但覺人生正該如此,「當時未有抗爭,我們在想是否要像在港般『chur』才叫成功,放鬆代表不成功,我覺得一個普世價值慢慢形成中。」見過世面就是不同,他認為:「為何很多極權國家不想你看見出面?原來人可以看見出面的世界,自己便有個衡量。」 大學未畢業參加當地歌唱比賽,憑譚詠麟的《幻影》、《傲骨》奪冠,記者想知今日他怎看「校長」,「我分得很清楚,撐警事件之前他的確是香港人的歷史,我不會說他對音樂沒貢獻。」當時小子志在參與,未感虛榮,回港加盟EMI百代唱片公司,同是EMI,在他之前有陳百強,後有劉

20210816-素黑:說很了解他是假的

素黑:說很了解他是假的 20210816 她有老公有孩子,跟老公欠缺思想交流,遺憾沒能遇上靈魂伴侶。 然後和大學相好但沒緣分拍拖的男人再遇上,以往美好的回憶逐一湧現,後悔當年沒有選定他,白白錯失了一個心靈和思想上都能融合的「對的人」。可對方已有家室,也像她一樣不捨得了斷婚姻,只好地下情。二人分隔兩地,極少見面,早已沒有為愛情做衝動事的激情。二人的親密關係止於手機交流。 這樣過了好幾年,享受著偷情的甜蜜,卻無法進一步發展,她把壓抑轉化為對家人和情人的諸多不滿,操控慾強,所有人都要聽她的話。怒火攻心,傷了肝膽,浮躁得令她開始討厭自己了。 我問為何不決心和他在一起?她說輸不起家庭。問她是否確定他真的是對的人?她說是,因為深信自己非常了解他。問他們可有一起生活過,她說從來沒有。有過短暫的同城相處嗎?也沒有,頂多是他過來幾天見面連性愛都沒機會。問她了解他和妻子的關係嗎?她說沒有問他也沒說。是不敢問是嗎?她說是。 所謂的了解不過是幻想,一廂情願的想像。他們只是手機戀人,每天幾分鐘的熱度當然浪漫體貼。自作多情,不切實際,不用負真實責任,遠遠談不上是愛。 當你沒有和對方生活過,沒做過愛,沒去過旅行,沒一起煩過家務生活的瑣事,更不清楚對方的成長、工作和情史的話,所謂了解,不過是憑慾望想像出來的願景,助長了得不到不甘心的貪念。 我們都是這樣,製造得不到真愛的遺憾的。 素黑

20210811-素黑:為何痛苦的記憶特別多

素黑:為何痛苦的記憶特別多 2021-08-11 為何我們痛苦的記憶好像比快樂的多,也特別容易執著?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在我們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經驗裡,負面經驗總是比正面的多和強大。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維持得較長,所以更能吸引我們的關注,害怕重現,愈怕愈記得深。 二,我們是哺乳類動物中受撫育階段最長的生物,必須依賴成年人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和照顧才能生存下去。因為長時間處於無助、依賴和被動的狀態,恐慌和不快的記憶便特別深刻,遠比產生能駕馭環境的安全感和安樂感來得早。 三,情緒來自記憶,而最能製造巨大影響力的記憶,是「身體記憶」。你對某個記憶特別深刻,揮之不去,不是因為那件令你刻骨銘心的事情,而是藉著那事情所挑動的身體記憶,如傷心時抽心的痛;被罵被冤時喘息的氣、發燙的臉、加快的心跳;被打時皮肉真實的痛楚;受傷時流血和骨裂的撕痛等,都在身體上。 某些事情我們記得那麼清楚,都是由負面情緒建立的。由情緒勾動的身體反應,能深深印記在潛意識的記憶庫裡,並在備用狀態,下次能更快地被呼喚出來,讓我們快速重溫。重溫的頻率高了變成惡性循環,鼓勵潛意識搬出更多類似的記憶來「討好」我們的情感發洩需要,令負面記憶看起來好像很多,不幸的事經常發生。情緒狀態正面時,我們會對這些記憶不留神,任它飄過;陷入負面情緒時,卻會特別敏感和執著,連同過往的不快記憶都一併搬出來,自討苦吃。 素黑

20210809-素黑: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素黑: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2021-08-09 有一種修心的方式,是修痛。 你一生遇見或經歷過的一切傷害,都是寶貴的啟蒙老師,讓你看清楚關係的真相、愛、人性和希望的極限,還有自身的極限和無知。 別埋怨痛苦。痛,不一定跟隨苦。苦原是自己縱容的,為自己準備的。 要修成自愛,是要學習面對自己的軟弱時不怕痛。 面對自己很痛苦,像被割裂開自己後,發現這個「我」原來如此不堪,比想象中更難接受。但是,吸一口氣,過了這一關,你便能療愈自己。 成長是生命的目的,過程會痛,痛過便是愛。陣痛後是新生,它是愛和成長的前奏。 從來沒有容易走的人生路,傷痛是必經的路口,不怕痛苦繼續向前走便是修行。你不是一個人在走。路是有得揀的,沒有絕路。 所有的療愈,所有的傷痛,都不在外面。傷害你的事情,其實在裡面。我們要去內心尋找,去好好療傷,而不是去改變別人來配合你的慾望、要求或霸氣。 修痛,目的不是要結束痛苦,我只是告訴你可以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療愈,目的不是令我們不再有傷痛,這是天真甚至無知的想法。療愈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學習怎樣和接下來出現的傷痛相處。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我們永遠都走不出來,永遠都覺得痛苦,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處理自己的傷痛後,再進一步,便是原諒。每一次痛,都是一次很好的修行機會。 痛是好的,提醒你距離愛和自由有多遠。 痛教曉你活著需要謙卑,接受遺憾是成長的必修課。 素黑

20210804-素黑:收心是,鬆開一呼一吸

素黑:收心是,鬆開一呼一吸 2021-08-04 我們都知道,要穩定和平靜下來時需要先放鬆。但是放鬆很難。 可能最快能感到放鬆的方法,是留意自己的呼吸,用身體去感受,不是用腦袋。 我在新書《靜心是》裡教過一個奏效的收心法,是從感覺雙手開始,鬆開一呼一吸。 首先放慢呼吸,觀照一呼一吸。吸氣時,感到手掌微微膨脹;呼氣時,感到手掌微微收縮,手掌會漸漸變暖。不要故意延長呼吸,或者改變呼吸的節奏,便能慢慢地放鬆。 你會發覺,整個身體在隨著呼吸,微微地膨脹和收縮。從手掌開始體會這種舒服的感覺,然後慢慢將這種感覺向全身擴散。 然後,把這種感覺從手掌向前臂擴散,感到前臂也隨著呼吸在膨脹和收縮,一直到上臂、肩膀、脖子、後枕、下顎、面部、前額。然後,留意圍繞著眼球的肌肉,這是特別緊張的部位,大部分人甚至從來沒有留意過眼球原來一直多麼緊張。注意它在膨脹和收縮。然後是胸口、胃部、腹部,一直往下到大腿、小腿、足踝和腳掌。 判斷身體的某部位是否放鬆,有一個基本標準:你能否感到那裡在呼吸,膨脹和收縮?一旦放鬆,我們會感到身體瀰漫某種精細微妙的感覺,這是平時處於緊張狀態和粗心大意時感受不到的。 從體會雙手隨著呼吸的脹縮開始,堅持每日隨時隨地回歸身體。上下班,坐地鐵,工作時,看電影,任何時候,從呼吸開始。很快你便會發現,原來自己從來不知道,可以享受身體內這麼豐富的感覺。 素黑

20210802-素黑:不再正常很好

素黑:不再正常很好 2021-08-02 幾年間,我們經歷著翻天覆地的巨變。以前一切以為是理所當然、「正常」的事情和計劃都被一下子打翻了。社會動盪,環球疫症,這一切可能不過是接踵而來的人類「病變」的前奏,等著我們去面對、適應和承擔。可有想過,這都是我們應該承受的因果?這是人類自毀的生態定律。 是我們為方便製造不能回頭的垃圾禍害,為貪財貪口福研發有毒化學劑和殘害其他動物的生存權,為權慾歷朝歷代製造血腥暴力誰惡誰正確。我們還埋沒良心詐看不見社會的不公義,還鬼扯說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命。管它世界塌下,總之蒙著眼照舊訂酒店去旅行,大是大非都不想管。 儘管生活盡是不如意,諷刺地大家都不想改變,就像明明伴侶對你不好甚至虐待你,你還是不想離開,自欺還有感情不捨得。對於世態突變,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慣性地傾向抗拒,期望或假裝一切很快會過去,明年可以去旅遊,相信他遲早會變好,總之一切照舊便安全,雖然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你到底在逃避甚麼、害怕甚麼呢? 在書展的講座裡我問觀眾:「從此以後絕對不能飛,不能去旅行,有多少人能接受?」百多名觀眾,敢舉手的不足十分一。 到底為何寧死都要回到「正軌」,變回「正常」?世界早就病了,人類習性本來便嚴重有問題啊!正甚麼常呢! 我們要有勇氣承認慣常的一切本來就有病,更要有勇氣放下貪慾和惰性,願意重建關係,重新做人。 素黑

20210728-素黑: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

素黑: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 2021-07-28 修心的人可能會認同這個流行的說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聽起來很不賴。是的,與其否定命運,沉溺在不幸和苦命的負面心態中,不如豁出去,調教正向心態,告訴自己一切都有因果和機緣,都是上天為你鋪排的路,毅然踏上去,轉機自會出現,只要你繼續走。  能這樣想真不壞。只是,情緒記憶是掃興的鬧鐘,總會在你調好正向心態後猛然一鬧,提醒你其實真心不快樂,慾望未滿足,想要的未得到,不如意的事沒有因為覺得一切應是最好的安排而消失,你還是要每天面對同樣的打擊和批評,想見想得到的都沒有出現,馬上心態反彈。 未修成的人,不用跟風佛系心態,壓抑自己去認同。真的覺得上天安排得糟透,便確認是糟透。世態本來便很糟糕,人生充滿傷害,你際遇不夠好,付出了最好的對方不珍惜還糟蹋你,大自然定律殘忍無情。這些是事實,不用勉強否認。 當你想走出來,需要勵志力量時,可以不用強裝說好,別怕說出你難過,你受傷,你辛苦,你痛,一切都不是最好的安排。你這樣認為沒有甚麼不對勁,但要預留自我反省和勇敢的餘地,說一聲So What後暫緩埋怨,去克服,面對,走下去。上天沒有為你安排好,你便為自己安排得好一點,自主生命,去療傷,調情緒,擁抱受傷的自己。 別讓甚麼安排你。你只需明白,沒有一種平靜和喜悅,是不用經過取捨而得來;沒有一種放下,是毋須經過執着和痛苦能修成。 素黑

20210726-素黑:做善事不等同有愛

素黑:做善事不等同有愛 2021-07-26 我的書展講座已於上周日圓滿舉行。講座的主題是《好好和自己重新相認》。錯過的讀者可以上YouTube看全程錄影。講座裡我深談了幾個重點。其中一個是我的著作裡經常出現的一個字:愛。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愛,對人好。但我們很清楚,我們都處理不好關係,而關係正是愛的道場。我們都不懂得愛。 在愛的關係裡,我們做得最差的是自愛、親人愛和戀愛關係。我們不懂得愛自己,卻費盡心神去經營、控制、強求、佔有或逃離你以為很愛或不愛的伴侶或家人。糾纏半生,愛和恨得很累很辛苦。這些經歷我們都心照不宣,暫且不用細說。 反而想提醒大家有一種所謂愛,我們都以為做得不錯,容易令我們感覺良好。那是向不認識的人報施、捐錢。 做善事是基本應做的事,不用掛在愛的單子上。有人做過一點善事便自覺好人。說白了,做善事太容易,它也許是最廉價的愛,只要拿點多餘的錢和時間出來便能自戴光環,贏口碑,賺來人家的讚賞。感覺多爽!反觀你再努力做甚麼,家人或伴侶也許都不懂領情,你便更有動力去討好別人,不想費心經營親密愛。 本來無可厚非。可請細看,你捐出的那些錢,本來就只是一頓飯、幾次facial、半次旅行的開支。這點付出不難,施捨原是良心安慰劑的方便裝。 做善事心理回報高,可這不代表你真慈悲,懂得愛,大好人。壞人都會做善事。我們要誠實,行善可能不過是捨難取易的偽裝愛。 素黑

20210807-何清漣:劈開旁門見月明—薦余杰《清教秩序五百年》

何清漣:劈開旁門見月明—薦余杰《清教秩序五百年》 2021年08月07日 美國走向福利國家,對美國人幾乎是災難。(湯森路透) 余杰最近出版的「大光系列」,述及美歐中三個區域文明史。其中我特別想推薦《清教秩序五百年》,這部書是一部觀念的歷史。鑒於美國這個清教徒開創的國家這些年發生的顛覆性變化,以及美國憲政現階段受到的嚴重衝擊,這本書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確實非常及時——華人世界目前普遍持「制度決定論」,以為有了制度保障,就萬事OK。殊不知民主制度創建之後,還需要有愛護這個制度的人去守護。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加上近年急速左傾,被認為是最好的三權分立憲政,此刻正面臨艱難守護之時。 何謂「清教秩序」? 余杰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將書冠名為《清教秩序五百年》,追蹤西方近代化的四個階段,用觀念的承繼性來定位四個「上帝的選國」:日內瓦、尼德蘭、英國、美國,這四個「上帝的選國」輪替的過程,就是權勢與典範的三次轉移。他在書中特別強調:權勢與典範在這四個國家的轉移並非偶然,而是因為觀念以及觀念主導的行為。 余杰的敘述是從觀念開始,對於完全不瞭解基督教與清教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點理解上的困惑。我在此用大家熟知的西方文明、尤其是2020年以前的美國政治秩序倒敘,就非常易於理解: 1、政治制衡與市場秩序。 迄今為止,美國憲政被文明世界奉為楷模。美國憲政建立在法治基礎上,具備兩大特點, 一個特點是三權分立,另一個是地方自治。人們一般知其一忽視其二。很少有人想到,美國的政治哲學(哲學在中世紀與神學密不可分)來自於基督教的「人皆有罪」原罪說,這個罪對應于英文的Guilty,並非Crime。基於這一點,在政治學上產生了權力學說中的分權與制衡,其實踐範本就是美國的三權分立,以及憲法確立的聯邦政府與地方分權。「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亦來自「原罪說」:每個人都會不擇手段地追逐利益最大化,但市場(秩序)會使不同的人的利益追求達到一個利益均衡點,這個秩序後來就發展成法律秩序(人與人的契約來自於人與上帝立約)。 2、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在所有表達公民財產權受法律保護的名言裡,沒有一句話能比得上「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此言出自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在擔任英國首相之前的1763年一次議會演講《論英國人個人居家安全的權利》:「即使是最窮的人,他在自己的小屋裡也敢

20210721-素黑:問候人背後的慾望

素黑:問候人背後的慾望 2021-07-21 她留言問候想追求的那個他。對方沒反應,她受傷了,覺得被冷落:「不過是一句問候,普通朋友也應禮貌地回覆吧!」依這邏輯,不就是說對方視她連普通朋友都不如嗎?別讓自己變成笑話好嗎? 問候別人,可以是真心關懷,也可以是求關注的掩飾,為證實你沒有被冷落。是你不甘寂寞,需要有人陪伴。若對方不回或慢一點回應,你便胡思亂想:「為何他不再親近我?他以前不是這樣的。」甚至冷嘲對方:「人情冷暖,甚麼都不長久不可靠,沒有真心對你好的人,朋友不過是朋友。」這是情緒綁架。 沒有無緣無故的冷淡,在乎你做過甚麼,對方是否感煩厭,迴避你,總有原因。原因難有不明不白,可能只是你選擇視而不見。如對方已明確表示很忙,或者拒絕過你,是你還想糾纏。 有些人太寂寞,太纏人,借「問候」製造聊天機會,打擾人家,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隱和私人空間,能量向外散失。把自己寄託在別人身上,人家沒空搭理你你便受傷,只有小孩和幼稚的單戀者才會這樣。 關係是親是疏,要講緣分,對頻道。 問候別人要有品。首先要對自己誠實,看清楚背後動機是純粹還是私慾。得體、沒壓力、適可而止、令人舒服的問候,是知道對方心情不好,遇上難題時,給下簡要的信息:「支持你」或「有需要的話可以跟我說,我都在。」給對方空間和自由去回應或沉默。不追問,不多說,避免製造壓力和負擔。說白了,對方不一定需要你。 素黑

20210719-素黑:慾望與幸福

素黑:慾望與幸福 2021-07-19 最近在一個專訪裡,記者問關於慾望的問題。 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它是推動大腦皮層進化的催化劑,如令人有實現夢想、達到目標、追求進步的動力。它同時也是能安慰情感的動力來源,如令人有動力追求非物質需要如愛情、心靈、性慾等的滿足。慾望過大、放縱、失控的話,會變成強大的蠶食能量,令人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自己和他人。食、色、毒、賭、權力、操控、感情、迷信等,都是容易放縱和失控的慾望。一個字概之:貪。 但我們不要壓抑慾望,而是要管理。前者帶來反效果,變得更失控、更縱慾,變成難醫的心癮,累己害人。管理是透過適當地調校,令慾望得到平衡和滿足,而非淪為失控局面,負面地影響自己和他人。 那抽離於物質生活的人會否比較快樂?不一定。物質和非物質,同樣可以讓人陷進去,變成貪慾、失控。所以不是抽離的問題,而是平衡和管理的問題。做到了,也許會比較快樂。但我們要知道,快樂不一定全是從物質或非物質的滿足而得來,要看你的價值觀是甚麼,也要看你是否有基本的快樂條件,如健康。沒有健康的人,給你再多的物質或關愛,你也可能不會快樂,因為身體上的痛苦,早已超越了由其他來源得到的安慰。 那慾望和幸福是否必然關係?也不盡然。兩者是互相成全的關係,也可以是互相殘害的孽緣,看你如何處理和平衡兩者。當然也可以是毫無關係,因為製造幸福的因素還有很多,譬如大愛。 素黑

20210714-素黑:有得分手,請趁早

素黑:有得分手,請趁早 2021-07-14 二十多歲的她,因為「比我小的同事都已經拍拖了」,胡亂在網上找男人,第一次見面便上床,對他一無所知,約會都以上床為目的,沒有戀愛,對她不體貼。最近發現他好像跟黑社會有關,不知如何是好。問她為何不離場,她說不忍心分手,不想再找其他人,雖然關係只是維持了幾個月。懶和頹廢是死穴! 四十歲的他,背著拍拖很多年的女友出軌,第三者最後離場,他心有不甘,同時懺悔女友是很好的女生,卻不是他的那杯茶,拖了她那麼多年深感內疚,明知再不分開會更辜負她,卻說不出分手兩個字。 快八十歲的她,和相伴五十年的丈夫過得很壓抑,長期啞忍,不被尊重和理解,如今才承認嫁錯了,回想當初「本來」還有其他選擇:某個他學歷更高,對她體貼,可惜當時已認定了目前的丈夫,現在哭得太遲,後悔太晚。 諷刺是五十歲的她,一生沒拍過拖,沒遇上緣分,或者一直在錯過,待頸紋眼紋都深了,更年期到,才後悔年輕時沒有抓緊一個人好好拍個拖,分個手。她說:「別人愁該選擇誰,我連愁的機會也沒有。」又是另一種遺憾。 不懂或不捨得分手的人永遠學不懂甚麼才是愛,只管死守或拖拉,最終甚麼都得不到。趁年輕,分手好,及早學習愛的代價和智慧。有得分手請不拖不欠好好分,後來遇上的未必一定好,但總比從此被困死一生無法回頭好。 愛到了盡頭,要放生彼此。人生最後的遺憾,都不是因為失去愛情,而是自由。 素黑

20210712-素黑:我的書展新書

素黑:我的書展新書 2021-07-12 書展開鑼,我出版了兩本重量級小書,書名是《自愛是》和《靜心是》,屬「有一種愛叫素黑」系列,是我多年來寫「愛」和「修養」這兩個課題的警世格言和精髓。 緣起是過去二十年我出版過很多書,讀者不時會問想多了解某個特定課題應該讀哪本。由於適合的書比較多,分散在不同章節,某些作品可能已斷貨,於是構思做一次大整理,實現「一本書看懂一個課題」。 今次先推出兩個人生大課題:自愛是甚麼?靜心是甚麼,兩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愛是》談自愛的條件和方法。自愛不是理論,它是關係的修為。愛離不開關係,我們在和自己及別人相處時才需要愛,愛的條件是正視關係,但要先修養自己,從自愛學懂他愛,修成大愛。 要修自愛,需要學習「靜心」。《靜心是》談如何透過靜心、定心、收心和養心的具體方法去修養,轉化生命,讓混亂、緊張、負能量的自己定下來,靜下來,重整力量,重新出發。 這系列有兩個特色:一是小本書,手感好,方便閱讀和攜帶。不少讀者告訴我去staycation時會帶上我的書,給自己安靜閱讀的私密時光。二是沿用百萬暢銷作《好好愛自己》的經典金句風,一針見血,令人容易看懂,明白,記住,暖心,醒覺,然後帶來改變。 很高興邀請到靜心插圖家星美子,替這系列書設計封面和畫插圖。新書在萬里機構攤位Hall 1 1D-B02。 提提你我的書展講座在S421會議室,星期日下午三點。  素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