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20210527-CUP:在後杜林普時代,反省美國菁英階層的暴政

CUP:在後杜林普時代,反省美國菁英階層的暴政 2021年5月27日 BY BRIAN LIU 2020 年 11 月,杜林普支持者集結賓夕法尼亞州首府,抗議總統選舉結果。 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杜林普數個月前在爭議聲中下台,自由派菁英歡呼喝采,一如既往嘲弄杜林普選民低學歷、鄉下佬。著名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卻在新書「才德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台譯:成功的反思)警告,才德至上的制度,使菁英階層恃才傲物,被全球化淘汰的勞工卻尊嚴掃地,積累的民怨成就杜林普上屆當選,但菁英階層始終不明白自己該負的責任,未能反省政治失敗的成因。 桑德爾新書 The Tyranny of Merit 封面。 5 年前,杜林普成功登上總統寶座,華盛頓政壇一時措手不及,主流政黨和政治菁英才發現自己成為箭靶。投給杜林普的選民,主要都是勞動階層和傳統中產,沒有大專學歷的白人中,多達 3 分 2 投票給杜林普。他們在意伸張主權、國家認同與榮耀感,厭惡執政菁英和專業階層,批評他們借全球化自肥,將傳統產業外移中國等地,把勞動階級推落全球競爭的火坑,剝奪低下階層工作機會。究竟這股民怨是如何形成? 只要去試就能做到? 說實話,主流美國人向來都接受不平等與財富不均,因為他們相信一個人不論出身高低,只要憑藉才能與努力拚博,終有一日都有機會由貧轉富、向上流動,這是美國夢(American Dream)的核心精神。 戰後的美國經濟急速發展,確曾令無數美國夢得以成真,但踏入 21 世紀,向上流動的機會其實早就大不如前。入息組別最低 5% 的美國人,只有 4% 至 7% 可爬上入息最高 5% 階層,絕大多數連躋身中產都辦不到,顯示貧者愈來愈無法擺脫貧困命運,偏偏仍有多達 70% 美國人繼續堅信,窮人可靠自己脫貧。民主共和兩黨面對不平等的現況,標準回應亦依然是確保機會平等,前總統奧巴馬就最喜歡重彈「只要去試就能做到」(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的老調,就任總統期間公開說過不下 140 次。 當階級流動機會大減成為現實,但命運操之在己的美國夢信仰依然,兩者便調劑出一劑社會毒藥 —— 贏家自以為成功全憑自身才能和努力,無視個人運氣與社會因素,以致於恃才傲物;輸家則相信無法翻身都是自找,以致無止

20210526-曾國平:不屬於大眾的加密貨幣投資?

曾國平:不屬於大眾的加密貨幣投資? 2021年5月26日 信報 早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佈《有關香港加強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規管的立法建議公眾諮詢》的結果,題目煞氣十足,其中不少內容都超出我的專業範圍,唯獨是關於加密貨幣投資的建議,內容相當「經典」,值得詳細討論。 「經典」也者,指的是這種監管理由歷史悠久,屬老生常談級數。 只許少數人炒幣的經濟邏輯 諮詢建議之一,為「持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在初期只可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 。證監會會繼續監察市場狀況, 並視乎市場的成熟程度再檢視其要求。」結果,有四成人支持這建議,至於其餘六成人意向為何,到底有幾多人反對,則未有清楚列明。 何謂專業投資者?主要條件,是「擁有不少於 800 萬港元或等值外幣的投資組合」,這個要求不算極高,但相信已將大部份散戶拒諸門外。吊詭之處,是金額充足不是晉身「專業」的充份條件,投資者還要在相關市場上有豐富交易經驗,亦要對涉及的風險有一定了解。問題是加密貨幣不是股票債券,投資買賣雖然比以往容易,但其複雜程度仍令人卻步,經驗並不容易累積起來。至於加密貨幣的風險,業界人士說不準,像我對此題目有點研究的象牙塔學者也不敢說,實在好奇誰敢自稱在這範圍有所「了解」。知識上的要求有點強人所難,能切實執行的大概只有資產要求。 監管理由,局方說法是「虛擬資產投機性高,而且經常涉及詐騙、保安漏洞和市場操控,對投資者保障帶來重大挑戰」,是以只容許財力較強的投資者進場。荷包有限的散戶,承受不了加密貨幣如過山車的上落,容易傾家蕩產,加上見錢開眼,隨時又成為騙徒對象,是以不准參與這場遊戲。 異曲同工的「經典」例子,來自二百多年前的蘇格蘭,當時由於經濟和貿易發展,增加了對貨幣和其他金融產品的需求,銀行亦積極發行紙幣,只是紙幣有時發行太多,背後沒有足夠實物支持,加上銀行商戶之間錢債關係錯綜複雜,金融危機就一觸即發了。亞當史密親身經歷了1772年一場銀行爆煲事件,因此在《國富論》中對此話題尤其緊張,建議之一是政府禁止銀行發行面額太細的紙幣。何謂太細?亞當史密的答案是5鎊以下,換算成今天的價值就是高達7000鎊的下限,是與一般人無尤的大數目。亞當史密的用心,是將有風險的紙幣交易和使用,局限於實力雄厚的上流階級,那就算爆煲再壯烈,遭殃的只是有錢人,普羅百姓可以幸免於難。 意想不到的監管效果 亞當史密的判斷是否正確?早幾年就有一位年輕學者

20210526-CUP:窮人的哀歌:停滯性通貨膨脹

CUP:窮人的哀歌:停滯性通貨膨脹 2021年5月26日 BY BILLY TONG 佛羅里達州參議員 Rick Scott 在 5 月 18 日向傳媒提及通脹的問題。 圖片來源: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在太平時期,普羅百姓面對通貨膨脹已經叫苦連天,如果再碰上經濟不景氣,失業高企,更加是百上加斤。很多時候,經濟衰退會令通脹放緩,甚至造成通縮。可是在個別情況下,經濟停滯會遇上瘋狂通脹,這個現象名為「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簡稱滯脹,近月就有專家警告全球各地可能進入滯脹時期。 滯脹「stagflation」是一個混成詞,由停滯「stagnation」加上通脹「inflation」組合而成,由英國保守黨政客麥克勞德(Iain Macleod)於 1965 年提出。加州路德大學財務策劃學家 Hossein Salehi 指出,英國在 60 到 80 年代初,曾經歷漫長的滯脹,歷時是美國的兩倍。有經濟學家認為問題出於當時政府忽略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沒有適時調控利率;亦有學者解釋當時滯脹是成本推動型通脹(cost push inflation),由生產成本突然暴升所致,例子有 70 年代初的中東石油危機。 世界各地都曾經出現過滯脹。Salehi 提及尼克遜時期的美國,前朝莊遜政府的「偉大社會」計劃(Great Society),大舉增加福利開支,再遇上越南戰爭,令通脹出現。尼克遜上任後為了控制通脹,於是縮減政府支出,又增加利率,造成失業問題之餘,通脹率依然高企。1971 年,尼克遜宣佈一系列經濟政策,例如臨時工資管制、中止美元金本位,再到中東石油危機爆發,通脹問題更一發不可收拾。 今年 4 月,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衛報」撰文,警告全球正面臨滯脹威脅。他指世界正面對「負面供應衝擊」(negative supply shocks),例如中美新冷戰加上去全球化,令保護主義升溫,跨國供應鏈變得不穩定,生產地點由低成本地區撤回高成本的發達國家,收緊移民政策又可能令勞動成本上升,民粹政府上台的話,又可能針對科企和資本家,令經濟失去活力,埋下滯脹危機。 現時美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極度寬鬆,市場過熱,資產價格已經上升,信貸和個人支出持續增長,引致通貨膨脹。有人認為美國央行到時候大可以削

20210518-何靜瑩:城鄉交替的奇幻旅程

何靜瑩:城鄉交替的奇幻旅程 20210518 《明報》副刊 疫境人生 從小幻想住在一個小村莊會是怎麼樣的感覺。像動畫《飄零燕》的色彩繽紛、純潔可愛的夢境?像電影情節的充滿智慧與生命轉化,還是平淡的隱士生活? 半年前,我受夠了香港疫情下被長期「囚禁」室內的鬱悶,一於變成digital nomad(數碼游牧者),出走到台灣東部一個如詩如畫的鄉村——池上。認識我的朋友,特別是跟我共事過的人,都奇怪我這個連香港人也嫌太快和chur(緊迫)的city girl,在偏遠農村可以生存多久? 從一個地極走到另一地極,我開啟了一場經常充滿極端體驗的奇幻旅程。 • 細味小確幸 蘇醒感性感知 小時候經常期盼能活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看一套地震天搖的勵志電影,戀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給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結果,內功和智慧都是從枯燥乏味、微不足道的小事磨練出來。 在鄉村生活,就是學習細味村上春樹所說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都市人忽略平凡小事,也錯過當中值得感恩和回味的情誼,只求用娛樂來餵養身心靈的需要,用喧鬧來掩蓋內心呼喊,用俗套色彩來擺脫生命中的原始底色。來到寧靜的鄉下不能以城市的慣常「精神鴉片」來麻醉自己,便只好鼓起勇氣蘇醒感性感知的一面去面對。 池上本來就不是一般的農村。經過多方面的努力,這個風光如畫的魚米之鄉在十數年間孕育文化藝術氣息,大大小小的藝術節、音樂會、電影播放、人文講座等節目,與周遭的稻田山脈對唱起來。 香港有許多這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但我已很多年提不起勁參加。來到池上,心境變得平靜,我開始出席這裏差不多每周舉辦的音樂會或演講,讓音樂滋潤靈魂,讓別人的生命故事打動繃緊的心。 村莊裏有一個只容納幾十人的小音樂館,卻散發着猶如chamber music(室內樂)的強大感染力。我在這裏認識社會運動音樂家胡德夫、民歌手王新蓮、原住民歌手、各類型的四重奏、作家和奇人異士,每次都能讓壓抑良久的感性流露出來,借個機會給自己哭一下。情感摻和理智,感性再次與理性對話,回到完整的人性。 • 過長慢活 缺思想碰撞變遲鈍 住在鄉村的第3個月,寒冬凜凜,晝短夜長,收割後的稻田只剩下粗粗稻稈和灰灰泥土,我由好奇的遊人、渴求休息休養的都市人心情,變成充滿憂慮和躁動的心境。寫不出文章來,腦筋發白,歸咎於過長的慢活氛圍,令腦細胞活動量大減,思考能力遲鈍下來,分析力倒退,這是缺乏intellectu

20210521- 【2020十大人物】唐鳳──數位科技防疫於無形,她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0十大人物】唐鳳──數位科技防疫於無形,她讓世界看見台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394/audrey-tang-2020?fbclid=IwAR0dxIs9-S8yCfwOEYHAesq8ScYWNzlKbVSSoFgrU5q2eMctY1ZpWm5F_GE 13歲開始自學,16歲第一次創業,曾在蘋果公司工作6年,33歲正式退休,35歲當上台灣最年輕的政委,今年,她是外國網友稱羨的天才IT大臣......。 蕭閔云 2021.05.21 2020年初,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爆發之際,唐鳳快速「增幅」口罩地圖,用穩定、即時的數據,緩解民眾瘋搶口罩的焦慮。 當假消息甚囂塵上,唐鳳親身示範「迷因破謠術」,鼓舞整個公部門卯起來大玩梗圖,不僅用幽默方式殺假消息於無形,更讓政令推行全台、前所未有地順暢。 而如今,本土疫情爆發,她僅花三天就領著團隊開發出簡訊實聯制,讓足跡追蹤更確實、便利,這套系統更紅到日本去。 日本議員稱她「台灣天才IT大臣」,美國哈佛大學邀請她針對打擊假新聞發表演講,接受外媒採訪時,唐鳳更用流利英文,將防疫有成的「台灣經驗」輸出國際。 就像唐鳳童年喜愛的小說《說不完的故事》,主角奧特里歐為了拯救幻想國,展開一場目的地未知的大追尋,她也從不為人生設下任何進度計畫。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需要她的地方,唐鳳就會在那。 「唐鳳出生時說的第一句話是『Hello World』」、「每天起床還會有開機的聲音」、「網路密碼是圓周率最後八位數」⋯⋯這些都是PTT鄉民為唐鳳創造的網路神話。 唐鳳顯得太無所不能,所以網友猜測她一定不是人類。她像小孩子展示珍藏的玩具一樣,一邊細數、一邊笑讚這些網友創意超有哏。但若要唐鳳形容自己,她覺得自己最像電影《異星入境》裡不被地球人理解、能預知未來的外星人。 電影中,擁有先進文明的外星人忽然出現,卻只靜靜地飄浮在空中。他們既沒有離開太空船,也不主動溝通,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人類則用盡各種方法試圖弄懂:「你們來地球的目的是什麼?」 而所有人最想問唐鳳的也是:她到底想做什麼? 「做一個通道。」就是唐鳳最熱衷做的事。 來源:賀大新攝影 現年39歲的唐鳳自國中後就開始自學,於2014年擔任行政院顧問,2016年任政務委員,年紀輕輕,人生卻已充滿傳奇。 做思想的載體,迷因哏圖

20210518-阮穎嫻:群眾造星贖回對現實的盼望與控制

阮穎嫻:群眾造星贖回對現實的盼望與控制 2021/5/18 近日MIRROR同ERROR紅透半邊天。2018年我第一次看《Good Night Show全民造星》時,有些99強的參賽者都有印象,那時已經喜歡MIRROR的幾位成員,但跟資深傳媒人討論時,他們都沒有聽過姜濤的名字,結論是《全民造星》的受眾並不是他們。 男團當紅成社會現象 現在連立法會議員及政府官員都要提及MIRROR及ERROR的名字,明星由娛樂版洗版到港聞版,家喻戶曉,蔚為奇觀。當中當然要多謝大台出盡法寶,揶揄一眾可愛少男。前輩教落,不要花力氣嘲笑地位比你低的人,費事益咗對家。現在既不知道誰益了誰,也不知道誰地位較低。 要解釋為什麼出現這個現象,離不開社會大勢。韓團在全球紅了不止10年,各國娛樂公司看到成功方程式爭相仿效,香港以前也有天堂鳥、拾音社,女團就有As One及Super Girls,As One更被送到韓國特訓、拍音樂錄像(MV),歌曲有韓文版,上過韓國的音樂節目,但現在MIRROR及ERROR老嫩通殺的現象卻是另一層次。 前兩年的社會運動加上肺炎,令到香港市民身心俱疲。社會運動儼如宗教,大家不計付出,為着自己認為是對的事去奮鬥去努力,結果撕裂了無數家庭。 那種失望以及整個社會的低氣壓,令人喘不過氣來,大家需要另一種寄託,需要離開,需要釋懷。娛樂在荷李活是一件很政治化的事,但除了超大型社會事件,及偶而以時事嬉笑怒罵的節目外,以前香港娛樂較少沾染政治;每天工作讀書,辛苦一輪後,可以聽歌睇戲作為娛樂,放鬆心情,「日頭猛做,到𠵱家輕鬆下」正正是上一代香港人的寫照。舊時香港人喜歡的明星,因為政見及到大陸搵食,而被香港fans離棄,香港人需要新的明星,新的寄託。 食正心靈真空 以實力大紅 MIRROR及ERROR兩年多前出道,恰巧食正飛躍的黃金時機。初出道不為人認識,作品不多,應對傳媒及表演技巧還有空間精進,時機未到。3年恰恰好,既新鮮,又有經驗,儲了一堆fans,再碰上這個時空,有樣貌,有才華,演出令人擊節讚賞,然後就大紅了。 姜濤生日當天,銅鑼灣鋪天蓋地的宣傳,都是fans自己付錢買的,可能大部分與其公司無關。之前我在《明報》的文章〈韓流追星經濟圈〉(2020年11月24日)詳述過韓國fans團的行為,香港的fans也跟隨了這模式。在演唱會分顏色為隊員應援,買氣球、花牌等等,去過韓星演唱會的,

20210504-阮穎嫻:不要讓政治經濟抹煞天才的教育機會

阮穎嫻:不要讓政治經濟抹煞天才的教育機會 2021年5月4日星期二 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和創造力,尋常人難以完成的工作,天才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使常人自嘆不如。天才少見,常人也難以猜度他們到底在想什麼,覺得他們怪怪的。可是,天才對於人類知識和福祉的貢獻十分之大。舉些例子,很多人提起天才,就會聯想到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發現的相對論顛覆了當時物理學,自此人對世界和宇宙起源等有了新的理解。他也發現光電效應,在現今社會應用廣泛,太陽能電池和人造衛星等,沒有它都不行。所以,沒有愛因斯坦,人類社會發展可能要倒退很多年!音樂家莫扎特也是公認的天才,幾歲就會作曲,人生短短35年,就寫出600首作品,當中旋律優美、膾炙人口者不計其數,不少人形容他的樂曲是天籟,此曲只應天上有。他為不少人的人生添上了歡樂。 天才對人類的貢獻 天才對知識的貢獻有多大?最近有經濟學者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蒐集了大量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以下簡稱IMO)參賽者的資料。IMO每年舉辦一次,每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派出最多6位選手參賽,參賽者必須在20歲以下,中學程度。比賽中,選手要分兩天做6道數學題,題目包括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評審會根據選手的答案評分,按分數高低設金銀銅牌。一般來說,約有25%選手得到銅牌,15%選手得到銀牌,得到金牌的不足10%。 由於參賽名額有限,每位選手都經過千挑萬選,天資聰敏。即使如此,面對這些艱深的題目,每年捧蛋的選手也不計其數。因此,能夠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得到金牌者,一年只有數十人,天才之名當之無愧。 研究追蹤了這些在1981至2000年參賽的選手,他們日後的事業發展。研究發現,這些選手中,有22%取得了數學博士學位,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在頂尖學府畢業。這些IMO選手合共發表了逾1.5萬篇學術論著,論文被引用逾16萬次。 得到IMO金牌的天才,日後成就過人。他們平均發表的論文數目,比頂尖大學博士畢業的數學家高出3倍。另外,1994至2018年獲得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數學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的26位數學家之中,有14人曾參加IMO,10位得過金牌,當中包括華裔數學家陶哲軒(Terence Tao),他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以及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Grigori P

20210518-許智翔:美軍陸戰隊轉型一年總檢討

許智翔:美軍陸戰隊轉型一年總檢討 2021年05月18日 美國陸戰隊《2030年部隊設計》相關配套能力的建立與規劃,可為台灣未來建置的重要參考。(維基百科) 針對未來大國作戰的需求,美軍陸戰隊與海軍在2017年推出「競爭環境的濱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概念,整合此二軍種,讓陸戰隊於島鏈要點部署機動長程精準火力,拒止對手海上力量。為此,美陸戰隊於2020年3月針對部隊轉型,推出《2030年部隊設計》(Force Design 2030)文件;2021年4月26日,美軍陸戰隊發布該文件的年度報告,其轉型的核心方向不變,但在細節如未來陸戰隊至關重要的偵察單位需求,及無人機等多個部分進行調整,完善其部隊轉型規劃。 美軍陸戰隊的大幅轉型與初步成果 LOCE的核心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 EABO),美軍陸戰隊將在關鍵地區,奪取要點建立「遠征前進基地」後、迅速部署所需之監偵系統與長程精準火力,形成火力屏障對抗對手的艦隊、協助海軍制海,甚至將進一步建立協助反潛的能力;換言之,陸戰隊將擺脫過往「第二陸軍」角色及近年來重視反叛亂(cunter-insurgency)等發展方向,如此大幅度變革也帶來相當反對聲浪。 在《2030年部隊設計》規劃下,美軍陸戰隊將裁撤裝甲部隊,而傳統砲兵、航空單位如戰機及攻擊直升機等,都將進行縮減,並強化長程精準火力、防空單位及建立合適之無人機系統。該計畫執行約一年的時間裡,美軍陸戰隊已進行多項工作,如發布基礎準則、投資新的能力、研發作戰概念等。也已在部隊結構上進行調整,如已開始進行包含裝甲部隊、航空單位的波音V-22魚鷹式傾斜旋翼機(Bell Boeing V-22 Osprey)部分中隊及步兵單位的裁撤與部隊重整,擴編無人機中隊等,更將重視人力的運用、培訓,以及更迭以獲得符合未來運用概念的專業士兵與幹部。 在一年的發展後,美軍陸戰隊仍然將重心置於:後勤與維持(logistics and sustainment);長程精準火力(long-range precision fires);備用的定位、導航與定時(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指揮

20210514-英特爾CEO基辛格:4股「超級力量」正改變世界!再生能源使用率已82%

英特爾CEO基辛格:4股「超級力量」正改變世界!再生能源使用率已82% 2021.05.14 英特爾預計2030年實現100%再生能源和淨正用水量的目標,今日表示目前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從71%增加到82%,並節省了71億加侖的用水量。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872/intel-2030

20210516-楊懷康:Bad Bank

楊懷康:Bad Bank 20210516 華融乃中國最大規模之資產管理公司,名下資產達人民幣1.7萬億元。月前無法提交去年的業績,遭港交所喝停買賣;同時傳聞有「債務違約」、無法兌付本息之虞,可謂禍不單行。以其地位,消息衝擊中國債市,自不待言。華融到底是做甚麼生意的? 以資產管理公司相稱雖非誤導,卻不傳真。華融管理的非一般資產,而是西人戲稱「有輻射性」(radioactive)的「不良資產」。此亦非一般貨色的「負資產」,若不像腫瘤般加以切除,將危及其宿主。成立華融的初衷,正是從原先持貨機構手上接過「有輻射性」資產、加以消毒,重新放出市場。故此華融說得上是「不良資產」隔離營,西人且乾脆以 bad bank 相稱。按一般理解,bank者,吸納存款、從事放貸、賺取息差的金融機構。可是在bank前面加個bad字作形容詞,這些銀行即化身為安全隔離「不良資產」的「儲藏庫」。這些資產何以需要隔離? 「不良資產」的原來宿主是工商、農行、建行、中行等國有銀行。其不良之處如同銀主盤:債仔還不起錢,銀行沒收揸手的抵押物業資產。一般而言,若變賣這些揸手物業仍不足以填數,銀行將要上身,蒙受虧損。銀行若是大有盈餘,當留有儲備應付壞賬虧損。再不然,只消資本充足,亦能填氹。只是在整頓改革之先,國有銀行過半資產分屬不良——相對而言,香港的銀行不到1%,美國多一點,大致是1.6%左右——氹大如斯,要填談何容易? 當然,在食大鑊飯的年代,填不填氹都不相干,反正是國家的,是不是?可是一旦改革開放,問題便來了:「不良資產」源自「政策貸款」,銀行依部委的政策指示發放資金而非按風險評估貸款,儘管資金效益存疑,銀行不必孭飛卻需仰賴財政部的鼻息。改革開放,為了促進資金效益、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乃有必要讓銀行像一盤須向股東盡責、講求損益的生意來經營。可是如何方能讓不必計較賺蝕的國有單位過渡到市場經濟商業機構的彼岸? 那原先正是華融肩負的使命:幫國有銀行解除「不良資產」重擔,輕身上路。事實上,經過整改,國有銀行──上市集資──工商銀行且晉身為舉世最多資產的銀行──其呆壞賬目亦下降至接近「先進國家」的水平。以此視之,華融可以說幸不辱命。然而那只是第一步。剩下來的任務是如何為「不良資產」消毒,整體目的是不損害國家利益。 總的而言,辦法不外乎兩個。要麼,落手落脚,執靚盤生意,讓「不良資產」脫胎換骨,變身為優質資產。據稱中國化

20210512-素黑:行山可以留下麼

素黑:行山可以留下麼 2021-05-12 來見我做個案的人,我都會親自教導他們處理負面情緒和心結的實用方法,通常會按照他們能接受甚至是已喜歡、已做著的興趣或習慣,令兩者融合為一,變成度身訂造的自療方案。這種做法,遠比那些千篇一律卻可能跟他們個人喜好、意願和能力無關甚至相違的方法較容易接受、吸收和樂意試做,效果事半功倍。 近年疫情關係,很多人無法出門遠行,多選擇到郊外遠足。但一些客人告訴我,他們都知道親近大自然,多走動對身心都好,但好像行了那麼多次山,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身心開朗,放寬心懷,提升正能量的效果。 很多人行山時顧著跟同伴邊走邊聊天,甚至有塞著耳機聽歌的,也有只是為走到某打卡景點吃那必吃的地道美食才去的。這種行程,跟靜心、寬心、療愈無關,不過是另類逛街吧了。更重要是,你和誰一起去,走路時是醉心聊天,還是安靜地打開五感釋放和接收,替自己內外淨化?行山時你做甚麼,不做甚麼,才是關鍵。 最近教過一位喜歡行山的客人,借行山釋放多年難放下的心結和委屈。有相似情緒困擾的人可參考: 每次行山時不作多餘交談,安靜地向前走,打開五感,別只顧著拍照。可以把難以釋懷的心結、遺憾、傷痛等傳送到腳底,一步一釋放,把它們悄然留在山林中,日光下。走到盡處可輕吐氣,手抱子宮或丹田處,閉目感謝山林的寬大收下了你的心鎖,便能釋懷多一點。 素黑

20210510-素黑:認蠢

素黑:認蠢 2021-05-10 近日看一個個案,她覺得丈夫埋怨她不夠「精」,即是腦筋不夠靈光、行徑不夠醒目、機靈。她說自己不是那種「話頭醒尾」的人,自認粗心大意、領悟力低、有點懶惰、又要依賴別人、性格卻好倔強、死不認輸、脾氣易躁,不懂得表達自己,表達完之後往往會令事情更變得更糟。 她問可以怎麼辦。 這類人,說白了就是有點笨,又要充面子。真心想改善和修為的話,可以做的便是「認蠢」、修謙卑、求長進。 承認自己蠢很重要。我在《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一書裡提到蠢是人的五大死穴之一。假如你不想蠢下去,或者因為蠢的緣故為自己或別人添麻煩的話,請謙虛地認蠢。 知道自己蠢很重要,不知道的人,假如是謙卑、收斂、知足的話,倒也不致於製造大傷害或麻煩。自己努力一點,別人包容一點,還是可望相安無事。最可怕是自大的蠢人,令身邊人難受,自暴其醜不自知。蠢的人再加上脾氣爛的話,便很惹人討厭。 腦筋不靈光的人,很容易因別人不耐煩的反應而保護自己,導致亂發脾氣,製造口業。知道蠢卻不知如何變得機靈一點的話,也容易對自己發脾氣,厭惡自己,更加暴躁和自困。  雖說蠢是一種資質的遺憾,可能是先天不足,但也是沒有精進自己的結果。人蠢更要學謙卑,調校人性死穴原是修行。願意放下身段、收斂氣焰、卑微自己、努力不懈地學習和受訓的話,還是可以一點一滴地萌芽和進化,長出智慧根。 素黑

20210505-素黑: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二)

素黑: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二) 2021-05-05 失向多年,不斷轉換工作和居住地,想做女強人的她,最後突然像悟出到底最想過甚麼生活,竟然是這樣:「我其實只想過一種溫暖的家庭田園生活,不很適合在城市裡打滾。」問她下過田、住過鄉間嗎?她答沒有。不用說,她若到了田園,很快又會說跟理想距離很大,蟲子蚊子太曬太潮濕甚麼都受不了,繼續埋怨為何總是找不到落腳處和理想的職業,都已經「盡力找」了。 人可以不切實際,天馬行空,但最基本的分內事還是需要同步做的:做踏實的事,經歷磨練,不埋怨際遇,不趕急放棄。很多人像她一樣性子飄浮,憑感覺衝動行事,瞧不起計劃,不願意踏實地幹活,做甚麼都提不起勁,只想旅遊人生,不過是想逃避現實帶來的束縛,卻沒有逍遙的本錢。一旦沒收入,沒成就,失去工作、朋友或伴侶,被拉回現實後,他們便會埋怨是被命運刻薄,欠缺自我反省。 人不需要都先知道想要甚麼,喜歡甚麼才去工作,去生活。只要用心做好基本的本分,別管喜歡不喜歡,累積解決問題的智慧,磨練定力和忍耐,人自然便成長,知道自己,知道下一步可以做甚麼,避免做甚麼,有沒有條件或本事做想做的事,不落無知或抵賴,不被情緒和自身死穴困住,人便自由了,海闊天空。 愈是不想定下來的人愈要踏實謙虛地工作。一份工最少做一年,像種子需要日曬雨淋風吹寒暑,抵禦過困境,經歷過艱辛才能有力量發芽,長得高,望得遠。 素黑

20210503-素黑: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一)

素黑:不知道自己想做甚麼(一) 2021-05-03 她來找我做個案,處理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想做甚麼的失向困局,覺得是際遇不好。 她頻繁地轉換工作,有些甚至只做了幾天便決定放棄。疫情前不停地轉換地方,「感覺」喜歡一個地方,「覺得」那裡適合自己,應該可以有理想的生活便衝動地移居,事前不做任何認識當地的資料搜集,可能以前去過幾天旅行,感覺舒服自在便「愛上了」,幻想美好。往往抵達後安頓好住處,開始找工作不到兩星期便發現和自己想像的感覺出現很大的落差,又後悔了。輾轉做過一兩份工作,做得不稱心,又想著離開到別處去了。 這樣反反覆覆流離失向的日子過了好幾年,都快三十歲了,還是一事無成,卻「立志」成為「女強人」。問她下一步想去哪處找發展的機會,她不經思索便說雲南的大理。問她大理有甚麼發展機會,她愣了一下說沒有,大概只適合旅遊,問非所答,毫無人生規劃概念。 再問她想做甚麼工作,她說瑜伽老師吧。追問下她又說其實不想教,只喜歡做瑜伽,沒想過教瑜伽是甚麼回事,或者是否喜歡,連如何能成為一個專業瑜伽老師、有哪些門派和成師方法都不很凊楚。最後她竟然還問:「老師,你看我是否適合做人生規劃培訓員,我看過有人做著,貌似不錯。」 她最大的弱點正是沒有人生規劃,概念不清晰、不落地、太飄浮,卻還在問是否可以做這職業,實在太諷刺和可笑了。她需要認真地規劃人生,而不是做人生規劃導師。    素黑

20210509-綠色生活:誤導研究,干擾基因,野放蘭花種禍根

綠色生活:誤導研究,干擾基因,野放蘭花種禍根 2021/5/9 【明報專訊】在大嶼山郊遊徑的荒山野嶺看見盆景花蝴蝶蘭、在港島熱門行山徑的大樹和石壁上有人栽種了十幾種外來品種蘭花、原產於中美的血紅樹蘭於本地山頭已茂盛繁衍,它們都是香港人在野外放生蘭花所種下的禍根。放生動物就聽得多,但原來有不少港人會將山頭視作自己的後花園,只顧自己喜好,將外來品種蘭花裁種到大自然之中。本地蘭花愛好者和專家都批評,市民野放蘭花會誤導本地野外蘭花研究,以為是新品種,亦存在對本地蘭花基因污染的問題。 一條行山徑 野放蘭花數十株 初夏午後,記者與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相約在港島熱門行山徑,尋找被野放的蘭花,在起步前他萬分叮囑盡量不要公開確實地址,慎防摧花賊。在市區街頭被陽光照得滾燙的時候,這裏卻沁涼如秋。幾乎每個月都來此處行山的朱劍虹憶述,在2015年11月偶遇一棵遭野放在大樹樹丫上的一叢石斛蘭,他甚為驚訝,因為現時於香港已經很難見到野生石斛蘭。由於樹丫與行人路有些小距離,他無法仔細查看,便急忙跑回家用電腦放大相片,卻發現蘭花下方有綠色鐵線的痕迹,意味是人為野放在樹上。 這五年間,朱劍虹陸陸續續在這條行山徑中發現幾十株人為野放蘭花,2019年「全盛時期」更同時間發現多達8至10個外來蘭花品種,如原生在越南緬甸等地的束花石斛蘭、生長於中國雲南及泰國的麥穗石豆蘭,以及東南亞狐尾蘭等。 野放蘭花植株大多被鐵線束起,再勾在大樹的攀藤植物如瓜子金(眼樹蓮)之上,又或是將一束蘭花綁在木板上、拋在大石與青苔上。朱劍虹相信有很多蘭花被野放時跌到山林之中,不為人們所見。 問題1:混淆研究員 以為新種 不說不知,原來蘭花是全球開花植物中第二大科,有超過兩萬種原生品種,僅次於菊科。而香港的蘭花品種非常繁多,至今錄得超過130種本土蘭花,比起英國52種多逾一倍。朱劍虹表示,基於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在本地做野外蘭花研究十分重要,至今仍經常發現新的本土野外蘭花品種。 市民貿然野放蘭花很可能會混淆研究員,朱劍虹亦差點被野放的外來石斛品種誤導,以為是本地新品種。「幸好我知道香港野外是沒有如此大型的石斛,但如果其野放的是一些小型石斛,和香港本地石斛很近似,可能會被當成新發現品種。」他思疑,以往部分在野外偶然發現的原生蘭花品種,可能是市民野放的,「有些是很偶然的單一發現,例如有隻叫腎藥蘭」。 朱認為,位於人流如鯽的行山徑的蘭花,較容

20210317-孔誥烽:【華府看天下】美日印澳四國聯盟成局,戰狼外交迫出印太新秩序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美日印澳四國聯盟成局,戰狼外交迫出印太新秩序 2021-03-17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將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與中國外長王毅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會面。這乃是拜登上任後美中雙方的最高層級會面。會面前很多一廂情願的美國中國通,希望美中關係能恢復到以前的和諧,甚至可以按鍵重啟,抹去之前四年的交惡。 中方的說辭和部分熱愛中國的美國中國通,總講到好像美中關係交惡,責任全在美國一方一樣。但北京多年來以經濟影響霸凌各國、戰狼外交越來越凶狠、隱瞞疫情導致全球大瘟疫等,沒有特殊中國利益的美國人民看在眼裡,都知道美中交惡的責任在中國一方。最近蓋洛普(Gallup)民調,發現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觀感,飆升到1979年美中建交之後的新高,達67%。正面觀感,則跌到33%的新低,不分黨派,連1989年六四屠城之後,也沒有現在那麼糟糕。 在美中高層會面之前,拜登政府擺出的姿態與佈局,已經事先張揚會面不會太融洽。美國國務院宣布有關會面的簡短聲明,強調布林肯與蘇利文是在訪問「美國最親密的地區盟友」日本與韓國之後,在回程途中在美國國土與中方會面。美方訪問亞洲,過門不入中國,反而要中方到美國境內與轉機回華府中的美方會面,最看重會面禮儀細節的中方不會不明白這是一個甚麼樣的姿態。美方作出這樣的安排,中方也答應,是否體現出中方比美方更希望會面,中方有求於美方多於美方有求於中方的端倪呢? 更可圈可點的,是會面前雙方對會面性質,已經出現分歧,中方急不及待表示會面是「戰略對話」,美方則斬釘截鐵否認,說會面不是「戰略對話」。布林肯本人和白宮發言人在被問到會面內容時,都表示美方準備向中方提出一系列美中雙方有嚴重分歧的議題,包括北京對香港鎮壓加劇、新疆人權問題、中國對台灣加大軍事壓力,和北京向澳大利亞不宣而發的經濟報復等。 肯定更令北京暴跳如雷的,是布林肯在上周國會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一改過去官員十分小心的講法,明確用「國家」(country)一詞指涉台灣,更表示華府將會對北京猛烈收緊香港自由,採取包括擴大制裁的行動。在一個重要高層會面前夕的這連串宣示,向美國民眾和中方發出立場強硬的訊號,十分清楚。 除了會面的安排和會面前的訊號,拜登更在上周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的領袖舉行印太「四方安全對話」(Quad)高峰會。這個四角組合源自2004年印度洋海嘯後四國合作

20210427-何靜瑩:你有沒有欠自己一個交代?

何靜瑩:你有沒有欠自己一個交代? 20210427 《明報》職場特寫 很多人都會向我表白,覺得生命需要突破,再說白一點,他們覺得很「悶」。 他們其實問對了人,因為我從小害怕無聊、沉悶,經常要找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否則便覺迷失和頹廢。我隨即問他們小時候是否每個暑假都立志看書和突破常規,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虛耗於重看電視劇如《神鵰俠侶》第8次、與弟妹同學玩撲克牌,到開學時充滿內疚感?他們莫不點頭稱是,而這些無聊沉悶感隨着離開校園與日俱增,因為出來工作後的空閒時間差不多都屬於自己,需要智慧懂得發揮這些剩餘「bandwidth」,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 我明白他們說的「悶」不是要令自己忙個不停便能解決,而是能否好好運用時間、心力和天賦創造價值,這便算是對自己人生有一個交代。這種「悶」是對生命意義、對個人學習的要求,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可以對世界帶來一點好處,或自己能夠有所長進和啟發,無論有多忙,壓力有多大,都是值得的。 但我又不忍心說出心底話,因為激發他們活出使命人生的「副作用」,往往是充滿不確定、偏離主流的孤獨,尤其看到朋輩安逸生活時,哪怕是自己不想追隨的物質生活,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內心掙扎。 我想診斷清楚坐在面前「無病呻吟」的人,究竟有多渴求一個有意義、有使命、有職志的人生。欠缺這個決心的話,就讓他們悶下去吧:缺少一點成就感,還能以享樂主義麻醉自己,總算能過平靜安穩的日子,哪怕是自欺欺人、阿Q精神甚至愚昧無知。 「靠父幹」宅男 缺志向無法破繭 我認識不少富二代,從小讀名校至大學畢業,海外學成歸來後,父母期盼他們會一展拳腳,卻發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父母沒想過孩子欠缺的是志向和使命感(可能是家教從來缺乏這些價值觀),舒適享樂生活中成長的孩子從小出入米芝蓮餐廳、5星級酒店,吃盡山珍海味。逢假日走遍世界各地遊山玩水,到過不少博物館藝術館,經常像食家一樣評論美酒佳餚茶藝咖啡學,或像收藏家評論藝術品,說得頭頭是道,內裏卻空洞無物。 他們帶着「been there, done that」的態度回港工作就像「返鄉青年」,當要過「老百姓」的工作,從平實基本功學起,便感到不屑、受罪、苦悶,自然坐不定和做不長。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出道頭半年參加家族生意,估計經常被叔叔責罵而辭職,從此把自己關在房間,媽媽每天把三餐放到房門口,他才靜悄悄開門拿食物。父親唯有給他100萬現金投資股票,但他有沒有

20210223-何靜瑩:在亂世中自我管理

何靜瑩:在亂世中自我管理 20210223 明報副刊《職場》特寫 去年疫情進入第三波以前,曾參加我的領導培訓課程的高管,大多能保持士氣,並善用多出來的空間認真思考管理和領導問題,經常找我討論一直擱在一旁不想理會的人事和紛爭問題。疫情來到第四波,加上政治不穩定而需考慮應否離開香港,被裁員被減工資的打工仔或不斷燒錢的老闆,無不憂心忡忡,前途不明朗還要擔心第五波何時來臨,我也更加深入地幫助大家處理心理狀况,從管理別人轉移到管理自己的迫切需要。 • 面對現實 調適價值觀 去與留,不止是留不留在香港的問題,更是留不留在熟悉的工作環境。說到底,這要審視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而是能否啟動新的學習模式。 一直有穩定工作和固定生活模式的人,調節能力最受不起風浪。有些人不願意面對現實和接受變更,有些抱自欺欺人的心態,癡癡地等待香港回復至從前熟悉的生活模式。價值觀的調適是一輩子的功課,就是真正的學習——學習新的觀念,學習不同的信念,學習與新格局一起呼吸。 • 習慣與不確定因素同行 保持一種使命感(a sense of purpose),在風高浪急與呆滯不前之間,你不至迷失,因為你的purpose,能給你坐標(anchor),令你不被洪水淹沒。 從前的計劃和目標被打亂了,現在不少人要重新打造新時代裏的目標和一系列的計劃,需要一段時間,心情免不了時刻處於七上八落、患得患失的境界。有些人認為有一定程度積蓄的中年人擁有更多選擇,然而,他們卻較難轉行,害怕生活質素降低更令他們不能承受轉行的風險。反之,事業還未完全確立的年輕一族較易轉行,重新調整心理,對學習新技能不會設置過多的心理障礙。 無論如何,各人有各人的難處,不用羡慕別人身家豐厚而認為其日子會更好過,為自己不能適應新環境和挑戰製造藉口。 • 聽智者故事 碰撞出新招 我喜歡找智者和企業教練聊天,聽他們的故事,從中獲得思想撞擊,望可碰撞出一些想法,幫助我找尋使命,確立目標。在這段全球大停擺的抗疫期間,一切像呆滯不前,除了少數被疫情帶旺的行業,大部分人因不時處於膠着狀態而感到生產力低。 我喜歡以coaching幫助別人尋找目標,過程中我往往要進入對方的具體案例,了解其狀况,再抽離出來,理順其千絲萬縷的困惑,才可引導他看到大局然後破局。能夠幫對方「打通經脈」,是一種樂事,何况對我也是一種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 輸出溫暖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