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曾國平:天才米爾的視野

曾國平:天才米爾的視野

20241109

信報

在米爾(John Stuart Mill)的鉅著《政治經濟學原理》裡,有這句令人眼前一亮的話:「只有落後國家仍然視增加生產為重要目標:在最先進國家,更好分配才是經濟需要」(It is only in the backward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at increased produc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ose most advanced, what is economically needed is a better distribution)。不再追逐GDP,不再營營役役,轉而努力去作更好的資源分配,追求其他更崇高的理想。這句說話,除了左翼組織、環保組織合用,經濟學者也可以借來反思資本主義對增長的盲目崇拜,以示自己思想進步。

這不時被引用的金句,看似充滿跨越時代的智慧,但當我們了解其前文後理、考慮到歷史的距離,就會發現米爾其實是太有自信,判斷錯得離譜。

【人口壓力是進步的障礙】

本來鏗鏘有力、正氣凜然的句子,原來是斷章取義,還有後面常被斬掉的一句:「一個不可或缺的方法是對人口加強限制」(of which one indispensable means is a stricter restraint on population)。深受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論》影響的米爾(有一說指,沒有米爾的推廣,馬爾薩斯其人其學說早已被遺忘),認為人口增長是拖累普羅大眾生活質素的元凶。在古典經濟學的世界,人類常被形容成繁殖機器,每當收入有實質增長,不會利用來改善衣食住行,反而忙於交配為自己增加負擔,令生活質素打回原形。

金句出自的章節,討論的是古典經濟學「靜止狀態」(stationary state)的概念:當科技發展已到盡頭,當資本充裕利潤近乎零,若果人口繼續增長,需要愈來愈多的土地,大眾生活不會變好,只會令地主賺更多的租值。若果大眾積極節育,無論是馬爾薩斯建議的遲婚,還是馬爾薩斯不能接受的避孕,大眾的生活質素就可以提升,不用被生養眾多拉下來,甚至可以工作愈做愈少,減低心理和生理壓力。米爾提倡的「更好分配」,就是在遺產稅的基礎上(以阻撓地主把財力權力一代傳一代),再減低人口增長速度。這種「更好分配」,跟今天的財富再分配是兩回事。

在這個理想世界,大眾不用長時間到工廠工作、到農田勞動,有更多空餘時間,可以思考問題、欣賞自然。米爾特別提到人口太多的一個壞處,是孤獨(solitude)難求,到處都碰到人,不利沉思,難有靈感,個人以至社會都因而有損失。(思想家的烏托邦構想,也許都是自己性格喜好的投射。米爾喜歡獨群獨處思考大問題,就不期然把這當成所有人的最終理想生活形式了。)

【經濟發展已到終點】

米爾金句中的「最先進國家」,當然包括英國。《政治經濟學原理》在1848年出版,當時米爾認為英國等國家距離「靜止狀態」不遠,科技發明已接近頂峰,資本利潤已接近最低,經濟發展已接近盡頭,與其再盲目追求更多的財富,不如專注控制人口增長,讓人人都可以過美好的生活。

結果,在往後的170多年,世上出現了電話、留聲機、汽車、飛機、電視、電腦、互聯網等等無數改善人類生活的大小發明,英國的實質人均生產總值增加了十倍,英國人口由2000多萬增加至6000多萬,人均壽命由40歲加倍至80歲。米爾另一個「走到盡頭」的判斷,是音調節奏有限,動聽的組合已大多被發現了,好音樂將愈來愈難出現。結果,從馬勒到德布西,從披頭四到滾石,在過去百多年漂亮的旋律還是源源不絕。米爾想像中的「靜止狀態」美好世界,似乎不夠今天的現實美好。

米爾公認是百年以至千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如此聰明絕頂的米爾,在十九世紀中期放眼未來,看到的景象跟後來的發展完全是兩回事,可見太長遠的預測,尤其是預測科技發展這種本質上難以預測的東西,是天才也應付不了的不可能任務。

米爾尚且如此,當我們見大學者權威專家誇誇其談,談人工智能會如何影響未來的經濟發展,談人工智能會如何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我們就不必太認真,姑妄聽之算了。

曾國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