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明報文章】2019新冠疫情對全球職場帶來重大改變,「在家工作」或「混合安排」變得流行。所謂混合安排,指員工有些日子在辦公室,有些日子在家工作。時至今日,疫情事過境遷,但這些新工作模式並沒有消失。 由於香港沒有這方面的大型數據,這篇文章綜合一些外國職場數據,分析有何因素影響工作模式轉變,及它對職場和生產力的影響。 影響在家工作流行度的因素 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已經出現。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1960年代全天在家工作的日子,佔所有付薪工作日的0.5%;這個比例在以後幾十年緩慢上升,至2019年疫情前,比例是7%。疫情爆發後,社交距離要求和恐懼疫症,令在家工作的比例一下子升上60%。目前這個比例仍然有28%,是疫情前的4倍。 很多因素影響在家工作有多流行,最主要是工作性質。從事資訊科技、金融及保險服務和專業服務的勞工,在家工作的程度最高,平均一周在家工作兩天以上。這些工種有一些共同特徵,有助於或鼓勵在家工作:員工待遇較好、工作通常具有分析性或大量使用電腦、企業傾向於集中在大城市。高收入者通常有更好的住屋,及更寬敞的家庭辦公空間。 此外,由於這些行業企業集中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員工需長時間通勤,這使在家工作顯得更具吸引力,從而節省時間、金錢和煩惱。 在行業分佈的另一端,零售、酒店、餐飲、運輸和製造業員工在家工作率較低,每周在家工作0.7至0.9天。這些行業的大多數工作,需要與消費者接觸或使用專門設備和專用設施,因此需要實地工作。 即使如此,每家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和企業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例如同屬汽車業,特斯拉(Tesla)的工程師完全不允許在家工作;通用汽車(GM)有四分之一時間在家工作;本田汽車則有45%。 另外,企業規模方面,中小企在家工作比例較低,大企業較高,自僱人士最高。這合乎常理——中小企人手少,可能要身兼數職,比較難安排在家工作。 在家工作的比例,也視乎勞工個人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勞工,普遍在家辦公的程度較高。當然,這與他們多數從事需要分析能力的工種有關,在家工作較易安排,不會對生產力有太大影響。 年齡方面,在20多歲年齡層中,在家工作比例最低,30多歲達到頂峰,更年長的勞工在家工作比例又回落。20多歲的特別受益於廣結職場人脈、在職培訓和指導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最好面對面。他們事業剛剛起步,人工低,住屋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