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31121-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明報文章】2019新冠疫情對全球職場帶來重大改變,「在家工作」或「混合安排」變得流行。所謂混合安排,指員工有些日子在辦公室,有些日子在家工作。時至今日,疫情事過境遷,但這些新工作模式並沒有消失。 由於香港沒有這方面的大型數據,這篇文章綜合一些外國職場數據,分析有何因素影響工作模式轉變,及它對職場和生產力的影響。 影響在家工作流行度的因素 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已經出現。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1960年代全天在家工作的日子,佔所有付薪工作日的0.5%;這個比例在以後幾十年緩慢上升,至2019年疫情前,比例是7%。疫情爆發後,社交距離要求和恐懼疫症,令在家工作的比例一下子升上60%。目前這個比例仍然有28%,是疫情前的4倍。 很多因素影響在家工作有多流行,最主要是工作性質。從事資訊科技、金融及保險服務和專業服務的勞工,在家工作的程度最高,平均一周在家工作兩天以上。這些工種有一些共同特徵,有助於或鼓勵在家工作:員工待遇較好、工作通常具有分析性或大量使用電腦、企業傾向於集中在大城市。高收入者通常有更好的住屋,及更寬敞的家庭辦公空間。 此外,由於這些行業企業集中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員工需長時間通勤,這使在家工作顯得更具吸引力,從而節省時間、金錢和煩惱。 在行業分佈的另一端,零售、酒店、餐飲、運輸和製造業員工在家工作率較低,每周在家工作0.7至0.9天。這些行業的大多數工作,需要與消費者接觸或使用專門設備和專用設施,因此需要實地工作。 即使如此,每家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和企業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例如同屬汽車業,特斯拉(Tesla)的工程師完全不允許在家工作;通用汽車(GM)有四分之一時間在家工作;本田汽車則有45%。 另外,企業規模方面,中小企在家工作比例較低,大企業較高,自僱人士最高。這合乎常理——中小企人手少,可能要身兼數職,比較難安排在家工作。 在家工作的比例,也視乎勞工個人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勞工,普遍在家辦公的程度較高。當然,這與他們多數從事需要分析能力的工種有關,在家工作較易安排,不會對生產力有太大影響。 年齡方面,在20多歲年齡層中,在家工作比例最低,30多歲達到頂峰,更年長的勞工在家工作比例又回落。20多歲的特別受益於廣結職場人脈、在職培訓和指導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最好面對面。他們事業剛剛起步,人工低,住屋狹小

20231107-阮穎嫻:「內捲」嚴重不生育

阮穎嫻:「內捲」嚴重不生育 2023年11月7日 特首李家超早前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一項廣為社會和媒體討論的政策,是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這是為鼓勵生育和締造有利育兒環境為目標的其中一項政策。其他生育政策還有提高新生嬰兒家庭居所扣稅額、公屋居屋優待、支援輔助生育、提高在職家庭津貼、增加幼兒中心和兒童託管服務等。 低生育率是先進經濟體的普遍問題,東亞尤為嚴重。2021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生育率是1.58,即一個女人平均生1.58個後代。在東亞,日本生育率是1.3,新加坡1.12,韓國0.81,中國大陸1.16,而香港則只有0.77,全球最低。香港上一個高峰是2014年,平均一名婦女生1.24個孩子,及後緩慢跌至2019年的1.05,之後再急跌至0.77。其他地區都有下跌,但無這個「急跌」,原因是什麼,大家很清楚。一個女人平均要生2.1個兒女,人口才維持穩定,因此政府急了。 務求「贏在起跑綫」  生育成本增 先進經濟體的生育率低,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增加。在鄉下耕田,小朋友落田玩,父母不用太花精神管理。但在大城市知識型經濟就不一樣——由小到大供書教學、補習上興趣班,十八般武藝「砌CV(履歷)」,暑假參加遊學團去外國開闊眼界,務求子女贏在起跑綫,投入大量金錢及精神心血。此外,不少家庭在生育以後,母親在家督促子女,與子女互動,促進認知能力,因此不外出上班或減少上班,家庭收入減少。 還有一點,現代男女教育水平高,放棄工作湊仔的機會成本也高,很多夫婦都不想放棄工作而打消生育念頭。避孕藥在1960年代發明,也減少了意外懷孕。關於這點,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laudia Goldin曾經做過深入研究,我上一篇文章〈職場性別無平等 女性不生育保生產力〉(2023年10月24日《明報》)介紹過,這裏不贅。 那為什麼東亞地區的生育率特別低?第一,這地區的學生學習競爭激烈,要名列前茅,就需比同學走多一步,補習風氣盛行,補習社可以做到上市。歐美少見「補習天王」廣告,惟在中國大陸、韓國等,大型廣告牌比比皆是。有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補習社愈密集的地區,生育率愈低,因此早前有嚴格管控補習行業的政策。 雖然說杜絕惡性補習風氣,但家長仍然會千方百計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筆者有朋友網上遙距幫上海的小孩補習英文,她說她只是其學生幾個英文補習老師的其中一個,每名教師針對不同

20231021-香港01:燒肉LIKE|慳人又慳位!一人燒肉店吸金布局曝光,日做7轉生意

香港01:燒肉LIKE|慳人又慳位!一人燒肉店吸金布局曝光,日做7轉生意 2023-10-21 11:13 撰文:黃文琪 出版:2023-10-21 09:05 更新 內文

20230705-侯孝賢和他的俠客世界,與侯導的10個Q&A,談電影更是談人生!

侯孝賢和他的俠客世界,與侯導的10個Q&A,談電影更是談人生!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 - 2023/07/05 -- 獲得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導演,拍攝了多部經典作品像是《戀戀風塵》、《海上花》、《最好的時光》等,但一開始寫的劇本都以喜劇居多,他說:「就像遊戲一樣,你寫這一點會引人發笑,然後再看你要加強到什麼程度,但最後還是回到寫實。」其實我覺得小說對人的改變很大,從小看小說的話,你一定會跟別人不一樣,做事也會與別人不同! --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entertainment/news/20488?fbclid=IwAR0bya_IxZIANkwiL00SboGEWb-sv6hSQdOXoWBFXyUjdJOf41zNRE9B018 本文授權節錄自《我害怕.成功》 圖片/Getty、IMDb

20231014-李濠仲:如果以、巴之間也有道「台灣海峽」

李濠仲:如果以、巴之間也有道「台灣海峽」 2023年10月14日 過去曾有一說:「台灣和中國之間最可貴的其實是那道台灣海峽」。今日以、巴衝突再又顯得這句話確實意味深遠。(維基百科)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7日突襲以色列,規模、時機、地點、手段皆震驚全球,美國尤其。一方面,長期以來對以色列的支持,正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標誌;二方面,至2020年統計,猶太裔人口已約占美國的2.4%,不只人口數達750萬,他們更透過商業、媒體、政治和學術,相當程度反過來形塑了今日美國(一般多認為是正面的)。大多數美國人對以色列老弱婦孺遭哈瑪斯的野蠻攻擊自然非常憤慨。 哈瑪斯的恐怖行徑並非一天兩天,除了極端反猶太主義,很難有人會合理化他們的行為,但論及「巴勒斯坦」本身和以色列的交鋒,美國民間、學界確實也不乏同情巴勒斯坦的一方。當2014年以色列宣布要在東耶路撒冷大規模建造新住房,並不斷透過武力擴展「猶太人定居點」,連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凱瑞都曾將中東和談裹足不前,歸咎以色列「對土地胃口的不滿足」。而那段期間,也曾發生哈瑪斯(又是哈瑪斯)公然綁架和殺害以色列青少年,還表現出非讓以色列徹底消失的態度,以色列同樣是以空襲回敬。今天的衝突畫面,彷彿一路以來雙方爭鬥的增強版。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67年「六日戰爭」,到2014年定居點衝突,兼及巴勒斯坦極端組織不為文明世界接受的種種暴力,兩方人民恩怨已是糾纏不清,而美國方面無論支持以色列或同情巴勒斯坦(非哈瑪斯),其實是心知肚明,要以、巴兩方共存在毫無有效屏障的緊鄰土地(加薩邊境六英里內的以色列社區小學、醫院和民宅都在哈馬斯火箭射程範圍),先天上即是十分高難度。不只宗教,舉凡一個人出生後的家庭教養、價值觀到生而為人的目的,他們簡直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進而過去才有「看到兩方人口愈成長,和平愈無望」的感嘆,因為不管如何,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部分孩子就這樣長成了哈瑪斯。 根據1922年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時期所做人口普查,巴勒斯坦人口最初約75萬,其中78%是穆斯林,11%是猶太教(人),10%是基督徒。25年後,也就是在1947年聯合國劃分巴勒斯坦託管地之前,當地人口已增長到近180萬,但宗教信仰人口略有變化,穆斯林降至60%,猶太教(人)則增加到31%,另8%是基督徒。之後,猶太人在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前蘇聯)和高出生率下,讓以色列建國從一開始的1

20210615-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與「打擊群」差異在哪裡,對付中國要用哪一種?

20210615-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與「打擊群」差異在哪裡,對付中國要用哪一種? https://strategy.style/archives/carrier-battle-group-and-pratas-islands?fbclid=IwAR0C2zbutEmr6Uf0LtXwVDjGX-JJkmewz1HsDWvdNayA9_LgKYa_t_RJ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