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7的文章

20170630-李以強:Hike~親子行山好路線 東涌至梅窩

李以強:Hike~親子行山好路線,東涌至梅窩 21:03 30/6/2017 文、圖:李以強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 本路線又名「東梅古道」,其中白芒至梅窩段於2008年被命名為「香港奧運徑」;全程約10公里,漫步約3小時,沿途風景優美,可作親子行山樂的路線。             從東涌地鐵站走入東薈城商場,穿過藍天海岸和映灣園等屋苑,然後轉入喜東街,從中國石化油站旁的隱蔽路口進入,接著漫步於海濱長廊,右邊是港鐵東涌線的路軌,左邊眺望興建中的人工島和接駁大橋,石堤旁野生了各種雜樹野草如馬鞍藤、含羞草和花開艷麗的馬櫻丹等。到大蠔灣,穿過北大嶼山公路下的行人隧道便到了村口,也踏上了香港奧運徑,留意沿途地上嵌入了各種運動標誌的圖案。 大蠔灣是一個海灣,高速公路把海灣攔封起來,看起來就像個湖。此帶已被劃為「具特別科學價值地區」,極富生態價值;其中大蠔河是香港少數未受污染的河道之一,可找到46種淡水魚,佔全港品種半數以上,也是魚類品種最多的河流。沿海岸線有大片紅樹林,棲息了各種泥灘生物如鱟、螺、彈塗魚和招潮蟹等,而小溪中則可找到香港瘰螈的蹤影。  大蠔灣有3條古村,分別是白芒、牛牯塱和大蠔,合稱「三鄉」,有二百多年歷史,在清代有駐軍防守。沿村路漫步入村,首先到的是白芒村,村口有一塊平整分裂的大石,恍似被人用劍擘開,故名試劍石;旁邊有一座香港保存得最完整的更樓,約兩層樓高,已有七十多年歷史,花崗岩結構,當年用作防禦土匪和海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樓主要用作抵抗日本人入侵,戰後至1962年曾改作為學校,門匾仍隱約看到「白望鄉學校」。此外,白芒建村時興建的門樓和圍牆,連同更樓和祠堂已一併列為法定古蹟。 離開了白芒村,越過小山坳和小橋,看見很多蝴蝶在路旁和荒廢田畿上飛舞。經過牛牯塱的村口後,到了一個分岔路口,右方往大蠔村,選擇左方過橋,小橋叫「萬興橋」,橋下是大蠔河其中一條支流。接著是上山的英泥小徑,途中回望左面山腰,細心觀察,可發現樹叢中矗立著另一座更樓,此更樓監察範圍比村口那座更遼闊遙遠。  終於到達了山崗上的涼亭,展望四週,景觀開揚,優美的河谷海灣景色盡入眼簾。小休後,續在山嶺中迂迴前進,穿過黃公田濕地,不久便到了「望渡坳避雨亭」,居高遠眺,梅窩已在前方腳下。下山是一段漫長的石級,到山腳時會經過銀礦洞,此洞於1862年經人工開鑿而成,

20170630-麥志豪:搵食,真係大哂?

麥志豪:搵食,真係大哂? 21:03 30/6/2017 這些年來四出做講座,才發覺不是太多人知道甚麼是私人繁殖。不少人還以為香港寵物店出售的寵物是外國進口,有「出世紙」,有獸醫健康證明,卻不知道今時今日大部分的寵物買賣交收早已不在實體商店內進行了。而絕大部分的「貨源」,都是由本地供應的,而且不是來自大型繁殖場,而是私人繁殖。說準一點,是暗室繁殖。 你偶爾讀到有新聞報道,說警方搗破繁殖場,救出了一百幾十隻的名種貓犬,但只要你細心一點讀內文,原來繁殖的處所是幾百呎的住宅單位。這些活在地獄裡的動物,稍為清潔一下,拍幾張漂亮的照片放上網,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不知私人繁殖為何物的市民。更何況,這些「本地貨」價格商宜,有些更「有壞包換」。正合一時貪玩把動物當成玩具的年輕人。 私人繁殖也有很多是「小本經營」的。上星期接觸到這樣的一個個案。一對夫妻,中年,無業,住在劏房,卻可以養一對貴婦,一雄一雌。在這一百呎的空間一家四口,兩個人兩隻狗。不要以為生活如此拮据還有閒情逸緻玩小狗為樂。牠們其實是生財工具,月尾能否交租都還看母狗一胎生多少,是順產還是難產,BB是健康還是畸胎。只要bb生得出也就不愁買家,1,000到2,000元一隻不等,幸運一胎四隻全數售出,就不愁三餐一宿了。然後小狗「兩公婆」很快又要開工,為主人的生活費張羅!香港對小型寵物的渴求,正處於火紅的年代。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私人繁殖者在他的廣告上寫上震撼的一句:「唔怕你係漁記,最怕你冇錢!」 是真的,這些私人繁殖從來不放漁護署在眼內。說到「搵食」,香港人鑽空子的能力全球第一。要救動物出苦海,要靠我們揭示真相之餘,可能只有靠市民自己道德的覺醒,拒絕購買寵物! 麥志豪

20170630-陳詠燊:女人啊,其實你可以淡定一點

陳詠燊:女人啊,其實你可以淡定一點 21:02 30/6/2017 普遍男人最讓女人髮指的特質,就是竟然可以把愛與慾分開。(這裡是指普遍的情況而已,部分男女對愛慾有相反看法的個別例子,暫且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在兩個人相處的世界中,有些男人會去表現得很心野。「心野」的意思是泛指他好像仍然覺得外頭的女性很吸引,可能會偷看,可能會口花花,甚至可能有一些你眼中的精神上越軌行為。 男人這些舉動的動機是甚麼?是為了慾,他潛意識上可能真的很想在別的女人身上,得到那幾秒的快感,然而真相是,若然可以的話,他們真的是希望可以付諸行動,然後乾手淨腳離開,不帶走一丁點的雲彩。 因為,那些統統都是慾而已。 這種行為對很多女人來說,都是匪夷所思的,怎可能分得開?渴望與別人攬攬錫錫抱抱,可以不產生感情嗎?對很多男人來說,就是可以。 很嘔心?聽來也有一點,不過真相就是這樣。 然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你了解到男人這個心態,反過來亦能對症下藥,減低外遇發生的機會。 須知道男人心野的第一步,其實大都只是慾望作怪,他想多了,身痕了,甚至做多了,都只為滿足「慾」,在愛與慾分開的機制下,他心裡最重要的那部分,真正最能牽動他的「愛」,仍然緊握在你手上。所以,只要還未真的出了事,又或者你未有證據之時,記著切勿為了不服氣,而輕舉妄動來個感情殺戮,把明明在手的那份愛都賭上去,因為很多行錯這步棋的女人,最後都變成眼白白的把自己心愛的男人,推了向那個他本來並不是真的很有感情的女人手上。 男人其實很膽小,任由他幻想著周秀娜、劉心悠、神奇女俠,還是公司那個最索的女同事都好,十個之中,九個其實都得個想字,太早反枱,就蝕章了。他,其實從來都在你掌心之中。 做女人,淡定一點有著數。 陳詠燊

20170630-RTW編輯部:悠閒跑清邁半馬

RTW編輯部:悠閒跑清邁半馬 20:53 30/6/2017 文:Janice 當初跑步是為了減壓,沒想到最大收穫是「誤交損友」。損友們愛上遊山玩水的用跑鞋走世界,我也跟著「沉淪毒海」,跟他們遊清邁參與了半馬。 清邁馬拉松,可以用「實而不華」來形容。要有的,它都有了。選手包內贈送一件牌子不詳但質料很好的背心,你不介意沒有大牌子的話,也可用心找到些價廉物美的衣物。還有泰式按摩,跑前跑後都可好好享受。 全馬在清邁時間0400起步,半馬則在0500開始。到起點準備時,已看到全馬的跑手們飛快地跑過古城區的圍牆,過了古城區便踏上冷冷的馬路。半馬跟全馬的路是大概一樣,唯獨全馬會經過Rajapruek皇家公園入口。這公園是為了向上任泰王拉瑪九世致敬而興建,可惜太黑看不到風景。儘管是天還未亮便起跑,但馬路上電單車或是私家車不絕,要被迫嗅著廢氣跑,慢腳的我在半馬的回程路發現有西瓜,當然不理一切的停下來解渴。跑回熱鬧的古城區,天開始光,亦見到不同的機構有代表來打氣及表演。 回到終點,正以為這個悠閒跑要完結,卻發現有條數十米的食街在終點過後。椰子水、炸雞髀、西瓜、香蕉、粟米湯、麥當當的豬柳包、魚柳包,跑了個半馬,卻吃下一個全馬的食量,還未計回到酒店後還有早餐。除了食街,終點附近還有數個吹氣的小水池可以浸腳。同行的朋友告訴我,2014年清邁馬是有物資派發,但不如2016年的多,也沒有一條食街給跑手享用,這方面是進步了。 同行的快腳朋友,得到女子年齡組別的第四名,獲獎金2,000泰銖及一個獎座。清邁馬女子組不如日本馬的高手如雲,所以比較容易爭取到獎項,有實力的女跑友不妨一試身手,贏回報名費也好。 今年清邁馬會在平安夜的早上舉行,各位跑友如果正計劃過一個熱辣辣的聖誕節,清邁馬的確是一個「可順便跑埋」的選擇。至於跑的長度,閣下就好好考慮自己的實力了。反正天黑甚麼也看不到,若不執著跑全馬,半馬是很適合的,跑完同樣都有獎牌。 文:Janice FB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rathonscenery/ (RTW由一群愛去外國跑馬拉松的作者組成,藉著跑步觀光及體驗外地風土人情)

20170630-素黑:沒有動力有錯嗎?

素黑:沒有動力有錯嗎? 20:52 30/6/2017 每個人都有一段日子,在某個階段,失去動力。 像失去了所有呼吸的理由一樣,就是提不起勁,不知道應該向誰討,在哪尋覓。又不是真的懶惰不去尋找,也不是因為不思進取想放棄。明明真的很想改變命運,希望生命能來個突破,不想再繼續這樣頹廢下去了,很想找到出路,很想重拾生趣,很想做回曾經那個天不怕地不怕滿有夢想和堅守公義的自己。 動力像失掉了影子的光一樣,兩不像,遺失了自己的方位。 這是難過的關,可誰能責怪誰?不好為自己爭辯,也無需平反甚麼,反正就是在混沌,不知何時有轉機,上帝聽不見,下帝在打擾,獨自耗日子。沒有任何人能安慰到,那過多出於好心的好言相勸或無知的不解指責只會更添煩亂,可你心裡最清楚,他們都不明白都不懂。說你軟弱是不對的,勸你應該有正能量是膚淺的,因為他們真的不懂。是自己造成的嗎?種子是自己種下的嗎?誰曉得!你只知道你努力過,錯過對過跌跌碰碰走到某一步,突然便失去了方向,無法加油,打氣沒意義,每天吃喝拉撒睡地過活,是有點丟人,可又沒做過壞事,只是動力忽然便停頓了,剩下壓力、沮喪、無助、羞愧、焦慮、無力、沒生趣、沒理由,又如何? 動力的出現不靠大光環,可能不過是需要那點點能策動的火花,只能等待某天它娉婷地出現。在之前你可以做的是耐心地呼吸,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沒有比這更實在的事了。 素黑

20170630-劉細良:【讀書好】權貴資本主義下,習近平能救中共嗎?

劉細良:【讀書好】權貴資本主義下,習近平能救中共嗎? 19:47 2017/6/30 《完美的獨裁》一書告訴大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甚麼奇蹟,東亞曾經也出現過。(蘋果日報) 《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分析中國式腐敗的因由。(蘋果日報) 裴敏欣教授研究中共九十年代至今貪污的模式轉變。(蘋果日報) 習近平訪港,歌舞昇平,劉曉波患末期肝癌,保外就醫! 一個崛起的強國,帶領偉大的民族復興,百年雪恥,偏偏就將一個劉曉波關押至死,長期軟禁其妻子劉霞,如此強國!香港總有一幫人,以大陸基建急促發展、城市景觀巨變,燈紅酒綠夜生活來證明中國大陸已非昔日獨裁專制,而事實上共產黨在八九年後維持了政權廿八年,令「中共快將倒台論」者大跌眼鏡。這不是甚麼奇蹟,只是共產黨用了兩種手法維持黨國獨裁不墮:控制與利益。 列寧黨國機器 我在這裏介紹過挪威學者Stein Ringen《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一書,作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完美的獨裁政府,用專制(Autocracy)去形容中國的體制太過溫和,所以創建了一個新字──管控專制(Controlocracy)。在管控專制下,人民不需要被下令去做某些事情,而是由人民自發地自我控制、自我審查,不會去做一些黨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情。於是這令人產生錯覺,以為中國「沒有那麼獨裁」。但事實上一旦有反對聲音,被認為對政權有影響,他們會粗暴鎮壓。我們在新聞中間歇性窺探到這些恐怖鎮壓,包括李旺陽被自殺、劉曉波即將監禁至死、李波被失蹤等,這些新聞告訴香港人,所謂「溫和」、「今非昔比」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過往毛澤東年代是意識形態掛帥,運動一來打擊一大片,形象太惡劣。現在更精準打擊個別「滋事分子」,殺雞儆猴絕不留手,其他人看見自然乖乖就犯。 Stein Ringen認為中共也吸收蘇共倒台的教訓,知道一定要在經濟上給人民甜頭,所以六四之後堅持政治左經濟右,但結果這種權宜之計,種下了今天習近平也難以收拾的禍因。美國華裔學者裴敏欣去年出版《China's Crony Capitalism: The Dynamics of Regime Decay》一書,中文書名為《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分析中國式腐敗為何經常是涉及習近平所

20170630-蘋果:【預言實現】回歸絕望97移民潮,那些太真實的香港電影

蘋果:【預言實現】回歸絕望97移民潮,那些太真實的香港電影 19:47 2017/6/30 影評人協會會長何緯豐(左)和副會長何民傑(右),從90年代電影看香港回歸時。 講到回歸電影,必提1997年陳果的《香港製造》。這是當屆金像獎最佳電影,也是當時少數開宗明義講回歸的電影,今年電影節更有數碼修復版重新上映。其實,九十年代講回歸的電影,又豈只一套? 「要面對一個未知數嘅世界,我哋已經得到免疫。」──《香港製造》李燦森自殺前的獨白。 影評人協會會長何緯豐和副會長何民傑,都感慨港產電影一直以商業主導,在回歸這獨特時候,慶幸有《香港製造》以這種大議題為主軸。電影中李燦森是個被父母遺棄的年青人,最後更在女朋友的墳前自殺。何民傑認為是香港回歸的側寫,「這遺棄或被遺棄的氛圍,其實點出了當時香港處境,也擊中了香港人的心。」提起香港,電影總是一貫地拍攝中環、尖沙嘴,顯示香港的美和成就。「但《香港製造》陳果是刻意側寫香港,用屋邨走廊、球場、蠱惑仔和街市,還有灰暗的調色,去顯示香港的另一面。」他認為《香港製造》跟香港電影一向講獅子山下、低下層掙扎向上的精神不一樣,沒有着墨於香港人的奮鬥或堅毅,反而看出了當時大家面對回歸的絕望或恐懼。 至於片中李燦森在墳前自殺一幕,以死避開面前的未知數,很多人認為是影射香港前景,何民傑卻有另一看法。他着眼李燦森的一生,「他不斷試着做好人,既保護智障朋友,自殺前也上街殺死黑社會,為友報仇也為減少世界上的壞人,可見他曾是個迎難而上,不向命運低頭的小子。」何民傑直言,當時其實不只香港人,全國際都認為回歸是悲觀,因此很多香港人選擇移民,「留下的人有部分只是走不了,他們就像李燦森──命運無法逆轉,但仍繼續掙扎。」的確,回歸二十年,香港人都硬着頭皮去面對,不然還可以如何是好? 「聯合聲明完喇,一國兩制完喇,基本法完喇……」《表姐,妳好嘢!》的對白一語成讖,今天應驗了? 30年前的預言,大家一定有共鳴。《表姐》是張堅庭的作品,有場口講述香港警察梁家輝和國民黨員爸爸林蛟在家,接待共產黨的鄭裕玲和張堅庭,兩位影評人認為這段更值得反思。何民傑說:「當鄭裕玲和張堅庭唱紅歌,林蛟唱國民黨愛國歌曲,但梁家輝唱的是《無心睡眠》。此時你就發笑了,香港人就是這樣。」在旁聽着的何緯豐點頭同意,「今時今日,有部份香港人也如此,覺得政治問題厭惡,寧願置身事外。

20170630-吳靄儀:特區 20 年:法治、民主、人文社會

吳靄儀:特區 20 年:法治、民主、人文社會 2017/6/30 — 19:28 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7%89%B9%E5%8D%80-20-%E5%B9%B4-%E6%B3%95%E6%B2%BB-%E6%B0%91%E4%B8%BB-%E4%BA%BA%E6%96%87%E7%A4%BE%E6%9C%83/ 特區20年,香港狀況可借近代詩人 William Ernest Henley 名句總結:"My head is bloody, but unbowed." 頭破血流,但未低頭。 只有一紙中英聯合聲明,一本《基本法》代替米字旗下的英國主權,居然可以撐了 20 年,堪稱異數。且從三大範疇檢驗:把守法治法制、建設民主香港、養育人文社會。 把守法治法制:香港的法治及法制,九七年前,源頭是英國普通法。普通法是由判例發展而成的一套法律原則。法庭遵照判例判案,最高權威是樞密院的判例,上議院(今作聯合王國最高法院)的判例是重要的參考案件,實際上與樞密院作用相若。判例不只是一個裁決及法律原則,還是一套思辯的方式、不言而喻的行為規範和基本價值觀,沙上劃下有為有所不為的底綫。因此香港司法管轄區雖小,但可供汲取、不斷因社會改變而更新的法律思想及法理,卻豐富如海洋。成文法(即條例、附屬法例等)亦往往可搭「順風車」,挑選適合香港的英國法例,按香港所需,多除少補,本地立法;英國推行的法律改革,適用者收歸港用,不適用者不理會。香港法例並非由零開始,劍橋牛津學富五車的法學教授對英國法律發展的評論和建議,切可借鑑。 英國憲制大部份非成文。香港的憲制文件主要是《英皇制誥》,涉及的實際案件罕有。所以香港法的「法」,基礎是自大憲章以來的普通法原則:王權受法律限制,法律保障人民的財產和自由。 九七後切斷水源,轉接駁到《基本法》這個天台水箱, 幸而香港當年身家厚,萬國來此經商為法治,遂有條文保障原有法律 ─ 即普通法、衡平法等、中國法律不對港實施、司法獨立、享終審權等。不幸水箱接駁到中國大陸的一制,接駁喉管的開關掣是人大常委會。二十年五度人大釋法,開關掣越開越鬆、越大,一洩如注,有在終審之後推翻終審庭判的,如1999 年《吳嘉玲》案後對第 24(2)(3)條及 22(4)條的《解釋》:有在司法覆核已入稟而准

20170628-立場新聞--林愈靜:《我無罪:劉曉波傳》讀後

林愈靜:《我無罪:劉曉波傳》讀後 2017/6/28 — 12:04 立場新聞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E6%88%91%E7%84%A1%E7%BD%AA-%E5%8A%89%E6%9B%89%E6%B3%A2%E5%82%B3-%E8%AE%80%E5%BE%8C/ 《我無罪:劉曉波傳》封面 每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該有本像樣的傳記,2012年,我看了余杰就著諾獎熱度寫的《我無罪:劉曉波傳》。看完之後寫了篇感想,昨天又看到這令人悲傷的新聞,整理一下發出來,這本書在自由亞洲電臺有授權的「音頻版」。 先說不太好的地方:雖然余杰說準備很久了,但這仍是本急就章,在曉波獲獎之後的倉促成書的感覺。 全書從劉曉波童年起,直到如今,梳理了他的成長,學習,思想演變、成熟的過程前半部分寫的中規中矩,像一本好的傳記。直至天安門事件結束,我覺得也是客觀的寫實的。後面部分就加了太多議論,不夠專業。 天安門事件部分,對我而言收穫最大,之前斷斷續續,左左右右,隱隱約約,看了不少書、紀錄片、文集。這次《劉曉波傳》,以劉為主線,重新梳理了一次,更加明朗了。這部分著墨最重,也是最有料的部分,這些材料以前散見於不同地方,現在匯集一起,讓我對六四有了更爲系統和全面的認識。 總的感覺,這本書不如余杰另一本書《中國影帝溫家寶》寫的好;《影帝》這本書,珍貴之處是發現了共產黨的Paradox,他們總是在撒謊,但因為是撒謊,所以謊言之間產生了Paradox,為了掩飾A,暴露了B,為了掩飾B,暴露了A和C. 例如官方新聞常常會說一個地方治安良好,夜不閉戶,過了幾天爲了表彰某個公安局長,又會說她到任兩年來破獲大小案件几百個。這種Parodox在中共的文宣中比比皆是,余杰搜集整理了所有關於溫家寶的謊言,下了笨功夫,整理成書。所引材料全是共產黨的黨報,黨刊,正規出版物。 《劉曉波傳》延續了這種寫作方式,旁徵博引,不過因為傳主是劉曉波,所以資料90%來自海外中文網站。 六四發生時,我剛9歲,成條邨只有一兩部電視機,跑去看,記得燒的車,燒的人,記得袁木,吾爾開希,完全不記得劉曉波了。之後的事,更是不得而知。劉曉波的文字,我僅看過王朔意氣相贈的《美人贈我蒙汗藥》;那時我是王朔的粉絲,將王朔全集看了三四遍。一出新的,立刻買來看。 《美人

20170628-練乙錚:國家與分裂

練乙錚:國家與分裂 氣短集 22:57 28/6/2017 ■李華明曾批評本土派議員是支持港獨,其所屬的民主黨卻未有清楚表態。資料圖片 九七二○近,黨官及其支持者不斷放話高舉一國、矮化兩制,鼓吹廿三條立法、建議《國歌法》在香港實施、聲稱要對港獨自決派的「言行」刑事化、推行幼兒國教,等等,搶佔新聞頭條。不過,如此放話並不明智。對覺得「一國二字難聽過粗口」的97%年輕人而言,這些貶損港人自尊心和自治權限的挑釁話語,入耳之後唯一作用是加強他們的叛逆意識,在DQ事件之後、「本土退潮」之際,替分離主義打氣回神。 然而,黨官的一國話語,影響不只及於年輕人。不少老一輩民主派面對步步進逼的中共,也逐漸生出「主權疑惑」。筆者上周參加一個二○四七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兩岸四地,各有不同立場,有親共的,也有獨派和反共統派的,其中一位還是跟筆者相熟的老泛民。會議中途、一位台籍講者發言之際,老泛民朋友忽然挨過來在我耳邊不無讚嘆地說:不知為甚麼,台灣人講說話總是有一種主體意識,跟我們不同。我哈哈一笑跟他說:那是因為人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呀。 會後,筆者更想起林榮基最近說的一句話:「港獨為甚麼不可以談呢?就算實現不了,民主派也可以用來當作與中共談判的籌碼。」跟曾經是北京的政治犯的程翔比,程對獨派是同情地理解但不支持,林則是再行進一步。這是老一輩反共港人中出現「主權疑惑」的又一例證,是「大中華獨」出現的先聲。中共真是功德無量。 主權疑惑 vs國家意志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一條開宗明義說:「所有民族均享有自決權,根據此種權利、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並自由從事其經濟、社會與文化之發展。」與此相符,在所有自由民主國家裏,人民談論、宣傳分離主義,甚至組織政黨鼓動分裂國家,都是合法的。不少這些國家的憲法都包含局部領土和人民和平合法地分裂出去的條件,美國是主要例外。 美國憲法沒有對分裂的合法性作出說明,惟1868年的一宗最高法院官司Texas v. White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終極裁決:儘管憲法沒有賦予各州單方面退出聯邦的權利,但在「發生革命或在各州同意之下卻可以實現分離」。這當然是很高的門檻;不過,美國卻是國內局部獨立運動最多的國家。2012年奧巴馬連任總統,全國五十州都有共和黨人向聯邦政府提出脫聯要求;去年特朗普當選,民主黨人照辦煮碗,可謂家常便飯到近乎兒戲。 國家

20170626-劉曉波2009年的最後陳述:我沒有敵人

劉曉波2009年的最後陳述:我沒有敵人 2017/6/26 — 15:51 https://thestandnews.com/china/%E5%8A%89%E6%9B%89%E6%B3%A22009%E5%B9%B4%E7%9A%84%E6%9C%80%E5%BE%8C%E9%99%B3%E8%BF%B0-%E6%88%91%E6%B2%92%E6%9C%89%E6%95%B5%E4%BA%BA/ 資料圖片:劉曉波(網絡片段截圖) (編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今日據報在獄中服刑期間罹患晚期肝癌,並已辦理保外就醫。特此轉載劉曉波 2009 年 12 月受審時向法庭遞交的陳述文章《我沒有敵人》,文章亦曾於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禮上被朗誦。)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1989年6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折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台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家之邀出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那之後,因從美國回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了我酷愛的講台,再也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表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了講台,一個作家就失去了發表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居然都與法庭相關;我兩次面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的開庭提供的,一次是1991年1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其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了,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向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1991年走出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只能通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1995年5月-1996年1月),被勞動教養(1996年10月-1999年10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堅守

20170625-周日話題:回憶、讀蕭鳳霞《踏跡尋中》 省港奇兵與回歸共舞

周日話題:回憶、讀蕭鳳霞《踏跡尋中》 省港奇兵與回歸共舞 21:24 25/6/2017 圖1之1 - (圖﹕sunfai) 【明報專訊】在回歸(或曰主權移交)20年的前夕,剛巧讀着蕭鳳霞教授的結集《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不禁覺得冥冥之中,確實有主宰。 我並不是人類學或歷史學出身,連知道有蕭教授這名出色學者都是多得幾個月前《星期日生活》的訪問,故我沒有打算在這裏獻醜介紹她的著作,也沒資格做評論,有心的讀者還是建議親自找書來讀;另程美寶教授所撰的書評〈當人類學家走進歷史〉也令人獲益良多。 蕭教授自7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中國,文集收納的文章包羅剛解散集體的農村、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八九後的知識分子、90年代起飛的珠三角,廣州的城中村、香港的身分拉扯等都有所涉獵。我想講的是,這本文集的鋪排與內容,與我過去10多年的經歷、30多年的人生有很多偶合之處,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回憶、聯想、共鳴、啟發,希望借這機會與各位分享之。 省城與我(的家族) 對於出生80年代的我來說,當年沒有什麼國民教育,我們沒有政治意義的國要去追認,卻有真實的鄉親連結。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認識祖國,卻很清楚什麼是回鄉探親。 我的祖父祖母輩中,4人有3人是來自廣州。我爺爺祖籍清遠,但他在廣州出世,打仗後才來港定居。我的外公外婆原來都在廣州生活,五六十年代一家人才分批來到香港(有申請的、也有偷渡的),媽媽及其兄弟姊妹對兒時在廣州的生活印象很深,與廣州的親戚也有聯絡。我大概三四歲就有回廣州探親的記憶。 對一個幾歲的細蚊仔來說,去廣州的經歷是十分深刻的。坐直通車(以及在車上吃雞腿、番石榴)、坐夜船上珠江,無軌電車,動物園裏的老虎、沙河粉(註:河粉),都成了兒時重要的記憶。當然還有外公家在巷里中的老宅,「趟櫳」(西關大屋的門,很多年後我在大坑竟然碰到類似的大宅)、燒煤的味道,柴火灶,在炎夏第一次吃那麼多核的豬仔瓜。那時對廣州的印象就是,有點殘舊,以及那裏的叔叔阿姨講的話跟我們差不多,但又有一點點不一樣。 後來親戚搬去深圳,我就有10多20年沒怎麼去廣州了。 中國入世 我與NGO反攻大陸 我離開大學校園投身社會的一年,就是沙士、哥哥自殺以及七一大遊行的2003年。經過幾年

20170626-立場新聞:【專訪】蘇玉華:扮演他人,更懂自己

立場新聞:【專訪】蘇玉華:扮演他人,更懂自己 2017/6/26 — 14:32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5%B0%88%E8%A8%AA-%E8%98%87%E7%8E%89%E8%8F%AF-%E6%89%AE%E6%BC%94%E4%BB%96%E4%BA%BA-%E6%9B%B4%E6%87%82%E8%87%AA%E5%B7%B1/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個人,我喜不喜歡? 那是蘇玉華的成名角色:一九九二年,她在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扮演鳳萍一角,一個楚楚可憐的歌女,她最初討厭鳳萍,覺得她為甚麼不去選擇自己的人生?為何偏要那麼軟弱地跟隨一個無用的男人走埠賣唱最後客死異鄉?她一直批判鳳萍,不像要演鳳萍的演員,倒像台下指手劃腳的觀眾,她其實並不投入這個角色。可是,《我》劇大受歡迎,宣佈翌年重演,她立時感到苦惱:「我又要面對鳳萍?」只好跟自己說:「你一定要代入鳳萍,代入她的世界、她的年代、她的背景,你要經歷她所經歷的,要洞悉她的心事,不然你會再次痛苦。」以後,她要自己區分清楚:她到底是討厭角色抑或怎樣?或許那個角色太差、太壞令她無法認同,但她不可以不走進這個角色。 她要扮演,就不得不了解這個角色到底是甚麼人。 以戲劇擁抱人 最近她演完舞台劇《塵上不囂》,這次演出令她感到巨大的痛苦,但也伴隨著更為巨大的收穫。她甚至因為這次演出而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及演戲的看法,「我覺得我是踏入了下一個章節。」在這章節裡,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很純粹、很一心一意、很真誠、很誠實的演員,並通過戲劇與觀眾分享──「人?人生?或者生命?人性?我就是想去擁抱『人』這東西,因為戲劇其實是關於人的,藝術是關於人的,所以除了我在演戲時會被觸動以外,我也很想自己做的戲會觸動觀眾,帶給他們一點啟發。演員是很有意思的工作,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並不教我們怎樣做人,或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我覺得戲劇可以,它有這種力量,而我愈來愈覺得這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只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氛圍卻似乎在告訴演員:不要看得你的職業這麼重要。一個年輕有才華的演員告訴她,覺得自己不及做律師、做醫生的舊同學那麼本事,她覺得演員首先要改變心態:「為甚麼你會覺得一個醫生、一個律師比一個演員重要?或為甚麼你覺得別人更本事?像King sir(鍾景輝)說,二十年才

20170628-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不是慶祝,亦非送別,更無期盼,梁文道的1997與2047猜想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不是慶祝,亦非送別,更無期盼,梁文道的1997與2047猜想 2017年6月25日 【明報專訊】回歸也好,主權移交也好,香港淪陷也好,二十年過去,今天各家傳媒盤點廿載點滴,大塊小塊上顧後又瞻前,唯獨要說將來,仍舊茫然。 文化人梁文道回想自己九七年七月一日前夕的心情,由到處去看國旗升降,臨立會外議員宣言,警察更換帽上徽章,到蘭桂坊六四吧前目睹老外醉酒鬧事成就去殖中的第一滴血,心情像看一連串的煙花表演﹕「要慶祝嗎?又不是。要送別一件很惋惜的過去嗎?不然。對重新做番中國人充滿期盼,又沒有。」今年維港上空連續二十次的「中国HK」消散過後,空氣中彌留的是不是同一片令人看不透的煙霧迷霞? 今天梁文道已是「國情通」,昔年文化界高舉的解殖主張方興未艾,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卻已幾乎走了一半,在本土思潮橫空出世,北京全面奮進落場的二十年後,他如何再說中國/香港? 問﹕廿年後回看當時的心情,有何感受? 答﹕我覺得自己當年不是太成熟。那時我們講後殖民主義是一個很流行的學術術語,文化上當紅的主題,但卻沒有從政治層面去看,話就話當家作主,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直到二千年頭,我在明報筆陣一連寫了幾篇文章講「去殖未完成」,當時意思和今天建制派,甚至中央政府那一套很不同。 (按︰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曾批評香港沒有「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新華社香港分社前社長周南近日更指港獨源自殖民主義洗腦。) 我的意思是,香港的社會基礎是殖民地時代建立的,舉例我們講殖民地惡法,最近食環拉婆婆,又或者hidden agenda事件,涉及的法例不是回歸後才有,而是殖民地時期為了方便而設的一套管治術,我在二千年後寫很多文章,當然羅永生,或呂大樂寫得更深入。 我套用呂大樂的說法,原來大家講了那麼久五十年不變,反映香港人想要的,不過是急凍了的殖民地狀態,所謂一國兩制的意思,是將香港定格在九七之前,為什麼我們沒有對此有所反省,要擺脫殖民地身分,成為真正的自主自律公民? 問﹕今天我們再講要維護一國兩制,多少還是抱持當年心態?而大陸近年覺得你不理解她心目中的一國兩制,要重新「說明」,爭拗在這裏。 答︰我們整個社會對於一國兩制的理解,一路以來有兩條主軸,而互相矛盾。 其中一種是我剛才所說,急凍在九七前狀態。而中國強調的一國兩制不走樣,其實也有這個面向,她會覺得香港以

20170626-李宇森:失落的日記——從《謎情日記》看記憶和生死

李宇森:失落的日記——從《謎情日記》看記憶和生死 2017年6月26日 電影《謎情日記》,是印度導演Ritesh Batra,伙拍英國老牌演員Jim Broadbent的作品。內容講述退休的獨居老人Tony Webster在倫敦經營一間相機店。有天,從信中得知讀書時期的好友Adrian Finn,自殺後留下一本日記。這日記輾轉到了Webster前女友母親Mrs Ford手上,收藏了數十年。直至Mrs Ford死後,遺囑上指明把日記留給Webster,才讓他逐步尋索往事,慢慢發現自己記憶的殘缺不存。 一切從日記說起 電影的中文譯名為《謎情日記》,顯然是把焦點放在日記上。這本Finn留下的日記,確實是推進劇情的重要線索,而且日記所承載的意義,比想像中還要豐富。且比起原著小說,電影更重視這本日記。因此跟小說的順敘敘事不同,電影以倒敘方式,先從已退休的Webster收到來自Mrs Ford遺囑執行律師的信件,得知這本日記的存在開始。然後,穿插回憶和現實,Webster才開始找回前女友Veronica,慢慢拼回過去的記憶。相反,在小說中,前半部分都在描述年輕時的Webster,在求學時期跟Finn和Veronica的經歷。因此,讀者一直不知道有本Finn的日記,更遑論在前期劇情推進上的幫助了。 日記不僅是Webster跟Veronica一家連在一起的線索,更是Finn思考記憶和歷史的核心。對於Finn來說,歷史往往是不完美的記憶碰上殘缺的文獻組合而成,為了追問個人的歷史責任,而強行將混亂的事件和人物發展,以因果鏈方式呈現。以他的同學的自殺事件為例,外人為了推測事主自殺的動機,總會從芸芸的事件中,嘗試拼湊出一條清晰醒目的因果關係,如他的女友意外懷孕了,所以受不了壓力和後果而自殺。但是,對於Finn來說,不論我們如何努力找出那同學的自殺因由,最終亦不可能確定,原因是少了自殺者本身的自白,如他的日記。 記憶的自我蒙騙 但Finn的歷史老師的回應,同樣精彩。他認為Finn把主觀敘事的客觀性放得太重,這是一個專業的歷史學家所必須懷疑的。例如人在日記上所寫的,並不必然就是事實的全部,因為即使親身見證,回憶並不一定準確。這暗合了當代心理學對於記憶的種種研究。尤其在潛意識的領域中,記憶常常會被扭曲、竄改或增減,為的是要保護自己,隱去傷痛或者維護自我形象等。所謂

20170626-家明:《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

家明:《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 2017年6月26日 二十年後重看陳果編導的《香港製造》,非常前瞻!它不過時,今天看更有感覺。它暗諷的中港矛盾、香港被赤化,暴發戶財大氣粗,已一一超額應驗。通片瀰漫的鬱悶及死亡氛圍,亦能映襯當下。所謂的「回歸」廿年(近來流行說「主權移交」),小市民生活愈來愈困逼,政權早已變質。雨傘運動後,普選的陰霾與無力感,《香港製造》像是為今天所拍的寓言。 《香港製造》之前,具有如斯控訴力的港片是哪部?電影工業素以類型及票房主導,類近的肯定不多。可會是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共通處是,同樣生於變革時代,從窮街陋巷譜寫香港,看上去幾乎沒有文明都市痕迹。《香港》是1997年,角色困囿在密集的公屋空間;《第一》回到1980,徐克以油麻地對照急遽發展灣仔。《第一》及《香港》定位青春,談的竟是殺戮與死亡;一望無際的墳場遠景,兩片都有出現。兩片主角,同樣是莽撞少年,他們找不到時代的容身之所:《第一》是三個少男,《香港製造》則是兩男一女,多點法國電影menage a trois味道。不過關係來得毫不浪漫(陳果沒有吳宇森雅興),女的叫阿屏(嚴栩慈),大好年華卻身患不治之症;一個叫阿龍(李棟全)的癡癡傻傻,不停被欺凌,鼻子倒很靈敏;最「正常」的是中秋(李燦森),但他家庭破裂、父親缺席,是填鴨制度的輸家,自覺平平無奇。影片一開始他就自嘲:「好似我咁嘅人,通街都係。」 比《古惑仔》更「古惑仔」 中秋倒不想平凡一世,希望有點作為,儘管如何虛無,也得justify自己的生存意義(想起《的士司機》)。他對阿龍及阿屏算有情誼,他有時很講原則,像從不要別人施捨。可是,電影一直演來,很多事情得不到結果,中秋的盤算、行為變得愈來愈徒然。陳果拍《香港製造》有的放矢,除回應時代,同時要顛覆類型。1996年開始,由漫畫改編的《古惑仔》系列大行其道。對比《香港製造》,《古惑仔》絕對主流——表面上是「古惑仔」,實際上,鄭伊健等明星演的,是貼上紋身、穿上皮衣的乖孩子。他們對大佬忠心不二、對女友用情專一(然後「背叛」及「出軌」往往在反派身上出現);他們不賣老翻、不扯皮條、不收爛帳,甚至不說粗話。據說《古惑仔》對觀眾影響深遠,學校與家長不用杞人憂天,若學子看後真的有樣學樣,世界必定太平。《古惑仔》表面離經叛道,骨子裏其實非常「右」(明星樂意擔演,看上去夠酷;導演亦絕對安全,今已晉

20170624-王迪詩:最女人——停止抱怨,採取行動吧!

王迪詩:最女人——停止抱怨,採取行動吧! 2017-06-24   我認識一位在銀行上班的女生(暫稱Janet),開口埋口都抱怨工作乏味、上司無能,自己當年會考8A,自覺在這間公司大才小用。相反,當年讀書成績比不上她的同學自己出來搞公司,如今已在籌備上創業板了。「佢憑乜!」Janet憤慨地說,彷彿遇見了世上最不公平的事。 昔日戰友不想你成功   我記得曾聽一位前輩說過:「最唔想你成功嘅人,就係同你一齊由細個出身、你啲同學。」那時我覺得他未免把人說得太mean,因為也確實有人與同學成了終生好友啊。畢業多年後回想這句說話,再認識多幾個像Janet這種人,才明白這句話當中的涵義。一同出身的人可以是擁有共同夢想的戰友,但當各自有了發展就會開始比較,當然不會說出口,只是表面逞強要面子、實際卻自信不足甚至暗暗自卑的人就會產生妒忌,如果讀書時做過「校花」、考過第一、得過甚麼獎,畢業後出來社會發展卻平平無奇,就更難接受自己不再是centre of attention。   「咁你唔辭職?」我問Janet。「我遲早會!你睇住嚟!」結果睇咗N年,特首都換畫了,她仍在這間公司上班,甚麼也沒改變過。 實際Take Action   為甚麼青春是那麼教人羨慕?有彈性的皮膚和強壯的身體當然吸引,但最重要的是青春意味着無限可能性,甚麼都可以試,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你輸得起。這是一種精神,跟年齡其實沒有很大關係。問題是這種「無限可能性」不是由樹上生出來的,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醒醒吧,像Janet這樣的人終日抱怨為何別人可以成功,我就懷才不遇,那人明明讀書比我差,樣貌比我差,任何條件都不及我,卻比我成功,還有天理?一定是她運氣好、擦鞋、老竇有錢、同老細有路……不然怎會比我成功! 這些人從來沒想過,別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肯take action、肯take risk。你估食殘廢餐?一覺醒來就有人把金錢和成就餵入你把口?   再說多一個更貼地的例子:常常在網上看見明星和模特兒身材fit爆,羨慕不已,自己卻一日食八餐未停過口,一邊吃甜品一邊照鏡抱怨自己太胖,幻想一覺醒來就會突然瘦掉三十磅然後找到一個型男Oppa男朋友。各位絲打,我們都明白這種感受。與其羨慕別人,不如自己努力,共勉之。 王迪詩

20170511-壹週刊:也無風雨,也無情~彭秀慧

壹週刊:也無風雨,也無情~彭秀慧 20170511~壹週刊1418 豪語錄 如果年齡是女人的秘密,彭秀慧倒是坦蕩蕩。舞台劇《29+1》零五年首演,轉眼十二年。彭小姐也順理成章,進化成 29+1+12,「我從來都唔驚三十歲,三十唔係我嘅大限,但的而且確有人覺得係。」 所以此劇歷久不衰,單在香港已八度公演,累計觀眾超過四萬人次。如今拍成電影,勢必夭中更多中女的死穴。未知會否有慶功宴,彭秀慧已吞下乾燒伊麵打底:「人人都覺得套戲對我好重要。係好重要,我本着所有希望去做好佢。但佢係咪我嘅全部?唔係。」「我一早就預咗呢套戲係可以失敗嘅。當然,我唔想佢失敗,但冇嘢係必贏。由 day 1開始搞 production,我已經同自己講,你終有一日會損手爛腳。當嗰日嚟到,就唔會咁難過。」 走過烽火大地才不敢樂觀?彭秀慧的藝途也算穩步上揚,但秀慧的人會自學期望管理,「人大咗,先明白意思,唔一定係好開心,而係你會從中學習,捱過一關,再繼續行。我做咗呢個古仔十幾年,最大嘅得着都係咁。也無風雨也無晴,呢個係一個境界。」 娜姐 在劇場看過《29+1》的都知,兩個多小時又喊又笑的獨腳戲,非尋常中女所能應付。但彭秀慧自信滿滿,「呢刻都仲得嘅。」比起劇場,片場歲月更不饒人。通頂一晚,如老三秋。與她筆下擁着披肩和暖水壺的中女形象,格格不入。但在拍攝期間,彭秀慧直踩二十小時後仍然金睛火眼,令接載她的司機嘖嘖稱奇,「導演通常一上車就瞓,點解你咁精神?」「啱啱拍完,好難會好眼瞓㗎喎。」「咁你都幾捱得。」 無睡意,可能只是 hyper過後未回過神來。無法再扮演三十歲,卻是事實。《29+1》電影版,彭秀慧繼續自編自導。她在舞台上分飾的兩角,由周秀娜和鄭欣宜擔綱。男人視周秀娜為幻想對象。女人呢?幻想自己變身成周秀娜的,肯定佔少數,「好笑㗎,有人同我講,周秀娜喺屋企,點都著件性感少少嘅睡衣啦?」結果埋沒了娜姐的波濤洶湧,「我希望觀眾睇到佢另一種美。呢個古仔冇可能係男導演拍㗎,嘿嘿。」「我都唔知係咪太自大,或者自視過高。我想人哋係因為呢個古仔入場,而唔係其他。」 早幾年,人人把「增值」掛在嘴邊,𡃁模也要進修演技。彭秀慧因此收了若干徒弟,周秀娜是其中之一。後來𡃁模大都淪為失蹤人口,惟周秀娜成了女主角,「我同佢一路係學生、老師的關係。我見到嘅,只係一個人,而唔係一個性感 icon。」「

20170621-練乙錚:廿年大倒退‧CY鬥林鄭‧六四再商榷

練乙錚:廿年大倒退‧CY鬥林鄭‧六四再商榷 19:45 2017/6/21 氣短集 ■香港回歸以來三任特首都未能做滿兩屆。資料圖片 七一才將近,卻似急景殘年;九七廿載遽然而至,加上特府換屆又換人,媒體遂多總結檢討之類的文字。港人回頭望,比照那輝煌的八九十年代,更覺香港從高位下滑,本是光芒四射的東方明珠,已黯然失色,因此倍感欷歔。先進回歸落後,文明被野蠻吞噬,尤以過去五年為甚。倒退無可避免,還有甚麼好說的呢? 看經濟,八九十年代香港非常興旺,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工業於瞬間給大陸掏空之後,二十年來增長虛弱不振,明顯落後新加坡。金融、地產、建築、旅遊等支柱行業越來越給紅色資本支配,連本地大資本家也驚呼「冇碇企」。其他民生日用方面,供應本不虞匱乏的必需品每給陸客搶購一空,港人自己卻要喝鉛水吃毒菜。 政治上,香港給一連三個不稱職的特首及其背後的西環黑手搞得一塌糊塗;這些大人物到頭來自己沒好下場就算了,連累香港和香港人才真要命。共產黨據說偉大光明還永遠正確,但給它欽點上台的三個香港最高領導人卻是如此不堪,其中一個,竟與紅色富商、人大政協之流交往墮落犯上刑事罪,政敵乘機爆黑料發難,結果鋃鐺下獄。德不孤、必有鄰,香港現在是德將孤、因有鄰,剛巧反過來了。 另外兩個,一個無能一個兼且無恥,管治大出錯,任內都發生龐大持久的反抗行動;其中那個本應是「特殊材料打造」的如黨員,更由頭到尾貪腐醜聞纏身。結果,不是因為港人對這兩個特首太看不過眼,而是主子也覺失體面,於是給提早發落,折墮了當政協副主席去。 AO vs「政監」 兩次換馬都事出突然,大小支持者跟車太貼人仰馬翻尷尬不堪,一再灰頭土臉。因此,二十年過去,港人無論擁政府反政府,政治上沒一個開心的,過幾天卻得強顏歡笑迎接一個高大威猛堪比毛澤東的黨國領導人,哪能不集體抑鬱?不幸的是,這種抑鬱,不會因那個孤家寡人在嘲諷掌聲中下堂而稍退,因為接踵而來的這位,是民意大幅落後硬給西環搬上台的。 可笑的是,中共兩次把「自己友」搬上特府領導人大位,兩次都徹底失敗,其止蝕之急,甚至不能讓那兩人體面地做滿兩屆,須半途腰斬,而再推上台的人選,竟兩次都是港英舊電池。這一再說明,親中派根本沒有治港人才,無法擔當重任;要一個能挑大樑穩大局而比較能取信於民的人,還得從「老闆娘教落」的那些資深AO中找,儘管親中派都認為,這些前朝舊臣,政治上

20170620-蘋果:【回歸廿年】李鴻章家族後人:我祖國係香港

蘋果:【回歸廿年】李鴻章家族後人:我祖國係香港 21:16 20/6/2017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香港前途塵埃落定,當天安門坦克輾毀僅餘的憧憬,我城湧現了無數「浪子」。他們漂洋過海,離棄自己的家,奔向別人的國。 英國國旗在會展徐徐落下之後,20年來,「浪子」還沒有停下來。根據保安局資料估計,每年平均有超過7,000名香港人移民海外。《蘋果》分別在香港、英國、德國,尋找他鄉的故事,試圖解答,為何他們不再留戀這個家。  李鴻章1898年代表清朝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予英國99年,種下香港97後前途問題的遠因。1997年6月30日晚,李道瑜坐在CNN香港的辦公室,看着直播畫面裏緩緩降下的英國旗,忍不住流淚。她是李鴻章家族後代,卻捨不得這面代表良好管治的米字旗,「我經歷過香港最好嘅殖民地時候,我父親佢懷念祖國,我嘅祖國就係香港囉」。 「文章經國,家道永昌」,根據李氏宗譜,52歲李道瑜(Amy)是第六代族人,先祖李昭庆是李鴻章六弟。1996年她在CNN任職助理,專責協助CNN記者和攝影師拍攝回歸前專題,從炒賣回歸紀念品、紅衞兵看回歸,以至專訪港督彭定康。CNN的上司知道她的家族背景,特意找來一段舊新聞片,魯平在訪問中批評李鴻章在中國歷史上算是traitor(賣國賊)。 李道瑜不認同魯平說法,「我覺得好似一個輪迴咁,我個祖先割讓香港畀英國,家我專責幫人採訪香港畀返中國,我唔知李鴻章佢點諗啦,不過我肯定佢唔係賣國賊」。她認為當年歷史造就今日的香港,並為此感自豪;英國治下雖然不是民主,但相對開放和聆聽市民意見,70年代港督麥理浩推出興建公屋計劃、成立廉政公署、清潔香港運動,奠定香港繁榮的基礎。 年長一輩對回歸感到興奮、CNN外籍同事視回歸是大新聞,Amy卻是心情複雜,「我想保持中立啦,作為新聞工作者,但同一時間我係一個香港人,我覺得有啲傷感、無奈」。1997年回歸前,李道瑜隨CNN記者訪問彭定康,在總督府前看到英國皇家徽章,預想此後再不復見,於是在門前拍攝留念。 李道瑜一直想冷眼旁觀回歸,甚至略帶黑色幽默向同事說:Hong Kong is over after the Handover!(香港在回歸後玩完)。當7月1日零時即將到臨,她在CNN辦公室看主權交接儀式直播,英國國旗及香港旗在旗杆徐徐降下,同時奏

20170621-林通賢:【Roller 系列】最強資料搜集員,蒲鋒唔靠Google:搵到都係表面

林通賢:【Roller 系列】最強資料搜集員,蒲鋒唔靠Google:搵到都係表面 2017-06-21 20:41 蒲鋒小時候因愛看外國小說,而迷上資料搜集,特別欣賞Frederick Forsyth和Arthur Hailey。 上回  (【Roller系列】資料搜集員解答編劇奇問 蒲鋒:太Detail會教壞人)  ,講述前TVB資料搜集員蒲鋒,工作是專解答編劇天馬行空的問題,但人們不禁要問Google什麼都解答得到,還需要資料搜集員嗎?但蒲鋒表示Google有盲點,有些資料連Google都沒有,他說:「Google搵到嘅係表面嘅,但更深入嘅資料佢未必搵到,例如我想搵陪月嘅資料,Google未必講到嗰陪月成個過程係點?點應付嗰個主人,我哋要通過訪問、親自接觸當事人先知道陪月真係要做啲乜?又或者𠲖家好多人成本書upload上網,但如果連本書咩名都唔知,你想搵都搵唔到,譬如明朝消防隊,究竟係點樣架呢?係咪叫消防隊呢?如果你唔識有本書叫《三才圖會》,三才即係天地人,係明朝嘅百科全書,明朝嘅農耕啦,衣著服飾、佢哋嘅戰陣係點,如果你唔識唔會搵到。」 《三才圖會》為明朝百科全書,內容豐富,除了明朝的生活習慣,就連怪獸、神鬼傳說都有記載。 但Google着實太方便,編劇都寧願手機搜尋,都好少去搵資料搜集員幫手,但蒲鋒指Google答案不是絕對,他說:「其實Google有好多錯誤嘅料,你搵100個網都係呢個答案,但佢哋可能都係一個錯嘅源頭。Google可能係萬能,但呢個萬能可能係假,如果你係一個普通人冇專業知識,你好難判斷,一個出錯就所有人出錯,呢個先係最危險,一樣錯嘅嘢經過Google之後,錯都會變成啱,我哋以前都試過,編劇話互聯網都係咁講喎,但我會話所有網都會錯㗎喎,好多時啲編劇摷完網搵到資料,叫我哋唔駛搵,但我知佢哋係錯,不過我地資料搜集組冇權力,佢用唔用我哋資料,係佢哋話事。」 Google有不少假新聞及資訊,沒有獨立思考及分析,容易誤信,圖中美國大麻可殺死癌細胞,是著名的假新聞。 搵資料已經難,但最大挫敗是找對了,但竟然被質疑,不過蒲鋒看得開,他喜歡發掘事物真相的過程及答案,編劇用不用,他不太關心,他說:「佢哋用唔用,冇咩關係,發展個故事係佢哋責任,但我係過程中學識好多嘢,如果唔係TVB我唔會認識養珍珠,又唔會認識唐餅師傅,其實我事後好少睇返,佢出

20170623-月巴氏:我們靜止地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

月巴氏:我們靜止地在高處凝望世界流動 21:15 23/6/2017 是的,終於寫陳奕迅,一位如實地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香港歌手。 1.其實大可以寫得好簡單。羅列他一堆歌,書寫箇中感性意義,怎樣陪伴我們度過成長光景……That’s All,禮成,交稿。但塵世間大概已經有十萬人咁樣做,我不想做第十萬零一個。 2.然後我迫自己冷靜地諗。原來,在過去75個星期所寫的很多90年代人與事和物,都成為歷史——不但過去了,他 / 她 / 它們所伴隨的意義都已煙消雲散。 3.陳奕迅除外。 4.1995年參加新秀,1996年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專輯,1997年因為一首《與我常在》,紅了,不是虛火的紅而是正式的紅了,之後的日子愈來愈紅——不止於(在當年)後生的一群,而是沒有年齡限制;不僅限於核心Fans,就連談不上Fans的尋常百姓,也總會知道他幾首代表作,以致去到唱K一見字幕就本能地跟住唱。 5.更嚴重是,事隔廿年後,當有人問你今時今日哪一位是真正具代表性的香港男歌手時,你大概也只會立即想起陳奕迅,而不是此時此刻其他稱得上紅的男歌手:例如周柏豪——但不是Fans的你,哼得出他的歌嗎?例如張敬軒——但不是Fans的你,可以立即氣也不換便講出他五首代表作的名字嗎?例如吳業坤——但不是Fans的你,除了他的眼鏡霧氣和偽毒,還記得甚麼?例如林奕匡——但不是Fans的你,儘管可能識得唱《高山低谷》,但除此之外?再例如林峯——但沒有了TBB加持,他原來甚麼都不是。Sorry,類似例子,我不想再列舉下去了。 6.這揭示了一個問題:在過去廿年竟然沒有一個男歌手能夠取代陳奕迅——箇中的「取代」,不是指個別男歌手在個別頒獎禮取代陳奕迅獲頒甚麼男歌手金獎,而是像80年代,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等取代了早一輩的許冠傑羅文;到90年代初,四大天王取代了早一輩的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然後,陳奕迅取代了四大天王——而以上各年代的歌手,都代表、呈現了樂壇的一段特定時間,都有本身無可取替的獨特意義,他們被後浪取代,不代表他們已經撈唔掂,而只是一種正常的交接、更替,一個健康的樂壇(甚或任何行業),需要這種更替,更替是一種發展。 7.當然你可以夾硬話:沒有更替也是一種發展——但這算是甚麼發展?就是停頓、裹足不前——停頓,像一潭清澈的水也終變死水;裹足不前,則是一種不知怎樣走下去的心態展示。 8.我們習慣

20170623-女子漢映畫:香港製造 ,製造香港

女子漢映畫:香港製造 ,製造香港 21:14 23/6/2017 香港社會改變與電影工業發展一直密不可分,本地有唔少導演都拍過以香港回歸為背景嘅電影,如邱禮濤嘅《等候董建華發落》、陳可辛嘅《甜蜜蜜》等。隨住回歸20周年將至,多部當年經典再度重映,其中一部就係陳果「九七三部曲」之一《香港製造》。 七一公映4K修復版 早喺今年國際電影節,《香》片已完成修復,成為電影節重頭節目,同時間亦掀起爭議──資深電影人舒琪憶述李焯桃當年以此片好「粗」為由,未被獲選成為電影節放映作品。雖然爭議未解決,不過開心嘅係,《香》片4K修復版將於7月1日起公映。 「修復」烏龍嘢 此片當年以50萬元成本兼過期菲林拍成,部分來自劉德華拍《天與地》用剩嘅4萬呎菲林,再加埋其他電影公司借出,拼湊成12萬呎菲林先拍得成。由於用嘅係過期菲林,所以畫面偏藍綠色。今次復修工作係由「意大利烏甸尼遠東電影節」資助,陳果親自監督,畫面色tone固然有所調整,但原來陳果更用特技執番20年前嘅烏龍嘢,例如有幕講屠中秋喺小巴殺人,搞到成身血,但落車嗰陣,佢件衫竟然白白淨。 我唔敢講甚麼「支持香港電影」咁偉大,但《香港製造》見證香港電影發展之餘,亦映照香港20年改變,作為香港人,確實搵唔到理由唔入場睇。 女子漢映畫

20170623-彭定康回憶錄:英坐視聯合聲明被違反

彭定康回憶錄:英坐視聯合聲明被違反 2017/6/23 【明報專訊】末代港督彭定康本月底將出版回憶錄,他認為《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已被違反(breached),例子包括港人被內地官方人員(officials)擄走,和香港法律自主權受侵蝕,批評英國政府對此鮮有發聲。彭定康認為,若國家主席習近平能表明相信香港人有能力處理好香港事務,將有助紓緩港人的不安思緒。 彭定康在新書First Confession中形容,回歸以來,即使面對中央的威脅聲音(minatory noises),香港仍能維持法治和司法獨立。不過,他稱一些將本港公務員隊伍政治化和將警隊用作政治目的的舉動,有其影響,言論自由亦被商業操作和人身襲擊事件削弱,學術自由度也受質疑。 不點名稱新特首支持率只及對手一半 他不點名稱,新任特首由中央屬意的人當選,但其支持率只及其中一名對手的一半,而該對手在中央眼中,錯在提出要與民主派對話。彭定康藉此批評,中央在「一國」之下愈來愈執意於「一制」。林鄭月娥在今年3月特首選舉中,擊敗民望較高的對手曾俊華。 彭定康在回憶錄詳述政治生涯中曾出任的不同崗位,例如環境大臣、港督及歐盟外交事務專員等的經歷和觀察,新書將於下周四(29日)出版。 彭定康認為,中國的封閉、敵外心態(garrison mentality),除強化「香港公民」的理念,更令要求香港獨立的聲音出現。但他強調,港獨是不可行的訴求,形容港獨會削弱對民主的支持、有利中央強硬派,並令香港喪失國際社會的理解。 憶馬卓安訪華:柯利達稱談人權僅裝門面 彭定康與被稱為「中國通」的英國前外交官柯利達,在對華立場上素有分歧。彭定康在回憶錄提到,柯利達與當時的首相馬卓安在1991年、即六四事件後訪華,爭取中方支持興建香港新機場時,每當馬卓安提及人權議題,柯利達其後均會向中方解畫,稱提及人權並非認真,只是「裝門面(just for show)」。彭定康說,這種做法未有為英方帶來更多貿易,並進一步舉例德國對中國的出口較英國多,只因德國製造更多中國人想要的產品,稱英國政府和其他人是時候明白這個道理。他強調,英國嘗試與中國建立開放和互利關係並無不可,但向中國「叩頭」則有問題。 明報

20170619-華進:「29+1,你會選擇夢想抑或麵包?」

華進:「29+1,你會選擇夢想抑或麵包?」 21:09 19/6/2017 如果你走到29歲準備 + 1 關口,要成熟還是夢想? 華進不是天生的幸運兒,從地盤做起,工餘時間不斷進修,方從高級文憑、學士、碩士一路攀升,花10年時間半工讀到才成為高級消防工程師,以為低潮過去,準備享受成果之際,就毅然辭掉高級消防工程師工作,為了趕上30歲前的尾班車,抓緊時間去揮霍青春。驟耳聽來很任性,他卻言辭殷殷:「這一年多,我對人生和將來都很困惑,每天上班就是有點『交人』的感覺。至於成為三項鐵人選手,我沒想過要有什麼偉大作為,就是一個兒時夢想,我想實現。」 上班工地的安全鞋換成跑鞋,始於去年初開始學跑步。由同事介紹下,跟了長跑教練楊肇麟學跑步,「我漸漸發現,跑步都不是那麼困難,10公里不是很長的路程吧」;學了幾個月,他毅然參加人生第一個三鐵比賽,差不多最後一個完成游泳環節、踩單車又氣喘如牛、甚至跑到最尾幾個才到終點,但他對辛苦的歷程甘之如飴:「三鐵雖然辛苦,但我相信,只要刻練,一定做得到,而且每次從單車落地穿跑鞋,總是無比舒暢!」 現時華進的時間表非常充實,每天只做三件事:練習、教班和陪伴家人。以前工作時,很少和媽媽相處,一言不合時就以忙碌逃避著,現在反而時間多了,與媽媽天天閒話家常,接姪兒上學下課,更覺愜意,縱然家人未必明白自己的決定,至少他勇敢去踏出第一步去溝通。溫馨過後,瞥見銀行戶口的數字,華進直言:「都真係幾驚。」可是當穿上跑鞋、流過汗水,心頭又重回踏實感覺,全因他知道可以如此放肆地練習、比賽和家人相處的機會不多,每一次都博盡全力珍惜來無悔青春。 華進如今獨自練習,找了一名台灣的「遙距教練」撰寫計劃,他先是挑戰奧運距離,希望有朝一日成為Ironman選手,征服3.8公里游泳、180公里單車和42.195公里的超級鐵人距離。 香港人,夢想與麵包,如何抉擇?答案往往是勇氣。的確外人未必明白,但有何重要,最重要是華進自己明白,高潮﹖逆境﹖一切都是由心態取決。 華進

20170616-風傳媒:為何印度會變強姦大國?印度女孩道出這些觀念如何造就女性地獄,震撼百萬人

風傳媒:為何印度會變強姦大國?印度女孩道出這些觀念如何造就女性地獄,震撼百萬人 21:16 16/6/2017 Aranya Johar用流暢、押韻的詩詞道出當前印度的性別歧視、錯誤印象,引起世界各國網友共鳴。(圖/tedxtaoyuan提供) 一個月前,社群網站上出現一部影片《棕色女孩性別指南》("A Brown Girl's Guide To Gender"),在短短數天內獲得破百萬的點閱。影片中的印度女孩 Aranya Johar 用流暢、押韻的詩詞道出當前印度的性別歧視、錯誤印象,引起世界各國網友共鳴。TEDxTaoyuan 專欄團隊在日前聯繫上 Aranya,進行簡短的採訪。以下是我們以文字記錄她當天所說的一切。 問》是什麼事件引發妳關注性別平權與女性權益呢? 既然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及幾年前的一個重大事件。你們或許也聽過,2012年的德里輪姦案 (Delhi gang rape或 Nirbhaya rape case)。Jyoti Singh (後以 Nirbhaya 代稱,意為「無所畏懼」) 和男性友人出外逛街、看電影,晚上十點左右,她搭上一班有五、六名男性乘客的公車。之後卻慘遭不同的男性乘客輪姦,用鐵棒插入陰部和肛門,最後被拋出車外(甚至被輾過)。她當時尚未失去呼吸心跳,但仍在一星期後傷重不治。這起事件為印度社會的黑暗面點燃一束火光,第一次有媒體針對這類女性受凌辱施暴的案件,製作大量且有建設性的報導。電視節目有許多辯論、討論,引起民眾廣泛迴響。過去,民眾都知道這類事件的發生,但在Nirbhaya事件以前,沒有任何人願意認真地談論它。 數年前發生的Laxmi 事件同樣影響我。當Laxmi Agarwal僅15歲的時候,一位名叫Guddu的男人喜歡她,並展開追求。Laxmi將心思放在學業上,拒絕了Guddu的殷勤。沒想到Guddu對於一名女性不接受殷勤惱羞成怒,用「常見」的方式 ── 潑灑強酸液,使她毀容。這起攻擊對於Laxmi的人生產生漣漪效應,不僅毀掉他原本計畫的人生,甚至得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 ── 一個她無法負擔的數字。 這個事件讓我感同身受,因為在當前的印度,婚姻對於女性的名聲有極大的影響,甚至會潛在決定人們如何與妳互動、如何看待妳在職場的角色。Laxmi 日後發起了一個NGO ──

20160911-趣歷史:黑船事件是怎麼回事?黑船事件經過幾個階段

趣歷史:黑船事件是怎麼回事?黑船事件經過幾個階段 2016-09-11 歷史上的黑船事件,指的是在1853年7月8日的時候,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這一事件。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黑船事件也叫做是黑船來航事件,在日本嘉永六年的時候,美國海軍準將馬休·培里親自率領艦隊駛入了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面的事件。當時馬休·培裏帶着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江戶幕府致意,最後雙方在第二年的時候就簽定了《日美和親條約》。當時是在19世紀上半期,那時的日本在鎖國這一政策下並局限與東北亞這一角的時候,此時的世界正在處於快速轉變的時期,而像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等國成為了新一波稱霸世界的強國。這些國家在經歷了產業革命、交通革命等革命的洗禮之後,逐漸開始為了產業革命後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與轉運站積極經營遠東。 在此之後,雙方在橫濱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而這一條約可以說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在簽訂條約之後,其他的西方列國也開始跟隨美國,開始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於是像英國,俄國,荷蘭等的西方國家都與日本簽訂了相關的不平等條約。為此,日本在這樣的壓迫下,不得不結束了本國的鎖國時代,幕潘體制也開始隨之瓦解。在1853年的7月8日,美國海軍派培里準將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地區。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日本幕府不得不接受開港要求,最終在1854年3月31日的時候,日本與美國在神奈川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這一條約,而這一事件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 在1853年7月8日的這一天,日本發生了「黑船事件」。美國東印度艦隊的準將馬休·培里率領了有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並通過用武力的方式來威脅日本幕府停止「閉關鎖國」的政策。至於事情的發生與經過就讓我們會回顧到這一段歷史當中。歷史上的「黑船事件」的發生過程主要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在1853年的7月,當時美國的準將馬休·培里率領了4艘戰艦前進駛入日本江戶灣口,並通過武力的方式來威脅幕府打開國門。面對馬休·培里所帶來的黑色鐵甲軍艦,日本人也是第一次見到。馬休·培里贈給幕府顯示工業文明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而幕府卻只能用大力士搬來回贈的大米來展示自己國家的實力。對於此次的馬休·培里來行事件,令日本大為震驚,並且也使得日本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因此,在日本的歷史上將這一事件

20060510-陳炯智: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陳炯智: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2006-05-10 第二次征長戰爭之後,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維新派人士都覺得日本的政治架構應重新建造,否則日本便成為一個各藩割據的分裂國家。而土佐藩的維新志士?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由將軍擔任,於是他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德川慶喜收到後,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大政奉還後,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只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能要求幕府暫時繼續掌管政權,因為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倒幕派的薩摩藩及長州藩認為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1867年12月8日,薩摩藩主島津忠義率領三千藩兵從鹿兒島分乘四艘軍艦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薩摩藩已有七千藩兵駐紮在京都,於是薩摩軍的總兵力達到一萬。長州藩則由藩主毛利內匠率領一千二百人進駐大阪西方的西宮,另外又派遣一千三百人進駐尾道候命。而安藝藩也派遣三百名藩兵進駐京都。雖然倒幕派已經佈好討幕陣勢,但是討幕之戰並沒有馬上發生,因為親幕的會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駐守京都,加上德川慶喜親自率領的幕府軍仍留在京都市內的二條城,倒幕派不敢輕舉妄動。倒幕派為了要找到討幕的藉口,因此,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與朝廷公卿岩倉具視便決定於1868年1月3日發動政變,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他們知道德川慶喜絕不會交出首長職位,更不會把德川家所屬的領地納給天皇。於是便可以德川慶喜違抗聖旨為理由,名正言順地發動討幕之戰。德川慶喜眼見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裝同意,但須與老中們商量過後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與倒幕派在京都發生武力衝突,德川慶喜只有暫時率兵前往大阪。德川慶喜抵達大阪後,立刻命令江戶派遣海、陸軍西來,而薩摩藩的西鄉隆盛暗中派人在江戶城破壞社會治安,讓幕府有後顧之憂,無法充分派遣軍隊支援德川慶喜,以及激怒幕府與新政府(倒幕派)正面

20170623-劉細良:【讀書好】讀伊藤博文傳記

劉細良:【讀書好】讀伊藤博文傳記 19:53 2017/6/23 伊藤博文是日本現代化之父,克服萬難,實現信念。 【文化籽:讀書好】 我們念中國近代史的人,總會遇到考試題目,就是比較中日兩國在十九世紀中期現代化的進程及成敗關鍵,即是分析甲午戰爭日本戰勝大清的原因,洋務運動輸給明治維新的理由。這些枯燥的所謂比較歷史,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去入手,就是人物故事。中日近代化的兩個關鍵人物,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一個是洋務運動的推手,一個是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始於1861年,比明治維新早了八年,結果是伊藤博文打敗了李鴻章。 話說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曾有過一段對話,當時伊藤說自己曾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昔日說話經已應驗。李鴻章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而處,結果會如何?伊藤想了一會,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要剛强 伊藤博文這番說話只是「畀面」李鴻章,實情是李鴻章的識見、能力、做事之決心,遠遠不如伊藤,李是慈禧太后的一個奴才,而伊藤是有信念的政治家,兩者根本不能相比。今天我介紹一本他的傳記:《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作者是伊藤之雄,曾於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及賴肖爾日本研究所(Edwin O. 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研究近現代日本政治外交史。這是根據第一手資料寫成的伊藤博文傳記,作者以四個字「剛凌強直」(即剛強、嚴正、真誠)貫串他的一生,這評價是來自明治維新大老木戶孝允,他是從伊藤立身處身之道出發,認為貫串其中的信念是:隨時都有連地位、性命皆可拋棄的覺悟。 我們知道他的前半生,在香港割讓予英國那年出生於低下階層武士家庭,起初是仇外攘夷的「膠人」,後來冒死偷渡到英國念書,目睹西方工業文明之先進,學習數學、地質、礦物、土木工學,他明白到攘夷是「儍仔」行為,轉而變成討伐幕府的維新改革派,不斷思想未來日本的政治現代化。在英國考察時,他對英國君主立憲制已有認識,維新志士們在選擇日本的近代化模式,其視野比大清帝國闊得多。我們看日本歷史,只着重明治天皇親政,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一

20151031-加藤陽子:日本為何選擇了戰爭?

加藤陽子:日本為何選擇了戰爭? 十月 31, 2015 探究日本為政者和國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勢、為何經常選擇戰爭,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日本這個國家和日本人的安全感。美國歷史學家馬克‧皮蒂 (Mark R. Peattie) 這樣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在近代殖民帝國中,像日本這樣,當局者有清晰的戰略思想指導、對島國的安全保障上始終審慎研究、並獲得從政者和國民一致的共識,可謂絕無僅有。」[1] 皮蒂把這點視為日本的特徵之一。 那麼,在近代日本,追求島國在安全保障上的利益這一目標,為何在為政者和國民之間獲得廣泛的支持?還有,日本快速發展成近代化國家,勢必重劃東亞格局,但是,為何把武力瞄準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呢? 在討論中日關係時,不能漏掉朝鮮問題。因為,僅看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開端,很明顯,這兩場戰爭都以日本入侵朝鮮半島開始。事實上,對於日本或日本人來說,「朝鮮觀」和「中國觀」時常被看作是一個整體。 對於這點,中國古代史學者西嶋定生所提出的觀點值得參考。古代日本國自從在隋唐帝國時代誕生起,文化上就處於落後地位。西嶋認為,古代天皇制的日本,為了維繫其自身的向心力,向國內顯示其統治地位的權威性,有必要製造一個假像:日本國對朝鮮半島諸王朝(新羅等)具有支配地位,而與中國歷代王朝則是處於對等關係。[2] 西元 720 年的日本首部史書《日本書紀》,就把朝鮮半島諸國描述為效忠天皇的國家(神功皇后征討新羅、三韓朝貢)。朝鮮史專家吉野誠指出,類似這樣虛構和創作的假象對於維繫國內統治不可或缺。[3] 古代日本在天皇統治開始,就藉著對朝鮮·中國和日本的定位,來彰顯天皇對國內統治的權威性。 親征朝鮮的神功皇后。 1880 年月岡芳年繪。(來源:維基百科) 這裡為什麼用近代的觀點去審視古代日本的對外意識?這裡有一個史實可以說明。 1946 年 8 月 14 日,昭和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的一週年,天皇邀請前任首相鈴木貫太郎、現任首相吉田茂等人召開茶話會,會後,天皇侍從長稻田周一記錄了昭和天皇的發言: 輸掉了戰爭實在抱歉。但是,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戰敗。過去向朝鮮派兵,在白村江戰役中一敗塗地,最後從朝鮮半島撤兵。之後推行新政,成了日本文化發展的重大轉機。(諸君)考量到這點,自然會領悟這次戰敗後,日本應走的道路吧![4] 所謂「白村江之戰」,是 66

20131210:遠離海洋的陸蟹

遠離海洋的陸蟹 2013/12/10 上稿編輯: 吳岱芝 媒體小農 作者:施習德(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教授) 海洋,是生物的起源地,也是大部分物種的棲息之處。適應力強的物種,則藉由登上陸地,拓展種族的生存空間。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各動物的門就已經確認,能夠在陸地上大展身手的類群,則以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脊索動物較為優勢。 ------ 詳文

20170529-鄧小樺:不能不說的女人和不能說的男人

鄧小樺:不能不說的女人和不能說的男人 2017年5月29日 電影《時代偽證者》(Denial,下稱《時》)是根據紀實作品而拍,90年代中,猶太裔美籍歷史學家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因為在其史學著作中批評英國二戰歷史書暢銷作家David Irving為右翼極端主義者(right wing extremist)及「納粹大屠殺否定者」(Holocaust denier),被對方在英國起訴她誹謗。片子雖然是拍歷史,但卻大力回應着當下的「後真相時代」——川普表示「全球暖化並不存在」,正如「denier」即大屠殺否定者們,否定着社會共識的基本真相,而這動搖着我們對世界的信任:連呢啲都要拗? 《時》的法庭戲,看來卻別有滋味。英國的律師團隊們,充滿着英式的沉穩與節制,他們一面做詳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實地研究,一面則絕對禁止戴伯爾在庭上作任何發言,也不許在庭外作任何評論,這和戴伯爾本身的美式個人主義、知識分子自信當然產生衝突。我看來,那其實像是習慣網絡世界自由發言原則的人的想法:戴伯爾質問,作為史學家我沒有能力和Irving這個滿嘴謊言的人辯論嗎?我為什麼要由得他公開發表這些荒謬的言論?我為什麼不能平等地與他公開辯論?甚至,其他大屠殺的倖存者,都來質疑戴伯爾為何不出聲,為何不安排倖存者作證,「好好利用這個平台」,去確認大屠殺是不可磨滅的事實,還真相以尊嚴。 相信我,在網絡謠言盛行、左翼朋友受到人格謀殺的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提出這些疑問。包括我。 而英國律師們提出的反駁是策略的:在庭外回應會被視為對法官的不尊重;而戴伯爾不回應,甚至律師也不正眼望Irving,其實表示不視其為對等的專業史學家,這會激起Irving的怒氣,就讓他犯錯。至於為何不讓倖存者上庭?英國律師罕有地激動起來,說,我絕不會讓這些右翼傢伙可以有機會當面羞辱倖存者,無論倖存者說了什麼,這些右翼傢伙都只會斷然否認然後說出更壞的話。原來這是保護倖存者的英式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傷害控制,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攻擊。 戴伯爾是忍得相當痛苦。她作為受害人(猶太人)、知識分子、平等主義者,幾乎是不能不說的。但戴伯爾最後遵從勸告而得到勝利。我視電影為,老派精於算計的精英,對於網絡時代的左翼之規勸:不要什麼都以「利用這個平台」的方式來想。要贏,是伺機而動,讓對方犯錯。 我想起前陣子讓人很懷念的電影《槍

20170601-高堡戍:《神奇女俠》:突破小學勞作的宿命

高堡戍:《神奇女俠》:突破小學勞作的宿命 2017年6月1日 (評台編按:內文有劇透) 跟早早起跑的漫威相比,DC的超級英雄電影,長期屈居劣勢,處處捱打,已經不是秘密。急起直追,但《蝙蝠俠對超人》、《自殺特攻》等電影計算太多、劇本幼稚,結果卻強差人意,票房高開低收,上映後不久即插水式急跌。或為扭轉劣勢,《神奇女俠》(Wonder Woman)是首部破天荒由女性執導的超級英雄電影,結果水準反而相當不俗。與幾部慘不忍睹的前作相比,《神奇女俠》劇本工整,結構完整,角色立體,竟像從小學勞作的水平,突然跳級變成了大學的畢業作品,而且還拿了A。 英雄配歷史,其實很危險 和《美國隊長》一樣,《神奇女俠》的背景是世界大戰。英雄配歷史,其實很危險,多了一層歷史的束縛,可能會窒礙了創意的天空,很容易令人悶出鳥來。不過編導的確了不起,以世界大戰講述神奇女俠的成長、愛和執著,娓娓道來,卻是生動之極。故事以倒敘開始,回到主角Diana的故鄉。那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男人的世外桃源。 傳說中,這個島上的亞馬遜人,是宙斯創造出來抵抗戰爭之神的種族,因此都驍勇善戰,雖好鬥但不嗜血。這一段戲描寫女主角的成長背景、母女親情和習武因由。而那時候她還不知道,她之所以如此善戰,其實和她的身世秘密有莫大關係。 最佳銀幕情侶 後來,一個逃避德軍追殺的美軍間諜意外闖入,打破了小島的寧靜。亞馬遜人以區區劍和箭,抵抗荷槍實彈的德軍。一場戲拍得像奧運比賽,雖然有點難以置信,但也算緊湊過癮。這場戲也是整部電影的轉折點,令女主角定下決心,要到槍林彈雨的戰場前線,終結戰爭,以免更多人飽受戰火蹂躪,流離失所。 華納片廠確實痛定思痛。《神奇女俠》除了不再突兀硬插新角色,為其他電影鋪路,也不要求觀眾要先看過漫畫。最大的特點,是今次主角的形象非常生動,情感豐富,情節幽默,極為吸引,很有心思。女主角和間諜男主角Pine確實是最佳的銀幕情侶,由相認到成為密友,再到朦朧曖昧的男女關係,兩人的關係隨劇情發展而逐漸轉變,扣人心弦。 神奇女俠:DC最立體的英雄 真正令神奇女俠可以從扁平乏味和打打殺殺的無聊英雄中脫胎換骨,一躍成為DC最立體的角色,其實是因為Gal Gadot的鄰家女孩氣質。電影一開始,她像入世未深的小女孩,天真率直之餘,又對世界的充滿好奇,結果笑料百出,惹得觀眾連場大笑。後來,本來

20170619-阿果:香港堅尼遇上火炭麗琪

阿果:香港堅尼遇上火炭麗琪 2017年6月19日 周四早上,梁振英於深圳出席「尋根追夢」青年論壇時,(第一百萬次)呼籲香港青年只要提高志氣,把握國家機遇,將來必定大有成就:「青春無價,未來幾十年,你們的生涯、你們的生命,肯定活得比我們那一代更精彩。」聽見特首臨終(結任期)前的肺腑之話,我頭痛,然後想起兩個人名。 一個名字叫堅尼,來自意大利的統計學者。一百多年前,他因提出一個量度社會收入不均程度的指標而舉世知名。 上星期,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佈報告,當中披露2016年香港堅尼系數為0.539,較2011年微升0.002,為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社會各階層的住戶收入差距有所擴大。 老實說,香港貧富懸殊問題病入膏肓已是集體常識。堅尼系數再創新高,於許多人眼中乃意料之內,翻不起漣漪。作為(掹車邊的)年輕人,我關心的反而是同代人及下一代的生活處境。偏偏學者周永新及鍾劍華均指出,堅尼系數其實無法有效反映年輕一輩的貧困問題。因為堅尼系數只能反映「收入差距」,卻無關資產。 眾所周知,香港地資本主義大行其道,透過資產買賣、投資所獲的回報,分分鐘比得上人工收入。偏偏過去幾年,樓價飛升,許多年輕人既上不了車,還要應付高企租金。沉重的住屋開支,使他們與「有樓一族」的實質貧富差距,明顯較堅尼系數顯示的收入差距,更加嚴重。 努力讀書便可遠離貧窮,這本是大眾常識。偏偏統計處報告同時顯示,擁有專上學歷人士,過去五年收入增長只有8%,遠低於其他學歷組別及整體增長水平。換句話說,年輕一代平均學歷雖然有所提升(許多人至少讀過副學士),但他們的收入增長卻遠遠落後。 鍾劍華的評論文章如是總結:「如果與樓價及租金升幅相對照,年輕一代的生活處境正在不升反跌。」 前路不通,階級下流,香港青年怎麼辦?在有識之士眼中,這明顯是個大問題——若他們看過《火炭麗琪》MV,恐怕更擔心。 我想起的第二個人名,叫麗琪。過去兩星期,這個來自火炭的21歲女生,與同年紀的本地rapper YoungQueenz創作《火炭麗琪》MV成功突破地底,衝出大角嘴工廈,俘虜社交網絡,片段點擊率至今已逾五萬。芸芸觀眾之中有不少自命清高的潔癖分子(如本人),這班人平日對坑渠、hip hop、粗口、中指等「教壞細路」的事物異常敏感,但看完《火炭麗琪》的瘋狂MV,卻一反常態,念念有詞,眼界大開。 MV令

20170617-王迪詩:單身假期

王迪詩:單身假期 2017-06-17   朋友(暫稱Ivy)的丈夫在美國撞車昏迷,醒來後看見老婆,第一句就問:「你係邊個?」醫生說撞車令他失去部份記憶,大概是暫時性的。那何時才能復原?可能是幾日,也可能幾年,就看他個人的造化。 攞正牌回味Single生活   我們這班缺乏同情心的姊妹第一句就說:「信佢就奇!」大部份男性朋友們則紛紛表示:「嘩,機會嚟喇!仲唔畀我等到攞正牌回復單身,呢鋪真係爽!」這是男人的夢想,給他們一個這麼好的理由讓他們暫時恢復單身,而這「暫時」是任由他們自由發揮的,他們可以演繹為三日,或三年,完全操控在他們手中。怎麼了,很爽吧?   香港鬼才編劇潘惠森寫過一句有名的對白:「每個男人都需要消失一天。」有些男人不止希望自己消失一天,結了婚十年的,或許希望自己能放一頭半個月假,回味一下single的生活,這當然係發佢嘅夢,除非老婆跟他離婚!但如今無端端撞一撞,醒來就回復單身了,豈不過癮?你信不信他真的失憶? 已婚男的夢想   我問Ivy:「老老實實,你信唔信你老公真係唔認得你?」她呷一口茶,泰然自若地說:「做女人呢,最緊要知所進退,如果佢覺得咁樣好好玩,咪由得佢玩一陣囉,不過我份人無乜耐性,玩太耐我就扯火。」而最微妙的地方是,Ivy說此話時就在她老公的好牀邊,當時她老公睡着了,至於是真的熟睡還是聽到Ivy說話?這跟他的記憶一樣都是個謎。   結婚是不少女人的畢生夢想,已婚男人卻夢想回復單身。啊,正確來說,是「暫時」回復單身,因為他們不是想離婚,而是想既擁有老婆仔女的大好家庭,同時又可以名正言順地跟其他女人鬼混,那即是享齊人之福了?曾看過一則資料,原來「齊人之福」的本義並非現代人的「艶羨」版本。典故話齊國一個男人有一妻一妾,每天回家就向妻妾炫耀跟哪個富豪大吃大喝,妻子心想,為何從不見這傢伙帶甚麼富豪朋友回家?便決定跟蹤他,竟發現老公在街上行乞,又走到墳場向掃墓的人討剩餘的祭品吃,妻妾痛哭自己太過命苦,嫁了這個沒本事卻還死要面子的廢柴,這個寓言故事是要諷刺那些不顧廉恥,不擇手段來追求名利富貴的人,因為太無恥而令妻妾蒙羞。 王迪詩

20170612-皮亞:當法國新浪潮遇上羅蘭巴特

皮亞:當法國新浪潮遇上羅蘭巴特 2017年6月12日 法國新浪潮導演嘉麗丹絲(Claire Denis)去年公布新片改編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1977年著作《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極受文化界注目,影片在今年康城影展首映,影評人紛紛撰文評論。 嘉麗丹絲的新片叫Let the Sunshine In,不是直接叫A Lover’s Discourse,由茱麗葉庇洛仙主演,是二人首次合作——慢着,改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主角不是男性嗎? 哈哈,這就是影片有趣之處。羅蘭巴特的著作,以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敘事者是他本人,筆下解構的人物是虛構的小說主角維特,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年。羅蘭巴特的書寫方法非常獨特,把論述拆解,一節節一段段,假如對解構的文本不熟悉,注定讀到一頭霧水。這樣的一本著作,如何改編拍成電影? 在嘉麗丹絲的電影的人物設計,明顯跟羅蘭巴特的解構對象截然不同。茱麗葉庇洛仙演失婚畫家,幾經感情波折,是情場老手,一個人,住巴黎,悶是有點悶了,仍未決定應該找個固定伴侶,尋覓愛,還是繼續在幾個男人之間糾纏。 當藝術家遇上…… 再看看故事吧:女畫家首先跟自負的銀行家行埋,藝術家與銀行家會合得來嗎?或許銀行家是個愛藝術的人,但茱麗葉庇洛仙看來不認為他是能夠把自己收藏的right person。後來,她果然搭上另一位藝術家,同聲同氣,但當大家擁有共同興趣和話題,甚至是來自同一界別同一身分時,女畫家又感覺良好嗎?會不會就是情歸所在? 又後來,她被另一位性感男士深深吸引。她跟男人在酒吧相遇,一起跳舞,然後,Wow,遠走他方。生活苦悶,人生苦短,女人都是喜歡浪漫男兒啦——咪住,當激情冷卻,跳舞男原來仍然未係女畫家的情歸之處。最後最後最後,有個臭脾氣的畫廊老闆出現,想茱麗葉庇洛仙做他的女人。當畫家遇上畫廊老闆,在實際生活與情感角度,似乎都是合適的選擇……對嗎?當然,仍是一個問號。 單看劇情,假如也看過嘉麗丹絲過去的電影知道她的風格,會不會驚訝問句:這是嘉麗丹絲的電影嗎?不少影評人在康城影展的「導演雙周」看過影片之後,都一致認為,這是嘉麗丹絲「最易入口」的電影,本質是輕喜劇,還要講愛情。嘉麗丹絲電影,講政治、講種族、講少數民族,拍紀錄片,曾經拍主流驚慄片,

20170619-陶傑:燒出一角共產天堂

陶傑:燒出一角共產天堂 19:53 2017/6/19 倫敦大火,倖存災民每天只獲十鎊津貼,背後的政治鬥爭就好看了。 首先是工黨極左領袖郝爾彬要求,倫敦的富宅,凡有空置的,都應該騰出來,安置收容災民,讓災民住。 郝爾彬這一手,相當陰狠。眾所周知,倫敦豪宅的買家,不是阿拉伯油王、俄國軍火商,就是中國的貪官和土豪。豪宅買下來,因為倫敦是文明世界第一城市,法治有保障,升值潛質高。連中國首富王健林在肯盛頓也有一座上億鎊的豪宅,在美國大使館附近,貪圖其安全,哪知道一場大火,沒有恐怖分子,卻有英國的共黨分子,學着毛澤東當年進城,將北京的大宅門收歸國有,變為讓華北農民十幾戶住進去洗衣晾衫、破柴燒飯鬧哄哄的大雜院。 郝爾彬蓄有山羊鬍子,雖然是英國人,樣子看上去有三分像蘇共的列寧。人可以貌相,這樣的老男人,不可以相信。關鍵時來這一下子,一石二鳥,要保守黨政府來執行此一變相的賑災共產,尤其以其人之道,要中國和俄羅斯的富豪暫時交出產業,這兩大國家的業主,他們對列寧毛澤東那套體會深刻,會跟你英國政府拚命。 業主還要留在中東、俄羅斯、中國繼續賺大錢,所以空置。左仔看準時機,搶佔道德高地,速度全世界最快。郝爾彬提出這樣的主張,道德上做了羅賓漢,一定萬民歡呼。任何有錢佬,猶豫不肯讓出物業收容災民者,必置於「為富不仁」的被告席,接受民粹審判。 英國有保障無家可歸的貧民僣住的法律,可能因為馬克思流亡英國時的靈感,一名僭居者(Squatter),易請難送,可以成為物業的主人。當然,中國人今天已經不再讓洋人踢屁股,在倫敦有物業,收容災民,搞得一股味道,日後如何裝修再放租?不肯則平民反感。這下子挑撥離間,亂上加亂,山羊鬍子的智商很高。 保守黨則謀推翻女首相。但是文翠珊下,原先的大熱門莊生沒得上,因為這位金髮肥仔正是前任倫敦市長,公屋偷工減料,他有責任。保守黨內另有第三勢力,趁火打劫,一舉除去兩人,自己上位。 什麼大愛包容、服務社會,通通屁話,裏面全部是私心。 這個世界,誰相信政棍,誰做炮灰。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619-馮睎乾:賣紙皮的婆婆

馮睎乾:賣紙皮的婆婆 19:53 2017/6/19 Monstres brisés, bossus / Ou tordus, aimons-les! ce sont encor des âmes.(要愛那些支離扭曲的駝背怪!他們也是人。)──波德萊爾 除夕夜,萬家燈火,小女孩赤腳,站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等了一晚,沒一個顧客。她瑟縮街角,點火柴取暖,咔嚓一聲,光焰中幻出火爐、大餐、聖誕樹、流星,末了是死去的慈祥的祖母。為了留住祖母,她劃光所有火柴,祖母成為發亮的巨人,她歡喜若狂。最後一根火柴熄滅後,女孩凍死了。翌日途人見她倒斃街邊,嘴角含笑,手握一束燒光的火柴,都想不到她死前多麼快樂。這自然是安徒生二百年前寫的〈賣火柴的女孩〉。作者到底想說什麼?貧富懸殊?世情冷漠?都對,但最重要的是:飽暖的路人,永遠不明白小女孩怎會掛着神秘的微笑──那是希望。對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唯一能擁有的,就是希望。這是地獄的童話。 二百年後,在GDP三千億美元的香港,在香港最繁盛的中環,沒有賣火柴的女孩,卻有賣紙皮的婆婆。婆婆七十五歲,人窮志不短,拒領綜援,自食其力,在中環碼頭拾荒維生。婆婆希望,自己對社會還是有用的──其實拾荒對世界的貢獻,也許大於投行──所以婆婆的紙皮,就如女孩的火柴,意義不在錢,而在希望。但不知哪裏跑來一個人,主動向她買紙皮,婆婆就賣一蚊紙皮給對方。六個盡忠職守的食環署人員,早已四面埋伏,一見非法交易,立即衝出來票控婆婆。她被帶到警署,手推車被充公,身上只有三十四元,警員以慈母心腸,提議拿三十元作擔保,留四元給她搭車回家去。比起這件真人真事,安徒生童話的確充滿希望,至少那個幸運的女孩,並沒遇上連火柴也要奪走的惡魔。 馮睎乾 電郵 :philomusus@gmail.com

20170619-素黑:聽雨

素黑:聽雨 19:50 2017/6/19 停下一切出走幾天,細想一下48歲的人生下半場要做些甚麼。 到台灣一個星期。一個人,每天雨,真好。只擔心過這裡會不會有颱風,結果居然是香港悄然地八號風球,在出發前的一天。不賴,上天對我真不薄。適逢台灣梅雨季,天天下暴雨,躲在寬敞的酒店,大窗外是遠山霧雨,外牆鋁片建材,不知是否聰明的設計,卻成全了我喜歡聽雨聲的心願。雨點打在鋁片上整晚啲啲嗒嗒,很催眠。 靜思幾天,總有陷進負面想法的分秒,譬如覺得自己有點不走運,遇不上像樣的團隊,寫作出版甚麼都未達我要求的標準,費勁嘗試監控也無法阻止爛東西出來,可笑是沒有人覺得有問題,我還備受讚賞,說已具影響力有成就。我暗歎,真的是這樣嗎?抑或這個文化要求太低,看不清美醜和好壞?沒有「可以更好」的追求的話,搞甚麼文化事業呢!當你沒做好本分,得過且過交了差便等下班在社交網上訴訴苦,晒晒美食等老去,本來就沒甚麼卻恐懼失去一切時便是原自甘墮落,文化亦衰敗,可我不想停滯,對異化和退步零容忍,因我清楚,有種醜陋正是讓自己變成你不悅和瞧不起的人,不知不覺地。 說不走運只是沒出息的想法。雨點清算了我的心。炎夏裡24度的涼風,夫復何求?走在靜靜的街道,提傘聽雨,吃碗乾蔥伴麵,簡樸地滿足。我知道我比誰都走運。雨聲和心聲找對了共振頻,我只想做回自己。 素黑

20170618-通識導賞:旅行的意義。眼光,道德,哲學人在途上

通識導賞:旅行的意義。眼光,道德,哲學人在途上 2017年6月18日 王劍凡由中三首次去絲路,自此便開始「在路上」的人生。這隻手執橄欖枝的叮噹,陪他遊遍全球逾一百二十個地方。(受訪者提供) 圖1之1 - 王劍凡由中三首次去絲路,自此便開始「在路上」的人生。這隻手執 . . . . . . (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情境題一:站在柬埔寨吳哥窟前,有十歲小女孩向你兜售紀念品。買,小女孩會因眼前的十元八塊放棄上學改變命運的機會;不買,小女孩的媽媽就得打兩份工養家。買不買? 情境題二:你苦練過體能,但到了珠峰大本營,自知仍力有不逮,不僱用雪巴人為你揹行李,你無法完成登頂夢想;僱,你有三成機率成為「收買人命」的兇手。僱不僱? 看旅遊bloggers的貼文就知道怎麼訂機票、找住宿,但在挽着行李箱出門一刻,有沒有一秒想過,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當個有道德的旅人?當我們踏足別人家門看風景,該用什麼目光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王劍凡博士是經常「在路上」的哲學人,在中大開課講「旅行哲學」。 他是中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也是恒生管理學院翻譯系客席副教授,帶着一隻手執橄欖枝的叮噹,遊遍全球逾一百二十個地方。一個哲學人去旅行,會想些什麼?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何謂理想的旅行? 「若你問什麼是旅行理想模式,其實假設了旅行有高低之分,如跟團是低層次,背包遊較高尚,但我不同意。我有朋友喜歡跟團,覺得自己去旅行好辛苦,有什麼不好?是他的選擇。去韓國為了shopping,有什麼問題?」旅行有其工具性價值,如購物,至於旅行本身的意義,「說到意義,必然觸及價值判斷,怎量度?是由你賦予意義,是主觀判斷。」說到底,旅行的意義,由旅人自己決定。 旅行不分層次 沒有誰比誰高尚 對他來說,旅行的意義,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有次在敘利亞一間餐廳吃飯,東主見到他吃不慣,第二次光顧,東主特意讓兒子去買別的食物,而且堅持不收錢。「我在中東找回以往那種hospitality(好客熱情)。」 為什麼我們嚮往旅行? 王博士說,當我們將旅行與「浪遊」等特立獨行的概念連結,對旅行的嚮往,其實由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建構。「商人、旅行社、政府都將旅行講得十分美好。旅遊節目會帶我們去吃喝玩樂、購物,去一些去不到的地方。」資本主義造就旅行的條件。「現在我們會覺得,無得去旅行是一種罪。我們工時長

20170618-鄺穎萱:【小企鵝×果籽】小鬼柯尼基

鄺穎萱:【小企鵝×果籽】小鬼柯尼基 21:44 18/6/2017 柯尼基以全身黑白造型出場,書的內頁則以線條及色塊作主軸。 【文化籽:小企鵝】 今天介紹一本瑞士童書,名字叫《Ghost Knigi》,這書風格簡約,故事主角柯尼基(Knigi)以全身黑白造型出場,內頁裏頭就以線條及色塊作主軸,這種屬於大人世界的前衞藝術風格,畫面簡單直接,令作品大受好評,並獲得「2011瑞士最美圖書獎」,繼英、德、法文版後,剛出版了台灣繁體中文與韓文版。 柯尼基是名年幼精靈,在他生日那天,收到阿貝嬸嬸送他一本書,並附上「祝你閱讀愉快!」的字句。小鬼拿着書,左翻右翻,很快就發現書裏面竟然全是空白!他清楚記得自己去人類的世界裏搗亂時,曾經見過書上明明就堆滿了文字和圖片啊。「這樣的一本書,要我怎麼讀嘛?它根本就是空白的呀!」柯尼基不禁自問自答。不服輸的柯尼基認為這並非自己能力不逮,所以看不明白,他認為當中一定有潛藏答案,只是自己一時未能悟出。柯尼基走進幽靈圖書館,打開了所有的書。無論是大是小,是厚是薄,是寬是窄,同樣都是空白一片。在圖書館找不到結果,他悶得一肚子氣,空手離開圖書館時喃喃自語:「這裏為甚麼要擺這麼多書?既然每一本都是空白,書架只要放一本書就夠了啊!」真沒趣。 回到城堡的地窖裏,很快到了天亮時分,是他上床睡覺的時間,但仍然想不出所以然,他把書放在枕頭下,認為這樣做有可能會在睡夢中解開謎團。可是傍晚醒來,那本書依然故我。返回學校,只見班上的同學拿着書本,心中嘀咕:「這些傢伙,總是愛裝模作樣!」這些無字書,拿來作啥!柯尼基決定喝一點迷藥,這可是幽靈界流傳已久的古老迷藥。他估計喝了它,或許就能從那些空白的頁面上可看到些甚麼吧!藥喝過了,等了又等,完全沒作用!柯尼基忍無可忍把書扔到牆角,認為不應為這種事情費心思,倒不如做別的事情算了。他躺在地板上胡思亂想,很快就墮進夢鄉。突然,小鬼從夢中驚醒,聽到身後傳來細微的聲音,轉個頭去身後沒有人。「噠,啪噠!噠,啪噠!」聲音又響起來。 讓孩子學習如何看書 原來丟在牆角的那本書,它輕柔地開合着,小鬼見到不同色彩在書頁之間流動。柯尼基為免讓書受驚,躺着不動集中注意書的動靜,待了一陣子,決定來一個突襲,一躍跳起便把書抓在手中,再檢視書頁裏頭甚麼葫蘆,當他集中精神,想像力自然活躍起來,書頁湧現出越多聞所未聞的新鮮故事和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