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1-明報:無take two達人彭秀慧﹕29+1不是關口,選擇了就當是唯一盡做

明報:無take two達人彭秀慧﹕29+1不是關口,選擇了就當是唯一盡做
20:17 2017/6/11


【明報專訊】不管19+1、29+1、39+1,生命每秒都只有一次,獨一無二。
「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你會選擇從哪裏重新開始?」電影《29+1》在臉書上廣被引用的對白,寫出這句的編劇、導演彭秀慧卻搖搖頭:「我覺得不需要。」

當大台恐嚇「不懂撒嬌的女人」:「香港三十歲以上嘅女人,每三個就有一個嫁唔出,我同你唔可以做嗰一個!」,走過39+1,四十二歲的彭秀慧的《29+1》,由「中女要喝紅棗水」到「選擇了就做到盡」,都讓不少29+1至N的觀眾,看到生命的不同可能。
十二年前,29+1的彭秀慧忍着胃潰瘍,在僅容百人的藝穗會演了五場《29+1》舞台劇,這才有了《再見不再見》、《月球下的人》等,又有了《伊莎貝拉》、最近獲法國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的電影《29+1》。

「幸運地,原來我沒什麼要太後悔。人生好長,應該做其他東西,不需要重新開始。反而要明白,人生真心無take two(重來),不如抓緊現在。」


30「港女」關口

但無可否認,29+1是不少「港女」的關口。當電影中林若君的朋友們,開始討論結婚、買樓、生小孩,現實中的彭秀慧回想三十歲,笑說於她「實在是完全無壓力,no big deal(沒什麼大不了)」。

當年會寫《29+1》,只因想選最熟悉的題材做首個人演出,就是踏入三十歲,友人間的討論。「可能因為我是當演員的,我們頗young at heart(心境年輕),在劇團哪會討論買樓?幾開心呀!相比商業世界,我的中學同學開始勁熟樓盤名,乜乜一號呀,乜乜豪庭呀,不停講。每次出來就講哪裏睇樓、做首期。我真的不在乎,而她們真的好熱中,還有開始講結婚呀,做姐妹呀。」這些觀察,就是《29+1》由周秀娜飾演的林若君的原型。


社會 都在提醒你……

但就算自己不介意,由大台劇集到朋友開始在臉書曬婚照甚至BB照,社會都在提醒你,三十歲是「中女」、「剩女」?「人們在意,你不在意就可以了。我們做藝術的,有人住在大嶼山,四五千元租屋,過着好簡單的生活,三十、三十五未結婚,你自己ok便可以。我覺得大部分社會標準都是這些而已。其實選擇在你自己,只要你不用覺得自己要符合某個標準就ok。但我想說,覺得自己要符合某個標準,其實也是你自己的選擇,所以是沒問題的。有人以嫁有錢人為其終生目標,也是沒問題的,這是她的選擇。」
又或者,其實社會早已幫你選了?「我不覺得,未覺得。好容易會這樣,要做自己的選擇是要出點力的,你要出力。」


選了不要怨 對得住自己

電影中金燕玲飾演的工作狂Elaine,創立的品牌叫La Casa,即西班牙語的「家」「她選了事業是她的歸宿,最重要是選的人覺得無問題,所以是無問題。我寫Elaine時只想與林若君做對比,這場戲寫、拍、剪一直都沒感覺,直到去到大阪電影節,不知怎的第一次因這場戲哭得失控。她好像對我說話般,可能因為電影路也不容易,她好像在conclude(總結)我在做的事。無論你選擇的是什麼,選了就不要怨,同埋你要拼了命去做,才對得住自己。」


39+1 表演技藝 創作技藝

《29+1》是彭秀慧首次當導演的新嘗試,她笑說,多少也有點「頂硬上」。「第一日在現場開機,有種如夢如幻的感覺,真的『來料』,五六十人set好場,封了地方,這件事真的在發生,有少少虛幻。但我覺得這八年十年,已培養自己有不怕死的膽量,You will be fine。要來的你都要讓它發生,(語氣稍兇)你無得縮㗎啦,你要出場㗎啦!(笑)」

七年前(二○一○年)的彭秀慧在「星期日生活」訪問中說:「我不是追求共鳴,即使我的創作可能有些人會有共鳴。我要craft(技藝),一個表演的craft、創作的craft,我要用我的craft去演繹自己的想法。」
七年後的今天,暖黃燈光下,她往椅子一坐,在攝記的鏡頭前,側頭微笑,低頭沉思,抬頭遠望,舉手投足美目流盼,都是戲。


一人分飾數角 將劇本演出來

一邊拍,一邊由玻璃反光觀察自己身影。「夠光嗎?」「要往這邊坐嗎?」「哎呀這個會拍到嗎?」說着動手刮走椅上的舞台磷光膠紙,像電影中,連吃片多士都仔細算過卡路里而事事力求完美的林若君。訪問時已午後,她拿出飯盒吃了兩口菜,攝記讓她吃完再拍,她忙說不用,到訪問做完都只吃了幾口,又要趕往下一個地方。

鏡頭前是表演的技藝,鏡頭後,是作為演員,以角色與生命相處的技藝。與彭浩翔寫《伊莎貝拉》劇本時,她常一人分飾數角將劇本演出來。


回想 首次個人演出

訪問也像同時跟她筆下的林若君、黃天樂聊天,她常在不同語氣間轉換,直到有朋友經過門口,她綻出一個少女笑容,興奮上前打招呼,大概這就是聚光燈外的日常模樣。
今天在燈光下駕輕就熟收放自如,但回想三十歲的自己,也有不自信的時候。

二○○五年,她在藝穗會自編自導自演,做了五場《29+1》舞台劇,「為什麼要自己當導演,是對自己的劇本沒信心。以前在劇團,收到劇本第一件事是找問題,我好驚不停被人說不行。」其時她剛由巴黎進修回來,是離開工作了數年的劇團後,首次個人演出,但與林若君一樣,感情、家庭都遇變卦,曾想放棄演出,壓力大得胃潰瘍要入院。

「散場時,有個觀眾坐着,看着我。我心想,平時完場講句多謝就完的嘛,我看着她,她看着我,我們四目交投。」然後她上前說了句化妝品店員的常見對白:「有什麼可以幫到你?」對方說:「Can I give you a hug?(我可以抱一下你嗎?)」
於是二人就這麼抱着,相擁而哭。「這是第一次演完後……做咩事呀?係……係囉,so touching。我還記得她的樣子。」說來她仍忍不住淚水,「她令我明白,劇場創造的威力可以這樣,以前沒意識到,然後我明白了這career這麼有意義,可能我後知後覺,哈哈。」


一世人 不只得一件事

回首當年,現在成為了想成為的自己了嗎?她笑得坦然:「當時太混亂,沒有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只是見到想做的就做,但蠻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這才令你做出來的東西會好,過程會享受,令你覺得時間用在對的地方。」
《29+1》其後多次重演,「有聲音覺得你做夠了沒有,你一世人不是只得一件事,做些新事情吧。但我慶幸當時沒有因這些說話退縮,令我不敢再演,因為的確有猶豫過。但其實每次我都有修改,每次都在磨練舞台技巧,過程中明白了好多,是因有這八年的重演經驗,才有現在電影的一些手法。」

她笑言,早期還會留意劇評,「我好介意人們看不懂我的戲,(大叫)唔係咁㗎!!!好多這些執著,但做了這麼多次,發覺這世界真的有好多不同人的品種,看事情的方法真的不一樣,於是你就明白是有difference(差異),而明白這個difference,原來會令自己好過一點。」


所有東西當是唯一去做

生命中無法掌控的事多着。林若君由早餐吃多少卡路里到何時與男友結婚,事事都盡力控制,最後卻發現所有事情都失控。
「當你覺得人生有好多事情好有把握,原來又不是,而好多時候我們傷心,都是因為這些落差。往往我們的不開心來自自責,但有時你要知道不是你一人便扭轉結局。」數年前,愛犬在她出外看電影時在家猝然離世,「所有東西當是唯一的去做,你要盡全力,但要有準備每一分鐘都有機會會失去,無論那是人、關係、你的生命、機會,那你就開始覺得舒服好多。好多人覺得《29+1》是我多年的心血,甚至幻想它若不行我會好失落。對,它真的好重要,所以想盡力做好,但我絕對有好大心理準備它會消失。」


快樂,一種活着的技藝

自己縫補自己,是活着的技藝,一如電影中的黃天樂笑口常開。「她好努力令自己開心。對我來說林若君是everybody(任何人),而黃天樂是一個精神去學習,是個符號。有人問我,她們是否同一個人,黃天樂是……每人心裏都有個黃天樂,是每人心裏住的朋友。」
馬家輝在《大叔》中寫道,快樂不是一種心情,是一個動詞,一種活着的技藝。

「用選擇快樂的勇氣,告訴命運,你如何狂妄囂張亦沒法成功把我打倒,當我決定了要讓自己快樂,我便快樂,快樂地順遂,快樂地倒霉,我才是我自己的主人,你不是。」
不管是29+1至N,也許只要你願意,每個剎那都是新的,都有重新選擇的自由。


文﹕黃熙麗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