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8-安裕:香港足球往何處去

安裕:香港足球往何處去
2017-06-08


南華「自降」甲組作賽。

南華足球隊申請降班,球圈內外都感可惜。論歷史,南華是老牌班霸,省港澳皆識大名,余生也晚,曾經現場目睹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南華。星期日,大球場只要有南華登場,十之八九都是「28393」:這是大球場全場爆滿的人數。年輕球迷也許聞所未聞,大球場滿座,會在東看台掛起紅旗,遠在孔聖堂中學也能看到;完場之後,保良局與波斯富街一帶到天樂里都是球迷,人頭湧湧,絕無誇張。

每逢香港足運成為社會話題,人們就會想起這些黃金時代;事實上,那是社會將變未變的關口、是勞動密集社會逐漸轉型的歷史時刻。三十年前球巿興旺,其中一個原因,不能排除是當時社會消遣節目不多:當電視劇大結局可以讓人趕車回家對着電視機眼都不眨一下、當選美決賽足以影響銅鑼灣周日消費巿道、當世界盃決賽周可以帶動電視機銷量,本地球隊踢出扣人心弦的亞洲高水平足球,門票只是十來廿塊,卻能講足兩天南華精工愉園等等頭頂腳踢如何犀利,一句話:超值。

如今不看足球,可以打機上網可以這可以那,足球不是唯一選擇,就等於不看電視但仍有大量其他替代品。社會變遷折射在足球,家庭成員由動輒五六個孩子到一個金叵羅;母親辭去工作照顧兒女,再不會有昔日球星在球場從早踢到黑的童年。知識型經濟下的父母,送孩子學踢足球,有人視作報讀小學的申請表格內容直至正式入學,之後一刀兩斷,只能是球迷而不能是球員。

客觀環境的變化,以及主觀上社會一些人「踢波可否養你一世」的質疑,兩劍合璧,足運面對的是千尺高牆。縱然仍有不少人願意投資,但還要社會上下有巨大決心、觀念改變和全力參與,才有望像日本那樣,從業餘半職業一直提升到職業聯賽,乃至今天的世界盃決賽周常客。日本足球變身主要靠一個人,川淵三郎。每個地方社會情況不同,但川淵三郎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不要給自己藉口。日本足球從八十年代的二線體育活動來到今天,這句話起了極大作用。今天的香港,不妨領會一下。


安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