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8/5/6
【明報專訊】鄧永成說,他有好一些學生,畢業後加入了規劃署。梁振英來到要「盲搶地」,指令下來,學生心裏萬般不同意也得照做:「變成矛盾人,但在體制之中也無辦法,你要諒解。」
「但我不曾有過掙扎,或者說,我一早已經掙扎過。」
有時候人生的轉向就是一念之間。回到還未是浸大地理系教授的日子,80年代初,在加拿大取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後,父親離世,回港盡長子責任照顧家庭:「剛巧規劃署請人,便去試下。」未幾,政府寄來通知書,他獲取錄了。手握高薪厚職的公務員生涯通行書,他暗下思忖,回想求學時期讀到過的種種,這樣做可以改變到社會、 改變到城市嗎?不。他將鐵飯票放下,在當年還叫浸會書院的地方,擔起一份小小的助理講師教職:「人工低很多,但那個年代,至少還容許我這樣做。」
不止點用塊地 追究城市邏輯
草根生「把書讀好」 留洋開眼界
鄧永成沒有手提電話,他說他終日都在辦公室,要找他方便,見面數次,總是穿同一款式的格子襯衫,做學問的人大概都把心思留給書本,像很多年前那個簡單的年代。「我們這些傳統工人階級家庭出身,在殖民地環境下成長,腦裏想着的,基本上就是把書讀好。」因為中學時期學過地理,上到大學理所當然選修地理科,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以全系第一名畢業,內心卻不是味兒,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時覺得,把書讀好,就是這樣?」帶着疑問,他到多倫多大學攻讀碩士,遇上論文指導老師Shoukry Roweis。
「第一堂聽他的開場白,講城市理論,大開眼界,那時才發現,咦,原來應該認真去超越土地用途本身,追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Shoukry Roweis一輩的學者,50年前受六八學運啟蒙,反建制,批判資本主義,他和另一學者Allan Scott創立了多倫多學派,與整個學術界一同思考如何應對60年代伊始,資本主義下的城市高速發展。
規劃師做不了的:教書找問題癥結
「我還記得跟他做project,講完一大輪,突然拋低兩本書叫我回去看。」枕頭書上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記錄不同學者如何分析詮釋馬克思的理論思想,他沒有讀過馬克思,看得一頭霧水:「唯有回去讀基本,整個人生階段,就是從一心只打算把書讀好,卻愈讀愈多反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影響,後來覺得即使成為了規劃師,可以做到的也比較局限,我希望找出問題的癥結,於是決定去教書。」
土地辯論恐招惡果
斥供應增多依然是納米房
「我還記得到浸會教之前,有一段時間在港大幫手做研究,那時凌嘉勤還在港大讀書,後來他常誤會了我是他tutor,所以講笑地說,如果論先後的話,我可能比他還要早排隊去了當規劃署長了。」分岔口前的一刻轉向,幾十年後,他來到「土地大辯論」桌上的另外一方,成為「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其中一員,與政府委任的「土地專責小組」正面對陣,日前諮詢文件出台,用結論來開始討論,定調香港現時屋住情况「貴」、「細」、「擠」,唯有持續增加土地供應,方可紓緩住屋需要,鄧永成沒好氣。
「我一向都說整個大辯論是廢的,今天香港面對的不是供應問題,而是公義問題。」納米單位又細又擠,是因為樓價高企,唯有將貨就價,將面積縮細:「但政府便不斷告訴你,我哋要增加供應,問題是供應增多後依然是納米房來。」然後像大曬冷般一口氣搬出一大堆土地選項,你反對A和B嗎?沒相干,我們接受民意,但為解決貴細擠,只好向C和D下手,強政勵治,急市民所急:「政府要1200公頃,黃元山那邊就叫價7000,然後施永青又壓價3500,大家都在製造輿論,沒有針對問題,像許寶強最近寫,『無聊工作』,但問題是這些無聊工作,最後招致很大的惡果,就是令到整個制度千秋永續 ,表面上拗覓地選項,實質是將至為核心的問題暗渡陳倉,然後大型辯論完結,政府便去馬。」
回歸割裂規劃視野
全國一盤棋 城市全無獨立發展邏輯
「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今次的大辯論?第一,是要延續和發展商合謀的體制;第二,是將香港和大陸進一步整合。」以1997年為分界線,殖民地政府苦於領土問題,規劃眼光局限於深圳河以南:「只能作為一個isolated city來做。」回歸後,香港失去這種偶然的「城市規劃自主性」,被併入國家的規劃藍圖:「由珠江三角,到大珠江三角,再來便是泛珠江三角。」今次大辯論所說的1200公頃土地,只有200多公頃用來興建房屋,其餘是基建、經濟用途,卻沒有交代實際用途是什麼。
土地辯論千頃地實際用途無交代
「新界東北的討論時,陳劍青提出了『被規劃』的概念,某個角度就是,從前殖民地和中國割裂,一切與規劃有關的考慮是殖民地內的事,或多或少是市場主導;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也是由黨國滲透,像今天的大灣區,或以前我們叫環珠江口宜居灣區,什麼一小時生活圈,到最簡單,高鐵一下插入來香港。」
這一番光景,他以前便在不少大陸城市見證過。80年代,他到劍橋攻讀博士學位,論文嘗試爬梳自50年代起中國城市規劃發展的軌迹:「那時剛好開始中英草簽,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圖書館讀外國雜誌,講大陸開始改革,那個報道批死幾十年都未改到,當時我反應便好大,你這些CIA report來,覺得無非是想唱衰中國。」把心一橫親身回到中國一看,才驚覺社會主義底下的計劃經濟,如何主宰一座城市的生死:「比如我在這個城市放一家鋼鐵廠,由中央告訴你有幾大規模,有幾多資源,需要什麼人力,接着由國家調動,一切主導城市的發展方向。」一切由國家說了算,80年代他到過一些城市,港澳同胞用外匯券吃飯,剩下的冷飯菜汁,竟然有一大堆人來搶:「整個城市沒有建設的,為什麼?因為國家說要將資源放到工業建設、或者放在國防,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成了城市之間的差別。」「尤其我在西方國家住過,別的國家經歷過摩登時代,城市是一個自主的獨立體,但在中國,自秦開始已經不是,社會主義後,國家的介入更加大,像我們常說,全國一盤棋,基本上一個城市不會有自己獨立的發展邏輯。」
港大學有負產生知識責任
「多得教資會」
香港正在走回頭路,種種端倪顯而易見,但令鄧永成不明所以的是,本地的大學,作為知識的生產場所,為何沒有好好地研究,把這些現象好好地講清楚?
「多得教資會過去10年的所作所為,你會發現,今天學界中很多人埋頭苦幹,為的不是真心想去了解社會,而是為了去交數。」為了滿足「定期出文」的要求,學界有篤數成風:「依附現有的理論框架,比如有10個factors,今次轉一個,可以出一篇文,明天轉一個,又出一篇。」從前的大學尚有空間,讓學生深耕學品,鄧永成的博士論文,前後足足花了20年在北京的城市規劃問題,俱往矣︰「而家大家叫sausage factory,總之愈早畢業愈好,缺乏紮實的學術訓練,你可以讀完4年沒有去過圖書館,甚至沒有好好地看過書。」
建立批判地理學會的志向
於是2004年,他辦了「香港批判地理學會」,宗旨有三,「為香港尋找他選」、「挑戰現狀,確認可行方法改變香港城市空間」、「研究適合的地理時空觀,為理解表象行為作指引」,目標是結合有志之士,從學術上探討香港的未來。「然後這又回到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到底知識是能夠改變命運,或者如福柯所講,知識控制人民?知識某程度上改變了我,但某程度又的確在控制人民,最簡單,法文中的師範大學,譯過來是什麼?Normalising University,將人規範化。」浸大的地理室中有一年代久遠的地球儀,小黑點上寫着「H.K. Victoria」,換去名字,位置終究沒差,惟今天系統操控知識,南方不再是南方,母語不再是母語。
「我的責任,是令同學困惑」
「我常跟同學說,你以前在中學接收到的、在坊間聽到的,不是唯一的想法、唯一的做法。我現做的就是告訴你,你可以試圖這樣看。」學生喜歡改變對社會的看法又好,去參與或改變它也好,總之他要將知識交到他們手上:「我成日同同學講,我的責任,就是confuse你。」
受害者名單有什麼人?「哈哈,如果你要這樣說,陳劍青啦,楊夏至,還有卓佳佳,還有更多同學,所謂『覺醒』了,但畢竟他要走入社會,有些會選擇做政府工,只能將以前的抹走去,然後嘗試適應。」
變成矛盾人。「但我會體諒的,今天真的很惡劣,很多同學也無辦法,但衰點講句,啟蒙後的東西,會一直存在的,到了一個適合的情况下,會再走出來。我想,假如能夠做到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嗯,都OK的。」
文//梁仲禮
圖//鍾林枝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8/5/6
【明報專訊】鄧永成說,他有好一些學生,畢業後加入了規劃署。梁振英來到要「盲搶地」,指令下來,學生心裏萬般不同意也得照做:「變成矛盾人,但在體制之中也無辦法,你要諒解。」
「但我不曾有過掙扎,或者說,我一早已經掙扎過。」
有時候人生的轉向就是一念之間。回到還未是浸大地理系教授的日子,80年代初,在加拿大取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後,父親離世,回港盡長子責任照顧家庭:「剛巧規劃署請人,便去試下。」未幾,政府寄來通知書,他獲取錄了。手握高薪厚職的公務員生涯通行書,他暗下思忖,回想求學時期讀到過的種種,這樣做可以改變到社會、 改變到城市嗎?不。他將鐵飯票放下,在當年還叫浸會書院的地方,擔起一份小小的助理講師教職:「人工低很多,但那個年代,至少還容許我這樣做。」
不止點用塊地 追究城市邏輯
草根生「把書讀好」 留洋開眼界
鄧永成沒有手提電話,他說他終日都在辦公室,要找他方便,見面數次,總是穿同一款式的格子襯衫,做學問的人大概都把心思留給書本,像很多年前那個簡單的年代。「我們這些傳統工人階級家庭出身,在殖民地環境下成長,腦裏想着的,基本上就是把書讀好。」因為中學時期學過地理,上到大學理所當然選修地理科,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以全系第一名畢業,內心卻不是味兒,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時覺得,把書讀好,就是這樣?」帶着疑問,他到多倫多大學攻讀碩士,遇上論文指導老師Shoukry Roweis。
「第一堂聽他的開場白,講城市理論,大開眼界,那時才發現,咦,原來應該認真去超越土地用途本身,追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Shoukry Roweis一輩的學者,50年前受六八學運啟蒙,反建制,批判資本主義,他和另一學者Allan Scott創立了多倫多學派,與整個學術界一同思考如何應對60年代伊始,資本主義下的城市高速發展。
規劃師做不了的:教書找問題癥結
「我還記得跟他做project,講完一大輪,突然拋低兩本書叫我回去看。」枕頭書上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記錄不同學者如何分析詮釋馬克思的理論思想,他沒有讀過馬克思,看得一頭霧水:「唯有回去讀基本,整個人生階段,就是從一心只打算把書讀好,卻愈讀愈多反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影響,後來覺得即使成為了規劃師,可以做到的也比較局限,我希望找出問題的癥結,於是決定去教書。」
土地辯論恐招惡果
斥供應增多依然是納米房
「我還記得到浸會教之前,有一段時間在港大幫手做研究,那時凌嘉勤還在港大讀書,後來他常誤會了我是他tutor,所以講笑地說,如果論先後的話,我可能比他還要早排隊去了當規劃署長了。」分岔口前的一刻轉向,幾十年後,他來到「土地大辯論」桌上的另外一方,成為「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其中一員,與政府委任的「土地專責小組」正面對陣,日前諮詢文件出台,用結論來開始討論,定調香港現時屋住情况「貴」、「細」、「擠」,唯有持續增加土地供應,方可紓緩住屋需要,鄧永成沒好氣。
「我一向都說整個大辯論是廢的,今天香港面對的不是供應問題,而是公義問題。」納米單位又細又擠,是因為樓價高企,唯有將貨就價,將面積縮細:「但政府便不斷告訴你,我哋要增加供應,問題是供應增多後依然是納米房來。」然後像大曬冷般一口氣搬出一大堆土地選項,你反對A和B嗎?沒相干,我們接受民意,但為解決貴細擠,只好向C和D下手,強政勵治,急市民所急:「政府要1200公頃,黃元山那邊就叫價7000,然後施永青又壓價3500,大家都在製造輿論,沒有針對問題,像許寶強最近寫,『無聊工作』,但問題是這些無聊工作,最後招致很大的惡果,就是令到整個制度千秋永續 ,表面上拗覓地選項,實質是將至為核心的問題暗渡陳倉,然後大型辯論完結,政府便去馬。」
回歸割裂規劃視野
全國一盤棋 城市全無獨立發展邏輯
「最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今次的大辯論?第一,是要延續和發展商合謀的體制;第二,是將香港和大陸進一步整合。」以1997年為分界線,殖民地政府苦於領土問題,規劃眼光局限於深圳河以南:「只能作為一個isolated city來做。」回歸後,香港失去這種偶然的「城市規劃自主性」,被併入國家的規劃藍圖:「由珠江三角,到大珠江三角,再來便是泛珠江三角。」今次大辯論所說的1200公頃土地,只有200多公頃用來興建房屋,其餘是基建、經濟用途,卻沒有交代實際用途是什麼。
土地辯論千頃地實際用途無交代
「新界東北的討論時,陳劍青提出了『被規劃』的概念,某個角度就是,從前殖民地和中國割裂,一切與規劃有關的考慮是殖民地內的事,或多或少是市場主導;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也是由黨國滲透,像今天的大灣區,或以前我們叫環珠江口宜居灣區,什麼一小時生活圈,到最簡單,高鐵一下插入來香港。」
這一番光景,他以前便在不少大陸城市見證過。80年代,他到劍橋攻讀博士學位,論文嘗試爬梳自50年代起中國城市規劃發展的軌迹:「那時剛好開始中英草簽,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圖書館讀外國雜誌,講大陸開始改革,那個報道批死幾十年都未改到,當時我反應便好大,你這些CIA report來,覺得無非是想唱衰中國。」把心一橫親身回到中國一看,才驚覺社會主義底下的計劃經濟,如何主宰一座城市的生死:「比如我在這個城市放一家鋼鐵廠,由中央告訴你有幾大規模,有幾多資源,需要什麼人力,接着由國家調動,一切主導城市的發展方向。」一切由國家說了算,80年代他到過一些城市,港澳同胞用外匯券吃飯,剩下的冷飯菜汁,竟然有一大堆人來搶:「整個城市沒有建設的,為什麼?因為國家說要將資源放到工業建設、或者放在國防,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成了城市之間的差別。」「尤其我在西方國家住過,別的國家經歷過摩登時代,城市是一個自主的獨立體,但在中國,自秦開始已經不是,社會主義後,國家的介入更加大,像我們常說,全國一盤棋,基本上一個城市不會有自己獨立的發展邏輯。」
港大學有負產生知識責任
「多得教資會」
香港正在走回頭路,種種端倪顯而易見,但令鄧永成不明所以的是,本地的大學,作為知識的生產場所,為何沒有好好地研究,把這些現象好好地講清楚?
「多得教資會過去10年的所作所為,你會發現,今天學界中很多人埋頭苦幹,為的不是真心想去了解社會,而是為了去交數。」為了滿足「定期出文」的要求,學界有篤數成風:「依附現有的理論框架,比如有10個factors,今次轉一個,可以出一篇文,明天轉一個,又出一篇。」從前的大學尚有空間,讓學生深耕學品,鄧永成的博士論文,前後足足花了20年在北京的城市規劃問題,俱往矣︰「而家大家叫sausage factory,總之愈早畢業愈好,缺乏紮實的學術訓練,你可以讀完4年沒有去過圖書館,甚至沒有好好地看過書。」
建立批判地理學會的志向
於是2004年,他辦了「香港批判地理學會」,宗旨有三,「為香港尋找他選」、「挑戰現狀,確認可行方法改變香港城市空間」、「研究適合的地理時空觀,為理解表象行為作指引」,目標是結合有志之士,從學術上探討香港的未來。「然後這又回到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到底知識是能夠改變命運,或者如福柯所講,知識控制人民?知識某程度上改變了我,但某程度又的確在控制人民,最簡單,法文中的師範大學,譯過來是什麼?Normalising University,將人規範化。」浸大的地理室中有一年代久遠的地球儀,小黑點上寫着「H.K. Victoria」,換去名字,位置終究沒差,惟今天系統操控知識,南方不再是南方,母語不再是母語。
「我的責任,是令同學困惑」
「我常跟同學說,你以前在中學接收到的、在坊間聽到的,不是唯一的想法、唯一的做法。我現做的就是告訴你,你可以試圖這樣看。」學生喜歡改變對社會的看法又好,去參與或改變它也好,總之他要將知識交到他們手上:「我成日同同學講,我的責任,就是confuse你。」
受害者名單有什麼人?「哈哈,如果你要這樣說,陳劍青啦,楊夏至,還有卓佳佳,還有更多同學,所謂『覺醒』了,但畢竟他要走入社會,有些會選擇做政府工,只能將以前的抹走去,然後嘗試適應。」
變成矛盾人。「但我會體諒的,今天真的很惡劣,很多同學也無辦法,但衰點講句,啟蒙後的東西,會一直存在的,到了一個適合的情况下,會再走出來。我想,假如能夠做到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嗯,都OK的。」
文//梁仲禮
圖//鍾林枝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