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6-未來城市:毒貨櫃滯港逾年,垃圾貿易洗牌,香港點發圍?

未來城市:毒貨櫃滯港逾年,垃圾貿易洗牌,香港點發圍?
2018年5月6日


廣東貴嶼被稱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場,過去中國吞下世界大量垃圾,廢物進口禁令逼得各地匆匆行動,發展垃圾處理與回收產業。(秦偉提供)

【明報專訊】葵涌貨櫃碼頭有一批貨,曾在二○一六年引起社會關注。

當年總共一百二十三個裝了廢礦渣的貨櫃從羅馬尼亞遠渡重洋來到香港,疑含砒霜等有毒物質,環保署調查後稱貨櫃運載的物料並非有害廢物,但這一批垃圾倒不進中國內地,倒不進馬來西亞,滯留在香港,原來長達一年多之後,直到今天仍未運離。


百櫃礦渣為何在香港,為何能停留?

背後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在全球垃圾貿易當中,香港到底擔當了什麼角色?


毒貨櫃入境內地大馬被拒

二○一六年,這一百二十三個貨櫃的運輸路線十分轉折,根據船運紀錄,可見貨櫃在二月運抵上海,四月去到香港,五月到廈門,八月又回香港,在十月其中八櫃轉運到馬來西亞,入不了境,於是再度退港。當時有消息指貨櫃內的物料含劇毒,故內地及馬來西亞拒收,而環保署抽樣檢查後表示輻射水平正常,並已要求船公司將貨櫃退回羅馬尼亞。不過我們上周再向環保署查詢,署方稱該批貨櫃現時全數存放於葵涌貨櫃碼頭的受管制範圍內,環保署一直跟進貨櫃動向,不時聯繫船公司與海外貨主,促他們將物料運離香港。內地是否拒收、貨櫃何以仍滯留在港,環保署稱不便替內地當局及船公司交代。署方亦稱在調查後確認貨櫃運載物料屬含銅類礦石,並非有害廢物。

若是無害,環保署為何需要持續跟進?署方回覆,香港沒有可處理這些廢礦渣的設施,亦不能任由礦渣傾倒至堆填區,故會監察全批貨櫃直至離港。礦渣何去何從?三條路:繼續留在香港、運到其他地方、回到來源地,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指,貨物留港既要付租金,船公司又無法取回貨櫃,以往遇上類似情况,船公司有機會出錢讓人處理,「偷偷找個場把貨卸掉,然後螞蟻搬家式把貨車到堆填區」,但這批貨備受關注,行內人不敢接手,其他地方亦可能因此不願接收。


內地推限廢令 洋垃圾何去何從?

去年內地公布收緊廢品回收政策,「廢紙圍城」一幕令社會忽然關心香港「垃圾」的未來。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說,要先定義什麼是「垃圾」。內地新禁二十四種「洋垃圾」進口,他估計這批礦渣對內地而言是垃圾,欲伺機再進口都難。根據一份貨運業報告,自內地年初實行限廢令,對比三年平均進口量,今年一月內地已少收廢紙及廢膠七萬五千櫃,預計全年會減收接近一百萬櫃,計一計數,朱漢強說「一個二十呎貨櫃,大概裝十八公噸的貨」,亦即原本內地每日接收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二千櫃、等同三萬六千萬公噸的廢紙、廢膠。

中國不再做世界垃圾桶,會否令大量由外地進口的廢品像一百二十三櫃廢礦渣滯留在港?劉耀成估計數量不多,「二○一三年綠籬行動收緊廢物進口標準,當時幾萬櫃廢品積存在港,做開這些生意的人經歷教訓,不敢再來香港。」不過究竟有多少廢品因被內地退回轉口到香港?他說統計有難度,因為公司報關並不會說明貨是被拒收而退港,而政府統計處亦稱,他們掌握的是從內地運到香港轉口的數字,也就是說,只可知道運港貨物上一站是內地,但當中多少屬被退則不得而知。


垃圾貿易 經港走私北上

「回收之下,是全球垃圾貿易。」朱漢強猶記得二○○二年在九龍城碼頭拍的一張照片,岸上兩批人馬上演全武行爭奪回收品,然後載貨循水路走私上大陸。「那是很荒謬與瘋狂地做回收品貿易夾雜垃圾貿易的時代。」香港回歸前一年,一艘報稱載可回收塑膠的貨船被福州拒絕入境滯留香港,被環團揭發裏面是來自美國超市的垃圾,甚至有發臭的薄餅。其時內地剛因應國際制訂的《巴塞爾公約》公布《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巴塞爾公約是限制有害廢物由已發展地區輸出至發展中地區」。但在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急促發展,對原料需求大增,接收全球五成廢品,「全世界被養慣了胃口」,家中垃圾往外倒,乾手淨腳。


自由港 曾經是幫兇

「我們美其名是自由港,自由之下可以藏污納垢。」外國廢物進入內地前可先停在香港「化妝」,貨櫃外層塞滿合標準的廢料,裏頭垃圾過中國海關時就可瞞天過海,香港變相淪為幫兇。不過朱漢強說,專做垃圾貿易的大莊家其實在台灣。香港人常羨慕台灣環保減廢做得好,但據朱漢強到當地視察,南部廢物污染亦相當嚴重,「我們常有個迷思,台灣做減廢相較香港或很多國家地區為佳,樣辦便是台北市,但出了台北,愈往南部,情况並不理想。一是因為垃圾收費並非全台推行,而大量工業垃圾亦沒有足夠系統處理,非法棄置的情况恐怖」。台灣西南部二仁溪以廢五金污染「著名」,後來經政府整治,處理電子廢物的工業外移,移到哪裏?其中一處便是廣東貴嶼,知名的世界電子垃圾場。


綠色產業契機來臨?

中國從去年宣布洋垃圾禁令,今年禁止進口二十四類廢棄物,上月又下令二○一九年底再新增三十二類,連串動作迫使世界正視以往眼不見為淨的垃圾問題。朱漢強認為中國必須堅持至少兩年,才不致前功盡廢:「看這勢頭政策不會再放鬆,九十年代的收緊是曇花一現,今次比較來真了,香港在國際廢品回收貿易的角色會減輕,亦是綠色產業提升的契機。」不過對長久以來各國把垃圾推向別人家的習慣能藉此扭轉多少,尚為未知之數。劉耀成稱,「現在經香港轉口回內地的有可能是垃圾或沒價值的廢料,比較貴價的,如優質的塑膠或金屬會到東南亞,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已有很多中國人在開工廠,例如將膠樽運到越南粉碎拉粒(將塑膠加工成粒狀原料),符合標準就能再輸入中國內地」。


全球重塑回收業 香港慢一拍

「這段時間歐洲反應最快」,朱漢強提到歐盟年初公布二○三○年前全面回收包裝物料的宏圖,「這亦與全球反塑膠運動推波助瀾有關」。面對現實,香港顯得慢一拍,「歐洲過去五年玩另一種遊戲,叫循環經濟」,重塑經濟體系,將資源再用,「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支援,如瑞典因為廢物處理設施可應付的量夠大,將回收品與廢物都視作商品,代其他國家處理,前提是技術到位,不用低端的方法去做」。而香港回收產業未成形,劉耀成認為「不是買機器那麼簡單」:「假設政府資助買一部機器,買了也要有地方放,有工場可以做,需要政府釋放一些像環保園那樣的空間,吸引回收業者進去工作才可以。」

朱漢強就說內地政策「對(香港回收產業)土地、物流系統問題是最好試煉」,但現時情况不容樂觀:「過去香港的街邊回收舖有四百間,現在剩下三百來間。」他認為香港要在有限空間想像解決方案,「選項可能只有AB套餐」,如果從區域層面想像,「香港缺土地,內地缺監管,能否用珠三角的空間加上香港的管理,去處理區域的廢品?」他舉例說以往粵港建立的珠三角空氣監測網絡,亦提升了內地空氣監測管治。然而當前政治與社會氣氛令這種「大灣區」式的想像變得敏感,朱漢強雖認為粵港合作是可討論的方向,「可惜過去中港關係沒有這個氛圍去傾」,亦要考慮「會否只有既得利益者玩這個遊戲,利益能否均沾」。

【垃圾中轉篇】


文//曾曉玲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