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健吾:不要坐下,光環會掉下來

健吾:不要坐下,光環會掉下來
22:51 9/5/2018


「批鬥座」現象出現,令很多年輕人都害怕在公共交通工具坐下。

我的學生都對我說,在公共交通工具,免得過,請站着,多累也好,都不要坐下。因為只要你坐下來,然後那天如果你不幸,有一個老人家站在你面前,即使那個老人不說什麼,你不立即站起來,都會有機會有人舉機拍照,隨手廣傳批鬥。

我看着學生們的樣子,一臉無奈。我都會想,為什麼不可以坐?坐是一個問題嗎?學生說:是,是問題。因為,他們怕在網絡的風評不好。

在網絡風評不好又如何?你會痛嗎?我再問。他笑了笑,說:「不會痛,但會煩。」

怕被「公審」所以不敢坐 不是很變態嗎?

其實,大家都只是覺得「第二人生」很煩。這些年來,很多人都很盡力在網絡經營「第二人生」,到處遊歷,寫點博文,陳列自己的生活,在網絡告訴別人「我活得很好」。只是,我認識真的活得不錯的人,如有四五個小單位收租的香港專業人士,都不會太沉迷社交網絡。他們有別的事情可以做,也不在乎一些他不認識的別人如何看自己。

回過神來,這種「怕在網絡被公審」所以「就算多累都好,在公共交通工具不敢坐下來」的行為,不是很變態嗎?只是因為怕別人如何看,怕一些你不認識的人如何看自己,即使累都不敢坐?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模式,在學界討論經年。幾年前,一位教授在小學收問卷,問小學生他們如何「玩社交網絡」。有些學生很坦白,回應說只要自己的發言,在網絡上十幾分鐘,零人「讚好/like」,他們就會刪掉。這種行為有兩個解讀,兩個都不算正面:一句說話是否值得存在,決定權不在發言者身上;一句說話是否值得消失,決定權好像在發言者身上,其實又不是。在這種文化氛圍底下成長的新一代,會如何理解「言論自由」呢?再推而廣之,有一句說話,說出來,有很多人感覺反感,如果你覺得是對的,那你應該說嗎?抑或是,大家覺得「應該留存」的說話,就是「很多人都覺得對」的說話嗎?

一個人,應該憑什麼去說話?除了法律是否容許外,「別人會如何打量那句說話」,就是斷定一句說話是否值得說出來的唯一基準?

我記得,初在報章賣文的時候,有一些文學界的「前輩」就煞有介事地跟我說:「喂,聽講你得罪好多人啵!」我當下反應不過來。心想,究竟我得罪的「好多人」是什麼人?究竟一個人要做了什麼,才會「得罪好多人」呢?後來我發現,有人會認為你寫了一些專欄,你找到一些人家以前看不到的位置,賺了一些別人賺不到的錢,也可以解讀成「得罪人」。情况就有點像最近在網絡廣傳的一幅漫畫,漫畫中有一個婆婆說理,說:「不論是多好的人,只要他一直在努力上進,那他一定在某人的故事裏是個壞人。」網友分析這個最近被廣傳的「道理」,有點像莊子的《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活着,就是充滿各式各樣的矛盾。你一面在努力,另一面就一定會有人因為你的努力而以為自己失去/有機會失去一些事情。儘管那些東西,可能是可量度的「like數」,不知道可否量度知名度,又或是所謂的影響力。

活在香港,反智事情天天都有,天天都要歇斯底里給反應,大抵患30次躁鬱症都走不下去。10年前我沒有辦法想像有一天我需要在大氣電波討論「母語是什麼」。我只是會想究竟現在的人是如何理解「什麼話應該說」、「什麼事情應該做」?所謂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自我自主,都只是蜃樓、只是荒謬,其實我們從來都沒有?


健吾
作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