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6-家明:《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
家明:《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
2017年6月26日
二十年後重看陳果編導的《香港製造》,非常前瞻!它不過時,今天看更有感覺。它暗諷的中港矛盾、香港被赤化,暴發戶財大氣粗,已一一超額應驗。通片瀰漫的鬱悶及死亡氛圍,亦能映襯當下。所謂的「回歸」廿年(近來流行說「主權移交」),小市民生活愈來愈困逼,政權早已變質。雨傘運動後,普選的陰霾與無力感,《香港製造》像是為今天所拍的寓言。
《香港製造》之前,具有如斯控訴力的港片是哪部?電影工業素以類型及票房主導,類近的肯定不多。可會是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共通處是,同樣生於變革時代,從窮街陋巷譜寫香港,看上去幾乎沒有文明都市痕迹。《香港》是1997年,角色困囿在密集的公屋空間;《第一》回到1980,徐克以油麻地對照急遽發展灣仔。《第一》及《香港》定位青春,談的竟是殺戮與死亡;一望無際的墳場遠景,兩片都有出現。兩片主角,同樣是莽撞少年,他們找不到時代的容身之所:《第一》是三個少男,《香港製造》則是兩男一女,多點法國電影menage a trois味道。不過關係來得毫不浪漫(陳果沒有吳宇森雅興),女的叫阿屏(嚴栩慈),大好年華卻身患不治之症;一個叫阿龍(李棟全)的癡癡傻傻,不停被欺凌,鼻子倒很靈敏;最「正常」的是中秋(李燦森),但他家庭破裂、父親缺席,是填鴨制度的輸家,自覺平平無奇。影片一開始他就自嘲:「好似我咁嘅人,通街都係。」
比《古惑仔》更「古惑仔」
中秋倒不想平凡一世,希望有點作為,儘管如何虛無,也得justify自己的生存意義(想起《的士司機》)。他對阿龍及阿屏算有情誼,他有時很講原則,像從不要別人施捨。可是,電影一直演來,很多事情得不到結果,中秋的盤算、行為變得愈來愈徒然。陳果拍《香港製造》有的放矢,除回應時代,同時要顛覆類型。1996年開始,由漫畫改編的《古惑仔》系列大行其道。對比《香港製造》,《古惑仔》絕對主流——表面上是「古惑仔」,實際上,鄭伊健等明星演的,是貼上紋身、穿上皮衣的乖孩子。他們對大佬忠心不二、對女友用情專一(然後「背叛」及「出軌」往往在反派身上出現);他們不賣老翻、不扯皮條、不收爛帳,甚至不說粗話。據說《古惑仔》對觀眾影響深遠,學校與家長不用杞人憂天,若學子看後真的有樣學樣,世界必定太平。《古惑仔》表面離經叛道,骨子裏其實非常「右」(明星樂意擔演,看上去夠酷;導演亦絕對安全,今已晉身拍《建X大業》)。在乎的只是裝扮,非常自欺欺人。
陳果的《香港製造》完全背離《古惑仔》邏輯,從中秋身上成就不出什麼崇高價值、道義精神,他不過在街頭混混、無所事事,名正言順地「行古惑」。關於「古惑仔」與「黑社會」之別,《香港》有段在上海街刀店「見工」的,老闆似是素人,段落真率得像紀錄片;他解釋兩者的分野,甚具見地。老闆的結論是:「黑社會點會睬古惑仔吖,古惑仔剩係識呃媽咪去海洋公園嘅啫。」我的天!如何想出來的有趣台詞?!這次再看仍教人忍俊不禁。崩口人忌崩口碗,中秋聽得沒好氣。
顛覆主流黑幫片
中秋又有點像《旺角卡門》的烏蠅(張學友),庸碌半生,希望憑一次暗殺任務叫舉世注目。《旺角》在芸芸黑幫片中本有顛覆意味,《香港製造》卻比《旺角》有過而無不及。烏蠅之死還算悲壯,他與大佬(劉德華)的兄弟情仍刻骨銘心,大佬隨時赴湯蹈火。中秋呢?完全談不上悲壯。《香港》最有心思一段,開慢鏡頭的玩笑:中秋在家裏背着雪花電視的舞影之後,上山頂纜車站預備行刺大陸商人。一連串優美的慢鏡頭,炎炎夏日、滿頭大汗,太陽鏡的POV。中秋穿上紅色格仔鞋,在轉角倏地出來舉槍,好不威武。然而當畫面回復正常速度,中秋膽怯得根本不敢下手(縱使他說「為了阿屏一定要搞掂」),雞手鴨腳,甚至連人也站不隱。李燦森真人上陣急步從纜車軌直奔下山,大抵是港片歷來最具地標性及象徵意味的動作場面。想像(電影)跟現實,畢竟有極大距離——片中無論中秋或阿屏的狹小公屋,都貼上當時名片海報:《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及《不羈的天空》(My Own Private Idaho),充其量是讓人膜拜的虛構形象。陳果的「寫實」,在於跟類型劃清界線,寫出真正卑微的小人物。
旁白警世 一語總結社會
因為卑微,所以人性。中秋夜裏總是夢遺,有時像被輕生中學生阿珊的鬼魂纏擾,有時來自他對阿屏的性幻想。中秋的旁白貫串全片,可以很荒唐,一說夢中的飛機都被他通通打下來,一說又可以很感性。他母親出走後氣憤難平,某夜夢迴,醒來不知何故滿臉淚水。可影片剪接幽了觀眾一默,剪上一個天花滴水的鏡頭。到底是他真的悲從中來,還是一個巧合的意象?得留待觀眾猜想。中秋的旁白只是民間智慧,但不少聽來警世。「該死的未死,不該死的死晒」,一語總結全片,以及我們社會。
他特別針對成年人的偽善,說一套做一套。《香港製造》早在代際矛盾、香港幾多代人被談得熱哄哄前,便寫出兩代之水火不融。「生命冇Take 2」這句政府禁毒陳腔標語原來已流行多時,中秋慨嘆,父母的生命都有Take 2。當然了,父輩見證香港富裕、大陸改革開放,不計學歷,相信努力便成功;來到兒子一代,則淪為應試奴隸,教育制度的犧牲品。《香港》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成年人(社工Miss Lee稍稍例外),阿屏母親也虛偽,總說中秋不配女兒,不稀罕他的器官捐贈。誰料當中秋發生意外,屏母口風即時轉變。還有健碩的女校體育老師,因為師生戀害上一條性命,收到遺書就讓它化作飛灰。陳果的慢鏡永遠出其不意,女生上體育課集體跳大繩,紙屑在風中飛舞。後來我們從跳樓女學生遺書得知,她有虔誠信仰,似乎更果敢承擔。相對而言,大隻老師選擇苟活,或許不久又是另一女生的傾慕對象。
還有中秋的黑社會大佬榮少,經常對中秋曉以大義,說「青春無敵」,叫他多關心社會,骨子裏是另一回事。他嘮叨一直說討厭大陸生意伙伴,然身體最誠實,典型的香港「搵食格」。中秋說:「成人世界好複雜,好似榮少,明明係收數嘅,又話唔係……」榮少好發議論,但往往似是而非,像說服中秋賣命,中秋複述:「榮少話,世界已經到咗盡頭,有人出得起錢,就有人出力。」這是哪門子的理論?!不重要了,黑道到最後,忠義靠邊站,沒什麼比利益具體。人命?固然非常卑賤,阿龍就是活例。
《香港製造》教人看得蠻不安的,公屋的窒息空間(井字形設計一向是跳樓熱門地;黝黑長走廊危機四伏,鄰居自掃門前雪),公廁及街市的欺凌,角色在髒亂場景掙扎,阿龍更被迫在公廁地板自慰。突如其來的復仇、血腥暴力(陳果的「紅Van情結」源於始)。女生跳樓的幾次flashback、中秋噩夢,石屎路面血漬斑斑,一次竟換上像牛奶的液體!陳果首作,今看依舊大膽創新,極富想像,廿年來沒別的可比擬。《香港》沒有傳統黑幫片的情深義重,注定不會很賣座(一百九十多萬,1997年排六十八位,當年最賣座是成龍《一個好人》,四千五百萬)。從來不應票房論英雄,《香港製造》到了今天,帶給觀眾的刺激反思,早已大大超越同年其他電影了。
文:家明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7年6月26日
二十年後重看陳果編導的《香港製造》,非常前瞻!它不過時,今天看更有感覺。它暗諷的中港矛盾、香港被赤化,暴發戶財大氣粗,已一一超額應驗。通片瀰漫的鬱悶及死亡氛圍,亦能映襯當下。所謂的「回歸」廿年(近來流行說「主權移交」),小市民生活愈來愈困逼,政權早已變質。雨傘運動後,普選的陰霾與無力感,《香港製造》像是為今天所拍的寓言。
《香港製造》之前,具有如斯控訴力的港片是哪部?電影工業素以類型及票房主導,類近的肯定不多。可會是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共通處是,同樣生於變革時代,從窮街陋巷譜寫香港,看上去幾乎沒有文明都市痕迹。《香港》是1997年,角色困囿在密集的公屋空間;《第一》回到1980,徐克以油麻地對照急遽發展灣仔。《第一》及《香港》定位青春,談的竟是殺戮與死亡;一望無際的墳場遠景,兩片都有出現。兩片主角,同樣是莽撞少年,他們找不到時代的容身之所:《第一》是三個少男,《香港製造》則是兩男一女,多點法國電影menage a trois味道。不過關係來得毫不浪漫(陳果沒有吳宇森雅興),女的叫阿屏(嚴栩慈),大好年華卻身患不治之症;一個叫阿龍(李棟全)的癡癡傻傻,不停被欺凌,鼻子倒很靈敏;最「正常」的是中秋(李燦森),但他家庭破裂、父親缺席,是填鴨制度的輸家,自覺平平無奇。影片一開始他就自嘲:「好似我咁嘅人,通街都係。」
比《古惑仔》更「古惑仔」
中秋倒不想平凡一世,希望有點作為,儘管如何虛無,也得justify自己的生存意義(想起《的士司機》)。他對阿龍及阿屏算有情誼,他有時很講原則,像從不要別人施捨。可是,電影一直演來,很多事情得不到結果,中秋的盤算、行為變得愈來愈徒然。陳果拍《香港製造》有的放矢,除回應時代,同時要顛覆類型。1996年開始,由漫畫改編的《古惑仔》系列大行其道。對比《香港製造》,《古惑仔》絕對主流——表面上是「古惑仔」,實際上,鄭伊健等明星演的,是貼上紋身、穿上皮衣的乖孩子。他們對大佬忠心不二、對女友用情專一(然後「背叛」及「出軌」往往在反派身上出現);他們不賣老翻、不扯皮條、不收爛帳,甚至不說粗話。據說《古惑仔》對觀眾影響深遠,學校與家長不用杞人憂天,若學子看後真的有樣學樣,世界必定太平。《古惑仔》表面離經叛道,骨子裏其實非常「右」(明星樂意擔演,看上去夠酷;導演亦絕對安全,今已晉身拍《建X大業》)。在乎的只是裝扮,非常自欺欺人。
陳果的《香港製造》完全背離《古惑仔》邏輯,從中秋身上成就不出什麼崇高價值、道義精神,他不過在街頭混混、無所事事,名正言順地「行古惑」。關於「古惑仔」與「黑社會」之別,《香港》有段在上海街刀店「見工」的,老闆似是素人,段落真率得像紀錄片;他解釋兩者的分野,甚具見地。老闆的結論是:「黑社會點會睬古惑仔吖,古惑仔剩係識呃媽咪去海洋公園嘅啫。」我的天!如何想出來的有趣台詞?!這次再看仍教人忍俊不禁。崩口人忌崩口碗,中秋聽得沒好氣。
顛覆主流黑幫片
中秋又有點像《旺角卡門》的烏蠅(張學友),庸碌半生,希望憑一次暗殺任務叫舉世注目。《旺角》在芸芸黑幫片中本有顛覆意味,《香港製造》卻比《旺角》有過而無不及。烏蠅之死還算悲壯,他與大佬(劉德華)的兄弟情仍刻骨銘心,大佬隨時赴湯蹈火。中秋呢?完全談不上悲壯。《香港》最有心思一段,開慢鏡頭的玩笑:中秋在家裏背着雪花電視的舞影之後,上山頂纜車站預備行刺大陸商人。一連串優美的慢鏡頭,炎炎夏日、滿頭大汗,太陽鏡的POV。中秋穿上紅色格仔鞋,在轉角倏地出來舉槍,好不威武。然而當畫面回復正常速度,中秋膽怯得根本不敢下手(縱使他說「為了阿屏一定要搞掂」),雞手鴨腳,甚至連人也站不隱。李燦森真人上陣急步從纜車軌直奔下山,大抵是港片歷來最具地標性及象徵意味的動作場面。想像(電影)跟現實,畢竟有極大距離——片中無論中秋或阿屏的狹小公屋,都貼上當時名片海報:《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The Professional)、《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及《不羈的天空》(My Own Private Idaho),充其量是讓人膜拜的虛構形象。陳果的「寫實」,在於跟類型劃清界線,寫出真正卑微的小人物。
旁白警世 一語總結社會
因為卑微,所以人性。中秋夜裏總是夢遺,有時像被輕生中學生阿珊的鬼魂纏擾,有時來自他對阿屏的性幻想。中秋的旁白貫串全片,可以很荒唐,一說夢中的飛機都被他通通打下來,一說又可以很感性。他母親出走後氣憤難平,某夜夢迴,醒來不知何故滿臉淚水。可影片剪接幽了觀眾一默,剪上一個天花滴水的鏡頭。到底是他真的悲從中來,還是一個巧合的意象?得留待觀眾猜想。中秋的旁白只是民間智慧,但不少聽來警世。「該死的未死,不該死的死晒」,一語總結全片,以及我們社會。
他特別針對成年人的偽善,說一套做一套。《香港製造》早在代際矛盾、香港幾多代人被談得熱哄哄前,便寫出兩代之水火不融。「生命冇Take 2」這句政府禁毒陳腔標語原來已流行多時,中秋慨嘆,父母的生命都有Take 2。當然了,父輩見證香港富裕、大陸改革開放,不計學歷,相信努力便成功;來到兒子一代,則淪為應試奴隸,教育制度的犧牲品。《香港》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成年人(社工Miss Lee稍稍例外),阿屏母親也虛偽,總說中秋不配女兒,不稀罕他的器官捐贈。誰料當中秋發生意外,屏母口風即時轉變。還有健碩的女校體育老師,因為師生戀害上一條性命,收到遺書就讓它化作飛灰。陳果的慢鏡永遠出其不意,女生上體育課集體跳大繩,紙屑在風中飛舞。後來我們從跳樓女學生遺書得知,她有虔誠信仰,似乎更果敢承擔。相對而言,大隻老師選擇苟活,或許不久又是另一女生的傾慕對象。
還有中秋的黑社會大佬榮少,經常對中秋曉以大義,說「青春無敵」,叫他多關心社會,骨子裏是另一回事。他嘮叨一直說討厭大陸生意伙伴,然身體最誠實,典型的香港「搵食格」。中秋說:「成人世界好複雜,好似榮少,明明係收數嘅,又話唔係……」榮少好發議論,但往往似是而非,像說服中秋賣命,中秋複述:「榮少話,世界已經到咗盡頭,有人出得起錢,就有人出力。」這是哪門子的理論?!不重要了,黑道到最後,忠義靠邊站,沒什麼比利益具體。人命?固然非常卑賤,阿龍就是活例。
《香港製造》教人看得蠻不安的,公屋的窒息空間(井字形設計一向是跳樓熱門地;黝黑長走廊危機四伏,鄰居自掃門前雪),公廁及街市的欺凌,角色在髒亂場景掙扎,阿龍更被迫在公廁地板自慰。突如其來的復仇、血腥暴力(陳果的「紅Van情結」源於始)。女生跳樓的幾次flashback、中秋噩夢,石屎路面血漬斑斑,一次竟換上像牛奶的液體!陳果首作,今看依舊大膽創新,極富想像,廿年來沒別的可比擬。《香港》沒有傳統黑幫片的情深義重,注定不會很賣座(一百九十多萬,1997年排六十八位,當年最賣座是成龍《一個好人》,四千五百萬)。從來不應票房論英雄,《香港製造》到了今天,帶給觀眾的刺激反思,早已大大超越同年其他電影了。
文:家明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