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皮亞:當法國新浪潮遇上羅蘭巴特
皮亞:當法國新浪潮遇上羅蘭巴特
2017年6月12日
法國新浪潮導演嘉麗丹絲(Claire Denis)去年公布新片改編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1977年著作《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極受文化界注目,影片在今年康城影展首映,影評人紛紛撰文評論。
嘉麗丹絲的新片叫Let the Sunshine In,不是直接叫A Lover’s Discourse,由茱麗葉庇洛仙主演,是二人首次合作——慢着,改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主角不是男性嗎?
哈哈,這就是影片有趣之處。羅蘭巴特的著作,以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敘事者是他本人,筆下解構的人物是虛構的小說主角維特,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年。羅蘭巴特的書寫方法非常獨特,把論述拆解,一節節一段段,假如對解構的文本不熟悉,注定讀到一頭霧水。這樣的一本著作,如何改編拍成電影?
在嘉麗丹絲的電影的人物設計,明顯跟羅蘭巴特的解構對象截然不同。茱麗葉庇洛仙演失婚畫家,幾經感情波折,是情場老手,一個人,住巴黎,悶是有點悶了,仍未決定應該找個固定伴侶,尋覓愛,還是繼續在幾個男人之間糾纏。
當藝術家遇上……
再看看故事吧:女畫家首先跟自負的銀行家行埋,藝術家與銀行家會合得來嗎?或許銀行家是個愛藝術的人,但茱麗葉庇洛仙看來不認為他是能夠把自己收藏的right person。後來,她果然搭上另一位藝術家,同聲同氣,但當大家擁有共同興趣和話題,甚至是來自同一界別同一身分時,女畫家又感覺良好嗎?會不會就是情歸所在?
又後來,她被另一位性感男士深深吸引。她跟男人在酒吧相遇,一起跳舞,然後,Wow,遠走他方。生活苦悶,人生苦短,女人都是喜歡浪漫男兒啦——咪住,當激情冷卻,跳舞男原來仍然未係女畫家的情歸之處。最後最後最後,有個臭脾氣的畫廊老闆出現,想茱麗葉庇洛仙做他的女人。當畫家遇上畫廊老闆,在實際生活與情感角度,似乎都是合適的選擇……對嗎?當然,仍是一個問號。
單看劇情,假如也看過嘉麗丹絲過去的電影知道她的風格,會不會驚訝問句:這是嘉麗丹絲的電影嗎?不少影評人在康城影展的「導演雙周」看過影片之後,都一致認為,這是嘉麗丹絲「最易入口」的電影,本質是輕喜劇,還要講愛情。嘉麗丹絲電影,講政治、講種族、講少數民族,拍紀錄片,曾經拍主流驚慄片,也曾拍男人情慾,無論拍什麼題材都好,嘉麗丹絲的電影,總是非一般。非一般敘事,非一般手法,影評人會形容是「很法國」的電影。「很法國」的意思是,不按流行電影常規發展的藝術片。但,數來數去,真是少見她拍愛情輕喜劇。
Let the Sunshine In首映後,人們討論的話題,不再是羅蘭巴特,而是影片引發跟其他擅拍愛情小品導演的聯想,活地阿倫啦,伊力盧馬啦,諾亞鮑伯啦。由於影片幾個人物都是長篇大論講對白,從對白透視劇情、內心個性,於是又比較多人會想到伊力盧馬電影,像盧馬電影的角色,機智的,慧黠的。
全女班幕後班底
但,嘉麗丹絲的Let the Sunshine In,有一點,又跟活地阿倫啦,伊力盧馬啦,諾亞鮑伯的電影不同,就是幕後製作者,是全女班。編劇是Christine Angot,攝影是Agnès Godard,兩人都是嘉麗丹絲的長期拍檔,是習慣一起行事的女鐵三角。Christine Angot擅寫自傳式小說,把個人經歷和情感投射在虛構故事中。Agnès Godard不搞花巧,擅拍長鏡頭,穩定又有獨特視覺的長鏡。再加上嘉麗丹絲的女性角度,與女性筆觸、女性視覺、女主角四合一,構成純女性電影。
不少影評都看穿,戲中茱麗葉庇洛仙的失婚畫家角色,其實是Christine Angot的中女投射。看過她的小說都會認為,她筆下的人物角色,每每都有濃厚個人色彩,所以才形容她是autofiction作家。電影雜誌Film Comment評論影片時,形容「這不是嘉麗丹絲的個人寫照,是對編劇拍檔的影射。但這又不是在描寫一個角色叫Christine Angot,無論如何,女畫家角色,很容易成為編劇的影子人物:剛剛失婚,有強烈性慾望,要透過尋找不同伴侶滿足心理生理需要」。
我們無法知道編劇Christine Angot是否一個「有強烈性慾望」的人,但是也好,不是也好,編劇也可以透過筆下角色,把她的想像塑造出來。
嘉麗丹絲接受Los Angeles Times訪問,形容影片是「兩個女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故事,二人的經驗並不一樣,所以有趣」。從羅蘭巴特的著作,類似伊力盧馬的手法,經過三個女人的創造,以愛情輕喜劇類型,投射出茱麗葉庇洛仙的角色。今次嘉麗丹絲的電影,令影評人聯想到美國女導演Nancy Meyers的電影《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d)。
《複雜關係》於2009年上映,當時社交網絡還未有今天般流行,但It’s complicated這幾個字,就成了日後社交網絡宣示個人感情狀况的流行用字。一切,都是很複雜,即是一言難盡。不少人形容《複雜關係》是「熟女必看」的電影,故事講中年男人發現妻子有外遇,感情枯乾,嘗試接觸前妻。剛好,前妻已婚,亦「dry到爆」,二人一拍即合,互相慰藉。但二人又不是復合,只當對方是自己的「外遇」,於是構成「四角外遇戀」,複雜到暈。
絕非「改編」《戀人絮語》
Let the Sunshine In其中一段也講到,茱麗葉庇洛仙「想做」,於是跟「也想做」的前夫上牀。二人一直都牀戲甚歡,直至有一次,前夫要求她照做色情電影男女交歡的招式,茱麗葉庇洛仙「O」了嘴,二人關係就複雜到另一點了。
嘉麗丹絲不是要拍女版格雷,搞情慾激戰,戲中男女對演其實講對白為主,口水多過茶,一切相關情慾的情節都是解構女性的手段。影片風格和主題看來與以上提到的導演電影不太相似,而更接近嘉麗丹絲由細睇到大的意大利喜劇式「人生是悲劇,但充滿幽默」的主題風格。
說了這麼多,Let the Sunshine In跟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愈走愈遠。是的,嘉麗丹絲也提醒觀眾,這部電影,受羅蘭巴特對愛情的結構主義書寫所「啟發」,絕非「改編」《戀人絮語》,不要誤會。Well,如此澄清,觀眾也拿嘉麗丹絲沒法子。也唯有糾正錯誤的期望好了。
文:皮亞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7年6月11日)
2017年6月12日
法國新浪潮導演嘉麗丹絲(Claire Denis)去年公布新片改編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1977年著作《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極受文化界注目,影片在今年康城影展首映,影評人紛紛撰文評論。
嘉麗丹絲的新片叫Let the Sunshine In,不是直接叫A Lover’s Discourse,由茱麗葉庇洛仙主演,是二人首次合作——慢着,改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主角不是男性嗎?
哈哈,這就是影片有趣之處。羅蘭巴特的著作,以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敘事者是他本人,筆下解構的人物是虛構的小說主角維特,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年。羅蘭巴特的書寫方法非常獨特,把論述拆解,一節節一段段,假如對解構的文本不熟悉,注定讀到一頭霧水。這樣的一本著作,如何改編拍成電影?
在嘉麗丹絲的電影的人物設計,明顯跟羅蘭巴特的解構對象截然不同。茱麗葉庇洛仙演失婚畫家,幾經感情波折,是情場老手,一個人,住巴黎,悶是有點悶了,仍未決定應該找個固定伴侶,尋覓愛,還是繼續在幾個男人之間糾纏。
當藝術家遇上……
再看看故事吧:女畫家首先跟自負的銀行家行埋,藝術家與銀行家會合得來嗎?或許銀行家是個愛藝術的人,但茱麗葉庇洛仙看來不認為他是能夠把自己收藏的right person。後來,她果然搭上另一位藝術家,同聲同氣,但當大家擁有共同興趣和話題,甚至是來自同一界別同一身分時,女畫家又感覺良好嗎?會不會就是情歸所在?
又後來,她被另一位性感男士深深吸引。她跟男人在酒吧相遇,一起跳舞,然後,Wow,遠走他方。生活苦悶,人生苦短,女人都是喜歡浪漫男兒啦——咪住,當激情冷卻,跳舞男原來仍然未係女畫家的情歸之處。最後最後最後,有個臭脾氣的畫廊老闆出現,想茱麗葉庇洛仙做他的女人。當畫家遇上畫廊老闆,在實際生活與情感角度,似乎都是合適的選擇……對嗎?當然,仍是一個問號。
單看劇情,假如也看過嘉麗丹絲過去的電影知道她的風格,會不會驚訝問句:這是嘉麗丹絲的電影嗎?不少影評人在康城影展的「導演雙周」看過影片之後,都一致認為,這是嘉麗丹絲「最易入口」的電影,本質是輕喜劇,還要講愛情。嘉麗丹絲電影,講政治、講種族、講少數民族,拍紀錄片,曾經拍主流驚慄片,也曾拍男人情慾,無論拍什麼題材都好,嘉麗丹絲的電影,總是非一般。非一般敘事,非一般手法,影評人會形容是「很法國」的電影。「很法國」的意思是,不按流行電影常規發展的藝術片。但,數來數去,真是少見她拍愛情輕喜劇。
Let the Sunshine In首映後,人們討論的話題,不再是羅蘭巴特,而是影片引發跟其他擅拍愛情小品導演的聯想,活地阿倫啦,伊力盧馬啦,諾亞鮑伯啦。由於影片幾個人物都是長篇大論講對白,從對白透視劇情、內心個性,於是又比較多人會想到伊力盧馬電影,像盧馬電影的角色,機智的,慧黠的。
全女班幕後班底
但,嘉麗丹絲的Let the Sunshine In,有一點,又跟活地阿倫啦,伊力盧馬啦,諾亞鮑伯的電影不同,就是幕後製作者,是全女班。編劇是Christine Angot,攝影是Agnès Godard,兩人都是嘉麗丹絲的長期拍檔,是習慣一起行事的女鐵三角。Christine Angot擅寫自傳式小說,把個人經歷和情感投射在虛構故事中。Agnès Godard不搞花巧,擅拍長鏡頭,穩定又有獨特視覺的長鏡。再加上嘉麗丹絲的女性角度,與女性筆觸、女性視覺、女主角四合一,構成純女性電影。
不少影評都看穿,戲中茱麗葉庇洛仙的失婚畫家角色,其實是Christine Angot的中女投射。看過她的小說都會認為,她筆下的人物角色,每每都有濃厚個人色彩,所以才形容她是autofiction作家。電影雜誌Film Comment評論影片時,形容「這不是嘉麗丹絲的個人寫照,是對編劇拍檔的影射。但這又不是在描寫一個角色叫Christine Angot,無論如何,女畫家角色,很容易成為編劇的影子人物:剛剛失婚,有強烈性慾望,要透過尋找不同伴侶滿足心理生理需要」。
我們無法知道編劇Christine Angot是否一個「有強烈性慾望」的人,但是也好,不是也好,編劇也可以透過筆下角色,把她的想像塑造出來。
嘉麗丹絲接受Los Angeles Times訪問,形容影片是「兩個女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故事,二人的經驗並不一樣,所以有趣」。從羅蘭巴特的著作,類似伊力盧馬的手法,經過三個女人的創造,以愛情輕喜劇類型,投射出茱麗葉庇洛仙的角色。今次嘉麗丹絲的電影,令影評人聯想到美國女導演Nancy Meyers的電影《複雜關係》(It’s Complicated)。
《複雜關係》於2009年上映,當時社交網絡還未有今天般流行,但It’s complicated這幾個字,就成了日後社交網絡宣示個人感情狀况的流行用字。一切,都是很複雜,即是一言難盡。不少人形容《複雜關係》是「熟女必看」的電影,故事講中年男人發現妻子有外遇,感情枯乾,嘗試接觸前妻。剛好,前妻已婚,亦「dry到爆」,二人一拍即合,互相慰藉。但二人又不是復合,只當對方是自己的「外遇」,於是構成「四角外遇戀」,複雜到暈。
絕非「改編」《戀人絮語》
Let the Sunshine In其中一段也講到,茱麗葉庇洛仙「想做」,於是跟「也想做」的前夫上牀。二人一直都牀戲甚歡,直至有一次,前夫要求她照做色情電影男女交歡的招式,茱麗葉庇洛仙「O」了嘴,二人關係就複雜到另一點了。
嘉麗丹絲不是要拍女版格雷,搞情慾激戰,戲中男女對演其實講對白為主,口水多過茶,一切相關情慾的情節都是解構女性的手段。影片風格和主題看來與以上提到的導演電影不太相似,而更接近嘉麗丹絲由細睇到大的意大利喜劇式「人生是悲劇,但充滿幽默」的主題風格。
說了這麼多,Let the Sunshine In跟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愈走愈遠。是的,嘉麗丹絲也提醒觀眾,這部電影,受羅蘭巴特對愛情的結構主義書寫所「啟發」,絕非「改編」《戀人絮語》,不要誤會。Well,如此澄清,觀眾也拿嘉麗丹絲沒法子。也唯有糾正錯誤的期望好了。
文:皮亞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7年6月11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