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6-立場新聞:【專訪】蘇玉華:扮演他人,更懂自己
立場新聞:【專訪】蘇玉華:扮演他人,更懂自己
2017/6/26 — 14:32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5%B0%88%E8%A8%AA-%E8%98%87%E7%8E%89%E8%8F%AF-%E6%89%AE%E6%BC%94%E4%BB%96%E4%BA%BA-%E6%9B%B4%E6%87%82%E8%87%AA%E5%B7%B1/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個人,我喜不喜歡?
那是蘇玉華的成名角色:一九九二年,她在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扮演鳳萍一角,一個楚楚可憐的歌女,她最初討厭鳳萍,覺得她為甚麼不去選擇自己的人生?為何偏要那麼軟弱地跟隨一個無用的男人走埠賣唱最後客死異鄉?她一直批判鳳萍,不像要演鳳萍的演員,倒像台下指手劃腳的觀眾,她其實並不投入這個角色。可是,《我》劇大受歡迎,宣佈翌年重演,她立時感到苦惱:「我又要面對鳳萍?」只好跟自己說:「你一定要代入鳳萍,代入她的世界、她的年代、她的背景,你要經歷她所經歷的,要洞悉她的心事,不然你會再次痛苦。」以後,她要自己區分清楚:她到底是討厭角色抑或怎樣?或許那個角色太差、太壞令她無法認同,但她不可以不走進這個角色。
她要扮演,就不得不了解這個角色到底是甚麼人。
以戲劇擁抱人
最近她演完舞台劇《塵上不囂》,這次演出令她感到巨大的痛苦,但也伴隨著更為巨大的收穫。她甚至因為這次演出而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及演戲的看法,「我覺得我是踏入了下一個章節。」在這章節裡,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很純粹、很一心一意、很真誠、很誠實的演員,並通過戲劇與觀眾分享──「人?人生?或者生命?人性?我就是想去擁抱『人』這東西,因為戲劇其實是關於人的,藝術是關於人的,所以除了我在演戲時會被觸動以外,我也很想自己做的戲會觸動觀眾,帶給他們一點啟發。演員是很有意思的工作,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並不教我們怎樣做人,或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我覺得戲劇可以,它有這種力量,而我愈來愈覺得這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只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氛圍卻似乎在告訴演員:不要看得你的職業這麼重要。一個年輕有才華的演員告訴她,覺得自己不及做律師、做醫生的舊同學那麼本事,她覺得演員首先要改變心態:「為甚麼你會覺得一個醫生、一個律師比一個演員重要?或為甚麼你覺得別人更本事?像King sir(鍾景輝)說,二十年才出一個演員,為甚麼你連自己也看不起這個行業,或不夠尊重你作為一個演員的崗位?」半晌,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或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是生命裡最最重要的事。」
她的眼神堅定得銳利,確實一點不像軟弱認命的鳳萍。
《謊言》劇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反復說,演員是她願意用一輩子來追求的事業。但在香港演藝學院(下稱演藝)畢業前,「演員」與「事業」,對她來說仍是很模糊的概念。她從小不乏表演機會,小學、中學常常在舞台表演唱歌、跳舞、朗誦,她樂在其中,享受舞台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功感。後來她知道自己最要好的小學同學考上演藝──原來香港有一間演藝學院?她特地坐巴士到灣仔看看,一推開演藝的玻璃門,嘩!這裡真漂亮!她決定要在這裡讀書。預科畢業後,她到了國泰航空公司當空姐,希望可以通過工作來接觸這個世界,九個月後,國泰航線可達的地方她都到過了,她便辭職,到演藝讀書。她當空姐,可以給家用,而空姐在當時是一份優越的工作,她的家人很為此自豪。只是,「我是一個自把自為的人,先斬後奏」,她要讀演藝,讀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畢業那年,她發現全部同學都遞表報考香港話劇團,她才如夢初醒,對了,要想想自己的職業。她也報名。香港話劇團取錄了她,她成為全職演員。或許是劇團的氛圍,或許是一些人?一些可以仰望的前輩?一些劇本一些角色?漸漸,她確定了自己對演戲的熱誠和興趣,她想成為一個非常認真的演員。
別人的票房
保證,她從別人身上得著甚麼?
李中全是她在演藝的同屆同學,讀書時,他就覺得她條件很好。「她靚,她的形體又好,聲線──你說她是唱歌最好聽那個嗎?不是,但因為她一切都很平均,所以常常獲得做女主角的機會,音樂劇啊、正劇啊、希臘悲劇啊,甚麼都找她演,這也很合理。我們常常說,演員就像一杯水,倒進杯裡就是杯的形狀,倒進碗裡就是碗的形狀,一個好的演員是很多變化的,可以做到不同的角色。當時蘇小姐除了靚以外,也是很有潛質、很多變化,她很容易就可以給導演用做不同的角色。」
「她會思考:我為甚麼要這樣演。」陳耀全與蘇玉華第一次合作是一九九八年拍攝《茶是故鄉濃》,那時他是副導演,一群人到廣西取景拍戲兩個月,他對她這演員的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不論做戲或是對劇本的理解都很仔細,而這份理解與他平日接觸的演員非常不同,他說她是俗稱的學院派,對演戲有很明顯的分析傾向,很想賦予角色一個信息,通過角色帶給觀眾一些啟發。「其實我們創作出一個劇本人物後,要靠演員演出,才會令角色變得有血有肉,而不同演員去演同一個角色,出來的效果會很不一樣,這與演員對角色的看法以及他們為角色套入的人生觀有關,他們的看法與人生觀會直接影響角色的呈現。」
他眼裡,她是一個非常喜歡演戲的演員。一定要演員喜歡演戲,角色才會好看。每個演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氣場,他覺得她的氣場裡有一種從容不迫的穩重。
最近,他們在《平安谷之詭谷傳說》再次合作,他任監製,找她扮演一個奸詐的角色,為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生存,以及在一妻三妾的大家庭裡保護自己以及上一段婚姻所生的女兒,她要替丈夫處理很多不能見光的事。「這個角色的性格很複雜,很多原因逼使她成為一個奸狡的人,我相信蘇玉華會處理得很好。」他很記得其中一場戲,蘇要非常生氣地邊哭邊責備自己,手不斷拍打樹幹發洩。拍攝完畢,他們一同離開,她才發現自己整個手背都是瘀傷。「你太投入了。」「演到場好戲是值得的。」
《塵上不囂》劇照,右為黃慧慈。
舞台劇演員黃慧慈與蘇玉華多次合作,也有看她的電視劇演出。「電視的阿蘇可以千奇百怪一點,瘋狂一點,有時做巴辣、有時做奸角,會令我覺得:吓?衰婆?今次搞啲咁嘅嘢?而舞台劇的阿蘇會漂亮一些,高貴一些,選角時只要是高貴的角色,我們都想找她做。」黃常常覺得蘇是藝術家,因為蘇在演戲上的追求很強烈,每次合作,蘇一遇上劇本上不明白的地方,或有其他想法,都會立即說出來。「她很開放,不會因為想維持一個好人的形象,或怕傷和氣就放在心裡。她感到不舒服會說出來,變成其他人都知道她在想甚麼,她也會坦白說出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而戲裡其他大角色、小角色,也會聚在一起,說說自己對不同角色的看法,這樣就令大家覺得整部戲都是自己有份的,這也是她的能力。」
「她會不會吃虧?」李中全每次看見蘇與非主流表演形式的劇團合作,特別是那些他一聽戲名會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演出,都會想這個問題,她是別人的票房保證,而別人可以給她甚麼呢?這是他作為局外人對朋友的關心。他漸漸留意到,她其實是刻意選擇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希望自己在表演上有不同的突破。到底她這次會不會吃虧?他在台下看完演出,發現她又進步了。「她很勇敢,這是做演員的重要元素,或說,是作為一個成功演員的重要元素。」
李與蘇相識接近三十年,畢業後,兩人只在二零零八年合作過舞台劇《改造情人》,李是導演,蘇是女主角。這個女主角是一個美艷而瘋狂的藝術系學生,為了實驗「藝術能否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於是以十八星期時間,用美色引誘一個圖書館宅男管理員從外到內改造成一個萬人迷,這宅男後來更與死黨的未婚妻曖昧,與死黨決裂,到他回頭向女主角求婚,才發現自己所經歷的「愛情」不過是女主角公開展示的畢業作品。到底甚麼是藝術,藝術可有底線,而何謂真實的愛情。「我找蘇小姐演女主角,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做完鳳萍後,大家都覺得她很楚楚可憐,換個角度,觀眾其實也想看到這個演員的另一面,而我知道她其實是有另一面的,很感謝她接受這個挑戰。」
當時旁觀,他不知道她拿捏這個角色到底有多難──他覺得她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演出。他補充說,很多時候演員討論如何形塑一個角色,都會分別從角色的外部與內部兩方面入手,可是有次他問蘇到底怎樣形塑角色,她的答覆是:「你要準確地分析角色,並忠誠地完成這個角色的所有心理行動,其實你已經是那個角色,不需要刻意形塑甚麼。」他說:「這真是她的強項,用自己的感情記憶或想像力把角色與自己拉得很近,那種近就是你不會覺得看見蘇玉華,你是看見那個角色。」
她總是說,扮演一個角色要做很多功課,很辛苦,但學到很多新知識,又很充實。「很多東西需要你去思考、理解,你要理解資料性的東西,而非資料性的如思考性、感性或精神性的,你也要去探討,所以你要接觸或要找材料來支持你的演出,不然你是沒有質感的、空洞的。演員要做功課。你可以很懶地對待你的事業、你的作品,但你也可以很努力或放很多心思進去,這會決定你到底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演員。」
單純的心與好奇的眼
《塵上不囂》裡,她扮演一個睿智、思想前衛卻非常痛苦的情色小說作家,作家因為生活的種種牽絆:疾病、情慾、名利、宗教與事業抵觸的罪疚感,而想出家、想自殺,她有很強的自由意志,希望可以選擇用最美麗的方式結束生命。兩個月的綵排與演出,她每晚都睡不好,清晨四時醒來,腦裡反覆想著許多並無答案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死亡會怎樣發生?宗教的意義?生命是否自主?「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她實在是身心俱疲,可是通過扮演這個她最初無法理解的周海蓉,她卻漸漸發現了自己那些尚未自我了解的部份,她更懂得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該與演戲、與外界、與他人保持著怎樣的關係。她最初答應演出,只為當作送給張達明(《塵上不囂》編劇、導演)的禮物,沒想到會為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以及更大的收穫。演員路的下一章節,她想為別人完成一些他們想做的事,她在乎這些意義,多於在乎她想做甚麼角色、戲份多少。
──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再努力也好,她清楚知道一個人並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一個演員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角色,就算是認為自己非常靠近的時候,也不過是看見冰山的一部份,比一角稍多一點。「別說是角色,我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最親密的人或家人,只能認識他們的其中一部份,這是無法改變的,也不需要改變,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我自己,又怎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所以,演戲為何這樣刺激,就是因為你每次都會發現自己多一些東西,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有這樣的想法,我會這樣看待、處理一件事……很有趣很有趣。你也會在演戲裡發現不同階段的自己,以及那個一直轉變的自己。我很喜歡這樣。我不可能從頭到尾、從零歲到七十歲都是一樣的,沒有可能,我也不希望自己不變,太悶了。」
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好演員。「一個好演員要有一顆很單純的心,一對很好奇的眼睛,要有同理心,還要有很廣闊的胸襟。」
「單純的心,因為演戲有很多東西可以計算,但那些計算過的東西通常是觀眾覺得最不好看的,所以在計算前,你要有一種最直接的──直覺?即時反應?或即時感受?一種無添加的,很自然屬於你的個人反應或感應。」
「好奇的眼睛,真實世界與戲劇世界是兩個很不相同的世界,而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保持長久的好奇心,並不容易,因為生活或者社會很容易令我們感到麻木,我們太累了,我們不想去感受某些東西,只想休息一下。但如果你在生活裡可以體現好奇心,你仍然在每一天都感到生命力或活力,這已是一個很寶貴的、很值得你慶幸自己活了幾十年仍然擁有的特質。而戲劇世界是一個無窮無盡可以發掘的寶藏,你好像突然之間看見了另一個世界,突然經歷了另一個人的生命,或另一個人的時空,所以如果你不好奇,不感興趣,你如何去做一個演員──認識這些東西再把它呈現出來?」
「演員就像穿上角色的鞋子,或通過角色的窗口去看世界,所以要有同理心才能洞悉、體驗角色正在經歷甚麼,代入角色,進入對方的世界。」
「演員不是一個人的工作,你在排練和演出時,要和一群人合作,如果你沒有胸襟去關懷或體諒別人,或打開心窗來跟人合作,接受別人的好與壞,你就很難做出一件事。我很討厭別人說,主觀、不理他人、活在自己世界,這是藝術家脾氣,因為我不認為藝術家是這樣的。正好相反,你會更有能力去接受自己、接受別人,因為演戲是團隊工作,演員需要用大量時間、精力去跟別人磨合,而在演出裡最美麗、最好看的,也就是演員之間的交流、默契、電光火石之間的聯繫。」
我是演員,不是明星
黃慧慈總覺得蘇的生活追求與演戲追求是掛勾的。「譬如她去旅行感受大自然、認識當地文化,偶爾去讀書,哪裡有藝術節就去看電影,即使我們到她家裡燒烤,很多時候也是在談演戲。她做的所有事情,除了令生命更充實外,也是希望在演戲方面有更多經驗、更多得著。她享受與人相處的時光,提議在兩場演出之間買私房菜回來吃,提議全個劇組的人在每晚演出前停下工作、玩遊戲,她自備飯盒吃得很健康……她對待任何方面都是熱情的,這份熱情對一個演員來說很重要,她總是有很光很熱的能量。」
她很窩心,黃說。一次她說蘇的項鍊吊飾很漂亮──她隨意說說,某天,她收到蘇贈送的小禮物,打開一看,就是那個吊飾。有段時間,她發生了很不開心的事情,其他人都責怪她,好像不想與她說話。當時她在演出《香港式離婚》,有次見面,蘇特意走來跟她說了一句:「你的戲做得很好。」──黃後來憑這角色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蘇說完便走了。蘇也知道她的事情吧。「所以她走過來對我說這句話時,對我來說是一件事。」
李中全感謝蘇的知名度,令《改造情人》一開賣便場場爆滿,他覺得她在電視劇獲取了知名度,而這知名度幫助了她在舞台劇發展。蘇說,她不太思考觀眾多寡,她相信一個從事藝術的人,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觀眾。她只需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而觀眾覺得值得,就會在幾個月前決定要在一個晚上騰空兩小時看你演戲。「如果我有能力令一個觀眾,十個觀眾,一萬個觀眾這樣做──我覺得這是一個表演者的能力,而不是明星效應。明星和演員是兩回事。」
「明星不一定懂得演戲,他較接近商品,而我由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演員。」
《改造情人》劇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後一場《塵上不囂》,蘇媽媽也在觀眾席,蘇特別在演後談的環節感謝母親,笑說自己最初考演藝時,母親大概會覺得她誤入歧途、發明星夢、貪慕虛榮。「但我告訴她,放心吧,因為我到現在仍然很踏實地去做一個演員的工作。我由始至終都很清楚知道自己在追求或追隨的不是要做一個明星,而是要做一個演員。做明星,在我的角色裡其實不難,只要製造多些新聞,或每次出席活動時都盛裝打扮,再說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其實已經可以了,不用花很多精神心血。做演員是極其辛苦的一件事,但在這種辛苦或磨練下,你會發現演戲的意義,或演戲對你的生命那份意義與價值,所以兩者有很大分別。而我覺得自己踏入了下一章節,無謂的事我不做了,做明星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幾無謂的事。」
──那個人值不值得喜歡?
──我對你可以有多深的了解?
或許,明天又有答案。
2017/6/26 — 14:32
https://thestandnews.com/art/%E5%B0%88%E8%A8%AA-%E8%98%87%E7%8E%89%E8%8F%AF-%E6%89%AE%E6%BC%94%E4%BB%96%E4%BA%BA-%E6%9B%B4%E6%87%82%E8%87%AA%E5%B7%B1/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個人,我喜不喜歡?
那是蘇玉華的成名角色:一九九二年,她在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扮演鳳萍一角,一個楚楚可憐的歌女,她最初討厭鳳萍,覺得她為甚麼不去選擇自己的人生?為何偏要那麼軟弱地跟隨一個無用的男人走埠賣唱最後客死異鄉?她一直批判鳳萍,不像要演鳳萍的演員,倒像台下指手劃腳的觀眾,她其實並不投入這個角色。可是,《我》劇大受歡迎,宣佈翌年重演,她立時感到苦惱:「我又要面對鳳萍?」只好跟自己說:「你一定要代入鳳萍,代入她的世界、她的年代、她的背景,你要經歷她所經歷的,要洞悉她的心事,不然你會再次痛苦。」以後,她要自己區分清楚:她到底是討厭角色抑或怎樣?或許那個角色太差、太壞令她無法認同,但她不可以不走進這個角色。
她要扮演,就不得不了解這個角色到底是甚麼人。
以戲劇擁抱人
最近她演完舞台劇《塵上不囂》,這次演出令她感到巨大的痛苦,但也伴隨著更為巨大的收穫。她甚至因為這次演出而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及演戲的看法,「我覺得我是踏入了下一個章節。」在這章節裡,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很純粹、很一心一意、很真誠、很誠實的演員,並通過戲劇與觀眾分享──「人?人生?或者生命?人性?我就是想去擁抱『人』這東西,因為戲劇其實是關於人的,藝術是關於人的,所以除了我在演戲時會被觸動以外,我也很想自己做的戲會觸動觀眾,帶給他們一點啟發。演員是很有意思的工作,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並不教我們怎樣做人,或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我覺得戲劇可以,它有這種力量,而我愈來愈覺得這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只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氛圍卻似乎在告訴演員:不要看得你的職業這麼重要。一個年輕有才華的演員告訴她,覺得自己不及做律師、做醫生的舊同學那麼本事,她覺得演員首先要改變心態:「為甚麼你會覺得一個醫生、一個律師比一個演員重要?或為甚麼你覺得別人更本事?像King sir(鍾景輝)說,二十年才出一個演員,為甚麼你連自己也看不起這個行業,或不夠尊重你作為一個演員的崗位?」半晌,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或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是生命裡最最重要的事。」
她的眼神堅定得銳利,確實一點不像軟弱認命的鳳萍。
《謊言》劇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反復說,演員是她願意用一輩子來追求的事業。但在香港演藝學院(下稱演藝)畢業前,「演員」與「事業」,對她來說仍是很模糊的概念。她從小不乏表演機會,小學、中學常常在舞台表演唱歌、跳舞、朗誦,她樂在其中,享受舞台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功感。後來她知道自己最要好的小學同學考上演藝──原來香港有一間演藝學院?她特地坐巴士到灣仔看看,一推開演藝的玻璃門,嘩!這裡真漂亮!她決定要在這裡讀書。預科畢業後,她到了國泰航空公司當空姐,希望可以通過工作來接觸這個世界,九個月後,國泰航線可達的地方她都到過了,她便辭職,到演藝讀書。她當空姐,可以給家用,而空姐在當時是一份優越的工作,她的家人很為此自豪。只是,「我是一個自把自為的人,先斬後奏」,她要讀演藝,讀自己感興趣的科目。畢業那年,她發現全部同學都遞表報考香港話劇團,她才如夢初醒,對了,要想想自己的職業。她也報名。香港話劇團取錄了她,她成為全職演員。或許是劇團的氛圍,或許是一些人?一些可以仰望的前輩?一些劇本一些角色?漸漸,她確定了自己對演戲的熱誠和興趣,她想成為一個非常認真的演員。
別人的票房
保證,她從別人身上得著甚麼?
李中全是她在演藝的同屆同學,讀書時,他就覺得她條件很好。「她靚,她的形體又好,聲線──你說她是唱歌最好聽那個嗎?不是,但因為她一切都很平均,所以常常獲得做女主角的機會,音樂劇啊、正劇啊、希臘悲劇啊,甚麼都找她演,這也很合理。我們常常說,演員就像一杯水,倒進杯裡就是杯的形狀,倒進碗裡就是碗的形狀,一個好的演員是很多變化的,可以做到不同的角色。當時蘇小姐除了靚以外,也是很有潛質、很多變化,她很容易就可以給導演用做不同的角色。」
「她會思考:我為甚麼要這樣演。」陳耀全與蘇玉華第一次合作是一九九八年拍攝《茶是故鄉濃》,那時他是副導演,一群人到廣西取景拍戲兩個月,他對她這演員的印象非常深刻,覺得她不論做戲或是對劇本的理解都很仔細,而這份理解與他平日接觸的演員非常不同,他說她是俗稱的學院派,對演戲有很明顯的分析傾向,很想賦予角色一個信息,通過角色帶給觀眾一些啟發。「其實我們創作出一個劇本人物後,要靠演員演出,才會令角色變得有血有肉,而不同演員去演同一個角色,出來的效果會很不一樣,這與演員對角色的看法以及他們為角色套入的人生觀有關,他們的看法與人生觀會直接影響角色的呈現。」
他眼裡,她是一個非常喜歡演戲的演員。一定要演員喜歡演戲,角色才會好看。每個演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氣場,他覺得她的氣場裡有一種從容不迫的穩重。
最近,他們在《平安谷之詭谷傳說》再次合作,他任監製,找她扮演一個奸詐的角色,為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生存,以及在一妻三妾的大家庭裡保護自己以及上一段婚姻所生的女兒,她要替丈夫處理很多不能見光的事。「這個角色的性格很複雜,很多原因逼使她成為一個奸狡的人,我相信蘇玉華會處理得很好。」他很記得其中一場戲,蘇要非常生氣地邊哭邊責備自己,手不斷拍打樹幹發洩。拍攝完畢,他們一同離開,她才發現自己整個手背都是瘀傷。「你太投入了。」「演到場好戲是值得的。」
《塵上不囂》劇照,右為黃慧慈。
舞台劇演員黃慧慈與蘇玉華多次合作,也有看她的電視劇演出。「電視的阿蘇可以千奇百怪一點,瘋狂一點,有時做巴辣、有時做奸角,會令我覺得:吓?衰婆?今次搞啲咁嘅嘢?而舞台劇的阿蘇會漂亮一些,高貴一些,選角時只要是高貴的角色,我們都想找她做。」黃常常覺得蘇是藝術家,因為蘇在演戲上的追求很強烈,每次合作,蘇一遇上劇本上不明白的地方,或有其他想法,都會立即說出來。「她很開放,不會因為想維持一個好人的形象,或怕傷和氣就放在心裡。她感到不舒服會說出來,變成其他人都知道她在想甚麼,她也會坦白說出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而戲裡其他大角色、小角色,也會聚在一起,說說自己對不同角色的看法,這樣就令大家覺得整部戲都是自己有份的,這也是她的能力。」
「她會不會吃虧?」李中全每次看見蘇與非主流表演形式的劇團合作,特別是那些他一聽戲名會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演出,都會想這個問題,她是別人的票房保證,而別人可以給她甚麼呢?這是他作為局外人對朋友的關心。他漸漸留意到,她其實是刻意選擇與不同類型的人合作,希望自己在表演上有不同的突破。到底她這次會不會吃虧?他在台下看完演出,發現她又進步了。「她很勇敢,這是做演員的重要元素,或說,是作為一個成功演員的重要元素。」
李與蘇相識接近三十年,畢業後,兩人只在二零零八年合作過舞台劇《改造情人》,李是導演,蘇是女主角。這個女主角是一個美艷而瘋狂的藝術系學生,為了實驗「藝術能否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於是以十八星期時間,用美色引誘一個圖書館宅男管理員從外到內改造成一個萬人迷,這宅男後來更與死黨的未婚妻曖昧,與死黨決裂,到他回頭向女主角求婚,才發現自己所經歷的「愛情」不過是女主角公開展示的畢業作品。到底甚麼是藝術,藝術可有底線,而何謂真實的愛情。「我找蘇小姐演女主角,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做完鳳萍後,大家都覺得她很楚楚可憐,換個角度,觀眾其實也想看到這個演員的另一面,而我知道她其實是有另一面的,很感謝她接受這個挑戰。」
當時旁觀,他不知道她拿捏這個角色到底有多難──他覺得她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演出。他補充說,很多時候演員討論如何形塑一個角色,都會分別從角色的外部與內部兩方面入手,可是有次他問蘇到底怎樣形塑角色,她的答覆是:「你要準確地分析角色,並忠誠地完成這個角色的所有心理行動,其實你已經是那個角色,不需要刻意形塑甚麼。」他說:「這真是她的強項,用自己的感情記憶或想像力把角色與自己拉得很近,那種近就是你不會覺得看見蘇玉華,你是看見那個角色。」
她總是說,扮演一個角色要做很多功課,很辛苦,但學到很多新知識,又很充實。「很多東西需要你去思考、理解,你要理解資料性的東西,而非資料性的如思考性、感性或精神性的,你也要去探討,所以你要接觸或要找材料來支持你的演出,不然你是沒有質感的、空洞的。演員要做功課。你可以很懶地對待你的事業、你的作品,但你也可以很努力或放很多心思進去,這會決定你到底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演員。」
單純的心與好奇的眼
《塵上不囂》裡,她扮演一個睿智、思想前衛卻非常痛苦的情色小說作家,作家因為生活的種種牽絆:疾病、情慾、名利、宗教與事業抵觸的罪疚感,而想出家、想自殺,她有很強的自由意志,希望可以選擇用最美麗的方式結束生命。兩個月的綵排與演出,她每晚都睡不好,清晨四時醒來,腦裡反覆想著許多並無答案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死亡會怎樣發生?宗教的意義?生命是否自主?「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她實在是身心俱疲,可是通過扮演這個她最初無法理解的周海蓉,她卻漸漸發現了自己那些尚未自我了解的部份,她更懂得自己,更清楚知道自己該與演戲、與外界、與他人保持著怎樣的關係。她最初答應演出,只為當作送給張達明(《塵上不囂》編劇、導演)的禮物,沒想到會為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以及更大的收穫。演員路的下一章節,她想為別人完成一些他們想做的事,她在乎這些意義,多於在乎她想做甚麼角色、戲份多少。
──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再努力也好,她清楚知道一個人並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一個演員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角色,就算是認為自己非常靠近的時候,也不過是看見冰山的一部份,比一角稍多一點。「別說是角色,我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最親密的人或家人,只能認識他們的其中一部份,這是無法改變的,也不需要改變,我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我自己,又怎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所以,演戲為何這樣刺激,就是因為你每次都會發現自己多一些東西,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有這樣的想法,我會這樣看待、處理一件事……很有趣很有趣。你也會在演戲裡發現不同階段的自己,以及那個一直轉變的自己。我很喜歡這樣。我不可能從頭到尾、從零歲到七十歲都是一樣的,沒有可能,我也不希望自己不變,太悶了。」
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好演員。「一個好演員要有一顆很單純的心,一對很好奇的眼睛,要有同理心,還要有很廣闊的胸襟。」
「單純的心,因為演戲有很多東西可以計算,但那些計算過的東西通常是觀眾覺得最不好看的,所以在計算前,你要有一種最直接的──直覺?即時反應?或即時感受?一種無添加的,很自然屬於你的個人反應或感應。」
「好奇的眼睛,真實世界與戲劇世界是兩個很不相同的世界,而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保持長久的好奇心,並不容易,因為生活或者社會很容易令我們感到麻木,我們太累了,我們不想去感受某些東西,只想休息一下。但如果你在生活裡可以體現好奇心,你仍然在每一天都感到生命力或活力,這已是一個很寶貴的、很值得你慶幸自己活了幾十年仍然擁有的特質。而戲劇世界是一個無窮無盡可以發掘的寶藏,你好像突然之間看見了另一個世界,突然經歷了另一個人的生命,或另一個人的時空,所以如果你不好奇,不感興趣,你如何去做一個演員──認識這些東西再把它呈現出來?」
「演員就像穿上角色的鞋子,或通過角色的窗口去看世界,所以要有同理心才能洞悉、體驗角色正在經歷甚麼,代入角色,進入對方的世界。」
「演員不是一個人的工作,你在排練和演出時,要和一群人合作,如果你沒有胸襟去關懷或體諒別人,或打開心窗來跟人合作,接受別人的好與壞,你就很難做出一件事。我很討厭別人說,主觀、不理他人、活在自己世界,這是藝術家脾氣,因為我不認為藝術家是這樣的。正好相反,你會更有能力去接受自己、接受別人,因為演戲是團隊工作,演員需要用大量時間、精力去跟別人磨合,而在演出裡最美麗、最好看的,也就是演員之間的交流、默契、電光火石之間的聯繫。」
我是演員,不是明星
黃慧慈總覺得蘇的生活追求與演戲追求是掛勾的。「譬如她去旅行感受大自然、認識當地文化,偶爾去讀書,哪裡有藝術節就去看電影,即使我們到她家裡燒烤,很多時候也是在談演戲。她做的所有事情,除了令生命更充實外,也是希望在演戲方面有更多經驗、更多得著。她享受與人相處的時光,提議在兩場演出之間買私房菜回來吃,提議全個劇組的人在每晚演出前停下工作、玩遊戲,她自備飯盒吃得很健康……她對待任何方面都是熱情的,這份熱情對一個演員來說很重要,她總是有很光很熱的能量。」
她很窩心,黃說。一次她說蘇的項鍊吊飾很漂亮──她隨意說說,某天,她收到蘇贈送的小禮物,打開一看,就是那個吊飾。有段時間,她發生了很不開心的事情,其他人都責怪她,好像不想與她說話。當時她在演出《香港式離婚》,有次見面,蘇特意走來跟她說了一句:「你的戲做得很好。」──黃後來憑這角色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蘇說完便走了。蘇也知道她的事情吧。「所以她走過來對我說這句話時,對我來說是一件事。」
李中全感謝蘇的知名度,令《改造情人》一開賣便場場爆滿,他覺得她在電視劇獲取了知名度,而這知名度幫助了她在舞台劇發展。蘇說,她不太思考觀眾多寡,她相信一個從事藝術的人,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觀眾。她只需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而觀眾覺得值得,就會在幾個月前決定要在一個晚上騰空兩小時看你演戲。「如果我有能力令一個觀眾,十個觀眾,一萬個觀眾這樣做──我覺得這是一個表演者的能力,而不是明星效應。明星和演員是兩回事。」
「明星不一定懂得演戲,他較接近商品,而我由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演員。」
《改造情人》劇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後一場《塵上不囂》,蘇媽媽也在觀眾席,蘇特別在演後談的環節感謝母親,笑說自己最初考演藝時,母親大概會覺得她誤入歧途、發明星夢、貪慕虛榮。「但我告訴她,放心吧,因為我到現在仍然很踏實地去做一個演員的工作。我由始至終都很清楚知道自己在追求或追隨的不是要做一個明星,而是要做一個演員。做明星,在我的角色裡其實不難,只要製造多些新聞,或每次出席活動時都盛裝打扮,再說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其實已經可以了,不用花很多精神心血。做演員是極其辛苦的一件事,但在這種辛苦或磨練下,你會發現演戲的意義,或演戲對你的生命那份意義與價值,所以兩者有很大分別。而我覺得自己踏入了下一章節,無謂的事我不做了,做明星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幾無謂的事。」
──那個人值不值得喜歡?
──我對你可以有多深的了解?
或許,明天又有答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