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6-安裕:光州屠城37年

安裕:光州屠城37年
20170526

■1980年5月,韓國南部光州及全羅南道有市民上街示威要求民主改革,但被軍隊武力鎮壓。互聯網

2005年5月的一個晚上,我在南韓慶州看了一整夜的光州屠城特輯。那是盧武鉉執政年代,印象中是MBC電視台的特輯。節目分兩部份,上半部是光州屠城死難者家屬悼念罹難親人,沒有旁述的畫面是一張張的墓碑瓷照,多是20歲上下青年,有戴眼鏡也有不戴眼鏡的,有穿襯衣也有結領帶的,是那種望向正前方文質彬彬的黑白證件照片。晚上10時之後是節目下半部,是講述全斗煥奪權的電視劇《第五共和》,一群深綠軍裝的軍官語氣急促不斷開會打電話。今年5月18日,南韓新任總統文在寅到光州參加屠城37年悼念活動,手拉着手唱起當年反抗運動戰歌《為斯人的行進曲》;公墓的深灰色墓碑似曾相識,是12年前慶州旅店電視上看到的一切。

光州是南韓的民族歷史傷口,5月18日定為國家紀念日,政府也作出了賠償,可是對於光州屠城因何而來、緣何而生、孰令致之,在南韓民主化之後沒有一查到底,尤其是當年是誰下令5月21日下午1時擴音器突然播放國歌之際士兵齊對示威人群開火,槍聲大作後54人當場死亡、500多人受傷;是誰下令5月27日凌晨4時遣派第三空降特戰旅分四隊瘋狂掃射到凌晨5時10分。把時間推到5月18日前的一天,是誰調動軍隊進入漢城、大邱、釜山、光州戒備。這些牽涉具體鎮壓的內容,1980年屠城至今37年來從未水落石出。文在寅在光州宣佈將重新調查光州屠城,要把兇手在人海裏找出來。
文在寅上台之後,國際關注他如何應對北韓危機,或者是怎樣緩和因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而繃緊的對北京關係。可是文在寅沒有當即派人到平壤,也並無如一些揣測那樣先到北京訪問,他是離開首爾南下光州參加悼念活動。這樣的安排,令滿懷希望朝鮮半島事務先行的觀察家感到意外,然而這卻凸顯文在寅亟欲從南韓本體根治國家在民主化展開後依然揮之不去的痼疾,那是潛而未消的威權主義陰霾,從而令說了三十年的轉型正義得到落實。


美國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文在寅提到重新調查光州屠城的時候,相信美國也注視着他說的「調查」究竟會否最終指向華府。37年來,光州屠城元凶一直被指是南韓軍政府,文在寅下令重新調查,在另一層面喚起另一種期待:美國與駐韓美軍在屠城的角色。根據美韓軍事合作協議,兩國組成聯合司令部,但是把保衞首都首爾的南韓精銳部隊第20師南調300公里外的光州,無論如何都要有美軍首肯才能成事。如今的說法,是當年5月16日南韓陸軍總司令李熺性致電駐韓美軍司令威克姆(John Wickham),要求從漢城調第20師到光州。時任美國駐南韓大使來天惠(William Gleysteen)其後對《紐約時報》表示,在他同意之下,威克姆准許(permitted)南韓在戒嚴令之下調兵光州,因為「必須恢復當地的法律和秩序」。

不過,美國對南韓軍方調動第20師的說法其後出現歧異。根據美國政府當年就「光州事件」(Events in Gwangju)的聲明,美國曾說贊成(approved)調兵,但當年5月23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則說美國同意(agreed)南韓調動第20師。一字之異,足可差以千里,可是美國的聲明有伏筆:「不論字眼如何,在國家主權之下,大韓民國有權力調動第20師……毋須理會美國意見」。一頭一尾,「不論字眼如何」(irrespective of the terminology)與「毋須理會美國意見」(regardless of the views of the U.S. Government),把調兵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文在寅下令重開檔案,這點必須弄個明白。生於北京的來天惠是傳教士之子,於2002年去世;威克姆的情況則屬未明,若仍健在的話,也是年近九旬的老人。美國當時是卡特總統任內,他雖以「人權外交」著稱,但華府默許南韓軍政府光州屠城,這一歷史污點始終無法洗刷。

光州屠城帶動南韓全民覺醒,文在寅若然只把視野集中1980年5月的光州,未能讓世界全窺南韓上世紀八十年代由軍閥治國到社會大規模抗爭、終致推翻威權政治的寶貴經驗殊為可惜。亞洲七、八十年代民主大潮,南韓的歷程獨一無二:社會在光州屠城之後面臨大搜捕沒有四分五裂,倒過來信念頑強地茁然冒現跨階層跨世代的民間社會,農民工人學生、新富中產階級、放下劃地為牢觀念的傳統地域勢力,組成多元而緊密的反抗力量。一波接一波的民主運動細緻有道,綿密的基層結構是為韌力泉源;婦女老人這些過往極少接觸社會運動的身影出現示威人群,宗教領袖步出教堂廟宇挑戰獨裁,建構成波瀾壯闊的民主化巨浪,以沛然莫之能禦之勢一舉推倒威權時代。
有一種說法稱,南韓在四分一世紀之間從暴政到民主,快速嬗變在於不能等待的民族性。此說可謂以偏概全,南韓民主化步程比誰都長都吃力,更兼八十年代正值冷戰高峯期,「朝鮮半島安全」與「反共滅共」成為美國與日本聯手打壓南韓民主運動的堂而皇之藉口。然而上溯十九世紀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本色不褪,民間社會的共同力量寫下不屈歷史,南韓是用過去的百轉千迴寫下如今的朝天大道。


安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