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悲觀佔上風:大陸經濟的兩個新陷阱 2016年7月28日 信報 國人身處的險境真多,「中等收入陷阱」陰霾正濃,復有美菲等國在南海設局;前幾天,更聞北京央行的財經領導官員說,宏觀經濟也「局部」(指企業環節)掉進「流動性陷阱」了,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名堂古怪,難道陷阱也可以像東風導彈發射架那樣走來走去流動着的嗎?非也非也,此流動不同彼流動,而是金融經濟學術語liquidity一詞的一個甚為蹩腳的翻譯,比較達意的叫法應該就是「銀両」、「銀両陷阱」。那是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先生發明的一個概念,用以說明一個經濟的GDP呈現L形或V形發展、好像藥石無靈之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致銀両(嚴肅一點叫「通貨」)也掉進了陷阱,整個宏觀經濟行不得也哥哥。 流動性陷阱 大家知道,凱恩斯有鑑於1929年美國經濟陷入曠日持久的「大蕭條」,奮而為書,寫出那部經典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這部《通論》和愛恩斯坦的相對論一樣晦澀難懂,屬於「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看得通」那個級別的東西;好在,經後人爬梳,搞清楚一些語意之後,發覺不僅不太難懂,還十分有趣。筆者今天解釋一下凱恩斯說的「流動性陷阱」的內情,並介紹「新凱恩斯主義者」如何演繹。對此,「支爆論者」(認為支那會發生內爆而一發不可收拾的人)不必過度解讀;大中華經濟自古以來,GDP停滯不前乃常有的事,但國家民族不曾因此而像瑪雅文明般蒸發消失,儘管導致改朝換代卻有可能。 按凱恩斯的想法,經濟衰退、蕭條,常常都是總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銅板的另一面,當然就是產能普遍過剩;但為什麼會如此失調——不是說,市場有自動調節機制的嗎?對的,不過這個機制能妥善運作,靠的是價格上落暢順,偶然生產多了,價格便下跌,刺激起更多需求,供需就擺平,反是亦然。但是…… 這個機制,在關鍵的勞動力市場容易失靈;在西方,主要原因之一,是工會及一般支持受薪階級的輿論壓力相對過大,工資(勞動力的價格)易升難跌,如此單向調節容易失靈的話,結果便是一旦出現不景氣生產過剩,貨品的名義價格固然下跌,但名義工資企硬,那麼實質工資便上升,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反調節!結果,資本家裁員,失業大軍出現,社會購買力下降,不景氣加劇,再來一個惡性循環,經濟便會進入蕭條。 黨企:過剩產能難以消除 上述是就市場經濟的情況而言。換作是像大陸那種黨領導的半指令經濟,過剩產能難消化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