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20170530-沈旭暉:《槍狂帝國》比《紙牌屋》更真實的美國政治入門

沈旭暉:《槍狂帝國》比《紙牌屋》更真實的美國政治入門 23:03 30/5/2017 一部以華盛頓說客為主題的電影《槍狂帝國》(Miss Sloane),因為譯名而令不少觀眾以為是槍戰動作片,其實這是比《紙牌屋》更真實的美國政治入門,具有相當現實意義。電影講述影星Jessica Chastain飾演的Miss Sloane作為職業說客,為控槍法案奔走,對華盛頓說客團、幕後金主和政客的爾虞我詐有深入刻劃。假如觀眾不熟悉背後的結構,可能以為一切只是個人英雄主義。其實,現實只有比電影更黑暗。 美國槍支協會的政治能量 電影講述控槍和持槍陣營的搏鬥,在遠方看來可能一頭霧水,但美國人自然心領神會,因為談及當代美國勢力最大的說客團,非「美國槍支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 莫屬。NRA本來是美國內戰時期成立的機構,自從1930年代,槍支管制成為立法議題,就逐步展開政治遊說業務,以「捍衛憲法第二修正案」之名,無所不用其極地捍衛國民持槍權,背後自然有槍支製造商支持。1970年代,NRA 正式成立自己的立法遊說團,對各州議會及國會議員進行遊說,每年活動經費高達兩億五千萬美元,比所有支持控槍的遊說組織年度經費總和還要高,財力在全美NGO 中首屈一指。 NRA 不僅財大氣粗,也講究策略。由於議員不可能時刻落區,NRA 就憑藉充足的財力,在各地日復一日做基層宣傳,營造「反控槍」的民意。NRA 頻頻向議員提交關於「反控槍」的民情報告,包括大量自行調研的數據和分析。由於美國國會進行數據調查、案例分析的資源有限,那些支持控槍的團體又沒有預算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社會調查,議員們就往往將 NRA 反饋的訊息,視作「民意」。 每當美國發生重大槍擊案,呼籲控槍的聲音再起,NRA 就發動輿論機器,稱控槍將危害美國賴以建國的自由權利、個人主義精神;又聲稱槍擊案的出現,正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持槍。NRA的「line to take」是這樣的:假如人人有槍,就足以在兇手殺人時自衛,不會出現一人持槍射殺一整個班房師生的慘案,這正是電影其中一幕:持槍派安排「路人」自衛槍殺歹徒的背景。NRA 的會員、支持者們,往往是美國政治中積極投票、立場保守而堅定的一群,時而騎劫了整個共和黨,對議員和總統候選人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以上種種,都讓國會難以推出有效控槍法令...

20170529-黎廣德:開發郊野公園是梁班子遮醜布

黎廣德:開發郊野公園是梁班子遮醜布 2017/5/29 — 11:35 清水灣郊野公園(資料圖片) 梁振英政府尚有六周便卸任,上周突然發出新聞通告,表示「房屋協會接獲政府邀請,硏究大欖和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兩幅土地,探討生態、景觀、美觀價值、康樂與發展潛力、實際限制等方面」。通告沒有說明政府推行研究的政策目標或為何偏要邀請房協操刀,只稱「研究旨在提供客觀分析,讓社會可進行理性討論」。但究竟為何討論?為誰討論?雖然市民對梁振英使用語言偽術已經見怪不怪,但明明政府意欲推行一項新政策,為何要遮遮掩掩、語焉不詳? 開發郊野公園並非新議題,2012年梁振英競選特首時已被多番追問,他當時含糊其詞,因為深知社會對此有極大反嚮。五年後的今天,他刻意啟動一項無法在落任前有實質進展的研究,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脅迫下任特首延續他的政策方向;二是令社會轉移視線,不要聚焦於他任內無法兌現的政綱,甚至為自己的失敗尋找替罪羔羊。 梁振英一直聲稱土地房屋是他施政的「重中之重」,在任期間多次聲稱會「迎難而上」,2013年的首份《施政報告》更曾經說過:「解決房屋問題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五年任期過去,事實勝於詭辯 ,客觀數字足以證明梁班子在土地房屋政策的三重失敗。 一、政策取向失敗 對於房屋政策,梁班子一直迴避核心問題:究竟政府角色是為了解決市民居住問題還是置業問題?前者強調房屋的使用價值,即是否人人可以安居「有瓦遮頭」;而後者側重房屋的交換價值,即是能否上車升值?雖然兩者有重疊,但政策方向不清晰便會衍生矛盾,結果「兩頭唔到岸」,這正是梁班子五年來失敗的地方。 從2012年中至2016年底,公屋輪候人數增加了44%,普通家庭的公屋輪候時間從3年增至4.5年,租住私人樓宇的租金增加了18%,劏房數字急增三成有多。可是房委會從2007至2011年度共興建7.3萬伙出租公屋,但從2012至2016年度只得6.5萬伙,不升反跌11%。 在梁振英任內,基層市民的整體居住環境越變越差,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政府坐擁兩萬億元儲備,更是全港最大地主,豈會無能為力?抑或是投鼠忌器,不敢觸動地產霸權和由此衍生的既得利益? 二、樓價調控失敗 政府不肯把資源投放在資助房屋,是因為政策暗地裏向私人樓宇傾斜,美其名曰「為了協助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置業」,但實情如何?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數...

20170528-黃貞祥:【Gene思書齋】帝國主義是個人野心或歷史常態?《帖木兒之後》一窺六百年來全球帝國興衰

黃貞祥:【Gene思書齋】帝國主義是個人野心或歷史常態?《帖木兒之後》一窺六百年來全球帝國興衰 2017年05月28日 帖木兒畫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16年四月初,媒體報導蔡英文趁就職前詳閱《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帖木兒之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等書,為學習領導心術做準備。小弟部落格除了《帖木兒之後》,另外四本都有書評哦,看來總統之路已經完成了80%,為了完成總統之路的最後一哩,我就把《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給K完,和大家分享心得來騙流量。 《帖木兒之後》的中文版是2010年出版的,其實當時我就買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佳評如潮。買回家後,其實我馬上就讀了,只是一直無法跨越第一章,後來屢屢作罷。若非這本書列入蔡英文書單,而我只差這本書就可以當總統,我可能就只能把它一直束之高閣了。和許多故事不少、深入淺出的歷史普及書不同的,《帖木兒之後》在第一章就大談了許多較為抽象的概念,例如全球化、去歐洲中心、現代化、去殖民化,東方主義等等等。和許多歷史書以人物為主角不同的,《帖木兒之後》的主角是經濟、文化、地緣政治到常民生活。 《帖木兒之後》書封。(Gene思書齋) 概念而已,最好也能讀出自己的無知,但是還好這幾年知識還是有長進,讀了《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青花瓷的故事》、《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還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以及看了《羅輯思維》、《鴻觀》、《一千零一夜》之類的知性節目,雖然還是很無知,但總算為了當總統能夠讀得下去。 我之前遇到的困難是因為書讀得太少,大部分讀者能不會像我這麼無知,而且蔡英文都讀得下去,相信對大家來說應該不難。《帖木兒之後》是本廣度、深度和新意十足的好書,即使不輕鬆,但仍是很值得的投資,況且讀了就有當總統的20%能力。 帖木兒(Tamerlane,1336-1405),他出身於西察合台汗國渴石一個信...

20170527-BBC: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究竟失去的是什麼?

BBC: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究竟失去的是什麼? 2017年 5月 27日 宋婉源 BBC中文網特約記者 這是外部鏈接,瀏覽器將打開另一個窗口 分享平台 Facebook  分享平台 Twitter  分享平台 Messenger  分享平台 電郵  分享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圖片版權AFP 曾擔任2006年至2008年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的甘利明辭職時落淚 自從1989年日本經濟崩潰以來,日本平均年GDP增長率不足1%。全球媒體對日本經濟一致唱衰,稱過去的20年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然而縱觀日本經濟,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GDP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的平均國民生產總值,且GDP增長率在發達國家中領先。上周,日本內閣府宣佈日本GDP增長率今年有望達到2.2%,而同一時期的英國經濟增長只有0.3%,略高於美國的0.7%。 如果"失去的二十年"只是日本經濟的哀兵之計,那麼日本究竟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失去了什麼? 教育 戰後日本實現了經濟奇蹟,除去美國的大量資本援助,日本教育改革也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1947年日本通過頒布《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將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1953年頒布的《理科教育振興法》等法規要求高校擴大招收理工科學生人數,從而培養大批理工人才。 1970年至1980年,政府撥付的教育經費增長幅度超過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 然而到了泡沫經濟時代,經濟的衰弱打擊了日本人對本國教育的信心。"讓日本教育跟上全球化進程" 成為了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標。 1990年起日本開始推行"寬裕教育",中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強度、以及在校時長均被縮減。到2002年授課內容進一步被刪減到原有內容的70%。與此同時,"寬裕教育"要求減少班級人數,拒絶"填鴨式"教育。 如此一來校園擴建、師資培訓等經費大幅上漲。稅收不足難以保證改革質量,導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在高等教育方面,日本國內排名第一的東京大學在10年內從世界第17位下降至第69位。 劍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出版的《檢驗日本失落的時代》中稱日本教育退回戰後水平。 養老和醫療 日本醫療 ...

20170528-邵頌雄:從莎翁歷史劇到《權力遊戲》

邵頌雄:從莎翁歷史劇到《權力遊戲》 2017/5/28 — 14:20 從「第一對開本」說起 於蘇格蘭南部西岸對開的布特島 (Isle of Bute) 上,聳立着一座歌德復興式建築風格的斯圖爾特山大屋 (Mount Stuart House) 。這座瑰麗堂皇的宏偉古宅,興建於十九世紀末,據說擁有世界第一座室內暖水游泳池,亦是蘇格蘭第一家配備電力、電話線、私家電梯等的超級豪宅。宅外有大理石庭院,宅內亦有收藏不少珍貴典籍的圖書館。 2016 年適值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逝世的 400 週年, 4 月上旬,於這家大宅圖書館內,竟然發現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對開本 (First Folio) 」。 「第一對開本」為歷史上第一次把莎翁三十六部作品出版的合集,當年印行約 750 部,現存僅二百多部。最早把莎翁戲劇劃分作喜劇、歷史劇和悲劇三大類來作編纂的,就是這「第一對開本」。 10 齣歷史劇,其中《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第一二部、《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三部曲以及《理查三世》等八套,涵蓋了英國歷史上自 1455 年始歷時 30 年的慘烈內戰。內戰由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爭奪英格蘭王位而挑起。對於爭奪王位的蘭開斯特 (Lancaster) 和約克 (York) 兩個家族,莎士比亞分別以紅色和白色的玫瑰為表徵,由是後世便以「玫瑰戰爭 (War of the Roses) 」來命名這場戰爭。最後,由蘭卡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 (Henry Tudor) 殺掉理查三世而取得王位,是為亨利七世,由他與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聯姻來結束了「玫瑰戰爭」,英格蘭亦隨之邁入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撰作上述八部劇作之時,距離內戰的完結,才不過一個世紀的光景。 「第一對開本」雖然在排字和校對上的工夫都做得粗疏、錯誤不少,卻能夠提供最接近莎翁本懷的文本,因為現代版的全集本其實已經歷代編輯修改。自 80 年代開始,便有不少劇團依據「第一對開本」來作演出; 90 年代後,亦有平裝本的「第一對開本」印刷問世,大大增強其流通性。 然而,莎劇雖然偉大,「第一對開本」的價值也動輒千萬港元以上,但對今天的普羅大眾而言,卻是艱澀難讀的「小眾趣味」,甚至比古典音樂與歌劇更為「小眾」,非有一定程度的英國文學根底、歷史知識才能進其殿堂。於凡事講求速度、即食、官能刺激的今天...

20150401-BBC:如何治癒日本「失落一代」?

記者來鴻:如何治癒日本「失落一代」? 2015年 4月 1日 BBC大井真理子 發自日本 這是外部鏈接,瀏覽器將打開另一個窗口 分享平台 Facebook  分享平台 Twitter  分享平台 Messenger  分享平台 電郵  分享 日本小學生 經濟泡沫崩潰,也瓦解了一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敏感、脆弱;焦慮、抑鬱;甚至蟄居、隱蔽。教育改革真的是一劑良藥? 日本小學。每堂課開始,學生都要齊刷刷地鞠躬。老師會對面前這群6、7歲的孩子說,「再來一次。剛才姿勢不好。」 然後,老師會要求學生把鉛筆盒、筆記本、課本摞起來,放在桌子左上角。學生順從照辦,沒有一句反駁。 幾小時之後,他們安靜地排好隊去吃午飯。 求學生涯末期,這種「從眾」心態依然十分明顯。每一年,50多萬大學畢業生同時開始找工作。 第一步是打造完美簡歷,必須手寫。因為在日本,許多人認為,從筆跡可以判斷學生的性格、特點。 畢業生穿上黑色的「應聘服」,拜訪數百家公司。他們已經被告知,去找工作,最好穿上黑色、藍色、深灰色的西裝。 盡量避免條紋。老師和職業顧問說過了,時髦會被看作風險。 「抑鬱一代」 招聘季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綽號。 在日本,沒有X、Y、Z一代。 調查顯示,日本青年普遍自卑、不滿 我出生在1981年,屬於「就業冰河期一代」。經濟衰退,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非常困難。據信,這也是引發創記錄的年輕人成為「蟄居族」(又稱隱蔽青年)的原因。他們認為自己被社會拋棄、選擇宅居。 我們之前那一代人更幸運,人稱「泡沫一代」。他們進入就業市場時,恰好趕上日本經濟處於巔峰。 親歷經濟騰飛的那一代人和如今的年輕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這代人有許多綽號:「輕鬆一代」流傳最為普遍,因為他們上學時教育體制已經有所改革,目的是把學生從強化、填鴨模式中解放出來。 另外的綽號還有「開明一代」。暗指他們僅僅經歷過經濟衰退中的日本,已經懂了,不要有任何指望,包括財富、甚至性。 從日本政府對15-29歲的年輕人所作的年度調查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一代人的自卑、不滿。受訪者中不到一半(45.8%)說他們「樂於接受自己」。而在美國,這一比例是86%,英國為83.1%,韓國為71.5%。 「避險一代」 佐...

20141020-阮穎嫻:誰家孩子被洗腦?

阮穎嫻:誰家孩子被洗腦? 2014年10月20日 每次學生運動,總有人話學生被洗腦、學生被操控、學生被控制。雨傘運動進行至今,學生的主體性及自覺性非常清楚。相比反佔中大遊行的示威者,被記者採訪時說自己反政府,支持佔中、來購物、支持張融等,留守金鐘的學生一定清楚運動的意義。今時今日,卻依然有學生被控制之說。為甚麼上一代喜歡說這樣的話? 因為他們細個被控制。 現在五十多六十歲的人,讀書時代就是文革時代。讀左派學校的,天天被學校動員做政治抗爭,書都無讀。 火紅年代被騙後悔莫及 我曾經去過一個長輩的生日會,場內二十人都是當年讀左派學校的同學。大伙兒唱卡拉ok,不會用點唱機,我就站在那裡做 DJ,他們要求點的竟然是《東方紅》、《南泥灣》、《游擊隊歌》、《歌唱祖國》,大伙兒一齊唱,興高采烈。我唱K經驗豐富,也未見這樣的場面,真係O咗嘴。唱到《歌唱祖國》,還自動分男女聲,配合動作,個個紅衛兵上身,隻手握拳放在胸前,一下一下,如紅衛兵操練。 這班六十歲的大人,當年返學,就在愛國樂團拉二胡,做民工團,學唱愛國歌曲。長大後,等待單位安排去國企公司做事。能逃離的,都晉升得被同學快;留下的,退休前還是個國貨公司收銀員、國營銀行出納員。到六十歲都還未醒的,則變成維園阿伯,天天追著學生來罵。 這些人老來回顧一生,才知道被騙了,被洗腦了,被利用了。幫子女揀學校時,還會坦承自己當年進了一所不好的學校,望子女不要重蹈覆轍。有長輩說,他們整個中學,就會考的半年讀書,其餘時間都沒有學習。如果當年讀的是教會學校,前途就不一樣了。其實,曾鈺成也是教會學校畢業的。 今天,中學生大學生罷課集會,勾起了他們慘不忍睹的兒時回憶,他們才會不停話學生被洗腦,學生被控制。但被洗腦的是他們,不是現在的學生。 學生自主運動難操控 他們以為,若非外國勢力操控,不可能造成這一場大型運動。但我們心知,食水食物都是志願人士捐過去,組織活動的朋友只是尋常百姓家的小孩。年紀稍長的,還會批判政治理論,討論 John Rawls。現在的孩子思想獨立,你叫佢去東,佢就去西,連家長自己都不能洗孩子腦,你家的孩子又可被誰洗腦?為甚麼覺得他們衣食無憂然後會被操控?操控衣食無憂的孩子容易一點,還是操控文革年代一家十口的窮孩子容易一點? 你們這些工人階級的長輩當年被洗腦,才會將自己的經歷投射,更懊悔小...

20170529-陳韋安:不滯於物

陳韋安:不滯於物 21:07 29/5/2017 小時候最怕寫字。每次拿起筆來都苦不堪言,極欠耐性,討厭緩慢,字很醜。中學時步入 ICQ 時代,心感恩惠,感謝上帝賜下「中文輸入法」這發明,輕輕鍵入就可得工整的字,速度又快,字體更任君選擇。從此以後,我就立志從此不再寫字了。我同時是一個科技迷,自電子手掌(PDA)的時代起,就不再用紙和筆,任何事都「電子」了結。甚至,實不相瞞,這幾年在神學院批改功課也早已改為直接在臉書評分。 豈料,今年三十有七,卻突然沉迷寫字,不僅重拾放下將近廿年的筆,更花一整個下午在家練字。深體會緩慢的滿足。手雖疲倦,心卻煥然一新。甚至,有時更主動跑到圖書館借下數本書法字帖——王羲之的《蘭亭序》、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等等,純粹觀賞,看得不亦樂乎。手巾仔、墨水筆、筆記簿、水壺更成為我的「出門四寶」,恍如回歸小學時代一般。 為何我會出現如此轉變呢?我不知道。不過,這幾年心裡確實萌生如此感覺:「世界的科技越發達,低科技之物就越顯得矜貴。一件東西越被量產化,該東西就越失去它的原有價值。一件事越是容易,它的困難就越顯出其意義。」不是嗎?中文輸入法越是普及,寫得一手好字就越是矜貴;一百封電郵比不上一封親手寫的信;隨手可得的紙巾遠不及一塊手巾;7-11售賣的量產化的蒸餾水遠不及自備的水壺。 早前與陳恩明牧師同台主講一個有關聖經的講座,大家都深有同感:這世代讀聖經的渠道越多,信徒卻反而越少重視對聖經的閱讀——聖經淪為手機內「備用的工具書」,內藏幾十個聖經譯本,不出數秒就能搜索整本聖經,信徒卻甚少仔細拿起來讀。因此,陳恩明鼓勵大家重拾背誦聖經的習慣,而我卻選擇抄寫聖經。 不,我沒有反對科技。我從來都不反對科技。 不,我更不是「老的總比新的好」的自傲與守舊。 我其實在思考現代人的信仰方向—— 急速的城市需要緩慢的教會; 量產的社會需要獨特的靈性; 繁忙的香港人需要簡約的信仰。 試想想:千篇一律、量產化、倒模出來的靈修,誰要呢?我們拒絕量產化的信仰生活。執筆此時,突然想起金庸描述獨孤求敗歷程的一段神來之筆: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當然,我們都不是獨孤求敗。不過,...

20170517-梁家傑:未必有緣見普選,促大家守住香港制度

梁家傑:未必有緣見普選,促大家守住香港制度 21:15 17/5/2017 現年59歲嘅公民黨主席梁家傑(圖),身為民主黨派領導,對香港民主進展抱悲觀態度,仲寫文話,除非有奇蹟, 「可見將來香港不會有普選,我未必有緣參與香港普選的一天」,佢只希望各人喺不利民主運動、不宜作無謂犧牲嘅時局下,喺自己崗位守住香港制度同核心價值,為當下年輕人「保住一道氣」。 傑哥噚日喺《蘋果日報》撰文分析時局,Emily 就關心問佢,點解咁悲觀,佢就講笑話,自己只係話「未必」有緣見證普選,唔代表一定唔會嘅。 稱林鄭上台成定局試建「工作關係」公民黨上周舉行黨慶晚宴酒會,領導層同獲邀出席嘅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有講有笑,引嚟部分民主派批評「互送秋波」。 傑哥就解釋,話林太當選非公民黨所願,但對方未來5年做特首已成定局,公民黨必須嘗試同佢建立「工作關係」、做民生實事,但強調喺大是大非議題上,民主派唔可能妥協,林太依然會「舉步維艱」。 傑哥形容,林太係「小圈子選舉的產物」,公民黨係反對派,所以公民黨「無基礎跟特首合作或完全互信」,重申特首如果想有政治認受性同管治權威,普選始終係不二法門。佢話,如果林太上任後,新政府可以靠自己喺立法會「箍票」,唔需要中聯辦代勞,就可以糾正中聯辦干政歪風,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梁家傑

20170527-王迪詩:最女人——你真正需要甚麼?

王迪詩:最女人——你真正需要甚麼? 2017-05-27   現在很多港女三十歲未結婚就覺得自己像殺人犯,彷彿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為了不再遭到三姑六婆歧視,不惜一切搵老公,男人吩咐Sit就Sit,Hand Hand就遞手,咁有「默契」,人家不知還以為他們好恩愛。 為男友轉工   我認識一個女生(暫稱Amy)與男朋友拍拖五年,男友不斷游說她轉工去銀行以便享有員工買樓的貸款和按揭優惠,「買咗樓先可以同你結婚」,男友這樣說,Amy就甜絲絲的好興奮終於可以披上婚紗了!儘管非常喜愛自己本來的工作,她仍按男友的意思轉職到銀行。二人聯名買樓,一起住進新屋,Amy也興高采烈地籌備婚禮,連帖都派了,這時Amy開始經常在家中接到不出聲的來電,女人的直覺告訴她出事了,果然終於有次對方開聲了,自稱是Amy男友「最愛的女人」,Amy罵她小三,搶人男朋友,對方卻稱自己比Amy更先認識這個男人。攤牌了,男友竟然直認不諱,還輕描淡寫地拋下一句:「你帖都派了,仲搞咁多嘢做乜?係咪想結唔成婚?」沒想到結婚居然變成男人的籌碼用來威脅Amy,但沒法子啊,誰叫她不結婚會死,唯有揸頸就命呀。 小四出現終分手   男友見她沒怎麼反抗,隨即變本加厲,讓小三搬進來一起住,展開三人行的生活,最離奇的是男友甚至不打算悔婚,而Amy則繼續啞忍,豈料Amy還未等到婚禮那天,男友就識了小四,撇了她和小三。這回真的結不成婚了,那層樓還因為是聯名買的,大費周章才能賣掉物業以便跟賤男一刀兩斷。處於人生谷底,Amy和小三竟成了好姊妹,大概沒有人比這對患難之交更了解彼此的心情吧。   Amy為了討好男友而不斷扭曲自己,首先是辭掉自己喜愛的工作以便買樓,買樓之後又被迫與他的小三同居,這一切都因為好想結婚,怕做剩女,但有沒有想過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有些港女好Proud Of自己有男朋友,也有些港女好Proud Of自己一個人,我覺得人生只有一件事值得Proud Of活得開心。老實講,單身還是已婚,同「開心」沒有必然關係。有人以為我是單身主義者,反對婚姻,錯了,我曾多次說過當你找到真心相愛的人,一定要用鉸剪腳鉗住佢條頸,千萬不要錯過這段美好姻緣。但如果明知那不是對的人,唔夾、唔開心卻死要勉強,用自己的幸福來塞住三姑六婆把口,為乜? www.daisywong.com.hk www.facebook.c...

20170520-王迪詩:最女人——剩女的錢好易呃?

王迪詩:最女人——剩女的錢好易呃? 2017-05-20   遇上有女兒的朋友我常會問他們這個問題:「你擔心女兒長大後變剩女嗎?」現在通街都是剩女,兒子則不愁娶不到老婆。有位朋友說,與其花巨款讓女兒讀國際學校,倒不如將這些學費儲起來給她買樓,有樓揸手,何愁沒男人要?就算真的嫁不出,她至少也有瓦遮頭。我不禁想,到底女人有錢有樓,是好事還是壞事? 崇拜樣衰大叔   有次我因公事與一位四十多歲、任職大企業高層的女士吃飯(暫稱她為Lucy),她是高薪單身族。正準備點菜之際,突然來了一個大叔,好樣衰,穿一件紫色格仔恤衫,外罩一件像台灣馬英九拉票時穿那種「米芝蓮車胎人」背心,搭西褲白襪加一頂調轉來戴的鴨嘴帽,十八歲陳冠希cross-over小馬哥,請問這算是甚麼造型?然而Lucy一見他即兩眼發光,稱這是她很久沒見的朋友,難得大家有空便順道約在一起。   言談間,我發現Lucy十分崇拜這位大叔,比如大叔說他跟Karl Lagerfeld好熟,上星期才到他巴黎的家喝咖啡,他也稱自己跟羅馬帝國第一百零八代公主好friend,然後講一堆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好明顯全部都從維基百科背出來的,Lucy卻聽得如癡如醉。我預計大叔即將提出要求,果然,他出招了:「我認識一位米芝蓮大廚,我跟他感情好得像兩兄弟,每年總有幾次到他的法國酒莊傾通宵。他打算在香港開法國餐廳,肯定客似雲來!老實講,賺梗。不過我們並非為錢,旨在推廣法國飲食文化。如果你們有興趣入股,我們勉強還可容納一兩位股東,不過還要得到米芝蓮大廚同意,看你們是否真心對法國菜有熱誠。」 騙財唔騙色   Lucy搶着問:「那入股要多少錢?」大叔聳聳肩說:「不多,一百萬元左右吧。太少就覺得你誠意不夠。」我在一旁食花生,感覺自己正在看《警訊》,一樁電話騙案在我眼前真人演出。大叔全力專攻Lucy,不怎麼着力游說我,因為一看就知我拿不出一百萬元。女人錢是否真的這麼容易呃?難怪「性交轉運」也有人信。但大叔肯定不會騙她性交,這樣才叫賤。世上最賤的男人不是騙財騙色,而是騙財唔騙色。   飯局之後,我也不忍心Lucy被騙財,便向她暗示會否需要查清楚才投資,竟被Lucy罵個狗血淋頭,直指我侮辱她的朋友。我吸取教訓,以後看見女人被男人騙,千萬不要試圖告訴這個女人真相。 王迪詩

20130406-非常人:真的?光榮告別

非常人:真的?光榮告別 20130406 ■說再見其實不神傷,「坦白說我也不想再做了,夠晒。」 彭秀慧相當幸福,一般女人的29+1,最多366天,她的29+1綿延了8年。應該可以繼續下去的,她卻決定狠狠來一次告別,就在今年。「決!心!」她咬牙切齒道。有句話叫姣婆守不到寡,「所以要鄭重宣佈,食言就樣衰。」張國榮不也光榮告別過?「佢係張國榮嘛……」、「可能,59+1時再足本做一次。」Well…… 記者:劉嘉蕙 攝影:劉永發 28+2? 彭秀慧第一句問我有沒有看過《29+1》。我說她太謙虛了,香港地約莫這個年齡層的女生,大概只分「看過」及「想看但未看」兩種──《29+1》演了8年,共79場、34,000觀眾,這說法應該公道。 選舞台就預了小眾,彭秀慧自言從不期望《29+1》會是mass的作品,直至第五次方,接到朋友訊息,「TVB有個劇,劇中蒙嘉慧去藝術中心睇《28+2》,好好笑。原來TVB也有人留意我。」六次方時加場再加場,埋單16場,劇迷跟非劇迷都來了,「非劇迷不太熟規矩,演到一半會聽到電話響,我安慰自己,又吸納到新人入劇場了!」 她甚至演到上北京,劇本是一人分飾兩角,她索性一個粵語一個國語,「劇裏有很多70年代的符號,像張國強、《留給最愛的說話》,我擔心內地觀眾不明白,原來佢哋明晒!內地流行講『奔三』,說的其實是一樣,女人轉三十的壓力、上班的壓力。原來認不認識我、懂不懂香港情懷,都沒有關係。」 說穿了這年頭女生感性劇實在少,電影來來去去都拍警匪片,女人要釋放情緒,只好打Candy Crush,「一開始創作《29+1》,我只當寫給自己,慢慢收集到很多想法,才發現大家都有抑壓的情緒。三十歲本來就令女人特別不安,我覺得香港女孩子特別怕承認自己懦弱,老跟自己說,要tough、要識照顧自己。現在很多公司高層都是女人,這代表她們有能力,同時防衞也越大,怕人家覺得你lead唔到,不懂釋放自己,以為放工做gym出身汗就叫發洩。有很多情緒其實沒有處理到。」 ■79場,34,000人次,從頭到尾都是One Woman Band,「出DVD?有得出唔拘。但我得一個人,點搞?」 ■演第八次,劇本基本上不改動,有忠心粉絲由一看到八,「變成一年一度的活動咁。」 召集張漢明 有要求的人都怕重複自己,想停,自也不是第一次。 「做一次方之後已經想停,...

20170530-KtoyhK:定格人生<29+1>29+1

圖片
KtoyhK:定格人生<29+1>29+1 16:21 30/5/2017 香港電影中,以女性電影為主題,一年下來還是有被注視,而今年暫時是<29+1>。女性電影不只道出愛情,也說明了狀況,有關女性與各問題,互為拉扯裏盡顯女性在社會中,她們的處境。及與之帶來的不同態度。過去載入歷史中香港女性電影,出色還是由女導演執導,而近多年有陸以心執導<同班同學>,到了今年就是彭秀慧<29+1>。這電影是由彭秀慧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經過八年公映後,她將此舞台劇搬上銀幕,用周秀娜,鄭欣宜演繹兩角,有別於彭秀慧一人分演兩角的舞台版本,到了有投資者參與的電影版而彭秀慧她描繪當代香港女性,她又為她們注釋了什麼? 要去形容時下香港女性的處境,非用這電影周秀娜演繹的角色面向了一切,正是表達一種千凡並舉的生活態度,融入分與秒。每天追趕時間,緊貼所需,應付工作環境,為家人盡責。導演通過對時下對香港女性的描繪,剪裁社會的種種不足怎影響女性,而傳統所說的女性只是代表從家庭從夫從子的一直又既如以往的人生歷程,但現今世代是女性不斷的自我確立完成一個又一個環境對她們的判斷。但這就是她們所願?導演用上更多的定格鏡頭說明,女性不甘所願被磨滅,標示她們認知已不再局限在過去,同時對現實環境中,不再是隨隨而行;是在發達的香港中,自強及深遠自己的一切。而在應對周遭的影響,更多時,是疲態盡現,全因女性追求平衡;妄想關切的家庭不被侵蝕,妄念相愛的愛戀更趨平穩,妄圖改進的想法記錄下去。女性的疲累在電影步步印證,而角色的選擇,也在愛情裏泛起推翻曾許下在生活的種種路向,但會是被迫下的決擇。 導演是多才之仕,能將舞台劇的場場調度,放在電影裏,甚至呈現出電影感的娛樂化,走向手法靈動。當中有兩位主角的自述,各自說她們的事實與生活。而她倆,是人前的時下標準女性;到人後的普通簡單女性。看似不同生活態度的兩位主角,共同也是經營理念下的生活。兩位主角兩者生活平衡遙望,態度不一,直到電影中她們生活起了變化,要作出去向選擇。而兩位主角的交匯,只能說是同一天空,她和她和她的故事同出一致,但各自承載是什麼。在交匯點裏交換什麼?電影中兩主角;林對黄,林得了改變是自黄的得來。黄呢?黄突然的出走動力正是由林而起。所以看似微妙,而兩者又互為影響。但倆者更能在時間機遇中感染她人。一個女性的故事,通過另一個女性故事,或是擁有更多同伴。導演要說...

20170525-卡馬·艾哈邁德:中國債務大山:我們應該擔憂嗎?

卡馬·艾哈邁德:中國債務大山:我們應該擔憂嗎? 2017年 5月 25日 中國現在面臨一座債務大山 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在他的新書《嚴峻的新世界》裏說:"不論好壞,中國都太大而難以讓人忽略。" 這裏的金先生不是那個著名的恐怖小說家,而是匯豐銀行的高級經濟顧問,一個中國通。 他曾評論2012年疲軟的中國經濟:"中國以債務為動力推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維持。" 昨天(24日),信用評估公司穆迪分析了中國經濟情況,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3下調至A1)。金先生的警告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依據是什麼 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債務評級降至"負面"水平 儘管現在中國的信用等級依然是A1,但是中國背負的公債數量依然令人擔憂。 政府的直接債務並不是最大問題。根據西方標凖,債務低於GDP的 40%或3%的財政赤字都在正常範圍之內。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患是公司欠債,或更凖確來說是國企欠債,和地方政府欠債。國企儘管有時落後於時代,但仍然是構成中國經濟的支柱。 地方政府的難題 中國國企的欠債達到了中國GDP的115%, 遠高於日本和韓國的欠債。日本和韓國的欠債只是GDP的30% 左右。 穆迪公司的評估顯示如果中國想要將這些公司的債務降低到可控制的程度,則要投入大概4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財政部警示一些地方政府難以維持日常開支。地方政府在補貼經營不善的企業,比如煉鋼廠,和失業補貼中掙扎。這些地方也通常經濟疲軟,支柱產業亟需改革。 目前中國擁有更深厚的經濟實力。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萬億美元,中國年經常項目(或經常賬戶)盈餘達到200億美元。因此,持續債務不會威脅到現在或近期的經濟。 但是,就像老笑話說的那樣,美國經濟打一個噴嚏,全世界都會感冒。對中國來說則是,中國經濟感冒,全球經濟都會跟著遭殃。 2016 年初,中國公布經濟發展比預期遲緩的數據時,國際股市震蕩,商品價格下滑。 風向標 2010年,中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在10% 盤旋,現在則是6%到7%。 中國經濟跟7年前的盛極時期相比誠然可控性更強,但是如果沒有經濟改革,中國經濟有可能放緩到5% 的增速。習近平在促進有效經濟增長(可能出現的失業和經濟重組開銷)以及如何把政治矛盾降到最低點之間...

20170526-劉細良:【讀書好×果籽】民俗學的視野:讀《梅乾與武士刀》

劉細良:【讀書好×果籽】民俗學的視野:讀《梅乾與武士刀》 20:21 26/5/2017 作品《梅乾與武士刀》,是為了打破西方人類學家如《菊與刀》一類作品對日本文化的誤讀。 【文化籽×讀書好】 最近同友人談起香港工匠技藝失傳問題,她的家族是製造傳統中藥,如猴棗散、川貝末等,認為會隨着父親一代而終結,我深有同感,家父在印度人裁縫店工作,為赤柱軍營的英軍造西裝、禮服,學的是一套標準英式西裝工藝,今天香港懂得造英式西裝的師傅,已經買少見少,後繼無人。數年前曾到訪內地紫砂茶壺的原產地丁蜀鎮,那些近五百年由明朝流傳下來的手造茶壺工藝,所用的工具與明朝無異,工藝師在環境惡劣的工作坊內造壺,他們說手工壺正逐步被倒模大規模生產取代。今天中國傳統工匠技藝式微,但年輕人卻追捧日本的工藝產品,如岡山縣人手藍染牛仔褲、手工木眼鏡框、手工阿波藍染布、以至手工釀造清酒,但凡「手工」就代表了品味、時尚,何解? 民俗工藝之美 我相信因為日本人是最早發現面對西方工業文明入侵,需要致力維護民俗工藝,於是由人類學家、藝術家、歷史、考古學家在三十年代發動民俗學運動,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研究妖怪傳說,從天狗、河童中理解日本民族性,柳宗悅則發現生活中民藝品的實用價值,提倡「用之美」,發起民藝運動,1936年在東京市目黑區駒場設立日本民藝館。他兒子柳宗理揉合設計與傳統工藝,生產出獨一無二的日用品,如經典的「蝴蝶凳」及南部鑄鐵鍋。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樋口清之作品《梅乾與武士刀》,作者是日本考古學大師,在二戰後日本努力接受美國文化,以為這等如洗心革面,樋口卻反其道而行,重新由生活文化詮釋「日本是甚麼?」,此書是學術大師手到拈來之作,很易讀,且充滿趣味。 他首先確立日本人基本價值,與西方分別是在於人與自然關係,日本不是以征服自然出發,而是細心地觀察自然,順應自然作配合。他寫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這座興建於1265年用來安放一千零一尊觀音塑像的佛寺,七百多年來經歷討無數颱風、地震天災,三十三間堂仍然屹立不倒,靠甚麼?近千年歷史的中國木建築早就沒有了。原來它的地基不是穩固的石頭,而是黏土與砂礫等一類具彈性的土質,可以卸力。 生活中的身份認同 書中提到日本煉鐵鑄刀技術,曾令西方人嘖嘖稱奇,德國孖人牌刀具是從日本鑄刀學到一點便已經成為名牌產品。原來當時日本只有松炭作燃料,但不足以令鐵熔成液態...

20170525-陳景輝:吾爾開希,香港政治少年的原型

陳景輝:吾爾開希,香港政治少年的原型 20:20 25/5/2017 八九年只七歲的我,一切模模糊糊,關於吾爾開希,並沒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抵是在90年代約高小的時期,我才從後父的口中聽見這一名字。通常情況是,每年臨近六四,我那好發議論的後父,就會跟隨電視上的六四回顧節目一道發表評論。我一邊看他一邊評,緊湊過足球賽的評述。好記得多來年,他常常提及吾爾開希穿上「睡衣」打斷李鵬發言的一幕是何等的冒犯和不對,當時我縱未至於照單全收這一論調,但亦不太懂得如何反應。隱約記得,好像是上了中學,自己才曉得回說暴力鎮壓就是不對啦。 直至近幾年整理八九香港的故事,埋首於六四前後舊報紙堆時,我才意外地發現到另一個吾爾開希的形象,那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我家後父口中所形容的「少年英雄人物」。那個時空的香港,我能找到大量專欄作家以吾爾開希這一名字做為標題,最震撼我的一篇是直接題為《吾爾開希》的文章,作者熱情洋溢的寫道:「吾是我、爾是你、開是打開、希是希望」,即是「你我攜手一同為中國打開希望」。結論更厲害, 「吾爾開希」竟變成了動詞,說:這場「民主之戰」,「只要有更多的人『吾爾開希』……,正義的一方必定得勝」(孔明,1989-05-24,《明報》)。 可見,當年吾爾開希魅力非凡到了一個地步,幻化成為一個動詞,昇華成為一份信念和希望,而不再是一個普通名字。更重要是那一句「更多的人『吾爾開希』」,如此這般,「吾爾開希」就成了八九香港的自我延伸,他我倆忘。 1989年,吾爾開希無疑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少年英雄,甚至相比王丹和柴玲,他的名字更常出現在那些舊報專欄中。另一篇也是題為《吾爾開希》的專欄,則寫道吾爾開希成了少男少女的偶像:「一群放學的中學生從身邊走過,他們很熱烈的談論,一個尖嗓子的女孩說道:『我的偶像是吾爾開希』。另一個細聲細氣的女孩應道:『我都是!』這個頭髮鬈曲,有一雙明亮大眼睛的維吾爾族的大男孩,成為少男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取代了那些紅歌星、大明星地位,北京學運產生這樣的效果,真有點意想不到。」(金虹,1989-06-02,《星島日報》)由此可見,吾爾開希人氣旺盛,可說已達明星級數,而所謂明星,不就是那個夢想的自我嗎? 哪怕是我小時候常聽說,他那穿「睡衣」的「冒犯」一幕,原來在八九香港也大受輿論肯定。在一篇題為《以吾爾開希作號召》的文章中,作者寫道,「自從熒幕上看到吾爾開希與李鵬對...

20170526-杜耀明:疑題不解,誰相信梁振英是無辜?

杜耀明:疑題不解,誰相信梁振英是無辜? 2017/5/26 — 11:36 多謝特首梁振英近日連串的舉動,立法會應該如何調查他收受澳洲公司UGL四百萬英鎊事件,焦點已經逐步釐清。梁振英不能單憑一再反控他的批評者,便能證明自己的清白。 有關爭議雖然持續了兩年多,其實不論梁振英還是他的批評者,都會同意以下三項原則,不得逾越: 一、特首全心為香港巿民服務,不該受聘於其他商業機構,即使是兼職或者收錢而沒有實際工作,也不能接受。 二、特首必須避免利益衝突,也要讓巿民知道他盡力遵守,而申報任內從公職以外得到的酬勞,實屬必要。 三、特首應該廉潔奉公,遵守法律。他無權凌駕法律,不能因為貴為國家領導人,《防止賄賂條例》和《稅務條例》就不能用於特首身上。 因此,為免受嫌疑,梁振英當然不希望立法會調查朝這三個方向走。也因此,他不避嫌疑,私通周浩鼎,以周的名義,意圖影響立法會的調查範圍,把焦點放到澳洲傳媒爆料那份文件上面,並且一而再宣稱,他跟UGL的協議只是一份「離職協議」,意思是沒有後續的服務,也就沒有任何利益衝突可言。 可以預見,假若調查按照他的建議進行,結論當然是收取該筆報酬並無抵觸上述三項原則,唯一仍需澄清的是,他如在特首任期內分期收到酬金後,有否依例申報。不過,隨着周浩鼎串通梁振英事件曝光,這個如意算盤亦難以得逞。梁振英始終要澄清兩個關係問題: 首先,是梁振英與UGL之間的關係。梁振英應承了UGL在2012至2013兩年間內,按UGL的合理要求而不涉及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提供協助,以推廣UGL及它收購的戴德梁行。到最後, UGL有否提出具體服務要求並不重要,重點是這看來是一份服務協議,即通過服務換取報酬,多於一份離職協議,只是限制他不要挖角不要競爭。果如是,這與特首兼職有何分別?大家可以接受一個兼職的特首嗎?梁振英可有依法申報這份服務合約?沒有的話,是否屬於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如屬於服務合約,所得收入應否納稅呢? 其次,是梁振英與戴德梁行之間的關係。正如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指出,梁振英擁有股份和服務的機構是戴德梁行,若說是離職協議也該是他與該行之間的協議,怎會變成UGL與他的協議?相反,若協議是梁振英以指定服務換取UGL報酬,而該等服務包括如立法會文件所言,支持UGL收購戴德梁行的行動,並不得發表任何批評是次收購行動的聲明,那麼是否代表他為...

20170522-吳志森:共犯結構

吳志森:共犯結構 20:22 22/5/2017 無可選擇,豬隊友終於退出專責委員會,是止蝕的指定動作。但退是退了,卻不是壯士斷臂,而是拖泥帶水。 五分鐘記者會,三番四次強調沒有違規違法,也沒有隱瞞,請辭是為了平息政治紛爭,讓調查委員會能正常運作。 表面聽來,他並沒有絲毫認錯。但試想想,若仍留在委員會內,繼續擔任副主席,今後提交的每份文件、提出的每個建議,甚至講的每句話、寫的每個字,都會給對手質疑是否鸚鵡學舌地反映長官的意思,不但委員會無法正常運作,很可能搞到他自己的腦袋也無法正常運作。 五分鐘記者會,豬隊友只回答幾個問題。記者問他辭職有沒有問過長官?有沒有得到長官批准?他並沒有回應,一臉尷尬,匆匆離開。 你可能覺得奇怪,豬隊友是最有前途政黨的副主席,又是民選議員,並不是長官的下屬,他的辭職,與長官何干?為何要問過長官,得到他的批准?記者是問錯了問題嗎? 有個說法是這樣的:醜聞曝光後,政黨高層緊急開會,除了少數強硬派外,絕大多數都建議豬隊友辭職止血,以免危機惡化,變得失控。 但當天的記者會,豬隊友只拋下充滿懸念的一句「不會留戀」,然後就沒有下文。黨友高層當然感到錯愕。 說好了的辭職呢?忽然不見了,當然是有苦衷的。政圈耳語稱,是長官不贊成豬隊友辭職。邏輯是這樣的:作為受查人,有權對調查範圍表達意見,而透過豬隊友表達意見又何錯之有?今次是建議擴大而不是縮小範圍,沒有想隱瞞什麼,更沒有錯。既然沒有做錯,又何需辭職?辭職,不就承認長官這樣是做錯了嗎? 對的,長官偉大光榮兼永遠正確,當然不會做錯,也永遠不會認錯。 豬隊友經過幾番思量,最後決定不聽長官的話,毅然辭職,雖然沒認錯,但已等於用行動狠狠地摑了長官一巴掌。既然沒錯,何需辭職?今次辭職,不但說明自己做錯了,更證明長官也錯了。一隻巴掌拍不響,醜聞是他們倆合作無間而成的,清清楚楚,這是一個共犯結構。 最貼切的比喻是:嫌疑犯教警察擴大縮小調查範圍,心智稍為正常的人當然不會接受。無法繼續硬頂下去,不然只會攬住一齊死。 文:吳志森 原文載於《明報》時代版(2017年5月22日)

20170524-練乙錚:在西九2.9萬呎深處一地兩檢OK?

練乙錚:在西九2.9萬呎深處一地兩檢OK? 19:59 24/5/2017 氣短集 還記得唸初中時的英語讀本裏那個The Arab and the Camel寓言。起先,駱駝只是懇求阿拉伯人讓牠把鼻子伸進帳幕取暖;最後,卻是禽畜佔據整個帳幕,反把人擠到帳幕外邊吃冷風沙。原來,這故事百多年來文字版本很多,其中一個在結尾處加了一句惕訓語:It is a wise rule to resist the beginnings of evil.(註一)如此畫公仔畫出腸,對兒童或有助益,但在成人世界裏,the camel's nose已是成語,故事本身已不必多講。 二十年來中港關係裏,港人覺得中方得寸進尺的例子很多,最近再度甚囂塵上的駱駝鼻,無疑就是梁愛詩、胡漢清等人賣力推銷的高鐵港段總站地底「一地兩檢」。梁說,如果沒有一地兩檢,整個工程不如炸掉,話語頗有六七暴動餘風。大家知道,高鐵工程港段2010年4月動工並採取「全隧道專用通道」方案,乃特府不顧一地兩檢必然帶來法政危機而強行上馬的行為,梁的態度可說是打死了狗講價還耍賴,未免過分。 地底去到幾深屬於你? 胡大狀則比梁更脫離法律專業。他為了營造港段總站地下一地兩檢的合法性,竟以《香港特區行政區域圖》無指明香港地底範圍歸本港自治而否定後者,然後以小學雞包拗頸的語氣質問港人:「地球係圓嘅,地底去到邊度屬於你?」他大概以為這樣「理直氣壯」,就可說服港人接受中國政府不僅擁有而且可以不違《基本法》而直接行使本港土地的地下產權,實行西九一地兩檢。 其實,法律人要談「地下產權」(subsurface rights),可用的資料比比皆是,梁、胡兩位卻絕口不提,反映了資料對他們不利;筆者今天扼要介紹其中一些,方便大家理解問題。法治社會對產權誰屬非常重視,而香港這個「擁有次主權的政治實體」的地下產權,在《基本法》和普通法底下到底屬於香港還是屬於北京,香港人必須搞清楚。 先說國情。中國成立至今,除了宣佈所有土地和地下礦藏屬於國家或集體之外,沒有提出過正式的地上和地下產權概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裏,土地的定義是平面的,只默許了地表之上和水面之下的某些用途:「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

20170120-明報:回應時代,不止政治,達明一派2017的1984

明報:回應時代,不止政治,達明一派2017的1984 2017年1月20日 達明一派——達明一派再開演唱會,更在超過十年後推出新專輯,依然沒迴避記錄黑暗時代,小說《一九八四》亦引發了他們一些創作。(圖:蘇智鑫) 圖4之1 - 達明一派——達明一派再開演唱會,更在超過十年後推出新專輯,依 . . . . . . (圖:蘇智鑫) 【明報專訊】相隔超過十個年頭,達明一派終於再籌備新專輯,率先派台的新歌,也是舊歌——《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第四度譜上新詞,以另一堆人名拼貼今日香港。一九九○年唱「鄧小平」和「吾爾開希」,達明直到二○一三年還能回內地開演唱會,今年卻在香港開騷也碰釘,找不到贊助,原因「你懂的」。老大哥似乎愈盯愈緊,無怪乎達明一派構思演唱會和新專輯,也從小說《一九八四》取得一些靈感。 《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一九九○年「無大無細超」、二○○四年「有潮有唔潮」、二○一二年「你chok定唔chok」三個版本,第一句都是「鄧小平」,二○一七版「係人定係鬼」改了一粒字,變為「習小平」,恐怕已符合內地禁歌資格。內地音樂網站近日的下架名單中,黃耀明、何韻詩當然中選,不過達明一派不在列。二○一三年達明曾合體在廣州開「兜兜轉轉演演唱唱會」,原先在香港開的演唱會中充滿政治元素,到廣州雖有改動,二人稱「可以接受」,但有朋友仍驚訝演唱會辦得成。 黃耀明當時回應說應該開心才對,因為這代表國家開放起來了,「誰料只是開放一陣間」,「本來是件好事,如果內地能容納我們繼續唱這些歌,對內地歌迷或樂壇有好處,代表它可以容納不同聲音。我們過去有到內地演出,大部分可以講可以唱,便以為這個地方有希望,原來不是,它要讓你消失就消失」。 達明一派生命線貼合香港脈搏 今次演唱會沒有贊助,主辦的環球唱片公司也不感意外,因有同樣高調支持雨傘運動的歌手何韻詩被化妝護膚品牌Lancome取消音樂會的先例,達明一派的遭遇亦讓人聯想到與黃耀明多番表明政治立場有關,他說情况令人憂慮和可悲:「很多人喜歡說你們是唱歌的、做演藝的,學咩人講政治吖,我覺得這樣說很ridiculous(荒謬),我們無論做什麼行業,來自什麼背景,也是香港的公民,有權表達對政府或社會的意見,不應因為表達意見就受國家機器的懲罰,這是非常不文明的做法,但這正在發生。由何韻詩到我,牽連到達明一派,如果不想這城市壞下去,大家要繼...

20141230-鍾祖康:《中國比小說更離奇》允晨修正版自序

鍾祖康:《中國比小說更離奇》允晨修正版自序 2014/12/30 — 16:20 2007年年底,在台灣圖博之友會會長周美里小姐的協助下,我在台灣同時出版了《來生不做中國人》和《中國比小說更離奇》兩書,兩書今天都已廣為人知,兩個書名都已成為許多人鞭撻中國時由衷而發的逆耳忠言。台灣於華文世界之不可取代,其非要獨立於中國不可之意義,亦於此可得重大啟示。 中國人社會之離奇,確是人類社會所罕見。過去我曾說過,許多文明世界的洋人對發生於中國的慘事往往是半信半疑,起碼也是覺得匪夷所思,不敢盡信,因為情節實在太過離奇,有悖於常理人情,而中國統治者對於這個極有利於中國極權統治的優勢,至今還是懵然不知。譬如,一再有洋人問我,為什麼中國人把比希特拉殺人更多得多的殺人王毛澤東的肖像放在他們的鈔票上?他們不敢相信世界上真是有這樣一個胡混的民族!於是洋人繼而強迫自己反思: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有傻人,但總不會遍地癡呆吧!? 更多洋人問我,為什麼中國人會鋪天蓋地的製造毒奶粉給嬰兒吃?甚至是給自己的同胞吃?他們完全無法想像這是怎麽一回事,語氣之中就留有幾分有利於中國暴政存活之存疑。 當然,對於中國人花了一千年去摧毀中國婦女雙足,令其變成殘疾人,更是極多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是眼前香港的雨傘運動,也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社會之荒唐。當你看到雨傘運動中極多香港人何等熱情、何等激昂、何等奮不顧身地破壞這場運動,你無法不對中國人對真善美之厭惡,感到驚嘆。連那些已經被壓榨到不似人形、收入只有挪威的士司機幾分之一香港的士司機也跟他們的奴隸主熱烈聲討雨傘運動,可憐的香港的士司機不知道他們這樣被人當乳牛一樣的壓榨主要就是因為沒有普選!而那些因負責鎮壓示威者爭取普選而臭名遠揚的香港警察,其實本身也是香港沒有普選的受害人!香港由於沒有普選而成為全球最貧富懸殊的發達國家,這令絕大多數的香港警察也深受其害,如樓價租金全球最高、教育制度以階級為本、以及不做香港警察這種因維護獨裁統治有功而薪酬特優的工作,就很難在極度貧富懸殊的香港找到有同樣薪酬的工作等等。但由於香港警察也繼承了中國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香港叫「好仔不當差」)的傳統(因為大都要維護獨裁統治,令賢者卻步),與挪威警察完全不同,香港警察通常是讀書不成者的出路,絕大多數的香港警察並無能力就其自身蒙受沒有普選之害有任何認知,而即使能有認知或...

20170214-陳思銘:拒離

陳思銘:拒離 2017/2/14 — 9:30 專業風水師仔細研究過我們禮頓道辦公室的每個方位,還記得他遙望著窗外的馬場景色之時,眸色幽深,卻輕嘆無語。 心諗,你唔好玩嘢呀大佬,我擺咗咁多錢落去裝修,你先同我講風水唔得? 「梁師傅,有問題?」我看著他問。 他的目光鎖在我的臉上,數秒後,慢慢側過頭,再次遙望馬場。 馬場的射燈,照亮了星期三晚的跑馬地。 「因為你係老闆,所以呢個辦公室嘅風水既會影響生意,亦會影響你個人,而你個人嘅影響會蔓延至每一個同事。」師傅的語速不徐不疾,眼神隨著那幾隻在馬場拼命奔騰的馬匹,越放越遠。 我對公司二十一位同事一向保持著最高透明度,唯獨是我跟師傅以下這段話,從來沒有勇氣跟他們坦白。 「咁即係點?」我問。 一個慘然的笑容掛在師傅臉上,他緩緩的向著窗邊走前兩步。 「生意會好到不得了,就算你假期嗰陣閂門落閘都會有大把人貢上嚟等住畀生意你。」師傅說。 「喂你頭先嚇死我喇師傅!」心頭的巨石猛然放下,我把右手搭在師傅的右膊,頓時溶化了我們之間那前輩與後輩的隔膜,「有你咁講掂晒啦!」 師傅沒有被我溶化,神情肅穆,眼尾掃過我的右手,說:「陳生,如果你唔介意,唔該……」 我意會到自己過份熱情,立刻拿開自己的臭手。 「希望你明白,凡事有得必有失。」師傅每個字擲地有聲,那個「失」字重重擊入我的五臟六腑。 「失乜嘢?」我幾乎想扯著師傅的衣領問。 「桃花,」師傅終於看著我的眼睛,「唔單止係你嘅桃花,仲係全公司同事嘅桃花,因為正如我頭先講,你個人嘅影響……」 「會蔓延至每一個同事......」我喃喃說。 無言了半分鐘,師傅說:「年輕人事業為重,有桃花未必係好事,女仔呢啲嘢,識吓做個朋友仲好,一旦上身就好煩㗎喇。」 「有冇得化解?」我沒有理會他的安慰,沒有桃花這預言讓我魂不附體。 「聽我講,事業為重啦。」師傅嘗試繼續安撫我,跟著便把左手搭在我的左膊說,「女上身仲煩過鬼上身呀,女上身,打堂齋都唔走㗎。」 我眼尾掃過師傅的左手,說:「師傅,如果你唔介意,唔該……」 現在回想起,已經兩年多沒有見師傅。 跟他羅庚算的一樣,時至今天,公司二十一位同事,十九位單身,一位未進公司前已經結婚,還有一位開始拍拖沒十八天便散了。 如今每年的情人節,公司內的氣氛更像端午節,個個同事好似想投江自盡...

20170522-區家麟:西環律師團

區家麟:西環律師團 2017/5/22 — 21:49 一個極權社會要顯得冠冕堂皇,需要甚麼?需要失節失格的專業人士助紂為虐。 例如,扭曲法律、顛覆法治,要靠律師法官誠心配合;兩權合作,調查特首失信失德竟然暗地徵詢被告意見,需要出賣尊嚴的奴才議員;滿紙謊言,把黑說成白,需要文膽要記者要謀臣。 耶魯大學教授Timothy Snyder的小書《暴政:二十世紀的二十個教訓》,警告暴政時代重臨的先兆與應對方式。其中一章節,借納粹德國故事,提醒大家專業道德很重要。如果律師法官與執法者,堅持不秘密審訊、不違法執行死刑,就沒有六百萬猶太人遇害;如果醫生都堅持任何手術都需得到同意,集中營就沒有活人做醫學實驗;納粹德國的殺人公文頗齊全,如果公務員願意守規矩,不處理涉違法違憲罪行的文書,希特勒的暴政,不會如此順利。 這些,都是理應受尊重的所謂專業人士的最基本職業操守。 Snyder教授不忘提醒大家,二戰納粹德國戰犯中,有很多律師,如管治奧地利地區的賽斯-英夸特 (Arthur Seyss-Inquart);在波蘭地區施行暴政的法朗克 (Hans Frank),也曾是希特勒的私人律師。法朗克曾聲言,被處決的猶太人名單,找不夠樹木去製紙貼公告;他亦認為,法律為民族服務,對國家好的事,就是法律。 學到了專業知識,得到了崇高地位,但忘卻了理念,出賣了靈魂。眼看香港,以法律知識服務權貴,以民選議員的身分與特首打龍通,已成為飛黃騰達之路。西環契字頭大家庭家族繁衍,律師隊友人才濟濟,醜事青出於藍。建制派議員不反躬自省,竟然罵豬隊友做得不夠高明。 當失格的人不斷獲得賞識,被抬捧得高高在上,大家卻茫然無感,還覺得理所當然,我們已走上淪亡的不歸路。 區家麟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20170523-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七)宗教改革作為一場成功的宗教改革

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七)宗教改革作為一場成功的宗教改革 20:49 23/5/2017 「宗教改革不是一場失敗的改革,而是一場成功的改革。」這句說話語重心長。 馬丁路德並非英雄。過份美化路德是沒有必要的。有趣的是,路德其實是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對象。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於1870年寫的《德國農民戰爭》(Der deutsche Bauernkrieg)批評路德道:「從路德確定他的路線起,他就開始了一場對教會制度和教條何者要保留、何者要改革的討價還價,一種令人厭惡的外交手腕、陰謀詭計、妥協讓步。」 當然,以上評論帶有濃烈馬克思主義的偏見。不過,恩格斯卻正確地指出路德改革路線的色彩。無可否認,路德的改革之路並非激進。路德在改革,卻非激進。何謂「激進」?激進永遠是少數所能接受的。因此,路德的改革放棄激進路線,從而走一條較多人接受、能夠實踐的路線。這大概是「路德妥協」的意思。 與其他激進的改革家不同,路德的改革得到地方公侯的支持。他有效利用文宣的力量(印刷機),並在地區以「上而下」的方式作推動(這點加爾文同樣如此)。因此,路德的宗教改革其實是一場「建制對抗建制」的過程。沒有地方公侯的支持,路德的改革運動恐怕早因各方阻力而失敗告終。反之,路德透過建制資源來進行宗教改革,並且有效地將改革思想傳遞到不同地區,從而真正改變教會。 別誤會,筆者並非鼓吹成功主義——不是埋沒良心、出賣原則、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思維。我要指出的是:宗教改革者也絕不是「享受失敗」的理想主義者。我過往目擊一些這樣的改革者:他們正確指出教會的問題,卻沒有為教會的改革提供一條真正可行的實踐之路。他們的目標理想,手段更為理想。結果是:他們在改革之路遭遇失敗,並以自身的失敗來咒罵教會建制的腐敗。他們越是失敗,他們就越突顯自身的正義。其實,這豈不是享受失敗的失敗主義嗎? 我要說:改革者要慎防教會的幻影論(ecclesial docetism)。改革者不可單單以「理想教會」作為批判「現實教會」的標準,從而導致「非理想不取」的「全然或無」的潔癖思維,從而放棄任何具體改革「現實教會」的方式。教會就是地上眼前腐敗的教會。宗教改革者的任務卻在其中努力讓這教會改變得好一點——即或並非最理想。因此,改革者的任務不只是指出教會的問題,而是思考這「問題的答案」如何真正在眼前...

20170516-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六)不可自義

陳韋安:宗教改革與香港教會系列(六)不可自義 20:50 16/5/2017 宗教改革者要謹記:不可自義。 正如前文提及,宗教改革是改革者對抗教會長期視為「真理」的謬誤。因此,宗教改革者註定是孤獨的,因他要推翻大多數人以為是真理的「真理」。宗教改革者必需懷着勇氣堅持到底。不過,這亦容易造成改革者自以為義的態度。 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正出現同樣情況。想當年,馬丁路德力挽狂瀾地對抗羅馬教廷,他那擇善固執的性格是改革的必備條件。沒有路德剛強火烈的性格,恐怕宗教改革難以完成。不過,這剛烈的性格亦造成不少悲劇。當日,許多反對嬰孩洗禮的重洗派信徒被判為異端被燒死。正如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所言,今日我們要為當日的重洗派平反。因為從神學角度來看,昔日被視為異端的重洗派信仰,正是今日福音派的前身。 因此,宗教改革最終於1648年隨着「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的無疾而終而宣告終結。三十年戰爭正是一場無情的宗教戰爭。數以萬計的生命因着信仰的「對錯」而被殺害。在1517-1648年間,為宗教而死的人成千上萬——無論是天主教徒、更正教徒,抑或重洗派信徒。 因此,我要說,五百年後的今日,宗教改革者切忌自義。 或許,我們都記得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Hier stehe ich!)它是路德於1521年沃木斯議會(Diet of Worms)面對皇帝宣告的話。不過,別誤會,「這是我的立場!」絕非路德毫不猶豫、自信、霸氣的宣言。若讀者有機會欣賞著名1953年版本的路德電影《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飾演路德的演員正淋漓盡致地演活路德當時迫於無奈、無助卻堅定的禱告。 沒錯,「這是我的立場」是一句禱告。整句說話的上文下理是這樣的:「我不能也不願意收回任何東西,因為違背一個人的良心辦事,既不安全也不正直。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主幫助我!阿們!」(Daher kann und will ich nichts widerrufen, weil wider das Gewissen etwas zu tun weder sicher noch heilsam ist. Hier stehe ich und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 一方面,路德清楚看...

20170520-BBC:西方文明可能以何種方式崩潰

BBC:西方文明可能以何種方式崩潰 瑞秋·納威爾(Rachel Nuwer) 2017年 5月 20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39989261?ocid=socialflow_facebook 政治經濟學家本傑明·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曾經將現代西方社會比作一台穩定的自行車,它的車輪依靠經濟增長而不斷轉動。如果這種向前推動的力量變慢或停止,我們的社會支柱——民主、個人自由、社會寬容等等——就會搖搖欲墜。我們的世界將變的越來越醜惡,人們會爭奪有限的資源,並拒絶小團體外的任何人。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讓車輪重新開始轉動,我們的社會最終將面臨全面崩潰。 這種崩潰在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不論是哪個文明,不論它多麼偉大,都存在導致其終結的弱點。不管現在情況如何,情況總是會發生變化。先排除物種滅絶事件,如小行星撞擊地球,核冬天或致命的流行病,歷史告訴我們,通常有許多因素會導致社會崩潰。那麼這些因素是什麼?它們是不是已經開始出現?並不奇怪,人類目前正走在一條不可持續和不確定的道路上,但我們離無法回頭的地步還有多遠? 2016年一輛南非警車在關於不平等的抗議活動之後被點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雖然無法確鑿的預測未來,但是數學、科學和歷史可以提供關於西方社會長期前景的暗示。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系統科學家薩法·莫帖夏瑞(Safa Motesharrei)使用計算機模型更深入地了解可能帶來當地或全球可持續發展或導致崩潰的機制。根據莫帖夏瑞及其同事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存在兩個重要因素:生態壓力和經濟分層。生態原因可能會導致毀滅是一種廣受理解和認可的說法,特別是在諸如地下水、土壤、漁業和森林等自然資源枯竭的情況下。而氣候變化又使得該問題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經濟分層因素可能導致社會崩潰,該發現讓莫帖夏瑞及其同事感到有點吃驚。假想的情況是,精英階層囤積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將社會推向不穩定,最終導致社會崩潰。人數上佔大多數的普通人,通過勞動支持精英階層,但分配給他們的資源極少。最終,勞動人口崩潰,原因是分配給他們的財富不足。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的缺乏,這會導致精英階層崩潰。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內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已經說明了這種階層分化。例如,...

20170522-素黑:麻木樹療傷茶館

素黑:麻木樹療傷茶館 22:42 22/5/2017     公開寫了二十多年文字,今天首次發表一部逾13萬字的小說《麻木樹療傷茶館》,好不容易。 「麻木樹」是一家療傷中心,裡面有一位醫師能一眼看穿病人的痛症的前因後果,包括長期壓抑的深層創傷,甚至不可告人的秘密。客人帶著種種傷痛去求診,療傷後,茶療師兼造型師會為他度身訂泡一款「蛻變茶」,並替他重塑造型,客人得到內外重生後都會欣然地離開。 每個人一生都經歷過大小不同的傷痛,人都是從傷痛中成長過來的。客人的傷痛,醫師的傷痛,原是你我或多或少經歷過的困境。原來每個人都有壓抑著的心結和痛處,卻習以為常地幹活,談笑、吃飯、拉屎、自慰、拍拖,亂購物、照鏡子。沒有一個人是不帶痛苦而活著的,管他是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三歲的小孩、34歲的餐廳公關、57歲的地產經紀,還是81歲老婆婆。 這小說是關於在愛裡最深的傷痛經歷,故事從出走冰島到回到京都,從執著情傷、原生家庭的傷害到找到解脫的密碼,需要深呼吸到最後才能讀完。有人讀不到一半必須停下來歇一會,因為擊中了自己隱藏的傷痛;有人必須重讀好幾遍才能釋懷和參悟。但痛是好的,提醒自己距離愛和自由還有多遠。 最深的痛不過是來喚醒你未釋放、未解開的心結。 但我想寫的其實不是痛,我關心的是到底如何才能從傷痛中走出來,療癒傷痛,這也是我公開寫作的目的。 素黑

20040519-雷雄德:長者要多做阻力訓練運動

雷雄德:長者要多做阻力訓練運動 23:12 19/5/2017 http://www.sportihealth.com/index.php/sport/gym/item/919-elderly-exercise 雷教授講長者適合哪種運動 一般來說,40至65歲稱為中年,65歲以上是老年。如果再仔細分類,65至75歲稱為「年輕的老人(Young Old)」,75至85歲稱為「中老(Mid Old)」,85歲以上才真正稱為「老人」。而在科研上,我們發現到「老年年青化」的跡象,可能因為科學進步,長者們都比以往健康。 現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老人可多做「阻力訓練」,認為比做一般傳統運動更有益。其實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老人可到健身室做一些器械訓練,因為器械訓練可令身體多個部位受到明顯的阻力,從而提升肌肉健康。一般長者的肌肉量只會有年輕時的六成至七成,而肌肉量流失更會影響力免疫系統。世衛亦建議長者每星期進行兩次左右的器械訓練便已足夠,不過兩次訓練應相隔最少48小時,而每次訓練可做約8至10個不同的動作,訓練身體各個部分。 以較多長者常玩的耍太極為例,對腿部的訓練應該足夠,但對訓練手臂就似乎沒大幫助,因為耍太極對手臂的阻力就只有手臂的重量,並不足夠。 長者如果選擇到健身室訓練,我會建議長者逐步把阻力增加,此舉對肌肉纖維的生長有幫助,而且及新陳代謝會有所提升。如果長者不習慣到健身室,在家中用啞鈴練習也可。我最喜歡在欣賞足球賽事時舉啞鈴,因為這樣做就不會浪費時間。 最後提提大家,做負重運動時千萬不要閉氣,保持穩定呼吸便可。 資訊提供:雷雄德教授

20170507-好習慣:習慣發現:愛情的五個階段

好習慣:習慣發現:愛情的五個階段 23:12 7/5/2017 http://betterme-magazine.tumblr.com/post/160400396380/%E7%BF%92%E6%85%A3%E7%99%BC%E7%8F%BE%E6%84%9B%E6%83%85%E7%9A%84%E4%BA%94%E5%80%8B%E9%9A%8E%E6%AE%B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linkpost&utm_campaign=BetterMe558_%E7%BF%92%E6%85%A3%E7%99%BC%E7%8F%BE%E6%84%9B%E6%83%85%E7%9A%84%E4%BA%94%E5%80%8B%E9%9A%8E%E6%AE%B5 愛是這樣難!有又煩,無又喊,更多都是走不下去便分手了。愛情專家說,愛可以說有五個階段,大多數情侶走到第三段便放棄了,不一定是自私,更多的是不懂……究竟愛情的五個階段是什麼?又有什麼需要學習? 第一階段:心猿意馬 遇上那個他,又風趣又幽默;遇上那個她,又可愛又慧黠。朝思暮想,不停看Whatsapp,雙剔還未看,有點恍徨;藍剔又未覆,又有點焦急;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因為他/她。愛情真好…… 第二階段:熱戀中…… 終於手牽手。一同看書一同看戲一起食飯一起看月亮。明明以前未曾做過的,還是不會做的,都覺得好玩有趣,應該是找到心目中的the one,開始想像買樓組織家庭,是時候成家立室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enjoy-the-life-baby 第三階段:結婚 終於結了婚。起初還在熱戀中,一切都甜甜蜜蜜。只是相處久了,開始有磨擦,小小事可以是導火線;不過是懶了一點沒執屋,便嚕嚕嗦嗦;不過是想跟朋友喝杯酒,又大發雷霆,結果:鬧交收場。開始懷疑是不是找對了人!要是有了小朋友的,整日只是想着照顧他們;多了責任,少了愛情。不少夫婦便開鬧離婚,愛情便到了盡頭…… Originally posted by wychodze 第四階段:惊解 要是離了婚,講完。若是還沒有離婚,便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任何一段關係,總有高低潮;任何一對夫婦,總有夢想和現實。開始懂得惊解,儘管是不認同的,也為對方作出遷就,再不會埋怨,更會...

20170519-方俊傑:【西遊記】做一個北韓領導人

方俊傑:【西遊記】做一個北韓領導人 23:05 19/5/2017 《北韓騎劫夢工場》電影海報 【文化籽:西遊記】 因為Netflix,最近看多了紀錄片。雖然,它的劇集,其實也看極看不完。香港向來不太重視紀錄片,前幾年,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還可以在香港正式上畫,似《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我就嚟是歌手》(20 Feet from Stardom),或者《第四公民》(Citizenfour);到去年的《Amy》,錯過了電影節,我已經要在電視台自選影院才成功找尋到。今年的《O.J.:Made in America》,片長接近八小時,談黑人、談美國社會,說有香港戲院會播放,你也不相信。 所以,Netflix自製的大量紀錄片及紀錄片集,可以讓人輕易瀏覽到,其中包括獲奧斯卡提名的《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3th),甚至勝出的《白頭盔》(The White Helmets),確實有點難能可貴。都不用提以黃之鋒作主角的《Joshua:Teenager vs. Superpower》即將上架。 紀錄片的癮被勾起了,再加上身邊人又特別關心國際局勢,即使明知口碑平平,還是走了去看放映場數有限的《北韓騎劫夢工場》(The Lovers And The Despot)。電影的質素實在很一般,對受訪者的提問似交功課式例行公事,模擬真實事件發生過程的片段,直頭具備搞笑效果。今時今日,三歲幼稚園學生參加填色比賽,畫到有深淺陰影立體感,創作埋額外背景,都係攞亞軍咋。個個小朋友都是天才呀!一套紀錄片,拍到似《東張西望》的話,實在很難收貨。 勝在故事本身夠奇情。1978年,南韓名導演申相玉和演員前妻崔銀姬,在香港前後腳被北韓特務綁架,被軟禁足足八年,才驚險地逃出生天。你以為兩位囚犯在北韓的待遇,似《國產凌凌漆》的梁思浩與鄧兆尊?剛剛相反。申相玉在南韓時,日日要為籌集電影資金而煩惱,來到北韓,反而有大大條水喉射住。因為北韓領導金正日是個電影發燒友,一心只為提升北韓電影水平,便用到綁架一招。從電影所見,金正日是個一流的老闆,又肯掟錢又肯賦予題材上的極大自由度;以一個創作人的角度去衡量,申相玉就算沒有患上斯德哥爾...

20170519-劉細良:【讀書好】廿年後回顧:重溫大英帝國與香港

劉細良:【讀書好】廿年後回顧:重溫大英帝國與香港 23:05 19/5/2017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最新中譯本。 最近收到出版社寄來Jan Morris《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的新中文版,封面宣傳句子是:「香港政權移交二十周年,最珍貴紀實巨作經典回歸!」香港一百七十五年走過的旅程,中文紀實作品可以「上枱面」的一本也沒有,有的就是空洞無物政治宣傳、早有結論所謂歷史研究。廿年來最好的非虛構歷史作品,仍然是Jan Morris這本書。 Jan Morris本身也是個傳奇人物,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那時名叫James Morris,是男性。一九七二年變性,成為女士,改名Jan Morris。他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份,曾被《泰晤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男性的James大學畢業後,服役於英國皇家騎兵團,曾在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擔任英國情報官。一九五三年,以記者身份隨同英國探險隊前往尼泊爾登上聖母峯,《泰晤士報》在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當天早上,刊出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世界第一高峯的獨家報道,一舉成名。 穿梭歷史 共產黨管治下的文人學者,對香港早期歷史的書寫不脫「反帝」意識形態,突出殖民統治的歧視、專制、貪污及投機,對於香港與大英帝國的關係,也刻意迴避,只突出與大陸內地的聯繫。英國作家Jan Morris書寫的香港,只是他衆多歷史旅遊作品之一,他寫過西班牙、威尼斯。其風格是用遊記方式寫歷史,以自己第一身的現場觀察將現在與過去的歷史聯繫起來。由於夾敍夾議,這些細節的觀察令歷史敍述添加了血肉,活靈活現。書中第五章寫「香港人」,首先是描述他在某天乘搭天星小輪上層所見的各式人種,然後才開始寫不同族群的歷史,筆下的英國人也分開各種階級,首先是大班,他們非常依賴家族關係,沾親帶故,互惠互利,一同入馬場、坐遊艇,然後寫英人中產階層及藍領,至於對華人的觀察,作者以在茶餐廳的感覺:熱鬧、自由來作比喻。 Jan Morris的觀察力敏銳,也很細緻,所以才能擺脫宏大敍事方式,轉攻日常生活,從中發掘背後的歷史根源。香港的經濟活動一章,他是寫船政,海事傳統、轉運、通訊及投機的歷史,自一八...

20170519-連峻博士:看A片好不好

連峻博士:看A片好不好 23:04 19/5/2017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近日舉行年度科學會議,其中有研究人員發表兩項關於色情觀賞的調查,共分析了聖地牙哥泌尿科的男性,312名病患中有25%回答自己每周都有看A片的習慣,約21%的男性每週觀賞色情電影3至5次,4.3%回應自己每週看A片超過11次。 此外,調查又發現有3.4%的男性認為,他們喜歡手淫的程度,更勝於跟伴侶做愛的程度。調查結果顯示,看A片的次數越頻繁,會讓男性對性刺激變得不敏感,慢慢會喜歡自慰大於與伴侶性交,也較容易引起勃起功能障礙(ED, erectile dysfunction)。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發言人阿路卡(Joseph Alukal)表示,不論男女,視覺刺激都有助提高性慾,但如果平時花太多時間在看色情A片和自慰,可能會使你對性的感覺降低,嚴重的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有時候,自慰的過程會形式化,自己習慣了一個流程,例如左手、右手、套弄手法、力道、輔助工具、刺激的速度,意識在重要關頭需要加重刺激的時候,會因習慣了而自動加強,直接準確的刺激所需。但如這行為有一後時間後,大腦裡控制射精的中樞神經,就會被訓練成一個自慰的固定的操作程式,要通過這固定的流程才能射精。 遲射(Delayed/Retarded Ejaculation)是男性性功能障礙中,高潮障礙的一種,可能就是在和伴侶做愛時,和剛剛說的被訓練成一個自慰的固定操作的程式有出入,便無法得到足夠的性刺激,而不能夠達至射精。 所以觀看色情A片是有害於性生活嗎?有些伴侶相處久了,在對方身上找不到了性刺激和性衝動。他們會藉由成人玩具、色情A片等外界工具協助,使雙方都可投入回性生活內,希望透過這些外界的刺激,能夠帶起彼此的性刺激和性衝動。減少了找第三者、性工作者的機會,而某程度上把雙方的關係拉回來。 所以觀看色情A片是有害於生活嗎?常說過度沉迷一件事情是不對的,A片也是,能夠利用A片的刺激把雙方都淡了的性刺激帶起是很好的。A片是成人娛樂片,拍攝手法、內容當然是誇張的,在看A片是不要盡信,更不要搬字過紙的把主角所有動作都嘗試做一次,有些橋段其實只是好看不好用,有些更會帶有危險性。 A片,看看笑過就好,不要太認真。 連峻博士

20170519-AM730:林家棟見微知著

AM730:林家棟見微知著 23:03 19/5/2017 若然藝人是一個品牌,林家棟這個品牌所賣的是甚麼?入行30年,剛憑《樹大招風》成為出爐影帝,賣的當然是演技,卻不僅止於此。別忘記,家棟首次站在金像獎頒獎台捧獎,是2011年由他監製的《打擂台》獲最佳電影獎。既是演員,又是監製,家棟直言未夠,「其實,我在建構林家棟是甚麼,想在電影或整個行頭,做多一點。」他所指的,不是接多幾套戲或監製甚麼大製作,而是藉著小革新,推動業界更上層樓。正所謂魔鬼在細節,早在電視年代已被封「林監製」,家棟直認經常忍不住執劇本,「自己做觀眾都試過『哎,中伏!』為甚麼作為電影從業員,不要求自己做好一點?」他坦言在意自己演出的細節位,見微知著,才能拍出好作品。 文:許惠敏  圖:莊振邦 髮型:Alex Chan@projetz4/ J.A.C.K. Timeless 化妝:Esther Huang@J.A.C.K. Timeless 服裝:Burberry 場地:E-Max 影帝以外的開心 訪問家棟當天,他已經接受了一整天的車輪式訪問,來到最後一個,通常會是一臉倦容,但談起電影,他表現甚雀躍,直至談到時間夠了,影相期間仍滔滔不絕,那團火,愈燒愈旺。1987年入行,由昔日的公仔箱演到大銀幕,三度獲男配角提名,如今終獲獎項肯定,這些年來,家棟自言對演戲的理解也有不少改變,「以前較著重如何演,即是方式。」電視劇需要外露的演繹,01年轉戰影圈的他,曾將拍劇的經驗搬到電影演出,拍下《愛君如夢》和《有情飲水飽》,前者雖獲男配角提名,家棟卻一直為自己的表現而耿耿於懷,「Sorry,我必須承認是錯晒,呃自己就是傻瓜,要想清楚錯在哪裡,必須去改!」遺憾一次也嫌多,家棟自言,「很在意演出的細節,對於自己角色在劇本底下的缺陷,會修整到最好為止。」十年磨劍,他沒有開空頭支票,在《樹大招風》立體演繹悍匪季正雄的賊性與人性,他最享受是揣摩角色的過程,「現在才學懂一點皮毛,就是如何挖劇本,除了主旨、對白的意義,我會尋找角色的存在價值,當然編劇寫這角色,一定有理由,那怕是寫得很表面,作為演員,接受了這工作,便有責任去挖深一點,能夠演得仔細,是影帝以外的開心。」 揣摩角色看牌底 剛上映的《毒。誡》,以「慈雲山十三太保」之首陳慎芝的真人真事為藍本,故事背景是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九龍城寨...

20170519-月巴氏:從來沒有叉燒的叉燒包

月巴氏:從來沒有叉燒的叉燒包 23:05 19/5/2017 浪漫月巴睇90s: 月巴氏 黃秋生用眼神演繹了一種凶。  「講番呢個X街吖,佢真X街吖佢,幾乎搞到我哋X街……」能夠說出呢句既憤怒又幽默的對白,是李Sir。 1.嚴格來說,是《人肉叉燒包》裡的李Sir。 2.李Sir,是一Team司警的阿頭。作為一個阿頭,他在頭3次出場時,身邊總有一個以貼身上衣+超短裙示人的女郎相伴——Yes,即是有3名不同的女伴。李Sir到電影做了一半時才透露她們仨的來歷,噢,原來都是「職業女性」(當然,李Sir是用另一個單字來稱呼她們,這單字,是一種動物)。我自然不知道馬交執法人員是否容許帶埋「職業女性」出入司警Office、甚或兇案現場,但李Sir就是這樣做了。 3.直至某一天,殘肢案有了突破性發展。全靠李Sir(沒有因為掛住去玩而喪失)的推理頭腦,他覺察到那些殘肢,應該同八仙飯店東主鄭臨一家的離奇失蹤,以及那個自稱用18萬頂咗間飯店嚟做的王志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他命令旗下那批猛將,𥄫實王志恆一舉一動——這時候,其中一名猛將忍唔住問李Sir:Why今日你冇帶備冶豔女郎乙個陪返工?李Sir好正經地答:「而家做嘢吖嘛!」Well,李Sir是有分寸的。 4.有需要介紹一下李Sir麾下這批猛將。蠻牛,資歷最深(所以最識點人做嘢)的小頭目,做起嘢來尚算認真,但又貪便宜,義不容辭便收下由王志恆好心送贈的幾盒「叉燒包」;金剛,都係偏懶嗰隻,叫佢做嘢冇反應;Robert,大隻仔,經常講英文(可能是澳門的土生葡人吧),但又最鹹濕,經常撩李Sir帶返工的女伴,冇大冇細;阿寶,男人婆,成Team人做嘢最搏嗰位,原因是她想被李Sir讚——她對李Sir有嚴重好感。 5.以上有關各探員的細緻設定,講真,是不重要的——因為人人買得飛入場睇《人肉叉燒包》,就是為了用獵奇角度去看這單發生在80年代的恐怖案件,而電影也用極度剝削的手法,將王志恆的惡行拍晒出來——至於是否與事實相符?不重要,反正入得場的都不是學者,不需要知道真正的真實,有個被加工被戲劇化的真實,夠晒。 6.所以咁多年來我只睇過一次。反而,《伊波拉病毒》就睇過無數次,因為我明知純屬虛構。好多年之後,我突然想翻炒,在不理那真實事件的前提下,將呢齣電影純粹當成電影去睇——當成一齣因應90年代...

20170519-素黑:趁腿還能走,走吧

素黑:趁腿還能走,走吧 23:03 19/5/2017 那天跟和我同年的女朋友聊天,我說累了想停一段日子,好好想想下一步做些甚麼,希望生命有個突破。她也正在給自己一兩年的緩衝期,靜待下一個人生起點。 二十年前,我放下一切出走英國,就是要給生命一個重新啟動的開始。生命能有多少個二十年?慶幸踏踏實實地走過來,只是這個世界變得愈來愈不踏實,是非黑白不分,人類病態行為過多,有點吃不消,絕對不願意因為年紀大了便妥協。說實話,這些年心態疲憊,打消了出門到外地走走看看的心情。多得互聯網的資訊神力,拍下哪裡都變得幾乎一模一樣的畫面。不少本來好端端地方,現在都被不文明的遊客病毒入侵,老實說,貼錢請我也不想去了。可當你以為人大了要懂得收心養性,心田那片土是寧靜的話,外邊自會不一樣,總能看到世界的神聖美。說是這樣說,修是這樣修的,我們都懂,只是實實在在的商店食肆街道空氣草地和樹木都在被不知所謂的人類污染和毀壞時,可能不過是為拍一張他們心中完美旅遊照,你就別裝修行去「包容」這種事。地方不美了,就是不美,沒甚麼好否定或假裝其實還很美的違心話。所謂修,誠實就不能虛偽。 不過,還是希望找個小鎮甚麼的偏遠地方去呆一會,總會有不一樣的角落,正在籌備另一次出走。我寫過一本暢銷書名字叫《出走,是為了愛》,就是對生命的激情負責任。趁腿還能走,走吧! 素黑

20170519-方俊傑:金城武都搞唔掂

方俊傑:金城武都搞唔掂 23:05 19/5/2017 我打算去看《喜歡你》,我發覺很難找到合適放映場次。勉強找到,戲院安排最細的一間house,熒幕只大過電視機少少。同樣情況,發生在之前上畫的另一齣由周冬雨主演的愛情片《指甲刀人魔》。兩齣電影,在香港的票房均非常慘淡。 「有乜咁出奇喎?香港人都唔係咁熟周冬雨。你估係楊千嬅咩?」金星妹覺得我未免太愛周冬雨。「睇過《七月與安生》,應該會繼續支持周冬雨啦。何況,《喜歡你》有金城武,《指甲刀人魔》有張孝全,兩代男神分別加持。有邊個港女唔鍾意呢兩條仔先?」「宣傳短片的網上點擊率就應該幾高。收費的話,說國語已經是原罪啦。」「金城武,你可以當係日本人;張孝全係台灣人。唔係甚麼大陸高富帥喎?」「套戲係咪大陸戲吖?」「係。」「咪夠囉。」 想想也是。曾幾何時,大陸電影在香港也有一定叫座力。《唐山大地震》,很多人睇到喊;《十面埋伏》,仍然食到《臥虎藏龍》的水尾。就算不是超級大製作,即使只是輕輕鬆鬆愛情片,兩集《非誠勿擾》,香港人也不抗拒,甚至喜歡看到舒淇戀上葛優。現時就不可能了吧。任你在夏威夷的沙灘取景,一點簡體字也看不到;任你金城武如何美輪美奐,造型似個意大利紳士;香港人就是更加支持三位荷李活伯伯主演的《搶錢耆兵》。我已經沒有拿美國隊長Chris Evans來比較。 說句實話,在《喜歡你》,已經不斷拿大陸的人和事來取笑,而不是五毛式自吹自擂。例如,金城武接受所謂的大陸網紅訪問,那位主持的嘴臉、節目風格、低俗品味;又例如國內酒店的管理質素,環境如何嘈吵;再例如街道的處處狗屎、街市的髒亂,我真心覺得比電影內一連串的美食更加吸引,也比一段《風月俏佳人》式愛情故事更入肉。到結局,大力反諷中國人只追求財富,毫不注重家庭生活道德倫理,也應該替不少觀眾出了口氣。電影的票房成績嚴重低沉,除了用原罪解釋,也不知還可以創作出甚麼理由。 或者,人家也真的不太在意。不好意思,又說《不懂撒嬌的女人》。任你拍到台南如何景色怡人空氣清新陽光普照,溫體牛肉鍋又有幾好食,台妹又有幾長腿幾嬌嗲;到你要自立門戶發展生意,首選當然不是香港,也不會是台灣,還是那個通街有人倒污水的上海,那個到處都是跳蚤的上海。因為,要搞不如大搞,大搞的話,又有甚麼地方好得過面向十四億人民的市場?我們都讚《不懂撒嬌的女人》內容夠貼地,貼地就不能避免帶點無奈。只是,偶然,我...

20170519-陳詠燊:當你連Peter Parker也當不成

陳詠燊:當你連Peter Parker也當不成 23:03 19/5/2017 身邊總有不少這樣的案例。A愛上了B,愛得不能自拔,於是全副心機,精神時間都完全奉獻給B。 為了迎合B,B不喜歡的,A全部都不做;B喜歡的,A寧願改變自己都做到一百零一分。為了留住B, A終於將自己變成B的附屬品,再之後呢? B離開了A。再再之後呢?A的人生崩潰了。 為甚麼?因為A為了B,早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淪為寄生在B生命之上的生物,所以當B一離開他,他就迷失了方向,不能再獨活了。 我們戀愛之時,都害怕失去對方。留住對方的方法有很多,然而最笨的一著,就是選擇卑微地全面迎合,任由對方當自己的主人。愛情關係是甚麼?愛情不是一件一加一就等如二的事,而是希望可以在一加一之間產生一個化學作用,讓雙方可以互相牽引,形成雙向的吸引力。 記著,吸引力是雙向的,是互相需要的。只要當任何一方失去自己,他就不再吸引,而當對方離開後,他就更連自己都做不成。 有留意新一輯蜘蛛俠《Spider-Man:Homecoming》的預告片嗎?片中其中一節,Peter Parker穿上了蜘蛛俠戰衣後,表現得有點失控,當日送他這套戰衣的Iron Man Tony Stark 說要收回戰衣,於是Peter Parker說:“I'm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我沒有了戰衣的話,我就甚麼都不是了) 聽到這句,Tony Stark回答一句:“If you're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如果沒有戰衣,你就甚麼都不是,那麼你根本就沒有資格擁有它)。 當你連自我都失去了,你還有甚麼資格讓人去愛你? 陳詠燊

20170519-鄭素素:Hike~元荃古道拾遺,細訴人文故事

鄭素素:Hike~元荃古道拾遺,細訴人文故事 23:02 19/5/2017 這陣子小女子轉投新工作,開始與以前所認識的朋友合作,才發現自己的潛意識會吸引許多與自己理念相近的人來幫忙,而我身邊的許多朋友,對工作不視為一份工作(job),更多的是一份專業(career),而且是對專業一生的承諾。文、圖: 鄭素素 今次跟《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先生(Charles)行走元荃古道、石龍拱到深井,感受很不一樣。我們一行60個朋友,浩蕩地從荃灣地鐵站出發,經過愉景新城的行人天橋,到達港安醫院,上畢旁邊的長樓梯和引水道後,下花山就在眼前。然後跟著指示牌,踏上古道範圍。 跟Charles 行山(或義務執垃圾時),他會為大家娓娓道來該地的人文、歷史和生態特徵。他永不言倦,一直訴說,就像將自己全部懂得的人與事傾盆講出,為熱愛環境的後輩和同輩增廣見聞;他的小女兒活力充沛,一直殿後照顧他人。就是這種對大自然環境和人文的強烈熱誠,令我欽佩不已,我站在人群中留心地聽著,看在眼𥚃也深受感動。 元荃古道是以前新界村民往返荃灣及元朗的古老山徑,現時古道部分為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另一方面亦由民政事務管理。在山腳仍然看到不少村民居住,那些耕地除了掛上光碟以防鳥吃掉種子外,還掛著比卡超公仔,時代不同了,稻草人也失業了! 繼續斜走而上,我在光滑的地上停了下來,深思是誰想到在古道優美的草坡鋪上石屎泥漿?一層層的、令地台更高,令我們、甚至公公婆婆行得更吃力呢? 到達石龍拱,腑視青馬大橋昂立在藍綠色的海上,我們不禁席地而坐,默默看著美景。沿路走到清快塘中的喜香農莊,一邊吃懷舊的孖條雪條,一邊凝視滿池的紫色荷花和透出陽光的老樹。 到達深井,看見Charles 一直等著未完走的朋友,並指示我們在哪𥚃乘車、有甚麼好吃云云。活到這個年歲,對自己的專業,甚至是義務,仍然孜孜不倦、熱情洋溢的為數不多,但我可以肯定這類人多是受大眾歡迎、精力充沛的成功人士! 鄭素素

20170517-練乙錚:國民黨選主席:本土大戰親中

練乙錚:國民黨選主席:本土大戰親中 氣短集 20170517 ■國民黨將選出新主席,吳敦義及洪秀柱是兩大熱門候選人。互聯網 國民黨本周六舉行黨主席選舉,台灣和香港都有民主派人士認為無關重要,反正該黨日薄西山,已經沒有看頭;筆者則認為這個選舉不僅十分有趣,港人還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這次黨主席選舉是該黨內部「中國派」和「本土派」之間的一次殊死戰。若代表中國派的洪秀柱得勝,國民黨便篤定成為中共計劃進佔台灣的橋頭堡──目前這個功能主要由綽號「白狼」的黑社會深藍統派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負起,觀瞻不太好(令人想起香港的梁振英為甚麼下台)。若較為本土的吳敦義勝出,則中共滲透台灣有阻力,會加強外部打壓,謀求切斷台灣這島國在國際上的政經出路。因此,這次選舉對香港人有借鑑意義。 國民黨內中國派的親中(指親北京)程度,大致上和香港商界功能組別議員中的親中派差不多;至於其本土派,則一般並不如香港的本土派那麼強烈反共,只不過族群背景和人脈關係多屬「本省」,大陸情懷比較薄弱而已。 民主因素依然非常貧乏 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一改十多年來都在7月中舉行的做法,提早在5月20日即總統蔡英文執政一周年的同一天舉行,當然有搶鏡頭意味,但背後更有其現任黨主席、中國派的洪秀柱的私人策略考量:她不僅要在深藍統派群眾當中盡量保持多一點去年底「洪習會」釋出的政治餘溫,還特別要阻止今年2、3月忽然湧現的一大批「人頭黨員」取得投票資格。後者是她的對手炮製出來對付她的招數。 乍看很奇怪,國民黨專制歷史悠久,黨內選舉卻是一人一票,挺民主的。那是繼2001、05年兩次大選輸給陳水扁之後進行內部改革的結果。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這個黨就算內部體制民主化了,但真正民主因素卻非常貧乏,因為有所謂「黃復興黨部」的近20萬張極保守鐵票,足以決定黨內選舉結局。 黃復興黨部是一個非常保守的黨內派系,1955年由小蔣建立,成員全部是退伍軍人及其眷屬;取名「黃復興」,乃是含有「炎黃子孫,復興中華」之意。兩蔣當年為了培植此派系,對其灌注大量金錢、實物和機會資源,使之成為強大的特權社群,有自己的內部組織和專業黨工。如此給甜頭收買人心很成功,以致此派至今在國民黨內依然一枝獨秀,對國民黨領導層忠心耿耿;誰掌握了這個派系,誰就可以贏得黨內直選,當上黨主席,其後自會投桃報李,延續對這個派系的利益輸送。 去年總統...

20170519-衛城出版:書與書大有關係

衛城出版:書與書大有關係 20:23 19/5/2017 衛城2013年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兩位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廣納型和榨取型制度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性,挑戰了「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切」的說法。 從《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當中爬梳的非洲各國故事,再與《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解釋做對比,相信更能理解問題在制度! ************** 出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第十三章〈當前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當前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榨取式制度。穆加比統治下的辛巴威很生動地說明了這種經濟與社會結果。辛巴威的國家統計數字儘管並非十分可靠,但按照最佳的估計,二○○八年辛巴威的人均所得只及一九八○年該國獨立時的一半而已。光是這一點,聽起來就已經相當聳動,但事實上卻還沒有抓到辛巴威生活水準惡化的全貌。整個政府其實已經土崩瓦解,任何基本的公共服務幾乎都付之闕如。二○○八至二○○九年,衛生系統嚴重惡化,導致全國爆發霍亂,到二○一○年一月十日,公布罹病個案多達九八七四一例,死亡人數四二九三,為過去十五年來非洲最嚴重的霍亂疫情。同時,大量失業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二○○九年初,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署(UN Office for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公告,該國失業率高達令人難以置信的九四%。 如同大部分的下撒哈拉非洲,辛巴威的許多經濟及政治制度,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殖民時代。一八九○年,羅德斯(Cecil Rhodes)的不列顛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派遣一支遠征軍進入恩德貝勒人(Ndebele)在馬特貝勒蘭(Matabeleland)建立的王國,同時也進入緊鄰的馬休納蘭(Mashonaland),並挾優勢的武器,很快地壓制了非洲住民,一九○一年,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以羅德斯取名—殖民地在今天的辛巴威地區成立。如此一來,此一地區成為不列顛南非公司的私有特許地,按照羅德斯的預期,經由珍貴礦物的探採,將可大賺其錢,但事與願違,絲毫沒有進展,反倒是肥沃的農地吸引了白人移民。新墾殖者很快就兼併了土地,並於一九二三年脫離不列顛南非公司的管制,說服英國政府准許他們成立自治政府。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有如南非十年前的翻版。一九一三年的原住民土地法在南非製...

20170513-方俊傑:套路見慣見熟,別以娛樂性來衡量

方俊傑:套路見慣見熟,別以娛樂性來衡量 撰文:發佈日期:2017-05-13 12:30 最後更新日期:2017-05-13 12:31 先申報一下,我是看了第一集會忍不住想看到最後一集的病態。即使差如《賭城風雲》,即使是一拍拍十幾年死唔斷氣的美劇。 在明珠台看過1979年的《異形》(Alien),大開眼界,又怎可能抵抗得住不《異形》落去? 總沒有令我失望。往後三集,即使David Fincher的第三集,Jean-Pierre Jeunet的第四集,票房和評價好像大不如前,我也津津有味。是去到離晒譜地跟《鐵血戰士》(Predator)crossover成《異獸戰》(AVP:Alien vs Predator),我才崩潰。還好元祖的Ridley Scott肯撥亂反正,為《異形》的故事開拍前傳《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你有你嫌根本沒什麼異形出現過,我沒有所謂。講述人類起源,講述造物主與人類的微妙關係,講述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微妙關係,講述人類與異形的同出一源,講述人類和造物主一樣貪婪和愚昩,承先啟後。雖然留低的疑團好像比解開的伏線更多,我也完全接受。還有什麼大製作不會留低幾十條尾巴,方便延續下去構成系列吖? 或者因為我不太當《異形》是一套恐怖驚慄片來看。如果只為了看異形而來,你一定覺得是場困局。來到《異形:聖約》(Alien:Covenant),要下接《異形》的世界觀,異形不可能突然出現什麼新意,無論造型、破肚而出的誕生方法、攻擊套路,難免見慣見熟。難道講到隻異形進化到識開門識打網球咩?又要保存整套系列以女性主導人類求生的主軸,仍然是女主角拼死反抗到最後,由《普羅米修斯》的Noomi Rapace改為Katherine Waterson,靚不是靚,剛強感又遠遠不及Sigourney Weaver。如果,你以娛樂性來衡量《異形:聖約》,分分鐘連《外星生命》(Life)也比不上。 今集女主角是英國女星Katherine Waterson(《異形‧聖約》劇照) 當故事看,當歷史閱讀,當人生道理研究吧。以下劇透,不想被傷害的,別閱讀下去。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當故事看的話,我最難接受是太空船的成員未免沒有危機意識得過份。試幻想,十年前,有隻太空船出事了,全軍覆沒,原因未明;你現在身處另一隻太空船,途中出了意外,你...

20140825-希瓜報報:張愛玲美麗又蒼涼的離別手勢

希瓜報報:張愛玲美麗又蒼涼的離別手勢 2014/08/25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5158 womany 編按: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成了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就變成窗前一輪月;若是娶了白玫瑰,那麼紅玫瑰就成了胸前硃砂痣,白玫瑰就是一粒白飯粘。」你永遠記得張愛玲這麼說,如她的整個人生,這般無奈而瀟灑,她說人生沒有兩全事,一個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揮去,留下了她最優美的惆悵,她是張愛玲,一個只做自己的女人。(同場加映:女孩女人,都請好好愛自己) 對於張迷來說,張愛玲的死法是令人唏噓的。一個人靜靜地躺在行軍床上,等待死神的來臨,死了三四天才被人發現。警察在最顯眼的地方,發現了她的各種證件和重要遺物。她是知道自己大限已到,親手做了準備。 張愛玲在她的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中寫道:「我立在陽台上,在黯藍的月光裡看那張照片,照片裡的笑,似乎有藐視的意昧。因為太感到興趣的緣故,彷彿只有興趣沒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視裡還是有對這世界的難言的戀慕。」(你會喜歡:閱讀張愛玲,探討愛情的本質《傾城之戀》) 張愛玲晚年經常搬家,每搬一次都會重整一次物品,最後一次整理時,她眼裡流露的就該是對這世界難言的眷戀。她整理得格外認真細緻,當她封好口,把東西放在門口的位置,投去最後的一瞥,她的感受就應該是她在《小團圓》裡常寫道的:石門訇的一聲永遠關上了。她親手關上了生命盡頭的石門,石門外面是永恆的虛空。(同場加映:尋找生命讓你發亮的事情) 張愛玲是無神論者,她不會去幻想死後還有一個天堂在等著她。她也不會通過浪漫的想像來美化死亡,​​認為這是一次新的旅行。她從容地面對死亡,走得如此安詳,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我發現張愛玲的小說有兩個永恆不變的主題: 1、人是不自控的 2、人性不夠徹底的道德觀念 因為前者,所以人生充滿意外和失望,因為後者,所以日子很難過得乾脆利落。她小說人物的生存方式其實就是普通人的生存方式,但她不要這樣的活法。(推薦你看:別讓人生被未來綁架!「活在當下」的三個行動) 她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盡可能地做到自控,逃離她富有的父親,意味著她主動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大筆的遺產。到了晚年,她的物質條件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和寫作需要。 感情方面,她割捨了親情,離開大陸時,和她姑姑說好從此當她死了。她曾懷了孩子毫...

20170509-閱讀:找回本能感覺的七個方法

閱讀:找回本能感覺的七個方法 20:10 9/5/2017 「你覺得」不是「你覺得」 仔細回想,我們出生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父母及身邊大人的價值觀洗腦。上學之後,植入腦中的則是世間一般的價值觀。我們在周遭的人影響下,扮演著「周遭的人塑造出的自己」而活。 因此,我希望各位不妨先在日常生活中試著懷疑到目前為止的自己。無論是自己的喜好、自己選擇的東西、自己擁有的各種物品、自己的執著、自己的興趣,還是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對什麼抱持嫌惡感……等,請大家先如此從各方面客觀審視自己。 當逐漸看清楚自己之後,再試著審視包圍自己的周遭環境,看看環境又是如何?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希望各位能鉅細靡遺地去觀察。這時,肯定會發現自己的本能感覺有生以來初次覺醒。 有太多人在說話時用的是別人的詞彙。幾乎所有人掛在嘴上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尤其是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每天暴露在大量資訊之下。或許正因如此,比起身體本能的感覺,我們更容易以腦中的語言詞彙為優先。所謂身體本能的感覺,就像一種以身體感覺到的衝動。有時可從氣息中察覺,或憑第六感中產生的「直覺」感受到。 不只動物,一直到幾個世紀前,人類身上都還殘留有這種身體本能。在過去與大自然更密切接觸的生活中,比起言語詞彙,身體感覺是對生存而言更重要的東西。這種細微難辨的寶貴觸感,就像天線或觸角一般,為人類接收許多生存所須的情報。 然而,反觀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呢?舉例來說,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即使是要上餐廳吃飯或去看電影,都會事先上網查詢餐廳或電影的相關資料後,才會付諸行動。 就連這種原本應該用身體感受而獲得感動的狀況,都變成事先接收以語言詞彙為主的資訊,因此,進入我們腦中的資訊幾乎都是別人篩選過、描述過的東西。也可以說,那是透過他人價值觀獲得的資訊。然而,最後我們卻掛在嘴上侃侃而談,彷彿那些資料全都出於自己一般。 越是害怕被討厭的人,越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也越常事前蒐集資訊情報。這麼一來,等於放棄自己的感覺與思考判斷。 找回本能感覺的七個方法 以下介紹我獨創的七種方法。不用勉強自己全部實踐也無妨,試著從做得到的項目開始挑戰看看吧。 ①和父母親保持距離 我經常說「和父母斷絕關係吧」,聽到的人都嚇壞了,其實我的意思是:親子之間應該保持距離,不該過度依賴彼此! 毫無疑問的,我們人生最初的洗腦...

20170519-區志堅:淪陷記事:叛國還是愛國,淪陷時期的香港報業

區志堅:淪陷記事:叛國還是愛國,淪陷時期的香港報業 19:32 19/5/2017 香港文化資料庫 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hk/2017/05/blog-post.html 明報 2015年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的重要紀念日子,世界各地多舉辦形式不一的紀念活動,不過,在以往的研討會中,兩岸政權在民族主義史觀影響下,大多貶斥入仕東北的「偽」滿洲國、「汪偽」政權及其他日佔「淪陷區」的知識分子,視他們為「漢奸」、「通敵」、「事仇」。 鄭明仁運用中、英及日本檔案文獻,口述訪問,著成《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漢奸」》(下稱《香港報業》)一書,希望藉此書「幫助還原當年的歷史,從中,我們發現香港淪陷時期的報人,像其他淪陷區的文化人一樣,不得不忍辱求存,發表附和日人的文章,但又能表現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民族氣節,因此,當年報紙上出現很多既附日,又反日的矛盾言論」,此書以日佔時曾被國民政府視為「漢奸」的《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先生和戰時《華僑日報》的言論為例,深入探討居淪陷區香港報人之生活面貌及行事,也補足研究日佔時期香港史及香港新聞史不足之處。 無奈之舉 不少中國學者研究只談「淪陷區」日方殘殺中國民眾,知識分子怎樣在敵後從事抗日宣傳及「反奴化教育」。但以戰時的情來說,尤以日本未戰敗之前,活在日佔政權下的中國平民百姓,他們只是希望在戰亂中尋求安穩的生活,他們無奈地也要接受生活所在地的政府。鄭明仁引用戰時《華僑》社長岑維休及《香島日報》總編輯賈納夫的口述歷史,指出香港的新聞從業員如中國淪陷區的報業界一樣「每天都提心吊膽,不知哪一天闖出禍來」,「日本憲兵橫行無忌」多次興起「文字獄」,但可以注意的是抗戰之初《華僑》如其他報刊一樣宣傳抗日,其後香港著名的《星島日報》董事長胡文虎等人被日人拘捕,只有《華僑》留在香港可以繼續出版,岑氏也沒有被關,更不離香港,在作者訪問維休的兒子才生口述資料及文獻支持下,才知道:一、維休因「英國人要我們《華僑》堅持到最後一刻,把最新的戰爭消息告之香港市民,同時,我們繼續留守香港,可起穩定民心的作用」;二、維休在香港淪陷後曾向港英政府承諾「會把新聞做好」,報刊仍「在日據時期會緊守崗位,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三、書中更研究《華僑》雖然在日人壓力下繼續出版,卻堅持編輯、出版行政權操在《華僑》...

20170518-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三):各大政團得票年齡構成

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三):各大政團得票年齡構成 20:14 18/5/2017 【明報文章】上個星期(5月11日),通過整理兩個於2012年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研究的數據,並作出分析,我們探討了近年青年人的投票取向,並點出愈年輕的人,愈會在選舉中投票給泛民,尤其是本土/自決派;相反,愈年長的人,卻愈會投票給建制派。 今個星期,我們再把分析對象,從三大政治陣營,進一步再收窄到不同政黨身上。 表1和表2皆是從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一個研究中取得的部分數據。 表1先看看不同政團,在青年、中年、老年三大年齡層,各自取得多少百分比選票。當中可見,公民黨、人社聯盟、熱普城及眾志列陣(羅冠聰、劉小麗、朱凱廸)4個政黨或選舉聯盟,都分別拿到超過一成青年選票,高於其他政團;與之成為強烈對比的是民主黨和民建聯,兩黨卻在老年人中盡領風騷,拿到超過一成選票,當中又以民建聯尤受歡迎,得票甚至超過兩成。 有朋友或許會問:為何青年新政只拿到4%青年選票那麼少?這不是與大家的印象不太脗合嗎?這牽涉到表1的局限:它是以整體選票作為基數,若然像青政般只在5區中2區(九龍西和新界東)參選,其他3區缺席,便會影響到其總得票,未能盡顯其實力。 為了彌補這個局限,表2再看看每個政團其得票的年齡構成。這是以每個政團各自所得票數為基礎,因此不會受到它參選選區數目多寡所影響。 青政熱普城靠青年人 表2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青政和熱普城這兩個本土自決派政團,分別有八成及七成的得票,是來自18至39歲的年齡層!換句話說,青年人是他們得票的壓倒性主要來源。反而,同樣支持本土自決的眾志列陣,青年及中年選票各佔四成多,分佈較前兩者為平均,沒有完全倒向青年人。雖然三者都被人視為本土自決派,但之間的差異,我相信是因為後者的抗爭方法較為溫和,主張「和平理性」,而非「抗爭無底線」,較易得到中年人的接受。 民主黨老年選票佔優 另外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表2裏的芸芸眾多政團當中,民主黨是青年選票佔其總體得票比率最小的一個政黨,低於一成,不單有異於泛民政黨傳統上強於拿青年選票的特徵,它甚至低於建制派政黨,顯示該黨並不為年輕人所垂青。與此成強烈對比的是,民主黨卻拿到大量老年選票,甚至是其總體得票近一半,表現遠優於其他泛民政黨;如果再結合表1...

20170511-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二):愈年輕愈投本土/自決派一票

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二):愈年輕愈投本土/自決派一票 2017年05月11日 【明報文章】上個星期(5月4日),通過整理選舉事務處公布的立法會選舉投票數據,點出近年年輕人投票行為模式的兩大重要特徵,分別是: 一、在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人無論在區議會選舉或立法會選舉,投票意欲都有明顯的上升,尤其是立選,投票率增幅尤其驚人,遠高於中年及老年人的增幅; 二、年輕人對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意欲,要遠遠高於區議會選舉。 今個星期,通過整理兩個於2012年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研究,再點出年輕人投票行為模式的另外一些重要特徵。 愈年輕愈投票泛民 愈年長愈投票建制 表1是我與同事馬嶽及前同事黃鶴回兩位教授,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後所作的一個研究當中的部分數據。 當中可見,這些數據所呈現出來的圖象,與大家的常識脗合,那就是愈年輕的人,愈會在選舉中投票給泛民;相反,愈年長的人,卻愈會投票給建制派。在青年(18至39歲)組別,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投票給泛民,與投票給建制的,相差42個百分點;至於中年(40至59歲)組別,雖然投票給泛民的仍然佔多,但差距已經明顯收窄,只餘7個百分點;到了老年(60歲或以上)組別,情况更出現逆轉,投票給建制的已經反佔多數,而且多出近12個百分點。 青年人初出茅廬,尤其是剛離開學校(當中相當比例指的是大學),仍比較理想化,心態上仍是比較嚮往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對權威反感,因此投票時,也較鍾情民主派;至於建制派那套保守政治論述,不易聽得入耳,亦因此很難投建制派一票。 但中年人要「撐起頭家」,需面對生活壓力,供樓、畀家用、照顧高堂、負擔子女教育開支,慢慢就變得比較現實,亦更易接受建制派強調安定、繁榮、和諧的那套保守政治論述,於是也有不少人投建制派一票。 到了老年人,隨着步入暮年,他們不單心態上變得比中年人更保守,更抗拒轉變以至「激烈」的東西,且很多早年未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對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比較「無感」,且大多數是早年大陸移民,較易被「愛國」、民族主義那套打動;最後,更是建制派「蛇齋餅糭」政治攻略的主要市場所在,於是更大比例的投建制派一票。 那麼本土/自決派出現之後又如何? 2012年立選,本土/自決派仍未成氣候;但到了2016年立選,卻變得來勢洶洶,他們甚至聲言要與傳...

20170504-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蔡子強、陳雋文:傘運前後年輕人的投票模式剖析(三之一) 2017年5月4日 【明報文章】過去一年,筆者在本欄分別撰文,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及2016年2月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的投票數據,來看看一個大家都關心的課題,那就是:雨傘運動後,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有否改變? 結果發現,以區議會選舉而言,縱然2015年比2011年有所上升,但年輕人的投票率仍然遠低於長者,即年輕人的投票意欲要低於長者。同時,年輕選票佔全港整體選票數目的百分比,亦同樣低於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亦低於長者選票。 那麼立法會選舉又如何?在新東補選中,相對2015年區選,年輕人的投票率出現了勁升,反而老年的卻有所下跌;同時,年輕選票佔整體選票的百分比,亦超越了長者,即年輕選票的影響力大過了長者選票。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一次補選,未必作得準。那麼到了正式立法會選舉又如何? 較早之前,選舉事務處終於公開了今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數據,但近幾個月,筆者都忙於在本欄撰寫有關特首選舉的文章,到近日才有空整理數據,再結合上屆立選以及兩屆區選,共4次選舉的投票數據,終於可以勾畫出一個比較全面,比較雨傘運動前後香港不同年齡層的投票面貌。且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如果細閱表1,就年輕人的投票行為模式而言,我們可以察覺到兩大重要現象: 傘運後年輕人投票意欲明顯上升 首先,在雨傘運動之後,年輕人無論在區選或立選,投票意欲都有明顯的上升。年輕人(18至40歲),以區選而論,傘運前的投票率是30.83%,傘運後則是37.6%;至於立選,傘運前的投票率是48.52%,傘運後更升至57.72%!增幅尤其驚人,遠高於中年(41至60歲)及老年人(61歲或以上)的增幅。 這反映了,雨傘運動確實減低了過去年輕人的政治冷感,讓他們較以往更加關注政治與選舉,投票意欲有所增強,收窄了與中年及老年人間的差距。 當然,這裏只看到傘運後一屆區選和立選的數字。大家會問,隨着時間過去,傘運慢慢丟淡,年輕人的投票意欲會否逐漸「打回原形」?還是,年輕人的投票行為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這便要假以時日才能夠有答案。 年輕人立選投票意欲遠高於區選 其次,年輕人對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意欲,要遠遠高於區議會選舉。年輕人在2011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0.83%,但在緊接的2012年立選,卻升至48.52%;在2015年區選的投票率,只有37...

20170515-鄺俊宇:愛情上的人渣

鄺俊宇:愛情上的人渣 2017-05-15 「本來大家好端端的,」他惡人先告狀:「你偏要看,沒人想傷害你的。」 原來女孩察覺他不妥,在他手機裡,她看到了他與其他女生親暱的照片。既然已穿崩,他索性直接把歪理說成真,大概是他與其他女生只是逢場作興,對女孩才是認真的云云。 沒有人會想懷疑自己所愛的人,但當有人做得太過份的時候,又怎能繼續騙自己沒有事發生?總會有一些人渣,只會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他最愛的人不是她,他最愛的只是他自己,還會責怪對方無事生事,破壞彼此深厚的感情。 到底是誰在破壞這段感情?是做錯了的人,還是揭發對方做錯了的人?真諷刺,自私的人渣就是這樣子,他從來都沒有做錯,只是對方不夠體諒;他做錯的只是小事,何必要把它無限放大;他做錯的事,其他人一樣會做錯,何必只針對他呢? 看,多荒謬?但這類人渣卻真的活在現實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過,而最慘的是,我們或許都曾愛上過這一類人渣,結果弄得傷㾗累累,而那一個人渣呢?他根本完全沒在意,好像你從來沒有出現過在他心裡,他可以反過來胡言滿口,自持口才了得把歪理說成真。 這就是愛情上的人渣,他從來都沒有認真的愛過你。 只不過,你是否願意面對這真相而已 鄺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