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20210926-{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工盟解散,思考工會未來路

{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工盟解散,思考工會未來路 2021年9月26日星期日 {紮鐵工會達人}黃惠民(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黃惠民好幾年沒回來天光道了,車站位置也已改,他才發現這邊有個土瓜灣站出口。上次是4年前了吧,自2007年那36日罷工行動之後,他十幾年來一直是紮鐵業團結工會(職工盟屬會)理事,2017年紮鐵工潮10周年都有回到這昔日戰場,想不到再來,是職工盟解散之時。承載香港工運史重要一章的地盤早變住宅高樓,我坐在半山壹號樓下快餐店的窗邊位,黃惠民揮着手過馬路而來,離遠已望到背心露出一對手瓜,65歲依然體格硬朗的他,人稱「Man哥」。 紮鐵工潮誕團結工會 快餐店選擇多,一個餐可以左搭右搭滿足人貪心欲望,卻見Man哥點了個腿蛋麵,清簡的踏實。「地盤工人就係好簡單,反而夜晚餐飯主要些,我們一般習慣最緊要快,爭取時間休息,以前上午一早要去酒樓坐,等開工,睇有無工開。」他說這光景在2000年代之前仍存在,「我們行內術語,散工頭是蛇頭,一般工人就是蛇仔,蛇頭會在晚上打給蛇仔,叫他們出去哪個地盤,但都要先出去酒樓待蛇頭調配安排。我試過有一次,小朋友剛出世,(市道)又淡,真係攞埋奶粉錢出去坐,去到同相熟的蛇頭講,今日一定要開工,你點都安排我啦,如果唔係阿B無奶粉食」。他說,「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擔得起條鐵,擔唔起頭家」,2007年8月8日紮鐵工潮爆發,就在我們面前的靠背壟道,Man哥回憶那就是「大台」所在。每逢8月是紮鐵工會與商會談判時候,1997年紮鐵工日薪1200元、每日工作8小時,但經歷金融風暴、SARS等經濟打擊,工人薪金跌至800元、開工8.5小時,工聯會提出增至950元及回復8小時工時。但在長實半山壹號地盤,工程公司「天和工程」發出通告將日薪加30至50元,工時再增至8小時45分,引發工人停工,更有百計同行從各處加入罷工,包圍地盤。一次工人抬鋼筋從遮打花園出發遊行,他看到這句醒目標語,「我即刻把它貼在那條鐵上,那份難堪辛酸,搶眼又貼題」。 這是紮鐵業團結工會誕生之始,後來工聯會在商會提出日薪850元、工作8小時15分的方案後呼籲工人復工,Man哥說:「工聯會紮鐵工會的理事長與秘書長到場宣布,就被人攞紙皮、水擲佢囉。」工人反應很直接,他記得「即使長毛同佢哋又飲酒又食煙都好,呢頭猛嗌長毛點點點,嗰頭媽叉佢都係咁啦。無得畀面㗎」。職工盟介入後,李卓人在工潮爆發...

20210926-【懷念竹內結子】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希望那個在原宿逛街的清純女孩別被星探相中

【懷念竹內結子】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希望那個在原宿逛街的清純女孩別被星探相中 雪奈 2021年09月26日 11:00:00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驟逝一年,仍留給眾多粉絲無限思念。(取自《天國的戀火》劇照) 一年就這樣過去了,但是我心裡的某個時鐘早已停擺。 去年9月27日,在半夢半醒之間得知竹內結子驟逝的消息,震驚到腦中一片空白,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至今對於竹內結子的離世,還是缺乏真實感,女神真的不在了嗎?雖然自稱為竹內結子的頭號粉絲,不過這一年來,不太敢再重溫她的作品,因為只要看見她在螢幕上的燦笑,就會觸景傷情、內心隱隱作痛。 「暑假大家都過得好嗎?」去年9月1日,竹內結子在IG曬照片為她代言的食品宣傳,這也是她在IG的最後一篇貼文。(取自竹內結子IG)  對觀眾而言,竹內結子不只是日劇女王,更是美麗耀眼的女神。 提起竹內結子這個名字,立刻會浮現出富有感染力的招牌笑顏,她一微笑,連太陽都顯得遜色;而她的淚水,更是楚楚可憐,她一哭泣,連星星都要跟著墜落,實在很難不愛她。 國中畢業那一年,竹內結子在原宿街頭被星探挖掘,以演員身分出道,並且開始拍廣告。她19歲就脫穎而出,成為NHK晨間劇《明日香》的女主角,從新生代女星競爭激烈的戰場中勝出,順利拓展演藝之路。少女時代的竹內結子,完全符合晨間劇女主角的形象,鄰家女孩、活潑朝氣、清純甜美。 竹內結子演出NHK晨間劇《明日香》的清純模樣,甜美可愛。(取自網路) 我迷上竹內結子的契機,是看了2002年富士月9《午餐女王》,被她的笑容所俘虜。《午餐女王》中開朗活潑的「麥田夏美」令人印象深刻,看她津津有味、享用美食的陶醉模樣,忍不住跟著幸福起來。雖然是走可愛路線,卻給人獨立自主的感覺。 在日本藝能界,能夠同時活躍於電視圈與電影界的女優,竹內結子絕對是名列前茅。 她在《午餐女王》中開朗活潑的「麥田夏美」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取自劇照) 她曾經連續三年,以《黃泉路》、《現在,很想見你》、《春之雪》三部電影拿下日本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還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就達到別人需要努力很久才能獲得的成績。儘管當初不是因為興趣或志向才成為演員,但竹內結子的才華與能力,一直深受專業人士的肯定。 2005到2008年期間,竹內結子經歷結婚、生子、離婚,這些重大的人生歷程,單親媽媽的身分,使觀眾對她多了幾分憐惜與不捨。 2004年《現在,很想見你》裡,竹內結...

20210912-未來城市:配套諗多步,鼓勵傷殘者 「軟硬」兼施,普及無障礙運動路

未來城市:配套諗多步,鼓勵傷殘者 「軟硬」兼施,普及無障礙運動路 2021年9月12日星期日 為免運動場太擠迫,部分輪椅跑步隊成員會分流去跑街。(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東京殘奧上周閉幕,港隊運動員奪得2銀3銅。今屆殘奧首次有電視台直播賽事,全港觀眾看到運動員毋懼傷患投入運動,以實力證明他們付出的努力跟健全港隊成員一樣多。精英運動員表現固然耀眼,但其他傷殘人士的運動路又如何?提供傷殘人士運動訓練班的機構說,原來主流學校的殘疾學生多數不能上體育課,運動場無障礙洗手間亦爭崩頭。 殘奧將殘疾分為三大類,一是肢體殘障,包括截肢、短肢(如侏儒症)、脊髓損傷而下半身或全身癱瘓等,二是視力障礙,三是智力障礙。後兩者因為四肢健全,可參與運動種類多,運動形式調整較小,例如為視障運動員增設眼罩或領跑員。但肢體殘障的運動員多要坐輪椅,對無障礙運動設施要求較高,可參與的運動種類也受限於運動員的靈活度,未必個個肢體傷殘人士都打到羽毛球、籃球。有機構希望在肢體傷殘群體中推廣普及運動,鼓勵傷殘人士享受運動樂趣,強化身體機能。 邊度參加運動班?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傷青會)開辦多元化的運動班,讓不同能力的傷殘人士都能找到適合的運動,門檻較低、身體控制力較弱的人可選擇太極柔力球、伸展運動,上肢靈活、體能比較好的可參加輪椅跑步、輪椅籃球,挑戰度更高的還有龍舟、攀石,會視乎身體情况加裝安全繩。傷青動力學堂訓練主任吳崇維設計運動課程時,會盡量加入帶氧運動元素,「因為傷殘朋友,會比較難做到帶氧運動,一般帶氧運動都是跑步、游水、踩單車,對下肢不方便的傷殘人士較困難」。傷青會約6、7年前成立輪椅跑步隊,由體能較好的傷殘人士與跑步教練合作,教參加者用雙手推動輪椅「跑步」,鍛煉心肺功能。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殘奧會)提供較有系統的運動訓練計劃,傷殘人士參加初級訓練班後,有意提升技術者可再晉升至中級、技術改良班,最後獲選為港隊代表到體院受訓。總幹事林俊英說,現正計劃與地區組織、健全人的體育總會合作舉辦更多訓練班,「例如硬地滾球,我們在6個區域做緊,輪椅劍擊在元朗區推行,將來中西區會做乒乓波班」。非政府組織外,康文署亦有推行「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舉辦輪椅網球、水中健體等訓練班。 困難+建議 ■硬件 1. 場地選擇少 受交通配套限制 健全者想打籃球,不用穿籃球鞋,籃球也不用帶,一個人走到樓下公園街場就...

20210908-素黑: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素黑: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2021-09-08 不少人正面對失業之苦,被打沉意志,慨歎人生無常不知應對。 我們都在「正常」、「恆常」和「無常」之間的落差中感到不安失措,過不了這人生關口,是因為長期理所當然地以為「正常」理應是「恆常」,雖然好景不常的道理我們都懂,就是總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面對逆境,我們要培養樂於應變的心態和處變不驚的能力。 一切如舊才是可怕的。舊不一定好,戀舊的人容易忘卻危機感,失去應變能力。無常才是常態。目前正值全球逆境的世代,可以一起經驗巨變其實已不錯,你不是孤獨,大家都要一起應變,求變通,能變便能通。一起邁向新的生活方式,把舊有的問題一次過翻土和重整,轉機都是共同體驗,沒甚麼好害怕的。 過去的快樂和安逸都沒有長久的保證,你習慣了沉迷其中,容易經不起無常的考驗,包括婚姻、感情、收入、健康等。處變不驚是修來的。要在預算和計劃以外預留應變的餘地,更要學懂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有人懂得逆境求存,放下面子和懶惰,變得積極和勇敢,轉行做以前沒想過會做的事如送外賣,當司機,開網店。轉營是轉化,有轉化總是好的。放下自我,想著為家人、愛人改變自己,不放棄,自有動力,感恩他們幫你重振力量和意志。當身邊很多人都一樣要面對大挑戰時,你不能心存僥倖,再不改變便會被淘汰。現實是最好的修煉道場,當死守的路已封,必須尋找其他路走,留戀才是絕望的根。 素黑

20210906-素黑:提升動力靠培養淡定

素黑:提升動力靠培養淡定 2021-09-06 近期不少來找我的客人都遇上挫折,感到人生失敗,跌倒後一蹶不振。 「怎樣才能找到人生動力,扭轉瓶頸的命運呢?」  為此測過命的她說,聽完師傅的批示後心裡更沉重:「好像命中已註定我必須失去一些重要的東西,叫我認命,不宜做甚麼,只叫我去做法事,和等過了這十年運氣才可望好轉。天呀我已三十多歲了,難道要等到十年後才能結婚,才會有穩定的收入嗎?我都已不奢望能買樓或移民了。」 灰得要命的個案。焦慮到睡不著,甚麼都提不起勁去做,連刷牙也不願意了。哎呀,不是命不好拖垮了生活,而是你篤信了甚麼。 老實說,管你的命是甚麼,也必須做基本的事。別害怕焦慮感。焦慮是哺乳類動物的特性,不只是失意的人。說白了,你擁有抑或沒有都會焦慮,前者怕失去,後者怕得不到。 際遇也許難改變,但心態是可以靠我們創造的。赤貧的人可以自得其樂,失戀的人可以的起心肝好好愛自己,告訴自己失去一個不對的人很走運。念一轉,判若兩人。 未能重提動力怎麼辦?先要學懂淡定,淡定能應變。人最差是沒有甚麼想去愛,了無生趣。可以借助照顧好一條生命培養淡定。簡單如種一盆花,為育成它你願意無條件負責任,每天澆水,不逃跑,看到它的成長你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滿足和喜悅。這喜悅感不是值錢的回報,但你已淡然歡喜。這是由淡定得來的平靜和富足,不問理由,不落計算,卻給了你活好自己的定力。  素黑  

20210831-何靜瑩:員工是老闆最好的作品

何靜瑩:員工是老闆最好的作品 20210831 《明報》職場特寫 辭職有千萬種的理由,但最黯然神傷的是委屈。委屈來自得不到你看重的老闆或戰友體諒,開始時,你會堅持下去,認為繼續努力,他們總會改觀。最心碎的是他們冤枉你、控訴你,或者不撐你,不替你說句公道話,一次,兩次,很多次,慢慢你不想解釋,免得他們反罵你在自辯。再過一段日子,你開始心淡,提不起勁拼搏下去,情緒不再受波動,你發現已經進入麻木狀態。直到一天,你已經心死,帶着沒有靈魂的軀殼上班、下班;在家中看電視、跟朋友聊天都沒精打采,你知道這是辭職的defining moment。 委屈是一種「腐蝕性」的精神狀態,每次我都想說服當事人還未到心淡之前,便要拿出來跟上司溝通。有誤會的要澄清,有心結的嘗試解開,最低限度給雙方一個機會挽救關係,更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你所感到的委屈,不是出於誤會、猜疑、道聽塗說。 不過,大部分人都不敢坦白講出心底話,不只是難以啟齒,而是權力懸殊的問題。作為下屬的,怕提出來後,有權有勢的上司不但死口不認,還會影響印象,從此將抱怨的下級打入冷宮。 因此,我把較多精力放在上級的身上。很多上司不清楚——或不關心——下級感到委屈的緣由其實是出於自己的一些言行舉止。本文集中討論上級的心態和胸襟,有意無意系統性地對同事做出讓他感到委屈的事情。 • 總裁太出色 老闆感功高蓋主 有一個我十分熟悉的老闆,經常背後批評一名總裁對外發言時太過邀功,說到底,都是不滿其名氣大,光芒掩蓋了拿資金出來的自己。我也認識那個總裁,也了解其處境,知道他早已感到兩難,多次提出不再負責當公司的發言人,但其他股東又不熟悉日常操作,接受傳媒訪問時不着邊際,更說不出動人的故事,最後大家還是拍板任命他負責對外工作。 究竟能幹的總裁知名度高,是否罪過?如何告訴老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合理期望?老闆感到功高蓋主是一個極之敏感的話題,我決定冒死說一些公道話,希望能開解這位老闆。 我開宗明義跟他分析第一個關鍵問題:「你能失去他嗎?」 老闆說:「很難找別人替代他。」 我再問:「你覺得他愛出風頭——我不知道你的判斷是否正確。不過,他有沒有不尊重你?」 他說:「他很尊敬我,我們的關係不錯。之不過,有時候在經營問題上有爭論時,他的語氣可不太給人面子……」 總裁負責最前線的營運工作,而他是出錢的一個董事,各人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本來是夢幻組合。當「...

20210901-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二)

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二) 2021-09-01 處理壓力問題時,需要找出當下的壓力症狀是甚麼,譬如有沒有情緒病徵如緊張、焦慮、抑鬱、脾氣?生理病徵如胃病、便秘、失眠、腸易激、掉頭髮、月經紊亂、口瘡等?強調「當下」,是因為每次的壓力源頭和症狀都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必須每次按變化細心調校,不能靠「上次」的記憶和推斷來治理。 譬如今次的經痛源頭可能是因為受傷的情緒,也可能加上年紀問題。同樣的壓力問題,二十歲時的處理方法跟五十歲會大不同。又譬如上次的壓力症狀可能靠早睡可解決,但今次的必須戒掉每天喝珍珠凍奶茶才可望改善。 生理問題可以找醫生或醫師幫忙,對症下藥。平日多注意減低糖分飲食、補充益生菌、多做運動多走路、調教作息和飲食的時間規律。這些都不難,但要有定力和恆心。情緒問題的處理卻較複雜,需要多管齊下,也得配合身體健康和作息管理,才能得以逐步改善。 譬如處理緊張和焦慮,重點是學會靜心。心靜能放鬆和冷靜。放鬆,才能減輕緊張和憂慮感;冷靜,才能解決問題源頭。注意口業是另一個調校方向。思緒亂,憂患多,沒自信才需要靠說話充塞對話,可講多錯多,惡性循環,製造更多是非和負能量。用適當的芳療油或聲療法調校口業很奏效,把想說話的慾望或衝動轉化為聆聽銅磬,或發聲如唱頌,能在短時間內定心,截停說話和亂想,避免流失能量,達致靜心。心靜下來,自會變柔軟、平和,減低急躁不安感。 素黑

20210830-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一)

素黑:處理壓力和焦慮(一) 2021-08-30 早前在一個講座上,主持人說疫症下香港人面對很大的生計壓力,生活上又需要多方面的兼顧,問我有沒有令都市人快速解決壓力的貼士。 噢,壓力是沒法「解決」的啊,因為大都來自外在因素,這個壓力源頭沒有了,下個源頭又出現。這是世情,世情是要面對和適應,無法解除。 快速是另一個誤點。壓力的形成可以很快速,但它留守的時間卻很長,需要層遞式減輕、調整和釋放,快不得。假如說有哪種快速消失法也不過是障眼法,很快它又會來影響你的情緒。你看何時能把「擔憂」徹底放下,便知道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淡化和釋放走壓力。靠短暫麻木、打拳、消費、暴食、縱慾等去所謂減壓,總會有幾十分鐘效果,但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淡化了問題,甚至是逃避問題。 不是說這些都不能做,做錯了。只是說這不是治本的方案,很快壓力感又反彈,你又陷進同樣的困擾中,問題還是未解決。 處理壓力問題,需要先看壓力的來源在哪裡,還有感到壓力時的身心反應是甚麼,逐步逐處去調教和改善。 譬如明知壓力源頭是工作,但工作不能掉,死症如老闆變態或人手不足等沒法改變,那你只能學習適應和處理來自壓力的情緒和生理病症。 我常說,自愛和自療的大原則,是先從最基本的生活作息入手調教,如喝好一杯水,吃好一頓飯,說好一句話,睡好一覺。這些都是能靠自己改善的,不等外在條件先變好。 素黑  

20210904-曾國平:經濟學愛情故事

曾國平:經濟學愛情故事 2021年9月4日 信報 當網上真假資訊排山倒海,疑似意見領袖口沫橫飛,聲嘶力竭與危言聳聽當道,定期收聽的節目反而愈來愈少,千挑萬選下只剩幾個英文節目,其中包括有點冷門的EconTalk。 每星期一小時的對談,主持是昨日提到的經濟學者羅伯茲(Russell Roberts),嘉賓不限同行,既有不同學科的專家,亦有文人和記者亮相,從捕魚業到在囚人士教育,從車位分佈定價到偽造藝術品,話題天馬行空。最難得的,是主持人從不打天才波,做節目前都會把相關的新書或文章讀完,問題問得有紋路,討論切入有心思,營養因而特別豐富。 【敢於嘗試的跨媒體學者】 羅伯茲的學術背景相當正統。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老師都是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多間名校任教,初出道時學術研究頗有建樹。後來走出象牙塔,涉足普及著作(包括曾在本欄介紹過的一本亞當史密心靈雞湯式作品),穿梭多種媒體,主持節目十多年,亦有份製作點擊率甚高的兩個經濟學rap音樂錄像。 羅伯茲「誤入歧途」,面向大眾,有其比較優勢。除了他說話流暢思維清晰,其文字技巧亦遠高於一般學者專家,足以駕馭多種文體,從歌詞到小說都頗有看頭。 最近就讀了羅伯茲廿年前的舊作The Invisible Heart。看不見的心,是一本經濟學愛情浪漫小說(economic romance),背景是一所中學,男主角任教經濟學,女主角任教英國文學,故事骨幹大概就是想法南轅北轍的兩個人如何試圖了解對方,一個右一個左,在金錢環保福利道德等議題上針鋒相對,互相學習,和而不同,結局當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論文筆,這本小說不比機場售賣的流行作品差;論佈局,劇情偶有驚喜而不落俗套;難度最高的,是羅伯茲透過師生課堂討論和兩位主角對談,加插佔了約一半篇幅的經濟學討論,介紹自然秩序、市場機制、意外效果等基本概念,不阻礙劇情發展之餘,內容亦比一般教科書生活有趣。 【經濟學者的大眾印象】 唯一要挑剔的,是小說的人物描寫有點平面和定型。思想左傾、理想主義的女主角,出身富有家庭,生活條件優渥,對低下階層的憐憫永遠有點距離,也不太了解現實世界運作。至於男主角,則儼如佛利民翻版,無時無刻高舉市場、強調效率,對各個社會議題都有想法見解,但對文學藝術一竅不通。套用早前講過Thomas Sowell兩種視角的分類法,女主角是unlimited vision的樣板,男主角則是limited ...

20210903-曾國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之間

曾國平: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之間 2021年9月3日 信報 古典經濟學的傳統,著重資源價值和其分配,因此有value and distribution這個學科舊稱。將分配拆開成三個階段,由市場決定的收入分配是第一次,政府透過收支干預是第二次,出於自願道德感召捐出的是第三次,也許是中國經濟學者厲以寧首先提出發揚光大的。 厲以寧這位國師級學者,香港年輕以至中年一代或比較陌生,但對我來說卻是「倍感親切」,皆因中學時莫名其妙地讀了他有份撰寫的舊作《現代西方經濟學概論》。當然,除了一些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用語,其內容已忘記了十之八九,但厲以寧這個名字一直印象深刻。 【公私救濟的擠出效應】 為補充兩位欄友的討論,我們暫且看看西方美國的情況。在爆疫前的2019年,不計地方政府只計聯邦政府,各樣項社會福利政策總支出約為23000億美元,其中包括失業救濟、食物支援、低收入醫療服務等主要項目。相比第二次分配的公共福利,第三次分配的私人捐贈又如何呢?在同一年,美國人捐出接近4500億美元,其中有七成是個人名義。捐款用途,首位佔三成的是宗教,其餘就是教育、醫療、藝術等。除了興建教堂、贊助古典音樂會、推動環保活動,就算是幫助學生和病人,但受助者只有少數是社會上最窮最潦倒的一群。大概情況,就是資助貧窮人士幾乎由政府「壟斷」,私人捐款大多花到其他地方去。 這個公私分工的情況,只有一百年前左右的歷史。一場大蕭條,造就了羅斯福劃時代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新政開創新社會,美國人從此擁有一個既複雜又廣泛的福利網,各種稅務負擔亦攀上高峰。與此同時,私人捐款大跌,而跌的不止經濟最艱難那幾年,往後第三次分配的水平一直遠遠落後第二次分配,而且捐款對象從此變得「離地」,不再以貧窮人士為首要目標,轉而用金錢關心社會上其他議題。 公共大手筆實行收入再分配,私人濟弱扶傾的捐獻都給擠出(crowd out)了。 【自願捐獻受制於萬稅困局】 以上實證分析,當然不是我的發明,而是來自經濟學者Russell Roberts廿多年前一篇題為A Positive Model of Private Charity and Public Transfers的著名論文。文章的理論很簡單:假設每人都有私他的喜好,樂於見到窮人得到幫助,但每人都有「搭順風車」的傾向,期望別人多做好事,均衡之下,私人捐款會比「大公無私」的政府要少。倒過來說,只要有...

20210831-曾國平:經濟學者的兩手準備

曾國平:經濟學者的兩手準備 2021年8月31日 曾國平 財經論語 【明報專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Jackson Hole央行年會上發表演說,其中有關停止買債的信息坊間已有熱烈的討論,無謂重複。演說的其餘內容,亦值得一講,尤其是末段談到通脹那部分,看完後我禁大笑一聲,佩服其班底的寫作功力爐火純青,兜了一個大圈而不留下一點立場。 鮑威爾兜了一圈沒留下立場 鮑威爾先談上世紀1950年代的通脹經驗:The early days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the 1950s taught monetary policymakers not to attempt to offset what are likely to be temporary fluctuations in inflation。意思大致就是:通脹短期上落,貨幣政策無謂過分敏感地調整。 就如老祖宗佛利民話齋,貨幣政策有其長期而可變的滯後(long and variable lags),今日出招,難講何時才見效,效果大小亦未必符合預期。動輒對付通脹,隨時小事化大,例如今天美國通脹疑似超標,聯儲局如收掣太急,經濟就要在復蘇路上「仆直」。 70年代美嚴重錯判通脹走勢 下一段忽然筆鋒一轉:History also teaches, however, that central banks cannot take for granted that inflation due to transitory factors will fade。到了1970年代,當時一個流行解讀是通脹源自石油危機,只要問題化解,通脹自會消失。若然如此,通脹僅為短期現象,不足為患,貨幣政策亦應靜觀其變。誰知道聯儲局錯得離譜,通脹高企改變了大眾預期,愈來愈不對路,結果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多次高企於雙位數字。 鮑威爾講完一大堆,其實沒有講過什麼,總之聯儲局就是會密切留意事態發展,一方面不鹵莽行事,一方面不後知後覺,總之就是我辦事你放心。這種遊花園的寫作手法,看似簡單,實不容易,就如上文中however一字,人人都懂,但用得準確的話,威力無窮,既可改變行文方向,亦能帶出考慮周詳的感覺(或錯覺)。 只是這種左右開弓的論證手法,不能用得太多,否則就會成了有兩隻手的經濟學者(two-handed 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