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20170329-王偉雄:幫助我們了解「智慧」的一個比喻

王偉雄:幫助我們了解「智慧」的一個比喻 2017/03/29 話語可以用來表達智慧,但不是每個明白這些話語字面意思的人都會得到智慧;特定的人要在特定的時間才會真正明白這些表達智慧的說話,因而得到智慧。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樣解釋「智慧」︰「智慧是知道在甚麼時候應該做甚麼事和應該怎樣做,而且不只是知道,還能做到。」當時我已強調這不是定義,而只是「略解釋甚麼是智慧」。我現在仍然接受這個約略的解釋,可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解釋不但過於簡單,還嫌片面,因為它只是 (約略) 解釋了怎樣才算是有智慧,但沒有觸及以下這些關於智慧的重要事實︰ 有些說話表達了智慧,但明白這些說話不等於得到了這些說話表達的智慧。 智慧不能直接傳授,至少不能像傳授書本知識或手工技能那樣,老師講解了,你明白後,接著做些練習,便可以充分掌握所學的。 從來沒有「智慧神童」(但有音樂神童、數學神童、繪畫神童等) 這回事,另一方面,一個人的人生經驗無論多豐富,也不保證能從中得到智慧,有不少人到年紀老邁時不但沒有智慧,甚至思想幼稚之極。 有些「智慧」你一早學了,以為自己已完全明白,然而,要待到某年某月某日,你才突然發覺,自己之前其實不明白,現在才是真正地明白。 這些事實都互有關連,也沒有甚麼爭議之處,不過,要抽象地解釋為何智慧有這些特質、怎樣才是「真正地明白」,我沒有信心能做到;退而求其次,如果可以給一個恰當的比喻,也許已足以將這些事實貫穿起來,幫助我們了解「智慧」。 先談一談個人的經驗。高深的道理不講,就是「一葉障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非成敗轉頭空」等簡單的人生智慧,雖然我一早便聽過,但是到了中年以後才真正明白,才對我的思想言行有影響。此外,有時看到朋友在待人或做學問方面的缺失,好心告誡或給些建議 (例如「難懂的書或文章要慢慢讀,邊讀邊細想,不能只粗略快讀一遍;讀了而不明白,可說等於沒有讀過」) ,即使對方認為我說得有道理,多謝我提供的「智慧」,說會努力改善,可是,三五年後,再看他們,卻是依然故我,那些缺失絲毫沒有改正。 也許有人會說當年的我和這些朋友都只是知而不行,但關於智慧,我認為還是王陽明的說法才對︰「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卷上》) 未能身體力行的,不是智慧,只是空談。 Iris Murdoch說︰「正如柏拉圖在《斐羅德篇》結尾時指出,話語本身不含有智慧;話語在特定的時間向特定的人說...

20221115-何靜瑩:調解的火線領導

何靜瑩:調解的火線領導 20221115 《明報》副刊職場版 一名經理跟我盡數上司的離地問題,我鼓勵他主動找對方溝通,他憤怒起來,說:「為什麼主動溝通的是我?况且,跟他談什麼也沒用……」看來,就算上司主動找他,他也不會坦誠相見。  然後,我跟他的老闆討論團隊挑戰時,他不諱言跟該經理接觸不多,但我發現他對經理頗有成見,大概是聽信其他同事的評價。老闆長年把那部門的問題擱在一旁,雙方把問題掃入地氈底,嫌隙日漸加深,老闆也沒有踏出一步處理僵局。  我從兩方都聽了很多,更能聽到他們中間有太多誤會,又沒有互信,彼此用負面角度解讀對方的說話。他們願意坐下來求證,加上真誠提出問題,很多誤會可迎刃而解。  經理提出上司的責任是主動了解前線問題,於是無限期地等待。我只能說,無論誰對誰錯誰高級,任何一方皆可帶領眾人走出困局,那就是發揮領導力。不過,很多人以為領導應源自上級,看不到自己也能發揮領導。  我看到雙方關係長時間惡化下去,實在不忍——時間愈長,傷害愈多,然後做什麼都會太遲。我遂提出由我找老闆溝通,經理有點愕然,半諷刺地笑說:「你果然有鋪癮(癖好)——眾人都放棄了的人,你偏偏就要去花時間精力開導他!你試吧,但不要希望愈高、失望愈大。」  我暗自苦笑,他說的「有鋪癮」,其實不是我喜愛給別人授業解惑,而是不忍團隊因一堆誤會而困在泥蟠中,互相虛耗。當勸不動任何一方主動理順問題,亦明白要他們理性冷靜處理糾紛的難度,我便會「癮」起,擔起領導的角色,介入一個螺旋下降的局面。  • 第一步建立互信關係  在這種情况下的領導工作,一方面帶領老闆停止迴避事實,翻出地氈下的隱藏問題,反省自己對同事的偏見,然後意識到自己的領導出現問題並須予以糾正。最理想的效果,是老闆開始明白須發揮領導,主動與對方溝通,不帶前設地聆聽對方的想法和各樣牢騷。  另一方面,鼓勵經理給老闆坦率和有建設的反饋,先讓對方接地氣,從對話中澄清誤會和成見。先做好第一步的關係和互信建立,才進入下一步的行動綱領。最理想的效果,是經理意識到自己也有發揮領導的機會,也可以打破被動、無奈和一肚子怨氣的格局,影響上級的決定。  換言之,我需要分別幫助處於水深火熱的人放下成見和負面情緒,給他們時間改變某些對自己、對別人的觀感,雙方才算預備好坐下來提出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