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20241011-余光中:母難日

余光中:母難日 余光中膾炙人口的〈母難日〉,三題之一今生今世寫到: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盪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20241023-梁家權:一元一件非神話

梁家權:一元一件非神話 2024年10月23日 《信報》食家廣場 早猜到下一句必然是「食唔食得㗎」!告訴5個人煎釀三寶只賣一元一件,果然全部都認定劣食無疑。坦白說,第一眼看到店前大大塊紙皮手寫「一元一件」,雖沒有「食唔食得㗎」的疑問,但心中戚戚然:「社會經濟差到咁,賤物鬥窮人?」 事緣年輕導演選定4家賣煎釀三寶的小店比併,其中一家在葵涌光輝圍,抵達之時正值下班時間,店外一條人龍。街坊出手「闊綽」,在旁觀察最少20元起跳堆滿一大盒,自己只買十多元顯得十分寒酸。純粹試味,多賣實屬浪費。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究竟「一元一件」是哪三寶?這一問露底了。阿姐笑:「未幫襯過呀?呢,呢度,1蚊件。」她用手中的大鋼拑在攤檔前一掃,意思明顯不過:「全部呀!」只見不斷從店內捧出來的煎釀有尖椒、辣椒、豆腐、矮瓜、紅腸、魚蛋……煎釀的基本盤有齊,而且反映貨如輪轉,都是「鮮炸」出爐。 現在的所謂煎釀三寶,有釀之名而無煎之實,何來時間和工夫慢火煎的,全部是油泡成事。小時候放學回家,途經豉油街其中一個誘惑就是賣煎釀的車仔檔,身無分文,只能在檔前企定定睇小販的工夫。當年煎釀小販都用闊大的淺平鍋,鍋中間火力較大及較深,也僅載一兩吋高的油,釀好的辣椒、豆腐、矮瓜先放最外圍慢煎,似乎是煎熟「魚肉」才推到中間泡滾油,讓辣椒泡熟,使豆腐泡香,唯有魚蓉唧成魚蛋才直接落油鍋之中泡熟,那個年代是名副其實的煎釀。如今,全部推落油鑊泡熟,一字既之曰:「快!」 把煎釀的「魚肉」加上引號,是因為現實中街邊檔用百分百魚肉的少之又少,幾十年前也沒有,何況今天!旺角登打士街有一店似用了鯪魚,但顯然不只是用魚肉咁犯本。至於釀,其實很講手藝,小販不可能像家庭主婦在辣椒和豆腐上先撲生粉,讓魚肉黏得更實,於是常見到甩漏,又或者一件多餡一件似有還無。 光輝圍這檔「合發小食」,餡釀得很牢但很薄,餡料味道跟旺區20元5件的不相伯仲,一元一件絕對不失睇頭,除了矮瓜稍薄,其他件頭算正常,難怪有街坊說:「買廿蚊,當豆腐、青椒、矮瓜做餸都抵!真係好多人廿蚊卅蚊咁買返屋企開飯。」以吃豆腐、青椒、矮瓜計,味道真實,性價比第一。 梁家權

20241017-宋恩榮:「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宋恩榮:「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 【明報文章】本文見報之日,施政報告已於星期三發表。不過因筆者需在星期二交稿,是以無法評價施政報告中有關改革的篇章。幸好本文目的並非爭取即時評論的soundbite,而是用較高層次及較宏觀角度,從古今中外的改革經驗探討改革成敗規律,從而尋找香港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本文是「從『50年不變』到『識變、應變、求變』」系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本系列第一部(刊2024年9月5日)分析了改革的背景,說明香港社會精英及大眾過去長期以「50年不變」的價值觀及標準衡量新發展,結果是助長了社會的惰性,香港發展由是失速甚至停滯。第二部(刊2024年9月26日)分析了改革為何總會面對難以克服的阻力;為何許多對大眾有益的改革,往往因特殊利益的小眾團體反對而胎死腹中。第三部則深入探討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香港歷任特首中,首任特首董建華是最接近改革型的特首。他當時面對的政治困難(如何實踐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及應付層出不窮的經濟危機),與今天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他當年提出的多項改革,正正是今天香港需要推行的改革。其成敗經驗值得我們重視。 董建華——改革型特首的悲歌 董建華的改革涵蓋領域十分廣闊,包括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加強政制問責性;推動公務員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大削公務員編制、以公積金取代長俸、減薪等);成立高層次的策略發展委員會訂立長遠發展策略,並把香港定位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取代過往殖民政府無長遠目標及策略的放任自流;推行土地房屋改革(特別是「八萬五」政策),應對樓價高及上樓難的「深層矛盾」。 此外,他更大力發展高科技,希望香港能擺脫長期過度依賴傳統產業(金融、貿易、旅遊)的困局,措施包括建立科學園、數碼港、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大型科研基建;同時成立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校長田長霖帶領的創新科技委員會,規劃創科發展藍圖,措施包括撥款50億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創新科技署等。最後,董建華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動了大手術,措施包括加強幼兒教學、改革中小學(轉全日制、實行6年中學教育、打破傳統文理分科、推行校本管理)、大學「三改四」、建立副學士課程、加強師資培訓等。 從廿多年後的今天來看,在歷任特首中,董建華在土地房屋及創新科技兩方面的改革着力最多,可是兩者現時依然是香港痛點。董的改革未竟

20241017-素黑: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將痛苦轉化為智慧及力量,讓自己更堅強

素黑:做人沒有苦澀可以嗎?將痛苦轉化為智慧及力量,讓自己更堅強 2024-10-17 我在新城電台逢星期三晚八點,主持一個節目,談人生,談自愛,偶爾會回覆聽眾的來信。收過一位聽眾留言給我,問我為何總是無法放下對她很差的男人,把自己害得很痛苦。「把自己害得很痛苦」這句話,才是精髓。到底是誰把她害得那麼痛苦呢?表面上,是那個男人,其實她自己才是元兇,因為她捨不得放開痛苦。 我只能說,只是因為她未曾真正痛過。她的痛苦,不過是執著於自己所製造的遺憾和不甘心。她的痛,源於被重複出現的負面記憶吞食,令她除了一心想著自己有多痛外,還麻木了其他情感。假如她感受過真正的痛,她會盡最大的努力,令那個痛不再回來,因為那種痛,是身心都承受不了的,絕對不是因為她以為的愛。 被人傷害過後,一般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從此放棄,不再相信愛,這是選擇了退縮的後果。第二種,是會幻想自己很不幸,覺得自己被上天遺棄了,負心的、做錯的只是對方。原來是他/她自編自導自演著悲劇主角,活在「不幸」之中。 但這不是真正的痛苦,只是自己選擇了自虐。 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痛苦的人對一個出家人說:「我無法放下一些人和事。」出家人說:「沒有甚麼是放不下的。」痛苦的人說:「但我偏偏就是放不下啊。」出家人於是叫他拿著一個玻璃杯,然後在裡面倒滾水,直到水滿溢出來。痛苦的人燙到手了,很痛,馬上鬆開手。出家人便說:「瞧,沒有甚麼是無法放下的。你真的痛了,自然會放下。」 這個故事很真實,準確地提醒了我們甚麼才是真正的痛。 你可能會說,身體的痛是我們無法忍受的,是人的本能反應。但心痛,卻不能靠縮手來避過或停止啊! 好吧,那我換一個角度和說法吧。痛苦的感覺可以是生理性的,同樣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情緒能量,只要你想調校它,便有方法消除和放開,這是你的「選擇」。你未必在痛苦出現時可以馬上停止它,但是你可以透過認識它和調校心態來令痛苦變輕,甚至消失。 又譬如當你傷心,你不嘗試停止它的話,就會像意外流血時你不管它,讓它繼續流,沒有去止血一樣,到最後你死了,死因到底是流血不止,還是你刻意「自殺」呢? 大部份痛苦的延續,都是我們縱容的結果。我們只是沒有選擇轉移傷痛的能量,不管它,甚至縱容它不斷地重複和加強罷了。 我常說,當你執著了痛苦,你便失去了自由。成熟的人,是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的。 有一個詞叫「吃苦」。你可能會埋怨吃過太多苦,但我只想說,你還

20241013-胡波母親楚延華回應全文

胡波母親 楚延華 回應 全文 20241013 王小帥先生: 今天是胡波的七周年忌日。胡波的爸爸癱在床上,全靠我一個人忙活,本無力說話。胡波的朋友轉來王小帥先生的公關長文,我有話不得不說。 1、 胡波在您這樣一位大導演的監製下,拍攝了一部有多家公司投資的電影,不僅自己分文未取,還不得不在您的逼迫下,請同學免費擔任主創,不斷壓縮拍攝時間。您是投資人和監製,拿著巨額監製費,您的公司在主控這部電影。請問,誰在榨取剩餘價值?如果您不是資本家,誰是資本家? 2、 您說胡波「習慣在一個連窗戶都沒有的小黑屋寫作。」恐怕您在自己的電影裡,都沒有寫出過如此精彩的人物。據我所知,我的兒子從小到大都沒有住過這樣的房間,北京電影學院也沒有這樣的房間。死無對證,請問您的這個說法是從何而來? 3、 您和您的冬春影業剝奪了胡波的導演署名權,並索要巨額賠償,這件事發生在2017年,有律師函和微信對話為證。胡波正是在您的威脅之下走向死亡的。您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忘了嗎? 4、 在《大象席地而坐》開拍前,為什麼很多工作人員和演員都遲遲沒有確定?難道不是因為您和您的公司不願意拿出起碼的酬勞和誠意嗎?您指望一個青年導演自己找來免費的資源嗎?那資本家和監製要做什麼呢? 5、 您的公關公司似乎忘了寫第5條。 6、 我反覆看過胡波所有的微信聊天記錄。胡波困惑的不是拍攝經費少,而是前期、中期、後期的經費都少,而且少得可笑。編劇、導演、剪輯全是胡波,這些都已經免費了,您還逼他找免費的攝影、免費的美術、免費的演員、免費的作曲和免費的一切。也許您確實沒有克扣經費,而是保留了200萬「不可預知」的監製費。胡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一部大導演監製的作品,一部正規的、專業的製作,一部投資數百萬的院線電影,非要用學生作業的方式拍攝?那麼投資的意義何在? 7、 您生怕胡波拍成的那個版本,您認為「這不應該叫剪接」的那個版本,您逼著胡波剪短的那個版本,恰恰就是後來入圍柏林、登頂金馬的那個4小時版本,也就是侯孝賢、貝拉.塔爾、廖慶松和無數觀眾喜歡的那個版本。《大象》之所以成為《大象》,就是因為胡波的愚和您的瞎。瞎就罷了,還不承認,那就是白瞎了。 另外,您不能既否認自己是資本家,又要強調電影的投資屬性,既要演伯樂,又要簽霸王條款,既要什麼都免費,還要巨額賠償。當然,您是王小帥。您既要王,又要小帥。您有權這麼做。其實,我也覺得胡波做錯了。

20230311-何清漣: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中國威脅」VS「和平崛起」(二之二)

何清漣: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中國威脅」VS「和平崛起」(二之二) 2023年03月11日 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是「在沒有力量的時候收起利爪與尖牙,有力量的時候再露出來」。(美聯社) 3月6日,在北京全國兩會期間看望政協部分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罕見地公開指名稱在過去五年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過去五年是指從2019年3月下旬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華貿易戰至今。但是,美國國內對華政策開始發生分歧應該早在18年前,標誌性事件是2005年1月,美國兩大地緣戰略家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與米塞斯·海默(John Joseph Mearsheimer)接受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邀請,在該基金會的刊物《外交政策》上討論中國是否「和平崛起」這個問題,如今終於走到了美國地緣戰略的十字路口。 討論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背景 中國2001年加入WTO,當年GDP總值為1,339億美元,此後幾年增長非常迅速,到2004年,中國GDP總量高達19,317億美元,占全球當年GDP總量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躍升世界前十大的第六位。隨著GDP總量的迅速上升,中國在2003年博鼇亞洲論壇、第30屆世界高峰年會、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亞區域合作與中美關係高層研討會等國際會議上,開始發表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新道路的講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曆鄧、江、胡三朝而不倒的「理論常青樹」鄭必堅的演講,他的演講最終稿就是美國《外交事務》2005年9/10月合刊上發表《中國的和平崛起至大國地位》(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此後數年間,鄭必堅成了國際社會閃亮的中國理論明星,在各種國際會議及外媒採訪中,他多次重申,中國的和平崛起僅僅是一個解決中國內部問題的「中國夢」;中國夢不同於美國夢、歐洲夢,也不同于蘇聯夢,中國只出口電腦,不出口革命。鄭必堅不斷強調的一點是,中國無意挑戰或推翻現行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 與「中國和平崛起」相伴隨的是對鄧小平「韜光養晦」謀略的理解,中國研究專家開始討論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一種翻譯被公認比較傳神,那就是「在沒有力量的時候收起利爪與尖牙,有力量的時候再露出來」。對「韜光養晦」的這種理

20230310-何清漣:中國,美國「歐亞大棋盤」上曾經的盟友——重讀布里辛斯基的《大棋局》(二之一)

何清漣:中國,美國「歐亞大棋盤」上曾經的盟友——重讀布里辛斯基的《大棋局》(二之一) 2023年03月10日 07:00:00 布里辛斯基當時認為美國一定要極力避免中、俄、伊結成大聯盟的情況,因為這對美國霸權是最大的潛在危險。(美聯社) 2月28日,美國兩大針對中國的動作再度引發關注,一件是美國駐中國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NBC採訪中表示,華盛頓並沒有尋求與北京的對抗,而是需要中國認可美國在某些區域的領導:「中國必須接受美國是亞洲的領導者……華盛頓並不尋求與北京對抗,但美國在某些領域的領導地位需要得到承認。」同日,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 舉行了首次公開聽證會,該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在開場白中為美中之間未來的戰略競爭定了調,「這是關乎21世紀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存亡鬥爭,最基本的自由正面臨威脅」。 歐亞地區領導權是美國地緣政治的重中之重 推特中文圈對中國特別委員會對中美關係的定調並不吃驚,但部分推主對美駐華大使要求中國認可美國在一些區域的領導權有點吃驚,因為他們記得「軟實力」是影響他國或者他國人民自動追隨的能力,不是要求或者挾制得來的。 伯恩斯大使這個要求其實並非他一廂情願的念想,而是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歐亞地緣政治的核心戰略,由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28年3月28日-2017年5月26日)提出。布里辛斯基曾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是美國20世紀後30年的三位國際戰略大師之一,如果說亨廷頓是框架構建師,季辛吉的功勞在於提出聯中制蘇從而讓美國兵不血刃地贏得冷戰,那麼布林津斯基的功勞就是在冷戰結之後,因應全球化局勢,提出了美國通過地緣政治謀求歐亞地區的領導地位,進而控制全球的構想。他的《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1997)是冷戰結束後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在引言中,布氏稱:制定一項全面和完整的歐亞大陸地緣戰略是該書的目的。他分析了冷戰後的國際局勢及歐亞地區的權力真空,擘劃了美國在冷戰後在世界範圍內應該如何謀求並實現本國的戰略利益。其中就包括中歐局勢、中東局勢、中國崛起的發展和走向等,該書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