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陶傑:睜開文化之眼

陶傑:睜開文化之眼

20210623

坐看雲起時

英國BNO問題成為香港人的心腹大患。

移民英國與移民加拿大澳洲不同。後者本身是移民國家,每一個城市的歷史不超過二百年。

加拿大澳洲本身的故事不多,那邊的當地人面對的是外在的環境與未來。大量香港人移居,尤其加拿大,長期得到較為友善的接待,因為其自由主義傳統深厚。也就是說,幸虧加拿大長期左傾,即使有一個右翼政黨,也沒有高傲排外的價值觀。移民加拿大的香港人長期受到縱容,可以聚居為一區,將溫哥華變成「香哥華」,本地白人雖有微言,不會有太大反感,即使有也不敢訴諸言行。

但英國不同。英國有一千年歷史,而且是西方文明價值孕育的搖籃。英國每一個城鎮都有豐富的故事。英國人比較「內觀」(Inward-looking)。對於過去,執著多於將來。

英國人對環境的重視蘊含著英國人的文化,包括文學與歷史。例如加拿大東部的人看見尼亞加拉瀑布,不會聯想到美國的獨立戰爭。但英國東南部的白懸崖是鄧寂克大撤退登陸之地,也是皇家空軍與德國空戰的戰場。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可以接受一名華人買起半個城鎮,但東南部英格蘭的多佛,沒有明文規定不准買地買房產,但你若嘗試去做,會遇到很多困難。

在英國移民居住,許多香港人受不了天氣。我目睹香港學生來此患上抑鬱症者,幾十年多宗。去英國讀書,最好以寄宿學校開始。寄宿學校會令孩子不會太孤獨,周圍有同齡的學童,可以迅速協助適應融入環境。在香港中學畢業,直接升學英國,若去太北部的大學,除了文化隔閡,還有氣候造成的心理障礙。凡此種種,香港的父母不會明白。

還有就是求職的問題。英國專業人士的薪金低於香港。例如做醫生,每月除稅,能有港幣三四萬元已經很好,做到退休六七萬。英國絕對沒有養和醫院「月球人」那類奇蹟。因為香港的專業人士暴富,本身是畸型的市場泡沫。一場官司大律師收數十萬,英國極為少有。千億富豪在香港打官司,請御用大律師,控辯雙方如果一方是政府,訴訟費動輒一兩億。英國的御用大律師清寒一世,接一宗香港生意如中六合彩,這也是帝國帶來的餘蔭。

英國人崇尚工匠技術,不喜歡浮誇。八百年來的社會,有點像日本,各類工匠行業分明,許多人一幹就是一輩子,深得尊重,而且留給下一代。工業革命就是因為結構分明的工匠技術行業的分配,因此眾志成城。喜歡炒買走捷徑的人,早已加入金融城,盡快離開香港,去海外的新加坡香港甚至上海冒險。現在的香港人,本來就是冒險樂園的產物,卻要逆向返回英國。許多移居外面的英國人看了,心中必大不以為然。逆向移居英國的香港人,要抱著三分難民的心理,調整生活態度方可面對未來。

最重要的是,在英國活得開心,要睜開第三隻眼,就是文化之眼、知識之眼、於天地一切知識保持好奇心的內在精神之眼。若一切追求飲食,則英國可能是地獄。但追求精神食糧,無論住那一個城鎮,都發現周圍是寶藏。英國人的本領都收藏在外觀樸實的房屋裡。有時外面看地方狹小,裡面的長廊牆壁掛著的每一幅畫都有名堂。若讀一點美術史和歐洲歷史,在英國去到每一家百年以上的酒店入住客房,看見客廳和長廊,都像一座小型博物館,駐足觀賞,每天都上了知識的新一課。

倫敦許多街道都釘著藍色的圓形紀念牌,標誌若干年前那一個名人曾在此一住。這些人名十之八九這一代都不認識,但手上若有Google,看見一個你不懂的名詞和名字,馬上尋找答案,就知道住在倫敦,生活的趣味,比遊十個迪士尼樂園還要廣闊。

英國的文化,首先突顯在英語的表達方式。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最大的不同,就是英國人相當重視說話的腔調與語氣,以此表現自底的身份與教養;而美國人在說話時比較隨和,沒有特別有輩份的觀念。

例如,當有人問你:你喜歡吃辣的食物嗎?(Do you like spicy food ? ) 如果不喜歡,美國人和香港人的答案比較直接:No, I don’t like spicy food。但是一個中產階級擁有相當教育程度的英國人會這樣答:I bear a moderate aversion to spices. 對於香料,我有一種溫和的厭惡感—— aversion 是一個很重的字,所以用moderate 這個形容詞來調和一下,以避免過分極端和冒犯。然而其中也不失得體和幽默。這句話的層次很多,一般的美國人聽不出來,只會覺得英國人做作而賣弄。正如邱吉爾說:雖然同樣是英語民族,但英美兩國:England and America are two countries separated by a common language. 這是英美兩國人民很難真正溝通的原因之一。

美國人說話喜歡誇張,喜歡濫用一個字awesome,「超正」;此特色與香港人相似。英國人講話比較溫婉低調,但不等同沒有鮮明的立場。例如英國人說:「如果你能合格,我會感到詫異。」( I’d be surprised of you can pass your exam. ) 聽上去很像平平無奇,而是卻是:「我睇死你考試一定仆硬街。」許多香港學生剛去英國,進了寄宿學校,聽不懂這套英語含蓄的修辭文化,要吃過一點虧、產生過一些令人尷尬的誤會,才可以進入真正的英語文化意境。當他們學到之後,回來香港或去美國,卻又往往鄙視這兩個地方的英文程度。當一個香港仔出現這種前不巴村後不着店的心理,他的內心「英國化」(Anglicised) 的成績也就差不多了。

因此同樣是英語電影,荷里活片着重特技大場面和動作。英國電影卻有很多小品。美國電影的主題和畫面以刺激感官為多;英國電影裏的衝突,卻往往在主角人物唇槍舌劍的英語對白之間。這些對白往往很難翻譯成傳神的中文。

還有一處很少人能留意到的差別。英國人愛用反問句結尾,也愛用普通的完成式。但美式英語比較少如此。譬如,他們很愛這麼說。

It’s such a cute day. Isn’t it?

You don’t like him. Do you?

英式英語:I ate too much.

美式英語:I’ve eaten too much.

英式英語:Did you get the newspaper?

美式英語:Have you got the newspaper?

在英國移民生活,若有很多空閒時間,可以注意這些細節。你會發現其中妙趣無窮,也增長了文化見識和國際視野。只英國語文已經有如此博大的內容,若能在英國居住的時候同時也修讀另一種歐洲語言如法文或德文,你會發現這一生時間太短,實在不夠用,而且過去那麼多年生命浪費在吃喝玩樂消費物質,是不是有點冤枉?

可惜香港幾十年來的教育,缺乏文史哲藝的另一邊。過份著重理工和金融實用主義,令香港人在前殖民地可以在專業中暴發,離開了那一池水,幾條金魚游進了河流,發現逆流而上,生存困難。這就是移民英國必需擁有的心理準備。

成名要趁早。移民外國也是。幾十歲人適應新的生活型態,就像一頭老狗學不了「Sit」那類的口令。雖然如此,我認為人定勝天,大把香港人在英國活得很自在。想一想,如果你認為這個城市將來會成為一座大監獄,是適應監獄的生活容易,還是適應前宗主國?

陶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