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明報文章】2019新冠疫情對全球職場帶來重大改變,「在家工作」或「混合安排」變得流行。所謂混合安排,指員工有些日子在辦公室,有些日子在家工作。時至今日,疫情事過境遷,但這些新工作模式並沒有消失。
由於香港沒有這方面的大型數據,這篇文章綜合一些外國職場數據,分析有何因素影響工作模式轉變,及它對職場和生產力的影響。
影響在家工作流行度的因素
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已經出現。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1960年代全天在家工作的日子,佔所有付薪工作日的0.5%;這個比例在以後幾十年緩慢上升,至2019年疫情前,比例是7%。疫情爆發後,社交距離要求和恐懼疫症,令在家工作的比例一下子升上60%。目前這個比例仍然有28%,是疫情前的4倍。
很多因素影響在家工作有多流行,最主要是工作性質。從事資訊科技、金融及保險服務和專業服務的勞工,在家工作的程度最高,平均一周在家工作兩天以上。這些工種有一些共同特徵,有助於或鼓勵在家工作:員工待遇較好、工作通常具有分析性或大量使用電腦、企業傾向於集中在大城市。高收入者通常有更好的住屋,及更寬敞的家庭辦公空間。
此外,由於這些行業企業集中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員工需長時間通勤,這使在家工作顯得更具吸引力,從而節省時間、金錢和煩惱。
在行業分佈的另一端,零售、酒店、餐飲、運輸和製造業員工在家工作率較低,每周在家工作0.7至0.9天。這些行業的大多數工作,需要與消費者接觸或使用專門設備和專用設施,因此需要實地工作。
即使如此,每家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和企業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例如同屬汽車業,特斯拉(Tesla)的工程師完全不允許在家工作;通用汽車(GM)有四分之一時間在家工作;本田汽車則有45%。
另外,企業規模方面,中小企在家工作比例較低,大企業較高,自僱人士最高。這合乎常理——中小企人手少,可能要身兼數職,比較難安排在家工作。
在家工作的比例,也視乎勞工個人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勞工,普遍在家辦公的程度較高。當然,這與他們多數從事需要分析能力的工種有關,在家工作較易安排,不會對生產力有太大影響。
年齡方面,在20多歲年齡層中,在家工作比例最低,30多歲達到頂峰,更年長的勞工在家工作比例又回落。20多歲的特別受益於廣結職場人脈、在職培訓和指導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最好面對面。他們事業剛剛起步,人工低,住屋狹小,降低了在家工作的吸引力。30歲出頭的勞工,更可能與孩子一起生活,面臨較長的通勤時間,提高了在家工作的吸引力。年紀較大的員工可能不太願意在家工作,因他們不再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或者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返工見同事、「吹水」寒暄。在香港,有些中年同事總是不想回家見到老婆仔女老母,於放工時間後會獨自留在座位,娛樂到晚間8時、9時才回家,然後辯稱要加班。
至於性別,女性的在家工作比例比男性稍高,但這是由於美國的女性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剔除教育程度因素後,男女在家工作比例無明顯差異。
對工資和生產力的影響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家工作會令(實際)工資下降。美國人平均認為每周在家工作兩天或3天的選擇價值,相當於工資的8%,這意味着勞工願意接受工資下降(或較緩慢的薪酬升幅),以換取在家工作的待遇。此外,當員工在家工作時,他們將通勤時間節省的一部分投入工作, 變相增加勞動力供應。生活在偏遠地區、因行動受限難以通勤、要湊仔而不能長時間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等等,有了在家工作安排以後,可重投勞工市場,從而擴大勞動力供應,並降低均衡實質工資。
上述工資下降並不損害勞工福祉,亦不是僱主欺壓勞工,而是勞工因為在家工作令生活改善,而願意接受的取捨。
大規模向在家工作的轉變,也可能改變薪資結構。剛才說過,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多轉為在家工作。若他們因此工資升幅放緩,可能與教育程度較低勞工的工資收窄,從而紓緩不同工種收入懸殊的現象。
可助企業減營運成本
關於生產力方面,由於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企業內部溝通、知識轉移和人員之間的合作等能力會下降,而這情况尤以完全在家工作的模式較嚴重,可能導致企業及社會整體生產力下降。但有3點值得補充說明——
第一,混合安排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例如妥善編配時間,將會議安排在辦公室上班的日子,在家則處理需要獨立思考的工作。經歷疫情後,科技應用出現了不少創新,例如線上會議、雲端伺服器等,方便遙距工作。而企業管理和人手編制方面亦有相應措施,減少在家工作對生產力的不良影響。
第二,混合安排也有好處,例如減少通勤時間、增加員工時間編配的彈性等。這些優點有助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有助提升生產力。有研究指出,這些益處可能大於混合安排帶來的不便。
第三,從企業角度看,生產力不是唯一考慮因素,因為在家工作同時可為企業削減營運成本。國際企業在中心商業區租用甲級寫字樓,所費不菲。由於在家工作,企業可以將一部分辦公桌改成輪用制,即所謂hot desk,會議直接在線上召開,減少會議室需求。這些轉變,減少辦公室租用面積,從而減少開支。這也是疫情後世界各地商業房地產價格下調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Jose Maria Barrero, Nicholas Bloom & Steven J. Davis (2023). The Evolution of Work from Hom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7(4), pp.23-50.
阮穎嫻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