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譚蕙芸:在「祖國」面前,香港只剩一點小聰明
譚蕙芸:在「祖國」面前,香港只剩一點小聰明 2017年8月7日 7月中的天安門廣場悶熱得像火爐,從這裏步行到國家博物館不過幾分鐘,已叫人滿頭大汗,馬路旁的大媽夢囈般喊着﹕「劉邊軍……劉邊軍」,原來她在叫賣箱子裏的「老冰棍」(雪條)。老遠已看到博物館的台階爬出了一條如蟻路般的黑壓壓人龍,我擠進去,才發現入場的話,要先憑內地的「身分證」換電子票。「港澳同胞」在國內從來身分曖昧,似是自家人又似不是,我需要繞道走另一道門再憑回鄉卡領票入場。 我這個香港同胞老遠跑到北京,遇上一個香港主題展覽,怎可錯過?今年夏天是香港回歸20年,官方在北京搞一個展覽,前任現任特首和國家領導人都前後到場參觀,那個故事會是怎樣?國家博物館地理位置優越,就在天安門旁,室內樓底極高,雲石地板亮晶晶,豎立着革命英雄雕塑。經安檢入場,始發現這裏大得很,正舉行數十場不同展覽。我問一問櫃台小兄弟,只說了「香港」兩個字,他就向樓上指一指,說﹕「一樓!」 我爬上一樓,迎接我的是一塊紅噹噹的展板,前面湧出了一群人,他們掏出一面半個人那麼高的五星旗在拍照,還叫我「借過」。我經常到內地參觀「紅色景點」,一看就知這班人是單位組織來參觀,拿着五星旗拍個團體照乃指定動作。背後的展板寫着10個大字——「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和香港這邊的回歸慶祝活動口號是一致的。 但副題卻可堪玩味﹕「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成就展」。就像黃子華在1997年那場棟篤笑《秋前算帳》裏說過,別小看「回歸」兩個字,這兩個字有一種主動、熱切期望、興奮和歡樂的含意。有趣地,20年後,香港的官方宣傳卻沒有像北京一樣用上「回歸」二字,而大多是用「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簡而言之,在北京這邊,「祖國」被強調,「成就」是焦點;在香港這邊,特區20年前「成立」了。有趣是,負責兩邊活動的,都是特區政府。 回歸祖國vs.特區成立vs.主權移交 學術界有所謂textual analysis,文本分析。透過分析文字影像,了解潛藏的價值和文化。本來,北京和香港兩個地點,內地人和香港人兩群受眾,用不同符號去詮釋香港故事,達至最佳溝通效果,是常用做法。然而,當我看完展覽,不禁要問,作為中港橋樑的特區政府,有沒有把香港故事好好介紹給內地民眾知道,還是建構了一個符合主旋律的樣板論述? 剛過去的7月,各大傳媒談論20年前的一段歷史,似乎沒有人斟酌究竟用什麼詞語來描述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