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30-周日話題:不是兩條路線之爭
周日話題:不是兩條路線之爭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關防疫爭論,圍繞着「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我不是專家,但我認真地在網上找過資料後發現,其實問題並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先說所謂「清零」,如果它不只是口號,市民也想問,什麼叫以「清零為目標」的做法?大概是西安封城的做法吧,姑且把它當成真正意義的「清零」模式,但顯然,香港並不是這樣做。 動態清零?假清零? 西安市是去年12月15至22日開始,每天確診雙位數字之時,已開始整片街區分級及封閉,除了醫藥及民生用品外,所有商店全部停業。如果香港是西安模式,執筆之時,每天數字已過百,早該全城各區封閉。實情是,香港政府有另一套「清零」做法,特首稱為「動態清零」,我與市民一樣,搞不清楚「動態」與「靜態」的分別。不少專業人士又說,我們不能放棄「清零」,否則很多老人家會感染甚至會病死,這種後果我們能想像,但「清零」所指為何?似乎只是為政府辯護,無論是過往,或如今禁止晚市、圍封一些大廈等等,做法全是正確,因為為了清零。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西安模式作標準,我可否說香港政府正在「假清零」? 邁向與病毒共存之路 我當然不是要求什麼「真清零」,但「清零」一詞令人感到實在混亂。袁國勇教授在1月23日接受訪問時說,「個案清零」不是目的,他甚至說「一味搞清零係無用」,最即時目標應是要減少重症及死亡,避免公營醫療癱瘓,並持續提升接種新冠疫苗比率,漸漸迫使病毒毒性減弱,變成如「傷風」般,才能與病毒共存。換言之,就是在漫長的等待、促進及期望病毒毒性減低(增加疫苗接種率),在經歷變種、疫情高低的過程中,減少人命傷亡的社會成本,最後達至共存。坦白說,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相對清楚的說法,而且,袁國勇講了之後,我也不確定這是否正是特首所想。 如果香港政府是奉行袁所說的路線,原則上說,應該沒有什麼人反對,但只要想深一層,這不該叫以「清零」為目標,相反,邁向「與病毒共存之路」才比較準確。 例如,香港與英國的分別,實際並不是「清零」與「共存」之分。香港重視防止對醫院的衝擊,英國也一直以「保護公立醫療系統」作為重點口號。不過,做法不同,例如,我的英國朋友感染了,如果病徵輕微,也只是家居隔離,而香港則是感染者絕大部分都要住院。更根本的是,香港的防疫決策者對風險的接受程度極低,而執行社交限制、檢疫的力度高。我們看一下數字便知:英國在本月19日宣布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