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20220130-周日話題:不是兩條路線之爭

周日話題:不是兩條路線之爭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最近有關防疫爭論,圍繞着「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我不是專家,但我認真地在網上找過資料後發現,其實問題並不是兩條路線之爭。先說所謂「清零」,如果它不只是口號,市民也想問,什麼叫以「清零為目標」的做法?大概是西安封城的做法吧,姑且把它當成真正意義的「清零」模式,但顯然,香港並不是這樣做。 動態清零?假清零? 西安市是去年12月15至22日開始,每天確診雙位數字之時,已開始整片街區分級及封閉,除了醫藥及民生用品外,所有商店全部停業。如果香港是西安模式,執筆之時,每天數字已過百,早該全城各區封閉。實情是,香港政府有另一套「清零」做法,特首稱為「動態清零」,我與市民一樣,搞不清楚「動態」與「靜態」的分別。不少專業人士又說,我們不能放棄「清零」,否則很多老人家會感染甚至會病死,這種後果我們能想像,但「清零」所指為何?似乎只是為政府辯護,無論是過往,或如今禁止晚市、圍封一些大廈等等,做法全是正確,因為為了清零。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西安模式作標準,我可否說香港政府正在「假清零」? 邁向與病毒共存之路 我當然不是要求什麼「真清零」,但「清零」一詞令人感到實在混亂。袁國勇教授在1月23日接受訪問時說,「個案清零」不是目的,他甚至說「一味搞清零係無用」,最即時目標應是要減少重症及死亡,避免公營醫療癱瘓,並持續提升接種新冠疫苗比率,漸漸迫使病毒毒性減弱,變成如「傷風」般,才能與病毒共存。換言之,就是在漫長的等待、促進及期望病毒毒性減低(增加疫苗接種率),在經歷變種、疫情高低的過程中,減少人命傷亡的社會成本,最後達至共存。坦白說,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相對清楚的說法,而且,袁國勇講了之後,我也不確定這是否正是特首所想。 如果香港政府是奉行袁所說的路線,原則上說,應該沒有什麼人反對,但只要想深一層,這不該叫以「清零」為目標,相反,邁向「與病毒共存之路」才比較準確。 例如,香港與英國的分別,實際並不是「清零」與「共存」之分。香港重視防止對醫院的衝擊,英國也一直以「保護公立醫療系統」作為重點口號。不過,做法不同,例如,我的英國朋友感染了,如果病徵輕微,也只是家居隔離,而香港則是感染者絕大部分都要住院。更根本的是,香港的防疫決策者對風險的接受程度極低,而執行社交限制、檢疫的力度高。我們看一下數字便知:英國在本月19日宣布將解

20220130-三十而立:專訪DJ阿正 想和自己說聲「辛苦了」……可以再好一點

三十而立:專訪DJ阿正,想和自己說聲「辛苦了」……可以再好一點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被問怕不怕因《膠戰》的「癡女」形象被定型?阿正覺得「癡女」確實是自己的一個面向,是真實的。(黃志東攝) 圖2之1 - 被問怕不怕因《膠戰》的「癡女」形象被定型?阿正覺得「癡女」確 . . . . . .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我認識有一些朋友,一談起903便會眉飛色舞,回憶湧現。但我自己本身卻好少聽電台。所以當ViuTV前年開播綜藝節目《膠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六膠」之一的阿正(黃正宜)是誰。但我想不少觀眾都和我一樣,看過幾集《膠戰》後,覺得阿正好正,玩遊戲時毫無包袱,癲癲哋,笑得好開心(尤其拍子game)。剛過去不久的叱咤頒獎禮,阿正負責其中一個環節宣布得獎者,卻又非常正經。今日《膠戰S2》播出最後一集,趁這個機會,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自稱有「勞碌命」的DJ,一路走來,如何蛻變。 「聽電台是好快樂的事」 今次影相的地點是中環街市,而訪問則在附近一間café。中環是阿正的因緣地,下文再詳述。我同阿正講:「實不相瞞,我都是看了《膠戰》方才知道有你這個人。」她說:「不出奇,好多人都是看了《膠戰》後聽番電台,我好開心㗎。」阿正真的細細個已經想做DJ。小學時,曾經因為看了歐陽震華的大台劇而想做談判專家,但只是想想而已。到了中二時,她已決定了大個要做DJ,要加入903電台。「因為那個時候迷上了電台囉,呢啲嘢我好直接的。為何特別想做903?其實都是因為903對於我而言,是一個有情意結的地方來的。細個就聽《架勢堂》呀、聽《森美移動》呀。」夜晚食完飯,又會拿着walkman在牀上聽《空中喱民》和《一八七二遊花園》等等。 對於學生阿正而言,聽電台是好快樂的事,而903的DJ都是好有型的人,有創意有才華,五花八門。她會化身「迷妹」,到處去追星。其中一個偶像是森美。某一次森美幫某連鎖便利店做代言人,阿正在宣傳期過後,走去問店員阿姐可否拿走剩下的宣傳品。另外她也迷上陳強。陳強出版的《黑紙》,阿正是忠實讀者。「我那個時候無太多零用錢啦,但每一個月出1張的時候,我真的會用50蚊去買50張返來,派畀friend睇。睇啦!佢哋好creative!」當時阿正覺得,如果能成為這班能人異士的一分子,「就好正喇」。 阿正的DJ夢,一直都好明確。「我成日都形容自己是豬來的,即是有時你想引隻豬行,你就釣啲嘢喺佢前面

20220130-周日話題:保護濕地:香港落後全國,必須奮起直追

周日話題:保護濕地:香港落後全國,必須奮起直追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作者認為,香港政府坐視地產商利用制度漏洞入侵濕地,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圖為南生圍。(資料圖片) 圖2之1 - 作者認為,香港政府坐視地產商利用制度漏洞入侵濕地,與國家「生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世界進入了重視自然生態的時代,愈來愈多人明白濕地對全體生物以至人類的重要,各國都採取措施保護濕地,很不幸,最近二三十年我們重複又重複地見到,香港濕地被人胡亂填埋而政府束手無策,地產商的建屋大計又不斷進迫,濕地面積持續壓縮,看不到逆轉的曙光,對比內地中央政府強化保護生態的政策和執行,香港愈來愈落後,最近的幾件事突顯兩地在保護濕地方面的反差。 2021年12月24日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濕地保護法,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禁止佔用國家重要濕地,要求建設項目選址、選線應當避讓濕地,以及提出禁止佔用紅樹林濕地等規定。 幾乎同時,2021年12月31日香港城市規劃上訴委員會以三比二票數裁決地產商上訴得直,推翻城市規劃委員會(下稱城規會)先前否決的改劃土地用途申請,開綠燈讓地產商在南生圍填魚塘、建高樓,包括28幢高達25層的住宅大樓、140幢3層高的房屋,以及5幢非住宅建築,抵抗地產勢力入侵南生圍濕地的多年努力終於失守。 為什麼這個消息令愛護香港的人沮喪?因為去年10月行政長官剛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非常高調談濕地保育,提到收回魚塘和濕地,甚至加入政府土地去建設濕地保育公園,讓大家相信濕地前途樂觀。踏入2022年,行政長官又宣布改組架構的計劃,「環境局」擴大職能成為「環境及生態局」,更使人以為「生態」終於在施政層面得到高度的確認。 被否決項目 6年後復活 誰知正面消息未轉化為行動就已經橫生枝節,南生圍守了幾十年的關口給打破,正是:這邊廂火勢受控了,那邊廂又新起火頭,最樂觀的人都無法不搖頭嘆息,為什麼2016年否決了的地產項目可以6年後復活?平常法庭判案上訴總有個期限,不可能這樣吧。政府沒能駕馭行政體系的運作,給地產商打倒自己對濕地的善意規劃,保護生態的靈魂在哪裏?究竟香港的濕地及總體生態何時才得安寧? 在保護生態尤其是濕地這件事上,香港現在是全國最落後,令愛護香港的人痛心,相比之下內地近年在保護自然生態包括濕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香港社會與政府必須

20220130-{倒樓達人}美姐、華姐 清潔姨姨教你如何丟垃圾

{倒樓達人}美姐、華姐,清潔姨姨教你如何丟垃圾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圖8之1 - {倒樓達人}美姐(左)、華姐(右)(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夜深了,大廈樓梯間傳來沙沙沙、沙沙沙的聲音,年近七旬的倒樓清潔工美姐把重甸甸的垃圾逐層拖下樓,長期勞碌的她,曾因生骨刺痛得苦不堪言……cut!cut!cut!如果我要這樣寫美姐(余美更)與華姐(冉容華)的故事,定變成美姐口中「個腦係陳列品」的人。二人是「倒垃圾學堂」的資深「講師」,倒樓資歷各有22年及16年,到中學向學生分享工作心得,毫不怯場地說「我最鍾意倒垃圾」。疫情禁堂食加上年近歲晚,垃圾量大升,記者跟他們親身「上堂」,下午起行做到天黑,凌晨時分腳都軟埋,幫手拖垃圾落樓,誰知拖爛膠袋漏出湯汁,崩潰大叫「唉!」老師反過來安慰唔緊要,「冇初邊有哥﹗」 唐樓逐層拖 四両撥千斤 我們約好在西營盤第一街垃圾站碰頭,美姐一出場,快步推着載滿一架手推車的垃圾,駐垃圾站的哥仔熟練地助她把一袋袋垃圾掉入大桶,她便又爽手推清空的車仔橫越馬路駛入窄街,到達皇后大道西一座5層唐樓。 美姐用鎖把車仔定好,拿着紅白藍膠袋上樓,先上到最高一層,收了梯間垃圾就把袋拖往下層,「你看,這樣是不是四両撥千斤?」我「實習」試試,一抽抽不動,果然一拖卻輕易滑下樓梯,她還在袋底邊緣縫上粗線,三四個月才要換一個。間中撿到紙皮,就順道疊在垃圾桶底,可吸垃圾污水。不到15分鐘,她已完成一幢樓的工作。別以為有妙計便是手板眼見工夫,說到底倒樓仍是力氣活,拾到種花住戶棄出的鐵支,即時用戴了勞工手套的雙手屈成U形,免得刺穿袋;回到樓下,她着我踏住紅白藍袋的角,把裏頭大膠袋使勁抽出綁好,扔上手推車,就到旁邊唐樓再開工。 年中無休 自僱自由 她喜歡這份工,「因為自由」。這類清潔工性質有點特別,她就是自己的老闆,接業主立案法團批出的倒樓生意,有些還包清潔,所以過年更忙,負責為大廈「大掃除」,扶手、風扇、保安接待處、每層走廊都要抹。每天下午4時許開工到晚上10時多,平日有兒媳同做,他們一個月放假三四天,這天就全由她來做,需清倒10幢大廈的垃圾。 我們坐小巴往干德道繼續倒樓,美姐在車上把一個骨膠原冲劑的包裝袋交給我,轉交華姐,她說十多年前盆骨生骨刺開始吃這種補品。「初時未夠啖數,我什麼工都做過。」我聽不懂,她教「啖」是「一啖啖飯的啖」,千禧年間未接夠倒樓的工作時,她清晨5時多起牀

20220127-CUP:歐洲穀倉起火:烏克蘭戰爭可釀成國際糧食危機

CUP:歐洲穀倉起火:烏克蘭戰爭可釀成國際糧食危機 2022年1月27日 BY BRIAN LIU 烏克蘭農民以機器在盧甘斯克地區收割農作物。 圖片來源:路透社 烏克蘭素來有「歐洲穀倉」之稱,農產品出口量近年快速增長,多國特別依賴烏克蘭出口的小麥。有農業分析師就警告,一旦俄軍進軍烏克蘭,當地農產及出口量勢必急挫,將直接衝擊全球糧食供應,利比亞、也門和黎巴嫩首當其衝,恐怕加劇當地政局不穩。 加州智庫組織 Breakthrough Institute 食品及農業分析師 Alex Smith 在雜誌「外交政策」指出,烏克蘭是粟米、大麥和黑麥主要出口國之一,小麥更是直接影響全球糧食安全。2020 年烏克蘭小麥總收成有 2,400 萬噸,出口約 1,800 萬噸,為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供應對象有中國、歐盟,有部分發展中國家視之為命脈。 總計而言,全球有 14 個國家,國內超過 10% 小麥消耗量依賴烏克蘭供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反映,2020 年黎巴嫩半數小麥依賴烏克蘭進口;部分進口國本身就陷入糧食危機,如內戰頻仍的也門和利比亞,兩國分別有 22% 和 43% 小麥出產自烏克蘭;埃及則是烏克蘭小麥最大進口國,2020 年進口超過 300 萬噸烏克蘭小麥;馬來西亞和印尼同樣有 28% 小麥供應源自烏克蘭。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穀倉」的農產量並非平均分佈,東部省份才是小麥主要產區。澳洲高級農業分析師 Adrian Ladaniwskyj 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新聞訪問時指出,聶伯河(Dnieper River)以東的東部省份小麥產量,佔全國多達 47%。其中頓涅茨克(Donetsk)及盧甘斯克(Luhansk)兩省的農業發展,過去 7 年都受政府軍與俄羅斯分離主義武裝交戰所影響。 1 月 20 日,烏克蘭士兵在前線 Zolote 巡邏監察。 圖片來源:Wolfgang Schwa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Smith 認為,目前局勢最教人憂慮的是,一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其中一條可能的進攻路線,正是由分離主義武裝部分佔據的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出發,取道東部省份直搗烏克蘭心腹,沿途必將破壞基建,導致小麥產量和出口急劇下跌。Ladaniwskyj 亦補充指出,黑海沿岸港口設備是烏克蘭農產品出口中樞,卻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意味著一

20220125-何靜瑩:難為去留定分界?

何靜瑩:難為去留定分界? 20220125 《明報》副刊 每逢年尾年頭,大家聚首離不開的話題,就是應否離職,原因總有萬千種,全都要進入當事人的處境。只聽單方面分析,確實不能盡信其觀察或解讀,但要幫助對方保持客觀態度分析利弊,並作出明確決定,是一件極富挑戰的事情。 我收過同事的辭職信,有些令我舒一口氣,心中說「好行夾唔送」;有些令我心裏一沉,立即約見望能挽留,最怕是對方死口不說原因,或用其他理由隱瞞事實,變成沒有轉彎餘地。倘若那人是重要副手,我會找認識他的人幫忙「探口氣」,總不能這樣不明不白的讓人才離開! 我曾培訓過一家企業的高層,老闆的得力助手辭職,只說是壓力問題。老闆多日寢食不安,跟我提起。我以常理分析,一個飽經風浪的高管,又怎會因壓力而辭職?我猜想定有真正問題,只是他不願透露給老闆。 * 坦白說理由 勿先定論上司反應 老闆認為他倆推心置腹,對方不可能不跟他說出實情,但也認為我的推算並非無理,遂請我幫忙了解情由。我樂意之極,但強調「不包生仔」,意思是我以中立的executive coach身分,而不是老闆派來的「說客」,為當事人分析對自己職志和生命最有利的選項,故結果未必是老闆所期盼的,到時可別怪我。 與那高管坐下來,我便單刀直入,問辭職背後有什麼「隱藏問題」(underlying issues),這都是我們在領導培訓課程常用的字眼,雙方馬上便能坦率進入核心問題。他即透露了幾個心結,但沒有告訴老闆,一方面認為這樣說話太過為自己抱不平、爭權;另一方面認為說了老闆都不會聽。 反覆辯證後,我請他把我們的討論沉澱一兩天,然後自動找老闆表白離去的心迹,不要過早定論老闆的反應。倘若對話結果不如人意,才辭職也未遲。我還是重複說:「你欠這麼看重你的老闆一個坦誠的辭職理由,也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後來喜見雙方相談甚歡,他認為沒可能的改變,老闆都一一答允,他遂歡歡喜喜地留下來。 種了樹 留下來乘涼 雖說人各有志,但多少人是客觀理性地為了「志向」而辭職的呢? 一個高管因老闆的脾氣和作風而感到委屈,心裏盤算把手上工作完成後便要離去。我跟他這樣分析:「雖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乃屬常理,但誰說你種樹後不能繼續乘涼?辛辛苦苦打下江山,過不了一口氣而離去,實在可惜。」 為了留下來享受自己耕耘後的收成期,他鼓起勇氣告訴老闆一些心結,老闆理直氣壯不認同,雙方激辯起來。高管心想,反正都準備辭職了,還須投

20220122-曾國平:從遊戲到人生的意義

曾國平:從遊戲到人生的意義 2022年1月22日 信報 近來開始玩的一隻桌遊(board game),對初學者來說頗為複雜,單是將不同卡片、指示物整理分類,就花了大半個小時,幾經辛苦才可以開始遊戲。遊戲目標,是千方百計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將敵人消滅,靠的是七分推理加上三分運氣。傷了一整晚腦筋,終於過了一關,獎勵是經驗值和其他工具,各種能力為之增加,但當等級升得愈高,敵人又會相應變強。在遊戲世界,道高一尺,魔也高一尺,遊戲不會愈來愈易玩。 看著桌上大大小小的設置,想到一個有點抽離的問題:花那麼多時間,玩得這樣辛苦,為什麼? 遊戲零難度的虛無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為了快樂、過癮,但想想又不太對。遊戲成功過關,固然會感覺暢快,但世上有太多其他的娛樂方式,只要「躺平」就能獲得享受,就如煲劇,就如大吃大喝,就如到海灘曬太陽,不用花那麼多腦力,也不用因運氣不好過不了關而失望,只要被動接收快感就可以了。遊戲的意義,似乎不只娛樂。 經典電腦遊戲《世紀帝國》,每集都有一堆作弊碼,為你的軍隊增添跨時代的陣容,又太空戰士,又激光戰車,不用幾分鐘就可以打敗科技還在中世紀水平的對手。只是作弊碼一出,遊戲變得太過容易,很快就會失去玩下去的興致。最難忘的遊戲經驗,往往是沒有使用作弊碼,憑實力和運氣爭取得到的勝利。你隨時可以用鍵盤輸入作弊碼,就如我玩桌遊時隨時可以改變規則,抽到自己滿意的牌為止,但我們就是不想這樣做,堅持要遵守規則。同樣道理,不少電子遊戲中都有一些無敵狀態,就如《孖寶兄弟》中遇上星星,就可以橫掃千軍,但這些狀態一般只維持很短時間。玩家若果可以隨時隨地變成無敵,那遊戲就忽然變得沒意思了。無敵是最寂寞,而寂寞是來自沒有難關沒有挑戰帶來的虛無。 也許,在娛樂以外,遊戲的意義就在克服困難、追尋目標,而其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同樣道理,「容易模式」的人生,吃喝玩樂,無所追求,所謂的「嘆世界」,偶一為之固然暢快無比,但長期如此,總會覺得納悶枯燥。人生的意義,或者就在進入自己可以應付的難度,務求達到一些不是唾手可得的目標,為之艱苦經營,為之費煞思量,為之廢寢忘餐。這些目標,往往不是物質享受,也不必是事業頂峰,對多數人來說只是愛:愛家人,愛朋友,以及在危急存亡之時愛身邊的戰友,努力不懈就是希望他們好,為身邊人帶來幸福就是人生這場遊戲的目標。 你可以再問: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們選擇追求的,就是答案,每人

20220123-邵頌雄:悼:敬悼一行禪師

邵頌雄:悼:敬悼一行禪師 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圖:路透社 【明報專訊】周五傍晚(香港時間周六早上),得悉一行禪師圓寂,倒沒有錯愕之感。畢竟,一行禪師已近期頤之年,而三年前也曾讀過《時代雜誌》誤報禪師病危的消息。今聞噩耗,慨嘆無常之餘,亦藉此時際反思禪師教法、整拾身心融入「正念」(mindfulness),體悟生活中的禪意。也許,一行禪師期許世人此刻感受的,正是這份由「正念」帶來的內心平靜,而不是被無明蒙蔽的哀傷焦慮。 今天於書局見到的一行禪師著作,大都以「正念」為題,但他帶給世界最深遠的影響,卻在於「承擔佛教」(Phật giáo dấn thân)的推廣。禪師將之譯作法語「le bouddhisme engagé」及英語「Engaged Buddhism」,強調佛教與社會息息相關的入世一面,故於華文世界亦常譯之為「入世佛教」。這份「入世」的領會,卻是得來不易。禪師提到越戰期間,他與其他僧侶於佛寺禪堂之內,聽着寺外的炸彈爆炸的隆然巨響、受傷受驚者的倉皇呼號,根本無法靜心禪修,由此立志發心把禪修化作行動,身體力行地以解脫眾生的恐懼與痛苦為務,並創立「青年社會服務學院」,通過佛法帶領年輕人投身社會運動,以服務大眾。 入世修行 服務眾生 禪師與他的追隨者,秉持這份渡脫大眾危難的承擔,四出救援街上傷者、帶領難民乘坐顛簸小船於大海逃生等,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慈悲。尤其越戰期間,南北越的軍人與民兵若見這些僧人救助的傷者不屬自己派系,自然認為他們來自敵對陣營。這種不分南北的人道工作,讓他們踏上兩邊不是人的危險境地,隨時招來收監或殺身之禍。但一行禪師為行動賦予的,卻是佛家的慈悲精神、不落二元對待的智慧。他經常教導弟子:真正的「敵人」,是貪愛、瞋恚、愚癡、狂熱、歧視;若承擔這救援工作而受到殘暴對待,應修持大悲以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即使受着壓迫、侮辱而死,仍不枉為佛子。 這番教誨,固然帶有矢志殉道的宗教語境,也許對於非教徒而言,理想主義的味道太濃,實際效益卻欠奉。但一行禪師親身示範的,並非尋求任何實際的或世俗的「勝利」。相反,他屢屢開示世事環環相扣、互為因果,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只有輸家的景况。這種「不實際」的入世修持,修的是內心。解脫內心牢執的怨恨、恐懼、憤怒、暴力,才是對禪修、對社會、對世界的承擔。 戰火中倡和平 一行禪師於六十年代中葉,應和解聯誼會(The Fellowship

20211228-阮穎嫻:疫情加劇職業及教育不平等

阮穎嫻:疫情加劇職業及教育不平等 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 疫情持續近兩年,可謂反轉世界,改變很多人的生活乃至人生。 疫情肆虐,加劇了社會不平等,以下會詳述職業及教育的不平等。 職位高人工高 較多在家工作 第一個不平等是職業不平等。職位及薪金較高的人較可以在家工作,這個情况就算是疫情前亦已經發生。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011至2020年的數據,疫情之前,約四成經理、董事、高級官員及專業人士,以及約三成副專業和技術職業人員曾在家工作,2020年增加至一半。行政和秘書職業,疫情之前只有約兩成人試過在家工作,2020年提高到四成。技術貿易職業員工並無改變,一直是兩成。銷售和客戶服務職業人員,由個位數升到2020年的17%。至於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初級職業技工,一直都是個位數。可見,對低層工作來說,疫情衝擊最大。 不同行業在家工作程度也有分別。最具彈性的是資訊科技和通訊,多於六成人曾在家工作;其次是專業、科學及技術工作,以及金融服務和房地產。其他行業有在家工作經驗者少於一半,包括公共行政及教育(約四成);行政及支援、健康和社會工作、農林漁業、建築業(約三成);以及批發零售、運輸倉貯(約兩成)。疫情下最難過的,當然是住宿餐飲(12%)。 可以在家工作的職業平均薪金較高。2020年,從未在家工作者的每星期收入中位數為442英鎊;不同程度在家工作拉勻計,中位數是692英鎊,比前者高很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2020年5月報告指出,英國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員工當中,有超過八成可以在家工作,惟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勞工,則只有不到一半可以。英國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勞工,在2020年5月時,有超過三成停薪留職、失業、減少工作時數或減薪;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勞工,只有約15%受影響。不難估到,教育程度高的勞工,在家工作比率也較高,貧富懸殊怎會不拉闊? 根據過去20年與重大流行病有關的經濟分析,大流行後,國內不平等的情况通常比危機前嚴重,教育水準高及高薪者與低薪者的差距會再拉大(註)。 有些職位消失了就一去不返 疫情開始時,我們先假設是暫時衝擊,即全球經濟倒退一步,疫情完了就重回以前的軌迹;但慢慢發現,疫情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既有生態,某部分有本質性的改變及重新分配的效果。有學者估算,美國在疫情水深火熱之際,每聘請3個人就會炒10個人,而當中三到四成的工作

20211231-周永新:2021年困擾市民的事——躺平、移民、制度改變

周永新:2021年困擾市民的事——躺平、移民、制度改變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過了今天,又是新一年的開始,2021年成為過去。去年12月,我在此欄回顧了2020年發生的事,有喜亦有憂,其中憂心的事比喜事多。我想了今年發生的事,同樣有喜亦有憂,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年初的時候,我還想着到了年尾,或可出外不戴口罩、生活回復正常;惟到了今年最後一天,看來防疫措施明年仍會繼續。這樣,對港人來說,2021年是否屬於平凡的一年?我看又未必,最少以下3件事,困擾着不少港人—— 港人是否躺平不思進取? 第一件令港人困擾的事,是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自己應否「躺平」度日,「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躺平」一詞首先在內地流行,講的是內地環境出現變化,經濟發展不如以往蓬勃,一些年輕人失去奮鬥目標,於是安於現狀,一方面遏制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抓緊自己已有的幸福。這種生活態度,稱為「躺平主義」。躺平觀念傳到香港後,有人批評,香港年輕人正犯了這個毛病,不思進取,辛勞一點就怨天尤人,好像社會欠了他們。 香港的年輕人是否胸無大志?客觀一點來看,年輕人在近年確實遭遇不少困難,例如欠缺上流機會,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20年幾近沒變,就算努力工作,收入也可能原地踏步;更叫年輕人沮喪的,是自己想成家立室或置業安居,許多時連結婚費用或買樓所需的首期,自己都無法負擔,只好不斷推遲結婚和置業日期。面對這種種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年輕人除了躺平,還有什麼可以做?他們不想向現實低頭,但為保持心境平靜,除了壓低自己的欲望,還能有什麼人生目標和期待? 我在這欄曾寫過一篇文章,表達自己對躺平的看法。我並不認為香港年輕人有躺平的現象——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他們必須面對香港生活逼人的現實,這個地方已非昔日人們形容的機會處處;而就算他們不求什麼飛黃騰達,只是盼望合理和安穩的生活,這個卑微的要求,今天已離他們愈來愈遠。對年輕人來說,躺平已變成一種奢侈品。 躺平有時 勤勞有時 我感到不安的是,最近看到一份關於「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的指引,當中有10個首要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而今年新增的,竟是「勤勞」一詞。我看了這份指引,心中起了不少疑問:港人懶散嗎?港人不努力工作嗎?實情是香港人出名勤勞,加班超時工作是常態,他們若不是日以繼夜工作,根本得不到足夠薪酬維持生活,哪有機會容許他們躺平過日子?現在教導中小學生「少

20211230-彭紹宇:電影如何回應我們這個時代?我的2021年度十大佳片

彭紹宇:電影如何回應我們這個時代?我的2021年度十大佳片  30 Dec, 2021  十部電影海報。 圖/IMDb 2021年告終,大疫時代即將邁入第三年,電影漸復甦,病毒雖未消滅,愈來愈多國家選擇與之共存,歐美春夏之後電影院解封,揮別2020年陰霾,商業大片輪番上陣,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低,未來是否走高雖還是未知數,但藉由個人選出的年度十大佳片,在歲末之際回顧這一年來的佳作,並提供觀察與分析。 2021年度十大佳片 《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義 《偶然與想像》(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日 《在車上》(Drive My Car)|日 《倒數時刻》(tick, tick...BOOM!)|美 《巴赫曼老師的教室》(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德 《小媽媽》(Petite Maman)|法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暫譯,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喬治亞 《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美 《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紐、澳 《靈魂樂之夏》(Summer of Soul)|美 十部電影中,美洲、歐洲、亞洲各有三部,女性導演執導電影有三部,紀錄片則占二部,國別數量則以美國居首(三部),日本次之(二部)。 夢想焦慮,時間倒數 「時間不夠用」和找尋夢想的議題一向是創作者心有戚戚焉的題材,同樣也出現於今年許多作品當中。《上帝之手》是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生涯最溫柔的一次自我回顧——他為何成為電影導演? 那年南義風光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亂,帶領觀眾走回1980年代拿坡里的混亂與激情。導演半自傳作品並不少見,近年如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羅馬》(Roma)、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等都是經典,今年也有出身北愛爾蘭的英國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所執導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然而《上帝之手》巧妙捕捉成長中「明瞭自己想做什麼」那轉瞬即逝的火花(spark),電影前半幽默溫馨,對應後半急轉直下的發展,使《上帝之手》不只是創作者對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