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周永新:2021年困擾市民的事——躺平、移民、制度改變

周永新:2021年困擾市民的事——躺平、移民、制度改變

2021年12月31日星期五

過了今天,又是新一年的開始,2021年成為過去。去年12月,我在此欄回顧了2020年發生的事,有喜亦有憂,其中憂心的事比喜事多。我想了今年發生的事,同樣有喜亦有憂,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年初的時候,我還想着到了年尾,或可出外不戴口罩、生活回復正常;惟到了今年最後一天,看來防疫措施明年仍會繼續。這樣,對港人來說,2021年是否屬於平凡的一年?我看又未必,最少以下3件事,困擾着不少港人——

港人是否躺平不思進取?

第一件令港人困擾的事,是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自己應否「躺平」度日,「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躺平」一詞首先在內地流行,講的是內地環境出現變化,經濟發展不如以往蓬勃,一些年輕人失去奮鬥目標,於是安於現狀,一方面遏制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抓緊自己已有的幸福。這種生活態度,稱為「躺平主義」。躺平觀念傳到香港後,有人批評,香港年輕人正犯了這個毛病,不思進取,辛勞一點就怨天尤人,好像社會欠了他們。

香港的年輕人是否胸無大志?客觀一點來看,年輕人在近年確實遭遇不少困難,例如欠缺上流機會,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20年幾近沒變,就算努力工作,收入也可能原地踏步;更叫年輕人沮喪的,是自己想成家立室或置業安居,許多時連結婚費用或買樓所需的首期,自己都無法負擔,只好不斷推遲結婚和置業日期。面對這種種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年輕人除了躺平,還有什麼可以做?他們不想向現實低頭,但為保持心境平靜,除了壓低自己的欲望,還能有什麼人生目標和期待?

我在這欄曾寫過一篇文章,表達自己對躺平的看法。我並不認為香港年輕人有躺平的現象——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他們必須面對香港生活逼人的現實,這個地方已非昔日人們形容的機會處處;而就算他們不求什麼飛黃騰達,只是盼望合理和安穩的生活,這個卑微的要求,今天已離他們愈來愈遠。對年輕人來說,躺平已變成一種奢侈品。

躺平有時 勤勞有時

我感到不安的是,最近看到一份關於「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的指引,當中有10個首要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而今年新增的,竟是「勤勞」一詞。我看了這份指引,心中起了不少疑問:港人懶散嗎?港人不努力工作嗎?實情是香港人出名勤勞,加班超時工作是常態,他們若不是日以繼夜工作,根本得不到足夠薪酬維持生活,哪有機會容許他們躺平過日子?現在教導中小學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生聽了會有什麼反應?除了覺得觀念「老套」外,他們不會因此而比以前勤勞。

對一般港人而言,可以躺平又有何不妥?西諺有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沉默有時,說話有時……」港人經歷了2019年的動盪,兩年疫情對他們的生活添加不少煩惱,這時候突然在價值觀中加入勤勞觀念,又豈是適當的時刻?正是躺平有時、勤勞有時,何必叫港人做到死方才罷休!

移民潮眾人皆見 卻不能公開討論

第二件令港人困擾的事,是一些眾人皆見的社會現象,卻少有人提出來公開討論。例如近一兩年出現的移民潮,港人皆知情况嚴重,但不見有電台或電視台製作特備節目,探討箇中原因和影響。也是在今年年中的時候,我在此欄寫了兩篇關於港人移民的文章,並不是什麼深入的討論,只想指出:今次移民潮與回歸前的移民潮不一樣,今次移民潮所以出現,是一些港人覺得,現在的香港已非他們過去認識的香港。文章發表後,得到一些迴響,惟不覺察有團體舉辦論壇公開討論。

其實,移民潮引發的問題正陸續浮現:學生因家庭移民而離港,學校出現學生不足情况;專業人士中,教師、社工、醫護人員都有因移民而出現較大人才流失的報道,相關服務有被削弱的趨勢;一些長者因子女移民而缺乏照顧。為什麼這眾人皆知的移民潮,政府不但不談,對移民潮帶來的後遺症也好像視而不見?媒體報道亦多點到即止,猶如這次移民潮並非大眾可真誠面對的題目。

如此一個大眾關注的社會現象,只能在親友移民離開時,成為飯桌上的話題。作為《明報》長期讀者,我也是從文章中得知一些專欄作家已離港。移民並非什麼見不得光的事,為何變得這麼神秘?回歸前的移民潮,大家可以高談闊論;為什麼這次移民潮,卻只能在暗中私語,無論政府、民間、市民大眾,都當這股移民潮沒有發生?

制度改變前所未有 港人需時適應

第三件困擾港人的事,是香港幾項重要制度,近年出現了回歸以來前所未有的改變,但港人對這些改變,卻明顯缺乏認識和了解。

第一項改變,是2020年中實施的《港區國安法》。由於法例是由中央訂立,港人開始時對其知道不多,情有可原;惟法例通過後,看來特區政府的宣傳和解釋,仍未能去除港人疑慮。

國安法訂立的目的,是要制止2019年下半年發生的動亂;今天香港社會已恢復平靜,這樣,港區國安法還有什麼作用?政府應在這方面多做工夫,加深港人對港區國安法的認識。

第二項改變,是香港的選舉制度。政府提出來的,是「愛國者治港」原則;早前完成的選舉委員會選舉和立法會選舉,正是要體現此項原則。不過,「愛國者治港」只是確保選出來的港人愛國愛港,但「愛」不是把口講了就算數——治港人士必須身體力行,證明自己以港人福祉為念,這樣「愛國者治港」才有意義。

最後,今年制度上的改變,看得到的,好像只是引入一些與以前不一樣的制度;但深一層看,還包含一些意識形態上的改變,例如教育局宣布,通識科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為何有這樣的改變?明眼人都知道,政府的目的是要對學生加強愛國和愛港教育,更要改變學生「唯西方價值觀念為上」的思維。這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無疑是一項大工程,也引起不少家長疑慮,甚至為了不想子女接受這種「愛國愛港教育」而安排子女出外讀書。

總的來說,2021年香港經歷的改變,是回歸以來所未有的,也將成為香港未來25年的發展方向。港人在改變的洪流中,所能盼望的,是自己能有更多參與機會,以及更多和更大適應轉變的時間與空間。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