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20220906-阮穎嫻:美聯儲急加息,牽一髮動全身

阮穎嫻:美聯儲急加息,牽一髮動全身 2022年9月6日 美國聯儲局由今年年初開始加息,加得很急,現在目標利率2.25至2.5厘,年底前可能加到3厘以上。今日講講美國急促加息可能產生什麼後果。 首先,為什麼美國加息會對全球經濟有重大影響?美元是全球最流通的國際貨幣,很多借貸都用美元進行,而借貸利息受到聯儲局定出的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影響。除此以外,很多資產用美元計價,它們的回報與美國利率有關。即使其他貨幣資產與美元沒有直接關係,當美元利息上升,資金會流向美元,令其他貨幣的流動性減少,導致外幣貶值,對外國的資本市場構成壓力,可能要跟隨加息。因此聯儲局加息,對環球經濟牽一髮動全身。 聯邦基金利率奔高走低 附圖是自1970年至今的聯邦基金利率。1970年代發生兩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產生高通脹;為遏抑通脹,聯儲局在1980年代曾經將利率調升到15厘以上。及後到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美國經濟沒有經歷重大衰退,也沒有嚴重通脹,整體而言,美國息率向下。到2003年左右,由於經濟長年平穩,利息又低,加上美國政府鼓勵人買樓,美國房地產的資產泡沫逐漸浮現,聯儲局嘗試加息煞停,但為時已晚。2007至2008年出現次按危機,雷曼爆煲,聯儲局立即下調至零利率救市,零利率一直維持到2016年才慢慢回升。但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聯儲局又立即恢復零利率,直至2022年。因此,美國以至全球,超低息環境維持了10年以上。 由於利息下行趨勢從1980年代開始持續超過40年,零息環境也逾10年,借貸成本很低,久而久之,大家對借貸愈來愈少戒心。這成為各國政府、企業以至個人借錢的誘因。大家不時收到銀行及財務公司求人借錢的cold call,就是利率低、水滿瀉的寫照。 低息環境  全人類愈借愈多錢 以政府債務來說,2008年,美國政府債務佔國民生產總值約73%,英國佔49%,日本佔181%。到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數字已經跳升到美國108%、英國85%、日本235%。到2020年由於疫情導致經濟斷崖式下跌,政府要減稅派消費券振興經濟,一年間政府債務再跳升,美國攀至134%、英國104%、日本254%(註1)。根據官方數字,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債務也上升,但不及發達國家嚴重。雖然如此,我在之前已經討論過中國對低收入國家有大量隱藏債務(〈中國的對外貸款和債務陷阱〉,2022年7月26日《明報...

20220920-阮穎嫻:疫情與能源問題重啓高通脹期

阮穎嫻:疫情與能源問題重啓高通脹期 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 最近環球經濟及資本市場最關注的,莫過於美國通脹屢創新高。自今年初,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過往按年上升不足2%,忽然急升至8%以上,即使聯儲局已經加息數次,似乎暫時未能完全壓抑通脹。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今個星期又開會,市場看重,不知聯儲有何板斧。 這次通脹有兩大原因:一是大部分國家逐漸從新冠疫情恢復,民眾實行報復性消費,但有些製造大國如中國,仍不時封城,生產停頓,供應鏈斷裂,造成物價上升;二是今年2月起的俄烏戰爭,使能源價格上漲。 對於未來數月至一年的美國通脹數字,金融市場已有很多人分析,我不是市場預測的專家,也不喜歡當「燈神」,不如換個角度,談談長期通脹。 打破30年穩定通脹 附圖顯示美國自1970年至今的通脹率。1970年代石油危機觸發高通脹,至80年代回落後,通脹一直保持平穩,徘徊在1%至3%左右;即使是2008年金融海嘯,通脹也只是掉到0%左右,負數很快就反彈。但最近又見到高通脹,似乎打破了維持了三四十年的價格穩定格局。 要問未來走勢,先了解為什麼過去三四十年價格相對穩定。有兩個最常見說法:第一是經濟學家對貨幣經濟學的理解加深了,懂得怎樣透過調控利率而達到價格穩定;第二種說法是只是好彩,譬如這幾十年一直無出現如新冠病毒這麼嚴重的疫情,也沒有比1970年代更嚴重的能源危機。 但也有人認為,通脹穩定是源於一些結構性的社會大勢。有學者提出低通脹可能與人口結構有關。勞動人口的生產多於消費,老人和小孩主要消費,生產很少,因此當社會勞動人口佔比大,生產相對消費較多,商品和服務會比較便宜;相反,老人小孩多,生產少,那麼大家就要爭相購買商品和服務,令價格上升,造成通脹。 勞動人口比例與全球化解釋低通脹 全球嬰兒潮在1960年代出生,到80年代他們進入勞動市場,工作40年,至2020年大約60歲達到退休年齡。附圖見到1980至2020年通脹低而穩定,似乎與上述說法契合。但根據同一理論,新一代生育率低,當嬰兒潮退休後,人口老化,勞動人口少,會構成通脹上升壓力。 第二點是全球化。自1980年代至今,可謂全球化的黃金時代。由於航運便利和跨境貿易壁壘消除,而且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如人工比發達國家便宜,發達國家的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成本,製成品則運回發達國家傾銷。這種全球化帶動的外包策略,令美國及其他...

20220911-同場加映:「昨日」的香港去了哪兒?

同場加映:「昨日」的香港去了哪兒? 2022/9/11 【明報專訊】近來跟朋友們談得太多《明日戰記》,但談來談去都不外乎是 CG 特技靚不靚,劇本對一部科幻片來說重不重要(寫得差倒沒異議),古天樂投資了超過四億多,又到底用得值不值。當然,電影有它超越文本的意義,盛載了投資者及部分觀眾對明日香港/香港電影市場的憧憬,在中國大陸遇上國產勁敵《獨行月球》,票房慘輸一截,卻贏了許多香港人的同仇敵愾。有趣的是,到《明日戰記》在香港「主場」公映時,卻遇上來自韓國的「過江龍」科幻大片《祖宗膠戰外星人》(Alienoid),片商甚至以「噚日戰記」作為噱頭,擺明要爭一日長短。 在《明日戰記》裏,香港已不復存在,未來世界只剩下一個用繁體字、說廣東話的B16 區。至於那個已消失了的香港,踏破鐵鞋無覓處,原來就在「噚日戰記」。 這邊廂,《明日戰記》不惜工本,冀望為香港電影建立一座新里程碑,走向明日。但無獨有偶,被視為「噚日戰記」的《祖宗膠戰外星人》,卻在錯亂時空的古今穿越之中,讓觀眾跟昔日的香港電影轉世重逢。這部看似章法大亂、風馬牛不相及都可以炒埋一碟的瘋狂作品,結合了科幻、神怪、武俠、超能力、外星人、生化人、喵星人,像榨汁機一樣將多重世界觀混合起來,起初拆開了古代和現代兩個平行時空,一邊是道士下山,闖蕩江湖,另一邊卻是機械特警對抗宇宙入侵者,後來劇情一扭,觀眾才知道原來是個兩面一體的莫比烏斯環,時間線回溯,角色關係更是錯綜複雜。不過,劇情翻轉、豐富的人物細節與驚艷的電腦特技,雖然整體出色,卻不是《祖宗膠戰外星人》最讓人印象深刻之處,而是細心一看,導演崔東勳不但從《異型》、《未來戰士》以至近年大熱的超級英雄片取經,戲中那些飛車追逐、槍戰、爆破場面,從古裝武打過招,到女主角舉起手槍的標準「甫士」,全部有跡可尋,都是來自「昨日」的香港電影。 周星馳歷年作品韓式雜錦鍋 韓國電影工業於八十年代冒起時,香港早就是發跡多年,賣埠收入豐厚的東方荷李活,因此,不少韓國電影人都是看着港產片的「奶水」長大,一直從香港取經。導演崔東勳就在訪問中承認,而且覺得很理所當然,香港觀眾沒會錯意,他不但迷戀港產片,而且確實十分仰慕周星馳——據聞導演的夢想就是邀請周星馳本人於《祖宗膠戰外星人》客串一角。這部電影幾乎就是周星馳歷年作品的韓式雜錦鍋,從現代世界打開時空隧道,穿越回去上一個年代,明顯是跟《賭聖》偷橋,再看前世的古...

20220904-家明雜感:《給十九歲的我》少女與香港的十年命途

家明雜感:《給十九歲的我》少女與香港的十年命途 2022/9/4 【明報專訊】都說人有人的命,戲有戲的命。地方,固然也有地方的命。電影節選映了一部簇新的香港紀錄片,期望它稍後正式公映。待它公映時,應該會喚起熱烈的反響及討論。那是張婉婷的新作《給十九歲的我》。 《給十九歲的我》關於什麼呢?它的出發點,本來只為記錄香港老牌名校的校舍重建。話說,位於中區半山的英華女學校是張婉婷的母校。學校10多年前計劃拆卸校舍重建,時任校長石玉如邀請張婉婷把事件拍下來。但他們一開始的着眼點不在硬件,不是要記述工程始末。按校長當時盤算,校舍重建三幾年可竣工,其間全校移師到深水埗的臨時校舍(前德貞女子中學校舍)。於是,有一批英華女生將有緣見證3個階段的校園,他們想記述這一代人。 而2011年入讀英華女學校中一的新生,碰巧又是約2000年出世的千禧嬰兒。整件事聽來很美滿、具代表性:千禧出生一代,亭亭玉立走進英華後,有份見證學校歷史新一頁。張婉婷他們因此於2011年開展漫長的拍攝計劃。當然,拍下去遇到不少困難,其中一項意料之外的,是校舍工程的開支與進度遠超想像。2011年一屆新生,從舊校舍搬到深水埗後,只能在臨時校舍完成中學生涯,她們經歷校園變遷的美夢會落空。校長為此有問過張婉婷,拍攝計劃要不要擱置。 慶幸他們沒有動搖,才有今天這部《給十九歲的我》。它集中記述六七個女生的中學成長、考公開試、畢業並升讀大學的過程。豆蔻年華非常可貴,能夠被拍下來,觀眾無論什麼年紀都容易有共鳴。少女來自不同的家庭、階層,取樣多元。她們的學習與生活片段,年幼時那股純真,對未來充滿幻想、滿有抱負;慢慢領略複雜世情,加上躋身香港的「應試教育」無法不向現實低頭等,都一一記下來了。少女成長五味紛陳,看上去活像無心插柳,正好是紀錄片最迷人之處。 不隱惡揚善 《給十九歲的我》勝在沒有太過隱惡揚善。由學校提出的拍攝計劃,有可能變成純粹歌頌好人好事的「正向」宣傳片。本片不是,它開始不久,一個受訪女孩(戲裏叫阿佘)就對鏡頭直言討厭母親管束。事實上,全片下來,觀眾會察覺到家庭對一眾少女成長的影響(父母關係、什麼階層、管教方法等),往往比學校教育更深遠。戲裏另一女孩又說到,不願意在鏡頭跟前溫書,好像扮乖被拍一樣。這個,實在已牽涉到攝影機介入生活的紀錄片倫理議題了。 《給十九歲的我》不難令人想起英國超強大紀錄片Up系列。1964年開始,英國電...

20220517-何靜瑩:建立非正式權力

何靜瑩:建立非正式權力 20220517 職場中不少混亂和誤會來自對權力的認識不足,不敢或不懂行使權力。 權力是一個提供服務的「正式合約」及「不明文契約」,是別人授權給你以換取你的服務(power entrusted for service),分為「正式權力」(formal authority)和「非正式權力」(informal authority)兩種(註)。 不敢不懂行使權力致混亂 大家最熟悉的是「正式權力」。你簽的正式聘用合約,訂明機構給你的職權和報酬以換取你的何種服務。如(圖一)所示,假如你的職位3年不變的話,你在機構裏的正式權力是固定的,因此是「直線」而不是「曲線」。第4年升職的話,直線便向上移動。若再過3年後離職,正式權力便跌至零,代表你在機構裏不再享有任何正式權力。 「非正式權力」建基於聲譽、業績、誠信、信譽、道德勸說(moral persuasion)、信任和提供的服務,須逐漸建立和累積,是別人賦予權力的「不明文契約」。當你能符合人們期望時,他們會願意賦予你更多非正式權力,心悅誠服地達成你的意願。 如(圖二)所示,非正式權力的多少,可升亦可降,因此是一條曲線,而且是「隱形」和主觀的,不能科學地量度出來,只能靠自己的觀察、感受和判斷。 一種情况是曲線A:你剛入職時,同儕、上下級和合作伙伴不太認識你,願意授予你的非正式權力較低。當他們跟你互動過程漸長,更認識和欣賞你的能力和態度而建立互信和口碑,代表你的非正式權力隨着時間而增長。 另一個情况是曲線B:你剛加入公司時,同事知道你之前累積了豐富經驗,一開始便授予高度的非正式權力。然而,合作起來,發現你處事不公、缺乏耐性指導下屬之類不得民心的事情,又對你經常把舊公司掛在口邊而反感。你的非正式權力逐漸下降,你也會察覺愈來愈多下屬不聽你的指令,或敷衍了事,甚或找更高層告御狀。 非正式權力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我們常常說有些人在機構裏「自我感覺良好」,即他們主觀認為自己的非正式權力很高(圖二P點),誰不知早已犯眾憎,同儕只給他們很低的非正式權力(Q點)。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犯了錯,暫時或許會令你的非正式權力受損,卻未必馬上影響你的正式權力。因此,你還有機會補救:道歉、積極解決問題、修補關係和信任,重新建立非正式權力,也許不至動搖你的正式權力。 有些人可能怕推不動下屬辦事,便會經常拋出自己的官階來威懾同事服從。事事用正...

20220419-何靜瑩:被污名化的精神治療

何靜瑩:被污名化的精神治療 20220419 很久以前,老闆的太太看精神科醫生時,在等候室遇見一名高管,但直覺不方便與之打招呼,回家告訴先生,老闆馬上給我電話。我當刻有點驚訝,卻因為熟識那個同事而估計他患憂慮症,看醫生也沒什麼奇怪。 再說下去,老闆表示擔心該同事狀况:他能否抵受連綿不絕的工作壓力?我們可以做什麼支援他?聽說這類情緒病難以治癒,他可以在機構熬多久? 這兩年疫情下,我遇到更多情緒大起大落的人。很多人在情緒波動中痛苦掙扎,有些人受無心之言刺激,幾秒內便無名火起,然後爆鬧或爆喊。有人會極為沮喪,根本無法專注面前工作,也理解不到別人的說話,面無表情,很容易被旁人誤解為冷漠或高傲。家人或同事無法理解他們,死忍一段時間後,耐性跌至極限,有些採取放棄態度,有些惡言相向,令陷於情緒困擾的人受更大打擊,精神狀態每况愈下,實在是不幸的惡性循環。 影響判斷、決策、脾氣 在職場裏,善意勸導同事尋找精神健康的幫助屬極大忌諱,又害怕對方一不喜歡,反過來控告自己用心不良、侵犯私隱。我在3月份的兩篇文章中,先後提出為自己的精神健康、個人傷痛把脈,也可找企業教練及臨牀心理學家幫忙「向內看」,與自己的不同情緒對話和加以修補。今天我想從個人經歷,分享另一類的專業幫助——精神科醫生,特別是一般人對精神病患及治療的誤解和stigmatization(污名化)。 我們往往認為等到有自殺傾向之類的嚴重症狀出現後才需要求醫。我經常勸喻一些有輕微焦慮、煩躁和長期缺乏睡眠質素等症狀的人尋求專業幫助,他們雖不抗拒求助,卻就是拖泥帶水。這情况也是人之常情,除了對精神治療抱着根深柢固的stigma(污名化),還因他們的症狀包括了對事情失去興趣,更不用說要問人推薦專業人士這個難於啟齒的話題。 我漸漸發現需要多走一步,推薦有關專業人士,讓人們很方便地、很安心地約見臨牀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才有望幫助他們跨過重重心理障礙和誤解。有時候我會推薦臨牀心理學家,有時候是家庭輔導員,有時候是精神科醫生,讓大家試看哪一類專家較能幫助自己。 有些人甚至會同時找精神科醫生及輔導員以尋求適切幫助。我認識一名上市公司創辦人,驚覺莫大的工作壓力導致自己情緒大起大落,他初時不願意承認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感到那是軟弱的表現,但他逐漸意識到高級行政人員缺乏身心健康的Self-care(自我照顧),都會造成trickle-down effect...

20220322-何靜瑩:外援介入管理衝突

何靜瑩:外援介入管理衝突 20220322 可有遇過這種相當難以理解的同事?他請教你關於管理團隊的問題,你耐心給他分析,但稍為提出不同意見時,他突然說:「你不要踩我!」這豈不是光天化日之下「撩交嗌」(挑釁)? 以前我會先感到冤枉而轉為憤怒,後來漸漸學習思考underlying issues(隱藏問題) ——可能是我說了哪一句說話,無意中trigger(觸發)了對方的某「傷痕」,令他感到將會受到威脅,遂「先發制人」警告我不要批評他,但表達出來的語氣像我已經「踩」(貶低)了他。 遇到這類情境,我們很容易採取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跑)態度——不是反擊對方、輸人不輸陣,便是採用逃避衝突的方式,或裝作聽不到,或輕輕帶過無意「踩」他,甚或道歉,以收息事寧人之效。這些對應的後果,多半會加強對方的錯誤觀感,以為別人承認全心「踩」他。 理性推斷 情緒被引爆原因 我理性推斷對方情緒被引爆的原因,並不代表合理化或接受他的問題,而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被他的反應過度牽着走,這才有望阻止引發一場肥皂劇式的誤會和無謂的心病。下一步便是採取intervention(干預行動),先讓對方意識到其反應過度的問題,嘗試揭露我倆之間的underlying issues,原則就是把改變他的內在問題的責任交還給他。 其中一種我經常用的干預手法是: (1) 坦率揭露問題:對方的指控是什麼意思?我說了什麼東西是「踩」他的? (2) 提出中場休息:讓大家先把激動的情緒降溫。讓大家冷靜下來,才有機會回到理性對話的可能。我亦同樣需要這段時間冷靜自己,不要被對方的情緒牽着走,同時buy time思考接下來的干預行動。 (3) 干預行動:把地氈底下埋藏良久的糾結翻出來,倘若對方願意繼續談,我便會進入真正的話題:為何他會這樣控訴我?underlying issues是什麼? (4) 引導他找出經常令他「跳掣」的觀念,幫助他思考自我糾正的方法。 以上幾句說話,籠統地把干預行動說得輕描淡寫,內裏蘊含很多學問,需要下工夫學習,令自己、令別人提高自我意識及自我糾正能力,因此是管理學及領導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理想和直接的是管理者能夠自行處理糾紛,自行請教朋友、同事、專家。不過,在十分複雜的衝突情况下,作為局內人的管理者在水深火熱中,很難同時抽離火海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並以平靜客觀的心情為自己、為大局把脈,還能制...

20220315-何靜瑩:自我改變「豬觀念」的責任

何靜瑩:自我改變「豬觀念」的責任 20220315 刊登後,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分享他們驀然發現自己原來是豬隊長一名。我會心微笑,也承認自己做過豬隊長或豬隊友,就算當刻沒有意識到問題,之後反省才發現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接下來的問題是,自我意識出現後,又能否自我糾正,不要繼續豬下去? 管理層盡量清晰地把員工的責任講解清楚,也期盼員工有責任感,自發執行工作,出事後承擔自己的錯判和過錯。但這些責任和責任感都是以角色和工作範疇來界定,是「外在」的。 有一種很少人談論的「內在」責任,就是改變自身「豬觀念」的責任。只有建立改變衍生問題的「豬觀念」和「豬想法」的責任,長遠才有望成為一個好隊長和好隊友。 建立內在自我改變責任 亦因為唯有當事人發自內心改變自己的豬觀念、豬價值觀,問題才得以解決,所以他必須own自己的內在問題,而改變的責任全屬他所有。旁人無論是上司、至親好友、專家智者,都不能把此種責任攬上身,只能從旁啟導他look inward(向內看),覺悟自己的問題,找出腦袋裏需要調適的觀念,並學習更新有關價值觀或思維模式。 People with the problems are the problems, but are also the solutions(有問題的人既是問題,也是解決方案),意思是改變的責任屬於當事人身上,其他人除了引導他頓悟之外,可說是愛莫能助。在職場裏,管理者的責任是幫助員工建立改變自己的責任,coach他們調適有問題的觀念。有關「干預行動」,日後另撰文討論。 明白了這一種內在的責任,我們的焦點便不是把答案硬生生地加諸在豬隊長或豬隊友(因為都是徒然),而是從另一個方法,引導對方向內剖析卡住自己進步的觀念,並培養對方調適這些觀念的責任。 閱讀、培訓、人生閱歷助自省 一個人是豬隊友或豬隊長,都源於內在的某些「豬觀念」。問題是,旁人見其「豬行為」,卻未必找得出根源出自何種「豬觀念」,有時候當事人也未必知道,就算知道也會刻意或潛意識地不願面對,這稱之為逃避(avoidance)。 換個角度說,找出對方的豬觀念很難(很多時是來自小時候的家庭成長或學校遭遇),但可從觀察他經常逃避的地方着手。幸好一個人的豬行為都有pattern(模式),類似的毛病會不斷重複呈現。旁人觀察到這些豬現象,望能帶領他追蹤究竟內心懼怕什麼、哪一個觀念出現毛病,希望幫他頓悟。當然,最理想的是當事...

20220904-周日話題:香港注定沒有科幻片?

周日話題:香港注定沒有科幻片? 2022年9月4日星期日 圖1之1 - 圖為《明日戰記》劇照。 【明報專訊】等待多年,在世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後,《明日戰記》終於上映,結果香港觀眾評價兩極。除了盲撐的「古太」們,坊間也有不少人認為電影的電腦特技媲美荷李活製作,而且「硬橋硬馬」的機甲動作場面也甚具迫力,作為爆谷電影絕對值回票價;也有觀眾認為故事太兒戲,角色設定薄弱而且對白生硬,頂多只能說是CG showreel,純粹展示一下香港的電腦特技和後期製作其實也可以有國際級水平,但如果作為一齣「電影」來說就不及格了,更遑論是一齣「科幻片」。 等等,其實為什麼要說《明日戰記》是一齣「科幻片」呢? 如果宣傳部門把它定位成「香港史上第一齣大型機甲動作片」,觀眾期望的落差就不至於那麼大。就如Iron Man其實是超級英雄片而不是科幻片、《葉問》是功夫片而不是歷史電影、《古惑仔》是黑幫片而不是政治電影一樣,即使故事的背景設定包含了某些其他元素,但其實「動作」、「超級英雄」、「功夫」和「黑幫」才是它們的真正主菜。不過對大部分的香港觀眾來說,也許有機械人就是「科幻」、以愛情為主線就是「文藝」,所以近期的《虛無》(NOPE)就只好被歸類為「恐怖片」,結果又引發另一場期望落差。 這個城市沒有科幻的土壤 那麼《明日戰記》明明有機械科技,又有外星怪物,為什麼不算是科幻片呢?科幻元素在電影裏出現了多年,但總不能說只要有科幻元素就是科幻片,就如大部分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有愛情元素,但我們不會把它們統統都稱為「愛情片」吧?因為獲稱得上是科幻片的,除了故事設定裏面有科幻元素外,更必須對相關主題有所探討——「人類如何運用和面對由高科技所賜予的能力和權力?」 例如The Matrix探討虛擬世界(現在所謂的元宇宙)對人類意識和肉體的影響、Jurassic Park探討基因科技的極限和道德、Westworld探討人工智能的道德和無限進化的危險性等等,這些作品都能令觀眾在享受官能刺激之後,還可以對相關主題有多一點點的認識和反思。 但如果在香港要孕育出一部正宗的科幻片,難度其實極高。因為這個城市既沒有科幻的土壤,也沒有對科幻的demand,理所當然地也就沒有科幻的supply。 我們來看看出產高質科幻片的國家這一百年來都在做什麼。 美國是科技強國,一切源於當初的軍備競賽,以致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都被軍事科技牽着走。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