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3-曾國平:前國家總理的〈道德情操論〉

曾國平:前國家總理的〈道德情操論〉

2023年5月3日

信報

每跟來自內地的同事學生談及亞當史密,他們都會提到十幾年前的一件事:話說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剛剛爆發,當時的國家總理溫家寶到訪英國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指出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他特地提到亞當史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過:「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

多次受總理點名推薦,《道德情操論》一書當然「洛陽紙貴」,所有傳媒評論(包括中文BBC)立即跟隨引用,內地學術界亦反應敏捷,在完全無關的學術期刊(例如自然科學)也會見到同一句話。總理講話後的幾年,出版社為求在熱潮下把握商機,也以極速出版了好幾本質量參差的《道德情操論》中譯,更不忘在封面提及總理的發言。

【這句話到底出自原文那一處?】

內地同事學生對總理引發的「《道德情操論》熱潮」,印象深刻,清楚記得那時候人人爭相捧讀此書的景象。事過境遷,回首舊事,我先有一個簡單的疑問:那段話到底出自書中那一章?

檢索原著以及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中譯本(以下中譯皆出自此版本),是找不到這句話的。若非原文引用,總理那句話相信是《道德情操論》某部分的意譯和精華。

其中一段相信來自書中第四部,講的是腰纏萬貫的大地主,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為了霸佔更多土地,於是聘請養活一班農夫,在其不動產上耕耘開墾。大地主雖有花不完的財富,可以穿最昂貴的衣服和住最豪華的大宅,但每天吃的東西畢竟有限,吃得或者比農夫好,但量不會相差太遠。土地財產雖然分配不均,自然卻在暗中作平均分配,令無權無勢的農夫也能分享成果。大地主從來只想自己,無意中卻惠及了他人,亞當史密於是在這段提到著名的「無形之手」(更著名的另一次出自《國富論》):「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作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並為不斷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資料。」無意公益,亦無意協助人類繁衍,大地主在「無形之手」的引領下卻成了慷慨之源,把資源「分流到大眾手中」了。

至於總理提到的「社會穩定」,也許是出自書中第六部。亞當史密認為社會權力和財富不均,正是社會穩定之源。「地位等级的區别,社會的安定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我們對前一種人自然懷有的敬意的基礎上。人類不幸的減輕和慰藉,完全建立在我們憐憫後一種人的基礎上。社會的安定和秩序,甚至比不幸者痛苦的減輕更為重要。」 文中的「前一種人」,指的是有錢有權有名氣的人,在社會的最頂層,受到大眾崇敬畏懼。在上位者隨便說一句話,在下的大眾只會照單全收,權力高低井然有序,在下的不敢犯上,這樣社會就穩定了。至於文中的「後一種人」,指的是社會最低層,亞當史密認為要靠我們的憐憫之心予以協助,但其對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不及我們敬畏在上者的天性。

【社會財富不均敗壞道德】

社會不均當然亦有其壞處。過度不均的結果,不是「道義上」「不得人心」,而是道德上敗壞人心。對在上者阿諛奉承,對在下者鄙視唾棄,在充滿不均的社會生存日久,我們都會培養出一雙「白鴿眼」。他《道德情操論》第一部這樣說:「欽佩或近於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輕視或至少是怠慢窮人和小人物的這種傾向,雖然為建立和維持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所必需,但同時也是我們道德情操敗壞的一個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敗壞指的,是價值觀的扭曲。 「財富和地位經常得到應該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種尊敬和欽佩;而那種只宜對罪惡和愚蠢表示的輕視,卻經常極不適當地落到貧困和軟弱頭上。這歷來是道德學家們所抱怨的。」

這場「《道德情操論》熱」不久就漸漸消退(或被另一個熱潮取代)。緊跟潮流趨勢的專家學者,不再引用在《道德情操論》找不到的那句話,而那一堆應運而生的中譯,相信也沒有再出版了。這件舊事印證了亞當史密的兩個基本觀點:聽從在上者是人類共有的天性,追隨名利也是人類抑制不住的本能。

曾國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