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王偉雄:信仰的力量

王偉雄:信仰的力量

20201225

上星期馮睎乾在專欄寫到黎智英先生的女兒到收押所探望父親,帶給他的書竟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神學大全簡明譯本》(Summa Theologiae: A Concise Translation)。《神學大全》乃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巨著,英譯本五大冊,合共3,020頁,單是這個量已夠嚇人;至於質,阿奎那擅長精細的分析、複雜的論證,下筆不厭其煩,務求弄到水落石出。問題是,不厭其煩的是作者,而一般讀者恐怕讀不了幾頁便覺得「燒腦」,速速放棄。不過,《神學大全簡明譯本》是精簡化的譯本,只區區七百頁,應該比較「易啃」。

黎先生有興趣讀這樣的神學著作,可見他有心探索自己宗教信仰的真諦,不像一些馬虎的信徒,記住幾句《聖經》經文和一些教會用語,便以為有充分的了解。然而,信仰並不只是思想上的了解——一位信徒可以擁有精湛的神學知識,卻信仰的深度不足。無論任何宗教,只要是信仰,就有修行的一面,分別是各宗教對修行有不同的強調和要求而已。信仰的深度在於思想上的了解和修行上的磨練,兩者相輔相成。

修行,不一定有行為上的嚴格規定或儀式,可以聚精於一時三刻的冥想,可以透過肉體的鍛鍊而達致心靈的改善,也可以細水長流地在日用倫常之中下工夫。有些所謂信徒,除了定時定候出席教會聚會,奉獻些少金錢,其他方面跟非信徒沒有兩樣,完全缺乏修行。他們的心態是求個庇佑,並弄得一張直航天堂的廉價機票;以我對「信仰」的理解,這樣的心態不算是信仰,較接近迷信(對於這樣的信徒,上帝近乎是西洋黃大仙)。

十八歲至二十五歲這幾年,我每星期參加團契和崇拜,更受了洗,是個名正言順的基督徒;現在回想,那幾年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虛有其表。後來放棄信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頭。為何放棄?不是因為讀了哲學(儘管多少有點影響),而是由於幾個重要的個人經歷和體驗。雖然已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對宗教還是有興趣的,沒有停止過思考這方面的問題。近年的思考方向,令我越來越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能淨化和強化心靈,尤其是在逆境。留意,我說的不是心靈慰藉,而是淨化和強化心靈——心靈慰藉令人感覺良好,像喝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可能因此而撐過逆境,但不一定因此而有心靈上的長進。

讓我用一段經文來說明。《馬太福音 17: 20》記載了耶穌這樣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一般解經者都會說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信心,問題是,怎樣才算有信心?曾經有信徒單憑信心成功移山嗎?當然沒有,否則已成為歷史大事或大新聞。這不曾發生過,根據耶穌的說法,是因為從來沒有信徒有移山的信心;還有,那不是由於信徒信心不足,而是由於他們完全沒有信心:耶穌說,即使你的信心像一粒芥菜種那麼小,已足以移山。另一方面,既然完全沒有移山的信心,當然不會「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也就沒有憑信心移山而失敗的經驗,也就可以保持「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的心靈慰藉了。

在嚴峻的逆境裏,信徒比平時更有需要在大事上依靠信心。可是,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信心所倚之事沒有成真,那怎麼辦?有些信徒會找個藉口把事情解釋過去,然後將信心放到另一件大事上,繼續享受心靈慰藉。這是沒有長進。極少數的信徒則會反省自己的信心是否錯置,然後決定下一步應該怎樣做,以作為對「信心所倚之事沒有成真」的回應;在大脈絡保持信心,在小脈絡準備事與願違。這就是心靈的淨化和強化。

聽過一個說法,以前當是笑話,現在別有一番領悟:「如果山不向穆罕默德移來,穆罕默德就向山走去。」(有說這是出於《古蘭經》,我沒有時間查證,但至少能追溯至 Francis Bacon 的文章 "Of Boldness":"If the hill will not come to Mahomet, Mahomet will go to the hill." )穆罕默德祈禱移山,他有信心,也許是比芥菜種更大的信心,但山絲毫不動;他沒有放棄,沒有把信心另置,而是以行動令信心所倚之事以另一方式成真。憑這行動,他的心靈得以淨化和強化。

王偉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