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20210124-你知我知,但就是沒有人知

你知我知,但就是沒有人知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每個城市都悲哀,香港特別悲哀。香港的悲哀彷彿早於1990年代已經從不同類型的電影中作了預告。古惑仔未算最黑,無厘頭的光怪陸離變成日常。大家還記不記得西遊記中有一幕幫主跌咗落屎坑,飾演二當家的吳孟達見到這個情景,大呼一聲:「幫主跌咗落屎坑,去屙屎啦。」這個橋段我笑了20多年,直到今天。 當聽說政府計劃要把佐敦、油麻地、官涌一帶「社區」劃出核心區實施封區強制檢測的下午,突然再次醒起二當家那種縮骨、自卑及希望攞威的性格。新冠病毒疫情一年,病毒用時間告訴大家它是公平的。由去年病毒蔓延開始先是較富裕一群經常「中招」,及後是長期病患或老年人,再到各式各樣群組,直至「跳舞群組」把疫情帶到高峰。每次朋友聚會,大家都說笑大合照要影得有體面,分分鐘變成報紙頭條的某某群組合照。偏偏俄羅斯輪盤這次選中了佐敦,這個近期悲情城市之中的悲情社區。佐敦、官涌、渡船街一帶在過去兩三個月巧合地出現各種令人傷心的新聞。唐樓大火多人葬身火海,事隔兩個月這個地區附近又爆出肺炎群組。城市的悲哀我們早已習慣,正正是早已習慣的議題,其實遠在肺炎爆發之前已經存在。唐樓復修、住屋劏房、少數族裔,這些早已在這城當中。要怪責的並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而是沒有好好處理議題的政府及有關部門。 大家有見過城市中任何一幢舊唐樓由官方發起復修後,繼續作為住宅用途的計劃嗎?有,灣仔藍屋,保育人士、社工用了15年時間,從政府的手指罅當中拼盡全力得以保留。其他呢?都落入市建局手中,轉過身變成士紳,但同樣是供樓淪落人。原本住在這些區內的一般家庭或基層,不可以負擔居住。劏房問題不止於劏房本身,更應該思考為何出現劏房?因為居住問題而衍生的劏房,大部分生活空間十分狹窄,很多業主亦擅自鋪搭各式各樣的水喉,一間正常500尺的房屋如果劏成6份包括洗手間的小房間,最少就有12條額外增加的水管。這些問題你知我知,肺炎肆虐一年更加是小學生也知,難道永遠不能在發生問題之前解決問題嗎? 今次疫情在佐敦、油麻地、官涌一帶較嚴重,政府馬上以極大力度管制及隔離,派駐大量警察,又深夜運送物資,就是不去告訴你,他將要實行什麼政策。在1月23日凌晨,各大傳媒報道預計將會在佐敦油麻地一帶封區,只有得到檢測陰性報告的居民可以離開。本人特地到現場一帶觀察,一大班記者,一大班警察,一隻一隻貨櫃把乾糧生活品運送到吳松街...

20210122-林奕華:老實的琴姐

林奕華:老實的琴姐 20210122 繾綣星河 「『喂,邊位呀?』 『我係陳輝揚呀。』我話『陳輝揚,做咩呀?你搵我做咩呀?』『哦,我呢,有隻唱片呢,叫你講幾句對白。』我心已經話,又唔係叫我唱歌……我話『你係做咩㗎?』 佢話『哦,你唔識我啫,我係好多唱片嘅監製,作好多曲嘅。想你講幾句對白,因為作詞嗰個呢都希望你講。』咁我話,『講呀,好啦,講幾句無所謂』,佢話又唔使見樣嘅,仲容易啦,不過我話,『老實喎,講幾句我都要收錢喎。』咁陳輝揚話,『我哋自己搞啲音樂會,唔係好多錢呢,係咁意俾啲啦。』我話,『係咁意俾幾多呀?二千,吓?二千,你真係貶低我嘅身份啦』我話,『二千蚊,睬你都傻呀,唔講。』咁收尾佢話,『好啦好啦琴姐,大家都係藝術家,唔好真係斤斤計較啦,我俾夠五千嘞』,我都覺得佢都幾大開幾大上落啦,一加加到五千,我話同你講啦……咁就約咗日期去錄音啦,咁就應承咗嘞喎,但係瞓落張牀諗吓,陳輝揚我又未見過,叫我夜晚去錄音,有無咩不軌㗎?諗吓都係唔好嘞,我打俾陳輝揚,喂喂喂,陳輝揚……」 陳輝揚難忘的琴姐一面,是消化文字的超強功力。就算看着傳真錄音,他肯定她已經背熟全首。其實一位琴姐,一位碧姐(鄧碧雲),都是著名的「出神入化」,台詞通過她們的演繹,全成了有稜有角的「人話」,以《三千年後》為例,只有琴姐才能把那哀怨的怨轉化成潮氣和冤氣,一首Camp歌經典即時誕生。  陳輝揚難忘的琴姐一面,是消化文字的超強功力。就算看着傳真錄音,他肯定她已經背熟全首。其實一位琴姐,一位碧姐(鄧碧雲),都是著名的「出神入化」,台詞通過她們的演繹,全成了有稜有角的「人話」,以《三千年後》為例,只有琴姐才能把那哀怨的怨轉化成潮氣和冤氣,一首Camp歌經典即時誕生。 關淑怡feature 李香琴,組合之一冷配一熱,屬有今生無來世一類。同一段獨白,引人遐想:科技不是沒有可能讓芳華正茂的芳艷芬白雪仙娓娓道來,但琴姐以七十之齡傾情演繹,動人在於,她真的有顆滾燙燙的心。 關淑怡feature 李香琴,組合之一冷配一熱,屬有今生無來世一類。同一段獨白,引人遐想:科技不是沒有可能讓芳華正茂的芳艷芬白雪仙娓娓道來,但琴姐以七十之齡傾情演繹,動人在於,她真的有顆滾燙燙的心。 後事如何?當然就是愈多磨愈是好事,琴姐和陳輝揚的緣份,終於成就了《三千年後》,從二○○七年至今,毫無疑問重新奠定老戲骨在年輕樂迷心上地位的一闋歌,加...

20210124-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吳靄儀×戴啟思,公眾對法庭信心減,律政司有責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吳靄儀×戴啟思,公眾對法庭信心減,律政司有責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 圖1之1 - 戴啟思與吳靄儀在大律師公會周年大會翌日見面,討論國安法與對人 . . . . . .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上周四晚上,戴啟思(Philip Dykes)將象徵大律師公會主席身分的小木椅交到夏博義(Paul Harris)手上。這位當初臨危受命上場主持大局的資深大律師在任三年間在暴風雨中使舵,他答吳靄儀提出的其出一個尖銳問題時說,預期新一屆的執委會依然需面對社會各種未解的緊張關係。「難怪你昨晚把椅子交出去時在笑了。」「噢我不是故意做得這樣明顯的!」相識多年的兩人說句玩笑話,又繼續談政治與法治,和人民對法律無法帶來公義的失望,亦提及律政司兩年內33人離職,戴啟思同意是「響起了警鐘」。 回想2018年1月公會換屆選舉,吳靄儀還記得當年的熾熱氣氛,點票要點到凌晨。「那是場競爭很激烈的選舉,對吧?而且那時你個人也經歷很大的痛苦,是什麼讓你有毅力在人生那個關頭決定參選?」女兒在2017年12月中去世,至戴啟思宣布出選,前後只一星期,他記得接到出山邀請的一刻,正身處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英國大使館。接下這個任務,也是療癒他的悲傷一個方法。他當然知道上任會迎來艱難日子,「後來證明還更艱難」。他說,我知自己懂得踩單車,不等於能知道路有多顛簸。「參選令我可以從自己的事情分心,也因為看到大家有需要,希望有個適合的人來當新主席。」吳靄儀重提幾個大人物如駱應淦、陳文敏都選擇企得更前,到底他們其時抱什麼想法?「他們覺得對於法治,以及內地干預增多令權利受限,公會的回應都顯得被動。他們想我做主席,因為我在2005至2006年有過成功的任期,普遍會被接受;公會不能太有政治性,而我卻又個性鮮明。」 既說到公會與政治保持距離,吳靄儀提起當時戴啟思甫上任就面對一地兩檢爭議,如何拿揑?他說上屆已發出聲明,「到我做主席時是砌上最後一塊拼圖而已」。吳靄儀聞言直說,不是呀,當時有聲音認為公會對此議題發聲太少,「我不是要評公會對或錯,但那時林定國團隊的想法似乎是要避開政治」。大律師公會在2017年9月、10月均曾發聲明,但沒明確表態,至人大拍板後的12月28日,聲明則直指「人大常委決定已不能彌補地侵害了《基本法》的完整」。 法律問題無關政治立場 法律還法律、政治還政治?戴啟思堅持,一些法律問題與政治立場無關,...

20210124-未來城市:網上花市、租舖擺賣,花農逆境可否自救?

未來城市:網上花市、租舖擺賣,花農逆境可否自救?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 圖5之1 - 年宵規模縮小,加上疫症打擊,昔日花市盛况今年誓難重現。花農的 . . . . . .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政府1月8日宣布取消年宵市場,隨即在1月19日又言復辦。中間的11日,花農各出奇謀,自求出路,商界亦摻一腳提供銷售渠道。有云「有危就有機」,實情是否如此?疫情下年花售賣方法急轉彎,又有沒有打開了新想像? 出路1:搞網上花市 限制多不理想 政府對大型活動取消與復辦的舉棋不定早有先例,去年香港書展如期又延期,搞到書商一頭煙。而在取消年宵花市的消息傳來4日後,又有網購平台宣布將設立網上花市,開出「所有年花只收3%佣金(另加2%信用卡費用)」的條件向花農作低門檻的招徠。 桃花講眼緣 宜親身挑選 位於荃灣芙蓉山的華利園是本地逾60年的老字號,由農二代邱生和太太主理,田裏種有約400株桃花。對網購出路,邱太稱完全不予考慮,指桃花與其他年花不同,必須親身揀選,「蝴蝶蘭是多個『冧』少個『冧』,百合可能是5個頭的百合,相差不遠。但桃花田沒有兩棵花的尺寸是一模一樣的」。因應市場需求,花農必須在一年的不同階段重複嫁接工序,以維持田內同時有不同尺寸的桃花,「坊間一般家庭,擺3尺、4尺、5尺都有。但同樣是3尺,都可以有肥些、瘦些,稍微高些、矮些,看上去已很不同」。而且桃花特別講眼緣,難單憑平面照片挑選。再者,桃花「鋸」下來之後不能重新「上水」、「續命」,若到貨後對尺寸不滿或因任何差池退貨,只能原株桃花棄掉。 無法親授打理心得 即使客人能單憑照片覓得所好,邱太認為最關鍵問題在於無法親身與客人接觸。「如果我收了錢,求其賣花給你,我真的好擔心你棵花回去會變成怎樣。不懂處理,棵花回去一定有問題,你唔開心我唔開心。」每年農曆新年前夕,華利園同時於農場直銷和於荃灣花市擺檔。每有客人選好心頭好, 邱生邱太都必定要求他們「畀多少少時間」,「我要讓棵花飲水先,會緊張,一定處理好。打理的知識我都要講得清清楚楚」。賣花現場,三兩客人甚至可以聚在一起聽講解。如網上銷售,邱太擔心不是人人願意事後花時間與她聯繫。加上運輸過程的耗損也是無法預料。她認為若勉強賣掉今年的花,短視地解決今年的問題,可能令客人對年花失去信心,得不償失,「我唔想整死整個行業。香港不止我們種桃花,我希望種緊的花農繼續有得發展」。 出路2:...

20210424-街知巷聞:百年石柱可再逃過拆毁一劫?

街知巷聞:百年石柱可再逃過拆毁一劫?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 圖6之1 - (馮永基提供) 【明報專訊】大眾對歷史建築保育意識漸強,皇都戲院歷時兩年的強拍,民間一直密切關注飛拱會否被拆;近日主教山配水庫在拆毁關頭更有街坊隻身擋在推土機前。然而,一整座的建築物以外,城中不同角落原來散落一些建築物母體已遭拆卸的構件。這些逃過一劫的石柱、石墩似乎未獲得相等的重視。 資深建築師馮永基慨嘆:「現在很多說要留的,真的只是『豬皮魚蛋』。比如中環街市普通到不得了,建築、設計又曳,但作為一個保護建築、歷史的建築師,你問我留不留?梗係留啦!因為快沒了嘛。五幾年七幾年的,都要留!」他強調,那些石柱石墩「有百多年歷史、不是仿造的、真真正正的artefact(文物),今日香港已剩不多。」他感慨,石建築在舊日更是稀罕之物,因香港昔日雖有石工,大多只擅於開採石礦,而非精雕細琢的石匠,以石作為建築材料是尊貴象徵,如前立法會大樓一整座的石建築非常罕見,擁有完整石柱的建築也不多。這些構件卻因處境不一,難以統一制度保育,前途未明。 /1/九龍公園余仁生石柱──差點被粉碎 1993年的一天,資深建築師馮永基與太太假日路經中環,在正在拆卸的余仁生總店面前頓足。28年後的今天,回憶當時工人的動作,依然怵目驚心,「見到工人不斷用石鏟去撬,撬到霹靂啪啦」。只是路人的他大膽越俎代庖,大喊:「我是則師!唔好拆住,呢堆要留!」正在趕工的工人不知就裏卻馬上乖乖停工。馮永基立即跑到對面的新店,隨便抓一個老店員打聽,竟得到了老闆(即余東璇後人)的電話,這位至今仍身分不明的「余生」在電話上告知建築物雖美,惜已交付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他掛線後,便連忙打給時任總裁石禮謙,得知業權仍屬建築師擁有。馮永基解釋,工程上,施工期間工地的擁有人是建築師,完成後才會進行正式移交業主的程序。他接續聯絡負責在原址建設中環中心的建築師劉榮廣,豈料對方慷慨直問他想要哪些石柱。「我說要圓嗰兩條!」就這樣,他在瓦礫堆中將差點被粉碎的石柱拯救過來,翌日安排運走。 石柱今天得以坐落前身為舊兵房的九龍公園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正門外,也經歷過多番轉折。馮永基憶述,石柱體積龐大,安置上有一定限制,當時情商科學館館長戴明興博士暫放館外空地,放了一年多。最後以「余仁生是本地古老中藥店,與衛生教育密切相關」為由成功游說安放中心正門,一直矗立至今。馮永基笑言...

20210119-何靜瑩:山寨升格企業

何靜瑩:山寨升格企業 20210119 明報副刊《職場》特寫 最近很多人待在家裏避疫,無盡的在家工作日子,加上年尾年頭衝擊大家反思過去和展望未來,多了時間跟我談管理——管理工作、管理人生。當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論調,也有約定俗成的想法,我總結一些常見迷思,讓大家思考一下。 最近有兩幫人跟我談新計劃,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我通常由願景和理念出發,繼而是營運模式,堅持焦點和討論須集中在這個最高層面,待大家建立共識後才談下一層次的可行性、風險和行動方案。其中一幫人還未弄清楚理念和願景,便跳到行動方案,自覺沒有能力,或找不到人手,或認為與他們熟悉的運作模式不同……始終不能抱開放態度探究新概念。 由願景出發 繼而談營運模式 經營一個公益項目或一盤生意,必須有策略、有方法,我說的是「大橋」、robust idea,具長遠的影響力。「大」不是指規模的大小,我甚至會先由小規模做測試,效果良好、團隊磨合成熟後才考慮縱向或橫向擴大。有人聽到大理念便抗拒,只從自身出發,寧願沿用舊有方式,哪怕是很低層次的山寨模式。 我感到奇怪的是,世上有很多人沒有結交「合作伙伴」的概念,找一些可以與你互補的人,包括比你更優秀和有能力的人,而且不止一個,而是幾個負責幾方面的角色或資源的合作伙伴。這就是把「山寨模式」升格為「企業模式」,思維由「單打獨鬥」提升至「團隊協作」,公司如是,非營利機構亦如是。 山寨式的決策過程簡單很多,自己是唯一股東,一個人可說了算。企業模式有董事會,也有管理團隊,加多了股東和持份者,意見也增多,決策過程充滿動態,後果是要花時間開會、集思廣益、腦震盪、辯論甚至爭執,帶來更深入的分析和見解,全是建立共識的必然過程,不用看成是洪水猛獸。認為企業模式是自找麻煩的人,你需要的是學習管理和策略思維。 找高人一起「做夢」 互補不足 另一幫人也對大理念感到戰戰兢兢,認為不懂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但很認同願景,甚至感到內心一團火燃燒起來。我說,你有心、有團火和願意協調的話,已是最基本的一步,下一步就是找專業人士負責你不懂的領域,並且要在游說過程中點燃別人內心那團火,才有望把對方成為志同道合者。 我以為他會花上幾個月時間猶豫、思考和找人,怎料他花兩天便想起一個近在咫尺的高人,冒昧拜訪後便互相燃燒起來。他發現帶着具體目標,連結新朋友便容易起來;我找你,你找他,他又找行內人一起「做夢」,說得投契又會想起把哪...

20210119-阮穎嫻:抗疫制度人情大不同

阮穎嫻:抗疫制度人情大不同 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 每逢有大事發生,學術界都會趕着發表論文。首先,學者希望對世界有貢獻,做大家關注的題目,幫助改善社會。更重要的是,新的題材無人寫過,大家又有需求,寫出文來好像會有更多人引用。早於2020年4月,我已經見過一篇關於肺炎與經濟的學術期刊文章,當中用了一個民調,民調的日期和投稿日期只相隔7天,一個多月後已過了評審及修改完畢,滾水淥腳地被學術期刊接受了。那時候,資料還不全,有些國家疫情才剛爆發。具創見的理論貴精不貴多,學術評審及修改過程隨時要上一年半載才被接納刊登,但編輯為了期刊的人氣,有時還是會快出。 大流行是幾乎任何學科都能參一腿,寫出個所以然來的題目。近來學術會議的主題,都是「COVID-19」,實在有被悶倒。今次全人類出大事,跟以往一樣,這個題目會被狂寫20年。截至2020年6月,有學者從兩個常用的論文資料庫裏找到23,634篇已刊登關於肺炎的文章,當中分別有48%及37%是研究論文。明明封城時有些外國學者說,要照顧不用上學的小孩,在家裏更難工作,遙距教學加重工作量,未開課已像消耗到學期尾;但就是要留在家,同行寫得更快,速度更嚇人。有學者搞笑說,未被肺炎感染到,已被與肺炎有關的論文淹死。 關於肺炎的論文看了一堆,今次來說說各國抗疫策略的不同。這些論文都是較早時在2020年發表的,未必最追得上時勢,但當中的理論框架值得討論。 肺炎大流行這個題目的「好處」,是各國都面對同一危機,就有比較的可能。 有些人喜歡用民主及獨裁國家的分類去看政府處理疫情的效果,其實影響疫情的因素多的是。有個理論是各國有沿用的政策風格,各自有處理問題的傳統機制,但在處理肺炎這件事上,因為是新的、有爭議的、不確定性大的,各國的反應有超越這個框架的情况。牛津大學的學者製造了一個極詳細、按日計,關於各國肺炎反應的資料庫,不同學者就利用這些數據,分析各國反應的政策組合、時機、次序、速度和措施嚴厲程度等。 類似經驗及準備 Capano et al. (2020)提出,處理疫情的類似經驗及是否有備而戰,為對付肺炎的重要因素。 亞洲國家有類似經驗,處理過SARS、H1N1豬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公共衛生和財政系統亦具處理新傳染病的能力。她們充分了解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及這種疾病的潛在風險,令她們高度警惕,可以較敏捷及堅定地實行抗疫措施。 歐美國家有高...

20210105-阮穎嫻:中國的經濟轉型:投資主導和創新主導發展

阮穎嫻:中國的經濟轉型:投資主導和創新主導發展 2021年1月5日星期二 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因為和世界科技前沿距離太遠,少不免由最低技術的生產做起,當中包括大量的模仿和技術轉移。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可藉資本累積而達到,即所謂投資帶動的增長(investment-led growth)。 投資帶動發展已到盡頭 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也是走這條路。大量由農村遷移到城市的勞動人口,從事低技術的生產,又由於勞動力充足,工資被壓得很低。很多工人在沿海地區(如東莞)的工廠日以繼夜工作,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那時候工廠一直在請人,農村來的人多了,工廠就擴建,多買幾台機器,吸收剩餘的勞動力,增加產出,經濟就有增長。 當時的產業政策,也是為投資主導型的發展服務。這些政策包括對特定行業提供補貼或資助,吸引外商到中國設廠和提供稅務寬免,以加快技術轉移。此外,中國把深圳設成經濟特區,以便宜的地租和各種優惠吸引港資廠商到大陸設廠,珠海、汕頭等地也成為經濟特區。 但這種以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是有其限制的。首先,中國投資佔GDP的份額已經很高,在2015年達到43%,其他國家只有20%左右,再增加資本投入只會造成回報遞減。第二,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已慢慢被城市吸收,使工資有上升壓力,因此企業投資低技術低增值行業的回報下降。第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佔整體人口比例開始下降,也會減少供應和需求,限制經濟增長。 單純依賴從外國轉移科技,也慢慢變得不合時宜。內地社會逐漸富裕,對高質素高技術的產品有需求。同時,中國的生產慢慢走上技術的階梯,而隨着教育水平提高,具有高技術和學歷的勞動力也愈來愈多。因此從市場供求角度看,高質素高技術的產品有價有市,但外國也不會把最尖端的科技毫無保留地轉移到中國。 創新帶動發展成先進國家關鍵 因此,200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轉型已經在進行,逐漸由投資帶動的增長過渡至創新帶動的增長(innovation-led growth)。一方面,中國市面上仍充斥盜版商品;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在一些創新的領域,如網上支付、流動通訊、人工智能、電動車等,有不錯的發展。 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視乎經濟能否成功過渡到由創新帶動。顯然,北京的領導階層也注意到這一點,因此近年大力提倡科技發展,如總理李克強2015年就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業政策。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

20201222-阮穎嫻:財政預算案之繼續派錢及開徵加熱煙稅

阮穎嫻:財政預算案之繼續派錢及開徵加熱煙稅 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施政報告》剛公布,接下來《財政預算案》又排着隊要出爐了。因為疫情,上兩個星期跟一班經濟學者,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視像會議,討論艱難時候特區政府應如何制定預算。當天討論的其中兩個重點,是疫情下的援助及稅收問題。 香港進入第四波疫情,確診個案急升。香港政府收緊限聚令。根據以往經驗,當抗疫措施收緊,市面人流減少,商店食肆酒吧等的生意將大受打擊。加上臨近聖誕新年檔期,本來是市民消費意欲旺盛的時節,這次收緊限聚,令一眾商家大失預算。香港經濟很有可能出現雙底衰退(又稱「W」形衰退),即是稍為回升後再重挫,在聖誕新年期間出現裁員潮。 饑荒來了就派米 面對這麼艱難的情况,政府決定增加一次過的經濟援助,紓解民困,是正確的選擇,但金額太少。原理很簡單,人要儲錢的一大原因,就是以備不時之需。政府也一樣。根據最新的政府經濟預測,本年度經濟衰退將達6.1%,為自1962年有統計紀錄以來最差。積穀防饑,未雨綢繆,饑荒來了,雨下大了,這時不多用點儲備,那還等什麼時候才用呢? 誠然,政府已實施了幾輪的救市方案,自去年年中以來,政府的額外支出達到約3000億港元,是約一成的GDP,而政府在2020/21財政年度的赤字將達約3000億元,而儲備將由1.1萬億驟降至8000億左右。 這個數字雖然駭人,但與國際相比,其實不算多。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代表的發達國家預計,今年平均政府債務將增加13.4個百分點的GDP,至86%。這些已發展國家的政府,大部分在疫情之前,已經舉債度日,他們在疫情時救市仍然不遺餘力。香港政府不但不用舉債,而且庫房充實,絕對有能力比這些國家做得更多。 有人擔心紓困措施會破壞財政穩健,以後可能面對結構性財赤,觸發金融危機。我有兩點回應。第一、先解決當下問題,財政整頓在經濟恢復時更容易解決。第二、關於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全世界共同面對,而香港的根基比其他地區還是好很多,不必過分憂慮。 全面及針對性派錢的思維 至於怎樣派錢,是全民派還是針對性扶助某些受經濟影響特別嚴重的行業呢?這有不同的考慮。如果要政府一分一毫都花在有需要的人手上,那當然是針對性援助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例如金融業和專業服務受疫情影響較小,旅遊業和零售餐飲業打擊最大等。 全民派錢也有道理。很多行業,都有人受疫情損害較多、有...

20201208-阮穎嫻:專家有咩咁可信?

阮穎嫻:專家有咩咁可信? 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 記者喜歡訪問學者,查詢他們對時事問題的專業意見。學者評論有時也會影響社會大眾的看法,甚至可以影響政策。雖然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討論社會議題經驗較多,但往往聽到他們抱怨媒體不能好好傳遞他們的見解,或者公眾對他們的意見產生了誤解,也時常聽到公眾說象牙塔的專家意見離地,說話模稜兩可。近期疫症流行,以往比較少成為傳媒焦點的醫學專家,要將重要的信息傳播到公眾,也面臨相當難度。 下面舉一些例子討論。 「無證據顯示」 時常聽到學者或媒體引用學術研究時稱「無證據顯示」乜乜乜,例句如「無證據顯示食用某食物會致癌」。大家會問,為什麼專家不直接說「食用某食物不會致癌」呢? 這並不是語言「偽術」。原來在學術上,以上兩句話並不是等價的,而且說第二句話比第一句要難得多。舉個例,大家應該都未見過藍色皮膚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說「無證據顯示人會有藍色的皮膚」,但我們不能就此證明人的皮膚不可以是藍色的。可能世上真有這樣的人,只是我們見到的人不夠多,暫時未遇到而已。又例如我擲一個硬幣100次,得到大約一半公一半字,我只能說「無證據顯示這個硬幣是不公平的」,但要證明硬幣是公平的,可能要拿硬幣去化驗。 燈神橫行 媒體經常找學者、名嘴、評論人做預測,例如問經濟學者明年經濟增長有幾多、樓價會升定會跌等。政府也會做經濟預測,例如2020年最新的經濟增長預測是-8%。如果細心思考,這個數值根本不可能是正確的。如果最後出來結果是-5%當然是預測不準確,即使結果是-8.01%,也可以說預測是錯。原因是這數值是個「點估計」(point estimate)。另一個方法就是給出一個區間,例如說「本年經濟增長有90%概率在-5%至-10%之間」。但這個說法對於公眾來說也不易懂,數字太多,而且區間太闊就無意思,區間太窄不如估一個數值算了,而且就算最後結果在區間之外,也不算錯,因為上述句子說了只有90%可能在區間以內,但公眾就會覺得專家有逃避責任之嫌了。 真正的預測是一個概率分佈,以上其實是討論如何簡單地總結及彙報概率分佈。接觸記者多,就知道他們想要實數,學者答記者什麼區間,記者就不會引用,或者引用錯,或者不收貨,下次寧願找個願意斬釘截鐵講一個實數的人,至於數字準不準就不重要了。因為媒體傳播偏好「點估計」,現在又有互聯網,往績容易翻查,造成了「燈神」橫行的現象。 此外,坊間對預測...

20210117-蘋果: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卸任:5年來越多一國,越少兩制

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卸任:5年來越多一國,越少兩制 20210117 反修例運動人民的呼聲換來政權鐵腕鎮壓,「港版國安法」臨城,寒蟬效應在香港吹起烈風,港人思索前路,有的移民,有的噤聲。兩度擔任大律師公會主席,在過去3年政治局勢風高浪急之際,站在「司法大山」懸崖峭壁捍衞司法獨立及法治的資深大律師戴啟思(Philip Dykes),是來自英國的「外國勢力」,當年對《中英聯合聲明》投下信任一票,來港發展,36年過去,一國兩制見首不見尾,卸任公會主席重擔的他卻未言退,遑論離開,因為「香港是我家」,笑言:「我會死在這裏的,你知道嗎?」 記者 梁穎妍 戴啟思與香港的故事始於《中英聯合聲明》,本身在英國執業的戴啟思1985年赴港,為一國兩制投下信心一票:「我來港工作是因為《中英聯合聲明》,我覺得在即將由英國管治變成中國管治的地方工作會很有趣,事態發展會很有趣。」他加入當時的律政署,擔任檢控官17年,在體制內觀察過渡期,「我相信(一國兩制)會成功,我毫不懷疑,直至5年前,這些年間有明顯轉變,變成更多的一國,越來越少兩制」。 一國兩制變形走樣,法治制度首當其衝,司法界被視為需要整頓的「大山」之一,特首林鄭月娥表明,司法機關需透過特首向中央負責。戴啟思堅持「三權分立」是《基本法》包含的原則,他形容司法權往往是最弱一環,「(三權)不可能有完美的平衡」,但強調「司法獨立」是最基本的元素,法官獨立裁決,人民以至政府都要遵循,「(若)在所有上訴過程完結後仍然敗訴,政府必須改變其做法」。 司法機關不再處於安全境況 作為行內人,戴啟思堅信法官仍然挺直腰板,司法制度有險可守。不過,談到過去3年主席任期,他形容是要承受不少壓力的歲月,「由高鐵一地兩檢開始,至19年的示威活動,去年又爆發疫情」。他說這次「出山」與05年首度擔任主席相比,實在有天淵之別,公會在此3年分別發出7、18及17份聲明,由社會運動、《基本法》22條和三權分立爭議,以至《國安法》都一一回應及反駁,反觀05至06年間僅得4份聲明,不只因他敢言,而是香港出了問題,「這意味有些重要事情發生了」。他直言,司法機關不再處於安全境況。 戴啟思在本月11日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最後一次以公會主席身份致辭圍繞司法獨立,形容司法獨立是瑰寶,「如果沒有司法獨立,香港將一無所有」。現時親北京陣營不斷攻擊司法機構,要求成立量刑委員會,要司法機構外判量刑職能,...

20210117-周日話題:嘲諷愚昧,鄙視謊言 應對Trump粉之道

周日話題:嘲諷愚昧,鄙視謊言 應對Trump粉之道 2021年1月17日星期日 圖1之1 - 1月6日,美國國會山莊。(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Trump會繼續做總統的,一切都在其掌握之中。儘管deep state操控拜登和民主黨左派,以大規模選舉舞弊嘗試奪權,但不要害怕,因為Trump有最後武器:始祖巨人之力。Trump家族其實就是尤彌爾王族的後裔,而Trump本身就是巨人之力的繼承者。儘管Pelosi奪得了女巨人的力量,但1月20日,Trump將會發動「地鳴」,圍堵華府。軍中的「川派」也會裏應外合,拘捕拜登及其黨羽。deep state將會無所遁形。 大家讀完上文(看不明的讀者可以參考漫畫《進擊的巨人》),可能以為我瘋了。但你以為這種論述很荒誕嗎?1月6日美國極右群眾發動叛亂,佔領國會山莊,其後一眾華人KOL發表以下言論:騷亂是外國勢力操控的,是極左Antifa策劃;奧巴馬找意大利大使館的人造票,所以意大利總統已經被捕,連教宗和Pelosi(眾議院議長)也被捕了;一切都在Trump控制之中,叛亂行動正是要引蛇出洞,看看誰夠忠誠;軍隊即將出動,協助清剿叛國的民主黨人;Trump打選舉和法律戰只是表面,真正戰場是在「暗線」和deep state抗衡,搜羅罪證,準備大規模軍事行動。 這都是確切由華人Trump粉KOL所散播的「分析」,每每獲得上千「like」。除此之外,還有陶傑歇斯底里式大暴走,例如說Pelosi不願放過Trump,是因為「單戀猛男Trump」,「因愛成恨」(當然他會說這只是講笑,你不懂幽默)。我相信,如果上述「巨人」之說是由袁爸爸、吳嘉隆等人說出來,他們的忠實聽眾中,仍會有一半人選擇相信。 這類荒唐言論其實從來都存在(總有人相信共濟會在操控世界),但自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開始,謬論得以水鬼升城隍,成為Trump粉眼中的洞見、真正分析、世界真相。你會問:咁都信? David Snow和Richard Machalek曾經研究,為何人會相信「非一般的信仰」。我們以為很多謬論會不攻自破,但這不是事實。無數人即使在確鑿反證面前,依然會如抓住求生繩一樣,堅信不移。信仰體系有兩方面:體系本身是否緊密完整(tightly integrated),以及信仰內容有否經驗關聯(empirical relevance)。如果體系既不緊密,內容又無很強的經驗關聯,則少有受到內在...

20210116-顏純鈎:沒有特朗普,台港就不是今日模樣

顏純鈎:沒有特朗普,台港就不是今日模樣 2021/1/16 — 19:14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片,來源:美國白宮網站) 特朗普只剩幾天任期,但以他永不認輸的性格,在臨別之際,仍不間斷認真扮演他的時代角色。 就在日前,特朗普政府公佈了一項名為「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秘密文件,依慣例,這種文件是要三十年之後才允許公佈的,美國政府如此破格,恰恰證明今日的世局,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這是特朗普政府對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好意,也是對台灣政府和人民的臨別秋波。 這份文件的基調是,「為美國和盟友、伙伴,使用軍事力量威懾中國;同時建設在各種衝突中打敗中國的能力和概念。」 這份文件擬定的戰略目標,包括但不限於:1. 在衝突中,否認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制空和制海權;2. 保衛第一島鏈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3. 在第一島鏈外的所有領域取得支配地位。 這是特朗普留給拜登政府的一份國際政治遺產,他擔心拜登政府大力調整原有的對華政策,因此預先公佈這份秘密文件,把文件的主體精神公諸於世,使世人銘記他任上打下的對華關係的基礎,迫使拜登要在他劃定的政策圈子內行動。如拜登想違背特朗普留下的政治意圖,他一定要有充份的理據,去說服國民和盟國。 這也是特朗普對追隨他的亞太盟國的保證,也就是說,他沒有辜負他對盟國的承諾,他留下美國對華政策大綱,就是維護亞太盟國的利益,保障美國與各國的反共陣線的完整。這份國策大綱規限了拜登的對華關係,使亞太各盟國都有所遵循,也對美國政策的穩定性有充份信心。 這份解密文件是送給蔡英文的一份大禮。在蔡英文迫不及待提前恭賀拜登當選的事件發生後,特朗普仍不計前嫌,對台灣政府和人民如此示好,這至少證明特朗普不是一個小眉小眼的商人,他還有政治家的風度。 蔡英文政府收到這份大禮,當場鬆一口大氣。雖然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仍未明朗,雖然拜登任命的新政府官員中有不少是台灣的「老朋友」,但畢竟國際政治一日都嫌長,對於拜登是否與中共勾兌,蔡英文也沒有絕對把握。但現在有了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是宏觀的政策基礎,其中甚至強調美國對台灣防務的實質承擔,也等於說,一旦中共對台動武,美國絕對會軍事介入,不但不讓中共有制空和制海權,還要保衛第一島鏈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 這份解密文件,更是對中共的警告。中共雖長期對台灣文攻武嚇,但對美國是否會在關鍵時刻介入兩岸軍事糾紛,中共並沒有十足把握。他們當然希望美國袖...

20210106-劉仲書:《靈魂急轉彎》人生活著就很好,沒有偉大夢想又怎樣?

劉仲書:《靈魂急轉彎》人生活著就很好,沒有偉大夢想又怎樣? 2021-01-06 看完《靈魂急轉彎》,不免想到我們人生的各種努力,設定計劃一步步向前,是不是其實是把自己困在一種被時間推著往前走、持續累積、多苦少樂的擺盪之中? 圖片來源:《靈魂急轉彎》劇照。 難過的2020過去,迎接新的一年;沒有什麼事情真的突然結束,但總覺得,好像某種力量關掉了屬於去年的昨天,並賦予今年一個新開始。 元旦當日,臉書見到一年前的動態回顧,2020許了好多的年度願望;這才驚覺,怎麼幾乎所有願望都沒成真,好個虛度光陰! 要再許願嗎?進修、考試、創業或換個工作,讀完幾本書,存錢去旅遊或買房……要不要寫出新年新希望、立下年度目標,作個上進的人?時間推著你走,完成不同階段的人生任務,或者實踐夢想,好像總要有些計畫,才不會走了半生,回頭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把握住。每年的新年新希望,或許就是最簡單的人生草案吧。 在訴求執行力(或解決拖延症)的方法上,劃定階段性目標,設定短期步驟,逐一辨識、執行;這樣一來,除了用小目標來減輕實現大目標的壓力,也能隨著各個小目標的實現,確實看到自己正在前往大目標的路上,得到階段性的成就滿足。 新年新希望,是一個階段(例如中年)的小目標,也或許是一整年的大目標(再從月份中設定逐步計畫)。把這些藍圖畫好,有了方向,去搏鬥、挑戰,大概這樣一來,人生就充實且更具意義了吧? 人生總在追求志向,但這就是一切嗎? 最近有部皮克斯電影《靈魂急轉彎》,主角喬.賈德納是個追逐夢想的業餘音樂家,好不容易臨門一腳、終於要實現多年以來的願望,卻發生意外死亡。他在死後世界的廊道上,慢慢被推進「作古畢業班」,準備被銷毀。但他不認命,陰錯陽差闖進另一個「投胎先修班」,並被誤認為是眾靈魂的導師,要引導一位長期投不了胎的靈魂「22號」找到生命中的「火花」,取得投胎資格。 對喬來說,「火花」象徵個人志向,只要靈魂在先修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即可。具體來說,就是從某樣事物或技能體驗,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觸與啟發,那就是這個靈魂投胎後的「用處」了。 從喬的人生經驗來看,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爵士樂鋼琴手,他相信,這就是屬於他的「火花」。但是22號從來都找不到志向,過去再多知名又厲害的導師,都無法讓他啟蒙,使他成為先修班裡的頭痛份子。 電影中的一幕,喬在人生回憶中,看見自己生命每個階段的失敗落魄,都是怯於堅持夢想所造...

20210103-未來城市:主教山配水庫揭序幕,民間保育戰未完待續

未來城市:主教山配水庫揭序幕,民間保育戰未完待續 2021/1/3 【明報專訊】討厭的2020臨走之前,竟然留下了一個甜頭。在深水埗、太子、石硤尾鬧市交界的主教山(又名窩仔山),街坊身擋政府的推土機,保住百年配水庫,一日之內眾志成城做research,翌日古蹟辦出面道歉,特首隨即出帖允諾保育。「但現在民間已要花力氣擔心他們如何保,長遠做法怎樣。擔心完拆,佢話要保,又要擔心佢點保。」活在香港官方保育態度的陰影下,城市研究者黃宇軒說出了不少人的擔憂。群情洶湧以後,未來如何說好水庫的故事?民間有什麼逼切的事應該做?我們邀請黃宇軒與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以及保育專家、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對談,整理事件,思量如何走好下一步。 配水庫見證城市發展 這幾天民間開始爭論「羅馬式水池」是否對古蹟的適切形容,陳智遠笑言:「羅不羅馬是另一回事,只要不停在那個層次就ok。」水庫壯觀面貌曝光後,民間各路高手不斷在網上發表強帖,黎雋維亦在專頁撰文解釋,配水庫與古羅馬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在18至19世紀的歐洲,建築師盛行將古典樣式剪貼放於工程中,而且圓拱有時會有「羅馬圓拱」(Roman Arch)的稱呼,只要大家弄清楚,稱為「羅馬蓄水池」也無傷大雅。 保育不止聚焦興建年份、風格 在保育戰中,如何為古蹟說故事是重要關鍵,早前討論為海鮮舫爭取評級時,陳智遠便提出民間可專業地考證研究,描述其價值,例如海鮮舫能如何呈現它所在的香港仔歷史。黃宇軒認為大家初步考究着眼水庫的興建年份、建築風格,「但說到為何要保,不是純粹說幾多年歷史、羅馬風格,而是透過保它去講一個故事,香港之所以變成一個現代城市,並非工業化那些表面能看見的,而是1894年鼠疫之前,查域克(Osbert Chadwick,受殖民地政府委託調查香港衛生情况)報告說,香港從此要實現衛生的現代性,真正進入現代城市是人人都有好的居所階段,這其實也是徙置大廈的故事。對香港這地方,英國人一直在想不如走佬,直到鼠疫他們仍覺得好淆底不想搞落去,到幾時決定要搞落去?就是他們不再吔吔烏,要把水做好,而非純粹一個賣鴉片、貿易、逗留一會便離開的城市,這是一個現代城市的故事」。 三人都提出故事要放入城市、建築、歷史的發展脈絡之中。黃宇軒察覺外國一些與主教山蓄水池類似的水庫,如倫敦Finsbury Park地底水庫(建於1868至1869年)及哥本哈根由地下蓄水池改建的藝術空...

20210106-程翔:悼USC,哀香港

程翔:悼USC,哀香港 發佈日期: 06.01.21 | 最後更新: | 2021-01-06 12:38:17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36980/%E4%B8%AD%E5%9C%8B%E7%A0%94%E7%A9%B6%E6%9C%8D%E5%8B%99%E4%B8%AD%E5%BF%83-%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5%AD%B8%E8%A1%93%E8%87%AA%E7%94%B1-37010/%E6%82%BCusc%EF%BC%8C%E5%93%80%E9%A6%99%E6%B8%AF?fbclid=IwAR1zn6MEwOC-swCfEhbz8uqg044tc4tgS2bKz25dK0dcu8q1vlS0l9iRjo0

20200102-練乙錚: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

練乙錚:給海外翼朋友淋六桶冷水 更新時間 (HKT): 2021.01.02 02:00 今天和大家談香港社會運動的海外翼。當本土翼遇到前所未有的壓阻力之後,不少香港人寄望海外翼有所作為。一些響叮噹的社運骨幹透過各種途徑離開香港到海外立足,這些人物帶着不少港人祝福飄洋過海到異域,矢志做外國政府和民間的游說和解說工作,也盡力在香港人社群裏發揮影響力,壯大各方對香港民主自治運動的支持。游說似乎真有用。近月歐美政府的一些作為,包括對若干「鎮壓有功」的中港黨政幹部制裁、為香港人提供「救生艇」、犧牲若干自身經濟利益同香港攬炒等等,反映了國際線上的汗馬功勞。不過,我認為香港人看了先別高興,倒應該也很快看到,儘管各國有所行動,但中港軸心政權並沒有絲毫退縮,反而加倍鎮壓、氣勢如虹。 如果這個全景象令人有點泄氣,那麽我還可以給大家澆幾桶涼水清醒清醒。 一、人權說帖不是符咒 首先要明白,國際游說有個限度,而這個限度,在一些最賣力、最同情香港人的國家裏,已經幾乎觸碰到了,往後難再有甚麽突破;也就是說,游說已經到了經濟學說的收益遞減區,事倍功半無可免。游說存在極限,因為事實上各國是為了你香港人在捱義氣──看到你的人權受壓,引發了他們的同情心,對中港軸心政權作出制裁,但制裁對他們而言是有經濟和其他各方面代價的;他們要對自己的國民負責,包括在經濟方面負責,不可能無限度付代價替你打人權仗。這不能怪人家。 說到底,你若要民主要自治要光復,主要還得靠你自己付出,人家不可能代你去搞這個那個革命,國際政治的餐牌上,沒有這一道免費午餐。辛亥國民革命成功推翻清帝國,關鍵恐怕不是英法日俄等國的道義制裁罷?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在旁支持,最後還是十三州殖民地的建國者拿了槍炮把英國人的十倍兵力打垮了。中共打敗國民黨,有蘇俄的强大支持,但關鍵還是他們的三大法寶特別是最後階段的那張王牌解放軍。三十年的香港民主運動從政權那裏爭取不到絲毫讓步,說明了一個事實:面對的原來是專制極權,香港人的付出因而遠遠不足;現在大家清楚了,光是磨損幾雙鞋底磨不出民主雙普選,哪怕是幾百萬人都經年纍月在那裏磨。 那麽,2019年的勇武又如何?不少手足流血了,還死了幾個人,於是有人罵政權麻木不仁──怎麽你特府黑警可以那麽無動於衷?換作是民主國家政府早倒台了!誠然。問題是大家面對的是專制極權;過去二十多年北人搞韜晦,所以大家錯覺了。所以,不光是「飯民...

20201219-練乙錚:社運的死生輪迴——為免拍爛手掌,懇請改轅易轍

練乙錚:社運的死生輪迴——為免拍爛手掌,懇請改轅易轍 發佈日期: 19.12.20 | 最後更新: | 2020-12-23 13:39:05 一年半以來,香港社會新現的事物繁多,最留駐我意識而每令我深思的,竟是一個本來的生物學用語——進化。不同於變化,一個「進」字,表達了層次轉換、由低及高。進化論的確是眾科學之中最令人於情與智都變得開朗的學問,有別於被大文豪卡萊爾稱為抑鬱成性(Dismal)的經濟學。後者是我老本行,那反差令我感覺特別正面和深刻,以至認為運動前線人被稱為曱甴也非絕對的壞事。 曱甴生命力強,最先於360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出現,經歷了地質時鐘的五次大滅絕而不撓地存活。相比,那晚近到中生代三疊紀才出現的巨龍,卻熬不過最後一次大滅絕,未及新生代的來臨而於白堊紀就完全消失,屍骨成了化石,生活的時段只是曱甴的三分之一,到今天只殘存在北人的淫念裏。 曱甴會抑鬱? 因此,當最近我聽到有香港朋友說大家再次陷入集體抑鬱,我就想起2014年之後也有同樣說法;然而,據那時一己觀察,我即為文指出,那抑鬱只存在於評論界;在抗爭者當中,確有傷痛、憤怒以及因此更深沉的鬥志,但無抑鬱。2016、19年的運動——以量子跳躍式進化着的運動,證實了我的判斷。因此我敢斷言,這次也不會太兩樣。 我今年看到的港內外大量抗爭新群落,數目增長不必說,成份進化更形超越,包括了前所未有的百業精英,不再限於大狀等少數業界,從而保證未來香港社運有更多樣更高強的智力與能量。群落成員經歷多月淬煉,鬥志更堅定沉實,眼界更廣遠,到了海外那一群,據說適應能力非常高。曱甴不抑鬱。 DQ4議員加總辭,數十年來的民主運動終結,為2014年以來的新運動鋪出道路。EYEPRESS圖片 當然,進化是一個既消也長、又死又生的creative destruction。其大者,就是運動本身或其表現形式的死與生。我的一位立會朋友總辭之後對外媒說,北京和特府合謀DQ四議員,是要把幾十年來的民主運動置諸死地;我同意這看法,並認為京港統治軸心基本上成功了,卻因此替2014年以來生成的新運動鋪出道路。被判死的舊運動在19位議員的好樣退任聲明中光榮落幕。那運動在長達20年的一國兩制權宜段裏,擔當了力之所及、恰如其分的角色,成功推廣和深化了香港人的民主意識。 兩世代完成諒解 不過,舊運動的亡熄,亦有其自身因素。這運動無論從綱領、策略和手段看,都...

20210101-用自己方式去享受,落街散步,發掘日常空間美

用自己方式去享受,落街散步,發掘日常空間美 2021年1月1日星期五 在城市散步: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左)及攝影師曾梓洋(右)選擇在YouTube上發布散步的影片,希望更多人知道城市的美麗,團隊包括創作配樂的水金和負責設計的朱卓盈。(註︰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黃志東攝) 圖3之1 - 在城市散步: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左)及攝影師曾梓洋(右)選擇 . . . . . .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擁有城市,由自己觀看城市的方法開始。深水埗主教山食水配水庫於清拆期間,發現有古羅馬式蓄水池,一時間城市、保育議題成為熱話,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及攝影師曾梓洋數月前開始製作「懷疑人生就去散步」YouTube頻道,用影像跟觀眾散步細看香港,不少觀眾看影片竟然哭了,讓他們意想不到。影片提倡帶着不是「別人想你怎樣看就怎樣看」的視角在城市裏散步,穿梭街頭巷尾、屋邨建築之中,發掘其中的日常空間以至民眾意志的拼合。 黃宇軒曾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街知巷聞 Ways of urbanist seeing」專欄分享50多條散步路線,2020年初有意進一步推廣本地遊,趁年中多人談論staycation或郊外景點人頭湧湧,更覺得要推出一些東西「『捉住你隻手』帶你去行城市」。他和攝影師曾梓洋曾經一起散步,想過把這件事影像化,而觸發他們萌生這個念頭的是兩個影像作品。第一個是日劇《在名建築裏吃午餐》(名建築で昼食を),上班族女主角在觀察城市時感到治癒,跟建築模型師漫步城市討論建築和人生。第二個是Kraig Adams的YouTube頻道,他的影片有別於YouTuber第一身角度的拍攝方式,以第三身角度拍一個人行山的過程,他們就想不如來一個城市的版本。 「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的影片,也是以第三身角度拍攝,不過拍攝和步行由兩人負責,曾梓洋負責攝影,黃宇軒負責走路,有時請來特別嘉賓一起散步。現在頻道已經發布9條影片,足迹遍及土瓜灣、油麻地、石硤尾、中文大學、寶馬山、北角、將軍澳和觀塘。第一條影片在10月初登場,至截稿前有3700多人訂閱,最受歡迎的影片觀看人數過萬。 散步的魅力 未知路上所見 帶着相機腳架去散步,跟純粹散步和做文字紀錄不太相同,找到有趣的地方就要停下拍攝,曾梓洋說到與真實散步不同之處在於「節奏」,但他們都着意維持輕鬆氣氛,說是「不可以為拍而行」。他們不會規劃在哪拍攝,要拍什麼畫面,又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