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1-用自己方式去享受,落街散步,發掘日常空間美

用自己方式去享受,落街散步,發掘日常空間美

2021年1月1日星期五

在城市散步: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左)及攝影師曾梓洋(右)選擇在YouTube上發布散步的影片,希望更多人知道城市的美麗,團隊包括創作配樂的水金和負責設計的朱卓盈。(註︰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黃志東攝)

圖3之1 - 在城市散步: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左)及攝影師曾梓洋(右)選擇 . . . . . .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擁有城市,由自己觀看城市的方法開始。深水埗主教山食水配水庫於清拆期間,發現有古羅馬式蓄水池,一時間城市、保育議題成為熱話,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及攝影師曾梓洋數月前開始製作「懷疑人生就去散步」YouTube頻道,用影像跟觀眾散步細看香港,不少觀眾看影片竟然哭了,讓他們意想不到。影片提倡帶着不是「別人想你怎樣看就怎樣看」的視角在城市裏散步,穿梭街頭巷尾、屋邨建築之中,發掘其中的日常空間以至民眾意志的拼合。

黃宇軒曾在《明報》「星期日生活」的「街知巷聞 Ways of urbanist seeing」專欄分享50多條散步路線,2020年初有意進一步推廣本地遊,趁年中多人談論staycation或郊外景點人頭湧湧,更覺得要推出一些東西「『捉住你隻手』帶你去行城市」。他和攝影師曾梓洋曾經一起散步,想過把這件事影像化,而觸發他們萌生這個念頭的是兩個影像作品。第一個是日劇《在名建築裏吃午餐》(名建築で昼食を),上班族女主角在觀察城市時感到治癒,跟建築模型師漫步城市討論建築和人生。第二個是Kraig Adams的YouTube頻道,他的影片有別於YouTuber第一身角度的拍攝方式,以第三身角度拍一個人行山的過程,他們就想不如來一個城市的版本。

「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的影片,也是以第三身角度拍攝,不過拍攝和步行由兩人負責,曾梓洋負責攝影,黃宇軒負責走路,有時請來特別嘉賓一起散步。現在頻道已經發布9條影片,足迹遍及土瓜灣、油麻地、石硤尾、中文大學、寶馬山、北角、將軍澳和觀塘。第一條影片在10月初登場,至截稿前有3700多人訂閱,最受歡迎的影片觀看人數過萬。

散步的魅力 未知路上所見

帶着相機腳架去散步,跟純粹散步和做文字紀錄不太相同,找到有趣的地方就要停下拍攝,曾梓洋說到與真實散步不同之處在於「節奏」,但他們都着意維持輕鬆氣氛,說是「不可以為拍而行」。他們不會規劃在哪拍攝,要拍什麼畫面,又或做site check,黃宇軒認為這樣「才掌握到散步的魅力,就是要去看當日遇到的事情」。他用最新去觀塘散步的影片為例,出發前不知會去哪裏,只知道藝術家蔡清而帶他們由自己成長的翠屏北邨,走到觀塘工業區。有觀眾留言,讚他們「由日頭拍到天黑」,實際上他們不過由下午4時走到6時,拍到累了會到咖啡室坐坐,拍攝很隨性,很少檢查拍得好不好,「多數一take就算」,不想散步的人重新行,會像在演戲一樣,也不想拍攝時間太長,維持在2、3個小時內,「因為我們最初的構想,就是一次充實而又沒有太多負擔的散步是2個小時的」。

他們覺得散步不是專家的事情,而帶着他們的視角隨意到家樓下走走,也可以發掘城市的美,黃宇軒就邀請過同為街坊的記者陳裕匡去散步,他倆都住將軍澳,影片中的將軍澳沒有我們想像中沉悶。那視角是什麼?黃宇軒先分享︰「我會叫做『日常空間的美』……是一些只要你個心靜下來,就會覺得靚的東西。」他們到北角散步,特意不去「打卡」景點春秧街,去看多數人不會留意的地方。曾梓洋的視角中,覺得有趣的是︰「在城市中走,一定是看一些人為的痕迹。」北角片中有一個位置,行人路窄,路人肩摩接踵,卻有個布販擺檔,把衫掛在圍封銀行的白板上,「幾件事拼湊起來,恰巧就是一個位,不知如何說,你覺得好人為、好不自然……」黃宇軒接上︰「之後我們轉個彎,就見到有個攤檔擺滿了大閘蟹呢!」

乍聽下來也覺有趣,但又說不上一個所以然。他們說起藝術家Richard Wentworth,在倫敦國王十字(King's Cross)居住了20多年,常去散步,著書Making Do and Getting By,記錄他在國王十字拍的照片,他時常會留意人們如何用創意去解決生活難題,例如用車門修補圍欄等。這種由下而上,在沒有資源的情况下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去達到目標,是民眾的策略(tactic),相對政府官僚機構、興建大型建設的戰略(strategy)更靈活,也就是法國哲學家德塞杜(Michel de Certeau)著作《日常生活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所說的「making do」一詞,亦即權宜之計,德塞杜認為這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抵抗。黃宇軒認為曾梓洋提到北角的有趣畫面,也是城市的核心價值之一,他提到近日喜歡的書,視覺文化教授Richard J. Williams的Why Cities Look the Way They Do,城市為什麼有趣,「他(作者)會說並不是這個角落那個角落,而是這裏有個迴旋處,那裏有個欄杆,加起來好像不是有個人規劃的,無論多厲害的城市規劃師,也不會規劃到所有事情……其實是很多人的意志組成的狀態」。

另外一個視角是建築上的美,土瓜灣那集他們去的樂民新村,是建築師司徒惠的作品,黃宇軒覺得影片「算是有突出他的美學,(屋邨)依山而建,有些很簡單的,例如有天橋連接屋苑和地下,這些細節的經營,這一種建築的好看之處未必很突出,但是很有生活感」;又好像石硤尾那集,他們去了彩龍大酒樓,是八角形的建築物,這些現在不是景點的地方,但黃宇軒覺得應該是很受歡迎的。

「去享受那個空間,空間就屬於你」

城市有人的意志,卻也讓人在營役中變得庸碌,所以懷疑人生就去散步,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懷疑」,就是觀察城市的開端。黃宇軒引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理論,如何觀看是一種權力關係,想你怎樣看你就怎樣看,那你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就是一種反叛的觀看。曾梓洋說︰「你本身要有一個懷疑的態度……如果你沒有這個心情,由A點到B點去完成件事,城市不會在你面前展開的。」黃宇軒說︰「有一件事是別人搶不走的,你不會憑着觀察就能拯救世界,但至少那個觀察是屬於你自己的……我常跟學生說,你落去如何看,如何去享受空間,空間就屬於你的了……觀看是我們最後可以做的事情。」

空間觸及感情 觀看使人痛苦

他們說到後來,回想構思計劃初期,除了日劇和YouTuber外,構思也來自那段最憂鬱的時候,《國安法》通過了,日常生活充斥着內疚的感覺,但大家又好鍾意香港,他們就想,日子好難,有什麼做了又不會覺得內疚,又不用付出太多呢?散步好像是這樣的事情。如果要牽扯到政治,好像就要談分配土地、都市重建等話題,但黃宇軒說︰「到頭來你會着緊一個地方,是因為那裏有美,有感情,有記憶……因為空間一定觸及感情和觀看。」觀看會使人痛苦,曾梓洋有些朋友,落街看到一個角落會突然哭起來,他們的影片有很多人留言說看到哭了,特別是說自己離開了香港的觀眾。有一刻他們提到城市一直在變幻之中,黃宇軒說了句「你不能夠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如果可以為城市留下一點紀錄,讓人對這個地方有多一點注意,套用曾梓洋的說法,「都算是有些功德了」。

●「懷疑人生就去散步」YouTube頻道

網址︰youtube.com/c/doubtwalk

文:胡筱雯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