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風傳媒:重磅專訪2》中國經濟將超車美國?黃亞生: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風傳媒:重磅專訪2》中國經濟將超車美國?黃亞生: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謝錦芳
2021年1月4日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經濟版塊洗牌,英國智庫經濟商業研究中心(CEBR)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將提前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針對美中經濟龍頭爭霸戰,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前副院長、時代基金會講座教授黃亞生指出,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應該比較的是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比起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瑞士銀行在2020年初對全球投資人的一項調查指出,57%的受訪者認為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權。英國智庫CEBR報告顯示,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比原先估計提前5年,而中國的人均GDP在2023年可超越12,536美元,晉升為高所得經濟體。
「中國經濟規模變大,代表中國政府掌握的資源變大」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版塊向亞洲傾斜。黃亞生接受《風傳媒》視訊專訪時表示,比較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要觀察的是人均GDP。以美國麻省為例,人口僅600萬人,但人均GDP很高,你能說麻省不發達嗎?再看比利時或台灣,即使經濟規模不大,但經濟水平超越中國大陸。
黃亞生指出,中國的經濟規模變大,意味著中國政府掌握的資源變大,可以在軍事或其他方面做更多投資。不過,從經濟意義上,觀察人均GDP更重要,中國的人均GDP比起其他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美國最大威脅是俄國,不是中國,未來美中之間有很大合作空間。(黃亞生提供)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要觀察的是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比起發達國家還差得遠。(黃亞生提供)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黃亞生在《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書中指出,中國學術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模式」是獨一無二的,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高速增長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徵。他反對這種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找到影子。
黃亞生指出,「做為一位溫和的學者,他不支持全盤西化,也不支持休克療法,希望中國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不要走回頭路。」
「無情的事實:中國經濟開放,政治卻往回走」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在2011年時曾表示,「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全世界都是正面的。」黃亞生指出,「拜登當時有一個假設,中國經濟崛起之後,會帶來政治上的改變,這是美國政界在10或20年前的普遍看法,但無情的事實是,中國政治上沒有改變,甚至可能是往回走。這是一個問題,而不在中國崛起的本身。」
黃亞生表示,「拜登說這句話時,中國整體環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時微博非常活絡,谷歌2010年剛退出中國。如果中國崛起像1980、1990年代時候,經濟開放,政治上有一定的調整,美國、歐盟和台灣都應支持中國向這個方向發展。但後來大家都明白,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事實,中國和那時候不一樣,但並不意味著要完全否定與中國合作。」
他指出,「中國有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認為美國是因為中國崛起本身,我認為不是這樣,美國放棄交往戰略絕對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崛起本身。」
馬雲藉抨擊《巴塞爾協議》,表達金融監管可能制約創新的擔憂。(美聯社)
螞蟻金服上市案被喊卡,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認為,對中國其他民企非常不利。圖為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資料照,美聯社)
「螞蟻金服上市受阻,對中國民企非常不利」
螞蟻金服計畫在香港、上海上市,為史上最大初次公開發行,11月初臨時被喊卡。黃亞生指出,2018年9月馬雲對外宣布,一年後辭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當時他就嗅出不尋常的氣氛;馬雲的離開,增加了人們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即作為經濟引擎的中國私營部門正在失去動力和信心。
螞蟻金服上市案被喊卡,黃亞生表示,這對於中國其他民企的發展非常不利。他指出,螞蟻金服提供小額貸款解決了中國金融機構缺乏效率的問題,在中國想要貸款,必須有抵押品,許多窮人拿不出抵押品,螞蟻金服解決了這個問題。螞蟻集團以大數據準確預測貸款人的風險程度,這是金融創新,從實際數據來看,其不良資產很低。阿里巴巴解決小型企業出口面臨的挑戰,為小型企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銷售平台;如果有壟斷問題,應就壟斷問題來解決。
「供應鏈朝雙元體系發展,東南亞可能受惠」
美中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許多台商將大陸工廠轉移至印度或東南亞,最近緯創在印度的工廠發生暴動,引發各界關切。黃亞生指出,「貿易戰是地緣政治的問題,今後5-10年,供應鏈的轉移不會是一個平穩的過程,對亞洲台、韓企業的發展是很大的挑戰。」
未來全球供應鏈的調整朝雙元體系發展,東南亞可能受惠。黃亞生指出,中國的運營環境有30年外包經驗,工人訓練有素,從供應鏈的角度,是合理的。若從地緣政治角度,台企、港企、中企的運營模式較適合東南亞文化的運營模式。以紡織廠為例,台灣在1950-60年代,女工住在工廠宿舍的模式,搬到中國大陸,相當成功,但是在印度則行不通,他們沒有這樣的傳統,交易成本肯定大幅增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