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陳景祥:財多好辦事,再派一萬元

陳景祥:財多好辦事,再派一萬元

21:39 26/8/2020

疫情持續,經濟低迷,政府決定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政府已先後推出兩輪基金,加上今年《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政府為抗疫已投入約290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0%。

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在網誌撰文,指財政儲備由今年3月底的11,000多億元,降至8000多億;他曾警告,持續的紓困措施加上財赤不斷,儲備終有耗盡的一天。

政府財政狀况仍算健全

財爺公開發出預警,到底本地公共財政狀况有多嚴峻?

今年初財政預算案預計,政府本財政年度(2020/2021)赤字達1391億元,等於GDP約4.8%。政府在今年2月公布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金額為300億元,到4月18日立法會財委會通過紓困措施共1375億元,其中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資1205億,這幾個數目加起來就大約是2900億。如果按第二輪紓困措施的規模,即約1300多億元,屆時財赤就會達到4200億,儲備應該會進一步跌至7000億元左右。

7000億元的財政儲備,對很多國家來說是超乎想像,尤其疫情之下經濟活動停頓、政府還不斷推出紓困措施,而政府不但毋須舉債,反而手上仍有大筆儲備,實在羡煞其他政府!

特區政府年度總開支約六七千億元,財政儲備尚有7000多億,足可應付一年的總開支,政府財政狀况仍算得上健全。香港財政儲備最高峰時達到11,000多億元,這是過去10多年不斷累積的港人集體財富,沒有這筆豐厚儲備,很難想像香港可以相對輕鬆地應付當前艱難時期的巨額開支。


6年前預測年增長2.8% 現看來太樂觀


政府曾經在2014年發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下稱《報告》),指若政府開支增長持續超越經濟和收入增長,結構性財政赤字在所難免;報告建議政府採取全面財政措施、控制開支增長,和訂立未來基金等儲蓄計劃。

這份《報告》距今僅6年,國際大氣候和香港小氣候已變得面目全非,當年提出對長遠財政影響最大的是「人口迅速老化」——到2041年65歲或以上人口將會比2012年增加超過一倍半,80歲或以上人口會增加兩倍多,老年撫養比率會增至49.7%。

《報告》估計2041/2042年度政府收入將達到14,070億元,開支則介乎17,000億至29,490億元(基於4個不同假設推算),無論如何,屆時都會變成入不敷支。小組預計由2014/2015至2041/2042年度本港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為2.8%,最快2021/2022年度(即下一年)就會出現結構赤字(現在看來估計相當準確),而財政儲備將在2028/2029年度耗盡。

《報告》發表後引來不少非議,特首林鄭月娥就曾經表示,工作小組的公共財政預測悲觀,假設年均增長2.8%太保守;現在看來,這個預測不是太保守,而是太樂觀!

也有批評指《報告》缺乏前瞻,因為經濟發展千變萬化,2000年前後政府陷入財赤,當年估計數年內儲備就會用盡,但很快財赤就成為過去,經濟強力復蘇,公共財政並沒有出現危機。

測一年後的經濟狀况都不容易,何况10年、20年?2014年的報告認為人口老化是經濟的最大威脅,這是在可預測範圍之內的估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香港現在最大的隱憂是內部政治矛盾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外國對香港進行各種制裁,這些都是無法預見,也是香港無法控制的變數。

京力推「大循環」 港未知有何發展空間

回歸之後香港經歷過3次經濟危機,第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第二次是2003年沙士,第三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前兩次危機,都受惠於內地經濟興旺,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署CEPA、放寬內地來港自由行,帶動零售旅遊業興旺;政府又控制土地和房屋供應,令房地產業一枝獨秀,物業市場熾熱為庫房貢獻了大筆地價收入,以及和房地產有關的印花和稅收等。政府每年財政收入都說不準,預測政府收入經常出現大幅偏差,就是因為房地產蓬勃帶來太多「額外收入」所致。

受惠於內地高速增長,以及「地產經濟」帶來龐大收益,令香港可以順利渡過以往幾次難關,本地經濟很快就恢復元氣,財赤困擾在短時間內就消失於無形。但是,過去的經驗很難複製,當前的難關即使過了,未來本地經濟又可以靠什麼帶動?

內地因為中美對抗不斷升級,疫情又未平息,北京正全力推動「大循環、雙循環」,主要是靠內部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香港在這個新形勢下還未知有什麼發展空間。

政治氣候令港舉步維艱 復蘇路遙遙

外圍環境對香港也相當不利,現在全球貿易和物流仍然因為疫情而未完全恢復,當情况正常之後,我們的對外貿易、轉口貿易等會因美國制裁而受到多大打擊?科技合作、科技項目來港等新增長點,又會否因政治環境而受影響?

過去香港人不會因短期困難而擔憂,因為危機過後香港總可以在短期內復蘇,但今次似乎有所不同,本地經濟已經連續兩年停滯兼且出現衰退,黑暗還未見盡頭;而即使疫情過去,本地和國際政治氣候都會令香港舉步維艱,復蘇之路遙遙無期!

公帑用來幫誰 政府高官也搞不清

就業問題是保住社會安定的基礎,最新失業率6.1%,稍為喘定,但情况未見明顯改善;今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况並不理想,政府似乎束手無策,政務司長唯有勸畢業生「不要太揀擇,洗碗都係工作經驗」,看了令人啼笑皆非!

勞福局長羅致光上周接受訪問,指政府保就業的錢可以靈活調動,例如用作交租,不一定要給僱員,如果計劃一定要把補貼全數給僱員,相信一半僱主不會申請。此說令人不解,保就業計劃的補貼指明是補貼工資而非給僱主作為營運資金,僱主有政府補貼用作出糧,已經減輕了部分營運成本壓力,對僱主已經是一大幫助——這應該是保就業計劃的本意,為何現在羅致光把給工人工資的補貼說成是給僱主的營運資金,可以隨意支配,還說成是理所當然?

保就業計劃本意是保住工人飯碗,如果容許僱主不把錢用作補貼員工工資,那麼計劃不如改名為「保僱主做生意」!公帑是用了,但用來幫誰,連政府高官自己也搞不清,政府管治何其不堪。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即將推出,行政長官是否應該把計劃的原意再講清楚?

失業嚴重、百業蕭條,市民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政府應該進行第二輪全民派錢計劃。向每名市民派1萬元,是最直接令他們受惠的計劃,動用700多億元可以令絕大多數市民受惠、濟燃眉之急,這個數目,政府儲備是足以應付的。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