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20210428-素黑:一個家

素黑:一個家 20210428 不少人準備離開出生地,飄流他方去。有人說,家已不是原來的家,是時候離開。有人說出走,是為家人建立更理想的家,雖然一切還是未知。一把年紀,到異地從新起步,是無奈也是勇氣。也有人說,從來覺得不屬於任何地方,離開不過是預設的軌跡,剛好發生在此時此地罷了。 有人離家是為了家人,有人離家是為了自己。有人從不愛回家,可能是逃避,可能是失向。有人討厭原生家庭,渴求離家出走,為自己建一個家,或者抓一個人來重建以為會更理想有愛的家園。有人為強求維持早已家不成家的家庭,悲躬屈膝求家人留下,儘管彼此虐待終日吵鬧。有人害怕成家,確信一人之境遠比跟另一個人遷就生活好。 有人出走後回來,滄海桑田,忽然想家了,原來有親人的感覺真好。有人曾經不想擁有一個家,過了某個年齡後突然又想要,浪子成家,結婚生子。有人為了和某人組織一個家,犧牲一切,最終飲恨離場,結束噩夢般的冷戰和暴力家事。有人不想負擔沉重的家人而逃跑,去流浪,去結婚,去遊學,可身處異地心結還在,背負封建家人的道德批判或惡毒詛咒,既含恨,也內疚,更多是反抗,卻終生難以放下無法擺脫的關係牽絆。 有人嫌棄家人,有人寵壞家人,有人虐待家人,有人利用家人,有人包庇家人。有人有家歸不得,有人離家捨不得,有人在家只有怨懟不知福。 家人關係太複雜,愛恨情仇恩怨多,是家人,更似陌路人。 素黑

20210426-素黑:經歷過才懂得對方

素黑:經歷過才懂得對方 2021-04-26 她開始覺得男友對她的感情淡了,甚至厭倦了。例證呢?她說和他聊天時他的反應冷淡、緩慢、不夠熱情、沒有主動帶話題,總是被動回應,看來很敷衍。「女人的直覺很準,我覺得他已不夠緊張我,不愛我了。」 他們各自忙碌,兩星期才能抽空見一次面,平日靠每晚近半夜臨睡前的電話或留言聯繫。近日男友轉了極早班工作,黃昏前收工。她覺得按常理他晚上空著的時間挺多的,懷疑跟她聊天的時候他正在和其他人消遣中,沒有全心全意和她傾談。她甚至覺得他可能已有了秘密外遇。 然後,她突然被調班,換了返早班,每天五點要起床,晚上不到十點已累到眼睛睜不開,主動要求男友提早聊天時間。因為太累了,聊天時也沒甚麼想說,只想馬上洗澡睡覺去。男友依然體貼地等她主動說不聊了,跟她說完晚安後才離線。 她調班不過兩天,忽然恍然大悟,開始明白之前覺得男友對話冷淡,原來是因為累到沒精打彩,不是愛不愛她的問題。 男友辛苦返早班,還要等待女友放工後娛樂完才有空理他,睏極了也不敢提早去睡,就是怕錯過了和她每天唯一一次的聯繫。問她為何要等到半夜才通話,她說:「因為我有很多活動啊,下班後約人吃飯,看場電影,做facial甚麼的,趁疫情好轉店舖重開嘛。玩完已經近半夜啦。」 其實我們都不夠愛別人,因為我們都只顧著做自己,以己度人。同樣經歷過,你才懂得對方。 素黑

20210421-素黑:害怕止蝕的心理

素黑:害怕止蝕的心理 2021-04-21 有一種人,永遠做不到止蝕。 公司蝕了很多年,還固執地一直燒錢賣廣告,說賺不到錢也賺到知名度嘛。自欺欺人! 被伴侶長年虐待,還是死守不放,不捨得離開,說想等他變好,他會變好的。 盲目地拜名師,花很多錢不斷地上課取證書,可惜智商低,能力不逮,課後還是老模樣,欠判斷力,容易受人影響,不懂分辨真假對錯。告訴他上課無助改善問題,他就是不聽勸,繼續報讀進階課,明知學不到甚麼,老師在騙錢。 不停地追求愛情,毫無保留,付出一切,卻老是找錯對象。怕孤獨,怕失去,說有總比沒有好。諷刺是從來不曾擁有過,談不上失去,甚至從未開始過。 為何他們賠上了青春、金錢、感情和希望,還是不敢止蝕離場呢? 害怕止蝕,原來是怕親自斬斷關係或門路後,便會失去哪怕是最後的希望。有些希望有藍圖,有些卻虛無。想賺錢但不懂經營;想守住穩定關係卻落得更孤獨難過;想求智慧卻持賭博心態,不斷重複以為會有希望的蠢行,終歸輸掉一切,希望流沙手中過。 一步錯,步步錯。 蝕到入心入肉還堅持留守,是因為天真以為守得雲開好運終將會降臨,抑或不過是沒有從頭再來的勇氣,不肯承認失敗,沒顏臉面對別人和自己? 愚蠢投資者或賭徒的歪邏輯是「現在離場便馬上一無所有啊!」你該問目前真的已擁有了嗎?沒有只是零,慘蝕卻是負,萬劫不復回。 有時候,殺人的不是甚麼,而是固執和愚昧的希望。 素黑

20200205-許章潤:憤怒的人民已不再恐懼

許章潤:憤怒的人民已不再恐懼 2020年2月5日 二月。墨水足夠用來痛哭, 大放悲聲抒寫二月, 一直到轟響的泥濘, 燃起黑色的春天。 帕斯捷爾納克 豬鼠交替之際,九衢首疫,舉國大疫,一時間神州肅殺,人心惶惶。公權進退失據,致使小民遭殃,疫癘散布全球,中國漸成世界孤島。此前三十多年「改革開放」辛苦積攢的開放性狀態,至此幾乎毀於一旦,一巴掌把中國尤其是它的國家治理打回前現代狀態。而斷路封門,夾雜著不斷發生的野蠻人道災難,跡近中世紀。原因則在於當軸上下,起則鉗口而瞞騙,繼則諉責卻邀功,眼睜睜錯過防治窗口。壟斷一切、定於一尊的「組織性失序」和只對上負責的「制度性無能」,特別是孜孜於「保江山」的一己之私而置億萬國民於水火的政體「道德性敗壞」,致使人禍大於天災,在將政體的德性窳敗暴露無遺之際,抖露了前所未有的體制性虛弱。 至此,人禍之災,於當今中國倫理、政治、社會與經濟,甚於一場全面戰爭。再說一遍,甚於一場全面戰爭。此可謂外寇未逞其志,而家賊先禍其國。老美或有打擊中國經濟之思,不料當軸急先鋒也。尤其是疫癘猖獗當口,所謂「親自」云云,心口不一,無恥之尤,更令國人憤慨,民心喪盡。 是的,國民的憤怒已如火山噴發,而憤怒的人民將不再恐懼。至此,放眼世界體系,揆諸全球政治周期,綜理戊戌以來的國情進展,概略下述九項,茲此敬呈國人。 首先,政治敗壞,政體德性罄盡。保家業、坐江山,構成了這一政體及其層峰思維的核心,開口閉口的「人民群眾」不過是搜刮的稅收單位,數目字管理下的維穩對象和「必要代價」,供養著維續這個極權政體的大小無數蝗蟲。公權上下隱瞞疫情,一再延宕,只為了那個圍繞著「核心」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說明心中根本就無生民無辜、而人命關天之理念,亦無全球體系中休戚相關之概念。 待到事發,既丟人現眼,更天良喪盡,遭殃的是小民百姓。權力核心仍在,而低效與亂象並生,尤其是網警效命惡政,動如鷹犬,加班加點封鎖信息,而信息不脛而走,說明特務政治臨朝,國安委變成最具強力部門,雖無以復加,卻已然前現代,有用復無用矣。其實,老祖宗早已明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哪怕網信辦再有能耐,也對付不了十四萬萬張嘴,古人豈余欺哉! 蓋因一切圍繞江山打轉,自以為權力無所不能,沈迷於所謂「領袖」之自欺,而終究欺瞞不住。大疫當前,卻又毫無領袖德識,捉襟見肘,累死前方將士,禍殃億萬民眾,卻還在那裏空喊政治口號,這個那個,煞有介事,...

20170925-周保松:陽光曾經如此燦爛

周保松:陽光曾經如此燦爛 2017年9月25日 · 2014年9月22日清晨六時,我一夜沒睡,穿著拖鞋從中大宿舍來到中文大學本部的百萬大道。一來我想去探望一下我的學生,二來我知道今天在這裏發生的一切,日後一定會寫在歷史上,我想去看看一切尚未發生的烽火台是何模樣。 那天天氣很好,大道寧靜,天空澄澈,我遠遠便見到烽火台「仲門」雕塑上掛著「罷課抗爭」四個大字。而在烽火台兩邊燈柱,有六七位學生會同學正忙著掛起兩條直幅,上書「抗殖反篩選,自主港人路」。同學通宵未眠,但情緒高昂,偶爾傳來的笑聲,清脆爽朗,在安靜無人的校園迴盪。 兩年前,同樣是九月,八千多學生聚集在這裏舉行全港高等院校大罷課,反對香港政府推行的國民教育課程。想不到的是,兩年後,這裏即將會有另一場規模更大的大罷課,並且成為日後震驚世界的雨傘運動的序曲。 下午兩時,我再次回到百萬大道,那裏已是人山人海,坐滿來自香港不同院校的同學。他們清一色穿白衣,繫黃絲帶。正午陽光猛烈,人人流著汗,有傘的同學打開傘和其他同學共用,遂形成一片傘海。 不同團體的代表輪流上台發言,慷慨激昂,在在強調香港已到關鍵時刻,港人絕不可能接受中國人大常委會就2017年特首選舉安排而頒佈的「八三一框架」,因為這個框架將甚麼人可以有資格參選牢牢操控在中方手上,也就等於扼殺了香港有真正普及而平等的選舉的可能。 我坐了好一會後,想找個高一點的角度拍攝一些全景照片,於是決定去大學圖書館的天台。上到去,才發覺那裏早已擠滿中外記者和擺滿各種攝錄機,少說也有上百人,真是連找個位置站立也不容易。我幾經艱難,擠到天台邊往下一看,馬上意識到這是歷史性時刻,也會迅即成為世界新聞焦點。 為什麼呢?平時安靜空曠的百萬大道,此刻竟是萬人齊集,那個場面,等於向中國也向全世界宣告,香港年輕一代爭取民主的決心。我們心裏都明白,在當權者眼中,我們甚麼也不是,即使喊得聲嘶力竭也可能改變不了現實分毫,但沒有人甘心認命,沒有人願意放棄發聲。 下午五時半,集會結束,我匆匆回家換了件衣服,然後直奔新亞書院圓形廣場。我前一晚才收到中大學生會邀請,要我在集會散場後,為同學做場公開講座。我一口答應,並且沒有多想就將題目定為「民主實踐與人的尊嚴」。 我對圓形廣場很熟悉,因為過去幾年我在這裏辦過好幾場哲學講座,請來錢永祥、賀衛方和關子尹先生主講。我曾經和同事笑說,要在圓形廣場做講座,最少要五百人才有氣場,...

20160412-CUP:國富論——別以為讀大學可以改善生活

CUP:國富論——別以為讀大學可以改善生活 2016年4月12日 鄭立 我們總是生活在經濟謊言當中。例如,小時候總會有人告訴我們,只要你努力讀書,將來就會有好的收入,改善社會階級。結果很多人都努力讀書,聽師長的話,把書讀得不錯,最後考上大學,以為自己已經走上了人生正途。怎料出來後,似乎工作的薪水比地盤工人還要差,就以為是自己讀書不夠,就去進修,跑去讀碩士、博士。 花了很多學費之後,還是一個窮人。然後你終於領悟了:讀書令階級流動只是謊言。科舉思想陰魂不散,很多人迷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件事,即使早在清末已經廢除科舉了,也廢除不了這個地方的人對讀書宗教式的迷信。之前讀書好像能促進階級流動,只是因為供求定理,物以罕為貴,讀書人少的時候,學歷的價錢較高產生了幻覺,當人人有書讀,學歷也不過是一種過度生產的賤價商品而已。 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遊戲/圖片來源:Amazon 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就是一個反映這種事實的遊戲。 你扮演一個資本家,一開始你會擁有一些資源,可能是食物,可能是能源、礦物,可能是大學生,或者金錢。你需要拿這些資源,去投資建設不同的土地,土地上的建築物會幫你生產資源。遊戲的目標就是成為最高分的那個人,而分數,來自你的土地和錢。聽起來是個很簡單的建設遊戲吧? 每個建築物,都是投入原料,生產一種資源,而且和現實的工業一樣,產量愈大,成本效益就會愈高。 最基礎的是農場和發電廠:農場消耗能源生產食物;而發電廠則投入食物生產能源。之後就是次級生產,同時需要能源和食物,礦場會生產礦物,工廠會生產機器。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學會生產大學生。最後終極的建築物叫作銀行,它會生產的東西是:錢。 但千萬不要誤會,這個遊戲的主題,並非建設,而在於供求。這遊戲最大的特色是有「市場」這個概念,甚麼是市場呢?市場就是你可以用錢買資源,或者拿資源換錢的地方。這遊戲最具特色的設計,就是你資源的價格,會隨你買賣而升跌。市場是共用的,所有人都是取用那個市場。 你每買一個資源,該類資源就會變貴,你每賣一個資源,該類資源就會變便宜。所以你想大量生產食物來換錢?那食物就會跌到爛市,一元一個大賤賣。這遊戲的所有資源,都逃不過供求定理的魔掌。那自然就是包括大學生。當大學生被大量供應的時候,他的價錢也一樣會掉到比泥還要賤,不要以為你讀書就有黃金屋,知識和專門技術,...

20180923-看街達人吳明益,以作家之眼看香港

看街達人吳明益,以作家之眼看香港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看街達人吳明益(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台灣作家吳明益,既寫作,也在花蓮東華大學教寫作;今年九月,他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教寫作,因此有了一個學期的時間,慢慢觀察香港這個他原本很陌生、只從電影電視圖書接觸過的城市。 很好奇一個知名作家來到我們的城市,會有怎樣的觀察?而通過他的觀察之旅,我們也在觀察一個職業作家的「日常工作」。 從前,吳明益也曾幾次訪港,但每次都排滿了講座等工作,匆忙來去,只到過香港很少地方。八月,他因為要辦工作證而在開學前先行來港十天,大部分時間在咖啡店修改小說,餘下的時間,終於可以漫步香港。他有很強烈的身分自覺:他是作家,不是遊客,因此也不能只做遊客在香港做的事情。「如果你寫一篇文章是坐太平山的纜車,你可以寫得很精彩,但你很難超出其他人對香港的理解,換句話說,你這篇文章也許文筆很好,但對其他人沒有啟發。」 他的訪港之旅,在我眼裏是很神奇,也很刻苦。我們在他來港的第九天下午見面,翌日,他要先到中大一趟,再乘飛機回台灣。他住在尖沙嘴,向我查問從尖沙嘴到中大、從中大到機場的車費。此刻,他身上只剩下二百元現金,還有八達通的幾十元。他不夠錢、也不想坐機場快線。這十天,他每天租住二百元一晚的房間,也沒有帶備足夠的現金來港,他刻意的,他因此留意到尖沙嘴有八十元堂食燒臘飯,同時也有二十多元的外帶燒臘飯盒。 他說起年輕時一些窮遊的經歷,例如在北歐拾空膠樽換錢,因此觀察到當地同樣會拾膠樽的無家可歸者,如何在一個城市求生;又說起從前讀研究院時,為了有更多時間看書,寧可想方設法省錢也不太願意打工,因此不時反思時間與金錢之間的關係與平衡。現在,他其實不用為錢煩惱,但出門來港,還是只帶不多的現金,因為他要保持對「生活」的敏銳度。「很輕鬆的生活不是庶民的生活,你的生命力會消失,一隻鳥在日常中會盡量覓食,牠怕再來就沒有食物,這是一種合理的生存焦慮。」 即使是在外遊的時候,他也希望不要亂花錢,並相信這有助他觀察城市,獲取更多新經驗。所以,他的訪港之旅是這樣開始的:第一天,來到遊客區尖沙嘴,可是,他走進了重慶大廈──他因為看過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而知道這個地方。一進去,他便嗅到一種與香港其他建築物完全不同的氣味,而裏面生活的族群以及他們所吃的咖喱飯,也不屬於香港,他感到很奇妙,好像被這幢大廈不斷修正他對香港的想像。「這是作...

20180912-吳小平: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

吳小平: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 20180912 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私營經濟已經初步完成了協助公有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階段性歷史重任。下一步,私營經濟不宜繼續盲目擴大,一種全新形態、更加集中、更加團結、更加規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經濟,將可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中,呈現越來越大的比重。 經過多年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左右,中國的私營經濟已經喪失殆盡。但在當年底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從否定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的角度,再次重申了黨對按勞分配制度的肯定態度,明確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發展私營經濟的理論政策。時間流逝,黨的13大提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97年的15大則強調,非公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語氣再次升級。2007年的17大把私營經濟的地位再推一把,認為公私經濟地位平等,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進入到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一,但在大量高新技術領域,與世界先進水準,仍然存在巨大鴻溝。考慮到老齡化、經濟增長優勢和資源稟賦,此時我國追不上,將來可能一直追不上。而且,國與國的競爭態勢開始倒退向百年前的重商主義,美國等一批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有意識的對中國進行圍堵,不公平的要求中國敞開市場,不合理對中國關閉市場,不友善的實施地緣政治威脅。此時,如果不能集中國家力量,完全讓市場說話,徹底走經濟自由化的道路,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將面臨難以想像的壓力、阻力。已經取得的優勢和成果,也可能逐步喪失。 我們確實看到,在歷史上,一戰二戰前後,面對優勢對手的層層緊逼,蘇俄、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經濟都表明:一方面允許大規模私營經濟存在,一方面要求他們高度圍繞國家意志發展,緊密服從國家發展要求,是短時間內獲得國家競爭優勢、趕超世界先進水準的不二法門。 談起競爭,人與人、企業與企業、行業與行業、國家與國家的競爭視野是不同的。面對當今國運之爭,當前強國之戰,國家必須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必須統籌發展,必須令行禁止。僅以社保入稅為例,這一問題引發部分私營企業界的敵意和不滿,但我們必須看到:統一標準、上下一致、執行有力的社保統籌,是中國面對“未富先老”的社會發展現狀和落實“老有所養”的執政承諾的唯一選擇。也是緩和“一部分人先富起...

20181014-張耀杰:無法容忍異己,就不配爭自由

張耀杰:無法容忍異己,就不配爭自由 2018/10/14 旺報 兩岸史話 北大紅樓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包括李大釗辦公室、蔡元培辦公室、新潮雜誌社等6個舊址復原室。(中新社資料照片) 徐志摩致胡適珍貴信札。(新華社資料照片)  爭自由的唯一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換句話說,就是期望大家能夠容忍異己的意見與信仰。凡不承認異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爭自由,就不配談自由。  滯留上海的胡適為此給陳獨秀鄭重其事地寫下一封抗議信:前幾天我們談到北京群眾燒毀《晨報》館的事,我對你表示我的意見,你問我說:「你以為《晨報》不該燒嗎?」  五六天以來,這一句話常常來往於我腦中。……爭自由的唯一原理是:「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換句話說,就是期望大家能夠容忍異己的意見與信仰。凡不承認異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爭自由,就不配談自由。……如果連這一點最低限度的相同點都掃除了,我們不但不能做朋友,簡直要做仇敵了。……我怕的是這種不容忍的風氣造成之後,這個社會要變成一個更殘忍更慘酷的社會,我們愛自由爭自由的人怕沒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胡適等聯名保釋陳獨秀  在這封書信中,胡適特別提到自己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體驗到的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溫情脈脈的人情味:「我記得民國八年你被拘在員警廳的時候,署名營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馬通伯與姚叔節。我記得那晚在桃李園請客的時候,我心中感覺一種高興,我覺得這個黑暗社會裡還有一線光明:在那反對白話文學最激烈的空氣裡,居然有幾個古文老輩肯出名保你,這個社會還勉強夠得上一個『人的社會』,還有一點人味兒。」  北京《晨報》是前立憲派成員李大釗受湯化龍、孫洪伊委派參與創辦的一份民間報紙,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宣傳推廣作用。1919年5月7日,陳獨秀在寫給胡適的書信中,曾經推測過政府當局「對付兩個日報,一個週報,恐怕是意中的事」。 他所說的兩個日報就是研究系方面的《國民公報》和《晨報》,一個週報就是他自己主編的《每週評論》。而在事實上,當年的北洋軍閥政府並沒有過分懲辦青年學生,更沒有肆意封禁和燒毀過報刊雜誌。  1926年7月31日下午,乘坐國際列車過境蘇聯的胡適,在莫斯科見到正在那裡留學的共產黨人蔡和森、劉伯堅以及國民黨方面的...

20210420-張烽益:台鐵民營化能解決問題?分離「管制與營運」才是根本

張烽益:台鐵民營化能解決問題?分離「管制與營運」才是根本 思想坦克 20 Apr, 2021  台鐵太魯閣號4月2日在花蓮清水隧道因撞上工程車出軌,造成重大傷亡。 圖/歐新社 每天有7、80萬人次搭乘的台鐵,滿足許多人的通勤移動需求,不過,2018年才在蘇澳發生造成18人死亡的普悠瑪脫軌翻車事故,又在2021年4月2日在花蓮清水隧道北口,發生了太魯閣號因撞擊掉落鐵軌的工程車,造成49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雖然太魯閣號事故與之前的普悠瑪事故不同,是由軌道旁明隧道工程的工程車掉落鐵軌的外部因素所造成,不過,由於該工程也是台鐵發包施工,因此,社會輿論紛紛把矛頭指向台鐵,認為台鐵必須負責與進行改革,在此之際,「民營化」三個字就在人云亦云當中,成了救命仙丹。 「民營化」曾是八〇年代世界主流 「民營化」在台灣一直有種魔力,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因為當時全球保守黨當道,美國雷根、英國柴契爾,連當時共產陣營俄國的戈巴契夫與中國的鄧小平,都開始擁抱市場自由經濟,減少國家干預介入,力行小政府的思維。國民黨的威權統治,隨著八〇年代末的民主化,其國家經濟體制跟上這一波「民營化」的浪潮。 另一方面,1991年,當時黨外一群自由派經濟學者共同撰寫了《解構黨國資本主義》一書,認為黨國不分的國民黨,以國庫通黨庫累積龐大黨產,因此必須將其龐大的國公營事業民營化,極小化政府角色,以斬斷國民黨的命根。而對於威權統治之下的一般社會大眾,政府機關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與動不動就以官威欺壓人民的衙門官僚氣息,早就怨聲載道,受了一肚子氣。因此,「民營化」的呼籲一出,就成社會各界的高度全民共識。 太魯閣號事故後,「台鐵民營化」的相關討論也再次受到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的「民營化」只不過是「私有化」 不過,台灣在九〇年代開始執行的「民營化」政策,其實只是「私有化」(privatization),也就是官方持股下降到50%以下,就變成不受國會監督的民營公司,事實上政府還是具有主導地位的大有人在,例如中鋼、中船、彰銀、一銀等等。因此,某種程度上,當時很多國公營事業的「私有化」,只是要維持其「經營自主」,減少政治勒索與干預的營運空間罷了。 不過,在「私有化」的過程卻也同時發生了非但無法消滅黨國資本主義,反而,藉由釋股將國家資產賤買給特定財團,從而重新建構國民黨的新金權體制,因此,1999年由台灣勞工陣線撰寫...

20210418-紀永添:日本走向戰略清晰,台灣必須有所因應

紀永添:日本走向戰略清晰,台灣必須有所因應 2021年04月18日 07:01:00 若台灣海峽爆發危機,中國武力犯台,美、日兩國將緊密合作,在美日安保條約的架構下,日本自衛隊可提供美軍必要的協助。(湯森路透) 日前美、中兩國高階官員在阿拉斯加進行會談前,與會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先飛抵東京,與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與防衛大臣岸信夫,舉行了日美安全保障協議委員會。並在這場2+2會談結束後,罕見地在聯合記者會中點名批評中國,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隨後日本媒體報導,防衛大臣岸信夫表示,美、日雙方已經在這場會談中確認,若台灣海峽爆發危機,中國武力犯台,美、日兩國將緊密合作,在美日安保條約的架構下,日本自衛隊可提供美軍必要的協助,這無疑一改過去日本政府對於台海問題的曖昧態度。在之前拙作「台灣有事,日本能不被捲入嗎?」曾探討過日本這種模糊政策的歷史成因與近幾年的發展。在國際情勢快速改變,日本進而調整政策之際,對於台灣的國防安全有何影響,頗值得進一步討論。 沖繩美軍基地可快速介入台海戰事 岸信夫所提到的美、日緊密合作,依目前美日安保條約的規定與日本通過的國內法來看,主要可能包括提供日本境內的軍事基地與設施供美軍使用,日本自衛隊為美軍軍機或艦艇護航,提供美軍後勤與醫療支援,共享資訊情報等。其中提供軍事基地與設施供美軍使用,是美、日安保條約裡的重要條款,也將立刻影響台海情勢。因為眾所皆知,美國在日本擁有許多的軍事基地,其中又以沖繩為其大本營。位於日本西南方的沖繩群島,有近五分之一的土地都是美軍基地。包括美國空軍的嘉手納基地,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的多個駐地與普天間機場,距離台灣只有咫尺之遙,比關島還要近。美軍若利用這些基地來介入台海戰事,將可大幅抵銷敵近我遠的劣勢。更不用說位於日本本島上的各個大型美軍基地,擁有快速增援與提供後勤補給之便。 日本的領海、鄰接區、專屬經濟水域緊貼台灣的東北側。(製圖:潘世惟)  中國近幾年積極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能力,希望能將美軍阻擋於台海之外,但美軍在沖繩的基地,就位於第一島鏈上,而且經營已久。解放軍如果不攻擊在沖繩的美軍基地,就等於放任美軍經由這個踏板,快速介入台海戰事。可是攻擊在沖繩的美軍基地,又等於攻擊日本本土,將符合日本自衛隊出兵防禦的條款,中國將會陷入兩難。同時沖繩群島一路向西南方延伸,其中的...

20210420-阮穎嫻:擲毫做決定,使人生更精彩

阮穎嫻:擲毫做決定,使人生更精彩 2021年4月20日星期二 楊岳橋有句「金句」:「乜乜使人生更精彩。」香港這兩年經歷社會動盪,人心浮沉,一連串改變使一些人對未來更樂觀更確定更有信心,另一些人則可能要面對人生重大決定,或已坐言起行,或仍猶豫不決。近來在經濟學的頂級期刊有一篇論文,可能可以給予我們一些智慧。 改變人生的決定竟由擲毫決定 人在面對重要決策時是否做出明智的選擇?經濟學暢銷書Freakonomics作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萊維特(Steven Levitt)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公定字:擲毫對重大人生決定和隨後幸福的影響〉(Heads or Tails: The Impact of a Coin Toss on Major Life Decisions and Subsequent Happiness)。 該研究是一項大規模的隨機田間實驗。實驗參與者會以擲毫來幫助他們作出人生重大抉擇。這些決策包括換工作、與伴侶分手、搬到另一個地方、回到校園、戒煙、生孩子等。對於重要的決定,擲毫結果為「改變」的人比擲毫結果為「維持現狀」的人更願意做出改變,對自己的決定更滿意,6個月後也更快樂。這一發現表明,人們在面對改變生活的選擇時可能過於謹慎。 這個實驗重要的貢獻是,實驗的主題是改變人生的決定。這很重要,因為大多數行為實驗,就是邀請參與者入實驗室,以幾美元作為回報去測試人如何做決定,無論輸贏,結果也只是幾美元之差。這對了解人們面對重大決策時的反應,未必很有用。 另一個實驗創新的地方,是如果用問卷詢問一些沒有離婚及已離婚的人是否更快樂,就不能排除本身決定離婚及決定不離婚的人本質上已經有分別,那麼快樂度的對照比較就會受其他因素影響。用擲毫的方法,就可以排除這個選擇偏見。 這些決策跟每天思考吃飯吃什麼不同,因為人們很少面對重大決策,他們對這些決策將會帶來的改變,及改變是否比維持現狀幸福,沒有確切的想法。在經濟學中,我們經常假設人們非常了解他們正在選擇什麼,並且可以正確地評估不同的選項,然後做出為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正確決定。但是由於上述原因,做改變人生的決定很難,因為是否能帶來最大利益,不容易評估。 擲毫推動改變現狀 實驗參與者會進入一個網站,他們需要寫低那個人生重要決定的內容,參與者還需要提供密友的聯繫,並保證遵循擲毫的決定——當然,最終一些參與者違背了諾言。然後網站提供擲毫服...

20210419-素黑:衣車叔叔十年後

素黑:衣車叔叔十年後 20210419 十年前,我在這專欄寫過一篇關於買二手衣車的故事,題為「衣車叔叔」。那是深水埗的一家夢幻小店,當年店主溫柔地為我挑了一部勝家7102型號。專欄出來後,收到逾百讀者的電郵查詢,及分享他們跟衣車和家人的種種童年往事,如想念母親夜裡車衣時的噠噠聲,也有追憶母親用衣車養活全家的愛,還有婆婆特意致電報社找我查問地址等等。關於衣車的集體回憶分享,當年成為一時佳話,溫暖人心。  大家知道我喜歡自己做和修改衣服及袋子。那部修整完美的7102我一直用著。直到上星期做完一條褲子後,衣車便突然壞了,齒輪不轉了。啊,當年叔叔說保養6個月,沒想到原來已用上十年。我想,她年紀大了,該是退役時候。一部舊款二手衣車,能活過如斯不賴的歲月,真叫人敬佩。 想起衣車叔叔。 然後上網驚喜地發現,原來當年那輪「衣車集體回憶」的分享後,衣車叔叔被廣傳了,傳媒採訪他時也用上「衣車叔叔」這名字。沒想到當年我為店主改的名字,如今已變成他的稱號。後來衣車叔叔還在Facebook開了同名專頁,有禮地親自回覆顧客的查詢。叔叔的理念始終沒變:「盡力把每一部衣車做到最好。」一雙細膩巧手,一片醫者丹心,四十餘年逝水韶華,他到底用愛給過多少衣車重生的機會,體貼地交付到新舊客人的手裡,修復過多少人的回憶,圓滿過多少人的夢?  謝謝你,衣車叔叔。 素黑

20210414-素黑:可愛的境界

素黑:可愛的境界 2021-04-14 曾經有記者問我:「假如想成為一個可愛的人,應該要做甚麼呢?」 這個問題很到位,因為我們大多只會問以下這些層次較低的問題:「如何才能得到愛?」「為何我愛的人最終都放棄我?」等等。 對啊,關鍵可能正是:因為你不夠可愛,人家不想愛你呀! 這裡的「可愛」,不是指kawaii或「萌」,而是「可以產生動力想去愛你」的意思。你連基本的可愛條件都欠缺時,即使是對你一見鍾情的人,相處過後,自會選擇跑掉,因為你沒有甚麼值得對方留步為你付出愛,你不夠可愛! 要成為一個值得被愛,令人很想或願意去愛你的人,當然不只是靠外表吸引。令自己外表吸引是一門學問,先不在這裡談,因為這條件相對容易。有了吸引的外表還需要更勾魂的東西啊,那就是你的氣質。這得靠提升品格和修為培養。 你喜歡看見怎樣脾性、模樣和特質的人,你便努力修煉成為那樣的人吧。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甚麼模樣的人嗎?先從看鏡子開始,學習看自己。從外表,打扮到內在修養、健康等,重新維修一次,令自己發亮。 想修煉可愛,還得注意這些:一,長知識,別流於無知、迷信或人云亦云。二,別只追求消費和玩樂。 三,注意口業,淡定和靜雅的人比吵鬧無知的人可愛得多。四,別做你批判的那種惡,別忘記行你想看到的善。(對,這是我的新書《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裡的金句。) 這便是可愛的境界。 素黑

20210412-素黑:只因得不到

素黑:只因得不到 2021-04-12 她對想生孩子的決定三心兩意。已四十多歲,大概因為想多爭取一點面子和地位想再生一個。懷胎後,卻突然覺得會大大影響自己剛有起色的事業,又怕再有如上次生育時那樣的產前產後種種後遺症。她不想做決定,諮詢過不少人,結果決定做人工流產。可做完後馬上又後悔,深深埋怨建議她打掉胎兒的所有人。 「千不該萬不該,怎麼我會誤信人害了自己呢?」她是經常後悔的人,突然覺得生了「應該」好一點,便全盤否定當初自己的理性想法和意願。衝動、寡斷、抵賴是她的死症,偏偏她還任性,決定迫自己馬上懷胎,說:「總得生一個出來彌補遺憾。」其實她已有一個十多歲的兒子,問她誓要多生一個是為甚麼?她說不清楚,應該是母愛吧。 多麼可怕的一個「愛」字。 她根本不懂愛。對老公不夠好,沒聆聽自己的心,容易被旁人影響,人家說生她便覺得應該生,人家說不生她又覺得有道理。像錯過了一次網購折扣機會一樣,馬上再下單要買到手才心息。這種心態,是因為「得不到」所以才覺得很「需要」。 多麼自私的媽媽,只為滿足自己得不到的缺失,事實上她沒有缺甚麼,犯下貪、亂和執的死穴。 多麼可怕的執念,上次已因為衝動白白害了胎兒,現在更以「母愛」之名想多害一次。我說她根本未準備好再當媽,她承認,但「想得到」的慾望已蒙蔽雙眼。 像很多因為不甘心而生孩子的母親一樣,這種生育,沒有愛。  

20210407-素黑:真實的我,真實的你

素黑:真實的我,真實的你 2021-04-07 我們都不了解自己和別人,卻想像我們和他們是怎樣的。 很多人不知道真實的我是這樣:只穿黑衫,愛走路和坐巴士,一日吃兩餐自己煮,自己造衣改衣服。撿塊木頭回來造餐桌,酒店房間會收拾如剛進來時一樣才退房。對所有節日紀念日都不感興趣也不刻意慶祝。抗拒大家一起做的集體活動如在戲院看戲、坐飛機或上課。會重複播放一首歌或電影直到不想聽和看為止。盡量不說話,不愛見人,平時沒甚麼表情 ,不愛買東西,怕人多的地方。最怕粉色和甜品。 不少讀者以為我有一米七,看到真人演講時會嚇一跳,怎麼那麼嬌小啊。很多讀者幻想我是熱愛山野,遠離城市的出塵人,其實我雖喜歡行山,很怕熱、濕和有蚊的地方,更喜歡住在城市裡。 有人以為我活得很快樂,這是大誤解。我一生甚少快樂的時光,快樂不是我的追求,更舒服的心境和狀態是平靜、穩定、和激情,這是我不老、不傷人、美麗的泉源。我的生活正在遞減中,尤其減少寫字和說。一直覺得做人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朋友或親人。我的世界從零到一已圓滿。一切都帶不走,取了要歸還,包括物質,記憶、感情、一切。此生只望不為別人添麻煩,不為地球添垃圾。 不要理會別人怎樣看你,真實的你不需要跟別人一樣,你是你,他們是他們。不要乞求被明白,要學懂拒絕被打擾或糾纏。純屬私隱的事,不想交代或回應誰便不回應,毋須感到壓力或內疚。 素黑

20210331-素黑:不能原諒自己

素黑:不能原諒自己 2021-03-31 她總是糾纏在一個思想裡:「我不能原諒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情,犯過的錯,想起也很厭惡,無法從那記憶走出來,刻刻都很討厭自己。真的可以原諒自己嗎?」 幾個客人都像她一樣,長期困在這樣的想法中。因為無法原諒自己,導致行動力低,抑鬱成性,意志消沉,徹底否定自己。他們有一個共通點,覺得自己是「罪人」。  原來犯罪是很方便的藉口,只要浸淫在這個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去的判決,便不用面對現在和將來那個現實的自己。很少人知道,這是罪犯的潛藏安全感,以致不捨得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更想逃。一個「執」字了得。 「我現在已經被吞噬了,有時晚上會怕黑,閉眼會看到變惡的自己。」偏執過了頭便育成心魔,跟原本犯的錯已無關。  怎樣才能原諒自己?這個問題問錯了方位,錯在執著「原諒」。能原諒是深厚的修為,常人難做到。尤其是原諒之後不知可做甚麼,才能療治那犯錯的傷口,為自己重新定位,重建價值。 想從過錯中走出來,便立志不再犯相同的錯。過去的不能改變,現在可做的是「贖罪」,做補救的事,從教訓中成長。與其遺憾曾經的不堪,不如積極地善後:譬如彌補你傷害過的人包括你自己,立志善待他人和自己,提升情商,謙卑做人,多做善事。原不原諒自己已不重要,你是不是罪人都是要活好自己的。重要是你有很多應該先去踏實地做的事,為重建一個像樣的自己作準備。 素黑

素黑:有一種病叫都是為你好

素黑:有一種病叫都是為你好 2021-03-29 有一種人,誓要把你說了不想要的東西塞給你,直到你放棄反抗為止才心滿意足。你擺明不需要、不喜歡也沒用,因為他的目的只有一個:你必須聽從和就範。 或者換一種模式:他強迫你聽他的意見,你必須採納,不可有異議,不然便是你固執,也辜負了他的一番好意。「都是為你好」、「我是在幫你」。你最終放棄,不是鬥不過他,只是知道跟野蠻的生物爭拗沒好處,對方死不罷休,可憐他便是了,回頭向上級投訴或事後疏遠他便是。 他覺得是好的,有用的,你都收下,聽他的,只要能平衡他想操控你的慾望,便可以暫時息事寧人。可是當他介紹的食物、醫生、用品、朋友、伴侶甚至金錢,你都全單照收了,聽從了,日子也不會好過,往後他會更積極和殷勤地向你推塞東西,你會變成了他緊緊抓在掌心中的獵物,徹底操控你的一切,養活他的自我。 再進一步便是操控你的一舉一動。走在街上必須靠哪邊走,穿衣服只能是他認可的風格,必須點他認定是你喜歡的菜,去他喜歡的地方旅行,結婚對像也得由他選,買房買家具都要聽他的等等。 你感覺好端端的,他卻認定你有病,要按他的建議去調養。你想安靜,他卻在你耳邊沒完沒了地噴話。你不能說不,他脆弱,會受傷,怪你狠。 他不是真的關心你或對你好,他只是病了,以操控換取成就感和存在感。超級操控慾患者難醫,可憾這人也許正是你,或是你身邊最親的那位。 素黑

20210324-素黑:如何改善不幸、易怒和怕拒絕

素黑:如何改善不幸、易怒和怕拒絕 2021-03-24 那天記者問我如何能改善自覺不幸、容易發怒和害怕拒絕人的毛病。 建議處理任何問題都可用以下模式,問:問題到底是甚麼?導致該情況是誰的責任?問題的細節是甚麼?程度如何?然後才尋找對應的改善方法。 如自覺不幸。要問主題是甚麼,假如是「找不到愛自己的人」便是判錯症,緣分問題不能界定為不幸。再問是否自己也有責任?是性格所致?不想調校心態?要轉化不幸感,需要別老是覺得自己是唯一的受害者,要學習清理自己的負能量,積藏太久會變心結,同時會把旁人拉進自己的黑暗世界,變相雙倍負能量。     又如容易發怒。要問為何發脾氣和會做甚麼,如罵人?砸東西發洩?自殘?改善方案先從留意體質和飲食入手,可能原來一直肝火盛。那便調飲食,服疏肝藥。怒火都是累積,平日多靜養,不要等怒發時才急救。可用聲療工具如銅磬,或喝古樹普洱茶養氣等。 至於不懂拒絕人,通常是因為軟弱,怕拒絕後有人會不高興,或身體某處有瘀塞,導致性格上傾向奴性依從,害怕孤獨。這些人通常有明顯的「怕開口」習慣,只會點頭。我做個案時經常花不少時間訓練客人「說出來」,讓自己聽見,這是加強自信的有效訓練,沒甚麼不好意思說的。表達自己需要練習口才和膽量,可用提升勇氣的「我行」芳療油幫助打開口和咽喉這兩個掌管釋放和封閉的關卡。少一點怕事,多一點自信,人便暢通自由了。 素黑

20210416-左丁山:移民漸入高潮

左丁山:移民漸入高潮 20210416 上星期六寫咗一篇「為何各散東西」,講移民令中產階級好無奈,星期日在馬場碰到一位馬友,佢對左丁山講:「左生,你所講之移民動態,到處都有,我嘅鄰居通知我佢在暑假學期完畢後就移民英國,為下一代着想喎。」為下一代而移民,幾十年來都係咁講,但呢一次就真係冇花冇假。1997後出生之香港人,當然無緣攞BNO,但佢地嘅爸爸媽媽,一般係70後,80後就多數有BNO喎,英國政府諗得幾絕,有BNO之父母可以帶沒有BNO之子女一齊移民,用五加一計劃獲得居留權,呢一招有好大吸引力,啲年青中產父母幾難抗拒。現在又有新招,話允許有太空人,即BNO父親或母親可留港工作,其他家庭成員可過去英國先。有呢兩招組合拳,相信今年七月中以後會成移民高潮,國泰客機班班爆棚都似,唔該國泰航空高層預備增加航班嘞。 世界疫情冇大改善情況下,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未來有利移民安排,未必要做太空人。有朋友告知,佢個同學正為移民去澳洲,驚搵唔到工而焦慮。美國傳來好消息,呢位仁兄B係IT專才,申請美國本土一間公司一個職位,講明可以在家工作,仁兄B憑資歷力壓其他應徵者,獲得聘書,佢可以在香港或澳洲在家工作,於是高興咯,一家人移民澳洲,在家以美國時間工作,顛倒日夜都冇計咯。又有一位阿太陪女到英國讀書,公司叫佢唔好辭職,一於在倫敦以香港時間返工,支番香港薪水,公司成功挽留人才,阿太在倫敦咪在當地時間午夜十二點與香港公司連線工作囉,此乃全球化之具體表現。全球化已是不可抗拒之大潮流,香港學生未來要加入全球化社會,首先要學好英文,其次係多留意世界各地時事,唔駛掛住讀公社發展科。 星期日賽馬後在馬會吃晚飯,遇到一位中大師姐,佢話畢業幾十年之後,一班老同學已劃分藍黃兩堆,各自unfriend,令佢好傷感,佢講及幾位深藍校友ABC,左丁山亦認識。校友話:「ABC三位愈老愈藍,其中一位仲係天主教學校出身嘅天主教徒㖭!佢地三人各有子女,一聲唔出,移民走人,出發前幾日先至通知,搞到ABC紮紮跳。原來ABC嘅仔女聽阿爸講憶苦思甜歷史,聽到怕,靜靜雞搞移民,不再留港照顧老人家喎。」聽落又幾令人感嘆,啲藍絲父母多啲同仔女溝通啦! 左丁山

20210406-張楚勇:留下,不再只因為香港——1990年的一封信

張楚勇:留下,不再只因為香港——1990年的一封信 06.04.21 作者按:早兩天從舊文稿堆中,發現自己在1990年旅次英倫期間,就當時困擾香港人的去留問題,給《突破》這份對香港年輕人舉足輕重的雜誌寫過一封沒有發表的信,提出了一些反思。 想不到在我的人生經歷中,竟然在三、四十年的光景內,兩次遇上我城港人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去留抉擇。 記得1980年代上半,一次和近20位高中舊同學聚會時,發覺當中百分六十同窗,半年內便會告別香江。那一刻突然感到,以前種種伴我成長的經歷,正在一步步的流失逝去。 今天,在收到四十出頭的舊學生挈家攜雛抵達彼邦的訊息時,心情之複雜,不減當年。 重看舊函,今昔情、境自是不同。我的反思,自然不免偏頗局限。但其中觸及的困惑、挑戰及種種兩難機遇,當年今日還是有共鳴共通者,也許還值得一讀。 1997年主權移交,一代港人移民海外。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首先多謝蔡元雲先生寄贈《突破》革新號優先本給我。《突破》決定在這個時候,成為一份留在香港的人的雜誌,反映了你們是有勇氣、有承擔、有理想的香港人。對此我深切表示敬意。 本來,一本城市雜誌理所當然地是辦給該城市的人看的。但時至今天,我們竟要把這個山城的人分為去的與留的,又要分別為去的或留的人辦刊物,可見我們這個城市是如何面臨分化的威脅。很明顯,這是因為逼不得已,也是因為事態已經十分嚴重。這,就不得不教我們對這個問題深思。我打算從《突破》革新號優先本裏談這個問題的文章說起。 在你們致讀者的文章中,你們說:「我們不會非議『溜』的,這是個人選擇,我們必須尊重。」在你們編輯人語中,你們又說:「我們說留下,並不是為了什麼偉大的理由。只因為我們在這個小島長大,對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有份難以割捨的感情。我們留在這裡,只想在這塊我們熟悉的土地上繼續走下去。」 持以上兩種看法的人相信為數並不少。除了《突破》之外,《突破》讀者的來信,以及被《突破》訪問,說明要留下來的人,也表示了幾乎完全一樣的觀點(例如譚王䓪鳴女士)。 事實上,這些也是很平實的觀點,教人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推敲這兩種觀點的含意,我認為卻是殊不簡單,而且其中一些有關的含意更是應該讓我們香港人——無論你是走是留——細細深思。 當我們說,無論是走是留,都是個人的選擇,我們都應尊重時,我們其實是預設了個人是優先存有的、基本上是自足的實體,他有能力依據自己的原則喜好作...

20210409-CSR:太魯閣事故後 空有275億經費、1500個員額,台鐵改革先要檢討的三個治理問題

CSR:太魯閣事故後 空有275億經費、1500個員額,台鐵改革先要檢討的三個治理問題 20210409 https://csr.cw.com.tw/article/41918?utm_source=fb_cwbookclub&utm_medium=affiliate&utm_campaign=fb_cwbookclub-affiliate-cwbookclub&fbclid=IwAR3RXT6t1QB03eMhaaaEIwBurH4MqYJc9RhLn0bBrvvA_56nxzHLfc2KxcI

20210403-單信瑜:「安全」不是靠運氣:太魯閣號事故後,如何反省台灣的安全文化?

單信瑜:「安全」不是靠運氣:太魯閣號事故後,如何反省台灣的安全文化? 單信瑜 03 Apr, 2021  台鐵太魯閣號4月2日在花蓮清水隧道疑遭工程車砸中出軌,造成50人罹難。 圖/路透社 台鐵太魯閣號的事故應該歸咎於誰?或是否真的能夠事先預防?沒有簡單的答案。 因為這次的事故並非列車本身機械故障、也非司機員或台鐵調度人員的疏失,甚至不是因為軌道或號誌、通訊系統故障造成,而是一個外部的事件導致——一起工程車滑動的「小事件」。相較於龐大能量的地震或颱風、豪雨,這是很典型人為災害的「不對稱」特性,亦即小小的疏失,極微弱能量造成的系統擾動,卻導致重大的損失。 這種意外,沒有任何可以立刻改善其發生機會的特效藥。只能一步一腳印,慢慢建立安全文化以及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 「不對稱」的災害,如何預防? 如果客觀來說,這次的事件就像是有人駕車,在列車已經接近平交道時突然暴衝平交道,無論是駕駛或任何偵測、預警甚至於自動減速停車系統都無法迴避,因為可預警和反應的時間都過於短暫。 但是這次意外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防範作為的責任並不直接,且不是在於台鐵與列車運行和軌道、通信號誌系統以及列車保養維修的責任。這次事故的肇因,是負責台鐵沿線工程的廠商車輛滑下邊坡進入軌道範內,因而撞擊列車造成事故。 目前尚不清楚整個事件發生的時間經過,也還沒有完整的調查釐清各種事實,所以尚無法討論是否有任何人為的疏失,以及這些人為疏失存在的系統性原因。甚至於工程車滑落發生的確切時間,以及在工程車滑落後,任何人是否有時間可以透過台鐵的通聯機制及時通知列車司機減速停車,都還無法釐清。 但是,無論如何,不管這輛工程車是怎麼滑下去的,這件事情本身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車輛無論是停在平地或邊坡上,都應該有一定的安全確保程序。即使是一般的小客車駕駛,也知道在車輛停妥後必須打到P檔,且一定要拉上手煞車。停在邊坡上,除了打P檔和拉手煞車之外,還必須把前輪轉向,且以石塊充當輪擋。而如果是包括工程車輛在內的特種車輛,即使是停在平地也必須放置輪擋。 只要是注重安全的公司或單位包括:中油的油罐車、運送化學液體或氣體的大型槽車、消防車、軍車等,都有這樣的程序,且落實的機會較高。至於一般的貨櫃車、砂石車、遊覽車等業者,是否也都有這樣的規定,且是否大部分的駕駛都會遵守,不得而知。 這次的事故並非列車本身機械故障、也非司機員或台鐵調度人員的...

20210408-CUP:反叛而偉大的神學家:孔漢思

CUP:反叛而偉大的神學家:孔漢思 2021年4月8日 BY BILLY TONG 攝於 2013 年。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 世紀其中一位最知名的神學家、倫理學家、哲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於今年 4 月 6 日在德國圖賓根逝世,終年 93 歲。他留下超過 50 本著作以及無數文章,在早年狠批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教義,到後期成立全球倫理基金會,希望尋找一套跨越各個宗教的倫理規範。現在就讓我們回顧孔漢思的傳奇一生。 1928 年,孔漢思於瑞士琉森州出生,長大後到羅馬知名的天主教學府宗座額我略大學深造哲學和神學,並在 1954 年獲頒授聖職。他後來繼續在學府做研究,1957 年於法國索邦的天主教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學位。孔漢思早年熱衷於詮釋瑞士基督教神學大師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著作,並指出其有關上帝恩典的理論,同時符合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義。他的博士論文深受天主教和基督教學者歡迎,事業發展也平步青雲,1960 年到圖賓根大學擔任神學教授。 1962 到 1965 年,他以神學家身份獲邀出席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當時結交了另一位年輕神學家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亦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兩人都認為教廷要走向現代化。在會議中,孔漢思提出很多大膽建議,例如廢除神父的獨身規定、容許女性擔任神父、支持節育等,但不被接納。1966 年,孔漢思引薦拉辛格到圖賓根大學當教義學教授;可是到 1968 年,西德爆發大型學運,兩人關係慢慢出現隙縫。 1968 年,孔漢思在瑞士發表演說。 圖片來源:Moosbrugger/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CUP

20210322-素黑:人停滯在困局的共通點

素黑:人停滯在困局的共通點 2021-03-22 在我做個案諮詢的二十餘年經驗裡,假如要問個案是否都有一些共通點的話,我會說有三個。  一,習性是最大的敵人。大部分人都敗在自己的盲點和死穴裡。關於人性中有五大死穴的討論已在此專欄和新書《也許你真的不如你所想那樣》詳細討論過。 二,錯判問題。很多人原以為有某些問題,其實是判錯症,困局設定出錯了。我們真的不如所想那樣。如有案主自判患了焦慮症,說「總是」在轉工時過度緊張或擔心會做不來,適應不到新環境,「好像」別人不是這樣的。其實這是常見狀態,事實上她不是每次轉工都是這樣。她又說自己有「臨時退縮」的怪毛病,如明明約好朋友聚餐,臨出門前很多時都會後悔,極不願外出,懷疑自己到底是甚麼心理病。細問下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她住得偏遠,出入不方便,又沒有私家車,走路到車站也要十多分鐘,日曬雨淋便會很辛苦,想到這裡便不願意出門,但其實心裡很想見朋友。所以這不是甚麼心理病,只是怕辛苦,想懶又懶不得,不願意走那段捱苦的路而想臨陣退縮。那可考慮搬家啊,可她不捨得,很喜歡所住環境。那就是想兩全其美的貪心。預算好召喚的士的財政和交通時間,努力賺錢便能解決問題。 三,忽略身體。總覺得感受和想法都比身體重要,無視身體給自己的信息,如不理長年痛症、便秘、失眠等,因而加劇了情緒病情。身體狀態和情緒病是無法二分的,不能偏執求治愈。 素黑  

20210317-素黑:學習放手的方法

素黑:學習放手的方法 2021-03-17 早前被媒體採訪,說有些女生明知對方不夠愛自己,卻不捨得離場放手,苦了自己,問我要學懂放手有甚麼方法。 五個步驟吧:1. 認清楚真相,即男人的愛跟女人的愛不一樣,你無法改變對方滿足你。2. 重新調校自己的生命重心,不要偏執,要平衡,重組作息生活。3. 學習調整情緒的方法:如定心、靜心、療傷等。4. 找可信的輔導、療愈師或朋友幫自己,切忌向負能量重和是非多的朋友傾訴。5. 走出來是需要時間的,別求快速方案如找個替身移情新戀人。 假如對已完結的感情還是執著,終日回想過去的話,要解開心結,可以有三個步驟: 1. 學習清理:徹底清理堵塞的心結和執念,來個歷史斷捨離。可盡量使用自然療法如聲療、芳療、呼吸、疏通經絡等。還有清理關係,為已變質的關係善後,尤其是感情關係,必須清理好才可重新開始新關係,不拖不欠不欺騙。 2. 不要忽略傷口:不管你是因為啞忍,不懂還擊而受傷,抑或是你錯誤期待對方跟你一樣善良而受傷,都要肯定和正視自己的傷口,替自己療傷,接受受傷是弱也不是弱。 3. 重整記憶:記憶是假的、局部的、選擇性的,是加以想像的二次創作,堆積願望、慾望和情緒的結果,容易被情緒影響而改變記憶的內容。這種記憶很吸引,卻是令人不捨和放不下的陷阱。處理不快的舊記憶不是求洗腦或忘記,而是要建立新的、快樂的記憶,學習自愛。 素黑

20210315-素黑:叫人太累的感情勒索

素黑:叫人太累的感情勒索 2021-03-15 她和他成為了朋友。她想更進一步,他表示目前事情太多,還未是時候投入一段感情。她表面接受繼續做朋友,但會埋怨找他聊天時他的態度有點疏遠和冷漠,有時還會拒絕。問他原因,他說上班累了一天只想休息,不想多話,尤其在網上,她表示尊重和理解,沒勉強甚麼。 然後她再度埋怨留言兩次他都沒有回覆,說有一種被無視的感覺,這樣忽冷忽熱的回避態度令她很不安,覺得他沒有尊重她的感受。「我只想他明白我對他的情感。」 這不是勉強是甚麼? 我告訴她:「我是他的話,會覺得更累。你像個不懂事、索求逗哄的幼稚女生一樣黏連,搞不好容易惹人抗拒和反感。別再濫用『尊重』一詞,他一直只是做回自己,也沒有特別想對你有進一步的想法或慾望,沒有尊重他的應該是你。」 她自辯:「我覺得他累了,工作有壓力,我只是想關心,看哪裡可以幫他解決難題。」這是進一步的危險想法。 她以關心之名干預別人的生活,沒有理會對方真正的感受和想沉默獨處的需要,只想以自己想要交流密度強迫對方回應自己。她想扮演治療師、救世者和紅顏知己的角色,以為沒有她對方一定活得不夠好,因為對方「不懂得照顧好自己」。阿媽式的關愛令人疲累,壓力更大。 多少女人像她一樣「咬住對方不放」,以「不過是關心」為藉口,必須對方馬上回應自己,進行感情勒索? 放下吧,他不用你泛操心。請接受一個事實:他並不需要你。  素黑

20210310-素黑:老是擔心你,是煩還是愛?

素黑:老是擔心你,是煩還是愛? 2021-03-10 女人對男人的關心或擔心,往往製造無形的壓力,她們不知道。 不是說所憂心的事本身有問題,而是說男人的先天腦結構,不是為回應親密情感關懷而設計的,尤其是不懂得用說話表達,又因為難以表達而為期待著回應的女人製造了她的壓力,結果是雙重壓力。 譬如這些「阿媽式」的擔憂:整天憂你吃不夠,工作不順,捱夜健康會出事等。你離家和歸家,她都會重複一遍這些憂心的囉嗦,不知這是一種煩,她覺得是愛。 男人對於自己的生活作息沒有感到絲毫不妥,自在就好。即使出現問題,他們自有自己的辦法處理,只是未必是女人認為對的方式而已。男人是自我完成的動物,女人是連身邊人也要完善的動物。 再說,男人說一就是一,對不確定的會選擇沉默。尤其是女人對用詞太認真,萬一說錯了應承了沒能做到便出大事,還是避而不答保險些。 女人說一可以是二,「覺得」是「為你好」便是對的,可跳過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因為自己的感受太重要,不管對方是否能接受或理解。這是女人要表達情感的慾望。 其實女人老是要叮囑要憂心,不過是平衡自己的心理,因為不懂以適切的方式和男人相處(更遑論相愛),不懂用非囉嗦的語法表達牽掛。 女人的關心和擔心未必是男人真正需要的,男人表達關心和擔心卻是女人的渴求,雖然也許會口不對心說「我對你沒要求,只要你……」 兩性溝通真的不是誰說的算,是「放下自己先看對方」的修為。

20210404-未來城市:主教山配水庫,保育與發展如何並行?

未來城市:主教山配水庫,保育與發展如何並行? 2021年4月4日星期日 主教山配水庫的設計與其他古蹟相比,是完全自成一格。(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2020年在政治變化和肺炎的陰霾下,年底時一個差不多完全被遺忘並正在拆卸中的地底建築物,僅在一個早上變成令全城驚喜並期待的香港新景點。 轉捩點的出現,由一個失誤和一個深水埗居民的個人堅持開始,加上香港2020年的藍天,令主教山配水庫的照片讓人眼前一亮,就算是老香港也難以相信香港地底竟然有這麼一項秘密。 短短3個月,這配水庫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暫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餘下的問題只是如何恰當地保育和發展。在此我希望利用我過去營運和建設多所博物館的經驗,探討可行的策略。 對保育古蹟的3類期望 若要將主教山發展成一個新的遊客景點,必須先估算訪客數量以規劃配套設施。以香港科學館及太空館作參考,估計主教山每年可吸引90萬訪客。 對於深水埗街坊,期望卻不同。主教山又稱窩仔山,是一個充滿綠意,屬於街坊的晨運和休憩地方,是鬧市中的郊野公園。他們希望保留主教山現時的面貌,只要求將一些設施改善。 對古蹟保育的人來說,則希望整個配水庫以現况保留,任何發展均不應對配水庫作更大的破壞。但若以發展局常用的古蹟活化計劃處理,則意見頗為分歧,因為已有幾個活化項目以失敗告終。他們不希望此配水庫有同樣的命運。 這三項近乎難以共存的保育與發展目標,如何才能取得各方的共識? 配水庫與密閉空間 配水庫的設計與其他古蹟相比,是完全自成一格的。現時大部分認定古蹟,都是供人直接使用的建築物。配水庫則相反,它的內部空間並不希望有人使用,因為它的「居民」是已完成過濾可直接飲用的食水。它只有一個供維修和保養人員作檢查和清洗水庫的細小出入口,屬於密閉空間。 依本港法例,任何人進入密閉空間前,都必須參加理論和實習課程,考試合格取得按《工廠及工業經營(密閉空間)規例》的「核准工人證明書」,再加上安全和通訊設備,才能進入配水庫。配水庫不是為公眾使用而設計的地方。 水務署在去年底的拆卸工程,雖然破壞了配水庫作為一個完整的古蹟,但就「意外」地令它變成非密閉的空間,提供了開口供未來安裝有需要的出入、通風和消防等設備。亦是這個開口,令配水庫的內部首次與外間的自然光源相輝映,將一個埋藏了超過一個世紀的地底建築物面貌,以核爆式的速度在大眾媒體中廣泛流傳。 連拱頂保留更穩固 按水務署現稱為「前深水埗配...

20210404-星期日文學‧香港寓言故事:微言含大義,萬獸寓言的哲理

星期日文學‧香港寓言故事:微言含大義,萬獸寓言的哲理 2021年4月4日星期日 圖5之1 - 劉銳紹(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在香港文學世界,寫寓言故事的人不多,但若以為寓言是小朋友過家家,就未免太小看這個文學體裁。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洋洋灑灑寫了五十四篇小故事,用動物的獸性比喻政局的險惡,他念念不忘的當然是他對當下時勢、對香港政治的觀察。在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歷來都有政治家、哲學家用寓言寫哲理,中大中文系陳煒舜教授分析寓言體裁,恰好能回應劉銳紹用文學和文藝回應時代的渴望,引伸對創作故事、說道理的思考。 今年三月,劉銳紹推出新書《萬獸寓言》,用動物講故事,總共有五十四篇,每篇只有一千字左右。書的小標題是「夫子穿梭世界森林」,封面還有很多可愛的動物插畫:大叫「殺無赦」的獅子、倒立的「傻瓜」棕熊、殼上黏着「我真係好鍾意屋企」標貼的蝸牛。他們都是故事的主角。 有些故事是昔日寓言的延續,例如出自《戰國策.楚策一》的成語「狐假虎威」,在劉銳紹筆下續寫成「虎借狐奸」和「虎吃奸狐」的故事。原來典故是狐狸借老虎的威猛嚇唬其他動物,在新故事下老虎也借狐狸以奸計到處吃小動物的行為,維持在小動物心中威武的形象,是為「虎借狐奸」;而「虎吃奸狐」就指狐狸覺得不能再欺騙老虎了,唯有服務老虎,老虎在狐狸再無利用價值時把他吃掉。劉銳紹寫新故事旨在對應香港時局,他如何開始寫作,在寫寓言期間又面對什麼困難? 時局與故事 這位「經歷了一國兩制的誕生與衰落」的傳媒工作者,在談書前,先談到香港時局是他工作歷年最差。同時在書本的序言,他刻意提到自己人生經歷了四場社會運動。一九六七年的左派暴動,他是幫左派偷運書的「小鬼隊」;一九八九年,他以記者身分採訪六四事件,子彈在頭上飛過;二○一四年在雨傘運動,他叫學生要知所進退;二○一九年的反修例運動,他應一些社工要求,會幫忙「執仔」,與年輕人分享經驗。 他明言,時局是他寫寓言的原因:「跟進香港情况,我有很大觸動,有很多事情要講,但又要講得有技巧。我說過,我們搞新聞、搞評論有一個局限,我們只能夠接觸到關心新聞、關心時事的人,普羅大眾是接觸不到的,他們覺得政治好枯燥。所以我覺得我用這種方法,老幼咸宜,男女老幼都適合閱讀,容易透過我書中的動物世界理解現實的世界。」此書的目標是要做公眾教育。 劉銳紹將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想死想衰就學的黑色寓言」、「不想死就學的紅色寓言」、「想死或...

20210401-轉角24小時:又一場戰爭逼近?烏克蘭一觸即發,俄軍壓境烏東「大增兵」

轉角24小時:又一場戰爭逼近?烏克蘭一觸即發,俄軍壓境烏東「大增兵」 2021/04/01  圖為烏克蘭部隊。 圖 / 路透社 【2021. 4. 1 ,烏克蘭/俄羅斯】 又一場戰爭逼近?烏克蘭一觸即發,俄軍壓境烏東「大增兵」 「嫌世界不夠亂...第三次世界大戰要來了嗎?」烏克蘭東線沉寂多時的「頓巴斯戰爭」,在過去7天內急遽升溫。烏克蘭方面先是遭遇了網路資訊戰的謠言騷擾,接著4名除雷的烏克蘭工兵,也在烏東前線遭親俄軍團突襲轟殺。俄羅斯政府隨公開指控「基輔意圖撕毀停火協議重開頓巴斯戰爭」,並以此調動大批精銳部隊前往烏俄邊境展開「聯合軍演」。誰知軍演結束後,大批俄軍重武裝部隊就直接轉進被併吞的克里米亞半島,同時北約盟軍也在北海各地偵測到了「極為密集的俄國戰機侵入領空事件」——種種異常跡象,讓美軍與歐盟各國備感驚訝,並迫使烏克蘭軍方與北約司令部連日展開緊急會議,以預備「烏東一觸即發的迫切危機」。 烏克蘭軍方表示,自從2021年1月1日以來,烏克蘭東部的親俄分離主義部隊——即「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軍」與「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軍」——已數度違反停火協議,並於前線累積擊殺了16名烏克蘭士兵。之中,最近一次的嚴重衝突發生在3月26日,頓內次克北部的舒米鎮(Shumy)對峙點。 根據烏克蘭國防部的說法,當時一批烏克蘭士兵,正奉命整理自家戰壕前的地雷區,豈料在除雷的緊張過程中,卻遭頓軍狙擊手射殺。射殺過程中,親俄分離軍不僅派出多名狙擊手射擊,更在烏克蘭救援部隊前來搶救傷兵時,大舉動用迫擊砲、火箭彈、機關砲「一網打盡」設下殺戮空間。 舒米鎮的交火衝突,最終造成了烏克蘭軍隊4人陣亡。但隨後,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卻急電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痛斥德、法與歐盟「對烏克蘭政府缺乏管教」,指控烏克蘭正意圖撕毀《明斯克協議》,意圖「重新侵略」烏東的親俄獨立區。 圖為俄軍當時進駐克里米亞半島。 圖/ 路透社 在拉夫羅夫高調修理梅克爾與馬克宏的同時,德法兩國也正因國內新一波疫情爆炸吃緊,而正在與莫斯科交涉欲引進俄製疫苗「史普尼克5號」(Sputnik V)。因此敏感關頭之際,巴黎與柏林也只不敢對烏東的緊張狀況多加刺激。 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國防部卻突然以「大型軍事演習」為名義,從俄國各地軍區抽調了28個精銳的「營戰術群」(battalion tactical g...

20210405-林夕:他人生完了,台鐵還沒完

林夕:他人生完了,台鐵還沒完 20210405 太魯閣列車出事,台灣人出力出錢,千萬車隊自動組團到花蓮帶物資,南北西東都有人到花蓮集體祈福。讓人揪心也激心的慘事,總有令人暖心的好事。 死者身分辨認困難,牙醫師義務幫忙做齒模鑑定。想家屬辨認遺體時,目睹親人樣貌沒那麼震撼難過,58位遺體修復師當義工,第一時間主動組團趕到花蓮, 幫遺體修復。 乘客在車廂內遭到上下左右搖撞——交通意外最致命的衝擊形式,以致有找到上半身,還在尋找下半身、有不同部位遺體,DNA鑑定同屬一人。最後人手不足,再有雙倍同行趕來當義工,都熬着夜,紅着眼,二十四小時分三班輪流工作 。 有位修復師哽咽着說,這是入行以來最艱難任務,最難就是壓抑着情緒,一名肇事小女孩修復,希望還她一張完整的臉,眼見女孩跟他女兒同齡,同理心讓他想起死者父母親的感受,邊哭邊拼盡畢生所學,盡力修復回生前模樣。 這是事後的感人故事,事發前不為人知或者明知故犯的背後故事呢?事故後有洋葱,事故前又有沒有辣椒,有辣招確保工程安全? 所有這些熱心、同理心,台灣人特有的火熱人情味,也不能防止類似悲劇發生。台灣人說:情理法,人情第一,當人情味面對認人情,講關係,道理與法理讓路給人情,淪為有關係就沒關係的利益關係,就釀成一宗排名世界第三嚴重的火車事故。 那位劣跡斑斑的包工廠商,沒有人包庇,會在五年內取得29項交通部甚至國防部標案?事後爆出許多這位承包商黑歷史,媒體事後取得的資料,包上包的工程公司以及上線有關部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發包給他的? 此人被形容為很有來頭,發工程給他另一家聯合大地工程董座也很有來頭。所謂大有來頭,是更有來頭的人,出賣專業甚或清廉操守,特別賣人情賣面子給有頭有面的人吧。 李姓事故殺人「嫌犯」對記者喊話:「他人生完了」,當然,工程投標事業完了,背着半百人命,還有半百的人生還沒完。 他完了,台鐵還沒完。台鐵出意外頻率太高,沒人感到意外,有熟人好辦事的內部文化,千瘡百孔的制度,高層對員工提議聽完了也就完了,螺絲釘都鬆了,最後,絕非又一次卸責給第一線闖禍者就能完事。 制度腐敗若沒有修復,只感動於修復師的人情味,整件事就變味,路軌修復通車,台鐵經此一禍,若不全面改造翻新,再多幾任交通部長、鐵路管理局長下台,只是換人不換藥。

20210330-阮穎嫻:被疫情耽誤了的一整代

阮穎嫻:被疫情耽誤了的一整代 2021年3月30日星期二 政府統計處最近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失業率升至7.2%,就業不足率亦升至4%。雖然失業率仍未達沙士最高水平(當時失業率一度達到8.5%),但新冠肺炎對香港經濟的打擊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這次失業率上升的趨勢,似乎仍然未見頂。 今次討論的是經濟不景氣對初次進入勞動市場的青年的影響。對於一些已在職場工作多年的人,有些可能在疫情期間不幸被裁員,但他們因為有工作經驗,所以到日後經濟復蘇,勞動力需求上升時,大部分都可以找回工作(當然行業因疫情而生態改變或萎縮就很難說了)。但新入職的青年,去年或今年找工作可能異常困難,而且他們入職的工資會較平時低。以前大學出來就做長工,名為「實習」都是短期的,例如暑假或半個學期數個月的實習工。現在有些畢業的大學生,還在找需時較長的「實習」,待遇自然比長工差。 入職不景氣禍延一生 不僅如此,由於這批青年的起薪點較低,企業每年薪酬調整又不會一下子增加加薪幅度,使後來那批追上早來那批以前的水平,所以低工資會持續好一段時間。即使當以後經濟環境改善,他們可以跳槽,但是新公司還是會參考上一份工的工資來訂出薪金的,所以跳槽對「追落後」作用不大。因此,在經濟差時畢業的青年,工資長遠持續低水,可以說是不幸的一群。例子可見2003年沙士畢業入職會計師樓的人,及當年被一口氣削資減人工的教育界。 在經濟不景時進入職場,對於打工仔的長期影響有多大?以我所知,香港沒有這方面的研究。但有經濟學者分析過美國勞動市場的數據,他們發現這種低工資的情况會維持至少10年,而且當失業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那一年進入勞動市場的新入職僱員,他們的工資就會損失1%。換句話說,美國失業率在2019年至2020年中期上升了約7個百分點,那麼在2020年新入職的人,他們的工資大約每年比2019年入職的人少7%,而這個影響將維持到40歲為止。 如果將這一數據套用在香港,最新失業率比對上一年同期上升了3.5個百分點,即是說今年畢業入職的人每年的工資會比對上一年同期入職的人少3.5%,這狀况會維持到40歲。假設新入職僱員的平均年齡是20歲,那麼他們在這20年間,將會損失大約8至9個月人工。 除了收入減少,研究也發現在經濟差時進入職場也有其他的壞影響。這些人由於在職場上不如意,他們自信心會較低、犯罪率會較高,和較不信任政府。他們的生活也會較為不美滿...

20210405-呂欽文:營造文化,決定了工安的宿命

呂欽文:營造文化,決定了工安的宿命 20210405 火網評論 由於便宜行事,承包商該做的安全措施不做,導致吊卡工程車從邊坡溜逸至軌道上,太魯閣號撞擊後出軌,造成慘劇。資料照片(方萬民攝) 呂欽文/建築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肇因,竟造成了50條生命的消逝。從高雄氣爆、南方澳大橋坍塌、到這次的台鐵太魯閣號出軌事件,令人扼腕的是,事故的原因都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天然災害,竟都是可避免的「人為疏失」。試想,如果那部吊卡不停在邊坡、停得遠些或停在較平坦些的地方,這50條生命與他們的家庭,這個時刻正在花東歡度假期。 台灣的法規制度並非不完整,就以工安相關法規來說,從工程主管單位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到勞動部,都訂定了兼顧各種狀況的法條、要點、標準、辦法、注意事項等,包括「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作業要點」、《職業安全衛生法》、「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加強公共工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作業要點」等,都在防範工安問題。 不單只有母法,在執行過程中,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共工程,都要遵守必要程序,譬如開工前提送「施工品質計畫書」、「整體施工計畫書」、「職業安全衛生計畫書」等;施工的過程,也不時會有各級單位來查察各項措施是否符合規定,若不符就開罰甚或停工。 本案明隧道施工過程,吊卡該何時進場、停放何處、如何進出,都「應」在「施工計畫書」中詳細規劃,經主管單位審查沒問題後,才能被允許施作。發生事故的地區是高敏感區,更會是審查的重點。即使開工時的整體計畫書沒能說清楚,也應在分項計畫書或定期工務會議中被提報討論。但事實情況卻是,任由吊卡停在邊坡,任由10噸大怪物風吹雨打,以致滑落土坡釀禍。顯然,若不是沒做施工計畫,就是沒照計畫執行。 便宜行事造成工程災害 很多人說,這是「低級錯誤」。但我們哪一次的大災難不是低級錯誤造成。會一再發生這樣的低級錯誤,其背後恐怕會有「不低級」的問題,值得透視! 這「不低級」的問題,就是營造產業中的「營造文化」粗陋;其中,又以承包商的「便宜行事」心態可為表徵。 在今天各種理論完整、數據充分的條件下,因設計錯誤導致災變的機率已降到非常小;承包商若按照規定作,施工完成後因為強度不符發生倒塌災害的情況也很少見。工程災害都發生在什麼地方呢?事實清楚的告訴我們,災難的「熱區」,幾乎都是在「假設工程」。 所謂「假設工程」,就是「臨時性」設施,譬如鷹架、圍籬、...

20210403-邵頌雄:教徒以外的復活節

邵頌雄:教徒以外的復活節 2021.04.03 今年的復活節,落在明天。 大部分的宗教節日,都有固定日子。聖誕節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浴佛節是農曆四月初八等,然而對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教徒)最重要的復活節,卻是每年浮動,當中蘊含的象徵意義,其實大於歷史意義。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被釘死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的節日。《聖經》裏面沒有明確記載耶穌受難或復活的日期。早期基督教會施設的復活節,與猶太人的逾越節為同一日。兩個節日,都具有極權打壓下獲得重生的時代意義。近代學者認為《舊約》中提及上帝指令以色列人宰殺羊羔、以牛膝草蘸其血塗於門楣的做法,古已有之,是為以色列人仍為半遊牧民族時,啟程往尋放牧地方前的春祭活動。於〈出埃及記〉記載的,是由上帝「御駕親征」,幫助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期間上帝降下疫災、蝗災等十災以作威迫,當中的第十災就是差遣滅命使者(ha-mashḥit)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和頭生牲畜,而塗有羊血的以色列人家庭則免受此劫。經此一役,法老着令以色列人儘快離開。以色列人只能倉促收拾細軟便馬上逃離,連包餅也未有時間發酵。往後猶太人過逾越節,用餐必定有苦菜、無酵餅、酒等,象徵由奴役通往自由、從苦難獲得救贖,將游牧文化和艱苦抗爭,深化為宗教慶典。 耶穌與門徒共進的最後晚餐,就是逾越節晚餐。《新約》的說法,是耶穌將逾越節的意義更作轉化,把無酵餅象徵其身體、葡萄酒象徵其血,以自己作為逾越節待宰的羊。如此以血所立的新約,成為基督教信仰的基礎。耶穌最終被釘上十字架,雖有神學上的解讀,但於世俗角度來看,則是耶穌於隸屬羅馬政權的猶太行省傳道時,遭遇極權的致命打壓。管轄猶太行省的長官,由羅馬共和國任命,長官之下不乏趨炎附勢的猶太人,包括諂媚羅馬政權的政黨、偽善的貴族、文人、宗教領袖。耶穌傳道期間提出的各種理念,威脅到這些猶太人中的既得利益者,遂令他們往羅馬總督處挑撥離間,誣陷耶穌的言論煽動猶太人反羅馬皇帝、危害國家安全。逾越節晚餐後,耶穌被門人出賣,經過多番侮辱,以及鞭刑、荊冠等苦難,最後被釘上十字架。對教徒而言,耶穌三天後的復活,是信仰的核心,象徵了榮光的綻放、永生的希望。 兩個節日雖有不同宗教背景,但兩者表徵堅持公義、戰勝打壓的深層意義,卻是普世價值。羅馬教會於四世紀後,把復活節定於「春分」(vernal equinox)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而不是固定的日子,背...

20210316-阮穎嫻:觀望疫情好轉,短期內低息政策將持續

阮穎嫻:觀望疫情好轉,短期內低息政策將持續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 美國股票市場在高位回調,連帶港股下挫。原因是美國疫情好轉,近期經濟數據好過預期,加上拜登1.9萬億美元巨額救市方案通過,投資者擔心經濟復蘇,刺激通脹預期升溫。經濟復蘇導致股市下跌,這聽起來很奇怪,因為經濟復蘇,企業不是更能多賺錢嗎?原因是加息預期,近日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上升,已反映市場開始預期聯儲局會上調短期利率,加重企業的借貸成本,因此股市下跌。 個別板塊如科技股近期大上大落,很多分析也說是由美國長期國債孳息率帶動。科技股有很多都未開始有盈利,寄望未來有創新性科技發展,讓資金一舉回籠。息率上升影響這些企業盈利的現值,所以也算引發了早一輪科技股洗倉。但整體股市指數沒大跌很多,顯示資金只是去了其他板塊。 我認為美國短期內是不會加息的,下面講講美國近年貨幣政策的演變,和為什麼不會加息。 早年聯儲局的貨幣政策 美國近數十年的貨幣政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也大概可以用誰是聯儲局主席劃分。1970年代美國陷入石油危機,經濟陷滯脹,即低增長高通脹。1970年代末期,沃爾克(Paul Volcker)擔任聯儲局主席,由控制利率,變成直接控制貨幣供應。為了控制通脹預期,他收緊銀根,令利率上升到20厘以上,企業借貸困難。但經歷數年後,通脹預期由上任初期雙位數字(百分比),回落到個位數字。這段日子,很多香港供樓畀過20厘利息的上一輩應該不會忘記。 第二階段是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自1987年擔任聯儲局主席到2006年那大約20年。那段時間,美國維持平穩的通脹和經濟增長,也沒有出現重大的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稱這段時期為「大溫和」(great moderation)。大溫和之所以出現,有說是因為運氣好,那20年沒有出現大型的戰爭,也是全球化和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時期,發達國家可以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廉價的產品,幫助維持低通脹。 也有人認為大溫和是因為經濟學界對貨幣政策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制定更佳的利率令經濟穩定。譬如,當經濟過熱,通脹上升時,聯儲局會加息;當增長放緩,通脹回落時,聯儲局會減息。時至今日,這些加息減息的政策,聯儲局也對外解釋得清楚明白,因此和市場已經建立一定默契,甚至一般民眾也能理解。 後金融海嘯時期的非傳統貨幣政策 直至2007至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這是第三階段。當時伯南克(Ben Ber...

20210302-阮穎嫻:消費券限制多多淪劣幣

阮穎嫻:消費券限制多多淪劣幣 2021年3月2日星期二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發放消費券,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5個月每月1000元,發放5000元的電子消費券,目的是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預計措施可惠及720萬人。 消費券的替代效應 派消費券和派錢一樣,當然可以增加消費。但問題是增加得多還是少,值唔值?經濟學中有所謂「消費平整(consumption smoothing)」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從天上掉下一張1000蚊紙,你不會立即花光,而是將這筆突然增加的財富,大部分儲起來,日後慢慢花。同理,政府派5000元,大部分財富會被儲起來。儲多少因人而異,朝不保夕的升斗市民會花多點,有錢的人會儲多點。 有讀者可能認為,消費券的最大優點,是它有時間限制,逾時作廢,所以不能儲起來,市民會在限期內用盡消費券購物,不用白不用。相反,現金可以儲起來不用。但這想法並不全面,忽略了「替代」考慮。 譬如,消費者計劃在某月消費3000元。得到1000元的消費券後,那人只會用2000元現金,加上1000元的消費券購物,即是把1000元的現金消費替代成消費券,沒有增加消費。另外,有說消費券將會限制不能用於海外購物,這些限制的作用也不大。只要把本地消費用消費券交易,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海外購物,同樣不會改變計劃消費。 消費券促進的額外消費有限 因應疫情,最近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地有派消費券。在此之前,日本在1999年派過消費券,台灣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也有派過,有經濟學者詳細分析這兩次派消費券的效果。 研究發現,日本1999年派消費券,並沒有增加非耐用品和服務的消費,但日本人買多了半耐用品(如衫褲鞋襪等),派100元的消費券會增加消費約10至20元,而且對推動窮人消費的作用比較大。 而台灣2009年派消費券比較有趣,不少商戶因應政府派消費券,推出額外優惠,來吸引顧客幫襯,因此有人願意用高於市值來買消費券,以享受這些優惠。但總括而言,大部分民眾使用消費券購物,買的是早已計劃了的商品,即使沒有消費券,他們還是會買相同的商品。政府派100元消費券,平均增加消費24元,但有部分是因為商戶的優惠,把這些優惠撇除後,增加的消費只有16元。 政府對消費券成效估計樂觀 根據上述結果,可大約估算今次香港派消費券的效果。這次派消費券惠及約720萬人,每人5000元...

20210216-阮穎嫻:疫情衝擊只令窮人當災

阮穎嫻:疫情衝擊只令窮人當災 20210216 新一年《財政預算案》快將公布。過去一年,香港受疫情打擊,經濟大幅下滑,衰退為幾十年來最差。可幸的是,香港的財政儲備仍然充裕,比起全球很多要舉債度日的國家仍然擁有優勢。以往財政司面對的困難總是錢太多,要把錢左塞右塞,左派右派,使財政盈餘看起來不至那麼多。今次終於遇上巨大經濟危機,是財政司長的「考牌作」,各大團體及政黨紛紛提出不同建議,且看財政司長如何體現他的價值。 窮人勒緊褲頭,富人贏到開巷 今次疫情與沙士有不同之處。沙士年代,無論是有錢人、中產或草根階層都備受衝擊。在街上會見到有人在餐廳裏面吃「二手飯」(吃陌生人吃剩的飯菜);中產被裁,有因供不起樓要燒炭的;有錢人則因為資產價格大幅下降,身家縮水。 今次新冠肺炎的打擊對某些階層及行業特別大。科技進步,人與人之間提供服務不需要親身見面,那些毋須親身見面仍然可以復業的行業受打擊較小;但需要親身服務的行業,例如按摩、餐飲、美容、旅遊等等,經常要停業。這些行業除了老闆,很多員工都是草根或中下階層,失業及就業不足影響他們的生計。有些本身沒有申請公屋資格、但交租後月月清的「中下產」,就被迫由租樓改成住劏房。這些人水深火熱。 中產有部分被裁,部分要面對凍薪或自願請假,收入減少,但不少留職的人,年尾仍然有些微花紅。當草根階層要節衣縮食,股市同時升至3萬點,二手樓市成交增加並回穩,有說是個小陽春。新樓售樓處人山人海,被質疑為何病毒不會在新樓售樓處散播,卻會在年宵市場散播。售賣高級日本食材及日本貨的大型日本超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米芝蓮餐廳長期預約爆滿,想悠閒地吃個酒店weekend brunch,預約要等3個月,非得找熟人使橫手插隊不可。因需求大增,酒店由做一轉變成做兩轉,悠長愉快的weekend brunch變成一小時半的催迫茶餐,食物及服務質素也大幅下降了,依然一位難求。 美國聯儲局無限量化寬鬆,資產價格上升,去年美股及加密貨幣大漲,有錢人及有資產的中產變得更富有,不受疫情影響,繼續大吃大喝,大魚大肉。 科技進步和低息環境加劇了階級之間的貧富懸殊。 各階層受衝擊大不同 去到切身的封區和疾病傳播,草根階層遭殃尤甚。草根階層的工種,比其他階層較常支日薪或時薪,封區不能上班,就直接損失工資。有些工作,準時上班,返足20多日工才有幾百元勤工獎,一封區,上班遲了一小時,「勤工」無了,然後政府...

20200325-陳曉蕾:《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文

陳曉蕾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文 20200325 一見書名,就買下書架上所有的這本書。父母可愛,照顧心甘命抵,父母可惡,那恩怨情仇是外人難以明白的。 美國高齡照顧組織Aging Network Service由社工在八十年代創辦,專門協助長者及其照顧者,發現求助的子女照顧者,超過一半會因為「麻煩」父母感到焦慮,尤其兩代關係早已麻麻,父母需要照顧時,子女不得不重新面對。更糟父母因為生病或喪偶,變得更難相處。作者把「麻煩」父母分為六種: 1.「依賴型父母」:經常對子女提出無理要求,明明需要幫忙,卻堅決不求助。2.「撥冷水型父母」:對什麼都不滿意,疑神疑鬼容易暴怒。3.「自戀型父母」:自我中心,對子女需索無度,整天嚷著不舒服。4.「控制型父母」:不容挑戰,容易激起子女的無助或憤怒。5.「自毀型父母」:生活妄顧健康,如同慢性自殺。6.「恐懼型父母」:杞人憂天,經常失睡,拒絕面對現實。 作者希望子女了解後,可以新的角度看父母,變得不那麼容易生氣,並且比較有同理心:「你會學著不再耗費心力地去改變父母,而是尋找有建設性的、實際的方式接納他們。」 書中大量實際例子,會令子女非常有同感,也有不同的方法,包括評估實際父母的風險程度,才作出適合的照顧安排;尋求個人諮詢或者互助團體,不讓「一片孝心搾乾自己」;甚至把應付父母的技巧,用於工作上,例如更懂得面難纏的客戶,找到滿足感。作者不時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子女想像父母說出刻薄的說話時,可以怎樣回答。可惜這些對話,在華人社會未必行得通。讀著,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電影裡的外國人——非常希望有香港的專家,寫出適合這城兩代人的相處方法! 這本書最後一章,發人深省:「麻煩」父母,會讓子女都同樣變得「麻煩」,同樣令下一代更難照顧,因此更需要醒覺,打破惡性循環。 陳曉蕾

20131020-譚蕙芸:【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死水翻不了波濤——專訪廖啟智】

譚蕙芸:【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死水翻不了波濤——專訪廖啟智】 20131020 廖啟智記得TVB對他的恩情,一九七九年藝員訓練班畢業後, 不久就獲派電視劇《上海灘》重點角色,九十年代《歡樂滿東華》 不乏他的亡命表演,最經典要數「穿高跟鞋踩鋼線」和「 用喉嚨頂纓槍推郁小貨車」。九十年代中工作量更創紀錄, 有一陣子,平均天天在公仔箱曝光半小時,連年「爆騷」 讓他有條件養妻活兒。太太陳敏兒是訓練班青梅竹馬同學。 智叔有今日,不能不歸功於TVB。  性格上,智叔為人低調,甚少在娛樂版投訴抱怨,更多是默默耕耘。 大眾記得,早些年幼子文諾因血癌病逝, 兩夫婦靠宗教力量互相扶持,好爸爸形象深入民心。在觀眾心裏, 智叔就像他拍的外傭廣告一早已和我們「融入家中」。 然而,今次訪問,第一次接觸真人,才發現智叔內斂深沉, 有點dark。不笑的時候,他那淺灰色眼珠望着你,嘴巴半張, 像個洞悉世情的智者,又像個哀傷悲劇人物。導演爾冬陞說過, 智叔眼神「凶狠非常」,筆者見證,裏面像個深海,時而波平如鏡, 時而翻起暗湧。 筆者問一個問題,他思考良久,最長一次想了一分鐘(有聲帶為證) ,他不是迴避你,而是不願信口開河,在一分鐘裏,他瞇着眼, 頭傾側,吃力從深處挖出最精準用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答案, 缺少了「無綫」「政府」等主體語,但批評依然擲地有聲。 有時他會說寓言故事,聽得人模稜兩可, 但只要連同那豐富的形體演譯和千變萬化的眼神, 你會明白他說什麼。 在這個脈絡裏,你知道,當他要批評自己前僱主,嘉許一個新玩家, 智叔的話,句句肺腑。離開無綫多年,去年替王維基拍了一套劇, 在新工作模式下,讓他重拾了久違的拍劇樂趣。今天, 看到這個讓藝人有基本尊嚴,肯提升製作水平的老闆不獲發牌, 智叔極度失望:「這次不發牌,是我演藝生涯的一件大事。 我幾十年沒有享受過工作,現在有機會享受,忽然沒有了, 還不大件事?」他更形容,現在發兩個牌,沒大幅改變電視生態:「 一潭死水要加入活水才有生機,現在是在潭死水裏,加了兩滴水, 泛起了兩個漣漪」。 發牌被阻,有人激憤得今天要上街。智叔不肯透露他會否參加, 但哀莫大於心死:「一字咁淺(嘅發牌道理)都要上街, 我寧可唔要(個牌)。」更實際的做法,智叔說,大家「唔好睇」 某大台才是力量所在。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一種集體絕望。王維基說香港公義已死, 智叔說得更深入:「香港...

20210404-果欄:追星作為the beginning of faith

果欄:追星作為the beginning of faith 2021/4/4 【明報專訊】上星期日,到紅館看林二汶演唱會The Beginning of Faith。未開場,很多觀眾已提早埋位,摩拳擦掌,露出期待已久的神情,可能因為這是今年首個在紅館舉行的演唱會,也可能—說法或許有點誇張—大家的心靈,實在太需要流行文化的洗滌。 作為香港人,我當然明白這份心情。早兩天朋友在慨嘆,最漫長的三月終於要過去,我的反應是:真是「最」嗎?其實由2020年中開始,每個月都好像很漫長,而誰知道下個月會否更漫長?而究竟實質發生什麼事了,好像也不用仔細逐一盤點,反正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動詞——拘捕、檢控、監禁、狙擊、批鬥、封殺、叫停、抽走、「檢視」、「改革」、「完善」……總之專業被拆毁,民主被掠取,自由被剝奪。這就是香港。 面對政權為所欲為,大眾感覺前所未有地無力。移民與否,早成了中產的熱門話題;「政府想點就點啦」成了大眾無可奈何下的集體共識。同一時間,不少從前習慣為社會時政大聲疾呼的香港公民,開始學習小心說話,甚至漸漸沉默寡言,然後一反常態,轉向流行——為MIRROR、Serrini 演唱會門票大費周章,替姜濤、游學修抱打不平,因「我謙(編按:林家謙)」推出新歌而嗌破喉嚨……在愈來愈難捱的日子裏,香港流行文化重新成為許多人日常最大寄託。 強權封殺下的「隱蔽文本」現象其實不令人意外。雖然追星一直被主流社會視作「盲毛」行為,煲劇、聽歌更往往被看成不問世事的「港豬」表現,但流行文化的世界本來就廣闊無垠,表面的娛樂至死、消費至上以外,還往往能挑動觀眾的私人情緒,喚醒一個族群的集體身分。符號亂墜、比喻滿瀉的曖昧本質,也令它備受無法坦露情感的一群青睞,甚至有如「隱蔽文本」,在強權意圖封殺一眾公共對話的環境下,依然存活、流傳,讓受壓迫的平民藉此分享真實思想和情感,以至一種「我們還有彼此」的共同體感覺。 以上正是林二汶首次登上紅館舞台的時代背景。 不知不覺間,林二汶已入行20年,但正如演唱會前的訪問所言(「慶幸沒有一炮而紅」),她似乎從未(在傳統意義上)走紅過。頭十年的at17歲月,沒錯為無數少男少女(包括年少的本人)奠定青春回憶,卻並未換來真正的商業成功,並間接導致她與盧凱彤分道揚鑣;到獨立發展時期頭幾年,林二汶專注創作自己眼中完美的作品,口碑不俗(個別圈子裏),但知音不多,還蝕大錢(首張唱片自資8...

20210405-陶傑:KOL和民族基因問題

陶傑:KOL和民族基因問題 10:10 5/4/2021 據報流亡海外的抗爭軍師型KOL在香港出售物業,套現四千三百萬,網民嘩然,大呼:「KOL本身都大把錢,你仲畀錢佢做乜九」、「無數手足需要面對法律和家人生活等等嘅經濟問題,點解大家唔幫咗佢哋先」,而且「佢哋都無國際線,香港一有事就拍拍囉柚走咁錫身,喺節目嘆吓氣耐唔耐流眼淚、自己就處於安樂鄉」,呼籲停止課金惠顧。 出售物業,價值四千多萬而套現,不算大數目。在養和醫生、中環律師、投資銀行精算師分析員之精英界別之中,物業放售,得此等利潤,僅小菜一碟。 但是在傳媒工作者、所謂文化人、學院文人的眼中,這就是畢生難得的巨款了。唯爆出此一交易人士身份之傳媒,正是民主派的報紙。 於是在黃色圈網絡,先掀起一陣竊竊私語。形勢進入新階段,數以千計的抗爭年輕人,身陷囹圄,或面臨被起訴,他們來自基層。一年來一起抗爭,若曾經積極鼓勵和策劃的指揮人士,現在可以席捲幾千萬安全撤退,離岸繼續安全發聲,同時接受課金,在帳面上,形成的貧富懸殊,就有一點點道德的爭議。 何況網民之中,必有對家的勢力摻糊在內,挑撥分化,不斷強調為什麼他有錢、他安全;你們貧窮,你們身在黑獄?當初的「齊上齊落」號召,又去了那裏? 其中質疑的人,又以文人為先。文人沒見過大錢。傳媒工作者低薪,見到有昔日之同行有幾千萬房產套現,視之為大新聞,一些學者教授, 雖自稱支持民主自由,卻自命學識才華不凡,因命運不濟,或淪為唐人街加燦,或蹲踎於三等學院,忍受玻璃天花板擠壓之下的低薪。這種人先離開了香港,錯過了香港二十年地產投資賺大錢的好日子,今日更視非正統的KOL為仇寇,聞說KOL們學養高,更月入高達港幣百萬,孔乙己之中國基因發作,心理不平衡,偶而越洋發出痛苦而仇恨的詛咒——畢竟還是中國人——因此,KOL變賣物業,一家民主傳媒,若懂得政治,就會選擇低調。 畢竟不是陳奕迅劉德華,或者馬雲在香港賣房子吧?真是見識問題。於是這下好,堡壘可以從內部攻破。有這樣的盟友,你不需要敵人。香港人——尤其自命讀過兩本書的——沒有讀通歷史、人性、哲學,與共產黨鬥,秀才遇見兵也不如,更僅如一批小學生郊遊,森林遇到了老虎。 陶傑

20210331-陶傑:命運的弔詭

陶傑:命運的弔詭 2021-03-31 油尖多士   英國電影《午夜諜變》,改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人真事,講開戰前一間英德聯盟的女子學院發生的故事。   劇情並不複雜,也沒有涉及驚天的間諜活動,是一齣以大時代為背景的小品,但是有十分耐人尋味之處:也就是這群德國女學生的命運,是留在英國當人質,還是回到祖國,更安全呢?按常理說,當然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和家人守在一起;相反,留在英國,兩國一旦開戰,英國人立即變臉,德國人普遍遭到歧視,肯定不在話下。   但是,當時的德國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希特拉也不是一個正常領袖,這群女學生大多是納粹黨高層官員或將領的女兒,在希特拉眼中,同樣是一群人質,必要時可以隨時犧牲,用來對付他的政敵,或者對他不夠忠誠的下屬。   反而留在英國,雖然會遭受歧視,未必有人身安全的威脅。熬過戰爭,一切重新開始,不是沒有可能。故事背景是一間遠離塵囂,自成一格的女子學院,朱迪丹慈飾演的女校長,是一個真心熱愛教學的教育家,她不太關心政治,但是關心學生的成長,電影暗示,留在英國,在這位女校長的庇蔭之下,這群女學生應能逃過此劫。   而且從事後孔明的歷史角度來看,倘若回到德國,陷入戰爭之後,高官及其家屬都是插翅難飛,德軍的名將隆美爾便是示範;德國戰敗之後,父母雙親很有可能遭審判入獄;更加嚴重的,譬如戈培爾、希姆萊都只能是自殺收場,其家眷下場,便是被歷史遺忘的角落了。 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