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未來城市:部門分工合作,預警以影響為本 「打風落雨計分制」有得諗?
未來城市:部門分工合作,預警以影響為本 「打風落雨計分制」有得諗?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早前熱帶氣旋「獅子山」襲港,10月8日早上,在3號風球和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下,多區路面水浸「雨流成河」,惟市民仍要如常出門上班上學,由頭濕到落腳,好不狼狽。天文台成眾矢之的,市民聲討為什麼水浸也不早掛黑雨、8號風球。還有連登網民提出「打風落雨應該要行計分制」,如果紅雨加上3號風球就可以停工停課,合併暴雨警告、熱帶氣旋警告的影響。有氣象學家說,這個方法其實有得諗,甚至是世界氣象預報的大趨勢。不過問題的癥結在,首先要做到各部門分工合作,天文台不用獨力承擔停工停課的決定。
水浸因累積雨量多 不代表大雨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8號風球必然大風大雨,威力多大就視乎自家門窗有沒有吹到嘭嘭聲,走在街上會否站不穩、大雨淋漓,但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說「未必」,某一區大風大雨不代表全港都一樣。香港不同地區的地形不同,又有高樓大廈,加上天氣的隨機性,每個地區的風速、雨量都不同,每區市民的感覺也因而不同,例如獅子山吹襲香港時最高60分鐘風力,長洲達81公里,沙田只有27公里。梁榮武解釋,獅子山吹襲時發生的棚架意外,「風不是大得好緊要,只不過在某一個地方,因為暴雨所引發的強陣風,令棚架倒塌,這只是局部出現,可能全香港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這種事發生,但好不幸地就出了意外」。天文台會參考8個涵蓋全港並接近海平面的參考測風站(見圖1),所錄得的風力資料,如半數或以上的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每小時63至117公里的持續風速,就會懸掛8號風球。
獅子山在10月8日風速的確只達3號風球,市民質問不夠大風掛8號也算,為什麼水浸也只是黃雨?首先來認識一下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當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且雨勢可能持續,天文台就會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超過50毫米發紅雨,超過70毫米就黑雨。翻查獅子山襲港的雨量,在上班上學的高峰時間,各區錄得的雨量都不超過50毫米,「大部分時間雨水雖然大,但未到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但因為連續這麼多小時都下幾十毫米,累積雨量,水浸就好緊要」。累積雨量多,加上地下去水渠可能淤塞,就會導致水浸,並不代表大雨到黑雨。所以即使水浸,打工仔還是要澗水上班。
黃雨、紅雨、黑雨反映不到水浸情况,跟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也無直接關係。連登有網民厲聲疾呼:「有咩可能紅雨加3號波,兩個差少少到危險天氣嘅信號一齊出現都仲要人返工!」於是異想天開,提出「打風落雨計分制」,黃雨1分、紅雨3分、黑雨6分,1號風球1分、3號風球3分、8號風球6分,只要集齊6分或以上就可以停工停課。看似天馬行空,但梁榮武說其實不錯,「這些討論是有意思,亦都客觀的,你把不同的風險(合併考慮),當然要適當地加權weighting,是一個好的諗法」。
事實上,「打風落雨計分制」的原理,跟世界氣象組織提倡的Multi-hazard Impact-based Forecast and Warning Services(基於影響的多災禍預報和預警服務)十分類似。
傳統預測講數字 大眾着重後果
Multi-hazard Impact-based,顧名思義即是考慮多方面的災害影響,而非如香港現時的單一暴雨警告或熱帶氣旋警告,並以影響為本發出預警。「傳統的天氣預測,是講標準,講數字」,地下天文台台長、前天文台學術主任方志剛成立地下天文台網站超過20年,分享香港天氣資訊、分析及氣象知識,他分析天氣時,除了羅列數字,也會解釋這些數字對市民的影響,如上周四冷鋒橫過香港,他在facebook提醒:「天文台預測明日氣溫介乎20-28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8度是早上氣溫而20度是晚上氣溫。因此明早外出前,各位可視乎需要帶備外套。」他笑說,讀者愛看地下天文台,覺得地下天文台比較準確,是因為他會描述氣象數據的影響,看不懂的阿拉伯符號對普羅大眾並不重要,市民只着重數字帶來的後果,「𠵱家哪裏最當風,風勢最大,又會怎樣轉變,這些是impact,一些描述性的東西,rather than數字」。
「早前德國暴雨,那個雨量可能很少,100毫米他們已經山泥傾瀉,我們香港100毫米小兒科啦,帶出的就是,數字本身是無意義的。」當地的防洪措施、地形變化、人口密度,導致同樣雨量在不同地方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果下暴雨的地區是人口密集的市區,影響自然比杳無人煙的郊區大,科學家稱之為「暴露度」(exposure),指有多少市民暴露在災害的風險下;混凝土建成的建築物抵受颱風的能力也自然比木屋區高,此為「脆弱性」(vulnerability),指城市規劃可以抵受災害的能力。世界氣象組織在2015年發表《基於影響的多災禍預報和預警服務指導原則》,建議各國在面臨大雨、颱風、酷熱等災害時,要計算地區的暴露度和脆弱度,得出災害帶來的影響,再預報影響,而不單單是風速、雨量等數字。如傳統預報方式是「預計今天有雷陣雨,伴隨時速60英里以上的短時陣風」,但預報影響版就會是「強雷陣雨加上時速60英里以上的短時陣風,會對樹木和輸電線造成損害」。
借鏡英國澳門 以地圖預報
英國實施的氣象預報系統,理念也是基於影響的多災禍預報。氣象部門以顏色深淺表達災害可能發生的機率和影響程度,黃色代表可能發生而影響較小,紅色則是很大機率發生而影響嚴重(見圖2)。市民可以在地圖上查看所在區域的預報,如果是黃色的下雨預警,代表有可能水浸、交通工具會延誤(見圖3)。「當然你說天文台有無得做呢,其實要大改就好難」,要把現有預報系統推倒重來,經重新諮詢、立法會討論等,方志剛說不太可行,也浪費時間,梁榮武同樣擔心市民會不習慣。如果大改不行,小改又可以嗎?
參考鄰近的澳門,也有值得香港借鏡的地方,2017年遭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後,澳門斷水斷電,多區水浸、有人溺斃,造成10死244人受傷。破壞主因之一,在於其導致海水上升,帶來風暴潮。澳門政府於是改善風暴潮警告系統,以地圖顯示哪些區域較容易因風暴潮導致海水倒灌或水浸,不同顏色等於水浸程度。方志剛大為稱讚,「我覺得這個做得好好,你跟我說,現在是藍色風暴潮警告,在市民角度我不知道是什麼,但你畀張圖我睇,哦原來藍色就這些位置就會浸喇,我就要做預防措施,搬走物品諸如此類」。
但香港要做到這種程度,首先各政府部門要加強溝通、合作,共享資訊,就如澳門繪製水浸地圖,除了需要氣象部門的雨量數據、風暴路徑,還要其他部門提供城市規劃、渠道設計等資訊。「天文台如果可以有更多資料,譬如水浸資料,咁出暴雨警告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那些資料,當然發布的時候要講多幾句」,例如哪些區域何時可能會水浸、有什麼危險。「實行上來是難的,因為你都知道香港各部門都各自為政,你有你搞我有我搞,好難合作。」
倡天文台供數據 局方定停工停課
每次天文台上班日不掛8號風球,或臨收工時間落波,都引發「李氏力場」的無稽之談,亦有人說天文台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掛波自要考慮「商貿及經濟因素」。儘管天文台大呼無辜,隸屬商經局只因開埠初期,天文台成立目的是為商貿船隻提供風暴預測,但只要天文台仍掌控停工停課的生死大權,永遠也不能洗白。梁榮武懷疑就算改善預報,走Multi-hazard Impact-based路線,天文台的決定也不能滿足所有市民,「所以個問題始終都是,一個警告,最重要的功能都是提醒市民,你說把它跟一些活動、停止活動、活動開放掛鈎,始終有缺點」。
究竟天文台從何時開始負責決定停課安排?1992年5月8日出現暴雨,天文台一小時錄得接近110毫米雨量,創下當時最高每小時雨量紀錄,全港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山泥傾瀉,部分地區交通癱瘓,更有市民不幸喪命。當日也是會考會計科考試日子,不少考生遲到、缺席,時任教育署長備受各界抨擊。同年天文台設立暴雨警告信號系統,1999年教育署表明如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在上課前發出,將宣布學校停課,變相將紅雨、黑雨跟停課掛鈎。「根本暴雨警告就是1992年,教育局(署)畀人鬧,天文台就出來耍冧道歉,天文台孭咗這個包袱,孭到現在」,方志剛說,「之後什麼酷熱天氣警告、寒冷天氣警告,其實就是讓社會福利署開避寒中心、避暑中心,用來參考的,其實這些事,為什麼它自己決定不到呢?」
2016年寒流襲港,當時天文台市區氣溫徘徊在4℃左右,教育局清晨6時就宣布幼稚園、小學等停課;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全港一片狼藉,教育局亦宣布無論有否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發出,所有學校均停課,可見教育局有能力自行作決定,「不過係咪下下都要天文台開口,天文台負責呀,我就覺得不是,不然天文台就好忙」。熱帶氣旋「圓規」襲港當日,天文台早上宣布8號風球會在下午4時前維持,但方志剛指風速其實在下午1、2時就開始下降,如果只作科學決定,天文台理論上可以提早落波,但會導致市民忙着恢復上班、交通大混亂的情况。若天文台與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分工更清楚,天文台負責提供科學數據及建議,其他政策局視乎天氣情况,彈性處理停工停課安排,梁榮武認為更理想,「其他政策局考慮完(科學數據),再做這些決定的時候,佢就會考慮一些科學以外的事,民生、人性化的事,這順理成章不是由天文台做,由其他政策局做恰當些」。例如台灣,亦是由行政院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的氣象預報資料,主導停工停課安排。
預測無完美 「定點」更可靠
「問題的癥結就是,我們天文台又好、科學家又好,是無能力去百分之一百,去準確地預測天氣的改變」,市民投訴天文台預報不準、獅子山落波時間一改再改,由「下午初時」拖到「黃昏前後」,梁榮武無奈笑說天文台真的做不到完美預測。全球暖化下,未來香港會更常出現極端天氣,夏天暴雨來得快也走得快,嫌天文台不準,兩個專家都建議市民自己看天文台app的定點降雨預報圖,程式會以動畫顯示未來兩小時,你所在位置會不會下雨、雨雲走勢,以後出門要不要帶遮、收不收衫,信實時資訊一定比九天預報可靠。
【天氣預報篇】
文˙ 朱琳琳
{ 圖 } 資料圖片、網上截圖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