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何靜瑩:你有沒有欠自己一個交代?
何靜瑩:你有沒有欠自己一個交代?
20210427
《明報》職場特寫
很多人都會向我表白,覺得生命需要突破,再說白一點,他們覺得很「悶」。
他們其實問對了人,因為我從小害怕無聊、沉悶,經常要找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否則便覺迷失和頹廢。我隨即問他們小時候是否每個暑假都立志看書和突破常規,但「心有餘而力不足」,虛耗於重看電視劇如《神鵰俠侶》第8次、與弟妹同學玩撲克牌,到開學時充滿內疚感?他們莫不點頭稱是,而這些無聊沉悶感隨着離開校園與日俱增,因為出來工作後的空閒時間差不多都屬於自己,需要智慧懂得發揮這些剩餘「bandwidth」,才能給自己一個交代。
我明白他們說的「悶」不是要令自己忙個不停便能解決,而是能否好好運用時間、心力和天賦創造價值,這便算是對自己人生有一個交代。這種「悶」是對生命意義、對個人學習的要求,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可以對世界帶來一點好處,或自己能夠有所長進和啟發,無論有多忙,壓力有多大,都是值得的。
但我又不忍心說出心底話,因為激發他們活出使命人生的「副作用」,往往是充滿不確定、偏離主流的孤獨,尤其看到朋輩安逸生活時,哪怕是自己不想追隨的物質生活,都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內心掙扎。
我想診斷清楚坐在面前「無病呻吟」的人,究竟有多渴求一個有意義、有使命、有職志的人生。欠缺這個決心的話,就讓他們悶下去吧:缺少一點成就感,還能以享樂主義麻醉自己,總算能過平靜安穩的日子,哪怕是自欺欺人、阿Q精神甚至愚昧無知。
「靠父幹」宅男 缺志向無法破繭
我認識不少富二代,從小讀名校至大學畢業,海外學成歸來後,父母期盼他們會一展拳腳,卻發現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父母沒想過孩子欠缺的是志向和使命感(可能是家教從來缺乏這些價值觀),舒適享樂生活中成長的孩子從小出入米芝蓮餐廳、5星級酒店,吃盡山珍海味。逢假日走遍世界各地遊山玩水,到過不少博物館藝術館,經常像食家一樣評論美酒佳餚茶藝咖啡學,或像收藏家評論藝術品,說得頭頭是道,內裏卻空洞無物。
他們帶着「been there, done that」的態度回港工作就像「返鄉青年」,當要過「老百姓」的工作,從平實基本功學起,便感到不屑、受罪、苦悶,自然坐不定和做不長。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出道頭半年參加家族生意,估計經常被叔叔責罵而辭職,從此把自己關在房間,媽媽每天把三餐放到房門口,他才靜悄悄開門拿食物。父親唯有給他100萬現金投資股票,但他有沒有好好運用手上資金在房間裏工作,誰知曉?
另一個有錢宅男多年來把嗜好變成「志業」,學插花、茶藝、烹飪。他耐心向親友介紹每個講究細節,只是欠缺志向,又不用養家養自己,否則早就把嗜好發揮為事業。如果他願意推高一層開班授徒或闖一番事業,由消費自娛享樂變成有收入或對社會有價值的事,家人會更安慰。
他跟父母說道理:「錢用來收息不是最簡單和穩健?何須工作得那麼辛苦,不也只是賺取幾個百分點的利潤?」言下之意,父母的身家終會傳給他的,既然三代不工作也用不完,他只需保本,靠利息已能吃過世。
究竟他內心是否真正泰然,享受這種「貴族生活」,只有他才知道,不過家人不能當面問他為何不工作,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好像擊中要害刺中死穴。他與其他宅男行為相似,極少外出見親戚朋友舊同學,或許免得大家問長問短,自卑心作祟。
他開錯了頭,跳過了做毛蟲的階段,過了30歲後更加回不了工作的日子,一直不能結繭,日後又如何破繭?况且,現在出來工作豈非否定了過去10年的生活態度?他如何對自己交代?繼續錯下去看來是唯一選擇,連家人也一起受罪。
每分鐘都活得有意義 不怕困身
有個農夫跟我分享心得,說園子裏有一棵果樹,他定時灌溉、施肥,見不開花結果,便多加營養,等了很久也沒改善。他唯有用最後一招:停止澆水施肥,完全不管它幾個月,感覺它開始「奄奄一息」時才開始灌溉,不久便開花結果!
你會否渴望長進,卻苦無出路?你是否那棵果樹,太過「陶醉」於有人養你的舒適生活,或一份沒有挑戰但收入穩定的工作?還年輕的你,真的能夠忍受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的「生存」,還是願意下決心「開花結果」,真正體驗「生命」?
另一邊廂,有些人的沉悶來自對自己有所要求,認為要對生命、對世界有一個交代。尤其是那些沒有家庭或小孩的人,加上頭腦聰明,短時間內便能學曉新技能,空餘時間遂變得比人更多。有些人再三告訴我,一方面渴慕事業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害怕收入減少的風險,或被新的職志綁住「困身」。這些心靈掙扎是很正常的,人生就是一個尋覓「自我實現」及達成夢想的旅程。
當你找到一份職志,每分鐘都活得有意義和精彩的話,你便能接受其「困身」。風險是肯定有的,包括一份高薪厚職、陪伴家人或追求嗜好的「機會成本」。所以必須問清楚自己,你對舒適生活究竟悶透了沒有?保持現狀也有風險,就是一個平庸甚至是頹廢的人生,你能承受得起嗎?如果覺得已沉淪太久,你下定決心「抽身自拔」了嗎?
陶醉「精神鴉片」 忽視內心呼喊
活在不安於無所作為的舒適生活的人,可說是找到了「安身」的空間,但不知如何「立命」。怎樣「立命」,讓「使命」推動人生,卻是一門須一輩子參透、尋找及實踐的學問。一個人的生命旅程裏,可能要經歷幾次「立命」。訂立志向帶來使命感和目標感,人生有了焦點,靈魂蘇醒過來,生命力燃燒起來,天天帶着力量工作和生活,縱然會遇上挫折困難,心情有ups and downs,但心裏知道自己走在正確方向,還可以激發其他人。
每人的人生旅途不一樣,我通常要幾年時間完成一個從尋找、孕育到實踐使命的周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往往過於精力充沛,到最後階段時出現精神透支(burnout),導致達成目標後進入可長達1至5年的「康復期」。當沉悶、「無病呻吟」和蠢蠢欲動再次出現時,我便知道又要進入另一個「立命」的日子。
難以「立命」的人通常是被環境或過多嗜好分散注意力。都市生活最能提供「精神鴉片」,令人忽視內心的呼喊。除了唾手可得的娛樂,也可以發展無數的嗜好和pet projects,這令你陶醉於忙碌,但人卻停留在「安身」,未能進入「立命」境界,所以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還是感到虛度光陰、無所作為。當然,你真的可以選擇只要「安身」,認為享樂或平淡生活方式便足夠。我是針對追求「立命」並實現夢想的人,你選擇吃Matrix電影裏的紅色藥丸面對現實的話,便要捨棄零碎嗜好,集中火力向着訂立的目標邁進。
你要一個「有所作為」的人生,意思是有「成就」和significance的事業,還是有impact、對社區或人類有影響力的職志?
如果你渴慕一個有分量、有意義的人生,對得住自己和家人,可以突破個人限制的話,請你全力跑好自己喜愛的馬拉松比賽,釋放老房子每個角落的生命力,把雕刻手藝磨練至極致,把每一道菜弄得出神入化,你的故事會為別人帶來啟發。
如果你「立命」的是要帶來impact——對社會和世界帶來影響力,你便不能單打獨鬥,而是整合可以一起think big和發揮大影響力的團隊。你未必能改變全世界,但總能從自己的小宇宙着手改變,撼動身處的社區和社會。你可能會從事社會創新的事業,也可能參加現有的組織或社團發光發熱,總之任何一個角落都是你帶來impact的地方,影響生命的機會。
人生本來就充滿煩惱、鬱悶、苦難。立志要過「無痛」的人生,以為可選擇悠閒無壓力的生活,到頭來卻消磨意志蠶食鬥志。「沉悶」往往令人誤以為增強物質生活或「嗜好當職業」便可抖擻精神,對生命起刺激作用。
要我開藥方的話,我通常提出「立命」加實踐使命,並長期服用。怕痛苦的人可以這樣想:你現在已經苦惱和鬱悶到發瘋了,何不試試追求使命人生這道苦茶,無論多麼艱苦也比不上現在的無聊透頂。
無論是生存、生活或生命的層次,你都有奮力一戰,就算最後不能把使命實踐,但至少對自己、對生命有一個交代。
2021.4.27
感謝你一直在這裡分享各類型的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