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20210825-素黑:睡得夠便會好

素黑:睡得夠便會好 2021-08-25 最近幾位朋友跟我說了神奇的身心轉變。 她平日愛吃甜食,身體一向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心結也多,壓力更大,面色暗淡無光,眼神也失去動力,辛苦地過每一天。後來決心調校身體,戒吃甜品和拉筋後,一個多月後身體便明顯地變好,眼睛明亮了,腦袋清醒了,精神也好了。跟我說:「身體好了後,我突然覺得有勇氣和力量,開始正視一直存在的婚姻問題。」 另一個她,長年進行身心靈自我修煉,研究如何能把生活管理好,清理內在的垃圾。最近有了大躍進,不過是做了最簡單的事情:提早吃晚餐,提早睡覺。當然規律是重點,這樣履行了一段時間,長年臉上的敏感紅疹幾近不見了,面帶光彩,眼神更雪亮。像賣廣告的特技視覺效果,但是真實版,我親眼見證。 我正在問旁邊的朋友網上流行的手提美容機是否真的那麼神奇時,她幽默地插了一句絕句:「睡得夠便會好。」人證物證俱在,真是神級答案。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我們都不去做而已。 長期問題都是習性惹的禍,正如你若真的時刻保持丹田內斂,提肛,拉直脊椎,拉開肩膊不寒背地站、坐和走動的話,大半的頸肩腰痛症都會得到顯著的改善,問題只是:你能堅持嗎?像你們口裡崇拜的奧運運動員一樣去訓練,不怕辛苦不放棄嗎? 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 習性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自愛和自救都是具體的行動,從身體和生活作息出發,調校自己,不是期待奇蹟。 素黑

20210823-素黑:強勢女人的失敗

素黑:強勢女人的失敗 2021-08-23 做了幾個個案,案主都是強勢的女人,老公、孩子、下屬、家人等所有人都必須聽她的,無差別地視他們為她統領下的附屬品。 她們特別喜歡操控別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不肯放過。只要別人沒有滿足她便發火、焦慮,需要用強權壓制對方,保護其實不過是欠缺信心或無能的自己。 譬如這個她,天天要老公受罵,看她面色,被她瞧不起,判他「不長進」罪,在家像下人一樣地過活,啞忍到了極點,已走到計劃離婚的邊緣了,可她還是自覺沒問題:「只是看到有問題必須去調教而已,我沒有錯。」 另一個她做金融行業,壓力巨大,需要定期達到大額指標,沒有完成便高度緊張,急了便會向身邊人開火,把上司向她的加壓轉移到他人身上,不過是發洩。更甚是把壓力轉嫁到自己的女兒身上,不斷催谷她遵從自己的命令,令還是小學的女兒飽受情緒困擾,已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了,老師已多次向她提出約見,她卻一句「我女兒沒問題,她們懂甚麼!」拒絕了,其實是在逃避面對問題。 強勢的人,其實更多是失敗的弱者。靠操控的永遠不是愛,關係都難有好下場。 幾經勸告,分析強勢行為對孩子將來的禍患後,其中一個她開始醒悟和害怕了。後來留言說:「剛找人算了女兒的八字,說以後婚姻會不順利。我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女兒身上,她很純善很懂事好乖,不忍心孩子會遭罪孽。謝謝你提醒我操控的惡果,我想我真的需要自律了。」 素黑

20210818-素黑:家庭太幸福難容納婚姻

素黑:家庭太幸福難容納婚姻 2021-08-18 她從小被爸爸溺寵,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男人會像他那麼愛她,形成她戀父。「我的家庭很幸福,在家我幾乎是想要甚麼都可以。父母和我永遠才是一家人,現在加上我和前夫生的孩子,我們才是最愛的一家人。」 她瞧不起丈夫,討厭他前段婚姻的孩子。離婚後,她遇上一個結過三次婚的男人,也有孩子,同樣不喜歡他的孩子,他對他的長輩好她也會妒忌,為此不斷和他吵架,臭脾氣。明知自己自私,雙重標準,就是霸道,死性不改,排外是死穴。 「我需要對方全部的寵愛,每次我愛一個人三年左右便不愛,大概我只愛自己和家人。」其實她根本不需要婚姻,容不下其他男人其他人,擁有原生家庭早已滿足。這樣的人也容不下愛情,想要的早已得到。 那為何還要男朋友?她說好勝想贏吧。貪是另一個死穴。對方也是離過婚,對關係糊塗不理智。大家都有感情的死穴,都不想再失敗,雖然明知彼此性格不合。 早已有足夠的愛,為何還要低級地跟男友的孩子和長輩爭寵吃醋?她條件好,自視過高,以為自己值得被愛,總瞧不起別人。她不知道自小培養了公主級霸氣,助長了心魔,不知不覺腐蝕了人格。她不欠缺甚麼,只欠修養和羞恥心。上天沒有長期給誰好運的理由,拿多了,總要還。 感到羞恥是治療霸氣的入口。她說:「現在知道我的死症原來不是情緒問題,而是人格問題,有心魔,感到太丟臉了,終於有動力修養自己,感謝老師。」 素黑

20210822-街知巷聞:鏡頭重現,長洲戲院,人情往事

街知巷聞:鏡頭重現,長洲戲院,人情往事 2021年8月22日星期日 電影《無映之地》重現長洲戲院的故事。(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長洲戲院外的巷仔擺滿小販檔,9時半,開場音樂響起,入場門口的紅布簾徐徐拉開,觀眾咬着一口蔗魚貫入場,偶爾混入幾個「飛天仔」偷偷入場睇免費戲,放映機開始「噠噠」轉動,高速捲出一格格菲林,這夜再一次全院滿座,因為銀幕投射的是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 半個世紀過去,長洲戲院風光不再,戲院在1990年代停業後就無人修葺,連天花也因風雨倒塌。記者跟着導演古本森(Benson)重遊戲院,他在長洲戲院拍了一齣講述長洲戲院的電影,記錄這「無映之地」,現於長洲舉行社區放映。「這裏是售票處,有條樓梯上二樓放映室,不過現在已經倒塌了……」售票處凌亂地堆放着一排排戲院座椅,戲院旁雜草叢生至大腿,寸步難行。可能因為戲院正門的鐵閘半開半掩,外圍被圍板密封,泊滿看似廢棄的單車、雜物,以至人們走過了戲院也不自知。這座荒廢已久、被人遺忘的小島戲院,反而由一個外來者記錄它最後的故事。 為荒廢戲院拍齣戲 Benson不是長洲原居民,3年前搬入小島到處探索,作為外來人,他對長洲戲院尤其好奇。碰巧他認識長洲戲院的業主,有機會進入戲院內部參觀,踏進被遺忘的時光,看到保留完好的舊式菲林放映機、座椅、陳設,令他很有感覺,「一個不會再放映電影的戲院,而它的售票處門口,一入到來寫着『下期放映』,這4個字是幾震撼我的,什麼是下期,下期是哪套戲呢,會不會是我的電影?」走出戲院,他決定要拍一套跟長洲戲院有關的電影,想在戲院面目全非之前,以影像記錄它的面貌。 接下來他花了幾個月寫劇本、睇景、訪問街坊,找來相熟的舞台劇演員邱萬城、睇景時來八卦的長洲鄰家小孩,還有自家小唐狗Okee,在去年秋天以4天時間拍攝電影《無映之地》,長約30分鐘。故事講述邱萬城從市區入長洲戲院做管理員,雖然戲院已經停業,但仍需管理員看守,以免間雜人進入戲院鬧事、吸毒。管理員的工作非常清閒,萬城在戲院睡覺、煮飯、賭馬,跟天天打騷擾電話的街坊聊天、講鬼古,跟偷進戲院的小孩玩捉迷藏、吃西瓜冰,在穿了大洞的影院裏看《獨臂刀》,日子過得平淡但窩心,有人情味。最後業主落實要清拆戲院,萬城亦被迫結束這份優差,回到市區。演員邱萬城說電影有種淡淡然,Benson說這種溫情正是他在長洲生活的感覺。 電影海報的書法字體,也是由長洲島上的書法家黃...

20210808-街知巷聞:製衣廠面臨拆廠 BB牌胸圍絕響?師奶婆仔著乜好?

街知巷聞:製衣廠面臨拆廠 BB牌胸圍絕響?師奶婆仔著乜好?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拉開「廣泰製衣廠」大閘,直探進裏面,一剎那如時光倒流,5名女工驅動衣車,嚓嚓嚓嚓地響,利落將Made in Hong Kong的「BB牌」胸圍逐個部分縫合成形。這半個世紀的品牌,蹤迹遍佈各大街市內衣檔,老闆蘇姑娘從1997年接手守到今天,她拉開一個個紙皮箱,翻出不同款式,形容如藥材舖的百子櫃,話可不假,多年來找她度身訂做的客不少,她常掛在口邊一句話「幫到就幫」,是平民少女、師奶、婆仔救星。可惜胸圍廠所在的長沙灣宏昌工廠大廈,是政府5月下令清拆起公屋的4幢房署工廈之一,這些工廈出租率超過九成,而蘇姑娘是必須在18個月內要遷離的2088戶之一,幫她手多年的親姐姐即時反應:「咁啲人著乜嘢呀,點算呀?」 一個胸圍的誕生 香港不是沒有胸圍廠,不過蘇姑娘說,多是「大陸製造再落嚟加嘜頭」,在這個廠裏,每個工人負責不同「車位」,每個車位負責一個工序,「現在的環境,則多數是一個車工跟兩三個部門」,她解釋車成一個胸圍的大概工序: 1. 裁布 由裁牀師傅負責,另外胸圍的杯則訂製而來。 2. 駁比 「比」(為「肶」的簡寫)是指罩杯以外圍住身體的部分。 3. 拉比 把胸圍的下腳(下圍)車好,以橡筋縫邊。 4. 上杯 把胸圍的杯車上。 5. 綑碗 罩杯形似飯碗,縫好罩邊。 6. 車上比 車好胸圍上邊,同時車上肩帶。 7. 打祖 把肩帶與胸圍的接口打實。 8. 釘花仔 將小花連商標紙牌釘在一雙罩杯中間。 9. 車鈎圈 將背部的鈎圈連「嘜頭」布塊車上,完成。 少女到阿婆 乜身形都著得 關注觀塘保育的專頁「活在觀塘」日前出帖,訪問搬到新商場「裕民市集」的內衣檔主肥妹,說BB牌胸圍是暢銷貨,「較年長的女士會選擇這種牌子,貪其貼身……客人有改動,我打電話去長沙灣工廠,一天後就取回」。 蘇姑娘取出寫着52碼的紙牌,與一個44碼(即圍長100cm,每大一個碼加5cm,碼數只有雙數,因胸圍可用背扣調校寬鬆)胸圍的「比」前後疊着,「有個客44碼都著不到,因為後面好多肉好肥,要著到48碼,(內衣檔主問)你做唔做到?我話得,幫佢加長個比。」她手上便是訂製達52碼胸圍的紙辦。胸圍款式不只各種喱士紋,蘇姑娘亦把款式分為「發育型」、「少女型」、「師奶型」,發育型的「比」幼長,以免箍得太緊影響發育;少女型因胸部大致成型,「比」...

20210508-巨蟹座談戀愛:特別需要安全感

巨蟹座談戀愛:特別需要安全感 May 08 Tue 2012 文:亞提米斯  安全感對於每一段感情都是很重要的,安穩的感情才能夠走得長,然而安全感是需要互相給予的,有些人天生就很能夠給別人安心、穩定的感覺,然而也有些人是天生特別需要安全感。然而,這也是有很多種不同情況的,有些人喜歡給別人安全感、也相對的需要同樣那麼多的穩定;也有人就是一直覺得對方不忠、對於愛情總是小心翼翼,就怕小三會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弄壞了自己的感情。究竟,哪些星座的人在愛情裡頭就是特別需要安全感呢?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他們的心比你想像得還要更加脆弱,更加柔軟。 巨蟹座本身就是個硬挺著、強迫著自己去面對許多人生痛苦狀況的一個星座,他們已經習慣的用一個「我很好、我沒事」的外表去面對人,但事實上是所有的辛苦都往自己的肚子裡吞,在愛情的世界裡頭,巨蟹座更是愛表現出自己很能照顧人、很有本事挺起一切,是個遮風避雨的最佳閉風港,更會為了愛情,努力打造一個家。 然而,巨蟹座卻是比誰都還要需要安全感的。想想,當一個家的模型出來之後,接下來呢?是不是就得要有人在裡頭去運作出一個穩定又溫暖的模式,如果感情上的另一半沒有辦法配合到讓巨蟹座滿意的地步,這是會讓巨蟹座非常不安的。看似非常穩定的巨蟹,其實對於愛情有非常多的不安,他們是許多愛情劇的忠實觀眾,不像是雙魚座偏愛喜劇或是浪漫情節,巨蟹座是個很重視實際、現實生活的一個星座,甚至於是有點悲劇心態,他們要的安全感就是他們所想到的那種平凡的、家庭生活式的幸福,一點都不複雜,簡單當中帶著許多的開心與甜美,不需要太過轟轟烈烈,激情雖然熱鬧不已,但人生不可能天天都激情,這一點巨蟹座太清楚了。 保守一點、穩定一點、平安一點,安全感這種東西就是在這些一點一點的累積當中堆積出來的,愛情本身本來就是個保固期不見得很長的東西,巨蟹們很明白這個部份,他們更是帶著一點自卑與自憐的看著自己,深明人性的認為,或許自己沒有那麼好的手段能夠永遠套住眼前這個人,所以要更努力的結構出一段穩定平和的舒服生活,充滿了安全的感覺,這樣愛情的保久期就能夠更延長。 對這份愛沒有安全感的巨蟹,心情是會時常處在七上八下,這是很難過的事,所以在真的愛上哪個人之前,巨蟹座還是得要先搞清楚,這個人有沒有辦法給你你要的安全感,否則只會讓巨蟹座去經驗淒風苦雨的風雨飄搖之愛。 亞提米斯

20210131-蘋人誌:酒杯敲阿爺:鄭敬基

蘋人誌:酒杯敲阿爺:鄭敬基 20210131 ■「只要我們覺得錢最重要,都會輸給大陸的滲透。」 中國向來盛產流亡分子,因此才有華僑,藝人鄭敬基之母是印尼華僑,家中經營珠寶業務;鄭父則為新加坡華僑,所以這家人英文姓氏Tay,船務生意做得大,成了家族中人追殺目標,鄭敬基透露:「我爺爺被標參,撕票之後我爸爸繼續被追殺,爸爸漏夜放棄一切來港,當時我還未出世。」 他這一代也難逃流亡命運,一生三赴多倫多,最近這次與港版國安法有關,非逃亡莫屬。可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今非昔比,遍地紅藍,他便牽頭成立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以正視聽,大家要是逃亡該市也有個發言平台。他在KickStarter眾籌開台,目標資金120萬港元。 撰文:陳亭君 人生多矛盾,追逐名利還是追求生活?上學求知識還是求分數?少年鄭敬基熱愛讀書痛恨考試,他解釋:「大家入去試場被壓力壓一壓,但你不是考壓力訓練嘛,不知何解當時我已這樣想。」1980年與孿生妹妹首赴加拿大就是為了逃避中五會考,那年頭楓葉國移民條例寬鬆,鄭氏兄妹但覺隨時可以申請,倒沒入紙。 機會主義勝普世價值 任誰僑居他方都帶着根,過年多倫多唐人街舞獅,外國傳媒重點報道,「這是當時所謂香港文化保育,等於現在我們要保持香港由2014年至今的文化。」那時候新舊移民租看香港雜誌《新時代》、《好時代》,租香港歌星唱片及港劇錄影帶,如果你知道VHS錄影帶是何物,「大家覺得好『娘』,事事落後香港,80年好像返回70年,像看粵語長片,但有親切感。當時的人很熱切保持這份聯繫,但現在沒有了。」 《勁歌金曲》張國榮唱《風繼續吹》,兩個月後鄭敬基與友合唱,「很有趣,你想跟貼香港,但你偏偏去一個文化離香港很遠的地方,我覺得這種根很奇怪。」香港日子匆忙,這裏生活悠閒,周日商舖休息,小子但覺人生正該如此,「當時未有抗爭,我們在想是否要像在港般『chur』才叫成功,放鬆代表不成功,我覺得一個普世價值慢慢形成中。」見過世面就是不同,他認為:「為何很多極權國家不想你看見出面?原來人可以看見出面的世界,自己便有個衡量。」 大學未畢業參加當地歌唱比賽,憑譚詠麟的《幻影》、《傲骨》奪冠,記者想知今日他怎看「校長」,「我分得很清楚,撐警事件之前他的確是香港人的歷史,我不會說他對音樂沒貢獻。」當時小子志在參與,未感虛榮,回港加盟EMI百代唱片公司,同是EMI,在他之前有陳百強,後有劉...

20210816-素黑:說很了解他是假的

素黑:說很了解他是假的 20210816 她有老公有孩子,跟老公欠缺思想交流,遺憾沒能遇上靈魂伴侶。 然後和大學相好但沒緣分拍拖的男人再遇上,以往美好的回憶逐一湧現,後悔當年沒有選定他,白白錯失了一個心靈和思想上都能融合的「對的人」。可對方已有家室,也像她一樣不捨得了斷婚姻,只好地下情。二人分隔兩地,極少見面,早已沒有為愛情做衝動事的激情。二人的親密關係止於手機交流。 這樣過了好幾年,享受著偷情的甜蜜,卻無法進一步發展,她把壓抑轉化為對家人和情人的諸多不滿,操控慾強,所有人都要聽她的話。怒火攻心,傷了肝膽,浮躁得令她開始討厭自己了。 我問為何不決心和他在一起?她說輸不起家庭。問她是否確定他真的是對的人?她說是,因為深信自己非常了解他。問他們可有一起生活過,她說從來沒有。有過短暫的同城相處嗎?也沒有,頂多是他過來幾天見面連性愛都沒機會。問她了解他和妻子的關係嗎?她說沒有問他也沒說。是不敢問是嗎?她說是。 所謂的了解不過是幻想,一廂情願的想像。他們只是手機戀人,每天幾分鐘的熱度當然浪漫體貼。自作多情,不切實際,不用負真實責任,遠遠談不上是愛。 當你沒有和對方生活過,沒做過愛,沒去過旅行,沒一起煩過家務生活的瑣事,更不清楚對方的成長、工作和情史的話,所謂了解,不過是憑慾望想像出來的願景,助長了得不到不甘心的貪念。 我們都是這樣,製造得不到真愛的遺憾的。 素黑

20210811-素黑:為何痛苦的記憶特別多

素黑:為何痛苦的記憶特別多 2021-08-11 為何我們痛苦的記憶好像比快樂的多,也特別容易執著?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在我們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經驗裡,負面經驗總是比正面的多和強大。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維持得較長,所以更能吸引我們的關注,害怕重現,愈怕愈記得深。 二,我們是哺乳類動物中受撫育階段最長的生物,必須依賴成年人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和照顧才能生存下去。因為長時間處於無助、依賴和被動的狀態,恐慌和不快的記憶便特別深刻,遠比產生能駕馭環境的安全感和安樂感來得早。 三,情緒來自記憶,而最能製造巨大影響力的記憶,是「身體記憶」。你對某個記憶特別深刻,揮之不去,不是因為那件令你刻骨銘心的事情,而是藉著那事情所挑動的身體記憶,如傷心時抽心的痛;被罵被冤時喘息的氣、發燙的臉、加快的心跳;被打時皮肉真實的痛楚;受傷時流血和骨裂的撕痛等,都在身體上。 某些事情我們記得那麼清楚,都是由負面情緒建立的。由情緒勾動的身體反應,能深深印記在潛意識的記憶庫裡,並在備用狀態,下次能更快地被呼喚出來,讓我們快速重溫。重溫的頻率高了變成惡性循環,鼓勵潛意識搬出更多類似的記憶來「討好」我們的情感發洩需要,令負面記憶看起來好像很多,不幸的事經常發生。情緒狀態正面時,我們會對這些記憶不留神,任它飄過;陷入負面情緒時,卻會特別敏感和執著,連同過往的不快記憶都一併搬出來,自討苦吃。 素黑

20210809-素黑: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素黑: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2021-08-09 有一種修心的方式,是修痛。 你一生遇見或經歷過的一切傷害,都是寶貴的啟蒙老師,讓你看清楚關係的真相、愛、人性和希望的極限,還有自身的極限和無知。 別埋怨痛苦。痛,不一定跟隨苦。苦原是自己縱容的,為自己準備的。 要修成自愛,是要學習面對自己的軟弱時不怕痛。 面對自己很痛苦,像被割裂開自己後,發現這個「我」原來如此不堪,比想象中更難接受。但是,吸一口氣,過了這一關,你便能療愈自己。 成長是生命的目的,過程會痛,痛過便是愛。陣痛後是新生,它是愛和成長的前奏。 從來沒有容易走的人生路,傷痛是必經的路口,不怕痛苦繼續向前走便是修行。你不是一個人在走。路是有得揀的,沒有絕路。 所有的療愈,所有的傷痛,都不在外面。傷害你的事情,其實在裡面。我們要去內心尋找,去好好療傷,而不是去改變別人來配合你的慾望、要求或霸氣。 修痛,目的不是要結束痛苦,我只是告訴你可以從傷痛中修煉成長。 療愈,目的不是令我們不再有傷痛,這是天真甚至無知的想法。療愈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學習怎樣和接下來出現的傷痛相處。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我們永遠都走不出來,永遠都覺得痛苦,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處理自己的傷痛後,再進一步,便是原諒。每一次痛,都是一次很好的修行機會。 痛是好的,提醒你距離愛和自由有多遠。 痛教曉你活著需要謙卑,接受遺憾是成長的必修課。 素黑

20210804-素黑:收心是,鬆開一呼一吸

素黑:收心是,鬆開一呼一吸 2021-08-04 我們都知道,要穩定和平靜下來時需要先放鬆。但是放鬆很難。 可能最快能感到放鬆的方法,是留意自己的呼吸,用身體去感受,不是用腦袋。 我在新書《靜心是》裡教過一個奏效的收心法,是從感覺雙手開始,鬆開一呼一吸。 首先放慢呼吸,觀照一呼一吸。吸氣時,感到手掌微微膨脹;呼氣時,感到手掌微微收縮,手掌會漸漸變暖。不要故意延長呼吸,或者改變呼吸的節奏,便能慢慢地放鬆。 你會發覺,整個身體在隨著呼吸,微微地膨脹和收縮。從手掌開始體會這種舒服的感覺,然後慢慢將這種感覺向全身擴散。 然後,把這種感覺從手掌向前臂擴散,感到前臂也隨著呼吸在膨脹和收縮,一直到上臂、肩膀、脖子、後枕、下顎、面部、前額。然後,留意圍繞著眼球的肌肉,這是特別緊張的部位,大部分人甚至從來沒有留意過眼球原來一直多麼緊張。注意它在膨脹和收縮。然後是胸口、胃部、腹部,一直往下到大腿、小腿、足踝和腳掌。 判斷身體的某部位是否放鬆,有一個基本標準:你能否感到那裡在呼吸,膨脹和收縮?一旦放鬆,我們會感到身體瀰漫某種精細微妙的感覺,這是平時處於緊張狀態和粗心大意時感受不到的。 從體會雙手隨著呼吸的脹縮開始,堅持每日隨時隨地回歸身體。上下班,坐地鐵,工作時,看電影,任何時候,從呼吸開始。很快你便會發現,原來自己從來不知道,可以享受身體內這麼豐富的感覺。 素黑

20210802-素黑:不再正常很好

素黑:不再正常很好 2021-08-02 幾年間,我們經歷著翻天覆地的巨變。以前一切以為是理所當然、「正常」的事情和計劃都被一下子打翻了。社會動盪,環球疫症,這一切可能不過是接踵而來的人類「病變」的前奏,等著我們去面對、適應和承擔。可有想過,這都是我們應該承受的因果?這是人類自毀的生態定律。 是我們為方便製造不能回頭的垃圾禍害,為貪財貪口福研發有毒化學劑和殘害其他動物的生存權,為權慾歷朝歷代製造血腥暴力誰惡誰正確。我們還埋沒良心詐看不見社會的不公義,還鬼扯說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命。管它世界塌下,總之蒙著眼照舊訂酒店去旅行,大是大非都不想管。 儘管生活盡是不如意,諷刺地大家都不想改變,就像明明伴侶對你不好甚至虐待你,你還是不想離開,自欺還有感情不捨得。對於世態突變,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慣性地傾向抗拒,期望或假裝一切很快會過去,明年可以去旅遊,相信他遲早會變好,總之一切照舊便安全,雖然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你到底在逃避甚麼、害怕甚麼呢? 在書展的講座裡我問觀眾:「從此以後絕對不能飛,不能去旅行,有多少人能接受?」百多名觀眾,敢舉手的不足十分一。 到底為何寧死都要回到「正軌」,變回「正常」?世界早就病了,人類習性本來便嚴重有問題啊!正甚麼常呢! 我們要有勇氣承認慣常的一切本來就有病,更要有勇氣放下貪慾和惰性,願意重建關係,重新做人。 素黑

20210728-素黑: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

素黑:一切不是最好的安排 2021-07-28 修心的人可能會認同這個流行的說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聽起來很不賴。是的,與其否定命運,沉溺在不幸和苦命的負面心態中,不如豁出去,調教正向心態,告訴自己一切都有因果和機緣,都是上天為你鋪排的路,毅然踏上去,轉機自會出現,只要你繼續走。  能這樣想真不壞。只是,情緒記憶是掃興的鬧鐘,總會在你調好正向心態後猛然一鬧,提醒你其實真心不快樂,慾望未滿足,想要的未得到,不如意的事沒有因為覺得一切應是最好的安排而消失,你還是要每天面對同樣的打擊和批評,想見想得到的都沒有出現,馬上心態反彈。 未修成的人,不用跟風佛系心態,壓抑自己去認同。真的覺得上天安排得糟透,便確認是糟透。世態本來便很糟糕,人生充滿傷害,你際遇不夠好,付出了最好的對方不珍惜還糟蹋你,大自然定律殘忍無情。這些是事實,不用勉強否認。 當你想走出來,需要勵志力量時,可以不用強裝說好,別怕說出你難過,你受傷,你辛苦,你痛,一切都不是最好的安排。你這樣認為沒有甚麼不對勁,但要預留自我反省和勇敢的餘地,說一聲So What後暫緩埋怨,去克服,面對,走下去。上天沒有為你安排好,你便為自己安排得好一點,自主生命,去療傷,調情緒,擁抱受傷的自己。 別讓甚麼安排你。你只需明白,沒有一種平靜和喜悅,是不用經過取捨而得來;沒有一種放下,是毋須經過執着和痛苦能修成。 素黑

20210726-素黑:做善事不等同有愛

素黑:做善事不等同有愛 2021-07-26 我的書展講座已於上周日圓滿舉行。講座的主題是《好好和自己重新相認》。錯過的讀者可以上YouTube看全程錄影。講座裡我深談了幾個重點。其中一個是我的著作裡經常出現的一個字:愛。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愛,對人好。但我們很清楚,我們都處理不好關係,而關係正是愛的道場。我們都不懂得愛。 在愛的關係裡,我們做得最差的是自愛、親人愛和戀愛關係。我們不懂得愛自己,卻費盡心神去經營、控制、強求、佔有或逃離你以為很愛或不愛的伴侶或家人。糾纏半生,愛和恨得很累很辛苦。這些經歷我們都心照不宣,暫且不用細說。 反而想提醒大家有一種所謂愛,我們都以為做得不錯,容易令我們感覺良好。那是向不認識的人報施、捐錢。 做善事是基本應做的事,不用掛在愛的單子上。有人做過一點善事便自覺好人。說白了,做善事太容易,它也許是最廉價的愛,只要拿點多餘的錢和時間出來便能自戴光環,贏口碑,賺來人家的讚賞。感覺多爽!反觀你再努力做甚麼,家人或伴侶也許都不懂領情,你便更有動力去討好別人,不想費心經營親密愛。 本來無可厚非。可請細看,你捐出的那些錢,本來就只是一頓飯、幾次facial、半次旅行的開支。這點付出不難,施捨原是良心安慰劑的方便裝。 做善事心理回報高,可這不代表你真慈悲,懂得愛,大好人。壞人都會做善事。我們要誠實,行善可能不過是捨難取易的偽裝愛。 素黑

20210807-何清漣:劈開旁門見月明—薦余杰《清教秩序五百年》

何清漣:劈開旁門見月明—薦余杰《清教秩序五百年》 2021年08月07日 美國走向福利國家,對美國人幾乎是災難。(湯森路透) 余杰最近出版的「大光系列」,述及美歐中三個區域文明史。其中我特別想推薦《清教秩序五百年》,這部書是一部觀念的歷史。鑒於美國這個清教徒開創的國家這些年發生的顛覆性變化,以及美國憲政現階段受到的嚴重衝擊,這本書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確實非常及時——華人世界目前普遍持「制度決定論」,以為有了制度保障,就萬事OK。殊不知民主制度創建之後,還需要有愛護這個制度的人去守護。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加上近年急速左傾,被認為是最好的三權分立憲政,此刻正面臨艱難守護之時。 何謂「清教秩序」? 余杰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將書冠名為《清教秩序五百年》,追蹤西方近代化的四個階段,用觀念的承繼性來定位四個「上帝的選國」:日內瓦、尼德蘭、英國、美國,這四個「上帝的選國」輪替的過程,就是權勢與典範的三次轉移。他在書中特別強調:權勢與典範在這四個國家的轉移並非偶然,而是因為觀念以及觀念主導的行為。 余杰的敘述是從觀念開始,對於完全不瞭解基督教與清教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有點理解上的困惑。我在此用大家熟知的西方文明、尤其是2020年以前的美國政治秩序倒敘,就非常易於理解: 1、政治制衡與市場秩序。 迄今為止,美國憲政被文明世界奉為楷模。美國憲政建立在法治基礎上,具備兩大特點, 一個特點是三權分立,另一個是地方自治。人們一般知其一忽視其二。很少有人想到,美國的政治哲學(哲學在中世紀與神學密不可分)來自於基督教的「人皆有罪」原罪說,這個罪對應于英文的Guilty,並非Crime。基於這一點,在政治學上產生了權力學說中的分權與制衡,其實踐範本就是美國的三權分立,以及憲法確立的聯邦政府與地方分權。「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亦來自「原罪說」:每個人都會不擇手段地追逐利益最大化,但市場(秩序)會使不同的人的利益追求達到一個利益均衡點,這個秩序後來就發展成法律秩序(人與人的契約來自於人與上帝立約)。 2、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在所有表達公民財產權受法律保護的名言裡,沒有一句話能比得上「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此言出自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在擔任英國首相之前的1763年一次議會演講《論英國人個人居家安全的權利》:「即使是最窮的人,他在自己的小屋裡也敢...

20210721-素黑:問候人背後的慾望

素黑:問候人背後的慾望 2021-07-21 她留言問候想追求的那個他。對方沒反應,她受傷了,覺得被冷落:「不過是一句問候,普通朋友也應禮貌地回覆吧!」依這邏輯,不就是說對方視她連普通朋友都不如嗎?別讓自己變成笑話好嗎? 問候別人,可以是真心關懷,也可以是求關注的掩飾,為證實你沒有被冷落。是你不甘寂寞,需要有人陪伴。若對方不回或慢一點回應,你便胡思亂想:「為何他不再親近我?他以前不是這樣的。」甚至冷嘲對方:「人情冷暖,甚麼都不長久不可靠,沒有真心對你好的人,朋友不過是朋友。」這是情緒綁架。 沒有無緣無故的冷淡,在乎你做過甚麼,對方是否感煩厭,迴避你,總有原因。原因難有不明不白,可能只是你選擇視而不見。如對方已明確表示很忙,或者拒絕過你,是你還想糾纏。 有些人太寂寞,太纏人,借「問候」製造聊天機會,打擾人家,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隱和私人空間,能量向外散失。把自己寄託在別人身上,人家沒空搭理你你便受傷,只有小孩和幼稚的單戀者才會這樣。 關係是親是疏,要講緣分,對頻道。 問候別人要有品。首先要對自己誠實,看清楚背後動機是純粹還是私慾。得體、沒壓力、適可而止、令人舒服的問候,是知道對方心情不好,遇上難題時,給下簡要的信息:「支持你」或「有需要的話可以跟我說,我都在。」給對方空間和自由去回應或沉默。不追問,不多說,避免製造壓力和負擔。說白了,對方不一定需要你。 素黑

20210719-素黑:慾望與幸福

素黑:慾望與幸福 2021-07-19 最近在一個專訪裡,記者問關於慾望的問題。 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它是推動大腦皮層進化的催化劑,如令人有實現夢想、達到目標、追求進步的動力。它同時也是能安慰情感的動力來源,如令人有動力追求非物質需要如愛情、心靈、性慾等的滿足。慾望過大、放縱、失控的話,會變成強大的蠶食能量,令人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自己和他人。食、色、毒、賭、權力、操控、感情、迷信等,都是容易放縱和失控的慾望。一個字概之:貪。 但我們不要壓抑慾望,而是要管理。前者帶來反效果,變得更失控、更縱慾,變成難醫的心癮,累己害人。管理是透過適當地調校,令慾望得到平衡和滿足,而非淪為失控局面,負面地影響自己和他人。 那抽離於物質生活的人會否比較快樂?不一定。物質和非物質,同樣可以讓人陷進去,變成貪慾、失控。所以不是抽離的問題,而是平衡和管理的問題。做到了,也許會比較快樂。但我們要知道,快樂不一定全是從物質或非物質的滿足而得來,要看你的價值觀是甚麼,也要看你是否有基本的快樂條件,如健康。沒有健康的人,給你再多的物質或關愛,你也可能不會快樂,因為身體上的痛苦,早已超越了由其他來源得到的安慰。 那慾望和幸福是否必然關係?也不盡然。兩者是互相成全的關係,也可以是互相殘害的孽緣,看你如何處理和平衡兩者。當然也可以是毫無關係,因為製造幸福的因素還有很多,譬如大愛。 素黑

20210714-素黑:有得分手,請趁早

素黑:有得分手,請趁早 2021-07-14 二十多歲的她,因為「比我小的同事都已經拍拖了」,胡亂在網上找男人,第一次見面便上床,對他一無所知,約會都以上床為目的,沒有戀愛,對她不體貼。最近發現他好像跟黑社會有關,不知如何是好。問她為何不離場,她說不忍心分手,不想再找其他人,雖然關係只是維持了幾個月。懶和頹廢是死穴! 四十歲的他,背著拍拖很多年的女友出軌,第三者最後離場,他心有不甘,同時懺悔女友是很好的女生,卻不是他的那杯茶,拖了她那麼多年深感內疚,明知再不分開會更辜負她,卻說不出分手兩個字。 快八十歲的她,和相伴五十年的丈夫過得很壓抑,長期啞忍,不被尊重和理解,如今才承認嫁錯了,回想當初「本來」還有其他選擇:某個他學歷更高,對她體貼,可惜當時已認定了目前的丈夫,現在哭得太遲,後悔太晚。 諷刺是五十歲的她,一生沒拍過拖,沒遇上緣分,或者一直在錯過,待頸紋眼紋都深了,更年期到,才後悔年輕時沒有抓緊一個人好好拍個拖,分個手。她說:「別人愁該選擇誰,我連愁的機會也沒有。」又是另一種遺憾。 不懂或不捨得分手的人永遠學不懂甚麼才是愛,只管死守或拖拉,最終甚麼都得不到。趁年輕,分手好,及早學習愛的代價和智慧。有得分手請不拖不欠好好分,後來遇上的未必一定好,但總比從此被困死一生無法回頭好。 愛到了盡頭,要放生彼此。人生最後的遺憾,都不是因為失去愛情,而是自由。 素黑

20210712-素黑:我的書展新書

素黑:我的書展新書 2021-07-12 書展開鑼,我出版了兩本重量級小書,書名是《自愛是》和《靜心是》,屬「有一種愛叫素黑」系列,是我多年來寫「愛」和「修養」這兩個課題的警世格言和精髓。 緣起是過去二十年我出版過很多書,讀者不時會問想多了解某個特定課題應該讀哪本。由於適合的書比較多,分散在不同章節,某些作品可能已斷貨,於是構思做一次大整理,實現「一本書看懂一個課題」。 今次先推出兩個人生大課題:自愛是甚麼?靜心是甚麼,兩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愛是》談自愛的條件和方法。自愛不是理論,它是關係的修為。愛離不開關係,我們在和自己及別人相處時才需要愛,愛的條件是正視關係,但要先修養自己,從自愛學懂他愛,修成大愛。 要修自愛,需要學習「靜心」。《靜心是》談如何透過靜心、定心、收心和養心的具體方法去修養,轉化生命,讓混亂、緊張、負能量的自己定下來,靜下來,重整力量,重新出發。 這系列有兩個特色:一是小本書,手感好,方便閱讀和攜帶。不少讀者告訴我去staycation時會帶上我的書,給自己安靜閱讀的私密時光。二是沿用百萬暢銷作《好好愛自己》的經典金句風,一針見血,令人容易看懂,明白,記住,暖心,醒覺,然後帶來改變。 很高興邀請到靜心插圖家星美子,替這系列書設計封面和畫插圖。新書在萬里機構攤位Hall 1 1D-B02。 提提你我的書展講座在S421會議室,星期日下午三點。  素黑  

20210707-素黑:別妄想你能負責任(二)

素黑:別妄想你能負責任(二) 2021-07-07 我再測試她:「假如你女兒愛上了一個邪教男,放棄一切跟他和教徒集體性愛,胡亂生育,追求吸毒求幻覺,崇拜領袖,團體資金來歷不明,你覺得她有問題嗎?」她答:「以前我會覺得有問題,現在我會覺得假如她快樂,追求她的所愛應該沒問題吧。」 盲目到了極致便成魔,徹底失去辨別是非心。  我們可以用任何理由自圓其說,總能說得通,自己信以為真便可過關。但渴求被尊重地愛不遂的受傷感更真實,若以種種道理、道德、甚麼心靈修為說法把它壓下去,便是徹底失去自主權,情願變成奴隸,甘心被剝削和自虐,被心魔操控了原則和判斷力,令自己變成自冠光環的可怕騙子。 一個不能自主的人無法負責任。愛,不過是害。 她的案例並不罕見。曾有一個童年悲慘的女客人,十多歲便離家出走跟了一個渣男,被說服做妓女養他,繼續痛苦,後來借「修佛」求解脫和開悟,悟出的結論卻是: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她要還債,必須繼續做下去,不能自大求脫離。這是愚執,不是開悟啊。 糊塗和蠢真可怕,沒有人是無辜的。一念胡混,可以加害很多人,你還一臉無辜覺得自己在修行,在成長,接受上天給你安排的試探,才是對自己和身邊人最不負責任的妄行。 不少選擇對自己不真誠的迷執者,看上去像天使般純真無邪,為人著想,天使面孔的背後卻是借善良、慈悲和愛來包裝的超強大慾望:貪戀,佔有,好勝,必須得到想要的。你說是愛還是魔? 素黑

20210705-素黑:別妄想你能負責任(一)

素黑:別妄想你能負責任(一) 2021-07-05 她的老公持續出軌,明言不會忠於婚姻,她若選擇留下便要自行負責。她說只要擁有他的人,甚麼都可以忍受和接受。「我明白都是我的選擇,我要對所選擇的負責任。」 老公藉此卸責,她卻中了他的計,明知得不到愛,沒有好處,還要死守關係,抱持一個虛弱的幻想:「也許某天他會為我忠貞,回頭再愛我。 」 要對選擇負責任,聽起來是高尚的情操,實際上是道德陷阱,假如你其實不清楚所謂「負責任」是要做甚麼時。 她努力了十多年,一直用理性和學習靈修去忍受和包容老公,把自己真實的感受狠狠壓下,說服自己「是可以這樣去愛的」。以為修煉過後便不會再傷痛,可以偉大、慈悲、體諒和尊重對方。這努力不是為解脫,只是為死守關係找個漂亮的藉口。 我教她測試自己,按心口(膻中穴),她說有點痛,再按胃,她馬上說想作嘔,然後一股氣湧上胸口出不來,翳痛,再按心口,痛更明顯。是多少年積壓的傷堵塞成垃圾?多少委屈和壓抑一下子看到出口很想跑出來,可惜卡住了?都傷透了,還說甚麼修煉和愛呢!是偏執害死自己,不是誰害你。真相很清晰,她無法對自製的悲劇負責任,禍害不只自己一人受,更是身邊人和下一代。 我們其實都難以真正對誰負責任,因為負責任不能只是道德安慰或想法,它必須配合行動才能完成,即要善後,令事情變好,而非更壓抑或自欺欺人。 素黑 

20210630-素黑:我的書展講座

素黑:我的書展講座 2021-06-30 今年的香港書展,我榮幸被選為年度主題「心靈勵志」代表作家。我將會推出兩本心靈勵志書:《自愛是》和《靜心是》,寫關於自愛的種種,如何能靜心,處變不驚,遠離痛苦,活在愛內。 這兩年沒有人過得容易,刻下很多傷痛的記憶。痛是常態,是人生必修課,但不一定跟隨苦。苦是我們為自己準備的。從來沒有容易的人生路,傷痛都是必經的關口,不怕痛苦繼續向前走,便是修行。別害怕痛,陣痛後是新生,它是愛和成長的前奏。 我會在書展舉辦「好好和自己重新相認」專題講座。我們都自以為是,有人自覺好人,卻不自覺做了壞事。有人總以為別人待他不好,埋怨異見者為何不認同他,怨天怨地就是不肯先看看自己。人本來就是分裂的,加上自大沒修為,任性懶成長,造成口心不一,言行不一,內外不一;人前人後,口罩前後,燈前燈後,每一刻都扮演不同的自己,偽在其中,不能自己,為別人、地球甚至自己添亂添煩,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令大家都活得很累很傷情,可再累還是不肯罷休,累人累己。 看清楚自己,和自己重新相認,需要勇氣,需要方法學習照鏡,照到是人是妖還是甚麼,在乎你的修為。 希望書展能順利進行,很多作者和書商都用心投入了很多。去年錯過重逢的朋友和讀者們,今年約定你們書展見!講座:7月18日下午三點書展會議室S421。疫情編制座位有限,請盡快到書展網站報名。 素黑

20210628-素黑:有些人一下子變瘋

素黑:有些人一下子變瘋 2021-06-28 近日周邊出現很多瘋子。 長輩,朋友,讀者,客人。特徵是敏感、多疑、受傷、否定你、不信任、拒絕求醫、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極抗拒你說他蠢或錯。  譬如你沒有在他期望的時間內回應他,哪怕不過是幾分鐘,他都受不了,等不了,馬上推論你在否定、討厭、疏遠、不重視他,對他不友善,存偏見。是情侶的話,他已暗判你有罪,證明你已不再着緊或關心他,甚至代表你已移情別戀。 他更會無限胡亂上綱,推斷你是甚麼,你便是甚麼,他說的是,說的話也很難聽。 矛盾是,通常只是他在堅持「對話」,好爭拗,綁住你,迫你回應,咬住你不放。既然性格和頻道都不合,相處那麼不爽,何不疏遠或絕交,放生自己和對方?真相很顯淺,他害怕失去你,腦裡不停重播:「為何你要否定我?」假裝重感情,其實沒有你他甚麼都不是。 他恐懼孤獨。 這類人大多是固執非常,經常寂寞,害怕獨處,抗拒改變,心胸狹窄,不理別人感受,死執關係,未老先衰,已進入老年期的更難回頭。患有這種症狀的人有年輕化趨勢,而且不乏學歷高,有見識,有頭有面者的弱者。 有些人一向如是,性格所致,也許是家族遺傳,更多是懶得修養,不肯修為。有些人卻是一下子突變,腦細胞退化,需要治療,卻打死不肯接受,覺得變壞是你不是他。自身的習氣加上受外圍大環境影響,令他不自覺依附了負能量,變成惹是非討人厭的魔頭,教人避之則吉。 素黑 

20210623-素黑:不能單靠靈性修煉

素黑:不能單靠靈性修煉 2021-06-23 因為丈夫生病的關係,她開始學習禪修,一起經歷了幾年抗病,最後丈夫去世,結束了二十多年大起大跌的婚姻。她很快認識了新戀人,卻再度墮入感情煩惱中。 做過幾次心理諮詢,最近在學習沙盤遊戲,持續幾年帶領禪修靜心,每周有一次懺悔靜心,每天做呼吸冥想、瑜伽、脈輪唱誦等早課,還有繪畫曼陀羅,學習靈性舞蹈,晚上睡前打坐,導讀心靈書籍課等等。 她說:「這些學習和修煉改善了我以前的爛脾氣,現在少了扔東西。以前會把痛苦怨到對方,現在不這樣了,都是自己的事。經歷過那麼多,最近已不再多想沒意義的事了,情緒也穩定下來,知道甚麼問題應如何處理,已放下,不再執著。」 說時面目從容,可眼睛卻出賣了她,開始流淚,口心不一了,她卻不自覺。 細問下,原來心理諮詢師沒教她處理喪夫問題和新的感情困局。她說找我做個案前必須填寫自我掃描表格,才生平第一次敞開和坦誠自己,看到自己經歷過甚麼,感情死穴一直沒有針對性地處理過,卻側重了所謂靜心。 投入太多身心靈東西,做那麼多禪修早晚課,可能已變成慣性,卻未獲智慧。真相是她還在執著,心亂不安,最近甚至開始怕黑,不時恐懼。 建議她考慮暫停那些天天做的功課,像服用維生素數個月後要停一星期一樣,不然身體馴化了便沒效果。療治深層心結和慾望死穴,需要調校情緒,檢閱衝突關係的現實細節,看清楚問題後果斷處理,不能單靠靈性修煉。 素黑

20210621-素黑:別可憐到只剩下求關注(二)

素黑:別可憐到只剩下求關注(二) 2021-06-21 對於患上「乞求關注」病症的人,假如你不小心,心軟對他好,細心回應過他,反而縱容了他,日後會「咬住你唔放」,不容你有半點對他「不忠」或「不夠熱情」的行為。 有些是因為精神病發作。我有不少病患案主,病發時會借故留言,看不到回應便加重病重的語氣,再沒回覆便會可憐地說:「老師,我都快死了,你怎麼見死不救!」不理他,過一天,他會像失憶一樣,跟我說其他貌似正常話,或者識趣地閉咀不再打擾。 不是精神病患者的,便是心病重症者。我們都心照不宣,身邊總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情人或親人,製造負能量,抹黑你,埋怨是你令真心待你的他受傷和委屈。這些身邊人,叫人難受和疲憊。若不是他的親人,請盡快離場或繼續疏遠他。每個人都應保持選擇想見、交談、深交的朋友或伴侶的理性,親近對頻的人原是自愛,毋須心軟,也不用覺得對不起對方。君子之交本來應該淡如水。跟他交代好,他明也好不明也罷。如斯黏連的痛症是病不是愛,更不是正常(感情)關係,不用內疚或自責。緣分到期時,祝願對方早日康復便可。 是親人的話,需要另一種修養要求和境界,我在幾本著作和這專欄裡都細說過,不再重複了。 說到底,這些乞討關注的人眼裡只剩下自己。口裡說關心誰,心裡可能也是這麼想,卻看不透自己口不對心的分裂真面目。原因?因為沒有修養,多半也不肯承認不肯修,心魔重,人老了便更沒救。 素黑

20210807-李忠謙:避免台灣被包圍的馬其諾防線:兵家必爭的日本南西諸島,自衛隊能否擋住解放軍攻勢?

李忠謙:避免台灣被包圍的馬其諾防線:兵家必爭的日本南西諸島,自衛隊能否擋住解放軍攻勢? 2021-08-07 12:33 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865392?fbclid=IwAR3aVKorkYbUnByoc1YeoAy_7nBv27uMIUwwY5qn1rJD_xt0ATxFMgcGKEo

20210808-綠色生活:電光珠寶蘭 「脈脈」閃耀

綠色生活:電光珠寶蘭 「脈脈」閃耀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麻栗坡金線蓮(Anoectochilus malipoensis)--紫紅色葉配上白色葉脈,開白色小花,栽種在木頭中,簡約優雅。(李佩雯提供) 【明報專訊】蘭花外形簡潔素雅,花形獨特,帶有淡淡幽香,難怪被譽為花中君子。珠寶蘭的花卻小而不起眼,反之葉上的葉脈相當搶眼,在光線照射下,閃閃發光。香港蘭藝會會長朱劍虹形容它們,「看起來像繡上金線銀線般美麗」。珠寶蘭植株小,栽種在木頭、浮水石上,或養在玻璃瓶內,與傳統觀花品種相比,別有一番美態。 蘭花聰明 蘭花讓人愛上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它們的美態,朱劍虹鍾愛蘭花,更因為它們聰明。「蘭花能配合昆蟲習性及環境而進化,吸引特定昆蟲幫助授粉繁衍,在樹冠、沼澤,甚至極地也能生存,它們好比動物界的海豚,十分聰明,許多科學家及園藝家也為它鍾情」。因進化論聞名於世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研究蘭花,話說在1862年,達爾文收到一朵來自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蘭花──大慧星風蘭,花的後方有一條長達30厘米的細長花距,這種前所未見的構造,讓達爾文百思不得其解,認為是有某種蛾類口器伸長可逾30厘米,在吸蜜過程中,協助大慧星風蘭傳粉。可惜達爾文在有生之年也找不到這種蛾,直至1903年,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一種口器長達30厘米的天蛾,證實了達爾文的推論。 珠寶蘭瓶景 蘭花雖美,但花期短,除了為人熟悉的蝴蝶蘭開花三四個月,大部分蘭花一年開花只有一兩星期或數天。「珠寶蘭」(又名寶石蘭)(Jewel Orchids)以觀葉為主,在光線照射下,葉子一年四季都呈現美麗脈紋。珠寶蘭泛指葉上有美麗葉紋的小型「地生蘭」,即莖葉長出地面,根部藏於泥土生長的蘭花,當中包含不同屬及品種。 採訪當天記者來到朱劍虹的花場,當眼處有一個由蛋糕雪櫃改裝而成的溫控櫃,裏頭放滿各種珠寶蘭,有的種在長方形玻璃缸內,有的種在圓柱形玻璃瓶中,小巧美觀。珠寶蘭植株小,對光線要求不高,有散射光便足夠,而種在有罩玻璃瓶內可以保濕。「珠寶蘭瓶景是適合香港地方狹小、缺乏種植空間的小型蘭花擺設,可放在窗台或靠近窗戶的寫字枱栽種。」市面上的種植玻璃瓶款式眾多,部分更配備LED燈,彌補光照不足問題,加上珠寶蘭透過無菌繁殖技術得以大量生產,大部分品種數十元便有交易,因以上種種原因,香港蘭藝會近年推廣珠寶蘭。 葉脈光澤從何而來? 在園藝栽種上,珠寶蘭主要有5...

20210808-未來城市:鄉村不能承受的汛 河變渠就能治水?

未來城市:鄉村不能承受的汛 河變渠就能治水?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從渠務署出版的《濬洪淨流》可見昔日新界地區受水浸困擾的情况。(渠務署提供) 【明報專訊】河南雨災令「海綿城市」鄭州傷亡慘重,同時殃及鄉郊,部分農田、村莊無聲被淹。而在香港,上月中來了一場急遽的黃雨,只是黃雨,惟長居水浸黑點榜首的新界新田已招架不住,小磡村農田水深及胸,儼如水塘。新界地勢低窪,以往經常受水浸問題困擾,渠務署自1990年起在新界建造排水網絡,防汛排洪。本來的天然河溪漸被拉直、擴闊和挖深成石屎明渠,俗稱「渠化」,往日細石平流、游魚可數的鄉村面貌漸遠,處處是城市化的記號。然而,仍有農夫為澇災所苦,這些石屎河牀構成的人工化河道並非萬靈藥。將來鄉郊土地勢將闢建大面積住宅區,引人思考它的排水系統能否同步準備就緒、真正未雨綢繆。 鄉間發展填河 應評估周遭疏水情况 信芯園位於小磡村,地處山脊下游,格局如其農夫梁日信(信哥)般形容是「水澆四門」,上接左右兩邊麒麟山、石湖圍的徑流,田間以灌溉河溝貫穿,外接新田西主排水道,附近一帶也有多條排洪水道,皆屬渠務署的疏浚工程。然而,年屆69歲的信哥仍幾乎年年受水患困擾,他坦言上次黃雨雨量不算歷年之最,每小時降雨量約150毫米,但如此兇猛湍急卻甚少見,積水在半小時升至1.4米,他相信是全球暖化影響,也是人為因素使然。「300幾公頃的土地,沒有天然河道,只靠2米闊的灌溉河溝去水,這不是疏水道啊。我們的大雨是每年幾遇的,河南跟我們這裏一樣,盲目發展,沒顧及將來的問題。」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Kami)則指河變渠可緩減鄉村氾濫:「有老農夫常憶說以前條河好窄,一跳就跳過去。水浸是在現時惡劣、極端天氣下引伸的問題,(解決方法)無可避免要將鄉郊河道變渠,也即是channelisation。」但認為事前可以多加評估對周遭環境的影響。市區明渠正在講活化、親水,要學首爾清溪川,鄉郊水道卻尚未完善。隨北環線鐵路落實,沿線土地將建逾7萬個單位,信哥的案例可讓人了解新界排水系統規劃、引以為鑑。 Kami認同渠道屬城市化產物,以前天水圍、元朗一帶的下游有蜿蜒曲折的溪澗,河口位是沉積形成的泥灘。但城市發展下無法保留原有河道,得建造排水系統,令河變成渠,「像雙魚河、石上河,嚴格來說是人工的,但我們仍會稱之為河」。 信哥隨家人在1960年代初定居於小磡村,那時只有3戶人,村內一直有條天然河溪,...

20210808-東京奧運復興夢

東京奧運復興夢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今屆日本東京奧運可以說是波折重重:先不要說疫下舉行,東奧自身也醜聞多多:原來的標誌涉抄襲、場館超支、賄賂疑雲等,醜聞還一直纏繞到開幕前夕,負責開幕禮的團隊先後有兩人因被揭過去劣行離任。有日本朋友當時賭氣跟我說:「不如播放1964年東奧錄影算了吧!」 很多日本人都對1964年東奧記憶猶新。老一輩固然不用說:時任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在申奧陳述會上也談到1964年東奧的記憶;現任首相菅義偉今年被質問為何堅持要在疫下辦東奧時,也長篇大論重提1964年東奧。就算沒有經歷1964年東奧的一代,在耳目濡染下也記掛着那個意義非凡的奧運:既象徵着日本戰敗後重返國際社會,也標誌着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時任首相池田勇人1960年提出「國民所得倍增」的經濟計劃,要在10年內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為了1964年奧運,東京也大規模改造發展,務求「更快、更高、更強」。此後數十年,日本一直以發展引以為傲,1980年代泡沫經驗高峰,東京紙醉金迷,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爆破,日本也陷入迷失30年。 日本學者吉見俊哉去年出版《奧運與戰後:作為表演的東京奧運》(五輪と戦後 上演として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一書,便探究日本人對1964年東奧的情意結。他發現,日本傳媒提及1964年東奧的次數,在該次奧運結束後一直沉寂,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增加,正好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人們緬懷1964年奧運,其實也是追憶那個日本經濟逐漸變得「更快、更高、更強」的時代。他認為2020年東奧仍然在迷戀1964年奧運神話,也就是說仍然迷戀那個高速經濟增長期。 震災復興的象徵 在日本的集體記憶裏,1964年奧運是美好的。自泡沫爆破後,陷入迷失30年的日本不斷尋找自身定位,擔心國家沒落甚至消失。如何處理人口老化等大問題都需要政府及專家強探力索。不過,對政客而言,舉辦國際盛事為日本打氣卻是最方便的政績。東京申奧的聲音在2000年代出現,時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是主要推手,惟初時民間反應冷淡。東京申辦2016年奧運失敗後,2011年在3‧11大地震後3個月多,石原再提出申奧。翻查當年報道,他將震災跟日本戰敗後的頹垣敗瓦相提並論,認為一如1964年奧運向世人展示日本從戰後「復興」,2020年奧運也可向世界展示日本自震災「復興」。此後,日本政客大都依循石原,將奧運看成「復興」象徵,這亦...

20130701-余英時:公民抗命與香港前途

余英時:公民抗命與香港前途 20130701 圖:佔領中環運動的三位發起人在商討日上發言。 香港回歸中國已16年了,《基本法》所承諾的特區行政長官普選至今未能落實。早在2007年,民調顯示支援普選的市民已超過六成,但中共中央對於普選時間表一直在採取拖延策略,以致到目前為止,香港人民仍然不知道:他們要爭取的2017年普選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而且,親共分子和傳媒還不斷放出話題:不與中共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人決不應成為特首。他們已在試提種種方案,怎樣在選舉機制方面進行嚴密的操縱,保證只有完全可靠的親共分子才能成為特首候選者。換句話說,中共對付香港特首普選的另一策略,是將它轉化為變相的一黨專政。正是在這種極端不公平的情況下,香港最近才出現了「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的大運動。為了爭取公平、自由的普選在2017年的實現,香港大學戴耀廷先生首先在今年1月提出「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的號召,然後又在3月和陳健民、朱耀明兩先生共同發表「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信念書。這一號召是很有力的,聞風而起者已進入佔領中環的組織與裝備階段了。 另一方面,中共和香港官方對於這一運動,則採取絕對敵視、仇視的態度。最近兩三個星期以來,官方和親共人士採取了一系列的攻擊,向占中運動施壓:有人說它將危害香港治安,有人預言它必然破壞金融市場,最後將香港福祉推向懸崖,甚至還有人將它抹黑為「外國勢力與反對派搶奪香港政權」。總之,恐嚇、利誘、誣陷……等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從這些驚慌失措的表現來看,占中運動確實打中了他們的政治軟肋,也是可以斷言的。 其實,占中不過是公民抗命在香港此時此地的一種具體表現。公民抗命才是這一大運動的靈魂,而且密切聯繫著香港的前途。所以,下面我將極其簡略地談談公民抗命的涵義。 「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是現代政治思想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作為一種指導原則,它曾在許多現代國家和社會中推動過歷史的進程。公民抗命這個詞是美國著名詩人梭羅(H. D. Thoreau)在1849年鑄造的,用作一篇論文的題目,從此流傳天下。他當時因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以及擴大奴隸制度而拒絕納稅,甘願入獄,以表示對政府的反抗。這顯然只是一次個人本位的公民抗命,但它的象徵意義卻受到很多人的重視:公民,無論作為個人或是集體,面對國家或社會嚴重不公平、非正義的情況,而又找不到任何其他辦法...

20210727-阮穎嫻:新冠肺炎與全球不平等

阮穎嫻:新冠肺炎與全球不平等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今天說說新冠肺炎與全球不平等的關係。自2020年起,全球人民生活大受新冠肺炎影響。哪些國家和地區受肺炎影響最嚴重?大部分人認為新冠肺炎會加劇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在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公共醫療資源缺乏,沒有足夠能力應付疫情侵襲,而且民眾普遍生活環境欠佳,也助長疫情傳染。此外,落後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大部分都負債纍纍,難以有錢振興經濟。 新冠肺炎肆虐 全球不平等下降 但事實是否如此? 由於「不平等」並沒有單一而清晰的定義,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其中一個指標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預期壽命的損失。舉例說,某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80歲,但由於感染肺炎,有人60歲就死亡,這個人的預期壽命就損失了20年。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是,根據這種計算,新冠肺炎導致高收入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的損失,竟然比低收入國家的損失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出人意表的結果呢?首先,疫情死亡數字可能極不準確,而且國與國之間對感染疫症死亡的定義不一,有些屍體未來得及化驗已經火化。也有國家根本不承認有疫症,例如坦桑尼亞政府認為這是假新聞,散播多人死於肺炎的「假新聞」會製造恐懼,因此禁止討論,國內曾只有總統及幾位高級別官員可以發放肺炎資訊。坦桑尼亞並聲稱已戰勝病毒,拒絕疫苗供應,他們的前總統甚至推廣「草本療法」,所以沒有該國數據。此外,不少發達國家人口老化情况嚴重,而且由於肺炎對老人的死亡率特別高,令發達國家的死亡率提高。當然,發達國家在疫情初期掉以輕心,防疫對策失誤,也是疫情在美國和歐洲大爆發的重要因素。 上面的數據只是關於死亡數字,但疫症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它也令生產停頓,消費減少,很多人失業。所以第二個介紹的數字,是關於人均GDP的不平等。 諾貝爾得獎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分析202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數據。無獨有偶,他發現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在2020年的經濟收縮程度比發展中國家大,而這使全球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收入不平等下降。事實上,這項收入不平等指標自2000年起已經連續下降了很多年。新冠肺炎加快了收入不平等的下降。 按人口比例計算 全球不平等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計算假設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比重都一樣。但是,每個國家人口有多有少,例如中國大陸人口是新加坡人口的200倍以上,有些人認為考慮不同國家平均收入時,應該考慮人口比例。若按照這個方...

20210713-阮穎嫻:正確處理工程危機建商譽

阮穎嫻:正確處理工程危機建商譽 2021年7月13日星期二 新世界旗下樓盤柏傲莊開售時已成市場焦點,仍記得售樓部的高層捧着枝葉繁茂的綠色盆栽開賣,宣傳城市中的農莊概念。事實上,樓盤在鐵路站上蓋,非常近市區,在香港實屬罕有,而且開價貼市具競爭力,結果大受歡迎,最誇張的一輪超額認購約80倍,成「97後票王」。可是忽然傳出工程紕漏,發展商宣布,有兩棟樓宇(第1座及第8座)要拆卸重建。 1997年後香港有多單工程失誤或偷工減料的情况,包括基建和樓宇,比較轟動的要數1990年代沙田圓洲角短樁醜聞,導致兩幢樓要整幢拆卸,時任房委會主席王䓪鳴主動請辭。工程問題究竟是個別事件,還是系統性問題,需要正視。有可能是因為建築物料費用高昂,工人工資上升,加上出現偷工減料情况容易掩蓋,而且樓宇建成後米已成炊,即使工程質素不盡如人意,大部分情况只能勉強接受。這些誘因可能促使承建商鋌而走險,降低工程質素從中獲利。 危機處理慷慨及時 沒釀公關災難 雖然工程出現失誤,但發展商的危機處理方式,值得一讚。是次柏傲莊出事,發展商決定開誠布公,承認失誤,並給予賠償,與其他企業掩蓋錯誤的作風截然不同。例如港鐵的沙中線工程爆出醜聞,在仍然有《蘋果日報》的日子,有線人報料,每天唧牙膏式地爆一些內幕。當時港鐵回應否認事件,並指傳媒報道危言聳聽。當時港鐵非執行董事劉炳章,在《城市論壇》回應有關沙中線工程醜聞時,指摘別人「挑動矛盾」,更大聲強調「講港鐵我最有資格講,你哋完全冇資格講」。這不但沒有釋除公眾疑慮,更正中傳媒下懷,讓傳媒繼續報道,事件繼續鬧大,一發不可收拾。 承認錯誤需要很大的勇氣,也代表新世界需要承受損失。據報發展商向受影響的買家作出四大承諾,讓買家自由選擇繼續完成合約或取消交易,提供額外津貼和利息補償,並且承諾樓宇質量和安全符合標準。坊間估算拆卸重建和賠償費用,將涉逾10億元。受到消息影響,新世界的股價在上周跌逾5%。 但這筆錢是值得使的。第一,和盤托出是個止蝕的方法。若採取一味否認的態度,可能會令公眾質疑不止這兩幢樓的建築質素,甚至蔓延至同屋苑的其他座數,以及發展商的其他項目,這樣火燒連環船,後果十分嚴重。第二,使這筆錢,能挽回公眾對企業的形象,令公眾認為發展商是注重樓宇質素的。這樣能夠建立商譽,恢復消費者信心,長遠對於公司價值來說是好事。 曾經見過某法式大型超級市場的前大中華區總裁,當時沙士爆疫,中國...

20210629-阮穎嫻:疫苗猶豫成因多面睇

阮穎嫻:疫苗猶豫成因多面睇 2021年6月29日星期二 至6月25日,香港完成首劑疫苗接種率約28%(參考Our World in Data;港府數據為約31%),低於加拿大(67%)、英國(65%)、以色列(64%)、意大利(54%)、美國(53%)、德國(53%)等許多發達地區。發展中國家很多不夠疫苗,香港卻是有疫苗無人打,商界幫助「谷針」前,接種率甚至只得約18%。 香港衛生專家應參考「疫苗猶豫」研究 這個現象稱為「疫苗猶豫」。「疫苗猶豫」的定義一開始不很清晰,不同研究的界定有差別。疫苗猶豫是介乎「決心要打」及「決心不打」之間,市民可能會拒絕某些疫苗,但接受其他疫苗;他們會延遲接種疫苗,但可能最後也願意打。由於「疫苗猶豫」有心理、信念與知識上的因素,有多少人「猶豫」不容易知道,而且並不是用疫苗接種率就可以計出來。也有人制定了「疫苗猶豫量度方法」,為他人使用。 「疫苗猶豫」是一個學術研究題目,從父母不願帶小兒接種疫苗,醫護不願打流感針,到近來的肺炎針,也有人研究。香港有學者做「疫苗猶豫」的研究,所以我非常錯愕為何有公共衛生教授大罵「港人應對沒有為群體免疫作出貢獻而感到羞愧」。研究早已做了多年,不是香港獨有現象,外國都有,而香港的反疫苗思潮其實一直比外國為弱,請問教授對相關研究的態度是否「我唔知、我唔理」? 「疫苗猶豫」在醫護中也不罕見,何况是市民。負責任的公共衛生專家,應該理解背後原因,對症下藥,而不是辱罵港人,降低市民對公共衛生專家的信任,致事倍功半。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講得出「本港疫苗猶豫十分嚴重」,反而顯示她有這方面的知識。 以下是我看過40篇與「疫苗猶豫」相關的論文後,綜合得出一個大概的解釋及相關因素。 「疫苗猶豫」可以從各個層面理解。首先,歷史、政治和社會文化影響對疫苗的觀感。這意味着不同的因素,如過去的經驗、與健康服務的互動、家族史、自主的感覺、與朋友的談話等,都會影響打疫苗的決定。例如過去疫苗接種的經驗不好,就較影響下次想接種疫苗的觀感。 第二是媒體和傳播的作用。由於疫苗與自身健康有關,更易引起恐懼,比起其他議題,也更易促進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的傳播。研究發現,延遲或拒絕疫苗的人,比較多在互聯網上瀏覽信息。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上網看資訊,包括年老及低教育程度的群體,迎來傳播新挑戰。 風險認知偏差 第三,是風險認知。在發達國家,大部分...

20210615-阮穎嫻:比特幣的泡沫與價值

阮穎嫻:比特幣的泡沫與價值 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 最近比特幣價格波動,由5月中約6萬美元一粒,暴跌至月底只值3萬多美元。原因有兩個:一是Tesla的馬斯克(Elon Musk)說他不再接受用比特幣買電動車(近日他又「改口」,說Tesla有條件接受比特幣交易),第二是中國監管機構禁止金融機構提供加密貨幣相關服務。 泡沫一定會爆? 不少人討論比特幣,說比特幣沒有基本價值,有人炒賣只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它的價值早晚會跌到零。這個論點,值得玩味。「比特幣沒有基本價值」是對的。持有股票的人可以得到企業的股票,持有房地產的人可以居住,或者將樓租出,變成現金流。持有比特幣則沒基本的收入。第二句話,也是對的。資產泡沫的意思是,資產的市場價格脫離了基本面,而兩者的價差就是泡沫的部分。那麼比特幣的基本價格是零,而市場有人願意用錢購買,所以說這是泡沫,並無不妥。 問題是泡沫不是一定會爆,而不能說因為比特幣是泡沫,又或是「龐氏騙局」,所以它的價格會跌到零。事實上,貨幣也是泡沫,即使是法定貨幣,也沒有基本價值。我們願意用錢來交易,是因為我們有信心收回來的錢,可以使出去換成有用的貨物或服務;而接受我們的錢的人,也有信心他們的錢可以使出去。這需要社會有一些共識。如果有一日,大家一覺醒來,忽然對貨幣失去信心,不用貨幣交易,變成以物易物,錢就變成廢紙(當然交易成本也會大大增加)。例如,在超高通脹地區,人們有時會不接受使用本國貨幣交易,轉用美元,如津巴布韋超級通脹時,人們都拿紙幣當牆紙。不過,政府還是有一招殺手鐧的,就是交稅時,稅項會以本國貨幣計價,而且政府只接受以本國貨幣交稅,因此民眾還是需要一點本國貨幣的。以上說明,泡沫不是一定會「爆」的,如果要爆,法定貨幣也可能爆。 以比特幣交易 我認為比特幣的價格是不會跌到零的(其他虛擬貨幣就難說),原因是有些人會持有或使用比特幣。但這需要考慮比特幣是不是一種好的貨幣。經濟學理論說,貨幣有3種用途,用於交易、儲值和計價。比特幣要有吸引力,至少它要在某些用途上比傳統貨幣有優點。 先說用比特幣來交易。它在交易上的優點和缺點,和它所應用的技術有關。一般的電子支付,需要通過一個中央結算系統,例如銀行,譬如我要付錢給友人,銀行先要確認我有足夠的錢,才能交付。但比特幣沒有中央結算系統,而利用去中心化網絡(decentralized network)和區塊鏈(block...

20210601-阮穎嫻:解決「疫苗猶豫」應尊重個人自主

阮穎嫻:解決「疫苗猶豫」應尊重個人自主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 疫苗接種計劃由2月開始,到現在接近100日,接種率只有兩成,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說「疫苗猶豫」十分嚴重,衛生防護中心張竹君醫生反問市民還在等什麼。 為官者最緊要兩件事:第一是尊重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思考能力,有自主人格,有能力為自己作出最好嘅決定;第二是理解人性及人的心理。 如果為官者不明白為什麼市民暫緩接種,是因為上面兩件事搞不清楚。 市民衡量利害風險決定接種與否 根據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香港是世界上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市民並不是因為不知道疫苗的好處所以暫時不打疫苗,而是了解過後,經過計算作出這樣的決定。疫苗有其好處,包括抗體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感染了則重症率及後遺症較小。同時,任何疫苗也有併發症的風險,不論是小孩打的卡介苗或百日咳,還是近來非常流行、大陸很多人來港打的子宮頸癌疫苗,也有一個相當小的機率會引起併發症。雖然至日前為止政府宣布沒有任何一單打疫苗後有不良影響的個案與疫苗有關,但在資訊流通的情况下,外國打疫苗的報道可以上網看到,做科學家的同事甚至連疫苗數據也看了,市民自己會計算。 市民每天上班出街,也知道有一定的傳播風險,關口也不是滴水不漏,久不久就因為把關不力,導致社區爆發。但計及香港病毒的傳播率,受到感染的風險實在太小。英國人口約6700萬,就有近450萬宗感染(至5月31日,下同),大約6.7%。香港人口約750萬,累積感染數近1.2萬宗,即0.16%,數字上差太遠。有些市民可能無病無痛但有隱疾,長期病患者及年紀大的人,在沒有任何誘因的情况下,害怕冒險。認識幾位年輕的朋友,20多歲到40多歲,中招後除了被隔離外完全沒有病徵,反而治療間吃了藥比不吃更辛苦,因此年輕人也未必很大興趣接種疫苗。有些市民,準備移民或外地升學,反而會先行接種疫苗,因為外地爆發嚴重,這是利害計算的結果。 人性自利沒有錯 有些人可以批評這些只為自己的想法很自私。自利是人性的一種,這是一個描述性(descriptive)的說法,知道人自利,就可以預測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很泄氣的問為什麼大家會猶豫。能夠理解行為,就能夠設計誘因,將公眾利益及個人利益對齊,使人透過爭取個人利益達到公眾利益。這也是公共政策其中一個目的,了解人性自利,對推行措施有好處。這裏自利不是一個規範(...

20210728-曾國平:政策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

曾國平:政策不確定性的不確定性 2021年7月28日 信報 加密貨幣大上大落,政策難料從來都是關鍵因素。畢竟去中心化的概念衝著政府權力而來,監管當局就算禁止不了,也會想盡辦法加以限制規範。價格波幅,源自不知道那個國家會想出什麼新主意,源自那個官員表達對加密貨幣的一些看法。馬斯克社交網絡表態的左右市場,也未必夠央行行長等人物影響力強大,只要稍有收緊管制的風聲,就足以令幣價暴跌。 沒有前車可鑑的不確定政策 量度政策不確定性,經濟學者常用的是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簡稱EPU)指數,大致做法是統計每日政治經濟新聞中的標題內文,計算跟不穩、未知、觀望等概念相關的字眼,字眼出現比例愈高,意味著當下政策愈不確定。例如美國兩黨在國會膠著,隨時跌落財政懸崖,傳媒報導自然會氣氛緊張,繪聲繪影令指數上升。研究反覆發現,這指數跟企業投資關係密切,與股票價格亦息息相關:環境愈不愈定,企業愈不願意下注,股票價格亦會打折扣(亦即預期回報上升)。 加密貨幣的情況有點特殊。與財政政策、反壟斷活動、選舉、貿易談判等事件不同,加密貨幣是個新事物,有權決定政策的政客和官員未必了解其運作,負責評論報導的傳媒亦往往一知半解,就如坊間不少加密貨幣的分析,其實就是講冧把的精神一以貫之,套用技術分析的概念預測幣價上落而且。對加密貨幣市場的一些基本事實茫然不知而大膽預測者,大有人在。由監管到報導的整個機制也是如此唔清唔楚,EPU指數難免會出現偏差,嘈音甚多而不能清楚反映實況。 與此同時,官員公開發言的同一語調,套用到傳統資產市場和經濟政策,其威力不會夠套用到加密貨幣市場的威力強大。當有前車可鑑,官員會做什麼不做什麼就較易預測,可以根據經驗推演各個可能,每個用字的份量因而較輕。加密貨幣市場則沒有什麼可借作參考,在官員自己隨時也矇查查的情況下,同一用字反映的不確定性也就較大。加密貨幣市場之所以對言論敏感,實有其經濟理由,不必是非理性的表現。  有中國特色的不確定政策 同一邏輯,也可應用到近期內地企業在監管陰影下風聲鶴唳的慘象。提出EPU指數那篇廣為被引用的論文,內文後半有不顯眼的一段,值得今天不知所措的投資者參考:Sound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regimes foster predictable policy responses, even in t...

20210731-曾國平: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距離

曾國平: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距離 2021年7月31日 信報 去年在本欄寫過一篇《斯威夫特的文字生成器》,介紹兒童不宜的名著《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提到書中一個天馬行空的「發明」,可讓全無才能的人寫出學術鉅著。機器是一塊大板,上面滿佈片言隻語,只要啟動機關,字句就會隨機變化,遇到有意思的句子就紀錄下來,久而久之就可以產生偉大作品了。 最近在另一本書再遇這部機器,事關的不是英國文學,而是人工智能。這本題為The My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新書,作者是穿梭學界商界的電腦科學專家Erik J. Larson,不算是暢銷作品,內容也不大眾化,但絕對是我近年讀過最精彩深刻的一本好書。 歸納演繹溯因三種思考方法 顧名思義,此書旨在向近年的人工智能熱潮潑冷水。從傳媒報導和KOL科幻片式的思想馳騁,到名學者(如天文學家霍金)到創業家(如Tesla的馬斯克)的驚人預測,潛移默化之下,大家都對人工智能都有個鮮明印象,就是人類貢獻快要被其取替,很多事情都可以之代勞,而人工智能甚至會喧賓奪主,將人類變成工具或寵物。天馬行空的想像,人類終結的恐懼,跟現實有多大距離?作為行內人的Larson認為現時技術水平遠遠未達此程度,仍有大量基本困難未解決,人工智能統治世界仍是空中樓閣。 基本困難,源自人類智能毫不簡單,腦袋中存有的資訊深不可測,根據資訊作選擇的過程亦難以簡化成公式。 眾所周知,思考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演繹法(deduction)是從前提推演出結論,例如從「這袋中所有硬幣都是一元」和「此硬幣是從這袋中拿出來」,我們就可以推斷「此硬幣是一元」。答案已隱含在前提之中,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這種思考方法(例如買東西找錢),而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正是要製造出這種推理機器,可以又快又準的處理複雜推算,亦可以檢查推算是否正確。只論演繹法,人工智能早已遠比人類智能優勝,隨便一部計數機就是明顯例子。 歸納法(induction)是從經驗推出結論,例如從「這些硬幣是從這袋中拿出來」和「這些硬幣都是一元」,我們就可以得出「這袋中所有硬幣都是一元」的結論。推理不一定對,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這種思考方法,憑記憶憑往績決定行為(例如天陰要帶遮)。人工智能早已研究出大量方法從數據中歸納學習,只是苦無數據可用,長期停留在理論層面。不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