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阮穎嫻:解決「疫苗猶豫」應尊重個人自主

阮穎嫻:解決「疫苗猶豫」應尊重個人自主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

疫苗接種計劃由2月開始,到現在接近100日,接種率只有兩成,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說「疫苗猶豫」十分嚴重,衛生防護中心張竹君醫生反問市民還在等什麼。

為官者最緊要兩件事:第一是尊重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思考能力,有自主人格,有能力為自己作出最好嘅決定;第二是理解人性及人的心理。

如果為官者不明白為什麼市民暫緩接種,是因為上面兩件事搞不清楚。

市民衡量利害風險決定接種與否

根據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香港是世界上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市民並不是因為不知道疫苗的好處所以暫時不打疫苗,而是了解過後,經過計算作出這樣的決定。疫苗有其好處,包括抗體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感染了則重症率及後遺症較小。同時,任何疫苗也有併發症的風險,不論是小孩打的卡介苗或百日咳,還是近來非常流行、大陸很多人來港打的子宮頸癌疫苗,也有一個相當小的機率會引起併發症。雖然至日前為止政府宣布沒有任何一單打疫苗後有不良影響的個案與疫苗有關,但在資訊流通的情况下,外國打疫苗的報道可以上網看到,做科學家的同事甚至連疫苗數據也看了,市民自己會計算。

市民每天上班出街,也知道有一定的傳播風險,關口也不是滴水不漏,久不久就因為把關不力,導致社區爆發。但計及香港病毒的傳播率,受到感染的風險實在太小。英國人口約6700萬,就有近450萬宗感染(至5月31日,下同),大約6.7%。香港人口約750萬,累積感染數近1.2萬宗,即0.16%,數字上差太遠。有些市民可能無病無痛但有隱疾,長期病患者及年紀大的人,在沒有任何誘因的情况下,害怕冒險。認識幾位年輕的朋友,20多歲到40多歲,中招後除了被隔離外完全沒有病徵,反而治療間吃了藥比不吃更辛苦,因此年輕人也未必很大興趣接種疫苗。有些市民,準備移民或外地升學,反而會先行接種疫苗,因為外地爆發嚴重,這是利害計算的結果。

人性自利沒有錯

有些人可以批評這些只為自己的想法很自私。自利是人性的一種,這是一個描述性(descriptive)的說法,知道人自利,就可以預測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很泄氣的問為什麼大家會猶豫。能夠理解行為,就能夠設計誘因,將公眾利益及個人利益對齊,使人透過爭取個人利益達到公眾利益。這也是公共政策其中一個目的,了解人性自利,對推行措施有好處。這裏自利不是一個規範(normative)的說法,我們不必去批判自利是否道德,這對事情沒有幫助。

同一個說法,官員也可以是自利的,但自利並沒有錯。能夠達到政策目標,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表,這對官員的陞官發財很有幫助,他們作為官員也有成就感。同時他們都可以是為了公利,希望在公眾衛生的層面上使社會更受保護。官員可以是自利也可以為了公利,不必去挑剔他們的出發點。

增加接種率的可取方法

如果想增加接種率,政府有幾個方法。一是強迫,但之前強迫外傭接種疫苗不成功。人身安全就是人最核心的權利,疫苗對於身體的作用人人不同,強迫接種可能危害了某些體弱的人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但若傳染病盛行,個人不接種也間接增加其他人的死亡風險,也是某程度上危害了其他人的人身安全。

新冠肺炎疫苗爭議較給兒童接種的疫苗大,是因為那些疫苗如小兒麻痺、德國麻疹已沿用很多年,數據很完備。以往疫苗研發、測試及審批需十年八載,現在的疫苗只測試過一年半載,即使大部分人接種安全,也有小部分人受到很大影響,短期風險大約知道,但疫苗的長期風險有待研究,所以強迫接種爭議較大。

第二是奪去某些個人權利,如出入某些場所的權利和行動自由,或者罰錢。很多學術論文都在討論疫情如何危害全球自由。如要這樣做,必須有充分理由,並說服公眾。昨天政府說不打疫苗可能會被限制進入食肆、去運動場所,以及看戲。有些人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易中風等,不適合打疫苗,這些人是否被剝奪做這些事的權利?尤其是運動,有病的人更需要適量運動,這個做法是要他們以人身安全博一博去換取權利?

教育和宣傳令人自願服從,才是體現自由主義、尊重人作為個體的方法。除了教育和宣傳外,可取的做法是提供獎金,因為這樣增加了接種疫苗的預期回報,會計算的香港人自然受到吸引去接種疫苗——由於是送錢而不是罰錢,也沒有侵害私有財產權。最近有私人機構捐單位出嚟,作為抽獎的終極大獎,又有10萬大元的簽帳額;機管局推出6萬張機票抽獎等,這樣錢使得不多,又令近日預約疫苗接種人數急升,可見有效。

有些去接種疫苗的人說害怕副作用,注射站職員跟他們說「諗住層樓就唔驚」。這個現象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去解釋。人有認知偏見,雖然中彩票的機會很小,但人們心理上感知的概率比實際概率大,從而鼓勵他們冒險。也可以是本身他們對疫苗風險的估算高於實際,獎金可以抗衡這個認知。

其實,只要各國通關,大家需要公幹、旅遊、探親,而其他國家需要疫苗紀錄,市民自然會去打,既然不能出國,社區又沒有爆發,部分市民就觀望一下再算。若疫情嚴重,市民也會蜂擁去打,社會會自我調節,不必多慮。

應尊重個人思考及決定

政府有好多個關於「打唔晒啲疫苗會點呢」的講法,例如:「數以百萬劑疫苗將會棄置」、「浪費珍貴的疫苗」、「即使稍後疫苗需求突然大增,仍無法在本年內補充」,更有科學家大罵「香港人應感到羞恥」。這些說辭其實對於市民沒有用,因為市民主要關心個人考慮,而不是公共考量。一些威迫、恐嚇、諉過的說話反而展現出家長式的管治手法,認為市民是小朋友,不太為自己設想,不是一個獨立人格可以作出個人決定及自我思考;打疫苗也不是道德綁架得來,PR上並不可取。如果市民在十五十六決定是否打疫苗,聽到這些說話而反感,可能暫時不會打了。了解人的心理,在推行措施時很重要。

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說,如果香港接種的反應不理想,或影響日後再跟藥廠訂購新一代疫苗的議價能力。這是對於全球疫苗不平等下一個較平等的做法。香港是抗疫高材生,有些國家疫情嚴重,較需要疫苗,把疫苗先行給那些國家,在資源分配上非常合理,對於全球人類公共衛生的進程更有好處。一個有錢人的子侄還在搶一個窮學生的助學金,太冇陰功,太不公平了。

維持工作和教育的機會平等

有些私人機構或公營機構會要求員工及他們的成員必須接種疫苗,有人會說,不接種便不要上班,不要返學。這樣違反了機會平等的原則。香港有各種歧視法例,包括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家庭崗位歧視,家庭崗位便是自己的選擇。僱主說僱員要懷孕生小朋友,大可以辭職不幹,這樣就犯了歧視。

系統性歧視對社會並無效率,有些長期病患者不能打疫苗,更加處於弱勢。當社會還有戴口罩及洗手等方法去防止肺炎傳播,有病的人固然不能上班,但只是不打疫苗,但又不能證明有病,而且打了疫苗也不代表不受感染,以是否打疫苗去剝奪一個人在工作及教育的機會,十分不可取。

作者是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