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CUP:歷史在重演?1990 年的日本和 2020 年的中國
CUP:歷史在重演?1990 年的日本和 2020 年的中國
2020年9月17日
BY BILLY TONG
今年 2 月,中國海安市一間建設銀行分行前。
圖片來源:Feature China/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1968 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 2010 年才被中國取代。1980 年代是日本經濟的高峰期,1986 到 1991 年間的 GDP 增幅,相當於其時整個法國的 GDP,即 9,560 億美元,大有取代美國的勢頭。可是到 1990 年初,日本經濟泡沫爆破,進入失落的十年,經濟長期收縮。近年有分析師指出,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日本由 50 年代的經濟奇蹟,到 80 年代的黃金時期,歷時近 40 多年;而中國的經濟奇蹟就由 1978 年改革開放,一直延續至到 40 多年後的今天。然而,不穩定因素開始浮現,包括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等,加上中美貿易戰和後武漢肺炎的全球經濟衰退等國際因素,專家都關心中國的經濟發展能否得以維持。今年 8 月,「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就專訪聯合愛馬仕投資管理(Federated Hermes)副主席 Steve Chiavarone,他認為,今天的中國,與 90 年代的日本有三點相似之處。
首先是人口老化,根據瑞銀的數字,中國的「60 後」人口高達 2.45 億,冠絕全球,而這批人正邁向退休之齡。由於過往的一孩政策,中國人口結構嚴重失衡,雖然在 2015 年全面改行二孩政策,但 2019 年的出生率反而是 1949 年來最低。人口老化不單令勞動人口失去活力,難以支撐城市的經濟增長,也對醫療及福利制度構成沉重負擔。情況就如當年的日本,戰後老年人口低於 5%,但到經濟泡沫爆破前的 1990 年,老年人口已佔 11.7%。
第二個相似因素是生產優勢消失。改革開放後,中國因為人口多,地價平,本地市場大,環境保護政策寬鬆,吸引大量外資到中國設廠,變成工業大國,經濟急速發展。可是,隨著人口生活質素改善,工資上漲,中國走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愈來愈多廠家要麼把生產機械化,要麼把工廠轉往東南亞和印度,以削減工資開銷。Chiavarone 指出,當年日本也面對類似情況,難以維持其工業品牌的競爭力。
最後一點是經濟體的自由度。中國多年來推行市場化改革,但依然保留很多計劃經濟的元素,國企依然控制多個重要的戰略產業,例如銀行、能源和電信業。近年,中共採用「國進民退」策略,2019 年,國企就併購了最少 23 間國產高科技公司。Chiavarone 認為,這會窒礙創新,也更難避免政策失誤。而日本雖然一直奉行資本主義,亦是東亞最大的民主國家,社會卻很單一,而且財閥勢力龐大,巨頭之間建立了名為「經連會」(keiretsu)的利益網絡,由銀行、廠商到發行,壟斷供應鏈,令日本經濟失去活力。
除了以上的共同之處,中國經濟也慢慢浮現其他不安因素。「日本共同社」就報道,中國人愈來愈希望儲蓄,今年年初中銀訪問了兩萬名用戶,53% 受訪者表示他們傾向儲蓄多於消費。「共同社」以既視感(deja vu)來形容今天中國的情況,就如 90 年代日本經濟衰退時一樣,人們不肯消費,資金流動減慢,經濟也愈來愈疲弱。中國會否像當年日本一樣步向衰落,仍然是未知之數,畢竟兩國政經制度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在中美交惡和武漢肺炎危機下,中國明顯正處於重大的分水嶺前。
BY BILLY TONG
CU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