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20231228-盧美妏心理師: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盧美妏心理師: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20231228 我知道這樣說不中聽,但女性主義完全毀掉了我的戀情。 講句公道話,確切來說不是女性主義造成的,畢竟「女性主義」從來沒有出版過約會指南,但我認為用「女性主義的行事作法」一定沒有幫助。這並不是說我無論如何都要反對女性主義的成果,相信我,我不會。只是希望我沒有試圖將我所認為的「女性主義想法」應用在約會上。 在成長過程中,我和朋友們都認為女性主義很棒。對我們來說,女性主義代表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自由」和「選擇」。 我們可以追求事業,在結婚前花時間「找尋自我」,決定完全不婚,只要我們想,性需求隨時能得到滿足。我們不需要男人也能過著充實的生活,這件事讓人感到充滿力量。畢竟,我們大多數人在經歷第一次升職之前,誰願意像我們的媽媽那樣,找個男人、嫁給他、生孩子? 但在我們二十幾歲和三十歲出頭的時候,穿梭了一段又一段感情,或者長時間談著沒有意義的戀情,我們開始覺得沒那麼有力量了。事實是,我的每個單身朋友都想結婚,但卻沒有人願意承認我們多麼渴望,因為害怕被認為很軟弱、需要人陪,或者(但願不會如此)像是個反女性主義者。 我們這一代女性應該是獨立和自給自足,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在不犧牲一些核心慾望的情況下,駕馭這個現代領域。 我們不想再和女孩們一起吃星期天的早午餐,我們想和另一半度過餘生。有人稱讚我們的雄心壯志,但同時又告訴我們,雄心壯志會讓我們找不到丈夫。我永遠不明白。我認為女性不會因為過於專注自己的事業,而「忘記」關注自己的私人生活。畢竟,我認識大多數適逢戀愛年齡的女性,甚至是那些努力成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或辛苦完成住院醫師實習的女性,百分之九十的談話內容都與男性有關:醫院裡新來的可愛醫師是誰、是不是要搬去和男友同居、約會五次後那個男生就不再打來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在可能遇到有趣男性的環境中工作,可能是戀愛的優勢。我們的工作時間長、志向遠大並不是問題所在,但誰也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 直到我發現自己快四十歲依然單身,才突然領悟到什麼。也許問題出在這個錯誤觀念,我們認為「擁有一切」就等於「從此幸福快樂」。 只是我們很多人都不太快樂。 反倒我開始看到這樣的模式:我們長大後相信自己可以「擁有一切」。「擁有一切」代表我們在生活任何方面都不應該作出妥協,包含約會戀愛;不妥協代表著「高標準」; 我們的標準越高,我們就越有「自我掌控權」。 但我們...

20231202-楊佳臻:2024年必須注意三大ESG趨勢,企業準備好了嗎?

楊佳臻:2024年必須注意三大ESG趨勢,企業準備好了嗎? 2023/12/02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7612190

20231121-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阮穎嫻:在家工作成趨勢增勞動力 2023年11月21日星期二 【明報文章】2019新冠疫情對全球職場帶來重大改變,「在家工作」或「混合安排」變得流行。所謂混合安排,指員工有些日子在辦公室,有些日子在家工作。時至今日,疫情事過境遷,但這些新工作模式並沒有消失。 由於香港沒有這方面的大型數據,這篇文章綜合一些外國職場數據,分析有何因素影響工作模式轉變,及它對職場和生產力的影響。 影響在家工作流行度的因素 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已經出現。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1960年代全天在家工作的日子,佔所有付薪工作日的0.5%;這個比例在以後幾十年緩慢上升,至2019年疫情前,比例是7%。疫情爆發後,社交距離要求和恐懼疫症,令在家工作的比例一下子升上60%。目前這個比例仍然有28%,是疫情前的4倍。 很多因素影響在家工作有多流行,最主要是工作性質。從事資訊科技、金融及保險服務和專業服務的勞工,在家工作的程度最高,平均一周在家工作兩天以上。這些工種有一些共同特徵,有助於或鼓勵在家工作:員工待遇較好、工作通常具有分析性或大量使用電腦、企業傾向於集中在大城市。高收入者通常有更好的住屋,及更寬敞的家庭辦公空間。 此外,由於這些行業企業集中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員工需長時間通勤,這使在家工作顯得更具吸引力,從而節省時間、金錢和煩惱。 在行業分佈的另一端,零售、酒店、餐飲、運輸和製造業員工在家工作率較低,每周在家工作0.7至0.9天。這些行業的大多數工作,需要與消費者接觸或使用專門設備和專用設施,因此需要實地工作。 即使如此,每家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和企業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例如同屬汽車業,特斯拉(Tesla)的工程師完全不允許在家工作;通用汽車(GM)有四分之一時間在家工作;本田汽車則有45%。 另外,企業規模方面,中小企在家工作比例較低,大企業較高,自僱人士最高。這合乎常理——中小企人手少,可能要身兼數職,比較難安排在家工作。 在家工作的比例,也視乎勞工個人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勞工,普遍在家辦公的程度較高。當然,這與他們多數從事需要分析能力的工種有關,在家工作較易安排,不會對生產力有太大影響。 年齡方面,在20多歲年齡層中,在家工作比例最低,30多歲達到頂峰,更年長的勞工在家工作比例又回落。20多歲的特別受益於廣結職場人脈、在職培訓和指導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最好面對面。他們事業剛剛起步,人工低,住屋狹小...

20231107-阮穎嫻:「內捲」嚴重不生育

阮穎嫻:「內捲」嚴重不生育 2023年11月7日 特首李家超早前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一項廣為社會和媒體討論的政策,是向新生嬰兒發放2萬元現金獎勵。這是為鼓勵生育和締造有利育兒環境為目標的其中一項政策。其他生育政策還有提高新生嬰兒家庭居所扣稅額、公屋居屋優待、支援輔助生育、提高在職家庭津貼、增加幼兒中心和兒童託管服務等。 低生育率是先進經濟體的普遍問題,東亞尤為嚴重。2021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生育率是1.58,即一個女人平均生1.58個後代。在東亞,日本生育率是1.3,新加坡1.12,韓國0.81,中國大陸1.16,而香港則只有0.77,全球最低。香港上一個高峰是2014年,平均一名婦女生1.24個孩子,及後緩慢跌至2019年的1.05,之後再急跌至0.77。其他地區都有下跌,但無這個「急跌」,原因是什麼,大家很清楚。一個女人平均要生2.1個兒女,人口才維持穩定,因此政府急了。 務求「贏在起跑綫」  生育成本增 先進經濟體的生育率低,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增加。在鄉下耕田,小朋友落田玩,父母不用太花精神管理。但在大城市知識型經濟就不一樣——由小到大供書教學、補習上興趣班,十八般武藝「砌CV(履歷)」,暑假參加遊學團去外國開闊眼界,務求子女贏在起跑綫,投入大量金錢及精神心血。此外,不少家庭在生育以後,母親在家督促子女,與子女互動,促進認知能力,因此不外出上班或減少上班,家庭收入減少。 還有一點,現代男女教育水平高,放棄工作湊仔的機會成本也高,很多夫婦都不想放棄工作而打消生育念頭。避孕藥在1960年代發明,也減少了意外懷孕。關於這點,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laudia Goldin曾經做過深入研究,我上一篇文章〈職場性別無平等 女性不生育保生產力〉(2023年10月24日《明報》)介紹過,這裏不贅。 那為什麼東亞地區的生育率特別低?第一,這地區的學生學習競爭激烈,要名列前茅,就需比同學走多一步,補習風氣盛行,補習社可以做到上市。歐美少見「補習天王」廣告,惟在中國大陸、韓國等,大型廣告牌比比皆是。有研究發現,中國大陸補習社愈密集的地區,生育率愈低,因此早前有嚴格管控補習行業的政策。 雖然說杜絕惡性補習風氣,但家長仍然會千方百計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筆者有朋友網上遙距幫上海的小孩補習英文,她說她只是其學生幾個英文補習老師的其中一個,每名教師...

20231021-香港01:燒肉LIKE|慳人又慳位!一人燒肉店吸金布局曝光,日做7轉生意

香港01:燒肉LIKE|慳人又慳位!一人燒肉店吸金布局曝光,日做7轉生意 2023-10-21 11:13 撰文:黃文琪 出版:2023-10-21 09:05 更新 內文

20230705-侯孝賢和他的俠客世界,與侯導的10個Q&A,談電影更是談人生!

侯孝賢和他的俠客世界,與侯導的10個Q&A,談電影更是談人生!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 - 2023/07/05 -- 獲得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導演,拍攝了多部經典作品像是《戀戀風塵》、《海上花》、《最好的時光》等,但一開始寫的劇本都以喜劇居多,他說:「就像遊戲一樣,你寫這一點會引人發笑,然後再看你要加強到什麼程度,但最後還是回到寫實。」其實我覺得小說對人的改變很大,從小看小說的話,你一定會跟別人不一樣,做事也會與別人不同! --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entertainment/news/20488?fbclid=IwAR0bya_IxZIANkwiL00SboGEWb-sv6hSQdOXoWBFXyUjdJOf41zNRE9B018 本文授權節錄自《我害怕.成功》 圖片/Getty、IMDb

20231014-李濠仲:如果以、巴之間也有道「台灣海峽」

李濠仲:如果以、巴之間也有道「台灣海峽」 2023年10月14日 過去曾有一說:「台灣和中國之間最可貴的其實是那道台灣海峽」。今日以、巴衝突再又顯得這句話確實意味深遠。(維基百科) 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7日突襲以色列,規模、時機、地點、手段皆震驚全球,美國尤其。一方面,長期以來對以色列的支持,正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標誌;二方面,至2020年統計,猶太裔人口已約占美國的2.4%,不只人口數達750萬,他們更透過商業、媒體、政治和學術,相當程度反過來形塑了今日美國(一般多認為是正面的)。大多數美國人對以色列老弱婦孺遭哈瑪斯的野蠻攻擊自然非常憤慨。 哈瑪斯的恐怖行徑並非一天兩天,除了極端反猶太主義,很難有人會合理化他們的行為,但論及「巴勒斯坦」本身和以色列的交鋒,美國民間、學界確實也不乏同情巴勒斯坦的一方。當2014年以色列宣布要在東耶路撒冷大規模建造新住房,並不斷透過武力擴展「猶太人定居點」,連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凱瑞都曾將中東和談裹足不前,歸咎以色列「對土地胃口的不滿足」。而那段期間,也曾發生哈瑪斯(又是哈瑪斯)公然綁架和殺害以色列青少年,還表現出非讓以色列徹底消失的態度,以色列同樣是以空襲回敬。今天的衝突畫面,彷彿一路以來雙方爭鬥的增強版。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67年「六日戰爭」,到2014年定居點衝突,兼及巴勒斯坦極端組織不為文明世界接受的種種暴力,兩方人民恩怨已是糾纏不清,而美國方面無論支持以色列或同情巴勒斯坦(非哈瑪斯),其實是心知肚明,要以、巴兩方共存在毫無有效屏障的緊鄰土地(加薩邊境六英里內的以色列社區小學、醫院和民宅都在哈馬斯火箭射程範圍),先天上即是十分高難度。不只宗教,舉凡一個人出生後的家庭教養、價值觀到生而為人的目的,他們簡直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進而過去才有「看到兩方人口愈成長,和平愈無望」的感嘆,因為不管如何,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部分孩子就這樣長成了哈瑪斯。 根據1922年英國託管巴勒斯坦時期所做人口普查,巴勒斯坦人口最初約75萬,其中78%是穆斯林,11%是猶太教(人),10%是基督徒。25年後,也就是在1947年聯合國劃分巴勒斯坦託管地之前,當地人口已增長到近180萬,但宗教信仰人口略有變化,穆斯林降至60%,猶太教(人)則增加到31%,另8%是基督徒。之後,猶太人在大規模移民(主要來自前蘇聯)和高出生率下,讓以色列建國從一開始的1...

20210615-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與「打擊群」差異在哪裡,對付中國要用哪一種?

20210615-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與「打擊群」差異在哪裡,對付中國要用哪一種? https://strategy.style/archives/carrier-battle-group-and-pratas-islands?fbclid=IwAR0C2zbutEmr6Uf0LtXwVDjGX-JJkmewz1HsDWvdNayA9_LgKYa_t_RJ18A  

20230827-未來城市:外地客近絕迹,本地人不幫襯,搞旺夜市,先激活廟街?

未來城市:外地客近絕迹,本地人不幫襯,搞旺夜市,先激活廟街? 2023年8月27日星期日 圖9之1 - 廟街遊人少有幫襯,檔販大嘆「搵食艱難」。(張雪桐攝) 【明報專訊】財爺一句「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短短10個字,可謂掀起輿論巨浪。香港雖然不缺夜市,但已一日不如一日,記者走訪廟街,小販紛紛向記者投訴:「可唔可以搞旺廟街先?」北河街小販亦對夜市不抱希望,反映目前已受太多規管,不知未來如何搞夜市。 路邊攤販:悲觀、失望! 晚上8時左右到訪廟街,算不上人頭湧湧,但和疫情期間相比,小販車上的燈膽一個個發出光芒,數量肉眼可見稍為增多。阿玲(化名)在油麻地天后廟附近擺攤30年賣一些古玩,「我的青春都獻給了廟街,但搵唔到錢,你睇我啲白頭髮」。阿玲的攤位當晚擺在紅綠燈下,左邊是車來車往的馬路,巴士引擎聲和綠燈「嘟嘟」聲震耳欲聾,右邊則是行色匆匆的路人。她回憶,早年的廟街很旺,如今個個難做生意,「既然你係記者,就同政府講搞夜市可唔可以搞旺廟街先?」 疫情之前,即便是三號風球,阿玲也會出來做生意,擺在美都餐室的遮蔭處,「一日賺三四百蚊」,可現在1毫子都無,一個月只賣出800元(生意額)。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堅持?「我就靠此為生,若因生意不好就停手,那豈不是更加無錢賺。」 無牌的阿玲以往經常被食環署拉,「企喺度!」她繪聲繪色地模仿着,並稱自己從20幾年前就是食環署的關注對象。阿玲講話時總是笑,臨走前還囑咐我幫忙宣傳她的商品又平又靚,「未來能做幾耐就做幾耐囉,希望我身體一直健康!」 阿玲告訴我,在美都餐室西側廟街擺攤的小販也無牌照,提醒我接觸時要小心。於是我走過去,先裝模作樣地問擺在路中央的鄭伯伯(化名)對政府要搞夜市有何見解,他聽後拍了拍隔鄰攤檔老細阿強(化名)的後背,並重複了一遍「記者問你點睇夜市」,「悲觀、失望!」正整理貨物的阿強背對着我悶悶地回答道。 靠東南亞旅客續命 本以為鄭伯伯拒絕採訪,不料聽罷阿強這4個字,話匣子開了,語速如機關槍。「政府要搞夜市,首先要有海外遊客,他們消費能力高,現在只得內地客,但我們都從內地入貨,怎會有人買?」阿強這時也湊了過來,並說:「疫情之前,廟街有好多日本、新加坡、東南亞遊客,還有很多鬼佬,現在完全無人,最多得番東南亞旅客來救經濟,新加坡和日本人都絕少,你可以去問問政府點解鬼佬都唔來嗎?」阿強用手指着路過的行人對我說:「本地人不會選擇來廟街買東西,...

20230827-綠色生活:登陸社區 操作考起街坊,智能回收箱 「落力掃」心得

綠色生活:登陸社區 操作考起街坊,智能回收箱 「落力掃」心得 2023年8月27日星期日 圖4之1 - 早上11時,一位長者使用智能回收箱後,在箱前閱讀使用指引。(梁景鴻提供) 【明報專訊】環保署在今年3月開始,在不同地區設置的「智能回收箱」。截至7月20號,全港已經有70個。當中大部分位於住宅區,亦有部分設置在商場、綠在區區回收站和大學校園。環境及生態局的卡通代表「大嘥鬼」印在智能回收箱正面,呼籲居民多用這幾部機器:「落力掃!」「掃掃掃!」「回收~全力做!」慈康邨康健樓地下走廊4部24小時亮燈的智能回收箱,自今年3月以來設立在慈民、慈康兩邨,居民往來購物商場的地下走廊旁。街坊每次購物回來,提着超級市場或街市的塑膠袋時,都可以看到包裝物品的新回收點。記者從4月起,隔周到訪已設置4部智能回收箱的慈康邨,發現居民使用新型回收箱的情况踴躍;每次都有人使用,有時更要排隊輪候。這些電動的長方形箱子,比起市民熟悉的三色回收桶,有什麼吸引之處? 大受歡迎常爆滿 環保署在港九新界新增數十個智能回收箱後,本港居民與「社區回收網絡」站點的距離縮短。雖然香港現在有45個由環保署委託承辦商營運的「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或便利點,但不同地區面積廣大,仍有居民要花額外車程,才能到達這些站點。 在舊式三色回收桶一直被質疑成效低、只佔整體回收量不足0.1%的情况下,智能回收箱成為居民「綠在區區」外,更方便的回收途徑。 可是,智能回收箱備受居民歡迎,亦衍生一個情况:它們常常很快就被裝滿。 周二下午6時,4部回收箱中的兩個已亮起紅色滿載預警信號;其餘兩個雖仍着綠燈,但也被人勉強投進的廢紙、膠樽撐開,已然無法承載更多物品。 周三上午10時,1個塑膠回收箱已經載滿。一位趕忙上班的先生,提着一袋塑膠回收品走出附近住宅,但沒有選擇10米路程外的智能回收箱,而是順手便扔進住宅下的三色回收桶。他說:「去了很多次,箱子都是滿的,算數了!」 掃二維碼開閘 自動稱重消毒 環保署為增加回收誘因,鼓勵居民參與,透過「綠綠賞」系統自動獎賞回收積分。每在智能回收箱回收1公斤廢紙、金屬、其他塑膠,可獲得10分;1公斤的膠樽則有80分獎勵。 換算下來,回收15公斤的廢紙、金屬或其他塑膠,就可以換取價值150點積分的印尼撈麵一包,或450克的幼鹽。 11時,一名年長女士和孫兒經過回收箱,但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回收箱上,反而在回收箱旁的「禮...

20230827-無名周記:放水之後 毫不科學……不無道理

無名周記:放水之後 毫不科學……不無道理 2023年8月27日星期日 圖1之1 - 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韓國首爾周五有示威者拿起貼有核輻射標誌的 . . . . . . (路透社) 【明報專訊】福島第一核電廠經過處理的核污水(下文簡稱「處理水」)上周三終於開始排出海洋,東電及國際原子能機構都會監測大海放射物質有否超標。現在,旁觀者只能希望東電的排放計劃30年都順利如其所說般進行。東電稱,排水是要為了廢爐作準備,現在開始排水了,那麼接下來如何?漁民擔心的「風評被害」問題,亦隨着排水掀起的日中外交風暴加劇。排水所引起的各種爭議,從來不是一句「請相信科學」就能解決。 2011年的3.11震災後,福島核電廠反應堆熔化,東電用海水將之冷卻,加上有雨水和地下水滲入,產生大量輻射污染水。東電利用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處理污水,並將污染水儲存在1000多個高15米的儲水庫,雖然預計明年2月至6月才爆滿,但東電強調,為釋放空間展開廢爐工作,必須將「處理水」排出海洋。東電稱,ALPS可以去除62種放射性物質,唯一不能去除的是氚,因此用海水將之稀釋才排放,強調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反對排水的3個理由 我6月時已寫過日本漁民為何反對排水,簡單而言是3個理由:1.日本政府曾承諾得不到持份者同意便不會排放,但政府及東電卻在決定排放後才尋求漁民理解;2.排水將引發「風評被害」,打擊剛復蘇的漁業;3.東電過去劣迹斑斑,排水30年會否出現「想定外」難以預料。你可以說,這3個理由都不是針對「處理水」是否安全作出判斷,「毫不科學」,但卻不見得沒有道理。 1.涉及的是承諾問題,福島已有居民計劃入稟法院。2.則有3.11後的經驗支持,當時東北大部分地區都不受輻射影響,但日本國內外遊客卻長期對東北避之則吉,福島食物更要經當地政府及民眾多年努力下才重建消費者信心。至於3.,如果有留意3.11以來日本傳媒的報道,都會知道東電管理如何錯漏百出,難叫人信任。法院去年裁定,東電4名原管理層無視福島核電廠的海嘯評估警告,需向股東賠償13萬億日圓,上訴目前在審理中;至於3.11後處理核污水的錯漏更不時上新聞,如2011年4月曾將低濃度核污水排出大海,2013年又發生污水滲漏。 處理燃料殘骸最大困難 現在,「處理水」已覆水難收,而且還觸發外交風暴,究竟還會引起什麼反應尚難預計,不過,付出代價後,福島核災是否可以畫上句號?福...

20230821-微軟將和Databricks合作,生成式AI工具不獨鍾OpenAI

微軟將和Databricks合作,生成式AI工具不獨鍾OpenAI 《The Information》報導指出,微軟Azure將銷售Databricks的AI服務,提供用戶OpenAI以外的模型選擇 文/林妍溱 | 2023-08-21發表 內文

20210104-風傳媒:重磅專訪2》中國經濟將超車美國?黃亞生: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風傳媒:重磅專訪2》中國經濟將超車美國?黃亞生:人均GDP與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謝錦芳 2021年1月4日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經濟版塊洗牌,英國智庫經濟商業研究中心(CEBR)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將提前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針對美中經濟龍頭爭霸戰,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前副院長、時代基金會講座教授黃亞生指出,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應該比較的是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比起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瑞士銀行在2020年初對全球投資人的一項調查指出,57%的受訪者認為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強權。英國智庫CEBR報告顯示,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比原先估計提前5年,而中國的人均GDP在2023年可超越12,536美元,晉升為高所得經濟體。 「中國經濟規模變大,代表中國政府掌握的資源變大」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版塊向亞洲傾斜。黃亞生接受《風傳媒》視訊專訪時表示,比較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要觀察的是人均GDP。以美國麻省為例,人口僅600萬人,但人均GDP很高,你能說麻省不發達嗎?再看比利時或台灣,即使經濟規模不大,但經濟水平超越中國大陸。 黃亞生指出,中國的經濟規模變大,意味著中國政府掌握的資源變大,可以在軍事或其他方面做更多投資。不過,從經濟意義上,觀察人均GDP更重要,中國的人均GDP比起其他發達國家,還差得遠。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美國最大威脅是俄國,不是中國,未來美中之間有很大合作空間。(黃亞生提供)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要觀察的是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比起發達國家還差得遠。(黃亞生提供)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黃亞生在《中國模式到底有多獨特》書中指出,中國學術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模式」是獨一無二的,中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高速增長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共同構成了「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徵。他反對這種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並不獨特,無論是中國的成功經驗還是發展困境,都不是中國特有的,都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找到影子。 黃亞生指出,「做為一位溫和的學者,他不支持全盤西化,也不支持休克療法,希望中國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不要走回頭路。」 「無情的事實:中國經濟開放,政治卻往回走」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在2011年時曾表示,「崛起的中國對美國、全...

20230807-信報:曾鈺成曾德成對政制前路不悲觀,中央無排除雙普選,要確保愛國者治港

信報:曾鈺成曾德成對政制前路不悲觀,中央無排除雙普選,要確保愛國者治港 2023年8月7日 《信報財經新聞 》 專訪 自從《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及地區行政治理後,香港政治格局經歷了連場翻天覆地大手術。近年政府官員多番強調,香港已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當香港開新篇、國家安全受保障的同時,《基本法》承諾可達至的「雙普選」,最終能否出現?縱橫政壇30多年的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與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兄弟倆一起接受本報專訪,均對香港政制前路毫不悲觀,但也希望各方別凡事無限上綱。 現實擺在眼前,不論立法會抑或區議會,民主成份都較以往有不同程度遞減,對於「雙普選」之路是否遙不可及,曾氏兄弟有另一番解讀。曾德成說,當香港既確定了愛國者治港制度、加上一系列審查機制,香港未來的民主步伐「理論上應該可以行快啲」,又謂中央「無放棄過民主」,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不過,他認為,香港人要認清中國憲法內提到的兩點。「第一,講究、強調人民當家作主、以人民為主,民主呢個旗號係無放開嘅」,「第二,憲法亦寫明係中國共產黨嘅領導,所以民主嘅發展,係喺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發展」。曾德成道出兩點後,再換上另一個簡易歸納,「即係唔能夠用雙普選嚟顛覆佢(共產黨)」。 不能用選舉顛覆共產黨領導 曾鈺成的看法與胞弟不謀而合,表示若大部分市民都愛國,自覺地選愛國者做特首,「照計可以行番去普選……中央唔單止話無排除(走向普選),而且有啲鼓勵嘅訊息」。他所指的訊息是2021年底,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場立法會選舉結束,中央就發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提到中央仍以香港實現雙普選為目標。曾鈺成說,問題是如何確保走向普選時保證「愛國者治港」。 曾鈺成甚至提出另一個角度,就是普選是否最好制度?「三十年前無人懷疑,但這個世紀後,西方都有此問題。」他相信習近平因此才提出,要對自己的制度、理論和道路有自信,「行中國式現代化嘅路,唔使跟西方」。但什麼叫中國式現代化,什麼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背後的理論論述如何,曾鈺成則坦言:「我未見到有,或者佢有。但我未真係睇到有一個比較完整嘅理論證明。」 若國家要走一套新道路,那如何解決香港普選問題?曾鈺成稱這問題「太深」,希望由其他人研究出一套「比較企理、完整、有說服力嘅理論體系」。 曾德成就說,普選能否產生愛國者,早在當年起草《基本法》時已有疑問,現今即使中國政府...

20230801-阮穎嫻:控煙諮詢敷衍了事,戒煙服務成效不彰

阮穎嫻:控煙諮詢敷衍了事,戒煙服務成效不彰 2023年8月1日 新冠疫情過去,稍為先進的國家都已經詳細檢討政府在新冠疫情的表現,並邀請獨立專家寫報告評估,興利除弊,提出改善方案,希望下次做得更好。但香港政府醫務衛生局已經move on,並展開大規模控煙諮詢。 講事實並非侮辱 控煙諮詢當中,部分建議惹起頗大怨聲,例如再增煙草稅。有意見憂慮再加稅,私煙會更猖狂,但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即以「說加煙稅人們便會食私煙,這不單是侮辱了政府在控煙方面的決心,甚至是侮辱了我們香港的市民」威嚇(註1),令人啼笑皆非。 討論公共政策,必須考慮政策會如何改變人的行為,包括非法行為,從而考慮杜絕方法,或者該政策的可行性。舉例說,討論垃圾徵費,要諗如果垃圾袋收錢,很多人可能將垃圾丟到街邊垃圾桶;討論公屋資產審查,要考慮有人可能將資產轉移到境外;討論長者兩蚊乘車優惠,就要諗長者或其他人可能濫用,造成浪費。這是公共政策的基本邏輯,若不考慮清楚就倉卒推行,會好事變壞事。 私煙是一個有機會影響到禁煙成效的重大因素,但盧局長又不准講。不准講不代表煙民不會買私煙。事實上,私煙的確客觀存在,問問煙民都知。加煙稅會令合法香煙和私煙的差價增加,零售價比煙稅更低,成為煙民買私煙的誘因,這是基本邏輯,因此私煙禁之不絕。盧局長如果實行「鴕鳥政策」,視而不見,而不准討論,即使加到稅,都未必達到控煙的政策目標。合法香煙價格是私煙價格3倍,的確有煙民購買私煙,所以大家只是講事實,不是侮辱。 早前,港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何世賢話,應該將煙草列為毒品。他本人是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的委員。將煙草列為毒品,講就容易,但根本做不到,全世界亦無地方做到。 醫衛局諮詢  敷衍塞責 筆者今日想講的反而是諮詢做成點。這個政府跟以往的政府做諮詢有點不同,過往的不同諮詢,我在專欄最少寫過3篇文,今次只看醫衛局這個諮詢。 根據政府的《公眾諮詢工作的指引》(註2),各局和部門開展公眾諮詢時,要以7項原則作為依據,其中包括「讓市民及關注團體有充分時間研究諮詢文件及提交意見」和「諮詢的範圍和對象應盡量廣泛……盡量確保那些直接受所提建議影響的人士有機會表達意見」。 有立法會議員指,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議程多,當局在休假前最後一次會議才提交控煙諮詢予委員會討論,每名議員提問及發表意見時間只有幾分鐘,暗諷醫衛局對立法會委員會重視程度不如記者會(註3)...

20230723:<怪物>

圖片
睇<怪物>最突出是安藤櫻和田中裕子,因看似不同角度看這故事,其實是三種人生階段看這故事,正正是由兩位女角道出,由參與到面對。 <怪物>拍出社會體制局限、叛逆與確認、多元共融、人性缺失。但還需愛人人原來的你自己;和更愛不斷成長前進的你。因為遠處不同的呼喊必然成了際遇;成了轉變,是把握還是卻步?

20230712-曾國平:香港還是個好地方?

曾國平:香港還是個好地方? 2023年7月12日 信報 三年沒有回港,久別重逢,舊地重遊,兩個月的「暑假」轉眼完結,寫稿之時已在準備執拾行李離開。離別在即,難免感情豐富,這篇文章會比較多「我」的成份,請各位讀者見諒。 這次旅程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你覺得現在的香港跟三年前有什麼不同?」不同之處,當然甚多,大家只要打開電視報紙,只要有正常記憶力,都會看得出今天無懈可擊的社會和諧,都會感受到密不透風的安全穩定,大幅度鐘擺把三年前的躁動洗抹得乾乾淨淨。 但我還是愛香港這個地方。 香港就是不好就是沉淪 幾年前曾作過一個錯了一半的預測:隨著香港加強管控有關國安的言論,各種政經評論以至陰謀論供應將大幅減少,時間精神金錢都會轉移到風花雪月生活悠閒等的安全領域。 錯的,是今天有關經濟金融的陰謀論一點也沒有減少,而且有所增加。例如不只一次用來大做文章的中港貨幣互換協議,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結論不外乎是香港正處於險境、庫房儲備不堪一擊之類。事後孔明,有關經濟金融的言論仍然能「百花齊放」,無非香港還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為這類言論劃下未必清楚的紅線,影響的不只是網上受歡迎的陰謀論者,金融機構分析員經濟師都會因此不敢作聲。資產市場依靠資訊流通和意見碰撞,一片沉默只會帶來災難。 大受歡迎的,不只有關香港經濟的陰謀論,還包括任何有關香港的負面解讀。自從播錯國歌事件,只要香港運動員有國際上有出色表現,其報導都會吸引大量有關國歌的留言,蓋過運動員本身的好消息。只要香港發生不幸事件,無論是襲擊謀殺還是意外傷亡,最多的回應就是「國際大刀會」和「美麗新香港」。當網民像錄音機一樣揶揄香港新聞之際,網上聽眾數以十萬計的意見領袖,當然亦已掌握流量密碼,每日預示香港末日將至,不是這個制度玩完,就是那個傳統消失,總之就是移民移民移民快走為妙(同時記得付費訂閱)。 可是我還是愛香港這個地方,雖有不滿,也不想動輒就提升到「香港玩完危險速逃」的層次。畢竟我還會視香港為另一個家,如此「唱衰」詆毀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為了收視(亦即收入)而為之就更不齒了。 誰有資格去愛恨香港 讀到這裡,你很可能會反駁說:「你早就在外國生活,每年只有少部分時間在香港,享受著自由空氣,當然可以毫無包袱地說什麼愛香港!」人在學術界,地理位置往往不由自主,當然也要怪自己不是人才:回想十幾年前博士畢業,應徵香港的好幾間大學和機構,相當一致地毫無回音...

20230709-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窮一生的詩——許鞍華與黃燦然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窮一生的詩——許鞍華與黃燦然 2023年7月9日星期日 圖2之1 - 黃燦然(左)、許鞍華(右)(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那天忽晴忽雨,用黃燦然的說法,應該是傲慢的詩神也在旁聽,怕他和許鞍華詆譭自己。紀錄片《詩》早前於電影節首次公映,廣邀本地詩人與文學界數代師生出席,但主角並不是導演許鞍華。她笑瞇瞇問道:「你最想問為什麼選他和廖偉棠吧?」黃燦然聞言大笑:「如果要論資排輩,看誰得過多少獎,地位又是怎樣,這樣的電影最多就是拍給詩人自己看,外面沒有人會理你。」剛從深圳回港的他,點起那天第一根煙。 儘管是一部關於香港詩人的紀錄片,但不想只傳頌於詩人圈子裏。詩人只是眾多觀眾之一,電影本身有它的敘事方法。疫情期間,許鞍華坦言停下來重新思考,如何好好拍電影,《詩》用意很明確:香港的故事,從詩出發,落在兩個不再在香港生活的詩人身上。 紀錄片以詩人黃燦然和廖偉棠的訪談為主軸,他們一個出塵隱居,一個積極入世,體現了當代詩人的兩種生活形態,但有一共通點,黃燦然早已「經濟流亡」回深圳生活,廖偉棠則幾年前與家人移居台灣。許鞍華承認有被質疑:「很多人問我,甚至說很奇怪,他們又不在香港,又不是香港人。但我說很多香港人都不在香港出生,我也不是呀。而且,現在這個世界還需要你在那裏才寫到那裏的東西嗎?我覺得已沒有地域的界限,將心靈的界限劃在哪裏,才是最重要的。」 黃燦然、廖偉棠雖是中年詩人,對她來說卻是下一代的「新」詩人。「因為我是被《中國學生周報》湊大的,陸離、小思、西西、戴天、崑南,跟我同代的作家,我基本上都認識。」但接觸到黃燦然這些「新人」,令許鞍華大感興趣。「他們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不像我們那一代,譬如經常說要喝酒,哈哈哈。古龍就經常喝酒了。但他們不是,不會非要活得像《人間失格》那樣才覺得自己是詩人。」笑罷,她認真解釋起來:「他們知道自己是詩人,但他們很實際,不會說要放棄了生活,然後才去寫詩。雖然他自己有講到明,寫詩是不求結果,但是都要生活,他們自己有一套,有些做,有些不做,不會全部都不做,令到他自己很潦倒。你要做一些很idealistic的事,就同時要保持自己的狀况。我覺得這種看待生活的平衡態度是很值得學習。」 許鞍華形容,黃燦然的詩貴乎一種很難得的平衡:「詩是主觀的,詩人會把詩人這個位置看得很重。但他的詩,雖然全是他的觀點,表達的東西很主觀,給你的感覺卻是客觀,對一些現象...

20230608-邢福增: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

邢福增: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 2023年6月8日 近日有關基督教中國化的討論在香港受到關注,有論者提出「中國化」即「本色化」云云。到底近年中國政教雙方積極推動的「宗教中國化」,能否理解作本色化?本文嘗試就其官方論述,及中國基督教歷史有關本色化的探討,作出梳理與比較。 「宗教中國化」雖由若干中國大陸宗教學者提出,但其成為「顯學」,跟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有密切關係。2015至2022年間,習氏先後4次在中央統戰及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講話中論及「宗教中國化」。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標誌,要掌握其要旨,必須回到官方文本的脈絡。 曾涉獵中國基督教史者,不會對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概念感到陌生。早於19世紀,來華傳教士已提出將福音本色化(make the gospel indigenous in China)的願景。1922年,建立「中國本色的教會」一詞更出現於全國基督教會議的宣言內。隨後,神學界先後有本色化、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本地(土)化(localization)等理論建構,迄今仍未中止。 那麼,中國化是否等同本色化?我們嘗試從3個不同層面作比較。 目的:為何(why)? 如何認識及解決宗教問題,一直是中共宗教工作的重點。1993年,江澤民提出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求各宗教必須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制度及教義,並弘揚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適應論」反映中共正式揚棄「宗教是人民鴉片」的說法,轉為肯定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下宗教的積極作用。在適應論提出20年後,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為新時代中共管治宗教的指導原則,中國化既是適應論的延展,也為適應論作新的註釋。 相對而言,本色化是中國基督教內部的探討。宗教學者吳利明指出,本色化工作的目的是宣教:「要使基督教在一個非基督教的環境中得到接納」,並「尋找和闡明基督教對生存在這不斷在轉變的文化中的人的意義」。 可見,中國化與本色化各具不同目的。誠如習近平說,「發揮宗教積極作用,不是把宗教當作濟世良方,人為助長宗教熱」,而是要「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可見,宗教中國化的目的,是引導宗教為國家議程服務,而非本色化所強調的宣教。 內容:如何(how)? 那麼,如何實現中國化的...

20230609-陶傑:精神病患文化與香港的明日危機

陶傑:精神病患文化與香港的明日危機 2023年6月9日 BY 陶傑 香港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出現深層神經病人以日本刺身刀殘殺兩名女子的兇案,香港社會對遍佈城市的精神病患者感到恐慌。平機會行政總監朱崇文在電台節目表示,「不希望公眾因此將精神病與暴力掛勾」,「環境亦是影響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形容公眾不應「火上加油」,並應助患者「融入社會」。 朱崇文又說,事件發生後,於網上觀察到標籤精神病人的情況增加,提醒如若煽動他人歧視患者,有機會觸反歧視條例。  首先,鑽石山的這宗兇殺案,本身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行兇,要報道和評述這件事,必然與這種病徵和這個病人「掛勾」。 中世紀黑暗時代,精神病人會被當做撒但附體,無法治療,長期關押監獄。20 世紀的蘇聯史太林政權,乘機將異見者定性為精神病人,效法中世紀方式長期囚禁,令正常的人也變成瘋狂,這是極權的政治迫害。 其三,即使現代西方民間,也不可能不對精神病人懷有某種「偏見」。  電影「觸目驚心」劇照。 緊張大師希治閣的「觸目驚心」(Psycho),一個經營汽車旅館的孤獨男子,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將母親的乾屍藏在閣樓,自言自語,將路過的單身女子無辜殘殺。電影成為藝術經典,但是對所謂精神病人造成的「刻板印象」,在所難免。  「蝙蝠俠」裡的小丑 Joker,編導將一個精神病患者加以悲劇的哲學化,但卻是反社會人格的破壞狂,在網絡世代,贏得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認同。暴力導演奧利華史東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英國性格影帝安東尼鶴健士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也一早將精神病人「經典化」。  精神病患者是電影和戲劇不可缺少的環節,製造戲劇衝突,當然也有探討人性甚至神學的作用,包括「莫扎特傳」(Amadeus)—— 作者回顧莫札特的一生,在一所精神病院由他同期的另一位音樂家薩里耶利回憶,電影也在精神病院的走廊、目送這個嫉妒成狂的失意音樂家坐著輪椅喃喃自語遠去的背影結束。 英文 Lunacy 這個詞彙,與精神病有關,連結中世紀的迷信,相信月圓之夜,就是精神病發作之際。 傳說中的人狼便是在月圓之夜出動行兇,這也成為無數影視作品的靈感泉源。 這一切銀幕形象,是否加強了對精神病人的標籤?一切戲劇作品,凡有精神病患者有關,今日是否應該禁止?按照西方最新的人...

20230530-何靜瑩:讓ADHD同事發揮獨特天賦

何靜瑩:讓ADHD同事發揮獨特天賦 20230530 《明報》副刊 有沒有試過跟一些人談話時,對方不斷打開新話題,或者誠懇問你意見,但每當你認真回應,他又會扯到另一些無關痛癢的題目,總之想起什麼便說什麼?你感到跟此類人互動十分疲累,只有資訊交流,流於表面分享和分析。然後,你漸漸感到不被尊重,覺得他們沒禮貌、沒manner。 如果他是同事,你還可以停止回應、減少來往;假若是下屬,你毫不猶豫便會批評他「大頭蝦」、沒規矩、沒記性、沒條理,甚至懶惰、三分鐘熱度。倘若是上司,你會有許多複雜的解讀——他經常問完又問,是存心測試你?想你改變立場?如此思緒混亂、朝令夕改,究竟有沒有資格帶領團隊? 但你有沒有想過,對方這些行為可能都是因為有ADHD(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在職場上,有些同事總是遲幾天才回覆電郵,但回覆不清不楚,說話時不給眼神接觸,人與人之間交往及溝通能力很低,容易發脾氣。如果他們在某種技術上的造詣高超,同事會以為他自負、孤僻,上司為了愛才忍氣吞聲,不過升職免問。假若他是中低層職員,大家會認為他在耍廢、無目標、無動力或食古不化,對團隊來說是一根雞肋。這類人往往被形容為奇怪、難相處、凌亂、自我中心,又被推測其背後動機是對着幹和自以為是……卻幾乎沒有人想過對方可能有ADHD。 *怕被投訴歧視、標籤同事 以上提到的都可能是ADHD症狀,但當然有以上問題並不等於有ADHD。他們的「奇怪」行徑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而是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失衡,影響腦部對衝動、過分好動及專注力的控制。我們不敢往ADHD的方向分析同事,原因可能是自己的認識不足,或以為這是兒童的疾病,長大後便會消失。在職場裏ADHD是一個禁忌或stigma(污名),害怕被投訴為歧視、標籤同事。 回看我以前遇過不少「古怪」同事,當中有好幾個下屬都有以下特徵: (1)躁動(restlessness),當時我理解為過度坐不定、不能深思熟慮、跳躍式說話; (2)缺乏專注力(inattention),我以前理解為心不在焉、心神恍惚、發白日夢(zoned out)、健忘; (3)多動(hyperactivity),我理解為動作快但不一定準,「揗來揗去」很勤力、好忙,但多是白忙一場,因力氣花在錯重點的事情上; (4)衝動(impulsivity),那時我理解為肯做但不能有周詳計劃,做完再算。 我們難以理解他們...

20230503-曾國平:前國家總理的〈道德情操論〉

曾國平:前國家總理的〈道德情操論〉 2023年5月3日 信報 每跟來自內地的同事學生談及亞當史密,他們都會提到十幾年前的一件事:話說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剛剛爆發,當時的國家總理溫家寶到訪英國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指出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他特地提到亞當史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過:「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 多次受總理點名推薦,《道德情操論》一書當然「洛陽紙貴」,所有傳媒評論(包括中文BBC)立即跟隨引用,內地學術界亦反應敏捷,在完全無關的學術期刊(例如自然科學)也會見到同一句話。總理講話後的幾年,出版社為求在熱潮下把握商機,也以極速出版了好幾本質量參差的《道德情操論》中譯,更不忘在封面提及總理的發言。 【這句話到底出自原文那一處?】 內地同事學生對總理引發的「《道德情操論》熱潮」,印象深刻,清楚記得那時候人人爭相捧讀此書的景象。事過境遷,回首舊事,我先有一個簡單的疑問:那段話到底出自書中那一章? 檢索原著以及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中譯本(以下中譯皆出自此版本),是找不到這句話的。若非原文引用,總理那句話相信是《道德情操論》某部分的意譯和精華。 其中一段相信來自書中第四部,講的是腰纏萬貫的大地主,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為了霸佔更多土地,於是聘請養活一班農夫,在其不動產上耕耘開墾。大地主雖有花不完的財富,可以穿最昂貴的衣服和住最豪華的大宅,但每天吃的東西畢竟有限,吃得或者比農夫好,但量不會相差太遠。土地財產雖然分配不均,自然卻在暗中作平均分配,令無權無勢的農夫也能分享成果。大地主從來只想自己,無意中卻惠及了他人,亞當史密於是在這段提到著名的「無形之手」(更著名的另一次出自《國富論》):「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作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並為不斷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資料。」無意公益,亦無意協助人類繁衍,大地主在「無形之手」的引領下卻成了慷慨之源,把資源「分流到大眾手中」了。 至於總理提到的「社會穩定」,也許是出自書中第六部。亞當史密認為社會權力和財富不均,正是社會穩定之源。「地位等级的區别,社會的安定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我們對前一種...

20230509-阮穎嫻:終身禁煙激進違人權,宜廣泛諮詢再作定奪

阮穎嫻:終身禁煙激進違人權,宜廣泛諮詢再作定奪 2023年5月9日星期二 今年財政預算案加煙稅逾31%,而政府定下目標,希望將吸煙率由現時的9.5%降至7.8%。除此之外,禁煙團體早前亦有更進取的提議:參考外國做法,設立「終身禁煙令」,例如在2009年以後出生的市民,終身不能購買煙草產品。原意是只要一世不能接觸煙草,就不會墮入吸煙陷阱,保障他們一生人的健康。 這個政策非常震撼,引來多方意見。 第一,政策可能違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保障人人平等,如果有些人因為出生的原因,包括種族、性別、出生年份等等而受歧視,由於這些因素非自身能改變及決定,其實違反人權。在澳洲塔斯曼尼亞,自2012年起便多次有議員提出終身禁煙令法案,但遭抨擊做法不民主及對年輕一代不公平,最終立法失敗。馬來西亞政府去年也曾提出禁止特定年份以後出生人士買煙,惟法案同樣引起爭議,至今未能表決。 第二,即使有人被終身禁止合法買煙,仍可在黑市透過其他人得到煙草產品,不過必須承受墮入法網的風險,更導致非法私煙市場擴大,令私煙黨有更大誘因鋌而走險。 以年齡劃分  挑起世代矛盾 由於香港只有約十分之一人口食煙,大部分人不會理解問題嚴重。世上很多物質對人有害,例如加工肉類製品。原來大家常吃的煙肉、火腿、香腸,是世界衛生組織列明的「1類致癌物」,跟煙草同級,有足夠證據證明具致癌風險。其餘常被提及不宜多碰的,包括成人錄像、鹽和糖、刺激但危險的運動、電子遊戲玩物喪志等。 若政府通過法例,以後任何在2009年後出生者不得買任何加工肉類製品,以後去餐廳點菜都要查身分證,大家又會贊成嗎?查了身分證,餐廳煮Carbonara(卡邦尼意粉)要為特定世代客人走煙肉或醃肉,不然犯法;要食正宗的Carbonara只能去外國。腿蛋治、餐蛋麵這些香港名物,不用說,又off the table。 以年齡劃分的政策,會挑起世代矛盾。老一輩享受了各樣好處,享受快速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有煙賣,但他們可選擇吸不吸煙;然後到自己老了,就禁止別人享受自己曾經有過的自由。九七前後幾十年,是有自由同時有錢搵的時代。 年輕一輩只是出生年份遲到,就要付出較高成本,承受上一輩政策帶來的種種限制,然後還要眼巴巴看着別人買煙,自己卻被禁止購買。因此年輕人實在沒有希望,也不要怪為何年輕組別最多人移民了。 香港常說要發展文化事業、要吸引人才,香港賴以...

20230512-素黑:別以為愛情能像甜寵劇!所謂的「選對了」,說穿都是經歷和經營

素黑:別以為愛情能像甜寵劇!所謂的「選對了」,說穿都是經歷和經營 2023-05-12 愛情中有一條非常掃興的定律,你必須理性地接受和準備好,就是即使伴侶承諾過甚麼,暗示過甚麼,做過甚麼讓你覺得你們是二人一心不變的真愛,都不能成為日後你在這段關係中擁有幸福感的必然保證。 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中,這是自然生態定律,沒有好與不好。人有太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和條件,能令性情、品格、喜好、感情和價值觀改變,愛情的感覺和能力不可能是例外。只要你不再篤信為愛情預設的無瑕錯覺,在愛中遇上不順景時,不要首先覺得被欺騙,受害者必然只有無辜的你,便能減低因失戀帶來的痛苦。 其實很多時候,對方也是受害者,只要你捫心自問,在你做過那些認為「都是為他好」的事情外,還對他做過甚麼?給過他壓力?情緒勒索過?說過謊?弄過小手段?操控他的自由?強迫他不做你不悅的事?控制他想見的人?想改造他變成像你一樣?要求他為成全你而埋沒甚至扼殺興趣或理想?抑或你事實上已很體諒了,他也盡了力配合,可惜就是無法走下去,你很想,他不想,也是不能勉強的,不管原因是甚麼。對,愛情就是不能光靠理據或單方意願便能勉強執行的關係,你懂不懂? 別因為懷緬你們曾經甜蜜過,幸福過,或執著誰過時的承諾而延續目前已經無法不痛苦的現狀,繼續製造「將會好起來像回到以前一樣」的錯覺設定。這是最不幸的「愛情不再」關係,不是愛情關係。而你死守這關係也不是因為愛,只是不甘心,輸不起。噢,愛情從來是一場賭博啊,哪有輸打贏要的霸王道理?只有相信和希望,不能製造真愛。回到現實吧,看伴侶到底「現在」是個怎樣的人,是否真心願意、有能力、有信心、有承擔地依照你想要的方式去愛你。沒有的話,便是沒有愛了,好心結束才是最後的愛。 兩個人相愛,需要經歷裡裡外外無量的變化和挑戰,更迭幾番失望、努力、掙扎、再努力、懶惰、疲憊、放棄、內疚、麻木、自私、心靈提升或墮落,才是活生生的戀愛流程,才是真正的「愛情經歷」。愛情若只是「愛情」兩個字都是虛的,因為你說它是甚麼都行,而它的確可以是甚麼都行。只有「愛情經歷」才是真實的,而經歷的本質正是「變幻無常」。你們經歷了甚麼,然後變成怎樣,都不是你一開始為愛情下注或定案後可以確立或預計的。你決定開始這段感情,只能靠相信、推測或迷信,不是靠感情證據,因為在關係未開始前,除了互相自我介紹的選擇性美詞,和表面的身分及物質條件外,你和他之間,甚麼都沒有。...

20230430-拍好電影:專訪杜琪峯,電影記錄時代,留下香港景貌和尊重

拍好電影:專訪杜琪峯,電影記錄時代,留下香港景貌和尊重 2023/4/30 杜琪峯導演赴意大利烏甸尼出席第25屆遠東電影節。(圖˙黃浩然《緣路山旮旯》、《全個世界都有電話》導演) 【明報專訊】烏甸尼主辦的遠東電影節(Far East Film Festival),今年來到第25屆。從意大利一個小城市開始的小規模節日,慢慢成為歐洲大陸上傳遞亞洲電影的一個重要樞紐,尤其集中選播香港電影,可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過去一年,港產片也幾乎奇蹟地反彈,誠如大會場刊所說,不單「Hong Kong filmmaking was reborn」,而且「get back at its feet and taste greater success」。適值電影節的四分一世紀紀念,大會邀請了杜琪峯(杜Sir)導演出席,並選播他三部作品:《文雀》(2008)、《奪命金》(2011)、《華麗上班族》(2015),目的是讓觀眾透過杜氏在槍戰、黑幫類型片之外的作品,一方面回顧他的創作寬度,同時也側面反映香港過去25年的社會變遷。筆者是本屆電影節參賽作品《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聯合出品人,有幸前往意大利出席盛會,並且在大會即場得到杜Sir應允接受專訪,一談他對遠東電影節以至香港電影這25年所經歷的轉變,同時分享這幾部舊作的創作意念和場景選取,從而再帶出他對香港電影未來發展以至台前幕後傳承的看法。 問:第一屆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在1999年舉辦,那時港產片在外國影迷心中可說是正值巔峰,無論是你的作品,或是吳宇森、徐克、林嶺東,以及王家衛等,都深受觀眾歡迎。這25年間,香港經歷了許多變遷,而你最近也出席了歐洲的不同影展,你覺得歐洲以至世界的觀眾,怎樣透過電影去理解當中的變化? 答:比起二十幾年前的歐洲,他們對香港電影的理解程度其實深了很多。10多年前,他們還要靠很多sales agent去香港買片,或者有些電影公司自己去買片,例如康城、米蘭等影展。現在的渠道多了很多,電影的開放程度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快了很多,所以影展對全球推廣香港電影的重要性便不如以前。隨着時代轉變,無論歐洲或美洲,睇香港電影方便了很多。 可是,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卻不及從前了,遠遠不及1980或90年代初那樣蓬勃。香港電影曾經有段時間,可說是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甚至有點脫節的感覺。之後出現的這一批新導演或創作人,創作題材上可能沒有從前那般活躍,商業...

20130421顏純鈎:龍教授你為什麼不生氣?

顏純鈎:龍教授你為什麼不生氣? 20130421         龍應台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帶來裂痕」。         國民黨親共反美,民進黨親美反共,這是台灣基本政治立場的兩極,在兩極中間,還有人希望保持現狀,不戰不和,多做生意,平安生活,台灣裂痕不自今日始。龍應台列舉不同人對和戰問題的態度,沒有強烈表達她的立場,但在字裡行間,還是洩漏了她的心聲。        有朋友認為面對中國的奪島威脅,唯一的辦法是靠實力,龍應台說:「實力應該只是台灣戰略的一部份,我們的政治人士和其他公眾人物應該表現出真正的勇氣,與中國接觸,以某種方式緩和局勢。當一個更強的霸凌者威脅你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先嘗試去緩和局勢嗎?」        龍應台強調「樸素的務實主義」,她說:「我希望,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利益,這種務實能成為長期的主流觀念。這並不是說普通民眾認為抵抗中國是徒勞的,而是台灣永遠處於中國巨大的引力範圍內,講求實際,甚至與中國和解,可能比戰爭更可取。」         說了很多,要害在這一句:「講求實際,甚至與中國和解,可能比戰爭更可取。」        國民黨執政十年,與中共和解了十年,最終不是中共放棄對台灣的領土慾望,而是國民黨成為中共統戰的代理人。民進黨執政十年,並沒有挑釁對岸,只是走親美路線,拓展國際空間,中共和解了沒有,更加沒有。        一個正常人不可能與強盜和解,強盜肯與他霸凌的人和解,那強盜就不是強盜了。台灣人面對中共,等於一個村民隔壁住著惡鄰,一天到晚在你門口舞刀叫囂,你只好在自家門後藏一枝打狗棍,以備惡霸闖進來行凶時,可以及時拿出來防身,這才是「樸素的務實主義」。        所以民進黨政府購買美國先進武器,修改兵役制,訓練國軍,都只是備戰而已。台灣根本沒有動機﹑也沒有能力去侵犯大陸,台灣也不會開第一槍去惹事,但台灣要在中共軍隊渡海登島時,有能力擊退中共的侵犯,這才是必要的﹑務實的準備。   ...

20230419-龍應台: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龍應台: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2023年4月19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台灣台東——我在台北的一個朋友最近在Facebook上寫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帖子,敦促台灣的年輕人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他認為,面對中國的奪島威脅,唯一的辦法是靠實力;其他一切都是幻想。儘管已是花甲之年,他還是發誓只要有需要,他會拿起武器。 這種情緒在台灣之普遍令人感到不安,我私下給他發訊息說,實力應該只是台灣戰略的一部分,我們的政治人士和其他公眾人物應該表現出真正的勇氣,與中國接觸,以某種方式緩和局勢。當一個更強的霸凌者威脅你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先嘗試去緩和局勢嗎? 「不要做投降派,」他反駁。 從這種友人之間的交鋒可以看到,中國未開一槍,就已經對台灣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中國的侵犯威脅,以及如何應對這威脅,正在分裂台灣社會。指責對方叛國「舔共」,或者反過來,指責對方通過危險的抗中言行煽動緊張局勢已經成為常態。與中國發生衝突的恐懼正在摧毀我們的寬容和文明,以及對我們苦心建設的民主社會的信心。上個月,37名現任和前任台灣學者發表公開信,呼籲台北在中美之間走一條中間道路,批評美國的「軍事主義」,他們被攻擊為天真和對中國軟弱。這樣的分歧和懷疑正中中國下懷。 在台灣,與中國開戰的可能性幾乎出現在每一次晚餐談話中。 在最近的一次朋友聚會上,我們討論的焦點是中國是否會轟炸世界上最大的先進計算晶片生產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以摧毀我們最大的經濟資產之一。又或者,美國是否會為了防止台積電落入中國之手而投下炸彈?台灣的核電站是否會因焦土政策而被炸毀,從而令這個島嶼變成對中國毫無用處的放射性荒地? 在一次有軍方和策略人士參加的午餐會上,一位退休的前國防高官說,中國可以直接封鎖台灣,台灣的天然氣儲備只能維持八天左右;中國還可以切斷海底通信電纜;或者通過切斷貿易在經濟上扼殺我們。(台灣約40%的出口流向中國或香港。)他說,中國可以在不訴諸軍事行動的情況下佔領這個島。 這一切對台灣人民來說都不是新鮮事。我們在中國的陰影下生活了70多年,這塑造了我們的身份。 20世紀50年代,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教室的牆上貼滿了「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這樣的警告,最嚴重的侮辱是指責某人串通「共匪」——幾十年來,台灣一直用這個詞來指稱中國共產黨。 雖然我們是島民,但在我們這一代人中,許多人從沒學過游泳,因為我們從小害怕海灘。在內戰中敗給了毛...

20230328-阮穎嫻:急加息危機四伏 監管制度未完善

阮穎嫻:急加息危機四伏 監管制度未完善 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這兩周環球金融市場出現大震盪。最先是3月8日Silvergate宣布關閉銀行、清算資產;3月10日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也突然宣布倒閉,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引發存戶從美國的中小型銀行提取大量存款。兩天後,Signature Bank亦告倒閉。環球金融市場恐慌蔓延至歐洲,有167年歷史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上周被瑞士銀行(UBS)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 這些銀行的財務狀况和這次危機的觸發點,各大媒體和財經專家已經分析;我說遠一點,講講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與這次銀行倒閉的關係。 大幅減息救市  遺留副作用 其實自2008年金融海嘯,發達國家為解救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實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利率降至零;這還不夠,還要量化寬鬆,大量增加流動性。這個情况是過去15年全球貨幣政策的主調。美國經濟在維持零利率多年後,到2016年經濟開始有點起色,聯儲局慢慢把利率上調到2019年約2.5%。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症,令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重新陷入衰退。2020年美國聯儲局大手減息,一下子又降至零利率,一直維持到2022年頭。現在看來,2020年那一次利用大幅減息去刺激經濟的政策是不是藥石亂投,值得商榷。 這裏要講一講政策利率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簡單來說,宏觀經濟可以分為供給側(supply side)和需求側(demand side)。供給側指以資本和勞動力生產商品;需求側指產出的商品用於消費、投資等用途。一般而言,政策利率比較能影響需求側,例如利率下降,銀行存款無息收,人們就比較願意立即消費,需求上升刺激供應,產出因而增加。 問題是,2020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受衝擊,是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呢?疫情固然令人減少外出消費,降低需求;同時,很多人無法如常上班,對供應和需求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外,疫情令航運物流幾乎停頓,全球產業鏈斷裂,再加上烏克蘭危機導致能源價格暴升,這些衝擊都令貨物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大大打擊供應。 在供應不足時大幅減息來刺激消費,結果令價格上升。這令發達國家的央行陷入窘境,當經濟稍有起色時,就要猛烈加息來控制通脹。以美國聯儲局為例,自2022年3月至今已加息9次,由零利息加到接近5厘,中間連續4次加息0.75厘。加息速度之急速,近30年少見。 快速加...

20230324-王臻明:北約繼續「東擴」?英法兩國的航空母艦將常態巡弋印太地區

王臻明:北約繼續「東擴」?英法兩國的航空母艦將常態巡弋印太地區 24 Mar, 2023  今(2023)年3月初,英國與法國所舉行的元首高峰會中,雙方達成許多共識,包括在經濟、外交、能源安全、非法移民等諸多議題上,進行更密切的合作。 其中最令外界注意的,是雙方同時決定一起訓練烏克蘭的海軍陸戰隊,並輪流派遣航空母艦到印太地區巡弋。由於印太地區有許多大英國協的成員國,與英國有軍事合作關係,法國則在南太平洋擁有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這個海外領土,兩國在印太地區都有其國家利益。再加上之前英國與法國也發表了各自的印太政策,可以想見,未來這兩國將進一步涉入印太事務。 英法兩國的航空母艦簡史 英國與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中,少數擁有航空母艦與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的確有辦法派遣艦隊到印太地區巡弋,展現影響力。法國還是美國以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戴高樂級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class)配備由法國達梭公司(Dassault)生產的海軍型飆風M戰機(Rafale M)。 至於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Queen Elizabeth class),則是採用美製的F-35B匿蹤戰機,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兩國海軍也擁有足夠的護衛艦隊與支援艦艇,能組成航空母艦打擊群,在全球各地維護其海外利益。 法國在二戰結束以後,記取差一點亡國的慘痛教訓,積極重建海軍艦隊,並體認到航空母艦在現代海戰中的重要性,因此投入大量資源,自行研發興建了克里蒙梭級航空母艦(Clemenceau class)。該級航空母艦共有二艘,配備法製超級軍旗攻擊機(Super Etendard)與美製的F-8FN十字軍戰機(Crusader),是冷戰時期法國海軍的主力。 在克里蒙梭級服役多年後,法國開始規劃下一代航空母艦,除了一樣採取蒸氣彈射起飛、攔截索降落與傾斜飛行甲板設計,還進一步採用核動力系統,標準排水量也放大到35,500噸。 新型航空母艦在1989年開始建造,原本計畫採購二艘,以接替原有的二艘舊型航空母艦,首艦命名為戴高樂號(FNS Charles de Gaulle, R91)。但沒多久冷戰結束,法國的國防壓力驟減,同時法國還面臨嚴重的經濟不景氣,導致二號艦的計畫被取消。 圖為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圖/維基共享 在二艘克里蒙梭級航空母艦相繼退役後,戴高樂號成為法...

20130321-何靜瑩:直面心中「報喪女妖」

何靜瑩:直面心中「報喪女妖」 20230321 明報 我們有一種逃避衝突的傾向——與別人的衝突,更是與自己陰暗面的衝突。我們寧願逃避問題,把矛盾掃入地氈底,一廂情願以為這種「和諧」和「友善」的感覺,就是幸福和安穩,哪管是不是「快樂的無知」或「自欺欺人」? 職場中最可怕的是怎樣的同事?是兇巴巴、不友善的人?還是平庸愚昧的混蛋? 獲得本屆金球獎最佳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裏的每一個角色,都能代表職場中的不同人。這是我這年最喜愛的電影,因為可從多角度、多層次詮釋題材,包括很少人提及的職場視角。 人人內心陰暗面 都是報喪女妖 Banshee是愛爾蘭傳統故事中以哭聲預報死訊的女妖,而值得注意的是,片名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中的Banshees是眾數,即不止是那個外形最像報喪女妖的Mrs McCormick,而是每個人內心的陰暗面都是一個報喪女妖。 報喪女妖的出場,預示死亡、絕望和傷痛。開始感到絕望的Colm,對報喪女妖有深層的認識,指出女妖報喪的方法,不一定只是尖叫大喊,亦會以沉默、嬉笑和觀察的面貌出現。她出現在每一個人當中,而每一個人會以不同方式看待她。 報喪女妖Mrs McCormick解釋:「我不是要nice,我只想accurate。」意思是把現實準確地預測出來,必定帶來不安和衝突,以此諷刺一般人對niceness和面面俱圓的迷思。 病態式否定和逃避現實 在這孤獨冷漠的愛爾蘭小島,Colm面對絕望和年老的現實,突然「覺醒」,不想餘生繼續庸俗,要創作音樂來留下印記,於是與多年老友Pádraic絕交,冷冷地解釋受不了其膚淺和無聊,從此給Pádraic和村民帶來一連串的思想衝擊和茶杯裏的風波。 男主角Pádraic一直以否定態度看待絕交帶來的傷痛和失落,他的否定和逃避現實達病態級別。他以為突然變得尖酸刻薄的Colm是報喪女妖,但其實Colm只是喚醒了Pádraic內心的報喪女妖。他竭力要做「裝睡者」,用盡方法把自己的平庸合理化成友善好心(niceness)。 我們內心都有一個Pádraic,隱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悲痛,卻用很多方法如喝酒和廢話連篇來麻醉自己。Pádraic選擇這樣的生活態度也無可厚非,怎料他崩口人忌崩口碗,不甘心接受被人拒絕的傷痛,誓要死纏難打。對他而言,被Colm直指自己的平庸還未...

20230316-Ryan Fung:拜登捍衛 ESG 投資,破天荒動用否決權

Ryan Fung:拜登捍衛 ESG 投資,破天荒動用否決權 2023年3月16日 BY RYAN FUNG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運用上任以來首個否決權捍衛 ESG,裁定 ESG 因素可以左右投資決定。是次權力的運用,相信會令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關係白熱化,也會讓 ESG 投資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之一 。 早前在兩名民主黨黨員 Joe Manchin 和 Jon Tester 跳票的情況下,參議院否決勞工部允許退休基金經理考慮 ESG 因素,但拜登就決定一錘定音,動用否決權,白宮也發表聲明指 ESG 有其用處,為 ESG 在資本市場奠定地位。  這場爭拗源於美國勞工部在 2021 年,取消一項杜林普時代的政策,容許退休基金只考慮「財務因素」(pecuniary),但此舉引發共和黨追擊,批評基金經理不應改變以回報為先的方針。  不過今次拜登出手就留下伏線,有機會令共和黨繼續將其作為政治出氣筒,因為反過來,投資公司也愈來愈擔心,將具有社會意識的問題,納入他們的決策中會削減利潤。  事實上,社會責任投資的理念已經存在幾十年,但隨著投資者愈來愈意識到氣候變化和社會不平等等問題,其相關的潛在風險,近年來開始流行起來。但這件事儘管看似重要,ESG 投資仍然只佔總機構投資者投資資產的一小部分。  在許多共和黨控制的州份,已提出或通過要求從主張 ESG 投資的公司撤資的法案。  不過政治從來也是妥協的藝術,拜登左手捍衛 ESG,右手就搞石油項目,動用否決權後未幾,就批准阿拉斯加的一項大型石油和天然氣鑽探項目「Willow Project」,允許石油巨頭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在國家石油儲備區的 3 處地點鑽探石油。翻查 OpenSecrets 資料,這間石油公司的游說支出屬於美國前 50 大,民主黨和共和黨也有受惠,今次拜登做法,似乎就是為了在 2024 年大選前夕平衡石油金主的利益。  現時的情況是,鑑於民主黨在參議院的弱勢,拜登可能被迫在未來 2 年更頻繁地使用否決權,為各種各樣的政策護航,但另一邊廂又要暗地平衡石油企業利益,進退維谷。 Ryan Fung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Ryan Fung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

20230315-曾國平:SVB事件:世上沒有免費的救生圈

曾國平:SVB事件:世上沒有免費的救生圈 2023年3月15日 信報 在美加夏令時間開始的週末,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這間絕少人聽過的銀行令全球瘋狂。矽谷銀行面對提款負荷,出售資產不勝應付,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FDIC)於是在上週五接管。到了星期日,財政部、聯儲局、FDIC聯合發表聲明,保證所有存款不論金額絕對安全。星期一開市,中小型銀行和其他性質相似的企業股價大跌。 大事當前,評論大致有兩種。一為孔明料事如神,瞻前顧後,指出事件早已有各種端倪,再預言災難陸續有來;一為技術官僚上身,建議這個那個監管和改革,聲稱只要認真實施和執行,類似的事件就不會再出現。 事件發生以後,一切都忽然變得清楚,一星期前沒有的智慧,頓時綻放耀眼光芒。 【政府包底預期下的一場賭博】 截至去年年底,矽谷銀行有1700億左右的存款,其中絕大部份都在FDIC的25萬美元保障限額以上。名副其實,銀行主要服務對象非一般市民,而是高科技界初創企業。早幾年創科風生水起,新公司新想法如雨後春筍,SPAC借殼上市如日中天,創業者獲得巨額風險投資資金,總要找個地方落腳。矽谷銀行滿足的是市場需求,除了存款利率比傳統銀行稍為優厚,還有難以拒絕的貸款優惠:利率甚低,甚至可以暫時只還利息,讓閣下的企業有更充裕的資金在此盛世更上層樓。條件吸引,企業當然難以拒絕,矽谷銀行的存款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極速增長,在過去三年內增加了兩倍。 面對源源不絕的存款,矽谷銀行自然要尋求回報,只是在疫情期間,處處水浸,借錢出去雖有吸引客戶之效,但本身回報並不吸引。長期國債以及按揭債券,於是成了賺取息差的理想對象。再者,這些資產地位崇高,被視為最安全最高質,持有愈多,盤數愈靚,愈能在重重監管準則之下取得佳績。 這就是矽谷銀行的生意模式。只是當貨幣政策收緊,加上科企風光不再,一面資產價格下跌,一面存款被提走,兩面夾擊之下,矽谷銀行就遇上被接管的命運了。事後,我們都懂得怪責銀行管理層投資不善,也懂得質疑為何企業沒有考慮巨額存款的風險,但我們不要忘記,雙方都不是笨蛋,都是比一般人更精明更懂得計算的經濟動物。事前,當市況是如此美好,當同行皆如此進取,利之所在,不放手一博就是放棄難得一遇的大好機會。再者,就算賭輸了陷入絕境,根據歷史經驗,政府大概也不...

20230228-阮穎嫻:中產被搵笨,需為黑天鵝做準備

阮穎嫻:中產被搵笨,需為黑天鵝做準備 2023年2月28日 財政預算案終於公布。現在香港處於經濟反彈的轉角位,因此,這份預算案的重點是政府有什麼措施助燃經濟,香港又是否可以回到疫情前的光景。 消費券乃民粹產物  每年鬧得最熱哄哄的,是派錢與消費券,因為大家有份。相反,很多行業利益,花錢多、影響大,但受眾少,除了業界人士,冇乜人理。 理論上,經濟復蘇,市面暢旺,失業率跌至3.4%,幾近全民就業,消費券提振作用已經減少。但有政黨民粹上身,例必爭取,不斷要求派消費券。有人覺得要派足1萬元,有人覺得不應該派,政府取中庸之道,所以將去年1萬蚊的消費券砍半,又加上財赤,今年每人派5000蚊。 觀乎過往數年,2020年派的是1萬元現金,是真正派錢。2021年派5000元消費券,2022年派1萬元消費券,2023年派5000元消費券。其實2020及2022才是經濟差的年度,2021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有6%反彈,根據經濟增長,這種派法也合理。 不過,派消費券在推廣電子支付上邊際效益遞減。當很多商戶已使用電子支付,剩下來的不用就是不用(跟打針一樣),已經無助推廣;派現金反而可以減少使用上的不便,保留金錢的內在價值。而且電子支付會令支付系統得到大量市民數據,可能造成安全風險,是否應該大力推廣,值得商榷。 中產退稅被搵笨  削肉還基層 有中產朋友說,減少退稅、派消費券是削了他的肉。2020年寬免上個課稅年度2萬元薪俸稅,2021年退稅1萬元,2022年也是1萬元,2023年只有6000元,愈退愈少,中產被搵笨。 即是說,不計差餉、電費補貼等,2020年中產總共得到最多3萬元現金,2021年得到5000元消費券及1萬元退稅,2022年有1萬元消費券、退稅1萬元,但2023年只得5000元消費券、退稅6000元。 從以上看,退稅一路減,但消費券或現金派發有加有減,不派消費券亦不代表有較多退稅。從以前經常退稅,至近來派消費券維持了幾年,令市民有了期望。派錢人人有份,財富重新分配意味較強,但財爺稱全民派不能持續,財政理念是否有變,有待觀察。 至於提高子女免稅額,並不能刺激生育。有人說要把小孩養育成才,動輒幾百萬元,任何父母如果因為增加少少的免稅額,而改變自己不生育的決定變成生育,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父母不負責任  才因免稅額生育 提高子女免稅額,可減輕養育子女的負...

20180807-李雪: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孩子人生的豐盛

李雪: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孩子人生的豐盛 2018-08-07 15:37 父母就像工程師,在孩子腦中輸入什麼樣的想法,孩子也會隨之長成什麼樣子。關於金錢的使用,你傳遞給孩子的觀念是什麼呢?若父母沒有覺知,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未來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決定孩子人生的豐盛 為什麼說寒門很難出貴子,三代才能出貴族?父母有錢,才能高機率地保證孩子將來富有嗎?是什麼決定孩子將來能否物質豐盛?不是物質,而是心靈。 有一位朋友生活富有,個人氣質修養也很好,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如此。事實上,這位朋友的童年時代,物質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兒,從來不對他們進行「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啊」之類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感覺內心富足流動,長大以後到了社會上,就會憑藉各自的能力獲得財富,並且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童年的匱乏感影響孩子一生 「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積累三代的財富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否豐盛。很多父母不願意痛痛快快地給孩子買東西,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匱乏感,還有愧疚感,將來他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程式師,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潛意識中輸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將來又怎能豐盛流動呢? 帶著匱乏感走入社會,被潛意識指揮著,他很容易處處體驗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總是找吃力不賺錢的工作,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喜歡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的浪費。有的女孩就是這樣,以前總是被父母說「護膚品太貴,不要用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一直放到過期。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資訊是「計較物質是可恥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在賺錢上不思進取,同時又物欲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有一位媽媽觀察發現,凡是給女兒買玩具、手工材料等,要是告訴她「要愛惜,不要弄壞」,那麼這些玩具和材料基本上都會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

20050200-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對歷史文化的巨大影響

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對歷史文化的巨大影響 20050200 一個人所做的工作,無論跟教會的事奉是否有關,都應該是對上帝的恩典的回應和感恩,都可以事奉上帝、榮耀上帝。 西方歷史上,宗教改革運動與歷史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複雜聯繫。而宗教改革的思潮,又反過來對後世的西方歷史文化,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註1)。 本文試圖從神學思想、工作倫理、政治理念、社會文化和科學進步等方面,簡述宗教改革思潮對西方歷史文化的影響。 從“出世”到“入世” 在宗教改革以前的中世紀社會,“基督教”是指羅馬天主教,“真正的大公教會”只此一家,絕無“分店”。“政教”關係錯綜複雜,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羅馬天主教對“教外”的社會,基本上是持一種相當“反社會”的態度。這一點可以通過“修道主義”,明顯地体現出來。對修道主義的信仰來說,敬虔就是遠離世俗,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是“客旅”、“寄居”,世界對修士和修女只是一種誘惑和干擾。 修道院的重要性,正是在于它為那些追求靈性的男女提供了與世界,也與其他人隔離開來的途徑。修道主義的“世界觀”,鄙視物質享受和學術追求,強調出離塵世、“修身養性”,以此潛心追求上帝和“靈性”。 中世紀的神學所帶來的宗教觀,更是注重“聖俗二分”。一個人如果真的是“屬靈”,真的愛上帝,就一定要“全時間奉獻”,去當修士修女,然後成為神職人員──“聖品階級”,才是真正的“動真格”的基督徒。沒有“全時間奉獻”的人,無論多敬虔、多愛主,因為還捨不得這個世界,仍然只是“平信徒”。 換句話說,“聖品階級”的屬靈地位高人一等(不管其信仰生活是否真的聖潔),而“非聖品階級”只可能是“二流基督徒”(雖然也許不這樣明說)。 宗教改革強有力地更新了基督徒的宗教觀和思想。在神學觀念上,路德和加爾文這些偉大的改教家帶來了對“信仰與世界”的全新的認識。 加爾文的神學,重新強調創造和救贖的教義,指出上帝與被造的世界有所分別,但是不割裂(distinction, but not separation)。因此基督徒不應該棄絕世界。世界儘管已經墮落,但其本身並非邪惡,棄絕世界就等于是棄絕以奇妙創造世界的上帝。 基督徒被上帝呼召在這個世界裡工作,因為上帝要藉此救贖這個世界。基督徒對世界的尊重、關心和服務,是因著我們對上帝的忠誠、順服和愛。創造和救贖的教義,否定“出世”的信仰,而肯定“入世”的信仰...

20230218-曾國平:虛與實的兩種知識

曾國平:虛與實的兩種知識 2023年2月18日 信報 學者Zena Hitz的Lost in Thought中這樣描述初次投身學界的經驗: In exchange for my comfortable salary, excellent benefits, and ample control over my work schedule, I delivered preprocessed nuggets of knowledge in front of a crowd and doled out above-average grades upon their absorption. 在課堂上一頁又一頁的PowerPoint 如走馬燈,「請緊記第一第二第三點」,「那一章考那一章不考」,連珠砲發,只換來學生一臉茫然。老師如此努力地對牛彈琴,求的只是不錯的人工、優厚的福利、靈活自主的工作日程而已。 這種工廠倒模式的大學教育是常態。 【「學習目標」以外不確切的知識】 教中級宏觀經濟學,對師生來說都是挑戰,畢竟由初級升上中級,難度跳升,忽然多了數學,忽然多了圖表。一邊在黑板上把這條那條曲線移來移去,大談宏觀經濟的奧妙,一邊想著學生當中,大概有三成根本如在夢中,三成好像明白(能在考試中將標準答案複述一次),三成明白多一點(能在考試中將更多的標準答案複述一次),只有一成真正知道在發生什麼事情,可以靈活變通地想出不同的問題和答案。無奈的,是不論學生屬於那一組,若干星期以後,這些據說很有用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就會忘記得一乾二淨。 也許大學教育真的是個「示強」過程:課堂中學到什麼知識,根本無關宏旨,重點是學生可以透過成績顯示其的記憶、分析、綜合能力,又或表現出刻苦耐勞堅定不移的美好特質。 課堂上教的,大多轉眼即忘的,是實的知識。實者,就是可以白紙黑字寫成「學習目標」,例如熟讀某本教科書第一 至五章,遇上問題甲懂得以答案乙應對,記得十個專有名詞廿件名人大事等等。實者,就是可以量產,就是可以遙距,向十人或三十人解釋消費行為,在現場或網上計出納殊均衡,分別不大。實者,就是只要有恆心,就算沒有別人指導,也可以閉門造車自己學回來。 課堂上沒有教的,是虛的知識。學者Zena Hitz認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是深思熟慮反求諸己的內在材料,在人多勢眾的課堂上不能傳達,在隔著螢光幕的網課也不能傳達:It ...

20230213-BBC: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BBC: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李澄欣 BBC中文記者 香港報道 2023年2月13日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因拍攝倫理風波引發巨大爭議,持續佔據輿論焦點,事件暴露了權力不對等和倫理問題,也意外地成為港人在當前政治氣氛下的情感投射。BBC中文訪問多名紀錄片導演及學者,梳理出五個引人思考的問題。 《給十九歲的我》由香港72歲的知名導演張婉婷執導,受其母校、老牌名校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委託拍攝,原意是記錄校舍遷址的變化,為重建工作籌款,後來演變成一部以該校六名千禧年代出生、背景各異的女學生為主軸的人物紀錄片。 該片製作歷時十年,追蹤拍攝六人從中學到大學的成長過程,時間上橫跨2012年「反國教」(反對國民教育)示威、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等多場社會運動,側面記錄了香港過去十年的時代巨變。團隊耗時三年剪接,把30萬小時的影片素材輯成136分鐘的電影版。 該片最先在2021年底於校友圈子內部放映,2022年舉行多場包場放映及優先場,票房超過700萬港元,好評如潮,更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獎。張婉婷受訪時指看到「不少影評都反應正面」,認為對片中女生不構成傷害,決定將影片公映,2月2日在全港各大院線上畫。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1月底,前記者吳芷寧在社交平台發表觀後感指該片「好看但有點不舒服」,質疑導演太強勢並有剝削學生之嫌,引發大眾關注當事人權益。2月4日,片中主角阿聆、阿佘陸續在《明周文化》發表「萬言書」及受訪,控訴校方和片方不尊重學生私隱,在拍攝及公映問題上對她們進行誤導和施壓,指責導演為了拍戲「將你的快樂建築在我的痛苦上面」。 事件震驚全香港,此前的一致好評瞬間轉為對製作單位排山倒海的抨擊,英華女學校校長和張婉婷隨即公開道歉,2月6日起暫停公映。事件更上升至社會公共事件,港府官方機構包括私隱專員公署和教育局均介入。 1. 紀錄片倫理與權力關係 英華女學校前校長李石玉如、導演張婉婷(右二)與片中部分主角出席活動(資料照片)。 「每個人都要求刪這段、刪那段的話,紀錄片便剪不成」——這是導演張婉婷拒絕六位主角看定剪(final cut)的理由。直到《給十九歲的我》在校內活動放映,學生才在大銀幕上首次觀看。女生阿聆在自白中透露,她觀看後情緒不穩要求醫,醫生診斷以她的狀態來看,電影不適...